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收益会计准则论文

2022-04-19

摘要:随着我国进出口贸易以及国外直接投资的增加,不少内地上市企业同时选择在香港上市,以便更好地开展国际业务。通过分析香港与内地会计准则的主要差异,阐述此差异对企业财务报告的影响,以利于投资者和其他财务报告使用者正确认识上市公司香港与内地披露的年报差异。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股市收益会计准则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股市收益会计准则论文 篇1:

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测定方法:回顾与评述

【摘 要】 2010年4月财政部发布《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趋同路线图》后,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已经进入后续趋同与持续发展的新阶段,因此对趋同效果进行准确的评估和把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基于此背景,在系统梳理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测定方法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逐一评述各测定方法的优劣,指出此研究领域的进展,并且对后续研究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 会计准则; 国际趋同; 测定方法

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是近年来国内会计界探讨的热点问题,特别是在2010年4月财政部发布《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趋同路线图》后,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已经进入后续趋同与持续发展的新阶段。在此阶段,对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效果进行准确的评估和把握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和历史意义。

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效果的测定方法,可以从准则趋同测定和实务趋同测定两个方面进行划分。前者主要是采用赋值分析法、距离法、模糊聚类分析法等方法在准则具体条款上比较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异同;后者主要是利用上市公司(AB股公司和AH股公司)的经验数据从净利润差异、价值相关性、盈余质量差异、经济后果等视角对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成效进行检验。本文在回顾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测定方法研究文献的基础上,系统评述各测定方法的优劣,并指出此研究领域的进展情况和未来研究应该努力的方向。

一、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准则趋同测定方法

国内学者对此问题的研究并不多见,主要是在借鉴国外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对会计准则自身差异进行检验。王静和孙美华(2003)采用赋值分析法对我国具体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体系的异同进行比较,并根据比较的差异程度对各对比点赋予不同的分值,据此计算出各具体准则的协调与趋同度,最后将单个准则的协调与趋同度加权平均后得出我国会计准则的整体协调与趋同程度。其研究结论认为,我国当时的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体系存在一定差异。王新建(2005)同样采用赋值分析法对两者的趋同度进行度量,得出当时的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体系已经达到中度协调的结论。王治安、万继峰(2005)等运用平均距离法和判定分析法代替Rahman的马氏距离法分别测定了我国会计准则计量要求和披露要求的国际趋同度,得出总体上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体系趋同程度较高,但仍存在适度差异的结论。上述研究主要针对2006年准则颁布前中国与国际准则趋同的研究,为我国会计准则具体条款的趋同效果提供了量化证据,但此研究的明显不足在于主观性太强,各具体准则对比点的选择和赋值更多的是依靠研究者的经验,并且在计算方法上使用加权平均法使得正负赋值相互抵销,从而削弱了研究结论的权威性。

2006年准则颁布后,杨钰和曲晓辉(2008)以修订的Jaccard系数在区别准则“缺失”和“分歧”两种情况下,借助两种趋同度指标揭示了准则差异的不同成因,并以资产计价相关准则为检验对象,分阶段检验了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体系的趋同程度及其变化趋势。张国华、曲晓辉(2009)采用相对指标代替绝对指标运用配比法和模糊聚类法,对中国会计准则和国际财务报告体系的单一准则进行对比赋值,计算出单一准则的趋同度,然后根据不同的隶属度进行模糊聚类。其结果表明存货和无形资产准则的趋同度较高,而后是收入准则、固定资产准则。这项研究与以往不同,对比点的赋值并不影响对比结果,增强了研究的客观性,但是由于此研究主要是进行新度量方法的初步尝试,所以只是度量了存货准则、无形资产准则、收入准则和固定资产准则的趋同程度,研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总体上,对于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程度的理论测定方法,国内学者进行了重要探索,逐渐实现从定性分析向定量研究的转变。但由于此领域的研究一直未成为研究主流,所以现有的理论研究方法显得比较粗糙和零散且主观性强。如何进行会计准则条款国际趋同程度测定方法的创新,如何更为客观全面地评价会计准则条款的国际趋同程度,已成为国内研究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实务趋同测定方法

相对于准则条款国际趋同程度的研究,国内学者更多是使用AB股和AH股公司的经验数据从净利润差异、价值相关性、盈余质量差异等视角对我国会计准则实务趋同的程度进行效果检验。该部分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有:

(一)净利润差异视角下的研究

净利润差异视角下的研究,通过考察不同会计准则下会计实务差异对净利润的影响,从而测定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程度。李树华(1997)最先开始进行此方面的研究。通过对1996年沪深两市76家AB股上市公司报告的净利润进行研究,发现绝大部分上市公司境内报告的净利润大于境外报告的净利润。并且相对沪市B股公司,深市B股公司的境内境外报告净利润差异较小。李东平(2000)通过对1992—1998年沪深B股公司的财务数据研究后同样得出沪深两市B股公司的净利润差异呈现出减少趋势的结论。郑侨青(2000)的研究认为,深市1994—1999年AB股公司的净利润双重披露差异显著小于沪市。1998年尽管我国出台并实施了《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及若干具体会计准则,但两种准则的差异自1998年起仍有扩大的迹象。洪剑峭、皮建屏(2001)以沪市55家B股公司1994—1999年的净利润数据为研究对象,发现按照不同会计准则计算的净利润明显不同,按照中国会计准则计算的净利润要普遍高于按照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计算的净利润。结论认为两种准则的差异在1994—1999年间并无逐年降低的趋势。徐经长、姚淑瑜和毛新述(2004)以2000—2002年AB股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中国会计准则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下净利润、净资产和净资产收益率三个方面的差异进行分析,得出结论认为《企业会计准则》实施以来,净利润和净资产收益率在2000年和2001年存在显著差异,但到了2002年基本实现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协调。净资产在2000年和2001年无显著差异,而在2002年出现了显著差异,并认为以净利润单一参数来衡量我国准则的国际协调度会更为可靠,且我国上市公司所披露的净利润数据正逐步趋于稳健。盖地、卢强等(2004)以沪深两市B股公司2002年度报告披露的相关会计数据为依据,发现随着《企业会计制度》和更多具体会计准则的颁布,中国会计准则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下披露的净利润差异正在减小,与此同时差异项目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笔者认为,由于会计制度基础、地域、公司股权结构差异、公司治理机制以及会计师事务所规模等因素都会影响到会计准则的执行效果,所以尽管净利润指标具有一定综合性,但以此作为衡量中国会计准则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体系趋同效果的标准,是否合理值得进一步探讨。

(二)价值相关性视角下的研究

价值相关性视角下的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程度研究,基于信息观和计价观,对我国会计准则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在我国资本市场有用性的对比上,考察不同会计准则下会计收益同股票价格的相关性。

洪剑峭、皮建屏(2001)以沪市55家B股公司1994—1999年的财务报告数据为研究对象,得出结论认为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下的会计收益与股票回报的相关性并没有显著高于中国会计准则下的会计收益与股票回报的相关性。李晓强(2004)以2000—2002年AB股公司的财务报告数据为样本,采用调整的市值模型和调整的回报率模型研究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体系下与中国会计准则下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发现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体系下的会计信息并没有显著更高的价值相关性,而中国会计准则下的会计信息作用却略强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体系下的会计信息。王治安、万继峰(2005)选择样本区间2001—2003年,分别采用报酬模型和价格模型研究我国会计准则和国际财务报告体系的价值相关性,得出结论认为我国会计准则和国际财务报告体系下的会计信息在我国资本市场都具有价值相关性,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体系下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明显高于我国会计准则。王华和刘晓华(2007)基于价格模型的研究结果发现,随着中国会计准则的改革,AB股公司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在整体区间上没有呈现出逐年增大的趋势。但是由于中国会计准则改革的渐进性,AB股公司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在1992—1996年、1997—2000年和2001—2003年这三个子区间上呈现出逐渐增大的趋势,这说明中国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在实质上取得了一定效果。

综上,从价值相关性视角来看,我国学者对中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效果研究的结论不是特别统一,这主要是由研究者选取的样本区间和模型不同导致的。但总体上来说,趋同效果并不是很好,一般都认为是由于沪深两市A股B股市场之间存在制度和结构差异,导致国际会计准则体系无法在我国当前的资本市场上发挥作用。

(三)盈余质量差异视角下的研究

随着我国会计盈余质量研究的增多,从盈余质量差异视角检验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体系趋同程度的研究明显增多。

曲晓辉、邱月华(2005)通过考察会计制度的强制性变迁能否提高我国上市公司会计盈余的稳健性,得出结论认为只有2001—2004年期间我国上市公司会计盈余的稳健性显著,但这种稳健性特征主要是因为亏损公司的“洗大澡”造成的,因此单纯转变会计准则并不能改善盈余质量,除非有相配套的制度基础。王建新(2005)采用2001年《企业会计制度》颁布前后的AB股上市公司数据,分别从国际化的结果和过程的角度定量研究了会计盈余质量。研究结论认为AB股公司分别在中国会计准则与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下的盈余质量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从而说明在我国当前的经济环境下完全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并不能显著地提高会计盈余质量。魏明海等(2006)采用1999—2002年的A股公司经验数据,考察2001年《企业会计制度》颁布后对会计盈余稳健性的影响。研究结论发现,相比2001年会计准则改革前,中国A股公司的会计盈余更具有稳健性。崔学刚、张宏亮(2010)以1997—2000年、2001—2006年、2007年三个区间同时发行A股、H股的公司为基础样本,并通过配对样本,分别对比基础样本A股、H股会计报告的盈余稳健性差异及其变化、基础样本与配对样本A股会计报告的盈余稳健性差异及其变化,得出结论认为2006年《企业会计准则》的实施较大幅度地缩小了A股会计报告的盈余稳健性与H股会计报告盈余稳健性的差异,从而使得两者的盈余稳健性体现出趋同趋势。刘晓华、王华(2010)采用1996—2007年B股公司的数据为样本,基于现金流量预测模型分别从中国会计准则下盈余质量变化的趋势以及不同准则下盈余质量差异两方面检验了中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是否提高盈余质量。研究发现在中国目前的制度环境下,随着中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工作的推进以及法律制度的完善,B股公司在中国会计准则下的盈余质量总体上呈现显著的上升趋势,并且中国会计准则下的盈余质量与国际会计准则下的盈余质量不存在显著的差异,这说明中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综上,虽然很多学者认为以会计盈余质量高低作为判断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效果的标准,有失偏颇,但一套清晰、准确的会计准则和相应的信息披露制度,只能为高质量会计报告的实现提供技术上的可能。在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效果的测定尽管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但其最终的目的还是探讨我国会计准则能否产生高质量的会计盈余报告,能否使盈余质量最终与国际会计准则报告体系下的盈余质量实现实质性趋同。

三、总结与展望

我国会计国际趋同程度的检验无论是对会计理论的发展,还是对会计实务的改进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尽管我国会计国际趋同研究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效,但随着我国特色的会计准则改革之路的推进,有关会计国际趋同程度的测定方法和方法论体系还有待进一步的探索和验证。

从现有的准则趋同测定方法研究来看,2006年准则颁布前,以“平均距离法”的测量效果较好。因为作者在借鉴国外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较好地结合当时的环境进行研究方法的改进,相比以往的研究更具有客观性。2006年准则颁布后,相关学者借用“模糊聚类分析法”对准则国际趋同进行了一项测定方法的全新尝试,这一新方法的优势在于:第一,在度量准则总体趋同度的同时也分层度量了单一准则项目的趋同度;第二,度量方法考虑了准则本身的特性。但其主要的缺陷在于计算过于复杂,并且准则对比点的选择和赋值方面仍存在一定的主观性。

从我国现有的实务趋同测定方法研究来看,前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净利润双重披露差异上,后期向着价值相关性和盈余质量差异转变。但是由于选择的样本区间和研究方法的不同,导致研究结论产生了矛盾。基于以上研究存在的缺陷,近期从经济后果观对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程度进行综合评价的研究开始增多。笔者认为,关于中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度测定方法的后续研究,一方面应在借鉴国外相关研究方法的基础上,结合中国自身的经济环境,进行新研究方法适用性的探索,以期更加合理客观地评价中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程度;另一方面,应从多个视角综合地评价中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程度,进一步加强研究结论的可信度。

【参考文献】

[1] 洪剑峭,皮建屏.国际会计准则与中国会计准则的有用性比较[J].证券市场导报,2001(11):36-40.

[2] 王建新.我国会计准则制定及其效果评价[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3] 王治安,万继峰.我国会计国际协调的经验评价[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4] 曲晓辉,高芳.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协调效果量化研究述评[J].会计研究,2006(2):14-18.

[5] 毛新述,戴德明.会计制度改革、盈余稳健性与盈余管理[J].会计研究,2009(12):38-46.

[6] 张国华,曲晓辉.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度量方法拓展——模糊聚类分析法初探[J].南开管理评论,2009(1):102-109.

[7] 崔学刚,张宏亮.A股、H股报告盈余稳健性趋同研究——中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效果的初步证据[J].当代财经,2010(9):106-114.

[8] 刘晓华,王华.会计准则国际趋同与盈余质量——基于现金流量预测模型的实证分析[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0(11):119-128.

[9] 盖地,卢强.中国会计准则、制度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下利润报告的差异研究——对B股上市公司2002年年报的分析[J].财经论丛,2004(4):41-47.

[10] 李树华.上市公司境内外审计报告税后净利差异之实证分析[J].会计研究,1997(12):18-23.

[11] 王静,孙美华.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度研究[C].中国会计学会“中国会计国际化”专题研讨会论文集,2003.

[12] 刘晓华.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经济后果[J].财会通讯,2011(15):119-128.

作者:付佳 孙红梅

股市收益会计准则论文 篇2:

香港与内地会计准则差异对企业财务报告的影响

摘 要:随着我国进出口贸易以及国外直接投资的增加,不少内地上市企业同时选择在香港上市,以便更好地开展国际业务。通过分析香港与内地会计准则的主要差异,阐述此差异对企业财务报告的影响,以利于投资者和其他财务报告使用者正确认识上市公司香港与内地披露的年报差异。

关键词:香港与内地;会计准则差异;财务报告

香港作为自由贸易港,素来有着“投资者乐园”的美誉。如今越来越多的内地上市企业选择同时赴香港上市,以便更好地开展进出口以及国际投融资活动。截至2015年底,A股2 818家上市公司中,共有82家上市公司同时在香港发行了H股。这些公司除了按企业会计准则在A股市场披露年报外,同时按照香港财务报告准则还需要在H股市场对年报进行披露。通过对这些企业H股市场年报和A股市场年报的比较,笔者发现,因为两地会计准则的差异,对上市公司财务报告也有一定的影响。

一、香港会计准则体系

2005年1月1日起,香港并行两套会计准则,一套是香港财务报告准则,另一套是中小企业会计准则。

“香港财务报告准则”一词是指已颁布的香港会计准则(HKAS)、香港财务报告准则(HKFRS)、标准会计实务公告(HKSSAP)及香港会计师公会发布的指南。

根据香港会计师公会提供的准则手册,截至2006年6月,共有生效的会计准则31个、财务报告准则7个,此外,还有若干准则的解释性公告。这些会计准则和财务报告准则无论是在准则名称和编号,或是其准则内容,还是在其后的准则指南都与国际会计几乎相同。在每个准则后都带有附注,说明其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差异之处。可见,香港财务报告准则已经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高度趋同,实现了国际化。因此有人说“香港会计准则就是国际会计准则”,这是一点也不夸张的。

二、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

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在“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正式发布,并从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实施。目前,实施效果良好,实施范围也逐步扩大到所有金融企业、中央大中型企业及部分地方企业。

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由四部分内容构成:一是基本准则,在整个准则体系中起统驭作用,主要规范财务报告目标、会计假设、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和报告原则等。基本准则的作用是指导具体准则的制定和为尚未有具体准则规范的会计实务问题提供处理原则。二是具体准则,主要规范企业发生的具体交易或事项的会计处理。三是会计准则应用指南,是对具体准则相关条款的细化和对有关重点难点问题提供操作性规定,它还包括会计科目、主要财务处理等。四是企业会计准则解释,主要针对企业会计准则实施中遇到的问题作出解释。这四项内容既相对独立,又互为关联,构成统一整体。

三、香港与内地会计准则的不同之处

(一)关联方的认定

香港会计准则将同受国家控制的企业均视为关联方,所发生的交易作为关联方交易,在财务报表中要求披露。这一规定不符合中国内地的实际,因为中国内地的国有企业及国有资本占主导地位的企业实际上均为独立法人,自负盈亏,如果没有投资等纽带关系不构成关联企业。因此,内地的关联方披露准则规定,“仅仅受国家控制而不存在其他关联关系的企业,不构成关联方”,从而限定了国家控制企业关联方的范围,大大降低了企业披露成本。

(二)长期股权投资

1.对于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子公司,香港会计准则规定,按照“合并对价”进行初始计量;内地会计准则要求,母公司按照被合并方所有者权益在最终控制方合并财务报表中账面价值的份额进行初始计量。

2.对于联营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香港会计准则要求,在个别报表中需要按照成本法进行核算,在合并报表中才按照权益法核算;内地会计准则要求,个别报表和合并报表中均按照权益法核算。

3.对于对合营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香港会计准则要求,在个别报表中需要按照成本法进行核算;内地会计准则要求,在个别报表和合并报表中均按照权益法核算。

4.企业因处置部分股权投资或其他原因丧失了对有子公司控制权的,处置后采用权益法核算(成本法转权益)。对于剩余股权,香港会计准则要求,按照公允价值作为剩余股权的初始计量值(假设上述交易发生在当年,且公允价值的调整为增加的影响);内地会计准则要求,在个别财务报表中要求:

a.按处置或收回投资的比例结转应终止确认的长期股权投资成本;

b.比较剩余的长期股权投资成本(A)与按照剩余持股比例计算原投资时应享有被单位可辨 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份额 (B),若出现 A

c.视同剩余股权自始采用益法核算,其他综合收入和资本公积。

5.对于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合并方或购买方为企业合并发生的审计、法律服务、评估咨询等中介费用以及其他相关管理费用,香港会计准则要求,并未规范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的会计处理,一般以支付对价的公允值(非企业合并时还包括直接相关费用)作为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成本,规定计入投资成本;内地会计准则要求,应当于发生时计入期损益。

(三)投资性房地产

1.投资性房地产后续计量模式。香港和内地会计准则都要求所有的投资性房地产均采用相同的计后续量模式;另外,目前尚不存在约束性条款要求必须采用相同的后续计量模式,因此,若选用不同后续计量模式也将出现准则差异。香港会计准则规定,允许在整体选用公允价值模式的情况下,对个别公允价值无法可靠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可以采用成本计量;内地会计准则规定,如果存在个别公允价值无法可靠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则整体必须选用成本模式计量。

2.存货转换为按公允价值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香港会计准则要求,不做上述区分,直接将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差异确认为损益;内地会计准则要求,仅将公允价值小于账面的部分计入当期损益,公允价值大于账面的部分计入所有者权益利润表项目差异。自用房地产转换为按公允价值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若原自用房地产已计提减值准备,且转换日该资产公允价值上升,香港会计准则要求,允许先转回原已计提的减值准备,此后还有差额的才计入所者权益;内地会计准则要求,不允许将原计提的减值准备转回,直接将账面价值与公允的差额计入所有者权益。自用房地产转换为按公允价值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后,待该项投资性房地产处置时,香港会计准则要求,直接转入留存收益;内地会计准则要求,将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公允价值变动”转出计入当期损益。

3.对于完工前的自建投资性房地产,香港会计准则要求,按照整体投资性房地产选用的模式计量,即若整体投资性房地产选用公允价值模式,则完工前的自建投资性房地产也需要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内地会计准则要求,按照成本模式计量。

4.对于满足投资性房地产确认条件的“土地使用权”,香港会计准则规定,“土地使用权”作为“经营租赁下持有的房地产权益”确认为“投资性房产”时,必须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否则不能确认为“投资性房地产”, 需要作为“预付租赁款”;内地会计准则规定,应确认为“投资性房地产”,可以选择成本模式计量,也可以选择公允价值模式计量。

(四)固定资产

1.对于固定资产后续计量,香港会计准则要求,对于“不动产、厂场和设备项目”的后续计量,可以选择使用成本模式或重估价模式;内地会计准则要求,只能采用成本模式对固定资产进行后续计量。

2.对于持有待售非流动资产及终止经营,香港会计准则要求,编制财务报告时,综合收益表和现金流量需要单独列示“终止经营部分产生的净利润和各项现金流量”;内地会计准则要求,编制财务报告时,“利润表”和现金流量不单独体现“终止经营”的税后利润和各项现金流量,仅在附注中披露。

(五)无形资产

1.对于无形资产后续计量,香港会计准则要求,对于无形资产的后续计量,可以选择使用成本模式或重估价成本模式;内地会计准则要求,只能采用成本模式对无形资产进行后续计量。

2.对于土地使用权的确认,香港会计准则要求,将其作为一项“经营租赁合约”计入“预付租赁款”或按公允价值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内地会计准则要求,对于在中国内地取得的“土使用权”,将其确认为“无形资产”或“投资性房地产”。

(六)资产减值

对于减值损失转回,香港会计准则只禁止转回商誉减值损失;内地会计准则不允许转回所有长期资产减值损失。

(七)借款费用

对于借款费用确认,香港会计准则规定,只有作为外币借款利息费用的汇兑差额,才作为借款费用;内地会计准则规定,借款费用包括外币专门借款本金及利息的所有汇兑差额。

(八)政府补助

1.对于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香港会计准则规定,允许将与资产有关的政府补助作为递延收益,并在该资产使用寿命内系统、合理地确认为收益(总额法),或者将政府补助从该资产的账面价值中扣除(净额法);内地会计准则规定,仅允许使用总额法,将其作为递延收益,在相关资产使用寿命内平均分配。

2.对于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香港会计准则规定,允许将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在收益表上单列(总额法),或者从拟补偿的费用扣除(净额法),内地会计准则规定,允许使用总额法,即将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在利润表上单列。

3.对于非货币性资产形式的政府补助,香港会计准则规定,以公允价值或按照名义金额入账;内地会计准则规定,只容许公允价值不能可靠取得的情况下,才可对非货币性资产形式的政府补助按照名义金额计量。

(九)所有者权益

安全生产费用等类似性质费用处理,香港会计准则规定,将其作为一般的利润分配行为处理;内地会计准则规定,通过《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 3号》对“安全生产费用”及类似性质的费用处理进行了特殊的规定。

(十)收入

将因采用“建造合同”准则而产生的“已完工未结算款”,香港会计准则规定,将其作为一项应收款在资产负债表中列示;内地会计准则规定,作为一项存货在资产负债表中列示。

四、香港与内地会计准则差异对企业财务报告的影响

2015年是我国上市公司全面执行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第八年。通过对上市公司公布的2015年年报进行全面深入分析表明,香港会计准则与内地会计准则基本趋同。同时,发行A股和H股的上市公司,香港和内地披露的年报差异非常小。

(一)A+H股上市公司年报净利润比较

82家A+H股上市公司2015年按香港财务报告准则报告的净利润为10 493.37亿元,按内地会计准则的净利润为10 323.15亿元,差额170.22亿元,净利润差异率为1.62%。其中,净利润完全无差异的有7家上市公司,分别为招商银行、创业环保、中海油服、青岛啤酒、建设银行、中兴通讯和经纬纺机。

(二)A+H股上市公司年报净资产比较

82家A+H股上市公司2015年按香港财务报告准则报告的净资产为66 869.31亿元,按内地会计准则的净资产为66 488.01亿元,差额381.3亿元,净资产差异率为0.57%。其中,净资产无差异的有10家上市公司,分别为中海发展、招商银行、青岛啤酒、广船国际、创业环保、中(下转160页)(上接138页)国铁建、中海油服、建设银行、中兴通讯和经纬纺机。

(三)82家A+H股上市公司现存差异分析

根据82家A+H股上市公司的年报显示,导致A+H股上市公司净利润和净资产现存差异的主要因素如下。

1.企业改制资产评估产生的差异。涉及36家上市公司。按照内地相关法律法规,企业公司制改制时对资产和负债进行评估,并以评估价值为基础确认为相关资产和负债的认定成本;在H股报告中,有的调整为改制前原账面价值,有的按照重估价报告。由此形成两地市场财务报告中净资产差异合计为54.62亿元,占差异总额的14.32%。

2.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产生的差异。涉及15家上市公司。按照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采用类似权益结合法进行会计处理;香港财务报告准则选择采用购买法。公司在两地采用的会计政策不一致,由此形成两地市场财务报告中净利润差异合计为4.38亿元,占差异总额的1.14%。

3.资产折耗方法产生的差异。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特定企业的油气资产应当采用产量法或者年限平均法计提油气资产折耗,在H股报告中则采用了产量法计提折耗。在实际执行中,公司A股报告中采用了年限平均法计提油气资产折旧,在H股报告中则采用了产量法计提折耗。

根据上述分析,香港与内地会计准则差异依旧存在,但尚存差异较少,两地仅存关联方认定和部分长期资产减值转回两项差异,虽然在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性房地产、固定资产等方面相关规定不同,但不构成实质性差异。因此,香港与内地会计准则差异对企业财务报告影响不大。

作者:李伟

股市收益会计准则论文 篇3:

会计准则弹性与企业并购商誉价值相关性研究

【摘 要】 以2006—2017年深沪两市A股上市企业为原始研究样本,通过优化价格模型,引入会计准则弹性变量,研究會计准则弹性对企业并购商誉价值相关性的影响。研究发现,在其他条件一定的前提下,会计准则弹性增加,能够显著提升并购商誉价值相关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入当年股市变动情况变量,发现会计准则弹性增加,会降低股市变动情况较好时企业并购商誉价值相关性,即此时产生的并购商誉在未来不能为企业带来超额收益。

【关键词】 会计准则弹性; 股市变动; 并购商誉; 价值相关性

一、引言

经济体制改革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深,促使企业竞争日渐激烈。为了获得更大体量的资本市场,许多企业开始不断进行并购、资产重组与企业改革,由此产生了并购商誉[ 1 ]。企业并购商誉的高低,受企业财务报表数据与真实性的影响。企业财务报表数据与会计信息质量越高,反映的经济与金融市场越真实,商誉越高,反之则越低。已有研究表明,会计准则弹性的增大,可以提高企业会计信息质量,反映市场经济活动的本质。

近年来,随着并购交易规模的不断加大,企业并购商誉对公司价值的影响与日俱增,吸引了企业管理层与资本市场利益相关者的关注。于是,企业并购商誉价值相关性成为并购活动的焦点。作为一种特殊的无形资产,并购商誉会受到并购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关注,进而影响报表使用者的决策。这些决策,又会反向作用于企业市场价值与财务状况,并且,企业并购商誉与企业价值具有较强的相关性[ 2 ]。因此,研究会计准则弹性与企业并购商誉价值相关性的关系,不仅可以完善相关领域的研究基础,而且对提升并购效率、促进企业价值增值具有重要作用。

二、相关理论与文献研究

(一)会计准则弹性

会计准则弹性是指在会计信息的产生与披露过程中,会计准则赋予财务报告提供者的主观判断或自由选择空间。2006年颁布的会计准则,使我国会计准则由规则导向转为原则导向。虽然原则导向会计准则与规则导向会计准则之间并没有非常明确的界限,但二者在许多方面仍存在一定差异,具体如下。

一是在会计准则内容方面,原则导向会计准则主要为基础性原则,在进行会计信息披露过程中,企业会计人员更多地依赖自身专业素养与职业判断,因此较为简单、明确;相较而言,规则导向会计准则更为详细、具体,也更加复杂。二是在侧重点方面,原则导向会计准则的重点是经济活动本质,希望以此引导企业会计人员关注会计主体活动的内在实质,使财务报告的目标更明确、会计原则意图更真实;而规则导向会计准则注重准则的可操作性,因此会划定具体且详细的界限。三是在对会计人员专业判断技能和职业道德的要求方面,原则导向会计准则要求会计从业人员能通过财务报表,凭借自身较高的职业判断与道德素养,向外界传递更加真实、可靠性强、能反映经济活动实质的财务信息;与之相较,规则导向会计准则对会计从业人员的要求较低,管理层不需要太多的专业技能,主观判断与自由选择空间较小[ 3 ]。

2011年,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重新修订了财务报表等一系列准则。为保持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持续趋同,财政部于2014年新增三项企业会计准则,并正式修定五项企业会计准则,同时发布对应的准则解释。这一转变使我国会计准则原则导向特性更加凸显,提高了整体会计准则弹性。与原有会计准则相比,新准则倡导“实质重于形式”,因此会计准则较为简单、基础,且对会计从业人员的要求较高,赋予了他们较大的职业判断空间,也就是较大会计准则弹性。弹性增加后的原则导向会计准则适用范围更广,更易理解,且提高了报表透明度和会计信息质量,清晰、明了地传递交易事项的经济实质,及时、有效地反映频繁变化的经济与金融环境。然而,由于企业会计信息系统与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在会计确认、计量等操作环节中,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判断通常会存在较大主观性,这使得公司管理层可以利用更多的职业判断进行盈余操纵。

(二)企业并购商誉

学术界对于商誉本质的认识经历了很多阶段,最终形成了包括“好感价值论”“总计价账户论”“超额收益论”在内的“三元论”。其中,好感价值论认为,企业良好的外在形象与客户口碑等无形资源,均是企业商誉;总计价账户论基于计量视角,将企业实体价值超出各单项资产账面价值之和的部分称为商誉;超额收益论基于价值角度,将商誉当作企业在未来可预见时间段内获得的超额收益的折现值。同时,超额收益论指出,企业商誉存在的原因就在于人们认为该企业可以在未来一段较长时间内,比其他同行取得更多利润。事实上,商誉最本质的属性是企业本身就已经拥有并能控制,可以超过同行业竞争者平均收益水平的经济资源;且这些能够为企业带来超额收益,即超过行业平均水平的收益,其直观体现就是资产收益率和利润的增加。总的来说,商誉是企业超额盈利能力的外在表现,超额盈利能力是商誉的内在支撑。作为企业资源的组成部分,商誉是企业超额价值的源泉,且为了体现会计信息的完整性与相关性,应该被当作一项独立资产进行确认[ 4 ]。

企业并购是企业兼并与收购的简称,指两家或两家以上企业为了提升核心竞争力,促进价值增值与创造,通过双方资源重新配置与共享、能力与知识转移等,实现一方控制另一方的交易行为。其以商务控制权为标的,强调一方对另一方的控制,形式多样复杂,包括吸收合并、控股合并、资产重组、股权置换与转让等[ 5 ]。并购商誉是指购买方对被购买企业超额获利能力的支付,并购商誉额为购买对价与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差额,也称并购溢价。LASB将并购商誉分为六大部分:被购买企业净资产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差额;被购买企业未予确认的净资产公允价值,包括难以辨认、不符合确认标准、计量困难等资产;被购买企业实体价值超出各单项资产价值之和的部分,即“持续经营”价值;转移对价的计量误差;并购双方的协同效应;购买方的过高或过低支付。在企业并购过程中,被并购企业商誉的高低会影响并购企业的长期收益与价值增值效果。因此,企业可以利用较大的会计准则弹性,提高财务报表的透明度与会计信息质量,进而提升企业并购信誉。

(三)价值相关性

价值创造理论显示,并购商誉能有效提升企业价值,且随着市场竞争激烈程度的增加,这种正向作用不断减弱。在并购商誉价值相关性的具体研究中,Chen、Warfield等[ 6 ]认为在有效资本市场中,企业并购具有价值相关性,且在商誉的不同组成成分中,这种价值相关性表现存在差异。其中,并购商誉与证券价格存在显著的正相关;负商誉与公司股价存在一定正相关;相对于可辨认的无形资产而言,报表信息使用者更重视商誉信息,因此商誉信息的价值相关性更强;商誉及其减值都具有显著的价值相关性,且在新准则执行后,这种价值相关性进一步增强。

在国内,赵西卜等[ 7 ]通过研究发现,在新会计准则执行后,即会计准则弹性增加后,并购商誉与公司盈利能力、股价均有显著的价值相关性,呈显著正向影响,且贡献值远高于其他资产;负商誉和公司股价与超额回报均呈显著负相关性;企业并购商誉具有显著价值相关性,且在差异的市场化程度与公司性质中,这种价值相关性显著一致。并且,曹慧中[ 8 ]、冯科等[ 9 ]学者认为,企业并购活動既可以形成管理、经营与财务的协同效应,提高公司经营效率,还能够扩大企业势力与市场份额,进一步形成规模经济,而且可以降低企业管理层道德风险而产生的代理成本,进而提升企业价值。

但也有陆正华等[ 10 ]部分学者认为,企业商誉减值和摊销的存在,使得并购商誉降低了企业价值。傅超等[ 11 ]通过研究发现,由于在减值测试等方面,并购商誉赋予了管理层较大的判断空间,由此形成了创业板公司并购风险“蓄水池”。经理主义理论与自由现金流量假说均认为,企业管理层出于社会地位、经济利益与自身利益最大化目的,会进行大量低效并购活动,从而毁损企业价值。此外,自负假说也表示,企业管理层通常会因对个人能力的过高估量,导致企业并购活动失败,进而毁损公司价值。总体而言,根据既有研究成果可知,企业并购商誉与企业价值具有显著相关性。而当前,学术界关于会计准则弹性与企业并购商誉价值相关性的研究极少。基于此,下文基于前人研究基础,实证分析会计准则弹性对企业并购商誉价值相关性的影响。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

由于企业商誉并没有实物形态,难以对构成商誉的具体要素单独进行计量与确认。在经营过程中,企业商誉会同其他资产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进而为企业带来更多利润,这种能力需要通过企业整体创造的超额收益来进行评价。在发生企业并购时,购买方所支出的超过被购买方净资产公允价值差额部分,应当被认为并购商誉。当前我国全面实行的新企业会计准则中,不再对商誉进行摊销,转而以定期减值测试的形式评估企业商誉。所谓定期减值测试,指的是至少在企业每年年终或者发生商誉减值迹象时进行商誉减值测试。如果满足减值条件,则进行商誉计提减值[ 12 ]。与之前的摊销法相比,新会计准则弹性有所增加,不仅更加尊重商誉本质特征,而且在实现并购商誉价值市场化界定的同时,还提升了财务信息的质量。因此,新的会计准则能够通过财务报表为使用者提供及时、有用的信息,帮助其做出更加有效的投资决策,进而为企业带来超额收益。王志宏等[ 13 ]研究结果也表明:公司财务报表所披露的企业商誉信息将有助于投资者决策,同时具有明显价值相关性。并且,在其他市场影响因素不发生重大变化的条件下,忽略其变动影响。基于以上分析,提出假设1。

H1:在其他条件一定的前提下,会计准则弹性的增加,能够提升并购商誉价值相关性。

企业并购商誉能否在未来取得收益影响因素众多,如企业并购目的不同,其并购收益差异巨大。且当企业并购活动分别发生在熊市和牛市时,投资者的心理状态也会产生很大差别。在股市变动情况大好的牛市,公司股价上涨,投资者信心十足,企业也会盲目乐观。这种情况下,企业并购商誉可能在未来难以实现预期收益。在股市变动情况不好的熊市时,投资者信心不足,股价下降,交易量不足,企业会更加谨慎对待企业并购,从而降低并购风险。这种情况下,企业并购商誉很有可能实现预期的超额收益。新会计准则规定的减值测试和商誉确认,均必须建立在资产评估基础上,即需获得公允价值、未来可回收金额等信息。但陈树民等[ 14 ]认为,我国目前资产评估市场并不成熟,公允价值也具有很大不确定性,使得管理层获得较大程度的盈余管理空间,计提商誉减值操纵弹性也有所增加,为利润操作提供了可能性。这种情况下,在牛市行情时,管理者的乐观情绪带来的影响可能会增大,进而影响最终决策。由于其他市场影响因素并没有发生重大变化,忽略其影响。基于上述分析,提出假设2。

H2:在其他条件一定前提下,会计准则弹性的增加,将降低牛市环境下企业并购商誉价值相关性。

(二)模型设计

对企业并购商誉价值相关性进行检验,借鉴Ohlson、Clenet、Barth、Foster以及Kasznik所提出的价格模型,建立并购商誉价值相关性模型:

为了检验会计准则弹性与企业并购商誉价值相关性的关系,在价格模型基础上引入会计准则弹性与企业并购商誉交乘项(GWi,t*NewASi,t),建立会计准则弹性与企业并购商誉价值相关性的关系模型:

为进一步检验在股市变动情况大好时,会计准则弹性对企业并购商誉价值相关性的影响,本文结合刘斌、张列柯等[ 15 ]的研究,在模型(2)的基础上,引入当年牛市行情及相关交乘项,建立以下模型:

分别将样本数据带入以上3个模型进行检验。对于模型(1),如果?琢2显著为正,说明并购商誉确实具有价值相关性。对于模型(2),如果?茁4显著为正,则表明H1成立,即在其他条件一定的前提下,会计准则弹性的增加,将提升企业并购商誉价值相关性。对于模型(3),如果?酌8显著为负,说明H2成立,即在其他条件一定的前提下,会计准则弹性的增加,将降低牛市环境下企业并购商誉价值相关性。

(三)变量定义

1.被解释变量。将企业并购商誉价值相关性作为因变量。由于并购商誉价值相关性并没有直接指标衡量,借鉴Ohlson、Clenet、Barth、Foster以及Kasznik等的研究方法,将股价,即企业期末最后一个交易日收盘价P作为被解释变量的衡量指标。

2.解释变量。将会计准则弹性、股市变动情况以及并购商誉作为因变量。以模型(2)为例,其中,BV为控制变量,代表每股净资产;NewAS为衡量会计准则弹性的解释变量,如果企业并购行为发生在2014年及以后(新会计准则实施后),赋值为1,否则赋值为0;GW*NewAS为每股净商誉和会计准则弹性交乘项;?驻GW*NewAS为新增每股净商誉与会计准则弹性交乘项;BULL*NewAS*?驻GW为股市变动情况、会计准则弹性以及新增每股净商誉交乘项;EPS代表并购企业每股收益。

变量GW、?驻GW涉及企业并购商誉的计量,而现有部分商誉法的计量方式难以反映“并购商誉”的全部价值。与其他资产相比,信息不对称性的天然存在使得并購商誉初始计量原则难以一致,并且,并购商誉的后续计量也未能反映并购的协同效应。这是由于现有计量方式计量范围不全,对新增商誉不能进行详尽考量,同时针对商誉减值的内容与实际情况存在较大差异。基于此种情况,本文借鉴孙辉东[ 16 ]研究结果,在计算商誉过程中,扩大认定范围,在初始计量中加入非控股股东商誉与并购方商誉,使所得数据与并购实际情况更加贴切。

模型(1)、模型(2)与模型(3)所涉及的具体变量定义及相关算法如表1所示。

(四)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将我国深沪两市A股上市企业为研究对象,选取2006—2017年间企业相关财务数据作为原始研究样本,样本数据主要来源于锐思(RESSET)、国泰安(CSMAR)以及万德(WIND)数据库。为确保样本数据的可靠度与准确性,交叉核对三大数据库所提供的相关数据,对原始样本数据进行以下筛选:(1)剔除样本中保险与金融行业样本数据,保证财务数据可比性;(2)剔除PT类与ST类企业;(3)剔除相关财务指标无法获取,数据不完整的样本。在此基础上,对数据进行Winsorise缩尾处理,大于99%分位数和小于1%分位数分别等于99%与1%。经过上述处理,最终得到14 327个A股企业混合面板数据,进而运用Stata1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并运用其混合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

四、实证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分析

通过对样本混合面板数据总体情况进行统计,得到主要变量描述性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由表中数据可知,股价最小值为3.017,最大值为68.527,方差为10.681,表明近年来股市变动情况波动较大,并不稳定。每股净商誉值最大为1.874,最小为0,均值为0.116,中位数为0.032,说明有半数以上样本公司并购商誉低于其均值。新增每股净商誉均值为0.041,中位数为0,表明超过一半以上的样本公司新增并购商誉低于样本均值。会计准则弹性均值为0.462,中位数为0,说明样本公司中,并购行为发生在2014年之前的占多数,但考虑到时间长度,2014年以后平均每年发生的并购行为较之前更多。

(二)相关性检验

为保证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在回归分析之前,先对各个变量进行相关性检验,得到主要变量的Pearson相关系数,如表3所示。由表3可知,在1%统计水平上,公司股价与每股净资产、每股净商誉、新增每股净商誉、会计准则弹性均有显著相关性,与股市变动情况、每股收益在5%统计水平上有显著相关性。各个影响因素之间,每股净资产与每股净商誉、新增每股净商誉并没有显著相关性,与股市变动情况、会计准则弹性、每股收益在1%的统计水平上显著相关。每股净商誉与股市变动情况、会计准则弹性并没有显著相关性,但与每股收益及新增每股净商誉在1%统计水平上显著相关。会计准则弹性与股市变动情况和每股收益在1%统计水平上显著相关。股市变动情况与每股收益并不存在显著相关性。

在相关性检验中,如果各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绝对值小于0.8,认为变量不存在相关性;大于0.8则认为可能存在相关性;若相关系数绝对值大于0.9,则认为一定存在相关性。由表3数据可知,相关系数绝对值最大为0.736,小于0.8,因此可以说,各变量多重共线性关系较弱,需进行下一步回归分析。

(三)回归分析

代入混合面板数据,进一步检验模型整体相关性,分别得出模型(1)、模型(2)、模型(3)的负相关系数与可决系数(表4)。三个模型的可决系数分别为0.369、0.371与0.361,均大于门槛值0.1。利用F检验,得到三个模型F统计量分别为1 977.63、1 401.79和591.79。说明被解释变量与解释变量之间存在显著线性关系,故可对其进行回归分析。

在此基础上,将选取样本公司的混合面板数据代入软件,得到会计准则弹性与企业并购商誉价值相关性回归分析结果。

由表4可知,对于模型(1),每股净商誉与股价的相关系数为8.081,且在1%统计水平上显著,说明企业并购商誉确实存在价值相关性。对于模型(2),每股净商誉与会计准则弹性交乘项(GW*NewAS)相关系数为5.624,并在1%的统计水平上显著,表明在其他条件一定情况下,会计准则弹性增加,企业并购商誉会为企业在未来带来超额收益,因此H1成立。在模型(3)中,股市变动情况、会计准则弹性以及新增每股净商誉交乘项(BULL*NewAS*?驻GW)的相关系数为-7.735,且在1%的统计水平上显著,说明在其他条件一定的前提下,会计准则弹性的增加,将降低牛市环境下企业并购商誉价值相关性,H2通过验证。

(四)稳健性检验

为保证检验结果的可靠性,进一步进行稳健性检验。一方面,我国企业合并时,存在只披露两家企业的合并报表和同时披露母公司报表与合并报表两种披露形式,不同披露形式的信息含量不同。因此,剔除样本数据中包含并购商誉的数据,重复上述模型检验。最终得到模型(1)中,每股净商誉与股价相关系数为7.696,并在1%统计水平上显著;模型(2)中,GW*NewAS的相关系数为5.749,且在1%的统计水平上显著;模型(3)中,BULL*NewAS*?驻GW的相关系数为-7.004,在1%的统计水平上显著。可见,所得结果与第一次检验结果基本一致。因此,本文检验结果具备较高的可信度。

五、结论与启示

在新会计准则应用背景下,以并购活动中的企业商誉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会计准则弹性与企业并购商誉价值性惯性的理论与实证分析,得出如下结论: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会计准则弹性的增大,可以显著提高被并购企业的商誉,进而为并购公司带来未来超额收益。与此同时,会计准则弹性的增大,能够大幅降低牛市环境下企业并购商誉价值相关性,减少企业的未来超额收益。根据以上结论,得出规范企业并购行为、提高企业经营绩效等方面的几点启示。

第一,并购企业应谨慎对待并购活动,切忌盲目并购。可根据被并购企业会计准则弹性披露的会计信息,全方面了解被并购企业情况,充分考虑并购执行过程中的细节问题,制定合理的并购方案,以此提升自身市场价值,带来更多未来超额收益。与此同时,并购企业应提升自身资金营运与业务经营能力,企业管理者在并购时应保持冷静,聘请权威资产评估机构衡量并购成本,从而提升并购能力,降低商誉减值计提发生的可能性。

第二,政府部门应加大对差异条件下,如不同股市行情、财务状况、会计准则执行水平下企业并购活动的关注与指导。对不同条件下的并购活动,政府可以发挥“无形的手”作用,提供适当的政策指导与规范。例如,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可以着手完善并出台有关并购活动的规定,如抑制管理层过度盈余管理、规范企业会计信息披露等,促使企业快速健康发展。

第三,监管部门应加大对并购企业的关注度,尤其要着重关注并购企业管理层的盈余管理行为,提升并购活动质量。同时进一步提高在企业财务报表中与并购商誉相关的信息披露力度,包括商誉减值信息、重大事件描述等,增加披露要求的规范性,从而减少滥用控制权、关联方利益输送等恶意并购行为的发生。

【主要参考文献】

[1] 田丽丽.企业并购商誉、无形资产与市场价值[J].财会月刊,2018(18):21-31.

[2] 崔永梅,张英.企业合并商誉及其减值的价值相关性研究[J].会计之友,2014(23):64-68.

[3] 张倩,刘斌.准则弹性、并购商誉与并购绩效理论与经验分析[J].理论月刊,2017(7):145-149.

[4] 吕超.并购类型、并购商誉与市场反应[J].财会通讯,2018(15):103-108.

[5] 张珺.企业合并商誉会计处理研究:基于山西证券并购格林期货的案例分析[J].财会通讯,2017(4):80-84.

[6] CHEN C, KOHLBECK M, WARFIELD T.Timeliness of impairmet recognition:evidence from the initial adoption of SFAS 142[J].Adavances in Accounting,2008(1):72-81.

[7] 赵西卜,宁美军,张东旭.并购商誉与企业价值[J].现代管理科学,2016(12):3-5.

[8] 曹慧中.并购商誉与企业价值相关性研究[J].中国国际财经(中英文),2017(17):256-257.

[9] 冯科,杨威.并购商誉能提升公司价值吗?——基于会计业绩和市场业绩双重视角的经验证据[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20-32.

[10] 陆正华,戴其力,马颖翩.上市公司合并商誉减值测试实证研究:基于盈余管理的视角[J].财会月刊,2010(11):3-6.

[11] 傅超,楊曾,傅代国.“同伴效应”影响了企业的并购商誉吗?——基于我国创业板高溢价并购的经验证据[J].中国软科学,2015(11):94-108.

[12] 高榴,袁诗淼.企业并购重组商誉及其减值问题探析[J].证券市场导报,2017(12):58-64.

[13] 王志宏,杜丽丽.商誉之惑:商誉的公允价值计量[J].财会月刊,2016(31):66-69.

[14] 陈树民,汪侨.企业并购商誉确认计量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财务与会计,2018(3):76-77.

[15] 张倩,刘斌,张列柯.基于准则弹性的企业并购商誉与并购绩效分析[J].现代经济探讨,2017(3):64-67.

[16] 孙辉东.关于企业合并商誉会计核算问题的思考[J].会计之友,2018(2):2-5.

作者:张际萍

上一篇:会计报表造假查处论文下一篇:商业银行会计信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