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人事业与农场经济发展论文

2022-05-01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支部强不强,要看领头羊。党员干部是群众的榜样,打赢脱贫攻坚战,尤其需要广大党员干部当好“领头羊”。那么如何在脱贫攻坚战中打造“党建+扶贫”亮点呢?靖安县仁首镇“党建+残疾人扶贫创业中心”、高湖镇“党建+商会”的创新脱贫之路和水口乡“党员回归”工程给本刊记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残疾人事业与农场经济发展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残疾人事业与农场经济发展论文 篇1:

中国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框架设计

摘要:作为社会弱势群体之一,中国残疾人群的基本生存状况令人担忧,迫切需要健全的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来维护基本权益。利用2006年中国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描述了残疾人群收入贫困、就业困难、教育、医疗服务、康复等基本需求不能得到满足的生存状况,就此提出建立“多支柱、梯度扶助”式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的框架设计。

关键词:中国;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

一、残疾人群的基本生存现状

1987年中国首次残疾人抽样调查显示,中国各类残障人员共约5 164万人,占全国人口的4.9%。根据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公报,中国各类残障人员总数为8 296万人,已占全国总人口的6.34%[1]。20多年来,中国残障人员总量与残障人员比例呈现稳步增加的趋势。残疾人属于生理性社会弱势群体,现阶段他们的基本生存状态在总体上依然令人担忧。

1. 残疾人收入水平较低

调查公报显示,在2005年全国有残疾人家庭户人均全部收入中,城镇为4 864元,农村为2 260元。2005年底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0 493元,农村人均纯收入为3 255元,可见城乡残疾人人均收入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所有残疾人家庭户中,12.95%的农村残疾人家庭户年人均全部收入低于全国农村贫困线683元,7.96%的农村残疾人家庭户年人均全部收入在684元~944元之间,处于贫困线边缘。

2. 残疾人就业比较困难

近年来残障人员就业状况不容乐观,2005年城镇新安排残障人员就业仅为39 万人。2006年15~59岁残疾人的就业率则下降了6.21个百分点,为47.84%。同年全国城镇男性16~59岁、女性16~54岁残疾人中,在业人口297万,就业率为38.72%。农村同年龄段残疾人的就业率为59.02%[2]。随着全国福利企业的总体数量逐年下降,得到安置的残障人员数量也在相应减少, 1996年全国各类福利企业共有59 000家,安置残障人员94万,到2006年底则下降为30 000家,安置人数降至62万人,残障人员群体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危机。

3.教育、医疗服务、康复等基本需求不能得到满足

15岁及以上残疾人文盲人口有3 591万,文盲率为43.29%。6~14岁的246万学龄残疾儿童中,有36.81%没有接受义务教育。接受高等教育的残疾人比例极低,全国具有大学程度的残疾人为94万,仅占全部残疾人的1.13%。曾经接受过医疗服务与救助、康复训练与服务的残疾人比例分别为35.61%和8.45%。而对上述服务有需求的残疾人比例则分别达到72.78%和27.69%。这表明残疾人的基本需求与当前提供的服务之间有很大差距。

综上可见,残疾人群体是中国最具典型性的一个社会弱势群落。他们既有经济利益上的贫困性、生活质量上的低层次性,又具有风险承受能力方面的脆弱性。因此,基于维护社会公正、保障基本生存公平、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同步、政府承担主体责任与社会具有接纳弱者义务的理念,极有必要对残疾人群体的基本生存状态给予高度的关注,构建完整的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既成为政府和全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又成为时代发展与社会文明进步的必然要求。

二、“多支柱、梯度扶助”式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框架设计

构建完整的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应包含政府保障计划、企业保障计划、个人补充保障计划和社会慈善事业补充保障计划四个支柱,同时应具有以下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政府提供的基础保障,属于低层次内容,覆盖全体残障人员。包括最低生活保障、救济型养老金、基本医疗救助、公益就业扶持、免费义务教育等。第二层次是由政府和企业提供的与现行社会保障制度相衔接的配套保障,属于中层次内容。包括社会救助(由政府提供的残障人员生活补贴和企业内部提供的互济救助)、社会保险(如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和生育保险等)、社会福利(福利供养、就业安置、创业优惠、住房补贴、供暖补贴、教育补贴等)、社会服务(如就业指导和培训、举办文化体育活动、建设无障碍社会环境等)四方面内容。第三层次是由个人自身和社会慈善事业提供的补充保障,属于高层次内容。它是在前两个保障层次基础上,满足残障人员较高层次的发展需求,为其参加社会科学、文化、体育等活动创造有利的条件和提供有力支持。上述三个层次紧密衔接,构成了一个梯度分明而又相互联系的保障体系,这里称之为“多支柱、梯度扶助”式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根据中国社会保障内容的基本分类,“多支柱、梯度扶助”式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应由残障人员的社会保险、社会福利(含残障人员就业)、社会救助和社会服务等子系统构成。

1.社会救助子系统

第一,政府救助应主要包括最低生活保障、低保边缘户救助、临时救济、康复救助等项目。首先,继续将残障人员纳入最低生活保障中,做到应保尽保;对接近低保而又未达到低保线的边缘户给予救助;对一户多残、一户重残的残障人员家庭,通过政府财政安排使之享受定期化、制度化的社会救助,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其次,临时救助包括节日救助和突发性事件救助。再次,政府应加大对残障人员的康复力度。对残障人员康复治疗的费用,由市政府及残联设立残障人员康复基金中给予部分报销;对于社会救济型残障人员,除了领取最低生活保障金外,还应为其提供医疗服务作为扶贫解困的形式。第二,民间救助。在建立残障人员的社会保障网络中,要大力发挥社会慈善事业和社会志愿者的支持作用,以填补政府机构与个人需要之间的空白。依托社区残障人员协会,大力发展社区非营利组织,引导非营利组织积极开展残障人员社会保障服务。还可以通过慈善捐赠等方式来建立残障人员生活保障基金等。

2.社会保险子系统

第一,针对有劳动能力的残障人员社会保险。城镇残疾职工应依法参加社会保险,缴纳社会保险费,并按国家规定享受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保险待遇。对于有工作单位的残障人员,用人单位要按有关规定为其缴纳社会保险。其次,个体就业和自愿组织起来就业的残障人员也应按规定参加基本社会保险,政府应对其进行补贴。第二,重度残障人员社会保险。政府应帮助无业贫困残障人员和重度残障人员解决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问题。对于社会救济型残障人员,政府应为其缴纳基本养老保险金和基本医疗保险金,以保障其基本生活。

3.社会福利子系统

第一,福利供养。中国《残障人员保障法》规定对于丧失劳动能力,无法定扶养义务人或法定扶养义务人无扶养能力,又无生活来源的“三无”残障人员应予以供养、救济,福利院和其他安置收养机构应按规定安置收养残障人员。第二,就业安置和创业优惠。可以考虑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针,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地安排残障人员就业。如民政、残联系统等有关部门可举办一些集中安排残障人员就业的福利企业,也可建立精神病人的工疗农场。此外,政府应倡导成立若干行业协会,增强吸纳就业能力。对安排残障人员就业达不到规定比例的单位,应当按照差额人数向残障人员劳动就业服务机构缴纳残障人员就业保障金。对于有创业愿望的残障人员,应为其培训并提供低息小额贷款、减免税收等政策,帮助其创业。第三,教育福利。对不具备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残疾学生,应根据其特殊需要实施特殊教育。同时还需要大力发展残障人员的职业技能教育,将培训与就业一体化。在费用方面,政府现已免除包括残疾学生在内的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并对高中、职业教育和大学阶段的费用给予部分补贴。在资金来源上,政府财政应承担主要责任,并提倡社会捐资助学,多渠道筹集资金。第四,政府还有必要对贫困残障人员的住房、冬季取暖等最基本生活需要进行补贴。

4.社会服务子系统

第一,积极发展残障人员文化体育事业。定期举办残障人员运动会、艺术节、智能竞赛等,同时建立残障人员图书馆、俱乐部和活动站等,丰富残障人员的文化生活。第二,建设无障碍社会环境。根据市级财政状况和残障人员基金情况,可以免费或优惠为残障人员提供轮椅、助听器或手杖等必备用品,并对残障人员搭乘公共汽车、火车,进入公园、盲人读物邮寄等给予优惠或免费。政府还应加大宣传力度,促成尊重残障人员、帮助残障人员的良好社会风尚。第三,逐步建立多维一体的社区服务网络。残障人员社区服务的主要内容应包括:提供与残障人员基本生活密切相关的帮扶服务;以家庭为基础开展残障人员社区康复;残障人员再就业服务;残障人员的文化生活服务;建设社区无障碍环境;心理辅导服务和维护残障人员合法权益等方面。

参考文献:

[1] 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办公室.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主要数据手册[K].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

[2] 程凯.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主要结果及其对策[C].首届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论坛论文集,2007.

The framework design of social security system for the disabled in China

ZHANG Jin-feng1, YANG Jian2,ZHANG Xiao-meng2

(1.China center for social security research of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872, China;2.Population research institute of Liaoning University, Shenyang, 110036 ,China)

Key words: China; the disabled; social security system

[责任编辑陈丽敏]

作者:张金峰 杨 健 张晓蒙

残疾人事业与农场经济发展论文 篇2:

靖安县:“党建+扶贫”工作亮点纷呈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支部强不强,要看领头羊。党员干部是群众的榜样,打赢脱贫攻坚战,尤其需要广大党员干部当好“领头羊”。那么如何在脱贫攻坚战中打造“党建+扶贫”亮点呢?靖安县仁首镇“党建+残疾人扶贫创业中心”、高湖镇“党建+商会”的创新脱贫之路和水口乡“党员回归”工程给本刊记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据了解,近年来,靖安县坚持党建引领,不断加强对基层党建工作的指导提升,全县各地积极发挥“党建+”功能,结合工作实际,打造了党建+产业扶贫、产业脱贫、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村级服务等一个个党建示范点。这些亮点工程有力地推动了基层党组织建设向脱贫攻坚聚焦、力量向脱贫攻坚集中、政策向脱贫攻坚倾斜,形成了党建带动、合力攻坚,组织靠前、重点突破的精准扶贫工作良好局面。

亮点一:仁首镇“党建+残疾人扶贫创业中心” “志+智”模式激发残疾人创业动力

靖安县“党建+残疾人扶贫创业中心”位于仁首镇,中心的建立旨在帮助贫困户和弱势群体创业就业,实现党建与脱贫攻坚的无缝对接,带动更多的贫困人口脱贫增收。该中心总投资120余万元,占地面积1400余平方米,由创业中心总部和扶贫生产车间两部分构成,其中:创业中心总部总投资60余万元,占地400平方米,设电商销售、网络游戏、货品展示、办公接待、休息生活、休闲健身、洗车等区域;扶贫生产车间投资60余万元,占地1000余平方米,目前已完成一条生产线的建设,规划建设4条生产线,可带动30余人就业,实现年销售额100余万元、年销售利潤30余万元。

组织搭平台,党员作示范。扶贫创业中心的创始人是仁首镇石下村精准扶贫对象、共产党员胡爱武。2016年初,通过网络游戏实现自食其力的胡爱武萌生了网络创业的念头,希望通过网络创业平台,让更多贫困群众和他一起致富。在各级党组织的帮助下,2016年6月起,他带领石下村10名贫困残疾人创办了石下村网络扶贫创业中心,进行网络创业,通过努力,实现了每人每月增收1000元以上。

为帮助创业中心发展壮大,惠及更多的残疾人和贫困群众,2017年10月,靖安县启动石下村网络创业中心搬迁计划,整合资源创建了“党建+残疾人扶贫创业中心”。创业中心的场地由仁首商会支部书记徐斌无偿提供,创建资金由县、镇、村各级党组织鼎力支持,并建立了党员对口帮扶制度,为残疾人脱贫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帮扶平台,不仅帮助他们实现了就业增收,也为更多的贫困群众点亮了一盏闪烁着希望和幸福的明灯。

创业多元化,脱贫迈大步。扶贫创业中心成立以来,在党组织的帮助下,不断拓宽创业就业途径,目前已由最初的网络游戏逐步拓展到农产品生产加工、线上线下销售、洗车服务等多种经营模式。中心目前已在南昌红谷滩5个农副产品店、县城菜市场、雷家古村、集镇超市设立分销点,同时注册3个淘宝店,1个微商店,通过与江西优而信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合作,向农户特别是精准扶贫户点对点收购,帮助他们把农副产品销往广东、黑龙江、四川等20多个省份,实现销售收入40余万元。

扶志+扶智,激发内生力。扶贫创业中心负责人胡爱武总是说:“我们贫困残疾人都有一颗发展创业的心,只是缺少一个创业的平台,感谢党组织为我们这个特殊群体搭建了一个这么好的平台!我将充分发挥这个平台的优势,为更多的贫困户脱贫增收提供帮助”。为带动更多贫困户脱贫,创业中心先后与仁首、宝峰等乡镇的162名贫困户签订了农产品订单种植回收协议,解决群众的后顾之忧。胡爱武还多次走出创业中心,到贫困户家中开展精神扶贫行动。通过他的现身说法,越来越多的贫困群众坚信通过自己的智力和劳动能创造生存机会和价值,增强了主动脱贫的信心。目前,该创业中心已带动13人就业,其中贫困户7人,非贫困户6人,通过培训回家自主创业的有6人。

为了助力全县脱贫攻坚,让更多的贫困户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共奔小康,创业中心计划到2019年底,在目前1条食品生产线的基础上,再建3条生产线,达到4条食品生产线齐头并进的生产规模,带动30余人就业。扩大与贫困户的农产品订单种植面积,将有种植意愿的贫困户全部纳入进来,采取保底价回收政策,解决贫困户愁销路、增产不增收的问题;继续开展免费技能培训,将靖安县范围内有创业意愿的贫困户、残疾人纳入免费培训范围,帮助其到创业中心就业或在家自主创业。通过发挥好中心的辐射带动作用,在贫困户中形成 “人人争当脱贫典型”的浓厚氛围。

亮点二:高湖镇“党建+商会”走创新脱贫之路

近年来,高湖镇依托丰富的自然、人文等资源优势,以“党建+”为统领,深入开展扶贫工作,将党建与扶贫相结合、将扶贫与扶志相结合,不断提升党组织的服务水平,采取产业扶贫、就业扶贫等方式,大大激发了贫困户的内生动力,带领贫困户走向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

据了解,高湖商会是靖安县首个成立的乡镇商会,现有会员86家,涉及园艺用品、硬质合金、旅游、农业、绿色照明、医药等行业,会员分布全国各地。在商会成立的高湖商会党总支,共有党员26名,下设3个党支部。通过“党建+商会”的形式,将商会力量整合汇聚至精准扶贫领域,实行责任落实制量化“精准”,建立商会成员扶贫攻坚责任制,实行会长、副会长、秘书长、普通会员负责制,将扶贫攻坚的目标任务进行捆绑,为积极助推精准扶贫提供保障。高湖商会自成立以来,用实际行动为贫困群众谋福利干实事,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进村入户勤求是,了解贫情解民忧。高湖商会一直以来都在致力于用实际行动回报家乡,整合会员力量投身精准扶贫工程,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回报桑梓。商会常务委员会成员带头,成立商会扶贫小组,自发地利用空余时间走访高湖镇的贫困户,到他们的家中去,坐下来与他们交谈,记录贫困户实际情况,了解贫困户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商会扶贫小组在一次走访中了解到中港村上新组村民胡升国老人家中房屋漏雨,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老人,经小组商量讨论后,决定无偿帮助老人维修屋顶。一天的时间就帮胡升国老人的房屋换上全新的琉璃瓦,让老人感觉到了来自社会的温暖和关怀。

商会扶贫小组除了在走访过程中帮贫困户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难题之外,还与其共同分析致贫的主要原因,讨论脱贫的可行方法,制定出合适的脱贫方案,通过产业帮扶、教育帮扶、就业帮扶等多种形式,帮助贫困群众尽快寻找自我发展路径,实现走上致富路的梦想。

汇聚力量建基金,爱心助学一帮一。了解到很多贫困户有小孩上学困难的问题后,高湖商会充分调研了高湖镇的教育情况,与高湖学校进行多次联合会谈之后签订了“高湖商会支持高湖学校教育发展框架协议”,正式成立高湖商会教育奖励基金。预计三年时间投入45万元,资金由高湖商会成员筹集,用于奖励品学兼优且家庭特困生、支持高湖学校的文体事业发展工作、帮扶100名贫困学生完成学业。教育基金成立以来,高湖商会已先后举办8次捐资助学活动,共投入28余万元,为70余名品学兼优的困难学生送去了温暖,激励他们发奋图强、立志成才。

除创办教育基金之外,高湖商会党总支联合高湖镇党委、高湖学校共同举办高湖“道德讲堂”,邀请全国知名感恩道德励志教育演说家举办讲座,采取理论与实例、讲座与体验相结合的方式,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推动全镇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提升全民思想道德素质,营造“崇德向善”的文化氛围。

真帮实干强产业,造血扶贫拔穷根。为帮助贫困户脱贫,高湖商会还积极创新思路,变“输血”救助为“造血”帮扶。商会会员企业海益园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出资20万元,流转土地30亩,通过蔬菜、特色瓜果种植来帮助梁炳国、彭朝义、刘世全、伍超贤四户农户(其中梁炳国、刘世全、伍超贤为贫困户)脱贫致富,并且签订协议,种植的蔬菜瓜果由商会包销。高湖商会另外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通过产业帮扶,带动山口村、下观村两村35户贫困户现金入股,每户股金2000元,每年按照10%发放分红;通过用工帮扶,解决当地60名剩余劳动力用工。

就业扶贫出良方,技能培训助脱貧。为进一步提升贫困群众就业率,帮助贫困户创新创业,实现稳定就业,高湖商会共建有6个扶贫车间,包括华利、雨田、佳裕、嘉诺照明、继胜、绿韵家庭农场,吸纳180余人就业,其中贫困劳动力12人。高湖商会创立了创业帮扶机制,依托商会自身实体产业优势,在项目、资金、生产、管理、市场等方面给予有创业意向的贫困户大力帮扶支持,积极引导贫困户发展养殖和种植产业。免费向贫困户提供种苗,在种植和养殖过程中给予技术指导,并承诺按照市场价格进行回收,从产业上助力贫困户脱贫。目前,20多户有发展意愿和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认领了商会免费提供的种猪、鸡苗和鸭苗。另外,开展就业培训,利用商会的活动场所举办劳务培训班,聘请商会和其他部门的专业人士进行穿插培训,提高贫困户的知识水平,增强贫困户的就业技能,帮助他们更好地就业创业。

亮点三:水口乡“党建+特色产业”助力脱贫攻坚

水口乡背靠九岭山脉,距县城9公里,距省会南昌46公里,下辖9个行政村共113个村民小组,人口1.3万,土地面积183平方公里。截至目前,全乡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37户331人。近年来,水口乡立足生态、区位优势,通过“党建引领+脱贫攻坚”“特色产业+扶贫开发”“美丽乡村建设+贫困面貌改造”等模式,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各项工作。

水口乡2016年启动了“党员回归”工程,乡党委针对流动党员与外商企业熟、人脉广的优势,引导流动党员为家乡发展牵线搭桥。在乡党委的积极努力下,2016年流动党员致富带头人黄振华在桃源村建立七彩桃源鲜花基地(2017年被选定为全县产业扶贫基地),统筹县扶贫资金入股191万元,开发鲜花产业扶贫项目,协议连续分红暂定五年,分红收益由全县11个乡镇 459户贫困户1121人共享。该基地主要种植扶郎花、玫瑰、康乃馨、石竹梅等品种,现已扩建近400亩,解决当地群众就业58人,其中贫困户5人。近年来鲜花销量喜人,基地规模不断扩大,有着强大的“造血”能力,为全县脱贫攻坚注入了强劲动力。

各村在帮扶单位和驻村工作队的大力帮助和支持下,以市场为导向,因地制宜大力发展产业扶贫项目,全力打造“一村一品”的农村特色产业,把产业扶贫作为增加农民收入、提高扶贫开发整体效益的重要举措。目前全乡9个村发展建立产业扶贫基地7个,入股分红项目2个,分别是青山村的丝瓜扶贫基地、桃源村的油茶种植基地和中仑村稻虾共养扶贫基地、贯洲村的油茶种植套种西瓜基地、沙港村的吊瓜种植扶贫基地、腾丰村的蔬菜扶贫基地和周家村入股的野狼谷养殖公司的石蛙养殖分红项目、水口村入股的象湖湾生态园分红项目。

作者:于龙广

残疾人事业与农场经济发展论文 篇3:

靠手走路的致富能手

这个不足两尺高的汉子,用自己的行动证明:残疾人和健全人一样,能够驾驭命运,能够创造出生命的奇迹!

他很矮小,是个弓背猫腰、手脚并用“爬着走路”、身高不足60厘米的“小矮人”;他很有影响,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 (海外版)》以及中新社、人民网等众多知名媒体,都刊播过他身残志坚、自强不息的传奇故事,他成了感动全国的“一尺男儿”。

他,就是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沙子镇沙子村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今年38岁的“爬着走路”的养殖大户谭启树。

这个不足两尺高的汉子,用自己的行动证明:残疾人和健全人一样,能够驾驭命运,能够创造出生命的奇迹!

两岁多就患上小儿麻痹症

1973年3月8日,谭启树出生于沙子镇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

1975年7月,他不幸患上了小儿麻痹症,从此再也没有站起来过。

医生说:“这孩子即使不死,能够站起来的希望也等于零———除非有奇迹发生。”

望着昨天还活蹦乱跳、从此就只能瘫坐在地上的谭启树,父母的心都碎了:“这孩子一辈子怕是完了!”

孩子是父母的心头肉。

在接下来的5年中,父母抱着谭启树四处求医,期待着奇迹会光临。正规医院不行,就找民间草药郎中,周边的所有医院,都留下了谭启树父母的足迹。为筹集医疗费用,谭启树母亲李光财将自家养的年猪卖掉、鸡蛋卖光,但倾尽家中所有,谭启树的双腿仍然一片麻木,并一天天萎缩……

奇迹没有来临,谭启树最终还是没能站起来。

坚持“爬行”到学校读书

对于残疾的谭启树来说,成长是苦涩的。

当别的孩子蹦蹦跳跳的时候,他只能用双手提着自己的两条毫无知觉的双腿一步一步挪动。哥哥姐姐走进了学校,渴望上学的谭启树却只能一个人呆在家里,向父母要来纸笔写写画画。

为了不使他寂寞,早已远嫁的姐姐瞒着外出务工的丈夫卖了家中的年猪,从县城买回一台14英寸的黑白电视机。谭启树觉得十分好奇,一天到晚看个不休,可是,他弄不明白电视里的人在说些什么。谭启树这才想起要读书识字,苦苦哀求父母让他去上学。

1987年9月,15岁的他才终于走进校门,到离家大约两公里处的碗厂小学读二年级。出于对读书识字的渴望,不管刮风下雨,他都每天坚持“爬行”到学校读书。

十五岁的他和六七岁的孩子同班,却因为个子太矮不得不坐在第一排,同学们异样的眼光让他如坐针毡。就这样坚持了三学期,谭启树能够看懂电视了,也能够读报纸了,还学会了使用字典等工具书。

正在父母替他高兴,可以读书、看报、看电视的时候,他突然又不去学校了。父母急了:“是不是在学校受了委屈?”“没有,是我自己不去读了。”

当时,他没有给父母说实话。原来,与其他同学年龄的巨大差距,加上孩子们有意无意的隔离,让他很难融入集体;不仅如此,他奇怪的身体还经常被同学们取笑。

父母为了给他治病,已经四处举债、家徒四壁。考虑到家里的沉重负担,谭启树决定不读书了,回家养鸡,给自己找条出路。

拖着残躯做买卖备尝辛酸

光阴荏苒,逐渐成人的谭启树开始思索自己的未来。

他通过收听收音机、看电视等方式多方收集信息,决心找到合适的“营生”自食其力,让自己的人生变得不像一般残疾人那么单调和乏味。

谭启树初次创业是从养鸡开始的。那年他只有十七岁,他用自己家的鸡蛋和母鸡,根据电视上的讲解进行操作,由于技术有限,10个鸡蛋只能孵出8只小鸡。抛开浪费的两个鸡蛋,一次只有8只小鸡,一个月左右的孵化周期,何时才能扩大自己的养殖规模,达到电视中的规模化养殖呢?无奈之下,他只好暂时放弃养鸡的打算。

随后,他又在电视上看见广州某军区的养猪学习的函授广告。1991年,他参加了广州某军区生猪养殖函授学习班,并开始试销广州军区生产的“翠竹牌”生猪饲料添加剂,后来又扩大到猪饲料销售。

更令人称奇的是,1994年1月,连走路都是问题的他,竟然离开家乡,远赴四川资阳推销猪药。可惜出师不利,刚去不久,就因当地一场大规模整治风波失去发展空间,只好无功而返。被迫回家后,谭启树转而经营起了黄连、农副产品买卖之类的小本生意。

拖着残疾的双腿,走路都不容易,四处奔波做生意就更难。“在做生意的过程中,我遇到不少辛酸的事,尤其是乘车,几乎每次都要等两三个小时才有车愿意让我爬上去。”谭启树说。

“1997年7月28日,我在一个前不着店、后不挨院的地方买下73公斤黄连,正在等待雇请的车辆搬运时,陡降瓢泼大雨。我自己搬不动黄连,只好把外衣脱下来盖在上面,自己蜷缩在旁边,全身都被雨水湿透了。”谭启树话里充满了辛酸,“由于行动不方便,我在雨中起码淋了三个小时。”

“他做生意很老实,乡亲们都愿意和他交往。”谭启树的邻居说,后来,要卖黄连、白果等东西的乡亲,就预先通过电话联系上谭启树,谈妥价格后,主动送货上门。那些年,靠着自己的诚信经营,谭启树每年能赚3000多元。

把握商机当上养殖大户

做了几年小买卖后,经销过猪饲料的谭启树,决心转而通过养殖生猪赚钱。

2000年首次养猪,他喂养的10头猪就给他带来了4000多元的利润。在随后的饲养过程中,颇有商业头脑的他敏锐地注意到,本地仔猪大都是从外地引进的,就地大规模繁殖仔猪,创收空间很大。

再三谋划之后,2007年2月,他拿出2.7万元,开始动工修建自己的仔猪繁育场。为节省开支,把有限的资金用于购买种猪,从地基开挖到圈舍浇铸、屋顶搭盖、门窗制作以及建设消毒池、排污管道等,几乎都是谭启树一个人拖着残躯独立完成。“回想起修繁育场那几个月,我至今还为自己喝彩!”谭启树为此很自豪。

2007年9月10日,谭启树从彭水引进了第一批种猪23头。为了进一步扩大规模,手里资金告罄的他,不得不向信用社申请贷款,但由于相关政策的限制,信贷员的答复让他很失望———“一分钱也不能贷!”

贷不到款,他就四处借钱,硬是将种猪增加到了56头。

为了实施生态养殖、合理利用资源,谭启树又在琢磨新的养殖项目。天道酬勤。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中央电视台农业频道《致富经》栏目看到《漫山遍野找鸡蛋》的节目后,深有感触。于是就去找沙子镇政府经济发展办公室的工作人员,探讨在当地科学规模养殖的可行性。经济发展办的工作人员给他找了大量的科学养殖资料:湖中养鱼、湖面喂鹅、湖边养鸡、林中养猪,并刻录成光盘送给了他。他深受启发,赶紧回去与村支书商量,想把知青农场的100亩地租来办生态养殖场。虽说在当地他也是小有名气的的生意人,可是没有几个农户愿意把土地转租给他。因为,他是不足60厘米高的残疾人。而他要办的是大规模的养殖场,如果亏本,谁来保证土地上一年的收入,而土地是农民所有的产出所在。

眼看自己实现梦想的机会又要从身边溜走,政府给他吃了一颗定心丸。原来经济发展办公室工作人员早就把这个残疾人想搞规模养殖的想法上报给了相关领导,石柱县领导听说了他的的事迹之后,特意派县扶贫办的同志来给知青农场的农户做工作。政府工作人员耐心解释并以政府的名义作出担保,农户们终于答应将土地承包给他,解决了他养殖场的场地问题。

“养鸡收入虽然不多,但让我掌握了一手较完善的养鸡技术!”谭启树说。

普通人举手之劳的喂猪活,对谭启树来说也是个不小的挑战。笔者看到,在喂猪时,他要用手支撑在圈栏上,“爬”进猪圈添加猪食。

“他啥子都会,不仅能喂猪、盖房子,打毛衣、做鞋垫都会,学东西快得很。”谭启树的母亲说。

2008年2月,谭启树与县畜牧兽医局签订了生态养殖协议书,由畜牧兽医局提供技术,按照猪粪喂鸡、鸡粪肥林、每天打扫进过滤池、3天清理进化粪池、全部粪便废水进沼气池、沼渣种植玉米洋芋、沼液淋灌绿色菜的模式,由他自己经营,实现年出栏超过300头猪的目标。

2009年3月,经过县畜牧兽医局招标的验收机构检查验收,谭启树所建标准化养殖场合格。2009年,谭启树饲养的350头肥猪销售到了重庆涪陵、四川成都等地,仔猪占领了沙子镇、金铃乡、金竹乡30%以上的市场。当年,谭启树的年收入达到了30多万元。按沙子镇党委书记黄怀林的话说,他已经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致富能人。

“我是残疾人,这是没法改变的事实。但别人是人,我也是人,别人能做到的,我一样可以。”谭启树说。

引领大家共同致富

谭启树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有钱人,他并没有把钱用来挥霍,除了用于扩大养殖规模和添加相关设备外,他首先想到的是让老人过上好日子,自己独自承担了家庭的所有花销,还给家里买了冰箱、彩电、电饭煲。

“从小父母把我背来背去,四处求医,弄得家里一贫如洗。现在,在政府的支持和关心下,我的事业也算略有小成,他们也该安享晚年了。”谭启树说得很是实在。

谭启树不仅把自己的父母想在心里,而且还把沙子中心幸福院的老人们也记在心上,一有时间就去和他们拉家常,看一看他们缺点什么,尽自己最大的力量解决。2010年春节前,谭启树把一头200多斤重的肥猪送进沙子镇幸福院,并和幸福院老人们一起吃“刨猪汤”,让那些老人们感动不已:“启树啊,你喂个猪很不容易,白白送给我们吃了,我们啷个感谢你哟。”

这个憨厚的农村党员知道:默默无闻的他在希望即将再次破碎的时候,是党和政府圆了他的梦想。“政府无私地帮助了我,现在该是我回报社会的时候了,更何况我是个共产党员。”谭启树坦然说道。

重庆市“两翼”农户万元增收工程启动以后,谭启树的养猪场又多了一批特殊的主顾。原来,作为当地小有名气的致富带头人,谭启树经常为贫困家庭免费提供猪仔和母猪配种等业务。

附近十里八乡的乡亲,只要哪个说暂时拿不出钱,不管是谁,随时都可以在谭启树的圈中把猪牵走,等他们家里经济条件好转了,再给他本钱就是。

“共产党讲的就是奉献。我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没有理由不为社会作贡献,没有理由不关心帮助他人,更何况我曾经得到过不少人的关心和帮助呢。”谭启树无比自豪地说。

当问及他以后有何打算时,谭启树说:“我希望能发挥带头作用,引领大家共同致富。同时,作为残疾人,我深知残疾的痛苦,所以如果有残疾人需要我帮助的话,我愿意免费提供技术……”

作者:谭华祥

上一篇:生物校外课程教学资源开发论文下一篇:高校保密工作中信息化管理论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