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农业科技论文

2022-04-15

【摘要】湖北是我国的农业大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其城镇化发展之路是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新型城镇化发展之路,它要求将绿色农业科技应用、农业产业化经营创新、信息技术介入催化三者统筹联动起来,从而构建起“绿色农业信息化产业链”来支撑新型城镇化的发展。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绿色农业科技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绿色农业科技论文 篇1:

关于构建农业科技下乡绿色通道对策探究

摘 要:农业科技下乡,是以公益性为主的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科技下乡绿色通道,是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三农”,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也是相关部门在新时期面临的新课题。

关 键 词:构建 农业科技下乡 绿色通道

一、建立主管机构,为农业科技下乡构建组织保障

1、理顺关系。农业科技部门理当在科技下乡活动中唱主角,发挥好牵头单位的作用,在活动方案策划、活动人员组织、活动经费筹措等方面做好服务工作,协调各部门围绕农村、农民的实际需要开展科技下乡活动。要多服务、多协调、多汇报、多听取相关部门的意见,切忌发号施令、越俎代疱,要在借助社会力量推动科技下乡上多想办法。各部门要结合行业特点和技术专长制定具体的活动方案、目标任务和工作措施,组织技术队伍开展科技下乡,相互之间要协调配合,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2、整合资源。科技的力量分布在各个部门、各个单位、各个层级,科技部门要有效整合这些资源,凝聚方方面面的力量,在全社会更为广阔的空间里优化资源配置,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通过联系会议制度来协调各方力量来全方位、立体式、广覆盖、大容量地开展科技下乡活动,力求形成规模,形成声势,形成合力。

3、上下联动。科技农业下乡活动不能一头冷,一头热,要在全社会统一思想,形成共识,坚持齐抓共管,上下联动。州市一级重在作规划、搞策划上多想点子,把党的农村政策和新的信息带下去;县乡一级重在抓落实,求实效上多下功夫,把农村、农民的需要反映上去,把专家、技术引下来。特别是广大科技人员要走出实验室,走出机关大院,走向农村,走进农民,在田间地头、在农民夜校去传播知识技术,把知识转化为农民致富的动力,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二、制定农业科技规划,为农业科技下乡提供科学指南

1、突出重点。要围绕农村特色产业建设开展科技下乡活动,根据产业发展的需要组装成套技术,把农民在生产、加工和储藏等诸环节中需要的各种关键技术及时送到农民的身边,把任务分解到具体的部门,把活动安排到具体的时间,把网点布置到具体的乡镇,把技术要领传授到具体的农民。要使科技下乡和产业建设紧密关联,产生互动,形成良性循环,使科技下乡的成效体现在促进特色产业的提质增效上。要围绕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有针对性的开展科技教育,在引导农民破除迷信思想,树立科学观念上有所作为。通过科技下乡来撕掉一切伪科学的面纱,特别是在反对邪教、破除封建迷信、传播科学的生活方式和树立科学的思维方法上要见成效。要配合全局性的工作开展科技下乡活动,使科技成为推动工作的有力抓手,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创新载体。如近年来广泛开展的“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日”和每年的“三下乡”等活动已经在群众中产生了良好的影响,可以继续抓实抓好。与此同时要不断创新,切实增加科技下乡活动的科技含量。目前在各地开展的“科技110”、“农信通”寻呼服务和电脑农业专家系统等都是促进科技向广大农村辐射的极好的办法,值得推广。现阶段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为科技下乡本身也提供了便捷的途径,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介,通过开辟专栏、开通热线等方式为广大农民提供优质、便捷的服务。

3、注重实效。要坚持实际、实用、实效原则,农业科技下乡不能成为形式、成为作秀。要急农民之所急,取农民之所需,为农民朋友提供能够促进生产发展的关键技术。要把抽象的知识变成农民能够运用的技术,核心要有一个农民易于掌握的传授方式;要把技术变成能够促进农业增收的法宝,关键还在于技术本身的适销对路。因此要在信息收集、技术选择和传授路线方面认真抓好落实。

三、健全科技网络,为农业科技下乡提供技术保证

建立健全科普网络是加强基层科普工作的重要保证。有了充满活力的组织网络,才能保证各项工作的稳步推进。

1、抓基地网络。科技下乡的重要载体是科教基地,要把科普的基地分布到更为广阔的农村,相关部门要把基地建设作为一个重要的科技辐射源来抓,农村实用技术的推广要通过基地来实现,要让基地成为科技致富的示范点和科技下乡的中转站。基地网络要连片成块,合理布局,要和产业发展相配套,让科技在基地间顺畅流动。

2、抓人才网络。人才是科学技术传播和接受的主体。要从建立农业科技人才网络人手,构建科技下乡的绿色通道,主要是三个层次:一支门类齐全的科研人才队伍,一支规模宏大的农村技术人才和乡土人才队伍及一大批高素质的农民。在一些地方还专门组织了科普工作队来推动科技下乡工作,也是很不错的尝试。现阶段结合科技特派员制度的推行来加强人才网络建设是一条切实可行的措施,可以通过科技特派员把科研人员和广大农民连接起来,让科学技术在他们之间实现沟通。要实现每一个产业都有技术首席专家,每个乡镇都有农技服务人员,每一个村都有几个技术能手和乡土人才,以此带动科技知识的传播,为科技下乡创建一个很好的载体。

3、抓信息网络。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知识不再是单纯的依靠人的传播,其载体也逐渐丰富多样,报刊、电视和互联网已进入了寻常百姓家,成为科技传播的平台。我们要有效利用这些先进的传播手段来促进科技下乡工作,科技信息网络建设显得尤其重要。现代农村远程教育、科技信息“户”联网工程和科普“农信通”工程都是开展科技下乡的绿色通道。在加快信息网络设施配套的同时,还要不断丰富其内容和手段,提高针对性、可操作性和试用性,使之成为农民需要、容易掌握、富有实效的科技资源。

四、开展科技下乡培训,为科技下乡强化人才支撑

在农业科技下乡工作中,要把培养一支永不走的科技普及服务工作队作为重中之重,面向基层、面向农村建立起农村乡土人才培训机制,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协调各方面的力量,着力构建点面结合、辐射全局的基层队伍培训网络。在培训方式上可以有多种选择:

1、集中培训。通过采取“请上来教,走下去辅”的方式,每年可以利用春冬等农闲时节,或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或聘请省、市农技部门的专家,通过举办培训班、技术讲座、电化教学等形式进行手把手、面对面的技术培训。这中间既有对农民的培训,也有对农村科技人员的再教育,抓好他们的知识更新,特别是要让一些素质较高的农民通过反复培训成为农村科技致富的带头人。

2、现场传授。对农民的培训要因地制宜,区别对待,特别是对文化知识比较贫乏的农村地区要采用现场传授的方式,以更直接、更直观的方式让农民掌握某一项实用技术。农业科技下乡就要定期或不定期的选择现场进行观摩、培训等活动,突出技术的可操作性。

3、示范带动。在产业集中的地方要以示范带动的形式来促进农业科技传播和农民培训工作,农业科技下乡也要通过示范点来实现常下乡、及时下乡和带任务下乡。

作者:乔爱霞

绿色农业科技论文 篇2:

湖北绿色农业信息化产业链构建研究

【摘要】 湖北是我国的农业大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其城镇化发展之路是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新型城镇化发展之路,它要求将绿色农业科技应用、农业产业化经营创新、信息技术介入催化三者统筹联动起来,从而构建起“绿色农业信息化产业链”来支撑新型城镇化的发展。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绿色农业 信息化 产业链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湖北省城镇化发展之路离不开与农业现代化、尤其是绿色农业现代化的协调发展。绿色农业的建设,尤其是绿色农业信息化产业链的建设与发展,是新时期湖北乃至全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内涵。

一、绿色农业产业化发展与新型城镇化的关系

新时期我国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是与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过程。农业的产业化尤其是绿色农业的产业化是新型城镇化的内在要求。对于湖北省而言,绿色农业产业化的大力发展将“固化”新时期小城镇建设发展的成果,不仅能有效防止“城市建设空心化”趋势,还有利于解决湖北省特大城市首位度过高的缺陷,保障湖北“一主两副”城镇化战略的实现。

1、新型城镇化促进农业现代化

我国的新型城镇化是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城镇化是农业现代化的有力支撑,新型城镇化要从城乡分割的现实出发,注重城市对农村的支持;注重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时代文明向农村扩散,让城镇化的进程成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的过程,以形成城乡互补、共同发展的良好格局。

2、新型城镇化要求农业绿色发展

新型城镇化是人口、经济、资源和环境相协调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按照“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要求,依托城镇的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聚集产业和人口,努力发展低耗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节能减排,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在这样的背景下新型城镇化必然要求农业绿色发展。绿色农业是与传统农业的有机结合新型农业,它的优势是节约能源、节约资源、节约资金、精耕细作、人畜结合、施有机肥、不造成环境污染。因此,绿色农业及与其伴随的绿色食品出自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但为人类提供了安全健康的食物来源,还有力改善了环境,为人类提供了良好的气候、新鲜的空气、丰富的水源、肥沃的土壤,从而保障了城镇化的质量、效益和福利,实现城镇化的可持续推进。

3、绿色农业产业化发展是新型城镇化的内在动力

绿色农业的大规模发展必然要走市场化、产业化之路。从发展趋势看,我国经济未来的发展空间主要是内需。其中,我国农产品的产业化在GDP中的增长潜力颇大,这正是未来我国经济发展调结构、转增长、扩内需、富民生的重要动力源泉。

实施绿色农业发展,贫困地区可以发挥其受工农业污染程度轻、环境相对洁净的资源优势,将初级农业原料转化为高科技、高附加值的加工产品,从而促进了区域经济的振兴。例如:一斤木瓜,市场平均价格才0.5元,3吨木瓜一共才卖3000元,但3吨木瓜通过深加工制作成一吨速溶木瓜粉后,市场售价却是4.5万元,价值提升了15倍。

4、绿色农业产业化发展将固化城镇化发展的成果

我国的新城镇化要求将发展中小城镇作为重中之重。分布广泛的中小城镇是城乡融合的“天然桥梁”,就在农民的“家门口”。因此,大力发展中小城镇,有利于就近吸纳农村劳动力,解决“大城市病”和农民工大量外出引发的各种经济社会问题,从而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

反之,如果不注意提升城市内在功能,一味扩张城市规模,而没有产业支撑,形成“空心城市”,既浪费资源,又形成大量政府负债的局面。由于城市建设没有产业带动,城镇化接纳进城农民,农民既失去了土地,又难以在城镇就业和生活。

因此,湖北省的中小城镇建设,应该发挥农业第一产业的基础作用,因地制宜地大力发展绿色农业产业,这是避免“空洞”趋势,并就近吸纳农村劳力。例如:湖北阳新是传统农业大县,以产业发展为支撑,“产城”共融。县内韦源口镇依托新港物流园,先后引进中粮集团粮食现代物流中心等一批大型国字号项目,总投资100亿元,使5000余名农民进城后找到稳定工作,实现了安居乐业。

二、发展绿色农业解决城市食品安全问题

新时期农村与城市统筹发展的核心纽带是食品的输送,“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是城市消费者较之其他商品更加敏感与关切的问题。然而,近年来中国社会连续出现了奶粉三聚氰胺事件、瘦肉精事件、肯德基速生鸡激素事件、白酒塑化剂事件等重大食品安全事件,使得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了国人心中挥之不去的“梦魇”。

1、农产品源头的质量安全隐忧

农产品源头的质量不安全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农药、化肥使用不当。农产品质量的安全问题,取决于农民对于农药、农肥的使用。我国是农药、化肥生产和使用的大国,农药产量居世界第三,仅化学农药防治面积就超过45亿亩次,近10年来我国平均每年仅因蔬菜农药超标发生中毒事故就高达约10万人。统计显示,1980年至今,我国粮食单产水平提高了56%,而化肥投入量增长了225%。实际上,化肥已成为农业环境中一种主要污染物。化肥由于无机盐的浓度较大,施入土壤中的各种肥料只有一部分被作物吸收,大量的营养物质从土壤中流失,有的转化为“难效态”而残留在土壤中,造成土壤酸碱平衡被破坏,有的则在化学反应过程中挥发到大气中,造成对环境的污染。

第二,农业生产环境污染。农业的生产环境污染包括:大气、水体和土壤污染,在被污染的环境下进行生产的农产品将很不安全。大气环境中氟化物、二恶英等是大气中的主要污染物,氟被人吸收后会引起人体“氟中毒”;二恶英在脂肪中具有高度溶解性,极易污染鱼、肉、禽蛋、乳及其制品。水污染方面,我国每年排放废水量大,其中有毒有害物质多,未经处理的污水用于灌溉农田,造成土壤重金属(汞、镉、铅等)超标。

第三,农民文化素质整体偏低。农民由于文化素质整体偏低,影响农药与农肥的科学使用,直接导致农残超标。例如:每亩农药、农肥使用量过大、次数过多,使用安全间隔时间太短就采收,这些问题都易产生农产品质量不安全;同时,一些高毒、高残留的农药(如:甲胺磷、对硫磷、甲基对硫磷、久效磷和磷胺),部分地区农民仍然在使用。

2、绿色农业发展是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根本保障

“绿色农业”是指以生产并加工销售绿色食品为轴心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大力发展绿色农业是坚持可持续发展、保护环境、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根本保障。绿色农业倡导科学应用“绿色技术”作为农业发展动力,实现“绿色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最终提供给消费者无公害、有机的“绿色产品”,从源头上保证了国家的食品安全。

三、新型城镇化离不开绿色农业的信息化

当前,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化技术的加速创新与应用普及,将智慧城市、无线城市、数字乡镇等一系列崭新理念引入城镇化建设。同时,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全新的生产力,对农业发展具有巨大的催化作用,使其自动化、智能化、可视化,迅速提升农业的现代化水平。

面对形形色色的食品安全事件,我们实际上很难简单地将问题归结于某一个环节,因为在食品生产、加工、储运、检测和消费的产业链上,每一个环节都可能存在潜在的问题。因此,建设与发展绿色农业信息化产业链就成为了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关键。

具体而言,我们应该从农产品的生产源头实施绿色科技开始,对产地环境、生产资料投入品的使用进行信息化严格监控,以保证食品的无公害品质;进而在产业深加工过程中对产品内在质量、执行生产技术操作规程等进行严格的科学绿色质量标准监控,实现从土地到餐桌,从生产到产后的加工、管理、贮运、包装、销售的全过程信息化管控。执行这一全过程信息化管控的实体,则正应该是创新型的绿色农业产业化经营企业。

四、构建绿色农业信息化产业链的设想

综上所述,新城镇化建设与国家食品安全问题的解决离不开绿色农业的大力发展,而绿色农业的发展又必须走产业化之路;同时,在新时期条件下信息化技术的广泛应用成为了绿色农业的产业链构建的关键催化因素。

那么绿色农业信息化产业链应该如何具体构建呢?本文认为,在新城镇化建设大背景下的绿色农业信息化产业链构建的实质是:必须从农产品生产的源头实施绿色科技,保证农产品的供应源头安全;就必须建设创新型绿色农业生产经营企业,打通农村到城镇市场的产业联系;就必须全流程实施信息化监控与配送,将绿色的农产品配送到千家万户。

1、从源头保证农产品的绿色安全

针对农产品生产源头上的农药、化肥使用不当、农业生产环境污染等问题,创新型绿色农业生产经营企业应该在农产品的生产源头应用与推广绿色科技,在农肥的使用问题上,尽量施用有机农肥。

有机农肥主要来源于植物和动物,因为经生物物质、动植物废弃物、植物残体加工而来,消除了其中的有毒有害物质,同时还富含大量有益物质(多种有机酸、肽类以及包括氮、磷、钾等),不仅能为农作物提供营养,而且肥效长,可增加和更新土壤有机质,促进微生物繁殖,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和生物活性,是绿色食品生产的主要养分。

为验证上述问题,本课题团队在湖北省钟祥市洋梓镇郑庙村建设了60亩实验基地,并进行了武汉市特种工程技术研究所研发的某微量有机农肥(该农肥为国家科委星火计划优秀项目)对于莴苣的应用实验。

实验表明,使用该绿色农药产品后,单个莴苣的平均长度由原先的29.1cm增长到30.7cm,增长了约5%;单个莴苣的平均重量由原先的750g增长到800g,增加了约6%。同时,该绿色农肥的应用还有效抑制了霜霉病的发生。经过对比,在同样的土壤、温度等环境因子下,对比试验田的莴苣害病数量是试验基地莴苣害病数量的3—5倍(见表1)。

2、以创新型绿色农业企业为核心的产业链整合

新城镇化建设要求“合理引导要素集聚、实现土地集约式发展”。对于农业发展而言,创新绿色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经济组织,要以创新型绿色农业经济组织为核心,实现绿色农业产业链的整合。

目前一些创新型的“企业—农户”合作形式已经出现,如“超市与农户对接模式”。这一组织形式以公司为核心,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实现要素集聚;同时企业还将由于青壮年劳力外出打工所闲置的土地实行集约式管理与经营,一段时间的发展后将实现青壮年劳力的回流。在这种组织形式内,企业是经营者,农户是生产职工,以经营确定生产,企业和农户形成合作分工关系。在这种组织形式下,创新型农业企业可以进行整个绿色农产品从生产到销售的产业链整合。

例如:沃尔玛(中国)公司就结合中国农业改革政策,广泛收购我国农地的经营权。尤其是收购了大量城市附近的优质农田经营权,收购之后变成集约式耕种,使这些农民成为沃尔玛公司的“职工”。2009年兴源公司在辽宁瓦房店建立了沃尔玛绿色水果转换有机水果直接采购基地,对当地5000亩的绿色水果进行集约管理。

3、绿色农产品信息化交易平台建设

对于创新型绿色农业企业而言,现代电子商务和创新信息科技的出现,再结合物联网的运用,可以有效地解决农户供应与消费者需求信息不畅通的矛盾,可实现农户生产与市场需求的快速对接,并且确保食品的安全,带给人民大众带来更健康的生活。

绿色农产品信息化交易平台项目的核心在于对农产品种植加工和食品生产过程进行“全程追踪”和质量把关。对农产品从种植、生产、检测体系及现代物流等环节进行全过程可视数字化管理,并为消费者提供全过程可视追溯查询平台。食品安全“看得见”了,让消费者感受到蔬菜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整个流程清晰化、透明化。

这一项目可以利用湖北地域的自然条件,让有许多湖泊和蔬菜种植基地,与农户合作社和渔场配合,打造绿色食品品牌;利用湖北省的交通优势,将该品牌和经营模式发展到全国主要省份和大城市。

【参考文献】

[1] 孙铁军: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制约因素及其出路研究[J].大庆社会科学,2003(4).

(责任编辑:柯秋萍)

作者:唐时俊

绿色农业科技论文 篇3:

山东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

日前,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围绕粮食安全保障需求、新品种种植推广、绿色农业科技工程等方面,提出综合意见,加快推进全省农业科技创新。

——为给农业科技发展提供资金保障,《意见》提出,加大财政资金对农业科技的投入。重点支持“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集成水、肥、药减量化技术,提升中低产田改造技术,发展智慧农业;重点建设公益性育种专业技术平台,开展公益性和基础性种业研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为入库企业贷款融资开辟绿色审批通道;积极引进海内外有实力的风险投资机构,支持社会资本通过发起设立私募投资基金、民间资本管理公司和融资租赁公司等方式,参与重大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

——农业新品种培育技术方面,《意见》指出,建立现代种业创新、多元化育种技术支持体系。加强基础性、公益性育种技术研究,重点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承担科技攻关任务。支持种子企业、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组建种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加强优势互补,形成以种质改良为主的前育种研究与商品性开发相衔接的联合育种模式。重点支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作为新兴科技创新组织独立承担攻关任务、实施科技项目,推荐其承担国家科技计划。

——为构建专业化、集约化、流水线式的育种产业体系,《意见》指出,要以企业为主体推进商业化育种和产业化发展,实施现代种业科技示范企业培育工程,着力打造一批具有核心创新能力、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种业集团。通过设立产业基金和健全种业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实现良种创新投入的多元化,提升山东我省种业科技创新能力。在产业化发展的同时,还要强化种质资源保护与创新,完善省级农作物、林木种质资源中心建设,加快组建畜禽、水产种质资源中心,建设省级生物种质资源数据库和信息共享服务平台,构建全省生物种质资源保护技术体系。

——在发展绿色农业、特色产业方面,《意见》提出,健全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相配套的标准化技术体系,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区域优势产业。突破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技术,实现农业生产无害化。开展农产品质量可追溯技术创新,重点突破人工智能生产、精准监测控制、农产品药残快速诊断检测等关键技术。综合运用现代网络技术、数据库管理技术和条码技术,实现食品链从生产、加工、包装、运输到存储、销售所有环节的信息查询,建立健全食品质量保障技术体系。

——为开发智慧农业技术,提升农业生产信息化水平,《意见》提到,重点加强农业物联网、精准农业、农业云服务、移动互联等领域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建设农业大数据分析应用平台,开展农业生产过程、环境与资源、市场和消费监测预测,为推进农业精准化管理提供支持。打造个性化、智能化农产品现代物流技术体系,扶持一批具有一定规模、设施齐备和服务功能健全的配送中心和科技型物流企业,构建现代农业物流网络体系。

——为遴选中青年农业科研杰出人才,《意见》指出,要实施农业科技人才工程,重点支持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农业领军人才、杰出人才,每年遴选并支持一批中青年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开展创新性研究,启动农业科技企业人才培养工程。改革人才评价制度,将科研人员在农业科技创新方面的实际贡献作为绩效评价的主要标准,向更加注重物化科技成果、专利、品种等自主知识产权和解决现代农业生产关键重大问题转变。依托农业重点学科、科研基地和重大科研项目实施,突破行业或领域重大关键技术难题。建立与创新成果挂钩的薪酬制度,鼓励农业科技企业对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实行股权、期权激励,推进人才科技产业一体化发展。

同时,《意见》提到,要积极开展对职业农民的科技培训,加快培养知识型现代职业农民。实施创新创业扶持计划,支持和引导大学生在农业科技领域开展创业服务活动,尽快将一批有文化、懂技术、用得上、留得住的本乡本土的农民大学生培养造就成为现代职业农民。《意见》中还提到了加强科技特派员的创业服务,要求充分发挥山东省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行动协调领导小组的作用,引导科技特派员通过实施科技项目开展服务创业,推动农村新型科技服务体系建设。 (本刊综合)

上一篇:保险人保险学论文下一篇:班组安全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