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生动物多样性生态旅游论文

2022-04-29

摘要阐述了湿地公园生态旅游的内涵,结合新沂骆马湖湿地公园东片区具体案例,理论联系实际,以湿地公园生态旅游规划的原则为指导,通过规划定位、分区设计及针对现状特征具体的应对措施等,提出了合理的解决方法。从实证研究中探索基于生态旅游的城市湿地公园的规划方法。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水生动物多样性生态旅游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水生动物多样性生态旅游论文 篇1:

禁渔10年还鄱阳湖美好明天

江西地处长江中下游南岸。浩浩鄱阳湖,为我国第一大淡水湖,南北长173公里,东西最宽处74公里,流域面积16.2万多平方公里,地跨九江市、南昌市、上饶市及十几个县(市、区),汇集了赣江、修河、信江、饶河、抚河5大水系,河湖密布,水域广阔,就像一颗绿色的翡翠,镶嵌在赣北地区,通达长江。

鄱阳湖是长江最大的具有过水性、吞吐性、季节性的通江湖泊,是国际上认定的最大规模生物和动物多样性的湿地之一,湖区内有300多种鸟类栖息繁衍,浮游动物180多种,底栖动物100种左右,鱼类140余种,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3种:白鲟、中华鲟和江豚,二级保护动物:胭脂鱼,还承担着长江洪水的调蓄任务,对长江中下游防洪具有重大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

2020年7月1日至2日,省委书记刘奇来到九江市调研。刘奇从瑞昌登船顺流而下,实地察看长江江西段百里岸线环境综合整治成效。破浪前行,长江沿岸水绿相接、相映如画,生机盎然,“最美岸线”已然成形。他指出,与几年前相比,长江江西段岸线已变了模样,母亲河又恢复了生机。

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禁捕退捕是让长江生态休养生息的重大战略举措。刘奇强调,实施长江“十年禁渔”是党中央为全局计、为子孙谋的重大决策,是贯彻“其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战略导向的实际行动,我们要切实提高政治站位,坚决打赢长江禁捕退捕这场攻坚战。

江西人民一直在不断探索对母亲湖——鄱阳湖水域生态环境和水生生物资源恢复的有效途径,尽管江西省从2002年起就施行了从每年3月20日至6月20日鄱阳湖水域禁渔期制度,但也难以满足修复水域生态环境的需要

长江流域生态环境和水生生物的资源存在的严峻形势,已上升到国家层面。

国家农业农村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三部委联合发布的《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禁捕范围和时间的通知》(以下简称《禁渔令》),明确规定:从2020年1月1日开始,长江全面进入10年休养生息期。

《禁渔令》从2020年1月1日起在长江流域的332个自然保护区和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实施,从2021年1月1日起覆盖长江干流及主要支流的所有天然水域,鄱阳湖、洞庭湖等大型通江湖泊全面实施《禁渔令》。

江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禁渔令》的实施,刘奇书记、易炼红省长多次作出指示批示,要求必须不折不扣完成禁捕退捕目标任务,省相关部门及时出台了相关文件和政策。

截止到2020年4月2日,江西46个有禁捕退捕任务的县(市、区)全部发布了禁捕公告,印发了实施方案;已对全省14个重点禁捕退捕县,含传统渔村300多个,27899户(含一证多户)、10多万退捕渔民进行了建档立卡,全省共集中封存退捕渔船11145艘,拆解处置退捕渔船12094,艘,占任务书的62%。

保护母亲河,还长江生机!我省在2019年9月发布了《江西省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禁捕退捕工作实施方案》,决定将长江干流江西段的禁捕,与全省水生生物保护区禁捕时间同步,提前一年,一律从2020年1月1日起开始禁捕。

至此,江西的禁渔工作走在了前列。鄱阳湖在哭泣,非禁不可的禁渔。

上个世纪90年代,国家渔业部门对鄱阳湖的鱼类资源进行了一次普查,鱼类资源共有158种;最近一次普查是在2018年,结果是只有122种,不到20年的时间,鱼类资源减少了36种。鲥鱼、胭脂鱼等濒临灭绝,“四大家鱼”青鱼、草鱼、鲢鱼、鳙鱼的产量逐年减少。生物多样性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丧失,近代物种的丧失速度比自然灭绝速度加快了1000倍,比形成速度加快了100万倍,物种多样性的保护再次成为了一场灵魂拷问。

邹友来,上饶市余干县康山大堤锣鼓山段渔民,今年53岁,船上生、船上长,鄱阳湖就是他的衣食父母。他家有两艘铁壳大渔船,现如今一年也开动不了几回。

他说到,“前些年捕鱼收入还尚够一家老小维持生活,但近几年鱼是越来越难捕了,方圓十几里的湖里已无鱼可捕,大铁壳渔船出去捕鱼就是亏本,收入还不够燃油费,除了打鱼我也没其他手艺,现在养了40多只鱼鹰,勉强维持生计”。

鄱阳湖流域登记在册的渔民有10多万,像邹友来一样境况的占了大多数。

南昌市新建区南矶山乡是鄱阳湖中的一座小岛,这里的人们祖祖辈辈以捕鱼为生。陈东林和婆娘在傍晚时分驾着渔船从芦苇荡里钻了出来,船舱里只有几斤小杂鱼。“我们夫妻俩从太阳还没有出来的时候就到了湖里,一天才打了几斤鱼,鱼是越来越难打”,他站在船头低头看了一眼船舱里的小杂鱼,一声叹息。

在他印记里,80年代的鄱阳湖湖水清澈,鱼跃鸟飞。夏季,村中的孩子们在湖里游泳戏水,大人们在木质的乌篷船上打渔,不到10米的乌篷船仅能容纳1-2人,一般是夫妻搭档,男人摇桨,女人撒网。在湖里,鳜鱼、鲫鱼、草鱼、风尾鱼等等种类繁多,夫妻俩每天能捕获近百斤的各类鱼,鱼的个头也大,十几斤以上的鱼也时有捕获。

痛点一.竭泽而渔。绑着电极的线杆伸入水中,这是一种断子绝孙式的捕捞方式,一张电网下去,大小鱼全死光,没捞起来的也死在了湖底,少数存活下来的,性腺发育也受损,丧失繁殖能力,在高压电流下,虾、贝壳、藻、浮游生物也大量死亡,整个水域的生态链被严重破坏。

鄱阳湖曾一度泛滥“迷魂阵”,鱼一旦游进去,就踏上了不归路,这种捕捞工具严重危害了鱼类的生存。

炸鱼、毒鱼,高密度渔网、机帆船大型连网等非法捕捞毁灭性破坏鄱阳湖和长江流域的水生动物资源。

鄱阳湖再也伤不起。

痛点二.鄱阳湖喊“渴”。在全球变暖的大趋势下,鄱阳湖区平均气温升高,造成蒸腾量急剧增多,上游来水量减少,极端天气愈加频繁发生,干旱等现象愈演愈烈;人为活动如过垦、过伐、植被破坏导致的水土流失,使得大量泥沙入湖。垫高湖床,湖盆总体变浅;湖区的水库、水坝等水利工程在发挥出调节水资源、调蓄洪水、增长经济等方面发挥出作用,但不容忽视的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鄱阳湖湖泊面积;非法渔猎,采用挖堤排水、围湖造堰等干扰自然规律,破坏自然平衡,过早、过快降低了湖区水位;掠夺性非法采砂行为拓宽拓深了通江水道,造成湖水过多下泻入江,同时造成湖水向地下渗透。

鄱阳湖的2019年9月9日20时,鄱阳湖湖口站水位跌至11.99米,较9月6日9时12.99米,下降1米,为今年首次跌破12米,并仍呈下降趋势,标志着中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进入枯水期。据了解,今年鄱阳湖出现12米低水位时间较往年大幅提前,比2018年出现时间提前8天,比2017年提前了65天。据气象部门预测,下一阶段江西降雨仍然偏少,长江和鄱阳湖水位将持续走低。通江水体面积减少了2214平方公里,容积减少了110.6亿立方米。

鄱阳湖枯水时成了草原。

痛点三。非法吸螺。螺蛳是鄱阳湖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水质净化、污染降解、水体凋节、环境优化都发挥着独特的生态功能。螺蛳不仅是鱼儿的饲料,也是候鸟们的美食。过度捕捞螺蛳,不仅会影响鱼类的繁殖生存,搅乱鱼产卵繁殖场所,同时也严重破坏了鄱阳湖的生态环境。据有关部门推算,我省约有800余艘渔船下鄱阳湖捕捞螺蛳,捕捞的螺蛳主要销往江苏、安徽、浙江等地,用于净化水质和水产养殖。

受利益的驱动,有人竟然采用吸螺机等国家明令禁止的机器大肆捕捞螺蛳,一艘船一天能吸一两吨的螺蛳。

鄱阳县莲湖乡朱家村的老渔民朱洲超看着湖面上来来往往的吸螺船,眼里充满着焦虑。他说:“这样搞下去,我们渔民将无鱼可打了。”

长时间大范围巨量捕捞螺蛳,给鄱阳湖的水生物食物链造成巨大破坏,这种疯狂捕捞螺蛳的状况不尽快扭转,要不了多长时问,有关部门和志愿者每年向湖区投放的不仅仅是鱼苗了,到那时,“一湖清水”将成为一种奢望。

鄱阳湖自我净化功能被衰退。

痛点四.掠夺性采砂。“一艘‘吸砂王’能打IO米深的洞,能吸200-1000吨砂石,一天至少能打七八个洞。鄱阳湖采砂船数量一度高达450艘,一年的采砂量甚至达到鄱阳湖20年沉砂量,连续10多年高强度采砂使其200余年的沉砂量采挖殆尽。有关专家在不停地呼吁,如不能有效遏制非法采砂和滥采乱挖行为,斩断采砂背后的暴利链条,鄱阳湖生态会产生一系列的负面影响。

挖砂船一般先要掀掉鄱阳湖水底一層肥沃的淤泥,再挖掘露出的砂石。这层肥沃的淤泥正是水底微生物包括鱼类主要饵料的繁殖场所,挖砂加重了鄱阳湖水底的“沙漠化”。

采砂对鱼的生存带来了很大影响,吸砂王把整个河床都破坏了,微生物中的螺蛳、小蚌这些鱼类的美味全被吸干净。加之这个场所遭到破坏,鱼类根本没地方产卵。

“采砂对江豚栖息地的破坏是很难恢复的。第一改变水环境,影响江豚繁殖和栖息;第二会把湖水变浑浊,有污染;第三会有很多船只来,影响江豚活动。”2014年12月3日,世界自然基金会(WWF)江豚项目负责人张新桥曾说道。

鄱阳湖千疮百孔。

“洗脚”上岸,开启新生活

在江西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下,全省各级农业农村部门按照当地政府的统一安排,依法注销涉及禁捕水域的渔业捕捞证,确保在规定的时间内“清船”“清江”“清湖”。同时,科学有序回收船网工具,制定出台禁捕退捕绩效考核机制,对目标任务完成、渔民转产就业、再就业培训、社保政策落实、禁捕水域执法及奖补资金使用等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并充分运用考核结果,推动各地把工作做细做实做好。

全省按照渔民填表登记、村组评估评议、县乡审查核实等程序,充分发挥各级农业农村部门力量,联合公安、人社等部门,逐村逐户深入调查,详细了解渔民身份户籍、家庭人口、渔船网具、土地资料、医保社保、就业需求等情况,确保了在2019年9月底前,全面完成所有退捕渔民的建档立卡工作,全部落实对禁渔退捕渔民的保障制度。

“船有千条缝,挣钱不够用。”南昌市新建区南矶山乡渔民陈华随口说出的谚语道出了现如今的水生资源现实,“即使政府不施行十年禁渔期,靠打渔养家糊口都很难了,因为没鱼可捕,每天披星戴月、早出晚归,打到的鱼都不够油钱,我都不敢开动机帆船,只能用桨船打鱼。我是真心拥护政府的禁渔令,政府给我们建档立卡发补贴,还帮助我们再就业,以后我就在家门口搞鄱阳湖旅游,接待四面八方的游客”。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已在越来越多的地方变为生动实践。

“洗脚上岸、转产转业”,南矶山乡引导渔民转产发展鄱阳湖旅游,利用丰富的“候鸟”资源、芦苇荡等旅游资源,扶持渔民发展特色养殖和餐饮娱乐旅游服务等替代产业,“春看草,夏看水,秋看芦,冬看鸟”,昔日的孤岛,游客如织,生态旅游欣欣向荣,渔民摇身一变成了快乐的“鸟导”“湖导”,如今全乡农家乐已达60多家。

观念一变天地宽。上饶市余干县康山乡大山村45岁的渔民袁发亮已成为鄱阳湖畔一家农家乐的老板。“鱼越来越少,打鱼越来越难,2020年就要全面禁渔了,我就寻思着要干点别的。”袁发亮说,正好赶上当地打造忠义文化园景区,他就在景区租了间店面开农家乐。2019年国庆节农家乐开业,没想到短短7天,毛收入就达三四万元。

都昌县鄱阳湖中心腹地,因鄱阳湖而建,因鄱阳湖而兴,“五水三山分半田”是都昌的最真实写照,历来是特色明显的滨湖大县。张志远,1960年出生,祖上是都昌县世代渔民,从出生就在渔船上,是远近有名的捕鱼能手,儿女们都上岸居住了,他习惯吃住在自己的渔船上,和其他传统渔民一样,视水为田,除了开船、放网、收网和了解各类鱼的习性外,没有其他技能,一辈子离不开水。面对国家禁渔大政方针,张志远迷茫过,“开始时我是抵触,其实现在国家不禁渔,也很难打到鱼,湖里的鱼越来越少,一年到头最多也是图个温饱,我一生离不开水,也就是懂个鱼性,我已经和几个老伙伴租赁了200亩水面搞水产养殖,政府给了我们补贴,还有低息贷款,我相信以后的日子会比现在好”他非常自信地说到。

从靠江吃江到靠江护江的转变。江西湖口县位于鄱阳湖与长江干流的交汇处,拥有24公里长江岸线,那里有一群特殊的守护者,如今他们放下渔网,昔日捕鱼人成为了江豚守护者,彻底告别渔业生产,退出捕捞,把自己由江豚的争食者变为了江豚的守护者。

为什么禁渔期长达十年?实际上,为了保护水生生物资源,自2003年以来,长江就已经全流域实行每年三个月的禁渔制度。但每年7月1日开捕,疯狂的捕捞就将三个月的成果消耗殆尽,许多鱼刚出生两三个月就被捕捞上岸,鱼类种群依然无法繁衍壮大。以‘四大家鱼’为例,它们通常生长四年才性成熟,连续禁渔十年,这些鱼类得以有二到三个世代的繁衍,种群数量能够显著增加。即将落实的“十年禁渔”政策,给长江水生生物留出更多休养生息的空间和时间。有利于长江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十年禁渔令,是扭转长江及干流江西段和鄱阳湖生态环境恶化趋势的必然要求,是落实“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有力举措。在过去粗放的经济发展模式下,长江付出了沉重的环境代价,形成“资源越捕越少,生态越捕越糟,渔民越捕越穷”的恶性循环。

十年禁渔,拯救的不只是鱼,更是对生存环境的教赎;十年禁渔,如其说是未来的举措,不如说是纠正过往,还清欠账;十年禁渔,让鄙阳湖得以喘息,让长江得以喘息,是对长江沿岸的人民负责,也是对我们子孙后代负责。

随着禁捕的实施,从鄱阳湖到长江,一大批渔民“洗脚上岸”。有的渔民已经率先转产转业,从“卖鱼”到“卖景”,从“上岸”到“上班”,从“打鱼”到“护渔”,开启了美丽新生活。

期待十年之后,鄱阳湖水清鱼欢生态美;禁渔十年,还鄱阳湖美好的明天。

作者:陈俭 宋靖

水生动物多样性生态旅游论文 篇2:

新沂骆马湖湿地公园东片区规划设计研究

摘要 阐述了湿地公园生态旅游的内涵,结合新沂骆马湖湿地公园东片区具体案例,理论联系实际,以湿地公园生态旅游规划的原则为指导,通过规划定位、分区设计及针对现状特征具体的应对措施等,提出了合理的解决方法。从实证研究中探索基于生态旅游的城市湿地公园的规划方法。

关键词 生态旅游;城市湿地公园;生态保护;规划设计

Key words Ecological tourism; Urban wetland park; Ecological protection; Planning and design

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湿地数量减少、污染聚集、功能效益下降等问题的日益凸显,如何对其进行保护、修复和合理开发利用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建设湿地公园是湿地保护和合理利用的一种成功模式,然而目前我国的湿地公园建设大批量涌出,如何在湿地生境保护的前提下开展生态旅游成为热门议题。本案以新沂骆马湖湿地公园东片区的规划为例,运用生态旅游的相关理论,合理控制营建尺度,科学定位公园发展目标,恢复骆马湖湿地应有的价值和功能。

1 湿地公园生态旅游的内涵与原则

湿地公园的生态旅游是以湿地资源为基础,对湿地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进行了解、观察、欣赏和学习的旅游活动,具有强烈的湿地生态保护意识。其基本宗旨是:在保护湿地的自然、文化资源的前提下,为生态旅游者提供高质量的旅游经历,并带动湿地公园所在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湿地公园生态旅游的一般原则有:控制旅游规模和质量;限制性开放;注重湿地生态环境的科学检测;保护当地的文化与环境;旅游行为及管理准则的制订;“双赢”策略;利益的长期性[1]。

2 项目概况

新沂市位于苏鲁交界,自古为徐州之域。骆马湖在新沂境内有2万hm2水面,水质常年达到国家地表水 Ⅱ 级标准,平均水深3.3 m,是全国第七大淡水湖。骆马湖湿地公园东片区拟规划98.14 hm2,其中水面面积51.52 hm2。西邻河口湿地和新沂河,东临滨湖路,交通便利,可达性强。南侧有大墩码头与百亩柳林,遥望鹭鸟保护区。现状中心有集中大水面,周边水路交错纵横,相互环绕,水质良好,有较为丰富的景观基础。现状芦苇荡与杨树林相结合,有良好的林冠线,具备较好的生境条件和动植物资源。

基地存在的问题是现状被航道分隔成两部分,水体以鱼塘为主,岸线较为规整。基地整体地形较为平坦,且均在洪水位以下。洪水期被水淹没,景观功能未被充分挖掘,生物多样性减少。

3 规划定位

按照“城市核心、城市绿心”的定位,以《新沂市骆马湖旅游发展规划》为指导,依据湿地公园生态旅游的内涵和规划原则,结合骆马湖湿地公园东片区生态资源和环境现状,以维护湿地生态平衡、保护湿地生态功能多样性和保证湿地生物多样性为基本出发点,坚持“生态优先、合理利用、持续发展”原则,通过景观分区的合理布局,湿地植物景观的科学营造,以及湿地净化、雨洪处理创新技术的综合应用,建成以保护为主,集生态旅游、科教展示为一体的,可持续发展的湿地公园。

4 基于生态旅游的应对策略

基于生态旅游的规划理念,设计主要从湿地核心保护、生态景观营造、湿地生境展示3个方面展开。针对现状水网和地形进行合理改造,对现状植被进行充分保护利用,设立核心保护区,限制游人进入;扩大中心湖区,结合码头的设置,将大部分交通设置为船行路线,最小程度地影响湿地生境。设置水体净化和雨洪处理、湿地植物园等湿地生境展示区,提升湿地公园的教育性与参与性。具体方法如下:

4.1 水岸线改造

自然湿地有凹岸、曲流、河心岛、沙滩、沙洲与深潭的交替,这种地形地貌和植被为各种生物繁衍创造了适宜的生境,可减低水流速度、蓄水涵水、削弱洪水破坏力。设计时,尽可能随地形保持自然弯曲形态,使得水岸线更富变化,进退有致;增加水岸线长度,增大水生植物种植区域,以形成浅水区及泥沼区域;设置塘床系统,底部多孔质化,造出水体流动的多样性,发展生物多样性。

4.2 设立生态驳岸

利用植物、木桩、天然块石等材料做护坡模拟自然形态的河岸,以自然升起的湿地的基质土壤沙砾代替人工砌筑,建立一个水与岸自然过渡的种植湿地植物的区域。这样使水面与水岸呈现一种自然的交接与过渡,既能加强湿地的自然调节功能,又能为鸟类、两栖爬行类动物提供理想的生活环境。此外,还能充分利用湿地的渗透作用,从而带来良好的生态效应,并且从视觉上带来一种丰富、自然、和谐又富有生机的景观。

4.3 地形设计

保留现存湿地中部的大部分区域作为自然演替区。这样既可以大大减少工程量,同时可以让本土的自然景观得以充分繁育。在林地区域以及建筑区域局部集中堆土,使得标高高于洪水位。在林地内挖溪堆山,使浅滩溪流在林间环绕,丰富了林地空间。

4.4 植物景观规划

通过对该区域现状地形、植被、水文因素的研究,遵循自然系统的形态和生物系统合理布局,合理规划出适宜的植物群落,在保护原始植被的基础上引导、培育原始乡土动植物资源,最终形成一个丰富、自然的湿地生态群落,为各种生物繁衍营造适宜生境。

4.5 立体交通设计

4.5.1

水上交通。为了尽可能减少陆地交通对该片区的干扰,设置了水上交通系统,由主码头绕过防护林带进入核心保护区,穿过生态展示区,由东侧航道返回。使用手划船或清洁能源为动力的电动船为主要水上交通工具,严格控制游览人数,防止噪声污染。

4.5.2

陆地交通。 采用木栈道、青石板、碎石等自然材料做铺装,联系码头之间。

4.5.3

空中交通。 高架栈桥步道网络穿梭于树林和湿地之间,给游客带来穿越的体验。同时该空中交通系统可以和陆地交通和水上交通立体对接。

5 分区规划设计

空间结构方面,根据不同的自然生境,因地、因景科学合理地组织各景观区,在该地块内共规划了三大板块,七个分区:分别是核心保护板块、生态展示板块、防护林缓冲板块。其中核心保护板块划分为水生鸟类栖息区、溪流林园区;生态展示板块包括水体净化区、雨洪处理示范区、动物生境展示区、湿地植物园区。

5.1 核心保护板块

该板块内现状有百亩柳林、遥望鹭鸟保护区,自然湿地生境较完整,设计为湿地资源保护和湿地生境恢复的功能区,因此该区以植物景观营造为主,限制游人进入。其中分为溪流林园区、水生鸟类栖息地区。

5.1.1

溪流林园区。 通过地形改造,形成洪水位以上密林区域以及林中溪流、草滩区域,延长了水岸线,丰富了景观层次。季相上突出春景以及山花林景观。植物配置方面,上层乔木选用山玉兰、高干女贞、垂柳、水杉、旱柳、刺槐、国槐、榆树、泡桐、枫杨;中层乔木选用紫荆、海棠、丁香、石榴、山桃、紫薇、樱花;灌木及地被选用葱兰、红花酢浆草、二月兰、毛鹃、连翘、迎春、紫花地丁、鸢尾;湿生草滩选用莕菜、萍蓬草、酢浆草。

5.1.2

水生鸟类栖息区。由于该板块距离鹭鸟保护区最近,因此该区应提供适合鸟类生活、繁衍的植物群落。水岸边选用高干女贞、柿树、构树等浆果类乔木,及蒲苇、醉鱼草、荻、白茅、五节芒、斑茅等湿生灌木。水上选用芦苇、荷花、菰草、萍蓬草、睡莲、莕菜、满江红、槐叶萍。

5.2 生态展示板块

该板块主要作为骆马湖湿地资源科教展示的功能规划设计的,属于人员活动相对比较密集的区域。湿地植物园区和动物生境展示区内设置陆地交通和空中交通。水体净化区和雨洪处理示范区都是以水上交通为主。下面就分区规划内容具体介绍。

5.2.1

水体净化区。此区域利用原有的水塘地貌,设计一定高差的地形,通过一种阶梯式池塘的形式出现。水体先后经过砾石滩过滤区—土壤过滤区—重金属过滤区—病原体过滤区—富营养化合物过滤区—水体暴氧区—水质稳定池[2],主要通过基质的过滤,植物的吸收和微生物对有机物的降解以及为水体加氧的原理达到水体净化的效果。整个净化流程为可视过程,局部断面可做成透明面隔挡,游人可进入场地内近距离参观净化过程,配合触摸式讲解系统,使该区具有科普教育、生态景观展示等多种功能。

其中富营养化合物过滤区可设生态浮岛。将水生植物或经驯化过的湿生植物,利用环保的漂浮筐或盆放置在水体中,消减富集在水中的氨、氮和有机污染物质,从而达到净化水质的作用。水体暴氧区还可以结合跌水式的景观做法增加净水设施的观赏性和趣味性。在水质稳定池中可放养耐污能力强的鲤、鲫等组成水生生物塘。

该区的植物配置方面,大量种植芦苇、水葱、香蒲、纸莎草、野慈姑、凤眼莲、眼子菜等可吸收净化水中的有机氮、磷、氯化物、悬浮物等水生植物。

5.2.2

雨洪处理示范区。 通过雨水花园和雨洪处理设施的设计既具备游憩功能,还有生态展示教育的意义。

(1)设计雨水花园。 雨水花园(Rain garden)又称生态调节,是一种以湿生植物为主的雨水生态控制系统,也是LID(Low Impact Development) 技术关键之一。可以通过挖填方的平衡技术,创造出一系列深浅不一的水坑和高低不一的土丘,作为雨水过滤和净化带,也为不同水生和湿生植物群落提供多样的栖息地,开启自然演替进程。

(2) 设滞水井池储存雨水。 在雨水汇流处或坡地的中段设立“螺旋雨水收集器”,截留和储存雨水并促进雨水下渗。“螺旋雨水收集器”的内部类似菠萝切割后的螺旋形,表层周边是下陷式的沙石坑,雨水流入后螺旋向下引入,从而减缓水流速度,在水减速的同时增加过滤时间和面积。这些水体可直接排入地下,也可进行收集供湿地公共设施配套用水。

(3)其他雨洪处理措施。 地面铺装使用透水材料。在活动场地使用透水砖,道路铺装使用透水沥青,停车场使用植草砖。这样可通过地面铺装材料增加雨水的滞留与渗透,同时减缓绿地坡度,降低雨水地表径流速度。在竖向设计中将绿地的地表坡度控制在0.5%~10%以内。另外,在暴雨径流湿地系统中多选用芦苇、香蒲和簏草等抵抗病灾和虫害能力强的植物。

5.2.3

动物生境展示区。 骆马湖动物资源包括浮游动物、底栖动物、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兽类共7个类型,总种数超过300多种[3]。其中银鱼、青虾和螃蟹被称为“骆马湖三鲜”。现状湖滩浅水中生长着茂密的芦苇和众多浮游生物。

设计结合溪流、浅滩、沼泽等湿生环境为昆虫营造遮蔽度大、草本茂盛的栖息、繁衍空间,引种芳香、蜜源植物吸引昆虫。同时注重水陆衔接区域的植被过渡,乔木以耐水湿的乔灌木为主,水域中种植藻类等水生植物为两栖类动物提供食物。水岸边选用柿树、美丽胡枝子、构树、马棘、池杉、落羽杉、蒲苇;挺水植物选用梭鱼草、慈姑、黄菖蒲、泽泻、荷花、水烛;浮水植物选用睡莲、荇菜、萍蓬草。

5.2.4

湿地植物园区。该区又分食用药物类专类园、水生植物专类园、林地植物园。交通设计为上下起伏的空中布道和陆地栈道为主,规划内容以植物设计为主,配合标识系统的趣味性设计,对游人起到科普教育的作用。密林中的架高栈道节点设“鸟巢”造型观鸟屋,形成空中走廊,给游客带来凌空于树冠之上的体验,使人可远眺湿地浩瀚水面,或与各类鸟类亲密接触。观鸟屋设计运用天然木材和玻璃材料,在寒冷季节创造一个半人工的温暖环境,部分建在水上的观鸟屋还可在建筑底部设计水下鱼窝、植物角等生态家园。

(1)食用药物类专类园。食用型水生植物群落的植物配置为水岸边配植水杉、落羽杉、垂柳、芦竹、蒲苇、斑茅。挺水植物选用荸荠、水芋、荷花、茭白、水芹;浮水植物选用凤眼莲、菱角、紫萍、浮萍;沉水植物选用莼菜。

药用型水生植物群落的植物配置为水岸边配植高干女贞、乌桕、接骨草、枸杞;挺水植物选用香蒲、水蓼、紫芋、菖蒲、鸢尾、马蔺、水芹、泽泻、黑三棱;浮水植物选用满江红。

(2)水生植物专类园。主要以稳定的水生植物搭配群落为展示内容,具体有菖蒲类水生植物群落:高干女贞+垂柳+榉树+黄菖蒲+燕子花+萍蓬草+菱;睡莲水生植物群落:梭鱼草+香蒲+慈姑+水芋+睡莲+凤眼莲;湿生野花植物群落:刺槐+垂柳+菰草+泽泻+野慈姑+水蓼+莕菜+黑藻;荷花水生植物群落:荷花+千屈菜+花菖蒲+水葱+萍蓬草+莕菜;浮萍水生植物群落:垂柳+刺槐+香蒲+水烛+菖蒲+凤眼莲+菱+水车前;芦苇类水生植物群落:芦苇+水葱+香蒲。

(3)林地植物园。林地植物园又规划为色叶林区以及生态林地群落区。因为邻近水生鸟类栖息地保护区,所以林地中结合空中布道设观鸟屋,展开林间游憩活动。

色叶林区以彩色叶植物及观果树种为主,以常绿针叶阔叶林为背景。主要乔木选择:高干女贞、栾树、鸡爪槭、乌桕、枫香、黄连木、白蜡、柿树、苦楝、无患子、重阳木、榉树;灌木选择:金银木、山茶、紫薇、杜鹃、石榴、红瑞木、木槿;地被:五叶地锦、葱兰、紫花地丁、红花酢浆草、白三叶、紫叶酢浆草。

生态林地植物群落区大量栽植乡土树种,注重乔灌草搭配,形成稳定的生态群落。选择高干女贞、水杉、旱柳、刺槐、国槐、榆树、泡桐、枫杨、紫穗槐、紫薇、黄杨、继木、丁香、石楠、麦冬、蕨类。

5.3 湿地缓冲防护板块

该板块充分保护现状杨树林、芦苇等植被,乔木树种增加垂柳、紫穗槐、白蜡、合欢、水杉。水生植物利用现状植物芦苇构建水生植物屏障,增加芦竹、香蒲等。该板块为城市滨湖路与湿地核心保护区之间的防护绿带,同时也是生物廊道和生态缓冲区,通过植物重组构建湿地区域错落有致的林冠线。

6 结语

城市湿地公园是一个人类参与性强、生态旅游资源丰富、动植物资源多样的生态系统,在规划过程中应以生态旅游规划原则为导向,结合城市旅游发展纲要,以生态安全为主导,体现人类与自然生态系统高度协调,实现湿地的价值[4]。笔者希望通过该研究能够为此类湿地的应对策略提供一种思路,其中很多观点还有待实践的进一步检验。

参考文献

[1] 王浩,汪辉,王胜永,等.城市湿地公园规划[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

[2] 徐建明.生态视域下的城市湿地景观规划研究——以绍兴镜湖湿地公园为例[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16):159-160.

[3] 周亚玲.骆马湖湿地资源调查及生态保护研究[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07.

[4] 全磊,董芦笛,宋功明,等.基于生态旅游的湿地公园规划设计——以潼关金三角黄河湿地公园规划设计为例[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109-111.

作者:袁悦鸣 张弦

水生动物多样性生态旅游论文 篇3:

生态旅游对旅游环境的负面影响及其防范

【摘要】生态旅游对旅游环境的影响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消极的影响包括对自然生态环境、旅游区经济环境、旅游区社会环境和旅游区文化四个方面的不利影响。对于积极影响要合理引导,充分发扬,使之更好的为旅游发展服务,同时要尽可能减小消极因素的影响,并找到切实可行的措施加以克服,本文就此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

【关键词】生态旅游;旅游效应;旅游环境

一、引言

生态旅游是一种正在迅速发展的新兴的旅游形式,以走向保护区、亲近大自然为主题的“生态旅游热”在全球正在兴起。与此同时,生态旅游对旅游环境造成的近期和远期的负面影响也引起了广泛关注。我国目前生态旅游发展较快,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生态旅游。因此,弄清生态旅游的内涵及其与旅游环境的关系,研究生态旅游给旅游环境带来可能的负面影响,并采取措施加以防范,这是很必要的。

二、生态旅游产生的负面影响

(一)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

首先,是对动植物生态环境的破坏。生态旅游活动对植物覆盖率、生长率及种群结构等均可能有不同程度的不利影响,如:旅游者不慎或管理不善可能导致森林火灾,导致植被覆盖率下降等;大量垃圾堆积,破坏了土壤的营养,造成了空气的污染,致使生态系统受到破坏。生态旅游一个重要的方面是观赏动物,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和对生态环境的作用等,然而生态旅游对动物、尤其是野生动物也会产生一定程度的不利影响:基础设施和旅游设施的建设破坏了动物的生境,间接破坏了动物的繁衍迁移规律;部分旅游纪念品或商品的制作与出售导致动物被滥捕,使其数量急减,甚至造成物种灭绝。

其次,是生态旅游对水资源污染和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尽管生态旅游强调了对环境的保护,但若不注意规划管理,可能会造成一些风景水体水质恶化,景观退化,甚至丧失作为风景旅游水体的功能,制约生态旅游业的发展。大量未经过适当处理的生活污水进入海洋、湖泊、河流等水域,造成水体质量下降,给水体环境带来严重的污染和破坏,还可能将各种以水作为媒介来传播的病毒带入水中,造成疾病传播。某些地方名特产品的生产与销售也会给水生生物及水体环境带来危害。

最后,生态旅游对地质、地貌的影响。典型的地质地貌是旅游景观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生态环境的一部分,因而得到一定程度的保护,反过来,生态旅游对地质地貌也可能产生不利影响,包括:生态旅游容量超载,导致一些地貌形态侵蚀速度加快;生态旅游某些活动行为破坏了地质地貌的保护;基础设施和旅游设施建设所带来的危害;生态旅游导致一些地质地貌景观环境改变,造成其质地变。

(二)对旅游区经济环境的影响

生态旅游大量发展不利于产业结构的改变。生态旅游大量发展以后,可能会因为旅游业收入高于其他一些行业收入,一些人放弃原来从事的职业而改行从事旅游业,如放弃农业去干旅游,导致农副产品生产能力下降,然而生态旅游发展对农副产品需求增多,就会导致农副产品价格上扬,引起了当地居民的不满。

生态旅游业发展也可能导致旅游区物价和地价上涨。生态旅游发展规划增大以后,导致对食品、日用品、手工艺品和土特产品等的需求量剧增,从而导致物价猛涨;同时,由于生态旅游业的发展,宾馆、饭店、度假村、旅游设施等要占用一批土地,虽然增加了土地拥有者和建筑公司的收入,但当地居民不得不为自己的食品、日用品及个人住房建造、购房、租房付出更多的开支,也易造成当地居民的不满。

(三)对旅游区社会环境的影响

生态旅游同其他旅游一样,可促进旅游区社会进步,但不可否认对生态旅游区社会环境可能会带来一些消极影响。首先,生态旅游者涌人可能会导致社会关系紧张,引起当地居民的不满。旅游者涌人会引起当地居民与旅游者的紧张关系,当地居民认为这些外来的旅游者搅乱了他们日常的生活,使他们平静的生活受到干扰,让他们不得安宁。甚至有报导说,当地居民烧毁旅游设施以对抗旅游者的涌入。同时,生态旅游者涌人可能导致人流拥挤,道路拥挤。特別是在道路的出人口、核心区域、停车场等,使当地居民正常生活受到严重的影响。最后,在一些“天人合一”旅游环境中,旅游可能会破坏宗教气氛。一些生态旅者的言谈举止,服装衣饰、旅游项目开发等破坏了宗教气氛,引起虔诚的宗教徒的不满。上述情况,可能会造成对地方文化的破坏。

三、解决生态旅游对旅游环境负面影响的措施

(一)政府应完善有关生态旅游的法制法规

政府应完善有关的生态旅游的法制法规、采取严厉的经济惩罚手段制止游人乱扔垃圾、随地吐痰、践踏花草、乱刻乱画等污染和破坏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的不文明行为。对污染和破坏旅游环境的企业或个人要实行重罚。

(二)生态旅游的开发必须严格执行有关环保规定

旅游区对旅游资源必须做到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在新建、扩建资源开发项目时,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必须执行环境影响报告制度,提交环境影响报告书。经专家审查和环保行政主管部门的批准后,旅游建设项目方面进行设计、施工和验收。否则不准项目的建设,这样可避免由于旅游项目的开发而影响旅游资源本身的破坏和对周围环境的不良影响。

(三)生态旅游经营要贯彻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相结合的方针

生态旅游之所以不同于传统旅游,其根本之点是它不仅重视旅游带来的经济效益,同时更注重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开展生态旅游不仅是为了赚得利润,更重要的是使旅游区发挥其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功能,不注意后者,经济效益不能持久,因此从长远观点看必须纠正某些旅游区的经营方针,转变以单纯追求经济效益为经济、社会、生态三效益结合的方针。

(四)生态旅游区应控制好旅游容量

研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提出合理的旅游容量是生态管理的科学手段之一。生态旅游区一定要注意旅游者的感受和舒适度,不要让旅游者花钱买罪受。

(五)对生态旅游者要加强环保教育

提高游人的环境意识,提倡生态文明是生态旅游的重要内容和主要目的。通过旅游使人们欣赏自然、热爱自然、保护自然。必须通过标语牌、导游、广播和录像等手段,结合各种活动,向游人们进行自然科学的知识宣传,宣传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野生濒危植物保护的科学价值,人与自然和谐的关系、地质地貌、文物古迹的科学历史发展等等

参考文献:

[1]钟林生.生态旅游规划原理与方法[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3:231-232.

[3]张广瑞.生态旅游理论辨析与案例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188-189.

作者:苑晶晶

上一篇:职校素质教育必要性研究论文下一篇:康复科住院患者风险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