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障碍调查继续教育论文

2022-04-23

“研究表明,超过80%的孤独症儿童患者都存在感觉处理方面的问题,仅在孤独症儿童群体中,感统失调患者便是个不小的数字。因此,需要接受感觉统合治疗的儿童数量非常多。”中国康复医学会作业治疗专业委员会感觉统合学组副主任委员、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作业治疗科副主任刘晓佩说。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学习障碍调查继续教育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学习障碍调查继续教育论文 篇1:

广东省中小学教师培训的发展趋势研究

摘要:中小学教师培训是更新知识、提升素质和教学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广东省中小学教师培训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行政色彩浓、培训可行性低及培训效果不理想的现象。通过针对体制建设、模式创新、师资队伍建设、丰富服务平台及资源整合等方面改进的建议,对以后广东省中小学教师培训的发展、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推进广东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高教育质量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培训;师资队伍;培训制度建设;服务平台

一、新时期中小学教师培训的社会价值和意义

教师培训是培养好的教师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环节,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路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把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摆在重点位置,对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大力加强教师培训,是新时期中小学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重要任务和紧迫要求。在扩大培训规模和培训力度的过程中,《教育部关于深化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改革全面提升培训质量的指导意见》(教师[2013]6号)更是进一步强调了中小学教师培训的质量,对深化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改革,全面提升培训质量提出了指导性意见。可见,在学习型社会的发展模式下,只有加强中小学教师尤其是农村教师队伍的培训学习,及时更新中小学教师的知识,提升个人综合素质,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才能适应新时期社会与教育实践提出的新要求。

二、广东省中小学教师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广东省中小学教师培训经过多年的发展,在取得一定成果的同时,在新的社会条件下也暴露了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

(一)广东省区域发展不平衡,中小学教师专业素质的差别较大

在广州市及较发达的几个市(区),中小学教师的学历和整体素质较高,中学具有本科学历和小学具有专科学历的比例分别达到70%和90%。而偏远地区或者农村的这一比例分别只有30%和70%左右,其间的差距显而易见。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对新教师的入职门槛要求不同,发达市(区)对新人职教师的学历要求相对较高;二是偏远山区的学历补偿培训政策没有很好地落实到位,学历偏低的教师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学历的培训。

(二)中小学教师培训行政色彩过浓,制度弊端凸显

现阶段,广东省中小学教师培训主要以政府主管行政部门为主导,指派各下属中小学的教师参与培训。省教育主管部门确定培训计划后,市、县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根据上级计划将培训名额分配至学校,由学校上报参训教师名单,再根据培训机构的培训方案开展培训。由于存在上级部门的外在压力及功利性追求,从参训教师的学习动机分析,其外在动机即个体由外部诱因所引起的动机高于其内在动机即由个体内在的需要引起的动机,那么,这种培训过程中的学习往往缺乏自主性、自发性,具有外部学习动机的参训者的学习具有诱发性、被动性,他们对学习内容本身的兴趣较低,学习缺乏持续性和针对性。基于行政命令式的中小学教师培训,参训者存在应付心理,参训只是为了完成上级教育部门下达给自己的继续教育学分任务而已,这样的参训态度必然导致他们参训收获甚微,影响了教师自我发展的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是造成培训质量问题的根本原因之一。

(三)培训制度的可行性欠缺,中小学教师对培训有排斥情绪

对中小学教师培训的研究一直是成人教育学科的热门研究问题,但现有的研究多集中于对教师培训的内容、方法和模式等问题,对中小学教师培训实效性与学习障碍等问题的深入研究相对比较欠缺,对制定政策制度的指导意义不强,同时,制定培训政策的职能部门对培训的可行性研究也不够。例如,忽视对中小学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矛盾、参训教师的工学矛盾等问题的研究,使很多培训落实到基层的时候,缺乏实践层面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偏离了最初的轨道,使得中小学教师培训在其个人需求上缺乏针对性、培训目标模糊化,参加培训的中小学教师对培训缺乏自我管理和克服学习障碍的基本思路,难免会产生厌倦和排斥情绪。

(四)广东省中小学教师培训经费来源较为单一,经费保障不足

《广东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第十一条指出:各级人民政府应保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经费的投入,采取以政府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为辅的方法解决。具体经费来源包括:每年从教育事业费中按不低于中小学教师工资总额的2%和教育费附加中不低于5%的比例安排;从地方筹集的教育基金和学校勤工俭学收入中提取一定的比例。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经费应专款专用,统一管理,统一核算,不得挪作他用。然而在开展培训的过程中,由于培训经费来源比较单一,往往无法足额支付培训费用,参训单位、甚至参训教师个人也要承担一定额度的培训费和课本资料费,这也成为参训教师尤其是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的学习障碍。

(五)中小学教师培训“研”、“训”、“用”分离,制约培训成果转化

由于“研”(校本教研)、“训”(教师培训)、“用”(教学实践)分离,不仅增加了学校和教师负担,更严重制约了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调查数据显示,有两成以上的教师对于校外培训效果表示不满意,有近三分之一的教师对校本培训的效果表示不满意。现有的大部分中小学教师培训在开发设计之初就缺乏基于校本的教学研究理论基础,而培训过程也只局限于教师和培训机构双向简单的规定性任务,培训内容理论枯燥、脱离实际,势必会导致培训成果无法在教学实践中得到应用与转化,阻碍了中小学教师培训理想化目标的实现。另外,“研”、“训”、“用”分离还会造成中小学教师培训的经济成本和人力资源的浪费,无法实现优质资源的共享和统筹,进一步加大教育资源的地域化差距,不利于教育公平的实现。

三、广东省中小学教师培训的改进建议及其发展趋势

(一)转变观念,把硬性行政要求转化为个人兴趣需求,增强培训内驱力

根据学习动机的基本理论,学习的内部动机,如学习者的求知欲、学习兴趣、改善和提高自己能力的愿望等内部动机因素,会促使学习者积极主动地学习。学习的外部动机是个体由外部诱因所引起的动机,其从事学习活动的动机不在学习任务本身,而是在学习活动之外。研究表明,在培训过程中,内部动机可以促使参训者有效地进行培训中的学习活动,具有内部动机的参训者渴望获得有关的知识经验,具有自主性、自发性。具有外部动机的参训者的学习具有诱发性、被动性,他们对学习内容本身的兴趣较低。要提高中小学教师的培训成效,就要首先转变培训观念,从指定培训政策的省级教育主管部门到实施培训的执行机构,都要淡化中小学教师培训的行政色彩,切实调动教师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挖掘中小学教师参加培训的内驱力,全面了解和把握其培训的实际需求,在培训内容上要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现实可操作性。中小学教师培训要尊重学习心理学和成人教育学的基本规律,将参训者视为具备高度自我意识的专业人士,引导参训教师实现自我管理,让参训教师根据个体的成就目标选择所需的培训,把“要我培训”变为“我要培训”,使其学习内驱力和外部诱因共同作用于参训主体,提高培训效能。

(二)完善培训制度,建立健全培训质量评价体系和经费保障机制

提高培训质量,首先,要完善培训制度,根据《广东省教育厅关于大力加强“十二五”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促进完善五年一周期教师培训制度,从政策上要求全员参与培训,建立培训信息管理平台;实行教师培训机构资质认证制度,制定统一的认证标准,对于在通过认证的不同的培训机构所取得的成绩和学历,同级同层次互认;建立骨干教师资源库及帮扶制度,实现优质教师资源的合理配置,通过帮扶制度实现人才均衡,从而达到教育均衡的目的。其次,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培训质量评价体系,加强培训质量标准研究,建立质量评估机制,完善培训质量评估体系,开展培训过程评价和绩效评估,通过评价体系对教师培训工作实行全程监控和督导,其评价结果可以作为教师资格再注册、教师职称评审、考核、聘任、评优的重要依据。再次,要进一步健全中小学教师培训经费筹措和保障机制,加强培训经费的统筹管理,除了省财政预算,还要多渠道筹措培训经费,鼓励社会慈善基金支持教师培训工作,逐步建立政府、学校、教师个人培训经费合理分担机制;进一步减轻中小学教师的经济压力,加大免费培训教师的力度,解决教师的后顾之忧,提高教师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从中小学教育教学实际出发,创新培训模式,丰富培训内容

由于中小学教师培训的目的包括综合素质的提高、专业知识的持续更新、教学能力的不断提升、从教经验技巧的不断积累和提炼,这就要求在培训模式上要积极探索勇于创新,根据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不同,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比如。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别教师专业发展需求,更多地开展专题、短期培训。在培训手段上积极开展远程教育和网络研修,适应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要求,充分发挥现代远程教育手段在教师培训中的作用,通过资源共享、互连贯通,解决农村教师缺少培训机会和难以接受优质培训的问题,提高城乡教师培训机会和质量基本均等化水平。在培训方法上,将新教师培训由高校单一培训改革为培训机构和教师实践基地相结合的方式,同时,改革传统讲授方式,强化学员互动参与,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培训内容上,要更加贴近一线教师教育教学实际,比如,各地要将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技能作为培训的主要内容,把实践性课程和通识课程相结合,以典型教学案例为载体,增强培训实践环节,创设真实课堂教学环境,紧密结合学校教育教学一线实际,开展主题鲜明的技能培训。

(四)加强培训者师资队伍建设,优化课程设计,丰富学习支持服务平台

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培训者师资队伍,是提高中小学教师培训质量的前提和保障,建立优质的教师队伍资源库,是重申之重,又迫在眉睫。培训者师资队伍应采取专兼职结合的方式,制定相关管理条例,提高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从而为培训研究、课程开发、培训指导等提供专业支持。优化课程设计,增强授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能为培训效率和质量提供大力支持。在课程资源制作技术上尽快实现网络课程资源在多种媒体终端的传输,比如,电视、互联网、手机和平板电脑等,使参训者能够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时间,在一切可学习的地方,实现碎片化学习,是解决参训者工学矛盾问题的有效方式。在学习平台上,开设教师备课资源平台,为教师提供强大的教学资源库,无偿提供给教师,有条件的可以根据实际培训内容开发不同的客户端,还可以把微博、微信、QQ、网络社区等引入到培训平台上,通过在多种平台上的互动交流,更好地提升培训效果和质量,适应各种群体教师的实时学习需求。

(五)设计实践“研”、“训”、“用”一体的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模式,积极推动培训成果转化,实现教育资源均衡

广东是一个经济、人口大省,但省内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的现象突出。在区域均衡性失调的环境下,教育资源的差距就更加明显,设计实践“研”、“训”、“用”一体的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模式,能够统筹整合全省培训资源、实现培训资源的共建共享,对全省中小学教师培训有着重要的意义。其具体的设计思路如下:首先,以校本为依托,进行教学研究和培训需求研究。在教学一线发现问题,搜集问题,从教师教学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出发,以学科、年级阶段、问题类型等作为主要字段,形成中小学教师培训需求数据库。然后,培训政策制定者和培训项目设计者基于培训需求数据库进行分析,设计培训内容并对项目进行可行性分析,将符合可行性标准的培训项目以项目课程包的形式形成培训项目数据库。以广东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http://www.gdjxjy.com.cn)为基础,构建全省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平台,将培训项目数据库放人互联网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全省各地中小学教师可以建立个人学习账户,在Pc、手机、电视、平板电脑等移动互联网终端上访问培训项目课程包,在系统的学习支持服务中实现个性化培训,完成培训项目评价评估,获取继续教育学分。最后,回归校本,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积极转化培训成果,并将培训成果转化成效或障碍整理汇总,提交到远程培训平台,以便为设计者改进项目课程包提供借鉴。

作者:杨潇郁

学习障碍调查继续教育论文 篇2:

儿童感觉统合治疗师需求大行业乱象亟须解决

“研究表明,超过80%的孤独症儿童患者都存在感觉处理方面的问题,仅在孤独症儿童群体中,感统失调患者便是个不小的数字。因此,需要接受感觉统合治疗的儿童数量非常多。”中国康复医学会作业治疗专业委员会感觉统合学组副主任委员、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作业治疗科副主任刘晓佩说。

感觉统合技术作为作业治疗的一个亚类,为发展障碍儿童教育康复提供了更多的治疗维度和手段。而且,随着临床研究的深入,发现感觉统合治疗对于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孤独症谱系障碍等问题都有显著的治疗价值,可以明显改善儿童由触觉、本体觉、前庭觉等感觉统合失调引起的各种问题行为,包括注意力分散、阅读障碍、书写问题、社交困难、游戏能力发展不全等。

北大医疗脑健康行为发展教研院执行院长、北京大学医学博士吉宁介绍,感觉统合理论及相关技术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由美国南加州大学教育心理学博士艾尔斯创立。20世纪90年代,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的王玉凤教授首先将其引入中国,获得了相关专业人员和家长的广泛关注和充分认可。近年来,王玉凤教授在北京大学医学部举办了感觉统合治疗师技能提升线下实操培训班,希望通过推广严谨、科学、有效的感觉统合治疗,提高感觉统合治疗从业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帮助更多有发展障碍的儿童及其家庭。

“感觉统合理论有效地补充了对儿童神经发育相关问题的理解和认识,让人们对孩子的各种症状表现有了深入理解,避免了对孩子异常行为的不解和误会,以及因此导致的亲子关系不和谐问题。”吉宁介绍说,以北大医疗脑健康的康复实践基地为例,基地会接收很多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及学习障碍儿童,他们都需要感统治疗。“为了让他们获得专业、有效的干预,基地聘请了王玉凤教授为资深顾问,并基于王玉凤教授团队的研究成果,在其团队指导下,打造了全套的感统干预课程,就是希望能让专业的技术治好更多的孩子。”

目前,我国国内康复机构也越来越重视儿童感统失调问题。2020年10月,刘晓佩对国内163家儿童康复机构做了感觉统合干预情况调查,发现在这些康复机构中,92%已经开展了感觉统合治疗,64%开展了小组式感觉统合干预模式。但不可忽视的是,“只有43%(被调查)的康复机构的感觉统合治疗师能够满足儿童的康复需要。49%(被调查)的康复机构虽然开展了感觉统合治疗,但是由于治疗师匮乏,儿童治疗时间难以得到保障。部分机构选择小组式感觉统合干预模式,也是为了弥补治疗师数量不足的问题。”

吉宁表示,感觉统合治疗因为其良好的干预效果,以及看似很低的门槛,导致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国内遍地开花。“然而,真正能够将经典的艾尔斯感觉统合理论应用到实践操作中的治疗师却少之又少;能够在感觉统合干预过程中尊重孩子的反应,按照个体特征进行有目的、有意义的游戏活动、考虑其适应性反应等方面因素的治疗师少之又少;能够持续进步,积极研究感觉统合治疗方法的研究者更是罕見。”吉宁说。

吉宁认为,提高相关特殊需要儿童的教育康复质量,首先必须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培养,推广有循证的艾尔斯感觉统合理论的治疗体系,从理论、评估、到治疗实操,全面提升从业人员的技术和能力。其次,相关部门应出台能够规范感觉统合治疗的标准化管理,在从业人员的入门资质、上岗培训内容、上岗资格考核、在岗继续教育等方面出台严格有效的管理标准和模式,“才有可能改变目前国内这一领域的治疗乱象”。

(本文转自《中国青年报》)

编辑 鲍琦

作者:夏瑾

学习障碍调查继续教育论文 篇3:

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学习社会的学习观

【摘 要】建设学习型社会是本世纪初,为了应对经济社会发展遇到的新形势、新挑战、新问题而提出来的,但在国内国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的今天,我们任然需要探讨科学发展观指导之下的学习观。树立新的学习理念,增强学习的选择性、主动性、科学性、创造性和有效性,全面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为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和谐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学习社会; 学习观

学习是有机体适应环境的手段,也是人成为社会的人的主要途径。学习是 一种极为复杂的现象,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练习或反复经验引起的能力或倾向的相对持久的变化。在经济全球化、科技信息化、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终身教育己成趋势的条件下,只有善于学习、学会学习、创新学习的民族,才能永远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党的十六大、十七大报告都强调要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胡锦涛总书记在同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代表座谈时又指出,“要努力传授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我国优秀文化、人类文明有益成果,在促进学习型政党建设进而促进学习型社会建设方面发挥积极推动作用”。因此,树立新的学习理念,增强学习的主动性、科学性、目的性、广泛性和发展性,全面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实现个体及社会的全面发展,满足全社会对知识的需求是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必由之路,更是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动各项工作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要求。

1 学习社会的基本内涵和本质特征

对于什么是学习社会,学术界对此有多种表述。哈钦斯指出,所谓学习社会,是指“每个人均可在教育机构中获得基本的博雅教育,并且能在教育机构之内或之外,继续不断地进行博雅学习的社会,也是一个有着真正的大学作为独立思考和批判中心的社会,学习社会是一个经历价值转化的社会”。波希尔指出,学习社会的基本观点是把学习当作是“正常的和日常生活之事”,而教育则被视作为“所有公民潜在的人权”。高体健认为:“学习社会是一个以终身教育体系为基础,能够充分满足全民终身学习多样化需求的社会。”

以上论述,不管在细微处有多大差异,但他们都共同强调了学习社会是一个人人都有学习机会、每一个人成长的各个时期都需要学习、学习不再是学习者的外在需要、社会构建了公平合理的终身教育体系、教育成为社会的中心的文明社会。一个社会既然赋予学习和教育如此重要的地位和这样崇高的价值, 那么这个社会就应该有一个它应有的名称一一即学习社会或学习型社会。

对于学习社会的基本特征,近年来不少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张寿荣在《国际继续教育一一终身教育发展动态》一文中介绍了1996年在 欧洲召开的两次世界性继续教育大会的有关情况,会议提出的学习型社會应具备五个特征:①学习被认为是一项毕生持续不断的活动;②学习者对其自身进步负责;③考评肯定进步而不是指责缺点;④处事能力、个人和共同的价值观、团队工作精神被认为与获取知识同等重要;⑤学习是学生、家长、教师、老板 和社区之间的一种合作伙伴关系。以上各方共同努力,共同提高。

胡梦鲸指出,就其实质意义而言,学习社会的本质具有下列特征:①学习社会是一个终生学习的社会;②学习社会是一个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社会;③学习社会是一个无学习障碍的社会;④学习社会是以终身教育体系为基础的社会。

综上所述,根据学习社会的基本内涵,我们认为习型社会的基本特征是: ①学习社会是一个人人参与终身学习的社会。学习机会不为少数或特定 年龄层的人所独享。学习机会应向全体民众开放,为全民所共享。任何人只要在任何阶段、任何时间想要学习,均有适当的教育资源可供利用,教育、工作及休闲的界限逐渐模糊,人从事各种活动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②学习社会是一个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社会。学习者是学习社会的主体, 个体是一个主动学习者,学习不再是个体的外在需要,而是学习者全面发展的内在愿望。学习者的人权、问题、需求及自我实现的潜能,均将受到充分的重视。③学习社会是一个无学习障碍的社会。学习社会主张,所有学习机会应公平地向所有有能力、有需要的人开放,消除在入学资格、教学空间、教学时间、 教学形式、学习内容、学习方法、考试评价、毕业条件等方面的限制和障碍。学习成为所有人的基本权利,而不只是少数人的特权。④学习社会是一个发展性的社会。社会与人的变化无止境,学习作为发展 的手段,将延续个体的一生,成为持续的、终身的活动:学习化社会无止境, 过程从初级到高级,从局部到全体:学习的价值观产生了根本的变化,要经历“生存需要一一发展需要一一完美需要”的过程,学习者自我实现的需要得到 充分的重视。⑤学习社会是一个开放性的社会。每个公民对外界要保持开放性,向各种不同的观点保持开放性;终身教育体系向全民开放,没有任何资格限制;终身教育体系内部,各级各类教育及教育机构互相开放;各国终身教育信息网络相互开放,世界将会成为一所供全球公民时时、处处学习的大学。⑥学习社会是一个理想化的社会。它的理想性在于学习障碍的去除,学习机会的均等,学习时间和空间的拓宽,学习潜能的充分发挥,学习价值观的自觉,人人均能一生中通过学习,不断增进知识,发展技能,提高素质,完善自我,进而取得成功。

2 学习社会的学习理念

学习社会是社会进步和人自身发展的需要,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前景,代表着一个社会发展的方向。传统的学习模式将受到革命性的冲击,正如英国教授、咨询家查尔斯•汉迪在《非理性时代》中所指:我们的教育需要被再发明,学习必须贯穿于人的一生,要彻底地重新考虑我们的学习方法等。学习型社会我们应树立新的学习概念。

(1) 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在传统观念中,我们一般把人生划分为成长、受教育、 工作、退休、养老几个阶段,这种划分己不能适应新世纪的要求。在知识社会、 学习社会,必须转变把学习和工作、退休、养老截然割裂开来的观念,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

(2) 要培养和增强主动学习的意识。以往的学习,外在于学习者本身,学习是被动的、应付的、功利的。学习社会中学习是学习者内在的需要,是生活方 式的内在要素,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人知识、技能、情感、心理等全面发展的 过程,是人成为人的过程,是完善人格的过程。学习者成为社会的中心,学习 成为一种权利和责任,学习成为人的一种自由活动,人们将更加自觉、主动地 参加有组织、有系统的文化学习、专业技术培训或接受行为规范的教育。学习 者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将得到充分的展现。

(3) 学习内容要选择。社会的进步演变,使人类知识总量以惊人的速度增长。 有人统计知识的增长在19世纪每50年增长一倍,20世纪中叶每10年增长1 倍,现在则是3-5年增长一倍。当前,信息每20个月增长1倍,而科技的信息量增长更快,若将20世纪60年代的信息量设为1,80年代则增至8,而到 2000年则达到23,近50年人类的新发现和新发明己超过过去两千年人类的总和。与此同时,知识更新周期在不断缩短。据调查,知识的更新周期也从18世纪知识的 80-90年,缩短为5-10年。不论此类统计是否科学,但知识的更新速率日益加快是不容置疑的。另外,随着科技的发展,知识的载体愈趋多样和丰富,知识的传播速度加快。知识的这种发展趋势客观上造成了人的接受知识的能力与蓬勃增长的浩瀚的知识量之间的矛盾、人的有限的学习年限与知识迅速老化之间的矛盾, 学习将面临更大的风险。因此,我们必须学会学习,学会根据自身成长和发展的需要选择学习的内容,要慎思之、明辨之、审问之,只有进行认真的辨别和分析,才能选择自己最需要、最有利于完善自己的学习内容。否则,在茫茫无 际的知识海洋中不知所措、无所选择也会酿成"溺水而亡"的悲剧。

总之,只有对学习社会有较全面的认识,树立科学的学习观,促成自我全面发展,才可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高体健,《学习社会的概念与基本特征》,《中国成人教育》,1998年第7期。

[2]黄富顺,《大学在学习社会所面临的挑战与因应》,《开放教育研究》2001年第1期。

[3]胡梦鲸,《学习社会的概念意涵与发展条件》,《成人高等教育研究》1997年第4期。

[4]刘道玉,《面向21世纪大学生的学习观》,《高等教育研究》1999年第4期。

[5]李文利,《高校教师要树立现代化学习观》,《中国高教研究》,2000年第11期。

[6]高岳仑,《学习型社会的道德学习新启示》,《韶关学院学报》2002年第7期。

作者:马桂琴

上一篇:新课标下小学作文教学论文下一篇:职工考试系统教育培训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