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会计财务革命管理论文

2022-04-24

一、引言20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生产和管理科学的发展,会计逐渐分成两大分支:管理会计(内部报告会计)和财务会计(对外报告会计)。长期以来,“管理会计对内、财务会计对外”似乎成了会计界的普遍认识。根据系统论的观点,现代企业会计系统是企业管理系统的一个核心子系统,它由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两个分子系统耦合而成。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网络会计财务革命管理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网络会计财务革命管理论文 篇1:

管理会计视阈下财务工作者转型的策略分析  

【摘要】  在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管理会计成为财务管理改革落地的必然路径。财务工作者作为财务工作转型发展的主体,在机遇与挑战面前,必须加紧向管理会计新型财务人才转型蜕变,包括推进基于信息化背景下的多元化综合性财务队伍建设、引入SECI模型构建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机制、探索管理会计人才激励机制、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等方面。

【关键词】   财务转型;财务工作者;管理会计;SECI模型

一、管理会计视阈下财务工作者转型的内涵

近年来,政府不断加大对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力度,党的十九大报告做出了实施人才战略重大决策的部署。财政部制定的《会计改革与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在“十三五”期间加大培养发展中高级人才力度,完善会计人才结构。财政部印发的《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管理会计基本指引》,拟在企业、行政机关、事业单位等非营利组织全面部署推进管理会计的应用,建立“以理论体系、指引体系、人才队伍建设、信息化建设为主体,同时推动管理服务市场发展的‘4+1’有机发展模式”,确定了财务转型发展的目标。

管理会计是一种适应时代发展的管理方式,财务会计应向管理会计转型[1]。财务转型发展建设的主体是财务工作者,培育能够运用战略管理、预算管理、成本管理、营运管理、投融资管理、绩效管理、风险管理等管理会计工具的新型财务工作者是财务转型升级建设中不可或缺的“新引擎”。当前,财务工作者面臨着前所未有的自我转型的机遇与挑战:一方面,以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人才建设为依托,各级党委政府和高职院校都在为财务工作者职能转变升级搭建舞台,有益于培育和造就管理会计新型财务人才的良好氛围正在激励着财务工作者主动应对,积极投入到自我转型建设中来。另一方面,以“物联网”“智能财务”为标志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正迎面而来,科技革命对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以“财务云”“共享中心”为核心的财务新媒体的应用日益广泛,大数据数字化经济时代正在改变着人们学习与处理问题的方式;高职院校内涵式和外延式发展变革加速推进财务管理工作的方式调整,考量着财务职能的转变;国库集中支付、部门预算、会计核算和决算制度等财政预算管理改革对财务工作者提出了更高要求;等等。

当今世界已逐步进入经济的转型调整期,在时代变迁、社会转型的时局下,财务工作者应由传统的财务会计静态模式向管理会计动态模式转变,凸显多元化综合性财务职能,以管理会计为代表的新业态逐渐成为高职院校的战略选择,财务工作者面临着转型挑战。

二、高职院校财务工作者面临转型的现状与成因分析

我国高职院校沿用传统管理体制较多,财务工作者还不能完全适应转型升级的新要求,整体素质不高,生存空间较小;高学历、高职称人才占比偏低,缺乏高端管理会计人才,甚至需要从国外引进。形成这一现状的主要原因有:

(一)政府层面缺乏对财务工作者的发展政策及专项资金投入保障,培养机制缺失。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主力军,政府对其投入了很大的财力物力,然而财务工作者作为“内在软件建设”却往往被忽视。国家教育部门颁布的关于教师培训的文件中,“教师系列”专职教师可以申报国内骨干教师培养培训、海外学者访问交流进修项目等,而针对行政部门专业骨干培养培训的规定少之又少,专门对口财会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更是屈指可数。可见,政府层面的政策扶持不到位,财会专业技术人员培养经费不富足。即便组织财务工作者参训,往往局限于名额有限的若干业务骨干,大部分财务工作者未能得到全面系统的培训。据调研发现,个别财务工作者自参加工作以来从未参加过由第三方组织的财会专业业务培训,其了解业务知识、更新学习体系基本都是通过自学的方式。大部分财务工作者除了参与会计职称继续教育培训外,很少参加由单位或者第三方单位组织的财会专业知识培训。

(二)高职院校财务工作者未受到足够的重视,队伍弱化,缺乏创新活力。高职院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专任教师在高职院校的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财务工作者作为“教辅人员”服务于教学、教师、学生,导致其在工作中常常感到“底气不足”。另外,高职院校在公开招聘财务工作者时,对其学历要求门槛较低,一般是本科学历,有的甚至是大专学历,近年来才逐渐开始要求硕士及以上学历。据不完全统计,广东省内高职院校行政部门的财务工作者中几乎没有博士。近年来,由于学术经费不足和学术人才就业市场的不确定性,相当一部分博士毕业生在学术圈外谋职,产生了博士教育与学术职业之间的“解耦”现象[2]。在这样的环境下,高学历、高职称、高水平的人才更趋向于选择加入理论教学“教师系列”,不愿意加入到“教辅人员”队伍中来。

财务工作者作为专业技术人员,为高职院校的科学管理添砖加瓦,但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观念的误导,很多人认为事业单位的财会工作较为简单,甚至有些人错误地认为财会工作没有技术含量,任何人都可以胜任,导致财务工作者的专业发展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缺乏创新活力。此外,财务部门成为某些高校安排“家属人员”的分流去向,各高职院校财务工作由非财务专业人员兼任的情况时有发生,家属人员“被配合”和不合理兼岗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高职院校财务工作的专业水平,高素质财务工作者短缺,财会队伍弱化。

(三)财务工作者的待遇与责任不对等,激励机制不完善。一方面,同为高职院校的“教辅人员”如辅导员等,其岗位更有吸引力,因为这些岗位具有一定的奖励措施:如优秀辅导员评比有一定数量的奖金作为鼓励。然而对于财务工作者专门发放的财务补贴没有明确的说法,财务工作者的奖励机制不完善。另一方面,《会计法》对财务工作者的违法行为作出了相关规定:“如若会计人员重大违反法律、法规,情节严重的不仅是警告、罚款、吊销会计人员从业资格,而且要追究其刑事责任”。这种“待遇”与“责任”的不对等不利于调动财务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也是导致高职院校高学历、高职称的财会人才短缺的部分原因,当然,其中也不乏原有财务工作者经过继续教育提升职称、学历后不愿再回到财务部门工作的个例现象。

(四)高职院校财务工作的重心正在发生转变,管理会计实务引导与规划缺失。“财务云”“财务共享”“财务机器人”等新媒体依托于信息化技术平台,推动了传统财务流程和管理模式的变革和创新。信息化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和快捷,释放了财务工作者的会计核算工作,财务工作的重心逐渐由核算转变为管理,财务工作者面临着转型。然而,长期以来,高职院校沿用核算型财务管理机制,对管理会计实务引导往往流于形式,得不到充分的重视和贯彻,导致全面实施管理会计远远滞后于高职院校财务变革的现代化进程。王赛(2018)在研究财务会计人员发展现状时指出“由于理论知识陈旧、会计核算工具落后导致无法充分应用互联网来实现网络化管理和移动办公”的严峻情况[3]。当前,如何凭借信息化技术,用管理会计理论武装头脑,尽快实现核算会计向管理会计转型,是时代对高职院校财务工作者提出的新挑战。

三、培养和造就管理会计新型财务工作者的路径创新

(一)适应转型需要,推进实施管理会计人才战略。在以信息化技术为核心的财务共享、财务智能时代,管理会计是财务工作者未来的发展趋势。机器作为辅助的服务手段,使财务工作者可以从繁杂、重复的业务中解放出来,从事具有高附加值的工作[4]。为了顺利实现转型升级的目标,高职院校应把实施管理会计人才战略提上日程,推进多元化综合性财务队伍建设。一是大力推动财务负责人专业化、国际化,发挥管理会计的实务引导作用,运用价值链管理、战略地图、标准成本法、全面预算管理、本量利分析等管理会计专业知识,对提高高职院校的经济效益提供信息支持。二是培养一支核算业务强、熟悉财务软技能、具有风险管控意识和服务意识、以主动学习型为导向的多元复合型职能部门财务工作者队伍。以BSC、EVA、ABC、风险管理为代表的管理会计工具逐渐成为提高高职院校竞争力的战略选择,形成了适应转型需要的新格局。管理会计人才战略管理体系与工具类型内容见下表。

(二)引入SECI模型,完善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机制。野中郁次郎和竹内弘高提出的SECI模型,把知识转化和创造划分为社会化(socialization)、外在化(externalization)、融合化(combination)和内隐化(internalization)四个螺旋上升过程[5]。SECI模型是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相互转化和创造的模式。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过程是知识转化、整合的过程,是财务工作者对管理会计知识体系的不断强化,是通过个人、群体、组织等不同的层次将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逐渐扩散而促成“知识”的螺旋上升,在管理会计人才培养过程中交织着SECI模型的过程,具体关系见下页图。

首先,在确定管理会计能力体系之后,对战略管理、预算管理进行设置,战略管理和预算管理体现了管理会计能力体系的需求。其次,在战略管理、预算管理设置中考虑知识转化过程中不同阶段管理会计人才应具备的能力,通过传授显性知识以及沉淀隐性知识,培养管理会计人才的社会化能力;同时通过开展专题培训会、学术研讨会、业务知识竞赛等“请进来”形式的活动,鼓励出国进修、交流访学、参与高层次的培训会议等“送出去”的培训方式,以及建立高级会计人才导师培养制度,通过加强专业化团队建设并融会贯通,最终内化为管理会计人才自己的知识与能力。再次,战略管理和预算管理设置完成后,对不同阶段和内容的战略管理和预算管理应选择合适的成本管理、营运管理、投融资管理应用工具。最后,对实施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之后的绩效管理和风险管理进行检验和监控,通过平衡计分卡、经济增加值、关键指标法、情景分析、风险矩阵模型、单位风险管理框架等管理工具建立绩效评价机制和动态监控机制,根据高职院校财务工作设计的管理会计能力体系要求进行反馈检验。

(三)探索管理会计人才激励机制,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探索管理会计人才激励机制,合理解决财务工作者队伍缺乏活力和创新的问题。第一,政府层面可以拨付一定的专项资金,考虑筹建高校财会培训基地,凝聚高校或培训机构的力量,形成合力办培训,特别是要重视信息化技术的培训工作,实现财务工作数字化,推动管理会计人才的知识更新和能力转型。第二,要体现物质鼓励和精神鼓励的人文关怀,针对财务工作的性质,制定发放财会专员奖金补贴政策以及完善评优以資鼓励政策,从而消除财务工作者待遇与责任不对等的心理落差,促使其积极主动地探索自身的专业化发展。第三,贯彻执行《会计法》《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等有关规定要求,原则上按照教职员工3%—5%的比例配齐配足财务工作者,以解放财务工作者工作繁重的枷锁,使其有更多的精力不断提升自己、发展自我,包括主动撰写论文、主动承担科研课题、提升学历和晋级职称等,着力培养财务工作者管理会计研究与应用能力。第四,构建管理会计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工资制和项目工资制等多种分配机制,并尝试推行事业单位奖励性绩效工资系数。第五,科学布局人才规划,进一步规范科学设岗、择优聘用、评价标准国际化等重点环节。S

【主要参考文献】

[1] 张孟军.新形势下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转型的问题浅析[J].中国商论,2018,(24).

[2] Altbach P G,Reisberg L & Rumbley L E.Trends in Global Higer Education:Tracking an Academic Revolution.The UNESCO 2009 World Conference on Higher Education[M].Paris:UNESCO,2009.

[3] 王赛.财务会计人员现状与转型路径研究[J].中国商论,2018,(16).

[4] 齐殿伟.人工智能背景下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与重构——以长春理工大学为例[J].商业会计,2018,(16).

[5] Nonaka I,Takeuchi H.The Knowledgecreating Company:How Japanese Companies Create the Dynamics of Innovation [M].Englan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

[6] 白露珍,邱玉莲.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管理会计教学改革探讨[J].商业会计,2019,(02).

[7] 朱东星.产教研协同育人模式培养管理会计人才的对策研究[J].商业会计,2018,(01).

【作者简介】

郭敏,女,揭阳职业技术学院财务处,经济师、管理会计师;主要从事财务管理及会计教学和研究工作。

作者:郭敏

网络会计财务革命管理论文 篇2:

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融合研究

一、引言

20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生产和管理科学的发展,会计逐渐分成两大分支:管理会计(内部报告会计)和财务会计(对外报告会计)。长期以来,“管理会计对内、财务会计对外”似乎成了会计界的普遍认识。根据系统论的观点,现代企业会计系统是企业管理系统的一个核心子系统,它由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两个分子系统耦合而成。因此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内外有别”这种认识是不全面的,既阻碍了会计理论研究的发展,又制约了实践中会计职能的充分发挥。21世纪以信息革命为基础的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在计算机技术发展的推动下,人类社会正步入信息社会时代,企业的经营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为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融合提供了技术支持,两者具有理论上的同源性,两者的融合是现代企业环境和企业会计信息使用者需求变化下的必然趋势。笔者对我国近十年来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融合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指出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对未来的研究进行了展望,以促进我国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融合研究的深入发展。

二、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融合文献综述

我国关于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融合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期。马维华的“谈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两种报告的协同性”(1998)一文,对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报告的协同问题进行了探讨。此后十年来,国内学者对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融合进行了大量探讨,取得了不少成果。

(一)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融合理论分析

(1)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联系。国内会计学界关于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关系的探讨很多,代表性观点如下:一部分学者认为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各有自己的研究对象和方法,两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其有机结合共同构成现代企业会计系统;另一部分学者认为两者会计对象一致及原始资料同源、会计信息同质;还有学者认为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着相互补充、互相渗透、相辅相成的关系。此外,也有从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报告的目的来论述两者之间的联系,认为财务会计报告的目的是向企业外部利益相关者提供决策信息,管理会计报告的目的是向企业内部利益相关者提供决策信息,通过管理会计报告信息的相关性与可靠性保证财务会计报告信息的相关性与可靠性。

(2)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融合的理论基础。对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融合理论基础的研究具有重要理论意义,有关这方面的系统研究成果尚不多见。徐玉德(2002)首次对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融合的理论基础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认为二者的理论基础有其同源性:即两者会计对象一致;最终目标相同;从本质上看会计是一种管理活动;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耦合而成的是一个开放的会计系统。孙晓民(2003)分别从公司治理变迁和企业管理理论发展的视角分析了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目标的变迁,认为未来会计目标将是两者的融合,为未来会计的融合提供了理论支持。还有研究者从管理会计是财务会计的延伸与发展的角度,论述了两者融合的基础。总体而言,比较一致的观点是认为两者会计对象一致、会计终极目标一致,因此两者具有融合的理论基础。

(3)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报告的协同性研究。马维华(1998)运用协同论的观点对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信息载体“会计报告”进行了分析,对两种报告的协同性进行探讨。主张两种报告协同的基本条件是采用信息多元论的观点;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并增大信息容量;协同的会计报告必须要满足各方面和各层次信息用户的多种需要;改进资本分配程序。王满玲(2000)以企业经济增加值为中心、以企业为主体设计了“企业经济增加值表”,反映企业主体所得;由此将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信息加工的结果集中在一张报表中,并建立起有机联系。在以经济增加值为中心的核算和管理体系中,企业经济增加值表将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在三个不同的财务层次上联系起来。

(4)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融合的契合点研究。关于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融合契合点的研究成果不多见。王满玲(2000)在探讨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分歧的基础上,引入“企业经济增加值”这一概念,认为“企业经济增加值”是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契合点。还有观点认为财务报表是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融合的契合点。目前关于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融合的契合点观点并不一致,究竟是增值额还是经济增加值亦或是其他,还需要学者进行深入的分析论证。

(二)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融合必要性及可行性分析 近年来,关于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发展趋势我国会计界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现代知识经济条件下两者的融合具有必要性及可行性。马维华(1998)从会计信息相关性的需要及成本效益原则的需要两方面探讨了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融合的必要性。鲍芳等(2001)认为当前计算机和网络通讯技术的发展并在企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为会计的融合提供了技术支持。徐玉德(2002)从战略管理会计的产生与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和利益相关者信息需求变化的角度分析了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融合的必要性;从两者融合的技术平台——信息技术与网络化分析了会计融合的可行性。持有这一观点的还有徐建平(2006),认为现代先进的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为两者的融合提供了技术平台。胡良才等(2002)综合运用控制论、信息论及协同论等理论和方法,对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一体化的必要性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同时将控制系统组织结构理论引入会计系统,认为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一体化具有可行性、按照控制系统理论完全具有可操作性。明雄(2006)从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对会计信息的需求、会计信息有助于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企业管理创新的客观需要等方面论证了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融合的必要性;从会计融合的技术条件与人才支持方面对可行性进行了分析。刘亚铮等(2006)认为知识经济时代ERP管理系统对会计理论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日趋完善的ERP管理系统既能够实现管理会计的功能,又完全包含了财务会计的功能,认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者能够在ERP管理系统中实现融合,且其功能得到加强。程艳(2011)对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融合的外部因素与内部因素分别进行了分析,对会计融合的必然性进行了探讨。关于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融合的必要性及可行性研究成果较多,目前已形成较一致的认识:会计的融合既具有必要性又具有可行性。但研究中不足之处在于:有的研究者在进行分析论证时,存在着将会计融合的必要性与必然性、必要性与可行性相混淆的状况。笔者认为形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在于对上述概念的模糊认识,这是今后研究中应予以关注的。

另一种观点认为两者的融合不具有可行性。持有这一观点的学者占少数。李琳(2006)认为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不可能融合,认为两者是相互独立、平行的两个业务系统,分工不同、各负其责,在现阶段从市场发展程度来看,两者融合的条件尚不具备。

(三)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融合对策研究 关于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融合对策的研究,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相应的对策。鲍芳等(2001)提出建立数据库管理系统对会计原始信息源进行管理,以满足内外部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借助于在线数据采集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实现即时采集并传递原始数据,以满足对会计信息及时性的需要。李萍(2005)根据系统控制论的原理探讨了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集成方法,从重构会计组织结构、会计组织结构的施控主体、会计组织结构的传递线路及受控客体传递线路的建立几个方面将两者进行改造,使两者有机结合组成一个会计系统。程艳(2011)对会计融合的对策进行了探讨,提出会计融合的前提条件是要树立正确的会计观念;会计融合要采取渐进方式而不是跃进方式;建立并完善企业会计制度;实现由混合型到融合型的组织机构转型;利用计算机技术来实现两者数据资源的共享等对策。有研究者提出从基础数据出发,对会计基础工作进行细化并对财务资料格式全新设计;周峰(2005)提出将财务会计提升为管理会计的途径:构建具有我国特色的管理会计体系;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加强管理会计教育;单位领导提高管理会计意识;借鉴国外做法成立管理会计师协会。还有学者从单位领导要重视会计在企业决策中的作用及加强会计教育、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两方面提出了对策。郭春梅(2012)提出实务中从事前预测、事中决策、事后分析评价三个层面促进二者的一体化。

上述关于会计融合对策的研究比较丰富,但研究中存在不足之处:极少有学者针对会计融合中存在的障碍提出相应的对策,这是今后的融合对策研究中应加强的。

(四)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融合实务研究 鲍芳等(2001)认为可以合并原始信息源实现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兼容,并首次构建了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融合模型,该模型以会计凭证管理为特征,通过一次性采集形成会计原始信息数据库,使得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实现一本账。徐玉德(2004)以数据与数据库管理系统为会计融合的起点,构建了两者融合的信息集成管理系统IIMS模型,IIMS模型的功能包含数据库集成管理功能、信息自动生成功能、信息输出检索功能和信息分析与监控功能。基于信息技术平台,使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融合于企业供应链的业务流程并最终形成企业的综合经营报告。胡良才等(2002)对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一体化后的新型会计科目的设置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对相关业务问题提出了具体建议,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

(五)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融合有效性评价研究 关于会计融合有效性的评价研究成果很少,李玉丰、王爱群(2012)从会计信息质量、会计信息数量及会计信息成本三个方面对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融合有效性的价值评价进行了探讨。该研究从会计信息角度对会计融合有效性评价提供了借鉴。

(六)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融合其他方面的研究 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融合对现行会计理论和实务将产生怎样的影响,这方面的研究成果较少。胡良才等(2002)对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融合将对会计理论和实务产生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成果将促进我国会计理论的创新发展及会计实务的不断完善。

通过文献综述可以看出,会计融合是我国会计学界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目前国内学者从多个不同的视角对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融合进行了研究,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融合的理论基础、必要性及可行性分析等方面,仅有少数学者对融合的模型构建、融合对策等深层次问题进行了探讨,而对于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路径尚未有系统的研究成果发表。但目前对会计融合问题的探索主要局限于企业管理层面,而尚未拓展到公司治理(如利益相关者治理)层面;且相关实证研究滞后,对会计融合问题主要局限于规范研究,对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融合实务研究文献较少,深度的案例研究尤其缺乏,而实证研究成果的缺乏将影响到相关研究成果的可操作性及实用性。因此,可以认为,目前我国对会计融合的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

三、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融合研究展望

在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这两个研究领域内,我国会计学界有很多学者(尤其是财务会计领域)进行了多年的研究,推动了我国会计理论研究与会计实务的发展。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尽管国内学者对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融合进行了积极探索,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但研究者相对来说还很少,研究成果较少。随着企业ERP系统的投入使用,使得传统的财务会计岗位将面临调整,财务会计人员比例将下降,管理会计人员比例将上升;相应的对管理会计岗位需求将增大。随着管理会计对企业长期发展的重要性作用日益凸显,越来越多的会计业界人士正逐渐认识到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转型的重要性。由此,要积极与会计业界人士沟通交流,联手开展研究,以增强会计融合研究的实用性与可操作性。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融合研究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还有待于深入的研究,未来研究可考虑从如下几方面拓展:

(一)研究内容的拓展与深入 (1)基础理论研究。目前国内学界对会计融合研究尚无一个统一的定义,因此,今后的研究首当其冲的是对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融合作出概念界定;并进一步探讨会计融合的特征;融合后构建新会计理论体系将是未来研究的重要发展方向:如对会计目标、会计职能、会计假设、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等方面的研究,以构建新的会计理论体系。(2)融合的新会计学的学科属性研究。会计学科属性问题是会计学理论研究中一个极其重要的基础问题。目前对会计学科属性的认识尚未形成共识,主要有如下几种代表性的观点:管理学属性论、经济学属性论及经济学与管理学双重属性论。会计学科属性明确,则能够为会计理论研究找准定位并指导会计理论研究。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会计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对会计学的认识也将不断深入,融合后形成的新会计学科能否在吸收和借鉴其他学科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成为社会科学体系中的一门独立学科,尚需研究者进行不懈的理论探索。(3)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融合路径及对策研究。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融合是一项具有复杂性与综合性特征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我国企业的异质性对于其会计融合的路径选择有重要的影响,制约着我国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融合发展;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能否实现融合不仅取决于目标模式,而且依赖于为了实现融合所选择的路径。因此,对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融合的路径选择研究尤为必要。

(二)研究视角的多样化 (1)协同视角下的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融合研究。运用协同理论对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协同发展的必要性进行探讨,分析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协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协同管理运用到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融合中,能够为我国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融合提供新路径,推动会计融合的发展。(2)利益相关者治理视角的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融合研究。利益相关者治理实践的发展推动了利益相关者治理视角的会计研究。从利益相关者治理的视角对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融合进行探讨。(3)价值链管理视角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融合。价值链理论的提出,为人们从价值链管理视角对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融合进行研究提供了新视角:如从价值链的视角论证会计融合的必要性;价值链视角的会计业务流程再造研究等。

(三)开展实证研究 目前我国会计学界对财务会计的研究已广泛运用实证研究方法,利用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库开展实证分析,作为融合后的会计研究也可采用这种研究方法。对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融合路径选择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实证检验和判断;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融合后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的实证研究;价值相关性研究从内容上可以开展三方面的研究:关联研究、增量关联研究与信息含量研究。还可以运用实地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实验研究法和案例研究法等多种方法开展研究,如根据企业调研的数据和企业的管理现状来分析当前会计融合中存在的障碍及问题,以及如何提出相应的对策促进我国会计融合,为企业价值管理决策服务,从而使会计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发挥会计理论对会计实践的指导作用。

[本文系2013年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会计专项 “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融合视角下利益相关者增值表的构建与推行研究”(编号:13CKJJ18)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徐玉德:《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融合的理论基础》,《会计研究》2002年第8期。

[2]鲍芳、王志庆等:《建立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融合模型初探》,《财会通讯》2001年第2期。

[3]胡良才、彭家生、郭晓曦:《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一体化》,《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2年第12期。

[4]马维华:《谈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两种报告的协同性》,《广西会计》1998年第5期。

[5]明雄:《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融合的可行性分析》,《西南金融》2006年第11期。

[6]李玉丰、王爱群:《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融合——基于会计价值评价的视角》,《长春大学学报》2012年第5期。

[7]刘亚铮、蒋振威:《论ERP管理系统对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合二为一的影响》,《湖南商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

(编辑 熊年春)

作者:张智霞

网络会计财务革命管理论文 篇3:

基于虚拟化的高校财务信息化探析

【摘 要】 随着云计算的成熟与发展,云会计成为中小型企业财务信息化的新途径。对于高校而言,财务信息化也充满了机遇和挑战。但由于制度建设、人员培养、投资成本、信息安全等诸多因素,高校云会计实施模型仍在探索之中。文章结合高校信息化发展趋势,在分析高校财务信息化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基于虚拟化的高校云会计解决思路。利用先进的云计算技术,借助高校现有的智慧校园云计算数据中心,建立具有低成本、易实施、高安全的虚拟化模型,并从服务模式、资金投入、人员适应周期、系统安全性方面进行对比分析,以期为高校财务信息化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 云会计; 高校财务; 智慧校园; 虚拟化

一、引言

我国高校信息化建设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经过20多年的发展,建设规模不断加大,建设水平越来越高。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高校信息化建设历经了校园网建设阶段、业务系统建设阶段、数字校园建设阶段,发展到目前基于云计算、以服务为中心的智慧校园建设阶段,不断体现出教育信息化对教育改革的支撑作用。财务信息化作为高校信息化的重要内容,也从会计电算化发展为会计信息化,财务制度不断规范,工作流程不断细化。

根据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研究报告》(2015)數据显示,高校财务系统都已经到位,信息门户系统成为高校信息化系统的集成器,66.95%的高校已经建立了集成度较高的校园门户系统,其中35.29%的高校在门户系统中集成了财务信息系统[1]。这些数据表明,高校财务数据共享、高校财务信息公开成为高校信息化建设中的迫切需求。

二、高校财务信息化现状及问题

在数字校园建设过程中,高校财务信息化得到了快速发展,包含学生缴费、工资管理、账务管理、预算管理、后勤管理、基建管理、公积金管理等业务模块的高校财务系统得到普遍应用。以陕西省为例,近60所高校建设了财务管理系统,在高校各类应用系统分布统计中排名第二,仅低于教务管理系统[2]。

根据财会业务的特殊性、安全性、保密性等特点,多数高校都采用局域网环境组建财务专网,使会计电算化发展为会计网络化。如图1所示。

会计网络化改变了传统会计电算化的工作方式,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拓展了财会业务,成为高校财务系统的典型部署模式。但高校财务系统仍是一个全封闭的电算化系统,财务数据系统独立,与高校其他管理系统不能对接和数据共享[3]。其决策支持功能非常薄弱,满足不了当前高校财务管理科学化、精细化的要求,无法支持财务工作中的决策、规划、控制、分析、评价等管理活动,无法向决策层及有关职能部门提供及时、准确、完整的财务信息[4]。同时,财务专网的运维管理也面临诸多问题。

(一)核心设备运行环境差

财务处作为高校管理职能部门,建设标准化数据机房条件有限。财务专网机房一般由办公室改造而成,并配套相应网络机柜、交换机、空调、UPS(不间断电源)等办公设施,湿度、温度、防雷、防静电接地等设施远远达不到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这种环境下,服务器、交换机等核心设备3—5年就会出现不同程度故障。

(二)缺少完整的备份容灾方案

一方面财务数据通过服务器本地自动备份、工作人员定期手动备份,异地备份容灾等无法保障。另一方面,由于机房空间限制了UPS电池的数量,导致供电延时时间有限。一旦出现电力或服务器故障,财务数据极易丢失,用户将面临业务环境重建、数据恢复等工作。

(三)数据完整性难以保障

由于容灾备份的技术欠缺,在执行数据恢复的过程中,最近一次备份数据与数据损坏时间点之间的数据无法找回,需要手工核对并重新录入凭证。目前很多高校开展了远程报账、远程缴费等自助业务,拓展了财务业务,丰富了财务管理手段。远程自助业务的数据更是难以完整恢复,容易造成数据丢失、重复录入等问题。

(四)客户端存在安全隐患

高校财务系统采用C/S(客户端/服务器端)架构,每个工作人员根据业务不同,安装相应的客户端软件功能模块,客户端软件对电脑操作系统的依赖性很强。电脑操作系统更换、病毒木马攻击等因素,都可能导致财务系统数据损坏甚至系统崩溃。

(五)分散校区业务实现复杂

分散校区是国内高校的普遍特征之一,这使得财务专网需要借助校园网或互联网,通过防火墙、VPN等方式来完成分散校区业务。这种方式一方面打破了财务专网物理隔离的特性,需要增加额外的投资来保障远程数据传输过程的安全性隔离。另一方面增加了财务专网的故障点,由于网络波动、中断等造成的财务数据丢失也难以避免。

(六)缺乏复合型人才

在高校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对财务人员的专业技术能力提出了新的标准和要求。高校财务人员不但需要具备专业的财会知识和能力,也需要具备一定的信息化专业能力。但财务系统及专网的运维及管理,需要掌握网络、计算机、信息安全相关的软硬件技术知识,一般财务人员难以达到这样的要求。

三、高校财务信息化发展趋势

在云计算环境下,很多中小型企业已先于高校实施了云会计,会计网络化发展为会计云计算化。云会计可定义为构建于互联网上,并向组织或个人提供会计核算、管理和决策服务的虚拟会计信息系统[5]。云会计作为现代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利器,大大提高了财务管理的工作效率。这种环境下,财务人员根据不同的授权,远程进行业务处理。财务系统的建设采用服务外包的模式,财务系统部署在第三方云端,具有硬件无关性、较高安全性、数据共享性等优势。

云会计给高校财务信息化的创新带来了机会。吴胜等[6]从要素、关系、管理、规划和协议等角度分析了高校云会计实施模式,为高校云会计实施提供了思路,高校云会计也成为未来发展的趋势。但相关配套制度建设、人员业务能力培养、财务系统迁移造成的投资成本、云提供商信息安全等因素,使高校云会计短期内仍难以实施,高校财务信息化的重点还将处于面向服务的财务信息系统高度集成阶段。

四、虚拟化模型构建

在数字校园这个大环境下,高校财务管理不是一项独立封闭的工作,而是充分实现财务内部以及财务与其他业务之间的信息共享[7]。虽然云会计是高校财务信息化的发展趋势,但高校云会计仍处于理论研究阶段,这使得基于虚拟化的高校财务系统成为可能。

(一)服务器端虚拟化

高校信息化正处于由数字校园向智慧校园高速发展的过程,作为智慧校园核心内容的数据中心建设,从传统的基于硬件定义的数据中心(HDDC)转变为基于软件定义的数据中心(SDDC)建设。软件定义的数据中心结合负载均衡、动态迁移等深度安全防护技术,为高校各级业务系统的运行提供了海量的服务器池、TB乃至PB级的存储池以及高速的网络池。如图2所示。

在软件定义的数据中心模型下,财务系统从并发数、业务请求数上来说,都适合从原有的物理服务器(群)迁移至数据中心的虚拟化服务器池中。将财务系统从封闭环境向数据中心的虚拟化迁移,解决了财务服务器硬件维护、数据备份等问题,实现财务服务器的运维与硬件完全无关。同时,通过跨平台调用(如WebService)等技术,使财务系统信息共享成为可能。

财务服务器的虚拟化完全不需要增加硬件投资及维护成本,数据中心为财务系统的运行提供了强大的支撑平台。安全防护系统确保虚拟化服务器安全,备份容灾系统确保数据安全,日志审计及数据库审计系统确保各项操作有据可查。这种服务器虚拟化的迁移,对财务人员来说是无感知的,财务人员无需学习新的业务系统,客户端没有任何改变。如图3所示。

(二)客户端虚拟化、移动化

借助高校数据中心,财务系统实现了虚拟化,但这与传统基于校园网的财务系统没有本质区别,财务人员仍需具备一定水平的网络、计算机及信息安全技术。在客户端通过校园网访问虚拟化服务器时,数据传输存在安全隐患,病毒木马等会造成服务器端的数据破坏。

目前云桌面已经是被企事业单位广泛使用的信息化技术,基于虚拟化技术的云桌面,实现了客户端与硬件无关、与操作系统无关。在高校的教育教学中,这种虚拟云桌面的技术已经被广泛使用。利用虚拟云桌面技术,在校园网数据中心部署一台或多台云桌面服务器端,云桌面的客户端根据财务人员职能分工,集成不同权限、不同业务功能模块的财务系统客户端。

与财务服务器虚拟化迁移性质相同,云桌面服务器端在与硬件无关的同时,容灾、备份等功能统一由数据中心提供。任何财务人员利用电脑或者移动设备,通过SSL、USB-Key等安全加密手段验证后,即可合法进入财务系统虚拟客户端。如图4所示。

每个虚拟客户端都保存在数据中心,不会因为财务人员工作环境的变动而变化,也不会因为客户端物理设备的故障损坏而造成数据丢失和业务中断,保障了财务人员操作的完整性和安全性。

虽然这种模型借助了校园网络及互联网,但财务人员接触和操作的全部为数据中心存放的虚拟桌面。存放虚拟桌面的服务器和财务系统的服务器均以虚拟化形式存放在数据中心的统一安全区内,从客户端到服务器端全部虚拟化。整体结构与硬件无关、与财务人员的操作环境无关、与财务人员的设备操作系统无关。

这种虚拟化的客户端,操作系统及业务系统由服務器端统一推送,根据人员工作性质及权限,服务器端推送含有不同业务功能模块的业务系统。同时,根据财务管理制度,可进一步规范虚拟桌面的使用,如定制财务人员虚拟化桌面,一对一绑定、分配不同的权限和内容等。

(三)分区业务安全传输

基于虚拟化的高校财务系统模型,只需在虚拟化服务器端部署核心业务系统和管理系统,客户端无需部署任何业务系统。对于跨校区的分散财会业务,可借助高速的校园网,推送相应的虚拟桌面到终端,从而实现财务管理的校内漫游。对于校外的工作人员,也可通过安全加密SSL VPN等技术接入校园网,在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上获取虚拟客户端,从而实现校外业务漫游。

虚拟云桌面数据通过加密网络传输,财务数据不会被财务人员电脑中的病毒木马破坏,可以提供很高的安全性保障。在分散校区或互联网远距离网络传输过程中,网络波动也不会造成业务的丢失和中断,业务数据保存在虚拟客户端中,网络恢复正常时,业务即可继续。

五、虚拟化模型分析

(一)不同的服务模式

云计算包括IaaS(基础设施即服务)、PaaS(平台即服务)、SaaS(软件即服务)三大服务模式,实现了资源的集中化、规模化。企业云会计介于PaaS和SaaS之间,采用租用公有云或自建私有云模式部署云会计软件,用户登录云端服务平台实现业务功能。基于虚拟化的高校财务系统,采用IaaS模式,充分利用高校数据中心资源,不改变原有的财务系统结构,用户通过虚拟云桌面客户端实现业务功能。

(二)较少的资金投入

从人员培养、制度建设、管理流程变更、云会计软件使用权等方面来看,实现云会计需要一定规模投资,而且原有的财务系统需要完全放弃。对高校来说,财务信息化经过多年的建设发展,已经投入一定规模的建设及运维资金。基于虚拟化的高校财务系统,在保持现有财务系统不变的前提下,利用数据中心的现有平台,配合虚拟云桌面技术实现,在资金投入方面远远小于云会计。

(三)较短的适应周期

对于财务系统的变更,财务人员需要一定的周期来适应云会计软件的业务功能模块、操作习惯等方面。这个周期的长短,一方面取决于财务人员的业务水平及学习新知识的能力;另一方面,也会受到云平台和云会计软件供应商服务能力、技术水平、公司实力等的影响。在此期间,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效率将会大大降低。基于虚拟化的高校财务系统,日常维护、数据备份等工作由数据中心配套设施统一完成,不会改变现有财务系统的业务功能和操作习惯,财务人员仅需学习如何登陆虚拟化云桌面即可,基本不需要适应周期。

(四)较高的安全性

云会计与基于虚拟化的高校财务系统都具有硬件无关性、较高安全性、数据共享性等特点。云会计的数据存储、传输、处理都依赖于云平台及云平台软件供应商第三方,数据的授权访问、供应商的人员管理、职责划分、协议纠纷等,都可能造成安全隐患。基于虚拟化的高校财务系统依赖于高校内部数据中心,与其他各业务系统一样,由学校信息技术部门提供统一存储、统一管理、统一维护,并提供统一的安全保障。财务部门作为高校信息化建设的职能部门之一,可直接参与信息化建设、管理、运维等内容。

六、结语

本文根据高校财务信息化现状及发展趋势,提出基于虚拟化的高校财务信息化模型,并从服务模式、资金投入、人员适应周期、系统安全性四个方面对这种模型进行了对比分析。这种模型虽然利用了先进的虚拟化技术,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但在信息化发展的过程中,没有不变的信息技术,也没有一劳永逸的信息安全。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高校仍应密切关注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及时调整信息技术手段,加固相应信息安全策略,以确保高校财务信息化顺利发展。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研究报告(2015)[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

[2] 边志锋.陕西省高校管理信息化建设现状与对策研究[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6(5):115-118.

[3] 陈静.校园一卡通推动高校财务管理模式变革分析[J].会计之友,2015(15):118-120.

[4] 崔洪俊,党金泉,黄成行,等.大数据时代高校财务管理信息系统构建探讨[J].财会通讯,2015(31):113-115.

[5] 吴胜,苏琴.高校云会计服务类型和服务建模方法探究[J].财会月刊,2016(17):49-53.

[6] 吴胜,苏琴.高校云会计实施模式探微[J].财会月刊,2016(1):10-13.

[7] 秦书亚.基于数字校园的高校财务信息化建设研究[J].会计之友,2016(18):91-93.

作者:赵依楠

上一篇:全新数字媒体影视艺术论文下一篇:商业银行会计目标准则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