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交流家庭教育论文

2022-04-19

【摘要】亲子阅读是家庭教育的重要手段,而小学低年级又是孩子成长的关键阶段,因此这一阶段的亲子阅读将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巨大的影响。本文着重探讨了低年级亲子阅读开展的必要性以及我国低年级亲子阅读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对策。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亲子交流家庭教育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亲子交流家庭教育论文 篇1:

青年农民工家庭教育现状调查与行动研究

摘要:在外来人口的重要聚集地——上海青浦区问卷调查的基础上,从青年农民工年龄、文化程度、收入情况等基本特征以及他们所持的成才观、教子观、儿童观和亲子观等重要家庭教育观念,进行了多维度的分析,探讨和总结了青年农民工家庭教育的特点和影响因素。通过对外来人口集中的学校进行入户访谈、教师访谈,确定了家庭教育指导常见且重要的问题,并开展行动研究,提出了旨在提升青年农民工家庭教育水平和能力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青年农民工;农民工家长;子女;家庭教育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目的

随着时间的变化和社会的发展,上海城市流动人口呈现出新的特点,最明显的是大规模化和常住化。根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以下简称“六普”)结果,外省市来沪常住人口897.7万人,与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以下简称“五普”)相比,增加了591.96万人,增长率为193.6%;外省市来沪常住人口占上海常住人口比重由“五普”的18.6%提高到39%[1]。其次是家庭化。到2011学年,上海市共有50.17万名随迁子女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就读,其中36.89万余人在公办学校就读,占总数的73.53%;另有13.28万余名随迁子女在158所政府购买服务的以招收随迁子女为主的民办小学免费就读,占总数的26.45%[2]。由此引发了对随迁子女教育问题的普遍关注与深入思考,而家庭教育是其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家庭教育在流动人口子女教育中无疑是最为关键和基础的。这不仅仅是因为在人口流动中家庭取代个体成员而成为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发轫,还因为家庭是流动人口子女城市化的初始环境,提供了子女进入城市后的社会化基础条件[3]。

到目前为止,相对于“青年农民工家庭教育现状”方面的调查研究而言,关于“青年农民工家庭教育指导”方面的行动研究较为欠缺。本研究的目的正是为了探索政府、教育机构、群众组织及社会组织等多元力量如何为青年农民工提供家庭教育有效帮助和指导的方法、途径、方案及机制。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是在青年农民工聚集的上海近郊青浦区开展的,根据子女性别对等、年级平均分布的原则向其辖区内10个街镇随机抽取了800户家有小学生且父母年龄在45岁以下的青年农民工家庭(每个街镇平均抽取80户)为样本,进行《小学生家长教育观念》的问卷调查,从总体上了解家庭的基本特征及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特点,共回收有效问卷760份,有效回收率95%。在此基础上面向随迁子女占到生源98%的当地学校二、三、四三个年级部分来沪家庭,开展家庭教育指导行动研究。

本研究采取质化与量化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主要有文献法、问卷法、访谈法和行动研究法。问卷引自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胡菲菲的硕士论文《东西部两城市小学生家长教育观念的比较研究》,共4个维度:成才观(对子女成才的价值取向),教子观(对教育的作用、家长角色、教育方法的看法),儿童观(对儿童的权利、地位及发展规律的认识),亲子观(对自己同子女具有什么样的关系的看法,集中反映了教育动机),采取5级评分,通过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入户访谈选择11户具有代表性家庭,在访谈中深入了解他们存在的困惑及需要的帮助,同时实地观察家庭的生存环境和生态关系。访谈提纲参考了国内外相关文献后自编,分为6个维度:居住环境、基本情况、子女学习、未来期望、亲子关系以及奖惩子女等具体教育问题,共82个条目。行动研究以入户访谈的发现为主题进行设计,拟定干预计划并予以实施,并在研究过程中不断反思调整,最后进行综合评估。

三、调查研究的主要发现

(一)青年农民工社会经济状况堪忧,但心态显乐观

从来沪情况看,81.1%的家长来沪时间超过5年,73%的随迁子女来沪时间超过3年。其中,57.4%是父母和孩子组织的核心家庭,38.3%为三代同堂,单亲等特殊类型占4.3%。家庭平均拥有子女量为1.79个,独生子女家庭占36.9%。89.5%的父母是中学及以下学历,受过大专以上教育的仅10.5%;69.4%做兼职或者合同工,甚至处于无业状态。83.6%的家庭住房或租,或临时搭建,或老板提供。41.3%的家庭月收入在3 000元以下。62.2%认为来城市之后的经济状况有所改善,而有81.2%预估五年之后经济状况会比现在“好一些”或“好很多”。

由此我们可以总结出青年农民工家庭的五大社会经济特征: 第一,常住化和家庭化;第二,多子女;第三,低学历和就业不稳;第四,整体生存状况堪忧;第五,心态乐观,对未来充满希望。

(二)青年农民工家庭教育观念存在误区,有望更开明

从成才观来看,青年农民工“对成才途径的看法”比较片面和传统,依然把“上大学”作为唯一的目标。因而对子女学历有着高期望和高要求,希望他们读到研究生程度的占22.4%,读到本科的占66.9%。当然农民工家长也重视孩子社会能力的培养,约81%表示赞同(包括“比较赞同”和“非常赞同”,下同)孩子担任班干部以及多了解社会新闻。

从教子观来看,青年农民工容易将家长与老师的角色相混淆,将管好孩子的学习作为家庭教育的头等大事。对于“家长的首要任务是协助学校抓好学习”这一观点,92.7%的农民工家长持赞同意见。在对其他教育任务的看法上,“思想品德”、“知识技能”分别占70.8%、13.5%,而“个性”仅占6.9%。然而,青年农民工十分认同父母对孩子成长的重要影响,78.6%的人赞同“父母的行为与孩子的成就有直接关系”,97.1%的人认为“无论多忙多累,都要抽出时间管教孩子”。在教育方式上,农民工家长中虽有45.2%的人赞同或不反对“严厉管教”,但他们也显得较为开明,有89.8%的人赞同“做父母的要学会倾听”。

从儿童观来看,64.3%的农民工家长赞同或不反对“不能允许孩子做超越身份和年龄的任何事情”,72.5%的人赞成或不反对“小孩子不懂事,逼他(她)学习是我的责任”,印证了家庭管教比较严格,子女的主观探索行为极有可能受到压抑。尽管如此,他们也表现出教育的开放性:84.5%的人赞同“管教孩子,要考虑到孩子当时的心情和情绪”,93%的人赞同“允许孩子给家长提意见”。

从亲子观来看,88.5%的农民工家长赞同“只要孩子学习好了,家长再苦再累也值得”;92.2%的人赞同“孩子有出息比自己事业成功更高兴”。显然这是一种有条件的爱,也是一种自我牺牲的爱,容易给子女造成精神压力。在与子女沟通相处方面,90%以上的农民工家长认同“民主、平等、尊重”等现代亲子关系准则,74.7%的人对子女评价正面。但是81.7%的人赞同或不反对“爱孩子应爱在心里,不应表露在脸上”。然而这种爱的方式不一定能够被子女正确理解和接受。

综上所述,青年农民工在家庭教育上表现为“高期望低水平”的基本特点,存在“重学业轻人格”,“强管控弱教导”,“多付出少表达”等误区。青年农民工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生存压力较大,这些导致他们特别信奉“知识改变命运”这一观念;另一方面他们无力在子女成长过程中给予正确的指导和帮助,以及创造一个适宜的成长环境。而父母对学业成绩的苛求,以及责罚等不当教育方式极易导致子女内心的沉重、压抑和无奈。农民工子女的成长本身就面临着教育、健康、贫穷、社会边缘化等诸多挑战。家庭如果起不到子女精神压力缓冲器的作用,反而增加他们的心理负担,久而久之,容易引发子女自卑、退缩、攻击性强等诸多心理行为问题。所幸的是,农民工家长开展家庭教育的意识比较强烈,并对现代家庭教育观念表现出接纳的态度,这为开展行动研究提供了可能性。

(三)青年农民工家庭教育观念与社会经济状况息息相关

为了揭示影响农民工家长教育观念的因素,本研究采取逐步多元回归分析的方法作进一步的分析。以家长的教育观念为因变量。自变量选取了两类:一类是家长因素,包括家长角色、文化程度、家长年龄、职业状况、家庭结构、家庭月收入;另一类是子女因素,包括子女年级、子女性别、是否独生子女、子女学业水平。共选取10个变量作为自变量。从回归分析结果可以发现,对来沪人员教育观念有影响、具有显著性意义(以P≤0.05标准)的因素有5个,按影响力排序分别为:家长学历、子女的学习成绩,子女是否独生子女,家庭月收入,家长年龄。这五个变量一共可以解释青浦区来沪人员家庭教育观念的19.8%,具有一定的综合解释力。换句话说,如果父母学历较高,收入较高,比较年轻,子女为独生子女,并且学习成绩较优秀,那么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就较为科学先进,反之亦然。

然而,农民工家长中89.5%是中学及以下学历,41.3%家庭月收入在3 000元以下,独生子女仅占36.9%,学习成绩优秀者占45.5%,因而他们的家庭观念很难达到科学先进的水平。可见,青年农民工家庭教育必须作为一个社会系统工程,从改善其经济状况,提高其社会地位,加强其社会融合等多个方面入手,循序渐进,间接、稳步地提升其家庭教育的水平。

四、行动研究的主要发现

(一)发现并界定青年农民工家庭教育中的重点问题

行动研究是实践者为提高新的行为的效果而对其进行的系统性的研究[4]。行动研究与其他形式的科研很重要的一点区别是:行动研究从研究者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或困惑入手,最终寻求问题的解决,它是一种以问题为中心的研究方式,因此发现问题是行动研究的起点[5]。本课题选取98%的生源为农民工子女的青浦区毓华学校小学二、三、四年级的110位农民工家长为行动研究对象。按照子女年级和性别均等的原则,随机选取了11户家庭进行入户访谈,以期发现并界定青年农民工家庭教育中的重点问题。

访谈中,了解了青年农民工家庭教育的现状,发现了一些存在的问题。

第一,生存生活环境较差。农民工居住地社区环境不理想,存在脏、乱、差现象。住房一般狭小拥挤,物品杂乱堆放。子女普遍缺乏安静、独立、采光较好的学习环境(比如有一户整日充斥着刺耳的大理石切割声),更谈不上良好的学习氛围,除了孩子上学的课本外,其他书籍、期刊、报纸等寥寥无几。

第二,担忧子女营养不良问题。农民工随迁子女普遍显得面黄肌瘦,生长发育不达标,吃不洁零食的现象较为普遍。父母对子女的营养问题颇为忧心,但又无计可施。

第三,关注的焦点是学习成绩。父母虽然认可子女在生活中的乖巧、懂事(比如承担部分家务),但认为“没用”,“因为学习不上进”;他们表现出较为强烈的焦虑情绪,经常谈及“希望孩子学习更努力一些”。

第四,因对子女学习指导无力而深感困扰。父母对子女的学历要求可以用“越高越好”来概括,而且严格要求子女“做完功课才能玩”。但是由于父母的文化程度及工作时间较长,缺乏指导能力,对子女的学习监管普遍反映“心有余而力不足”。特别是在英语辅导方面,有着强烈的求助意愿。

第五,亲子互动仅局限于监督学习。父母与子女较多的互动在于监督学习或者教育子女要好好学习,缺乏交谈、出游等更为积极丰富的互动形式,特别是身体接触比较少,有的家长反映很爱孩子,但是拥抱他们觉得别扭。

第六,对子女的兴趣爱好不予支持。子女一般兴趣爱好广泛(比如绘画、唱歌、跳舞、打篮球),而且希望能够课余参加培训。但是父母普遍认为“学这些没用,还会影响功课”,只有在作业完成的情况下允许孩子稍稍消遣一下。

第七,教育的方式方法过于简单。父母所谓的教育以说教和打骂为主,很少“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奖励子女一般只善于运用物质层面的,比如“吃东西”、“买衣服”,缺乏更高明的方法。

第八,教育缺乏一致性。父母二人往往一方(多为母亲)为主导者,另一方(多为父亲)为赚钱养家者,参与不多。夫妻双方就家庭教育方面的沟通交流也比较少,缺乏一致性。

由于农民工家庭教育整体水平不高,容易对子女的心理健康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首先子女在情绪和行为上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沉重和压抑。由于家庭缺乏民主氛围,子女往往担心惹父母生气,不敢在父母面前自由发言。亲子间沟通不畅,子女往往陷入爱父母,依赖父母,感恩父母,但不被父母理解的矛盾纠结之中。其次,子女产生负面情绪之后,一般采用压抑和发脾气两种处理方式,缺乏积极有效的情绪自我调控技巧。这与父母的言传身教不当以及正确引导缺失有关。最后,子女的上学动机不外乎这样几个——“长大了可以做老板,不用工作”;“老师说,没有知识就是废人”;“找个好工作可以报答父母”,等等。显然,这些动机多来自于外部,子女的内部自我激励不足。

综合以上发现,我们围绕青年农民工家长最为关心的子女营养问题和学习问题,存在最大误区的科学家庭教育的基本理念与方法,健康亲子关系的基本要素,以及与子女心理健康关系最为密切的情绪调节和兴趣培养等几个方面的问题,制定了行动计划。

(二)制定青年农民工家庭教育系统干预方案并予以实施

我们将“提升亲子关系”视为系统干预方案的立足点和落脚点。首先设计以沟通与默契为主题的亲子参与式活动,引导青年农民工父母与子女体验亲密的身体接触和直接的情感表达。这种考虑基于三点:一是亲子关系是家庭教育的基石;二是农民工家庭普遍缺乏亲子情感互动;三是亲子关系最容易激发父母的情绪感受,从而持更开放的态度参与后续干预活动。其次我们整合了来自华东师范大学等高校、儿童医院、上海教科院各相关单位的专家资源,组织了四次互动式专业讲座,主题包括“小学生饮食营养与膳食平衡”,“激发孩子的学习动力”,“当代家庭教育的新理念与新方法”,“重视孩子情绪处理习惯的培养”。在“小学生饮食营养与膳食平衡”讲座中,引用大量丰富的实例提出了组织家庭平衡膳食的四把尺子:食物多样化原则,食物均衡性原则,适量原则,个体化原则;在“激发孩子的学习动力”讲座中,将高深的理论寓意于通俗易懂的故事中,澄清内部动机的决定性作用,帮助父母走出依赖外部奖惩的误区;在“当代家庭教育的新理念与新方法”讲座中,引导父母超越对学习成绩的单一重视,阐明学习习惯、个性发展对孩子一生发展的重要意义,并且强调“夫妻和谐是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在“重视孩子情绪处理习惯的培养”讲座中,要求家长正视自己对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鼓励家长与孩子一起培育、表达正面情绪,并掌握积极行为训练方法。最后我们根据子女的兴趣爱好安排了“讲故事”、“创意绘画”和“音乐体验”三种类型的亲子参与式活动,使得家庭在全新的互动中体验亲子情感交融,并使得农民工家长理解“兴趣是激发孩子内部动力和快乐情绪的源泉”这一道理。整个行动方案的实施以毓华学校为主体进行组织发动(包括家校通短信平台联系)。

(三)对青年农民工家庭教育干预行动进行反思评估

我们采用了反馈问卷和随机抽取12户家庭开展团体访谈两种方式,进行了干预行动的效果评估。从反馈问卷来看,家长从讲师的专业素养,活动的形式,能够被理解和接受的程度,对实际生活的帮助共四个方面对干预效果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好评率(其中选择“优秀”和“良好”的作为“好评”)分别为98.9%、96.4%、94.9%、99.4%。

从团体访谈的现场记录来看,干预对农民工家庭教育的具体帮助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教育观念得到更新,家长开始认识到“成绩不是判断孩子的重要标准”,“孩子的兴趣爱好很重要”,“家长自己存在很多问题,要经常静下心来反思”,“父母自己要以身作则,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很大”,“要平等,要有耐心”。第二,教育知识得到扩充,知道了“如何让孩子快乐学习”,“如何与孩子沟通”,怎样更好地教育孩子”。第三,教育方法得到提升,对“爱要说出来”,“天天抱一下”,“多夸奖、多安慰、多鼓励”,“孩子情绪不好,先冷静下来,再沟通教育”等方法有认同。参加团体访谈的子女普遍反映家长在参加干预活动后有所改变,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教育方式更恰当——“不太凶了,最多骂几句,打很少了”;二是对兴趣爱好的支持——“肯让我打篮球了”,“妈妈说我可以去外面学画画了”;三是亲子关系更紧密——“更关心我了”,“烧得菜更好吃,花样更多”,“聊天时间比原来多了”。

通过此次行动研究,我们不难发现专业的、有的放矢的行动干预,对于更新家长的教育理念,扩充教育知识,提升教育方法具有比较显著的短期效果。同时也证明了一种有效的行动研究模式:第一步,深入了解服务对象的现状和真实需求;第二步,以其需求为导向,厘清问题,建立目标,根据目标维度设计并执行一套科学的行动方案,并且在过程中随着服务对象的反馈及时进行调整;第三步,对照干预目标,进行干预效果的综合评估,进而对原来的行动方案进行修正和提升。

此外,我们也反思了两个问题:对农民工家长而言,一般他们文化程度较低,工作繁忙且休息时间没有规律,因而如何采用他们能接受和理解的方式开展讲座、培训,并保持服务的连续性?对农民工子女而言,传统教育体系,特别是应试教育占据的时间更长,份量更重,如何协调这一矛盾,安排合适的时间和机会进行心理健康援助,并且在服务过程中充分避免负面“标签”效应,保护子女的自尊心?我们认为讲座中更适宜采用互动、讨论、案例分析等形式。深入干预则可以建立小规模的父母自助团体,这样更容易统一时间。要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包括家长会、班会,将服务项目融入到学校特色工作中。在干预过程中要进一步把握去标签效应原则,做到平等对待和鼓励自我价值的实现。

五、结论与建议

第一,妇联等部门牵头,以学校为基地,建立可持续发展的青年农民工家庭教育支持网络或系统,将短期效果向长期效果延伸。理想状态是:家长在课堂上受到触动后回家应用新的教育方法,得到子女的好评后,其科学的教育行为得到强化,逐渐形成一些好习惯。但实际上,一个好习惯的养成容易受到很多消极因素的干扰,比如子女学习成绩下降,家长自己的工作压力增大或者工作收入减少等。要保持干预的长期效果,需要持续的跟进服务。青年农民工家庭居住地的流动性较大,居住环境不佳,因而社区的影响较弱。应充分利用学校这一平台,由妇联等部门牵头,对家长和子女开展分层次、多维度和可持续的帮助。比如在新生入学之际组织来沪家长参加“亲子共同成长讲座”或亲子参与式活动,统一的培训结束后成立多个农民工家长互助组织(以20人左右为单位,人数较少便于统一时间,不致造成成员的大量流失),将有着同质家庭教育问题的家长组织起来,定期开展主题沙龙活动,定期请专家指点。同时,在青年农民工家庭聚集居住区周边招募志愿者(退休教师、大学生等),对他们进行系统、专业的培训,然后由这些受过培训的志愿者上门为农民工子女辅导功课,在此过程中向家长宣传科学的家庭教育的理念和方法。在家长参加专家讲座的时候,也不妨组织那些培训过的志愿者面向子女开展一些情感支持性的团体活动,既支持了家长(很多家庭无人代看孩子),也帮助了孩子,一举两得。毕竟只有保持亲子双方同步发展,才有可能建立真正意义上崭新的家庭教育模式。

第二,在具体干预过程中注重“以需求为导向”,“以对象为本”,从文化程度较低的家长对“家庭教育”的理解出发,渗透式影响他们的观念与方法。在行动研究中,我们发现,相较于那些说教式的条框式的家庭教育原则的方法和宣传,通过讨论“学习动力”、“学习习惯”等家长所关心的,与子女的学习成绩相关的具体问题,结合案例分析,宣传普及科学先进的家庭教育理念更为有效。说到底,来沪人员需要的是“联系实际情况,贴近生活实际”的家庭教育指导,关注的焦点始终是“学习动力”、“学习方法”、“智力开发”。其实讲什么主题并不重要,关键是能吸引家长来。等他们参与了之后,形成了一定的群体意识,再慢慢地通过讲课互动,影响他们的家庭教育观念,比如阐述“夫妻教育分工”,“培养孩子的主动性、独立性”,“父母自我消极情绪调节”等重要主题,分析讨论“孩子做作业磨蹭”,“‘孩子迷恋网络’,‘孩子性格逆反’”等具体个案。

第三,整合多方资源,夯实社会支持系统,为青年农民工家庭争取优质、微利甚至无偿的社会教育资源,弥补他们在不利处境下的资源缺失,形成“亲子共同成长”的良好家庭氛围。小学阶段正是子女兴趣培养的关键时期,而来沪人员家庭由于受经济条件的限制,往往无法给子女提供与城市儿童同等的机会。目前社会上有很多企事业单位、公益性的社会组织或者公益项目可以用微利甚至无偿的方式提供优质的校外教育资源。我们可以借助网络、大众媒体等手段寻求相关单位或组织的帮助。另外一些本市儿童的公共教育资源,如图书馆、博物馆等也可以向农民工家庭免费开放。关键还要做好宣传发动工作,提高农民工家庭对这些资源的知晓率和利用率。在此过程中,提倡和鼓励亲子一起参与一起活动。通过提供更多亲子良好互动的优质、微利甚至无偿载体,逐渐培育“亲子共同成长”的积极家庭氛围。

总之,只有政府、学校、社会三种资源进一步凝聚与整合,才能真正落实《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对“流动人口家庭的家庭教育指导”意见:鼓励家长勇敢面对陌生环境和生活困难,为儿童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处理好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为儿童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多与儿童交流,多了解儿童的思想动态,加强自身学习,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念,与学校加强联系,共同为儿童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1] 上海统计局.上海人口发展特征及趋势[EB/OL].(20110923)[20120109]http:∥www.statssh.gov.cn/fxbg/201109/232633.html,2011.

[2] 俞 菀,黄安琪.上海: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逐步“同城化”[EB/OL].(20111111)[20120110]http:∥sh.xinhuanet.com/201111/11/c_13124181

9.htm,2011.

[3] 李伟梁.流动人口家庭教育问题的影响因素分析[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3):16.

[4] 乔伊斯.P.高尔,M.D.高尔,瓦尔特.R.博格.教育研究方法实用指南[M].胡秀国,郭书彩,屈书杰,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466.

[5] 申继亮.教学反思与行动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04.

(责任编辑 易 民)

作者:章淼榕

亲子交流家庭教育论文 篇2:

小学低年级亲子阅读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探讨

【摘要】亲子阅读是家庭教育的重要手段,而小学低年级又是孩子成长的关键阶段,因此这一阶段的亲子阅读将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巨大的影响。本文着重探讨了低年级亲子阅读开展的必要性以及我国低年级亲子阅读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对策。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亲子阅读;问题;对策

20世纪60年代,新西兰著名教育家Holdway提出“亲子阅读”这一概念,随后其迅速传入世界各国并逐渐成为许多国家开展早期阅读所普遍采取的方式。20世纪90年代,这一理念传入中国随即引起研究者的极大关注并在教育实践中被迅速推广。

一、何谓亲子阅读

所谓亲子阅读,是指“父母根据孩子各个阶段的成长需要,通过各种方式参与到孩子的阅读活动中,并且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与孩子交流、讨论,分享阅读体验,与孩子共同学习、成长,构建学习型家庭”。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帮助孩子养成阅读习惯、习得阅读技能以及增进亲子关系。具体到小学低年级亲子阅读则是指父母依据小学低年级孩子身心发展的特点,采用科学的方法指导孩子进行阅读,与孩子一同学习、成长。

二、开展小学低年级亲子阅读的必要性

奥维尔·普利士科德曾在其著作《一个读书给子女听的父亲》里说道:“很少儿童会自己爱上读书的,一定要有人诱导他们进入书写文字的奇妙世界,给他们指示阅读的途径。”据此,亲子阅读的必要性可见一斑。而“小学低年级是学前教育转向接受学校正规教育的过渡时期;是儿童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兴趣爱好、性格气质形成的奠基阶段,家庭教育对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家庭教育的重要手段,亲子阅读必将会对小学低年级的孩子产生巨大的影响。此外,众多研究也表明,3—8岁是一个人阅读能力发展的关键期,而小学低年级儿童正处于这一关键期的末端,据此可知开展小学低年级亲子阅读的必要性。

三、小学低年级亲子阅读存在的问题

(一)对小学低年级亲子阅读的内涵和价值的理解存在偏差

虽然多数家长都认为有必要在家庭中开展亲子阅读,但是他们多数人将“亲子阅读”狭隘地理解为幼儿阶段的亲子阅读,这样的认知,导致我国亲子阅读開展的广度和深度都受到了极大的限制。

尽管有部分家长意识到亲子阅读不仅仅局限于幼儿阶段,但是他们依然未能正确理解亲子阅读的内涵和价值。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家长认为亲子阅读的价值就是开发孩子的智力,而忽略了其在养成阅读习惯、培养阅读兴趣、形成阅读能力以及获得情感熏陶等非智力因素方面的价值。具体到小学低年级阶段,许多家长认为亲子阅读主要的目的是识字以及在阅读的过程中获取一些简单的知识,如此一来使得原本的“阅读伴随识字”变成了“识字伴随阅读”。这样既忽略了阅读过程中孩子的个人体验,又挫伤了其阅读的积极性,还使得其成为学校智育教育的附属而丧失了原有的魅力。

(二)亲子阅读材料的选择具有盲目性

选择能够激发孩子阅读兴趣并且适应小学低年级学生心理和生理特点的阅读材料是开展亲子阅读的基本保障,但是许多家长在为孩子挑选阅读材料时缺乏科学依据。由于很多家长并不了解小学低年级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因此,他们在选择阅读材料时很难“对症下药”。在选择阅读材料时,家长们采取的方法不外乎以下几种,一是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阅读材料。多数家长都热衷于可以开发智力和提高成绩的书籍,因此,他们多是为孩子选择教辅书籍或是一些经典名著。二是根据各种推荐书目或热销书目选择阅读材料,而很少考虑孩子的个性特点。三是完全由让孩子去挑选阅读材料。但小学低年级阶段的孩子认知能力有限,他们还不具备选择合适的阅读材料的能力。

(三)亲子阅读缺乏科学的指导方法

由于家长对亲子阅读的内涵与价值的认识存在偏差,又加之其对认知心理学、教育学、阅读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知之甚少,所以,家长们在进行亲子阅读时普遍缺乏科学方法的支撑,常常会“误入歧途”。

首先,将识字和阅读训练当作亲子阅读的重点。在孩子上一年级时,家长会把识字当作亲子阅读的重点,亲子阅读变为识字阅读。当孩子步入二年级,识字仍然是阅读的目标之一,但因为考试内容会涉及一些简单的阅读理解,因此,这时的亲子阅读的重点便是帮孩子积累做阅读理解的技巧,亲子阅读演变为阅读训练。

其次,家长和孩子在阅读时角色定位有偏差。许多家长在进行亲子阅读时,把自己当作主导者,而孩子只不过是一个被动的接收者,家长一般采取家长读孩子听的方式,读完后很少会与孩子就阅读内容进行读者间的平等的交流。

最后,亲子双方的互动交流流于形式。尽管有些家长在进行亲子阅读时会用一些问题来引导孩子阅读,与孩子互动交流,但所提的问题多是一些简单的是非问题,很难激起孩子的阅读兴趣,让他们就阅读内容进行深入的思考。

(四)缺乏良好的亲子阅读环境

“阅读环境是阅读活动的基本因素”,因此,阅读环境的好坏将直接影响阅读活动能否顺利地进行,阅读环境包括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

阅读的硬件环境是指家庭阅读环境和阅读材料。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许多家庭阅读环境的硬件配置都较好,多数家庭都为孩子提供了属于他们的独立、安静的房间以及阅读所需的书籍,但是书籍的数量较少,种类不全,更新的速度过慢。

阅读的软件环境主要指家庭的阅读氛围。许多家长没有意识同时也无法营造良好的家庭阅读氛围,因为多数家长自身并没有阅读习惯,所谓的亲子阅读只不过是家长监督孩子阅读。

(五)重母子阅读,轻父子阅读

亲子阅读的“亲”指的是父亲和母亲,它的开展需要父母双方的参与,但是现有的调查表明,亲子阅读中父亲的参与度非常低,所谓的亲子阅读几乎变成了母子阅读。出现这种局面主要是因为在家庭中夫妻的责任分工一直秉承着“男主外,女主内”的原则,许多父亲都认为教养孩子是母亲的职责。

四、解决小学低年级亲子阅读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正确认知亲子阅读的内涵及其独特价值

正确认识亲子阅读的内涵和价值,是正确开展亲子阅读活动的前提和保证。

首先,亲子阅读是父母与孩子在家庭中开展的阅读活动,而不是家长与幼儿开展的阅读活动,因此它应该存在于孩子成长的各个阶段。其次,由亲子阅读的内涵我们可知它是家庭教育的一种表现形式。家庭教育的重点不在于对学生智力的开发,而在于孩子行为习惯、兴趣爱好的养成以及思想情感的熏陶。那么,亲子阅读作为家庭教育的表现形式之一,它的重点也不在智育。它是一种以休闲愉悦为特点的阅读,它重视的是阅读的过程的趣味性和愉悦性。最后,亲子阅读的“亲”指的是父亲和母亲,二者缺一不可。父亲在子女教育中有着无可替代的地位,父亲积极地参与亲子阅读可以使其更加活泼、有趣,极大程度提高了孩子的阅读兴趣。

由亲子阅读的内涵我们可知其价值也不同于其他阅读形式,首先,父母和孩子有规律地进行亲子阅读可以帮助孩子养成阅读的习惯。其次,亲子阅读可以给孩子带来一定的语言经验和认知经验,由此可以帮助孩子获得阅读能力。尤其是小学低年级的学生,他们因识字量不足尚不能进行自主阅读,亲子阅读是他们提升阅读能力,进而由依赖阅读转向自主阅读的重要途径。再者,亲子阅读的过程就是亲子双方互动交流的过程,在阅读的过程中,亲子双方的交流互动,不仅有利于孩子思想情感的丰富,也有利于亲子关系的和谐发展。

(二)选择合适的小学低年级阶段亲子阅读材料

没有正确阅读材料支撑的亲子阅读,只能流于形式,难以显现其独特价值。但是,多数家长在选择亲子阅读的材料时多是依据教育经验,主观性过强,科学性不足。小学低年级的孩子正处在以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而同时他们的识字量有所增加,文化知识有所增长,社会生活面有所扩展,因此形象、直观且图文并茂的阅读材料更容易激起孩子的阅读兴趣。

具体而言,家长在选择阅读材料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阅读材料的内容应丰富全面,以文学读物为主,因为文学读物“是儿童读物中最重要、最核心、同时也是最具审美价值与人文内涵的读物”。同时还需兼顾科普、人文历史、思想道德教育等方面的读物。此外,阅读材料的内容还应贴近学生的生活,趣味性强,配有插图和文字说明。

2.阅读材料的体裁应该多样化,包括童话、寓言、故事、童谣等。

3.阅读材料的难度应在孩子可理解的范围内,保证孩子可以理解其中75%的內容。

4.内容简短。6到8岁的孩子的有意注意时间为15到20分钟,因此,阅读的时间应控制在这一范围之内。

5.书中角色拟人化,人物性格单一,好坏分明,内容积极向上。

6.阅读内容容易进行亲子互动,如可以亲子合作分角色扮演的书中的人物。

当然,家长在选择阅读材料时除了根据此阶段孩子的所共同具有的生理、心理特点外,还应结合自己孩子自身的特点、爱好、阅读能力来选择合适的阅读材料。

(三)采用科学而有趣的亲子阅读指导方法

在选择了合适的阅读材料后,家长如想收到良好的效果,还需要采用科学的阅读指导方法。因为“孩子阅读能力的进展,需要大人的温暖陪伴,更需要成人运用正确的阅读方法指导孩子进行阅读”。在亲子阅读活动中,家长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1.变家长朗读为亲子共读

孩子处于幼儿阶段时,受到识字量和理解能力的限制,亲子阅读所采用的主要方式就是家长读孩子听。但是,跨入小学低年级阶段后,孩子的识字量和阅读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升,因此可以采取亲子共读的方式。这里所说的“亲子共读”不再是单向的家长对孩子施加影响,而是亲子双方在阅读过程中有各自的思考并进行平等的互动交流。这种方法既可促进亲子关系的和谐发展,还可以促进孩子语言、思维等各方面能力的发展。

2.分角色表演

低年级孩子非常喜欢模仿其所阅读书籍中的人物,因此父母可以根据其这一发展需要来开展亲子阅读。分角色表演是指父母和孩子通过表演来再现书中的人物和故事情节,以此来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和想象力。

3.问题探究法

问题可以激发孩子的探究心理,在阅读时家长可以适时地给孩子提出问题。问题可以指引孩子充满兴趣地探究书中奥秘,深入理解书中的内容。但是提出的问题切忌过多和过难。

当然,科学而有趣的亲子阅读方法绝不仅仅局限于以上三种方法,这三种方法也不一定适合所有小学低年级学生。因此,家长可以在亲子阅读的过程中根据孩子自身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做出调整和创新。

(四)创设良好的家庭阅读环境

从前文我们可知,家庭阅读环境包括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

就硬件环境而言,家长应为孩子提供安静、独立的空间以及丰富的阅读材料。当然,需要注意的是阅读材料的丰富不仅仅是指其题材和体裁的丰富,还是指要不断地及时地更新阅读材料。

就软件环境而言,家长应该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家庭阅读氛围,在这种氛围中孩子会不自觉地爱上阅读。那么,如何营造呢?这就需要家长也爱上阅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洛克认为:“各种教导儿童以及培养他们的礼貌的方法中,最简明、最容易而又最有效的办法是把他们应该做或是应该避免的事情的榜样放在他们的眼前。”这种榜样指引法同样适用于亲子阅读,家长让自己成为孩子的阅读榜样,让孩子在一个热爱阅读的环境中成长,孩子自然会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阅读的重要性,进而爱上阅读。

亲子阅读自兴起后就成了各国专家学者的研究重点,我国由于起步较晚,因此关于这一方面的研究还有待填补,尤其是小学低年级阶段的亲子阅读。本文主要分析了开展小学低年级亲子阅读的必要性以及小学低年级亲子阅读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当然,本文对小学低年级亲子阅读的探讨还不够深入和全面,希望日后会有更多人关注小学低年级亲子阅读并进行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朱琳琳.小学亲子阅读的案例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5.

[2]吕芳.小学低年级亲子阅读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0.

[3]王泉根.新世纪中国分级阅读的思考与对策[J].中国图书评论,2009(9).

[4]洛克.教育漫话[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杨静,女,1990年生,现任教于江苏省苏州市昆山市玉山镇新城域小学。

(编辑:蔡书红)

作者:杨静

亲子交流家庭教育论文 篇3:

农村留守学龄前婴幼儿隔代家庭教育问题的思考

摘 要:城市打工的农民工车乡下的子女成为儿童中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留守儿童。在农村中,0-6周岁的留守婴幼儿,由于年龄小、自理能力特别差,则成为这一群体中更加需要关注的一个群体。他们大多由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照料,接受隔代教育。在这种状况下他们在接受隔代教育过程中会遇到不少的难题。

关键词:留守婴幼儿隔代教育亲子教育家庭教育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近年来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隔代教育问题在农村留守儿童群体中最为突出。特别是处于亲子教育关键阶段的农村留守婴幼儿,由于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加之占绝对大比例的隔代教育又有诸多不尽人意之处,这些留守婴幼儿的亲子教育基本处于空白状态。这种现状对农村留守孩子的认知能力、创新能力、交际能力、良好个性的培养等方面造成很大影响。所以,面对隔代家庭教育中出现的种种困境,需要给予国家、社会以及家庭全方位的力量。

1 学龄前留守婴幼儿隔代教育方式

留守儿童主要有三种监护方式:一是单亲监护型,即由父亲和母亲一人在家抚养的类型;二是祖辈监护型,即父母均外出打工,子女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的类型;三是亲朋监护型,即把孩子托付给亲戚朋友如叔婶、姑舅或朋友监管的类型。

这三种监护类型中,隔代监护类型占了大部分。由于隔代监护中的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文化水平大多较低,和儿童年龄差距太大,他们仅仅按照自己照顾孩子的方式和经验来照顾和教育孩子。这些爷爷奶奶教育学龄前儿童的方式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放任型的,这一类老人认为孩子年纪小,只需要照顾好他们的身体健康,让孩子吃饱穿暖就行。并且这类老人由于自己身体健康问题或农活问题,无暇给与孩子更多关心,对幼儿园的依赖性大,将学龄前儿童全权交付给幼儿园,觉得每天只需把孩子安全地从幼儿园接回来就行,对孩子在幼儿园内的表现如何,不会主动进行了解。回家后也不会与孩子进行交流。这样导致了学龄前留守儿童行为随意性大,缺乏管束,行为习惯不好,并且易让孩子感觉被忽略冷落,没有归属感和安全感。

另一种教育方式则是溺爱娇惯型的,这类老人把孩子当作掌中宝,事事顺着孩子,对孩子的要求是有求必应,尽量满足孩子的物质要求,对孩子的错误想法和行为不能进行及时否定和纠正。这样的教育方式导致了孩子任性娇气的性格,并且凡事以自我为中心,不能明辨是非,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同伴间交往能力差。

2 留守学龄前婴幼儿隔代教育的特点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指出:“教育的基础主要是在5岁以前奠定的,它占整个教育的90%,在这以后教育还要继续进行,人进一步成长,开花、结果”。可见,孩子的早期教育很重要,对其以后的教育起到奠基性的作用。而在农村的留守儿童家庭中,执行监护的大部分老人由于文化水平较低,不善于与他人沟通,而且还同时从事种地、收拾家务等劳动,往往忽略了教育孩子的方式。学龄前留守婴幼儿由留守老人实施亲子教育,接受隔代教育,这样的隔代教育一般有以下几个特点。

2.1 教育方式简单、放任

隔代亲子教育方式大多简单。我们说,在农村中由老人带孩子,这个“带”其实只停留在照顾的层面,谈不上教育。有的老人在与孩子相处时,只希望孩子乖巧、听话,稳稳当当不出格,孙辈哭了,拿个糖果哄哄他,跌倒了不叫他自己站起,赶忙跑过去扶他。评价孙辈时,多从大人的眼光,这个孩子听话、很乖。在亲子关系中,跟孙辈互动的少,不会讲道理,常采用恐吓欺骗的做法,重说教不重身教。所以,谈不上运用科学的、有创造性的方式引导孩子,有很多开发幼儿智力方面的科学方法不能很好地利用,对于孩子因好奇心而出现的“捣乱”、“破坏”等具有冒险和创新性的行为,有时会急于加以阻止,甚至还认为这是一种不良的行为,这很容易泯灭孩子天生的好奇心、冒险性和创新精神。对于孩子因好奇心而产生的疑问,不能很好的解释清楚,有的甚至敷衍了事。

而亲子教育大多是以活动、游戏来完成,活动是孩子的生命,好动是他们的天性,活动也是他们发现新异世界,满足好奇倾向的来源。活动对婴幼儿的身心发展都是必不可少的。活动增长婴幼儿的体能,促进骨骼、肌肉及各种身体器官的发育;活动又是智能发展的中介因素,通过活动不但增进运动动作的灵巧性,发展运动技能,还可以促进知觉的发展,注意的选择性与集中的发展,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此外,活动还有利于培养婴幼儿活泼的心态,给他们带来欢乐,让他们表现自己的情感,在活动中获得成就感的满足,还可以克服情绪的紧张和消除愤怒,得到心理上的平衡。而老人们在教育中的过分的地“管孩子”,恰恰不利于孩子身心、智力等方面的发展。

老人在亲子教育上还容易表现出放任的特点。有的老人因为孩子父母长期不在家里,心里总是担心出差错,引起儿女责怪,更容易对孩子放松要求,过分地疼爱护短。当有的孩子同别的小伙伴打架时,祖辈公开在孩子眼前护短,责怪对方,这很容易影响孩子认识和改进自己的错误。对孩子行为上出现的问题不能及时矫正,认为孩子还小长大了上了学就会懂事的,这恰恰助长了孩子不良品格的形成。容易造成孩子特别是处在认知阶段的学龄前儿童任性娇惯、不合群、应变能力差、性格偏激。

2.2 教育内容落后、肤浅

承担隔代教育任务的祖辈大多都是文盲、半文盲,由他们抚养隔代人,只能做到看管的层面,难以承担培养教育之大任,即使对孙辈进行一些知识教育,也多是些陈旧内容,缺乏科学性,甚至有封建迷信色彩。有的老人固守着自己的旧观念和旧经验,告戒孩子这样做对,那样做不对。殊不知他们的所谓的“观念”和“經验”已经不能跟上时代步伐,甚至缺乏科学性。有的老人常常给孩子讲一些鬼故事,给孩子灌输一些鬼神思想。还有的老人让孩子学一些庸俗的事,比如老人喜欢玩纸牌或者麻将之类的赌博游戏,便时常教孩子一些。幼儿模仿能力很强,老人在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着孩子,甚至是一些不良的行为也被孩子潜意识中学下来。因此隔代教育下的知识与时代脱节,贻误了孩子的智力发展,不易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甚至会对以后的日常行为和学习习惯造成不良的影响。

另外,教育内容只停留在表面层次,不会挖掘教育中深层次意义。重物质满足,轻精神培养的教育现象显现。过分满足孙辈的物质奢求,忽视对孩子精神世界的开启,不注重在学会关心他人,热爱生活方面引导孩子,以及培养美好心灵方面的教育。

面对农村隔代教育的种种弊端,留守婴幼儿的亲子教育问题发生了消极的变化,出现了亲子教育缺失的状况。事实证明,父母才是是儿童亲子教育最好的老师,任何人都无法代替。隔代教育只能是亲子教育的补充,绝不能替代亲子教育。在家庭教育中,孩子的父母应该担负起对子女抚养和教育的主要责任。

作者:陈立新

上一篇:财务管理电力工程论文下一篇:科研专项资金管理论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