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心理学概述论文

2022-04-17

摘要:社区心理学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社区心理卫生运动背景下诞生的新兴心理学分支,与传统流派重视干预的理念不同,社区心理学更加重视个体问题的预防。社区心理学的思想与主张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有益启示。我们可以将社区心理学理念和方法运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根据教育规律和大学生心理特点进行教育,关注和发现大学生个体的内在潜力。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社区心理学概述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社区心理学概述论文 篇1:

社区心理学的发展对教育心理学发展的挑战

摘 要:自社区心理学产生以来,当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受到来自社区心理学发展的挑战。社区心理学主要关注“在复杂的交互作用过程中,连接个体行为和社会系统的心理学过程”。在社区心理学的影响下,当代教育心理学逐渐形成理论观点的多元融合。了解以上趋势,对当代教育心理学学科建设和教育心理学更好地服务于教育实践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社区心理学;当代教育心理学;挑战

自心理学研究产生以来,经典的心理学研究分支层出不穷、不断发展,其中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研究各分支中发展最迅速的领域,也发展成为相对独立的一个领域。但在近十年中,教育心理学不断适应各学科的要求,朝向一种包容性广泛的方向发展。我国教育思想源远流长,但形成体系的教育心理学还源于西方的教育心理学理论。伴随着改革开放,我国学者一方面学习、引进西方的研究结果,另一方面在结合我国国情的基础上展开独立研究。尽管当前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比较成熟、研究和实践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体制上也趋于完善,但随着教育理念的发展与创新,当代教育心理学的不足逐渐显露。

一、社区心理学的发展现状

(一)社区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历程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后,经济水平得到了快速增长,随之而来的个体心理健康问题逐步显现。为了捍卫个人利益,美国国民发起了心理卫生运动和民权运动,为社区心理学的产生提供了准备条件。然而,社区心理学真正诞生的标志是1965年5月在美国马萨诸塞州斯维姆斯哥特市举行的社区心理学会议,会议产生并创建社区心理学这一新领域,同时呼吁社区心理学重点关注“在复杂的交互作用过程中,连接个体行为和社会系统的心理学过程”。美国心理学会则在第二年成立了社区心理学分会。

尽管如此,直至1975年4月,社会心理学才在美国德克萨斯州奥斯汀市召开的学术研讨会中真正取得了学科建设的独立地位。会议的主题是预防与促进社会行动以及公平与尊重多样性作为主题,同时探讨了社区心理学家的培训模式,促进了社区心理学与社区心理卫生的分离,使社区心理学真正走向学科独立和特色化发展。1987年,美国心理学会将社区心理学分会改名为“社区研究与行动学会”(SCRA),促进了美国社区心理学向多学科合作及重视行动研究过渡的新阶段。

(二)社区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1.社区心理学的基本观点

社区心理学的服务和干预重点是加强个人与社区目前的心理防御能力,同时发展和提高个体个人能力而不是治疗其病例缺陷。因此,这种服务和干预重点可以大大降低心理或药物治疗的个体人数。因此,社区心理学家逐渐将工作聚焦于一级预防(心理问题的预防)和二级预防(心理症状早期阶段的干预),而不是三级预防(对官能障碍的治疗等)。

2.社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社区心理学主要关注个体与社区以及个体与社会之间相互合作的研究关系,将理解提高个体、社区及社会的生活质量作为研究对象。广义地讲,社区心理学关注个体与社区之间多样的关系。为了更好地理解这种关系,社区心理学家对其进行了生态学水平的分析,像朋友圈、工作环境、学校、志愿者协会、宗教集会、教会、社区及邻居,或者更大意义上的社会或文化均属于这类社会关系。此外,社区心理学还关注互助型组织和自助型组织,当个体面临巨大压力事件时,会采用非正式渠道(朋友,邻居,同事)来获得社会支持。因此,社会支持和心理健康等因素都是社区心理学主要的研究内容。

3.社区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由于社区心理学属于交叉学科,因此其研究方法具有多样性。主要研究方法包括以下几种:(1)参与观测法,是研究者“加入”社区生活,与社区成员一起工作、生活,从而观测他们的情况的方法;(2)个体定性访谈法,是以合作的方式和开放式问题来消除参与者语言和经验的影响,集中于小样本研究的方法;(3)聚焦组访谈法,与定性访谈相似,但在团体中可能消除一致的观点;(4)社区个案研究法,是集中于一段时间仅研究单个组织或社区的方法;(5)定量观测法,是以大样本数据进行标准测量和统计分析的方法;(6)随机区组实验法,是采用控制组和实验组进行的实验方法;(7)非同质比较组实验法,和区域实验很相像,无随机分配条件;(8)间断时间序列设计,是采用多基线设计,在实验干预前后对一个或几个情境进行纵向测量的方法。

(三)社区心理学的发展趋势

自1975年美国奥斯汀市召开的学术研讨会议以后,社区心理学的发展呈现出多样的趋势,每种趋势都代表一种新的发展方向。

1.预防和提高社会胜任力

社区心理学的发展能有效解决社区居民的各类问题,如儿童的社会发展障碍和学习障碍;青少年各类行为问题;成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以及离婚、家庭暴力等社会问题。

2.社区构建、公民参与和授权

为了体现社会构建以及公民参与的趋势,社区心理学家集中于研究、开发或创造一种社区系统。这种系统一方面能够加强社区居民的社区感觉,推动其参与群体活动计划、实施的经验,另一方面能够以更有意义的方式影响更多的居民群体,帮助他们进行社区变革并进一步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

3.理解人和文化的多样性

社区心理学家正尝试创建与文化社区中居民的合作关系。在这一过程中,社区心理学家不仅鼓励居民参与研究设计和实施的各方面,而且试图让他们理解不同的文化群体以及这些不同文化群体所产生的各类因素。

4.社区心理学的生态学转向

社区心理学研究的新趋向是逐步建立生态化的社区。研究者凯利及其同事提出了社区心理学的四个生态学规则,即相互依存、资源的循环、适应和延续。社区心理学还对环境心理学进行了长期关注,他们都强调自然条件下进行研究的重要性,同时将其概念、理论等应用到社会行为中。此外,研究者西恩及其同事的研究表明社区心理学对物理环境的研究兴趣逐渐增加。

(四)我国社区心理学的研究与应用前景

西方的社区心理学正趋于成熟,但在中国,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还刚刚起步。直至20世纪90年代,国内才显现一些有关社区心理学的理论和实证研究,但个体对社区心理学的认知仍旧模糊不清。不少人认为,社区就是“居委会”的翻版。但是综合我国实际情况,社区心理学既要狭义地研究小区居民的心理服务工作以及和谐小区建设工作等问题,也要广义地研究和谐社会建立的问题。因此,我国的社区心理学重点关注个体问题行为的预防以及个体社会能力的促进,同时提供社区的生活水准,建立和谐文明社会。

我国心理学者对社区心理学研究的关注点:一是社区与青少年发展。考察社区青少年心理健康与社会支持、社会态度以及家庭因素中家庭软环境(家庭关系和家教方式)之间的关系。在保护青少年和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方面,社区预防与矫正使社区的作用和地位越来越突出。二是社区老年人的研究。考察社区老年人心理健康与社会支持、社区集体效能感、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的相关研究。三是其他社区人群的研究,特殊女性(更年期妇女、离异女性)、亚健康人群、残疾人群、外来人群等。

二、对当代教育心理学发展的挑战

(一)方法论的挑战

社区心理学为当代教育心理学提供了一种新的多元化、生态化的理论视角。随着社区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兴起,教育学者对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研究,将原有的方法论进行改进,并从另一角度建立新的研究方法,充分体现了取向多维、方法多元、立场多重、观点多样、研究环境生态化的宗旨。教育的本质是一种人文过程,而教育心理学面对的是情感丰富、有情感体验的人,因此量化研究与实验方法必然导致教育情境的局限。社区心理学以个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生活环境生态化作为研究目标,在方法上给当代教育心理学家提供了另一种研究决策。

(二)对研究内容的挑战

社区心理学是一门建立在众多相关学科基础上的综合性学科,其研究内容广泛开放,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更多地注重区分什么不是社区心理学的研究内容,而不是什么是社区心理学的。尽管这门学科的科学地位已经得到承认,但其具体研究领域仍在不断发展,相关内容界定也需要进一步改善。在这种情况下,社区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很可能与当代教育心理学研究内容有部分重叠。同时,社区心理学的发展对当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也有一定作用,例如在对青少年教育的一些观点方面,社区心理学的研究结果可能对经典的教育学原理发起了挑战。

参考文献:

[1]张春兴.从思想演变看教育心理学发展宜采的取向[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1).

[2]陈良,张大均.我国教育心理学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探索,2007,(5).

[3]曹智荣.国外青少年社区心理健康促进及其借鉴意义[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9,(2).

[4]冯增俊.美国社区心理学概述[J].心理学动态,1989,(2).

[5]王广新.西方现代社区心理学述评[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3).

[6]金庆英.社区心理学研究综述[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0,(26).

[7]于华林,杨毅.我国社区心理学研究述评[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4).

[8]佐斌.西方社区心理学的发展及述评[J].心理学动态,2001,(1).

[9]张骞,张大均.当代教育心理学发展的问题与策略[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09,(2).

[10]王力娟,张大均.当代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多元取向及发展趋势[J].中国教育学刊,2007,(2).

[11]Douglas D.Perkins.International Community Psychology:Developmentand Challenges.Am[J].Community Psychol,2009,44:76-79.

(责任编辑:田 苗)

作者:张礼娟 宋明玲

社区心理学概述论文 篇2:

社区心理学视角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摘 要:社区心理学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社区心理卫生运动背景下诞生的新兴心理学分支,与传统流派重视干预的理念不同,社区心理学更加重视个体问题的预防。社区心理学的思想与主张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有益启示。我们可以将社区心理学理念和方法运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根据教育规律和大学生心理特点进行教育,关注和发现大学生个体的内在潜力。针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多重问题,基于社区心理学视角的反思,对教育路径进行建构,运用社区心理学的社区感、赋权等核心价值概念,从生态学视角进行分析,加大教育多元主体的参与、建立跨领域的协同合作,重视赋权取向、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重视社区感的培养、强调全社會的参与和协调发展,同时还要改善组织、社区乃至社会的环境、为城市大学生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社区心理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路径

社区心理学诞生于1965年在美国召开的“斯万普斯科特会议”(Bennett,1965),是美国社区心理卫生运动背景下诞生的新兴心理学分支,与之前传统流派重视干预的理念不同,社区心理学更加重视个体问题的预防。社区心理学是在社区背景中对社会系统与个体福祉之间关系的研究,它代表了对于人以其生活于其中的社区环境和社会系统为背景的行为和幸福的一种新的思考方式(佐斌,2001;冯增俊,1989)。社区心理学关注的不单单是个体或环境,而且是个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在个人和社区之间起到联结的作用(詹姆士,2010),同时社区心理学还在研究人类行为在文化、政治等领域的差异(刘视湘,2012),并专注其核心价值,譬如赋权、社区感培养等方面,并希望通过影响个体从而提高社区的质量,进而影响社会的生活质量。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高校教育是促进学生由自然人变为社会人的重要途径。在实现这一目标时,思想政治教育无疑担负着一种重大的社会重任,即从教育人、提升人、塑造人的境地出发,进而从根本上使人超越现有的状况,在最终的价值旨归上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高校的重要工作,更关系到国家的发展与稳定。

我国学者一直在探索心理学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启示及其运用,寻求构建心理学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的教育路径,积极心理学与人本主义学派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运用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郭彦雯,2008;王文思,2012)。但是,前人的研究多停留在如何从心理学的角度去发现和分析问题,而在如何构建有效的教育路径上却乏善可陈。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在于先前研究者所选取的心理学研究视角多基于以往的心理学学派。一般而言,传统心理学派在研究中普遍重视个人成分,忽视了人的社会属性以及个人和环境的联结。而社区心理学关注的不单单是个体或环境,而且关注个体与环境的联结。因此,理性选择社区心理学角度,分析其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明晰社区心理学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的思路,最终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成功转型,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一项重要的任务。

一、社区心理学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的理性分析

社區心理学主张把人的心理和行为与他们所处的社会背景和社会系统联系起来,认同人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力图消除传统心理学研究中存在的“个人主义”偏差。因此,社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与社会背景的交互,把人和环境看作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把社会及社区看作一个生态系统,人是处于这个生态系统中的“情境人”。社区心理学目前在国内方兴未艾,研究者也停留在对社区心理学的发掘认识及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杨莉萍,2012;贾林祥,2016),尚未涉及到将社区心理学的理论运用于其他领域。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关注的是学生的发展诉求,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助推学生的健康成长,将作为自然人的大学生培养为社会人,尤其是培养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培养合格社会人的必要手段和重要载体,在此之中,它既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体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也注重学生对集体的适应和贡献,通过融入集体、适应集体、发展集体从而成长为人格健全的社会人。

(一)社区心理学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的必要性分析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伴随着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应运而生的。大学生既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主体,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客体。而思想政治教育整个教育过程,教育的主客体都是存在于社会大环境中,这个环境在不停地发生着新的变化。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达到帮助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目的,就要不断适应社会发生的新变化,不断创新,把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发展推向时代前沿。

1.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需要

在全球化浪潮中,尤其是“互联网+”背景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始终面临着多重挑战和渗透,面临着改革和创新以适应新环境、新形势的变化。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的未来属于青年,中华民族的未来也属于青年。当代青年要树立与这个时代主题同心同向的理想信念,勇于担当这个时代赋予的历史责任。”这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是要贯彻落实立德树人、以人为本的方针,通过人文关怀来塑造人们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增强人们的心理韧性,预防心理疾病,促进身心健康,培养人们积极的社会心态,为创造积极、和谐的社会奠定基础。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大学校园也早已不是象牙塔,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够适应新的时代变化,开放式发展自身工作,吸收其他学科的优势,尤其是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其放置于社会环境中,吸收社区心理学的理念和方法,不断引导大学生的思想观点和谐,行为习惯和谐。

2.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趋势

在新形势下,大学生的个性鲜明,普遍追求自我个性的凸显和自我价值的实现。人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是马克思主义孜孜以求的核心,也是人类幸福的关键(温慧婷,2015)。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直以来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人为工作对象,其活动的主体是人,教育的主体是人,发展的主体也是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然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助推青年大学生的发展,通过不断创新和发展理论内涵、工作方法,从而追求人的幸福成长。目前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也在逐步夯实和尊重人的主体地位,不再一味的追求政治性,而是尊重人,发展人,使之能适应现代化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性”取向已经逐步成为一种趋势。而要尊重人,实现人的主体地位,就要承认客观存在的环境,从环境中寻求问题产生的根源,寻求问题解决的办法,把人的发展和价值的实现放在首位。

3.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需要

当前,我国社会的各个领域正处于转型时期,高等教育领域也不例外。目前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大学生人数增多,导致其在就业等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压力,但是由于我国教育体制的因素,大学生在进入大学后往往不能很好的规划自己的学习生活,许多学生呈现出精神迷茫、缺乏目标,甚至认为“读书无用”。在现实工作中,不少教师在引导学生成长方面缺位,忽视学生的精神世界,同时在课堂上所讲授的内容与现实生活脱节,使得学生在学习上更加迷茫。这种教育模式使得师生之间感情淡薄,使得高校不能很好的为社会提供需要的高层次人才。大学时代只是一个过渡期,最终这些学生都会进社会,所以有必要对他们进行一些社会心理学方面的教育。

改革开放以来,西方教育思想对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和影响,面对新形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掀起了创新热潮,创新模式层出不穷。社区心理学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意在吸收社区心理学教育的主要思想和方法,结合我国思想教育的最新研究成果,适应当代大学生的发展需求,提出一种具有实践性和可操作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致力于塑造大学生面向未来的积极品格,既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基于所存在的种种问题和弊端提出的改革措施。

(二)社区心理学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的可能性分析

大学生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在教育的过程中要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其成长规律,进行人文关怀,关注其内心成长。关注大学生思想观念的意识形态教育。社区心理学虽然在国内兴起不久,也未作为一门单独的课程开设,然而它的基本理念和基本方法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却有相同之处。

1.大学生社会人的基本属性是其内在前提

大学是人生成长的重要阶段,大学生对大学生活充满美好的愿景。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学生能够通过互联网等获取更多的信息,同时作为成年人,大学生也已经作为准社会人存在于大学校园之中,并参与到部分社会活动中。大学校园作为由学生和教职工构成的小社会,已经初步具备了社会的部分形态,在经过了高中高压的学习生活后,大学生活更注重自我管理和自我规划,但是由于缺乏相应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部分大学生在大学中难免会迷失,这就給高校德育工作者带来了巨大的挑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宗旨是通过在大学中创造拟态社会,让学生在大学中进一步学习如何适应社会,发展社会,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人。大学生在其发展的过程已经具备了部分品质,但是还不完善,大学是学生走向社会的重要阶段,这时候就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运用实践和理论的手段使学生学习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人,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2.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思想源泉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确立社会主义教育方针,确定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重要依据。大学生个人的发展置于社会环境之下是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社区心理学通过将个体联结为社区,再通过社区中培养人,从而促使个人融入社会,发展社会,这样的教育方法也是可以借鉴的。这样的做法有利于实现和贯彻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目标,也是符合党和国家立德树人的教育方针。

3.中国的社会结构是有力支撑

社会是由人群构成的,是由各个群体、各个阶层构成的。而一个社会根据各个群体及阶层所处地位的不同会构成不同的社会结构。中国自千年以来一直都是一种人情社会结构,亲族、邻里之间关系紧密。将许多不同的亲缘关系网,混合类亲缘关系网,以“乡土”的观念,编织为更庞大的地方组织,也是传统中国,权力结构中,很重要的一环。这种集体主义文化,与西方的个人主义文化有显著的不同,而正是这种集体主义文化,才可能使社区心理学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得到应用。

二、社区心理学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思路

社区心理学认为个人并不需要加入一个由专家领导的、特别正式的小组才能获得帮助,无论是朋友、家人还是同事,哪怕是施助者是非专业人士,也很可能给困难中的人以支持(詹姆士,2010;崔伟,2014)。在互助组中,人们既是受助者,又是施助者,互相支持便能获得渡过难关的力量,并不需要其中一定要有专家。究其原因,一方面,人们从别人的关心中得到了温暖和爱;另一方面,人们从遇到相似困难的人们分享的经验中相互学习,在互助组中也习得了一些应对困难的技巧。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整个大学,因此通过社区心理学的相关模式可以促进学生适应社会的发展。

(一)抓住时机——构建拟态社区单元

大学时期是大学生渴望改变与发展的关键时期。当大学生进入到大学时对大学生活怀揣着梦想和憧憬,但是离家的忧愁和独立自主的生活对学生而言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快速发展的社会也对学生充满着诱惑,这时候对学生的引导和习惯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同时作为刚刚进入新环境的学生而言这是步入社会,学会适应社会的第一步。此时,就需要高校学生管理者帮助学生建立集体,将一个年级或学院构件为一个拟态的社区单元,作为学生解决问题和发展自我的有效载体。此时,对于学生而言就是要培养自身对于集体及拟态社区的社区感。社区感是社区心理学的核心概念,是社区和社会行动的基础,其主要包括四个基本元素:①成员资格:是指社区成员投入到社区中,并且归属于某种社区的感受;②影响:社区成员和社區整体具有相互影响的作用;③整合和需求满足:前者是指共同的价值观和互换的资源,后者是满足需要和在社区成员中交换资源;④共享的情感联结:联结精神的联结和纽带。社区感指出公众和环境是息息相关的,将二者联结起来。将大学及学生所处的年级、学院作为一个拟态社区单元,培养学生的社区感,可以有效的对学生的问题进行防范,提供有力的社区支持,从而助推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静观其变——培养赋权意识,增强对主体意识的关注

赋权是提高个人更积极地控制自己生活的可能性的一种方法(丁未,2009)。赋权意味着社区心理学者扮演的角色是研究者——通信员、合作者——教育者、倡导者——行动者,他们赋权给个体,使个体不仅仅能够控制和掌握自己的生活,而且能够主动参与到社区活动中去(郭静,2014)。大学生作为成年人,在大学生活中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占到了极大的比重,大学的管理和其他学龄阶段不同点就在于此。因此,有必要对大学生进行赋权。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对他们赋权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①意识的觉醒化过程。即改变个体的态度、价值观,令其自我觉察到自身是一个能动性的主体,而非被操控的客体,从而相信自己具备探索出问题的成因并解决问题的能力。针对大学生的实际需要和所面临的的问题,通过社区心理学家对其进行赋权,使之重新认识其自身,进而提升主体意识,释放潜在能力。这是增强自身主体意识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赋权的过程。②训练,即知识、技巧、权利的分析。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班级活动,使大学生能够发现并肯定自己的优点,进而提升主体意识,分析自身能力。这是分析自身权利及能力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赋权的过程。③共同的支持,即自助网络支持系统。开展主题班会等系列活动,鼓励班级学生说出自我的心声,并从其他班级成员的分享中吸取经验,例如如何进行自我调节、如何改善与同学的人际关系等等。这是分享集体经验并共同进步的过程,也是一个赋权的过程。④集体活动的参与。通过参与集体活动,寻找产生阻力的人际关系、政策、设施等,培养自身主体意识。在形式多样的班级活动中,班级成员间需要建立一种互助关系和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敢于提出自己的需求,以求获得重视和问题的公正解决。这是产生评判性思维并付诸实践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赋权的过程。综上所述,将赋权观念运用于大学时思想政治教育中,对于深入挖掘学生潜力、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进而促进大学生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三、营造良好的环境促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转型

培养学生离不开校园环境的陶冶,这是一种无形的教育,学校环境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社区心理学认为人与环境是相互影响作用的,当面临问题时,个体需要做出一定调整去适应环境,相应地,环境也需进行调整以适应成员。

大学的校园环境是一个开放的生态系统,这里的生态系统并非单指自然界的生态系统,还包括社会学意义上的生态系统。这个生态系统是由各个学院、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互作用构成的。这个社会学的生态系统存在于自然环境之中,自然环境的校园生态包括硬件和软件设备。校园环境对学生的成长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校园的物质环境与精神环境是学生健康发展的外在条件,直接制约着学生的内在发展,为此必须加强校園中相关硬件和软件建设,为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

学校和学生均处于社会环境中,社会环境和学校环境也存在交互作用。社会中的文化氛围、社会活动等,都会对大学生的思想发展造成一定影响。因此需要社会各界人士提高自身责任心和认识水平,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氛围,只有实现家庭、学校、社会三大领域内心理健康教育资源与自我适应资源的整合,才能探索和建构起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合力机制。

参考文献:

[1]Bennett,C.C.(1965).Community psychology:impressions of the boston conference on the education of psychologists for community mental health.American Psychologist,20(10),832.

[2]崔伟.社区心理学视角对我国高校心理健康工作的启示[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4,(12):214-216.

[3]丁未.新媒体与赋权:一种实践性的社会研究[J].国际新闻界,2009,(10):76-81.

[4]郭静.社区心理学视角下城市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4.

[5]冯增俊.美国社区心理学概述[J].心理科学进展,1989(2):45-50.

[6]郭彦雯.以人为本,激励学生自我实现——马斯洛人本主义心理学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06):75-77.

[7]刘视湘,郑日昌.社区心理學[M].开明出版社,2012.

[8]贾林祥,拾硕.社区心理学产生的历史背景与思想基础[EB/OL].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4(04):1-8.

[9]王文思.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D].南京师范大学,2012.

[10]温慧婷,冷松.论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启示[J].高等教育发展研究,2015(2):51-53.

[11]杨莉萍,D.D.珀金斯.中国大陆社区心理学发展的现状、困难与机遇[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30(02):48-56.

[12]詹姆士·H·道尔顿&毛瑞斯.社区心理学:联结个体和社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13]佐斌.西方社区心理学的发展及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01,(01):71-76.

[14]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N].人民日报,2004-10-15.

[15]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作者:胡益侨 谢昊

社区心理学概述论文 篇3:

临床心理学对社会和谐的积极作用

摘 要:随着我国进入社会迅猛发展与变革的新时期,经济繁荣、人民物质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的同时,巨大的生活压力和精神负担接踵而来,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的人群比例甚高,各种心理问题、心理障碍困扰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焦虑、抑郁、烦躁、神经衰弱等消极情绪及亚健康状态普遍存在。现阶段,民众对维护心理健康的需要越来越迫切,对临床心理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临床心理学正逐步向系统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将提高其应用性、指导性及可操作性视为临床心理学发展的核心目标。临床心理学致力于对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的咨询和治疗,为受心理问题困扰的人们提供有效的帮助和指导,同时也为人生发展、情感困惑、职业选择等提供帮助,为构建和谐心理、和谐社会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临床心理学;心理亚健康;社会和谐

文献标识码:A

伴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与此同时,贫富差距逐步产生,贫富分化不断加深,社会巨变带来的不和谐因素悄然出现,给民众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冲击,他们必须面对前所未有的生存压力和精神压力,在各种压力叠加作用下,心理失衡、自我调节功能丧失、悲观、失望、无价值感等一系列消极心境出现,这严重影响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心理健康因此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人们对于维护自身心理健康的需求也更为迫切。新时期,大力发展临床心理学,培养从事临床心理学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的专门性人才,使临床心理学进一步系统化、专业化,提高临床心理学的实用价值和指导作用,对于促进广大民众心理和谐,促进社会全面和谐发展,有着深远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1 临床心理学概况

1.1 临床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在心理学的学科体系中,应用心理学是其中最有生命力的一个门类,其中临床心理学与工程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和组织管理心理学并称为应用心理学的四大领域。从临床心理学的发展历史来看,它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应用性学科。以往的临床心理学家十分注重心理诊疗,服务的对象主要是那些心理异常者,并且这种临床心理治疗具有浓厚的精神医学色彩。随着临床心理学引人心理援助(assistance),危机介入(interventional),引导(guide)或促进(improvement)等概念后,更能反映出现代临床心理学新的发展特点。现代临床心理学能够为人们的精神健康和身心发展起到建设性的教育及援助作用。

1.2 临床心理学的科学内涵和任务

1991年,美国心理学会(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APA)将临床心理学定义为:以心理学的基本理论、程序方法为基础,通过测评、咨询、治疗等多种途径,来预测或治疗感知觉、情绪、心理、生理以及行为的相关障碍、适应不良或痛苦状态,以及相关研究、教学和心理服务。我国心理学家钱铭怡教授也指出:临床心理学是整合了心理学的科学方法、理论和实践经验以理解、预告并减轻适应不良、能力丧失和不安,并促进人类的适应、调节和个人发展的学科。

1896年赖特纳·韦特默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诊所,这成为临床心理学成立的标志。经过近百年的发展,临床心理学主要以实践为基础,表现出一定的社会实践性。之后,二战爆发,战争使无数鲜活的生命逝去,也使战争幸存者们饱受精神上的摧残,罹患各种心理障碍。在时,仅依靠精神科医生开展心理治疗,根本无法满足巨大的心理康复需求,因此,大量的临床心理学家积极参与到战后的心理援助中。由此,心理治疗成为临床心理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临床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包括心理障碍的评估和诊断、心理治疗与干预、心理测验的编制与应用、健康心理学、社区心理学等,最为重要的领域是上述前三个研究方向。临床心理学正逐步朝贴近实际、深入研究、掌握治病机理和治疗方法,提升预防、干预和治疗各种心理问题的操作水平,从而为促进广大民众的心理健康服务。

1.3 临床心理学的研究目标及援助对象

临床心理学是对有心理适应问题的人进行援助、咨询和治疗的学科。心理不适会导致苦恼、心理障碍、心理疾病等,心理健康状况长期不佳,也可引发如高血压、心脏病等各种心身疾病。临床心理学家针对人们的不适应问题,及早进行危机介入及援助,帮助个体解决问题,寻求幸福人生。如何实施心理援助,是临床心理学的重要研究目标之一,它以促进被援助者的心理适应和人格发展为根本,这也是衡量咨询或治疗效果的重要指标。

临床心理学的援助对象范围广泛,包括婴幼儿、青少年、成人一直到老年,涵盖了生命全程的各个阶段。各年龄阶段主要的心理问题是不同的,例如,婴幼儿期会出现的自闭症、阿斯贝鲁症候群(即天才白痴征候群)等;学龄期儿童的智力发育迟滞、学习困难、多动症等;青少年期的青春期危机症侯群、考试焦虑、自我同一性丧失、神经症或精神病等;成人期的亲子关系、职业压力、婚姻问题、酒精依赖、药物成瘾等;老年期的心理保健、身心功能衰退等。

1.4 临床心理学的研究范围

目前,临床心理学的研究热点有了很大的变化:(1)研究重心从幼儿、儿童的不适应和发展障礙转向成人的不适应和精神障碍;(2)从单纯重视对智力缺陷的心理测评转向更加注重对人格异常或不适应的心理测评,并开发出各种临床测评量表;(3)从对心理异常、精神障碍的分类、诊断为主的临床活动,转向实际的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及临床案例的分析研究。这些变化,对临床心理学的发展具有重大意,并且成为研究者关心的热点问题。

近年来,世界卫生组织(WHO)为使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工作更加科学高效发展,将关注重点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1)发展性课题——提倡一种科学的、具有普适价值的、能够促进艺术、文化、情感成长的精神健康事业;

(2)大众心理卫生教育及普及——心理健康保健及心理疾病预防,身心健康发展与心理自我调节的保健意识与技能;

(3)心理健康服务与咨询体系的建立——医疗服务、社区教育、危机干预、电话咨询及心理援助网络的建立等。

2 临床心理学对社会和谐的积极影响

2.1 新时期,大力发展临床心理学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

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期,这种空前的社会变革,为我国各项事业的发展进步带来巨大活力的同时,各種矛盾和问题也应运而生,特别是物价的持续走高,房价居高不下,人民的购买力相对较弱,收入分配不均,贫富差距逐步加大,教育公平缺失,教育机会不均等问题尤为突出。党和国家在不断进行改革创新和实践探索,但关系到自我和谐、人际和谐、人与社会关系和谐的问题,临床心理学的指导作用是无可替代的。

2.2 临床心理学的实际应用与价值

随着临床心理学的发展壮大,涉及的研究领域越来越广,心理障碍的评估和诊断、心理治疗与干预、心理测验的编制与应用、健康心理学、社区心理学等领域的研究及应用在维护个体身心健康,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作用日益凸显。

(1)心理治疗。心理治疗方面,主要有对儿童学习障碍和问题行为进行的矫正和治疗;开展心理危机干预,通过干预和疏导,使灾后应激障碍症状减轻或消除;对一般心理问题和严重心理问题以及心理障碍进行矫治。目前,在对心理问题以及心理障碍进行评估和干预领域,对于情绪障碍、进食障碍、酒精依赖、药物(毒品)依赖、焦虑、抑郁、PTSD(急性应激障碍)、人格障碍、自杀干预等方面都给与了更多关注。

(2)心理测量。心理测量应用范围很广,如人才的选拔和录用、人才晋升的考察和评估;临床心理问题的评估;对心理障碍者进行问题诊断;对个人及团体发展问题进行评估等。

(3)心理健康的服务。临床心理学还可以开展各项心理健康的指导与服务工作,例如:开展青少年及儿童的早期教育,开展人生发展与生涯规划指导,开展婚姻家庭辅导及亲子教育,帮助调节家庭成员间不和谐因素,提升沟通交流的品质。这些工作可以通过开设心理服务站、开通咨询热线、咨询邮箱等形式实现,以促进个人、团体乃至社区的和谐健康。

(4)重大社会事件的心理危机干预。例如在SARS、汶川地震中,我国临床心理学家通过及时有效的实施心理干预,使受灾群众克服恐慌,安抚情绪,及时调试心理,开展新的生活。

临床心理学在生活的诸多方面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社会各行各业提供服务和帮助,对促进各行业高效发展提供帮助。未来,临床心理学将向着指导性与实用性的方向发展,更加快捷有效的解决民众的心理困扰,缓和社会矛盾,最终实现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个体自身协调统一的良好状态。

参考文献

[1]钱铭怡.临床心理学[N].光明日报,20030909.

[2]李宁生.重识临床心理学[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2003,(1):101103.

[3]刑强.临床心理学发展概述[J].国外社会科学,2001,(3):3638.

作者:许婧

上一篇:小组合作教育学论文下一篇:化学实验课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