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自行车道路交通论文

2022-04-15

摘要:在社会群众经济稳定增长视野下,道路车辆流通量开始进入高速增长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的出行要求。但车辆在道路行驶过程中,由于存在人为与环境可控和不可控因素,提升了交通事故发生的概率。而为理清交通事故车辆相关影响,保障事故责任认定,有必要对其安全性能进行鉴定。于此,文章以该项任务要点为切入点,探究涉及的相关理论和技术,望对相关人员有所启发。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电动自行车道路交通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电动自行车道路交通论文 篇1:

电动自行车管理中的法律缺失及对策研究

摘要:电动自行车这一新型的道路交通工具在短短的几年内数量急剧增加,成为广大群众的主要出行工具。但由于我国在规范电动自行车管理方面存在法律缺失的现象,使得电动自行车在带给群众方便实惠的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因此,文章对电动自行车在实践中存在及可能出现的问题展开相关法律研究,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电动自行车;缺失;管理;对策

由于近些年来全国各大中城市对于摩托车在市区的行驶进行了限制,以及汽油价格的不断攀升加大了机动车的使用成本,使得电动自行车这一新兴的道路交通工具在短短的几年内数量急剧增加,迅速走进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家庭中,家庭轿车、公共汽车、电动自行车已经成为广大城市居民的主要出行工具。电动自行车在为群众带来出行便利的同时,也产生了很多社会问题。产生问题的原因在于我国现行法律对电动自行车规范的缺失,即使相关法律有电动自行车的规定,但这些规定也只是原则性的,不具有可操作性。所以,有必要对电动自行车及其在现实中发生的问题进行研究,找到切实可行的对策,让电动自行车在道路和法律上都能更加“畅通无阻”的行驶。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以下简称《道路交通安全法》)、《电动自行车通用技术条件》(GB1776-1999)(以下简称电动自行车国家标准)的规定,电动自行车(Electric Bicycle)是指以蓄电池作为辅助能源,具有两个车轮,能实行人力骑车、电动或电动功能的特种自行车。同时,还应当具备以下技术性能要求:

最高时速:电动自行车最高车速应不大于20km/h。

整车质量(重量):电动自行车的整车质量(重量)应不大于40kg。

脚踏行驶能力:电动自行车必须具有良好的脚踏骑行功能,30分钟的脚踏行驶距离应不小于7km。

续行里程:电动自行车一次充电后的续行里程应不少于25km。

最大骑行噪声:电动自行车以最高车速作电动匀速骑行时(电助动的以15km/h-18km/h)速度骑行)的噪声应不大于62dB(A)。

百公里电耗:电动自行车以电动骑行(电助动的以电助动骑行),100km的电能消耗应不大于1.2kWh。

电动机动率:电动自行车的电动机额定连续输出功率应不大于240W。

而与此相对应,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第119条第四项规定:非机动车是指以人力或者畜力驱动,上路行驶的交通工具,以及虽有动力装置驱动但设计最高时速、空车质量、外形尺寸符合有关国家标准的残疾人机动轮椅车、电动自行车等交通工具。另外,根据我国2004年10月1日出台的《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GB72582004国家标准中对摩托车规定为“无论采用何种驱动方式,其最高设计车速大于50公里每小时,若使用内燃机,其排量大于50ML的两轮或三轮车辆”。该标准同时还规定:“使用电动驱动的车辆,设计时速大于20公里每小时而小于50公里每小时的二轮或三轮车辆为轻便摩托车”。

因此,只有时速在20公里以下且整车质量不超过40公斤的电动自行车才属非机动车范畴。而其他时速超过20公里,整车质量超过40公斤的车辆,则应定性为摩托车,应按照机动车辆的身份进行管理。

二、电动自行车市场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现在已成为世界电动自行车生产量、销售量最大的国家。大量增加的电动自行车对城市的交通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由于《道路交通安全法》没有对电动自行车规定具体的管理方式,各地政府部门都根据当地的实际对电动自行车采取了不同的处理方式:第一种是以上海等城市为代表,當地政府部门立法的形式,承认其合法性,把电动自行车纳入非机动车管理范畴,发放拍照,并相应地规范生产厂家;第二种是以广州、武汉等城市为代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管理条例》自行车不准安装动力装置等,认定电动自行车上路为非法,并不给核发牌照,且一旦发现其上路,即责令骑车人拆除动力装置并接受处罚;第三种是以北京等城市为代表,由于没有相应依据,本来城市自行车的管理难度就非常大,再加上电动自行车更加难以管理,因此不允许核发牌照,但在管理上相对较松。现在北京市对于符合国家标准并被列入北京市电动自行车产品目录的电动自行车可进行登记,并由公安交通管理部门核发牌证。从目前的发展形式看,越来越多的城市已经通过地方立法的方式将电动自行车纳入交通管理。

正是由于相关法律法规的滞后,电动自行车在为群众带来出行便利的同时,也给交通管理工作制造了很多的难题:

(一)车辆超标现象严重

现在道路上行驶的电动自行车大都“超标”,据有关数据统计表明,市场上的电动自行车抽查显示80%均不合格,主要表现在整车质量、最高车速、鸣号装置等主要指标不符合国家质量标准,尤其电动自行车时速一般超过20公里,有的竟然达到了50公里,电动自行车“摩托化”的倾向日益明显。超标车辆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车速超标。按照电动自行车国家标准,电动自行车的设计时速应该控制在20公里/小时以内,《道路交通安全法》第58条规定行驶的最高时速在15公里/小时。而这些超标车辆的车速可以达到30公里/小时,甚至50公里/小时。由于这些车辆的制动装置是以低时速的标准生产的,所以,超速行驶非常容易发生交通事故。

2、车重超标。按照电动自行车国家标准,电动自行车重量应在40公斤以内。但生产厂家为了追求时尚的外观和低廉的材料成本,使用大量劣质材料,车身重超过国家标准。市场上销售的部分类似轻便摩托车的踏板式电动自行车质量大大超过了40公斤。由于质量增加,物体惯性增加,在发生事故时撞击力增大,加重了事故损伤后果。

3、无脚踏功能。按照电动自行车国家标准,电动自行车必须有脚踏装置,由人力脚踏驱动时,30分钟骑行距离不应少于7公里。然而在城市街道上随处可看到踏板样式的电动两轮车,其脚踏已经被取掉,失去了骑行功能。由于没有脚踏功能,势必要增大电力驱动的输出功率,提高电动自行车的起步加速性能。这样为车辆行驶过程中超速行驶提供了条件。

(二)易发生交通事故

由于车辆驾驶人和车辆自身性能等原因,涉及电动自行车的交通事故持续增加,根据公安交通管理部门的数据显示:2006年,浙江省发生电动车造成的交通事故3957起,死亡430人,伤4371人,分别占总数的10.8%、6.5%和10.3%,其中死亡人数与2005年同比上升47.8%。2007年全国因电动自行车肇事导致的死亡人数同比上升49.9%。

1、车辆驾驶人因素。由于相关法律没有规定电动自行车驾驶人必须取得驾驶资格,驾驶人不必经过培训、考核就可以骑行电动自行车,这些驾驶人对交通法规知之甚少,对车辆机械性能更是难以掌握,在驾驶过程中遇到紧急情况往往不能正确处理和及时避让,极易发生交通事故.一旦发生交通事故后,因为这类车没有上牌,极易导致交通事故逃逸,加大了交通管理部门处理交通事故的难度。

2、车辆自身性能因素。按照电动自行车国家标准的要求,电动自行车的制动性能必须符合以下条件:即电动自行车以最高车速电动骑行时(电助动的以20km/h的车速电助动骑行),其干态制动距离应不大于4米,湿态制动距离应不大于15米。当前市场上销售的大部分车辆存在超速、超重等违规现象,而车辆的制动系统在超速行驶中经常不能充分发挥作用,驾驶人通常也没有头盔等必要的保护措施,发生交通事故后的损失比普通自行车的损失更大、后果更加严重。

(三)自带电池对环境的污染

目前,市场上电动自行车所使用的电池多为铅酸蓄电池,也有部分动力型锂离子电池、氢镍电池、铅布电池、锌空气电池被应用于电动自行车,但因这些电池价格相对较高,所占比例很小,主要仍是为铅酸蓄电池。铅酸蓄电池属于高污染产品,现今还没有可以完全处理的方法,每年产生的废旧电池会对环境造成很大的污染。由于电动自行车产销量的不断增加,对铅酸蓄电池的需求也持续加大,只有解决好废旧电池的回收利用问题,才能保证电动自行车行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三、规范电动自行车管理的对策

(一)国家统一立法,修订针对电动自行车的法律并严格执行

按照电动自行车国家标准,电动自行车的设计时速应该控制在20公里/小时以内,而《道路交通安全法》第58条规定行驶的最高时速在15公里/小时。这是我国现有的两部针对电动自行车的法律,按照法律效力等级应当执行《道路交通安全法》的规定,即电动自行车最高时速应在15公里/小时。这样就产生了矛盾:电动自行车的生产厂家按照国家标准生产出时速在20公里/小时的车辆却不符合《道路交通安全法》的规定,不能上路。针对这样的问题,在综合考虑电动自行车骑行安全、便利驾驶人使用的情况下,建议对《道路交通安全法》的相关规定进行修改,即执行最高时速20公里/小时的国家标准。同时,应当由最高立法机关制定电动自行车的管理细则,改变现在电动自行车出现的无法可依的局面。

(二)加强电动自行车生产源头的管理

當前电动自行车管理混乱的主要原因就是由于源头管理不力造成的。在今后的管理工作中,质监、工商等部门加强对电动自行车生产质量和销售环节的监管,严格把关,杜绝不符合国家标准的车辆出厂销售、流入社会。对无证经营的或生产、销售非公告目录车型以及不符合安全运行条件的厂家、商家坚决予以取缔和整顿,同时细化制定标准的电动车通用技术标准,在整车质量、车速、车身长宽以及车架等安全设备做详细规定,对超过规定的电动自行车车定性为“电动摩托车”,纳入机动车管理范畴,用法律法规加以规范管理,将电动自行车车的生产、销售、使用纳入正规渠道管理。

(三)规范电动自行车驾驶人的驾驶行为

电动自行车的驾驶人作为道路交通参与人,在享受出行便利的同时理应遵守国家的道路交通法律法规。我国现行的《道路交通安全法》对电动自行车驾驶人的驾驶条件、驾驶资格与普通自行车相同,没有特别的限制。但是,电动自行车的机械性能与普通自行车完全不同,而与踏板摩托车很相似,电动自行车的驾驶人省却了办理驾驶证的步骤。现实中,大部分的电动自行车驾驶人没有取得驾驶证,对道路交通法律法规的了解甚少,因而很容易忽视骑行中的安全问题。建议在今后的管理工作中,对电动自行车驾驶人进行规范,即电动自行车的驾驶人必须参加类似摩托车驾驶证的考试,根据电动自行车的特性参加道路安全知识和道路骑行考试,考试合格取得电动自行车驾驶资格后方能上路;已经拥有摩托车驾驶证的可以直接驾驶电动自行车,不必另行参加考试。而后将电动自行车的驾驶资格统一纳入到车辆管理系统中去,这样的好处在于:对驾驶人进行驾前考核,促使其掌握道路安全法律法规,提高安全意识,可以有效的降低交通事故的发生;对于电动自行车驾驶人是一个很好的制约,使其认识到驾驶电动自行车的行为有人管理,驾驶电动自行车的违法行为与驾驶汽车的违法行为一样都会被记录在案。

(四)全面实施关于电动自行车的户籍化管理

我国对普通自行车已经有了一套比较完善的管理制度,从生产、销售、使用到管理都积累了很多的经验,电动自行车的管理完全可以进行借鉴。2007年为从源头上治理自行车被盗问题,公安部会同国家质检总局、商务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联合下发通知,决定在全国实行自行车刻制编码和购销登记制度。这对于规范电动自行车的管理是一次很好的契机,应当由上述部门制定更加详细的《电动自行车管理暂行办法》,在全国统一推行,对于符合标准的电动自行车进行户籍登记,逐车建立车辆档案,核发电动自行车牌照,使电动自行车与其它机动车一样在道路上受到交通法律法规的约束。

参考文献:

1、电动自行车武汉“规范之旅”[EB/OL].http://cjmp.cnhan.com/whcb/html/2007-07/03/content_37986.htm,2007-07-03.

2、电动自行车北京禁改限[EB/OL].http://www.ycwb.com/gb/content/2005-12/31/content_1047791.htm,2005-12-31.

(作者单位:郑州市公安局交警支队)

作者:葛 力

电动自行车道路交通论文 篇2:

交通事故中涉案车辆安全性能鉴定技术探究

摘 要:在社会群众经济稳定增长视野下,道路车辆流通量开始进入高速增长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的出行要求。但车辆在道路行驶过程中,由于存在人为与环境可控和不可控因素,提升了交通事故发生的概率。而为理清交通事故车辆相关影响,保障事故责任认定,有必要对其安全性能进行鉴定。于此,文章以该项任务要点为切入点,探究涉及的相关理论和技术,望对相关人员有所启发。

关键词:交通事故 车辆安全性能 鉴定

在国家技术和道路基础双循环支撑下,很多家庭都开始购入汽车交通工具,一方面促进了我国工业的发展,一方面提速了内循环的运行速度[1]。当然,交通事业的高速发展,不仅仅体现在车辆道路行驶规模性与规范性,也涉及交通事故中车辆安全性能鉴定的标准与质量、公正与合法。故而若对涉案车辆缺乏规范的安全性能鉴定技术与流程,会影响交通事故案件的办理。于此,探究交通事故中涉案车辆安全性能鉴定技术,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1 把控好涉及的常规要点

1.1 明确相关依据,提升着力点

首先,以方法和项目为基础,可以发现其应当遵循GB21861与GA/T642标准。究其原因,这两类依据对事故车辆的工艺和设备要领、应选用的仪器、手段和方法、涉及检测项目、流程、分类及基本要求等进行了规范性明确,可作为其方法、方式及项目选定的依据。当然应注意,在选定相关方式时,应关联案件实际情况,即因地制宜,以提升方式的针对性、合理性和科学性等;其次,从涉及的鉴定技术维度看,应以国家、行业及地方等为依托,选定相关标准,比如GB11567、GB/T15746、GB18565、GB/T18344及GB7258等标准都能保障鉴定技术的权威性与合法性。当然,若地方标准、行业标准及国家标准中未明确相关鉴定技术时,需以车辆生产厂家提供的标准为主,比如技术条件和技术参数。由此,鉴定人员应把控好技术、方法和项目依据得选定,以提升鉴定流程的“依法性”。

1.2 控制好取证和记录过程

交通涉案车辆的取证和记录过程要清晰、完整、准确,所以要从鉴定对象涉及的方式、项目及类别入手,依托GA/T642为标准,并在其附录A~J基础上,将流程检查和测量得到的相关数据和结论详细记录,以为后续车辆鉴定和其它鉴定提供一定数据支撑。如对于涉及的事故车辆,要对掖划、摩擦、碰撞及性能异常等及时取证,测量其数值大小,并将其作为案件的关鍵佐证内容。需注意,在取证过程中不能破坏鉴定样品,以为后续的检测和车辆的再鉴定奠定基础。

2 交通事故车辆鉴定原理与技术分析

2.1 事故车辆仍存具备行驶能力

此类主要是指在交通事故中受到损害较小,仍能在道路中正常行驶,且只需要简单维修,就能继续行驶的涉案车辆[2]。对于这种类型的车辆,通常情况下以动态检验方式鉴定,并在基础上辅以静态检测模式。在进行动态检测过程中,相关人员需在相关流程基础上(如图1所示),严格遵循流程规律完成相关内容的测试,比如,五轮仪、过线测试及路试检测等。应注意在鉴定过程中,要做好鉴定前的工作,比如涉案车辆的回正能力和直线行驶能力、动能输出状态及制动系统的控制与供能等。同时,在对涉案车辆进行模拟时,要依据案件发生情况和因素的进行模拟,以提升模拟效果。最后,要利用静态检测技术,严格检测整车情况,并在其涉及的标准基础上,得出鉴定结论,例如检查车辆的电子装置、车声情况、传动系统及该车的驾驶系统等。

2.2 事故车辆不具备行驶能力

此类车辆主要是在交通事故中受到了激烈碰撞,导致其不再具备行驶能力,比如,轮胎炸裂、传动系统破损及供能系统受损等。对于此类涉案车辆,鉴定方式一般采用静态方式(如图1所示)。具体而言:相关鉴定人员首要任务是了解涉案车辆的相关数据,如涉及参数。然后检验、检测该车整体参数情况,或利用分解方式,检测涉及的零部件,在此基础上对比相关参数,判断该零部件是否存在异常问题,并以判断的结果反推其状态是否会影响车辆的安全性能。应注意,若在检测过程中发现某些零部件状态为部分失效或完全失效,需委托第三方检测机构,鉴定其特性与性能,以形成专业的鉴定报告。如此,相关鉴定人员便能对车辆信息用更加全方位的了解,最后在结合车辆安全性能、关键总成及其他因素基础上,形成最终的鉴定结果。通常情况下形成的鉴定报告内容涉及面主要有:车辆电控系统、照明系统、传功系统、转向系统、行驶系统及制动系统。

2.3 事故车辆安全性能具体鉴定内容

对于涉案的交通事故车辆,要对其故障及其成因进行详细检查、检测技术分析,以为责任明确奠定良好基础。首先,要检验车辆制动系统。对于行驶车辆而言,该系统其运行关键,是其车速、停车及驻车的安全保障。通常情况下,若涉案车辆可以仍具备行驶能力,那么可以需采取路试或台试,主要是检测其制动系统是否被擅自更改、踏板系统是否符号标准、原地驻车状态、低速制动性能等,若车辆不具备行驶能力,那么应让专业人员拆解制动系统,检定制动系统刹车片接触面、间隙及蹄片状态是否超出相关标准。若发现制动系统发生损坏或失效的情况,应检查其否是因为事故所形成。比如,过量的制刹车片、摩擦片磨损;制动存在异常问题,如油污、制动鼓失圆及划伤等;制动阀或制动泵无法正常运行;制动系统失效,如溺气、管路涌油等;其次,对车辆转向系统进行检测。通常情况下该类检定主要为路试鉴定,即相关人员在通过操作手力、转向角度,如机动车20°最大自由转向量,以判定事故车辆是否存在转向沉重、摆头、跑偏及松旷等问题。而若车辆损坏严重,则需拆解转向系统,观察其转向轴、转向直拉杆、横拉杆、减震器及传感器是否存在破裂、衔接问题等;其三,对灯光及信号系统进行检测。主要检测前照灯防炫目状态,雾灯、示廊灯(高度、纵向及横向)、前照明系统、各开关端子及尾灯系统等,是否牢固、完好有效,是否具有日常或异常灯光应急辨识度,光束照射位是否满足对应位置需求,或仪表灯是否炫目等;其四,鉴定涉案车辆轮胎。车辆行驶中,若轮胎发生问题会直接引发交通事故。尤其是车辆前轮胎若出现脱落或爆胎,将会直接造成重大交通事故;其五,鉴定车辆防护装置。在交通事故中,车辆防护装置是鉴定关键内容。因此,要重视其检测:检测车辆防护装置可靠性、固定性及有效性等;普通、罐车、半挂车及全挂车等防范范围;防护装置的端部形式等;其六,鉴定反光标志。依据按照GB7258—2004与GA406—2002。鉴定范围主要包括三轮汽车、低速货车、特种作业车及挂车等。鉴定主要方向包括车身反光标志相关材料,即红白相间、无损坏、无遮挡及完整有效等。车身反光标识白色单位是否达到“CCC”标准等;其七,鉴定车辆安全气囊系统。依据厂家提供参数,鉴定其冲撞系数、传感线路、气体发生器、传感器、连接器等是否存在断路或短路、异常故障代码等问题。

3 结语

综上,在道路安全事故中,涉案车辆因受到内因和外因影响而发生交通事故。因此,相关鉴定人员在检测车辆的过程中,除了要依据车辆实际状态,合理选择动态或静态鉴定方式,还应结合国家与行业制定的相关制度标准,排除影响因素形成具有权威性的鉴定报告,以为事故责任认定提供一定支撑。于此,文章就该领域技术进行了相应梳理,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肖向良.电动自行车道路交通安全事故严重性影响因素分析[J].公路与汽运,2020(06):32-36.

[2]李祖健,曾华安,崔恒晖.基于车辆痕迹及法医物证鉴定综合应用——还原交通事故逃逸案件真相1例[J].法制博览,2020(30):73-74.

作者:杨帅

电动自行车道路交通论文 篇3:

宁夏出台电动自行车新规 未按规定停放上路等将严罚

从宁夏公安厅交警总队获悉,为有效预防和减少因电动自行车引发的道路交通事故,近日,自治区公安厅、市场监督管理厅、工业和信息化厅、应急管理厅、自然资源厅、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民政厅、自治区邮政管理局等8家单位联合印发《全区电动自行车国家标准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将进一步规范电动自行车生产、销售、使用等环节,加强对电动自行车的监督管理,有力维护道路通行秩序。 据了解,因购买、使用违标电动自行车引发较大以上交通事故或火灾事故的,将依法从严从重追究驾驶人、所有人、维修公司、销售单位、生产企业相关责任,相关部门也将引导当事人对生产、销售企业提起民事诉讼,通过司法途径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相关部门对全区所有维修经营商户开展一次摸底调查,严禁非法改装电动自行车,严禁加装可变限速装置;将加强网络销售电动自行车配件的监管,严厉打击销售不合格、假冒伪劣、无名无址电动自行车配件违法行为;加强对电动自行车经销商销售充电器、锂离子电池行为的监管,严格依法查处非法拆解、改装和维修充电器、锂离子电池的行为;对非法改装车辆的,将依法责令停止改装,并予以罚款、没收违法所得;情节严重的,依法吊销营业执照;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意见》中还提到,相关单位要加强停放管理,规范电动自行车充电设施,依法查处电动自行车违规停放、违规充电、堵塞疏散通道、安全出口等违法行为。

同时,建立信用联合惩戒机制,加强寄递、快递、配送等行业电动自行车管理工作,通过签订责任书、违法抄告、約谈通报、社会曝光等方式,将生产、销售违标车辆的企业纳入信用记录。

上一篇:有效性提升语文教学论文下一篇:管理心理学应用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