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外实习基地大学生管理论文

2022-04-28

摘要:实践教学对大学生成长成才极为重要,实习基地是高校实践教学的重要场所。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校外实习基地大学生管理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校外实习基地大学生管理论文 篇1:

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新模式及其运行机制分析

【摘要】我国高等教育改革逐渐推进,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也被各个高校所重视。因为,校外实习基地在高校教育中所占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是培养实践型人才的重要基地。本文从实习基地建设中凸显的问题出发,分析了建设的基本原则,研究了新的建设模式,重点对运行机制进行了分析,意在为以后的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提供参考资料。

【关键词】校外实习基地  新模式  运行机制

新时期的高校建设,应当重视实践环节的教学与训练,培养学生的社会实际工作能力。因此,一定要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方面的工作,强化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实践证明,综合性发展的人才,才能满足时代要求,而这种人才的培养需要在校内教学和校外实习充分融合在一起才能实现。单纯依靠高等院校的校内教学,很难培养出综合性人才。校内实践活动的开展过程中,一般是以模拟类活动为主,缺少了企业的规划性、体制性,不具备实践氛围。因此,需要高等院校建设校外实习基地去填充这一部分空白。学生到社会中实习是不能忽视的重要教育部分,因此,探究新型的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模式,并制定合适的运行机制,对于高校综合性人才的培养有着重要作用。

1.高等院校實习基地建设的突出问题

近些年,我国很多高等院校都在积极地建设校外实习基地,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可整个建设过程非常艰难,采取何种模式需要思考,运行机制难易落到实处,所以,实习基地的质量和建设效果不能让人满意。针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度探究,发现有这些原因:

1)各个高等院校不断在扩招,在校生人数增加,因此实习的人数则逐渐在增加,但是实习基地规模不能容纳这些数量的实习生,学生缺少实习的机会,实习效果也就不理想。

2)高等院校建设校外实习基地的理念比较落后,并且在此方面的经费比较少,即使有涨幅,也满足不了实际需求,对于扩建校外实习基地,起不到很大的作用。

3)针对实习基地所关联的企业或者部门而言,因为缺少高质量的管理机制,使得企业或者部门的原本工作被打乱,不利于其正常工作。

2.校外实习基地建设遵循的原则

2.1长远规划结合短期效应

高等院校的教育必须保持着长期可持续发展状态,应用相对稳定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不同专业所开展的实践教学,要有一定周期性,并借助校外实习基地进行专业岗位能力的培养。因此,针对教学环节而言,校外的实习基地建设工作中,一定要保持着长远的目光,选择相对能够固定下来的企业或者部门作为高校实践教育基地。对于现实存在的实习基地不足的问题,学校也要根据自己招生规模而扩大实习基地建设规模,找到新的实习基地作为补充,以此来适应不断扩大的办学规模。

2.2结合企业规模与发展方向

现代化的教学改革中,专业方向逐渐拓宽。所以,校外的实习基地建设也要不断拓宽范围,满足各个专业的需求。作为校外实习基地的单位或者企业,要具备一定规模,这样才可以确保学校与企业在未来很长时间内开展有效的合作,为学校学生提供更多适合的实习岗位,才能保证实习的效果。

2.3保证学校、企业和社会的三方效益

实践经验证明,市场经济环境下,效益是企业追求的目标之一,并且也是企业生命延续的条件之一。因此,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不能影响企业的效益,并给企业带来效益。充分发挥实习基地的积极作用,将企业和高校连接起来,让企业明确知道,实习基地的建设能够给企业带来新的活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能够提升企业的技术水平,另一方面能提升企业管理水平。这样才能实现企业、学校、社会,三方效益的共同提升。

3.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新模式

为实现更好地建设校外实习基地的目标,部分学校提出了建设的新模式,可以称之为“1+N+N”的模式,以此种模式建设高等院校的校外实习基地。但是不同高校要依据自身情况,选择是否运用这种模式建立实习基地。此种模式的优势在于,促使学院或者学校能够主动地进行规划与投资,长时间稳定地建设实习基地,并充分发挥出本校的资源优势,包括技术优势、师资优势、设备优势等等,结合合理的运行机制,承担其本校学生的实习任务,还能将其共享给其他学校的学生,形成共享式实习资源。

3.1构建服务团体

“1+N+N”模式中的1则是一个服务团体,其主体则是本校的教师,吸收更多教辅人员,或者其他优秀教育工作者,带领他们参与到实习基地的建设工作中。设定服务团的办公室,主要任务是安排具体活动;划分职责;安排工作人员等。

3.2建设校外实习基地

高等院校要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建设相应数量的实习基地也就是N个。实习中心场地和分散基地并存,这里所说的中心和发散,则是说要选择出具备代表意义的企业,将其作为校外实习基地中心,同时选取一些不同类型的企业,作为基地的拓展选项。现代化发展的企业中,它们的规模、结构、类型都在变化,所以说集中让多个学生在单一一个企业进行实习,可能性不是很大,同时也不能满足各种专业学生的需求。因此,应当从企业特点和规模出发,选择适合本学校的企业或者单位,确定出中心企业,寻找一些适合学校实习的其他企业,将其作为分散点。分散点围绕中心点的形式,可以让学生更恰当地选择实习岗位,学校安排实习活动也有更多选择,从而提升实习效果。实习基地建立之后,通过服务团体,组织一系列的实习活动,安排实习生进入实习基地进行实习。以学校具体要求为标准,合理地对实习科目和内容进行安排。

3.3开展主题活动

建设校外实习基地的基础上,应当配合开展教育专家的公开课,以提升实习教师的培训能力。可以邀请我国著名的教育家进行授课,组织文艺进课堂活动,开展相应的心理辅导,并重视家庭教育,以优化实习教育模式,丰富实习活动的内容,从而强化实习锻炼的效果,这就是N个活动。

3.4重视轮岗培训与考核

对于参与实习的学生,要强化实习管理,保证实习生能够定期参与考核,并将实习信息反馈给培训教师,确保实习更加专业,而不是盲从地实习。实习到时要针对学生的實习情况进行管理,进行相应的总结和点评。另外,实习生到实习基地中实习,应当进行轮岗实习,保证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4.校外实习基地的运行管理机制

4.1运用无界化的管理方法

当前高校所建立的校外实习基地所承担的事物包含了毕业实习、顶岗实习、课程开发、专业建设等,有一些会渗透到项目合作,比如产品开发、技术服务,还有学校和企业双方的员工培训、订单式培养这些深层次的合作。为了让这些事务有序地开展,必须协调多个部门,促使各个部门有效合作,才能更顺利地开展相应工作,这就需要无界化的管理,组建融合模式的组织机构。例如,教学管理方面,该工作所涉及到部门包含了高校的教务处、校企合作部门、专业教研室、教学院系部门;而企业一方则会涉及到人资部门、生产实习部门、生产经营部门,因此需要组建三个团队,以校企融合为原则,实现双向的互动。三个团队包含了实习指导小组、考核小组、督导小组,开展无界化的管理,监控实习活动的开展。

4.2构建完善的基地运行保证体系

高校想要让校外的实习基地能够更有质量地运行,就必须构建与实习基地建设相适应的管理运行保证制度,同时提出基地建设质量的评估办法以及检查标准等。从而形成全面的、完善的基地运行保证体系,以此来保证基地高质量运行。因此,提出了“四重”的保证模式,分别针对建设初期、应用和管理、事物活动、检查和评价,这四个环节进行保障,并在未来的探索中不断完善运行保证体系。

4.3制定基地运行的星级评价标准

为更有效地促进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水平和运行水平提升,可以制定基地运行星级评价标准,用该标准评价基地建设,也可以评价基地活动的质量。同时这种标准的运用,还能促进现代化管理理念和先进方法与先进技术的应用,进而提高实习基地的管理质量,促进基地建设水平提升,提高管理水平,更有效地实现校企合作,全面贯彻实用性人才培养理念。

4.4建立健全基地建设的导向机制

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就是为了更好地将教育与实践结合在一起。这就不能缺少政策和法规的支持,以及舆论宣传的影响。其中政策和法规的支持,可以规定出教育与实践结合双方的义务与权利,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指出明确的方向。因此,实习基地的建设和运行需要必要的导向机制,促使实习基地的建设与运行朝着正确健康的方向发展。例如,实习基地是为了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就要重视学生的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另外,为更好地让企业参与到实习基地的建设中,政府也要给予政策上的支持,并下达一些任务,避免企业为了短期利益而参与到实习基地的建设,从而稳定实习基地的长期稳定建设。

5.结束语

综上所述,为培养实践型人才,高校必须建设校外实习基地,以建设新模式推进基地的建设,同时完善基地运行管理机制,包括无界管理体制、基地运行保证体系、星级评价标准、导向机制,以高质量地进行校外实习基地建设。

参考文献:

[1]刘程琳,范先国,曾小林,邓伯松,李平,于建国.校企政合作共建大学生校外工程实习基地研究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9(07):228-231+236.

作者简介:

刘玉祥(1978-),男,新疆人,研究生,讲师, 研究方向:环境污染物的生物降解去除研究。

作者:刘玉祥 努扎艾提·艾比布 马晓利

校外实习基地大学生管理论文 篇2:

政、校、社合作共享视角下共建大学生实习基地探索与实践

摘要:实践教学对大学生成长成才极为重要,实习基地是高校实践教学的重要场所。以公共管理类专业为例,针对当前大学生实习基地建设主要存在的一些问题与困境,提出以政、校、社合作共享为视角,以产学研结合为基础,探索政府、高校和社会共建大学生实习基地的路径,具体可从以下三方面展开:其一,充分认识实习基地的重要性,积极发挥实习基地的多种功能;其二,把大学生实习基地建成为多方合作、优势互补、共建共享的共生体;其三,建立和完善大学生实习基地共建共享制度体系。

关键词:政、校、社合作共享; 共建; 大学生实习基地

DOI:10.13256/j.cnki.jusst.sse.2020.04.013

“社會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1],“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就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实在的辩证途径”[2]。习近平总书记曾特别强调“学习是成长进步的阶梯,实践是提高本领的途径”[3],“希望当代青年把学习与实践相结合,选择正确的方向、正确的方法、正确的道路走入社会”[4]。《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要求“强化实践教学环节”[5]。实践教学有益于使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运用所学解决问题。当前,国家也较重视实习基地对于大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及综合素质提升所发挥的积极作用。实习基地建设作为实践育人的重要载体和根本保障,已成为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更是打造高校精品教育的有力举措。

然而,就我国高校实习基地建设现实状况来看,与其他实践教学环节尤其是与理论教学相比,实习基地建设尤其是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公共管理类专业实习基地建设,尚未引起应有的重视,普遍偏弱、偏少甚或流于形式,理论与实践脱节也成了高校人才培养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近年来,学界也围绕大学生实习基地建设从实习基地的重要性、功能定位、当前存在问题与困境及优化路径等多方面进行了探索与研究,取得了许多有益成果。但也存在一些不足,总体来说有:其一,理论上的探索仍未能较好满足大学生实习基地建设的现实需要,亟需加快推进;其二,研究对象基本集中于工科类专业实习基地建设,较少涉及人文社科类专业实习基地建设,而以公共管理类专业实习基地建设为研究对象的更是鲜见;其三,从政、校、社合作共享视角对大学生实习基地建设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纵深研究,极少但亟需。

鉴于此,本文将通过对当前我国大学生实习基地建设实践与研究相关文献资料的分析,结合公共管理类专业实习基地建设实践,基于对当前实习基地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与困境的剖析,以政、校、社合作共享为视角,以产学研结合为基础,探索共建大学生实习基地之合理有效路径。

一、当前大学生实习基地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与困境

实践教学是高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化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学生获取、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5]。尤其对于公共管理类专业而言,大学生社会认知、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综合素质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都非常依赖实践教学尤其是实习环节。

然而,实践教学依然是当前高校人才培养中的薄弱环节。就实习基地建设而言,受意识、体制机制、场地、经费及各方追求目标的异同等因素的影响,发展滞后,普遍存在基地少、执行难、效果差等问题,实习供给不能较好地满足高校人才培养实习环节日益增长的需求,造成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不强,致使“教育实践紧密结合”难以真正实现。对此,当前我国诸多高校也开始意识到并正着力通过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尤其是加强实习基地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并将其作为教学改革重点工作之一。比如,各高校纷纷加大实习基地建设经费投入、加强实习基地硬件建设、鼓励各院系建立实习基地等,但对于如何挖掘实习基地的内涵、发挥实习基地的多种功能及规范实践基地运行和管理以达到高效、综合利用等方面,尚处于摸索过程中,也存在诸多问题与困境。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其一,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教育理念和做法没得到改变。

目前,各高校的实际教学安排基本是“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如,相较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环节的学时在整个教学计划中所占的比重太少;实践教学基础设施配置不充足、建设不完备等;教师在教学中偏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对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忽略实践教学在理论教学中的支撑与验证作用[6],或不知如何开展、或不愿烦心费力开展实践教学。如公共管理学科,本身就属于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更应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尤其是通过实习基地这个平台让学生有机会参与实际工作、将知识转化为能力,让学生走入社会、了解社会和服务社会,从而也使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对人才的客观需求相吻合,真正落实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但现实是,公共管理学科教育中,理论教学仍居绝对主导地位,实习基地利用率低且利用形式单一。政府主管部门、高校和实习基地依托单位对这个问题也重视不够,或尚未找到使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共建实习基地有效合作模式和长效机制。

其二,管理制度不够完善,实习基地难以长效运转甚或空壳化。

一方面,虽然国家一直重视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相关政府部门也纷纷出台了一些政策法规,规范大学生实习过程中政府部门、用人单位、高校的责任和义务,但这些政策法规主要是一些鼓励性规定,约束力十分有限;提供大学生实习机会也不是政府及企事业单位的义务,而是一种自愿行为,且各实习基地依托单位本身也都有自己单独的职能[7]。而且,有时实习单位领导更换也会致使实习基地名存实亡或实习事项落实不畅、内容简化等。这就决定了基于高校和实习基地依托单位双方自愿基础上的实习基地建设缺乏牢固基础,激励约束机制很不健全,亟需国家从制度建设上切实对大学生实习基地建设发挥强有力的引领与支持作用。另一方面,实习基地建设重形式轻实质,疏于管理。近年来各高校也纷纷着力开展实习基地建设工作,但“形式主义大于实质”的现象也屡见不鲜。如,有些是在缺乏深入调研的情况下,为组织活动或完成上级任务而盲目建立,没有针对性地选择基地并设计实践,更缺乏长效考虑;有些是仅热衷于洽谈、签字、挂牌及夸大效应的宣传报道等,而对于基地建立过后的实际运转、使用则投入不足,如实习内容的设计安排、双方的职责义务规定及组织、沟通和协调机制等方面。因而,因不够务实或疏于管理,建立之后被“荒废”,学校与基地的联系无法深入持久,久而久之就变成了“建完费、费完另建”的局面[8]。

其三,共建共享理念及机制相对缺乏,实习基地多元纵深合作模式亟待加强。

一个实习基地的建立进而发挥综合、长效作用,不是一次协议、一次挂牌、一次剪彩就能完成的;更为重要的是,要树立共建共享的理念,基于高校和实习基地依托单位双方的特点和优势,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相互协作、双向服务和共同发展的共建共享机制,探索实践教学、科研合作、咨询培训及志愿服务等多元纵深合作模式。而现实是,就公共管理类专业实习基地一般情况来说,高校通常主要就是利用实习基地的实际工作环境和经验优势,安排学生进行专业实习,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有时还可为优秀学生提供一些潜在就业机会。除此之外,难有其他合作可言。而且,往往基地挂牌时热热闹鬧,成立后却合作次数有限,利用率低,实习基地建设也就没有实质性发展,这不仅闲置和浪费了资源,也制约了双方合作的积极性[9]。再进一步说,目前大多数实习基地建设缺少统筹规划,也没有很好地实现双赢。就高校来说,在实习基地的功能上还存在一种认识的误区,即认为实习基地只是为学生专业实习而建的,这就造成双方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不够,只是通过实习基地完成高校实践教学任务,缺乏专业交流、科研合作及咨询培训等多方面合作内容和方式的拓展。就实习单位来说,接收大学生实习不是它的义务和职责,还要花费一定成本对实习生进行相应的教育和实习期间的业务指导;而且,有的实习时间和周期安排过短,刚过磨合期实习就结束了,大学生在实习单位也发挥不了多大作用。所以,有些单位会把接收大学生实习看作一种负担。就学生来说,也觉得实际的实习现状并不完全符合理论上的预期,如实习岗位和所学专业匹配度不高、只涉及到低层次的操作性工作甚或被当作廉价劳动力来使用等,致使一些学生对实习也有很多看法。此外,也有些学生的实践意识和主动性不够,对实习应付了事[7]。总之,实习基地的内涵建设、功能开发及高效、综合利用等方面尚不足。

二、政、校、社合作共享视角下共建大学生实习基地框架建构与实践探索

以公共管理类专业为例,当前大学生实习基地建设现状及所面临的问题与困境提示我们,亟需探索建立以产学研结合为基础的政府、高校和社会共建共享、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多途径优化共建公共管理类专业大学生实习基地。

(一)充分认识实习基地的重要性,积极发挥实习基地的多种功能

教育部在《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及《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强调要充分认识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重要性,“坚持理论学习、创新思维与社会实践相统一,坚持向实践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10]。作为实践育人工作的重要环节,公共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尤其要加强实习基地建设这一重要环节,探索建立以产学研结合为基础的政、校、社共建共享、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对于促进教师教学能力发展和提高教学质量、对于基于教育实践相结合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对于基于理论与实践互动提升师生的科研能力、对于高校通过与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产学研”合作增强高校自身的影响力和社会声誉以及对于高校依托人才和专业优势充分发挥服务社会功能等都具有重要意义,应充分发挥共建大学生实习基地的多种功能。具体来说:

其一,实习基地为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创设了一个了解专业、了解社会、了解自我的真实环境,一个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培养及职业素养培育的实务环境,让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的不断碰撞中长见识、增才干、悟理论,可以有效弥补学校教育教学的不足,是应用性学科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是提高教师教学质量和效果的重要依托和有效途径,从而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也是促进学生就业的有效路径和举措。

其二,学生通过实习基地的实习,可以参与到社会实际工作中,通过工作实践、社会调查和公益服务等诸多环节,了解国情、社情和民意;这同时也是大学生思想品德培养的重要一环,有利于培育“担当在心、使命在肩”的青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指出: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对于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11]。

其三,实习基地也是高校和实习单位之间了解彼此需求、开展科研交流与合作及开展技术咨询和培训服务的重要平台,有利于提升高校师生的科研能力,有利于增强高校的影响力和社会声誉,也有利于高校依托人才和专业优势发挥服务实习单位、服务社会的功能,最终实现多方互利互惠、共同发展。

(二)把大学生实习基地建成为多方合作、优势互补、共建共享的共生体

就公共管理专业来说,政府、高校和社会各有优势资源和差异性需求,也具有互为资源要素及基于此实现资源共享与合作共赢的关系特点。充分利用政、校、社的各自优势和资源,以产学研结合为基础,把大学生实习基地建成为多方合作、优势互补、共建共享的共生体,是加强公共管理类专业实习基地建设的有效且必由之路。

基于上述认识,为发挥政府和社区资源对服务学生成长成才和公共管理专业发展的支撑作用及发挥公共管理专业的社会服务功能,实现高等院校学生培养与社会发展实践的对接,提升大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加强区校联动,实现区校融合发展,上海理工大学公共管理系基于对大学生实习基地功能的定位及大学生实习基地面临问题与困境的剖析,结合多年公共管理类专业实习基地建设实践,努力探索建构政、校、社合作共享视角下共建大学生实习基地框架,并在校、院的支持下与上海市杨浦区人民政府平凉路街道办事处、长白新村街道办事处、延吉新村街道办事处等多家单位签订了大学生实习基地共建协议。总的原则是结合公共管理学科优势与特点、学生培养需要及政府和社区需求,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相互协作、双向服务和共同发展。

其一,高校和实习基地依托单位紧密配合,依托实习基地,充分挖掘、高效利用实习资源,让学生“学做结合”。

近年来,上海理工大学公共管理系与各实习基地依托单位充分利用实习基地共建平台,扎实开展短学期实践课程,组织学生进实习基地,参与基层政府工作实践、居民区工作实践及社区志愿活动,辅助社区干部工作,力求知行合一、学做结合,不断探索人才培养和服务社會协同增效的实践教育模式力。实习基地依托单位为学生提供了实习条件和便利,并精心制定了具体实习方案。就具体实习内容来说,其一,充分运用学生们的公共管理专业理论知识及文字表达、计算机运用、沟通协调等方面技能,安排学生参与办公室日常文书、会务、数据处理及后勤工作等,安排学生参与政府组织及社区各种主题活动的策划及组织工作;其二,政府干部给学生们讲解社区管理相关政策及实务,并带领学生们实地参观考察社区建设及各类社区服务中心、活动中心等,增强学生对社区、社会的感性认识。学生们在实习过程中也始终以“学做结合、服务社区、奉献社会”为理念,严格要求自己,勇于担当、作为,坚持以知促行、学做结合,立足岗位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为社区发展作贡献;同时,通过实习,学生们对自己专业也有了更为详尽、直观而深刻的理解,对课堂所学知识也有了进一步的巩固与运用,并增强了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和处理现实问题的能力,而且还培养了沟通、合作、组织、协调、创新等综合素质。

此外,如除了安排短学期实习外,平时也可以多形式利用实习基地资源,弹性安排学生到实习基地进行实际观摩、社会调查,并在教师指导下分析、讨论问题及撰写调研报告;倡导学生毕业论文选题与实习实践中发现的问题密切结合,并借助实习基地提供的平台、资源及指导等积极进实习基地调研,力求真题真做。

其二,高校和实习基地依托单位凭借各自特点和资源优势,积极、广泛开展科研交流合作及咨询培训等业务合作,实现优势资源共享,促进双方共同发展。如,可以充分利用高校的专业资源优势为实习基地依托单位提供专业技术研发、咨询、培训及服务等智力支持;也可以充分挖掘实习基地依托单位的实践经验和资源服务于高校师生科研和学习所需,如师生可以深入实习基地开展课题调研或邀请实习基地依托单位实务经验丰富的工作人员来高校举办实务讲座等;还可以依据高校和实习基地依托单位双方各自特点和资源优势,找寻双方需求契合点,共同开展横向科研交流与合作。这既可帮助解决实习基地依托单位面临的各种实践问题,又可为高校教师的科研提供研究方向和素材,把实习基地依托单位建成高校的科学研究和实验基地,同时也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使产学研合作关系不断巩固[9]。目前,上海理工大学公共管理系依托公共管理专业资源,已初步与一些实习基地依托单位开展了横向课题研究及专业咨询与培训等;同时,也极力鼓励、组织学生进实习基地开展毕业论文、科研课题等实地调研。但总体来说,目前在科研交流合作及咨询培训等方面刚刚起步,亟需进一步探索与实践。

其三,依托学科优势和人力资源,挖掘实习基地所在社区需求,积极开展社会调查、社会实践活动及社会公益服务等,助力社区发展,实现人才培养和服务社会协同增效。

上海理工大学公共管理系以“共建大学生实习基地”活动为载体,积极弘扬志愿者精神,开展志愿者工作校、社对接共建活动,引导学生参与实习基地志愿活动。比如,将“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与大学生志愿服务紧密结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区青年中心周末爱心课堂志愿服务活动,对社区困难家庭学生进行全科学业的辅导以帮助他们改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成绩,学生志愿者们认真、高效的工作赢得了社区学生、家长及青年中心的赞赏和感谢;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校区、社区文化共建共享活动,志愿服务社区文化创建活动等。学生们用实际行动体现了信仰和信念的力量,用实际行动践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增强了践行“两学一做”的能动性和实效性,助力社区发展。

(三)建立和完善大学生实习基地共建共享制度体系

高校和實习基地依托单位双方应根据学科特点及优势、专业发展规划、实践教学需要和实习基地依托单位及所在地具体情况,协商制定科学、合理的实习基地建设规划,明确建设的目标、内容及进程,并通过组织建制及管理制度等建立和完善大学生实习基地共建共享制度体系,避免实习基地空壳化,促进共建活动制度化、规范化和长效化。具体来说:

其一,在组织建制上,建立双方联动、共同管理的组织体系,明确组织架构、运行模式、双方的责权利及相关人员职责和分工等。为了规范基地管理和实习工作,上海理工大学公共管理系在校、院的支持下成立了由公共管理系领导和实习基地相关分管领导共同组成的实习基地共建工作领导小组,指导和协调解决实习工作中方向性、框架性及经费预算方面的问题;由双方实习指导老师和具体管理人员共同组成的实习基地共建工作执行小组,具体负责共建工作全过程。

其二,在管理制度上,建立与完善计划、组织及沟通协调机制。高校和实习基地依托单位双方应签订实习基地共建协议及建立、健全各项管理规定,按照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优化基地实践教学体系,在实习方案制定、实习项目设计、实践平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习过程监控及学生成绩考核等各环节紧密合作,切实做到优势互补、共建共享,建立常态化、规范化的联合培养机制,为实习基地的建设和健康发展提供制度上的保证。据此,上海理工大学公共管理系根据实习基地共建协议及《上海理工大学本科生实践类课程教学管理办法》等制度文件,按照实习方案的要求及每年双方的实际情况组织学生进实习基地参加实习,并通过责任明确、分工具体、相互协作的组织沟通协调机制及实习质量监控体系组织、监控实习全过程;此外,双方也会通过各种交流形式督查共建协议及管理规定执行情况,用感情纽带和专业纽带双带连接共建双方,共同协商推进实习基地建设各项任务顺利开展。但是,在共建双方联合开发实习方案、“双师型”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领导层制度化交流及经费投入等方面还有待加强。

三、结束语

“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这就是唯物辩证法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12]毛泽东曾指出:“文科要把整个社会作为自己的工厂。”[13]列宁也曾指出:“如果学习、教育和训练只限于学校以内,而与沸腾的实际生活脱离,这样的教育方式我们是不会相信的。”[13]实践育人工作极为重要,且是一项关涉全社会的系统工程,需要国家通过制度建设推动社会各方形成合力。结合当前公共管理类专业实习基地建设现状,探索建立以产学研结合为基础的政府、高校和社会共建共享、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积极发挥实习基地的多种功能,多途径优化共建大学生实习基地,无疑是有利于大学生成长成才、促进多方共同发展的有效且必由之路。面向未来,我们要持续探索加强大学生实习基地建设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做法,并总结和推广经验,在全社会进一步形成支持、鼓励大学生深入社会、在实践中成长成才的良好氛围和有效机制。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 列宁.列宁专题文集·论马克思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 习近平的“青年成才”观:让增长本领成为青春搏击的能量[EB/OL].(20150504)[20181220].http:∥theory.people.com.cn.

[4] 李源潮.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带领团员青年不忘初心跟党走——在“不忘初心跟党走”团员青年座谈会上的讲话[N].中国青年报,20170505(02).

[5] 教育部等部门.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2]1号)[EB/OL].(20180612)[20190112].http:∥xgc.gxdlxy.com/info/1012/2128.htm.

[6] 贺国庆,张薇.英国大学教育学院的课程及教学特征——以伦敦大学教育学院为例[J].比较教育研究,2002(11):16-19.

[7] 尹浩华.实习基地建设与国际经贸人才创业能力培养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6,37(24):41-43.

[8] 陈卫丰,代忠旭,李德江,等.关于加强本科生实践实习基地建设的几点思考[J].山东化工,2017,46(21):152-153.

[9] 邓峰.拓展人文社科类校外实习基地合作路径探析[J].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0(1):93-95,102.

[10] 教育部.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号)[EB/OL].(20131216)[20181206].http:∥www.yit.edu.cn/jwch/jiaoxuepinggu/zhiliangpinggu/20131216/585.html.

[11] 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EB/OL].(20170321)[20190115].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1413/200703/20558.html.

[12]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3] 毛泽东.《毛主席论教育革命》[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7.

(编辑:程爱婕)

作者:闫娟 朱水成 钱林玲

校外实习基地大学生管理论文 篇3:

依托校外实习打造创新教育新模式

[摘 要]目前创新教育已成为高校本科教育的重要教学任务。作为行业佼佼者的校外实习企业本身就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但传统的工科校外实习环节因教学模式陈旧,难以使学生借助实习机会学习企业的创新思维。可以以机械制造工艺实习为例,研究校外实习与创新教育相结合的培养方案与实施方法,这种模式具有独特优势,对优化课程体系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

[关键词]创新教育;校外实习;教学模式;培养方案

我国高校工科学生校外实习的主要任务是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所见的生产实际相结合,以巩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这可以开阔学生的眼界,让学生了解企业生产工艺及生产设备,锻炼学生适应企业现场的能力[1]。部分实习带队教师虽然也会对学生进行一些有关创新内容的引导,但在现有实习教学大纲中创新教育不是校外实习的主要内容,学生在实习中进行的创新活动也是零散和片面的。

一、校外实习与创新教育相结合的意义及国内外发展现状

一个创新型国家最大的创新群体是工程师队伍,这支队伍的培养主要依靠大学本科教育[2]。在目前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创新教育已成为高等学校本科教育的重要教学任务。在校外实习期间结合企业现场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工科专业知识背景下的创新教育,其效果是校内创新教育和实验室创新实践所无法替代的。国外工科专业结合校外实训进行与创新能力培养有关的教学模式有:1.基于工程问题的PBL模式;2.基于项目学习的PjBL模式;3.基于工业经验的ELED模式;4.基于工作环节的校企合作Co-op模式等。以上几种教学模式都有良好的教学效果,有的已成为国外一些知名大学的成熟教学模式[3]。我国很多高校把工科专业课的实验教学与创新能力培养结合起来,取得了较好的创新教育效果[4]。

充分利用工科学生教学计划内的校外实习资源优势,在校外实习中进行创新教育的模式、机制和理论的研究和实践,探索创新教育的新途径,采取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作为当前高校教改研究的一个方向是很有意义的。但在国内,工科专业特别是机械专业借助校外实习进行的创新教育培养还没有形成系统的教学方案。下面以我校机械专业的机械制造工艺实习为例,重点探讨依托校外实习打造创新教育新模式的教改方案与实施方法。

二、原有机械制造工艺实习中存在的不足

我校机械专业学生在大三寒假前安排有一次为期两周的机械制造工艺实习,占2个学分,这是机械专业学生第一次带着相应的专业知识进工厂实习。现有实习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实习内容与相关课程教学内容很难全面有效衔接。因为本次实习对应的是专业入门课,而机械制造工艺教学内容广、教学深度浅,受时间及地域限制,加上部分企业因安全或技术保密等原因缩短实习现场停留时间,学生在实习期间所能接触到的机械制造工艺不全面、不清晰,实习所见与课程所学很难有效衔接,学生无法建立完整的专业知识框架。

2. 传统实习模式单调老化。往常的实习模式是:进厂前教师介绍实习企业概况,学生上网查询实习企业产品介绍,进厂后由企业进行安全教育,学生下车间参观生产设备及产品生产过程,企业再组织技术讲座由企业工程师讲课并答疑,回校后学生撰写实习报告。整个过程是预先设定好的,学生一直在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性和独立性。

3.在实习过程中引入创新教育的内容严重不足。目前的实习只强调学生对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缺少对新设备、新技术、新生产方法的介绍,缺乏与企业现状融合的创新锻炼,学生无法了解当前行业的最新技术动态,也无法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创新能力。

三、在机械制造工艺实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办法

在实习过程中学生难免会遇到一些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实习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指导,切实加深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对技术的理解能力, 随时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并加强检查督促,提高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对实习项目的兴趣。 例如在制作对一回转类箱体,镗孔工艺过程中有一种名为“推矩镗”的加工方法,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十分的重要,但课堂教学中尚未对这一技术做太多的介绍,因此需要给学生解释什么叫“推矩镗”,并结合现场操作,指导学生学会这种方法。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主动地去发现新问题、探求新知识。

在实习中教师可能会随时面对学生的质疑,通常情况下在实习过程中学生不会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教师应根据学生在操作和观看的过程中所出现或者提出的问题,进行重点讲解,还可以随时对学生进行提问,并点拨他们,让他们得到正确答案。例如有的学生对于“轴类件采用双顶夹定位加工时,依靠什么装置来传递动力”这个知识点并不是很清楚,教师就可以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告诉学生如何使用拨盘来传递动力,采用单爪拨盘时为什么会因传动力不平衡而产生形状误差,如何能有效避免这种误差,为什么精密零件加工要采用双爪拨盘来消除这种形状误差。在双顶夹间车削细长轴时,会产生鼓形、倒锥形等形状误差,为消除这些误差,一般采用跟刀架、中心架、弹性尾座或大进给量反向走刀法。向学生讲解了这些方法之后,还应带他们观看这些仪器设备的应用过程,使他们对轴类件的加工过程从定位、传动,到加工精度分析都能够有一个整体的认知。又比如,在齒轮滚齿加工的过程中,如何对加工齿形有一个具体的把握? 定位时采用的是直接找正法还是夹具找正法? 滚齿时的运动关系又是怎样的?这些问题如果通过教师单纯地讲解学生很难理解,但是通过实物分析和引导,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对学生进行讲解,学生就会把问题弄明白。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当他们自己看的时候,也就学会去分析了。这样,在实习中学生懂得的越来越多,兴趣就会越来越大,聊天、看小说的现象自然就少了。指导教师本身也应善于发现问题,向现场求教,不断充实自己的实践能力。比如在实习的过程中笔者曾发现工厂的师傅们在许多方头轴的粗加工表面上钻了一些小孔,刚开始笔者对此很不理解,后来经过请教那些老师傅才知道,这是对铸件粗加工产生的气孔、砂眼之类缺陷进行补焊之前的一种预处理。根据此,可以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工件的特点,为接下来的实习过程划分加工阶段。

借力校外实习进行创新教育与创新训练,既可提高实习收效,又可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是一个值得大力研究的教改方向,而且在实习过程中对一些理论知识的重难点也是一个很好的补充。

四、制订校外实习与创新教育相结合的工科校外实习培养方案

创新教育是多形式的,不同的创新教育方式,在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能起到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作用。课堂教学环节是学生系统接受创新教育、提高创新思维能力的主渠道。校外实习教学环节结合创新教育,可培养学生在创新活动中的工作能力,使学生亲身体验到创新活动的乐趣,让学生初步掌握创新要素和内在规律。结合创新实践的课外实习还可使学校与实习企业加深交流层次,形成互助互利关系,有利于学校与校外实习基地企业的长期稳定合作。在校外实习环节进行创新教育,还可使教师积累工程实践经验,提升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

我校机械专业全面实行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突出了工程实践、设计与创新能力要求。机电工程学院以校企共建的方式推行专业+基地建设,每个专业对接多个校外实习基地,密切了校企合作育人关系。而作为行业佼佼者的校外实习企业本身就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大批优秀稳固的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为依托校外实习打造创新教育新模式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具有以上良好的基础还远远不够,还需结合学生与企业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制订可操作性的创新培养方案。而我校现行培养方案中缺乏的就是制订针对我校机械专业学生的校外实习环节与创新教育相结合的工科校外实习培养方案,并考证其效果。

机械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主要的就业部门是企业,而企业中存在着十分丰富的潜在创新教育资源,这些资源是高校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工程技术人才的最佳保障。实习中要充分利用这些教育资源作为学生创新教育的内容,并列入校外实习培养方案。

运用这些企业资源的方法包括以下几部分。1.对企业潜在的创新教育资源进行分类收集整理。应重点关注技术与产品创新教育资源;生产组织、管理体制、分配机制创新教育资源;市场开发创新教育资源;企业文化创新教育资源。2.在完成常规实习任务的前提下,结合我校学生情况和实习企业的创新教育资源,制订难度合理、工作量合适、对学生创新能力发展有帮助的、具有一定实习企业特征的创新小课题。引导学生结合自己分工的创新小课题要求,拟定研究方向,收集相关资料,结合实习企业现状,制定解决方案,并通过小组讨论、与企业技术人员交流、撰写专题小报告等形式完成创新小课题,由此实现对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

五、依托校外实习开展创新教育的实施方法

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可采取以下方法。1.分类收集整理实习企业潜在的创新教育资源,并将其创新内容课题化。2.在完成常规实习任务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理论知识,结合实习企业现状和要求,团队分工合作进行创新小课题的研究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3.对以上工作进行系统化、规范化,稳固创新教育与校外实习相结合的教学成效。4.丰富实习带队教师的工程实践经验及創新指导经历,提升实习带队教师在企业生产背景下的创新教育指导能力和掌控能力,进一步提高校外实习与创新教育相结合的教学效果。

在校外实习创新教育新模式的尝试中,可采取以下两种创新能力培养形式。一种是课堂型教育,在实习期间采用报告会和座谈会的形式,由实习带队教师和实习企业的技术人员设定专题并主持进行;另一种是实践型教育,其可分为设计型、调查型、合作型。1.设计型,即由带队教师根据实习企业的生产、技术、管理等方面的改革问题,经抽象简化后成为创新研究小课题,由学生进行分析研究,学生通过实际调研、查阅资料、分析讨论形成改革创新方案,然后拿到实习企业与相关技术人员及带队教师进行讨论和评判。这种形式适用于理论知识扎实、思维严谨的学生。2.调查型,即针对实习过程中发现的企业某些方面的不足,如管理模式陈旧、生产技术落后、商品结构单一等问题,利用学校的资源与技术优势,对实习企业的不足之处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并写出专题报告。这种形式对学生的挑战更大,适合于那些观察能力强、思维敏捷的学生。3.合作型,即针对企业正在进行的科研技改中的一些问题,如工艺改进过程的理论问题、生产设备优化问题、新技术和新产品开发问题等,以毕业论文、专业课课程设计、大学生创新计划立项等形式作为学生的长期研究课题,让学生真题真做;对有价值的课题还可以与企业共同申报各级科技管理部门的课题,由指导教师、参与课题的少数学生以及企业技术人员共同组成课题组,将创新教育与校外实习相结合的教育新模式引入一个更高的层次。课堂型和实践型两类校外实习创新教育新模式可在实习教学中相互配合进行。

下面节选我校机械专业机械制造工艺实习在中国铁建重工集团(我国最大的地铁隧道盾构机生产企业)体现“工艺实习”与“创新培养”共同要求的实习提纲。

实习目的: 1.隧道掘进设备认识; 2.典型单件小批量产品的制造装配工艺; 3.复杂装备中机、电、液、信息技术的融合集成;4.运用已学机械、液压、电控知识,提出盾构机制造使用过程中的创新改进建议。

实习任务布置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铁建重工的主要产品,生产类型。2.盾构机的主要功能,组成。3.盾构机装配的组织形式是什么?有何创新建议?4.大型焊接结构件可能出现哪些质量缺陷?如何避免?5.盾构机各部分运动的驱动形式有哪些?有何创新建议?6.以小组为单位,提出一项以上盾构机制造工艺改进或使用方法的改进设想,讨论得出初步改进方案,指出改进方案的优缺点及技术保证条件,形成文字稿并在全班讨论会上宣读。

依托校外实习环节实现创新教育的关键在于:1.收集整理实习企业潜在的创新教育资源,并将其创新内容课题化,这项工作需要实习企业大力配合;2.提升实习带队教师在企业生产背景下的创新教育指导能力,这就要求实习指导教师具有丰富的企业实践经验和多年的学生创新项目指导经验;3.学生对创新教育新模式的接受程度与效果,这需要学生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实习中还需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目前,我校很多科研能力强的教师本身都具有丰富的企业实践经验与多年的学生创新项目指导经验;同时这几年我校学生生源优秀、综合素质高,在专业课教学中已发现了很多具有科研创新潜质的好苗子,以上的教改新模式是把学生分组进行工作的,每组只要有1~2名具有科研创新潜质的好苗子学生,在实习带队教师的正确引导下,这种实习教学新模式就能试验下去。

六、校外实习与创新教育相结合的教改实践效果

我们已连续两年在机械制造工艺实习中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布置带有创新要求的实习思考题。我们依托实习企业生产情况,在实习期间开设了多场专题讨论会,参与的学生已初步受益。近几年学校在学生实习经费上也大力支持,并逐年增加,因此有条件利用校外实习环节在学生中开展一定的创新小课题研究;校企共建的实习基地建设工作保障了校外实习企业的数量和质量,稳定的、关系融洽的实习企业也为收集整理企业潜在的创新教育资源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逐步完善且符合学校创新教改要求的、包含多元评价体系的校外实习考核标准,为本项目的试验提供了制度保障。学生的创新实践依托实习企业进行,课题紧密结合企业实际;课题对学生的视觉冲击强烈,易引发学生的研究兴趣;教师、学生企业多方共同合作,新教改逐渐走上正轨。

当前我校鼓励一线教师在实践教学改革及评价体系改革环节以及在大学生创新教育与创新实践平台建设上进行教学改革尝试。新教改方案是将以上两个教改环节有机结合,借助成熟的工科校外实习环节进行创新教育的培养与锻炼。借助校外实习环节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这符合我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且不需增加更多的教学经费,学生得到的是基于工程背景下的创新能力培訓,符合社会要求。一课多能的教学效果具有独特的情景优势,对优化现有工科教学课程体系也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

[ 参 考 文 献 ]

[1] 王维熙,刘昭明,苏东升,李志光.校外实习基地创新教育的实践与效果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12):155-156.

[2] 李培根.培养大批创新型工程师时不我待[J].中国高等教育,2007(5):35-37.

[3] 刘宝存.美国研究型大学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J].中国高教研究, 2004(10):60-62.

[4] 肖看,尹仕,严国萍.创新型电工电子全开放实验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4):79-82.

[责任编辑:陈 明]

作者:汤晓明 潘晓红 韩奉林

上一篇:自我护理意识下老年护理论文下一篇:新会计准则下企业所得税论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