平等保护物权法论文

2022-04-18

摘要:我国物权法中的平等保护不但来源于民法中的平等原则,同时也是私法自治理念在物权法中的体现,其经济基础则根植于市场经济的土壤。平等保护实施的核心是充分尊重和严格保护私人财产的所有权,其关键是规范政府的各类涉及公民财产的公权行为。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平等保护物权法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平等保护物权法论文 篇1:

我国物权法的平等保护原则评析

摘要:平等保护原则是物权法的基本原则,也是制定物权法的指导思想,并且符合我国的宪法精神,贯穿于整部物权法的始终,直接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特点。物权保护原则在于对维护和完善我国基本经济和制度,公民的基本权利的保护以及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对平等保护原则的内涵,确定的依据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从国家集体和个人财产保护等方面存在的执行问题进行研究以制定一些实际可行的制度来完善平等保护原则。

关键词:物权法;平等保护原则;分析完善;基本经济制度

作者简介:唐琳(1994-),女,汉族,山东荣成人,大连财经学院法学院本科生,法学专业。

一、物权法平等保护原则含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中第3条明文规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在对公有制经济进行巩固和发展的同时,还需要支持非公有制的发展,并借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来确保市场主体的发展权利和平等法律地位。此外,第4条规定:“国家、私人、集体及个人的物权均受法律保护,任何人或者单位都没有权利违背。”这些规定都表明我国的物权法具有平等保护的原则。其一般是指在法律地位上物权主体是平等的,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或是共有财产和私有财产,其享有的所有权和其他物权在受到侵害以后,都必须给与平等的保护,这也是物权法的指导思想。

(一)物权主体法律地位的平等性

我国宪法规定物权主体法律地位平等以及物权享有平等的权力在每个人面前都是平等的,也是我国法律最重要的价值体现。①我国坚持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并倡导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其中所有的经济体制均享有物权平等保护原则的无差别的保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础上,所有的经济主体均需要承担相同的义务,同时也可以享有相同的权利。若是市场存在未受到平等保护的情况,则说明有不法物权主体违背了物权平等保护原则,也将会因此受到法律的制裁。并且这种现象的发生将不利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二)尽可能借助平等规则来解决各类纠纷

在归属问题和物权发生冲突时,任何物权主体均享有平等的权力,而且也应该根据物权法的平等保护原则来理智解决问题。就算是个体和国家之间发生了物权的问题时,这两者也均是平等的,当事人也可以向法院申请来调查物权的归属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和个人是平等的,不可有偏向国家的情况,而且也不可仅由国有资产监督管理部门来处理问题,因为他们仅仅代表着国家这一方面,必须平等的向司法机关请求确认。

(三)物权主体都有权享受平等的保护

《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对物权主体都的保护给予了明文的规定:国家、私人和集体所有的合法财产都享有法律的保护,严禁任何单位和个人侵占、截留、哄抢、私分、破坏。这条规定说明了不管是国家的财产还是个人的财产,也就是说只要财产合法就会得到物权法的平等保护。不管时国家的财产还是个人或集体的财产,只要是物权受到了侵犯或是两者之间有冲突的话都不应该偏向于任何的一方,彼此的权利都是平等的,理应得到物权法的平等保护。②在无权平等保护原则的要求下,关于物权冲突的问题都应该得到平等的对待并公正地解决。并且侵犯物权法的任何主体都应该追究其法律责任。

二、物权法确立平等保护原则的理由

(一)我国法律的具体化体现

在制定物权法平等保护原则过程中,要严格遵循法律的平等原则。《民法通则》第3条规定:“在民事活动中当事人的地位平等。”在法律关系中任何人都享有平等的权利。司法机关也应该对法人进行无差别对待,进行公正的判决。不管社会处境和自然条件如何,其均享有一律平等的法律资格,物权法中所规定的平等保护原则是在民法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建立的。

(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求

在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所有制经济在同一市场上相互运行,各种市场主体都需要遵守同样的规则,承担同样的义务。而物权法则担任着一种守护者的角色,物权法需要借助平等的原则来保护市场主体平等的发展权利和法律地位,使得每一个主体都能以平等的方式进行交易和竞争。其次物权法的平等保护原则是维持市场经济在产权制度的限制中而不触犯到法律。并得到法律的保护,最终促进社会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若市场的主体都是以追求自身利益为主,而不遵守平等的原则,忽视利益的目标是多元化的将会使得市场经济运行出现矛盾和混乱。因此,物权法才会有平等保护原则这一通过法律的手段来督促和维护市场经济的公平性原则,这也是维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基础。

(三)构建和谐社会和推动社会财富增长的需要

财富是人类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获得的,其是确保人类持续发展的主要动力。而法律对人们财富的强而有力的保护,却是激励人们持续创造财富的最根本动力。同时,物权法的平等保护原则则是刺激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源泉。《物权法》只有对所有合法财物给予保护,才能使人民群众自愿的去创造财富,并达到致富的追求。但是一旦有对财务不平等的对待,将会大大的降低人民群众的财物安全感,很有可能导致企业和个人将不能与国家的企业形成平等的竞争,会进一步打消人民的积极性,从而造成资产的浪费和损失。

物权法平等保护原则的确立已经成为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法律保障。只有通过法律的强制手段来制约,才能确保社会和谐稳定,切实保护公民的财产权利,平等地解决财产争议,找到侵犯财产权的问题。为了维护私有财产权,在对公民私有财产进行征收征用的过程中,要给予财产所有者适当的补偿,只有这样才能促进社会和谐、缓和社会矛盾,同时在进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过程中,还需要坚持以法治为基础,这样一来就为建设一个公平公正、秩序井然的社会提供了保证,使人民的权利得到更好的保障,人人都能过上和睦相处的生活。

三、物权法的平等保护原则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在《物权法》中虽然建立了平等保护原则,但是在对其进行实施的过程中,还会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影响其实施效果,因此需要制定有效的预防和解决措施。

第一,立法方面,《物权法》中相关概念的制定还不够清晰,容易让人产生误解,甚至是曲解了平等保护的原则。如物权法中多次提到的“公共利益”,这个词本身就比较抽象,从而导致了执法部门与人民群众之间出现了有关于财产权益的冲突。同时《物权法》第44条规定:“由于救灾、抢险等紧急需要,可以按照法律规范来征用单位、个人的动产或不动产。而被征用的动产或不动产在使用完之后,要及时归还还被征用人。单位、个人的动产或不动产如果在征用过程中出现损坏,需要给予适当的补偿。”从以上规定中,国家是征收征用的主体,而征收征用公共利益是征收征用追求的目的,这明显就与平等保护原则冲突了。因此,我们应该尽快的对物权法平等保护红存在的不符规定给予修改,对不明确的概念和术语给予纠正。例如公共利益这一术语,尽量的减少与人民群众之间的冲突。其次,我们还需要加强对物权法平等保护原则的使用,并严格贯彻落实平等保护原则,司法机关应当客观公正的处理社会的案件,不能出现差别对待的问题,否则会影响物权法平等保护原则在法律实施中的地位。

第二,在执法方面,《物权法》的实施较为困难。例如在实施过程中,涉及老城区房屋征迁和城中改造问题,开发商和行政执法部门会利用法律效力中的上位法优于下位法的理由,以国务院发行的《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来作为挡箭牌,对其进行强制拆迁,从而导致人民群众强烈的不满,甚至会导致人民群众的激烈反抗。因此,我们必须做到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的原则,尽一切努力惩罚地方政府为难、胁迫民营企业或强行拆迁的错误行为;以避免不必要的财产损失、人身损害以及矛盾的扩大化。

第三,提高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和当地官员执法的力度及规范化。由于长期以来受到历史的影响,使得国家、集体利益远远高于个人利益,而且人类内心中已经承认公共财产优于私人财产这就造成了物权法平等保护原则实施起来面临着诸多的问题。这也是导致司法、行政部门在对私人财产与公共财产纠纷进行处理时,偏袒公家、歧视个人的主要原因所在。因此法律意识与法律文化的培养对于完善贯彻物权法的平等保护原则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要注重于培养人民平等的思想,抛弃陈腐观念的束缚,进一步的解放思想,学会用法律的手段来解决物权受到侵犯的问题,保护自身的财务安全。国家政府也要进一步的加强普法宣传,让更好的广大民众信法、知法、守法,可以借助法律武器来对自己的财产权、平等权进行保护。如果每位公民都具有了法律平等保护意识,那么民事法律纠纷事件的发生率将会有所下降,从而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四、总结

综上所述,物权法的平等保护原则是我国物权法的一项基本原则,同时也是最重要的原则之一。它的关键在于对所有财产给予公正和平等的保护,这样可以更好的推动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建立。但是,要想确保平等保护原则的顺利实施,还需要对其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给予进一步的改进和完善。

[注释]

①刘灿芳.论物权法的平等保护原则[J].山西青年,2013,22:247.

②马凡.论<物权法>平等保护原则的法律效果[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10,05:146-148.

[参考文献]

[1]张卫东,张庆云.我国集体土地权利研究——以权利平等保护为视角[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0(3):323-325.

[2]孙宪忠.再论我国物权法中的“一体承认、平等保护”原则[J].法商研究,2014,02:67-72.

[3]高佳,冯晓健.我国物权法中的平等保护原则[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3:18-20.

[4]孙宪忠.再论我国物权法中的“一体承认、平等保护”原则[J].法商研究,2014,02:67-72.

[5]李尚文.物权法的平等保护原则[J].东方企业文化,2014,17:205.

[6]季伟明.论<物权法>中留置权制度的解释适用与立法再完善[D].吉林大学,2013.

作者:唐琳

平等保护物权法论文 篇2:

试述物权法中的平等保护

摘 要:我国物权法中的平等保护不但来源于民法中的平等原则,同时也是私法自治理念在物权法中的体现,其经济基础则根植于市场经济的土壤。平等保护实施的核心是充分尊重和严格保护私人财产的所有权,其关键是规范政府的各类涉及公民财产的公权行为。平等保护原则不但与我国宪法的规定保持了高度的一致性,而且也与所有权主体的区别立法并不发生实质性矛盾,其实质并非是为了保护少数人的权利,而是为了保护全体社会公众的共同利益。

关键词:物权;物权法;平等原则;平等保护;私法自治;法律实施

一、物权法中平等保护的理论基石

(一)民法中的平等原则是平等保护原则的制度基础

在政治思想中,平等的概念有两种基本使用方法:第一是指本质上的平等,即人是平等的动物;第二是指分配上的平等,即人与人之间应在财产分配、社会机会和(或)政治权力的分配上较为平等。在平等主义的理论中,本质上的平等常常被用来证明分配上较为平等。博登海默认为:“平等乃是一个具有多种不同含义的多形概念。它所指的对象可以是政治参与权利、收入分配制度,也可以是不得势的群体的社会地位与法律地位。其范围涉及法律待遇的平等,机会的平等以及人类基本需要的平等。”德沃金认为平等主要是一种权利,这种权利主要包括两类:第一类是平等对待的权利,涉及某些机会或资源或义务的平等分配的权利。第二类权利是作为一个平等的个人而受平等对待的权利,这一权利就是与其他人受到同样的尊重和关心的权利,而不是接受某些义务或利益分配的权利。民法上的平等原则实际上是平等观念在民法领域的反映和应用,法国《人权宣言》认为,平等不但是一种政治权利,而且也是一种民事权利,其核心是“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表现为“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权利”和公共赋税平等分摊的权利。民法上的平等不但表现为各种具体的权利,而且还上升为一项基本的立法原则,即平等原则。所谓平等原则是指民事活动的参与人在民事关系中所处的法律地位是完全一样的,其所为的相同法律行为会受到同等的法律对待,在法律适用上会受到同样的法律保护。平等的含义虽然较为宽泛,但平等保护无疑应当是平等原则的应有内容。

(二)私法自治理念是平等保护原则的思想源泉

所谓私法自治,是指私法主体有权依自己意志实施私法行為,他人不得干预;私法主体仅对基于自由表达的真实意思而实施的私法行为负责;在不违反法律规定的前提下,私法主体自愿达成的协议优先于私法而适用。由于私法主要表现为民法,因此私法自治就主要表现为意思自治。意思自治基于人类不可避免的无知这一事实而存在,正是认识的不确定性和可错性赋予了人们选择的自由和机会。意思自治理念构成了市民社会发展的原动力,给社会注入了新鲜的活力。市民社会观念强调国家应严格限制自己的权力范围和权力界限,强调应充分关注个体利益和最大限度发挥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以实现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和社会的公平正义。

因此,各国民法典中强调的个人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和契约自由,强调当事人意思自治和效益公平,均是以避免国家对个人权利的侵犯为目的。“在私法范围内,政府的唯一作用就是承认私权并保障私权之实现,所以应在国家的社会生活和经济生活中竭力排除政府参与。”私法自治理念的直接法律价值在于:一是有利于当事人形成权利义务的预期,当事人可根据自己选择的准据法预见法律行为的后果,维护法律关系的稳定性;二是有利于契约争议的迅速解决,节约交易成本。意思自由既是一项合同法的原则,同时也是一项对物权法可以产生重要影响的原则。平等保护与意思自由之间是一种互相影响、互相依存的关系。

在某种意义上说,没有物权法中的平等保护,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意思自由;而没有意思自由,平等保护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三)市场经济制度是平等保护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

平等作为民事立法的一项基本原则,与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紧密联系在一起,只要有商品经济存在就应当有平等原则在发挥作用。马克思认为:“如果说经济形式,交换,确立了主体之间的全面平等,那么内容,即促使人们进行交换的个人材料和物质材料,则确立了自由。”商品经济作为“天生的平等派”,它不承认任何特权,只承认一个权威即平等,它要求一切民事活动的参加者在法律上都受到平等的法律对待,都享有平等的法律地位。而这种平等的法律地位既是商品生产者进行民事活动的前提条件,也是实现经营者自由意志的必要保障。

平等、自由还与市场经济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一方面,平等和自由是市场经济得以发挥作用的基本法律形式;另一方面,正是市场经济的天然品行才孕育了平等和自由思想。市场是商品交换的固定场所,它既是商品生产的必然产物和实现商品价值的必要条件,也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分工和商品交换的伴生结果。平等和自由在市场经济中找到了最为适宜的生存土壤,同时,它也为市场参与者可以本着自我追求、自我负责的精神作出理性选择订立契约以谋取最大的经济利益提供了良好的法律保障。而作出这种理性选择的前提是市场主体必须对法律有合理、准确的预期,同时也要求其行为和权利能够受到平等的对待和保护。

二、物权法中平等保护的法律实施

(一)平等保护实施的核心是充分尊重和严格保护私人财产的所有权

私人财产之所以应当受到特别保护主要基于以下原因:第一,私有财产是公有财产存在的基础和逻辑前提,宪法的主要作用乃在于划定政府权力与公民财产的界限。第二,享有必要的私有财产是公民作为民事主体的基本要求,公民的财产权是限制国家权力的最可靠和最有效的屏障。第三,私人财产具有易受侵害性。公民的财产一旦受到来自包括国家在内的其他人的不法侵害和剥夺,除了借助于国家的公力进行救济之外,并无其他的有效的救济渠道。

(二)平等保护实施的关键是规范政府的各类涉及公民财产的公权行为

作为公共权力拥有者的政府,其主要特点之一是它总是在寻找一切机会扩大自己行使权力的范围,从某种意义上说“,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权力滥用和腐化的直接对象就是公民的权利和自由。如果权利不能制约权力,国家机关权力的行使就会超越宪法设定的界限和轨道,权力就可能被个人的私欲或小集团的私利所支配。因而为了权利和自由,就必须“以权利制约权力”。为了实现以权利制约权力,主要通过两种方式:一是建立有限政府,政府拥有权力的范围和实现权力的手段都由宪法或法律明文规定,权力行使遵循“越权无效”的原则。二是确立自治为市民社会正常秩序建立和发展的基础。在物权法领域中,对政府权力进行限制的主要表现形式是要对征收征用制度做出明确界定。征收征用制度通常是基于公共利益而发生的行政性行为,虽然征收征用必须是为了公共利益目的,但符合公共利益目标并不意味着征收征用就是正当的。只有在相对于具体的公共利益目标是必要和适当的情况下,征收征用才具有正当性,这就是比例性原则,它旨在维持公共利益与私人财产权之间的公平衡量,其具体内容包括:妥当性,即采取的措施可以实现期望的结果;必要性,即采取的措施是必要的,除此措施之外,不存在其他给财产权人或公众造成更小损失的手段;适当性,即所采取的措施与具体的目標所追求的结果相当。

三、关于平等保护所引发的争议焦点

(一)平等保护并不违反我国宪法的规定

宪法作为公法的基本法,主要调整两种法律关系,一是国家机关与国家机关之间的关系,另一是国家与公民之间的关系,后者主要是以确认公民的基本权利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其主要存在价值是为了对抗国家,而不是为了对抗其他私法上的主体。从立法层面观之,宪法主要立足于现实或已经存在的东西,对未来则保持谨慎的态度,只要某种社会关系还没有出现,就不必考虑在宪法中做出规定。因此按其产生来源来看,法律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以宪法为依据制定的法律,另一种是虽然没有宪法上的依据但却不违反宪法的法律。民法不仅受制于宪法,从另一方面来说,民法的原则和具体制度还对宪法的生成产生了重要影响。民法的价值就在于通过确立主体平等、民事行为自由和私权神圣等原则,以肯定公民对私人生活的自治权,它要实现的是私人生活的自治,而民主政治的合理价值也恰恰在于肯定公民对社会生活的自治。

(二)物权法所确立的平等保护与所有权主体的区别立法并不矛盾

第一,物权法中所说的平等保护,既注重主体之间的形式上的平等,更强调实质上的平等。现代民法区别于近代民法的主要表现之一就是在平等观念上由绝对平等过渡到相对平等。这种转变也可以理解为是从强式意义上的平等向弱式意义上的平等的转换。弱式意义上的平等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差别对待。在具体民事立法上,现代民法基于法的妥当性的要求,越来越多地以身份关系为依据,逐步放弃了抽象人格绝对平等原则,转而采取对具体人格的区别保护。即私人间的法律关系不再仅仅是通过自由的契约行为来实现,而是越来越多地通过身份关系来确定。对此,霍布豪斯认为:“从人们存在着很大差异这一事实出发,我们便可以认为,如果我们给予他们以平等的待遇,其结果就一定是他们在实际地位上的不平等,而且,将他们置于平等的地位的唯一方法也只能是给予他们以差别待遇。因此,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与物质的平等不仅不同,而且还彼此相冲突;我们只能实现其中的一种平等,而不能同时兼得二者。”因此“就契约而言,真正的自由要求缔约方之间大体上平等。如果一方处于优越地位,他就能够强制规定条件。如果另一方处于软弱地位,他就只好接受不利的条件”。

第二,物权法中的平等保护主要強调的是相关当事人之间的平等,而不是实现社会范围内的全面的平等。主体的类型化立法或差别性立法实际上是国家利用公力对私人基于自由契约行为所产生的不公平结果的一种矫正,其目的固然是为了实现社会范围内的公平和实质意义上的公平。民法所追求的平等也是社会条件的平等,更多的是形式上的平等和机会上的平等,而不是从社会整体利益出发去追求实质的公平和平等。

第三,物权法中的平等保护,并不意味着不同的所有权主体在权利客体和权利内容的享有上都具有完全的一致性。物权法平等保护更加强调的是当所有权受到侵害时,所有的权利主体都无一例外地适用同一个法律规定,同等地受到法律的保护。同时,每一个权利主体在向国家提出公权救济请求时,都不应当遭到拒绝。当然,作为物权立法的发展趋势是,在物权立法中应尽量淡化公私界限,逐渐弥合国家所有权与私人所有权在客体范围和具体权利内容上的鸿沟,以实现从保护平等向更大范围的人格平等的过渡。

(三)物权法中所采取的平等保护的核心和重点不是保护少数人的权利

物权法中所采取的平等保护并不是为了保护少数人特别是少数既得利益者的权利,更不是通过立法手段使这部分人的不法财产合法化。利益主体的多元化是市场经济的基础和发展的力量之源,而主体的多元结构必然导致利益趋向的冲突。无论是物质需求还是精神需求,如果失去了清晰的和持久的个人财产所有权,也就等于扼杀了人的基本的、正常的需求。完备的物权制度和物权规则是民事主体从事交易活动的基础和前提。

物权法的作用就在于通过建立明晰的产权制度,使个体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实现有机统一,从而能够帮助人们形成对财产的安全感和对自己未来的安全感。因此,作为物权法平等保护原则的受益主体是所有的民事主体。事实上,所有权作为一种基本的人权,与个人自由的保障具有内有的关联性。在基本权的整体结构中,所有权的任务在于确保权利人在个人领域中的自由空间,并因此使其得自我负责地形成其生活。好的物权制度意味着市场交易中的各方当事人对自己的资源有比较可靠、明晰的权利边界,并且交易当事人能尊重彼此之间的权利。因此,为了有效确认和进一步扩大改革开放所取得的丰硕成果,我们有必要通过平等保护理念稳定现有的财产关系,并尽量促成以共同富裕为核心的和谐社会的及早实现。

作者简介:

李小博(1981.4~),女,河南临颍人,中共河南省直机关党校副教授,法學硕士。

作者:李小博

平等保护物权法论文 篇3:

论物权法的平等保护原则

摘 要:关于物权法的平等保护原则,很多学者都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并得出一定具有现实意义的成果。但学者们大多是从民法学以及宪法学的角度等进行研究。笔者试图用哲学的研究方法进行考证物权上的平等保护原则。

关键词:平等;形式平等;同质财产

物权法自颁布以来,在我国民事生活领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使调整个人乃至集体财产归属过重依靠政策、命令等手段转变为以专门的法律进行平等的保护。何为平等,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看法。博登海默认为:“平等乃是一个具有多种不同含义的多型概念。”卢梭认为:“至于平等,这个名词绝不是指权力与财富的程度应当绝对相等。”何为物权法上的平等保护原则呢?笔者认为:物权法上的平等保护原则指的是一定程度形式上的同质财产的平等保护。

一、形式平等保护

法律是调整社会利益分配的一种工具,其功能的实现离不开社会中人的适用、遵守等,也就是法的实效。从某种意义上说法的制定乃是为了实现其所设立的价值追求即功能的实现。德国著名法学家魏德士就法律的功能进行了高度的概括,其中之一就是“形式上的调整功能,阻止混乱发生。”纵观近代各国立法,这一概括无疑是对法律与平等关系的各种立法模式的一种宏观性的总结,形式上的调整,依笔者看来就是指受相应法律管辖的公民平等的使用相应法律。法律的制定需要经过复杂的社会调查,严谨的逻辑等科学的立法技术,将反映统治阶级的价值诉求以明确清晰的法律条文形式表现出来。法的功能性之一预测功能就是通过对法律的直观理解而来。法律条文的清晰性能让即使不懂法的人通过相对应法条的阅读过程中,知道何为法律所禁止的,何为法律所倡导的,并通过对自己行为后果的推导,得出其行为最终在法律上的评价。从清晰的法律条文中,我们所可以推导出的仅仅是机会上的平等,也就是保障形式上的平等。

立法者不可能在实质上对各种物权进行平等保护,立法者不得不将形式平等作为物权法的立法指导思想。形式平等要求立法者在制定物权法的时候更加的强调立法技术性上来。物权法涉及步入民事生活领域的每个人,其调整范围极其的广泛,所涉及的又是每个人切身利益,这导致物权法不得不对同类事物进行抽象分类概括,以期所有物权都在其保护范围之内。在民事生活领域之中,每个公民可以利用其所合法拥有的财产进行市场交易,不同的人将用得到不同的结果,有的使财产增多,有的使得财产减少。从表面上看,似乎物权法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贫富差距。高富平教授认为:“物权法的确与这种意义上不平等或贫富差距相联系。但是消除这种结果不平等不是物权法的任务。”从法理的角度来考察高教授的观点就是指在形式平等下,法律对个人、集体、国家仅仅提供的是与其生产、生活、工作等有关的相同的条件。其强调的是人处于他人相同的条件下,做出相类似的结果预期,然而纵然在完全一致的条件之下作出相同的决定,其也应知其在社会现实各方面影响下也会出现各种不同的结果。可见物权法上的平等仅是形式上的平等,即机会平等。以其功能的角度来讲,其所保护的或者说其目的不是法律所适用后所产生结果的平等,而是保护形式上的平等。物权法上的平等实质是形式平等,任何一种立法都不可避免的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缺陷。采用形式平等立法模式必然地将立法的重点用于立法的技术上。一般采用抽象的语言来对调整对象进行界定。其不可避免地可能对法律适用结果造成不平等的后果。

二、某种程度上的同质财产的平等保护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人民生活水平都还比较低下。物权法用抽象的条文将进入民事生活领域内的物加以保护必将进一步提高人民生产的积极性,促进生产力发展。然而物权法上对物的保护是平等的么?笔者认为,其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平等的,就平等而言也仅仅是同质财产上的平等保护。物权法第五章规定了国家所有权和集体所有权、私人所有权的财产范围以及保护力度。就其立法模式来看其将不同的物进行了分类,再将各类物用抽象的表达来确立其归属。其实质上就是以立法的形式将物进行同质财产的保护。国家拥有矿产、水流、海域、野生动植物、无线电频资源,以及其他依法归国家所有的资产。这些由国家所有的公共财产主要包括:无线电频谱资源、国防设施、公共道路等。虽然国家有这些物的所有权,但不享有这些物的处分权,因为这些物是排除于私法之外的物。换句话来说,国家仅有所有权而无实质意义上的处分权。

三、结语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物权法上的平等保护是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不平等,其追求的平等是形式上的对于同质财产给予一定程度平等的保护。实证主义法学派认为法律应在乎于经验。法的制定永远滞后于社会生活,而法在实践中不断的完善自身。就目前而言,我们应该肯定物权法上的平等保护原则的积极意义。在物权法实施以来,我们看到个人、集体的财产得到了更好的保护。公民对自己平等享有的物权认识更为的深入,究其根源在于物权法上的对于同质财产的平等保护。相信将来,随着实践的进一步发展,立法者将就物权法上的平等保护原则作出更好的定在。

参考文献:

[1] [美]博登海默.邓正来译.《法理学:法哲学与法律方法》[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280-281

[2] [法]卢梭.何兆武译.《社会契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34

[3] [德]魏德士.丁晓春.吴越译《法理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38

[4]高富平.物权法上的平等保护原则及其实现-简评《物权法》对平等保护原则的规范[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5):22

作者简介:

刘灿芳,女,(1989.7~),泉州安溪人,籍贯福建安溪的,工作单位:晋江市司法局,研究方向:民法学

作者:刘灿芳

上一篇:阿尔比戏剧艺术论文下一篇:农业持续化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