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旅游功效研究论文

2022-04-19

摘要:根据桂林桂花茶产业现状及其发展的优势特点,从茶文化营销、农业科技、旅游发展等方面提出发展桂林桂花茶产业的发展思路和策略。关键词:桂花茶;产业;现状;发展;建议桂花茶以广西桂林、湖北咸宁、四川成都、重庆等地产制最盛。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科技旅游功效研究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科技旅游功效研究论文 篇1:

国内外温泉康养旅游研究综述

基金项目:大连金普新区2018年度科技计划项目(软科学研究计划)。
一、温泉康养旅游相关概念界定

(一)温泉旅游

目前,学术界关于温泉旅游的概念界定并未统一。国外学者对温泉旅游的概念界定寥寥无几,一些国内学者对温泉旅游作了概念界定。如王艳平认为温泉旅游是一种以地热资源为依托的休闲旅游活动。焦维军认为温泉旅游不仅仅是单一的身体疗养,还包括体验温泉文化,是集健康、养生、休闲于一体的体验旅游。王新认为温泉旅游是体验温泉文化、感悟温泉精神,达到温泉保健养生、休闲、度假目的的一种旅游形式。万龙将温泉旅游界定为“以温泉资源为依托、以温泉服務为旅游产品、以体验温泉文化和康体保健为主题的休闲旅游活动”。

综上所述,学者总体从3个角度对温泉旅游的概念进行界定,一是强调要有温泉资源,二是感受温泉文化,三是以休闲、养生为目的。由此可见,温泉旅游是一种以温泉资源为载体,通过体验感悟温泉文化,进行休闲、消遣、康体、养生的旅游活动。

(二)康养旅游

国外对康养旅游的研究,最早开始于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其中相关研究多是温泉、森林康养旅游以及医疗旅游。康养旅游的外文通常翻译成“health tourism”或“wellness tourism”。Jonathan N. Goodrich将康养旅游定义为:通过提高健康服务水平和设施水平等手段,增强旅游目的地或景区对旅游者的吸引力的旅游类型。Gardaaltes A和Lunt N认为所有与健康相关的旅游活动都是康养旅游。

国内也有许多学者对康养旅游的概念作出了界定。根据《国家康养旅游示范基地标准》(LB/T 051—2016),康养旅游指通过养颜健体、营养膳食、修身养性、关爱环境等各种手段,使人在身体、心智和精神上都达到自然和谐的优良状态的各种旅游活动的总和。徐红罡在《康养旅游示范基地标准解读》中提出康养旅游即健康旅游、养生旅游。王赵认为康养旅游是一种建立在自然生态环境、人文环境、文化环境基础上,以达到观赏、休闲、康体、游乐目的的旅游活动。汪文琪认为康养旅游是具备康养资源的休闲度假旅游,是旅游者为了强身健体、修养身心以及娱乐消遣而进行的一系列旅游活动。杨振之综合前人对康养旅游的研究,认为康养旅游是在一定的自然气候资源条件下,促进游客的身心健康、使游客感到幸福快乐的专项旅游。

总结各学者的定义,康养旅游包括健康旅游、养生旅游,是通过各种手段使人在身心上都达到自然和谐状态的各种旅游活动的总和。

(三)温泉康养旅游

国外学者对于温泉康养旅游的研究较少,对于温泉康养旅游的概念界定更是少之又少。康养从字面上理解,即健康、养生,泰国学者Nipon Chuamuangphan认为温泉康养旅游包含3个方面,游客通过热水进行治疗、改善身体状况、达到休闲放松的目的,是游客出于对健康的关心而开展的温泉旅游活动。伯尔尼大学休闲旅游研究中心提出“养生旅游是指以维护或促进健康为主要动机的各种旅游活动的总和”,夏威夷养生旅游组织提出“养生旅游是旅游活动的一种,其目的是旅游者寻求身心放松”。

部分国内学者对温泉康养旅游作出了概念界定。许春华和王曙认为所谓温泉康养,就是感受温泉沐浴和温泉文化,以消除疲劳、滋养身体、缓解压力乃至治愈疾病的相关活动的总称。王立红通过综合前人的研究,提出温泉康养旅游就是将温泉元素及其诸多功效融入康养旅游活动之中,以达到养生、养身、养心目的的各种温泉旅游活动的总和。根据《国家温泉康养旅游项目类型划分与等级评定》(2017-LB-01),温泉康养旅游是以具有保健、疗养等功效的温泉资源为依托,以温泉疗法为主要手段,提供以健康养生、预防保健、康复疗养为主要功能和特色服务的康养旅游活动的总和。还有部分学者对温泉养生作出了概念界定。梁欢认为“温泉养生”分为狭义和广义,狭义上,指通过泡温泉达到疗养身心的功效;广义上,是指结合一系列温泉沐浴相关的休闲娱乐、康体疗养活动,进行温泉养生的综合体系。孟晓翠认为温泉养生旅游是以温泉资源为旅游吸引物,以养生和休闲为主要目的的一种旅游方式。杨海哨认为温泉养生旅游是以湿泉为旅游资源,为了让游客达到养生、休闲、度假的目的,围绕温泉文化开展的一种旅游活动。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温泉康养旅游是以健康、养生为主要目的,以温泉为载体,通过一系列有利于健康的手段,使人在身心上达到自然和谐状态的一种旅游活动。
二、国外温泉康养旅游研究进展

在梳理国外温泉康养旅游的研究进展时,以温泉康养旅游作为关键词进行文献搜集,发现国外学者关于温泉康养旅游的文献较少,其中确实以温泉康养旅游作为研究对象的外文文献更是寥寥无几。笔者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后发现,国外温泉康养旅游的研究可分为产业发展和旅游者两个方面。

(一)产业发展方面

国外关于温泉康养旅游产业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某特定区域的温泉康养旅游进行研究,来探讨行业发展的对策。Nipon Chuamuangphan 研究了泰国西部温泉康养旅游的潜力和可持续性,从影响温泉康养旅游的因素(旅游质量、安全、基础设施、管理和旅游价值)、旅游模式、泰国西部温泉旅游概况3个方面进行研究,将泰国的温泉分成4类,并提出道路和通道必须重新考虑绿化、建筑物包括商店和游客中心必须具有当地特色或体现传统艺术、必须保护传统植物、制定独特的标志和温泉名称等发展建议。Suwicha Komaladat运用SWOT分析法、波特钻石模型对泰国某温泉康养旅游目的地进行了研究,认为高质量的旅游服务与政府的管理措施相结合,对温泉康养旅游目的地的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旅游者方面

国外也有一些学者对温泉康养旅游者进行了研究,包括游客的动机、偏好、旅游体验和忠诚度几个角度,这些研究大多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法来探讨旅游者的主要出游动机、偏好以及影响体验感和忠诚度的因素,并提出一些建议。

James Clark-Kennedy和Marc Cohen通过对4265位澳大利亚温泉康养旅游者进行调查分析,发现休闲放松、逃离日常、缓解压力、改善身体状况是重要动机,许多受访者表示,温泉使自己睡眠更好,对缓解腰痛、关节炎、压力(焦虑)、抑郁和失眠有明显益处。Kaung-Hwa Chen等人对康养旅游中老年消费者的偏好进行系统分析,来研究性别和年龄因素是否会影响游客对客户服务的看法,通过采访温泉酒店行业的13位专家和50多岁的469位温泉酒店游客,发现影响温泉康养旅游中老年消费者偏好的8个关键因素分别是人事服务、环境、健康饮食、放松、健康促进疗法、独特的旅游资源體验、社交活动和心理学习。Tsung‐Hung Lee对中国台湾省温泉旅游目的地游客的体验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游客强烈认同温泉休闲区发展生态旅游计划,并提出利用自然景观、温泉品质、酒店服务品质及邻近目的地来提升游客体验、获得发展。Heesup Han和Kiatkawsin等人对泰国温泉康养旅游目的地的游客忠诚度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产品性能、游客的情感体验和满意度与游客忠诚度的形成密切相关。
三、国内温泉康养旅游研究进展

在梳理国内温泉康养旅游的研究进展时,笔者在知网上以关键词进行搜索,共搜集到81篇相关文献,其中温泉康养旅游6篇、温泉养生旅游12篇,另外,还包括43篇温泉旅游、20篇康养旅游。之后对搜集的文献进行阅读梳理,并提取出温泉旅游和康养旅游中关于温泉康养旅游的部分,认为国内关于温泉康养旅游的研究可分为5个方面,分别是基础理论方面、温泉康养旅游资源方面、产业发展方面、产品开发方面以及旅游者方面。

(一)基础理论方面

国内学者关于温泉康养旅游的基础理论研究可分为3个方面,分别是温泉康养的特征、温泉康养的功效以及温泉康养旅游的发展历程。

在温泉康养的特征方面,许春华等人认为,温泉康养有3个特征:第一,以自然温泉资源为依托,优良的温泉资源是基础;第二,以人的身心健康为目标,通过温泉康养活动,达到修身养性、康体保健乃至治愈疾病的目的;第三,温泉康养资源具有文化、生态、绿色、低碳等特点。

在温泉康养的功效方面,李萌认为包括物理和化学两个方面的功效,物理功效体现在通过温泉水的高温促进毛细血管的扩张,加快血液循环,从而起到按摩、收敛、消肿、止痛等功效;化学功效则体现在温泉水中包含多种对人体有利的矿物元素,在浸泡温泉时,一些化学物质透过人的皮肤进入体内,从而发挥治疗的功效。

在温泉康养旅游的发展历程方面,王立红认为我国温泉康养旅游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4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康疗阶段,以治疗疾病为目的;第二阶段是休闲阶段,以休闲娱乐为目的;第三阶段是体验阶段,以体验感知为目的;第四阶段是综合康养阶段,包含保健、养生、休闲娱乐等目的。

(二)温泉康养旅游资源方面

国内学者关于温泉康养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研究可分为3个方面,分别是概念、定位、开发对策。

在温泉康养旅游资源的概念方面,郑伟俊认为温泉康养旅游资源是包含生态文化特色,利用温泉旅游目的地独特的矿物成分进行康养的旅游资源。

在温泉康养旅游资源的定位方面,黄巨朋等人在研究贵州省康养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时,提出康养旅游资源类型应该细分为康旅资源、康体资源、康疗资源三大类,其中温泉康养旅游资源属于康疗资源。

在温泉康养旅游资源的开发对策方面,王留成对湖南省康养旅游资源群开发潜力的研究中,针对温泉康养旅游资源的开发,提出关注地域开发布局、加大对温泉资源的开发利用、完善基础服务设施、提高温泉康养的服务水平的对策。

(三)产业发展方面

在温泉康养旅游产业发展的研究方面,国内学者大多对行业发展的对策进行研究,也有学者专门针对产业发展中的温泉养生文化、品牌建设、区域联动发展等进行了相关研究。

1.关于产业发展对策的研究

国内许多学者对温泉康养旅游产业发展对策进行了研究,大连市政协港澳台侨联络和外事委员会在对汤岗子温泉康养产业的研究中,提出推进温泉康养产业联合开发、提升理疗医院的康养功能、传承温泉康养文化、开发温泉康养旅游品牌等对策。张颖辉等人研究了优质旅游视角下辽宁温泉康养旅游提升对策,提出制定地方性管理法规、健全温泉康养旅游产品体系、深挖当地温泉文化内涵、加强公共及医疗设施建设、提升温服务层次等措施。吴晓亮对海南温泉养生旅游产业进行了SWOT分析,提出丰富温泉养生旅游产品内容、提升温泉养生旅游产品文化内涵、完善温泉养生旅游的餐饮和购物环节、构建温泉养生资源可持续发展体系等建议。郑伟俊研究了武义县温泉养生旅游,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武义温泉养生旅游发展的创新模式,认为应开发温泉养生的度假体验型旅游产品、建设良好的环境、发挥节庆赛事功能。

由此可见,在产业发展的对策方面,学者较多提出丰富现有的产品线、挖掘温泉康养的文化内涵、完善娱乐康养设施、提升服务水平4个方面措施,也有部分学者提出加强温泉康养旅游法规建设、注重品牌开发、加强宣传等行业发展建议。

2.产业发展中针对特定方面进行的研究

在温泉养生文化方面,吴家兴针对全民健康背景下的温泉养生文化进行了研究,提出将中医健康与温泉文化、国内旅游融为一体,打造出属于中国自己的温泉养生文化,调动新闻、广播、电视、网络等多个媒体与相关部门进行全面的报道和宣传,全面提升健康温泉养生文化的影响力。刘丽君对我国温泉养生文化的发展历程、内容进行了分析,认为我国温泉旅游开发应注重养生文化。

在区域联动发展方面,徐平等对海南和伊犁两地的温泉康养旅游资源进行了比较分析,提出在“一带一路”背景下两地联动发展的战略,以促进两地温泉康养旅游产业的发展。

(四)产品开发方面

在温泉康养旅游产品的研究中,国内学者较多关注产品细分、产品整合、产品文化内涵。

一些学者提出对温泉康养旅游产品进行产品细分。郭伟提出面向不同群体提供不同特色、不同档次的温泉养生产品。王冬萍等提出针对追求生活品质和亚健康的人群开展SPA、健康讲堂、特色健康饮食等服务,针对中老年人开展居家优惠型产品服务。刘碧秀提出结合中医药理论和养生保健学,针对老年人群体开发康体保健类的温泉旅游产品。

也有一些学者提出温泉康养旅游产品的开发要进行产品整合。邹凤莲对整合营销视角下庐山星子温泉养生旅游产品开发进行研究,分别从产品开发模式、产品线路设计两个方面对星子温泉养生旅游产品的整合开发提出一些建议,认为温泉可以与会议旅游度假地、观光娱乐度假地、生态农业游相结合。汪文琪提出要加强不同康养旅游产品之间的联合开发,打造复合型的康养旅游产品如滨海温泉疗养度假区、森林温泉康养度假区、温泉医疗度假区等,多元化错位发展。

此外,还有学者指出温泉康养旅游产品开发中要挖掘文化内涵。吴悠研究了陕西省康养旅游产品的开发,提出陕西省温泉康养旅游产品应该有效结合相关文化进行开发。例如,华清池温泉可以与皇家温泉养生文化相结合,温泉康养旅游景区住宿环境可以设计为皇家园林风格。

(五)旅游者方面

国内学者关于温泉康养旅游者方面的研究,包括旅游者体验、旅游者对目的地的形象感知以及旅游者偏好几个角度。

王立红在研究温泉康养旅游者的体验时,基于扎根理论构建出体验价值的评价指标体系(包含温泉资源价值、产品设计价值、服务体验价值、康养功能价值、文化内涵价值),并根据评价体系进行案例研究,提出温泉康养旅游体验价值的提升策略。陈素平基于携程和马蜂窝上的网络文本分析,探讨游客对康养旅游目的地的形象感知,发现目的地的旅游资源、基础设施、特色康养活动3个方面最受旅游者关注,据此提出强化特色康养活动感知、完善配套设施、提升知名度等建议。干永和在中医药康养旅游产品开发中分析了康养旅游消费者偏好,发现旅游者最为喜欢的康养旅游资源地是温泉,并且女性和高学历人群对温泉康养旅游产品的接受程度较高,可进行重点开发,而职场人群由于面临的压力较大,潜在需求也较大。
四、研究评述

笔者通过对国内外温泉康养旅游的相关文献进行查阅、梳理,认为国内外在温泉康养旅游的研究上既存在相同之处又有不同,结论如下。从研究内容上看,国内外学者都对温泉康养旅游产业发展和旅游者进行了研究,不同之处是国外的研究侧重于研究的深度,对于基础理论方面的研究较少。而国内的研究更具广度,研究除了產业发展和旅游者两方面,还涉及基础理论研究、温泉康养旅游资源以及产品开发。在探讨产业发展对策时,学者较多关注服务、基础设施、文化内涵等方面,缺乏健全的文化发展思路,对管理、法规建设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关注也较少。从研究方法上看,国外关于温泉康养旅游的研究通常是定性和定量相结合,访谈法和问卷调查使用得较多;而国内以定性为主,定量方法较少。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之后关于温泉康养旅游的研究可以更多关注温泉康养旅游目的地的管理、温泉康养可持续旅游等方面,尤其是当地社区的作用、温泉康养旅游法规建设、温泉康养旅游文化内涵的挖掘以及温泉康养旅游的可持续性发展等方面;研究方法上多一些建立在事实基础上、具有数据支撑的定量研究。

(作者单位:1.大连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大连大学旅游学院)

作者:纪杰杰 宿伟玲 黄磊

科技旅游功效研究论文 篇2:

桂林桂花茶产业发展探析

摘要:根据桂林桂花茶产业现状及其发展的优势特点,从茶文化营销、农业科技、旅游发展等方面提出发展桂林桂花茶产业的发展思路和策略。

关键词:桂花茶;产业;现状;发展;建议

桂花茶以广西桂林、湖北咸宁、四川成都、重庆等地产制最盛。桂林的桂花烘青、桂花红茶,福建安溪的桂花乌龙、四川贝培的桂花红茶均以桂花的馥郁芬芳衬托茶的醇厚滋味而别具一格,成为茶中珍品。

1桂林桂花茶产业现状

桂花是桂林市市花,桂林是桂花的原产地之一,也是中国桂花的五大产区之一, “桂树今生都几许,满城又见桂花香” [1]、“桂林桂林,桂树成林。桂林桂花,香飘万家。”[2]在桂林形容桂花的轶闻趣事很多。桂林种植和古桂花树数量位居中国之首,桂花树在桂林各县均有种植。目前桂林的桂花开发主要还是以绿化苗木为主,桂花产品开发了桂花糕、桂花酒、桂花糖、桂花茶等。桂花茶在桂林早有制作饮用,广西桂林茶叶研究所、桂林桂北农场于20世纪80年代开发桂花烘青茶,并制定了产品标准,但产量和产值都不大,主要原因是经营管理理念比较落后,生产企业缺乏品牌意识。目前主要有广西桂林茶叶科学研究所(以生产高档桂花茶及外销产品为主),桂林漓江春茶叶公司以及以生产桂林旅游特色产品的桂林金顺昌食品有限公司等二十几家企业,无论从产品的科技含量还是市场开发上均处于较低水平,导致原本极具市场竞争力的本地特色产品却没有发挥其应有作用。第二届中国桂花展于2007年在桂林市举办,桂林黑山生态公园的桂花博览园的建成,使桂林桂花文化初步形成规模,将对桂花茶生产和今后的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近期,随着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的获批以及桂林不断提升的软硬件环境,桂林的入境游客大增,桂林的旅游经济生机勃勃,作为旅游特产之一的桂花茶,其产业迎来了发展的春天。同时,随着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落户南宁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市场的开放开发,使桂林桂花烘青茶远销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国,不断成长为海外的茶叶珍品,为桂花茶产业提供一个新的发展平台。

2桂林桂花茶产业发展优势

2.1桂花资源优势

桂林市是桂花的主产地,“玫瑰香,茉莉香,比不过江南的桂花香。”在江南地区,这首歌广为流传,特别是因桂花而出名的桂林,更是家喻户晓,桂林七星公园是中外驰名的桂花公园,园中植有大桂花树6000余株,桂花品种繁多,质地优良,资源十分丰富[3],有百年桂花王之美称,为桂花茶提供极好的产业基础。桂花还可制作成的产品有桂花糕、桂花糖、桂花茶、桂花酒、桂花香水等, 是桂林有名的旅游馈赠品,吸引着中外游客,桂花产品是桂林旅游产品一支独秀。

2.2旅游资源优势

2.3历史文化与民族特色优势

桂林桂花茶在明朝就被崇祯皇帝所喜爱,作为绿茶系列的桂花茶利用地处西南少数民族聚集地的优势,避开同属绿茶的龙井、碧螺春等名茶,有着自身特色。在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上,广西桂林桂花茶的展位,身着美丽别致的壮族服饰的茶仙子们,吸引了众多的参观者前来品尝,对桂林桂花茶赞不绝口,赢得大众青睐。少数民族的神秘色彩吸引了大众对少数民族魅力特色的喜爱,为桂林桂花茶的品牌宣传打开了顺畅的通道[4],同时也为桂花茶产业的发展提供历史文化基础。

2.4具有较好的茶叶科研优势

在20世纪80年代,桂林从事茶叶研究的科研人员整合社会资源,研制的桂花茶多次获奖,并远销日本、欧盟等地区,而广西唯独的省级茶叶科研单位——广西桂林茶叶科学研究所地处桂林市,具有相当的科研实力,同时具备较好的研究桂花茶科研平台。

3影响桂林桂花茶产业发展的因素

3.1市场缺乏龙头企业的导向作用

目前桂林市从事桂花种植、加工、销售的企业有27家,小品牌达80多个。在众多企业中,桂林茶科所、桂林漓江茶叶公司等引领桂花茶市场的生产和销售,但数量和品种比较单一。近几年随着桂林茶叶消费市场向多元化发展,国有企业、茶叶公司、茶叶分销店也开始注重茶叶的品种并进行了较好的规划,使桂林桂花茶在多元化消费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但作为地方传统特色的优势茶类,所占市场份额较低,据不完全统计,全市桂花茶产值不足茶叶的十分之一,市场空间极大。究其原因,一是企业没有足够的资金和管理人才,从现有市场这块蛋糕上多分一点,还没有意识主动把蛋糕继续做大做强。二是近年来政府不够重视和引导,一些企业感觉自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市场主体,对建设产品品牌意识较淡薄,缺乏打造“桂林桂花茶”这个非自己企业独占的产品品牌的意识,只注重包装自己的企业品牌,只是单纯的为了卖茶而卖茶,甚至产生恶性竞争,完全背离了茶产业的需求,导致桂林桂花茶一直没有发展成桂林市甚至广西优势茶叶品牌。

3.2品牌意识觉悟晚,市场宣传不力

茶叶是精致高雅的商品,美感要求、质量保证、清香沁人、品牌效应,成为消费者追求的标准。打造茶叶品牌,建立口碑和信用,是商品通路和连锁企业成功发展的重要途径。品牌的建立也是桂林桂花茶产业持续发展的法宝,没有品牌的商品,永远无法在市场上占有优势,更没有办法创造利润。实现商品品牌化才有机会成为品牌,才有发展的希望。因此,桂林桂花茶从桂林的优势来分析,应走品牌化道路,建立桂林的特色,成为桂林的又一宝。但是目前桂林桂花茶的生产与经营仍停留在较低水平,采用计划式生产,没有主动出击,仅依靠口碑宣传,地方政府品牌意识觉悟较晚,在茶叶市场上一直都是小打小闹的局面,不善于品牌经营,经营模式单一规模较小,满足于眼前的蝇头小利,缺乏共同打造品牌远见。

3.3桂花面积规模小,生产周期短

目前,桂花的生产种植大多停留在较低水平,种植生产面积较小,产量受到限制,桂花产出量偏低,使得原材料市场得不到保证。虽然桂林是国际旅游城市,但桂林市政府还未将桂花成园欣赏纳入旅游产业链条中,且多数只为绿化而种植,没有为采花而种植,而桂花的采摘受到季节的限制,造成原材料的产量和产出都受到明显的局限,人力资源也有很大浪费[5]。由此可以看出,目前桂林生产的桂花茶规模小,加之生产管理粗放、科技含量低,与桂花茶市场极大的需求不相匹配,出现供需矛盾,直接影响了桂花茶的经济效益。

3.4茶文化缺失,桂花茶的独特功效没有被挖掘及宣传

纵观今日随处可见的现象发现,茶文化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是老少皆宜的自我享乐或社交活动:年长者习惯饭后泡个老人茶,是亲朋来访聊天的最佳助兴剂;年轻人流行没事爱到便利商店买罐装茶或到茶铺点杯现调茶饮,是好友聚会用餐不可或缺的饮品,具有特色的风味茶馆也犹如雨后春笋。新兴的茶馆崇尚人文涵养或自然养生的休闲生活,发展出符合现代需求的新茶文化。但是相比于这些雨后春笋般冒出的新的茶文化,桂林茶企和茶人没有把桂花茶推向时代的前沿,至今还让其停留在原始与现代、创新与持续中固步自封,没有很好地将桂花茶的优势体现出来,没有形成具有地方特色、桂花茶自己独特的文化。另外,据考查,至今有关桂花茶的深度科技研究成果极少,使桂花茶的独特的茶类风格及保健功效没有更好的被大众认识和享用,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桂花茶产业的发展。

4桂林桂花茶产业发展建设意见

4.1确立桂花茶高雅的文化品味

茶文化的形成历史悠久,古人饮酒品茶,赋诗助兴,茶在每个时代都散发出自身的文化意识。桂林桂花茶,是一种名贵花茶,汤色金黄明亮、滋味甘爽醇和、香气幽雅,茶香花香并茂,有特异茶类品质风格,优质的桂花茶,冷香清雅持久,能愉悦心情,清新文雅,形似绿叶缀金花。其窨制技术与其它茶类不同,具有较高的技术要求及文化价值。与观光型和生态型相比,桂林桂花茶旅游资源能更好地满足人们旅行时增长见识、文化寻根、体会异样文化的需求。以茶文化为中心,配以桂林旅游优势平台,把桂花茶纳入桂林茶文化建设中,使消费者感受到桂林浓浓的地方特色,使桂花茶深入人心,让茶客未品香茗,已闻茶香,全身心喜爱桂花茶,宣扬桂花茶。

4.1.1精行俭德的茶文化精髓, 高洁儒雅的茶叶品性, 是桂花茶产业开拓茶文化的重要途径倡导精致优雅的馈赠文化, 茶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桂花茶在日常生活中创造出一种文趣俱全、富有诗意的人生境界, 获得平静和自由的精神享受,使桂花茶成为桂林的馈赠佳品。

4.1.2立足生态文化,不断开发新产品,提高桂花茶的科技附加值把桂花茶园建设成绿色、环保、生态天然、风景秀丽的良好环境,桂花与茶的潇洒出尘、自然天趣品格相称相谐。实施茶叶品种改良,积极引进新品种,合理调整产品结构,从根本上保证茶叶的品质,为桂花茶的生产提供优质的基础原料。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食品、有机茶的生产,形成有机桂花茶为塔尖、绿色食品为塔身、无公害茶为塔底的桂林桂花茶生产的金字塔结构,丰富结构和档次。

4.1.3完善桂花茶旅游休闲产业链, 使桂花茶的价值得到延伸在现代的旅游产业中茶叶的休闲意义也成为旅游经济的推动力。桂花茶充分利用桂林丰富的旅游资源,将桂花茶融入旅游品牌的建设中(如建设有特色的桂花茶艺馆),不断演绎桂花茶品牌文化,有效促进旅游消费。

4.2政府支持,建立行业协会

要建设好一个品牌,政府支持至关重要,桂林桂花茶,是桂林的一个特色产品,应加大发展力度,找寻突破口,才充分发挥桂花茶品牌产业作用,在政府支持和引导下,在相关企业运作下成立一个桂花茶行业协会,使其在桂花茶品牌建设中起到推动和引导作用。利用桂花茶协会,建立和规范桂花茶的生产和销售制度,制定桂花茶生产和销售的地方标准,共同打造桂花茶地方品牌,使桂林桂花茶生产发展得到持续健康发展。

4.3桂花茶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业的有机融合

桂林桂花茶的发展,应朝向质量与品牌化、品种多样化、质精且具有地方茶叶特色发展方向。结合桂林国际旅游城市的特殊优势,使桂花茶融入旅游发展的战略中。

首先,针对不同的市场需求,推出不同种类花茶产品。桂林山水是代表广西自然山水特色旅游的拳头品牌,进一步深度配合开发这些资源,结合当地民俗及土特产品,优化组合为新的特色旅游馈赠茶产品及旅游休闲光游线路。在此,可把桂林、柳州、河池连成一片、推出桂北山水民族风情旅游[6],这条线路可以桂林为起点,经阳朔、灵川、兴安、资源、龙胜、三江、融水到柳州,在旅游点中设置茶园欣赏,将桂花园与茶园结合组成观光休闲路线展现给游客们,挖掘和宣扬桂花文化和茶文化相溶合的新桂花茶文化;可以将印象刘三姐大型音乐剧目的表演与新桂花茶文化的展示融合起来,展现桂林人生活方式的多样化、民俗化、生活化的一面;还可把桂花茶茶艺欣赏融入到乡村游、徒步游、自行车游、农家乐民俗游为主题的旅游节目中,满足不同爱好的游人,同时能极大促进桂花茶的品牌建设。

其次,桂花茶产业革命发展与旅游结合打造茶文化产品,助力企业抢占市场。在美感经验的过程中,主体因客体之美感特质所引起的情绪感觉,此为美感经验中的情感成分;另主体经思考与客体产生连结互动,则为有认知内涵的美感经验。而美感客体,狭义指观赏艺术所引发的情绪或经验;广义指扩及包含艺术领域之外的感触,皆可算是范畴。因此,对美的享受、对美的追求是每个人心中所向往的。根据桂花飘香的特性,将这些文化品种融入到桂花茶的生产制作过程以及营销过程中,可以使得消费者获得新的享受。比如,可以根据当前消费者对生态旅游、文化旅游的、乡村旅游的喜欢,将茶园观赏、茶文艺欣赏、烘焙茶艺等形式融入到旅游中,使得旅游者在参观游览的时候,能带给他们更多关于桂花茶的文化知识及享受。

4.4 加大科技研究力度,推进桂花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桂花茶的科学研究是使其持续发展的原动力,是推进桂花茶产业发展强大的技术支撑力,例如研究筛选桂花茶适制品种;研究延长桂花茶保鲜期,从而延长桂花茶在销售过程中的货架期,保证桂花茶特有的鲜醇爽口;加强研究和推广桂花茶的清洁化自动化生产加工技术,更进一步进行有机桂花茶的生产技术研究及推广应用等方面,从而为桂花茶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不断丰富和完善桂花茶的产品种类,为桂花茶成为桂林市的地方名茶品牌打下坚实的基础和科技发展平台,在我国的茶产业当中占有相当的地位,为广西甚至中国的茶产业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 红豆树.借桂林窗口弘扬桂花文化 小桂花酝酿大产业. [EB/OL].http://www.hmw365.com. 2010,7.

[2] 黄莹,邓荣艳.中国桂花栽培与鉴赏.[M].北京: 北京金盾出出版社, 2011,7:176.

[3] 关传友.中国园林桂花造景历史及其文化意义[D].社会科学版.北京林业大学学报(北京), 2005,1.

[4] 林伟平.茶叶品牌战略研究——以宁海望海茶品牌为例[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6.

[5] 李毅.都匀毛尖的品牌发展思路调查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4.

[6] 潘建民/杨昌雄.广西发展特色旅游业与区域经济的全方位思考[J].广西社会科学.2001(02).

作者:诸葛天秋 罗跃新

科技旅游功效研究论文 篇3:

产业共融理念下森林康养与旅游产业的互促研究


引言

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的相关数据显示,全球有超过60%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随着现代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疲劳、压抑、烦躁、虚弱等亚健康状况的人数剧增。森林康养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可以充分利用森林资源,配合传统中医理论,依托旅游活动来调养身心,养颜健体,融合养生养老,为公众打造高品质森林环境养生模式。四川省地处中国大西南,更是长江生态屏障主体,各类森林、湿地、草原等生态资源丰富,为森林康养与旅游融合创造了得天独厚的优质条件。森林康养产业作为未来林业发展新趋势,将养生、旅游、养老等产业进行深度融合,既能促进森林资源保护,又能创造生态经济价值,还能化解就业难题,促进区域林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林业旅游市场前景广阔,四川省要着力发挥森林资源优势,积极探索森林康养与旅游经济融合路径,依托更多的森林康养基地,构筑森林文化旅游产业,更好地推动乡村振兴。
一、森林康养与旅游融合研究文献回顾

德国是最早提出森林康养产业发展模式的国家。我国森林康养与旅游产业的融合研究起步较晚,但潜力巨大。森林康养是将休闲旅游与养生、养老产业相结合,依托森林资源独特的功效,为人体提供有益的负氧离子、芳香物质,提供森林优质健康食材、中药材,开展森林文化教育等活动,满足人的身心健康需要。森林康养与旅游产业融合,符合我国乡村振兴战略,更能带动城乡融合发展,还可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将“绿色发展”作为重要理念,提出要加快推进森林游憩、疗养、教育等多功能森林养生基地建设。森林康养旅游产业的发展,将为推进林区精准扶贫拓展新路。森林本身具有多种功能,如发展林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构建美好生态环境。通过发展森林康养旅游产业,还可发挥促进休闲、游憩、养生等功效。

丛丽等人对世界多个国家的森林康养实践进行探讨,如德国构建第一个森林康养基地,法国利用森林空气负离子养生,日韩等构建“修养林”项目,积极发展森林与健康产业。Park BJ等人从森林医疗保健功效入手,分析了森林气候、森林体验等活动对人的益处,以及对相关疾病的改善情况,得出森林环境具有良好的促进人类养生的作用。Zirewagen D等人从森林康养建设与认证视角,对国际主要森林康养基地进行梳理,发现德国拥有执业资格医生、理疗师的森林康养基地350多处,日本有48处。在森林康养法规领域,日本制定了《关于增进森林保健功能的特别措施法》、韩国制定了《森林文化休养法》《森林福利促进法》等。在森林康养模式应用中,美国提出“森林保健”模式,拓深森林服务体验途径;日本提出“森林沐浴”模式,积极倡导森林康养基地医疗、保健等认证服务;德国提出“森林医疗保健”模式,注重森林在医疗保健领域的广阔应用。

在国内,对森林康养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实践,四川、湖南是最早试点,也逐步建立了森林康养基地与认证标准。邓三龙等人着重对森林康养内涵进行辨析,提出森林康养涵盖森林旅游、森林养生、森林休闲等综合性产业;高丹丹等人从人居环境与自然生态的协调层面,提出森林康养生态化建设;潘洋刘等人从场地选择、设施建设、产业规划等方面,提出森林康养基地评价指标体系;李济任等人从影响森林康养与旅游因素等方面,探讨了森林康养的旅游价值;李梓雯等人探讨了国家森林公园与森林康养旅游的发展模式,如森林散步、森林旅游、森林休养等;叶智等人提出要将森林城市建设与健身、养老、旅游等产业进行融合;姜俊等人提出要将森林疗养与生态、教育、经济等产业进行融合,促进康养旅游多元化发展。
二、森林康养与旅游产业融合的目标与原则

产业融合理念的内涵在于多个不同产业的互促互融,突破原有产业边界,通过技术、制度、模式创新来实现多产业并进协同发展。森林康养产业具有新颖性、多产业融合特性,借助于森林资源与环境,可以将林业经济、林业生态与医疗健康、旅游等产业展开互融,打造森林康养旅游综合性服务模式,更好地发挥森林功能与优势。从国内外森林康养与旅游产业融合实践来看,其市场潜力广阔,各地也在逐步拓展森林康养基地建设,以推进国家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实施。总体而言,在森林康养与旅游产业融合目标定位上,要统筹做好产业方向、生态宜居、医疗保健、森林文化等学科融合,充分依托森林资源来构建多样化康养环境,全面满足人们对优质绿色产品的服务需求。

围绕森林康养产业与旅游产业的互进融合,在打造森林康养旅游基地中需要把握五项原则。第一,基础性原则。森林康养与旅游产业融合,森林资源是基础,更是构建生态旅游的前提条件。要充分认识到森林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保护好森林物种、生物多样性,将森林的完整性、生态性作为康养与旅游之基。第二,科学性原则。森林康养与旅游产业融合,要做好科学规划,统筹协同多方主体,以保护森林、营造良好的森林环境为依托,构筑适宜人居的森林气候条件。森林康养与旅游产业融合,具有多学科共促特点,如社会学、林业学、旅游学、经济学、管理学、医疗服务等,可促进不同学科衔接与互补,打造健康养生环境。第三,平衡性原则。森林康养与旅游产业融合,要盘活森林资源,用好森林资源,特别是在森林资源开发、整合上,要避免盲目性,要从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3方面达到平衡。森林康养与旅游产业融合,要在保护森林资源前提下,确保良好的生态循环,实现多方互利共赢。第四,规范化原则。森林康养与旅游产业融合,要立足森林资源旅游,对休闲农业、林业经济、健康养生、医疗服务等产业进行规范化管理,通过制定相关标准和规范,依托技术手段、法律法规来规范多产业互融运行,提升融合质量。第五,融合性原则。森林康养与旅游产业融合,关键在于有效融合,实现多产业共促发展目标。森林康养与旅游产业融合,要实现多产业规模化发展,促进乡村振兴。
三、四川森林康养与旅游产业共融发展的优势

四川生态区位独特,其森林资源为推进森林康养与旅游产业共融发展创造了条件。较高的森林覆盖率能够满足多样而珍稀动物的生存需要,优质的森林生态系统更是构建森林康养产业与旅游产业开发融合的关键要素。据统计,四川省森林面积达240 000km2,全省森林覆盖率超65%,林业、森林面积居全国第三、第四位。四川省素有“天府之国”的美称,近年来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如长江防护林、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等生态项目,为森林康养与旅游产业融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四川森林体系中,海拔2800m的自然化森林面积分布广泛,其植物杀菌素、负氧离子浓度、郁闭度、林木透光率、通视度等指标均适宜开展森林康养与旅游业。各类林业生态食品众多,有银耳、黑木耳、竹笋、松茸等,以及各类养生的中药材。在气候特点上,四川省各地气候区域差异性大,部分气候区域雨量充沛,光照充足,適合保健养生。四川各类自然保护区123个,其中国家级的有27个;森林公园有123个,其中国家级的有31个;湿地公园有36个,其中国家级有20个。另外,拥有世界自然遗产九寨沟、大熊猫栖息地、黄龙风景名胜区等游览胜地。四川省在生物资源多样性上居全国第二位,高等植物约1万多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有63种,如珙桐、银杏、红豆杉等珍稀物种。国家级重点野生动物约145种,如大熊猫、金丝猴、羚牛等。多样的生物资源、数量巨大的珍稀动植物资源,让四川省被冠以“活的博物馆”称号。

近年来,四川省在旅游业创新发展中,逐步将森林康养产业作为重点项目,积极培育森林康养旅游市场。据重庆相关部门统计,截至2020年,重庆市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突破800万人,占总人口的24%。以四川省为样本,全省亚健康人群数量也呈现增长趋势,加之青少年对自然体验、生态研学、亲子健身等旅游项目的热衷,四川省内森林康养旅游需求旺盛。对比外地游客,四川旅游热度稳居全国前列,外地客源持续攀升,森林康养旅游产业潜力巨大。四川省适宜的气候条件、独特的山水风貌与森林资源,加之周边宜居养生的天然地貌、先进的医疗服务与旅游基础产业,成为吸引省外游客的重要条件。同时,在政策环境领域,四川省积极响应国家林业局提出的“集旅游、医疗、康养、教育、文化、扶贫于一体的综合服务业”发展战略,依托四川省得天独厚的森林资源,为推进森林康养与旅游产业融合、打造森林康养旅游品牌创造有利契机。
四、四川省森林康养与旅游产业融合体系的构建

(一)确立森林康养与旅游产业共融体系

总体来说,森林康养与旅游产业共融体系包括森林游憩休闲项目圈、森林健康运动项目圈、森林科教文化项目圈、森林调理疗养项目圈4个部分。游憩休闲项目圈,主要以森林资源基地建设为基础,将森林自然景观、森林保护区与游憩休闲旅游项目相结合,共同推进森林康养、旅游产业的协调发展。森林健康运动项目圈,主要将健康运动项目融入森林生态系统,如森林徒步、森林瑜伽、森林太极、森林户外拓展等运动形式,以增进健康运动与森林、旅游产业互融。科教文化项目圈,着重围绕森林知识展开科教文化宣传,如认识森林,了解森林生态系统,运用现代科技打造森林文化项目,让更多的游客参与森林科教文化活动,提升森林康养旅游竞争力。森林调理疗养项目圈,主要凭借森林资源与医疗手段,开展促进身心健康的医疗服务,改善亚健康人群的生命状态。同样,立足森林环境,开发独具特色的林木、中药材等资源,发挥森林康养优势。四川省森林康养与旅游产业要实现融合,就要充分发挥不同项目圈的独特功能,提高森林康养旅游层次,更好地满足不同人群的康养旅游诉求。

(二)依托产业共融理念,搭建森林康养旅游平台

要参照产业融合理念,围绕四川森林康养旅游项目的开发实际,重点推进森林康养与森林旅游的有效对接,拓深建设森林康养旅游基地,将养老产业、教育培训产业、医疗服务产业等整合起来,作为带动当地旅游经济的新的增长点。第一,大力发展森林养老旅游产业。以老年人为营销对象,对森林健康饮食、森林康养运动、森林健康理念等进行融合,打造森林康养旅游项目。同时,依托森林资源,以城市人群为目标,开发满足亚健康人群需求的康養休闲释压旅游项目。第二,对于青少年,要以森林文化、森林教育为创新点,拓展森林旅游项目,将森林与康养、旅游相融合,充分兼顾森林与农业、牧业、中药文化、观光采摘实践项目的整合,丰富森林康养旅游体验。第三,在森林康养与旅游产业共融中,政府要发挥其导向功能,立足地方森林资源与特点,做好顶层设计,细化森林康养旅游项目规划,出台相关政策,对森林康养旅游产业进行科学定位,合理筹划,引入公众参与监督,发挥网络大数据优势,促进森林康养绿色旅游平台建设。

(三)注重产业链整合,积极探索森林康养旅游精品项目

森林康养旅游产业共融模式的实施,要树立绿色理念、科学生态观,要从项目审批、监督、评价等方面,抓好各产业间的互融与整合工作。森林康养旅游项目形式具有多样性,要积极挖掘康养旅游项目,学习和借鉴其他地方的经验,从森林保健、养肺养生、休憩旅游、科教实践等方面,因地制宜开展康养旅游活动。森林康养与旅游产业互融,要抓住信息技术这一关键要素。比如,搭建森林康养旅游智慧公共平台,从森林康养旅游项目建设、旅游出行、信息发布、资源保护、共享机制等方面,利用大数据、物联网等手段,构筑快速、高效、智慧运营体系,全面提升森林康养旅游信息化水平。另外,倡导旅游、健康理念,打造幸福森林康养基地。不同地区要注重森林康养旅游产业化、差异化定位,避免单一地复制,要将森林资源与旅游经济、社会养老等产业进行综合,促进森林康养旅游业态的融合发展。
五、结语

森林康养旅游产业互融共促,要做好科学研判,因地制宜,要倡导旅游生态理念,充分挖掘森林资源优势,寻找森林康养与旅游产业的契合点,提升森林康养旅游服务竞争力;加强森林经济与森林养生产业互融,推进森林康养与旅游产业的共促发展。四川省森林康养与旅游产业的融合,要通过展开多元化、多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促进产业间的优势整合,将休闲旅游、疗养、教育、运动、养生等资源进行重构,打造森林康养与旅游品牌。

(作者单位:1.重庆三峡学院;2.四川农业大学)

作者:但欢 王刚

上一篇:高层建筑工程监理论文下一篇:医院市场营销研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