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分析情感教案

2022-07-14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诗歌分析情感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一篇:诗歌分析情感教案

诗歌鉴赏之情感把握教案

2010年11月11日

一、教学内容:

(标题 (同上) 课本页码 教参页码 )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古诗中的表达情感的类型。 2.能力目标:探寻把握诗词情感的方法。 3.情感目标:体味古代诗词的思想情感。

三、教学重点:掌握并利用所学方法准确把握诗词情感。

教学难点:准确并全面把握诗歌的复杂情感、情感变化、情感思路。

四、教学准备(教具、学具):多媒体 1.课前检测

阅读张籍的《节妇吟》分析这首诗表达诗人怎样的思想情绪?

节妇吟 唐·张籍 ——寄东平李司空师道① 君知妾有夫, 赠妾双明珠。 感君缠绵意, 系在红罗襦②。

妾家高楼连苑起, 良人③执戟明光④里。 知君用心如日月, 事夫誓拟同生死。 还君明珠双泪垂, 恨不相逢未嫁时。

注:①李师道是当时藩镇割据中的平卢淄青节度使,曾邀张籍以扩充自己的势力。 ②红罗襦[rú] :红罗短袄。③良人:妻子对丈夫的称呼。④明光:本是汉代宫殿名,这里泛指宫殿。

五、教学时数:一课时

六、学情分析:学生不能系统掌握古诗表达的情感类型,希望通过对类型的掌握及答题技巧的掌握能够解决高考出现的体味古代诗词的思想情感的问题。

七、教学过程(问题聚集):

(一)导入:古诗歌是我国文学殿堂中的一枝奇葩,凝聚着中华民族浓厚的文化积淀,她总在字里行间召唤人性的真善美。古诗歌渗透到了我们成长的每一阶段,从呀呀学语时跟母亲背诵“床前明月光”“离离原上草”到求学阶段接触的《诗经》以及唐诗宋词元曲,可以说是包罗万象。所以很多同学也会活学活用,“考试——问君能有几多愁”、“下课零声——忽如一夜春风来”、“作业——千朵万朵压枝低”、“批评——风刀霜剑严相逼”可是谈到考试中的诗歌鉴赏,大家的感受是“爱她不容易”呀,今天我们就利用这一节课和大家共同探讨诗歌鉴赏中的如何把握诗歌的情感。

(二)作业问题诊断。

生:这首诗歌描写了一位已婚女子,经过思想斗争后终于拒绝了一位多情男子的追求,守住了妇道。

教师提示:

1.作者——唐·张籍(唐代著名诗人,韩愈门生,历任国子监助教、国子博士、水部员外郎等职)

2.副标题《寄东平李司空师道》

3.李师道:是当时藩镇割据中的平卢淄青节度使,且有一大堆高官头衔,其势炙手可热。当时藩镇割据者用各种手段拉拢、勾结有名文人和中央官吏,以此扩张自己的势力。

(学生分组讨论)

这是一首具有双层内涵的唐诗精品。在文字层面上,它描写了一位忠于丈夫的妻子,经过思想斗争后终于拒绝了一位多情男子的追求,守住了妇道;在喻义的层面上,它表达了作者忠于朝廷、不被藩镇高官拉拢、收买的决心。这首诗实际上是作者为拒绝李师道的拉拢而写的,只不过用了比兴手法,说得比较委婉、客气。

师:张籍的巧妙之处就在于他很好的利用了诗歌表达情感的多元性。

古人云“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这句话准确地表明了诗歌是传达诗人情感和志趣的一种主情的文学样式,诗歌所传达的情感往往是多元化、多层次的。

(三)古诗中的表达情感的类型:(见赢在高考优化设计相关知识点)

(四)鉴赏诗歌把握情感的基本方法: 1.读题目。 2.看作者。

师:诗人的人生经历,性格特点以及他所遭遇的时代,都会在他的诗歌中刻下深深的烙印。所以,爱国忧民的杜甫可以写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雄浑悲慨; 内向温婉的李清照就有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的绵密悱恻;曹操横槊赋诗,《观沧海》慷慨悲凉. 提醒学生注意:“知人论世”的前提: (1)教材中学过的诗人。 (2)熟悉的诗人。

(3)注释中提供了介绍或背景的诗人。 3.寻找情感载体 特别关注:

(1)动词、形容词(如“羌笛何须怨杨柳”、“正是客心孤回处”) (2)修饰语(如“枯藤老树昏鸦) (3)特殊词(叠词、拟声词、颜色词)

如颜色词——暖色调“积极向上、意气风发”,冷色调“冷漠低沉、孤寂凄凉”

五、师生互动

1.对单一情感思路、细节分析:

归自南阳(李昌祺)

去日犹秋暑,归时已冷霜。 江山非故土,人物是他乡。 老态随年出,离愁共路长。 埃尘如见恋,到处扑衣裳。

问: 从思乡的角度看,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请概括。(4分)

答案:四层。首联为第一层,写离开故乡的时间很长。颔联为第二层,写眼前所见不是故乡风物。颈联为第三层,写随着年龄增大,乡情日浓。尾联为第四层,写旅途艰辛,反衬归情急切。

2.对变化情感的分析:

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岳飞)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问:词的开头写作者登黄鹤楼遥望中原,结尾说“再续汉阳游,骑黄鹤”,反映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变化?

答案:由开头对昔盛今衰的悲慨,对外敌入侵践踏大好河山的愤恨,对统治阶级奢侈误国的痛心,转而到对抗击敌人、收复失地的决心,最后在想象“提锐旅”、“ 清河洛”之后表现出再登黄鹤楼的舒畅心情。 3.对复杂情感的分析:

春 日(南宋•吴锡畴①)

韶光大半去匆匆,几许幽情递不通。 燕未成家寒食雨,人如中酒落花风。 一窗草逆濂溪老②,五亩园私涑水翁③。 无赋招魂成独啸,且排春句答春工。

【注】①吴锡畴:南宋末年诗人,死后第三年南宋灭亡。②濂溪老:即周敦颐,晚年定居于庐山,世称濂溪先生。③涑水翁:指司马光,世称涑水先生。 问:“幽情”在诗中指什么情感?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 明确答案

答案:“幽情”在本诗中有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伤春之情。面对“韶光”匆匆逝去,目睹“落花”,满地堆积,一种“春去也”的感慨油然而生。(2分)二是忧国之情。身处南宋,国运衰微,盛景不再,大势已去,一种忧国伤时之痛郁结心头。(2分) 强调答题规范性:

1.层次清晰,注意分点作答,凸显层次。

2.吃透诗歌所蕴含的感情,找到导致感情变化的因素。注意基本格式:“由开头„„转而到„„”。

3.由表及里,逐渐深入,注意思维的全面严密。

六、当堂检测

裴给事①宅白牡丹 (无名氏) 长安豪贵惜春残,争赏街西紫牡丹。 别有玉盘承露冷,无人起就月中看。

[注] ①裴给事:裴潾,以门荫入仕,一生 “以道义自处,事上尽心,尤嫉朋党,故不为权幸所知。”唐敬宗宝历初年,曾任给事中。

就本诗第

三、四句,结合全诗谈谈其中寄寓了作者哪些复杂的情感。 【解析指导】

玉盘,冷露,月白,风清,再加上寂静无人的空园,与上联描写的情景形成极其鲜明的对比。对白牡丹的形象刻划虽只是略加点染,但显然倾注了作者满心的爱悦和同情。“玉盘”,形容盛开的白牡丹,生动贴切。月夜的衬托和冷露的点缀,更增加了白牡丹形象的丰满。 参考答案:

1.白牡丹超尘脱俗,幽雅高尚,给人高洁之感,表达了诗人对白牡丹的赞美。

2.表现了对裴给事的高洁形象的赞赏和对其处境的同情。豪贵争赏紫牡丹,而“无人”看裴给事的白牡丹。即言裴给事之高洁,朝中竟无人赏识。

八、作业设计:优化设计相关练习

九、课堂板书 : 课前检测题:

节妇吟 唐·张籍 ——寄东平李司空师道① 君知妾有夫, 赠妾双明珠。 感君缠绵意, 系在红罗襦②。

妾家高楼连苑起, 良人③执戟明光④里。 知君用心如日月, 事夫誓拟同生死。 还君明珠双泪垂, 恨不相逢未嫁时。

鉴赏诗歌把握情感的基本方法: 1.读题目。 2.看作者。 3.寻找情感载体

举例分析:

1.对单一情感思路、细节分析:

归自南阳(李昌祺)

去日犹秋暑,归时已冷霜。 江山非故土,人物是他乡。 老态随年出,离愁共路长。 埃尘如见恋,到处扑衣裳。

2.对变化情感的分析:

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岳飞)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3.对复杂情感的分析:

春 日(南宋•吴锡畴①)

韶光大半去匆匆,几许幽情递不通。 燕未成家寒食雨,人如中酒落花风。 一窗草逆濂溪老②,五亩园私涑水翁③。 无赋招魂成独啸,且排春句答春工。

当堂检测

裴给事①宅白牡丹 (无名氏) 长安豪贵惜春残,争赏街西紫牡丹。 别有玉盘承露冷,无人起就月中看。

十、课后反思:

第二篇:诗歌鉴赏 意象与情感 教案

从意象入手 把握诗歌情感

一、导入

我们高考考查的重点之一就是诗歌,而说到诗歌尤其是中国古典诗歌,有一个绕不开的概念就是“意象”,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意象之丰富可谓“灿若繁星,浩如烟海”,甚至有的意象已经深深植根于我们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成为我们传情达意的一个符号了。今天我们就从意象入手来赏析诗歌。

我们不少同学在拿到诗歌时总觉得一头雾水,不知从何下手。的确,诗歌本身就是一种高度浓缩的文学样式,尤其是古典诗歌寥寥几十个字,还是文言表达的,仿佛不能沟通。今天我们就找一条可以沟通的路,来真正走进诗歌,走近诗人。

二、回归课本

“意象”包括“意”与“象”两个层面。“意”,即诗人主观的思想感情;“象”即现实生活中的事物以及想像中的万物。“意”是“象”的主宰,而“象”则是“意”的载体。可见,意象是诗歌中熔铸了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

我们知道的常见的意象有哪些?(杨柳、月亮、酒、杜鹃、梅兰竹菊、梧桐)回顾课本诗句,以月为例详析: 明月(冷月)松间照

画面:皓月当空,青松如盖,此时山居者会产生什么感受?感到环境的幽清明净,内心的愉悦。作者借此表达向往自然美的情感。——清新秀丽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明月)。

画面:醉别醒来将在何处,在杨柳依依的岸边。那时只有凉风残月(不圆满)。想象: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斯人已去,相见无期。——凄清冷落。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残月)无声 。

画面:二十四桥仍在,但昔日扬州十里盛景已无,只有寒冷凄清的月儿在湖心荡漾。想象: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感伤、痛惜,怀古伤今 。这句中的“月”能互换吗?“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

客观的外物的本身无所谓情感色彩,而诗歌意象上的主观描绘却传递着诗人不同的情感体验。找准意象,抓其主观特点,体会画面,联系全诗,通过想象,还原情感,去感受“此时”“此景”中的“此人”的“此情”是什么。分析诗歌“意境”,答题步骤:第一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第二步,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第三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规律呈现)

意象——特征氛围——情感

二、实战演练

绝句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迟日:春天日渐长,

天气趋暖。)

本诗选取了哪些意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1、答:①此诗描绘了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春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②这是一幅明丽的春景图。③表现了诗人结束了颠沛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 验证规律,抓意象,找特点,组画面,品氛围,析情感 不提供注释,让学生结合杜甫生平推测写作时期。 迟日:春天日渐长,天气趋暖。迟日”、“江山”、“春风”、“花草”组成一幅粗线勾勒的大场景,并在句尾以“丽”、“香”突出诗人强烈的感觉;后二句则是工笔细描的特定画面,既有燕子翩飞的动态描绘,又有鸳鸯慵睡的静态写照。飞燕的繁忙蕴含着春天的勃勃生机,鸳鸯的闲适则透出温柔的春意,一动一静,相映成趣。而这一切全沐浴在煦暖的阳光下,和谐而优美,确实给人以春光旖旎之感。

鹊桥仙 夜闻杜鹃陆游

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鸣杜宇。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乡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注]①惊残:惊醒。②故乡:即家乡。

(1)这首词“茅檐人静”等三句描写了什么景象?有什么作用?

(1)这三句描写了春晚寂静、昏暗、风雨凄迷的景象。其作用在于为杜鹃出场作铺垫,也为后文表达词人飘零身世和凄凉的心境作铺垫。

〔正宫〕塞鸿秋浔阳即景

周德清①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②。 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

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注〕○1周德清(1277-1365),号挺斋,高安(今属江西)人。○2淀:即蓝靛,蓝色染料。 这首散曲一句一景,合起来又构成了一幅色彩绚丽的浔阳山水图。请分别从写景的顺序和动静的角度对这首散曲作简要赏析。[参考答案]

从写景的顺序看:

一、二两句写长江万里,远山重重,写的是大处、远景;

三、四两句写江上轻帆,山泉飞流,写的是个体、近景;

五、六两句则是从前四句的白天转到傍晚,又由地面转到天空。

从动静的角度看:

一、二两句侧重写江、山的雄伟,是静态的,三四两句着重写江帆的迅疾、山泉的飞流,是动态的。

答出远近顺序的,给2分;答出白天夜晚顺序的,给1分;答出动静角度的给2分。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1)

开头两句是实写送别的情景,后两句行为人虚构了一个凄清境界,在不久的将来,朋友夜泊在潇湘之上,那是一轮孤月高照,两岸猿啼一声一声闯入梦境;诗人通过想象友人的旅夜孤寂更好的表现了送别的伤感。(4分)

这首诗的第一二句写眼前实景:在一个清秋的日子(从“橘柚香”可知)里,诗人在靠江的高楼上设宴为朋友送别,然后在秋风秋雨中送友人上船。诗的后二句为虚拟:在不久的将来,朋友夜泊潇湘之上,一轮孤月高照,恐难成眠,即使暂时入梦,两岸猿声也会一声一声闯入梦境,使他无法摆脱愁绪。月夜泊舟已是幻景,梦中听猿更是幻中有幻。这样首诗虚实结合,借助想象,拓展了表现空间,扩大了意境,使诗更具有朦胧之美,深化了主题,很好地表现了惆怅别情。

山馆余靖 野馆萧条晚,凭轩对竹扉。树藏秋色老,禽带夕阳归。 远岫①穿云翠,畲田②得雨肥。渊明谁送酒?残菊绕墙飞。 注:①岫:山 ②畲田:焚烧田里草木,用草木灰做肥料的田地 ⑴首联、颔联,诗人怎样表现自己的境遇、情怀?试做具体分析。

⑵"远岫穿云翠,畲田得雨肥"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⑴作者运用融情于景的手法表现情怀,"萧条"不仅渲染了田园的冷落,更表现了诗人此时心情的黯淡、孤寂。(1分)树因秋色而更显苍老,倦鸟在暮色中低徊寻巢,映衬了诗人内心的悲哀。(1分)运用了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法。“萧条”不仅渲染了田园的冷落,列表现了诗人此时心情的黯淡、孤寂。树因秋色而更显苍老,倦鸟在暮色中低回寻巢,映衬了诗人内心的悲哀。

⑵"穿云翠"是生动而美丽的景象。"得雨肥"意味着丰足。(1分)这是乐景写哀的手法。(1分)美好的景物反衬出诗人的穷困潦倒和黯然神伤的心情。(1分)

1、动静结合

诗人描写景物非常注重景物动态与静态的相互映衬,也可以以静写动,以动写静,以动衬静,还可以化动为静与化静为动。动静的结合往往和衬托相关。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比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遥看瀑布挂前川”写出了遥看瀑布的第一眼形象,像一条巨大的白练挂在山间,“挂”字化动为静。再比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用花落、月出、鸟鸣突出了春涧的幽静,王籍的《入若耶溪》“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也是以声写静,以动衬静。

2、虚实结合

在景物描写中,虚是联想想象之景,如回忆想象未来或幻想幻觉之景;实指当前视听之景。例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就是用想像中美好的仙境。柳永《雨霖铃》想象别后之景。李煜《虞美人》“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雕栏玉砌”“故国”是回忆中的景物。姜夔《扬州慢》中的虚景“春风十里”,实景“尽荠麦青青”,昔盛更显今衰。想像是虚写的关键,虚是为实服务的。

3、光影、色彩的渲染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如杜甫的另一首《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白居易《忆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骆宾王的《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补充材料:

埃兹拉·庞德(Ezra Pound),美国著名诗人,意象派的代表人物。他和艾略特同为后期象征主义诗歌的领军人物。他从中国古典诗歌、日本俳句中生发出“诗歌意象”的理论,为东西方诗歌的互相借鉴做出了卓越贡献。

庞德最著名的作品,要属意象派名作《在地铁站内》: In a Station of the Metro

The apparition of these faces in the crowd; Petals on a wet, black bough.

以下是这首是的几种中文译本,你最欣赏哪一个?谈谈你的看法

在这拥挤的人群里这个美貌的突现; 一如花瓣在潮湿里,如暗淡的树枝

在群众中这些脸的魅影; 花瓣在一根濡湿的辚树丫上

这几张脸在人群中幻景般闪现;湿漉漉的黑树枝上花瓣数点。

人群里忽隐忽现的张张面庞,黝黑沾湿枝头的点点花瓣。

第三篇:鉴赏古代诗歌情感内容的教案

古代诗歌情感内容的鉴赏

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把握古代诗歌的情感

2、鉴赏古代诗歌的内容

教学重难点:

1、归纳解题思路

2、推究解题方法

3、分析答题的难点 教学方法:示例法,讲授法,归纳法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以学过的三首古诗为例,展示原题原型及答案。 《杜少府之任蜀州》

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2、结合全诗,说说“风烟望五津”中“望”字的妙处。 《终南别业》

3、分析“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中“独”“空”的表达效果。

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5、这首诗以什么为线索,描绘了哪四幅雪景图。

4. 品一品“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两句诗的妙处。 参考答案

《杜少府之任蜀州》

1、这两句饱含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感情,又给人以莫大的安慰和鼓舞,表达了诗人豁达豪迈的情怀。

2、“望”字不仅拓宽了诗的意境,给人开阔的气势,而且在心理上拉近了两地之间的距离,为下文抒发积极乐观的感情奠定了基础。 《终南别业》

3、“独”写出诗人兴致来时,只能独自游山;“空”表达出诗人面对如此满山的美景,只能孤独一人欣赏,这表现出诗人在离尘绝俗的空静中承受着孤独和寂寞。

4、表达了诗人隐居山间悠闲自得的心境。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5、以“雪”为线索,八月飞雪苦寒图,军营饯别奇寒图,东门惜别惆怅图,别后雪地思乡图。

6、诗人以“春风”使梨花盛开,比拟“北风”使雪花飞舞,极为新颖贴切。“忽如”二字下得甚妙,不仅写出了“胡天”变幻无常,大雪来得急骤,而且,再次传出了诗人惊喜好奇的神情。“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美意境,颇富有浪漫色彩。那雪白的花不仅是一朵一朵,而且是一团一团,花团锦簇,压枝欲低,与雪压冬林的景象极为神似。春风吹来梨花开,竟至“千树万树”,表现出景象的繁荣壮丽。诗人将春景比冬景,尤其将南方春景比北国冬景,几使人忘记奇寒而内心充满奔放愉悦之情,联想、造境俱称奇绝。

二、结合文题及答案探究

1、答题思路。

2、推究的方法。

3、分析答题难点。

思想情感的表述:表达了诗人因_______而产生的______之情。(内容

情感)

(一)、从诗的类别上,讲述诗歌的情感。

送别诗:

1、依依不舍的留恋

2、劝勉安慰的豁达

3、坦陈心志的苦白 羁旅诗:

1、漂泊在外的孤独寂寞

2、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边塞诗:

1、渴望建功立业,保家为国的决心

2、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愤

3、久居边关思念亲人的忧伤孤独 山水田园诗:

1、热爱自然,热爱田园生活

2、惜春悲秋,寂寞伤感

3、积极:追求淡泊闲适 安贫乐道

消极:不满现实,逃世避俗

(二)、从诗的意象上,谈谈诗歌的情感

菊花——高雅

莲花——高洁

杨柳——惜别 月光——思念

落叶——失意

春风——得意 落日——惆怅

秋雨——忧愁

鸿雁——思念 流水——叹婉

大漠——苍凉

旷野——凄清 落花——感伤

红豆——相思

故乡——乡愁

(三)把握诗歌情感要“五看”

一看:诗歌的标题

二看:写作的背景(注解或作者的生平经历)

三看:诗歌中的关键词(意象)

四看:诗歌的类别

五看:诗歌描写的内容(展现的画面)

三、诗句的内容赏析

1、点明修辞/表现手法

2、描写了„„(具体内容)

3、表现了对象„„的特点

4、表达了人物„„的感情 补充:诗句的理解与赏析的有关知识

(一)常见的修辞:拟人

比喻

夸张

对偶

对比

衬托

双关

(二)常见的表现方法:直抒胸臆

情景交融

寓情于景

托物言志

用典

想象

虚实结合 动静结合

烘托

(三)表现方式:记叙

描写

议论

抒情

说明

四、牛刀小试

(一)东坡⑴

【宋】东坡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⑵,

莫嫌荦确坡头路⑶,自爱铿然曳杖声⑷

⑴东坡:其地在黄州东门外,又效白居易忠州东坡之名,故云东坡,诗人并以之作为自己的别号。 ⑵市人:隐指追名逐利奔走于仕途的人。野人:乡野之人,在野的无官职的居士,苏轼自指。

⑶荦(luò)确:指险峻不平的山石。 ⑷铿(kēng):象声词,此指手杖敲击山石所发之声。曳(yè):拖。

1、前两句诗写出了月光下的东坡_________的环境特点。

2、后两句诗景中寓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初见嵩山(张

耒) 年来鞍马困尘埃,赖有青山豁我怀。 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

【注释】张耒:北宋诗人,苏门四学士之一,因受苏轼牵连,累遭贬谪。 1.从形式看,这首诗属于____________诗。

2.“数峰清瘦出云来”中“清瘦”一词历来为人称道,请赏析其妙处。

1.七言绝句(或七绝或绝句) 2.此诗用“清瘦”形容嵩山,既突出山峰的高峻挺拔,同时也反映了作者清高独立、人格坚守的精神气质。体现了诗人感情外化、物我合一,可谓造语新奇。

第四篇:2010-2011高考语文 诗歌鉴赏情感主旨教案

2010-2011高三复习诗歌鉴赏之情与景的品味

教学过程

一、感情调节:

通过近几年高考卷中诗歌鉴赏题中的情与景的题型,导入新课。

二、自学互帮:

(一)自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诗歌情与景的三个层次;理解并掌握诗歌中常见的意 象内涵;掌握常见题材的情感倾向;

(2)在老师帮助下掌握分析景物的一般方法,掌握常见的情与景的结合方式。

(二)自学要求:

认真阅读材料、认真做好笔记、小组认真讨论;

三、讲解释疑:

1、诗歌情与景的三个层次。

一般认为诗歌“情与景”分为三个层次:物象、意象、意境。在诗歌鉴赏情与景的关系中,我们可以简单地理解为:物象即客观现实生活中的形象【通俗地说就是诗歌中写了什么景物(或事物、人物)】;意象即诗歌中浸透诗人情感的物象【就是诗歌中涉及的景(或物、人)的情感倾向】 ;意境则是诗人主观思想感情与客观现实景象(或社会景象)和谐统一而成的艺术境界(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诗歌的“情与景”的统一)。

——明确:“情”与“景”是意境的两个基本要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是意境的基本特点;领悟诗歌的意境应该从景、情两方面去探寻和体味。

换句简单的说,就是这首诗歌什么人写了什么样的景,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 ?能弄懂这些,就能领悟诗歌的“意境”,也就把握了诗歌的“情与景”。

2、诗歌鉴赏“情与景”关系中情的把握。

——大致可以从两个方面去 把握:或是从诗歌中常见意象的内涵来把握;或是从诗歌的主题思想(题材)来把握。

3、分析分析诗歌中写景的一般方法。

(1)从作者观察景物的立足点和 描写景物的角度入手分析。如高、低、俯、仰的变化;绘形、绘声、绘色。

(2)从作者描写景物的顺序入手分析。即把握写景的层次。如所见、所闻、所感;感觉、听觉、视觉、味觉、触觉的变化;远景、近景;上下;色彩的搭配等。

(3)从描写景物的技巧入手分析。如虚实结合(“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以动衬静(“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明、暗对比(“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以小见大(“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粗笔勾勒和细部描绘相结合(“千山鸟飞绝,万径 人踪灭”与“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比兴手法的运用(《蒹葭》)。

4、理解掌握诗歌中情与景的大致结合方式。

(1)情中见景;

(2)景中含情;

(3)情景并茂;

情景并茂又可分:(A)渲染烘托(以乐景写乐情,以哀景写哀情)。(B)以景衬情(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反衬的手法,古人曾评价说:“以乐写哀,以哀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四、课后作业:

背诵理解诗歌中常见的意象内涵,背诵常见题材的情感倾向。

1

高三复习•诗歌鉴赏之情与景的品味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态度、情感和价值观:

引导学生品味诗歌中的情与景,提高审美情趣。 掌握诗歌鉴赏中“情与景”题型的一般答题方法。

过程方法和能力:

通过理论学习,掌握诗歌鉴赏中“情与景”的答题技巧,做到既能“意会”也能有效“言传”。

教学重点:

引导学 生掌握较为有效的的“情与景”题型的一般答题方法。 教学难点:

将学到的知识、技巧运用到日常的学习和考试中。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 课时安 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感情调节:

比比看,看看那组能写出最多的诗歌常见意象的内涵。

二、自学互帮:

(一)自学目标

(1)掌握分析景物的一般方法,掌握常见的情与景的结合方式。 (2 )在老师的指导下掌握诗歌鉴赏中“情与景”的答题技巧。

(二)自学要求:

认真阅读材料、认真做好笔记、小组认真讨论;

三、讲解释疑:

1、鉴赏诗歌之“情与景”题型的一般答题方法。

(1)读懂原诗(用自己的话翻译诗歌),用恰当的术语明确诗歌 “情与景”的关系(相当于我们平时所说的表现手法)。【步骤一】

——明确: “情与景”常用术语有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融情于景、寓情于景)、虚实相生、渲染烘托(以乐景写乐情、以哀景写哀情)、衬托(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 当场练:

春 行 即 兴(注) 李 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注)此诗正写于安史之乱平息后不久。 请你从“情与景”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解答:这首诗运用了借景抒情(或以乐景写哀情)的表现手法。【步骤一】

2 (2)读懂原诗(用自己的话翻译诗歌),找出诗歌中写到的景物,这些景物构成一幅怎样的画面。【步骤二】 当场练: ——解答:诗人站立城头远眺宜阳外,只见处处长满了茂盛的野草,潺潺溪水东流又折向西,烂漫的山花,无人观赏任其自开自落,鸟语婉转,自鸣自听自乐(绿草、芳树、山泉、鸟语,这些些宜人之景,构成了一幅明丽的春景图)。【步骤二】

(3)体味诗歌中的意境,领会诗 人写景所表现的具体情感。 【步骤三】

当场练:

但美景竟然 “无人”观赏,春花“自落”、百鸟“空啼”,我们可以感受到安史之乱后民生凋敝带给诗人的寂寞、伤感之情(或反衬出诗人凄凉的心境,在花落鸟啼之中寄寓历史的兴亡之感,显示了诗人对时代的深沉叹惋。) 【步骤三】

2、巩固练习: 苏 幕 遮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这首词在写景上有什么特色?

——指导:这首词情景交 融,【步骤一】通过对 碧天、黄叶(菊花)寒烟、斜阳、芳草、明月等极富秋天特色的景物描写,形成了一幅阔远绮丽秋天图,呈现出丽景与柔情的统一,显示了词人胸襟的广阔和对生活、对自然的热爱 【步骤二】 ,抒发了羁旅天涯的词人对故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情。【步骤三】

反思:高中语文大纲中鉴赏的要求是:初步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正因如此,诗词鉴赏,多年来一直是高考必考题;而诗歌也以其凝炼性、抒情性、音乐性等特点,决定了它特有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法。

结合自己的教学,我认为有几个需要反思的问题:一是我们的诗歌鉴赏教学与高考试题脱节,也就是教学容易考试难;二是是教师在诗歌教学过程中,重表象轻感悟,重解释轻鉴赏。

于是我要求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走近李清照,体会她的内心世界,了解诗人作品的风格。学生们通过查找资料等多种途径知道了:李清照由于早年生活优越,家庭幸福,所以前期作品大多都写一些闺中情思,少女情怀,山水美景及思念丈夫的离情别绪。她的晚年经历了丧国失家夫亡金石丧失之痛作品一反前期的清新明快,呈现出另一种风格。因为有了这样的认识基础,所以当我再次展示出诗人的《如梦令》和《声声慢》,并问道:“大家根据我们现有的认识,判断一下这两首词属于前期还是后期的作品?” 试图引导学生思考,激活思维,引起一场热烈辩论,掀起该课的第一个高潮。通过讨论大家统一了认识:李清照的前期词作风格可以概括为格调清新、妩媚秀丽、细腻婉转,后期词作的风格可以用凄清哀婉、忧愤深沉、苍凉悲楚来形容,体现了浓郁的婉约风格。

经过反思,我认识到:学生在解读、鉴赏诗歌时,常常会忽视诗歌创作的背景,以及创作者的情感取向,不能客观地鉴赏与评析。要创造一个特定的环境,形成一个浓厚的创造性思维氛围,引导学生对诗歌进分析、思考、探索、综合,鼓励学生大胆设想,把语文教学的个性表现出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地进行教学,不能照本宣科、墨守成规,要深化、拓宽教学内容,让语文教育才能成为一门艺术。

3 鉴赏一首古诗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联系作者的思想,生活经历来理解诗歌的主旨。这要求我们掌握作家的生平经历,政治主张,人生理想以及个人际遇等。要进行诗歌鉴赏要尽可能了解诗人的有关情况,诸如身世、经历等,就能设身处地去领会诗人彼时彼地的思想及心情,并与诗人产生共鸣。

第二.联系特定的社会风貌以及时代背景来理解诗歌的意境。不同时代、社会及不同的人事关系构成诗歌不同的背景,而这些背景又直接影响诗中内容的基本情调。学生只有把诗人及其作品放到诗人生活的广阔的时代背景上考查,特别是放到当时的文化背景上考查,才有可能领略到其诗歌艺术的奥秘。不同时代、社会及不同的人事关系构成诗歌不同的背景,而这些背景又直接影响诗中内容的基本情调。学生只有把诗人及其作品放到诗人生活的广阔的时代背景上考查,特别是放到当时的文化背景上考查,才有可能领略到其诗歌艺术的奥秘。 第三.联系作者的写作风格来理解诗词的表现手法和语言特色。任何作家都有自己的写作风格,这是作家艺术成熟的标志,也是一个诗人的审美理想与追求的体现。

第四.联系诗歌本身的特点来分析领悟诗歌的内蕴。要理解诗句的含义,把握全诗的主旨,还要分析诗句本身的特点,这需要从以下三方面来考虑:

1.把握意象。要想准确理解古诗,就有必要在平常的学习中注意认识并积累传统意象。 2。弄清用典。从用典处设置 在我国的古代诗词典中,经常出现一些典故,运用典故能够起到含蓄、洗练、委婉和联想翩翩等作用。对于鉴赏者来说,如果不了解典故的含义,就不能很好的读懂这些诗歌,更谈不上鉴赏。

3.注意炼字。古人写诗作词,讲究炼字,凡在节骨眼处炼得好字,使全句游龙飞动、令人意驰心动的,便是所谓“诗眼”。我们应当在课外多读些诗词诗话,多多品味古人炼字的妙处,以提高我们的语文学养。

第五篇:诗歌鉴赏答题思路与技巧之----分析意境型教案

济宁高新区高级中学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教案

高考诗歌鉴赏答题思路之

意境分析型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明确本考点的考纲要求。

能力目标

掌握“意境分析型”诗歌鉴赏题的答题思路,规范答题,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情感目标

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学习重点、难点

掌握“意境分析型”诗歌鉴赏题的答题思路,规范答题 学习方法

归纳法、讲练结合 课型

复习课 教具

多媒体课件、导学案 考纲点击

高考语文《考试说明》对古诗词鉴赏考查的要求有两点:

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考查特点

1、试题切入角度小,但以对全诗的理解为基础,且离不开景、境、情、理。

2、文字浅易,抒发的是人之常情,如山水情、故园情、别离情等。

3、作品多取材于唐宋诗歌的律绝,词曲小令,篇幅短小。

4、题量稳定,以简答题形式出现,一般下设2道小题,分值8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展示考纲和诗歌鉴赏考查特点。

历年选入高考试题的古诗词所抒发的都是人之常情,文字浅显易懂,,回答起来也并不是很难。但实际情况是年年失分严重。究其原因是,考生答题不规范,泛泛而谈,极易漏掉一些要点,只能“意会”而不能有效地“言传”,非常可惜。解答时如果能够理清答题思路,根据试题的要求,问什么,答什么;要什么,给什么,可以使答案针对性更强,鉴赏更加准确,就可以得高分,甚至满分。

根据近几年高考鉴赏题问答类型,归纳了几种模式。

意境分析型

主旨分析型 表达技巧型 语言炼字型 句意分析型 语言特色型

今天我们先来探讨第一种题型——意境分析型。

二、意境分析型

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

意象:所谓意象,是指融入了诗人情感的客观物象。

意境:所谓意境,是指融入了诗人情感的客观物象(即意象)构成的艺术境界。 提问方式:

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济宁高新区高级中学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教案

从“情”和“景”的角度对某首诗或词作赏析。

三、试题探索

怎样规范答题,不至于漏掉得分点,我们通过几个示例考题来把握一下答题思路。 (示例一)

倦 夜

杜甫

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

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

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

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 此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此诗通过描写凉气、月光、重露、飞萤、宿鸟等意象展现出深秋月夜的景象。(描绘画面)

渲染了幽清冷寂的氛围。(概括氛围)

寄寓了诗人忧国忧时的感情,抒发了诗人无限的感慨和忧愤。(分析感情) (示例二)

游月陂

宋·程颢

月陂堤上四徘徊,北有中天百尺台。

万物已随秋气改,一樽聊为晚凉开。

水心云影闲相照,林下泉声静自来。

世事无端何足计,但逢佳节约重陪。

(1)这首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 答:

诗人写了百尺高台、美丽的水光月色,树林和泉声, (描绘画面)

营造了宁静(或静谧、幽静等)(1分)的意境,

(概括氛围) 表达了诗人闲适(或恬淡、自在)(1分)的心情。 (分析感情) 学生讨论,总结意境型诗歌鉴赏题的的答题思路,老师点拨。 答题思路:

(1)运用什么手法,抓住什么意象。(描绘画面)

描绘诗歌展现的图景画面(有艺术手法的结合艺术手法)。抓住诗歌中的主要意象(形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2)营造什么意境(概括氛围)

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3)表达什么情感。(分析情感)

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包括是什么和为什么两部分。比如只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具体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意境含景、情、境三个方面,三者各自侧重,答题时要三者皆说,只是有所侧重而已。

四、真题演练

(1)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①(描绘画面)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忙着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

济宁高新区高级中学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教案

②(概括氛围)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

③(分析感情)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 (2)

山居即事

王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

答:①抓住诗歌中的主要意象描绘诗歌展现的图景画面。写出了绿竹青翠、红莲花谢,夕阳西下,炊烟四起,人们采菱而归的景象。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营造了清新恬淡的意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以及陶醉于自然美景的闲适悠然之情。

(学生真题演练,老师借助多媒体将学生答案与参考答案展示比较,找出不足)

五、小结

“分析意境”复习建议

1、重视解题思路和步骤的训练,平时训练时要养成“按部就班”的习惯,一步一步地走,拒绝“越级”做题。举一反

三、熟能生巧、水到渠成。

2、解答题目时一方面要“宁多勿少”、“宁滥勿缺”、“宁详勿简”,多答多写总是没有害处;另一方面要“点到”、“面到”,尽可能答到“点”子上,不能遗漏任何一个方面。

3、适当了解一些诗歌鉴赏“专门术语”,在本节尤其要注重一些关于意境(氛围)特点方面的“术语”积累。

孤寂冷清

恬静优美

雄浑壮阔

萧瑟凄凉

清新恬淡 恬静安谧

雄奇优美

生机勃勃

富丽堂皇

明净绚丽 肃杀荒寒

瑰丽雄壮

虚幻飘渺

凄寒萧条

繁华热闹。 思想感情术语:

迷恋

忧愁

惆怅

寂寞

伤感

孤独

烦闷

恬淡

闲适

欢乐

仰慕

激愤

坚守节操

忧国忧民

六、课外拓展

(1)

军城早秋

严武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州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

答:①抓住诗歌中的主要意象描绘诗歌展现的图景画面。诗的前两句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凝重的夜景: 昨夜深沉,秋风呼啸,长驱汉关;天空阴云密布,边关冷月高悬,西山战鼓犹急。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阴沉凝重,暗示边境局势的紧张。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反衬边关将士誓死破贼、决战必胜的豪迈情怀。 (2)

江宁夹口(其三)

王安石

落帆江口月黄昏,小店无灯欲闭门。

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船应有去年痕。

这首诗的首句用了“月黄昏”三个字,请问,诗人借此营造的是一种什么氛围?表达的又是怎样的心绪?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

答:①“月黄昏”三字为这首诗营造氛围,为表达心绪定下了基本色调。客船、“无灯”小店、半死枫树,这些形象罩在昏黄的月光中,显得暗淡朦胧(步骤一),

②从而营造了一种凄迷、萧索、沉寂的氛围(步骤二), 济宁高新区高级中学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教案

③表达了诗人孤寂怅惘的心绪(步骤三) (3)

春行即兴

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答:①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均有特色(步骤一)。

②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步骤二)。 ③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都显出了山中的宁静,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步骤三)。

七、板书设计

答题思路:

1)运用什么手法,抓住什么意象,(形成和谐画面)

2)营造什么意境(气氛、氛围)

3)表达什么情感。(分析情感)

( (

(

上一篇:诗歌朗诵秋天的雨下一篇:施工基础自评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