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插画艺术网络传播论文

2022-04-23

[摘要]Web2.0是面向大众、利用集体智慧交互发布信息和内容的开放动态的互联网模式。作为典型的科技和艺术结合的产物,Web2.0模式下的数字媒体艺术在传播媒介、传播速度、传播者身份等诸多方面展现特点。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数字插画艺术网络传播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数字插画艺术网络传播论文 篇1:

数字插画设计中的技术与艺术

【摘 要】本文通过对艺术和技术之间的关系进行阐述,对当代插画艺术设计的全新发展进行探究,简要分析当代数字插图设计在技术性和艺术性两方面所呈现出的不同以往的一些新态势。

【关键词】数字插画 艺术 技术

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对当代数字插画设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当今时代中的插画艺术正在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变化。随着新技术对艺术界的全面介入和插画生产方式的数字化逐步拓展,促使一种全新的数字插画设计的产生与发展,不仅是绘制方法和手段的革新,还引发了对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的虚幻事物描绘的盛行,当代的艺术理论研究被卷进科学技术的漩涡之中。

一 艺术与技术之间的关系

在具备审美意境和纯装饰含义的艺术作品诞生前,艺术曾经被认为是一种技术,艺术家则被认定为工匠,这说明了艺术与技术之间的密切关系,而且在长期进化的历史进程中它们始终纠缠在一起。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代艺术与技术的概念逐渐明朗起来,作为人类文明中的两个重要方面,它们之间既存在本质的区别,也有着无法割舍的联系。艺术与技术相互依存,技术具有良好的表现功能,只有技术基础上的艺术,才能饱含更深层次的思想和情感。同时,艺术不断对技术提出更高的要求,为世人提供更高技术支持的艺术作品。技术也是艺术展示的基础,离开技术支持的艺术极容易沦为空谈,艺术作为技术的内涵,没有艺术的技术是低级无趣的。

1.技术对艺术的作用

存在于艺术骨子里的技术是无处不在的,技术的影响力全面地体现于艺术的各个领域,并带着不同时代的痕迹,成为艺术理论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技术在历史长河中默默地前行,同时创造出全新的艺术表现方式。对新技术的探索和普及,不仅在形态观念上改变着艺术所感知的新世界,而且在艺术形式上不断创造着全新的技术手法。不同历史时期的新艺术始终伴随在重大技术革新的周围,如摄影摄像技术与随之而来的摄影艺术和影视艺术,与电子计算机同时步入人们视野的数字艺术等,无不证实着这一观点。

在理论方面也是如此,技术的更新极大地丰富着艺术的知识体系。新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艺术理论在数量和内涵上均变得丰富起来,并日益扩张。科学技术始终与人体工程学、信息学、心理学等基础理论缠绕在一起,它们使技术能够更人性化地将艺术运用在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中。事实也是如此,在绘画艺术领域,关于光与色彩、形体与特征、物体与投射、视角与透视等艺术方面的理论,都是存在于科学技术的基础原理之中的,而驾驭这些理论的艺术家们,也总是不可避免地受到技术的帮助或是困扰。

2.艺术对技术的影响

一方面,科学技术需要普及,艺术正好成为其付诸实施的手段。技术往往是抽象的,是对深深地隐藏在诸多自然现象与社会现象内部规律的高度概括,往往以晦涩难懂的形式出现在人们面前。而艺术却能够巧妙地弥补这一缺陷,它能够产生栩栩如生的形象化语言,直白地描述着科学技术的内涵,并迅速地使之普及并为人们所掌握。

另一方面,艺术能够清晰地描述出不同历史时期科学技术发展的进程。艺术品是文明传播的主要载体,也是技术发展轨迹的真实反映。各个时期的艺术品浓缩着这个时代中技术文明的信息,后人可以通过艺术品所察觉出的线索,例如作品所使用的工具和材料等信息,就可以如实地推断出当时科学技术发展的基本水平。

纵观历史,技术与艺术的关系自始至终被人类所关注,而它们两者的关系也始终处在动态的演变之中,想要清晰地辨别两者的关系恐怕是一个永久的难题。可以肯定地说,技术与艺术在未来的时期里一直会共同发展下去。

二 数字插图设计中的技术性

随着数字技术的高速发展,电脑设备和应用软件解决了当代插图设计中的诸多难题。数字技术为插画艺术家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舞台和自由创作的空间,在传统插画艺术中,艺术工作者将大量的时间用在绘制的相关环节上,如调色、清理画具等烦琐的工作。而数字技术使艺术家们获得解放,全身心地投入到纯粹的艺术创作中。但仍有部分传统的插图工坊,不能够适应飞速变化的技术手段,固然有着它的个别优势,但却完全无法享用数字化插图设计所带来的高效、准确、奇特、多变等诸多优势,特别是在信息传递方面较为落后。数字化工作室取代了手工作坊,极大地精简了传统绘制中烦琐的工序,并使插图艺术家的潜在技能得到极大的发挥。

当代插画艺术家们普遍认同,数字技术已经成为创作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和传统的绘制方法相比,同样的结果可以通过多种多样的技术方式来实现,对于成熟的插画工作者来说,任选一种手段都能够产生优秀的艺术作品,但是技术含量越高的数字插画,就越具备快捷方便的特性,更加能够帮助插画家又好又快地实现更加丰富多彩的艺术效果。与以往传统的插画绘制相比较,充分享用技术的便利性对提高艺术家的创作效率有着极大的帮助,并能够产生以往作品中难以产生的视觉效果。特别是刚刚步入插画行业的新手,短期内掌握插画技术已经逐步变为现实,原本不可能的事情可以通过数字技术成为可能。

数字插画技术在绘制过程中的应用,最大限度地接近于传统的手绘模式,在精简设计流程上付出了很多努力,不仅保证了设计思路的流畅,而且节省了大量的时间,特别在纠错方面,数字插画设计也展示出非凡的一面。传统绘制中,等待和纠错是不可避免的环节,在水分逐渐被纸张吸收之后才能开始下一步的工作,也才能看到真实的色彩效果,对此把握需要依靠多年积累的经验,并要花费大量宝贵的时间和资源。而数字插画在软件的帮助之下,仅仅在数秒之内运算后的效果便跃然纸上,并将绘制的过程如实地记录,可供使用者随时取消动作或是自由地选择过程中的任意一个点实施可逆的操作。在笔触的擦除与覆盖方面,也大量地使用了图层的模式,并辅助了透明及不透明手段去追求更完美的艺术效果,多种技术手段的综合使用最大限度地帮助艺术家弥补缺憾,尽早地实现甚至超越最初预期的艺术效果。

三 数字插图设计中的艺术性

数字插图设计是一门特殊的学科,它是绘画,更是艺术与技术所结合的特殊产物,常常被人们当成是数字技术下可以批量生产的加工品,就像是数字化的虚拟产品。这种说法,很显然是忽略了数字插画的艺术性,也就是在作品中所渗透出的艺术家的修养高度和思维深度,当然也包括艺术家娴熟的绘制技法。在目前所处技术环境下的艺术创作,如同其他创造辉煌艺术的时代一样,同样能够产生大量可以永久流传的经典之作。

在数字插画创作的过程中,始终不能改变的是艺术家的创造力,计算机软硬件只是帮助他们将想象力发挥到极致的强有力的工具,有了数字技术的协助,似乎将原本的不可能变为现实,而且比之前容易得多。但就插画艺术的本质来讲,作品中所表达出来的就是艺术家的创作之心,再多的技术也无法替代插画设计中的艺术性特征。如果失去了创造力和想象力,插画家就如同失去思想的技术工具一样,面对一张白纸却无计可施。

数字技术为艺术带来了更多的创新空间。就像软件所提供的缩放功能,原本是纯技术的提升,为了弥补显示屏幕远小于画纸的缺陷,却被插画艺术家所利用,创作出很多有特殊视觉效果的作品。设计软件能够将画纸放大至十几倍,更有甚者可以达到数百倍,近年频频出现对微观世界的描绘,就是由此拓展出来的人类视力未能企及的艺术世界。一项技术的革新尚且如此,持续不断的改变可想而知,插画的创作开始放眼于原本只存在于人类想象的远古以及未来,冰川时代的古生物和未知星球的特殊物种,如同可以信手拈来的手边素材一样,被大量地应用在插画作品中,艺术创作的空间和深度被极度地拓展,同时也推动了相关领域其他产品的改革与创新。

作品的远程推广也使艺术创作的起点发生了改变。网络传播带来了对数字作品随时随地的分享,艺术家会通过对海量作品进行极为广泛的浏览来发现新的方向,想象空间被打开之后,想法和画法汹涌而来,就像是一场接力赛,推动着数字插画艺术不断创出新的高度。

四 小结

自从数字技术全面渗透进插画设计以来,插画艺术家所处的环境发生了天翻覆地的变化,也为当代的插图理论打上了深深的时代烙印。针对全新的技术手段和不同以往的插画艺术特征而产生的一系列课题,需要艺术家们在创作的同时也能够对数字插画展开更为深入的探索和思考。

〔责任编辑:庞远燕、汪二款〕

作者:杜小峰

数字插画艺术网络传播论文 篇2:

Web2.0时代数字媒体艺术的传播探议

[摘要]Web2.0是面向大众、利用集体智慧交互发布信息和内容的开放动态的互联网模式。作为典型的科技和艺术结合的产物,Web2.0模式下的数字媒体艺术在传播媒介、传播速度、传播者身份等诸多方面展现特点。

[关键词]Web2.0;数字媒体艺术;数字艺术;传播

[作者简介]涂波:华东交通大学艺术学院;涂芳:江西广播电视大学。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编号:11YJCZH159;江西省社会科学界规划项目,编号:09WX226。

Web2.0是以互联网为平台,面向大众、利用集体智慧交互发布信息和内容的开放动态的互联网模式。数字艺术作为典型的科技和艺术结合的产物,接受来自网络和科技发展变化的影响,其内容和形式正在不断冲破传统艺术的禁区。在Web2.0形势下,数字媒体艺术的创作、内容、发布、传播都具有全新的特点,本文将主要就其传播方面的特点进行探讨。

一、新媒介的兴起:自媒体传播

自媒体的概念最早出现于美国的谢因·波曼(Shayne Bowman)与克里斯·威理斯(Chris Willis ) 两人联合做出的“自媒体”研究报告,报告定义“自媒体是普通大众经由数字科技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之后,一种开始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与分享他们本身的事实、他们本身的新闻的途径”[1]。简言之,即公民用以发布自己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事件的载体,如博客、微博、论坛、网络社区等[2]。在传统媒体概念上,各种信息都由电视台、广播、报刊等专业的传媒机构发布,普通民众一般只是被动接受。但在Web2.0时代,网民的力量和智慧显著增强,手机等移动通信设备和微博等网络平台的普及使得普通民众也成了信息的发布者、传播者,形成新型的“自媒体”“草根媒体”。现在许多传统媒体的信息来源都已经由以往的报料方式转变为网络报料或者从博客、微博中获取。媒体专家甚至预言,到2021年50%的新闻将由公众提供,主流新闻媒体不得不逐步采纳和实践这种全新的形式[3]。

无论是麦克卢汉的“媒介即信息”,还是后来的尼尔·波兹曼的“媒介即隐喻”,二者的观点都突出了媒介而不是内容对传播形式的重要影响,“某个文化中交流的媒介对于这个文化精神重心和物质重心的形成有着决定性的影响”[4]。信息时代移动设备和网络的普及应用使得媒体的专业台阶大为降低,变成人人都可以“玩一把”的东西了,这也是所谓的“草根媒体”区别于传统媒体的另一特点,就是平民化、随性化。以网络视频媒体为例,近几年在网络上盛行自制视频,如“后舍男孩”“蠢爸爸小星”等。这些媒体最大的特点就是制作简单,使用的设备就是普通DV机甚至摄像头,不需要过多的化妆和道具,不用专门的演播室,参演人员也并非专业人员,播报和演出的内容也以社会热点、百姓生活、流行风尚为主,风格上不像专业媒体那样一本正经、严肃,以搞笑、诙谐、讽刺为主。而正是因为它们的亲切、随意、简单,甚至带有一点无厘头的风格,获得了广大网友们追捧。显然,Web2.0时代的多元化特点也决定草根媒体既有漫不经心的反主流文化风格,也有团队合作精心策划和制作的可以媲美传统媒体的后主流风格。草根媒体、自媒体的壮大以及网络个人空间、网络社区的兴起,使得数字媒体艺术的传播也突破传统方式在网络变得风行起来,以往只能通过美术馆、博物馆、艺术机构、专业媒体才能发布和传播的概念变得模糊,各种民间的、非主流的、碎片式的艺术形式得以呈现。后现代艺术形式的反传统、反形式、反规则、不确定性、泛创作主体等将成为Web2.0时代数字媒体艺术的最突出特点。

二、速度的扩张:病毒式传播

网络产业具有高速的成长性,Web2.0的概念和模式在近几年又产生了一些新的内涵和变化。比如,几年前博客还被视为Web2.0的代表产物,如今微博、微信已经大行其道,而且微博、微信由于极具特色的简洁性、便捷性、实时性、公众参与性,已经被视为一种革命性媒体力量。另一方面,互联形式也在逐渐发生变化,随着3G、4G通信网络以及各种移动技术和设备的普及,移动互联成为势不可当的趋势。

数字媒体艺术特别是那些本身是由数字方式创作的作品,比如数字绘画、CG动画、网络视频等,由于其创作及展现的平台都是基于数字的特点,因此天然适合于网络传播。传统时代的艺术品靠的是语言、文字、图像相传,速度极慢,传播的范围非常有限,虽然广播电视大大加快了传播的效率,但比起网络特别是移动网络来说只能是甘拜下风。高速度高带宽的3G、4G通信网络可以实时传播影视、动画、视频对话等大数据内容,这意味着不管是自己潜心创作的,还是即兴发挥的,抑或是从他人处得到的数字艺术作品,都可以做到随时发送给朋友或传到网络上和其他人分享,完全不受地域和时空的阻隔,真正实现与世界同步。

Web2.0时代社交网络、自媒体的新兴还使得一种全新的“病毒式传播”成为可能。当信息具备激发传播者身份转变的条件之后,传播的网络便以最快的速度形成,并且不断地扩散延伸。信息在不同的接受者与传播者之间游走,身份的转变也在不断且持续地发生,而且这种传播也可以是反向的。在这种循环往复中,信息接受者每一次身份的转变都会引发无穷的数量及范围的增殖[5],就如同计算机病毒一样,一旦感染和激发就会迅速地自动复制疯狂传播。这种传播方式会在极短时间里迅速使得某个作品或艺术家为大家熟知,急速蹿红成为社会热点。病毒式传播本质上是基于口碑传播的原理,只不过在Web2.0时代的互联网上,这种“口碑传播”才可以像病毒一样迅速蔓延。2012年韩国歌手PSY在You Tube上发布了一首名为《江南风》的MV,PSY自创的马式舞步、深具感染力的音乐节奏和另类搞笑的嘻哈风格令人疯狂。这首MV在网络发布后,在一些社交网站传播开来,迅速成为You Tube上最火的视频,短短一个月的时间视频点击量已经达到5900万,甚至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一股恶搞、模仿的翻唱热潮。这种爆炸式扩张的传播速度和范围正是病毒式传播的巨大力量,在Web2.0时代之前是无法想象的。

三、传播者的双重身份:传播与接受、欣赏与创作

Web2.0时代自媒体信息传播是多向互动的传播过程,信息传播与反馈是同步、即时的,而非传统模式下的线性、单向[6]。Web2.0时代信息的接受者同时可以是传播者,具有双重身份,移动互联下的手机、PAD等使得这种属性更为突出。我们收到一条精彩的彩信,又可以转发给其他的朋友;看到一条好玩的段子,可以转发给其他的网友们。网络和手机传播的这种传播与接受的双重身份特性,使得传播速度和传播范围大大扩展。在人际传播双向反馈、双向影响的过程中,人们分享信息,理解他人的观点并相互影响[7]。自媒体改变了以往媒体由上而下、由一对多的“广播”模式,开始向受众间点对点、多点对多点的“网播”模式转变。而且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在传播过程中,人们可以对数字艺术作品进行再次加工,实现作品的再创作。

早在1995年尼葛洛庞蒂(Nicholas Negroponte)就在其《数字化生存》中预言“数字化高速公路使艺术一经完成便不可更改的东西成为历史”。这种双重传播身份的特点,还使得另一种数字作品消费方式成为可能,即一件作品在不同的接受者间呈现不同的面貌。由于接受者的参与创作,传播到下一个接受者时所看到的作品面貌已经是另外一种形式,某一个或一类受众在特定阶段所欣赏到的是与其他人所不同“专属”的艺术作品。就如同传统的故事接龙,数字艺术在传播过程中不断被补充、更改,加入了接受者的创作因素,接受者又传播给下一个受众,把这种“接龙参与”的过程持续进行。

微博、微信的流行使得这个过程更为显著,很多“段子”在“围观”“转发”的过程中被网友进行重新创作,形成各种风格的新“艺术作品”,在这个过程中参与者完成了接受者到传播者、欣赏者到创作者的双重身份转变。2010年一则由电子商务网站凡客商城发布的广告引起了广大网民的兴趣,大家以极大的热情模仿着这则广告文案的文风创作出无数的“凡客体”作品,一时兴起了全民围观和创作的高潮。整个过程中无数网友参与,所创作的作品中有诙谐幽默的搞笑风格、辛辣尖锐的讽刺风格、反映日常生活的民生风格、模拟名人身份的模仿秀风格等,充分展示了广大网民无限的想象力。同样的案例还有很多,如“给名画穿衣服”“回复接龙”“信春哥”“P背景”“杜甫很忙”等,以至于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全民网络艺术”形式。

四、传播的群体属性:圈子文化

Web2.0时代网络的交往由之前的泛众式交往向小众式交往转变,信息传播方式由广播模式向网播模式转变。广播模式由信息发布者将信息向大众散发是中央化、集权化的传播模式;网播模式是由一群人将信息与另一群人平等共享,是一种去中央化、平权化的传播模式。人人都可以参与,人人都可以发言,不一定要成为一个文学家才能发表文章,也不一定要成为一个艺术家才能创作艺术作品,只要你愿意,你可以在任何时候以你的方式表达你的意愿。当然人人都是主体,人人都可以表达,并不代表网络是一个杂乱、无法分类的大拼盘,每个人的个性、兴趣、关注点都不同,类似需求、个性、兴趣的个体集中到一起就形成所谓的“圈子”。现代社会中信息就是资源,而圈子就是一个功能强大的信息库,在生活和工作中人们都需要聚集在某个圈子中,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圈子化生存已成为这个时代人们的一种生活状态。借助论坛、QQ群、博客等网络工具,现实生活中的群体现象正在互联网上以虚拟的方式日益流行。

网络上大量各种各样的艺术群体聚集在门类丰富的动漫社区、摄影社区、影视社区、多媒体社区、数字绘画社区中交流艺术观点,评论艺术作品。豆瓣网就是典型的Web2.0网络社区,其理念就是“找到和你兴趣相投的人”。该网站目前有6900多万用户,由用户自建的兴趣小组已经有32万个,内容涵盖读书、影视、音乐、艺术等13个大类,主题更是种类丰富、五花八门,每天有无数文化、艺术爱好者在上面交流、分享和评论。同样,像CGTALK、插画家园、爱酷网等数字媒体艺术网站聚集着大量的艺术爱好者,形成各种人气旺盛、讨论热烈、更新频繁、作品众多的“艺术圈”。网络圈子实现了真正的“志趣相投”和“志同道合”,不认识没关系,空间距离没有关系,相似的兴趣爱好或理念想法才是重要的,认同或被认同同样幸福。

群体传播最大的特点还在于基本遵循梅特卡夫定律,能实现有效信息的最大化传播。网络纷繁复杂,充斥着各种杂乱、无效的口水信息,群体传播由于是相同属性间的交流,大大减少了无效信息,传播价值大为增加,传播热度也较为明显,圈子的稳定性也更加牢固。但是另一方面,群体传播容易造成网络社区的自我封闭,大家有着相似的观点,进行着熟悉的对话,同样的问题、主题反复出现。数字化的自我陶醉和自我封闭是可怕的,我们听到的对话仅仅来自自己以及与自己相似的一群人[8]。

[1]Shayne Bowman,Chris Willis.We Media:How Audiences are Shaping the Future of News and Information[M]. 2003.

[2]周丹. 调查性报道:纸媒在新媒介环境中的起航之帆[J]. 新闻爱好者,2012(10):73-74.

[3]Dan Gillmor.We the Media[M].O’Reilly Media,Inc.,2006.

[4]尼尔·波兹曼. 娱乐至死[M]. 章艳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5]童晓渝,蔡佶,张磊. 第五媒体原理[M].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103.

[6]代玉梅. 自媒体的传播学解读[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1(5):4-11.

[7]艾伯特·班杜拉等著. 媒介效果理论与研究前沿[M]. 石义彬、彭彪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9:115.

[8]安德鲁·基因著. 网民的狂欢:关于互联网弊端的反思[M]. 丁德良译,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10:51.

作者:涂波 涂芳

数字插画艺术网络传播论文 篇3:

商业插画对传统文化元素的现代性衍变

摘 要:在现代设计领域中,商业插画算得上是最具表现能力的。与数字技术的联合更加使商业插画具有多样的技法表达,在主题表现上也更加深刻。随着广告业的迅猛发展,对商业插画的需求也必将会越来越大。商业插画具有审美性、实用性、通俗性、形象性、直观性与创造性等功能。商业插画不仅使得企业具有强化自主品牌意识的功能,而且使文化的情感传达更加具有人性,使得商品更具有人性化亲和力,以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去表达想要传达的信息,促进了人们阅读方式的变革和表达方式的发展。传统文化赋予了商业插画以精神内涵与意义,每一个事物都有其独特的含义、都有其表象后面的意味,商业性插画更需要被市场所承认认可。传统插画的表达依然具有其特殊的魅力并吸引着人们,而现代商业插画的数字化表达会成为今后插画表达的主流。

关键词:商业插画;传统文化;现代性;衍变

在当代社会中,由于消费文化的极其昌盛,商业插画的包装与设计也随着盛行,当然商业插画也是商业包装的常见形式了。但是纵观插画的历史,从最早的关于佛教文化的插画到随着艺术的商业化,插画也已经像壁画的发展,开始走向“艺术的非艺术化”了。插画当然没有像壁画发展得那么明显,因为插画最先是在19世纪随着报刊、书籍的发明而发展起来的。而他真正的黄金时代则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才首先从美国开始的。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插画艺术已经被广泛地运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我们不得不重新定位传统文化元素的表现手法与展现方式,使其能够适应现代生活方式的要求。

一、商业插画概念与特性

所谓商业插画既是一种为企业团体或商品文化绘制插图,并且获得与之相关的报酬,作者放弃对作品的所有权,只保留署名权的商业性质型买卖行为。这个行为过程就是商业插画的产生与结束过程。由于其源自插画,又是市场化的产物,因此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商业性。由于同时担负着审美和商业价值的责任,因此能吸引更多的人去对他进行创造、改善。在现代设计领域中,商业插画应该算得上是最具表现能力的。与数字技术的联合更加使商业插画具有多样的技法表达,在主题表现上也更加深刻。商业插画是一个很有潜力的行业,在广告设计,商品包装,书籍设计等等方面上,我们都可以见到它的身影。随着广告业的迅猛发展,对商业插画的需求也必将会越来越大。商业插画的产生可以说是帮随着市场商品经济的产生发展而产生的,完全为市场需求而服务并且具有明确的功利性行为。由于数字化产品的兴起,商业插画的表达与呈现方式更加多样化,就其性质而言属于新生事物,充满了朝气与活力,也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商业插画的功能性性质非常强,基础造型的纯绘画艺术的实用性并不是很广。商业插画作为现代化数字视觉艺术中的一种特定形式,具有自身的美学特征与应用功能。它囊括了绘画艺术的所有表现特征与表现意味,使得其自身无论从表现技法、表现深度和广度等方面,都有了较大的进展,充实了自身的表现力和艺术魅力。商业插画具有审美性、实用性、通俗性、形象性、直观性与创造性等功能。商业插画不仅使得企业具有强化自主品牌意识的功能,而且使文化的情感传达更加具有人性,使得商品更具有人性化亲和力,以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去表达想要传达的信息,这就是商业插画的功能。现代商业插画审美标准是多样化的,其表现的媒介也是多样化的,新的技术不断地出现使得插画具有了更加多样的面貌。信息的传播也比文字具有较大的优越性,尤其是一些较为抽象的画的概念,较为不太容易被文字所表述,这样便可借助插画的形象性与直观性去表达,使得表达对象一目了然。由于商业插画的功能众多,再加上其与数码科技的结合,必将带来新一轮的时尚风格和视觉体验。

二、传统文化元素在商业插画中的应用价值

传统文化是文明继承演化而来的道德、人文、制度、风俗、思想、艺术、生活方式等一切精神文化现象和物质的有机复合体,是整个人类历史的观念形态、意识思想的总体呈现。

传统文化元素是宝贵的人文资源,然而,由于现代数字化网络的通讯时代的来临,交流方式的变化,许多有价值的传统文化元素没有应用于现代生活,甚至被遗忘、丢弃。如何在这个快速消费的时代去保护我们的传统文化、去把我们的传统文化元素运用于我们的现代生活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虽然传统文化有其独特的价值,但无法改变现代文化观念的快速消费方式,我们必须借用市场化的力量和现代化的手段去对我们的传统文化元素加以保护和利用,否则,传统文化元素只会逐渐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传统文化赋予了商业插画以精神内涵与意义,每一个事物都有其独特的含义、都有其表象后面的意味,商业性插画更需要被市场所承认认可。而传统文化具有深厚的民族精神底蕴,是千万年生活的积淀,现代文化的振兴离不开传统文化的支撑。传统的文化是一种典型的象征艺术,文化的题材一般来源于我们生活中的客观事物,使之承载某种情感的意味或内涵(如图1)。人们将生活的观念与感情付诸于表达,并诉现于视觉的表现形式,便慢慢积淀成了深厚的文化传统。

无论是宫廷艺术或者世俗民间艺术,其表现手法与创作出处都无外乎借将先前的创作艺术形式、融合当今的生活方式加以结合。尤其是民间的生活艺术源自古代农耕时期的吉祥如意、富贵祥和等内涵均会成为创作的主题艺术形式。所以,文化艺术的创作与呈现并不是为表现其本身,而是表现人与人交流所体现的生活理想与精神追求的情感化表现。当代插画行业是一个有前景发展的行业,但其自身想获得发展就不得不继承传统的文化元素,必须需要一个传统的底蕴加以支撑,从而才能运用现代化的平台把这种精神内涵与意味促进插画行业发扬光大。

三、传统文化元素在商业插画中的现代化衍变

(一)阅读方式的变革

商业插画现代性展现主要表现在:其一是阅读方式的变革,插图诞生于古代的壁画,具有文字符号的功能,因此它与阅读方式的改变紧密相关,随着高节奏、高科技的生活方式快速发展,我们当代人的阅读方式也随之改变,高端、大气、时尚的阅读方式应运而生。首先印刷术的发明带来了新的信息传播方式,打破了手抄文字时代,使得文本中增添更多的插图。接着电子传媒时代的到来,使得人们从赏文时代到赏图时代的转变。电子传媒时代展现更多的是丰富多彩的画面,特别是电视机的出现,带来视觉的美感,感性的美妙,更彰显出商业插图的表现功能。网络传媒时代的发展,更加激化了阅读方式的多样性,网络传播通过以数字形式存贮在光、磁等存贮介质上,通过计算机网络高速传播,其与传统的纸介质文本和电子媒介阅读方式一起为大众所运用。如今进入到了日益图像化的时代,视觉化的图像作为了传递信息和人际交流新的使者,使得商业插图广泛应用,技术不断发展,媒介更加丰富,由最开始的作为文字的补充,以引起读者兴趣,到上升更高的审美层次,优化了我们的视觉体验。把看不到的、想象的、不存在的事物精妙地展现出,把抽象化转化为具象化。从图像中交流思想,用图像讲话,传达信息。用强有力的视觉效果打动读者的心灵。开阔我们的头脑,增加我们的心智,同时在经济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二)表达方式的发展

一切的行为与思想都离不开交流与表达,表达方式具有多样性,尤其随着当代交流媒介的迅速发展,使得我们当代艺术形式发展趋向多样化。每一种艺术形式都有其独特的表现方式与表达手段。商业插画在继承与发扬传统基础造型艺术的同时,以其内在的张力、功能目的性、抽象概括性的商业特性来表现当代艺术的文化精神。传统商业插画由于多是手绘制作,限制了插画的大量生产和制作,仅能在有限的范围内进行张贴,其宣传作用及理念传播都受到了极大的限制。现代商业插画早已不局限于传统的手绘与传统的纸质介质的表达,商业插画已经与现代科技相结合,衍生出了很多表现方式与表达介质,例如数字灯箱、LED电子显示屏、网页插画等等。商业插画多是介质电子显示屏数字化新设备得以呈现,这种灵活多样的数字化表达方式,使得插画可以在各种多媒体设备间任意拷贝传播,这也有助于插画的内容的传播与内容的推广,将商业插画数字化表达这种方式,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不失为一种明智之举,在信息与移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数字化的表达方式可以在短时间内将优秀的插画传播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并且可以保证插画的色彩还原度和色彩的鲜艳程度,而传统插画要想借助数字化的表达方式得以传播,多是运用相机或扫描仪,其实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将传统插画数字化表达的过程,所以商业插画数字化表达已经是当今世界传播与宣传商业插画的一个重要表达手段,也将必然会成为今后的一个发展方向。而传统插画在今后的发展中恐怕只能在纯艺术领域或鉴赏领域才能见到,传统插画的表达依然具有其特殊的魅力并吸引着人们,而现代商业插画的数字化表达会成为今后插画表达的主流。

参考文献:

[1] 杭间.设计的善意[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 廖祥忠.数字艺术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

[3] 李泱.中国插画市场[J].民营科技,2010,(10):59.

[4] 王授之.美国插图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5] 向莹.数字时代商业与插画的对接[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3.

[6] 杨梅.时尚插画艺术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2.

[7] 陈熙.浅谈商业插画的应用领域[J].美术大观,2009.

作者简介:

谭勇,广西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书籍装帧。

作者:谭勇

上一篇:多元民俗文化和谐社会论文下一篇:弟子规融合于小学德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