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援助工作现状对策论文

2022-04-25

摘要:农村基层就业是缓解大学生就业难、农村发展人才紧缺的有效路径。通过问卷和访谈的形式,选取大学生村官这一基层就业的高校毕业生群体进行深入调研,在关注高校毕业生农村基层就业是否“下得去”的同时,重点关注是否“用得上”和“留得住”。同时就高校毕业生农村基层就业的总体状况、面临的困境和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法律援助工作现状对策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法律援助工作现状对策论文 篇1:

高职院校教师科研工作现状分析与研究

[摘 要] 高校教师是重要的一支科研力量。切实掌握高校教师科研工作现状,包括学校科研政策、科研平台等现状,针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基于成果导向的教师科研激励对策,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高职院校;教师;科研工作

[基金项目] 2019年无锡市科协软科学研究立项课题“高职院校科技工作者科研环境现状分析与研究”(KX-19-C23)

[作者简介] 鲍都娇(1976—),女,江苏无锡人,硕士研究生,无锡科技职业学院智能制造学院副书记,副研究员,主要从事校企合作、学生管理等研究。

培養人才、发展科技和服务社会是高校的三项基本职能,高职院校教师在教书育人的同时从事科技创新工作是工作要求更是职责所在。高校教师是重要的一支科研力量,切实掌握高校教师科研工作现状,为教师创造良好科研环境和有效激励机制,对鼓励高校多出科技成果、出好科技成果,具有重要意义。

一、无锡科技职业学院教师科研工作环境现状

无锡科技职业学院是一所成立于2003年的公办高职院校,设有物联网技术学院、人工智能学院、智能制造学院、商学院、文化旅游学院、数字艺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7个二级学院,有校内外专兼职教师539人,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比例为70.4%,具有高级职称比例为37.64%,“双师”素质比例为86.21%。

学校建有政产学研合作理事会,聘无锡高新区科技局主要领导和学校主要领导为理事长,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搭建“政产学研”合作平台,加大对学校重点专业和重点科技项目的培育与支持。学校每年拨科研创新经费专项,主要用于科技工作费用及科技奖励等;每年拨师资培训经费专项,鼓励教师通过培训提高自身科技创新能力。学校出台了《无锡科技职业学院科技项目过程管理实施细则》《无锡科技职业学院科技项目奖励办法》《无锡科技职业学院科技项目经费管理办法》《无锡科技职业学院科技工作量核算办法》等文件,对科技项目的管理、考核、成果转化等都做出了具体规定,汇编成册后发至每个教学院系。

高职院校的教师作为科研工作的主体,直接决定着学校科研的质量和水平。如果教师能把科研融入日常工作最为理想,但很多教师都是以下状态。

1.基于个人职称晋升而从事科研工作。根据江苏省高校职称评审条件,达到一定科研业绩是职称评审的必须要求。很多学校为了体现科研水平拉开教师间差距,会各自再制定进一步的要求,如科研到账经费等。职称晋升期间是教师自发的有强大内驱力的从事科研工作的阶段,教师会积极主动找项目发论文做课题出成果。但职称得到晋升后,往往会出现一段时间的科研空白怠慢期,毕竟做研究又累、又要甘坐冷板凳,没有其他动力或激励是坚持不下去的。

2.无法从滞后于需求的政策规定中被激励。高校实行机关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以来,建立了重实绩重贡献的绩效工作制度,对发挥教师积极性,体现按劳分配优劳优酬的原则起着教师关键作用。但根据之前需求制定的科研工作量的计算方法、绩效考核办法等已经很难激励教师搞科研的积极性。另外,高校基于财务制度和安全规范,对科研经费的使用会从学校内部控制视角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制订管理办法、规定报销流程、分级审批、明确各项目的开支范围和开支标准等。相对而言,在一线做科研的教师并不能充分了解并掌握这些制度流程,为了某项费用要跑好几趟,有时候超出范围还报销无门。这类事情也会间接影响教师们的科研积极性。

二、无锡科技职业学院科研环境问题分析

学校已成立指导科研工作的领导机构、组织保障,但距离普通教师和具体项目有距离,没有落实到教师可执行的层面;学校有具体经费和专款专用项目,但在严控学校财务制度的同时如何在流程、服务方面让教师更便捷,需要不断改进;学校出台的一系列科研相关的政策文件,需要随着国家政策变化和学校发展目标不断修订,不断激发出教师的科研积极性。在高校教师职称评定、岗位聘任、绩效考核等人事管理制度方面,更是要以成果为导向发挥正面引导作用,让教师突出当下学校工作重点,在完成教学任务和育人任务同时,积极进行课题申报研究、专利申请等工作,为个人也为学校发展做贡献。

三、基于成果导向的教师科研对策

高职院校必须全面对标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要求和高校综合考核指标体系,不仅要给教师提目标、下指标,更要给政策、搭平台、建团队、引项目、做保障。

1.予以科研工作更切实的组织保障。学校在已有的“政产学研合作理事会”基础上,成立了“科技专项委员会—协同创新项目联管会”下级组织,形成了“决策—协调—实施”的三级运行模式。委员会由学校与无锡高新区科技局联合发起,成员来自高新区各优质企业、新兴产业骨干企业和研究院等,有效完善了理事会的功能体系。政产学研四位一体,既有政府部门指引方向,又有协会企业明确要求,科技专项委员会主要负责政府项目申报工作和校企联合的课题研发工作,项目联管会成员都由一线教师和一线技术员构成,真正推进学校科研工作。

2.为教师科研搭建更贴切的平台。学校建了云计算研究所、无锡物联网科技大学、小微企业服务中心和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四个平台,鼓励教师利用平台进行科技研发等工作,以提高学校科研水平,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例如中小微企业服务中心,学校针对中小企业在各发展阶段遇到的不同难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服务,如技术创新、课题研究、管理咨询、能力培训等科技服务,同时也进行金融服务、信息服务、市场开拓服务,以及政策咨询服务、法律援助服务等。自平台成立以来,学校积极主动开展了各项工作,充分发挥平台资源功能,提高了学校教师科技服务能力水平,也引进了更多的科研项目。

3.鼓励各二级学院成立校企协同创新中心、科技创新团队。协同创新是企业、政府、高校等为了实现科技创新而开展的跨度整合的创新模式,是促进各方发挥自己的能力优势、整合互补性资源、实现优势互补的产业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活动。高职院校的科研工作,对外要能够助推区域产业进步、服务企业发展,对内要能促进教学工作、带动人才培养、构建学校技术技能积累载体。成立校企协同创新中心,引入更多的政府和企业资源,可以从社会和企业一线发现项目课题,利用科技创新团队去完成课题,加强自身科研水平,形成技术技能积累并反哺教学活动。

4.学校加大科研投入,每年对科技成果及奖励、教科研经费、协同创新中心、科技创新团队、调研经费等设立逐年递增的专项保障;简化科研经费使用流程,科研奖励向一线教师倾斜,建立和完善行政助理配备制度、间接费使用规定等一系列内部保障机制,为科研人员潜心研究营造良好环境。

5.为进一步提升学校整体科研水平,调动教师积极从事科研和科技服务工作的积极性,提高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能力,学校对科研工作量计算办法、质量工程奖励办法、绩效工资实施方案等都进行了最新修订。科研工作量计算办法的修订,主要对标江苏省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要求和高校综合考核指标体系,把高级别的科研项目类和科研成果类整体梳理,并给予相应较高的分数;之前为了培育高级别科技项目而设立的校级项目,基本不予赋分;立项分和结项分各自计算。绩效工资实施方案的修订,规定了科研工作量和教学工作量之间的转换办法,不同岗位不同级别的教师有不同的科研额定工作量和教学工作量,年终核算,超过额定任务的予以绩效奖励,未完成任务的予以绩效扣除。根据麦格里格的X-Y理论,人性中有积极性也有惰性,创造良好科研环境、提高薪酬福利等Y理论方式是推动教师积极工作的主要方式,但严格的绩效管理和考核也是防止教师产生惰性、督促教师朝着既定方向不断努力的必需条件。

参考文献

[1]仪淑丽,李祥富.高职院校教师科研瓶颈、制约因素与应对策略[J].职业技术教育,2018(11).

[2]黄俊霞.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科研现状调查与分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8(2).

[3]佛朝晖,等.协同管理视角下高职院校教师科研能力提升[J].教育与职业,2019(7).

[4]曹方建.提升高职院校科技服务创新能力实践与研究[J].时代教育,2017(22).

[5]吕佳.提升高职院校科技创新能力助力高新区产业升级转型的路径研究[J].知識经济,2019(13).

作者:鲍都娇 吕佳 王薇菁

法律援助工作现状对策论文 篇2:

高校毕业生农村基层就业的困境与出路

摘 要:农村基层就业是缓解大学生就业难、农村发展人才紧缺的有效路径。通过问卷和访谈的形式,选取大学生村官这一基层就业的高校毕业生群体进行深入调研,在关注高校毕业生农村基层就业是否“下得去”的同时,重点关注是否“用得上”和“留得住”。同时就高校毕业生农村基层就业的总体状况、面临的困境和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大学生村官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人才是根本。当前,基层人才匮乏,严重影响了政策的贯彻执行及农业先进技术的推广使用。当代大学生掌握新知识、新技术,充满活力和热情,富有创新精神,将他们引导到农村基层就业,有利于改善农村人才队伍结构,提高基层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从而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引导和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涌现出很多扎根农村基层,乐于奉献,带领村民创业致富的高校毕业生典范。可以说,农村基层就业不仅是解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人才紧缺的有效路径,而且也是缓解日益严峻的大学生就业难的必然趋势。

现有对高校毕业生农村基层就业的关注更多集中在是否“下得去”的问题,对于大学毕业生到了农村基层之后的发展即是否“用得上”、“留得住”的问题相对较少。为此,笔者选取了浙江省大学生村官这一群体,通过“问卷和访谈”的形式,从大学生村官、村民、乡镇领导三个层面,对大学生村官的工作现状、发展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调研。

本次调研共发放问卷143份,回收有效问卷143份,有效回收率为100%。调研情况如下:首先,就大学生村官工作的实效与群众满意度而言,几乎所有受访的村民和乡镇领导都认为,大学生村官对当地发展“有一定作用”,普遍认可高校毕业生农村基层就业这一形式对新农村建设的积极作用。其次,较之普通村官,大学生村官具有一定的优越性。在比较大学生村官和普通村官“更喜欢哪一类型”时,大部分受访村民表示更喜欢大学生村官。村民们认为,大学生村官的引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切断普通村官造势结圈的可能,同时大学生村官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改变农村面貌、倾听群众的呼声、公正办事,他们还可以用所学的知识,协助村级组织规划村镇建设、指导农民科学致富等。最后,就大学生村官群体发展来说,受访大学生村官普遍认为农村广阔的天地为个人的锻炼成才提供了舞台。农村相对复杂和艰苦的环境,可以磨砺意志,学会吃苦,踏实工作,积累丰富实践经验更好完善提升自我整体素养。当然,在调研过程中也发现不少不尽如人意的地方,高校毕业生农村基层就业依然面临不少困境,需要我们积极面对。

一、大学生村官农村工作的现状及困境

受惠于各种政策的激励和扶植,大学生基层就业已广泛展开,可以说在如何“下得去”的层面已摸索出不少经验。在调研中,大学生村官所面临的更为主要的问题突出集中于“下得去”之后,如何实现“用得上”、“留得住”的问题。因为后两者才是真正实现大学生村官价值、体现大学生基层就业初衷、更好地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关键。

(一)岗位职务尚欠明确,身份定位不够明晰

在调研中发现,大学生村官身兼多种工作,主要担任的角色有农村信息发布员、办公室文秘、农村政策宣讲员、村民矛盾调解员,此外,有些还担任计划生育协管员、法律援助咨询员、农业技术服务员、教育工作指导员、乡风文明倡导员等角色。在访谈中了解到,受访大学生村官普遍表示“无权”,认为是“打杂工”,“很难拿出真本事”,“做事缩手缩脚”,“很难得到村民的认可”。43.90%的受访大学生村官常常因“非官非农的尴尬身份,产生自卑感”。

(二)基层就业素质欠缺,开展工作难度较大

在受访的大学生村官中,具有农学背景(包括农业科技、农经管理、农村社会学等)的仅占2.4%,专业所占比例较大的是工商管理学、法学、文学、计算机和信息管理、管理学等,分别占24.4%、12.2%、12.2%、9.8%、7.3%等。在受访的大学生村官中,48.78%来自城市。调查结果还显示,41.46%的受访大学生村官认为“所学专业难以对口,无法做到学以致用”;41.46%认为“能力和经验不够,难以开展工作”。

(三)福利待遇保障欠佳,扎根基层定力不足

在对大学生村官“目前工作中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什么”进行调查时,85.37%的受访大学生村官认为是“薪资、待遇太低”;在对其目前的福利待遇满意度进行调查时,87.80%的受访大学生村官表示“不满意”;60.98%的受访大学生村官因“理想与现实落差巨大,产生失落感”。此外,在对大学生村官社会地位进行调查时,46.34%的受访大学生村官认为“社会地位一般”,43.90%认为“没有社会地位”。在对大学生村官的发展前景进行调查时,43.90%的受访大学生村官表示“说不准,迷茫”,仅有14.63%表示“好,有信心”;80.49%的受访大学生希望“聘期满后,能够享受政策优惠报考公务员或有关事业单位岗位”,仅2.44%希望“继续留在原来的岗位,建设农村,服务农村”。

二、影响大学生基层工作实效的原因分析

对于刚刚走出校门步入农村广阔天地的高校毕业生来说,如何通过大学生村官这个平台实现自我成长、发展个人价值和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公共价值并非轻易之举。这其中既有大学生群体自身在职业动机选择、知识储备等方面的原因,又受限于农村基层错综复杂的诸多现实情况。

(一)对基层就业主观认识的偏差等原因

在整个社会大环境氛围及个人功利主义的驱使下,高校毕业生在择业就业时比较讲究实惠,比较注重用人单位的效益、待遇及社会地位,绝大多数高校毕业生都涌向城市,对于奉献基层、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较为缺乏。特别是在当前就业形势较为严峻的情况下,很多高校毕业生选择到农村基层就业只是其职业生涯中的一个“跳板”,是“权宜之计”,并非是内心价值的驱动。在对大学生村官职业动机的调查发现,65.85%的被调查者是因为“村官政策比较吸引人,为考公务员或事业单位、考研作准备”而选择报考大学生村官。在这种现实功利的职业动机驱动下,很多大学生村官并未真正安心扎根农村基层,工作缺乏主动性,将大部分业余时间基本上都用于考公务员或考研的准备,很少花费大量的时间去深入了解所在乡镇、所在村的村情民情。调研中,45.65%的受访村民不知道所在村有大学生村官;仅有11.96%的受访村民认为大学生村官经常走访村民;只有16.30%的受访村民认为所在村的大学生村官为村里做过实事。

此外,大多数高校毕业生成长环境较为优越,缺乏吃苦的体验,对农村艰苦的工作、生活条件心有畏惧,这也是绝大多数高校毕业生不愿到农村基层工作的重要因素。即便高校毕业生满怀理想和热情投身到轰轰烈烈的新农村建设中,对于复杂的农村工作,如果缺乏农村工作经验,自身不是农民的孩子,短期内势必很难胜任农村工作,进而对更好开展农村工作丧失信心与动力。

(二)社会评价、高校培养机制等社会原因

虽然大学生到农村就业创业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也有相关的激励和扶植政策,但从社会整体看,人们对大学生到农村就业创业还缺乏足够的理解与认同。许多人会认为是因为没有能力才到农村就业,这也是导致很多已经在农村基层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常常产生“自卑感”、“失落感”的重要因素。另外,高校培养人才把培养方向定位在城市,较少有针对农村基层需求的专业设置,这就形成高校毕业生知识结构与农村建设现实需要脱节,客观上影响了大学生村官工作实效的发挥。

三、改进大学生基层就业的对策与建议

随着《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的出台,以及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西部志愿者服务计划的启动,许多地方也出台了相应的支边计划和大学生村官计划等,大学生基层就业已得到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但为了更好推动大学生基层就业,发挥大学生村官群体对新农村建设的作用,仍需要系统配套工程的跟进和开展。

(一)加强教育引导,营造舆论氛围,增强高校毕业生农村基层就业的责任感和荣耀感

家庭、高校、社会要加强教育引导,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就业观,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将个人理想同社会需要结合起来,把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结合起来。让大学生们明白,建设新农村是包括大学生在内的所有中国人的事,到基层也能学以致用,也能发挥专长,也能够实现自我价值,也可以为社会作出重大贡献,这是时代赋予大学生的神圣使命。宣传部门和新闻媒体应挖掘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的先进典型,在全社会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积极营造全民支持、鼓励大学生到农村就业创业的社会氛围,真正形成大学生到农村就业创业光荣的舆论环境,使他们产生强烈的荣耀感,激发基层就业的热情和干劲,让他们感受到,无论是在城镇就业还是在农村就业,没有贵贱优劣之分,都是为国家的经济建设作贡献,都是在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

(二)提高薪酬待遇,增强高校毕业生农村基层就业的安定感

首先,国家要加强政策的落实力度,加大对农村的财政投入,对于到农村基层工作的高校毕业生,应提高其工资福利水平;对于有实际困难的高校毕业生,应增发基层补助、交通、通信等补贴。其次,在转正定级、工龄计算、户口、档案保管、代缴社会保险等方面要有可操作性的具体规定,尽量减少农村基层就业高校毕业生的后顾之忧,确保其实际收入等于或高于城市和机关的高校毕业生,从而增加安定感和幸福感,减少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的流失率。再次,农村基层要关爱大学生群体的成长,提供及时有效的后勤服务保障,因地制宜解决好大学生在基层生活中吃、住、行等实际困难和问题。

(三)强化素质培训,增强高校毕业生农村基层就业的自信感

首先,高校应在专业设置、招生、教学、实习等环节有所侧重地面向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培养具有深厚的农业背景、知识面广、适应性强、具有很强的生产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并具有较强的思想素质和身心素质的合格毕业生,为新农村的建设输送技术人才、管理人才、文化人才等各类高层次人才,提升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能力;高校还可以与农村建立合作关系,一方面将农村作为大学生的实践锻炼基地,另一方面通过高校定向培养大学生回村就业。其次,在高校毕业生正式上岗前,应该对其开展系统的农村工作培训,让刚迈出高校校门的大学生们对我国农村的现状、农村工作的特点等有初步的了解。再次,在实际开展工作的过程中,要建立“传、帮、带”的培养机制,使高校毕业生在开展工作前有人教,碰到问题时有人帮,并通过定期开展主题培训,使大学生们迅速融入农村环境,迅速掌握农村工作方法,使他们能够更加自信地开展工作,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才能。

(四)创设发展空间,提升高校毕业生农村基层就业的成就感

首先,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采取灵活、激励的政策,给予他们创新的机会,并注重个人实绩和贡献。其次,在个人发展方面,应鼓励服务期满的大学生扎根基层,可以向原服务单位或所在乡镇各类事业单位的空缺岗位推荐优秀大学生;对于服务期满有志于报考公务员、各类事业单位或研究生的大学生也应该给予支持和鼓励。再次,对于服务期满后想自主创业的,应该给予行政事业性收费减免、小额贷款担保和贴息等优惠政策;有关部门还可以在农村提供场所,如划出土地为大学生提供农业科学研究基地,开辟创业园等,为大学生创业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张雅光.农村基层对大学生的需求与就业供给状况分析[J].学术论坛,2009,(9):190-198.

[2]张平,石亚娟,王胜远.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就业的对策[J].现代教育管理,2010,(6):126-128.

[3]李玉江,庞志华.破大学生基层就业之障[J].中国劳动保障,2009,(9):32-33.

[4]崔影慧,任文静.倡导大学生基层就业促进和谐社会健康发展[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10):41-42.

[5]孔沛球.大学生村官与大学生农村基层就业的思考与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08,(3):20-21.

作者:阮敏尔 马林东

法律援助工作现状对策论文 篇3:

对团场妇联维权工作的思考

团场妇联是与妇女儿童联系最直接、最密切的妇联组织,近年来,随着大量以男性为主体的团场剩余劳动力纷纷涌入城市,在团场的多为老人、妇女和儿童,妇女则成为团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主力军,如何维护好她们的合法权益,并有效引导她们发挥主体作用,对维护团场稳定、发展团场经济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

一、 一○六团妇女儿童维权工作现状

1、加大法制宣传力度,增强妇女自我维权能力。团、连两级充分利用宣传车、广播、标语、黑板报等各种形式,广泛宣传妇女、儿童发展《纲要》和《婚姻法》、《母婴保护法》等法律,大力营造“尊重妇女、爱护儿童”的浓厚氛围。

2、配合职业技能培训,为妇女就业搭建平台。一○六团妇联一年来共举办各类培训班3期,培训职工子女440人次,45名职工子女通过就业培训走上了新的就业岗位。

3、加大对妇女干部培训和推荐力度,提高女性参政水平。一是每年在“三八”等重大节日期间采取以会代训的形式组织对连队妇代会主任及机关妇女干部的培训,提高她们的政治理论水平和业务素质。二是积极向组织部门推荐优秀妇女干部。连队女性成员的推选和发展女党员等方面得到党委的高度重视。

4、关爱未成年人成长,努力改善教育环境。一是成立家长学校,建立了“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育人机制;二是招聘了“爱心妈妈”,2010年以来,一○六团妇联共招聘20名“爱心妈妈”,开展与残疾儿童、孤儿结对关爱活动;三是整治校园周边环境,对学校周围的两家网吧进行了整顿;四是以“春蕾计划”为平台,开展爱心帮扶,为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5、组织针对妇女儿童的健康体检,全面提高妇女儿童保健水平。2009年以来,每年师、市妇联联手团场妇联与计生服务站联合聘请外省专家来一○六团开展妇科病普查和防癌检查工作,增强妇女抵抗妇科疾病的能力,并有针对性地指导就医。儿童卫生保健方面,最近三年组织了对全团6岁以下儿童手足口病免费普查活动。

6、积极推进家庭教育工作。一○六团妇联把家庭教育工作纳入精神文明建设总体规划,与相关部门密切协作,巩固提高中小学、幼儿园学校教育,协助有关部门组织宣讲团,就家庭教育及儿童中的突出问题深入学校宣讲。

二、存在的问题

(一)宣传力度还需加强。随着五五普法的深入,妇女法律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提高,但由于受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及几千年封建意识和传统观念的影响,加上妇女自身素质和价值观的影响,男女不平等现象依然存在,妇女对法律的接受能力仍有限,妇女的政治权利、经济地位、教育机会、发展环境和法律保护等合法权益仍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历史进程。

(二)维权工作社会化程度不够。维护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是全社会的责任,维权工作的对象往往是弱势群体,帮扶难度大。经常有患重病的妇女到妇联求助,她们需要帮助,但我们力不从心,需要多部门协助配合,而社会化维权工作机制在基层尚未建立和完善。妇联维权手段匮乏,常有“小马难以拉大车”的感觉。

(三)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难以保护。维护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是妇联的重要工作职责,但实际工作中有很多困难和无奈,在遇到家庭暴力、婚外恋、财产分割、小孩抚养等案件,要求谁主张谁举证,由于证据难取,就难以维护她们的合法权益,大多要通过法律途径来解决,而妇联没有执法权,各项工作都要争取各部门的支持与配合,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而实际工作中往往会给人“管得过宽、手伸得过长”的感觉,有些工作事倍功半。

(四)基层妇联维权队伍的力量不强。一是部分妇女干部资历浅、缺乏工作经验,虽有工作热情,但缺专业知识、缺方法、缺点子,工作打不开局面;二是部分妇女干部对自己所承担的工作职责认识不到位,将主要工作精力用于团场中心工作,不钻妇联工作业务,使妇联工作陷于被动。三是基层妇代会主任、妇委会主任政治经济待遇有待落实。基层的妇委会主任、妇代会主任连任五年以上妇代会主任、妇委会主任离岗后生活补贴没落实,影响了她们积极性的发挥。四是投入不足,工作保障难;兼职过多,职能发挥难;重视不够,工作开展难。

三、 对策与建议

维权实践表明:准确的工作职责定位是做好维权工作的首要前提,围绕维稳大局,找准结合点和落脚点实现妇联工作的新突破。化解包括妇女问题在内的社会矛盾不仅是党委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的第一责任,也是妇联组织的职责所在。妇联是党领导下的群团组织这一性质,决定了妇联工作必须紧紧围绕维稳大局,为党政分忧。

(一)加强部门联动,形成齐抓共管的大维权工作格局。大维权强调“部门联动、依靠基层、各方参与、齐抓共管”。应大力加强与本团相关部门的沟通和配合,变单一维权为综合维权,及时互通维权工作的信息和情况,形成综合监管合力,通过协调、合作,统筹资源,整合社会力量,构建党政领导、部门支持、妇联协调推动、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开放式工作格局,共同推动妇女事业发展。

(二)建设维权工作阵地,提升维权效能,构建社会化维权格局。

1、建立维权投诉阵地,破解告状难的问题。如建立维权信访接待窗口、妇女儿童维权服务站等。

2、建立法律援助阵地,破解依法维权难的问题。如成立妇女儿童法律援助站,对贫困妇女儿童提供免费服务等。

3、建立庇护救助阵地,破解受暴受虐妇女无处避难问题。

4、建立受虐妇女儿童伤情鉴定阵地,破解受虐对象伤情鉴定难的问题。

5、建立就业服务阵地,破解妇女创业就业难问题。通过开展技能培训、劳务对接、开发就业岗位、职业介绍等服务,为妇女创业就业搭建服务平台。

(三) 营造尊重妇女、保护儿童的良好社会氛围。

弘扬社会正气,坚持男女平等,营造健康向上、文明和谐的社会氛围。

加强基层妇联组织建设,促进妇女事业的长足发展,是时代和社会赋予我们的职责,也是妇女自身发展的需要。在上级妇联组织和广大妇女群众的有效作为和积极参与中,基层妇女工作必将得到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

(作者单位:六师一○六团妇联)

作者:裴玉娟

上一篇:WTO与保护环境法律论文下一篇:再审案件诉讼调解法律论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