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观光 休闲农业的发展及其创新意义

2024-04-18

论观光 休闲农业的发展及其创新意义(通用8篇)

篇1:论观光 休闲农业的发展及其创新意义

我觉得这是一篇好文章,文章为我们阐述了以农业生产为依托,农

业与旅游业结合的一种高效农业——观光(休闲)农业的发展和意义。对于

启发我们拓展农业技术推广、农村经济建设的思路;帮助我们突破传统农业的生产模式,创新新新农村的建设观念颇有禅益。最直接的是可以帮助我们

创新农业基地建设和生态富民工程实施的思路。——编辑者

论观光(休闲)农业的发展及其创新意义李 继 东

所谓观光农业,是以农业生产为依托,与现代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高效农业,是一种新型的交叉型产业。观光农业的基本属性是:以充分开发具有观光、旅游价值的农业资源和农业产品为前提,把农业生产、科技应用、艺术加工和游客参加农事活动等融为一体,供游客领略大自然浓厚意趣和现代化新兴农业艺术的一种农业旅游活动。观光农业常见的形式有:

(1)农园采摘型.这是新型农业经营形态,主要利用农业生产的场地、产品、设备、作业及成果用为观光获取收益。包括荔枝、柑桔、杨桃、葡萄、橄榄等果实,以及蔬菜、茶、花卉的采摘,属产地采果业型农业观光。挖掘园则以蕃薯为主,兼及马铃薯、芋头、萝卜、胡萝卜、花生及竹笋等,农场在收获期间供学生和市民挖掘,让其接近自然,亲近泥土。

(2)农园观光型。以展示种植业的栽培技术或园艺、农产品及其生产过程为主。一些花卉园以花卉树木培植优雅环境,使之成为生产买卖品和观赏结合的花卉园。目前,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花卉市场发展潜力很大,除鲜花、盆景外,阴生观赏植物需求量很大,攀援植物行情也看好。一些农场利用这一形势积极发展花卉生产。观花类、观叶类和观叶赏果的栽培以及盆景生产都有发展。

(3)渔场垂钓型。即利用池塘、鱼池等水体进行垂钓、驾船、滑艇、食水鲜和水上娱乐等内容的水上旅游活动。

(4)畜牧观赏猎狩型。即利用牧场、养殖场、猎狩场、跑马场等,给游人提供观光、娱乐、参与牧业生活的风情和情趣。

(5)观光副业型。包括与农业相关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工艺品及其加工

制作过程,都可作为观光副业项目进行开发,让游人观看艺人的精湛造艺或组织游人自己参加编织活动。

(6)观光生态农业型。建立农林牧渔土地综合利用的生态模式,强化生产过程的生态性、趣味性、艺术性。

具体到一个地方,观光农业可能是上述类型的一种或多种类型的交融。那些在农田、山林、草地周围建立休闲别墅区、饮食文化区,以名菜佳肴,地方小吃,让游客一饱口福或以其浓郁的地方色彩传统的茶艺吸引游客,让游客得到一种高雅享受的观光旅游活动,在一定意义上也属观光农业的范畴。

发展观光农业有如下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

观光农业的兴起有利于农业由传统的单一功能向集生产、生态、旅游、文化教育等综合功能方向发展:以往人们只是注意农业的生产功能,而忽视了农业在保持和改善生态平衡、净化空气、涵养水源、调节气候方面的作用,也忽视了农业在社区生活环境、人文生活方面调节身心、教化人民、协调人与自然体系的功能。观光农业具备游憩、休闲、教化、医疗、美化环境等综合功能,代表了人类对300年工业化、城市化历程的一种反思和觉醒,反映了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高度发展以后人类对新时代农业的一种探索。观光农业的兴起,展示了生态旅游农业之路,突破了传统农业的掠夺式生产模式,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广东省番禺化龙农业大观园即是一个典型。它是个三高农业生产基地。园中种养的优质蔬菜、水果、花卉、禽畜、水产品、中草药等的品种达数百个。大观园利用生物链技术,采取立体式耕作法,塘基种果、果树下种蔬菜及草药等。大观园又是个科普基地。园内设置先农五圣景区,主要介绍轩辕黄帝、神农氏、有巢氏、伏羲氏、燧人氏等发现和发展农耕、饲养、纺织等的历史。园内有个“五谷园”,同时种植了“稻、麦、黍、稷、菽”五种谷物,学生们到此认真观察,就不再“五谷不分”了。园内还开展种菜、种花、喂饲禽畜、捉鱼、野营等活动,对远离农作的城市学生特具吸引力,每逢“6·1”前夕,上万学生预约到此参观、露营。中山大学的生命科学院在大观园内开设了科研基地,通过组织培育,繁育出芦荟、蝴蝶兰、巴西蕉、龙牙蕉等优稀花卉、水果品种,既吸引了农业专业户前来学科技购良种,又吸引了游客到此观奇览胜。

开发旅游农业资源能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新的就业机会:旅游农业与其它旅游活动一样,是一种服务性极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旅游农业,需要一整套服务设施,不仅需要导游、管理人员、服务人员,还需要有住宿、饮食、商场、交通、文化行业等,能带动农村地区第三产业的发展,从而能吸纳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观光农业区的度假村、饭店、餐饮、商店、游乐设施等,需要大量的服务员、厨师、售货员、保安人员、后勤人员、维修人员等。无论固定工或旺季的季节工,都可优先在区内农民中招聘,降低经营成本。旅游农业投入不大,就业成本低。而旅游农业的发展又与其它行业的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根据乘数效应估算,一般认为,旅游业每创造一个直接就业岗位,就将产生另外三个关联就业机会。这将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发展观光农业有利于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发展: 我国农业目前仍然以种植业为主,农业结构不合理,农村第三产业比例太小,农业经济效益低下。观光农业必然带动农村商业、服务业、交通运输、建筑、加工业等相应产业的发展,带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同时,观光农业的发展必然引起区域农业产品的特色化。观光农业的发展可带动与之有关的食品、日用品、工艺品,特别是当地的农副产品、土特产品的产销活动,从而促进商品交换,繁荣市场,促进乡镇企业的发展,达到开拓一处景观,致富一方乡亲。如观光区的度假村、饭店、商店、广场、游乐设施等公共场所,需要大量花卉,可由农民种植和供应。旅游者餐饮所需的蔬菜、瓜果、家禽、畜肉、水产、牛奶、茶叶等,都可由农民分工生产。观光区的农民,原有不少在农业之外从事各种手工艺品的副业生产、销售,包括农民画、刺绣、土布纺织、草竹编织、木雕、竹根雕、石雕、制陶等。旅游者可以参观这些农户,观赏或参与研习手工艺制作技艺,购买旅游纪念品。发展观光农业还有利于农业比较利益的提高:传统农业是天然的弱质产业,其比较利益低是人们所公认的。我国农业正处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十字路口,旅游农业为这种转变提供了一种新的有效途径。它不仅可提高农产品的商品量,而且把农业的生态效益、民俗文化等无形产品转化成合理的经济收入,从而提高了农业的经济效益。北京郊区的农业观光发展实践就说明了此点。据有关学者研究和统计:北京市有养鱼利用水面2.2万公顷,垂钓水面8000公顷。垂钓的单位面积利润比一般养殖高5—6倍;郊区有占全市面积62%的山区,国有林场有约9000公顷林地,具有得天独厚的景观资源;郊区有大量文物古迹,大大增强了郊区农业观光的吸引力;以大面积生产瓜果为特色的大兴、顺义、平谷等县都兴办过瓜果“采摘节”或“采摘月”,其中顺义县沿河乡主办的 “甜瓜观光采摘月”接待客人万余,采摘甜瓜30多万公斤,带动了该地区甜瓜和西瓜的销售;远郊密云县边远的遥桥峪村,村民家庭民俗旅舍,让市民吃农家饭,住农家房,一年接待上万人次,人均收入因此增加了近500元。

观光农业具有吸纳、接收和传播科学技术的动力机制:观光庄园为了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然要在选育良种、栽培、管理及加工、贮藏、运输等各个环节,积极采用国内外先进技术,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事实证明,凡实施产业化的地方,任何一种先进的科学技术,都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迅速普及.农业庄园经济是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高科技农业不断应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使生产要素的配置日益得到改善。在现代农业中,技术变革已成为生产要素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由技术变革所产生的新的生产要素已成为农业增产增收的主要源泉。庄园农业广泛地采用各种高新技术,可以超越常规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大

幅度增加产品的附加值。深圳经济特区光明华侨农庄既是一个现代化的大农场,又是一个著名的农业观光农庄,是上述技术创新的一个典型。几十年来,该农庄建起了以鲜活畜禽、食品饮料、林果花卉、生物制品高技术产品为支柱的集约经营体系,目前,拥有亚洲最大的乳鸽场,全国最大的鲜奶制品出口基地,全国最早引进现代化养猪生产线的万头猪场及广东省最大的血液制品生产基地。

现代农业观光庄园技术创新示范功能可以体现在许多方面,庄园引进或创造的许多新技术和新成果一旦在市场上获得成功,就会引起区域性模仿浪潮。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供农业新技术产品,建立新技术示范区,是其示范功能的基本内容。农庄通过示范培训,培养农业科技人才,强化农业科技队伍的建设,普遍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和生产基本技能,培养造就具有一定的科技水平、能基本运用现代技术、了解社会信息的新型农民。发展观光农业有利于生态农业的持续发展:观光农业的兴起展示了生态革命方面和内容的一个方面,其产品除一般的有形产品外,还包括无形产品即良好的生态环境。生态农业是以生态学理论为依据,在特定区域内所形成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农业,是人们自觉地按照生态学规律、生态经济学规律和系统工程方法建立起来的农林牧副渔各业相互结合而又各有侧重的高功能、高效率的知识密集型的集约化农业。发展生态农业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建设现代农业的方向。它既弥补了传统农业生产目标单

一、生产技术落后以及投入少、产出低的自然经济型农业的不足,又避免了“石油农业”以高投入追求高产出、高经济效益所带来的生态破坏和农业环境恶化等弊病。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旅游农业资源极其丰富。我国地形复杂,气候四季分明,农作物多种多样。我国生物资源丰富,野生生物种类繁多,种子植物达3万多种,近2千种脊椎动物,栽培作物约有600种。把这些作物资源充分利用,形成区域特色农业,使之转化为旅游资源,并针对我国各地不同的景观和农业生产形式,设计出形式和内容多样的农业观光园。我国不仅有高山、丘陵、盆地、平原等类型齐全的地形,十分有利于农、林、牧、副、渔的全面发展,而且农业生产历史悠久,蕴育了丰富的水乡、平原、草原、高原、高山文化内涵,民俗风情,为开发旅游农业产品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各地应因地制宜地发展观光农业,为农业经济再上新台阶不懈地探索和实践。

李继东教授,1958年生于湖南,复旦大学史学博士,硕士

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发展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等。代表性研

究成果有《现代化的延误—对非洲病的初步分析》,《我国现代庄

园经济的兴起及其创新意义》、《论观光农业的发展及其创新意

义》、《论地缘经济时代的基本特征》等。

篇2:论观光 休闲农业的发展及其创新意义

关键词:休闲观光农业;现代模式;创新发展;对策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消费观念也发生了较大的转变,使得休闲观光农业迅速发展,并成为一种娱乐方式,其可使人们回归自然,享受田园乐趣。国外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时间较早,其已经取得较为明显的效果,例如日本所应用的“绿色旅游”模式,欧美所应用的“度假农庄”模式等,相较于其他国家,我国的旅游消费特色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需适当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并与我国自身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制定适合我国的高效发展模式,才能促进我国休闲观光农业的快速发展[1]。

1我国休闲观光农业所应用的发展模式

由于我国国土面积较大,参照相应的区域条件以及所具备的文化背景,可将目前休闲观光农业所应用的发展模式划分为四种类型,包括自然生态型、城市及景区依托型、特色农业型和民俗民风型。

1.1自然生态型

我国的山林地区、滨水地区以及草被植物丰富的地区所具备的自然资源十分丰富,同时具备着独特的人文优势,上述地区人们的生活和农业生产均依托着先天自然环境和资源,核心为农民创新就业与增收,需要与自然资源、生产资源以及独特的民俗民风进行紧密依托,在对当地生态环境进行有效保护的基础上,发展休闲农庄以及农家乐等,为游客提供农业生态游和农业景观游[2]。

1.2城市及景区依托型

以大中型城市和名胜风景区周边地带为主要发展区域,是为了有效满足市民所具备的多样化消费需求。该模式的基础为大型设施农林牧渔,主要的营销模式为新、奇、特等高端农产品产销,同时将休闲度假、宣传教育和观光体验进行有效结合,具体的形式主要为采摘乐园、休闲农庄、主题公园、开心农场等,其对城市所具备的区域优势以及市场优势进行充分依托,重点工作为功能衔接以及特色互补,突出休闲以及餐饮所具备的服务功能,强化休闲体验,从而使游客的多元化需求得到满足。

1.3特色农业型

其是依靠当地所具备的农业资源,农耕文化以及自然景观,对农业所具备的多功能性进行有效拓展,对景观农业、体验采摘、观光休闲以及农事节庆等进行发展,可使农业生产流程得到强化,并使产品所具备的功能创意得到提高[3]。

1.4民俗民风型

在对休闲观光农业进行发展时,少数民族地区具备独特基础,可依托本民族所具备的特色民风民俗资源,从而使民族自身所具备的传统文化得到有效的保护和传承。目前,在我国观光農业的发展中,古村古镇属于热点的项目,其可依靠独具特色和民族风情的建筑设施,以及文化传统使游客能够感受到新鲜感。

2休闲观光农业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2.1缺乏相应的政策法规以及行业标准

目前,国家虽然确定了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休闲农业的必要性,却未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目前在对开心农场、农家乐等经营场所进行管理时,不具备相应的界定标准,也无法对其开展有效监管,使休闲农业产品得不到有效的质量检查和控制[4]。

2.2财政支持以及融资渠道不足

在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的过程中,需要投入大量的资本以及土地使用费。而单纯依靠门票、餐饮以及农副产品的收入,无法收回成本,从而导致收支失衡,使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受阻。

2.3缺少创新型人才

目前我国休闲观光农业所产出的农产品缺乏创意,究其原因主要是没有创新型人才[5]。目前在我国高校毕业生中,旅游专业人数占比较低,而在毕业后能够投身农村发展事业的人才更少。使得休闲观光农业的管理人员文化水平不高,同时未对其开展系统培训,导致其服务意识薄弱,使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受到制约。

2.4基础设施建设落后

休闲观光农业大多距离市区较远,不具备先进的基础设施条件,配套设施数量明显不足,例如洗手间、指示牌等,道路路况较差,而主要的设施缺乏较好的条件,例如餐厅、客房、茶楼等,无法实现正常的水电供应以及干净整洁的卫生情况,从而导致游客的体验较差。

2.5消费者参与度不高

目前休闲观光农业尽管已经重视消费者的体验,但在开展经营的过程中,仍旧不具备足够的创新点和特点,不具备足够的项目氛围以及气息,从而导致消费者的参与度不高。

3休闲观光农业的创新发展策略

3.1提高游客的参与度,对角色体验及互动要足够重视

在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过程中,需对民间艺术所具备的特点进行充分发挥,将泥塑、刺绣、风筝、皮影戏、年画、剪纸等所具有现场艺术表演、技法培训以及观众互动体验等功能进行充分发挥,从而使其发展成为旅游产业中的重要环节,促使乡村旅游体验更为丰富,有效融合休闲观光农业和民间传统艺术。

在对综合农业公园进行经营的过程中,可使游客参与到农产品采摘和畜禽喂养中,使游客能够体验到作为农民可获得的快乐,并可将体验活动和摄影、品评以及绘画等进行结合,从而使游览乐趣变得更为丰富[6]。森林公园需要选择合适的地点,对垂钓区、狩猎场、露营野炊区进行设置,使游客能够获取丰富的体验。滨海区域需要创新发展海上垂钓、海滨浴场、沙滩娱乐等项目,同时可为游客提供挖海蟹、拾贝壳等体验项目。

3.2发挥休闲观光农业所具备的生产展示以及教育功能

随着科技兴国战略的提出,我国对农业方面科技力量的投入不断增加,对农业科技园区进行建设,使农业生产以及科普教育能够有效结合,通过园区中所种植的农产品以及饲养的畜牧产品,可实现有效的科技示范功能,将农业科技知识传授给游客。农业科技园区在对园区结构进行设计时,要建立观光走廊,从而使游客能够对农业产品生产的流程進行直观认识,并使其能够对农产品的质量问题进行科学认识,并对消费以及宣传进行正确引导。

3.3加快观光畜牧业的发展速度

观光畜牧业是十分受欢迎的休闲农业项目,尤其是孩子,可使孩子和家长在与动物接触的过程中感受到快乐。因此在观光畜牧业发展的过程中,需实现寓教于乐,培养少年儿童对科学的热爱,使其所具备的知识得以增长,品质与毅力得以增强。在对观光畜牧业进行发展时,一是需根据当地具体情况,选择有创意的项目,不可千篇一律;二是需要做好现代畜牧业所具备的教育、科研以及技术推广的作用。

3.4有效融合行业企业和职业教育

休闲观光农业需要与职业教育进行紧密结合,需要聘用学校专家教授,使其作为自身发展的技术顾问,在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进行指导,增加企业所具备的技术力量。休闲观光农业企业需对学徒制学院进行吸纳,使其到企业接受培训,并对具有高文凭的专业毕业生进行优先录取。

4结语

随着国家对于休闲观光农业的不断重视,休闲观光农业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因此相关企业需对发展机遇进行把握,不断提升产业服务和产品质量,展现农业产业特色、农民劳动生活以及农村风情风貌,最终提高农民的收入。

参考文献

篇3:论观光 休闲农业的发展及其创新意义

1 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的现实意义

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是适应城乡居民消费需求的新变化。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消费需求也不断攀升, 使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向往乡村美丽的风景、宁静的环境、清新的空气、淳朴的生活、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状态, 产生走出城市高楼大厦、钢筋水泥到农村大自然去观光、休闲、度假的强烈愿望。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 将农业观光、农事体验、生态休闲、自然景观、农耕文化等有机结合起来, 迎合了人们返璞归真, 回归自然的消费心理和对生活品质的追求。既满足了城市居民的崇尚自然、回归自然、享受自然的需要, 又促进乡村旅游业的崛起。

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是优化农业结构调整的新途径。当前, 农业经济发展面临着资源环境压力不断加大, 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 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已成为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 按照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 将现有农业资源进行整合、优化、拓展和提升, 实行区域化布局、设施化种养、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特色化动作、功能化配置、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营销。既优化了农业资源要素, 提高了农业土地集约利用水平, 又拓展农业发展功能, 提升了农业产业发展层次, 增强市场竞争能力, 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

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是促进农民转移就业的新渠道。农业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是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的必然现象。由于受农民素质、技能门槛和投入能力等因素的制约, 向二、三产业转移就业难度加大。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 利用农民自有的生活资料、生产资料, 开展餐饮、采摘、休闲、避暑等经营服务, 以踏踏水车、打打糍把、推推石磨、去田野、山林转转、去景点名胜逛逛等原汁原味的农家生活、自然生态作为卖点, 对农村劳动力的专业技能要求相对较低, 具有投资少、风险小、门槛低、经营活等特点, 是农民创业和吸纳农村劳动力内部就业的良好载体, 而且带动周边从事农产品生产加工的农户增收致富, 是一条创业富民、创新强农有效途径。

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是带动相关产业的新发展。传统的农业就是“就农业抓农业”, 脸朝黄土背朝天, 日出而作, 日落而息, 局限于农业生产的范畴。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 在充分利用现有农业资源的基础上, 科学合理规划农业观光旅游项目, 不仅使游客享受和领略美好的生态环境, 还能让游人提供采摘、垂钓、休闲、娱乐等项目。由于休闲观光农业涉及面广、产业链长、带动力强、关联度大的特点, 它除了直接促进农业产业发展外, 还带动农旅产品加工业、商贸流通业、交通运输业、餐饮宾馆服务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成为农业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新要求。休闲观光农业是一种开放型产业, 也是一项沟通城市与农村、市民与农民、农业与休闲旅游业的复合型产业。一方面为城市居民提供走进农村、亲近自然、体味田园之乐的机会, 加深对农业、农村、农民的接触, 了解农艺知识, 体现农家生活, 享受田园风光;另一方面也给农村带来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再一方面大量城市居民前来观光旅游, 将先进理念、城市文明、市场意识、生活方式融入农村, 促进农民思想观念更新、生态意识、环保意识、市场意识增强, 文明程度提高, 缩小城乡差距, 形成城乡互动发展的局面。

2 农业休闲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 开展农业休闲旅游的村镇越来越多并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规模, 但与北京、四川等农业休闲旅游开展早、经营好的地区相比, 仍处于起步阶段, 存在不少问题。

旅游项目缺乏特色, 呈现同质化。郊区农业休闲旅游推出的项目基本上都是“住农家院、吃农家饭、看农家生活”, 虽然异于城市生活, 但如果“天天都一样, 次次都相同”, 项目总体的竞争力和吸引力必定会下降。项目的同质性使旅游点间可以轻易替代, 也不利于培养游客对该旅游点的忠诚度。

景点分散且知名度不够。农业休闲旅游整体上是一种小而散的自由发展状态。农业旅游资源广泛分布在各村镇, 他们各自为战, 缺少合作, 且旅游资源的等级不高, 知名的自然景观或人文景观较少, 这也成为发展的“瓶颈”。

农业与旅游业结合不完全。农业与旅游业的结合不是简单的转换, 而是把农业中具有旅游资源部分的功能进行整合发掘和利用, 使它充分满足人们回归自然, 返朴归真的个性化需求。许多地方缺乏对旅游的理解, 没有进行深层次的开发, 旅游活动单一, 也缺乏必要的服务。例如鱼塘仅提供了钓鱼场所, 不提供鱼杆、鱼饵等垂钓工具就可能使大多数游客放弃钓鱼, 从而减少旅游收入。

忽视旅游产品售后服务问题。旅游也是产品, 也应该有产品的使用信息反馈和产品的售后服务。绝大部分开展了休闲旅游的村镇只提供迎来送往的基本服务, 没有旅游产品售后服务体系, 从而导致游客流失。

开发建设不规范。由于缺乏必要的资金投入和正确的指导等原因, 有些村镇开发过程中缺乏规划, 硬件设施较差, 各类用地参差不齐。一些乡村道路、停车场、公共厕所、住宿地及其他必要的公共设施过于简陋, 整体布局杂乱无章, 与旅游业脱节, 无法形成整体的风格, 破坏了游客对农村旅游点的好映象。

从业人员素质不高。各村镇基本上把发展休闲旅游等同为经营饭店和旅社, 旅游经营者素质不高, 缺乏必要的管理知识;服务人员以当地村民为主, 多数未受过正规培训;经营者对服务人员的雇佣方面也不够规范, 没有就业协议, 服务人员的利益缺乏保障。

结语

休闲农业是一个新型产业, 理论研究在逐步深入, 应运用科学的方法, 融合生态学、美学、经济学、可持续发展理论, 并协调生态农业生产和休闲观光的关系兼顾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协调统一, 体现近期效益与长远效益的有机结合, 长短兼顾, 促进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随着经济增长的加速, 休闲农业将会蓬勃发展, 它既是未来农业的重点开拓领域, 也是未来旅游业发展的新生长点。

摘要:中国休闲农业是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发展起来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休闲农业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旅游消费市场的需要而发展的, 它为人们观光旅游、休闲健身、欣赏田园风光、享受农家乐趣等提供了新的空间场所。近年来, 许多学者关于休闲农业开展了大量的研究, 取得了大量的成果, 经过总结归纳, 主要对休闲农业的概念、属性特征、发展背景、发展模式、发展历程、意义和规划理论、原则进行了综述。在此基础上, 提出了当前休闲农业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展望其发展前景。

关键词:休闲,农业,环境

参考文献

[1]文爱平, 俞文正.休闲农业的功能及发展前景[J].青海农林科技, 2001 (4) :1892191.

篇4:山水武宁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的乐园

一、武宁县休闲观光农业的现状和有利条件

1、资源丰富。武宁县有“八山一水半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和“鱼米之乡”之美称,丰富的山水资源给休闲观光农业带来了勃勃生机,从20世纪90年代末起,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已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已有休闲农业经营单位106个,其中,休闲钓鱼43个,休闲农庄5个,休闲乐居家园2个,农业采摘园26个,“农家乐”37个,从业人员近3000人,全县乡村旅游接待约5万人次,实现受益区农民年人均增收700多元。已成为全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崭新亮点和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

2、交通便利。武宁县是南昌、武汉、长沙三大省会城市的辐射中心,县外有武吉、永武二条高速畅通,县内实现村村通公路,基本上形成“一小时县内圈,二小时省市圈、三小时湘鄂圈”,形成了四通八达的公路网,为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交通便利。

3、观念拓展。休闲观光农业与城市居民生活紧密相连,市场潜力大,游客不仅是游山玩水,休闲娱乐,更重要的是获取知识,陶冶情操,享受乐趣,充分体验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生活,提升生活享受和幸福指数。

4、投入充足。按照“谁投资,谁得益”的原则,目前武宁县休闲观光农业的投入已形成了以政府资金投入为引导,业主资金投入为主体,信贷投入为补充的多方位、多渠道的农业投入机制模式,不少企业、民间资金都乐意以入股合作等方式投资休闲观光农业,给休闲观光农业的开发注入了活力。

二、武宁县休闲观光农业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小。一是农业产业面积规模小。无论是蔬菜、淡水鱼,家禽家畜,还是水果、花卉苗木等面积远没有达到应有种植规模,大面积集中连片的特色基地很少,与休闲观光农业的规模要求相差甚远。二是农民自身投入小。休闲观光农业投入比例中,由于农民自身投入有限,在利益分配上得不到满意的效益,积极性不高。

2、少。一是农副产品商标少。武宁县淡水鱼、竹笋、蔬菜等特色产品没有统一注册商标,难以提高农副产品的附加值,品牌效益难以体现。二是农业龙头企业数量少。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很多农产品的销售还处于半成品加工的提蓝小卖阶段。

3、低。一是档次低。现有的休闲观光农业设施简陋,档次偏低。二是从业人员素质低。服务不规范,没有经过正规的培训,无证上岗。服务质量相对落后。

4、短。一是观光农业的生产、生态、观光、休闲、餐饮、娱乐、文化等营销环节薄弱,造成产业链短。二是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制订奖励产业发展的政策时缺乏具体长效的组织、引导和扶持措施。

三、武宁县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的几点建议

1、创意出符合县情的农业园区。休闲观光农业同城市生活息息相关,有专业的合理创意规划和布局必不可少。建议:在高速公路进出口地段,打造好三条休闲观光农业的长廓。即:宋溪至澧溪省道两边区域;宋溪至官莲省道两边区域;工业园区到杨洲界牌省道两边区域,把三个片区临公路的田地进行统一规划,采用自营、租赁或托管的形式,建立有互动性的休闲观光农业园区。

2、创意出迎合民情的特色活动。武宁山雅、水韵、田诗、人勤,又汇集了浙江、上海、河南等各地的移民,要借助移民这一独特的文化、生活习惯、风土人情,为城市居民搭建一年四季均可前往休闲观光农业,体验农家生活,享受收获喜悦的平台,建议:一是推出“武宁有我一分地”活动。在休闲观光农业长廓里,划出方块地,供城市居民租赁用,农户既可收取租赁土地费,又可收取托管费,用此方法来带动更多类似的“武宁有我一分田”、“武宁认养一棵树”等等活动,吸引有意向的游客。二是举办“采摘垂钓节”活动。根据各乡镇现有果类、蔬菜类、林果类、鱼类等资源,分不同季节统一组织开展各类“采摘垂钓节”活动,给城市居民提供一个户外游玩、采摘、垂钓、野炊、娱乐的好去处。三是举办“休闲养生游”活动。利用农村的特色,吸引城市居民与村民同吃农家饭、同住农家屋、同干农家话,达到回归自然、锻炼身体之效果。四是建立“写生创作基地”。武宁山青水秀,新农村建设红红火火,农村生活多彩多样,处处时时都可为绘画写生、文艺作品创作提供最基础的素材,为此,要借助在外工作的教授、画家、作家、主编等武宁籍人士,借用他们的人脉资源,吸引一批批大学生、书画协会会员、文艺作品创作团队,到武宁如诗如画般的田园风光中写生、创作,为宣传武宁、繁荣农村经济抛砖引玉,牵线搭桥。五是举办土特产美食节。以农副产品为食材,有组织、有特色的开设鱼宴、水果宴、蔬菜宴、竹笋宴等,让美食吸引游客,留住游客。

3、创意出规范消费的服务方式。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服务是核心,安全是保证,必须规范内部管理,提高服务质量,确保游客身体健康、生命安全。建议:一是制订行业管理标准和服务管理办法,做到有标可查、有章可循,构建完善的质量安全管理体系。二是利用水库移民、“雨露计划”、金蓝领工程、农函大培训资源,进行劳动素质培训,对从业人员加强农艺知识、莱肴烹饪、食品卫生、安全生产、诚信意识、森林防火等方面的培训,提高其综合素质和服务水准。

4、创意出优化投入的融资环境。休闲观光农业需要大资金投入,需要构筑政府政策搭台,社会资金、民间资金唱戏的投资机制,建议:一是政府及其涉农部门,要积极主动向上级争取项目资金,加大休闲观光农业的奖励扶持和基础设施建设。二是鼓励农民用土地、劳务技能等八股,加大自我投入,从中获取最大的利润。三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利用现有农业资源,引进大企业,带动休闲观光农业上快车道。

5、创意出便民利己的管理体制。休闲观光农业作为现代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有效途径,建议:一是县政府应明确一个部门为主管部门,协调相关部门形成合力,以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二是要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影响,提高知名度。通过各种新闻媒体,及时报道先进典型,发挥舆论导向作用,营造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氛围。三是通过举办或参与各种节庆、节会以及农博会、农展会等活动,搭建平台、设立窗口,展示休闲观光农业风采,扩大市场占有率。四是通过项目策划包装,打造精品亮点,实施品牌战略,推进休闲观光农业有序、快速、持续、健康发展。

【作者简介】

徐艺,江西省武宁县扶贫和移民办办公室主任。

篇5:论观光 休闲农业的发展及其创新意义

这就要求人类自觉地在这两方面限制自己对资源和环境持续性的破坏,维护生物圈满足人类长期的物质需要的承载能力,改变传统的发展方式。人们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在大自然中的位置,寻求解决之道,可持续发展理论应运而生。

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是可持续发展观的理论依托 可持续发展理论强调环境与经济的协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它特别关注各种经济活动的生态合理性,强调对环境有利的经济活动应予以鼓励,对不利的应予摒弃。强调把环境保护作为发展进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衡量发展质量、发展水平和发展程度的客观标

准之一。

另外,可持续发展理论要求改变传统的生产和消费方式,以及对待自然界的态度。它提倡自然不再是人类征服、盘剥的对象,而是生命和价值的源泉。“人类必须学会尊重自然、师法自然、保护自然,把自己当作自然界中的一员,与之和谐相处”。

篇6: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的困境探究论文

关键词:休闲观光农业;现存发展问题;有效性提升;策略探究

所谓休闲观光农业,是指立足于广大市场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借助于相关的农业生产经营项目,实现对休闲、娱乐、学习、观光、体验等多个消费要素的有效融合,以将其看成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的新兴经济发展形式。休闲观光农业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地区文化品牌建设以及区域经济的发展,但是能否打破现存的发展困境,提升自身的市场竞争力,是相关从业者应当全面思考和深入探索的问题。

1现存发展问题探析

1.1项目模式单一

从我国经济发展新形式的整体实践状况来看,目前仍处于初级阶段,凸显出发展层次不高、开发模式简单、项目布局雷同的特征,这些很难满足广大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作为一种区域性的发展模式,我国各地的休闲观光农业并未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态势,其项目类型的设置多集中于垂钓、餐饮、采摘等公共化领域,缺乏对本地民俗特色以及文化内涵的深入发掘[1]。长此以往,该经济类型消费者将逐渐对其失去吸引力,实际蕴含的经济价值大打折扣。

1.2城市偏向严重

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离不开赖以生存的土地,现阶段许多观光农业项目都呈现出城市化的发展趋向,即项目开发者及管理者往往忽视了乡村本身蕴含的巨大的生态力量、文化内涵以及经济效益,因此建设项目脱离了农业生产与地域发展特色。在这一背景之下,各种休闲观光农业的商业化气息日益浓重,不利于该类型项目社会价值的实现。

1.3文化内涵匮乏

基于市场经济的宏观背景,观光农业项目的开发者、建设者多将目光聚焦于其自身的经济效益,加大了对一些附加值较高的商业项目的建设力度,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农村地区特色民俗、文化内涵的发掘。如此一来,一方面不利于凸显项目的地域特色,不利于打造该区域的观光农业平台;另一方面,也制约了当地乡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不利于我国文化产业的长效推进[2]。

1.4专业人才稀缺

篇7:论观光 休闲农业的发展及其创新意义

王元杭

休闲观光农业是现代新兴的产业,又被称为旅游农业,是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新型交叉型产业。它主要是指利用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及环境资源,结合农林牧渔业生产、经营活动及农村文化、农家生活,提供国民休闲,增进国民对农业及农村体验为目的的农业经营,具有经济、生态和社会功能。国家《“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中第一次写入“发展休闲观光农业”,这是总结国内外开展乡村休闲旅游的经验而采取的重大举措,对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具有指导意义。

一、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的意义

1、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可将具有单纯生产性功能的农业向附加值较高的二、三产业转移,它是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有机结合,可将农业拓展具有游览观光、休闲、科普、农技推广、农产品展示、销售、特色餐饮、宠物饲养及附属用品供应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特色农业,因此可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

2、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可提升区域农业生产的效率,以及区域旅游业的竞争力。也是优化农民产业结构,建设生态型社会、解决三农问题、推进农业现代化、市场化、国际化的重要手段。

3、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不仅能促进扩大农民的增收,解决广大农村闲散劳动力的安臵问题,还有利于农村整体环境面貌的改观和农民整体素质的提高。

所以说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二、国内及我市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现状

我国的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可划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世纪90年代以前,经过10年的改革开放,农业生产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靠近城市和景区的少数农村根据当地农业生产和特有的旅游资源,自发地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农业节,例如荔枝节、桃花节、西瓜节等,以吸引城里人到农村观光旅游。

第二阶段为20世纪90年代以后至本世纪初,该阶段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10年,随着城市化进程和居民收入提高,消费结构开始改变,在解决温饱之后,有了观光、休闲、旅游的需求。在这种背景下,靠近大中城市郊区的一些农村和农户利用当地特有农业资源环境和特色农产品,开展采摘、垂钓、种菜、野餐等多种旅游活动,发展为观光与采摘等相结合的旅游。第三阶段为21世纪初以来,人们的休闲旅游需求增强,乡村旅游已具备观光、采摘、休闲、娱乐、度假、体验、学习、健康等综合功能,休闲观光农业发展为旅游农业。据统计,全国城市居民出游中选择乡村旅游的占70%以上,全国休闲观光农业特色农户(农家乐)已发展至150多万家,具有一定规模的休闲观光农业园区发展至1.2万多家,直接从业人员近300万人,年接待游客7亿人次,年经营收入达900亿元左右。

我市的休闲观光农业在各级政府的重视及群众的积极参与下得到了很大发展。据统计,全市从事休闲观光农业的村落有39个,其中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1个,省级乡村旅游示范点2个,市级乡村旅游示范点20个。共有农家旅馆160户,直接从业人员1000人,间接从业人员3800人,乡村旅游年收入达970万元。形成了以庙会、采摘、民俗、海钓、渔猎、农事体验、农业科学普及、科学发展展示等内容的多样化旅游产品。

三、我市休闲观光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市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也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需要解决,主要是:

1、缺乏科学和合理的规划,项目建设雷同,缺少特色,呈现出同质化。由于在开发休闲观光农业资源中缺乏政府的宏观调控和指导,加上大多数投资者没有进行周密的市场论证和发展规划,造成投资决策的随意性和开发的盲目性,项目建设重复,功能雷同,产品品味不高,效益低下。

2、没有形成规模经营和知名品牌。一方面,由于缺乏统一规划指导,各项目间没有得到很好的协调,配合,产品的同质化现象严重;另一方面,由于项目大多采取农户独立经营的模式,资金投入少,项目较分散,内容也较单一,尚未形成规模化经营和知名品牌,更没有形成较完整的产业链和产业体系,1

以致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拉动作用还远远没有充分显现出来。

3、基础设施落后,从业人员素质低,管理粗放。目前休闲观光农业现有基础设施适应不了游客的需要。道路、停车场、洗手间等公共设施简陋,客房、餐厅等主要设施条件差,安全条件不好,卫生状况和设施条件难以达标。另外,很多经营者和从业者还没有摆脱传统农业经营的思维方式,素质较低,整体管理较为混乱,随意性较强,接待水平低。

4、主管部门不明确,市场监管不完善。休闲观光农业作为一个横跨农业、旅游业、服务业等多产业管理的新兴产业,其经营管理涉及农业、旅游、工商、质检、环保以及公安等多个政府部门,客观上存在谁都管可又谁都不管的局面。

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的几点建议

1、科学规划,加强管理。政府及相关主管部门应结合我市实际,对发展休闲观光农业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大力引导、扶持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同时要建立服务质量监督和投诉受理、处理机构,加大对不法经营者的查处和执法力度,切实维护和保障休闲观光农业的健康发展。

2、加强从业人员培训,提高专业化水平。为了提高服务质量,政府相关部门应对从业人员进行强化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化服务水平。首先,从服务质量和卫生要求方面进行强化培训。其次对于接待服务的技术技能,职业道德以及包括地方风情和异域文化、旅游法规、环境保护等行业知识进行培训,以提高从业者的综合素质。同时还要从接待设施、接待条件、卫生状况等多个方面进行规范,以提高整体接待服务质量和水平。

3、形成多元化投资体系。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引入社会力量以投资参股等形式参与到休闲观光农业项目的建设上来。同时鼓励农民自发联合,共同投资、共同经营、共同受益,以解决休闲观光农业发展资金紧缺问题。

4、理顺管理体制。休闲观光农业作为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市政府应明确一个部门作为主管部门,协调相关部门形成合力,以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

5、强化宣传服务。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宣传媒体,宣传我市各种休闲观光农业资源、先进典型,发挥舆论导向作用,营造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气氛。通过项目策划包装,打造精品亮点,实施品牌战略,推进休闲观光农业有序、快速、持续、健康发展。

6、选择好特色。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农家乐大多以城市的居民为主要消费人群。大城市紧张的生活节奏造成城里人精神压力大、需要到乡间卸载压力、回归自然。创办什么类型的农家乐,要根据自己占据的“天时、地利、人和”。比如让顾客吃个拿手菜; 让顾客看片好风景;让顾客体验山野乐趣。总之,有个性才会赢。

补充材料:

2009-04-08发布河北省乡村旅游服务质量标准对河北省乡村旅游点的硬件设施、安全措施、生态环境和服务质量进行了规定。

(一)国外乡村旅游现状

乡村旅游最早起源于19世纪中期的欧洲。1863年,托马斯〃库克组织了到瑞士乡村的第一个包价旅游团;1865年,意大利“农业与旅游全国协会”的成立标志着乡村旅游的诞生;而真正意义上大众化的乡村旅游则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西班牙。20世纪70年代后,乡村旅游在美国和加拿大等发达国家农村地区进入快速成长期。

国外乡村旅游的类型主要有以下六种:传统观光型乡村旅游、现代科技型乡村旅游、休闲娱乐型乡村旅游、康体疗养型乡村旅游、自我发展型乡村旅游、文化型乡村旅游等。

二、唐山发展乡村旅游的优势和条件

唐山市具有发展乡村旅游的有利条件,处于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的最佳时机。

(一)具有发展乡村旅游的资源禀赋

唐山位于华北平原东北部,燕山山脉南侧,北部山区属燕山南侧余脉,南部濒临渤海湾,地貌类型包括山地、丘陵、盆地、平原和沿海滩涂。背山临海的地貌格局、复杂多样的地貌类型、独特的地理位臵,悠久的发展历史,为乡村旅游资源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地理和人文环境基础。

地文景观类旅游资源

北部山区大多数山峰海拔500-800米,最高峰八面峰海拔895米,以山峰陡峭,沟谷狭窄为主景观。其中植被好,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且具有较高自然景观价值的有遵化鹫峰山、滦县青龙山;具有丰富宗教内涵的有迁西景忠山和迁安灵山;有奇特的岩石构造景观和优质矿泉的为迁安灵山。

南部海岸线近200公里,除海港、渔港和盐田占据的岸线外,几乎全为沙质海岸。海岸沙滩宽广,沙岗、沙岛连续分布;沿岸的渔村风情浓郁,具有海天一色,鱼肥虾美的景象。

水域风光类旅游资源

唐山市有大小河流70多条,分属滦河、陡沙河和蓟运河水系。洒河——滦河河谷、迁西罗屯滦河河谷、滦河——还乡河河谷水草丰茂,峡谷清幽;其中著名水利工程──潘家口库区水面宽阔,两岸山势陡峻,植被茂密,具有发展观光型乡村旅游的良好资源和区位条件。遵化山前地带受大断裂带作用,蕴藏有丰富的地热资源,泉水具有较高的医疗价值,历史上曾是皇家洗浴之地,具有开展康体疗养型乡村旅游的有利条件。

生物景观类旅游资源

唐山属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北部山区降水量相对较大,森林资源丰富,森林以防护林和果木经济林为主,有清东陵、腰带山、青龙山和大峪四个国营林场。山前平原区为农作物种植区,以农作物和果树为主。滨海为防护林和经济林区,有翔云岛和姜各庄两个林场,现为省级森林公园。都是发展乡村旅游的优良资源。

唐山处于候鸟迁徙的交汇地带,近海岛屿气候适宜、植被类型多样,食物丰富,是鸟类理想的栖息地,已知的鸟类达335种,很多鸟类属世界珍稀种类,其中有世界罕见的珍禽黑嘴鸥和鹊鹞。每年有许多国际鸟类爱好者来此观鸟。

遗址、遗迹类旅游资源

唐山古长城旅游资源包括未经修缮的长城城墙、几十个关隘、城堡、上百个敌楼以及砖窑、水门、马圈、狱楼、72券楼等,是一个类型齐全,分布连续,特点突出、内涵丰富的长城建筑文化体系。其中长城第一窑、蓟镇总兵府、潘家口水下长城、迁安白羊峪长城古兵营遗址,兵营城墙仍保存完好。

唐山人类活动历史悠久,古人类文化遗址较多,其中已发掘的规模较大、价值较高的是迁西西寨和迁安爪村古文化遗址,这些遗址被考古学家推为红山文化,是开发科考型乡村旅游的有利资源。

建筑与设施类旅游资源

唐山历史古迹由于文革及1976年大地震的破坏,大部分已遭毁坏,现存价值最高、规模最大的古建筑类旅游资源是清东陵。其它各种古建筑都是近期重修,主要集中分布在迁西和迁安市几个宗教名山,包括景忠山宗教建筑群、灵山宗教建筑群等。

唐山人文旅游资源丰富,历史遗存丰厚。伯夷叔齐、老马识途的故事发生于此,詹天佑设计的全国第一座铁桥——滦河大桥座落于此,抗战时期许多仁人志士活动于此,许多悲壮抗日战事发生于此。据有发展观光型乡村旅游的有利条件。

特色商品类旅游资源

唐山素有“京东宝地”之称,京东板栗、香白杏、胭脂稻、景忠香椿历史悠久,闻名遐迩。另外,唐山民风古朴,特色旅游商品丰富,乐亭桃木工艺品、皮影,遵化马兰峪金银饰品,迁西古岩健身球,玉田泥人等别具特色,魅力非凡。

特色农业旅游资源

我市北部山区、中部平原、南部沿海以不同的农耕风貌为特色,以田园风光的主景观。满山遍野的果树和栗树成为唐山乡村一大特色景观,围山转工程、稻田养蟹等生态农业,以及高科技农业、设施农业和集约化农业生产项目,是价值较高的乡村旅游资源。

红色旅游资源

我市共有红色旅游资源13处,其中国家级重点红色旅游景区2处,省级重点红色旅游景区2处;这些红色旅游资源大多位于乡村,如李大钊故居位于乐亭县大黑坨村,潘家峪惨案遗址及纪念馆位于丰润区潘家峪村等。这些红色旅游资源成为乡村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区环境资源

我市既有以李大钊故居为代表的冀东特色民居、玉田王氏宗祠等村庄建筑,也有以赵蔡庄村为代表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村容村貌,以及冀东典型农耕文化特色的乡村聚落景观。

非物质文化资源

唐山丰南区篓子灯、唐山玉田县玉田泥塑、唐山乐亭县乐亭大鼓、唐山皮影戏、唐山滦南县评剧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成为乡村旅游的灵魂和重要吸引核。

(二)唐山有发展乡村旅游的交通区位优势

唐山处在渤海湾中心地带,是联接华北、东北两大地区的咽喉要地。西南距天津108公里,西北距北京154公里,铁路、高速公路十分发达,到北京、天津均为1个半小时车程。目前正在与德国合作生产时速300公里的高速动车组,待高速铁路建成后,将与北京、天津形成半小时经济圈。唐山有水、陆、空三大通道。唐山境内有三条铁路干线,三条国道公路,五条高速公路,交通十分便利;随着京唐港和曹妃甸港的建设,海上通道相继打通。唐山北部,借助潘家口水库大型的水利工程,打开通往承德的旅游景观通道;在建中的唐山机场,将使未来的唐山海陆空交通将更加便捷。

(三)唐山有发展乡村旅游的环境优势

篇8:论观光 休闲农业的发展及其创新意义

休闲农业是一种将休闲旅游与农业生产相结合的新型旅游形式, 是指利用自然生态环境资源, 结合农业生产资源、农业文化, 发展观光、休闲、旅游的一种农业生产经营形态。休闲农业在使游客获得休闲体验、了解农业文化的同时也开发了农业资源, 调整了农业结构, 改善了农业环境, 增加了农民收入。发展休闲农业对农业、旅游业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 尤其对解决“三农”问题意义重大。

(1) 改善农业结构, 拓宽农业功能。休闲农业将一、二、三产业融合, 从原材料基本供给功能, 逐渐拓展到休闲观光、文化传承、农产品加工副业等功能。

(2) 延长农业产业链, 增加农民就业收入。休闲农业的发展在一定需求和带动条件下, 逐步增加了农产品加工业、服务业、交通运输、宣传营销等相关配套产业发展, 有效提高了农民收入。

(3) 增加城乡交流, 改善农村环境设施。在旅游业发展中, 旅游者在无形之中将城市中现代化思想、经济、文化、意识等知识传播到农村, 使农民在保护和传承农村文化的同时逐渐感受到现代化意识观念和生活习俗, 提高了农民素质;带动农村基础设施发展, 改善村容村貌;在一定层次上逐渐缩小城乡差距, 进一步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4) 丰富了我国旅游产业体系, 增加新型消费业态。在农村地区, 旅游资源丰富, 发展潜力巨大, 可以将休闲农业的发展集农业生产、农业观光、休闲度假、参与体验于一体[1]。

休闲农业兴起于20世纪30~40年代的意大利、奥地利等国家, 随后在欧美国家发展。我国休闲农业发展已有20多年的历史, 目前处于起步阶段[3]。在台湾地区休闲农业是最典型的乡村旅游, 它是以观光为主的休闲方式, 侧重于在乡村地域发展有关农业旅游的活动。

2 台湾休闲农业发展阶段

2.1 萌芽期 (1971~1989年)

最初的休闲农业模式是观光果园花市, 旅客在游玩的同时可以品尝、购买农产品, 这种模式主要于1971年出现在台湾彰化田尾、苗栗大湖等地。1979年台北农会召开“台北市农业经营与发展研讨会”, 认为农业结合观光的方式是解决都市成长扩张、突破传统农业经营模式的出路。1983年推动观光农业示范计划, 发展出更多样化的农业游憩活动。随着农业园数量增加, 农业竞争力增强, 农业活动停滞在采摘阶段, 游客逐渐减少, 观光农园呈现衰退[2]。

2.2 成长期 (1989~1994年)

在1989年的发展休闲农业研讨会上, 休闲农业的概念首次被提出, 并于1992年公布施行《休闲农业区设置管理办法》, 为休闲农业制定法令依据。多种公、私营大型农场及休闲农业区逐步发展形成, 并相应提出服务文化活动、生态教育解说等科普活动, 以及住宿、餐饮、农村文物展示中心等, 使得休闲农业多样化发展加强[2]。

2.3 拓展期 (1994~2000年)

1996年《休闲农业办法》的修正和1999年《休闲农业辅导办法》的颁布促进了台湾休闲农业的规范性和经营方向的正确性。《休闲农业辅导办法》制定了《休闲农业区划审查作业要点》、修正通过《非都市土地开发审议规范》休闲农业专篇、《休闲农场经营计划审查作业要点》、《休闲农场专案辅导实施作案规定》等法令公布施行[1]。

2.4 提升期 (2000年至今)

随着经济的国际化发展, 台湾逐渐将休闲农业发展定位于国际观光水平, 使其向更高水平和更深层次发展, 逐步走向标准化和国际化。2001年公布的《民宿管理办法》赋予农场经营者更大的空间。2002年修正实施《农业技术密集与资本密集项目及标准》, 增加休闲农业为农业法人承受耕地, 从事技术密集与资本密集农业范围, 鼓励农民团体及农企法人参与投资经营休闲农业, 促使农业转型升级。2004年再次修订《休闲农业辅导管理办法》, 提供更加完善的法令及生产发展条件。各类农林渔牧活动呈现多样化、多元化, 提供服务内容已朝策略联盟及主题活动等新型形态发展, 同业套装旅游营销及结合自然生态、教育解说等内容丰富多样[2]。

3 台湾休闲农业发展的特色经营模式

在台湾休闲农业发展的30多年里, 在农业资源多样化、社会需求复杂化进程中, 休闲农业性质逐渐发生了根本性改变, 呈现多元化形态。在发展进程中出现的一系列政策和经营模式是进步的主要推动力量。

3.1 当局参与, 主导推动

当局主导参与在台湾休闲农业发展过程中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各项行政法规的出台、资源合理配置、资金充足都离不开当局的支持。

(1) 政策法规充分有利, 行政管理划分明确。在休闲农业兴起的时代, 台湾地区已开始制定相关的休闲农业管理办法, 经过逐步修订和补充完善的有《休闲农业辅导管理办法》。除专项法规政策外, 在土地、环境、旅游、农业发展等领域的相关法规政策也为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推动政策[3]。虽然各部门都出台相关管理政策, 但休闲农业的管理很明确, 其主管部门是农业委员会。休闲农业发展模式采取行政管理主导模式, 旅游项目的规划审查与核定、规划内容、经费配置、推动方式均由委员会主导。休闲农业由“农委会”、“观光局”、“经建会”协同管理, 通过《休闲农业辅导管理办法》规范发展经营行为[1]。

(2) 经费支持到位, 资源配置合理。休闲农业的经费主要以项目申报形式, 由上而下申报和审批建设。经核准的休闲农场, 在经营上享受各项优惠政策, 拨出的专项经费用于休闲农场的水利工程、服务设施、组织宣传等项目[4]。在充分投资和经费使用同时, 提升休闲农业园的设计开发层次[1]。

(3) 结盟合作管理, 提升整体规模。丰富的休闲农业资源存在多种类型及规模的休闲农业经营体。在政府辅导运作下, 各休闲农业经营者组成相应的管理委员会, 进行总体规划管理、宣传服务、生态保护等工作, 从而提升整体竞争力。

3.2 特色创新, 产品丰富

将台湾休闲农业的资源多元化、地域差异性和社会需求复杂性相结合, 提出以特色创新、多元经营为特色的多样化主题休闲农业。目前主要的休闲农业产品有观光农园、休闲农场、市民农园、教育农园等[3]。

3.2.1 观光农园

观光体验休闲农业园根据农业产品的不同类型分为观光果园、观光茶园、观光花园和观光菜园4大类。游客在参观体验农产品的同时放松心情, 回归大自然, 满足了好奇心, 也延长了游客的游览时间, 增加了农产品的直销。

3.2.2 休闲农场

根据不同经营类型, 休闲农场分为休闲牧场、休闲林场、休闲渔场等多种类型, 利用农场原有资源的多样性, 提高游客在农场的参与性, 使游客在农场采摘、耕作的同时释放心情、排解压力、增长知识。

3.2.3 市民农园

市民农园是一种新型的自给自足的劳作方式, 是将市区附近的农地集中规划分置, 出租给市民栽种花草、蔬果或经营家庭农艺, 同时为其提供土地耕作技术指导, 使其在享受耕作乐趣的同时体验农业生产经验。

3.2.4 教育农园

教育农园是开展一系列具有科普教育的活动, 在农园中生产或栽植的作物及设施具有教育培养功能。

3.3 因地制宜, 宣传广泛

结合本土各种农业资源、文化特色, 发展多种主题休闲农业。在公司和政府创造的条件下, 开展多形式的营销方式宣传扩大休闲农业的影响。

(1) 举行农展会、主题宣传活动。每年在大陆各省市和台湾当地的市县都会举行各种规模的农展会和展销会以及农业宣传活动, 如2012年在台湾农业委员会主导下, 台湾休闲农业发展协会结合全台各地特色休闲农场, 集生态、景观、餐饮、农场住宿及农业活动于一体, 在《2012海峡两岸台北旅展》中推出《台湾休闲农业馆》, 以“在地消费、永继发展”为概念, 规划三大主题旅游, 分别为“台湾农场趴趴走”、“食材旅行”和“自然旅行”。还有2012宜兰青年美食文化体验营, 有助于深度了解宜兰美食并探索宜兰人对食物的态度与精神, 让青年学子对食物有更全面性、多元化的认识, 有助于推广宜兰的美食。

(2) 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媒介发布广告。主要的新闻连结有“Google联合新闻”休闲农场、“NOWnews”旅游新闻、“自由时报”生活新闻、“农业易游网”产业新闻、“农业旅游咨询网”产业新闻。网络有多项发展板块:台湾农业发展协会、台湾休闲农业旅游网、台湾农场社会关怀、台湾农场专卖店、台湾休闲农业产业学院、休闲农场服务品质认证、台湾休闲农业馆粉丝专页、休闲农场教师体验营。各网站都有相应的农场讯息、活动详情、会员服务等各项帮助。

(3) 与中介机构密切合作。探索与市场营销中介机构建立密切合作关系, 并自主组织成立台湾农业发展协会, 作为行业发展宣传的中介机构。台湾农业发展协会会员都是可以提供农业体验、农业产销等的农场。这些农场都与休闲农业有关联, 都在运用农业资源、自然资源、文化资源、景观资源, 投入观光休闲旅游产业, 经营观光农园、休闲农场产业、农产品经营、民宿、酒庄等为主。协会有自己的宗旨, 并制定有各种相关章程。

(4) 注重当地文化的保护。乡土文化、民间手工艺品、体验型产品是休闲农业的基本要素。台湾休闲农业在发展中大量引入文化创意, 开发农业创意产业, 其品位和价格都得到了很大提升, 并且成为当地受欢迎的旅游纪念品。传统民间手工艺, 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在农村都具有很强生命力, 将这些手工艺引入民俗旅游村, 既促进了民间手工艺等文化遗产的保存和发展, 也丰富了乡村的文化生活, 还为乡村旅游增添了游客参与的体验型项目。

4 台湾休闲农业发展中的借鉴意义

台湾的农业资源和大陆的农业资源类型基本相同, 台湾休闲农业的发展模式和特色对大陆有重要借鉴意义。

(1) 确保农业生产与旅游开发齐头并进。农业是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依托基础产业, 只有保证了基础, 才能更好地进行延伸开发, 拓展新的产业链。在发展旅游项目、开发旅游资源的同时, 必定将会对农业资源和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负面效应, 在重复的资源利用过程中, 对游客行为施行管理措施, 以及对农业生态资源进行一定的修理改善, 保证农业经济与旅游业循环持续发展。

(2) 加强农业与旅游合作。开展旅游合作, 建立农业旅游网络体系, 组织旅行社及游客前往休闲农场观光旅游, 以扩大客源市场。农业部门和园区经营者应积极与旅游部门联系, 开展旅游合作, 建立农业旅游网络体系。

(3) 提倡创新消费, 特色理念。引入台湾以及世界休闲农业的最新理念, 规划与设计休闲农业产业, 提高旅游消费者的参与性, 促使游客更多地在农园或休闲农业区参与农业生产过程, 亲自制作食品、礼品、艺术品, 租赁农场自己经营管理[5], 从而满足旅游消费需求, 并创造性地开发出更加个性化、高质量的体验型乡村旅游产品, 开发创新怀旧、放松、传统等体验型产品。在游玩中, 可以为游客提供生产知识讲解, 使游客在参与干农活的同时学习乡村知识, 丰富体验经历, 满足游客的求知心理;要拓宽思路, 在自助烧烤、垂钓、采摘、打猎等基础上丰富体验型餐饮种类。

(4) 加大当局参与, 扶持引导。在发展农业旅游时, 县和乡镇政府需要起到一定推动作用:一是积极引导, 二是统筹规划, 三是必要的政策和资金扶持。如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增加资金投入, 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为休闲农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3]。政府成立相应的主导管理机构进行组织、规划、研究, 从而推动乡村休闲旅游的发展。并且在政府规划指导和侧重执行下, 尽量避免人为因素对自然环境景观造成的破坏。这样不仅保证了休闲农业的特色, 保护了从事休闲农业的企业依法经营的权益, 而且防范了少数人以休闲农业之名进行圈地和违法经营。

在对海峡两岸休闲农业发展的认识和学习中, 不断研究和探讨必定推动海峡两岸休闲农业的交流与合作, 同时探索琼台及两岸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合作的有效途径, 构建两岸农业合作新模式, 实现农业转型升级, 能够助推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 促进两岸的交流与合作。

摘要:指出了在喧闹的现代生活热潮中, 亲近大自然的休闲农业旅游逐渐成为都市人的首选旅游方式, 发展休闲农业也是调整农业结构、深度开发农业资源潜力、改善农业环境、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之一。结合台湾休闲农业发展的4个阶段, 重点分析了台湾休闲农业发展中3个特色经营模式:政府参与, 主导推动;特色创新, 产品丰富;因地制宜, 宣传广泛。借鉴台湾休闲农业发展中的优势特色, 提出了大陆发展乡村旅游的几点启示。

关键词:台湾,休闲农业,发展阶段,特色经营模式,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吴人韦, 凌诗佳.台湾乡村旅游的发展及启示[J].台湾农业探索, 2006 (3) :32~35.

[2]吴其勉, 林佳丽.借鉴台湾休闲农业发展经验, 加强闽台休闲农业合作.网络财富, 2010 (3) :59~60.

[3]胡伟, 张翔.中国式休闲农业发展路径研究—基于中国台湾和国外发展模式对比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 2012, 40 (11) :6676~6678.

[4]耿红莉.我国台湾地区休闲农业政府主导模式的启示[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 2012 (26) :17~21.

上一篇:爱恨两难美文下一篇:蜗居经典台词10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