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勤四环节教学法

2024-04-17

三勤四环节教学法(通用8篇)

篇1:三勤四环节教学法

小河一中“三勤四环节教学法”实验开展情况汇报

小河一中自成为“三勤四环节”实验学校以后,学校积极努力,广泛发动教师和学生,以“科学、严谨、实效”为目标,认真参与实验当中去。学校现在所有科目已经全部加入到实验中,广大教师积极探索,认真学习,刻苦钻研,“三勤四环节”实验正在顺利开展中。先将前期工作情况进行简要汇报。

一、高度重视,认真组织,加强领导。

我校成为第二批“三勤四环节”实验学校后,学校多次召开校委会进行研究部署“三勤四环节”实验开展工作。成立了以侯本山校长为组长的“三勤四环节”实验领导小组,对组员进行了细致而明确的分工,制定了“三勤四环节”实验教师管理制度和考评办法,并讨论通过了对实验优秀教师的奖励办法,加大实验经费的投入,确保实验工作顺利有效的进行,取得较好的实验成果。

二、认真组织学习,确保实验工作扎实有效的开展。

我校通过印制有关“三勤四环节”实验的具体环节和操作理论知识、组织优秀教师进行观摩课研讨、集体进行学案编写等方法对全体教师进行了培训学习,使教师尽快熟悉“三勤四环节”实验方法和步骤,在教学中进行推广和运用。

定期召开实验工作开展反馈总结会(每两周一次),会议做到定人员,定时间、定问题,及时解决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集思广益,加快教师实验成长。

认真组织听评课活动,实验领导小组深入到课堂,配合教研组

长带领组员找差距、寻不足,追进步、求创新。通过相互听评课活动,促进教师实验能力的提高。

加强业务学习,提高理论素养。为了让教师尽快熟悉“三勤四环节”实验的方法步骤,我们利用业务学习时间和集体办公时间,以教研组为单位学习“三勤四环节”实验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参加实验教师撰写的论文。以减少实验的盲目性和失误,用理论指导实验工作的顺利实施。

三、通过结对子,引领实验顺利开展

我校与市兰苑中学早在2007年冬就有了良好的交流学习的关系,在我校成为“三勤四环节”实验学校后,我校加强了和市兰苑中学的交流学习联系,邀请他们选派优秀教师到我校对实验工作进行指导和帮助,我们也选派积极分子到市兰苑中学进行学习观摩,有效的加快了我校实验工作的进行。

现在我校“三勤四环节”实验正在扎扎实实的进行,教师思想观念发生了可喜的改变,学生学习精神面貌也有了巨大的变化。“三勤四环节”实验正在我校生根发芽,成为教学实验的主旋律。

2009年12月

“三勤四环节教学法”实验开展情况汇报

小河一中

2009年12月

篇2:三勤四环节教学法

1、我校首先成立了“四环节教学法”推广应用领导小组,并在微机上为每位教师打印了一份“四环节教学法”学习材料,这就为全体教师学习运用“四环节教学法”提供了有力保障。

2、我们采取教研组集体学习,课余时间教师自由探讨,以课堂为实验平台把我校学习推广运用“四环节教学法”的活动推向了高潮。同时我们教师都写出了学习心得。

3、在采用各种学习方式的基础上,学校开展了公开课活动,我校的每位教师以“四环节教学法”为模式,在自己的讲台上展示了学用风采,并组织教师进行认真的评课和研讨。学用实践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在我校已有二分之一的教师能应用四环节教学法进行教学。

现在,我校学习运用“四环节教学法”的活动正在进入新的高潮,它必将为我校的教育科研工作取得辉煌插上腾飞的翅膀。

百尺集小学

2011年6月

“四环节教学法”学习推广应用阶段性小结

百尺集小学

篇3:“四环节”课堂教学模式

1.《纲要》精神。《十二五教育规划纲要》指出,学校教育要坚持能力为重,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让学生学会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促进学生适应社会,开创美好未来。

2.合作学习理论。合作学习理论认为,主体性是人作为社会活动主体的本质属性,它包括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三个基本特征。自主性是对自我的认识和实现自我不断完善,主动性是对现实的积极认识和对外界适应的能力,创造性是对现实的超越,是主体性的最高再现。三个特性都是建立在合作的基础之上,合作学习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热爱学习,在整个过程中,学生人人参与,成为学习主体,相信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

3.构建主义理论。构建主义理论的核心是如何缩小学习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实现广泛而灵活的迁移。构建主义知识观认为,知识的理解只能由个体学习者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它取决于个体特定情境下的学习历程。构建主义学生观认为,学生有丰富的经验世界,具有巨大潜能,学生的经验世界是个性化的、独特的。因此,教学要把学生的现有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

4.教育学、心理学理论。教育学认为,班级学习本身具有社会性和合作性,创新是班级合作学习必不可少的。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是有个别差异的,这种差异具有一定的互补性,利用学生的个体差异,合理进行课堂分组学习,在分组中对学生进行合理搭配,包括在性别、兴趣、能力、学习水平、家庭背景等方面的合理搭配,做到差异互补,促使其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四环节”课堂模式的支撑点

1.支撑点之一:学生的积极参与。第一,教师要充满激情地投身于教学之中,创设学生主动参与的课堂情境,要以自己的激情,即生动、风趣、幽默、激昂的神态和语言去感染学生,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第二,精心、巧妙地提出能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引领学生参与到学习氛围之中。教师的提问应有层次,先易后难,步步深入,既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独立思考,又要能引发学生合作探究,实现学生之间的互帮互助、互研互动。第三,面向全体学生,鼓励学生大胆参与。对弱势学生,教师要特别给予关注,让他们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

2.支撑点之二:教学流程的创新。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师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生成长的引路人。所以,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应能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是否做到三个“三”:“三主”,即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三自”,即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分析问题、自己解决问题;“三有”,即让学生有所发现、有所探究、有所创新。这里学生的“三自”“三有”都离不开教师的指导与引导,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教学,目的是为了学生能掌握新技能、吸收新知识、提高思维能力。

3.支撑点之三:课堂价值的提升。课堂是学校教育的细胞,学生在学校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里度过的,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在课堂,学校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也主要依赖课堂。可以说,课堂是学校教育中重要的基本的组成部分。教育改革的实践证明:教育改革如果最终不能影响到课堂的改变,这样的改革就是失败的。课堂的价值提升离不开课堂的构成要素,教师是构成课堂的主要因素,学生是构成课堂的基础,教学设备是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室是课堂的空间,教育目标是课堂存在的价值基础,课堂规范是课堂的组织基础,知识信息是课堂活动的主要内容,时间是课堂延续的保证。

三、“四环节”课堂模式的平台构建

1.建构教师理论学习平台。改革是一种创新,改革课堂教学模式的关键在教师思想意识的转变。我校将教师思想转变作为切入点,把课改意识作为思想工作的永恒主题,引领全体教职工克难奋进、拼博奉献、教学相长;我校建立周教研活动制度,每周一、二下午第三节开展课堂教学研究活动,每周三、四上午第一节开展常态课活动。周教研活动以年级为单位,以“课堂教学”研究为核心内容,理论与课堂实践相融合,人人参与,个个动手,努力做到公开课常态化、常态课公开化和备课优质化、上课最优化。

2. 建构学生小组合作平台。建立合作型学习小组,每个组安排4~6人,组长由各小组成员竞争上岗,让他们轮流当组长,使他们有机会展示自己的能力,体验成功的喜悦。我校不看教师讲得多么精彩,而看学生学的是否生动,要求做到人人参与、个个展示,激活思维、释放潜能。课桌摆放有利于小组合作,每个教室除了两块大黑板外,还有小白板 ,可以即时展示学生的预习成果和让学生现场讲解示范。教师把课堂空间让给学生,培养学生主动求知、勤于思考、认真倾听、善于吸纳、敢于质疑、自信展示、善于合作、积极分享的学习品质。

3.建构师生互动平台。学校提出“四环节”课堂教学模式,倡导“教学相长、共同创造”八字原则,教师充分参与学生学习活动,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使课堂教学焕发出生机与活力。师生关系的重构,极大地调动了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教师不断创新的情境创设中,学生有了活动和求知的乐趣,学习不再是件苦差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师生双方在教与学中互动参与、相互激励、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充分发挥了教师“教”和学生“学”两个主体的作用,使师生在互动过程中顺利完成了教学任务、实现了教学目标,调动了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积极性,创造了师生之间平等的、和谐的、愉快的、健康的学习氛围,使教师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方法得到了有机融合和统一。

四、“四环节”课堂模式的操作流程

1.基本原则:以学生为本,以教师为主导。

2.课堂模式:激趣导入—探究新知—实践运用—归纳拓展,简称“四环节”课堂教学模式。

3.操作流程:

第一环节———激趣导入。教师通过以旧引新、引发悬念等方式来导入,激发学生活动的兴趣,营造出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在这一环节中,以学生的内部活动为主,主要是学习兴趣的激发,运用多媒体、实物演示、挂图、游戏、谜语、故事情境、有效设问等手段,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唤起学生参与的欲望,引起学生参与的兴趣,让学生产生良好的学习心态,让学生有充分心理准备,做到“课伊始、趣亦生”。

第二环节———探究新知。教师精心设计问题,组织学生采用适当的活动形式,让学生互相启发、相互交流、获得共识。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自主探究,以关键问题为目标,以学法指导为手段,以自主学习为主体。小组合作质疑交流,解决关键问题,以学习活动为载体,通过生生、师生互动,释疑解难。

第三环节——实践运用。在小组自学的基础上,组织学生交流学习体会,并提出学习过程中的疑难问题,根据问题的具体情况,由教师点拨或学生互相启发。在这一环节中,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形成师生之间知识、情感的多向交流。活动形式以常规性的问答以及学生之间的争论为主,包括反馈交流,活动展示;设计有针对性、层次性、多样性的练习;当堂矫正,适时指导。在学生理解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布置练习,让学生当堂完成并批改,对作业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教师及时进行补偿性教学 ,使学生人人基本过关。

篇4:三勤四环节教学法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生物学的教学就离不开生物学实验。现代生物学关于实验教学地思想是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实验的设计、操作过程,获得具体的经验,从而达到形成、巩固并扩充科学概念和理论的目的。为此,在初中新教材中都增添了许多培养学生这方面能力的探究性实验,如初中的“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等;实践也证明,学生主动参与这些教学活动,不仅有利于学生主动完成知识构建,深刻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而且能促进学生主体性(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和社会性)的发展。

定向·诱导

实验探究中实施探索性学生实验只是具有“探索”的性质,既不是创造发明,也不是让学生象前辈那样,在荆棘满布的科学小径上摸索。因而,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坚持有准备地进行实践,而不能盲目上阵,无的放矢。课前,教师要做必要的有目的的引导,使学生对探索的目的和途径有比较明确的认识。

如何进行诱导准备呢?一般有两种做法:一种是由教师根据实验目的,设计一系列程序性实验,课前印成学案,发给学生预习准备。另一种则由教师创造必要条件,启发学生自己设计实验。

自学·探索

这个阶段学生将亲自动手实验。要求他们:细观测、勤思索、善总结。探究实验的目的并不在于得出一个统一的结果,而重在使学生真正参与探究过程,从过程中获得具体经验和方法训练。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改变追求统一结果的习惯,引导他们关注探究的过程。最好的办法是要求学生边实验,边记录。实验记录能如实放映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参与程度。

在实验过程,教师应深入一个小组参与实验的全过程,掌握具体,准确的学生操作的细节;同时要注意全面巡视,了解整体情况;还应收集来自小组长和课代表的反馈信息,了解实验过程中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和具有代表性的问题,以便教师能及时的给予指点和帮助纠正。有时候,一个实验只能在课堂上完成一部分,其余需在课后完成。这时教师不能完全放手让学生去做,应该不定时地去督促,指导和学生一起把实验完成。

实验结束后,教师应要求学生重新审查自己的实验过程,并以书面的形式整理出一份较详细清晰的实验方案。方案应包括:实验目的,材料用具,方法步骤和实验结果等。这项训练有助于学生形成审、慎、密,条理清晰的思维习惯,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

讨论·解疑

师要充分肯定学生、鼓励学生,千万不能打消学生积极性,扼杀学生的自尊心。学生讨论也好,发言也好,不可能不出错误,作为教师要明确:重要的是学生积极发言、勇于参与的精神,而不是答案的唯一性、正确性。

教师要着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约束,不要太在乎学习过程中的一点点小偏差,只要学生主动学习,将来自然会明白的。

教师要充分备课,这是搞好讨论的基础。一是要准备难易适度的问题,让学生讨论,并且要符合课堂内容,不能看似热闹却没有效果。二是讨论课堂上随机生成的问题。三是教师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以备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四是对学生的讨论进行适时的点拨。例如:在“探究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这个实验时,教师可出示给学生下列材料——打破休眠期的完整的种子,子叶被虫咬过的种子,剪去部分胚的种子,处于休眠期的完整种子,被煮熟的种子等。让学生判断哪些种子能萌发,哪些种子不能萌发,并思考为什么。学生可以讨论并谈出个人的看法,此后,教师可引导学生产生明确的问题指向,即作出假设:种子萌发需要的自身条件是有完整的胚并打破休眠期。

反馈·总结

反馈练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练习题要沿着理解掌握,巩固发展,应用深化的顺序步步深入,又要兼顾学生学习上的个性差异,不搞“齐步走”,因此反馈练习应有层次。第一层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型,第二层面向大多数学生的提高型,第三层面向学有余力学生的发展型。

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能力、爱好选做一题。由于不同层次的练习适应不同知识水平的学生,学习兴趣高,投入快,练得主动。教师适时给差生个别辅导,给优生点拨启发,使学生在各自水平的层次上学到知识,获得成功。

课堂总结要巧妙设疑。大部分教师在新课教学的导入、引探环节非常注重巧妙设疑,但在课堂总结部分往往缺乏这一意识。其实,如果在课堂总结部分巧设疑问,往往能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奇效,学生会兴趣大增,进而思维活跃。课堂总结还要适度提升。很多教师的课堂总结好像在机械地完成一个必须完成的任务,总是以“你学会了什么”“你掌握了什么”等问题来草草收场,学生难以达到知识上的提升和情感上的升华。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课堂总结部分进行有效的预设,让学生获得更丰富的学习体验。

篇5:中学“三勤四环节”研究计划

坚持“以研立校、科研兴教”的指导思想,进一步突出教育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以教育科研为先导,突出教研、科研两位一体的优势,大力加强教育教学研究,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内涵式发展新路子,通过“定向•诱导”、“自学•探究”、讨论•解疑“、反馈•总结”四个环节的教与学,促使学生养成“勤动脑、勤动口、勤动手”的良好学习习惯,改进学习方式和学习行为,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工作目标

1、经过3年的实践探索,我们计划在全校范围内,使我们的所有教师都经过“三勤四环节”课题研究这一历练,本着“问题课题化、教学科研化、成果效益化”的目标奋斗,让老师在研究中成长、在合作中成长、在积累中成长、在反思中成长。

2、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提高学习兴趣;促进身心和谐发展、养成良好道德品质;张扬个性、体现自我。

3、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三、活动步骤

1、起步阶段,动员、督促、指导。(2011年4月——2011年6月)

(1)、召开动员会

实验伊始,学校要求教师参与研究的课题,要依据年级学科特点、教师个人情况,本着解决教育教学工作中实际问题的指导思想,动员教师积极学习实验。学校要求每个教研组都要围绕“三勤四环节”选择课题,人人参与课题研究。

(2)做好宣传

充分利用学校例会和业务学习会做好“三勤四环节”实验优越性的宣传工作,让课改理念深入人心,让人人思动,充满实验的热情和激情,为“三勤四环节”实验的顺利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3)做好培训工作

利用业务学习时间对全体教师进行“三勤四环节”实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背景基础、依据内容、方法手段、基础理论和推广的经验进行培训学习。

2、发展阶段,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2011年7月-2011年7月)

(1)制定《“三勤四环节”实验三年课题规划》、《关于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开展“三勤四环节”实验课题研究的意见》

(2)固定“三勤四环节”实验反思交流活动的时间、地点、人员、主题。

(3)、加强课堂教学指导和反馈,人人熟练掌握“三勤四环节”教学模式。

3、提高阶段,成果化、效益化、推广化。(2011年8月——2011年12月)

(1)每位教师要根据自己参加实验的情况,认真撰写实验报告和实验论文。

(2)教学思想更加活跃,教学模式进一步完善,教学成绩进一步提高。

(3)评选实验优秀教师、评选实验优秀论文。

四、活动方法:

1、面向全体教师,扎实、有效地开展学习“三勤四环节”教学法活动。首先将“三勤四环节”教学法的有关内容复制打印,保证全乡教师人手一份,使其学习实践有依据有内容,培养教师的教改意识,使教师在教育理念、业务素质等方面得到进一步提高。

2、坚持集中学习和分散学习的相结合方法,要求人人写出学习心得笔记,并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三勤四环节”教学法逐步应用到自己的教学之中。

3、以教研活动为载体,全面推进学校校本教研活动。校本教研是教师在自身实践经验基础上不断构建自身专业知识与能力的过程,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学校各教研组结合自身具体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校本研究计划。在学习实践“三勤四环节”教学法过程中,通过课案研讨、专题研究、教育叙事、同伴互助、对话交流等多种形式,围绕学习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和课堂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反思,不断改进,力求取得明显实效。

4、落实教师集体备课制度。积极开展以学习“三勤四环节”教学法为单位的同一学科教师集体备课制度。集体备课由学区教研组长负责。备课时间根据情况而定,一般分为单元或教学周进行。学习“三勤四环节”集体备课要形成制度,长期坚持。

5、组织开展学习“三勤四环节”优质课评选活动。在全乡开展学习“三勤四环节”教学法优质课展示评选活动,努力改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水平,提高学科教师的专业水平。

6、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大练教学基本功。有组织、有计划的落实开展教学大练兵活动,以赛代培,以赛促教,使教师认识到优秀课堂就在我们身边,优秀教师就在我们身边,树典型、立标兵,激励和促进广大教师积极投身于课程改革。五、三勤四环节实施中应注意到的问题

第一,“三勤”、“四环节”不是孤立的,而是彼此相连,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学生通过“三勤”推动“四环节”的完成;反过来,学生通过“四环节”的完成,又可以促进“三勤”习惯的养成。特别是“四环节”,既是层层推进,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又能体现学生知识—能力—觉悟的内在需要和身心发展的规律。但在实际运用中,这四个环节很难面面俱到,不同环节的时间划分,应根据教学内容和不同年龄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生基础的好坏来确定。四个环节之间是相互交融的,自学、精讲、实践都离不开讨论,在讨论中自学,精讲讨论都是必要的。讨论体现了民主的教学氛围和新型的师生关系,它像一条线贯穿在整个教学环节之中,把四个环节连成一体。讨论是师生关系的“润滑剂”,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和教师主导作用的桥梁和纽带。

第二,正确处理教学内容与“三勤四环节教学法”之间的关系。首先,课堂教学的内容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决定了学生主体作用和教师主导作用在教学中是互动的、协调的。其次,“三勤四环节教学法”作为一种教学模式的出现,不能代替教学内容,而只是实现教学内容的手段,实际运用中,要防止过分地强调这个形式,变成形式化、教条化,忽视教学内容的决定作用。所以在教学中既要发挥它对教学内容的积极影响,又要克服不顾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生搬硬套。

第三,学习小组的组建与激励机制并重。制定小组讨论纪律,发挥小组成员间的监督作用是十分必要的。教师应调动小组长的积极性、创造性,树立小组长的威信。教师要及时了解小组讨论中遇到的问题与困难,及时给予纠正或肯定,寻求改进办法。

第四,预习提纲、课堂练习、课后练习的布置一定要适度。预习提纲应有利于学生钻研教材,课堂练习应侧重于突出重点,课后练习应侧重于巩固知识,把课堂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中,三者都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关键因素,是对学生自觉性和自律能力的考验。

第五,正确处理优生和差生的关系。教学过程中要始终兼顾优生和差生,自学提纲要难易适度,讨论时要充分发扬民主,鼓励学生大胆发言。一般来说,优生较大胆,差生不太主动。对差生应提较容易的问题,进行必要的鼓励,调动他们参与教学的积极性,课后应多接触差生,了解他们的想法,纠正错误观点,消除差生对教师提问的恐惧心理,增强自信心。

第六,正确处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新的教学方法,需要新的师生关系,“感人心者莫先乎于情”。这就要求教师转变观念,放下架子,深入了解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在教学中注意把培养积极学习的情感放在重要地位,通过与学生平等、亲切、无拘束地交流,使课堂气氛温馨宜人,热情积极,学生才能“亲其师,信其道”。

六、学校措施

1、讲学习,重培训。鼓励教师外地学习观摩,邀请专家到校指导培训。

2、搭平台,促交流。以备课组(同一办公室)为单位的课题研究小组,方便教师随时随地展开科研。开题报告会、中期汇报会,实验反思会、结题评审会等为教师展示交流架梯搭桥,起到了共同学习、发展提高的作用。

3、领导带头,骨干引领,全员参与。课题研究中,领导要转变角色,变旁观者、指导者为直接的组织者、参与者,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整改措施,使课题研究朝着良性健康的方向发展。

4、整章建制,赏罚并举,有效激励。成立课题领导小组,负责组织管理研究队伍,并对研究方案的实施进行调控,及时总结研究成果,确保课题研究正确、有效地开展;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不断提高教师的课题研究水平;加大经费投入,有计划、有步骤地培训课题组教师;

篇6:三勤四环节教学法

一、四环节教学模式的产生在以前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是在采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即所谓的“五段法”(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解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及其变式。但是该教学模式始终是以书本知识为本位,忽视学生的直接经验,在教学中也是始终以老师为本位,无视了学生们的主体地位,教师在讲坛上进行注入式讲授,而学生就是满堂灌,只是一种单向的不平等的师生地位。并且传统的教学模式让教师忽视了学生的学习过程,过多地注重教案的作用,照本宣科,弊端重重。正是针对于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素质教育应运而生,素质教育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改革是以学生发展为本位、以学生学为本位、以开放性为本位。而我校一直以来倡导的四环节教学模式是对传统授课的一种超越,它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之不再是“坐地等花开”般被动,培养缺乏想象力与创造力的书呆子,而是成为思维活跃、感情丰富的求学者探索者,这样不但可以实现教育教学的真实目的,也能切实回归到教育教学的本色。四环节教学模式重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积极性,促进课堂“五化”:课堂教学生活化、学生学习兴趣化、师生互动有效化、教学方法最优化、教学效果反馈最大化,使课堂精彩纷呈。四环节课堂教学模式在我校已经开展多年,经过各位优秀教师的不断探索与实践,我校的四环节模式已颇为成熟,成效显著,影响广泛,并相继在石家庄市、河北省乃至全国都获得了高度评价和肯定。

二、四环节课堂教学模式(一)项目设置项目设置主要是体现在课前预习与课堂各项活动的合理设置方面。而我在日常教学实践中非常注重学生的预习任务设置,并要求学生不断坚持以便于养成自然而然的学习习惯。课前预习可培养自学能力与独立思维能力。经过预习,学生可以对要学的知识心中有数,容易跟上老师讲课的思路,甚至可以跑到老师思路的前面去。同时有效的预习课文可以增强记忆效果。学生通过预习在有了初步印象之后,再加上课上老师的讲解、分析和自己的进一步学习,理解会更为深刻,从而加强记忆。适当的预习并且还能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带着预习中的问题听课,就能启动好奇心和求知欲,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我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会从听、读、写、查和疑五个方面让学生入手。1.听:在做预习之前,学生要认真听老师的要求,即课前预习什么、预习多少。要根据课堂教学的进度,结合老师布置的内容来预习。2.读:通读课文五遍以上,体会字里行间所体现出来的作者意图。3.写:(1)生字,通过查阅字典等工具书去解决读音问题;(2)解词,遇到不认识或不理解的词语,先做个记号,然后联系其所处的上下文,猜测词义,作出判断。因为语言环境不同,词的意思也有差别;(3)简单概括一下文章主要内容。4.查:上网查阅相关资料,以便更进一步了解文章内容。5.疑:将自己对文章中不理解的地方或不熟悉的词组及句式用符号标注起来。如果老师在课上解决了,自己要好好消化。但如果没有提及,一定要积极和老师交流沟通,及时解决问题。(二)完成项目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对于完成项目这一环节主要是起到注重点拨的作用。1.精讲点拨。精讲点拨的目的在于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为自主建构新知识奠定扎实的基础。“精讲点拨”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有以下三种:(1)吃透教材,掌握学生,确定讲解重点;(2)选准精讲的内容,突破难点;(3)把握重点、难点,注重精讲解疑。精讲点拨有法而无模式,需要相时而动,当点则点,当拨则拨。2.巩固训练。只有精讲和点拨,没有趁热打铁的课堂巩固练习也是不够的,这也是我参加多次培训的心得,在点拨之后应该就当堂所授内容及时练习巩固。可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如小测、听写或是口头练习等,让学生切实能掌握当日常所学,并能学以致用。

(三)交流展示培养学生分析、研究、探索、创新能力是新课程理念的核心内容,在交流展示之前学生们可以参与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一种有效方法,有利于培养探究意识和合作精神。而在实际划分学习小组时要做到:“一发挥”、“二注重”、“三调动”、“四作用”,即(1)发挥潜能,合理配置小组人员;(2)注重激励,及时反馈合作成果;(3)充分调动组长积极性;(4)教师发挥穿针引线的作用。学生当堂展示是对小组合作学习成果的汇报。学生展示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可以通过话剧、报道或是总结式文章来展示交流所得。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敏锐地发现学生在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为下节课的内容做好准备。

篇7:四环节教学法

为贯彻落实我县“四环节教学法”方案,进一步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的学习态度,达到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特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加强对“四环节教学法”的思想认识

全体教师要从提高自身教学水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自身专业化成长的高度认识此项工作的重要性,更新观念,提高认识,积极参与教学改革。

“四环节教学法”四个环节的重点就是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四个环节的核心就是让学生“尝试学习”。是从青少年好奇,好问,好动的心理特点出发,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自己去尝试,发现问题,回答和解决问题,使他们成为知识的尝试者,探索者,发现者。

四个环节相辅相成,都是在学生动脑动口和动手中进行的。老师在教学中要多一些允许,给学生出错的机会。“四环节教学法”是一种科学的学习方式,它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探索的权利还给学生,把张扬个性的自然性还给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可以使学困生比率显著降低,及格率,优秀率显著提高。

二、成立“四环节教学法”领导小组

为了让“四环节”教学模式在各年级各学科段全面实施,学校成立以校长为组长,教导主任和教研组长为副组长,各任课教师为组员的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四环节教学法”的贯彻落实。

各位教师要在小组的引领下,积极参加教研活动,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要结合自己所教学科、学段、学情积极探索如何在本学科落实四环节的教学模式,不断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现高效教学。

三、学习“四环节教学法”的操作步骤

为了让老师能够熟练掌握并灵活运用“四环节”教学模式,在实践中有思考有发展有创新有提升,为进一步完善、提炼“四环节”课堂教学模式,组织所有教师学习“四环节教学法”。通过学习,对“四环节教学法”的具体操作步骤有了明确的认识。让教师建立起“四环节”课堂教学的教学思路,并通过理论学习、新课程理念研读、学校课题培训等措施,集思广益形成更为科学的授课方案。本着学生多学、多练、多思,举一反三,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和能力全力以赴攻关“快乐、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四、运用“四环节教学法”开展教学活动

1、备好课。过好“学生关”和“教材关”。要做到了解学生的学习意向, 体察学生的学习情趣,确定科学有效的教学对策。作为教师要吃透教材的编写意图, 把握知识的停靠点, 把握情感的激发点, 让学生“会学”、“乐学”。

2、定好学习目标。本着一切以学生的学为出发点, 以学生的学来预设目标, 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3、抓好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实施“四环节教学法”的主阵地,要按照教学法的要求, 有效组织各个环节, 让课堂教学产生高效益。

4、写好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是关于教师教学情况的反思。反思促发展, 它能使自己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努力成为一个“有思想的教师”。

五、考核评价,检验成果

学校在学期末对每位教师进行考核,纳入教师综合考评。教师要及时总结经验,不断反思改进,结合实际逐步完善,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教研组长要积极总结、推广成功的经验,善于发现典型,逐步形成良好的教学研究氛围。

小付营小学

篇8:对话式阅读教学的“四环节”

笔者在实践中深刻意识到, 对话式阅读教学按“整体———局部———深入———发散”推演, 以“四环节”的教学策略, 可以把握一条比较清晰的路线图:

(一) 创设情境, 进行引读性对话, 诱发学生产生阅读动机。

引读性对话是为展开阅读教学而与学生先行进行的准备性对话。教师可以通过对话向学生提供必要的知识背景, 与学生共同创设一个阅读的情境, 引起学生的主动积极地关注文本。引导性对话的情境设计有以下几种形式:

1、联系式:

通过对学生已经学过的与阅读文本相关知识的联系展开对话, 以引起学生兴趣。它可以帮助学生由旧到新、由彼及此地把握未知内容, 增加学习的亲切感。如教学《故乡》, 可以联系《百草园》一文中作者对儿时乐园的描述, 谈论故乡曾经的美好;再通过比较, 师生共同探究故乡巨大变化的深层社会原因。

2、设疑式。

故设悬念, 布置疑障, 激起对话, 剖析原委。教学《伟大的悲剧》, 一开头就设计这些疑问:“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课文中的“悲剧”表现在哪些地方?为什么又称这种“悲剧”是“伟大”的呢?奥地利作家茨威格为什么要给这位失败的斯科特写传记?斯科特能称得上是英雄吗?带着这些问题, 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了, 经过一番对话之后, 学生的思维能力、赏析能力加强了。用设疑式对话, 要注意对话的内容必须紧扣文本的关键和重点, 且有思考的价值, 能启人深思。

3、引用式。

可以用与文本有关的名言、警句、诗词、成语、对联或典故导入新课, 指点文字, 谈古论今。如《爸爸的花儿落了》可由电影《城南旧事》的主题歌词谈起;《济南的冬天》可以赏析老舍写的姊妹篇《济南的秋天》:“上帝把夏天的艺术赐给瑞士, 把春天的赐给西湖, 秋和冬的全赐给了济南。秋和冬是不好分开的, 秋睡熟了一点便是冬, 上帝不愿意把它忽然唤醒, 所以作个整人情, 连秋带冬全给了济南。”引用式的对话能发现学生的灵动之气, 促使学生去积累一定的知识, 丰富课堂内容, 提高阅读质量。

引读性对话的目的是在阅读教学中起到激趣的作用, 促使学生主动地进入阅读状态, 唤起学习需要, 实现学生与文本的隐性对话。需要指出的是, 这种引读不等同于“请君入瓮”式教学, 而是陪伴学生自己去关注, 欣赏, 品味, 思考。

(二) 整体感知, 进行多向性对话, 尊重和鼓励学生勇于发现。

所谓“多向性”, 指的是在一个明确的“谈资”下, 尽可能地容纳学生的阅读感受与发现, 平等地对待学生的独特见解, 不按照发现的价值大小依次排队。学生整体感知文本后, 教师帮助他们由相对独立的隐性对话 (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走向多边合作的显性对话 (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的对话) , 鼓励他们成为自主意愿与自我发现的积极表述者。教师应当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意愿与选择, 保证每个学生都能较充分地表现自己, 发展自己, 使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都既有积极性又有可能性地最大限度地参与到对话当中来, 从而将对话的“谈资”展开得更全面, 拓展得更宽广, 把学生自身阅读中存在的问题暴露得更具体, 更细致。多向性对话体现了对话教学的民主性与平等性。它有以下几种形式:

1、表意丰富的添加式。

添加式指的是, 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 确定一个“谈资”, 添加一些修饰性或限制性的词语, 使之能够表述学生自己的独特的阅读发现, 以便在与教师和其他同学进行对话交流。添加式一是能较具体充实表述学生的理解, 二是能广泛地接纳学生的不同见解。如教学《故乡》, 在初读课文后, 教师给出这样的“谈资”:现实中的故乡的确与童年的故乡面目全非, 用你自己的话说说对现实中故乡的感受。学生在进行一番交流之后, 将自己的发现一个个表述出来, 主要有:

远去的故乡, 悲凉的故乡, 萧条、衰败、日趋破产的故乡, 与我有了隔膜的故乡, 清晰而又模糊的故乡, 熟悉而又陌生的故乡……

这样, 不必教师的说教, 学生便能在广泛的对话中了解故乡衰败的具体内涵。

通过师生之间的对话, 我们不难看出, 添加式的多向性对话能把学生的思维引向广阔的天地。

2、角度各异的归类式。

归类式指的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 将“谈资”分成几类逐步对话, 并通过对话逐步走向深入。归类式对话能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赏析文本, 提升学生思维的全面性。如教学《皇帝的新装》, 可以就以下五个方面进行对话、赏析:

读《皇帝的新装》你觉得谁最可笑?

读《皇帝的新装》你觉得谁最可恨?

读《皇帝的新装》你觉得谁最可鄙?

读《皇帝的新装》你觉得谁最可爱?

众目睽睽之下, 骗子行骗为何一路绿灯?

这些“谈资”角度各异, 深度不同, 将阅读推向高潮, 将对话引向深处。

当然, 多向性对话不可能一味扩展时空, 多向的分解最终为了走向整合。如教学高尔基的《海燕》, 谈到了一个“意境”问题, 这对初中生来说, 是一个不容易讲清楚的问题, 教师可以从“表象”入手, 把问题分解:

说说课文描写景物的画面

说说课文的褒贬语气

说说课文的排比语气

说说课文高潮时的气势

这样, 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 理解“表象”。教师再把学生的思维引到“意境”上来, 即所谓“意境”是包含着作者主观感情的艺术画面, 是内情与外境高度融合后并经过艺术加工所表现出来的境界。实现由分解走向整合的教学过程。

(三) 提炼话题, 进行探究性对话, 促使学生思维向纵深发展。

对话教学中的话题应该是能够激起思考的, 能够引起疑问的, 阅读中的对话不应满足简单的问答, 而应能找到既能符合目标任务又同为师生所感兴趣的话题, 或提炼出值得做深度探究的教学专题。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全局性提炼话题以做探究。

全局性提炼话题越大, 对文本的覆盖面就越大, 学生思考问题的范围就越宽广, 探究的问题也就越深入。如教学《皇帝的新装》, 先请学生用一个字概括故事的内容。学生在积极思考后踊跃发言, 认为用“骗”字概括这个故事的内容最准确, 因为文中的人物, 除了那个小孩之外, 都在围绕一个“骗”字活动着。师生提炼出以“骗”为话题, 开展对话, 探究骗子如何行骗, 大臣如何传骗, 皇帝如何受骗, 小孩为何识骗, 进而探究皇帝大臣百姓这么多人为何摆脱不了一个“骗”字的原因。通过对话追根寻源, 想想为什么会这样, 挖掘出文本的价值, 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探究问题的精神。

2、关键处提炼话题以做探究。

即抓住文本最为传神的文眼, 最为感人的场景, 最为生动的词句, 提炼出值得探究的话题。如教学《背影》, 教师将“作者对父爱的感受浓缩到哪个词语之上”这一问题提出来学生共同商议, 提炼出“背影”的话题, 进而讨论“哪个背影最为感人”、“作者从那些方面刻画这一画面”、“作者为什么偏要抓住这个臃肿的背影, 而不是正面来写”等问题, 甚至可以探究“其他文学作品也有写背影之处, 为什么抓住背影写就特别感人”等有一定深度的问题。

在阅读教学中, 探究性对话应当注意层次设计, 承认意义多解:

1、探究的过程是一个由易到难的过程。如对《风筝》最后三段的理解, 师生探讨“为什么无宽恕之可言呢?”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研读课文, 认识到:因为弟弟的忘却, 在“我”看来是说谎。教师顺势质疑:为什么“我”的心情更为沉重?研读课文后师生共同明确:因为弟弟的忘却, 不管是说谎或真的忘却, 都说明在当时的社会中, 众多的如弟弟般曾经精神受虐的人并没有真正的觉醒, 反而“麻木不仁”了, “我”的心情就更悲愤了。通过这样的探讨, 学生对该文主题的把握更明确了。

2、在探究问题过程中, 应该强调“结论”的多解性、创新性和开放性。“作者以一致之思, 读者各以其情而自得。” (王夫之《船山遗书》) 引导学生得出自己的结论, 要比让学生达到教师和教参所规定的结论更有价值。只有破除预设性、固定化答案的束缚, 培养学生不同的观点和思路, 才能使对话能更深入, 探究能有所获。如教学《羚羊木雕》, 学生对父母和孩子的行为提出了许多不同看法, 他们对亲情、友情、金钱有了自己的见解, 有些是打破常规思维的见解, 我们应该予以肯定。

(四) 促使迁移, 进行发散性对话, 实现学生意义的创造与生成。

迁移是建构学生意义, 完善学生人格的重要环节, 是“阅读能力高水平的标志”。对话式教学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去质疑, 求同的基础上去求异, 在继承的同时去创新。在阅读教学中, 鼓励学生突破常规提出创见, 进行开放性发散性对话, 也是知识迁移的需要。发散性对话具有广阔的思维空间, 能使学生在文本、作者、社会以及自身之间彼此往返, 自由驰骋, 获得察己知人、论世明理、审美赏析的人文关怀。

1、跨越学生与作者的距离, 实现人格与精神层面的发散性对话, 使学生获得察己知人的关怀。实质上这就是自身人格力量与精神品位的折射和闪现。作家陈建功说过:“我读屈原, 感到自己的卑琐;我读陶渊明, 感到自己的势利;我读李白, 感到自己的狭窄。”在阅读教学中, 我们也可以创设许多个鲜活的例子, 如“我读愚公”、“我读刘禹锡”、“我读周敦颐”等。人格的对话催生了学生精神增长和心灵的提升。

2、跨越学生与社会的距离, 实现阅历与经验层面的发散性对话, 使学生获得论世明理的关怀。通过对话, 使学生间接认知古今中外的社会, 扩大了生活视野, 贴近了广远的世界, 挖掘到文本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如教学《孔乙己》, 文章最后一句“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大约”和“的确”是矛盾的, 教师如能抓住它来质疑:鲁迅为什么要在一句话中并列使用, 其用意是什么?则必然引起学生的争论和深思。孔乙己是被社会遗忘的人, 他的死是无人过问的, 因此, 作者就用这句话来做悲剧的结局。并列使用的用意在于表明根据孔乙己的遭遇, 无疑可以断定他是死了, 但他的死活无人过问, 因此又只能假设表示不肯定。对话的内容是争辩孔乙己的生死, 但学生的思维却会发散到对鲁迅笔下更多悲剧人物的同情 (如祥林嫂、阿Q等人) , 发散到对那个悲凉冷漠社会的深刻批判。

上一篇:高三国庆节放假通知下一篇:电影表现手法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