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境况分析论文

2022-04-16

[摘要]分析诗歌,宜在分析语言的基础上揣摩意境,再进一步分析诗歌中的形象,研究诗歌的艺术构思。分析构思时,尤其要注意分析感情在构思中的动力作用与线索作用,构思的独特性也不能忽视。[关键词]诗歌意境形象情感诗歌是文学之精华,读诗必须注重从文学角度加以分析,才能深刻体会其丰富深厚的思想情感的内涵。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诗歌境况分析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诗歌境况分析论文 篇1:

浅析有效教学古诗词的策略

摘 要:在古诗词教学中,注重知人论世,了解背景,把握诗歌的情感和结构,重视诗歌的微观分析,适时进行对比阅读,是引导学生感受意境,体味情感,增加阅读的趣味性的重要方式,也是古典诗歌教学中行之有效的策略。

关键词:古诗词 教学策略 有效性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1.19.033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古典诗词则是我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璀璨夺目的明珠,它体现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创造力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古诗词内容丰富多彩,题材多样,语言精练,节奏鲜明,韵律和谐,境界独绝,是中学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在中学语文教学内容中占据着相当大的比例。学生在古典诗词的学习过程中能汲取人文精神的营养,提高审美能力,提升文学素养。然而在有限的教学课时中应如何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感受古诗词的魅力,为学生打下良好的基础,提高课堂效率,是每位教师都要面對的问题。笔者根据自身多年从事语文教学的经验,探索提高古诗词有效阅读教学的策略,希望能够给读者带来一定的帮助。

一、知人论世,了解背景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每一首诗,都是作者在一定的情境下有感而发,创作的艺术结晶。因此要真正读懂一首诗歌,提高教学有效性,要先在文本之外下一些功夫,了解作者的思想性格、生活经历、风格流派,同时注意作者的遭遇、境况,注意作者所处朝代的国势、朝政等方面的问题,这就是所谓的“知人论世”。《孟子·万章下》曾说:“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知道了人与世,才能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知人论世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学生才能了解感受作者当时的所思所感,深入体悟诗歌的艺术情境,对诗歌感情的整体把握才能更准确。

例如在讲解杜甫的作品时,教师可以先讲述杜甫的生平经历。杜甫生于712年,卒于770年,他的一生可分为四个阶段,三十岁前为读书壮游时期,过着“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的生活。从三十至四十四岁他困居长安,屡试不第,生活困顿。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四十四至四十八岁这三年,他短暂地出仕为官。760-770年,他开始了西南漂泊的生活,后买舟顺长江而下,最终病逝于湘江之上。我们了解了杜甫的生平经历,知人论世后,鉴赏杜甫诗歌时,就要先了解诗歌创作的时间段,对诗歌要表达的内容情感有一个整体感知。要加深对诗歌文本的理解,除了了解诗人的生平经历,还要结合诗人创作诗歌时的具体处境进行分析。还是以杜甫为例,他晚年漂泊西南,遭逢国家动乱,山河破碎,老病孤独,其诗歌创作往往以悲为基调。但刚到成都时他在友人的帮助下也曾过了一段安定的生活,因此也创作了《绝句漫兴》等一些表现对安定生活的欣喜热爱的作品。若不结合创作诗歌时的具体情境,而一味将诗人脸谱化,有时也会把我们引入错误当中。当然,知人论世,了解背景是我们在进入诗歌情境前的背景知识储备,深入把握诗歌,提高教学有效性不能只拘泥于背景,被背景束缚,要对诗歌有更细致到位的解读,还需结合文本深入分析。

二、把握诗歌的情感和结构

诗歌是一种抒情言志的文学体裁。它用凝练的语言和生动的形象表达了作者丰富的情感。情感是诗歌的核心,把握住诗歌的情感,便抓住了诗歌教学的关键,能极大提高文本教学的效率。有些诗歌的情感比较简单,在文本中就会出现表达情感的显性词语如:“怨”“愤”“恨”“喜”“乐”“愁”“泪”等字眼,这些词大多数情况下决定了诗歌抒情的方向和基调,在进行文本教学时需第一时间予以关注。还有一些诗歌情感比较含蓄,其情感往往隐藏在描摹景、事、人等要素的词语,或是一些表情态、语气的虚词、典故中,这些传达感情时较间接、含蓄的词语为隐性情语。

中学阶段学习的诗歌比较复杂,蕴含的情感较为丰富,需要梳理诗歌的结构,把握诗歌的整体结构层次,根据诗歌结构分析情感,以期达到纲举目张的效果。例如李白的《将进酒》,学生初读常误以为这是一首表达作者乐观情绪的豪迈之作,但若认真分析其文本的结构层次,我们会发现诗歌可分成四个层次:第一层写诗人感慨时光易逝,人生易老,虽境界阔达实则蕴含悲情;第二层写诗人与朋友相聚,畅饮开怀,引发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豪迈,此时情感为乐;第三层抒发的是自己仕途失意,郁郁不得志的苦闷,情感悲愤;最后一层,在酒的作用下,作者情绪又转为了慷慨激昂,情感转向狂放。在对文本层次结构进行分析后可以看出诗人情绪有从悲到乐,再由愤到狂的变化。这首诗歌虽表面豪迈旷达,背后实则蕴含悲愤的情感。经过这样的梳理,就把握了整首诗歌的情感变化,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才会更深入,印象才会更深刻,更有利于提高文本教学的有效性。

三、注重诗歌的微观分析

注重诗歌的微观分析,即深入诗歌文本,抓住诗歌的意象和关键字词,分析诗歌艺术的巧妙之处。意象是解读诗歌的钥匙,要增强文本教学的有效性,需特别注重对意象的分析,通过对意象的整合感受诗歌意境。分析意象时要注重对诗歌意象描述的准确性,关注这个意象在声、色、形、态、等方面的特点,更要关注其背后蕴含的感情,能够抓住意象分析诗歌,大大提升诗歌教学的有效性。

例如在诗歌《春江花月夜》的教学中,若能指导学生分析春,江,花,月,夜这五个意象,感受诗歌中春江潮水连海平的开阔意境;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中描绘的月光皎洁,月色纯净,春江花月夜的美丽图景便展现在我们眼前,通过对这些意象的分析,我们不仅把握住了诗歌的灵魂,更进入了诗境,忍不住和诗人一同感受,赞美这美好的景象。

除了把握意象,诗歌中一些体现作者匠心,能反映诗人高超艺术水准的字词,也值特别关注。能抓住这些字词,深入分析其妙处,从简单中感受匠心,引领学生从平凡中看到不凡,从一望而知中读出一望不知的内容,进而提升诗歌的鉴赏能力,提高对诗歌的兴趣。

例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抒发了作者对英雄的崇敬,对建功立业的渴望,对统治者苟且偷安、百姓忘耻的批评,和自身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诗歌蕴含的情感复杂,教师可引导学生抓住词中对人物的称呼,快速把握作品的情感。词的开头称呼孙权为孙仲谋,仲谋为其字,称他人字号多表达敬意,从中可看出作者对一代英豪孙权的崇敬之意。词中称刘裕为寄奴,寄奴为其小名,陈其小名可见作者对成长于寻常巷陌的刘裕的亲近和喜爱。提及宋文帝刘义隆,写的是元嘉草草,称其年号元嘉,年号为纪年之用,称年号意在提醒读者,不应忘记草草北伐、大败而归的历史教训。词中也称呼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小名佛狸,和刘裕一样表示亲近之意,但这是当时的老百姓对一个异族统治者的称呼,老百姓和异族统治者如此亲近,意味着已经忘记曾经屠戮杀害的国仇家恨和耻辱了。词的最后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里对廉颇直呼其名,其实作者想表达的是廉颇即自己,“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疑问寄寓的是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通过对这首词人名称谓的分析,引导学生理解背后的情感,即贴近生活,又新颖独特,让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大为加深,也增强了文本教学的有效性。

四、善于进行对比阅读

对比阅读可从诗歌情感、形象、语言、手法四个大的方面着手,分析两首诗歌的异同,进而对两首诗歌都能有更深的把握,提高文本教学的有效性。

例如在讲授《李清照词两首》时,二者虽都有言愁,但可以从时节的选取与描写上展开对比,分析出《醉花阴》更多是寂寞的闲愁,《声声慢》的愁更多是凄冷与悲愁。从环境的选取与描写进行对比,感受《醉花阴》的独守空闺的寂寞与幽怨,《声声慢》的身无一物的孤独凄惨。从动作的选取与描写上进行对比分析,体会《醉花阴》表现出百无聊赖的生活状态,而《声声慢》表达的是孤独、丧失重要事物的悲苦。最后总结二者虽然都写愁,但《醉花阴》表现的是词人内心的寂寞闲愁,丈夫不在身边的凄凉幽怨,而《声声慢》则是国破家亡,漂泊孤苦时的凄惨,痛苦情绪的郁结。通过这样的对比,不仅对两首诗歌有了整体把握,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都能有较大的提升,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也更深刻,提高了文本教学的有效性。

以上都是笔者在日常教学中总结出的较为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相信在教学中多尝试,多探索,还能找到更有效的切入点,帮助学生张开感悟诗意的翅膀,在诗歌的天空中自在翱翔。

参考文献:

[1] 孙绍振《名作细读》,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年。

[2] 叶嘉莹《叶嘉莹说杜甫诗》,中华书局2015年。

作者:徐恩云

诗歌境况分析论文 篇2:

读诗有方不言愁

[摘要] 分析诗歌,宜在分析语言的基础上揣摩意境,再进一步分析诗歌中的形象,研究诗歌的艺术构思。分析构思时,尤其要注意分析感情在构思中的动力作用与线索作用,构思的独特性也不能忽视。

[关键词] 诗歌 意境 形象 情感

诗歌是文学之精华,读诗必须注重从文学角度加以分析,才能深刻体会其丰富深厚的思想情感的内涵。

一、在把握诗的语言的基础上,初步揣摩诗歌的意境

所谓意境,就是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和生动的客观景物相契合所创造出的情景交融、神形兼备的艺术境界。意境包括两个方面:客体描写对象和主观感受体验。这两个方面的把握,应从诗的语言分析入手。在此,语言分析是手段,意境的描述才是目的。在此以《回延安》的开始部分为例,通过分析语言形象,概括出艺术境界的内容和特征。

从艺术境界的特征上看,抓住黄土贴心窝,一头扑进亲人怀,是极富个性的动作,极具特点的画面,这是贺敬之独具而其他诗人没有的。从这一个性色彩浓郁的画面里,我们也就揣摩到了抒情主体的感情脉搏和感情节奏。

从艺术境界的色彩上看,陕北高原泥土的“黄”色,红旗的“红”色,白羊肚手巾的“白”色,色彩浓厚、和谐,鲜明地体现出艺术画面的地域特点。

从艺术境界的构成形式上看,以动景为主,有气氛渲染烘托,在动态中表现抒情主体的行为。

由此可见,触动诗人感兴、激发诗人感受的是抒情客体——延安。在这里,抒情客体和抒情主体之间沟通的桥梁是抒情主体对于抒情客体的革命血缘联系。在此,客体对象不是描写的主要目的,而是借以发挥对生活的体验和感受的客观基础。

二、在把握诗的意境的基础上,深入剖析诗的形象

形象,并不仅仅指叙事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从广义上看,写景诗中的景物也是形象,如刘禹锡的《望洞庭》中“白银盘里一青螺,”精巧别致地表现出洞庭湖、山的形象。另外,抒情诗中也有形象,在此重点谈抒情诗的形象分析。

抒情诗中的形象,就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就要分析其时代风貌,个性特征。

不同时代的时代因素给抒情主人公以特定的时代影响,因而,鲜明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就不能不带有时代的烙印。杜甫生逢唐朝全盛时期,又经历了安史之乱,他的一生,与这历史大转折时期的治乱兴衰紧密联系在一起,“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春望》)、“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等,无不表现出饱经忧患、忧国忧民的诗人形象。

由于感情的涌发、提炼和倾注是以个人为基点的,因而,抒情主人公总是有个性特征的。我们从《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看到的是风采豪放,气度飘逸的抒情主人公形象,从《石壕吏》中看到的是沉郁深厚的主人公形象,正因为抒情主人公有异,而形成了风格的不同。风格即人,独特的个性风格,正来源于不同的抒情主人公,因而刘勰说“各师成心,其异如面”。

三、在把握诗的形象的基础上,仔细研究诗的艺术构思

诗歌艺术的旗帜上闪烁着两个大字:抒情。在研究诗的艺术构思时,理所当然地要重视分析诗的感情因素。

1.分析感情的动力作用

白居易说:“诗者:根情、苗言、花声、实义。”情是诗的根本,言是诗的外现。抒情诗以直抒胸臆、畅露情怀为特征。叙事诗是在叙事写人中抒情,将叙事和抒情熔于一炉。可以说,就本质而言,叙事诗不是说故事,而是唱故事。《琵琶行》即如此:

设置易于抒情场面。在秋风萧瑟,枫荻萧索之时,于浔阳江头,月夜送客。萧索的秋,惹起人们的秋思;静谧的夜,又增添了人们的别绪。这里,时、事、景本身就有抒情意味,可谓“景语即情语”。

沟通感情交流的渠道。“自言本身是京城女,”弹奏者如此;“我从去年辞帝京”,诗人也如此。他们都来自京都,又都是由温暖富贵的生活跌入孤寂凄楚的境地,共同的遭遇使诗人对琵琶女的境况感同身受。所以,一声曾在京都熟悉的琵琶,撞响了诗人的心弦,于是,诗人“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饱蘸感情的叙事。诗人在创作过程中用“情”浸染了客观事物,饱含着诗人的主观感受,让浓郁的诗情交融在故事情节的发展中和人物性格的刻画中。这样,叙事诗《琵琶行》就具有了强烈的抒情性,从而,做到叙事与抒情的交相融合。

2.分析感情的线索作用

在诗歌中,串联珠玉珍宝的线索是感情,联结各幅艺术画面的线索是感情,把形象与形象组合起来,组成形象体系的线索也是感情,此外,画面的开阖变化,结构的起承转合,也因感情而相互联系。例如,柯岩的《周总理,你在哪里?》,作者用感情的目光巡视高山、大地、森林、大海,用发自内心的深情呼唤,激起山谷回音、大地轰鸣、松涛阵阵、海浪声声,一齐来赞颂为人民操劳一生的“好总理”,在祖国的心脏呼唤,则把思绪收束起来,让人们深切地感到:周总理没有死,他永远和祖国的山山水水、天南地北的广大人民在一起。可以说,在这首诗中,感情作为艺术构思的内在金线联缀了全篇。

3.分析构思的独特性

构思的独特性是诗的生命力所在。把握构思的独特角度,重要的是把握作者如何选取最有个性特点的材料。“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三句十八字共有九个名词,无一虚字,九种不同景物极和谐地组织在秋天夕阳之下,而秋天的旅思羁愁则通过景物自然呈现,使人联想无穷,此构思可谓“妙”。自南朝萧子显“洛阳梨花落如雪”(《燕歌行》)之句问世以来,后人每每因袭之,岑参反用梨花如雪的比喻,写下了“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传世佳句,传神地描绘出了雪的皎洁、鲜润、明丽和飞动,可谓构思新颖、独具风神。“领异标新二月花”这一历来作家追求的境界,恰恰反映了构思的独特性。

在把握整体艺术构思的基础上,还要对诗的艺术形式进行认真分析,分析的对象是语言、结构、韵律、手法等。结构、韵律、手法等姑且不论,语言分析在诗歌分析中的要求是很高的。当然,这里所说的不是一开始读时的语言理解,而是最后的语言玩味:从分析语言的准确性、形象性、抒情性进而分析语言的音乐美和图画美。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一诗,耳听黄鹂鸣,仰看白鹭飞,情随物迁;远眺千里雪,近视万里船,胸襟廓大。一首小诗用了四种颜色相互映衬,形象鲜明,可谓极富有图画美。“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舒卷风云之色。”这是品味诗歌音乐美和图画美的绝佳境界。

诗歌是极富想象力的艺术,无论从哪个角度去分析,都需要我们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去再现艺术画面,填充艺术空白,以有更深刻的领悟。

参考文献:

[1]刘勰.文心雕龙•体性.

[2]白居易.与元九书.

[3]刘勰.文心雕龙•神思.

作者:王 栋

诗歌境况分析论文 篇3:

古代诗歌鉴赏主观题答题思维探析

高考类题研究,从微观上来说,是从语文思维视野贯穿语文考点类题训练过程与方法的研究,从宏观上来说,是从认知的维度审视高考语文考点下的类题命制的研究(包括命制与评价依据、研究路径与策略、试卷稳定与创新等)。高考语文类题研究是考题、考点研究的深入与细化。本文仅从语文思维视野贯穿语文考点类题训练过程与方法的研究角度,对2018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诗歌鉴赏主观类题,进行了梳理与分析。

一、意象意境类鉴赏

意境,即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对意象鉴赏,首先,我们要把握比较赏析意象的特征,感知意境以及作者所寄托的情感。这一鉴赏活动,包括对景、境、情三个方面的分析。答题时,结合诗句内容,描述诗意,概括意象的特点,明确意象与思想感情之间的内在联系。

[思维模型]

例1:(2018年天津卷)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其二)

陶渊明

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

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

秉未欢时务,解颜劝农人。

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

虽未量岁功,既事多所欣。

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

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

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

[注]问津:指孔子让子路向两位隐士长沮、桀溺问路的典故。

问:(2)“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3)“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表达了哪些情感?

[解析] (2)题干要求描绘“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的画面,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时,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回答本题抓住“平畴”“远风”“良苗”“怀新”几个意象,然后把“平”“远”“良”“新”等几个修饰词展开联想,描绘画面即可。

(3)题考查赏析诗歌的情感。“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的意思是:就像这样,在简陋的木屋里长吟,暂且做一个耕田之人吧。本诗叙写了田间劳动的欢娱,联想到古代隐士长沮、桀溺的操行,而深感忧道之人的难得,最后以掩门长吟“聊为陇亩民”作结。从而表达了诗人躬耕田园、避世隐逸的宁静淡泊之情。

[答案] (2)平旷的田野上,从远处吹来的微风,轻轻拂过禾苗。长势良好的禾苗,焕发出勃勃生机。

(3)诗人躬耕田园、避世隐逸的宁静淡泊之情。济世与归隐相矛盾的复杂情感。

例2:(2018年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题醉中所作草书书卷后(节选)

陆游

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试无路空峥嵘。

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

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

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

问:15.诗中前后两次出现“酒”,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解析]酒是古代诗歌中最为常见的意象。题目要求对古典诗词中的意象进行多维解读。诗中前后出现多次,除了在内容上的變化之外,更多的是体现了诗人情感的变化和行文构思的技巧运用。

归纳作用题的答题思路,我们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回答:首先是诗句内容上写了对象(人、事和物)和该对象的特点以及明确诗句运用的手法;其次是诗歌结构上的联系,即诗人对作品内容的组织安排,体现在人、事、场景的布局,局部与整体的协调,首尾的照应,段落的过渡,线索的安排,详略虚实的设计,时空动静的调度等。命题者常从“结构”着手,引导进入审美境界,体会诗人的匠心睿智。然后是从诗歌情感上分析结构技巧对抒发思想感情的作用,结合诗句所体现出来的作者思想情感。

[答案]①第一个“酒”出现在作书之前,诗人把它比喻成战场上的旗鼓,起到酝酿情绪、积蓄气势的作用;②第二个“酒”则用来表现创作完成之后诗人的心理状态,他如见万里烟尘清,似乎赢得了一场战役的胜利心满意足、踌躇满志。

二、思想情感类鉴赏

高考对诗歌的思想情感类的鉴赏,主要是对古代诗歌内容主题思想感情与作者观点态度的分析。在分析诗的思想内容时,我们要抓住诗歌的标题,挖掘标题的信息;通读诗歌内容,把握诗歌的关键词,抓住诗歌的题材类型以及诗歌的表达技巧等。答题时,我们要结合相关诗歌内容加以分析,准确判断诗歌表达的思想情感以及作者的观点态度。

[思维模型]

例1:(2018年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0~11题。

寄和州刘使君①

张籍

别离已久犹为郡,闲向春风倒酒瓶。

送客特过沙口堰,看花多上水心亭。

晓来江气连城白,雨后山光满郭青。

到此诗情应更远,醉中高咏有谁听?

[注]①刘使君,指唐代诗人刘禹锡,时任和州刺史。诗中沙口堰、水心亭,均在和州。

问:10.根据前两联,概括刘禹锡“闲”的表现,并分析他如此表现的原因。

11.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解析]第10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的能力。诗歌前两联(二、三、四句)是诗人“闲”的表现,而第一联的第一句是诗人“闲”的原因。

第11题考查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结尾看起来像是“无人听”,实则暗指诗人“可听”之意。诗人想象刘禹锡正乘着酒兴放声吟诵诗作,可是有谁赏识呢?这是诗人为刘禹锡打抱不平。

[答案] 10.表现:把酒当春,绕道送客,常去赏花。原因:长期得不到升迁,怀才不遇;喜欢自然山水。

11.对刘禹锡诗歌艺术的钦佩之情;对刘禹锡目前境况的同情之感;对自己能感知对方心意的知音之许。

例2:(2018年全国卷Ⅲ)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精卫词

王建

精卫谁教尔填海,海边石子青磊磊。

但得海水作枯池,海中鱼龙何所为。

口穿岂为空衔石,山中草木无全枝。

朝在树头暮海里,飞多羽折时堕水。

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

问:15.一般认为,诗最后两句的内容是以精卫的口吻表达的,你是否同意这种解读?请结合诗句说明你的理由。

[解析]此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时要先表达自己的观点“是否同意”,然后结合相关诗句来分析。

[答案]观点一:同意。①这两句诗是精卫坚韧不拔、前赴后继奋斗精神的自我抒发;②意为即使自己在有生之年不能完成移山填海的事业,也希望子孙后代能够继承遗志,填海不止。

观点二:不同意。①这两句诗是作者对精卫的同情与崇敬之情的表达;②意为移山填海的事业尚未完成。我愿牺牲生命来帮助精卫,以自己的生命来换精卫的生命。

三、炼句(字)类赏析

古代诗歌注重炼字炼句,一来可使诗歌的意象形象主动,二来增加诗歌的表达效果。在赏析炼字句题型时,我们可先整体把握诗歌内容,先明确“炼句(字)”所使用的修辞手法,点明该字句的描写效果,结合相关诗句进行分析,展开想象与联想再现诗人所描绘的情境。其次,点明该字句的表达效果,即对象具有怎样的特点,烘托了怎样的意境以及表达怎样的情感。

[思维模型]

例:(2018年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野歌

李贺

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

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

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

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漾漾。

问:15.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解析]第15题主观题为炼句题:一语双关,表面上描绘和煦的春风拂绿枯柳,缀满嫩绿的柳条好像轻烟笼罩一般摇曳多姿,实际上寓意自己不甘沉沦的乐观、自勉之情。

[答案]①意为凛冽的寒风终将过去,和煦的春风拂绿枯柳,缀满嫩绿的柳条好像轻烟笼罩一般摇曳多姿;②表达了诗人虽感叹不遇于时,但不甘沉沦的乐观、自勉之情。

四、表达技巧鉴赏类

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主要有三个方面,表现手法(对比、象征、虚实、动静等),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和修辞方法(比喻、拟人、夸张等)。解答关于表述技巧的鉴赏,我们要明确诗歌所运用的表达技巧,并结合诗句分析作用。

[思维模型]

例:(2018年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9~20题。

送王昌龄

李颀

漕水东去远,送君多暮情。

淹留野寺出,向背孤山明。

前望数千里,中无蒲稗生。

夕阳满舟楫,但爱微波清。

举酒林月上,解衣沙鸟鸣。

夜来莲花界潮,梦里金陵城。

叹息此离别,悠悠江海行。

[注]莲花界:佛寺,诗中指洛阳白马寺。

问:20.这首诗与柳永《雨霖铃》词都运用了点染手法,试赏析本诗的点染手法。

[解析]题目要求鉴赏诗歌中如何运用“点染手法”,進而分析该手法的好处以及与诗歌主题之间的关系。点染手法:“点”即总写,“染”即分写,以具体的事物或景物将所“点”的情感道理等渲染出来。“送君多暮情”至“梦里金陵城”都是围绕“暮情”展开的。

[答案]“送君多暮情”句点出了伤别之情。“淹留野寺出”至“梦里金陵城”十句,层层铺写暮景,满篇幽淡惆怅,字字都是“暮情”,有力渲染烘托了离情。结尾“叹息此离别”再次点明别离之情,“悠悠江海行”表达对朋友孤身远去的不舍。

五、语言风格鉴赏

古代诗歌语言的风格特色自然也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清新,有的古朴;有的绚丽多彩,有的质朴无华;有的语言明朗,有的含蓄,言此意彼;有的平易近人,有的险怪奇特。“诗以言志”,每一首诗,都会通过诗的语言把诗人内心的情感表露出来,有的含蓄一点,有的直白一点,有的豪迈一点,有点婉约一点,等等。答题时,我们首先点明诗的语言风格特色,结合相关诗句阐述该特色在诗中的运用情况以及体现出来的艺术效果。

[思维模型]

例:(2018年北京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4~16题。

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①

辛弃疾

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②行客。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③。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

儿女泪,君休滴。荆楚路,吾能说。要新诗准备,庐江山色。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④上三更月。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

[注释]①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当时辛弃疾闲居江西上饶。提刑,官名,主管地方司法、监察等事务。②绣衣:官服。③相如檄:指司法相如所作《喻巴蜀檄》,主旨是安抚巴蜀百姓。④铜鞮陌:代指襄阳。

问:16.清人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论本词的艺术特色说:“龙吟虎啸之中,却有多少和缓。”请谈谈你对上述评论的理解,结合具体词句作简要阐述。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艺术特色的把握,抓住“龙吟虎啸之中,却有多少和缓”这一评价语,结合诗歌内容来分析。

[答案]龙吟虎啸与和缓相对,分别指诗人用典的大气和情感的细腻,诗人通过“诸葛表”和“相如檄”等典故表达出对友人的祝愿和期许,给人以“龙吟虎啸”之感;又通过“中年多病”“儿女泪”“须相忆”等句感怀自身老病交加,怀才不遇,同时抒发了对友人远行的不舍之情,为此“和缓”。

总之,2018年高考诗歌鉴赏主观类题考查的重点是对作品的整体认识,对意境、风格、手法等的体会和评价。这样的考题既有外在表现方法的考查,也有内在语言的深刻领悟,即有技巧的鉴赏,也有风格的分析。同时,通过诗歌的语言、形象、思想情感和技巧等,提升审美鉴赏能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作者:李月荣

上一篇:学困生体育学论文下一篇:欧钻珠宝发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