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结构

2024-04-15

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结构(精选8篇)

篇1: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结构

对会计报表附注信息披露制度的探讨

------------------

会计报表附注信息披露制度是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计报表附注信息披露制度从无到有,从原则性规定到规定的具体化,经过十余年的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在建设过程中,也确实有一些问题值得研究和讨论。本文拟在分析会计报表附注信息披露制度建设现状的基础上,对会计报表附注信息披露制度建设和改革所及若干问题提出个人的看法,供会计报表附注信息披露制度制定者和会计同仁参考。

一、会计报表附注信息披露制度建设的现状

从1993年7月1日起开始施行的《企业会计准则》第五十七条规定:“财务报告是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书面文件,包括资产负债表、损益表、财务状况变动表(或者现金流量表)、附表及会计报表附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企业会计准则》第一次以会计法规的形式提到了会计报表附注,尽管没有对会计报表附注应该包括的内容进行规定,但在会计报表附注信息披露制度建设的历史上,《企业会计准则》无可争议地具有里程碑式的历史意义。1999年,修订后的《会计法》在第二十条中规定,财务会计报告由会计报表、会计报表附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组成。1996年6月财政部发布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也有类似的提法。但上述两个法规均没有对会计报表附注信息披露提出具体的要求。

首次对会计报表附注信息披露提出具体要求的是财政部于1997年5月22日颁布的我国第一项具体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准则——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该准则对存在控制关系以及无论是否存在控制关系但存在关联交易的情况下,应当披露的信息,以及如何披露信息均作了明确规定。其后国务院发布的《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和财政部陆续颁布的15项具体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对会计报表附注应当披露的内容都提出了相应的要求。从国务院和财政部对会计报表附注信息披露制度的规定中,我们可以得出两条结论:第一,相关会计法规对会计报表附注信息披露的要求具有一定的层次性。从《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和《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对会计报表附注是财务会计报告组成部分的原则规定,到《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和《企业会计制度》对上述原则规定的具体化,再到16项具体会计准则对会计报表项目及表外事项附注披露要求的细化和深化;第二,对会计报表附注信息披露具有操作性的规定主要散见于各项具体会计准则,而这些具体会计准则都具有针对性,一定意义上是相互独立的,因此,大致可以说,财务会计法规对会计报表附注信息披露的要求,在系统性方面是不够的。

中国证监会第一次对会计报表附注信息披露提出明确要求的是于1997年12月发布的《公开发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的内容与格式准则第二号——报告的内容与格式》(以下简称“《年报准则》”)。《年报准则》以“会计报表附注指引”的方式对会计报表附注信息披露的具体内容作了比较细致、明确的规定。《年报准则》规定,会计报表附注应对比较式会计报表两个期间的数据均作出说明。会计报表附注应当包括所有在会计报表内未提供的、与公司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资金变动情况有关的、有助于报表使用者更好地了解会计报表且可以公开的重要信息。《年报准则》自1997年发布以后,分别于1999年、2001年、2002年和2003年进行了四次修订。值得一提的是2001年的修订稿将对会计报表附注信息披露的要求,从《年报准则》中独立出来,于2001年12月30日,单独发布了《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编报规则第15号——财务报告的一般规定》(以下简称“《财务报告规定》”),并一直施行至今。因此,《财务报告规定》成了证监会对会计报表附注信息披露方面,现时有效的唯一制度。从上述证监会对会计报表附注信息披露制度的要求中,我们可以得出两条结论:第一,证监会对会计报表附注信息披露的重视程度在逐步提高;第二,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会计报表附注信息披露制度逐渐从不稳定,走向了相对稳定。

二、对会计报表附注信息披露制度建设和改革所及若干问题的探讨

(一)会计报表附注信息披露制度的统一和完整

1.统一。现行会计报表附注信息披露制度制定者,按照级次可以分为三级,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国务院和两个部委(财政部和证监会)。从会计报表附注信息披露制度在我国经济生活中所处的地位分析,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国务院不太可能对此发布一部单独的法律、法规。因此,我们所说的统一,实际上是讨论财政部和证监会,各自所制定的会计报表附注信息披露制度,需要进行协调和统一。协调和统一的内容可以说非常广泛。例如,财政部与证监会,在对某些会计报表附注所及的会计概念的界定上存在差异(关联方范围的认定就是很明显的例子)。再如,财政部在不断地颁布新的企业具体会计准则,每一项具体会计准则,均多多少少涉及会计报表附注的信息披露,这些准则对会计报表附注信息披露的要求有些与证监会发布的《财务报告规定》一致,有些是不一致的。具体会计准则在变化,而《财务报告规定》没有作出相应的修改,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政策执行的难度。因此,我们认为,建立和完善财政部和证监会在制定会计报表附注信息披露制度时的协调机制是必要的,只有这样才有利于会计报表附注信息披露制度的统一。

2.完整。根据会计报表使用者对不同企业信息需求和我国有关法规规定,我们可以将会计报表附注信息披露制度分为三个部分,一是针对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的,二是针对小规模企业的,三是针对除以上企业之外的其他企业的。

针对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的《财务报告规定》,经过2001、2002和2003三个财务会计报告编制和披露的实践,证明其基本体系和内容是符合目前中国证券市场实际情况的,在会计报表附注信息披露的深度和广度,完整性和及时性方面基本是有效的。因此,我们认为,《财务报告规定》作为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会计报表附注信息披露的标准,是基本符合证券市场对会计报表附注信息披露要求的。

时至今日,我国尚没有针对小规模企业和针对除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小规模企业之外的其他企业的会计报表附注信息披露制度。由于没有标准,实务中会计报表附注的格式和内容可以用“五花八门”来形容,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会计信息披露的统一性和规范化。由于非公开发行证券的企业在全国企业中占大多数,因此,加紧制定这些企业的会计报表附注信息披露制度看来是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建设的当务之急。

(二)会计报表附注信息披露中企业性质的特殊考虑

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由于是公众公司,作为股票、基金或可转债持有人的社会公众具有分散性和变动性的特点。因此,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会计报表附注信息披露,必须首先满足广大中小投资者的要求,其会计报表附注信息披露具有强制性和广泛性。这是公众公司会计报表附注信息披露的共同要求。但同样是公众公司,其会计报表附注信息披露按理也应有所区别。例如,ST的A公司,由于已经面临退市的风险,因此,会计信息披露及时性方面的要求,应比其他上市公司要高。《财务报告规定》没有这方面的要求,我们认为是可以考虑改进的。

非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由于其股东人数不多,股东又具有相对稳定性。因此,其会计报表附注信息披露,主要应满足国家政府部门、股东以及其他相关部门的需要。例如,公司将上述财务会计报告用于取得银行贷款,则会计报表附注应重点披露有关资产质量、资产质押和对外担保等信息。财务会计报告用途的差别性,是制定非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会计报表附注信息披露制度时,值得重点考虑的问题。

(三)会计报表附注信息披露中的成本与效益

会计报表附注信息披露中的成本是指在会计报表附注的编制(包括相关信息的收集、整理和计算等)、披露和阅读过程中所发生的所有人力和财力成本的总和。会计报表附注信息披露中的效益是指使用者从中获得有用的信息,进而产生的直接或间接的、经济或非经济方面的利益总和。

从上市公司会计报表附注信息披露的现状看,一定程度上存在成本大于效益的情况。一方面,上市公司会计报表附注越编越长;另一方面,真正在阅读和利用这些附注信息的人没有同步增长。夸大点说上市公司会计报表附注存在被“束之高阁”的现象。目前上市公司会计报表附注从成本效益角度讲,至少存在两大问题:一是主次不分。重要的信息和不重要的信息、甚至无价值的信息均以平等的“身份”出现在会计报表附注上。二是详略不分。按理重要的信息应当详细描述前因后果,不重要的信息应当简单化,甚至省略。但实际情况是,很多上市公司会计报表附注没有做到这一点。

会计报表附注不是越长越好,也不是越短越不好。会计报表附注信息披露的关键不是数量,而是质量,这也是政策制定者和有关部门应予重视的问题。

(四)会计报表附注信息披露中的公开与保密

很显然,会计信息的公开与保密是一对矛盾。一般而言,使用者希望会计信息公开,编制者则希望保密。会计报表附注信息披露制度制定过程中,所要关注的事项之一就是把握公开和保密的度。即不能过分强调保密,而影响会计信息的使用价值;也不能过分强调公开,而侵害企业的商业秘密。

最近暴露的某大型民营企业资金链突然断裂事件,就与违背会计报表附注信息披露的公开性有关。为什么该公司在长达几年的时间内,可以通过各种手段“融”取这么庞大的资金,根本的原因是其占用所控制的上市公司的资金,以及上市公司为其提供的借款担保等会计信息没有及时披露。如果上述信息能够及时得以公开披露,相信不会出现这样让证券市场和有关利益各方无法“收拾”的局面。

与违背会计信息公开的原则相比,违背会计信息保密的原则,人们则要轻视得多。很多公司不了解过度公开会计信息可能潜伏着的法律诉讼,直到受侵害人将公司告上法庭,才知道会计信息的公开也需要节制。比如,任意披露公司债权债务人的名称(或自然人姓名)、任意披露公司的某种具体产品的毛利率、任意披露公司主要的供应商和购货商的名称等等都是不足取的。

(五)会计报表附注信息披露制度的改革

建立和改革我国会计报表附注信息披露制度,是新形势下适应会计报表使用者对会计信息需求变化的需要。会计报表附注信息披露制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本文以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会计报表附注信息披露制度为研究对象,提出的以下几点意见:

1.修改“公司基本情况”。现行《财务报告规定》将公司历史沿革、所处行业、经营范围、主要产品或提供的劳务、报告期内因收购(出售)资产或吸收合并等引起公司重大资产或主营业务发生变更等信息作为“公司基本情况”必须披露的内容。我们认为,这些内容中,有些不属于会计信息范畴,有些在公司的财务报告中已有所体现。因此,在描述这些信息时,应尽量简单,有些甚至可以省略。报告期内因收购(出售)资产或吸收合并等引起公司重大资产或主营业务发生变更,则属于重大事项,应当将其作为“特别提示事项”予以披露。同时,我们建议,将公司的终极股东等信息,作为“公司基本情况”披露的内容。

2.新增“特别提示事项”。我们建议,将报告期内发生的引起公司重大资产或主营业务发生变更等在内的,对公司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有重大影响事项的详细情况,作为“特别提示事项”披露的内容,如收购(出售)资产或吸收合并等业务;公司生产经营、资金周转方面存在的主要困难、问题及其对策;公司内部控制制度制定和执行中存在的主要缺陷及其改进措施;公司比较财务数据发生重大变化的详细原因及其影响;公司对自身持续经营能力的判断(特别是ST公司);公司对重大关联交易公允性的评价;公司非经常性损益的组成及其影响等信息。

3.简化“公司采用的主要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和合并会计报表的编制办法”。现行《财务报告规定》要求披露的内容中,大多属于企业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要求企业必须遵守的会计核算原则。因此,我们建议“公司采用的主要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和合并会计报表的编制办法”可以简化为以下四项内容:一是带有选择性的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二是不符合会计核算基本前提的说明;三是重要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变更的说明;四是重大会计差错更正的说明。

4.完善“会计报表项目注释”。完善的具体目标包括:一切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不同性质企业的特殊性;做到重点突出,详略得当,成本和效益原则的有机结合;在满足社会中小股东会计信息知情权的同时,注意保护上市公司和其他债权人的正当权益,有效把握公开与保密的分寸。例如,占资产总额5%、占营业利润3%以下的项目可以不披露;涉及非关联方的债权债务人的单位名称可以不披露;细分的主营业务成本、营业费用和管理费用可以不披露等等。

5.细化“表外事项”。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或有事项、承诺事项、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中的非调整事项、债务重组事项、非货币性交易事项、资产置换(转让)事项和其他对会计报表使用者决策有影响的重要事项,都是“表外事项”。因为,这些事项所涵盖的信息不能通过会计报表及其附注直接获得,这些事项中的一部分游离于会计账务系统之外。表内事项和表外事项共同组成了会计报表附注信息系统,两者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此外,从近几年世界范围内发生的财务会计丑闻中,我们可以看到,表外事项的重要性在某些企业要远远高于表内事项。当前,表外事项信息披露存在的最大问题是“粗”。很多重要的表外事项,会计报表使用者了解不到事项的前因后果,看不清事项的性质,得不出事项对报告期及以后期间会计报表的影响;某些公司在描述表外事项时,要素缺少,含含糊糊,欲言又止,内容空洞,会计报表使用者很难从中获得必要的、有用的信息。因此,我们认为,“表外事项”的深化、细化和规范化,值得政策制定者在改革会计报表附注信息披露制度时考虑。

会计研究/王国海

篇2: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结构

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国际比较

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国际比较,也为我国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建设提供借鉴和思考.主要论述了各国的政治、经济、法律、社会、文化等环境因素对各国会计模式的影响,阐明了由于各国所处的`社会环境不同,各国都根据自身特点制定适合自己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发展自己适合的会计实务.

作 者:周剑峰 ZHOU Jian-feng 作者单位: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财务处,江苏,常州,213164刊 名: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ANGZHOU VOCATIONAL COLLEG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年,卷(期):5(1)分类号:F233关键词:会计信息 披露 国际比较

篇3: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结构

一、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及其特征分析

会计信息的有用性受会计系统的有效性影响很大。一个完善的会计制度既能规范会计信息披露行为, 又能使体制高效率地发挥会计信息在优化资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因此, 同大企业一样, 中小企业也需要会计信息披露制度。不过, 中小企业有着自身的特征, 这使得其所建立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具有特殊性:一是中小企业大都是所有权与经营权相统一的企业, 非程序化决策在中小企业决策中占据重要地位, 这突出了企业家的地位。二是中小企业是在市场机制下能够充分参与市场竞争机制, 这与企业的市场份额又直接相关。三是中小企业的资源较为短缺。相对于大企业, 中小企业的生产要素短缺是其重要特征。与此相适应, 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对于中小企业而言, 要具有以下特征:

一是要有权威性。对于信息的使用者而言, 披露制度约束一方面对于增强信息透明度至关重要, 又能改变企业对于以后经营业绩的预期, 对公司价值也存在影响, 另外, 它使信息的可靠性不断增强, 即该制度将影响会计信息的作用。总之, 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能够激励企业变革、提高中小企业会计实务和信息披露的质量, 进而提高经济运行的市场化程度。

其次, 灵活性。中小企业往往小而专、小而优, 能够参与社会化大生产, 通过提供优质的零配件和服务, 可以促进企业之间的密切协作。因此, 中小企业进行会计信息披露要考虑分工协作方式下对特殊会计信息的需要。

再次, 有效性与保密性。会计信息需要大量时间和资源, 信息披露成本不断增加。对于中小企业信息进行披露, 其使用对象主要是金融机构和相关政府机关, 因此在信息披露制度设计中, 提倡简便有效的会计信息才能减少信息费用。同时, 严守秘密也很重要, 由于进入门槛低, 中小企业的资源又一般较为短缺。所以其会计信息要充分体现保密性, 以维护自身的市场竞争地位。

二、中小企业会计信息披露结构分析

中小企业的产权结构多数是所有权和经营权合二为一, 产权上基本有效解决了所有者的激励约束问题。同时, 中小企业内部组织结构简单化, 出于最经济利用原则, 企业所有者倾向于进行集中决策。由于基层分散信息传递中缺少分解而不具有规范的表达形式, 对于企业管理者而言, 它可能会准确理解并快速获得该信息。但是, 对于信息的外部使用者而言往往难以理解。因此, 其信息披露结构必须规范化并易于传递。

具体而言, 中小企业的会计信息披露结构要在实务中体现自愿披露的原则。其中前者需要借助于两个层次的要求, 一是法律规范, 二是准则制度, 由专业性规范和相关性规范组成。实际上, 专业性规范更详细且具有操作性。后者则要考虑特殊影响, 要对企业的发展方向、公司管理部门的需要及社会责任等进行分析, 要着重提高其对公司经营风险预测的能力。

三、对信息披露实现机制的相关概括

信息披露制度的效率与披露行为的规范化密切先关, 也与传导机制关系密切。在实践中, 要努力完善中小企业的会计信息披露传导机制, 具体要做好以下几点工作:

首先, 要建立一定的信誉机制。实现机制主要应外部使用者需求而建立, 能够提升企业经营的透明度, 这就离不开信誉机制。中小企业的规模和实力往往不能承受第三方监督的高昂费用, 因此, 信誉机制要理性预期下充分建立市场化机制。要从提高信息欺诈成本出发, 建立一系列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其次, 要强化政府、投资人及公众的监督能力, 改进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与效率。要从法律上对企业的披露义务及责任进行衡量, 并赋予相关机构追责的权力。

再次, 公司治理结构是一个制度环境, 影响着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研究发现, 诚信机制的形成离不开自我约束机制。在中小企业治理过程中, 要积极培育传统文化。考虑到中小企业一般处于外部控制条件下, 要结合内外部的控制系统, 促进其有效实施公司治理。

参考文献

[1]叶利明.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研究[J].企业研究, 2011 (14) :98-99

篇4: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结构

【关键词】企业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特征;结构

根据我国的法律规定,股份有限公司有义务向投资人、债权人等信息使用者以债券募集说明书、临时或定期报告、上市公告书等文件形式披露公司的经营成果、财务状况及现金流量等信息,称之为企业会计信息披露制度。以中石油为例,一个石油企业有效会计信息的能力,通常和其对资源的占有和使用能力是成正比的,也决定着该石油企业能否将自身利益与其他相关经济主体牢靠地绑在一起,还是保障企业可靠信誉体制的基础。因此,基于企业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特征结构与实现机制研究,对帮助我国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企业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特征探究

一套完善的会计制度,可以提高会计信息的有用性,拔升会计信息披露的速率,还可以规范会计信息披露的行为。从总体上看,企业会计信息披露的原则是一致的。首先,信息必须真实可核;其次,信息必须充分无遗漏;再次,信息措辞必须准确无疑问;最后,就是信息必须在法律规定的时间内进行披露。

对于目前国内的企业,如石油企业,中国证监会有明文规定资产评估机构和注册会计师需要对企业披露的會计信息承担法律责任,企业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基本算是步入了规范阶段。但是,中国的大部分企业都是由一个大股东占绝对控股权的,该大股东可以干涉企业的信息披露过程使其不能按正常的步骤进行;而且中国很多的企业董事长、总经理、法人代表是同一个人担任,有时出现为经营利益而罔顾法纪的行为就没有人能够制衡;并且,我国的监管机构缺乏权威,基本无法实现监管的功能;还有,一些新注册的公司根本不了解相关的法律法规,不能有效履行会计信息披露制度。这些情况在石油企业中也是经常见到的。由于以上这些原因,我国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在企业交易信息的披露、企业收入信息的披露、企业资产重组信息的披露、企业会计核算和估算方法信息的披露等多个环节上,都时常出现有利用法律漏洞向信息的需求方提供虚假信息的情况。

二、企业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结构探究

企业会计信息披露主要包括3个方面的问题,即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时间、以及方式;信息的产生及要求;信息质量保障。这些内容,都涵盖在了以下3种准则里面的内容里面。

1.会计信息披露准则

该准则要求会计信息披露要公开、公正、公平的前提下,让其在一个规范的流程中进行,明确了会计信息披露的基本内容、披露时间和披露方式。

2.会计准则

会计准则规范了会计核算工作的整个流程,包括日常业务中如何进行会计确认,拟写会计报告等,是会计信息准确而及时地进行披露的基础前提。

3.审计准则

注册会计师会独立地对企业披露的会计信息进行审计,以此来督促企业披露真实而可靠的会计信息,对违反规定的欺诈行为进行揭露,防止舞弊行为的发生,是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必须保障,其监管的力度、方式及对违规行为的处罚等,都将影响整个市场企业会计信息披露准则的执行情况。

三、企业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实现机制的探究

要维持我国经济市场的长期稳定性、安全性和可预见性,就必须让企业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得到高效的实现,其不仅需要一套规范化的披露行为,还需要一套完善的信息披露传导机制。

1.加强会计信息披露监管的完善

就目前时常出现监管不力的情况,应采用政府监管和自律监管相结合的方式,进一步明确会计信息披露监管目标,分清各个监管主体的监管任务和监管方向以形成功能互补、协同合作的工作关系。一定要以立法的手段来让现有的证券监管机构的威慑力加强,保障投资人的利益,给因为企业披露的虚假会计信息而遭受损失的投资人提供经济补偿并对披露虚假信息的企业进行严厉打击。

2.加强企业法人治理机构的完善

一个企业有三大部分,即股东会、董事会和执行机构。但我国股市决策往往由股东会独自来决定,要想会计信息披露更有效地被执行,就必须推行强化董事会的制约作用,推行独立董事制度,给予其一定的行使职权,建立独立董事的自律性机构。减少同一个人同时在董事会和管理高层任职的情况,使企业的董事长和总经理分开设置。并加强对律师事务所、会计事务所这样的中介机构的管理,保证中介机构能有较完善的内部控制,能够有效执行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相关内容。

3.加强企业内部制度环境的完善

企业内部对相关制度的执行情况,很大程度上还受企业内部氛围及企业文化的影响,例如石油企业,就应该在企业中建立一种追求真实、言行不异、透明负责的文化氛围,让每个人从思想上杜绝披露虚假会计信息的可能性,增强企业信誉提高市场竞争力,为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有效实现提供环境。

四、结束语

我国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虽已步入规范化,但很多方面还有待完善,让中国企业,特别是石油企业走上可持续发展的大道,使投资人的利益得到保障,还需要更多的学者在企业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实现方面深入探索。

参考文献:

篇5: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结构

关键词: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及时性;披露模式

上个世纪末期,许多发达国家根据各自国家的企业特点,各自制定了对环境会计信息及时披露的制度规范,并推广实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值得我们研究和学习。

一、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及时性的概念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及时性是指上市公司的环境会计信息在规定的时间内披露,它是建立在核算及时基础上的信息结果的体现。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将及时性定义为:信息的报告如果不适当地拖延,就可能失去其相关性,管理层可能需要权衡及时报告与提供可靠信息的相对优点,决定性的问题是如何最佳地满足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iasc,2000)。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及时性就是要求企业在日常会计核算的基础上,在规定时间内对相关信息进行及时披露,不提前也不延迟。

二、发达国家的环境会计信息及时披露的制度比较

本文选取了美国和日本两个较为典型的国家,对其环境会计制度进行比较研究,分别从制度框架的制定、积极的交叉研究以及制度许可的披露模式等角度出发,从中寻求其可借鉴的经验。

(一)美国

1.制度框架的制定

(1)制定主体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所属会计标准执行委员会均制定了相关准则,用以指导企业对环境会计信息的日常及时核算和及时披露;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在环境信息记录及披露方面制定了较为详细的规则,并要求在报表中对业务概况和环境问题予以更多揭示。

(2)制度体系

从法律体系而言,美国上市公司环境会计披露的制度体系从法律层面到法规制度层面均系统地涉及到。

在法律层面上,美国上市公司遵守的环境法律制度中均有专门涉及环境信息披露的相关规定,这些法律包括《清洁空气法》、《清洁水法》、《资源保护与回收法》、《综合环境反应、补偿和债务法》、《超级基金增补与再授权法》等。

在具体的环境会计制度层面,美国要求上市公司在财务会计和报告以及财务分析中,及时考虑环境问题导致成本增加从而对公司财务产生的影响,要求定量披露环境成本和负债,并有相应的清晰的指导。美国证券法规定,上市公司除了遵循上述法律法规外,还必须按照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的要求披露环境会计信息。如:第92号专门会计公报是sec专门就环境会计与报告问题予以说明的一份公报。它涉及到了环境会计与报告中的许多问题,主要包括:①在财务报表上分开列示环境负债和可以收到的补偿(从保险公司或其他有关方面收到的应收款);②确认可能承担的环境成本;③环境负债计量的基础;④对于预计的环境负债的列示;⑤分级管理的企业的环境负债的列示;⑥或有事项、场地清理与监控成本。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为环境会计的处理与披露问题发布准则和解释公告,为企业披露环境信息提供了指南,这些公告包括:fasb第5号准则公告:“或有负债会计”;fasb第14号解释公告:“损失值的合理估计”,以及紧急问题工作组公告“石棉清理成本的会计处理”、“清理污染成本的资本化”、“环境负债会计”等。1996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的会计标准执行委员会发布了关于“环境负债补偿责任状况报告”,提出了企业在报告环境补偿责任和确认补偿费用时的基本原则,从而为所披露的信息的质量提供了保证。

2.积极的交叉研究

美国对环境会计的研究,在多个相关部门和研究机构中都非常关注,他们协同进行积极的交叉研究,很好地推动环境会计的发展。这些机构有: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局、美国会计学会、美国管理会计学会等多个组织。

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局从20世纪90年代起主持了环境会计系列研究项目,归纳出一整套环境成本和相关的成本成本概念框架以及一整套包括生命周期分析、完全成本法和作业成本法在内的综合性环境成本系统,并组织编写了《环境会计导论:作为一种企业管理工具》一书。该书从概念上澄清了环境会计的3种涵义,在环境成本计算、成本分配、环境会计信息应用等方面为企业管理实务提供了技术指南;1998年开始,国家环保局要求钢铁、金属、汽车和造纸四大行业在互联网上附加揭示环境会计信息。美国会计学会(american accounting association,aaa)成立了专门组织行为环境影响委员会,对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有关问题进行了专门研究。该委员会认为,企业编制反映环境影响主要由内部报表和外部报表两张报表构成。美国管理会计学会(ima)发表了第42号管理会计公告《企业经营决策中的环境会计技术与工具》,主要用于指导管理会计师处理环境问题。

3.制度许可的披露模式

(1)披露环境会计信息的渠道

美国上市公司可以通过新闻、布告栏、发布会、年报和单独环境报告说明环境事务包括环境会计信息。在任何一种渠道及时公布相关环境会计信息。美国对环境会计问题的信息披露主要表现在对环境成本和负债的报告上。当企业发生环境污染行为时,就有可能发生相应的环境成本与债务风险,对于这些债务、支出和损失,美国会计界认为应该采取合理的方式及时予以披露。美国企业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属于法规披露项目,企业特别是大规模的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需要对环境会计信息进行披露,使企业管理者更好地了解企业,制定合理决策,同时满足信息需求者的需要。

(2)年报中披露环境会计的模式

美国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在年报中披露的位置主要在年报管理层讨论分析部分。

从披露环境会计信息的内容上看,美国上市公司会从影响企业财务的角度,主要披露环境政策、环境成本和环境负债三个方面内容。首先,美国上市公司披露公司环境政策目标,并且只要与环境负债和成本相关的特定会计政策都予以披露。其次,环境成本的披露。美国上市公司披露公司的环境成本,并将环境投资和环境费用分别做了列示,对研究、再利用、环境健康管理等方面有一定的描述。美国上市公司披露公司的环境负债,对与环境有关的可能债务予以定量的披露,如对未来法规严格执行所导致的可能债务予以说明等。

(3)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具体形式

美国上市公司对环境信息主要采取定量形式披露,定性描述为辅,大部分以上市公司专门发布单独的环境报告的形式予以对外披露。美国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总体情况、与环境事项有关的可能支出和负债、环境治理费用、环保资本性支出金额、环保营运费用、补偿费用等环境成本,还必须披露有关环境支出对公司流动性资金及财务状况的影响及环境法规对公司的影响和遵守情况。

(二)日本

1.制度框架的制定

(1)制定主体

日本环境会计制度的制定主体主要以日本政府的环境省为主导在日本公认会计师协会的配合下制定相关环境会计制度。日本环境省从1999年起先后颁布了多个环境会计指南及报告,从日常及时核算、披露内容和格式等方面做出了具体规定,从理论和实务上提供了指导,推动了日本环境会计的发展。

(2)制度体系

日本环境会计制度体系的完善其背景是日本整体环境法律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强化。

日本政府2000年后先后颁布了《推进循环型社会形成基本法》、《新环境基本法》,对20多项环境立法、施行令、施行规则进行了修订。2001年4月颁布实施了《prtr法》(环境污染物质的移动、排放登记制度)。这使企业在推进环保活动有中必须环境问题的财务影响、环境绩效的确认、计量和处理问题进行及时披露。

日本环境省于1999年发布了《关于环境保护成本公示指南》。2000年发布了《关于环境会计体系的建立》,对环境治理效益和环境收益进行了研讨,并确定了对环境费用和环境收益进行计量的相关方法。2001年2月,日本环境省发布了《环境报告书准则――环境报告书制作手册》,对环境报告书的内容和格式作了具体规定。2002年,又发布了修订版的《环境会计指南》,修订版中提出了3种披露环境会计信息的报表格式,鼓励企业选用其中任意一种。其后,日本环境省又相继颁布了《环保成本分类指南 2003版 》、《环境现状与课题 》报告、《环境会计导则 2005版 》等。

2.积极的交叉研究

在日本环境省制定环境会计制度过程中,与日本公认会计师协会、日本会计研究会等一系列社会团体进行着密切的交流和互动。日本公认会计师协会设置了环境会计专门委员会,该委员会在对海外环境会计动向进行调查的基础上,提出了有关环境会计概念框架的报告;日本会计研究会也在2000年年会上,提出《环境会计的发展与构建:特别委员会报告》。2000年7月日本环境省委托日本公认会计师协会编写了《环境会计指南手册》。这种积极的交互研究,极大推动了日本环境会计的发展。

3.制度许可的披露模式

(1)披露环境会计信息的模式

日本上市公司的环境会计信息是通过环境报告书的模式对外进行披露的。日本是从1997年开始实行环境报告书,按照环境省《2000年环境报告书指南》的规定,上市公司需要在环境报告书披露公司的概况、环保方针目标及业绩状况、环境管理状况以及企业降低环境负荷对策等。

(2)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具体形式

日本上市公司是针对不同类型的企业适用不同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基本模式,其披露的内容主要采取定量形式为主、定性描述为辅。

日本环境省在2000年3月公布的《面向环境会计(2000年报告)》的基础上,于2000年7月委托日本公认会计师协会编写了《环境会计指南手册》,提出环境会计信息的公布形式有三种,并填制对应的报告格式:以环境保护费用为主的“环境保护费用主体型”企业公布用a表;主要比较环境保护效果的“环境保护效果对比型”企业公布用b表;比较环境保护效果和环境对策经济效果的“综合效果对比型”企业公布用c表。

三、我国在环境会计制度及时披露的制定和推广中可借鉴之处

1.政府应尽快确立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制度体系,制定上市公司环境会计准则

会计准则是会计工作的标准和准绳,因此制定环境会计和信息披露准则,对于规范和推广环境会计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我国立法机关和政府职能部门应尽快确立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制度体系,在现有环境法律制度、证券法律制度和会计的法律法规系统化的基础上,制定的环境会计准则和信息披露制度,并且相应制定更为具体和可操作性的实施准则,使上市公司在环境会计日常核算上有法可依,也使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有统一的标准。

2.政府相关部门应针对上市公司应健全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制度,规范化环境会计报告披露模式

政府相关部门应逐步针对上市公司的环境会计信息进行规范,修订会计立法,对财务报表中报告的环境事项,既要披露其对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影响,同时也要披露企业带来的环境影响方面的信息。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渠道(在什么地方披露)以及披露模式(如何披露)应尽快确定。

3.加强各研究机构之间的积极沟通和交叉研究,推动社会各方对环境信息披露的宣传和监督

政府在推动环境会计制度的制定和实施上,应借鉴美日等发达国家的做法,积极与相关机构和社会研究团体进行沟通,有效提高制度的可行性和执行效力。通过社会各方的宣传,使全社会各方形成对企业的监督机制,从而推动企业自主披露环境会计信息的良性发展。

总之,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及时性是高效资本市场管理体系的重要基础,而建立并不断完善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制度,需要政府相关部门与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高春玲.企业环境会计及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7.[2]张劲松.环境会计报告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7.[3]梁小红.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有效机制及模式探析――基于福建省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状况的调查[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9).[4]魏素艳.西方国家环境信息披露:实践、特点与启示[j].财会通讯(学术版),2005.(7).[5]肖淑芳 胡伟.我国企业环境信息披露体系的建设[j].会计研究,2005.(3).[6]耿建新 房巧玲.环境会计研究视角的国际比较[j].会计研究,2004.(1).[7]王杰.日本推行企业环境会计的措施及对我国的启示[j].财会研究,2003(6).[8]陈信元.中国会计信息环境的初步分析[j].会计研究,2000,(8).[9]田翠香.我国上市公司年报中的环境信息披露[j].会计之友,2010(1).作者简介:

篇6: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结构

一、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法律监管制度的现状及问题

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法律监管制度的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监管主体的 性减弱

首先从证监会的监管 性来说。证监会是我国主管证券发行和交易的政府单位,但证监会作为 所属正部级事业单位的地位,使其不可避免地承受 的部分职能,体现在监管政策上为监管还要为其他政府目标的妥协;而且证券会在各地派驻的监管部门,受地方行政力量的干涉,导致自身的监管职能受到很大的制约。其次从上市公司的 董事制度来说。上市公司的 董事制度一个重要的作用制约上市公司的行为,监管公司的不法和违规行为。

董事 履行职责,不受上市公司主要股东、实际控制人或者其他与上市公司存在利害关系的单位或个人的影响。但是近年来 董事这种 监管作用逐渐减弱,在监管公司行为中起不到显著作用。

(2)监管主体的职业道德缺失

注册会计师事务所的注册会计师对上市公司向公众披露的财务信息进行审计。然而有部分人员,为了追求个人利益或是迫于上级的压力,而放弃甚至沦丧了职业道德,由于其具有专业技能使其作假账具有高超的处理能力,操作极具隐蔽性,一般检查较难发现,易于逃避外部监督。如红光实业管理舞弊案中的成都蜀都会计师事务,张家界管理舞弊案中的湖南会计师事务所等,这些事务所帮助上市公司一同造假,共同虚构不存在的利润,导致了所披露的会计信息严重不真实,起不到其应有的监督和管理作用。

(3)监管进程的滞后

对会计信息的监管中存在着法律普通存在的监管滞后的问题。监管部门本来应该在审核公司上市材料的时候应该及时发现问题,但是实际会计信息披露造假 中,证监部门面对上市招股说明书均存在着严重的弄虚作假的行为却形同虚设,而是在 曝光后才进行严厉的查处,明显存在监管进程的滞后性。

(4)监管形式的单一

政府对于会计信息披露方面的监管主要包括派驻工作组进行审计、不定期抽查等方式,这种监管方式有其积极的作用,然而也存在一些弊端:一方面,会计信息的产生是个动态的流程,这就要求法律需要全方位、全过程的监督,单一的检查只能找到一个点上的信息是否符合法律的规定。另一方面,有限的检查难以完整、精确地找到一个会计期间中作假的地方。

二、完善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法律监管体系的措施

(1)完善公司的治理结构

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不规范,其主要原因还在于公司内部体制的不健全和治理结构的不完善。这就需要上市公司要先完善公司的治理结构:一方面,要增强董事会的职能。建立董事会的 的领导权,使董事会成为一个 的强有力的决策机构,还要增加 董事的比例,吸收一部分小股东的代表,真正保护小股东的合法利益;董事会内部设立专门委员会,建立 董事和内部董事的制约关系;还要建立一套全面有效的董事会自我评估机制,这样可以及时发现董事会运行存在的问题,使董事会更好地创造股东长远利益。另一方面,要优化经理人激励制度。不能以公司利润的单一指标对经理人进行考评,因为这样容易助长经理人为了追逐利益而披露虚假财务信息,而是应当建立一套长期有效、多方位的经理人的评估、激励机制。

(2)加强对中介机构的管理

篇7: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论文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论文【1】

【摘要】 随着人们对环境问题的关注,环境会计信息披露问题也备受重视,对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研究也提上日程,本文通过研究国内已有文献在披露内容和方式的最新动态,对其实证研究成果进行综述,指出我国现阶段环境会计所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对策提出自己的看法,以期为该领域的进一步探索提供有益的线索。

【关键词】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 披露内容和方式 对策 综述

环境会计又称绿色会计,它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以有关法律、法规为依据,计量、记录环境污染、环境防治、环境开发的成本费用,同时对环境的维护和开发形成的效益进行合理计量与报告,从而综合评估环境绩效及环境活动对企业财务成果影响的一门新兴学科。

一、引言:

伴随着经济发展,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

将环境活动纳入企业会计核算体系,真实反映企业经济活动,披露环境会计信息,成为传统会计面临的新课题。

要解决环境污染问题,需要把经济发展与环境问题协调起来,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开展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研究,促使企业在关注经济效益的同时关注环境效益,无论是对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还是对会计理论的创新和完善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

关于披露内容,黄嫦娇()提出对于环境资产、环境负债、环境净资产、环境收益、环境成本的披露,并且由于环境会计的特殊性,要求其信息的披露也必须在传统的三大会计报表的基础上再加以图表、文等形式来报告,对碳排放情况、碳排放权问题等信息进行详细的披露;张永杰()以江西省16家上市公司为例,表明我国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内容应包括两方面:一是关于企业活动的财务影响信息; 二是关于企业活动的环境业绩信息;

另外,在进行披露内容探讨时,还有学者对披露的内容进行新的分类,例如陈薇()指出环境会计信息披露需要界定出定性环境信息和定量的环境信息,并在此基础上确定其具体需要披露的内容;秦嘉龙、吴玉芳(20)在分析青海省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时提出,我国上市公司所披露的环境信息中,以货币形式和非货币形式或同时以两种形式披露。

田翠香(2010年)认为企业通过年报披露环境信息,应注意协调与其他环境信息公开方式的关系,有条件的企业仍然可以在年报以外,编制独立的环境报告或社会责任报告。

综上所述,对于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内容,主要从会计要素入手,从货币、数量、定性、定量等方面反映一个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现金流量

(二)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方式:

由于我国环境会计起步较晚,没有统一、标准的披露形式,众说纷纭。

冯银波(2010年)认为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有三种可选模式:在财务报告框架内披露、编制独立环境会计报告、在管理当局声明书中披露;李秋(20)基于低碳经济视角,提出不同规模企业应灵活地采取不同类型的披露形式:

①对大型企业如上市公司,可采用单独编制环境会计报表的形式在其中单独列示低碳治理信息;②对大中型企业可以采取在财务报表,财务报表附注或者董事会会议报表中单独反映二氧化碳治理的信息;

③对中小型企业可允许以非货币式计量的基础上以文字的方式阐述其为减少碳排放所付出的成本费用以及业绩效益等信息;戴悦、华楚慧、李玮玮(年)从环境产权角度出发进行探讨,认为有效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模式应该是以环境产权为核心的一个环境责任报告体系,该体系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环境问题的财务影响信息,第二部分是关于环境绩效方面的信息,第三部分是更加充分的独立环境责任报告;

另外也有学者虽然从不同领域出发,仇淑平(2012年)认为独立报告模式将是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主要发展方向;同样的,刘灵芝、富晓丹(2010年)针对我国现阶段的林业企业的研究,认为我国林业企业应该采用表外披露的方式,编制补充的环境会计报告。

从以上研究中发现,普遍认为会计的信息披露应依托财务报告的形式来进行,或采取独立报表形式。

(三)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影响因素:

王亚男、傅建设、冯烨彬(20)以沪深两市74家公司为样本,对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表明股权制衡度、净资产收益率、公司规模是影响我国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的重要因素;刘海英(2010年)整理了近几年国内外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研究成果,研究表明公司自愿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与以下因素正相关:

①公司规模及公司的`行业性质;②公司的股权分散度;③公司披露的环境诉讼以及环境罚款信息;

在针对具体行业,刘洋、赵伟(2012年)选取了山东省内53家强污染行业的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以统计学的相关理论,认证了国有股比例系数与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水平正相关,上市公司规模与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水平正相关;戴蓬军、董淑兰(2010年)以在沪深两市上市的农业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

他们faxian 农业上市公司的经营管理能力、公司规模及发展能力是影响其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状况的显著因素,并且均呈显著正相关,而盈利能力、风险状况、现金流量状况、非农化经营程度和政策优惠情况对农业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状况影响不显著。

三、我国目前环境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已有文献进行综述,分析了目前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最新的研究成果,我认为目前我国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着一些问题:

1.从理论研究层面:

(1)理论研究的匮乏:随着对环境会计信息的需求越来越大,我国的理论研究并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不能很好的指导实际工作,导致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缺乏可比性;

(2)由于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起步较晚,没有形成统一而又成熟的披露模式; 2.从国家层面:

(1)环境会计法规、准则、制度建设滞后,目前我国已经相继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但是在所有的这些法律法规中均没有涉及到对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具体规定;

(2)缺乏专门的环境会计人员和审计人员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对环境信息的披露的完整性和质量;

(3)监督和执法力度不足;

3.从社会层面:

(1)披露主体范围较窄、比例不高,且集中在重污染行业,对环境信息披露仅仅是一种自愿行为,缺乏强制性约束;

(2)企业环境意识差,参与度不高;

(3)社会公众的环境意识不足,我国在环境保护实践方面做出了很大努力,公众的环境意识也明显增强,但是,从总体上说,当前我国公众的环境意识还有待于提高;

四、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对策:

1.加强理论体系研究,具体包括:

(1)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充分学习和借鉴国外已有的研究成果;

(2)鼓励相关人员进行研究,鼓励其在有关期刊杂志发表自己的观点;

(3)在高校开展环境信息披露的相关课程,从基础做起,加强理论的教育;

2.建立健全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并且提高监督和执法力度;

(1)对上市公司建立诚信档案,详细记录他们在环境信息披露方面的行为;

(2)加强信息的透明度,发挥舆论监督作用;

3.培养具有专业胜任能力的环境会计人员以及审计人员,并且加强两者的独立性,同时加强合作;

4.在全社会提高公民的环境意识,培养人们对环境问题的重视;

5.针对环境会计信息的复杂性和评判的多样性,引入数学概念和方法,使指标体系固定化,同时配合相关的数学型人才,完善信息的披露。

篇8:论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制度

一、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不足

(一) 会计信息披露不及时

信息披露不及时在上市公司中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其原因有多种:有些是出于故意隐瞒或延迟披露本公司不利消息;有些是为内幕消息持有人创造内幕交易的条件;有些是出于对投资者利益的漠视, 不履行及时披露的义务。根据我国《证券法》的规定, 为保护广大投资者利益, 上市公司发生对股价可能产生重大影响而投资者尚未知情的事件时, 应立即编制重大事件公告提交证券交易所和证监会, 并及时向社会披露。而上市公司往往根据自身利益需要决定何时披露重大事件, 如已经发生的重大资产收购、兼并、重组、重大债务纠纷以及股权转让等重要财务会计信息都不及时公布。信息的滞后, 不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的经济决策, 同时也降低了会计信息的预测价值和反馈价值以及决策相关性, 使得会计信息不能真正发挥其作为决策依据的基本作用。

(二) 会计信息披露准确性差

一是很多上市公司为了吸引投资者, 规避准确性要求, 使用模糊术语;二是预测的准确度低, 存在过分乐观估计的现象, 有的上市公司公布的预测值与实际值相差甚远;三是盈利预测时只提供孤立的几个数字, 而不提供完整的盈利预测报告;四是在客观条件发生变化, 原来的业绩或盈利预测出现偏差时, 没有及时公布预警公告。

(三) 会计信息披露真实性差

根据中国证监会的规定, 信息披露义务人应当真实、准确、完整、及时披露信息, 不得有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因此, 上市公司披露的会计信息应当真实地反映企业经济活动的实际情况, 而不能偏离或歪曲企业的经济活动。然而, 不少上市公司出于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保住上市资格或者争取增配股资格, 或是出于经营者、大股东自身利益的考虑, 捏造虚假信息, 篡改应予披露的事项, 不同程度地夸大资产规模、盈利能力、经济实力和经营业绩, 虚构利润, 或人为缩小负债、亏损, 制造不存在的经济增长点, 误导投资者, 损害信息使用者的经济利益。

(四) 信息披露不充分

一些上市公司为了自己的声誉不受影响, 在公开披露信息时, 对应予以披露的信息不作完整的披露, 对有利于上市公司发展的会计信息大量甚至夸大披露, 而对其他不利于公司发展的负面信息则故意隐瞒。有的公司甚至对企业会计准则要求披露的重大事件不予披露, 报喜不报忧, 隐瞒对股价不利的事实。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不充分披露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股票投资者的利益, 阻碍了证券市场的有序运行。

二、完善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对策

(一) 提高会计人员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

专业知识是会计人员素质的特质之一, 会计人员应具备的最起码的从业知识, 主要包括会计基础、财务管理、相关行业的会计理论以及行业财务制度、管理会计和会计电算化等。会计人员必须能灵活运用会计专业知识, 具备丰富的会计工作经验, 以及熟悉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会计制度, 才能够胜任这一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否则, 会计人员就不能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会计制度的规定, 顺利完成会计工作, 甚至使上市公司披露的会计信息缺乏真实性、完整性。

(二) 完善会计法规体系

目前, 我国已初步建立了以《会计法》为主体的较为完善的会计法规体系, 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进一步规范企业会计行为, 确保上市公司披露的会计信息更加真实与完整, 同时, 对于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也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尽管如此, 我国现行会计法规体系在监督和规范企业会计活动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需要尽快健全和完善, 从而确保企业披露的会计信息更加真实可靠。完善会计法规体系应做到:继续加强《会计法》与其他经济法律的协调;发挥经济法律对规范会计行为的整体功效;推动会计改革的国际化步伐, 建立既符合我国国情又适应国际潮流的会计准则体系;加强注册会计师审计的法制建设, 完善审计准则体系。

(三) 提高中国证监会的监管能力

中国证监会是市场的监督主体, 其监管核心是信息披露, 目标是提高资本市场中信息的质量和数量, 使之更有利于投资者决策。同时要惩罚违规者, 实现资源有效配置。中国证监会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监管是否有力直接影响着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规范性, 能否提高证监会和证交所的监管水平、效率, 直接关系到上市公司是否沿着正确的轨道行进。因此, 必须尽快加强中国证监会的监管能力。证券监管部门应及时修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中的处罚条例, 加大处罚力度, 对信息披露中存在虚假或重大遗漏行为的上市公司, 采用警告、罚款、没收非法所得、摘牌、停业等方式, 给予严格的处罚, 严重的还应追究有关人员的民事和刑事责任。

(四) 加强无形资产在财务报告中的披露

《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第十一条规定:“企业自创商誉以及内部生产的品牌、报刊名等, 不应当确认为无形资产。”目前允许进入财务报表表内的无形资产项目, 仍限制在大家所熟悉的、可辨认的专利权、特许权、版权、著作权、商标、技术所有权等。而在知识经济时代为大家所重视的人力资源、顾客满意度、供应链、组织制度、策略管理等被认为可以创造公司价值的无形资产仍未包括在准则之内, 导致数额较大的无形资产却没有在公司财务报告中得到反映和揭示。笔者建议, 这些无形资产在不能准确计量列入会计报表的情况下, 应通过其他方式, 如在资产负债表下的补充资料中进一步披露其有关信息。另外, 无形资产在财务报告中的反映也可以通过编制附表的方式说明。为了详尽反映无形资产增减变化情况, 可以设计编制“无形资产增减明细表”, 主要项目应为按类别反映企业所拥有的无形资产;按项目反映全部无形资产增减变化的动态, 即年初余额、本年增加额、本年减少额、年末余额等。

(五) 全面披露企业未来价值的预测信息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日益发展和完善, 企业投资者和潜在投资者都丞待了解企业未来的经营发展情况。因此, 企业应当向财务报告的使用者、投资者和潜在投资者提供与企业未来价值变化趋势有关的预测信息, 虽然预测信息缺乏可靠的保证, 但毕竟能克服历史信息的不足, 增强信息使用者决策与评价的相关性。所以, 企业未来价值的预测信息就成为信息披露的一个重要方面。当然, 最佳方式是披露完整的财务预测报告, 但从实践上看操作比较烦琐, 而且意义不大。因此, 可以考虑披露简易的财务预测报告, 同时, 企业还应该尽可能详细地披露企业未来价值变化趋势的信息, 包括企业所处行业情况、国内外的竞争情况和市场前景、公司战略目标及修改情况、公司发展前景和发展规划、盈利预测及其假设和前提条件、企业面临的机会与风险、收购兼并、投资与重组、产品市场占有率等方面的相关信息。

(六) 重视对人力资源的披露

人力资源具有时效性和能动性的特性, 这又决定了人力资源价值构成的复杂性。人力资源与固定资产相比, 其成本构成不仅包括人力资源的原有价值和附带成本, 还包括人力资源的超常功能所带来的价值。解决对人力资源信息的披露, 除了要深入研究人力资源计量的理论和方法, 还要进一步解决人力资源的确认问题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利益分配等问题。

参考文献

[1]逄渤.实施新会计准则对上市公司的影响[J].国际商务财会, 2007 (18)

[2]周志平.论财务报告改革[J].湖北社会科学, 2003 (7) :125.

[3]吴中春.试论财务报告基本理论在当代发展[J].经济师, 2004 (2) :156~157.

上一篇:课题开题报告格式及写法下一篇:标明书名或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