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办学思考研究论文

2022-04-26

摘要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改革是新时期我国创新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重要途径。深化高职教育混合所有制改革,关键在于完善治理体系。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的治理体系建设,应以紧扣高职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升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质量以及推动社会多元办学格局为目标,同时,还要坚持遵章守规、成果导向、民主协商的原则。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职业教育办学思考研究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职业教育办学思考研究论文 篇1:

现代职业教育混合所有制办学属性、样态及其治理架构

摘 要 当前职业教育办学体制在校企合作、社会力量参与办学、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存在严重的瓶颈与桎梏。现代职业教育混合所有制因具有民办性、经济性和公益性等本质属性,对职业教育举办者合理匹配、充分竞争及资源优化配置具有促进作用。现代职业教育混合所有制办学模式根据产权混合情况为区分点分为个人与企事业单位混合、公办院校与社会力量混合、政府国企等国有资本与其他民办资本混合;各投资方建立公私伙伴合作关系、不同所有制职业院校间相互委托管理;公办职业院校与企业共建二级学院、中方办学机构与境外机构合作办学等三大类形态。为保证职业教育质量,提升办学活力,应重新搭建涵盖股权结构、治理结构及管理机制等内外部环境在内的适合现代职业教育混合所有制办学的治理架构,形成绩效评价、人员选聘与激励、质量监控与信息披露、自主运行等管理机制。

关键词 现代职业教育;混合所有制;本质属性;样态;治理架构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前作出批示,要求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由此职业教育体制机制改革被提上重要议事日程。“混合所有制”作为经济学专用术语被首次引入职业教育领域,并写入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由此引起了理论界和学术界的热议。“混合所有制”被引入职业教育领域的原因是在现有办学体制情况下,作为公办职业院校,其产权属性单一,属于国家所有,政府是职业教育唯一的投资方和利益相关方,学校本身没有办学自主权,进而导致其办学活力相对较弱。而作为民办职业院校,虽然其办学活力相对较强,但其投资主体更多地考虑经济利益,而忽视其办学质量,进而也会导致职业教育治理能力较低。由此,“混合所有制”就成为一种能够较好解决上述矛盾的体制,在公办职业院校内部引入其他形式的所有权,在民办职业院校引入国有资源等要素,实现职业教育办学主体多元化,使不同利益相关方相互制衡,这样既能保证职业教育质量,又能提升职业院校的办学活力。基于此,本文从现代职业教育混合所有制办学的本质属性、形态样态及其治理架构等方面进行探索,拟为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供相应的理论支撑和行动依据。

一、职业教育办学体制的瓶颈

(一)校企合作办学机制的形成受到阻碍

现有办学体制下,政府作为唯一投资方和利益相关者,推进校企联合办学的力度不够,统筹协调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缺位,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的政策法规缺失,进而使得校企合作办学机制难以形成。行业协会作为行业企业的代表,是独立于政府和市场以外的主体,能较为准确地了解市场需求和发展趋势,同时也是职业资格标准的主要制定者和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制定的参与者,对职业教育发展的影响重大[1]。但在现有办学体制下,行业协会支撑校企合作办学的权威性不够,政府越俎代庖,导致行业协会形同虚设,行业标准也无法发挥作用。企业作为职业院校毕业生的主要接纳单位和人才红利受益者,最该积极参与职业教育,但现实却是其参与校企合作办学的积极性不高,究其原因是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主体地位和利益诉求不能体现,企业与学校追求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不能有机对接,企业合作意识淡薄,岗位准入标准模糊,企业价值链缺少高级技能人才培养环节,导致其品牌观念、质量观念淡薄。作为校企合作的另一个重要主体,职业院校参与校企合作办学的自身能力欠缺,很难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二)抑制社会力量参与职业教育办学

现有办学体制下,政府部门不仅对职业院校的资产经营活动有严格的规定,还对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招生就业、经费划拨、学费标准等都有明确的制度加以限定,进而导致职业院校鲜有办学自主权,更不用谈社会力量参与职业教育办学[2]。近年来,虽然各级政府已经意识到此问题,也采取了相应措施或出台了相关规定来吸引社会资本参与职业教育,但整体而言效果甚微,目前职业院校办学主要还是依靠政府投入,尽管出现了一些社会资本参与职业教育办学,但还是没有实质性的进展。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社会力量在参与职业教育之前,会充分考虑其盈利模式及投资回报率等经济性指标是否达成。职业教育是一个长线投资的领域,短期无法彰显效益,这无疑极大阻碍了社会资本参与职业教育的广度和深度。

(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需求无法满足

现有的职业教育办学体制对职业院校的固定资产等有严格的管理规定,职业院校的固定资产无法盘活,不能参与资產经营活动,导致职业院校管理者进取精神缺失,进而使得职业院校的办学活力受到抑制。现有的办学体制虽然能保证固定资产不流失,但却无法盘活现有的固定资产,从而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不能让国家的投资实现增值,并且还可能存在无形资产无法发挥作用的现象。长期以往,职业院校就会一方面因为有固定的政府投入而缺乏创业精神和进取精神,另一方面政府投入的资产也因职业院校的积极性低下导致自我造血功能减弱,最终导致可持续发展能力丧失。

二、现代职业教育混合所有制办学的本质属性

所谓本质属性就是指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本特征。现代职业教育混合所有制办学属于一个较为新鲜的事物,具备有别于其他事物的自身属性。概括起来,现代职业教育混合所有制办学具有如下几方面本质属性。

(一)民办属性

现代职业教育混合所有制办学其最本质的属性就是“混合”,即有不同主体参与职业教育办学,使职业教育产权结构多元化。多元化产权主体使得职业院校要按照民办机制来运行,且国家引入混合所有制的最终目的就是激发职业院校办学活力,改革原有的运行机制。当前,社会资本参与的混合所有制职业教育办学过程中一般采用董事会或理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即职业院校的重大决策权归董事会,而校长只是董事会重大决策的执行者,负责职业院校的日常管理工作。另外,根据三权分立原则,混合所有制办学过程中还会设置监事会,主要负责对董事会和校長进行监控,以此来保证混合所有制职业教育办学工作的高效运行,最终实现投资者和各利益相关方的权益[3]。为此,职业教育投资者和各利益相关方就必须首先能正视、接受改革,并能采取措施激发各利益相关方的热情,提升其混合所有制办学的参与度,其中较好的经济利益是根本。除此以外,要想让混合所有制办学正常运行,政府要学会放权,不能事无巨细,政府部门此时的作用就是政策的引导和各利益相关方困难的排解者。只有体现民办属性,才能更好地调动混合所有制各主体的积极性,挖掘其潜力,实现多方共赢。

(二)经济属性

现代职业教育混合所有制办学依附于职业院校,无论是依附于公办职业院校还是民办职业院校,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都是一种组织结构。从法律角度看,公办职业院校属于事业单位法人,民办职业院校属于企业法人,而根据目前相关法律的规定,介于其中的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属于民办非企业法人,同样也是为社会大众提供服务的一种组织类型,其经济属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混合所有制办学的资金来源于投资者的投资,既包括部分国有资本,也包括其他类型的资本投入,譬如民营资本、外资资本等。混合所有制办学不是民营企业或者外资企业捐资办学,所以归根到底出资者是想通过投资举办职业教育而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其次,混合所有制办学主体追求的目标具有双重性,既要追求一定的经济效益,同时也希望投入的资金能在较短时间内就能回收,即混合所有制办学主体追求的目标兼具效益和效率双重性[4]。因此,从本质上讲,混合所有制办学应当属于民办性质,其资金来源非国家财政拨款。鉴于此,国家就应当既要充分考虑出资者的投资回报,同时又不能忘却教育的公益性质。那混合所有制办学如何实现经济性呢?要求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办学面向市场需求,培养适合企业需求的人才;需要建立合理的治理结构,有效解决委托代理问题;政府需要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明细产权结构和权益分配,引导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办学实现健康发展。

(三)公益属性

根据上述经济属性的分析,混合所有制办学既具有经济属性,同时也具有一定的教育性,要体现出教育的公益作用[5]。与以往传统的公办、民办职业院校相比,混合所有制办学由于自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导致其具有较强的特殊性。那混合所有制办学的公益属性如何体现呢?第一,混合所有制办学以培养教育社会需要的人才为根本任务。无论混合所有制程度如何,即使是两个极端公办职业院校和民办职业院校,都是以培养国家、企业需要的人为主要任务。第二,混合所有制办学的目标更加明确,要按照行业企业的要求进行人才培养,使得被培训者具备相应的职业技能。在具体办学实践中,需要从师资、教育内容及实训基地等方面来保证其公益属性,以上三方面如果有一方面或几方面缺失,就会导致混合所有制办学的公益属性难以体现。

三、现代职业教育混合所有制办学的形态和样态

以是否切实涉及产权混合为区分点,现代职业教育混合所有制办学的形态和样态大致分为三大类形态。

(一)涉及实质性产权划分的混合所有制办学

现代职业教育混合所有制办学如果涉及实质性产权划分,则就会有两个以上(含两个)涉及不同所有制性质的主体进行教育投资,他们或者以资金、实物等形式投资,或者以技术、品牌等无形资产投资,投资各方按照投资额度的大小进行权力分配,进而参与学校决策、管理及其他事务。由此,经过参阅文献、走访调研发现,涉及实质性产权划分的现代职业教育混合所有制办学形式主要有:一是个人与企事业单位共同举办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投资各方根据投资多少确定股权,进而决定享受的权利大小,这种形式产权很清晰,能够达到风险与利益均沾,进而能够充分调动各主体的积极性,但也存在功利、短视等缺陷。二是公办院校与社会力量共同举办独立学院。这种形式目前较为普遍,投资主体根据投资大小约定权利分配方案,组建治理结构,并能够借鉴原有公办院校的管理经验,因此目前整体效果较好。三是政府、國企等国有资本与其他民办资本合作举办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以上涉及产权划分的三种类型混合所有制职院校整体运行效果较为理想,也体现了其较强的生命力。

(二)不涉及产权划分的混合所有制办学

现代职业教育混合所有制办学如果不涉及实质性产权划分,严格意义上不能称之为混合所有制,充其量表现为各教育主体进行生产要素优化重组或者不涉及产权变更的经营管理权受让。其主要表现形式有:一是各投资方建立公私伙伴合作关系,共建图书馆、体育馆、实训室等教学场所,此时主要表现为政府积极性较高,且不以盈利为目的;二是不同所有制职业院校间的相互委托管理。即某些办学能力较为欠缺的职业院校为了转变现状,将自身管理实务的权力以委托的形式让具有较强经营能力的专业机构经营,从而使得双方均能获利的一种方式。以上两种混合所有制办学模式因为不涉及产权划分,投资主体之间没有严格的约束关系,也不存在经济属性,反而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公益属性,进而导致办学主体各方的积极性不高,办学效果有待提升。

(三)产权划分处于半产权状态的混合所有制办学

除了以上涉及产权划分和不涉及产权划分的办学模式,还存在另外一种处于半产权状态的混合所有制办学形态。这种半产权形态虽然不涉及产权交割,但存在着利益的分配。其主要表现形式有:一是公办职业院校引入企业资本共建二级学院。如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引入华飞航空集团1000万元资本,双方共建二级学院华飞航空学院。这种合作模式不涉及产权的变更,但同时也会带来其他矛盾,不符合企业经济性特征,除非企业向社会做公益活动;二是中方办学机构与境外机构进行合作办学。这种办学形态下有两种模式,一般情况下中方投资者以资金入股,外方投资者以技术、管理、品牌等参股,双方组建联合管委会对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进行管理,这种合作模式虽然表面上有法律规定,不能以经济利益为追求目标,但实际上,双方还是以利益关系为纽带,存在一定程度的利益输送问题,一旦其中一方,尤其是外方,没有经济利益或者其他利益可图时,这种合作模式维持的时间就会较短。

四、现代职业教育混合所有制办学治理架构搭建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明确要求,职业院校要制定章程和制度,完善治理結构,不断提升治理水平。在对混合所有制办学的治理过程中,涉及面很广,除了管理主体、客体、目标等,还包括要有一个完善的治理结构和治理机制,这样才能确保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的高效运行。具体而言就是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在办学目标的指引下,通过治理结构的构建和治理机制的制定,作用于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治理客体,进而产生相应的治理效果,实现混合所有制办学的目标。

(一)现代职业教育混合所有制办学治理的整体框架

根据联合国全球治理委员会对治理这一名词的界定,现代职业教育混合所有制办学治理主要涵盖外部治理和内部治理两个方面,外部治理主要是指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与政府、行业企业、社会等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则或者机理机制,内部治理主要是指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运行过程中不同主体在产权分割和利益分配上的相关规则和机制,无论是外部治理还是内部治理,都是以办学质量的提升为目标,主要针对治理结构、管理机制等进行运作,进而产生效益的治理过程[6]。据此,本文构建了适合现代职业教育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办学治理的整体框架,见图1。

图1 现代职业教育混合所有制办学治理整体框架

(二)现代职业教育混合所有制办学治理结构

1.现代职业教育混合所有制办学股权分配

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办学若想取得理想的效果,就必须要有合理的权益分配机制。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的投资主体呈现多元化,如何调动多元主体的积极性和办学热情,就需要对办学收益进行股权分配,形成合理的股权分配机制。根据上文分析发现,目前我国混合所有制办学过程中股权的分配主要包括三种形态,一是国有资本在股权分配中占主体地位,二是非国有资本在股权分配中占主体地位,三是国有资本与非国有资本在股权分配中处于均衡状态[7]。根据上述三种形态,也决定了相应的控股比例,进而导致不同的决策权、管理权等的划分,因此,现代职业教育混合所有制办学的股权分配是其治理工作的基础和前提,是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

2.现代职业教育混合所有制办学治理结构

根据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的经济属性,现代职业教育混合所有制办学依附于职业院校,无论是依附于公办职业院校还是民办职业院校,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都是一种组织结构。从法律角度看,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属于民办非企业法人,同样也是为社会大众提供服务的一种组织类型。既然是一种组织结构,就可以参照现代企业的管理模式,构建出能够体现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实现现代企业经济效益的治理结构。鉴于此,本文借鉴企业管理的知识,构建了涵盖股东大会、董事会(理事会)、监事会、总经理(校长)及中层机构在内的现代职业教育混合所有制办学治理结构[8],见图2。其中,股东大会由全体股东组成,主要负责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重大决策的制定;监事会受聘于股东大会,负责对董事会(理事会)进行监督,行使监管、督促等权力;董事会(理事会)与股东大会间属于委托代理关系,主要负责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办学目标、战略方针、总经理(校长)选聘等,需要向股东大会负责;总经理(校长)受聘于董事会(理事会),双方以契约的形式确定权责关系,总经理(校长)需对董事会(理事会)负责,并根据董事会(理事会)决议行使相关权力,可列席董事会(理事会),总经理(校长)有权选聘中层职能部门负责人;中层机构是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的执行机构,需对总经理(校长)负责,具体执行总经理(校长)的决议,确保职业院校办学目标的实现;基层执行机构是在总经理(校长)层构建的整体组织结构指导下,由中层职能机构提出基层组织设置方案,报总经理(校长)层批准后所形成的基层组织,负责具体执行总经理(校长)层的相关决策,基层组织机构的执行效果直接影响组织目标的实现。

(三)现代职业教育混合所有制办学治理机制构建

現代职业教育混合所有制办学若想有效实现法人治理结构,就必须要有完善的配套治理机制。所谓配套治理机制就是指能够保证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各主客体间有效作用的制度和规则。具体而言,配套治理机制包括绩效评价机制、人员选聘与激励机制、质量监控机制等。

一是绩效评价机制。混合所有制治理结构的优劣主要以绩效评价为准,因此就需要建立董事会(理事会)对总经理(校长)的绩效评价机制,绩效评价机制的构建既要兼顾经济效益,同时又要兼顾社会效益,这样才能切实体现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的属性特征[9]。

二是人员选聘与激励机制。这里的人员选聘和激励主要针对总经理(校长)和中层职能部门。在人员选聘时,要能够体现任职标准和动态调整理念,就是说在选聘时要以标准为依据,制定具体目标任务,如果在规定期限内无法完成,则就可以实行淘汰制;除此以外,不能光要求完成任务、达到目标,还要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切实调动总经理(校长)和中层职能部门的积极性,挖掘其潜能,从而帮助组织实现预定目标。

三是质量监控与信息披露机制。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办学主体本身是多元的,如果没有切实可行的质量监控机制,办学质量就无法保证。因此,需要构建一个多元多维的监督机制,邀請第三方监督机构协助进行监控,进而确保办学质量的螺旋式上升。另外,要构建能够展现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运行、收入、支出等信息公开机制,从而有助于各办学主体间相互监督,最终有助于学校创造良好的绩效。

四是自主运行机制。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的形成就是基于公办职业院校办学活力不足、民办职业院校办学质量不高等原因而产生的,因此对于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的办学自主权要予以确保,这样才能切实激发各个办学主体的办学热情,要在教学管理、教师选聘、职称晋升等方面给予一定的自主权。

总之,职业教育实行混合所有制办学模式在体制上属于重大创新举措,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国家从顶层设计、细节实施、制度制定等方面进行不断完善。

参 考 文 献

[1][2]劳赐铭. 发展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的利益、冲突和问题[J]. 中国高教研究,2016(8):101-105.

[3]雷世平. 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的本质属性及其衍生特征[J]. 职教论坛,2016(22):21-25.

[4][6]徐桂庭. 关于职业学校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21):166-171.

[5]董圣足. 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治理模式新探——以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 江苏教育,2015(48):26-30.

[7]單強. 高职院校的治理:股东会、董事会与校长[J]. 高校教育管理,2012(4):31-37.

[8]王义宁. 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法人治理结构的比较[J]. 高校探索,2014(1):53-57.

[9]孙卫平,董仁忠. 构建现代高职院校制度的理论基础探析[J]. 职业技术教育,2012(4):15-19.

The Essential Attributes, Pattern and Governance Structure of the Mixed Ownership in Modern Vocational Education

Yu Lin, Cui Jinggui

Key words modern vocational education; mixed ownership; essential attribute; state; governance structure

Author Yu Lin,associate professor of Wuxi Institute of Technology(Wuxi 214121); Cui Jinggui, professor of Jiangs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作者:俞林 崔景贵

职业教育办学思考研究论文 篇2:

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治理体系建设:目标导向、原则与路径

摘 要 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改革是新时期我国创新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重要途径。深化高职教育混合所有制改革,关键在于完善治理体系。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的治理体系建设,应以紧扣高职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升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质量以及推动社会多元办学格局为目标,同时,还要坚持遵章守规、成果导向、民主协商的原则。在路径选择上,要着力优化治理结构,完善党委领导下的“股东会—董事会—校长”权力制衡机制;强化资本联结纽带,构建内部治理与外部治理相协同的治理运行机制;健全行政管理体系,设立横向连接、纵向贯通的信息沟通与反馈机制;聚焦治理质量提升,建立以监事会为主体的多维监督评价机制,以促进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的规范有序运转。

关键词 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治理体系;治理能力

自2014年5月2日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中提出“允许社会力量以管理、资本、知识、技术等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积极探索混合所有制办学模式”[1]以来,我国出台了多项政策举措鼓励和支持高职院校开展混合所有制办学改革。2019年1月24日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号)再次强调“鼓励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等职业院校和各类职业培训机构”[2]。在国家宏观政策的导向下,2020年9月,山东省教育厅等14个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推进职业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的指导意见(试行)》,明确了山东省职业院校混合所有制的办学形式、设立要求、办学管理以及支持政策[3],该意见是我国首个地方针对职业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的专门性政策文件。“职业教育混合所有制改革是改善我国职业院校治理的重要突破口。”[4]加强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改革,离不开完善的治理体系保障。然而,从目前来看,我国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实践还面临着治理体系和治理结构不健全的问题。能否通过完善治理体系,实现治理现代化是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改革成功的关键。针对此,本文对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的治理体系进行系统研究。

一、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治理体系建设的目标导向

(一)以治理体系建设为抓手,推动高职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

探索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下的治理模式、方法和路径,是要在新的办学形态下,以治理体系建设为抓手,丰富高职教育治理的内涵,推动高职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高职教育治理的两大核心要素,两者相辅相成。治理体系是教育在改革发展过程中,围绕办学、管学与治学所建立的组织架构及其内在关系。“高职教育混合所有制办学是一种与传统公办高职教育、民办高职教育截然不同的新型办学模式,是高职教育体制由一元化管理走向多元化治理的标志”[5]。所谓一元化管理,是在一定的组织目标指引下,以科层制构建管理权的层级和序列,实现对相关人财物等各类资源的统筹配置过程。而治理则更加强调和突出多元利益相关者的团结协作,各主体基于平等的关系展开民主协商,强调合作共治和对各主体的权益保护,这也正是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现代化治理的基本特征。“由威权行政管理向多元治理转变是社会治理的重要趋势,也是职业教育治理现代化的发展方向。”[6]可以说,建立健全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治理体系,是高职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同时,完善治理体系也是形成现代高职教育治理能力的内在要求。“治理能力是对高等教育治理主体的要求,是在治理体系的基础上,参与治理的主体所具备的能力或水平”[7]。现代化治理与传统治理的区别在于,现代化治理是以法律、制度、规章为基础的治理,是规制化的治理,而传统治理是以权力为中心的治理,是人治化的治理。因此,形成现代高职教育治理能力,关键在于完善高职教育制度体系。现阶段,“我国高职院校仍然在较大范围内存在自主办学权力不足、内部治理结构与制度不合理等问题”[8],实施高职教育混合所有制改革,就是要打破高职教育传统的一元化管理模式,建立权责清晰、分工明确的外部治理体系和内部治理结构,从整体上提升我国高职教育的治理能力和水平。

(二)以质量管理为重心,提升高职教育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质量

我国探索和推进混合所有制办学模式改革,根本目的是提高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质量,使高职教育更好地为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经济社会发展服务。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的治理体系建设,同样要抓住质量管理的重心,将目标放在着力提升高职教育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质量上来。

一方面,加快提升高职教育专业建设质量。过去,我国的高职教育专业建设始终存在质量不高,与产业需求和市场需求脱节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在于高职教育办学过程中未能充分彰显其社会化属性,专业建设脱离产业发展,专业教育内容未能反映产业生产实践内容。新时期我国探索和推进高职教育混合所有制办学的重要动因就是要改变传统的高职教育专业建设模式,使行业企业充分参与高职教育专业建设工作,从而优化专业建设模式、提升专业建设质量。治理体系建设作为高职教育混合所有制改革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通過建立多元共治的现代治理体系,将行业企业以及产业界力量引入高职教育治理中,产业发展与高职专业建设之间就能够建立更为紧密的联系,不仅有利于促进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在专业建设领域的沟通,也有利于推动高职教育专业建设思路由传统的招生导向转变为服务产业需求和特色培育,从根本上革新高职教育专业建设的思想和模式,全面提升专业建设质量。

另一方面,加快提升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职业教育具有跨界特征,产业与教育相融合是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基本要求。长期以来,我国在推动产教融合过程中,一直未能有效破解校企合作冷热不均的问题,主要由于企业往往只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扮演辅助者的角色,缺失深度参与校企“双元”育人的内生动力。探索和推进职业教育混合所有制办学,就是要打破我国传统教育体制下,职业教育办学主体单一化的局面,让行业企业真正成为职业教育办学、管学和治学的治理主体。“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的治理体系建设,将行业组织、企业纳入高职院校治理主体范畴是基本要求。”[9]行业企业成为了高职教育的办学主体和治理主体,不论是从自身利益诉求的角度出发,还是从主体责任和义务的角度出发,都有着积极参与校企“双元”育人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确保了提升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目标的实现。

(三)以学校内外部协同为导向,构建高职教育多元办学格局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要用5到10年左右的时间,促进职业教育基本完成由政府举办为主向政府统筹管理、社会多元办学的格局转变”[10]。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改革是贯彻和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总体目标的重要举措。从这一意义上来讲,加强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的治理体系建设,也需要瞄准构建高职教育社会多元办学格局的目标。

首先,要加快完善社会多元办学机制。“社会多元办学机制是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治理体系建设的基石。”[11]加强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的治理体系建设,对完善高职教育社会多元办学机制的作用主要体现为推动了高职院校从独立自主办学向内外部协同办学的机制转变。我国传统的高职教育体制是高职院校自主、独立办学,对办学成果负有无限责任。在混合所有制办学机制下,高职院校仍拥有办学自主权,但在具体的办学事务上,则由处于平等地位的政府、学校、行业、企业等各方办学主体发挥自身优势,共同决策、共同投入、共同实施,不同类型的主体承担不同的职责,每一方办学主体都对院校办学成果负有有限责任。通过在治理体系内多维度强化各方办学主体之间的联系,使得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命运共同体建设具备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要持续完善高职教育办学的内部治理架构。与传统办学模式相比,混合所有制办学的创新之处是基于产权形成多元办学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纽带,通过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领域、不同类型办学主体的利益诉求,来完善高职教育办学内部治理架构,进而构建多元共治的现代治理体系。在混合所有制办学模式下,高职院校的内部治理是多主体间以资源投入为依据,明确参与职业教育办学和育人的权利、义务、责任等;基于各自的资源禀赋和优势,在办学和育人过程中发挥主体作用,调整和配置教育资源;明确各自的利益诉求,共享高职教育办学成果。

二、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治理体系的建设原则

(一)遵章守规原则

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参与主体多元,由于各方参与主体的教育立场、利益诉求、价值取向各不相同,很容易在高职院校办学的决策与管理工作中出现分歧,甚至产生矛盾。为了最大限度地凝聚混合所有制办学各方参与主体的共识与合力,减少高职院校治理过程中的分歧与矛盾,需要在治理体系建设中坚持遵章守规原则。

首先,要坚持依法治理。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启动之初,各方参与主体就应树立依法治教意识。在协商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组织结构、职能划分以及明确各方权责利的过程中,要确立的第一原则就应是遵循《中華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等国家法律的规定。同时,还要遵循地方政府出台的关于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的相关法规和条例,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应充分发挥好管理和监督职能,严格监督高职院校坚持依法依规治理和实施办学活动。

其次,要坚持依约治理。合约是现代公司治理的核心要素。高职教育混合所有制办学,借鉴了经济领域混合所有制企业管理的理念和方法,通过创新和改造之后形成的办学模式。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的各方参与主体,都需要通过合约明确自身在院校治理中的权利、责任和义务,明确自身的利益分配比例和合法权益维护方式。可以说,合约是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治理体系合理搭建并实现良性运转的保障。只有坚持依约治理,才能长久稳定地维系各方办学主体的合作关系。

最后,要坚持依章治理。章程是组织、社团经特定的程序制定的,关于组织规程和办事规则的规范性文书,是一种根本性的规章制度。章程是组织成立和运转的基础,也是组织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灵魂。不论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建立起什么样的治理结构,采用怎样的治理模式,其终归是教育主体,必须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守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要确保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的治理体系建设始终在推动高职院校办学与育人目标实现的道路上,时刻坚持依章治理的基本原则,用章程制度取代人治,提高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的治理透明度和民主性。

(二)成果导向性原则

完善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的治理体系,应坚持成果导向原则,以教育成果输出的质量优劣、效率高低作为院校治理体系建设成效的唯一评判标准。

首先,要坚持质量管理原则。在组织运行的过程中,质量管理的优劣决定着最终输出成果的价值和成色。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过程中向国家社会输出的成果,主要是社会服务与培养技术技能人才,而这两项成果的“成色”和价值,也需要高职院校通过质量管理来实现。一方面,在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的治理过程中坚持质量管理原则,就是要把质量管理作为院校治理的核心工作来抓,学校的一切运行活动时刻围绕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主线展开。在具体的治理过程中,通过营造重视质量、追求质量的校园文化,加大教学资源投入,强化教师考评制度创新,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多举措提升高职人才培养质量。另一方面,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的治理体系中,主体多元、结构复杂、环节众多,在院校治理过程中坚持质量管理原则,要充分发挥领导作用,建立院校内部统一的宗旨、方向和环境,协调好各方的行为,建立全员参与的治理机制,提升院校内部治理质量。

其次,要坚持持续改进原则。高职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较高层次,在我国产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引领者的角色。当今时代,世界范围内的产业链布局与分工正处于深度调整和加速重塑期,我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与新兴产业孕育发展也进入了关键时期。在国际国内产业变革加剧的背景下,高职教育应在办学和治理体系建设中,坚持持续改进原则,保持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同步。一是要通过不断优化和完善内部治理,促进高职院校办学和各项育人工作高效推进,并维护好院校内部的良性治理秩序。二是要不断健全和强化院校内外部协同治理,依据社会外部主体的反馈,持续改进院校内外部协同治理形式,树立良好的教育品牌和形象。

(三)民主协商原则

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是在多元主体共同投资、共建共享教育资源的基础上实现的。基于多元化治理的运行规律,在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治理体系建设过程中,各主体要坚持民主协商原则,协同推进高职教育的治理现代化。

首先,要坚持民主集中原则。民主集中制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方面,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是社会各界、多元主体联合办学,使得高职教育治理拥有了实行民主决策的现实性和可行性;另一方面,高职院校作为一个有着明确组织目标、发展方向和社会职能的教育机构,需要通过集中统一领导和管理,来确保组织目标的实现和发展方向的稳固。基于以上考量,在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的治理体系建设上,理应坚持民主集中的决策原则,在关于相关校务决策之前,应充分发扬校内民主,积极征求和听取各方治理主体的意见和建议,集思广益;作出决策之后,各方治理主体应充分尊重院校领导机构的权威,坚决贯彻落实好相关决议。

其次,坚持平等协商原则。高职教育混合所有制办学本质上是一种合作办学,而良性合作关系的构建,离不开组织治理中的平等协商。平等协商具有丰富的内涵,其体现了主体间相互尊重的心态和互惠互利的意识,还昭示了主体间谋求一致的意愿。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治理体系建设中的平等协商原则,就是各办学参与主体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以互惠互利为导向,为谋求一致而建立起的治理方式和手段。在实践层面坚持平等协商原则:一是要树立平等观念。二是要在沟通协商过程中,各方办学主体要懂得换位思考,站在对方的立场和角度考虑问题。三是要有正确的协商方法,在协商过程中,各办学主体要充分阐述己方的观点和建议,悉心听取对方的意见,双方或多方进行充分的沟通和协调,在充分沟通的基础上力争达成一致。

三、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治理体系的建设路径

(一)优化治理结构,完善党委领导下的“股东会—董事会—校长”权力制衡机制

高职院校不同于企业,套用完全市场化的治理模式,有可能致使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和育人陷入偏离正确发展方向的风险。对此,应在汲取公办院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经验基础上,结合混合所有制办学的自身特点,进行适度改革和创新,建立党委领导下的“股东会—董事会—校长”权力制衡机制,兼顾高职教育治理的市场化需求和公共性需求。

首先,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的治理,应继续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现阶段,高职教育混合所有制办学实践主要集中于公办高职教育领域,而公办高职院校的办学主体主要是国有资本和集体资本,由于公有资本在办学经费中所占份额最大,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中的控股股东也以公有资本为主。按照决策权与投资入股比例对等的治理原则,公有资本理应在高職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中起主导作用。相应地,以公有资本为主导的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的治理体系建设,应坚持采用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党委作为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的领导核心,负责重大校务问题的决策工作,校长则在学校党委领导下执行各项决议,开展日常教学管理工作。

其次,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的治理,应建立“股东会—董事会—校长”权力制衡机制。“高职院校在大力实施混合所有制办学中,除了国有资本或集体资本作为控股股东外,还应当根据非公资本的实际出资比例,设立由参与办学的社会主体共同组成的董事会,并明确各方主体的董事会成员席位数量”[12]。其中,根据相关规定,高职院校党委成员应是董事会成员,董事会成员按照相关规定,进入院校行政领导团队。股东大会则由全体投资者共同构成,其职能是负责制定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的重大决策和把握学校办学方向,并行使监督权,监督院校董事会、校长等领导部门决策的科学性、办学经费的收支情况等。

最后,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应成立学术委员会和教学委员会。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治理体系建设的重点是行政治理机制建设,但也不能缺失学术与教学治理机制。高职院校应组织在校专家学者、行业企业界资深人士等组建学术委员会和教学委员会。由学术委员会负责校内各类学术评审工作,发挥专家治校功能,监督院校决策层制订专业建设规划和人才培养规划等。教学委员会负责院校日常教学事务的管理和监督工作,落实院校决策层针对教学工作作出的决议,体现教授治教的原则。

(二)强化资本联结纽带,构建内部治理与外部治理协同的治理运行机制

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是多元主体共同投资举办的职业教育形式,资本的投入与回报,是联结不同利益相关主体的强力纽带,也是促使多元办学主体协同配合的“动力源”与“催化剂”。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的治理体系建设应充分利用和强化办学主体间的资本联结纽带,构建内部治理与外部治理相协同的运行机制,推动院校治理水平和质量的提升。

首先,加强立法工作,为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中的资本联结纽带奠定法律基础。在我国职业教育混合所有制办学的探索实践中,非公资本参与举办职业教育的准入标准、股权设置、利益分配机制、资本退出办法等都缺乏明确的法律规范,客观上造成了高职教育混合所有制办学的参与主体之间资本联结纽带脆弱、协同性差。在我国推进职业教育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进程中,全国人大常委会应加快制定有关非公资本参与举办混合所有制高职教育的法律法规。一方面,应进一步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增加非公资本入股公办高职院校,以及公有资本入股民办高职院校的资本管理办法;另一方面,应适时研究制定《校企合作促进法》《职业教育混合所有制办学法》等专门法律,用于规范混合所有制办学中的资本行为,为强化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中的资本联结纽带奠定法律基础。

其次,完善内部治理,以制度建设推动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的治理体系现代化。一方面,应在院校党委和董事会的主导下,充分听取各方办学主体的意见和建议,起草院校办学、治理和育人章程,为院校各项治理工作提供根本遵循;另一方面,在党委的领导下,校长应牵头组织院校学术委员会与教学委员会,起草院校学术事务管理规定、教学管理办法、学生管理办法等校内日常行政事务的制度,经由院校党委、董事会审议通过,用于规范院校的日常教学秩序和行政管理行为。

最后,建立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制度,促进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内部治理与外部治理的协同。高职教育混合所有制办学是典型的社会化办学形态,以大职教观审视,凡是与职业教育密切相关的社会组织或社会主体,都是高职教育的利益相关主体。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应在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指导下,定期召开行业组织、企业、兄弟院校、教育研究机构、社区、在校师生等主体在内的联席会议制度,收集各方主体对院校治理的意见和建议,促进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的治理水平提升。

(三)健全行政管理体系,设立横向连接、纵向贯通的信息沟通与反馈机制

高职院校的行政管理体系建设,直接关系着高职院校治理的效率和质量,影响着高职院校办学和育人目标的实现。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体系是高职院校内部治理有效性的重要保证。通过设立横向连接、纵向贯通的信息沟通与反馈机制,将有助于提高院校的治理效率和质量。

首先,设立横向连接的信息沟通与反馈机制。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治理体系中的横向连接,是指各办学参与主体之间的有效沟通与衔接。设立横向连接的信息沟通与反馈机制,应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设立专门的行政协调部门。高职院校校内外治理主体的协同,涉及跨部门、跨领域的交流沟通,需要建立专管信息沟通与反馈的职能部门。高职院校可抽调熟悉行政事务,沟通协调能力强的工作人员,与合作行业企业的外联部门工作人员,共同组成行政协调部门,为各办学主体的横向连接提供组织保障。二是搭建多元办学主体共享的信息与交流平台。现代信息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为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搭建多元主体信息共享与交流平台创造了条件。高职院校可依托自身的信息化建设,自主开发或外包开发用于与合作行业企业共享的信息与交流平台,院校可定期上传办学、治理与育人的最新消息,行业组织和企业也可以上传与高职院校治理相关的信息,或产业、行业、市场的发展动态信息,形成内外部协同治理的信息沟通与反馈工作格局。

其次,设立纵向贯通的信息沟通与反馈机制。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治理体系中的纵向贯通,是指院校内部上下级之间的有效沟通与衔接。设立纵向连接的信息沟通与反馈机制,也应强调以下重点工作内容:一是实施扁平化管理。一方面,院校要根据管理和教学工作的任务和性质,简化工作流程,缩短工作链条,减掉不必要或重复的工作环节;另一方面,院校要酌情扩大管理幅度,促进院校管理者的工作方式由纵向管理向横向管理转变,压缩中间层,减少管理层级,尽量减少信息在院校管理链中传递时的遗失和失真。二是采用智慧化管理解决方案。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在完善内部治理体系的过程中,应积极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大数据等先进技术,运用智慧化管理解决方案,搭建校内数字化治理综合信息平台,提高院校内信息沟通与反馈的准确性和高效性。

(四)聚焦治理质量提升目标,建立以监事会为主体的多维监督评价机制

在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的治理权配置中,监事会通常承担着主要的监督职能,建立以监事会为主体的多维监督评价机制,是当前我国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较为适宜采用的机制。

首先,建立以监事会行使监督权为主体的内部监督制度。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监事会的监督权,是基于混合所有制职业教育办学的产权混合特点,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的规定形成。监事会一般由若干监事组成,主要向院校党委、全体股东和董事会负责,对院校财务部门、董事会、校长以及其他行政管理部门的履职情况进行合法监督。出于监督公平公正的考量,监事会监事应由参与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的政府机构负责人、资深教育专家、师生代表、企业代表和学院工会委员等组成。监事会的监督结果,应按照一人一票,投票表决的方式来确定,监事会多数票决通过的,视为监督结果有效,应及时反馈给院校领导部门,并监督后续的处置、整改情况。

其次,建立以第三方机构监督评价为主的外部监督制度。第三方机构评價是现代职业教育治理中广泛采用的监督评价模式,基于第三方评价机构的专业性、独立性,其评价结果较职业院校内部评价有着更高的客观性和专业性,也具有更高的参考价值。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应构建以治理质量为导向的第三方机构评价机制,建立具体的治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明确评价对象和评价标准,进行工作质量评价。

最后,建立以师生代表为主体的民主监督制度。师生是院校治理的重要参与主体,也是院校办学与育人的直接利益相关主体,更是院校治理的民主监督力量。一方面,高职院校要树立民主监督意识,在混合所有制办学和育人过程中,充分尊重院校师生的合法权利和权益,有意识地为师生群体行使民主监督权利创造条件,并形成制度;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应构建并完善包括座谈会、校长信箱、校园官网留言、一对一沟通等多维民主监督制度,鼓励全校师生积极参与院校治理,发现和反馈院校治理中的不足和问题。

参 考 文 献

[1]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Z].国发[2014]19号,2014-06-22.

[2][10]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9(6):9-16.

[3]山东省教育厅等14部门关于推进职业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的指导意见(试行)[Z].鲁教职字[2020]10号,2020-09-17.

[4]万卫.混合所有制改革与职业院校治理[J].职教论坛,2017(7):36-40.

[5]俞林,周桂瑾.职业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模式及治理研究[J].职教论坛,2017(28):29-34.

[6]郭光亮.多元博弈与动态均衡——混合所有制高职院校协同治理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9:19.

[7]贺祖斌.推进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2020(8):41-43.

[8]雷世平.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论略[J].当代职业教育,2020(4)12-18.

[9]冯朝军.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的治理结构探析[J].职教发展研究,2021(1):48-55.

[11]姜庆伟,黎炜.公办高职院校探索混合所有制的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4):49-51.

[12]陈明霞,吴一鸣.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治理:理论梳理与反思[J].职教论坛,2019(12):6-11.

作者:柳思羽 厉晓华

职业教育办学思考研究论文 篇3:

职教集团的功能、效应与运行研究

摘 要:文章通过职教集团发展现状的分析,根据实践与探索,发现职教集团主要具有推动职业教育办学体制变革、推进职业教育办学主体自身改革发展、促进职业教育内涵发展和整体办学水平提高、集约有限资源提高职教办学效益等功能,体现出资源互补、效用集聚、效能提升和优势辐射等显著效应。在此基础上,文章从运行机制、运行动力、运行组织、运行评价、保障机制等方面对职教集团的科学运行和持续发展进行了分析探究。

关键词:职教集团 功能 效应 运行

一、职教集团发展现状

1.我国职教集团发展的总体状况。20世纪90年代初,职教集团开始出现在我国沿海城市,但为数不多。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职教集团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各地涌现,特别是跨入21世纪以后,随着国家发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号召,特别是《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适时提出要“推动公办职业学校资源整合和重组,走规模化、集团化、连锁化办学的路子”后,职教集团更是发展态势强劲,从东到西,从南到北,几乎各省区都出现了各种不同类型的职教集团。目前,职教集团主要以区域化、行业化、校企合作模式为主要特征,总体来说,近年来我国职教集团发展迅猛,目前呈现出数量与规模发展方兴未艾、类型与层次发展多姿多态、优化与内涵发展普遍诉求等特征,发展趋势与方向体现在市场化产业化运作、多元化一体化发展、品牌化国际化建设、信息化网络化推进等方面。

2.江苏商贸职教集团及其运行状况。江苏商贸职教集团成立于2003年,由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牵头,包括政府、院校和企业、行业协会四类成员,为跨地区、跨行业、多功能、多层次、综合性非法人教育集团,是江苏省首家高等职业院校牵头成立的职业教育集团。集团创始成员单位计23家,其中政府成员单位1家,院校成员单位11家、企业成员单位11家。集团实行单位成员理事会制,于2007年初进行了换届,现由第二届理事会运作管理。通过近五年的建设和发展,江苏商贸职教集团成员从最初的23家发展至现在的180家。其中,公司企业类成员单位由原来的11家发展到至今的110家,成为学校稳定而良好的产学研基地;各类院校成员单位由原来的11家发展到至今的30家;政府组织成员单位由原来的1家发展到至今的10家;以政府有关部门牵头的就业基地新发展了10家;行业社团新发展了15家;国际成员发展了5家。同时,集团成员之间的合作也呈现出多元化趋势。校企结合从松散聚集走向紧密聚合,从外部结合走向内部结合,从单纯公益结合走向公益利益双重结合;院校合作出现了中职与高职相贯通、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学历教育与继续教育相衔接的良好趋势。江苏商贸职教集团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以培养高素质商贸人才、推进江苏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为目标,以加强院校联系、校企合作为主要形式,坚持“融入市场、立足行业、依托企业、社会参与、走向国际”的基本工作思路,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积累了较为丰富的集团化办学经验。

二、职教集团的功能

系统论的精髓观点告诉我们“结构决定功能”。职教集团是由若干职业院校、政府、企业、行业协会等组织以契约或资产为联结纽带而组成的职业教育办学联合体。以江苏商贸职教集团为例,它是借鉴企业集团化经营模式,以政府为主导、职业院校为主体、行业企业为依托、集团章程为纽带,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高等职业技术人才培养的联合体。这就决定了其基本功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推动职业教育办学体制变革。目前,我国职业教育“一元化”的办学体制、条块分割的领导体制、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和单一的投资体制,严重制约职业教育本身的发展,使其不能很好地为国家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大力发展服务业战略的实现提供有效的高技能人才保障。而职教集团的建立对职业教育办学体制的影响,集中表现在对传统的体制弊端的挑战与变革,作为非营利性社会组织,职教集团承担政府从“全能政府”到“有限政府”分化出来的一部分职能,如专业设置权、课程开发权、合作办学权等,实现职业教育体制从单极到多极、从一元到多元、从分散到集成的转变。首先,通过市场机制、合作机制等形式,更多地调动社会力量参与职业教育的办学,扩大职业教育的优质资源;其次,改变传统的条块分割、垂直管理的刚性规制,实现职业教育组织的横向联结和拓展,增强适应市场变化和需求的应变能力;第三,消解政府职能部门对职业院校管得过多、统得过多、包得过多的状况,实现政校分开,还学校办学自主权;第四,有效地吸引社会资金特别是行业企业的资金兴办职业教育,形成多样化的职业教育服务产业。

2.推进职业教育办学主体自身改革发展。众所周知,社会化大生产体现了高度专业化分工与更加密切的社会化协作的社会发展规律,而职教集团的组建,就是职业教育办学主体自觉遵循这一规律的结果和体现。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社会各方面的深刻变化,人才的需求的类型、规格和质量也随之发生了巨大变化,社会对职业教育服务的需求同样发生了深刻变化,而职业院校作为职业教育的办学主体要适应这些变化,必须以改革求生存、以改革求发展。职教集团的组建和发展,正是职业院校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变化与发展的必然结果。职教集团的多元化构成,以及其本身提供的资源平台、制度平台、交流平台、共享平台,通过校企合作、校政合作、校校合作及联合办学等路径,进而推进了职业教育办学主体自身的改革与发展。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实质就是实行职业教育的集约化管理和开放式发展,这对职业教育办学主体在办学理念、办学方式、办学能力、办学机制等方面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有利于增强职业教育主体的办学活力,提高其可持续发展能力。

3.促进职业教育内涵发展和整体办学水平提高。职业教育的集团化运作,可以有力地促进其内涵建设和发展,提高其整体办学水平和实力。首先,职教集团促进了教育资源整合,有利于优势互补,发挥教育资源效能;政府引导,行业参与,校企合作,产教结合,可以充分借助外力和社会资源,不断降低办学成本,从而为职业教育从规模发展到内涵发展的转化奠定基础。其次,有利于专业建设水平提高。第三,有利于课程开发水平的提升。

4.集约有限资源提高职教办学效益。我国的基本国情和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穷国办大教育”的客观实际,面对现实的资源约束,职业教育要发展,要适应甚至引领产业发展,就必须走集约化发展的道路,必须强化资源整合,提高办学效益。而组建职教集团,吸引行业企业等多元主体一起参与职业教育办学实践,实现资源共享,促进中、高职学校与企业优势互补和谋求共赢是新举措,也是优选方案;职教集团也是实现校企合作,走产学研结合之路,推动职业教育向规模化、连锁化、集团化方向发展的新途径;是加快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步伐,构建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密切结合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新要求。职业教育走集约化道路,既是发展所需,也是长远之策。特别是以职教集团为主要形式和发展平台,融入市场,立足行业,校企合作,产学结合,整合职教资源,聚合社会力量,这不仅符合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而且有利于实现职业教育与市场需求的对接,提升职业教育整体水平和办学实力。

三、职教集团的效应

1.资源互补。职教集团的构成主体学校、政府、企业和行业各自拥有不同类型和功能的职业教育资源,四者之间的有效合作,可以实现资源互补效应。这主要体现在四个层面,一是校校之间,二是校企之间,三是校政之间,四是校行之间。有了这种合作,集团就可以充分利用市场机会,在全集团范围内调动资源,取长补短,充分消化,平衡供求各方面的要求。如在应对紧缺专业的需求时,学校可以根据企业需求实施订单培养,利用集团间学校师资、企业师傅、车间设备共同培养人才,满足用户之需。在集团支撑力的作用下,学校既可以应对发展之需,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的地位和声誉。有些专业是地方急需的紧缺专业,因开发成本大或发展还不成熟,靠一个学校去建设,往往力不从心,短期内无法奏效。而集团则可以集中资金、人力等资源集中开发,不仅能补一时之需,还能填补专业空白,既兼顾了长远利益,又赢得了社会效益。

2.效用集聚。职教集团的组建和有效运作可以产生效用集聚效应,主要包括人力资源、物资资源、服务对象资源等方面。以学校之间为例,在经济社会目前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要求下,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的学生受所学知识和技能的限制,对某些岗位有不适应一面,通过与高职结合,可以加强稳定性,增加学生的职业发展后劲,学校也可以找到更多的发展空间。高职有了中职的支持,也会产生集聚效应,能保证较为稳定的优质生源,为培养高级技能型人才奠定扎实的基础。此外,在教学设备和实训场地资源方面也可以产生集聚效应。职业院校的设备更新换代较快,投入很大,成本很高,进入集团后,可以将有限的资金投在刀口上,使设备和场地形成品牌。在集团的范围内,采用定点集中使用的原则,设备和场地的效能将得到更好的发挥。

3.效能提升。职教集团是一个开放性组织,它不断地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通过对职教资源的整合、融通、共享的有效组织,可以产生“1+1>2”的整体性功能。它可以发挥集团特有的整合作用,调整局部利益以挖掘更大的潜力,收成倍之功效。比如在招生方面采取学校出面、集团支撑的方法,在对一个区域或跨地区招生时,往往能发挥较好的优势互补和系统整合效应。此外,在专业建设上,集团重点专业的分布格局形成之后,可以通过协商、协议、交换、购买等形式,统筹安排和合理调配生源、师资和教学实训设施,达到集团和各成员单位协调发展、互动发展、优化发展、共同发展的目的。

4.优势辐射。目前,我国的职教集团一般是以一所办学水平高、办学实力雄厚、社会声誉好的职业院校为核心和龙头,联合若干相关专业的职业学校及相关企事业单位组建而成。在职教集团的活动中,集团的牵头学校一般均为理事长单位,通常发挥着主导、示范、辐射的作用。职教集团的组建使集团的核心学校、重点学校、牵头学校有条件和渠道利用自身在办学理念、师资、设备等方面的优势,对集团内其他同类学校施加积极的影响,提高办学水平、师资水平,从而提高职业教育的整体水平。同时,职教集团内部的中、高等职业学校可以利用各自优势相互学习,共同提高,高职院校可以通过与中职学校的交流和研讨,深化认识和掌握举办职业教育的特点和规律,创新高职教育模式,办出职教特色。中职学校也可以通过与高职院校的交流和学习,加强专业理论教学。这里主要是高职院校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验实训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引领带动中职学校发展和提高。

四、职教集团的运行

1.运行机制。我国目前的职教集团组建模式是多样化的,大部分职教集团属于多方参与的混合契约型的联合办学体,这就决定了其运行的机制趋同性。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实质是实行职业教育的集约化管理和开放式发展。为使集团化运作得以高效率地顺利实施,必须建立与市场接轨的、政府统筹、行业参与、多元办学的运行管理机制。大部分集团实行单位成员理事会制。理事会是集团的最高权力机构,通过制定相关的章程和制度,对集团化办学起决策、统筹、协调、融资、咨询和支持服务等作用。理事会下设秘书处,是集团理事会的日常办事机构。

2.运行动力。职教集团参与各方加盟的初衷是在“共建”的基础上实现“共享”和“共赢”,这也是集团得以有效运行的根本动力所在。此外,政府的统筹、引导、政策支持是极为重要的运行动力,政府利用政策杠杆和市场机制,鼓励企业、行业、职业院校开展多层次、多样化、多渠道的交流与合作,通过集团化办学方式实现教育资源与社会资源的整合集约,获得教育规模效益的最优化,推进职业教育的优化发展和内涵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大量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进而推动地方经济的优化发展、科学发展。

3.运行组织。职教集团的组织管理职能只能通过市场化的手段来实现,集团的组织就必须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行使一些必要的职责,以提高市场化运行的效率。这些职责包括:规范内部经济活动的行为、规范各类契约的制定和实施、各种契约的中介联系和见证监督、违约处罚和纠纷调节等。能否行使好这些职能,是集团发展成败的关键。由于这方面职能行使的需要,就有必要建立一个机构,来监管集团内部的经济行为。本着精干、高效的原则,这个机构可以兼顾经营管理、中介经纪和信息咨询等多项职能。机构可以用市场化运作的方式来经营,使之可通过赢利得以持续发展,赢利部分按各方的参与程度进行分配,也可作为集团的积累,用于特殊的支出。

4.运行评价。评价具有鉴定、激励、导向、监督和诊断等功能,有效发挥这些功能有利于职教集团的健康持续发展。运行评价要根据既定目标和功能定位,选择适当的评价主体和评价方法,定期对实现目标的整个活动过程、运行效果等进行分析评价,以便作出相应的判断,对职教集团办学活动进行适时调控,使之处于最优化的运行状态,为职教集团特有功能与效应的有效发挥提供方向和对策保障。

5.保障机制。首先,政府应在制度层面上给予关注和支持,规范集团化办学的模式和运行机制,要制定相关的法规,明确政府、学校、企业、行业等在集团化办学中的权利和义务。其次,政府在管理职能层面上应设立或调整相关职能部门,赋予其协调、管理、指导集团化办学职能,通过投资、评估、指导等方法引导集团化办学的发展方向,整体推进职业教育发展。第三,政府在管理行为层面上应通过税收调节、政策优惠、严格就业准入等措施激励校企开展合作,激发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的积极性,鼓励校企人力资源合作开发,优势互补,平台互用,提高社会人力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水平。

[本文为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重点基金项目“以集团化模式推进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实践与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余秀琴.职教集团化的可行性理论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07(10)

2.马成荣.关于职教集团基本问题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5(10)

3.顾坤华.基于职业教育集约化发展的江苏模式研究[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

4.郭苏华.优化职教集团运行状况的几点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5(10)

5.刘凤云.集团化办学——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战略选择[J].中国成人教育,2007(4)

6.方华.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的实践与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6(3)

7.高卫东.职业教育集团的内涵、类型与功能[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6(3)

(作者单位: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无锡 214153)

(责编:廉靖)

作者:马元兴

上一篇:攀缘植物园林绿化分析论文下一篇:中职平行教育班级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