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工业化论文范文

2022-05-15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新型工业化论文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是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变农民为市民、缩小城乡差距的关键。以重庆市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为例研究发现,重庆市及其各个区县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不协调,从事农业生产而没有在第二、三产业就业的人口也聚集在城镇造成城镇化率偏高,而绝大多数区县工业化发展又没有推动城镇化进程。

第一篇:新型工业化论文范文

新型工业化

关键词 新型工业化 搜索

兵团工业良好的发展势头,在2006年前10个月的运行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质量和效益稳步提高。2006年1月至10月,兵团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31.6亿元,同比增长14%;实现利润5.69亿元,同比增赢2.5亿元;重工业增速达到23.2%,高于轻工业19.4个百分点。

加快发展工业,是2006年兵团上下一致的声音。而兵团各级对加快发展新型工业必要性的认识空前统一,形成了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的良好氛围。正是在这一背景下,2006年,兵团工业克服了建设资金短缺、能源供应不足和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运力紧张等不利因素,实现了持续快速发展。

大项目带动战略成效显著。在新疆天业聚氯乙烯及配套项目之后,兵团重化工产业正向纵深推进。在北天山,兵团重化工业的产业带已见雏形。

目前,新疆天业已经成为新疆最大的氯碱化工生产基地,已形成年产聚氯乙烯30万吨、电石32万吨、烧碱24万吨、水泥35万吨、发电20万千瓦时的生产能力。2006年,天业又投资64亿元,进行二期工程建设,到2010年,公司年新增工业产值可达120亿元,年实现利税12亿元。去年前10个月,新疆天业的主营收入已突破20亿元。2006年的新年报肯定将改写这一记录。

2006年5月29日 ,伊犁南岗化工有限责任公司重化工项目第一期9万吨电石项目顺利投产运营。该项目总体设计年产20万吨聚氯乙烯联产40万吨硫酸钾,项目计划总投资33亿元,建设期为6年。有消息称,二期工程的实施,将使该公司2007年的电石生产能力达到20万吨。可以预见的是,6年后,伊犁河谷将诞生兵团另一个重化工基地。

9月29日,大黄山鸿基焦化公司二期工程开工建设。“鸿基焦化”是以农六师为主投资商的大型资源转化项目。项目全部建成后,将形成年产160万吨焦炭以及相应的焦油、粗苯、煤气等中间产品,最终形成生产精萘、纯苯、二甲苯等精细化工原料以及50万吨尿素、燃料油等20多种产品,年销售收入可达20亿元。工程全部建成投产后,将成为以焦炭为基础,集基础化工、精细化工为一体的大型化工企业。

12月1日,天富热电股份有限公司年产30万吨煤制甲醇项目生产加工设备开始全面订购,标志着兵团又一个大型煤化工项目开工建设。天富煤制甲醇项目采用国内外先进可靠的煤气化制甲醇技术,生产高附加值的化工产品,最终形成以煤转化和能源化工为核心的,集煤、电、油、化工为一体的循环经济型生态产业园区。项目建成后年产值可达2.5亿元。

加快发展新型工业的理念正促使一些师转变观念,创新机制,快速发展。2005年,农十三师工业产值比“九五”末增长了222%。2006年前10个月,该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产值31.6亿元,同比增长14%。农十三师以58.9%的增速高居全兵团之首。

兵团团办工业的恢复性发展为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目前,农四师七十一团双新焦化厂、七○团葡萄酒厂等企业已成为团办工业的代表。

9月25日,中国纺织业巨头华芳集团投资建设的17万锭棉纺项目,在国家级石河子经济技术开发区正式开工投产。燕京啤酒年产10万吨啤酒生产线一期工程建设已近尾声。在石河子经济开发区,以此为代表的一批重点项目的建设,标志着兵团招商引资促工业发展取得了新的进展。

权威人士介绍,今年,兵团将以氯碱化工和煤化工为项目重点,加快重点工业项目建设。同时,将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现有工艺技术装备,重点支持纺织、食品、建材、矿业、化工、农业机械装备和节水器材行业中重大项目的技术改造。

去年岁末召开的兵团工业经济形势分析会上传来消息,2007年,兵团工业新的发展目标已确定:将实现工业增加值81亿元,增长18%。

兵团工业新的腾飞已呈现在我们面前。

第二篇: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研究

摘 要: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是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变农民为市民、缩小城乡差距的关键。以重庆市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为例研究发现,重庆市及其各个区县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不协调,从事农业生产而没有在第二、三产业就业的人口也聚集在城镇造成城镇化率偏高,而绝大多数区县工业化发展又没有推动城镇化进程。

关键词: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标准值法;钱纳里标准法

Research into coordinative development between new-style industrialization and new-style urbanization

—Empirical study based on Chongqing Overall Urban-Rural Comprehensive Matched Reform Experimental Zone

RAN Qi-xiu,ZHOU Bing

(Chongqi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Chongqing 400067,China)

Key words:new-style industrialization;new-style urbanization;standard value method;Chenery Standard Method

我国继2005年在上海浦东新区和天津滨海地区设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来,2007年6月7日,国务院又批准重庆作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在我国中西部选择具有重大影响和带动作用的特大中心城市重庆设立国家统筹城乡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对国家重大政策措施先行试点,突显了国家在新的历史时期加快西部地区发展、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决心,这也是国家推动中西部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和进行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举措。根据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要求,国务院要求试验区全面推进各个领域的体制改革,并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率先突破,大胆创新,尽快形成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对重庆来说,选择重庆设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是自身发展的迫切要求和新的历史机遇。重庆是大城市大农村大库区并存的特殊地区,区位条件和资源环境条件不够优良的发展环境,迫切需要抓住统筹这条主线,改革开放,开拓创新,进行统筹城乡制度和政策的试点,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减少城乡差距,达到区域之间发展相对平衡。统筹城乡的关键在于提高农民收入,加快重庆新型工业化的发展,并通过新型工业化进程,把重庆加快建成我国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和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前,从统筹城乡的角度,结合新型省际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对其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进行研究的学者还不多见。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在国内外学者研究文献的基础上,以重庆市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为例,对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进行重新界定,然后对重庆市及各个区县的工业化和城镇化协调发展情况进行了实证分析,最后提出了统筹城乡过程中加快新型工业化和和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政策建议和措施。本文的研究不仅可以弥补和丰富有关工业化和城镇化关系研究的文献,而且可以根据重庆各个区县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基本状况,科学地把握各个区县进行城乡统筹中加快新型工业化与和新型城镇化的要点,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

1.新型工业化界定

传统定义上的工业化是指机器大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发展并达到占统治地位的过程,即国民经济结构发生了以农业占统治地位向工业占统治地位的转变。按照人均GDP可以将传统定义上的工业化为三个阶段:人均GDP在300美元以下为工业化初期;人均GDP在800美元到3 000美元之间为工业化中期;人均GDP在3 000美元以上为后工业化三个阶段。按此标准我国和我国的许多地区包括重庆正处在工业化中期阶段。传统定义上的工业化它强调生产的物质技术结构的变化以及通过发展工业实现农业部门向非农业部门的转变。从量的扩张上看,传统定义上的工业化最明显的特征是制造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不断上升,农业的比重不断下降。从质的变化上看,制造工业的迅速发展将会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结构的成功转换和社会生产力的大幅度提高。强调一个国家或地区实现工业化的过程就是由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次产业转移、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实现人口城镇化的过程。

而新型工业化是指工业生产方式、工艺技术、生产技术逐渐渗透到农业、服务业等各个产业的过程。它包括城市型工业化和农村型工业化以及城乡综合型工业化。新型工业化应该具备以下四个主要特征:一是生产率的持续提高,整个人口的人均收入在增加,在此基础上社会生活水平明显改善;二是机器、电脑生产方式工具代替手工劳动;三是经济制度和文化的相应变化;四是劳动手段和劳动对象的生产都趋向于专门化,区域与产业分工明确,各类型组织企业成为社会经济的基本细胞。按照龚唯平(2001)的观点:新型工业化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变革过程。包括商品化、市场化、企业制度及其组织结构、国际经济关系以及生产关系等方面的变化,表现为市场经济制度变革的过程。同时新型工业化也是文化层次上的变革过程。包括对旧传统的改造、科技进步、思想观念、社会价值取向等方面的变化,表现为人类文明不断演进的一个不仅包括工业发展而且包括人类社会发展的十分重要的普遍性工程。

2.新型城镇化界定

对于传统城镇化的概念,国内许多学者给出不同的解释。辜胜阻(1991)认为,城镇化是指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人口不断由农村向城镇地区集中的过程;蒙世军(1998)认为,城镇化是社会生产力变化所引起的人类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改变的过程;陈锡文(2001)认为,城镇化是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的传统农业社会向非农业人口占多数的现代文明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汪光焘(2002)认为,城镇化是伴随着现代工业和信息社会、经济社会分工的细化而产生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姜爱林(2004)认为,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从而使城镇数量不断增加,城镇人口规模与地域规模不断扩大的一种自然、社会历史过程。他认为,城镇化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表现在人的地理位置的转移和职业的改变以及由此引起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的演变;另一方面则表现为城镇人口和城市数量的增加、城镇规模的扩大以及城镇经济社会现代化和集约化程度的提高(注:参见:姜爱林. 城镇化与工业化互动关系研究[J]. 财贸研究,2004,(3):1-3. )。

新型城镇化是指社会生产力在市场化、信息化的基础上,在经济制度、经济结构、人口素质、人口居住等方面,由传统农村文明转变成为现代城镇文明的自然历史过程,也是城市生活方式不断向农村扩散和传播的社会过程。新型城镇化它也包括社会生产方式、交换方式向规模化、集约化、市场化发展,生活方式向多元化、社会化发展的过程。按照辜胜阻(2000)的观点,新型城镇化应该具备五个主要特征:一是城镇化的原始积累主要来自于农业;二是城镇化偏重于发展第三产业,而非发展第二产业即工业化;三是城镇化具有明显的二元结构;四是城镇化的动力机制主要是推力而非拉力;五是城镇居民主要以小城镇居住为主,但是有完善的基础设施提供服务。

3.工业化与城镇化之间的关系

城镇化(注:按照国际上通行的城市人口规模最低标准是2000人以上,并且把20万人以下定为小城市;20万~50万人为中等城市;50万~100万人为大城市;100万人以上为特大城市。 )与工业化之间是一种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工业化是城镇化发展的动力,城镇化是工业化发展的土壤;工业化是城镇化的经济支撑,城镇化是工业化的空间形态。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城镇化进程过快,城镇建设消耗的资源过多,投给工业的资源必然不足,工业化及经济发展就会受阻。一旦工业化进程经济发展迟缓,就难以向城镇化及城镇建设提供必要的资金;相反,城镇化发展滞后,工业化缺少城镇基础设施功能支撑也难以快速发展。工业化与城镇化之间的关系还表现在工业化进一步强化了城镇发展的各项功能。如工业化吸纳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为城镇化提供了人口支撑,同时,工业化所形成的大量税收有相当一部分用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成为完善城镇各项功能的主要经济来源。另一方面,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镇的集聚效应促进了工业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具体表现在城镇化通过人口和产业的聚集,加快了产业的分工和专业化的发展,使得工业的生产效率成倍提高。同时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扩大了市场规模,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加快发展。

在具体分析工业化与城镇化水平时,常涉及工业化率、非农化率和城镇化率三个指标。工业化率是用工业劳动力占总劳动力的比重来反映,用IR表示;非农化率用非农产业劳动力占总劳动力的比重来反映,用NR表示;城镇化率用市人口和镇人口占全部人口的百分比来反映,用UR表示。在分析工业化与城镇化关系时,有两种判断方法,一是根据工业化率、非农化率和城镇化率三个指标计算的标准值法;二是钱纳里标准法。标准值法中的标准合理值为劳动力工业化率IR/UR等于0.5 ,劳动力非农化率NR/UR等于1.2(见表1)。

如果劳动力工业化率IR/UR大于0.5 ,劳动力非农化率NR/UR大于1.2,则表明部分在工业部门或非农生产就业的劳动力没有从农村地区向城镇地区聚集,工业化没有带动城镇化发展。如果劳动力工业化率IR/UR小于0.5 ,劳动力非农化率NR/UR小于1.2,则表明部分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也聚集在城镇,而在城镇又无就业岗位可供这些农业人口就业,就会导致无工业化基础的城镇化超前发展现象(注:参见:孔凡文、许世卫. 我国城镇化与工业化发展关系分析与判断[J]. 调研世界,2005,(8):45-47. )。按照钱纳里标准法,人均GNP超过1 000美元时,工业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时,工业化率和城镇化率分别应该达到48.8%和65.8%,劳动力在工业部门的就业比值在36.8%以上,劳动力的非农就业比值在87.8%。

二、重庆市工业化与城镇化进程现状及互动关系分析

1.重庆市工业化与城镇化进程现状

直辖之初,重庆根据自身发展战略把40个区县划分为都市发达经济圈、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渝西经济走廊三大经济发展区。都市发达经济圈界于缙云山与明月山之间,长江与嘉陵江交汇处及其附近河谷地带。包括渝中区、大渡口区、江北区、沙坪坝区、九龙坡区、南岸区、北碚区、渝北区、巴南区等9 个行政区。渝西经济走廊位于成渝、渝黔、遂渝及渝合等交通干线沿线地区内,环绕都市发达经济圈的西部。包括万盛区、双桥区、綦江县、潼南县、铜梁县、大足县、荣昌县、璧山县、江津市、合川市、永川市、南川市等12 个区县(市)。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涉及三峡库区和与之具有很强相似性的武陵山区和大巴山区部分地区,位于都市发达经济圈东部。包括万州区、涪陵区、黔江区、长寿县、梁平县、城口县、丰都县、垫江县、武隆县、忠县、开县、云阳县、奉节县、巫山县、巫溪县、石柱县、秀山县、酉阳县、彭水县等19 个区县(自治县)。从这三大区域来看,2006年都市发达经济圈城镇化率为86.8%,高于全市平均水平,渝西经济走廊城镇化率为40.9%,三峡库区经济生态区城镇化率为30.2%,后两个区域城镇化率都低于全市平均水平。2006年,根据新的“一圈两翼”发展战略,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又得到新的发展。“一圈”简称“一小时经济圈”,它包括潼南、大足、荣昌、铜梁、双桥、永川、璧山、合川、江津、綦江、长寿、涪陵、万盛、南川、渝中、大渡口、江北、沙坪坝、九龙坡、南岸、北碚、渝北和巴南等23个区县,幅员总面积接近28 700平方公里,约占全市幅员总面积的35%。“两翼”是分别指以万州区和黔江区为中心的经济发展带,它包括17个区县,幅员总面积接近53 700平方公里,约占全市幅员总面积的65%。从“一圈两翼” 来看,2006年重庆市“一小时经济圈”的城镇化率为59.7%,“两翼”的平均城镇化率为27.4%,低于全市19.3个百分点。“一小时经济圈”的城镇化率比“两翼”的城镇化率高32.3个百分点,比全市城镇化率高13个百分点。

表2为重庆市主要区县2006年的城镇化水平和工业化水平。应该看到,重庆主要区县的城镇化率水平也呈现较大差距。2006年重庆市总体城镇化率为46.7%,其中最高的是渝中区、江北区、沙坪坝区、大渡口区、南岸区、九龙坡区六个区,其城镇化率达到了100%;而最低是酉阳县和巫溪县,城镇化率仅为17.2%,区县之间发展不平衡现象极为严重。

重庆城镇化率水平的提高的主要原因为小城镇建设的速度不断加快,城镇建设规模、范围和城镇地域不断扩大,使重庆市城镇化率不断提高。另一方面,人口流动速度、流动频率加快,2006年重庆市外出半年以上的人口达到了680.61万人,其中流向城镇的人口达到了90%以上,乡村人口向城镇的转移速度的加快,也使城镇人口增加,城镇化水平提高。从表2可以看出,城镇化率较低的地方,都是属于老少边穷和交通不便的山区,由于受地理条件的限制,其经济发展滞后,二三产业比重过低,城市辐射能力不强,影响了城镇化的发展。

从全国来看,从1996年到2006年,全国城镇化率增长了13.4个百分点,而同期重庆市增长了17.2个百分点,增速比全国快3.8个百分点。1996年,重庆市的城镇化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个百分点,到2006年,已高出全国平均水平2.8个百分点。2000年人口普查时,全市的城镇化率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排第15位,到2006年排在第12位,处于全国中等偏上水平(见表3)。

与最高的东部地区城镇化水平比较,重庆市的城镇化率要低7.8个百分点,与中部地区的城镇化水平比较,重庆市的城镇化率要高6.3个百分点,与西部地区平均值相比较,重庆市的城镇化率要高出11个百分点。与西部地区各个省相比,重庆市在西部各省市中城镇化率的排位居第2位,仅次于内蒙古自治区(见表4)。

2.重庆市工业化与城镇化互动关系分析

按照标准值法计算的重庆市及其各个区县工业化与城镇化互动关系的指标(见表5),根据劳动力工业化率IR/UR等于0.5 ,劳动力非农化率NR/UR等于1.2为合理标准值的研判方法,从重庆整体来看,劳动力工业化率IR/UR等于0.92 ,接近或等于1,明显大于0.5 ,说明重庆工业化与城镇化发展较协调,同时,一定程度上也表明部分在工业部门或非农生产就业的劳动力在农村地区,没有向城镇地区聚集,工业化还没有带动城镇化发展。但是从劳动力非农化率NR/UR等于0.55来看,其值明显小于1.2,说明在城镇存在部分农业人口,表明部分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也聚集(注:聚集:劳动力非农化率比较低,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所占比重高,理论上应该是城镇化率比较低,但是与非农化率相比,重庆市城镇化率相对偏高。对于城镇化率相对偏高解释为:在一定程度上城镇存在部分农业人口。这里聚集的劳动力不一定是实际居住的劳动力。后面聚集的含义与此相同。 )在城镇。还需要通过加快工业化进程来消化第一产业过剩的劳动力。

另外从表5也可以看出,按照标准值要求,劳动力工业化率IR/UR等于0.5左右的区县只有江北区、沙坪坝、九龙坡、南岸区,其他各个区县的劳动力非农化率NR/UR均小于1.2,说明这些区县工业化与城镇化之间的发展也不协调,表明这些区县部分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也聚集在城镇,这些区县也需要通过加快工业化进程来消化第一产业过剩的劳动力。按照钱纳里标准,从表4可以看出,也只有渝中区、大渡口、江北区、沙坪坝、九龙坡、南岸区工业化与城镇化发展较为协调。

从上面分析可知,直辖以来,虽然重庆市工业在快速发展,但从总体上看,产业竞争力和创新能力不强,再加上前几年投资重点是在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方面,而对区域特色产业特别是加工制造业的投入相对较少,因而特色产业的生产能力得不到提高,同时由于重庆市工业的内部结构不合理,长期以来,以资本密集型的能源资源型产业为主导,忽视了就业吸纳率较高的加工制造业的发展,导致工业本身的就业吸纳率偏低,无法大量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另一方面,能够大量增加灵活就业机会的中小企业数量少、素质差,这样会使西部地区农民的非农化的主要路径受阻,加剧了农民就业难的状况。其最终结果是导致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的不均衡现象出现。

三、统筹城乡过程中加快新型工业化和和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的措施

(1)加快具有竞争力的产业和新型工业化的发展。其主要措施有:一是发展特色产业,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二是积极培育和发展对经济增长有重大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产业;三是加速提升装备制造业,积极运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四是优先发展信息技术产业,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五是加快新型工业化的发展。我国城镇化率低的基本原因是非农产业的就业比重低。由于非农产业的就业比重较低,限制了城镇化率的上升。我国非农产业就业比重低是由于服务业发展滞后,制约了非农就业的增长及其比重的上升。服务业的比重远远低于同等收入国家的水平,是我国工业化过程中的一个突出的结构性问题,也是导致城镇化与工业化不协调的主要原因。与传统工业化相比,以工业和以工业生产方式、工艺技术、生产技术渗透的服务业为主的新型工业化具有较高的就业弹性,并且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不断增强对整个就业的带动效应,同时从“十一五”期间我国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变动的趋势看,传统工业吸引就业的空间已经较小,非农产业就业比重的快速上升应主要依靠新型工业化和服务业的迅速扩张来推进城镇化的进程。因此,加快新型工业化发展是统筹城乡发展和加快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的主要措施。

(2)建立统筹城乡一体的就业体制,大力推进农民工待遇的平等化。目前在农民工待遇问题上,农民工承受着同工不同酬、同工不同时、同工不同权的不公待遇。一方面表现为城市取而不予,农民工没有享受到城镇市民所有的子女教育、医疗卫生、计划生育、社会救助等公共服务;另一方面,企业用而不养,农民工在劳保、工资、社保、福利、培训以及劳动力市场信息服务等受到亏待。因此,统筹城乡发展,必须积极推进农民工企业待遇和社会待遇的平等化,清理和取消各种针对农民工进城就业的歧视性规定和不合理限制,建立统筹城乡一体的就业体制,推进农民工待遇的平等化。

(3)加强职业教育。从时间先后顺序上来讲,老一代农民工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素质的退化,有所谓农民工40岁现象,他们接受的正规化教育程度比较低,就业过程中,企业往往努力压低雇佣成本,极少对农民工进行在职培训,人力资本的积累极其缓慢,因此,除了体力之外他们就没有任何其他资本可以交换,随着年龄的增加,老一代农民工的青春逐渐折耗,素质不断退化。新生代农民工或称第二代农民工与改革开放同龄,年龄一般在18~30岁之间,他们大多没有务农经历,也不再适应农村生活,其流动动机在很大程度上已由谋求生存向更高的追求平等和追求现代生活转变。但是,他们素质也相对不高,迫切需要对他们进行职业教育,提高他们的素质以适应新型工业化的需要(注:参见:辜胜阻,易善策,郑凌云. 基于农民工特征的工业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研究[J]. 人口研究,2006,(9):1-7. )。在这方面的具体措施主要有:一是以多种形式、机制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按劳务市场的需要设置专业和课程,达到提高知识、技能和创造力的目的。二是突出培训重点,把新生农村劳动力作为培训重点,对每年农村初高中毕业未升学人员和其他农村新增劳动力,在其自愿转为城市户籍的条件下,就读中职学校实行学费全额资助、生活费包干补助的培训扶持政策,并鼓励其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和技能鉴定,获得职业资格证书,提高其就业竞争能力。

(4)建立统筹城乡的社会保障制度。对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实行工伤、医疗、失业、养老保险,将农民工纳入城市社保体系,并针对农民进城后流动性大的特点,探索社会保障基金和待遇可承接转移的办法,建立起覆盖城乡的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

参考文献:

[1] 姜爱林.城镇化与工业化互动关系研究[J].财贸研究,2004(3):1-3.

[2] 孔凡文,许世卫.我国城镇化与工业化发展关系分析与判断[J].调研世界,2005(8):45-47.

[3] 辜胜阻,易善策,郑凌云.基于农民工特征的工业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研究[J].人口研究,2006(9):1-7.

(编辑:弘 流;校对:段文娟)

作者:冉启秀 周 兵

第三篇:湘潭: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

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湘潭市委、市政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新型工业化作为富民强市的第一推动力,工业连续六年保持20%以上增速,2008年,工业总产值跃上1000亿元台阶,增长40.1%;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比上年提高2.3个百分点;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228.2%,比2000年提高148.5个百分点。工业对GDP贡献率达57%,财政贡献率达70%。

一、将工业化与信息化相结合,不断推动跨越发展

新型工业化的强大生命力就在于直接将信息化与工业化进程结合起来,通过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构建起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科技创新平台和体系,使高新技术不断开拓新的产业发展空间,促进经济强劲增长。早在2001年11月,我们专门就信息化与产业发展问题到广东南海、顺德和深圳等地学习考察,并于2002年在全省率先实施信息化工程,逐步实现由“湘潭制造”向“湘潭创造”的转变,成功跻身了全国制造业信息化试点城市行列。近年来,我们全面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进一步拓展信息化的应用范围,通过采取政府引导、多元投入、示范带动、平台支持等措施,着力抓好信息技术的推广普及与集成示范,将信息化由中央、省属大企业向县(市)区制造业延伸。覆盖到所有成长性较强的制造业;加快推广数字化装备和计算机辅助设计,在生产环节广泛运用信息技术、数字化综合集成应用技术,努力实现设计、生产、管理、营销等全过程的“无纸化”,尤其是在鼓励和引导企业积极推进数控系统、工业生产过程控制、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及工艺、计算机管理系统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促进了信息技术在工业领域的应用,提高了企业科技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目前全市90%的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实施了信息化工程,制造业企业新产品开发周期平均缩短60%,新产品贡献率达到42%,设备新度系数提高20个百分点,资金周转速度提高50%以上。2008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41.2%,比2000年提高11.2个百分点,44家信息化示范企业近年来销售收入年均增长26.4%,利润年均增长49.9%,涌现出湘钢、江南、江滨、五菱、凌天、华菱线缆等30余家国家级和省级制造业信息化示范企业。信息化极大地提高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如我市最先实行制造业信息化的试点示范企业五菱集团,利用信息化和高新区德国工业园区这两个平台,通过互联网将德国公司研发中心的设计样图、技术参数等,传送到湘潭的生产基地,使横跨两洲的两家公司的产品开发实现了无纸化设计、零距离沟通和无缝式链接,开发生产出无机房电梯和特殊电梯,填补了国内空白,一举成为国内电梯行业的领先一族。湘潭平安电气集团原来只是一家生产普通矿山通风设备的民营企业,从2001年开始运用信息技术设计、开发和创新产品,实现产品的数字化集成与创新,仅用几年时间就使传统的矿山通风设备提升为数字化智能型矿山装备系统,使公司成为全国矿山装备行业的龙头企业和首批国家级创新型试点企业,生产的矿用风机连续7年产销量位居全国第一,2008年产品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达到35%。企业销售收入、利税年均增幅高达63%和48%。到2010年,以平安电气为龙头、相关中小企业加盟的矿山装备产业集群,年销售收入将突破50亿元。

二、将科技创新与发展循环经济相结合。确保实现可持续发展

湘潭具有比较完备的工业体系,有较好的装备水平和技术研发能力。但我市的传统工业化走到今天,制度、模式、结构、效率等方面的缺陷也暴露出来。因此,我市推进新型工业化,既没有推倒原有基础重来,也没有囿于现状“穿新鞋走老路”,而是将科技创新与发展循环经济紧密结合,通过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引进和发展新兴产业,切实加强资源节约、减少污染排放、做好环境保护,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一是打造创新平台。通过建设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国家863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全国唯一的机电一体化产业基地和全国专利示范创建城市,抓好湘潭机电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火炬创新创业园、大学科技园、生产力促进中心等科技服务平台建设,为我市科技创新特别是科技成果转化搭建了重要平台,建立了开放高效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和保障体系。目前,全市已建成国家级技术中心3个,博士后工作站3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中心20个,增强了我市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核心动力。二是加快技术进步。我们加大自主创新力度,积极促进成果转化,实施了“431522程”,即围绕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4大高新产业,选择30个左右科技含量高、产业带动力强的高新技术项目进行滚动扶持,培育10大高新技术产业集团,力争到“十一五”末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500亿元以上。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大力实施科技项目工程,重点突破产业化关键技术,着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2008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100家,产品达146个,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358.5亿元,同比增长32.6%,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达到52%。三是加强节能减排。我们在全省率先编制了《节能降耗工作实施意见》,提出了节能降耗及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框架、发展重点、战略步骤和保障措施,为有效地利用资源,最大限度地减少环境污染,促进经济和生态步入良性循环,明确了方向。率先制定并落实《湘潭市节能减排科技支撑行动方案》,全面启动“1126工程”,强化科技节能减排,大幅度提高资源利用率,显著削减废物排放量,“十五”期间共投入技改资金165亿元,大力发展低投入、低能耗、低污染、高效益的“三低一高”产业,压缩淘汰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的“三高一低”产业,初步形成了节能降耗减排及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框架。启动了竹埠港工业区减排关键技术与工程示范、湘钢低浓度烧结烟气脱硫除尘技术、湘潭电厂脱硫石膏综合利用技术、湘潭电化集团低品位锰矿资源高效开发与利用技术等资源环境治理项目。通过有力举措,2008年全市万元GDP综合能耗下降7%,万元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14.8%,工业项目“三同时”执行合格率达到95%以上,主要污染物总量削减率由2007年全省第十位跃居到第二位。

三、将资源整合与产业集聚相结合,突出特色加快发展

在面临诸多不利因素,发展的压力不断加大的情况下,我市工业经济运行保持了速度与效益提升、结构与质量改善、活力与后劲增强的良好态势,主要得益于我们在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中,不求平均用劲、面面俱到,而是抓住重点,突出特色,加大资源整合力度,提

高产业集聚水平,以产业集群为路径,项目建设为抓手,工业园区为载体,走出了一条有湘潭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一是推动产业集聚。设立新型工业化发展引导资金,将10大优势产业集群凝缩为发展先进装备制造及清洁能源装备、精品钢材及深加工、小轿车及零部件、电子信息等四大战略性产业和以现代物流业为主的生产性服务业,产业发展层次得到提升,集聚效应明显增强。出台了《加快企业裂变工作实施方案》,鼓励和支持大企业将新的研发成果、核心技术、仅靠自身努力无法做大的产品裂变发展,2008年全市大企业共裂变项目60多个,形成生产能力534亿元,钢材压延加工、矿山装备及工程机械、汽车及零部件等产业集群快速发展,形成了集群发展的格局。二是实施项目带动。我市把项目建设作为培育产业优势、扩大工业总量、加速新型工业化的重要载体和关键举措,重点抓好了一批关联度高、成长性好的项目。从2000年到2008年,我们共确立和实施项目近600个,完成项目投资近700亿元。2008年,我们进一步加大项目建设特别是大项目的推进力度,湘钢宽厚板深加工、吉利汽车二期、湘机220吨电动轮自卸车等重点项目竣工投产,工业技改项目投资达到130亿元,增长12.8%;建立“两型社会”建设重大项目库,共策划重大项目170个,其中147个进入长株潭试验区建设重大项目库,总投资5241亿元。通过实施项目带动战略,推动了产业的优化升级,实现了湘潭汽车产业的“由无到有”,清洁能源产业的“由小到大”,冶金产业的“由大变强”,极大增强了经济发展的后劲。三是加快园区建设。我们坚持把工业园区作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载体,注重通过园区这一工业发展的重要战略平台,承接产业链条延伸,促进资本集聚、企业集中和产业集群。按照“一业为主、集群发展”的思路,完善园区产业定位,突出主导产业和产业配套体系,使主导产业明晰,园区功能明确,产生园区聚集效应。高新区成功升格为国家级高新区,德国工业园成为长株潭城市群国家新能源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核心园区,以风电为主的新能源产业发展取得突破性进展;九华经济区战略引资、产业升级和集群发展取得新的重大进展,台湾工业园和省、市共建电子信息产业园正式挂牌;昭山开发区立足生态特质,规划提升和项目建设加快推进。目前,全市6个园区已经成为产业发展的优势平台,园区销售收入和税收每年保持40%以上的增长速度。2008年园区实现销售收入增长43.7%,园区工业总产值占全市的20.2%,预计到2010年将占到40%以上的份额。

四、将工业发展与统筹协调发展相结合,坚持做到又好又快发展

新型工业化是统筹协调发展的工业化。我们坚持把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作为统筹协调经济社会发展的切入点,充分利用现代工业文明的最新成果,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产业支撑,为区域整体实力的提升和第一、三次产业的发展提供“引擎”动力,切实促进了经济总体质量的提高,推动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一是用工业化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我们坚持用现代工业的理念抓现代农业,把农业产业化作为工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工业生产方式推进农业,促进农产品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形成了以养殖、饲料、兽药生产、肉食加工、皮革加工为链条的产业化发展格局,畜牧业及相关产业产值迅速增长,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2008年农业产业化总产值增长46%,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新增2个,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新增13家。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64.2万人,实现劳务收入增长12%。使农民得到了真正的实惠,2008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00年增长1.34倍。二是用工业化推进县域经济发展。在加速推进我市新型工业化进程中,我们瞄准建设经济强县(市、区)的目标,把县域工业的发展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立足各县资源和基础,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确定发展方向和发展重点,坚持以本地资源为依托,以科技创新为手段,集中力量发展优势产业,突出发展资源加工型、劳动密集型工业,努力构筑和形成县域工业支柱,推动了县域工业上规模上水平,2008年五个县市区累计完成规模工业总产值388.46亿元,同比增长43.5%,各县(市、区)基本保持同步增长,增幅都超过了40%。三是用工业化推进服务业发展。工业生产包含了生产链和服务链两个链条。我市围绕服务重点产业和重点企业,大力发展现代流通业、现代服务业,加快建设铁牛埠港口、万博港、步步高、大汉钢材物流中心等重点物流项目,大力发展工业、商贸、水运三大物流产业,重点建设好九华、双马2个现代工业物流园,努力建设现代商贸物流产业基地,形成了区域内竞争有序的物流体系,促进了物流成本的降低和速度的提升。我市还根据时代发展要求,按照大工业的发展思路,加快资本、技术、信息等要素市场的建设,切实加快现代金融、工业设计、信息咨询、检测认证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满足企业日益多样化的服务需求,促进了服务业与工业的深度融合和互动发展。

(作者系中共湘潭市委书记)

作者:彭宪法

上一篇:议论文教学论文范文下一篇:阶梯式教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