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预测性信息披露制度论文

2022-04-28

摘要:本文从上市公司盈利预测的界定,盈利预测披露制度,盈利预测信息可靠性及其影响因素等方面对国内外研究文献进行了梳理,并对我国上市公司盈利预测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公司预测性信息披露制度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公司预测性信息披露制度论文 篇1:

完善我国上市公司预测性信息披露法律制度的思考

【摘要】 预测性信息披露制度是证券信息披露制度的一个难点。一方面,由于预测性信息具有风险性和不确定性的特点,易误导投资者,必须严格规范发行人的披露行为;另一方面,此类信息对于投资者作出相应的投资判断有很大帮助,因此又应鼓励该信息的披露。预测性信息披露制度必须尽可能地在二者之间寻求一个均衡点。

【关键词】 上市公司;预测性信息;法律制度

在证券市场中,投资者根据相关信息来进行决策和判断,及时、完整、真实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是证券市场“公平、公开、公正”三公原则的具体体现,也是实现证券市场筹集资金和配置资源功能的根本保障。从各国证券市场发展历程和经验看,证券市场发展的历史既是一部规范信息披露的历史,又是一部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的历史。

一、 预测性信息披露制度的价值分析

1.有利于防止内幕交易,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

如果预测性信息不被正式披露出来,大投资者与机构投资者在日常的交往中是非常有可能获得预测性信息进而获取经济利益的。而对于中小投资者而言,他们却很难通过正当途径获取,这些预测性信息也就得不到公平合理的利用,严重损害中小投资者的经济利益的同时,最终会进一步加剧社会财富的分配不均。

2.有利于资源的有效配置,促进资本市场发展

证券市场中的信息是投资者据以决策的基础,可靠的预测性信息能够对投资者加以正确的指引和导向,从而使得投资者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出最为有效的投资决策,从而提高了证券市场的效率,同时也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这在一定程度上将促进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

3.有利于提高公司管理水平

预测性信息往往可以基本反映出上市公司目前的经营状况和今后的发展方向,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是公司信心和决心的体现,对于公司的管理层来说,这就意味着一种压力和动力,他们必须努力去提高公司的经营水平,以达到预测性信息中的目标。

二、我国预测性信息披露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

1.关于预测性信息披露的规定内容零散,不成体系

相关规定散见于《证券法》以及中国证监会发布的各种规定中,内容零散,不成体系。预测性信息披露制度的规定缺乏系统性、不成体系会造成善意的发行人在进行预测性信息披露的过程中难有清晰的法定程序去遵循,同时也会造成某些发行人利用法律的漏洞发布虚假性或者是误导性的上市公司预测性信息,损害投资者的利益,滋生证券欺诈、内幕交易以及大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操纵市场等扰乱证券市场秩序的不法行为。

2.责任体系不完善

法律责任包括民事责任、刑事责任及行政责任三种形式,目前对信息披露的违法违规行为主要由证监会进行行政处罚,中国证监会对于上市公司违反信息披露法规的处罚方式主要有警告和罚款两种。上海和深圳两家交易所对因信息披露违规的处罚主要有公开谴责、内部批评和责令改正三种。上述几种处罚方式中,最严厉的也不过警告和罚款两种方式。至于民事责任,法律上虽有规定,但是缺乏可以进一步具体操作的规范。此外,由于证券市场的复杂性造成了刑法上因果关系的举证困难,使得上市公司的不实或的预测性信息披露难以受到刑事责任的追究。由此可见,在实践中,即使上市公司预测性信息披露的被证实是不实的或者是误导性的陈述,发行人也仅仅会受到行政处罚而很难进入司法程序。单一的行政处罚根本无法对上市公司构成法律上的威慑,进而出现了风险与收益不对等的情况,面对巨大的融资效益和相对较小的风险,上市公司更愿意挺而走险。

3.未建立相配套的免责制度

健全的预测性信息披露的责任承担制度与免责制度一起构成预测性信息披露制度中相互对应、相互协调、缺一不可的两个方面。如果没有免责制度,披露人在预测性信息披露上就会裹足不前,这不利于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

2006年5月18日中国证监会发布的《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1号—招股说明书》第84条规定:“如果发行人认为提供盈利预测报告将有助于投资者对发行人及投资于发行人的股票作出正确判断,且发行人确信有能力对最近的未来期间的盈利情况作出比较切合实际的预测,发行人可以披露盈利预测报告。”但是这里需要指出的是,由于预测性信息本身的不确定性,上市公司在披露预测性信息时,虽然“确信自己有能力”,但由于各种主客观的因素,其对未来的预测仍有可能与实际有较大距离,此种情况下上市公司是否承担预测不准的责任,就是免责制度要讨论的问题。我国证券监管部门需要通过制度设计,寻找到既能对诚实信用的信息披露人提供免责保护,鼓励预测性信息的披露,又能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的平衡点。

三、完善预测性信息披露制度的建议

1.出台预测性信息披露的相关性指导文件,并保证制度的有效实施

目前关于预测性信息披露的规定零散、混乱、不成体系,而且法条的更新速度极快,很容易导致公司和投资者的无所适从,但是,在现有的立法技术和现实条件下,专门出台一部关于预测性信息披露的法律却又是不太现实的,“指导性文件”恰好可以弥补这一遗憾。指导性文件应当包括上市公司披露的预测性信息的内容、预测性信息的生成方法、时间跨度、提供者责任、预测性信息披露的方式和载体、预测性信息披露的潜在效益和成本等内容。

2.发挥市场中介机构的监督作用,加强注册会计师对预测性信息披露的审核

发达国家的理论和实践证明,中介机构越是有效,预测性信息披露的质量就越高。因此發达国家的资本市场通常来说都会有一个成熟的中介机构。我国上市公司预测性信息的披露实行信息中介机构的强制审核制度。《独立审计基本准则》规定:“按照独立审计准则的要求出具审计报告,保证审计报告的真实性、合法性是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责任。”注册会计师的审核是保证预测性信息质量的一项非常重要的举措。注册会计师作为第三者,他可以客观、公正、独立地对上市公司披露的预测信息进行鉴证,保证信息的可靠性和公正性,以降低投资者的信息风险。只有充分发展和完善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搞好会计师事务所的自身建设,加强对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的管理和监督,明确注册会计师在审核预测信息时应承担的法律责任,确保作为经济警察的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中立性,才能有效地提高预测性盈利信息披露的质量。

3.建立和完善预测性信息披露的民事责任制度

长期以来,我国对上市公司及其管理层的追究都是以行政责任为主,刑事责任为辅。根据《证券法》的相关规定,对上市公司及其管理层的行政罚款的幅度为30~60万元,与上市公司获得的非法利益相比,这些罚款是显得微不足道的,对于上市公司来说,这种以行政责任为主的惩罚方式是不足以起到威慑作用。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民事赔偿责任则是一种有效的惩罚手段,可以起到较好震慑作用,通过设计相应的民事赔偿责任制度,使得违法者将其获得的非法利益加倍地返还给受欺诈的投资者。因此,上市公司预测性信息披露的民事责任赔偿制度是保护投资者利益、监督和制裁信息披露义务人的一项规则,重在消除违法行为的后果,使受害人的利益得以救济。如果预测性信息披露没有完善的民事法律责任制度作保障,那么即使制度设计得再完美,也无法起到应有的作用。

我国目前关于追究上市公司预测性信息披露民事责任的依据主要在于《证券法》第69条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关于受理证券市场因虚假陈述引发的民事侵权纠纷案件有关问题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和《关于审理证券市场因虚假陈述引发的民事赔偿案件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规定》)的三个法律文件之中,并没有形成完善的追究民事责任的法律制度。针对现有规定存在的缺乏可操作性的问题,本文建议作以下修改和完善:一是《证券法》第69条所确定的归责原则是无过错责任原则,但是笔者认为上市公司在违反历史性信息披露法定义务时让其承担无过错责任无可厚非,但是对于预测性信息披露而言,即使没有故意或过失也要承担民事责任的话,显然有失公允,并且会打击披露者的积极性,因此,本文认为对于上市公司的预测性信息披露而言,应当实行过错推定原则,当它能够证明自己没有过错时,就不应当承担民事责任。二是要明确做出前置程序的时限。《规定》要求对虚假陈述行为提起诉讼的条件是中国证监会已经对该虚假陈述行为进行了处罚。之所以作出这样的规定是考虑到了作为一个专业性非常强的行业,举证所涉及到的许多专业问题的光依靠法院是不太现实的,因此采取了这样一个前置程序,但是这种规定将导致一个民事诉讼行为的进行需要依赖于另外一个行政行为的做出,由于法律对行政行为做出的期限并没有做出具体规定,这样很容易导致行政行为做出的速度缓慢,进而使得投资者迟迟不能起诉,最终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

四、确立预测性信息披露的免责制度

由于预测性信息本身所具有的不确定性和未来指向性,使基于善意以及诚实信用而进行预测性信息披露的披露者的免责制度成为必要。本文通过借鉴美国的安全港制度,探讨关于我国免责制度的建立,它主要包括适用的主体、适用的条件即免责事由、适用的范围和举证责任的承担。

1.适用主体

一般来说,免责制度是保障作出预测性披露的善良诚实的义务人的,它当然包括上市公司(发行人)以及代表他们的人士,从广义上讲,还应包括上市公司聘请的会计师、审计师、律师、承销商等中介服务机构等。但是对于以下上市公司,则不能受到免责制度的保护,例如在作出陈述之日起算前三年期间有违法犯罪记录的上市公司、虚假上市的上市公司等。

2.免责事由

免责事由是被告针对原告所提出的诉讼请求而提出的抗辩,以证明原告诉求不成立的事实。它应当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投资者并无损害事实;(2)上市公司并无违反预测性信息披露法律规定的行为;(3)投资者损害与上市公司违法行为之间没有因果关系;(4)上市公司能够证明自己没有过错;(5)超过诉讼时效。建议在现有的法律制度基础之上作出如下规定:当存在下述情形时,上市公司可以免责:(1)所预测的信息不重大,不会对证券市场价格或投资者的投资决策产生较大影响;(2)预测明确充分,依据合理并且备有充分的警示性提示。

3.适用范围

免责制度并不能为上市公司披露的所有的预测性信息提供免责保护,只能为以下陈述提供法律保障:(1)公司管理者的规划和目标;(2)对某些财务事项的预测,如利润、每股收益、红利或资本结构等;(3)未来经济运行状况;(4)与上述陈述相关的前提假设。只要这些陈述是建立在合理的基础之上并且以诚实信用的方式披露或确认,即使现实与上述预测并不符合,也不被视为虚假陈述或误导性陈述。

作者:周 奋

公司预测性信息披露制度论文 篇2:

上市公司盈利预测可靠性实证研究综述

摘要:本文从上市公司盈利预测的界定,盈利预测披露制度,盈利预测信息可靠性及其影响因素等方面对国内外研究文献进行了梳理,并对我国上市公司盈利预测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盈利预测 披露制度 可靠性 财务分析师

一、盈利预测的基本内涵及其特征

(一)盈利预测的基本内涵 王鹏程(1997)在《对盈利预测若干问题的分析和研究》中指出,盈利预测是管理当局对未来某个和几个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所做的预测和计算。盈利预测信息反映了企业在预测期间内可能达到的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净利润、每股收益水平。刘进,傅晓霞(2004)在《对盈利预测信息披露制度的实证研究》一文中将盈利预测定义为盈利预测是指上市公司基于生产计划和经营环境,对外公开披露的反映公司未来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等状况的前瞻性财务信息,是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盈利预测信息是基于过去的数据并对未来进行预测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未来性的特征,是投资者选择企业股票时最为看重的因素。李桂荣(2006)在《上市公司赢利预测信息的自愿性披露动因、效果及制约因素》中将盈利预测定义为:“盈利预测是指预测主体以合理的预测假设和预测基准为前提,对未来期间盈利情况(包括利润总额,净利润,每股收益等)做出的预计和预算。”

(二)盈利预测的基本特征 上述有关盈利预测概念的分析表明,与传统意义上的会计信息相比,盈利预测信具有以下特征:一是前瞻性。传统会计报表所披露的会计信息主要属于历史信息,而盈利预测信息是基于管理当局对企业未来预测期间经营成果的估计和测算,因此,盈利预测信息具有前瞻性。二是不确定性。上市公司编制盈利预测以对影响企业未来经营成果的有关因素做出合理假定为前提,同时还需要合理的预测基准。然而众多主观或客观的不确定因素影响了企业的经营成果从而影响了盈利预测假设和盈利预测基准的合理性,盈利预测信息也就不可避免地存在不确定性。三是主观性。盈利预测信息除受经济环境的变化及预测者预测能力高低的影响外,更有可能受预测主体尤其是管理层的主观性影响。因为预测主体可能为了一己私利,选择性地公开盈利预测信息,对盈利预测信息做主观性修改。

二、上市公司进行盈利预测信息披露的理论解释

(一)信息不对称理论 Bamea、Haugen和Senbet(1985)与True-man(1986)将信息不对称理论应用到了会计学上,开创了会计信息不对称理论的先河。在资本市场上,投资者与管理者之间是委托代理关系,公司管理当局在与投资者的信息博弈关系中明显处于优势地位,但公司管理者可能无法或不愿明确地反映公司的真实情况。为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信息披露就成了主要手段。盈利预测信息的披露可以让相关信息使用者了解到被投资上市公司的未来盈利状况,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公司管理当局与外部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另一方面,盈利预测信息在资本市场中无法达到帕累托最优。为维护资本市场效率和投资者利益,国家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等要求上市公司运用不同的信号工具将信息传达到市场,来减轻资本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程度。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在证券市场刚刚起步时,就要求上市公司对盈利预测信息进行公开披露,相继发布了一些有关盈利预测及其信息披露的规范性文件,对上市公司盈利预测信息的披露方式、渠道、内容及审计等分别做出了相应的要求。见(表1)但由于作为我国证券市场起步较晚,信息使用者对盈利预测信息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信息供求双方地位和力量依旧悬殊,有关盈利预测信息披露的规范程度及其质量现状显得不尽人意,有许多问题函待解决。

(二)信息观理论 信息经济学和有效市场假说,首先界定了会计的目标,不再单纯地是计量企业的经济收益,而是提供有助于决策者形成合理预期的相关信息,这就是会计决策的有用观。随着本世纪五、六十年代证券市场的发展,财务会计的目标进一步从报告经管责任逐渐转向为投资者、债权人等决策者服务,以会计决策有用观为基础的信息观理论逐渐形成并发展开来。在实证与研究中,与偏重于解释和预测企业会计选择行为的契约观理论相比,信息观理论则是研究会计信息披露的市场效应,解释信息披露的各种行为动机和分析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各种决定因素的基础理论。盈利预测信息的披露正是基于决策有用观基础上的信息观理论的要求而产生的。但盈利预测信息就像一柄双刃剑:高质量的盈利预测信息有助于消除公司管理当局与信息使用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有助于投资者、债权人做出合理的决策。但由于主观或客观因素造成的低质量盈利预测信息,会对投资者形成误导,甚至造成资本市场的急剧动荡。因此,盈利预测信息的可靠性问题一直是各国理论界关注的焦点。

三、盈利预测信息可靠性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回顾

(一)国外盈利预测研究 国外对盈利预测信息的研究主要有代理理论(Gaber,1985)信息均衡理论(Penman,1980)、新资本需求假设(Ruland,1990))等角度对盈利预测披露动机与行为的研究;盈利预测信息含量的研究(Jaggi&Gfie,1980);盈利预测信息可靠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财务分析师盈利预测研究。关于盈利预测信息可靠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各国不尽相同。在一些自愿披露盈利预测的国家(英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等),早在1972年,Dev和webb就首次检验了212家英国上市公司盈利预测的准确度,界定了六种潜在影响因素:公司规模、预测期、编制预测的年份、行业类别、发行公司及预测类别,其中,预测期与预测误差正相关(盈利预测期越短,盈利预测可靠性越高)。而Ferris and Hayes(1977)对英国1970—1973年自愿披露盈利预测的279家公司预测期、公司规模、经济状况是否影响预测信息可靠性的研究结果显示预测期与预测误差负相关,即盈利预测期间越短,预测可靠性越低。这与他们的预期相反,作者认为是长的盈利预测期间可以使管理人员操控维修支出和资本性支出等酌定性项目来降低预测误差,至于公司规模,他们发现,公司规模越大,盈利预测可靠性越低。Lee,et al(1993)对澳大利亚1977—1986年98家上市公司盈利预测可靠性的检验发现IPO公司盈利预测被严重高估,但未指出公司特征与预测可靠性的相关性,只是预期盈利预测期越短,预测可靠性越高,其他公司特征如公司存续期长短、公司规模与预测误差无显著关系。Lainand Chang(1994)针对新加坡上市公司,依据IPO盈利预测误差均值检验了公司审计人员的服务质量,研究显示,预测误差不受公司审计人员影响。Firthet al(1995)对新加坡1980—1993年114家IPO公司盈利预测可靠性进行了再次研究,他们指出盈利预测误差与预测期正相关,与公司规模、公司审计人员无显著相关性。BikkiJag(1997)以161家1990年至1994年的香港上市公司为样本,按金融、化工、服务、公用及制造业等分行业进行研究,证实了公司存续期与盈利预测可靠性正相关,而公司审计人员与盈利预测误差无显著相关性。在其他国家,Firth and Smith(1992)检

验了1983年至1986年间新西兰89家公司盈利预测报告的可靠性,这些IPO公司盈利预测误差均值达到了141%,作者从公司存续期长短、资本结构、公司规模等角度论证了盈利预测信息可靠性,得出预测误差与公司规模正相关,而与其他因素无显著相关性。

美国对于财务分析师预测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财务分析师预测的动机与行为研究(Bhushan,1989)、盈利预测、未预期盈利与股价关系的研究(Fostor,1997)、关于财务分析师预测可靠性的研究较多的采用了时间序列预测与分析师预测相对比的方法。早期的一些研究未发现财务分析师盈利预测优于一元时间序列模型的盈利预测,但后来越来越多的实证研究证实了财务分析师盈利预测的优越性。Brown and Rozeff(1978)基于对以往文献中研究方法的批评,将来自The Value Line和The Standard&Poor的财务分析师盈利预测与三类一元时间序列模型的盈利预测相比发现,分析师的平均预测误差绝对值比时间序列预测低24%,首次证实了财务分析师盈利预测的优越性。Collins and Hopwood(1980),Kothari(2001)均再度证实了财务分析师盈利预测的重要性。Fried mad Givoly(1982)采用来自The Standard&Poor的财务分析师盈利预测与两个统计模型预测相比,O’Brien(1988)取多个分析师预测的均值、中位数和最新值(来自于I/B/E/S)与一元时间序列模型的盈利预测相比都证实了财务分析师盈利预测更准确,但他们发现财务分析师盈利预测存在一定程度的系统偏差——倾向于高估盈利。Dreman和Berry(1995)以实际EPS的绝对值、预测EPS的绝对值、七个季度的实际EPS标准差、八个季度的实际EPS标准差为衡量指标对分析师的预测误差与分析师的意图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分析师盈余预测的实际误差比原本期望的要大,而且,预测误差有随着年度而增加的趋势。对于财务分析师盈余预测可靠性的影响因素,Brown,Richardson&Schwager(1987)的的研究表明分析师预测精确度与公司规模正相关,与盈余预测期间长短负相关,Kross等(1990)的研究表明分析师预测精确度与盈余的变异性、华尔街日报的报道量、分析师的及时胜优势正相关。Johnathan Clarke.AjaySubramanian(2005)的研究发现,分析师的预测乐观程度与以前的业绩之间存在u型关系,业绩差的分析师更有可能作出更乐观的预测,这对传统的研究成果是一个突破。随着公司治理理论的不断进步,一些学者从这一角度对公司盈利预测信息进行研究,MolZ(1988)考察了公司监事会的设置对盈利预测可靠性的影响,其研究结果表明公司存在监事会有利于公司提高盈利预测的可靠性。MaloneFriesand Jones(1993)对公司董事长、总经理是否两职兼任与自愿性披露的可靠性的研究得出两职兼任往往会影响公司自愿披露的可靠性。Chen,JY,Charles,&Jaggi,B.L(1998)以87家香港大型上市公司为样本,将公司治理分别具体化为独立非执行董事、家族成员占董事会的比例两个因素对自愿性披露与公司治理的关系做了研究,结果显示独立非执行董事占董事会比例越大越有利于公司进行自愿性披露,且独立董事比例与公司盈利预测质量存在正相关关系。

(二)国内盈利预测研究 中国对盈利预测信息的研究主要涉及以下方面:上市公司盈利预测信息披露动机的影响因素研究(乔旭东,2003);盈利预测信息有用性研究(赵宇龙,1998);盈利预测信息可靠性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中介机构盈利预测研究。其中,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上市公司盈利预测可靠性做出研究和探讨。王鹏程(1997)以每股收益为指标,对截止到1994年7月1日251家上市公司1993年盈利预测结果及实际结果进行了统计,发现盈利预测严重高估,虽然受到当时国家宏观调控力度加大,重大改革措施出台等因素影响,但这也与企业管理当局出于利益动机,操纵盈利预测有关。徐宗宇(1998)运用推断统计的方法对1993年至1996年上交所公开信息披露公司盈利预测可靠性及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显示,该时间内上市公司盈利预测平均偏差幅度都超过15%,可靠性较低;从行业预测角度看,商业类上市公司预测比较准确,房地产类最差,工业类预测效果一般。而且,上市公司在招股说明书中披露的盈得利预测误差较大,预测误差与公司规模、股票一级市场发行价正相关,与公司主营业务利润占利润总额比例反相关。许定晴、李瑶(2002)对1996年至2000年IPO上市公司的抽样统计显示,我国盈利预测可靠性较低,而目盈利预测实现程度整体计算偏高,多家公司存在操纵盈利预测的情况。王培欣,乔芸(2003)以1999年至2001年262家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首次公开发行A股的公司为样本,实证研究表明,我国IPO盈利预测可靠性令人堪忧。发行价、发行量、成交量、预测期间、公司总资产和每股收益、主承销商和受托事务所的实力及声誉、发行上市交易所等多项因素影响IPO盈利预测信息可靠性。刘进、傅晓霞(2004),秦玉熙、刘进(2005)分别以2001至2003年、1999年至2002年IPO公司为样本,对自愿披露盈利预测的规定颁布后我国上市公司盈利预测披露意愿及可靠性进行研究,发现上市公司可自行选择是否披露盈利预测信息后,各年进行披露的公司数量不断减少、比率急剧下降,但盈利预测可靠性并未显著改善。然而,姜硕、李祥艳(2005)对我国上市公司2000年至2001年发布盈利预测可靠性的比较研究表明,我国上市公司盈利预测比较可靠。作者用绝对预测误差模型解释可靠性变异的过程中,回归结果的解释力较强,说明对于模型而言,我国上市公司的盈利预测是无偏的,并且制定过程比较理性,盈利预测与上市公司规模、债权融资正相关,而且不同行业、不同公司之间区别很大。邓海燕、高东峰(2005)以制度变迁特点划分区间,从实证角度,按区间对深市、沪市1996年至2002年429家IPO公司盈利预测偏差作了系统性研究,并从各区间中抽30家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表明,2002匀:盈利预测可靠性总体上较1996年有很大提高,沪市相对深市来说盈利预测更稳健。两位作者也发现了IPO公司在盈利预测过程中,存在的盈余管理问题。叶少琴、胡玮(2006)以2001年3月15日到2003年12月31日,在上交所公告首发的176家公司为样本,实证研究表明,盈利预测可靠性与盈利变动情况呈正U型二次关系,并且盈利变动居于两端的公司预测可靠性较低。两位作者未发现公司治理结构、预测期对IPO公司是否进行自愿披露以及盈利预测可靠性有显著影响。国内的研究表明外部制度环境、公司内在特征,预测假设、预测基准的合理性都将影响盈利预测可靠性,只不过不同因素实施影响的显著性不同,有的影响难以量化。

四、总结及展望

一直以来,财务分析师扮演着会计信息需求者与预测信息供给者的双重角色。我国证券市场起步晚,缺乏类似The Value Linez或I/B/E/S这样的机构对财务分析师的盈利预测数据进行系统性的搜集整理,财务分析师尚未形成规范的市场供给。盈利预测分析是我国证券分析中最为薄弱的地方之一,也很少有分析师根据分析结果给出具体的买卖建议(胡奕明等,2003)。尽管国外分析师对中国上市公司的预测活动有所增加,但他们对中国上市公司的盈余预测质量较差,盈余预测误差较大,预测之间的一致性较低(姜国华,2004)。吴东辉、薛祖云(2005)以国泰君安研究所对A股上市公司年度的业绩预测数据为样本的实证分析发现,分析师对盈利的预测偏于乐观,尤其是对发生亏损的企业,财务分析师预测的正偏现象更为严重。总体而言,我国对财务分析师预测的实证研究鲜有涉及,关于财务分析师盈利预测行为动机、分析师盈利预测可靠性及其影响因素、财务分析师跟进与公司治理的关系等必会成为未来研究的焦点。

作者:邵清芳

公司预测性信息披露制度论文 篇3:

对我国上市公司预测性盈利信息披露有关问题的思考

[摘 要] 预测性盈利信息对正确评价公司的潜在盈利能力非常重要,有助于投资者做出合理的经济决策,是非常有用的会计信息,因此,需要上市公司公开披露预测性盈利信息,以促进证券市场效率的提高。但作为一种未来导向型信息,其本身又具有较强的不确定性。本文从上市公司预测性盈利信息内涵和特征入手, 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预测性盈利信息披露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提高我国预测性盈利信息披露质量的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 上市公司 预测性盈利信息 信息披露

一、预测性盈利信息的内涵和特征

预测性盈利信息作为上市公司对外公开披露的、有助公司外部人形成对公司未知盈利水平的估计以对公司未完成或已完成的一定时期内经营成果做出判断的预测性信息。做为上市公司预测性财务信息的一部分,目前我国证券市场中存在的预测性盈利信息主要有三种类型:盈利预测、业绩预告和业绩快报。盈利预测是指预测主体在合理的预测假设和预测基准的前提下,对未来会计期间的利润总额、净利润、每股收益等重要财务事项作出的预计和测算。业绩预告是指上市公司在正式定期报告尚未公布前,预先披露公司会计期间业绩的大致情况。业绩快报根据深交所股票上市规则(2006年)规定:“上市公司可以在定期报告披露前发布业绩快报 ,业绩快报应当披露上市公司本期及上年同期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利润、利润总额、净利润、每股收益、每股净资产和净资产收益率等数据和指标”。

预测性盈利信息对投资者而言是极为有用的一项会计信息,但又不象历史性信息那样具有确定性,它的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前瞻性。预测性盈利信息是对公司未来盈利情况的一种推断,而不是对已经或正在发生的事件的描述。

第二、主观性。预测性盈利信息是对公司未来盈利发展趋势的推断,代表了信息披露人的一种主观推测而不是对客观事实的陈述。

第三、不确定性。预测性盈利信息主要是披露者的一种主观估计与评价,其准确性往往缺乏现有的数据来证实,投资者基于预测性信息所做出的投资决策必然充满风险性。

第四、预测性盈利信息的披露方式主要有自愿披露和强制披露两种。各国和地区对强制披露与自愿披露的选择,是基于对预测性盈利信息相关性与可靠性的权衡。

第五、可靠性是预测性盈利信息质量最主要的特征。预测准确度越高,预测性盈利信息的质量就越高。

二、我国上市公司预测性盈利信息披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上市公司预测性信息披露的现状

从1993年至今,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我国证券市场上的预测性盈利信息披露制度已有单一的盈利预测制度发展成了由盈利预测制度、业绩预告制度和业绩快报制度组成的三位一体的预测制度和预测体系。针对不同时期、不同对象的预测性盈利信息,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披露行为既有自愿性的,也有强制性的。盈利预测信息披露以往只出现在IPO公司上市过程中,并且自2002年由强制性披露转向自愿性披露后逐步走向销声匿迹。业绩预告制度在不断的发展变化后,“前一季度预告后一季度业绩”这一原则于2006年5月被取消后,除年度业绩预告临时报告外,其它定期报告的任何形式的业绩预告均不再属于强制性披露范围之下,这标志着我国预测性盈利信息的披露制度向自愿性披露要求迈进了质的一步。

此外,自2004年底起,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强制实行年度业绩快报制度,而对主板上市公司则采取鼓励性的自愿披露方式。深交所于2006年7月10日发布适用于主板上市公司(不含中小企业板块上市公司)的《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工作指引第1号——业绩预告和业绩快报》,鼓励上市公司在定期报告披露前,主动披露定期报告业绩快报,表明在主板市场上也建立了业绩快报制度,并将业绩快报时间频率由原先中小板块适用的年报业绩快报向定期业绩快报扩展的意图。

由此,目前我国的预测性盈利信息披露从总体看更多的是属于自愿性披露的方式,披露的信息内容主要集中于业绩预告,并且预告中大量地使用最低限度信息量的表达方式,而盈利预测和业绩快报这两类预测性盈利信息的披露量较少。

2.存在的问题分析

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上市公司预测性盈利信息披露的质量较差,常常误导了市场投资者的投资行为,挫伤了投资者的信心和投资积极性,严重影响了证券市场优化资源配置功能的进一步发挥。我国上市公司在预测性盈利信息披露方面主要存在以下的问题:

(1)上市公司提供预测性盈利信息的意愿程度不高

目前我国证券市场还处于弱式有效状态,信息不对称和内幕交易的问题仍然大量存在,投资者博取价差的投机心理严重,发行人树立公众形象的意识不强,导致盈利预测的供给和需求都不足。2001年3月后,初次上市公司在招股说明书中的盈利预测由强制披露改为自愿披露。在强制披露政策下,1990年~2001年上市的1093家公司中,有97.32%的公司披露了盈利预测信息,而在2001年~2003年改为自愿披露后,披露盈利预测公司的比例逐年下降,分别为71.43%、28.79%和7.58%。结合深圳中小企业板的情况看,截止2004年年底,共有37家公司在中小企业板上市,其中披露盈利预测信息的公司仅有1家。由此可见,无论主板还是中小企业板,均表现出相同特点,即上市公司主动披露预测性盈利信息的意愿程度都不高。

(2)预测性盈利信息披露整体质量不高

由于预测性信息披露制度不完善,加之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健全,一些上市公司的预测性信息披露质量不高,出现各种类型、不同程度的偏差,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选择型预测性盈利信息披露:上市公司往往选择披露有利于本公司的好消息,对坏消息则“多报不如少报,少报不如不报”。一些上市公司在预测性盈利信息披露时存在着选择受众的嫌疑,只将信息传递给大股东、中介机构等利益相关者进行内部炒作,人为放大了中小投资者的市场风险。第二、诱导型预测性盈利信息披露:有的上市公司预测性盈利信息与实际出入较大,可靠性差,目的是通过这种信息的披露诱使投资者跟风,从而实现提高配股价格、降低股利支付率、完成收购等目的。第三、延迟型预测性盈利信息披露:一些上市公司为了达到内幕交易和操控股价的目的,经常推迟披露坏消息而提早披露好消息,直接损害了中小投资者的利益。第四、搪塞型预测性盈利信息披露:一些上市公司其公开披露的预测性盈利信息简明扼要、流于形式,对一些重大事项不充分披露出来。

三、提高我国上市公司预测性盈利信息披露质量的对策

1.构建适度强制性信息披露和自愿性信息披露有机结合的预测性盈利信息披露制度

公开、公平、公正一向是证券市场监管信息披露的原则,具体到预测性盈利信息披露制度上,有两种不同的规范形式:一种是自愿性的预测性盈利信息披露制度,以美国为典型。另一种是强制性预测盈利信息披露制度,我国台湾地区的证券市场采取的即是这种形式。世界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采用的是强制披露和自愿披露相结合的预测性盈利信息披露制度。针对我国目前证券市场并不是很成熟、法制化观念不充分、执法措施不力的情况,我国证券监管部门应当构建起一整套适度强制性信息披露和自愿性信息披露相结合的预测性盈利信息披露制度并使之完善。因此在法律层面上,我国《公司法》、《证券法》中必须对上市公司盈利预测信息披露作出原则性的规定,包括实行盈利预测信息强制披露制度,明确必须提供盈利预测信息的场合,规定信息披露义务人的责任以及违反法律的后果。证券监管部门应制订包括盈利预测信息的编制、披露的具体规章,并在其中体现出盈利预测信息强制披露的原则,同时对上市公司的自愿性信息披露给予积极地引导,充分发挥自愿性信息披露的积极作用。只有这样,才能在鼓励上市公司披露预测性盈利信息与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提高上市公司预测水平,确保预测性盈利信息的质量。

2.建立上市公司预测性盈利信息披露的免责制度

投资者在选择上市公司的股票时,本质上是投资于公司的未来,投资于公司良好的管理风格以及乐观的前景。依据传统的侵权法理论和证券法律,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行为与实际有较大差距时,即使上市公司主观上无过错,根据无过错责任原则,仍可构成虚假陈述行为,而依法被追究其民事责任。但是,由于预测性盈利信息本身的不确定性,仍有可能与实际有较大距离。我国证券监管部门可借鉴美国的做法,采用预先警示理论与安全港制度:预测性信息应当用适当的方式表达,并伴有充足的陈述,以便投资者能据此做出自己的投资判断。如果有关的预测性盈利信息是建立在合理的预测假设与基准之上,并且以诚实信用的方式披露,即使现实情况与预测出现不符,也不认为是虚假的或误导性的。如果投资者起诉,则必须举证说明预测缺乏合理的基础,披露缺乏诚信。这样,既能对诚实信用的信息披露人提供免责保护,鼓励预测性盈利信息的披露,又能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促进资本市场的有效性。

3.建立和完善我国证券市场投资者保护机制

投资者保护机制是中国证券投资市场发展的基石。建立和完善保护投资者权益的法律法规和机制,形成从事前防范到事后保护的一套措施。一方面,通过建立和健全以损害赔偿为核心的民事责任制度,对预测性信息披露不实构成证券欺诈的法律要件,如责任主体、损害事实、因果关系和赔偿标准等的确定形态做出具体的规范;另一方面,推进对投资者保护的集团诉讼制度的建立,发挥其在保护投资者、遏制证券市场侵权行为方面的突出作用。

4.充分发挥市场中介的监督作用,加强注册会计师对预测性盈利信息披露的审核

我国上市公司预测性盈利信息的披露实行信息中介机构的强制审核制度。《独立审计基本准则》规定:“按照独立审计准则的要求出具审计报告,保证审计报告的真实性、合法性是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责任。”注册会计师的审核是保证预测性盈利信息质量的一项重要举措。注册会计师以第三者的身分,独立、客观、公正地对上市公司披露的盈利预测信息进行鉴证, 确保了信息的可靠性和公正性, 降低了投资者的信息风险。只有充分发展和完善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搞好会计师事务所的自身建设,加强对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的管理和监督,明确注册会计师在审核盈利预测信息时应承担的法律责任,确保作为经济警察的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中立性,才能有效地提高预测性盈利信息披露的质量。

5.努力培养一批权威性的预测专业机构和高素质的财务分析师

在国外成熟的证券市场中,预测性盈利信息的提供者主要有公司管理当局和财务分析师,他们互相竞争、互相牵制,共同促进了预测性盈利信息披露的完善。国外研究表明,财务分析师作为公司外部的独立专业人士,其提供的盈利预测优于公司管理当局提供的盈利预测。当前我国应积极培育一批有权威的预测专业机构和高素质的财务分析师,充分利用他们在预测性盈利信息供给中的作用,增强预测性盈利信息管理层供给方的竞争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可防止公司管理当局提供质量较差的预测信息,同时有利于提高预测性盈利信息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栗煜霞:中美预测性信息披露制度的比较研究[J].会计之友(下旬刊),2008(3)

[2]何 曾:预测性盈利信息概念辨析[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07(4)

[3]林勇军:上市公司盈利预测信息披露法律制度堕须完善.财会月刊(综合),2005(21)

[4]李 玲:盈利预测信息披露:动机、质量及监管[J].经济评论,2004(6)

[5]赵 明:我国上市公司盈利预测披露制度的发展历程[J].公司金融,2004(6)

作者:丁 玫

上一篇:高中历史生活化教学理念论文下一篇:基于项目计划的化学工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