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建设生态经济论文

2022-04-16

摘要韶关身为全国第一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的建设地区,一方面,韶关的产业结构特别是工业结构的不合理加重了资源的过度使用和生态环境污染。另一方面,不合法规的开发使用也破坏了资源开发区的生态环境。针对这些问题,适当的调整韶关的产业结构、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及新型工业、制定相关的配套的法律法规来规范资源的开发和使用。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城市建设生态经济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城市建设生态经济论文 篇1:

景德镇生态经济城市建设模式研究

摘要:结合国内外生态经济城市建设的模式及相关影响因素,依托景德镇资源文化特色,发挥其区位优势,探寻出了适合景德镇市的生态经济城市建设的模式,把景德镇市建成以陶瓷文化为特色、文化底蕴丰厚、自然环境优雅及产业实力强大的山水生态文化特色的宜居城市。

关键词:景德镇;生态经济城市;模式

F59

文献标识码:A

1 国内外生态经济城市建设的模式

1.1 国外生态经济城市建设的模式

(1)生态工业城市发展模式。

生态工业城市的建立和发展是生态经济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企业内部的循环经济和企业之间的区域循环经济两种模式。企业内部的循环经济模式实质是组织厂内各工艺之间的物料循环。企业之间的区域循环经济模式实质是把不同的工厂联结起来,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产业共生组合,采用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结构形式完成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使得一家工厂的废气、废热、废水、废物成为另一家工厂的原料和能源。日本是较早提出建立循环型生态经济城市的国家。1997年日本通产省(现经济产业省)提出了生态经济城市的规划,以零排放为目标,在全国范围内积极推广循环城市建设。到2001年6月止,日本14个地区建立了循环型生态工业区,这些工业园区很多是集环保研究、环境技术开发、实验和产业化生产为一体的生态工业区。

(2)生态农业城市发展模式。

农业作为高度集约化的生态经济城市发展模式,在国外发达国家的机构甚至超过工业。生态农业城市有蔬菜在气候控制室里生长、压力灌溉、节水省钱、循环用水等特色。日本大阪、东京的农业基本实现了栽培园艺化、基地设施现代化、操作机械化。在欧美、日本的许多城市中,农业不仅生产各类农产品,而且成为美化环境、绿化市容,以及观光、休闲、学习的重要产业。如日本的体验农业、英国的绿色城墙、德国的市民农园、新加坡的农业花园,这都体现了都市生态农业不仅有经济功能,而且还具有生态、文化、社会等诸多方面的功能。

(3)生态环境城市建设模式。

皮尔斯的城市发展阶段环境对策模型比较典型地解决了生态环境城市问题,根据城市发展的不同阶段所出现的资源环境问题采取相对适应的环境策略,特别加强环境规划和土地规划控制。理查德·罗吉斯特在《生态城市伯克利》(Eco-city Berkeley)中设想建造一种与自然相伴的生态城市。这是一种相互关联、簇状多用途步型生态社区。

1.2 国内生态经济城市建设的模式

(1)资源型生态城市。这类生态城市主要以当地的自然资源与自然环境为基础,依靠当地的气候、物产等特色资源,作为城市的依托。这种生态城市的建设模式以人类居住环境的优化为前提,一般在经济发展水平处于中等城市较为常见。

(2)政治型生态城市。又叫社会型生态城市,一般是具有较强的政治意义的城市建设生态城市的模式。此类城市的服务业比较突出,主要体现在人文景观的旅游业发展上。工业区远离城市,污染性较强的企业也被迁移,城市绿化突出,城市公共绿地覆盖率高,人居环境优越。

(3)经济复合型城市。对于大多数城市来说,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大型城市,生态城市的建设模式一般是属于这种复合型模式,如中国的上海建设生态城市的模式就属于这种模式,即重视城市的经济、生态和社会的协调发展。经济的发展水平是决定这种城市生态城市建设的关键指标。

(4)生态化海滨城市。这种类型的生态城市模式多发生在沿海中等城市,城市生态系统的规模较小,有一定的区位优势,有利于经济对外联系,产业结构转型比较容易,能够及时地解决工业污染问题,自然条件也较为优越,经济发展有很大潜力。1996年山东省威海市提出“生态城市”,并确定城市的性质为“以发展高新技术为主的生态化海滨城市”。

2 探寻适合景德镇市发展的城市建设模式

景德镇历史悠久,千年窑火不断。郭沫若曾赞曰:“中华向号瓷之国,瓷业高峰是此都”。景德镇市可基于具体实际情况,通过城市功能升级,依托本地陶瓷资源文化特色,发挥本地区位优势,陶瓷特色、优势引领、综合发展,在提升景德镇传统职能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突出优势产业,弘扬生态文化,开发旅游资源,把景德镇建成以陶瓷文化为特色、文化底蕴丰厚,自然环境优美,产业实力强的山水生态文化特色的宜居城市。

2.1 结合生态工业、生态环境城市发展模式,发展循环经济城市模式

结合城市生态工业发展模式,以建设环境负荷最小化的循环社会为中心,把循环社会、低碳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社会作为基本发展理念,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强化污染废弃物治理、促进人与自然的交流,全面促进景德镇市可持续发展。

(1)积极推进资源循环新技术的开发、引进及应用。重点组织开发、引进有重大推广意义的资源节约技术、替代技术、再利用技术、资源化技术、系统化技术等高新技术,巩固和发展重点特色产业。积极推进新型干法水泥装备的大型化、节能化和智能化以及煤化工产品多联产及高附加值利用技术的引入。

(2)着力培育循环产业集群。加大对循环产业发展比较突出的景德镇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陶瓷工业园区和江西乐平工业园区的政策支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淘汰落后生产能力、鼓励能源资源综合利用、推行节能减排,推动以多种模式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园区发展壮大。

(3)全面推动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以优势资源的有序开发为基础,以控制总量、循环发展为重点,坚持调整结构与优化升级相结合,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有计划、有步骤地实现由资源消耗型、初级产品加工型经济向科技创新型、节能环保型、质量效益型经济的过渡和转型。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农副产品加工业、生态物流业以及生态旅游业等循环节约型产业。

(4)强化污染监督管理。积极落实《景德镇市污染减排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办法》内容,建立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指标体系、监测体系和考核体系以及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等信息。强化污染源监督管理,重点抓好建材、化工、造纸等污染严重行业的治理,推行清洁生产,坚决淘汰和关闭技术落后、资源利用效率低、污染严重企业。进一步完善大气污染防治监管和保障体系。加大资金投入建设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建设,提高污水收集率和处理率,努力实现工业、生活污水的集中处理和达标排放。

2.2 结合生态农业城市发展模式,发展城市生态园模式

(1)坚持四大发展方向,提升农业产业层次。

以建设江西省的“菜篮子”基地为基础、以建设城市生态园为载体、以建设优质农产品出口基地为重要方向,壮大“南菜北茶郊养殖”特色农业规模。坚持农业经营向着规模化、产业化、生态化、外向化等四大方向发展,巩固和提升蔬菜、茶叶、养殖业三大优势产业,通过兴建一批农产品基地、扶强一批龙头企业、争创一批农产品品牌,着力构建主导产业的区级“主干”、镇级“主枝”、村级“主品”的三个产业层级,打造南部“菜乡”(乐平县)、北部“茶乡”(浮梁县)、“养殖业强市”。

(2)突出发展蔬菜、茶业和养殖业三大优势产业,增强农业综合竞争力。

构建乐平市鲜销菜生产基地、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食品加工业基地、江南蔬菜集散基地和吸纳就业的阳光产业基地五类蔬菜产业基地,巩固“江南菜乡”的市场地位;突出浮梁县茶业四大特色,打造全国重要无公害茶生产基地;构造“一县一业”、“一村一品”的生产格局,规划建成吕蒙乡的良种生猪、鲇鱼山镇的菜牛、丽阳乡的麻鸭、西垦的美国王鸽、竟成镇的特种水产、国营林场的蛋鸡养殖等六大养殖主导产业生产基地,充分利用浮梁县草山草坡自然资源,重点发展浮梁县现代绿色生态养殖业,以推动养殖业跨越式发展。

2.3 结合资源型生态城市发展模式,发展旅游生态经济城市模式

景德镇拥有丰富而珍贵的陶瓷历史文化遗产,深厚的陶瓷文化底蕴,精湛的制瓷技艺,驰名世界的陶瓷产品,古今杰出的陶瓷名家,优美的生态环境,优美的自然生态景观,良好的区位交通条件,初具规模的接续替代产业基础,这些都构成了景德镇市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

(1)快速推进旅游目的地建设,构建区域旅游经济中心城市。

以旅游业发展为动力,全面提升景德镇市的整体形象,实现工业城市向旅游中心城市的转变;打造金牌旅游路线,确立景德镇旅游中心城市地位,发挥“遗产圈”区域旅游中心城市的作用,开展四大入境游金牌旅游路线、八大国内游金牌旅游路线等一系列金牌旅游路线;完善旅游交通基础设施的通达性与快捷性,巩固区域交通中心地位,建设高速公路和扩展航线弥补铁路交通的空白,争取与铁路部门合作,开通直达黄山、厦门等著名景区和旅游城市的旅游专列或特快列车,开辟与杭州、南京、武汉、厦门、黄山等城市的直飞航班,增加与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城市的航班数,公路交通以完善与周边400公里范围内的主要景区和城市间的公路系统为建设方向;加强旅游配套服务建设工程,合理配套各类型各星级的住宿设施,大力发展当地餐饮品牌和特色餐饮。

(2)以文化和生态为核心竞争力,重点发展四大旅游产业。

①做大做强陶瓷文化旅游产业,延长陶瓷文化旅游产业链。

大力发展陶瓷艺术创意旅游业、陶瓷遗址遗产旅游业、陶瓷商贸业三大陶瓷旅游产业,并以陶艺品和陶瓷艺人为纽带将三大陶瓷文化旅游产业深度链接,形成稳定的陶瓷文化旅游产业链。大力培养景德镇国际三宝陶艺村、景德镇雕塑瓷厂、陶瓷乐器演奏团等陶瓷创意企业,快速提高其规模和档次,完善其作为旅游景点的各项配套设施,鼓励与国外陶瓷艺术家的交流,积极运作陶瓷乐器演奏团在国内和国外的演出,从而提升景德镇陶瓷文化的世界影响力,带动陶瓷创意产业创造出巨大的旅游价值。

②重点扶持商务会展旅游业,构筑景德镇旅游业新的增长优势。

发展工业园区、陶瓷工业区以及城市中心区的商务酒店、兼具各类功能的商务会馆、银行、电子支付和巨型网络商业平台等,逐步建成设施齐全、服务周到完善、特色突出的商务旅游产业。重点打造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使之成为具备国际水平的博览盛会和商务洽谈会。同时,依托雕塑厂和三宝的优势资源创建景德镇陶瓷创意博览会,依托景德镇陶瓷工业园举办陶瓷工业博览会,依托已成规模的陶瓷贸易市场办景德镇艺术陶瓷商贸节,根据各行业需求灵活组织各类会展。

③重点突破休闲度假产业,构筑江南旅游城市的发展优势。

浮梁县休闲度假产业的发展方向是依托陶瓷文化、瑶里古镇、自然风光构建“文化+观光+休闲+度假”的复合型度假旅游产品。以昌江区身处小乡村的三宝国际陶艺村为依托,凭借当地优美宁静的乡村环境,构建度假设施,服务于热爱艺术的国外游客,实现在追求陶瓷艺术的同时,享受优美宁静的中国式乡野度假。

④整合旅游资源,提升景德镇传统观光旅游业。

整合现有的自然风景区,重点培养瑶里—高岭风景区和洪岩仙境,带动得雨生态园、金竹山寨、乐平红色旅游区、翠平湖风景名胜区、玉田湖风景区、杨湾风景区等的发展,并组合出多种观光产品,通过丰富的观光旅游产品逐步提升景德镇观光旅游产业的综合实力。

(3)建设景德镇国际知名旅游品牌,提升世界影响力。

依托景德镇国际知名度、独家精湛陶瓷技术、数以千计的制瓷大师、手工艺者,以景德镇优美的自然环境和度假氛围为补充,建构成以陶瓷艺术之旅为核心,以田园度假、商务会展节事旅游为辅助产业的国际知名旅游品牌。

参考文献

[1]徐端阳.论厦门市建设生态经济市的意义与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10,(12).

[2]刘亚平.生态城市建设:基于杭州的实践[J].浙江经济,2010,(6).

作者:朱云莉 魏群

城市建设生态经济论文 篇2:

生态经济城市建设策略研究

摘 要 韶关身为全国第一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的建设地区,一方面,韶关的产业结构特别是工业结构的不合理加重了资源的过度使用和生态环境污染。另一方面,不合法规的开发使用也破坏了资源开发区的生态环境。针对这些问题,适当的调整韶关的产业结构、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及新型工业、制定相关的配套的法律法规来规范资源的开发和使用。通过这些措施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韶关目前建设生态经济城市所面临的难题。

关键词 生态经济城市 建设策略 韶关市

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要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生态环境是城市经济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们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息息相关。韶关市身为全国第一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的建设地区,国际和国内上对于生态经济城市建设的研究为韶关市制定策略时提供了依据和借鉴。本文的目的是分析韶关市目前在产业、法律法规及人文文化存在的问题,探讨建设生态经济城市的基本规律,为韶关政府科学地建设生态经济城市提供理论依据。

1 韶关市生态经济城市建设的条件及现状分析

韶关市位于广东省的北部,在北江的上游部分,和湖南、江西这两个省份交界,邻近广西省。所谓的“三省通衢”指的就是韶关。而且韶关市是广东省粤北地区的经济、文化、政治、交通等方面的交汇中心。韶关的资源众多且种类丰富,韶关的土地、森林、矿产等资源的人均拥有量位居全省地级以上市第一,特别是矿产资源,韶关市拥有“有色金属之乡”的称号。而且,韶关市也是全国首批的六个生态文明建设地区之一。根据《广东省主体功能区规划》,韶关市被定位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生态旅游休闲重点地区,北江、东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与水源涵养区。韶关市在生态建设方面做了很多的工作。比如注重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划定生态控制线、林业生态红线。目前营造碳汇林197.6万亩,新增森林公园184个、湿地公园29个,新建乡村绿化美化省级示范村534个。但是在生态建设中还存在很多的问题,需要解决。

2 韶关市生态经济城市建设中的问题

2.1 产业结构不合理造成资源的过度使用

韶关是一个典型的处在山区中的城市,农村占了很大的比重,因此,韶关过去的产业主要是以农业为主,是一个典型的农业社会。新中国成立后,韶关的第二产业才开始慢慢发展起来但是在之后的十几年中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仍然是三种产业里面最低的一种。到了70年代之后,才有了质的转变,从以农业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为以工业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这要得益于韶关引进了很多不同种类的工厂。

不可否认,在韶关经济落后的情况下大量引进工厂的确能迅速的发展经济。但是在经济有所起色的时候,是否也该考虑一下这种做法能否长久。随着长久以来都以工业为主的发展模式日渐深入,随之而来的资源过度使用等问题也摆在面前,阻碍了韶关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能快速带动经济发展的工业一般都是高能耗的产业,这种高能耗首先就体现在了能源大量使用、金属特别是有色金属的无节制开发等方面。韶关从1949年以来,一直就是广东省的能源和矿产的重要供应基地。在生产的过程中,由于技术水平较低下,对于能源和金属等资源就不能充分的使用,再加上无节制地开发,造成了大量浪费,据韶关市环境保护局的统计,经过了多年的开采,韶关目前的矿产特别是铅、煤、铁等重要的矿产已经濒临枯竭了。试想一下,资源都是有限的,再生需要几亿年的时间,如果长久下去,在资源能源枯竭时,韶关的经济发展又该何去何从。

2.2 不合法、不规则的开发使用破坏了矿产地区的生态环境

韶关是出了名的能源、矿产城市,从很久以前就开始了资源的开采,但是人们对于资源的开采没有严格的规章制度的约束。在新丰县等几个情况尤为严重的地区,从事非法开采矿产的行为屡禁不止,有一些甚至是开采稀有资源的。在资源的开采地,开采方法的不合理致使矿产地区的环境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矿产地区的土壤水分流失严重,植被的数量和种类都在急剧的锐减中。

2.3 韶关市的工业结构不合理

韶关的工厂大多侧重于生产能源和钢铁等重工业,工业生产较为单一。这就使得韶关的能源和金属资源的使用偏向单一化,资源枯竭、污染的程度加重。

首先韶关沿用一直以来的传统,使用煤炭进行发电。沿用旧传统的方法最大的弊端就是技术层面不够成熟,对于产生出来的多种污染气体不能最大限度的收集和循环利用。因此产生了许多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和一氧化碳等的废气排入了大气中。由于韶关侧重生产钢铁等重工业,工业就基本上靠这些单一的重工业在支撑着,这就使得对于资源的利用偏向单一化,长久下来,就加重了资源枯竭的情况。滥开采资源、资源利用率不高、技术落后等原因造成的资源枯竭、水体污染、大气污染等问题以及由这些问题引起的泥石流、酸雨等灾害,治理起来不仅要投入非常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且这些问题还会阻碍韶关地区经济的发展。

3 完善韶关市生态经济城市策略的制定与建议

3.1 调整韶关市的产业结构,积极发展第三产业

大力发展旅游业。因为韶关拥有许多风景优美的生态旅游景点,例如丹霞山、南岭的国家森林公园、马坝人遗址、云门峡漂流、芙蓉古刹、古佛洞天等地方。韶关市可以加大对市内拥有的旅游景点的宣传。宣传的手段要多样化,可以利用网络、微信、报纸等先进流行多人使用的方式进行宣传。

在第三产业中,除了发展旅游,韶关也在积极做强代物流业等现代服务业。这也是也是推动第三产业发展的一大帮手。除了代物流业,还有其他方面,例如,韶关可以利用“三省通衢”的交通优势,大力发展交通运输业,同时还能发展仓储业,一举两得。其次,邮电通讯业也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一大帮手。现在的人们都喜爱在网上购物,足不出户就能送货到家。韶关可以捉住这个机遇提高和规范韶关市内分散的邮递通讯,使得邮递通讯能更加高效。

3.2 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规范资源开采行为

韶关市的矿产以及金属资源虽多,但一直以来都没有严格完备的法律法规体系来规范开采的行为,致使在矿产开采地区污染严重,严重的危害了附近人们的健康,也给韶关市治理生态环境带来了很大的阻碍。

因此,韶关市需要制定严格的法律法规。开采单位的资格要经过严格的审查,包括开采技术以及种类的审查,禁止未经允许的个人或组织私自开采矿产金属等资源。具有开采资格的单位要定期接受相关部门的检查和监督。开采的行为要规范,尽量以不破坏生态环境为前提来进行开采。开采的间隔时间也要有合理科学的规定,不能无休止的开采使用,必须要定期开采,让矿产区的生态环境得以休息和恢复。

3.3 引进新型工业,开发新的能源利用技术

要使得经济健康发展,仅仅依靠第三产业是不够的,第二产业也要适时的发展。韶关市蕴含的矿产资源多,这就意味着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对于韶关来说是特别重要的。针对韶关市工业发展较为单一的情况。韶关可以引进新型的工业。所谓新型工业,就是在信息工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智能工业,一种以人类智慧、网络和物理设备为基本要素的新型工业化模式。新型工业具有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等特点,非常符合韶关要实现生态经济城市这一目标的情况。

面对已经存在的旧工厂,我们可以尽可能的提高工厂内的技术,实现节能减排。包括提高能源和资源的利用率,使得用同等量的资源能产生最大的效益。收集排出的废弃物,转废为宝,循环利用。还有一个方面,就是开发新的环保能源,例如风能、太阳能、水势能等。用新能源代替传统的燃煤发电,能在一定程度上能减少污染气体的排放,提高韶关的大气质量。

综上所述,韶关要建设一个高效、循环生态经济城市,并不是只注重一个方面就可以的,要从经济、社会、文化、人口等各个方面综合的考虑。有效地解决环境与经济、人口和文化与生态经济城市建设所积累的各种矛盾、各种问题。加快实施产业结构的转变及积极扶持新型产业的发展。韶关市政府以及各个相关的管理单位要落实好制度的实施,做好相关的配套措施,严格监督好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一旦出现问题要立即做好应对的措施。这样才能针对韶关市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解决好根本的问题,加快韶关市建设生态经济城市的步伐。

参考文献

[1] 秦娜.生态经济城市建设的 SWOT 分析与策略研究-以粤北山区韶关市为研究样本[J].环境综合研究,2014(3):12-13.

[2] 王林梅.生态城市建设的国际经验研究[J].城市与市政经济,2013(9):17-18.

[3] 杨桂根.池州市建设生态经济城市的路径选择[J].经济学分支学科,2007(10):26-27.

[4] 孟民,汤洁,王晨野,李昭阳,孙平安.吉林省生态经济城市建设的标准和实施途径[J].国民经济管理,2008(3):36-38.

[5] 肖怡花,蒋才芳.湖南西部生态经济城市建设初探[J].中国农业经济,2008(3):35-27.

[6] 曾青,俞白桦.持续推进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以厦门市为例[J].社会学,2015(1):37-38.

[7] 周靈.以生态城市建设推动成都城市转型升级[J].环境综合研究,2014(1):20-22.

[8] 朱云莉.景德镇市生态经济城市建设研究[J].理论与应用研究学术,2011(4):25-26.

作者:陈小樱 刘芳娜

城市建设生态经济论文 篇3:

基于循环经济下的生态城市建设

摘要:文章在循环经济理念的支撑下,阐述了生态城市内涵,基于湖南省长沙市生态城市建设的实际,提出了加快建设生态城市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循环经济;生态城市;长沙

1 生态城市的理念

1.1 研究综述

“生态城市”是197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第16届会议上“关于人类聚居地的生态综合研究”中提出的。1990-2002年,分别在伯利克、阿德莱德、约夫、库里蒂巴和深圳共召开了五次生态城市国际会议,使生态城市规划设计与建设的理念得到了更为广泛的普及。1984年前苏联生态学家杨诺斯基提出生态城市是一种理想的城市模式,其中技术与自然充分融合、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1987年美国生态学家理查德.雷吉斯特提出,生态城市追求人类和自然的健康与活力,生态城市即生态健康的城市,是紧凑、充满活力、节能,并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聚居地。黄光宇于1992年提出,生态城市是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居住区形式,具有自然、城市和人融为有机整体、形成互惠共生结构的特点。沈清基于1998年提出,生态城市是一个经济发达、社会繁荣、生态保护高度和谐、技术与自然达到充分融合,城市环境清洁、优美舒适,从而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并有利于提高城市文明程度的稳定、协调、持续发展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王详荣于2001年提出,生态城市是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基础设施完善,布局合理,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聚居地。2006年郝朝德认为生态城市是是结构合理、功能高效、关系协调的城市。可以说,自生态城市这个概念诞生起,就一直深受学者的青睐,生态城市建设已经成为了中国城市发展的主流。虽然对生态城市的研究很多,但至今学术界仍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态城市概念。

1.2 生态城市的内涵

生态城市是一个具有宜居的人居环境、人和自然能够和谐相处的城市。黄光宇指出生态城市应该具有和谐性、高效性、整体性、多样性、全球性等特征。因此生态城市的创建标准一般可以分为三个目标系统:社会生态标准、经济生态标准和自然生态标准。必须要在经济增长方式改变的基础上实现经济的高效增长并做到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在生态文明、城乡融合的大背景下,笔者认为生态城市应该具有以下内涵:

(1)经济高效并且良性循环,按循环经济原则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内涵型转变。二、三产业与第一产业互相融合,建立既能满足当前需求,又能适应未来发展的农业生产体系。产业结构优化,知识产业产业成为产业结构的主体,建立生态化的工业体系,物质、能量、信息能够得到高效利用。

(2)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融合,具有良好的区域生态环境,以资源承载力和环境容量为依据,生态环境得到改善,生物多样性得到保护,城乡各类用地得到充分利用。

(3)以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持续利用为手段,以实现城市与区域的生态环境相融合为目标,鼓励支持发展各种生态工业园区。

(4)社会和谐,有着完善的社会服务和保障体系,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空间融合,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实现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建设人-自然和谐、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

2 长沙生态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002年8月16日,国家环保总局正式批准长沙市为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地区。据2002年《生态城市建设的深圳宣言》,生态城市的建设包含生态安全、生态卫生、生态产业代谢、生态景观整合、生态意识培养五个层面。根据2003年5月国家环保总局颁布的“生态市建设标准(试行)”,生态城市的建设包括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社会进步三类。本文从这三个层面出发,从30类指标中选出如下20个指标构成长沙市生态城市测度指标体系(表1)。

表1 生态城市测度指标体系

目标层 测度层 指标层

生态城市 经济发展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农民年人均纯收入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第三产业占GDP比例 单位GDP能耗 单位GDP水耗

环境保护 森林覆盖率 城市空气质量 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工业固体废弃物处置利用率旅游区环境达标率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城市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 环境保护投资占GDP比例

社会进步 城市化水平 恩格尔系数 城市人均铺装道路面积 高等教育入学率城市气化率

由于生态城市目前还没有一个完全的定义和标准,根据《标准》和长沙市的历史条件、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状况,按照上述指标得到(表2):

表2 长沙市生态城市测度指标体系

目标层 测度层 指标层 标准值 现状值

生态城市 经济发展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元/人) ≥30000 33711

农民年人均纯收入

/(元/人) ≥7500 5438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元/人) ≥13000 13924

第三产业占GDP

比例/% ≥50% 48.7

单位GDP能耗

(吨标煤/万元) ≤1.4 0.943

单位GDP 水耗

(立方/万元) ≤150 420

环境保护 森林覆盖率/% ≥40 49.27%

城市空气质量(好于或等于二级标准)/天/年 ≥330 298

城镇生活污水集中

处理率/% ≥70 85%

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

处理率/% 100 100

工业固体废弃物处置

利用率/% ≥80 93%

旅游区环境达标率/% 100 98.65

城镇人均公共绿地

面积/(m2/人) ≥11 8.65

城市水功能区水

质达标率/% 100 100

环境保护投资占GDP

比例/% ≥3.5 2.23

社会进步 城市化水平/% ≥50 60.2

恩格尔系数/% <40 39.5

城市人均铺装道路面积

/(m2/人) ≥8 14.3

高等教育入学率/% ≥60 50

城市气化率/% ≥90 96

※数据来源:长沙统计年鉴(2008年)。

从上述20个指标中,可以看出,和国家的生态城市的标准值相比,长沙市在环境保护和社会进步这两个层面的合格率比较高,但在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旅游区环境达标率、环境保护投资占GDP比例、高等教育入学等率方面和标准值存在一定的差距。这说明一方面,长沙环保意识不够强,仍然需要在生态意识培养、生态文化构建方面努力;另一方面,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是反应一个城市宜居程度的重要指标,宜居城市不仅要求有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更有生态层次上的要求。生态城市不等于山水城市,山水城市注重强调城市建设的“形”,对城市的社会和经济属性论述较少;而生态城市强调城市建设的“神”,包括自然生态化、经济生态化和社会生态化。山水城市和生态城市都注重強调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但山水城市的内涵相对狭窄,而生态城市的内涵则相对宽泛。从经济发展这一层次上来讲,城乡收入差异明显,单位GDP水耗高,第三产业占GDP比例仍比较低,与标准的生态城市尚存些差距。从总体上进行评价,可以得出结论:长沙市生态化程度还处在较低的层次上。

3 循环经济是建设生态城市的立足点

3.1 循环经济的产生与发展

循环经济的思想萌芽可以追溯到环境保护主义思潮兴起的时候,1962年美国生态学家卡尔逊发表了《寂静的春天》,指出生物界以及人类所面临的危险。60年代鲍尔丁提出的“宇宙飞船理论”可以作为循环经济的早期代表,大致内容是:地球像是在太空飞行的宇宙飞船,飞船靠不断消耗自身有限的资源而生存。如果不合理开发资源、破坏环境,人类就会像宇宙飞船那样走向毁灭。因此,宇宙飞船经济要求以新的“循环式经济”代替旧的“单方程式经济”。70年代国际社会虽然开始了有组织的环境整治运动,循环经济思想还是一种比较超强性的理念,并没有得到太大发展。80年代杜邦公司提出了“3R”原则,标志着循环经济思想的形成。90年代,随着可持续发展成为世界潮流,循环经济战略开始形成体系。

20世纪90年代之后,发展知识经济和循环經济成为国际社会的两大趋势。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起引进了关于循环经济的思想,此后对于循环经济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不断深入。2004年9月25日,我国诞生了第一部循环经济生态城市地方性法规《贵阳市建设循环经济生态城市条例》。2005年7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提出,坚持依法推进循环经济发展。2008年8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该法自2009年1月1日起开始施行。

3.2 循环经济的内涵

循环经济,是指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等过程中进行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活动的总称。循环经济也称为资源闭环利用型经济,在保持生产扩大和经济增长的同时,通过建立“资源-生产-产品-消费-废弃物再资源化”物质的清洁闭环流动模式,既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又避免由于对地球掠夺式开发所导致的自然生态的破坏。其技术特征表现为资源消耗的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再生化,其核心是提高生态环境的利用效率。

3.3 循环经济与生态城市的关系

循环经济是建立在生态学相关理论上的,其一个最主要的指导原理就是生态系统原理,所以从本质上说,循环经济本身就是一种生态经济。走循环经济道路,有利于城市的生态化建设,生态城市是发展循环经济的一种重要的区域模式,两者相辅相成。

4 加快长沙生态城市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4.1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及技术创新

4.1.1 发展生态农业 (1)积极开发生态种植业,全面改造中低产田,调整种植业结构。(2)发展生态畜牧业,推广适度规模养殖,抓好生态饲料的开发和利用。通过采用高新技术手段,使农业废物无害化、资源化,形成了生态大农业的良性循环。(3)要解决好土地资源的污染问题,从控制、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开始,积极推广使用生物肥和生物制药,加快有机废弃物的资源化处理,积极使用可降解农膜,减少农业的白色污染,还原土地原始状态。

4.1.2 发展生态工业,建立生态工业园 工业发展要坚持不污染环境、不破坏资源、不搞低水平重复建设原则。在产业方向上,鼓励发展有利于生态环境建设的产业;在布局上,对新上工业项目特别是化工项目,实行集中布点;在企业生产过程中,推行清洁生产和使用清洁能源,减少单位经济产出的废物排放量,实现达标排放。

4.1.3 发展生态旅游业,提高第三产业比重 包括包括浏阳大围山生态旅游基地、城郊农业生态旅游休闲基地、以岳麓山风景名胜区为依托、橘子洲为绿心、湘江风光带为轴, 由城郊公园、近郊公园的风景资源与人文景观、历史遗存及楚湘文化资源组成的生态旅游基地等。良好的环境和自然生态是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长沙市各类旅游资源很多,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实施生态旅游战略,达成旅游大产业的目标。

4.2 倡导绿色消费

绿色消费的内容非常宽泛,不仅包括绿色产品,还包括物资的回收利用,能源的有效使用,对生存环境,对物种的保护等,可以说涵盖生产行为,消费行为的方方面面。它主要是指在社会消费中,不仅要满足当代人的消费需求和安全、健康,还要满足子孙后代的消费需求和安全、健康。它有三层含义:一是倡导消费者在消费时选择未被污染或有助于公众健康的绿色产品;二是在消费过程中注重对垃圾的处置,不造成环境污染;三是引导消费者转变消费观念,崇尚自然、追求健康,在追求生活舒适的同时,注重环保、节约资源和能源,实现可持续消费。政府要引导消费者向无污染、无公害、有助于身体健康的“绿色消费”方向发展,引导各行各业对绿色生态技术不断创新,保护生态平衡。

4.3 加强城市绿化建设

城市绿化是建设生态城市的重要内容,它对于改善城市生态和人居环境,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促进城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政府要实行严格的城市绿化管理制度,合理划定绿化用地,科学安排绿化布局,充分利用原有的人文和自然条件,优先培育和种植区域适应性强、体现本地特色的绿化植物种类,通过调整和优化城市用地结构、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率、扩大绿地比例等多种形式,不断增加绿地面积,恢复生态功能和植物的多样性。市区绿化要做到片、线、点结合,除了保护好城市公园和道路两旁的树木花草之外,还应尽可能绿化立交桥和建筑物顶层,以扩大绿地面积。

4.4 加大生态环境保护

环境优美、宜人是生态城市建设的前提,良好的城市环境有利于改善投资环境,促进经济发展。政府要逐步提高环保投资占GDP 的比例,不断提高环境保护的综合能力。加快立法步伐,出台大气污染防治条例、饮用水源地保护条例等地方法规和规章,严格控制燃煤污染,加大治理机动车尾气和扬尘污染力度,进一步提高环境空气质量。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污水处理能力和处理深度,鼓励中水的有效回用。积极推行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实现垃圾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处置。建设规范化的固体废物集中调配与处理中心,医疗废物集中处理、危险废物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完成重点河道截污、清淤、两岸绿化工程。总之,将循环经济理论运用到生态城市建设有助于人类利用有限的资源,有利于改善人类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4.5 建立生态补偿制度,实行奖惩型补偿办法

要把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目标责任制考核结果作为对乡镇、街道实施生态补偿的重要依据,根据考核结果公平合理地安排生态补偿专项资金;建立严格的水环境保护行政责任制;逐步探索建立其他生态环境因素破坏责任者经济赔偿制度,研究制定环境污染经济赔偿实施办法;建立生态补偿效益评估制度,实行生态补偿接受地年度生态补偿实施情况的报告制度和生态补偿实施情况部门年度审计制度。

参考文献

[1] 沈清基.城市生态与城市环境[OL].中国知网

[2] 周海燕.长沙生态城市建设研究[OL].中国知网

[3] 李伟,江秀辉.循环经济理论与生态城市的建设[J].循环经济.

[4] 欧阳培,赵敏.生态城市建设若干问题研究——以长沙生态城市建设为例[J].长沙大学学报.

[5] 谢传宁.循环经济发展与城市生态关系的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08,9.

[6] 郝朝德.谈生态城市建设[J].江淮水利科技,2006,(1).

[7] 李育冬.基于循环经济的生态型城市发展理论与应用研究[A].新疆大学博士学位论文[D].

作者简介:郭向宇,男,湖南益阳人,湖南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城市与区域规划;吴珠,女,湖南益阳人,湖南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城市与区域规划;李艳,女,湖南益阳人,湖南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城市与区域规划。

作者:郭向宇,吴 珠,李 艳

上一篇:中国乡镇企业启示论文下一篇:信用的经济学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