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工业化循环经济原则论文

2022-04-27

一、循环经济是推进“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重要抓手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核心任务,是持续探索走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以新型工业化为主导、以新型农业现代化为基础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而循环经济则是推进“三化”协调发展的重要抓手。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新型工业化循环经济原则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新型工业化循环经济原则论文 篇1:

循环经济是兵团新型工业化必由之路

十八大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并提出了“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的新要求。循环经济是指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等过程中进行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活动的总称。新型工业化,就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道路。循环经济与新型工业化是内在统一的。一方面,循环经济是新型工业化的基础,只有发展循环经济,工业化才能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另一方面,只有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才能够带动循环经济升级。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需要更好地提高循环经济发展水平。

习总书记要求,要把兵团真正建设成为安边固疆的稳定器、凝聚各族群众的大熔炉、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示范区。纵观兵团发展历史,兵团充分发挥特殊体制优势和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成为我国现代农业先进生产力的示范区,从根本上解决了新疆农业发展的问题。在新型工业化道路上,兵团如何成为先进生产力的示范区?兵团地处资源丰富的新疆地区,经济发展实施优势资源转化战略,以资源密集型产业为主,产品附加值不高,能耗高、排放多,因此,“新型”的第一要义应该是促进资源充分利用,控制进入自然系统污染规模,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有限资源、无限价值”,其本质是循环经济。尤其是,在当前兵团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投资增速放缓的形势下,必须在“新型”上着力,在循环经济上发力,构建循环性工业体系,把循环经济作为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走出一条符合兵团实际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一、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现状和兵团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

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落实党的十八大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战略部署的重大举措,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党的十八大提出“五位一体”建设总布局,把循环经济作为调结构、转方式的切入点和突破点。

国家高度重视循环经济的发展,于2005年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的通知》(国发〔2005〕21号)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国发〔2005〕22号),对于循环经济的发展做出了总体部署,提出了具体要求。之后,国家陆续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关于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投融资政策措施意见的通知》(发改环资〔2010〕801号)、《“十二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2013年,国务院专门印发了《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及近期行动计划》(国发〔2013〕5号),把循环经济上升为国家战略,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减量化优先”的原则,明确了提高资源产出率、土地产出率、水资源产出率等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的具体目标,较为完善地提出了在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发展循环经济的具体政策措施。

为推动工业循环化发展,自2005年起,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环保部、科技部等部门,选择钢铁、有色、化工等7个重点行业的42家企业,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等4个重点领域的17家单位,国家和省级开发区、重化工业集中地区和农业示范区等13个产业园区,资源型和资源匮乏型城市涉及东、中、西部和东北老工业基地的10个省市,作为第一批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单位。2007年和2012年又启动了第二批和第三批循环经济试点工作。截至2013年底,国家已经确定了三批50个园区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已安排循环经济专项资金40多亿元予以支持,支持园区关键链接和公共服务平台等项目,带动社会投资970多亿元。

循环经济不仅是兵团新型工业化的重要内涵,更是兵团新型工业化的实现途径。如果把“资源密集型产业”比作一列火车,循环经济就是为其铺设的专用“新型”铁路。兵团地处西部欠发达地区,产业结构落后,产业链短,企业竞争力弱,产品附加值低,能耗强度和排放强度居高不下,要走好新型工业化道路,确保兵团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就必须在“新型”上着力,在循环经济上发力,把循环经济作为兵团工业发展的生命线,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循环利用,化解兵团经济快速发展与资源不足矛盾,促进兵团优势资源转换战略的实施,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环保驱动型循环经济是兵团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第一部曲

循环经济首先是“化腐朽为神奇”的经济模式,既是资源密集型产业的命脉,又是资源密集型产业的解药。通俗地讲,循环经济是资源密集型产业的“保健药”,既能治病,又能强体。通过发展循环经济,把对环境有害的固体废异物、有害排放物转化为经济资源加以利用,以发展促环保,实现企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促进。在产业园区内,企业间的循环寄生关系,既降低了排放企业的环保成本,又能够提高废物利用企业的经济效益,将大大提高以产业间循环型产业链为主的“产业寄聚优势”,并助推“产业集聚优势”的形成。兵团园区比如石河子经济技术开发区已经开始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条和循环经济基础设施,为入园企业提供良好的“寄聚环境”。

此外,推动不同行业通过产业链的延伸和耦合,实现废弃物的循环利用也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的区域范围,通过企业间的物质集成、能量和信息集成,形成企业间的工业代谢和共生关系,使得一家工厂的废气、废热、废水、废物成为另一家工厂的原料和能源,使企业间形成互利共生的网络,实现物流的“闭路循环”,从而达到物质、能量的最大利用,并实现整个区域经济体系向外的“零排放”。

“十二五”以来,在国家差别化产业政策、产业转移政策以及新疆优势资源转换战略引导下,兵团发展起一批资源密集型和高能耗型工业,如煤电、煤化工、钢铁、水泥、有色金属、多晶硅等,形成了一批支柱产业,但资源密集型产业固体废弃物,如粉煤灰、微硅粉等,直接堆放既占用土地,又造成环境污染。一师电力、五师电力、七师电力、锦疆热电、天富热电以及青松建化、南岗水泥、雁池新型建材等工业企业,把治理“三废”——废渣、粉煤灰、废气等作为发展工业循环经济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利用火力发电产生的粉煤灰、炉渣、脱硫灰等固体废弃物生产水泥、蒸压砖、陶粒、耐火材料等建材,不仅实现各自企业内部的小循环,而且实现电力、建材产业循环组合,电力行业的废弃物成为水泥、建材行业的重要资源。如果没有循环协同,就需要企业自身花钱处理。通过发展循环经济,粉煤灰从前几年的花钱处理,发展成为赚钱的水泥、蒸压砖的原材料,水泥企业使用粉煤灰,每吨也可以节约15—16元成本,并通过向电厂提供脱硫石膏,电力企业也减少了自己建处理固体废弃物、石灰石等设备投资,循环协同不仅在环境保护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大大节约了投资和运营成本,在经济效益方面得到提高。除了利用粉煤灰生产水泥、蒸汽砖外,兵团发改委正在着力推动企业借鉴发达地区经验,利用先进技术提取白炭黑、氧化铝、高端板材等,进一步提高产品附加值、扩大市场半径。

水是新疆发展的牛鼻子。通过发展循环经济,花钱的污水处理便可以转化为挣钱的中水回用。“十五”以来,兵团城镇污水日循环再利用量预计达18万立方米,年总利用量达6500万立方米以上,可满足相当于近20万亩农作物的灌溉。经处理达标排放的城镇污水主要用于棉花等农作物、生态防护林、自然植被的灌溉,为兵团发挥生态卫士、保护生态环境发挥了积极作用。目前,兵团发改委正在全力推进中水回用体系建设,尽快实现从污水处理向中水回用的升级。

三、经济驱动型循环经济是兵团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第二部曲

资源产出率是评价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性指标,也是反映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重要指标。循环经济是以更少的资源消耗,生产出更多的社会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其核心是提高资源产出效率。

以有限的资源创造无限的价值,既是资源密集型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更是兵团的产业发展战略。资源产出率同样是衡量资源密集型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指标,对资源进行深度开发和循环利用是兵团工业提质增效的关键。在兵团,棉杆、枣树枝等都得到了很好的开发利用。在十三师,海螺水泥对本地水泥企业实施并购后,大力推进循环经济,比如低温余热利用等,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在西部牧业采用先进成熟的机榨、浸出和自动连续式精炼生产工艺从葡萄籽皮、番茄酱渣籽中提取油脂生产高档保健食用油;再从籽皮中采用萃取法与超声波提取法相结合的连续逆流超声提取单宁和原花青素、作为高级抗肿瘤、抗衰老药品原料;提取后的籽皮可作为配料进一步加工为新型优质饲料。通过对动物不喜欢的植物进行深加工,既提取了有市场价值的原料,又使这些植物成为很好的饲料。优质饲料供应西部牧业奶牛,奶牛产生的粪便制成有机肥与石河子垦区葡萄和番茄种植基地,形成“农产品→加工→废弃物→深度资源化→畜牧养殖→畜粪→种植基地”的完整工农复合型循环经济链条。

四、技术驱动型循环经济是兵团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第三部曲

遵循资源禀赋和产业发展规律,新疆和兵团实施优势资源转化战略,资源密集型产业成为兵团工业的支柱产业。与此同时,按照产业转移规律,目前进入兵团的企业大多处于资源密集型产业链的高耗强度、低附加值环节,主要业务多属于技术成熟型、市场饱和型产品。

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大都是市场价格的接受者,难以跳出“研发投入不足—技术实力弱—市场竞争力弱—盈利能力弱—研发资金不足”的恶性怪圈。尤其是,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作为核心竞争力的高新技术,研发投入越来越高,投资收益周期越来越长,风险也就越来越高。

只有夕阳企业,没有夕阳产业。不管什么产业,只要企业有核心技术,就能立于不败之地。因此,面向循环经济,紧紧围绕资源产出率,构建循环性技术创新体系,实现经济发展的转型升级,是资源密集型产业培育核心竞争力的战略选择。

循环型技术创新既能实现企业的“开源”,又能实现企业的“节流”,使企业步入“经济效益越好,研发投入越高,企业竞争力越强”的良性发展轨道。随着企业经济实力的不断攀升,企业研发实力的不断提高,企业才有可能面向现有技术路线进行突破型创新或革命性创新,才能构建起“资源密集型产业技术创新体系”。

新疆天业把循环经济贯穿于企业发展的全过程,通过技术创新促进循环经济,电石渣制水泥技术、电石渣烟气脱硫技术、电石炉气制乙二醇联产1,4-丁二醇技术、烟道气回收制碳酸钠技术、大田农作物膜下滴灌技术的应用,大大降低了能源、资源和水资源消耗,从源头和过程实施减量化、资源化和再利用,实践循环经济理念的同时也为企业带来较好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五、兵团工业循环经济的工作重点

抓住国家循环经济“十百千工程”契机,在做好循环经济专项规划的同时,重点做好如下方面的工作。

一是重点做好工业园区的循环经济发展。以石河子经济技术开发区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为契机,从全局角度、战略角度统筹规划循环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和推进步骤,将循环经济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中,做到统筹安排,合理布局。同时,工业园区在引进和培育大企业、落实各项优惠政策时,要优先支持循环产业链补链项目和废弃物综合利用项目,促进生产要素集聚,形成产业集群,完善循环产业链条,实现园区的循环化发展。工业园区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把“产业寄聚”培育成为招商引资的竞争优势。

二是做好重点行业的循环经济发展。在有色金属、水泥、化学化工、电力等行业,推广循环经济技术,建设一批循环经济示范企业。以循环工业模式为目标,形成以能耗低、污染少、投资密度大、效益好的资源节约、清洁生产、综合利用深加工、高新技术产业和工业生态链企业为主体的产业集群。

三是做好重点企业的循环经济发展。以龙头企业为重点,以点带面,点面结合,推进企业内循环、企业间循环和循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构建资源密集型企业迫切需要的循环化发展环境。

四是构建循环型技术创新体系。紧紧围绕提升产业竞争力、促进经济转型升级这一目标,用循环型技术破解企业技术升级难题,用循环经济破解资源密集行产业发展的悖论,真正依靠先进技术走出一条具有示范作用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刘军国,新疆兵团发展改革委副主任,经济学博士。任志斌,新疆兵团发展改革委环资处副调研员)

作者:刘军国 任志斌

新型工业化循环经济原则论文 篇2:

以循环经济为抓手推动“三化”协调科学发展

一、循环经济是推进“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重要抓手

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核心任务,是持续探索走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以新型工业化为主导、以新型农业现代化为基础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而循环经济则是推进“三化”协调发展的重要抓手。

循环经济要求将生产过程中单位资源消耗降到最低限度,同时利用创新技术将废物再加工处理成为再生资源,彻底改变传统型经济“资源—产品—废物”的单向式运行模式,实现“资源—产品—废物—再生资源”的反馈式闭路循环模式。循环经济模式坚持资源“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原则,与“三化”协调发展要求的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科学协调发展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一)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正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高级形式

新型工业化所要求的“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正是循环经济的内在要求,循环经济可以而且能够为新型工业化道路导航。新型工业化要求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制造业,全面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循环经济的关键就在于技术创新,循环经济的发展必将改变科学技术发展方向,带来新的技术革命。因此,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的技术范式,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方式,为新型工业化开辟了新的道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发展循环经济,循环经济就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发展趋势。

(二)循环经济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路径

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特征:一是节约高效使用各种资源,采用先进生产技术和新工艺,减少资源浪费,走集约发展的道路;二是友好地对待环境,维持发展的城镇系统与稳定的环境系统之间的动态平衡,建设环境友好型城镇,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共处;三是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要避免交通拥堵、公共服务资源紧张、生活幸福感下降等“大城市病”;四是注重城乡统筹发展,城镇化过程要与工业化过程相适应,注重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扩散。

循环经济强调资源节约再生高效利用、减少废弃物的排放、保护生态环境,通过工业和农业的一体化循环、城市和农村的一体化循环、社区、园区、区域的全面循环,可以促进资源的节约高效利用、促进工业与农业互动、改善城乡生态环境,因此循环经济是促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路径。

(三)循环经济是发展新型农业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能够显著缓解农业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冲突,对于农业现代化具有明显推动作用。一是发展循环经济可以通过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多种循环模式的推广,从根本上改变农业生产方式,实现生产的专业化和集约化;通过加大资金和技术要素的投入,提高土地资源的产出率,引导资金、技术等要素向优势产业聚集,提高农业的科技水平和产业竞争力;通过延长农业产业链条,促进农产品深加工,形成生产—加工—销售相互促进的发展机制。二是循环型农业的发展,既可以推广“绿色植保”、科学施肥、农田节水等,降低农产品生产成本,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也可以围绕优势农业产业发展,加快生产和加工基地建设,形成若干个具有优势和特色的农产品产业带。三是通过开发利用新能源、倡导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可以治理和减少农业生产中不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农膜造成的污染,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和循环增值,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四)工农复合型循环经济是促进“三化”融合的纽带

“三化”协调发展,强调的是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之间的同步发展、互动发展,而循环经济正是“三化”融合、协调发展的纽带。通过发展循环经济,特别是三次产业的一体化循环、工业和农业一体化循环、资源再生的一体化、生态环境与保护的城乡一体化,把工业和农业、城市与农村的资源开发利用、生产环节链接起来,正好促进了工业与农业的一体化发展,促进城乡建设的一体化,促进了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融合与协调。

二、发展循环经济促进“三化”协调的总体思路

把握三个结合:把发展循环经济与产业集聚区发展相结合,促进产业集聚发展,推进新型工业化;与城乡统筹发展相结合,发展城乡一体化循环,促进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促进农业现代化。

推进三大转变:以循环经济发展推动产业结构转变,促进新型工业化;以城乡一体化循环推动城乡二元结构转变,促进新型城镇化;以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推动农业生产方式转变,促进新型农业现代化。

实现三大目标: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工农业一体化循环产业效益大幅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大幅改善。

发展循环经济促进“三化”协调的具体途径:通过发展工业循环经济,促进主要产业的绿色发展,培育新兴产业,建设生态工业园,从而提高经济效益,推进新型工业化;通过循环型城市建设、城乡一体化循环发展,推进新型城市化;通过农业循环经济,以龙头企业带动农业产业化,完善农业循环经济体系,推进新型农业现代化。

三、发展循环经济促进“三化”协调的主要任务

(一)推动产业链条循环化、企业生产清潔化、工业园区生态化,促进新型工业化

1.完善循环产业链,构建工业循环产业体系。通过拉长产业链条、推动产业间相互衔接、围绕废弃物开发新产品、创新生产工艺等措施,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进一步完善延伸循环经济产业链条。

2.强化企业清洁生产,打造循环型企业。抓好企业清洁生产,实现资源消耗“减量化”,引导主导产业延伸产业链条,积极发展下游产品和深加工项目,促进资源综合利用。

3.建设循环型园区,促进集聚区循环发展。合理构建园区循环经济产业链,以共生企业群为主体,促进生产工艺纵向与横向耦合,着力形成多元化、多层次的循环经济产业链。按照循环经济理念规划建设产业集聚区,注重集聚区内物质、能量、技术、水资源的系统集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升整体经济运行质量,促进集聚区产业升级。

(二)推进城乡循环一体化、垃圾无害化、废弃物资源化,促进新型城镇化

1.推进城乡一体化循环。充分发挥农业资源优势和农畜产品加工领域已有的产业基础,将产业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在农业基础好的县区设立现代工农复合产业园,建设一批生态工农业复合循环产业示范基地。

2.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积极发展节能环保装备制造业,重点发展节能环保技术和装备制造业,配套发展环保服务业,指导环保企业技术研发和试验平台建设,提高环保产业的创新能力。

3.加快推进城市垃圾、污水资源化利用。强化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回收系统建设,实现生活垃圾就地“减量化”。加快小城镇污水处理厂建设,完善乡镇重点排污企业和人口集中区域管网建设,形成新增减排能力。

4.完善城乡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提高“城市矿产”循环利用水平。建立和完善废旧物资回收利用系统,建成功能齐全的集散市场和信息畅通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平台,提高工业废物的拆解能力,建设一批废旧物资资源化利用示范项目,提高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水平。

(三)推进农业生产标准化、高效化、循环化,促进新型农业现代化

1.建设一批生态农业示范基地。根据“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原则,建设优质玉米生产基地、优质小麦生产基地、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奶源生产基地等专用农产品生产基地,使之成为效益农业的集聚区、绿色农产品的生产区、休闲农业的观光区和现代农业的先行区。

2.发展节约、高效农业。大力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和旱作农业技术,推进土地集约利用,抓好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推广应用,进一步调整优化用肥结构,大力推广节约型施药技术,推广农业有害生物综合治理技术;加快农业机械的更新换代,积极推广节能增效农机设备、技术,提高农机应用水平和农业生产效率。

3.开发和完善多种农业循环模式。一是完善畜产品及深加工产业,打造“粮食种植—畜禽养殖—畜产品精深加工—废弃物处理再利用”生态循环链。二是以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为重点,打造“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生态循环链。三是以沼气建设为纽带,打造“畜禽养殖—粪便—沼气—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生态链。

(作者单位:鹤壁市循环经济发展办公室)

作者:王晶

新型工业化循环经济原则论文 篇3:

低碳经济背景下西部欠发达地区生态化发展的路径选择

内容提要:本文从低碳经济视角考察我国西部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问题,认为发展低碳经济实现生态化发展是现代工业化发展的必然趋势,针对西部地区面临的跨越式快速发展和可持续和谐发展两大艰巨任务,只有推进生态化发展才能尽快缩小与东部发达地区的差距,而构建循环产业集群则是实现生态化发展的有效载体和最佳产业组织模式,最后提出了构建循环产业集群的总体思路与基本原则。

关键词:欠发达地区;生态化发展;低碳经济;循环产业集群;发展路径

随着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快速向现代化目标推进,而中西部地区经济却明显落后, 特别是西部的一些欠发达地区, 经济状况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西部地区面临着跨越式快速发展和可持续和谐发展两大任务。以往依靠产业梯度理论, 即利用东部先进技术等生产要素的转移来实现西部大开发, 只会导致东西部差距越拉越大。西部地区为片面追求经济的数量增长, 不惜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的赶超战略既不能缩小差距, 又造成了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和资源的极大浪费。面对西部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现状,采取何种路径,以什么样的产业组织模式来实现跨越式快速发展和可持续和谐发展,是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和思考的问题。

在当前全球大力发展低碳经济背景下和国家“保增长、调结构、促发展”战略下,西部欠发达地区必须着眼新一轮发展机遇,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大力发展低碳产业、低碳能源和低碳技术,积极构建循环产业集群,大力推进生态工业化,努力消除区位条件弱势, 不断发挥后发优势, 才能迅速提升西部欠发达地区的竞争优势, 走上经济发展的快车道, 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因此, 选择生态化发展路径,努力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绿色发展和低代价发展是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必然选择。

一、发展低碳经济实现生态化发展是现代工业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工业化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现代化不可逾越的必经阶段,高度发达的工业社会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西方国家自工业革命以来开创的工业文明传统发展模式是由技术革命和机器大生产带动,建立在资源高投入的基础之上的,是粗放型或资源消耗型的,走的是一条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许多地方纷纷采取赶超式的传统工业化战略,当地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基本走的是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粗放型发展道路。以土地换资金;以空间求发展;以资源和环境为代价,确实换取了GDP快速增长,却带来了严重的资源环境问题,大量未来赖以发展的宝贵资源消耗殆尽、环境污染积重难返、生态承载力基本达到饱和,对经济社会发展可持续发展构成了严重的威胁。探索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路径业已成为摆在世界各国面前的头等大事,如果选择的好,就能引领未来世界经济发展方向、就能站在历史制高点拥有强大的国际竞争力。

低碳经济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本特征,以应对碳基能源对于气候变暖影响为基本要求,以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基本目的。低碳经济的实质在于提升能源的高效利用、推行区域的清洁发展、促进产品的低碳开发和维持全球的生态平衡,走出一条彻底颠覆传统工业化发展模式的生态工业化道路。生态工业化是全面总结传统工业化道路的历史经验和教训,深刻洞察经济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做出的一项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生态工业化是对传统工业进行整合、协调、控制等以推动工业系统的演进,使之达到由低级工业系统向高效、循环、可持续的三级工业生态系统转化为目的,走出一条低投入、低消耗、少排放和高产出、高质量、高效益相结合的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生态化道路。

二、西部欠发达地区面临着跨越式快速发展和可持续和谐发展两大艰巨任务

我国西部幅员辽阔、自然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和市场潜力巨大、战略位置重要,不少省区地处祖国的内陆边陲,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其经济发展状况直接关系到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边防巩固;关系到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和协调发展,关系到我国是否能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加快西部地区发展对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地区间的差距,推动整个国民经济快速持续健康发展和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最终实现共同繁荣和富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胡锦涛总书记在视察位于西部“两欠地区”的贵州省时指出:对于像贵州这样的西部省区,“只要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有条件、有效益,就要努力加快发展”, “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和矛盾,已日益成为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中的一个突出问题。中国经济能否保持持续、稳定的长波增长,一个关键因素就是能否在较短的时间内解决好西部经济发展问题。尽快缩小东西部差距,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成为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新问题,党和国家把加快西部开发作为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这为西部欠发达地区新时期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对于西部欠发达地区而言,大多数省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仍然处于工业现代化的起步阶段。从我们调查整理的有关数据表1中可以看出,在改革开放后的30年里,“东西部之间的差距”不仅没有缩小,反而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主要表现在GDP总量、人均GDP和经济增长率等方面。此外,有关研究也表明,东西部地区在人均可支配收入、居民消费水平以及在产业结构、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差距,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明显高于西部地区。改革开放后日益拉大的东西部差距,已经严重地影响到了我国经济社会持续稳定的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由于欠发达地区发展水平比发达地区落后,因而摆在其面前的只有两种选择:要么渐进跟随,要么赶超跨越。西部要发展,东部也要发展,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如果仍然按部就班,亦步亦趋,采取跟随战略,其结果只能被越拉越远,继续落后于时代潮流,错失良机,必将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持续陷入被动。在当前发展低碳经济的背景下,面对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的现状,欠发达地区不能简单的以追求生态价值为唯一目标,片面的以“保护生态”为幌子而忽略甚至取消发展的终极价值。加快推进工业化,实现跨越式发展始终是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如果没有工业的充分发展和工业化的不断推进,欠发达地区经济就不可能保持快速增长的态势,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就难以缩小,在全国的落后地位也无法改变。跨越式发展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落后者对先行者走过的某个发展阶段的超常规赶超行为,是后来者以“跨越”方式追赶领先者从而实现快速发展的一种新的发展战略理念。追赶者实现部分阶段跳跃,其结果是缩小了与领先者的距离,甚至超过领先者。西部欠发达地区要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已无常规之路可循,只能走超常规的特殊快车道。因此,西部欠发达地区经济必须走跨越式快速发展之路。

“十七大”报告第一次将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报告中指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缩小区域发展差距”,“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要让人们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的永续发展。“永续发展”这一概念对于正处于大开发中的西部地区尤为重要。由于落后产生出的强烈发展愿望容易导致急于求成和短期行为,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许多地方纷纷采取赶超战略,当地的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但许多地方基本走的是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粗放型发展道路。以土地换资金;以空间求发展;以资源和环境为代价,确实换取了GDP快速增长,却带来了严重的资源环境问题,大量未来赖以发展的宝贵资源消耗殆尽,环境污染积重难返,生态承载力基本达到饱和,经济发展难以持续。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欠发达地区在工业化进程中绝不能再“走老路、走弯路”,必须以生态文明为指导,构建起适合“两欠”地区发展实际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优的生态化发展模式。这是实现西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绿色发展和低代价发展的根本途径,同时也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关系、工业化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西部欠发达地区经济必须走可持续和谐发展之路。

三、探寻西部地区跨越式和谐发展的有效载体和最佳产业组织模式

对于西部地区来说,探寻一种既能保证经济高速增长,实现跨越式发展,又能保证资源高效利用,生态环境得到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俱佳的新型产业组织模式是当务之急。西部地区的跨越式可持续和谐发展,既需要高的产业经济效益,也需要好的环境生态效益。单纯采取产业集群模式或单纯采取循环经济模式都不能很好地实现上述目标。循环产业集群组织模式则能够很好有效地破解这一难题,实现区域产业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和高效。

(一)单纯产业集群模式的优点与不足

产业集群作为一种高效、稳定、快速的产业组织模式,具有较高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以及较强的创新能力和竞争优势,在带动区域经济快速增长方面的作用非常突出。但在其发展过程中也逐渐暴露出诸多问题,其中资源、环境与生态问题尤为突出和普遍。由于我国西部的大部分产业集群都是建立在自然资源禀赋和资源巨大消耗的基础之上,由此造成的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等问题日益严重,并最终成为西部经济发展的瓶颈。因此,传统产业集群模式不能很好地解决资源生态和环境问题,无法完全担负起西部经济可持续和谐发展的重任。

(二)单纯循环经济模式的优点与不足循环经济具有较高的资源利用效率和环境生态效益。然而,单纯的循环经济模式也存在一些不足,最突出的是其运行成本过高导致的经济效益不显著和单链循环结构导致的系统不稳定。由于减排和减耗及转化技术不成熟,导致了其运行的额外成本过高;加上目前普遍存在的原材料价格过低以及资源化和治污成本过高,使得经济效益难以显现。此外,目前的循环经济多为企业间副产品的单链交换模式,从而缺乏柔性,一旦产业的某一环节出现断裂,很可能导致整个产业生态链的失衡和瘫痪。刚性结构导致企业竞争活力缺乏,因而产业效率较低。因此,单纯的循环经济模式无法实现西部经济跨越式快速发展的目标。

(三)循环产业集群模式的优势互补循环产业集群模式是将产业集群与循环经济结合起来,形成两者优势互补的有机统一体。所谓循环产业集群是指按产业生态学原理和循环经济理念营造和构建的,以循环经济模式运行的产业集群。它是在特定区域内以产业链、生态链和价值链以及共性和互补性相联系的众多企业及相关机构所组成的具有物质、能量和信息循环功能的空间聚集体。循环产业集群以资源利用最大化和环境污染最小化为原则;以物质能量的多层次循环和梯级利用为特征;以共享资源和信息为平台;以技术创新为手段;以追求高的经济效率和生态效益为目的,来组织生产经营活动。通过政府扶持、市场培育和企业创新,形成高效有序的自组织结构和合作创新的生态化网络。一方面,它能够弥补产业集群和循环经济单独运行的不足。集群生产的外部经济和产业关联性可以释放集群经济效益,能够弥补单一循环生产中的经济效益不高问题;循环生产也能够通过资源利用最大化和废物排放最小化来解决产业集群出现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问题;另一方面,集群生产和循环利用能够相互促进。集群生产的网络柔性及其合作竞争的优势,刚好能弥补单一循环链条的刚性及其所缺的竞争活力及效率。循环经济的要求能够促进集群的专业化分工,形成“食物网”结构,从而进一步节约了资源,提高了效率,保证了循环系统的稳定性。由此可见,循环产业集群是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历史性跨越的最佳产业组织模式,必将成为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绿色增长极”。

(四)循环产业集群的结构与功能从构成主体来看,循环产业集群首先是由大量具有互惠共生关系的企业群落按照物质循环关系联结构成,而这些企业群落又是由大量相关企业聚集而成,这些企业既有同质的竞争性企业,也有异质的共生性企业,它们构成了复杂的竞争合作关系。从网链结构来看,循环产业集群内的产业链既包含有产业价值链也包含有产业生态链,这两类并不完全重合的产业链条在集群中交织在一起,形成了复杂的多重嵌套的多重循环的自相似循环网络结构,因此具有复杂自组织系统的自相似结构特征。从循环层次来看,循环产业集群内的物质循环是在多个层面多重嵌套的网络环路上进行的,既包括各企业内部的微循环,也包括群落内企业间的中循环,还包括集群内各群落间的大循环,而且各个循环路径具有循环嵌套的网络特征。从共生结构来看,循环产业集群内部由于生产者企业群落、消费者企业群落和分解者企业群落的存在,类似于一个自然生态结构,由于企业之间和群落之间,在物质、能量和信息流动的纵向闭合和横向耦合,从而结成闭环流动的产业共生网络。循环产业集群的结构示意如图2中的(c)所示。

(五)循环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的演化路径

作为一个有机的产业生态系统,循环产业集群具有一般自组织复杂系统的自创生、自生长、自复制、自整合、自学习、自适应等的自组织特性,其形成与发展需要经历由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由无序到有序;从初创到成熟的演化过程。在生命体的自组织过程中,非线性超循环作用的自组织机制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例如,在第一个活细胞自创生过程中,超循环机制就实现了复制与变异、分解与合成、耦合与隔离、协同与竞争、稳定与不稳定的统一,保证了最原始的翻译机构能够产生出来并得以进化。根据自组织理论,非线性复杂系统形成的自组织有序结构,需要在与外界环境的物质、能量、信息方面的交换中维持。

从物质循环演变的角度来看,产业生态系统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不断演化的过程,可分为低级、高级和顶级三个发展阶段。低级(一级)生态系统是一些相互不发生关系的线性物质的叠加,成员之间只有简单的线性关系,其运行方式是无限制地开采资源和抛弃废料。高级(二级)生态系统成员组分之间存在着非线性关系,内部物质循环发挥了重要作用,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但由于总物质的单向流动会导致资源减少和废料增加,仍然不能长期维持下去。顶级(三级)生态系统组分成员间存在着物质的超循环关系,物质在系统内部的形成完全闭路循环,只有太阳能来自外部,此时已无原料与废料之分。理想的产业生态系统是处于二级与三级之间,尽可能接近三级的生态系统,图3(d)。

作为地域化经济的有机聚集体,产业集群有其自身的生命周期和成长规律,它的产生、发展和演化需要一定的空间环境和产业生态位条件,都要经历形成、发展、成熟、衰退等过程。一个成熟的循环产业集群要经历:企业群落,产业集群,创新网络,循环网络等几个发展阶段和过程。其典型的演化路径,图4。

企业群落产业集群创新网络循环网络

图4 循环产业集群的典型演化路径

尽管各类不同的产业集群形成的背景和产生原因各有不同,但一个健康成功的产业集群通常都要经历:聚集形成了企业群落→协同演进为产业集群→升级涌现出创新网络→网链耦合成循环集群等演化过程。循环产业集群的演进过程,图5。

区域企业群落是区域产业集群发展的初级阶段和雏形,产业集群就是在企业群落的基础上演化形成的;区域产业集群是区域创新网络发展的基础和有效载体,区域创新网络则是区域产业集群发展的高级阶段,它是在区域产业集群的基础上通过自组织涌现而演化形成的。正是集群创新网络的出现及其良性循环创新状态,为产业集群提供了持续不断的创新动力和竞争优势,也为循环集群网络的形成奠定了技术基础,从而提升了产业集群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延长了产业集群的生命周期,保持了区域经济的跨越式快速发展和可持续和谐发展的势头。

四、构建循环产业集群的总体思路与基本原则

发展低碳经济实现生态工业化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出路所在,构建循环产业集群是实现生态化发展的有效载体和最佳模式。西部地区具有发展循环产业集群的基础,同时也存在着集群数量少、规模小、集群竞争力不强、集群生产技术落后、集群可持续性不够、集群融资渠道不畅、集群生长环境不佳等不少制约因素。必须针对西部的现实条件和存在的问题,理清构建思路,选择最佳路径和方法,合理规划设计,发挥区域特色优势,消除各种不利因素,营造循环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所需的产业生态条件和政策环境条件,并以市场和政府共同协调配置资源的方式,充分调动集群的自组织机制来促进西部循环产业集群的发展。西部构建循环产业集群的总体思路是:以产业集群的高经济效率和高发展速度以及循环经济的高资源效率和高生态效益,来实现西部地区跨越式快速发展和可持续和谐发展。通过产业集群的生态化、循环经济的集群化以及优势区域的生态集群设计等多种途径,以生态循环原理和集群成长规律来营造和构建产业集群,按照循环经济理念来运行产业集群;通过市场与政府的携手作用和共同协调来充分调动集群的自组织机制,使之在自组织和他组织的共同作用下,真正形成竞争协同、高效有序、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俱佳的西部“绿色增长极”—循环产业集群。对此,在循环产业集群的构建中应该遵循如下原则:

(一)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相互统一原则

以循环产业集群来实现区域产业的经济效益最大化目标与资源利用最大化目标及环境影响最小化目标的统一。通过集群效应和协同竞争优势,来消除产业低效率,获取生产经营效率和规模经济效益;通过循环网络和资源循环利用,来消除外部不经济,获取资源利用效率和环境生态效益。

(二)优特主导与关联产业耦合带动原则

西部省区应该在具有区位优势的地域,选择具有当地优势和特色且关联度大的产业,进行重点培育;通过引进相关产业,延伸和拓展产业链,形成以优特产业为核心主线的产业聚集。这种聚集不是企业的“扎堆”,而是产业链(价值链、生态链、供应链、技术连、资金链、人才链、信息链等)企业的关联聚集。

(三)企业共生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原则集群企业和群落在同一地域内要和平共处,互惠互利,共同发展,只有大中小企业合理分工、建立共生组织才能实现。此外,在特定区位空间内生态环境系统实现经济功能具有能量有限制约性规律,必须正确处理循环集群构建与自然环境取予之间的动态平衡,形成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四)多类群落与多重循环网络连接原则也就是循环产业集群的成员企业多样性和食物网链复杂性原则。集群成员间的供需关系和匹配状况以及供需规模和供需稳定性是影响整个循环集群稳定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循环流量匹配前提下,尽量多吸引和招募不同种类的行业、不同规模的企业进入,形成原材料、产品和服务多样化,使企业 “食物”的来源多渠道、企业之间的联系复杂化,才能保证循环集群的平衡运行和稳定发展。

(五)激励竞争与鼓励合作交叉并重原则

现代产业组织中竞合关系普遍存在,竞争有利于保持创新活力、获得相对优势,而合作则有利于降低成本、保持整体优势。因此,在构建循环产业集群时应注意营造能激励竞争和鼓励合作的产业生态环境,将单个企业间的竞争提升到企业群落之间或更大群体之间,通过不同层面的竞争与合作,保持整个集群的创新活力、经营效率和竞争优势。

(六)有形之手与无形之手协调配合原则

必须同时运用市场与政府的双重手段,通过“有形之手”与“无形之手”的“握手”,共同协调和配置资源,以充分调动起集群系统内部的自组织机制,使之产生自生长、自催化、自复制、自增强、自有序等自组织功能。使集群成长远离原子式的无序竞争状态,形成协同式的有序竞争状态,不断强化集群经济优势、网络创新优势、循环经济优势和区域品牌优势。

今天,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发展低碳经济,构建循环产业集群,推进生态工业化,建设生态文明为西部欠发达地区带来了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新一轮技术革命的历史机遇,我们要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定不移贯彻生态化发展战略,抢抓机遇乘势而上,进一步更新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思路,坚持开发和保护并重,利用与治理同举,遵循自然规律,形成社会发展与自然保护相互依存、相互支撑、山水共融、生态共享、和谐共生的良性循环体系,努力实现西部地区经济社会跨越式快速发展和可持续和谐发展,加快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基金号:10XJY0022)和贵州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中心省社科联基地项目资助。

参考文献:

[1]林树森.加快贵州生态文明建设步伐[EB/OL].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7-10/19/content_6906061.htm.

[2]蔡绍洪.以循环产业集群实现和谐生态经济[J].环境保护,2007,(12).

[3]蔡绍洪,汪劲松等. 区域企业群落向产业集群演化的自组织协同机制[J].经济问题探索,2007,(03).

[4]蔡绍洪.循环产业集群与西部欠发达地区经济的跨越式和谐发展[J].经济纵横,2008,(01).

[5]冯之浚,牛文元.低碳经济与科学发展[J].中国软科学,2009,(08).

[6]贺传皎,李江.循环经济理念下的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 2007,(02).

[作者简介]蔡绍洪(1958—)男,贵州仁怀人,经济学博士,贵州财经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学与区域发展;和思鹏(1982—)男,河南博爱人,哲学硕士,贵州财经学院教师,研究方向:经济伦理学、社会学。

[收稿日期]2010-06-10

责编:黄晓梅;校对:黄晓梅

作者:蔡绍洪 和思鹏

上一篇:农村经济发展中农业经济论文下一篇:知识经济与人力资源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