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S控制器软件开发论文

2022-04-25

时光流逝,ATF计划终于结出了硕果。F/A-22集低可探测性、超音速巡航和高机动性于一身,在世界现役战斗机中独领风骚。然而,F/A-22仅仅凭借着这三方面的超人之处,尚不足以笑傲群雄,要想真正地实现“先敌发现、先敌发射和先敌摧毁”的能力,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独树一帜的综合航空电子设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ACS控制器软件开发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ACS控制器软件开发论文 篇1:

对地铁门禁系统与综合监控系统集成案例几点分析

摘要:本文将通过对某市地铁2号线路项目进行阐述,并从其平台实施及接口设计、网络架构方面做出分析,进而对地铁门禁系统与综合监控系统集成进行总结。

关键词地铁;地铁门禁;综合监控系统;集成

1.综合监控系统集成范围

分析当前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过程中,关于综合监控系统的相关建设问题来看,仍然有部分专业领域尚未集成,而是使用互联的方法进行交换综合监控系统中的采集到的数据。在这些领域,有一部分是因其安全性及独立性的因素,不适合在综合监控系统中进行集成,例如自动售检票和信号系统等;另一部分是由于系统比较复杂以及较强的专业性,使得其内部的软件平台必须由其行业内的相关从业公司进行开发,例如调度电话系统,以及门禁系统等等。而对于门禁系统能否在综合监控系统内进行集成,长久以来意见都是不统一的。大家普遍认为,门禁系统因为其特殊性以及安全性问题,是比较复杂和重要的安保出入方面的控制以及管理系统,所以不能在ISCS(综合监控系统以下简称ISCS)中集成。但随着我国在研究ISCS技术上的不断进步,目前在集成ACS上方面已经具备了相当成熟的条件,另外ISCS系统的性能也慢慢变成了信息管理,不再是从前单一的实时监控系统。

ACS系统在进行集成后将不是单独的组网问题,站内的ACS总款单元系统将于ISCS的骨干网络系统进行连接,而ISCS系统则先使用前端数据处理器对信息进行简单初步的处理,然后再进一步传输到ISCS服务器的专用数据库中,进而ISCS控制系统将代替旧有的ACS控制系统的工作站,从而作为管理以及调度等的终端设备被运用到站内的控制系统中。在这种新型的网络结构里,在门禁控制器方面会对底层通信协议进行开放,再根据通信端口直接连接ISCS系统,不再是旧有的停留在PC层面的通信系统。

2.ACS功能和实现方案

2.1监控功能的实现方案

ACS系统和ISCS系统都将使用根据IP/TCP的Modbus相关协议来完成传输数据,这样可以发挥ACS监控性能的实时性。在ISCS系统中,相关车站的Modbus主机的数据处理问题上主要是RTU,通过其轮询门禁展内的各主控单元,进而取得配套设备内的刷卡信息和状态。RTU数据处理器先把ACS采集到的的信息传输到站内的服务器终端,以及IAS服务器也就是集中告警系统中,进而使数据在人机界面(MMI);当然,站内的相关工作人员要想下达控制命令,也可以通过MMI进行,进而根据站内的RTU数据处理器记入ACS的总控制单元相配套的寄存器中,从而总控单元再根据RS485的总线系统传输到各个环节中的就地控制器中,以此达到控制的目标。在这一系列传递过程中,因为所要经过的环节点比较复杂多样,特别是ACS的总控制单元,以及就地控制器中间通常使用的是串口通信的旧有模式,在传输速度上不够快,因而会出现信息丢失或延迟的问题发生[1]。

为了避免数据在传输的过程中丢失或延迟,根据刷卡信息问题,特别添加了一条对数据进行有效传输的专用通道。而对整个数据的传输起到上传下达环节的则是站内ACS的总控制单元,其可以把当天站内各环节的就地读卡器采集到的完整信息记入在特定的文档中,其后也会在每天地铁工作结束后,(例如凌晨1点)使用FIP的方法,将采集到的数据定时的传入到综合监控系统中的历史服务器内,最后自动生成一个报表,用以查詢和管理操作。

2.2关于灾害响应的方案

在车站内发生火灾等的情况下,使用ACS系统不仅能对时间的全部信息进行记录,用以后期查询,又可以实现消防疏散的目的。ISCS系统因为和很多机电系统都有接口,因而是将各专业内的数据信息相融合的基础平台,它最大的性能就是在发生灾害时,使站内在运行的各相关系统都能够根据ISCS事先预定的方案进行快速协调并继续运行,也可以称这一功能为联动功能。因为站内的综合监控系统和自动报警系统有接口,其又和ACS系统有集成关系,所以能够及时响应灾害问题。与此同时,也可以根据ISCS自带的报表性能与历史数据库功能,详细的记录事件以便后期查询。

3.存在的问题与措施

因为其是第一条ISCS与ACS集成的综合线路,所以在对其进行功能设计、前期开发以及后期运用的过程中,会存在一些问题。站内的调度人员在后期运用中发现,如果站内房间门多次开关,就会出现数量较为庞大的数据信息。也因为ISCS控制系统本身担负着十几个子作业相关的信息监控作用,所以ACS发生的实时事件就会很大程度的对调度人员监视其他子作业的情况造成影响。因而可以在门禁的相关使用权限方面增加了“增删标志”一项操作,这就将使得ISCS只用对在这一操作中产生的修改数据、删除数据生成表格并形成授权文档,ACS车站内的总控单元收到主控的针对变化部分的授权信息文档后,对相应的控制器进行授权。从而使得除了这条线路的首次授权,以及更换重置就地控制器的前提条件下之外,都节省了其在授权方面使用的通信时间[2]。

结语

在我国地铁运营上使用的门禁系统(ACS),在往常是比较独立的安防系统。而门禁系统与综合监控系统集成后有其显著的优点:车站的门禁工作站取消,减少设备数量,节约空间,软件平台风格统一,提高站务和调度人员的工作效率;独立的门禁管理系统加入到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体系中,提高了轨道交通全线的整体自动化水平,为线网级门禁授权功能的实现提供了条件。

参考文献

[1]卢小军,张逸楠,李思.浅析地铁综合监控系统集成门禁系统[J].信息通信,2018,(6):61-62.

[2]秦献军.地铁门禁系统与综合监控系统集成方案分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7,0(31):82.

作者:刘佳

ACS控制器软件开发论文 篇2:

身临“禽”境

时光流逝,ATF计划终于结出了硕果。F/A-22集低可探测性、超音速巡航和高机动性于一身,在世界现役战斗机中独领风骚。然而,F/A-22仅仅凭借着这三方面的超人之处,尚不足以笑傲群雄,要想真正地实现“先敌发现、先敌发射和先敌摧毁”的能力,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独树一帜的综合航空电子设备。通过与众不同的传感器融合、传感器管理和辐射控制等先进技术,F/A-22的飞行员可以在威胁将至前,率先发现、辨识、跟踪和攻击目标,从而大大提高了自身的生存能力。

耳聪目明

从某种意义讲,F/A-22可以描述成一个天线车间,甚至类似一个信号情报平台,30多种天线全部都被光滑地融合进机翼和机身内,以便达到隐身的目的。F/A-22的综合航空电子系统的核心部件是通用综合处理器(CIP)和机载传感器。后者包括AN/APG-77雷达、ALR-94电子战系统和通讯/导航/识别(CNI)系统,CNI又可细分为内部飞行数据链(IFDL)、联合战术信息分配系统(JTIDS)数据链以及MkX II敌我识别系统。

CIP通用综合处理器是一个非常先进的高速计算机,支持各种不同类型的传感器,承担着控制和处理传感器信息的“大脑”功能。它不仅可以利用软件在一个单一的综合处理系统中完成所有处理功能,而且可将有效的信息在不同传感器之间共享。所有来自飞机内部的信息,如各系统、武器和发动机状态数据,都将与来自机外传感器的数据综合在一起,并以易读的方式显示给飞行员。F/A-22有两套CIP,并为将来安装第三套CIP留出了空间,以满足未来提高处理能力的需要。

F/A-22是第一种使用有源电子扫描阵列(AESA)雷达的战斗机。APG-77雷达由1200个发射和接收模块组成,如同昆虫的复眼,能够同时作为几个独立的雷达来使用。AESA可以非常容易地改变波形,能够以不同速率同时对关注空域不同的点进行访问,其接收机部分可以工作在无源模式。

F/A-22没有专门的干扰系统,但APG-77雷达的有源阵列可以用于产生大功率的干扰波束来覆盖一定频率范围,具备了电子干扰能力。该雷达可识别敌方的雷达信号,确定敌方雷达建立锁定所需的时间,并保证干扰波束发出足够长的时间来把锁定断开。在敌方雷达重新启动锁定循环的同时,APG-77雷达的干扰波束可转到执行其他任务,并在适当时间转回来对敌方进行干扰,直到离开敌方雷达的探测范围。F/A-22的雷达对敌方雷达进行干扰时,只需分出一些发射/接收模块,以不同的频率发射波形不同的脉冲,就可将敌方搞得晕头转向。

ALR-94作为技术最复杂的电子设备,是目前安装在战斗机上的最有效的无源系统,可以提供所有波段的360°覆盖,包括在前方扇区的方位角和仰角的覆盖。当一个目标采用雷达来搜索F/A-22及其友方飞机时,它在460公里甚至更远距离上就已经被ALR-94探测、跟踪和识别,而自己却浑然不知,当距离缩短时(超过185公里),ALR-94将会提示APG-77雷达进行探测,搜索在敌对空域内飞行的其它飞机。

ALR-94用于实时地跟踪战斗机,不断更新的跟踪信息可以告诉雷达应该关注的区域。APG-77雷达在一种称为“窄频带隔行扫描搜索与跟踪”模式下,采用一束很窄的波束来探测和跟踪目标,在较小的2°×2°的方位角和仰角范围进行测量,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提供更加精确的距离和速度数据。由于目标太远还无法构成威胁,APG-77雷达根据目标可能引发的威胁程度,利用闭环跟踪技术自动地增加重新访问速率。在保持锁定目标的最低功率要求下,APG-77雷达还不断地调整发射功率和脉冲数量,从而避免过早地暴露自身,为突然发起攻击做好准备。

数据融合

面对瞬息万变的空战态势,F/A-22的飞行员必须以最敏锐的方式发现目标、最隐蔽的方式接近敌机、最有效的方式发起攻击,这样才能最安全地保存自己。为此,洛马公司在F/A-22的传感器和显示器之间采取了三种非常先进的技术,可以将所需的有用信息从纷杂的无关信息中分离出来。整个系统的基本设计思想是少显示原始数据,多显示容易领会的信息,从而让飞行员摆脱传感器操作员的角色,成为真正的空战主宰者。

“球体”技术 F/A-22的航空电子系统的CIP和显示器之间,有一个提供空中态势评估和响应管理的辅助决策层,机载计算机将F/A-22周围的空域像洋葱那样分成内、中、外三层。在空战过程中,如果发现目标处在最外层,尚未构成威胁时,飞行员开始接收情况判别,但并不会为了识别敌机而打破雷达静默;当目标进入中层时,飞行员在目标尚未察觉有对手接近的情况下,根据目标的优先排列顺序,决定是否发起攻击或躲避目标;一旦目标进入最内层,飞行员将针对威胁导弹的射程,完成超视距识别,最终决定是否发射AIM-120空空导弹。

“传感器管理”技术 在充分利用“球体”概念的基础上,航空电子系统在确保飞行员获得作出战术决定所必需的全部信息的前提下,原则上尽可能少地使用雷达,使电子辐射保持在尽可能低的程度。飞行员可以选择辐射控制,系统自动将发射信号的上限划分为从被动到主动的3~5档。

例如,APG-77雷达可以在敌机尚未接近时,更早一些探测、识别出目标,但由于距离尚远,不足以立即构成威胁,因此F/A-22的机载计算机就自动阻止使用雷达,而只是保持电子战系统的无源探测,以保持自身的隐身优势。这一技术不仅有效地保持了F/A-22的隐身性能,还避免了飞行员陷入纷繁复杂的任务操作之中。

“传感器数据融合”技术 F/A-22具有超群的信息搜集和分享能力,通过雷达、电子战系统和联合战术信息分配系统,该机可以捕获作战空域内的大量信息,特别是利用独一无二的内部飞行数据链,更加有效地完成对目标的探测和跟踪。F/A-22的内部飞行数据链(IFDL)用于相距较近的两架或更多的F/A-22之间交换信息,而敌机的接收机根本无法截获这条数据链。所有F/A-22均可利用这条数据链在不发射任何无线电信号的情况下共享武器数据、燃油状态数据和敌机的目标数据,其它F/A-22也可加入这个网络。

在显示控制方面,F/A-22采用了“暗驾驶舱”显示方案,没有亮光或不出现符号就意味着一切顺利。座舱内装有6台彩色液晶显示器,包括1台主多功能显示器、3台辅助多功能显示器和2台前上方显示器。各种传感器和数据链获得的信号直接传给CIP,经过数据融合后,利用不同颜色和形状,将不同目标信息显示在座舱显示器上,飞行员就可以得到一个完整的态势显示、进攻显示和防御显示。按照计划,F/A-22在具备初始作战能力后,座舱内还将配置头盔瞄准系统。

攻击体验

美国有关记者曾经先后在F/A-22的座舱演示器中体验了一次短暂的“空中作战”,分别模拟了探测、发现、跟踪和击落苏-35战斗机和投放“杰达姆”攻击导弹阵地的作战过程,或许会让我们切身感受一下F/A-22的ALR-94、APG-77和CIP等综合航空电子设备所体现的独到之处。

空中作战 是从4架F/A-22组成的编队飞进敌国上空开始的,其主要任务是要与敌方战斗机交战,阻止敌机接近处在低空飞行的F-15E“攻击鹰”。中间的态势显示器上出现3个蓝色的圆圈表示编队中的其它3架战斗机,同时还有4个绿色圆圈代表4架F-15E。

不久,F/A-22编队长机的战术景况显示器上开始出现不祥的景况,有4个方形的黄色符号出现在显示器的右上角,这是不明目标。随着距离逼近,这些符号变成红色三角,表明这是敌对目标,飞行员通过按压油门杆上的按钮调出一个射击清单,系统很快就识别出是俄罗斯的苏-35。计算机自动分析目标距离、速度和靠近角度,攻击显示器边上的垂直粗线条表示出F/A-22距每个目标的距离。另一符号则表示苏-35所携带的R-77空空导弹的射程。计算机自行确定出威胁的优先级,决定应首先攻击的敌机目标。

当敌机进入AIM-120导弹发射距离之内时,便显示导弹发射攻击区。随着导弹发射时刻的临近,就需要对目标作绝对精确的跟踪,因此,计算机就开始放宽雷达的使用限制,但还要限制雷达的发射功率和发射时间,以使对方不太容易探测到雷达信号。因此,在AIM-120导引头锁定苏-35之前,这些战斗机的飞行员什么也看不到。

对地攻击是从12100米高空开始的,飞行速度略大于音速,计划从高空投放两枚“杰达姆”。飞行员要求显示进入目标的飞行路线,中央的态势显示器上出现了一个椭圆投弹环,并显示距离目标还有3分32秒时程。投弹前,目标提示符号必须保持在投弹环内。在平显内,会有一个移动的目标提示符,在目标进入显示器内的一个小括号里时,会提示正确的投弹点。

飞行员一经过起始点,提示显示器上的飞机符号前就出现了投弹实线,这条线已经修正了风偏。因此,如果F/A-22因躲避敌机或地空导弹而不得不机动的话,飞行员只需简单地将飞行速度矢量符号重叠在投弹线上,就可回到正确的轰炸任务进程中去。为了避免过多信息符号的干扰,两边的显示器显示其它信息。敌方的地对空导弹阵地以空心的五角星表示,当地对空导弹雷达开机时,在防御显示器上的五角星就变成实心的,而围绕每个导弹阵地的一个圆圈则表示导弹阵地能探测到F/A-22的范围。

由于F/A-22具备隐身能力,这些圆圈会很小,圆圈之间的间距则很宽。如果一架非隐身的常规战斗机,飞行员就会看到一系列相互重叠的圆圈组成的致命区域,这表明地对空导弹雷达可以从远得多的距离上探测到,并随时击落飞机。

逼真模拟

洛马公司的玛丽埃塔制造生产厂内的空战模拟中心的空战模拟器(ACS)是用来支持作战评估和培训飞行员的。出于让飞行员身临其境的目的,ACS基本上复制了F/A-22的座舱,采用了大多数并不能飞行使用的硬件和一部分具备飞行条件的硬件,使用了飞机上使用的软件,机载先进综合电子设备的各种能力也都在模拟器中得到了高度逼真的复现。

同时,模拟器内的作战飞行程序大约能够实现90%的座舱内软件程序的功能,这样,ACS和电子设备的设计人员就可以发现显示软件方面的任何问题,在许多情况下,可以在软件正式安装到飞机上之前,验证安装是否合适。为了向飞行员提供360° 球形的真实空间感觉,F/A-22模拟器采用的“广角单点”(WASP)系统将视景投射在多个屏幕,因此也获得了“黄蜂”(WASP)的绰号。该系统为飞行员们提供其可能看到的所有座舱外的东西,可以呈现出每天有代表性的时间、天气、凝结尾迹、其它飞机和导弹等等。ACS甚至还能借助于一个大型的卫星图片数据库逼真地模拟出世界上任何一处地理位置。

空战评估

空战模拟器的另一个重要用途是试验F/A-22内部所安装的实际设备在真实作战环境中的性能,使美国空军能充分利用ACS来探索F/A-22的空战效能。

空战双方分为蓝军(己方)和红军(威胁)。在执行任务期间,蓝军飞行员们坐在空战模拟中心的10个普通座舱内,这种座舱基本上可以按照任何一种战斗机来配置。每一台交互式控制站有两个计算机屏幕,分别用于显示出飞行员的窗外视野和飞机的仪表板,同时还有一个常规的侧杆控制器和触摸屏显示器。在大规模的空袭模拟期间,计算机可以增加双方战斗机的数量。不过,当飞行员们被击落时,他们还能操纵一架剩下的计算机控制的飞机。

被称作“白军”的教官们坐在控制间内,可以利用成排的显示器来再现发生在每个座舱以及所有战场的每件事情。精心设计的计算机系统不仅允许实时、三维监控模拟器,而且还允许教官们的视野调整到战场空间的任何点,跟随着任何飞机、导弹或者固定的地面位置。

作为能够进入到蓝军和红军空域的唯一群体,“白军”是由总部位于新墨西哥州的凯尔特兰空军基地的空军作战试验和评估中心的试验小组来管理的。每次模拟空战结束后,有关人员负责收集和评估任务结果。由于能够回放从起飞到着陆的整个任务过程,不会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因此这种作战汇报系统更加优于飞机上的系统。

2003年1月初,洛马公司向空军空战中心交付了第一架F/A-22(4012号),这标志着空中作战司令部开始正式接收F/A-22,为作战试验与评估做好准备。最终,内利斯基地将拥有8架F/A-22,专门用于开发空战战术。随后,这些飞机还将在廷德尔空军基地构成第一个F/A-22的训练中队,用来培训空中教员和训练司令部的飞行教员骨干。

ACS控制器软件开发论文 篇3:

RFID技术在图书馆智能化管理中的应用与研究

摘要:RFID技术在图书馆智能管理中的应用将给图书馆带来新的变革。该文以安徽省图书馆RFID智能管理系统为案例,阐述安徽省RFID智能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以及给读者服务工作带来的诸多优势,最后提出了RFID智能管理系统在图书馆推广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具体解决之道。

关键词:RFID;自助借还;智能管理

The Application and Research of RFID Intelligent Management in Library

BAO Jing

(Anhui Library, Hefei 230001, China)

Key words: 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self by borrow and lend; intelligent management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公共图书馆规模不断扩大,职能也在不断变化,许多公共图书馆由于人流量大,常常遇到诸如长时间排队借还书、图书失窃、馆员无法快速准确盘点图书等问题,现有的管理方式及使用技术已经成为图书馆发展的瓶颈。采用先进的RFID技术智能化管理图书馆系统,将改善公共图书馆现行管理运行模式,提高公共图书馆的工作效率,增强公共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

1简介RFID技术

RFID(无线射频是被技术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是一种非接触的自动识别技术,其基本原理是利用射频信号和空间耦合(电感耦合或电磁耦合)传输特性,实现对被是被物体的自动识别。对于图书馆领域来说,RFID系统可以把条形码、磁条、流通记录、书目及读者信息等全部整合存储在一起,提供系统的识别利用。可以用RFID读写器替代条码扫描器,用RFID电子标签替代条形码,对图书馆进行全新的智能化管理。

RFID系统一般由三部分组成:电子标签、读写器和天线。每个电子标签具有唯一的电子编码,其内部使用EPROM来存储需要被识别物品的相关信息;读写器由RFID控制器和天线两部分组成,负责读取或写入标签信息的设备;天线用来在标签和读取器间传递射频信号。

基于RIFD技术的智能化管理系统可以实现图书借还、顺架、查找、馆藏盘点等功能,使图书管理工作智能化、规范化、系统化、程序化,避免图书管理的随意性,提高信息处理的速度和准确性,从而提高图书馆的工作效率。

2安徽省图书馆RFID智能化管理系统实现及具体功能

安徽省图书馆自动化应用系统使用的ILASII,底层数据库是一种不对外开放、非通用的数据库,RFID系统需要用到ILAS II的数据,如读者证号、图书条码号、书名等。要在ILASII下构建RFID智能图书管理系统,SIP2作为图书管理系统与RFID自助助设备之间的数据接口协议,它可以完成RFID系统与图书管理系统的数据交互,从而实现两者之间的无缝连接。安徽省图书馆向ILAS开发方购买支持SIP2(Session Initi—ation Protocol 2)协议的数据接口ACS,然后与ILAS数据接口按照一定的协议进行通讯。实现过程为ILAS II系统采用客户端/服务器模式,客户端需要通过ACS数据接口与服务器相连并发送请求,等待服务器处理结果。与此同时,RFID智能管理系统中也建立数据库保存RFID标签的相关数据。RFID在接收到数据后,经过内部处理,把相关请求通过数据接口ACS发送给ILASII服务器,处理完毕后再通过数据接口ACS返回给RFID智能管理系统。

安徽省图书馆RFID智能管理系统主要功能由标签采集及转换系统、门禁管理系统、门禁统计系统、自助借还系统、馆员工作站、盘点车及查询机系统、24小时还书机系统、街区图书馆系统共8个功能模块组成。

2.1标签采集及转换系统

该系统是整个RFID系统运行的基础,可将传统标签的信息按一定格式写入电子标签内。可转换的电子标签有RFID馆藏标签可记录书名、作者、出版社、索书号、ISBN/ISSN号等信息。该系统功能比较简单,使用中是很稳定的,馆员也易操作,实际运行中安装本程序的单台客户端一天(8小时)可转换的标签数量约在1000左右。

2.2门禁管理系统

该系统安装在阅览室出入口处,当被遗漏处理的图书经过门禁系统时,门禁会自动报警,这个系统是图书安全的保障。但在实际使用中,由于电子标签识别技术的局限,被遗漏处理的图书经过门禁系统时如在特定位置或特定电子标签,存在一定程度的漏报现象。但误报的情况几乎不会发生,在实际使用中对部分遗漏处理的图书起到了很好的提示作用,馆员可及时修改处理操作,从而避免了读者与管理人员之间的争执,融洽了读者与管理人员之间的关系。

2.3门禁统计系统

该系统功能为:当读者进出阅览室时进行刷卡操作,进行人数统计。该系统虽不直接影响图书馆业务的运转,但对于分析流通业务,方便以后提高服务水平有着重要作用。为统计准确人数,要设置好刷卡的识别时间延时,快了容易重复识别,慢了会影响刷卡效率,使用中一般设置时间间隔为5秒左右。随着图书馆免费开放,无证读者持有效身份证件也可以进入阅览室阅览,对这部分读者我馆采用的是对每个阅览室设定特定图书证由馆员代刷的方式来统计读者人数。

2.4自助借还系统

该系统是RFID系统的核心功能之一,可供读者自助进行借书,还书,续借等流通操作,还可以进行查询、修改密码等附加操作,从而简化了读者借还书手续,缩短了图书流通周期,提高了图书借阅率,提升了图书馆人性化服务水平。自助借还系统作为一个比较复杂的集成系统,要保持运行时的可靠性需各个配件稳定,在集成时布局合理,安徽省馆使用的两台借还书机在这方面有提高的空间;在硬件方面,其中一台的触摸屏发生两次损坏情况,这类硬件损坏对维护和使用都造成较大的影响;在布局方面,借还书机的打印机模块的安装位置有待考究,在更换纸带时容易造成卡纸。由于RFID系统的实行是循序渐进的,部分老读者证并没有完全淘汰,因此该系统要做好对老读者证和新读者证的兼容工作,现有系统是采用磁条读取模块兼容老的磁卡证,实际使用情况除部分读者证因为写入格式不通用存在识别问题外,大部分读者证均能准确快速识别。该系统是读者直接使用的系统,在使用过程中采用了如下的方法:(1)软件界面清晰,有完整的提示操作,采用了文字和语音的双重提示;(2)张贴系统操作帮助,包含具体的操作步骤和截图,从而帮助在使用中不熟悉的读者;(3)在两台借还书机边配备了一名馆员,专门帮助读者解释如何操作,这样就很平稳过度到正式运行。目前来馆读者读者借还操作时间都在一分钟以内,大大缩短了图书借还书时间。免费开放后我馆一张读者证可借阅5本图书,在开发初期由于SIP2.0协议的数据流量问题,在运行中总是识别不全,后期得到修正,同时该统对图书馆的网络条件要求也很高,良好的网络也是这部分成功运行条件之一。在该系统的功能设计中,尽量将可由读者操作的简单流通处理加入系统中,因此增加了查询及续借功能,这样是为了尽可能方便读者,使馆员解放出来从事更高层次服务。另外还将预存款和自助扣款功能加入本系统中,这样读者的操作会更少的被中断。现在运行中除部分卡无法识别或卡纸等问题,一般情况读者都可以自助完成,馆员工作站中的流通部分使用频率很少,馆员的时间都用来提高服务水平。RFID标签能远程识别带来的不仅是方便快捷,但在使用中若读者接触过近,则书本之间的信号互相干扰,甚至会出现图书借到别的读者证上,实际使用中采取的方法是1M线距离的方法,并作了醒目提示,避免了错误数据的产生。

2.5馆员工作站

该部分功能分为流通部分和办证部分。流通部分为阅览室馆员使用的系统,可以实现自助流通部分的全部功能,对于部分人群(比如老人和行动不便或不会自助操作的读者),由馆员代理流通部分操作,另外馆员工作站还实现书目记录历史查询和重置读者密码等功能。办证部分也是RFID系统的核心系统之一,可以办理包含RFID新读者证的各种业务,包括办证,注册,注销,挂失等。本系统集成了二代身份证识别器,身份证中的信息只要鼠标一点及可自动读入系统中,避免馆员在使用中录入数据的误操作。

2.6盘点车及查询机系统

该系统为馆员排架时使用,为图书馆提供了全新盘点模式,通过对书架上粘贴有RFID标签的流通资料的扫描,可以帮助排架、查找和统计图书等,在工作人员寻找丢失资料和盘点书籍时发挥效率。通过这种采集,查询机可查询图书的具体位置,精确到架列层。在实际运行中盘点车效率有待提高,主要原因是采集器的效率低下,识别率和速度都有待提高。

2.7 24小时还书机系统

还书机安装在户外,可对读者提供24小时的还书服务。由于完全读者自助操作,所以要做好操作提示,严禁小孩来操作,防止出现安全意外。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将设备还书的入口处的安全门的电机功率都调整到适合位置以防止出现夹手等情况。

2.8街区图书馆系统

街区图书馆系统主要放置于户外,共可放置480本图书,可由读者自助借还街区图书馆里的图书。放置图书的格子的宽度和高度限制的很死,且每层没有区别,这样选取图书时受到的限制很大。在实际借还书时只能一次一本的操作,每本图书的操作时间在1分钟左右,在发生误操作时很难维护。

3 RFID智能管理系统在图书馆应用中的主要优势

1)更加体现了图书馆“以人为本”的办馆理念。让读者自己借还图书,充分体现了对读者的亲和力和吸引力,因此馆内图书的利用率和图书流通率将更得到更大的提高。

2)提高工作效率,加强了服务水平。RFID智能管理系统在图书馆中的应用,依靠RFID技术,图书馆借还图书一次可处理多本图书,大大缩短了流通服务所需花费的时间,避免了人员排队的情况;另一方面是通过自助借还操作,大大降低了馆员的工作强度,把他们从重复性的劳动中解放出来,可以充实到图书馆其他方面的服务工作中。

3)提供了更强大的日志和统计功能。RFID智能管理系统和图书馆管理系统的无缝对接,各工作站的信息被记录到智能管理系统日志中,可以根据日志信息,对读者的借还信息做数据挖掘,进一步分析来馆读者借阅的兴趣度,提高公共图书馆的图书采购质量。

4)图书的查询盘点精确定位,提高了图书排架管理的效率。一直以来盘点工作都是图书馆工作的难点,但是将RFID技术引入,馆员在进行图书盘点和顺架作业时,利用RFID技术远距离读取、批量读取的特点,无需将图书从书架上一一拿出,只要手持点检仪掠过书架,即可读取大量标签信息,从而对乱架及丢失情况了然于胸,提高了查询和盘点的精确度,节省了大量的人力资源。

4图书馆推广RFID智能管理系统存在的问题和具体解决办法

尽管RFID智能管理系统在图书管理中具有很多优点,但RFID标签的价格比较高和技术不稳定性等特点,在国内公共图书馆中的普及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数据安全问题。考虑到RFID标签的实际成本,我馆利用RFID标签具有可反复读写的特性,在馆员工作站是可以修改RFID标签数据内容,这虽然节约了成本,但也严重的影响了书目数据的安全性。所以这要求我们改进在写电子标签添加控制锁标志位,不允许随意修改电子标签的内容,从而保证馆藏数据条码的安全性。

2)稳定性问题。设备干扰对安全门灵敏度的影响。由于RFID技术是利用射频信号通过空间耦合来传递信息。在安全门、自助借还书机及RFID读写装置附近,应改善工作环境,避免各种信号干扰源。

3)图书污损问题。使用自助借还后,图书馆损坏情况无法及时控制。使用自助系统后,工作人员不在第一时间与还书机接触,很难判断书籍损坏是哪个读者所为。这个问题可在今后的程序设计中将采取将书籍重量等信息写入RFID标签来解决,以此来区分是否污损坏。

4)工作量问题。对已有馆藏图书实现从条形码向RFID标签的转换也是一项艰巨的任务。由于各馆馆藏图书数量大,这就意味着RFID电子标签转换的巨大工作量。可采取将现有馆藏标签转换工作可外包给RFID智能管理系统的开发商来做,新书的RFID电子标签交由书商来完成,从而减轻图书馆标签转换的工作量。

5)标准问题,由于RFID标准不统一,各个厂家推出的RFID产品互不兼容。图书馆RFID标准化问题是阻碍RFID技术在图书馆中普及的重要瓶颈之一。因为目前标准不统一,所以对采用不同RFID标签的图书馆的自由合作发展极为不利,也会给未来RFID标签无处不在的环境下的图书馆通借通还和安全检测带来问题。,这就意味着今后的重复建设。最终有效的解决办法是要通过国内图书馆界共同努力,争取在RFID技术应用推广速度加快之前完成标准化工作,尽快制定出符合我国国情的RFID在图书馆应用总的相关国家标准。

6)员工的问题。传统的图书馆服务主要依靠员工的体力劳动,引入RFID智能管理系统后大大降低了重复劳动强度,节省了人力资源,提高了服务效率、质量。但新技术引进后图书馆也同时面临新的问题与挑战,部分员工因知识结构老化不适应新的工作环境、无法接受新的服务模式,甚至担心被闲置、下岗,这些抵触情绪严重影响了图书馆工作。由于员工面临着日新月异的技术挑战,图书馆一方面应对员工进行针对性的系统培训与继续教育工作,另一方面招聘新员工时应加强考核其对信息技术的掌握程度和专业素养。

5结束语

RFID智能管理系统在安徽省图书馆中的应用才刚刚起步,随着时间的推移还将不断改进和完善。RFID智能化管理在图书馆中的应用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在应用实践中不断的探索并且总结出很多好的经验和做法,让RFID技术智能管理系统在图书馆领域得到更好的展示。随着图书馆事业的蓬勃发展,图书馆将会更全面推广和普及RFID技术,到那时图书馆将采用最先进的技术为读者提供更加优秀的文献信息服务。

参考文献:

[1]康东,石喜勒,李勇鹏,等.射频是被RFID核心技术与典型应用开发案例[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

[2]周晓光,王晓华.射频识别RFID技术原理与应用实例[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

[3]董曦京,孙一钢,孙卫.中国图书馆RFID应用标准化方案研究[J].现代图书馆情报技术,2008(9):22-30.

[4]姜海,贾玉文.基于RFID技术的智能化图书馆管理系统构建[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7(5):112-114.

作者:鲍静

上一篇:随军配偶社会保险管理论文下一篇:保险公司内控管理制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