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中医评选效应论文

2022-04-18

名中医评选效应论文 篇1:

中西医走红的不同路线图

毛泽东建国后第一位保健大夫是年仅25岁的西医王鹤滨,刘少奇的医生许佩珉年仅29岁;而轮到中医,患者却又普遍认为老先生更靠谱

统计从先秦至民国有历史记载的60位知名中医寿命,平均年龄高达79.6岁,大大超越同时代一般水平。在历代中医队伍中,不乏孙思邈这样的现象级养生大师(活了101岁)。

即使中医大夫没有史籍中记载的那么长寿,患者也普遍认为老先生更靠谱。不过,这一准则并不适用于西医。新中国领导人的医疗队伍大多是西医,年龄都相当年轻。毛泽东建国后第一位保健大夫是年仅25岁的西医王鹤滨,刘少奇的医生许佩珉年仅29岁,周恩来的医生张佐良33岁,邓小平的医生王敏清也是33岁。为什么中医越老越吃香,好西医却大多正当盛年?分工不同的中西医

其实,这是由中西医各自的年龄优势决定的。

今天的西医是近代科学产物,要求逻辑思维清晰,因此年轻专家值得信赖。中医则是典型的传统文化,依赖经验积累,而年龄是经验最好的保证。

另外,西医体力工作强度普遍大,即使内科大夫,也大多需要在医院按时坐诊查房,而中医则可以采取更灵活的工作形式。

西医外科尤其需要年富力强的操作者,很多马拉凇式手术对身体素质要求极高,全主动脉弓头臂干置换术甚至可以达到20小时,肝移植手术需要12小时,胰十二指肠切除术需要7小时,骨科的髋关节置换术、口腔科的下颔骨切除术等手术时间也都很长。尽管老院士可以现场指导甚至亲自主刀,但并不能代替年轻人的主力地位。

标准化的评价体系也加大了西医工作量。医院对医生的考评,主要依据的是诊疗数量,目前国内近半数医生每周至少要上一个夜班,八成人中午休息不超过半个小时。几乎所有医生都曾连续工作24小时以上,半数人曾连续工作36小时,约两成医生曾连续工作48小时。不仅吃苦受累,还有很多学习曲线较长的技术活儿、眼力活儿。以腹腔镜为例,由于成像方式特殊,很容易放大人手的操作误差,配备之初就淘汰了一批老医生。

而中医工作强度小、绩效不可量化,也不需要操作复杂的仪器,国际交流更是可以忽略不计,是今天对老年人界面最友好的工种之一。

一般而言,求助中医的病症以慢性病和疑难杂症居多,皮肤病、不孕不育、高血压、糖尿病、妇科病、自律神经问题都是老中医愿意尝试的领域;另外,生化检查指标没有异常的失眠、体质虚弱、心情烦躁、食欲不振等亚健康症状也很难找到确切病因和对症疗法,同样给了长者诉诸人生经验的极好机会。

加之民间“越没治的病,越应该找中医看”的执念,处于晚期阶段、西医坦承无解的病患也愿意求助中医。前有西医打底,后有“迷信”兜底,思想准备充分,只要施以恰当的安慰话术,老中医在改善心情、减少痛苦、提高生活质量方面确实不无效果,缺乏历练的年轻人很难胜任这种工作。

长寿是最好的招牌

相比西医KPI式的量化管理,中医的工作成果外人很难揣摩。而中医在长期传习中也找到了最好的广告招牌,那就是自己的健康。

中医的内在逻辑允许他们这样做。《黄帝内经》以五行为框架,锚定了中医内外不分、天人合一的思想体系。

即使在今天,综合性医院的中医也是不分内外科的,好的中医大夫更是内外妇儿都可以看。“一方治百病”的万能灵药在民间依然颇为流行,这种全能经验当然只有老年人才能积累。所以,凭借年资打通专业壁垒的老中医也理应能够自诊自疗,延年益寿,而专业分工泾渭分明的西医显然“自顾不暇”。

所以,人们可以容忍西医自己身体不好——三甲综合医院医务人员患病率为74.0%,“过劳死”早已不是新闻。而中医则完全不同,在由人社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同组织的首届“国医大师”评选上,三十位人选名医年龄最大的93岁,最年轻的74岁,执业时间都在55年以上,堪称最会养生保健的群体。

长寿的确是老中医的个人品牌。概括起来,他们大多“动静结合”“顺应自然”“形神兼养”“无悔付出”,这是囿于严谨科学训练的西医很难达到这种境界。

体制外工作年龄约束少

相比德高望重的中医,好西医为什么不那么老?答案很简单:不需要。

西医拥有严格的培养体制和明确的职称层级,从念医学院到成为一名医生。需要约10年时间。而从住院医生到主治医生、主任医生,又需要重重考核。职业生涯的每个阶段都有确定的层级和职称,岁数完全不是判断水平的依据。年龄不仅不是招牌,甚至还会成为瓶颈。西医纳入国家医疗体制的程度较高,公立医院执业上限是男医生60周岁,女医生55周岁,想超过这个年龄则只能返聘。

主战场在体制外的中医则不受此限制,广东名医刘惠良108岁仍在悬壶济世,行医已达90年,每天接诊数十人,周末和节假日则有上百人。

原本执业条件就非常宽松,不久前,中医诊所资格审批也被取消。“允许取得乡村医生执业证书的中医药一技之长人员在乡镇和村开办中医诊所”,《中医药法》草案把中医诊所由许可管理改为备案管理。草案特别强调了原因:“考虑到中医诊所主要是医师坐堂望闻问切,服务简便,不像西医医疗机构需要配备相应的仪器设备。”

中医工作强度小、绩效不可量化,也不需要操作复杂的仪器,国际交流更是可以忽略不计,是今天对老年人界面最友好的工种之一。

西医确实不能脱离设备单独存在,其成本远非普通诊所可以负担,大夫离开医院则很难施展拳脚;而中医器具简单轻便,成本低廉,针具、熏蒸、泡洗、艾灸、推拿、理疗、牵引设备完全可以自行购置,独立执业,来自医院的工作年限约束也几乎不存在。

并且,现代西医设备科技含量越来越高,患者必须足够多才能分摊购置成本。不同医院的财力和品牌差距很容易在西医中形成马太效应,所以,好西医必须在执业年限内用好医院的平台,争分夺秒施展才华,而不是指望退休后扬名立万。

但尴尬的是,今天的年轻中医既不能像西医同行一样大器早成,也很难模仿前辈们蓄起胡须,养生益寿,静静等待成为大师。只能一边苦学英语。一边等待风向调头。

作者:史祥莆

名中医评选效应论文 篇2:

试论中医药学术期刊的编辑策划和整体设计

【摘 要】针对社会需要和中医药各学科领域的热点、难点及新出现的问题,笔者根据国家政策导向和学术导向,提出当前中医药学术期刊,应当从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等科研项目、特色优势的发挥提升、名老中医经验的研究整理、文献资源的数据挖掘、养生保健治未病的推广应用和中医药文化的认知思维研究等六个方面,进行选题策划和整体设计,采用特别约稿、社会征稿、举办学术会议集稿、专家推荐引荐等形式落实选题,并通过评论、编者按、致读者等充分表达办刊人编辑策划意图。

【关键词】中医药学术期刊 编辑策划 整体设计

党的“十八大”报告把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作为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因为没有健康就没有小康。中医药学是我国医药卫生事业中保障人民健康的优势领域,而中医药学术期刊则是传播和弘扬中医药科技文化遗产的重要窗口,是交流中医药学术思想和临床成果的重要理论阵地,在宣传党的中医药方针政策、促进中医药科研成果转化上,在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提高社会贡献率上,都发挥出了重要作用。学术性期刊具有权威性高、信息量大、时效性长、针对性强的特点,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学术期刊的作用,关键就在于办刊人的选题策划和整体设计。本人根据社会需要、国家政策结合自己近20年的办刊经验,通过中医药信息的采集筛选、思考论证和有机组合,认为当前中医药学术期刊,应当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选题策划和整体设计。

一、从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等科研项目入手

党的“十七大”、“十八大”报告一再申明“中西医并重”和“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国家的“十二五规划”还单列一节阐述中医药发展,相应的,针对重大疾病的中医药防治已纳入我国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国家和省级各项科研攻关项目。随着时代的变迁,人类疾病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在不断战胜疾病的同时,新的疾病又在不断地威胁着人类,譬如各级各类传染性疾病仍然是威胁人类的健康,从病毒性肝炎、淋病、梅毒、痢疾、乙脑、流脑、狂犬病、白喉、麻疹,到艾滋病、非典、禽流感、手足口病、甲流感等,新的疫病疫情层出不穷,传染病仍然是医疗上的重点、难点。近年来中医药在防治艾滋病、甲型H1N1流感和手足口病等方面所发挥出的积极作用有目共睹,中医药参与重大疾病防控、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重大疾病的健康管理和医疗应急能力建设等方面,都已被列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中医药学术期刊选题设计,就要恰当地反映疾病谱的变化,交流中医药防治新发突发传染病项目的新成果、新进展、新方法。譬如《中医药临床杂志》,无论是1988年创刊时期针对当时流行的甲型肝炎,还是2003-2008年针对非典、手足口病等重大疫情,都作了中医药防治成果的专题报道,近年来有目的、有预见地约请、取舍稿件,开辟了非典、禽流感、手足口病等“重大传染病研究”专题专栏,集中选题,突出重点,广泛征文引导,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应。

为适应疾病谱和生态环境的变化,中医药学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近年来,我国加强了中医药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推出了一系列科研重大项目,包括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重点专科专病建设、重点病种研究、优势病种筛选推广等项目,力求找准中医药科技创新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争取在基础和临床研究两方面取得实质进展。这些项目绝大多数都得到国家、省、部等科研基金和重大课题资助,也是各级各类科技成果奖竞选项目;中医药在糖尿病、高血压、中风、癌症、慢阻肺、肝病、慢病等诊治中的重大进展,在常见大病防治中的作用,百姓的认知度和信任度不断提升,也是当前选题策划的重点。我刊近三年来针对安徽省的国家中医药临床基地(设在安徽省中医院)的建设病种——糖尿病,针对国家级重点专科中医脑病、肺病、风湿性疾病、内分泌疾病、肿瘤等,主动地参与到国家和省级的中医药专业学会中去,承办协办专科学术会议,注重充分发挥专科编委的积极性,提出可操作性的策划方案,开辟了各大项目病种的专栏专刊,通过编委自投、推荐和会议征集等形式,组织到一大批优秀科研论文,精心细分编排,充分表达出本刊以临床科研为主的学术导向和意图,重点突出、整体效果很好,通过临床试验栏目的冲击力提高了刊物的质量,带动了整体水平的提高,尤其是中医脑病临床路径研究成果,已被国家中医药局采纳并发布,成为国家级标准。

二、从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发挥提升入手

除科研成果外,倡导符合中医药规律、体现特色优势的独特研究方法,发表运用中医理论方法研究的科研论文,也是中医药学术期刊编辑策划设计的思路。中医在疑难杂症、慢病、老年病、病因不明性疾病、多因素疾病、非实体性疾病的诊治上,都有明显的优势。譬如急慢性肝炎西医少有办法,中医却有较好的疗效;虚损性疾病,中医补法可改善系统低下的功能,逆转或明显改善生存状态,而现代补充替代疗法必须依赖药物长期使用、不能停药;骨科疾病,中医不仅注意局部的手法整复处理,而且强调适当的活动和功能锻炼,同时配合活血化瘀和调理脏腑功能的药物,综合疗效显著。西医手术在术前、术中、术后配合中医疗法,往往可以提高临床疗效,降低致残率、死亡率。许多疾病在西医基础上配合中医,可起到了减毒增效、减停激素的作用。生产生活方式的巨变和突发公共事件所带来的身心疾病和心理危机,中医也有优势。针对中医特色优势领域开设栏目,有针对性地策划征稿,是体现中医药期刊特色的主要方面。

中药方剂成分复杂,可以通过多环节、多层次、多靶点发挥整合调节作用,与人体多样性和病变复杂性相适应,具有疗效好、毒副作用低的特点。针灸、推拿方法简便易行,经济实用,适应症广,副作用极少。还有食疗、药膳、膏方、刮痧、拔罐、穴位埋线、理疗、正骨、熏蒸熏洗、贴敷、导引、气功、太极拳、心理疗法等多种多样的适宜技术。一些常见小病,传统的适宜技术不需要改变病人的自然生存状态,不需要进入修理站式的冰冷的医院环境,在正常生活状态下就可以进行调理,体现了中医治疗手段的生态特性。中医起源于民间,民间藏龙卧虎者大有人在,不乏有身怀绝技者,不乏有实用的秘方绝技,但有的却濒临失传。深藏于民间的验方秘方、土方偏方、绝招绝技,对于解决头疼脑热之类的“小毛病”非常有效,往往一把草药、一根银针就能救人于水火之中,药简效灵而费用则仅仅是西药的一个“零头”。虽然不属于什么“高科技”,但绝不意味着就缺少科技含量,更为关键的是,它能以较低廉的成本解决较复杂的实际问题,能使绝大多数人受益,给广大群众带来的实惠远远大于所谓的“高精尖”技术。具“简、便、验、廉”特色优势的适宜技术,在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上发挥出了有效作用,有助于控制医药费用的上涨,有助于医改目标的实现,有助于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学术期刊也要肩负起社会责任,发表高新科研成果与传播特色优势两者不可偏废,不能束缚民间人才的发言权,要及时报道医疗第一线的宝贵经验和防治方法,通过编辑有针对性的策划,让秘方绝技等优秀遗产传播开来、传承下去,全面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以造福于社会。从办刊规律看,也不可能每期每篇都是高精尖科研论文,既要有重点也要有一般,以一般作全面烘托,才能构建一个网状的阅读面。一般内容要贴近临床,注重实用,考虑到简单、廉价、有效、方便,充分照顾到各个层次读者的阅读需求。重点与一般点面结合,形成一定的板块结构,使期刊的整体结构合理,从而更好地体现中医药期刊的特色。

三、从名老中医经验的研究整理入手

名老中医是中医学术造诣最深、临床水平最高的群体,是中医药的智力资源和宝贵财富,但鲜活的隐性诊疗学术往往会随着名老中医的谢世而销匿。为了抢救名老中医的学术经验,从1990年起国家就组织开展了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20年来已先后分五批为2300多位老中医药专家配备了继承人,2009年还首次评选出了新中国成立60年30位国医大师。名老中医临床经验的总结,多以传统的思路方法、医案医话、方药运用、典型个案等形式,表面上似乎不符合科研报道规范,但却是临床科研珍贵的资源,为科研提供思路和线索,可以开阔思路、拓展运用,临床医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后能得到启迪,是中医药学术期刊编辑策划的当然选项。我刊2009年以来,抓住国医大师评选的契机,加强了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的策划征稿,配合安徽近20多位国家级名老中医研讨会,作了大篇幅的报道,基本上保证期期有名老中医献身说法,介绍成长历程,传授独特的诊疗方法、辨治特色和学术思想,提供学习的榜样和高端的发展方向,并通过评论、编者按、致读者等充分表达我们的策划意图,从而提升了期刊学术地位和知名度。

当前,国家还开展了名老中医工作室、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中医药传承博士后工作,中医药学术传承的层次和规格不断提升。名老中医由于大量鲜活的隐性学术传承困难,建议开展数据挖掘技术运用的编辑策划和设计,刊发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以数据库为载体研究名老中医经验的科研论文。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研究,不仅可使显性知识数字化,而且还可快速发现隐藏在大量模糊数据中潜在的、有价值的创新点,使部分隐性知识显性化,进而提取其辨证特点和遣方用药规律,揭示其独特的理论认识、辨治经验。在大量个体学术数字化基础上,进一步开展群体的综合挖掘,揭示群体共性规律,进而对中医药理论进行系统整理和现代诠释,值得期待。

四、从中医文献资源的数据挖掘入手

古代医药典籍留下了先人探索的足迹和无尽的宝藏。20世纪六七十年代国家以军工项目紧急研制抗疟新药,中医研究院屠呦呦从浩如烟海的医籍本草及中医验方中筛取2000多个方药,最终从晋《肘后备急方》青蒿“绞取汁治疟”的记载得到启发,锁定青蒿发现低温提取物青蒿素的抗疟作用,在全球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2011年9月获得有“美国诺贝尔奖”之誉的拉斯克临床医学奖。中医药典籍浩中医经医案、经络穴位、本草方药、临床各科数不胜数,是现代研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不断出土的医药文献,像武威汉代医简、马王堆医书、敦煌医学卷中还隐藏有多少鲜为人知的秘密?失传久已的古佚方如何古为今用?用文献学方法来挖掘中医药资源,运用数据挖掘等信息技术开展文献研究,破解古代密码,传承隐藏其中但已现实失传的医药知识,从而源源不断地为现代医学输送营养,往往可能有创新性的发现,创新潜力巨大,发展空间广阔。以安徽省古徽州地区为例,历史上涌现出高素质、高修养的儒医群体,他们重经典、重传承、重积累、重临床、重创新、重著述,800位儒医留下了800多部医著,蔚然形成新安医学。我刊从创刊起就开辟了“新安医学研究”栏目,近年来更是加大力度,刊发了利用计算机数据挖掘技术,发现新安医学一些事先未知、靠直觉未发现的用药规律和模式的科研论文。这一富有安徽特色的策划设计,不仅提高了安徽中医药学术在全国的影响力,也提高了本刊在全国的影响力。

中医药是我国最具原始创新潜力的资源,有助于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有助于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中医药相关健康产业,具有涉及领域广、吸纳就业人数多、拉动消费作用大的特点,日益增长的国际中医药需求有助于提高开放型经济和服务贸易水平。中药源于自然,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是典型的绿色产业、生态产业、节约型产业。研发特色中药制剂和中药新药,发展中药产业,有助于推进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发展非药物疗法,有助于减少药物带来的负面影响,节约资源。从生态文明建设大局出发,策划设计中医药产业研究内容,刊发中西医卫生经济学比较研究和合理用药等研究论文,也是中医药学术期刊的选项之一。

五、从养生保健治未病的推广应用入手

与西医“有病治病”的理念不同,中医早在2000多年前提出了防患于未然的治未病思想,认为医学的最高境界是养生保健。养生是中医学独有的概念,是指通过适当的方法保持身体健康不生病,并且延年益寿。顺应四季变化,养心养神,保养正气,颐养天年,形成了系统的理论,而且积累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像导引术、五禽戏、太极拳、八段锦等运动养生方法,民众自发地锻炼身体,还有食疗、药物、情志养生等。珍惜生命、保护健康、延年益寿,总结推广治未病的特色优势,中医养生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在安徽省,“南新安,北华佗”是中医学术的两大重点,我刊2011年策划了“华佗医学”研究,“华佗五禽戏”的术式及其药物养生是重点。预防为主也是我国卫生工作方针之一,中医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已病防变、愈后防复发等方面,目前国家正在推进“治未病”健康工程,要求各级中医院要开展“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将来我国实现小康、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时,完全有可能把养生保健纳入了国民的福利待遇之中。“养生治未病”的科研论文还是有待开发的空白,也是选题策划的亮点、热点,在充分调研论证基础上,中医药期刊应当广泛宣传和传播“治未病”的先进理念,引领健康观念的转变。

六、从中医药文化的认知思维研究入手

中医学是在中华传统文化背景下孕育、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采用了人文的形式和方法来表达和反映人体生理和疾病规律的内容,带有浓厚的思辨色彩和传统文化烙印,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生命健康观念。中医学的名词术语往往都带有深厚的哲学内涵,譬如“五脏六腑”,并非纯粹实指人体解剖学上的血肉脏器,而是在实体基础上上升为功能态藏象,蕴藏着阴阳五行学说的内涵,体现有天人相应的宇宙观、生命观。中医所说的“心”,主神明、主血脉、主思维,与中华文化的心性内涵是相统一、相一致的,而不完全指解剖上起血泵作用的心脏。中医药学为人类健康、发展、进化服务的观点,协调平衡人与自然关系的“卫生”思路,也明显不同于生物医学模式那种军备竞赛式的“抗生”思路。当抗生素毒副作用及病菌病毒抗药性越来越大时,当人们为滥用抗生素、滥用激素、滥施手术问题所困扰时,中医学却一再显示出灵验、简便、价廉、安全的比较优势。现代人与古人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大相径庭,往往会曲解、误解中医的本意,未能从本质上对中医进行解读和表述。因此,进行中医认知思维的理论研究和学术探讨,是迫切需求进行策划设计的课题。

中医药文化的认知思维更包含无尽的科学成分。譬如天人相应阐明了人体生理病理随四时气候、昼夜晨昏变化的规律,中医的生命观、健康观、疾病观,中医的病因学、病理学、诊疗学、药物学和养生康复学,处处体现着“天人相应”的思路和方法。现代时间医学研究证明,不同疾病的发病在一年四季、二十四节气中确有一定的规律性。五运六气学说认为,时空运变具有周期性、节律性,时行疫疠发生和流行有一定规律,安徽中医学院有一位专家运用这一学说,事先对2003年非典及随后的禽流感疫情做出过较为准确的预测,并在《中医药临床杂志》等多家学术期刊发表。根据天赋差别对人体体质进行分类的体质学说,也极具学术和应用价值。“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我国传统科技文化中能完整地保留至今并继续发展的学科,只有中医药学。孕育于中华文化的摇篮里,根植于中华文明的沃土中,中医药学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最具有原创性的学术体系,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认知方式和价值取向,是中华传统科技文化的精华,是中华文化软实力的集中体现,是中华文化最有价值的、最有活力的代表。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

结合历史背景并利用信息科学、系统科学等来分析中医药文化的认知思维,阐明中医药学的精髓和灵魂所在,是生命科学研究的重大课题,当然也是选题策划的重中之重。在全社会树立起健康医学观念,护卫健康快乐的美好生活,也是编辑出版人员的责任和义务。作为《中医药临床杂志》的主要负责人,近年来我及时抓住中医药文化这一新的生长点,策划设计了“中医学与中华传统文化”选题,以这一选题构思为基础,由我执笔对照选题要求、明确写作目标、选择创作方法,很快进入写作状态,于2011年初连续三期刊发讲座,引起了广泛的讨论。2013年我们还将配合中医药文化建设,策划中医药思想理念、思维方式和价值观的探讨性论文。另外,中医学是一门科学内涵与人文精神相融合的学问,随笔心得、医话杂谈、书评札记等活泼生动的文体形式,也不可或缺。在突出重点的同时,期刊可以适当作一些艺术化的设计和点辍,增强杂志的亲和力,使读者在翻阅充满专业性、学术味的严肃期刊时,也还能得到一种文化艺术的享受。那些针对性强、短小实用的千字短文,深入浅出的科普文章,作为补白也颇有特色,长短结合,错落有致,版式上也显得活泼美观。

肩负起编辑出版的社会责任,把握国家的导向政策和学术导向,做好中医药科技文化精神产品的设计,启迪中医药工作者的研究和创作,相信通过中医药期刊编辑的信息采集和有预见地策划设计,能够为广大人民群众认识世界打开一扇新的窗口,能够为人们的思维插上一双灵动的翅膀,能够在新时期谱写出一曲“悬壶济世”、“经国济民”的崭新篇章。□

(作者单位:中医药临床杂志社)

责编:周蕾

作者:黄辉

名中医评选效应论文 篇3:

中医药专业学生基层就业意愿及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 目的 了解中医药专业学生基层就业意向,分析其影响因素,为当前中医药专业学生基层就业问题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自编调查问卷对湖南省某中医药大学350名中医药专业本科生进行调查,采用卡方检验单因素、多重响应进行分析,探讨中医药专业学生基层就业意向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 中医药专业学生愿意去基层就业的主要原因:愿意为基层卫生事业做贡献、工作稳定以及家庭所在地近;不愿到基层就业的主要原因:工资待遇低、设备落后以及师资薄弱。结论 中医药专业学生摆正就业姿态、学校加强对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引导、通过多渠道宣传引导基层就业、组织学生基层实地参观、提供优惠政策和丰厚的物质保障将有利于改善中医药专业学生基层就业问题。

〔关键词〕 中医药专业;基层就业意愿;基层

黨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1]目前,我国约有80%的医疗卫生资源集中于城市大型综合医院[2],并且大型综合医院就业岗位已趋于饱和。但是大部分基层卫生医疗机构,医疗卫生人才供不应求,而中医药专业技术人才是基层医疗卫生单位不可或缺的人才队伍之一。本研究通过对湖南省某中医药大学的中医药专业学生进行调查,了解当前学生基层就业意愿,分析其职业选择影响因素,为提高中医药学生基层就业意向,提供参考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对湖南某中医药院校大学生中医学专业(五年制)、中西医结合专业、针灸推拿专业、康复专业、护理专业、中药学专业本科学生共350人进行调查。

1.2  研究方法

采用自制“中医药专业学生对基层卫生医疗工作的就业意愿及影响因素调查问卷”。具体内容包括:个人的基本信息包含性别、年龄、生源地、是否为独生子女、家庭人均月收入;中医药专业学生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的意愿。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EpiDate 3.1软件建立数据库,录入数据时采取双人录入法建立数据库;使用SPSS 22.0对数据进行分析,采用卡方检验单因素、多重响应进行分析,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样本情况

此次调查共发放350份问卷,保留有效问卷342份,有效应答率为97.7%其中,男生123人,女生219人;年龄17~24岁;独生子女127人。

2.2  不同层次中医专业学生就业意向情况

比较不同层次中医专业学生对基层就业意向情况,结果显示不同性别、生源地、专业、未来选择就业地点对大学生就业意向选择有影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  中医药大学生基层就业的阻碍因素分布情况

中医药专业大学生基层就业的阻碍因素中排前3位的为“工资待遇低”“职业发展受限、晋升职称困难”和“师资薄弱”,分别占个案85.4%、77.0%和58.0%,见表2。

2.4  中医药大学生基层就业的积极因素分布情况

中医药专业学生基层就业积极因素中排前3位的为“愿意为基层卫生事业做贡献”“工作稳定”和 “家庭所在地近”,分别占个案38.0%、22.7%和20.3%,见表3。

3 讨论

3.1  不同层次中医药专业大学生的基层就业意向现状

3.1.1  性别、生源地不同  在调查中发现,女生愿意到基层就业的比例为39.3%,这主要是女生更看重于基层工作环境相对稳定,相对于县级以上医疗卫生单位压力较小;生源地来自于城市和乡镇的中医药学生愿意去基层工作的比例分别为32.1%和33.9%,相比以往的调查数据大幅度增加,并且出现了生源地来自于城市的学生更愿意去基层工作的现象。这可能是由于成长环境的差异,在欠发达地区或者山区,学生对基层工作仍普遍缺乏认知和兴趣,或者是由于家庭经济困难,需要去经济收益更好的地方。

3.1.2  专业不同  在调查中发现,护理和康复专业学生相比于中医学、针灸推拿学、中西医结合学、中药学等专业,选择基层医疗卫生单位意愿较高。可能因为中医学、针灸推拿学、中西医结合学、中药学专业独立性强,这些专业毕业生可以选择自主创业。而康复学和护理学专业,对医疗机构依赖性强,独立创业受到限制。县级以上综合医院趋于饱和,每年招聘人数较少,而乡镇基层卫生医疗机构对于护理专业和康复专业需求较大,并且其职业发展空间比较大。

3.2  中医药专业大学生基层就业的阻碍因素

3.2.1  薪资待遇过低  在调查中发现,有85.4%的中医药专业大学生因“工资待遇低”不愿意去基层卫生医疗单位工作。中医药专业学生即将毕业面临现实问题,薪资待遇是他们优先考虑的问题,据调查统计,在一线和二线城市的医学专业毕业生的每月工资为5 000~7 000元[3],本研究表明,中医药学生普遍希望月薪5 000~6 000元,而实际目前各个基层单位的薪资目前尚不能够满足毕业生的期望和需求,这与他们的预期存在较大的差距,也是阻碍毕业生选择长期留任基层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情况来看,县级以上医院往往是中医药专业学生最为心仪的工作地点,相比于基層农村的卫生院、村卫生室,其待遇、职称晋升发展空间、工作环境等都存在明显的差距。

3.2.2  职业发展受限、晋升职称困难  在调查中发现,基层工作没有明确的职业发展规划以及晋升职称困难,在很大程度上打击了中医药学生基层工作的积极性。在基层工作由于岗位设置比例,导致职称晋升受限,在基层工作没有编制的大学生几乎没有职称考试的机会。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的中医药医护人员,由于专业内容的相关局限性,在课题选题和论文发表方面有一定的困难,从而导致职称评选的延误。据统计,在基层医院中级以上,尤其是高级职称在数量上把控过紧,一般乡镇卫生院只有1~2名名额,在边远乡镇卫生院几乎没有设置高级职称岗位[2]。从而导致大量优秀中医药人才流失。

3.2.3  设备落后、工作环境不佳  在调查中发现,中医药学生对于就业区域是有明显偏向性的。在就业区域意向中,中医药学生选择省会医院和地市医院分别为20.4%和35.9%,而愿意去基层卫生的只有13.9%,相比于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地市级以上大型综合医院人才需求基本饱和,而具有广阔就业前景的基层卫生医疗单位对中医药专业毕业生的需求依然很大,自从我国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基层医疗卫生单位急需大量医学人才,它们拥有接纳和吸收医学生的巨大潜力和容量[4],但是基层医疗单位硬件条件不如大城市综合性医院,且大多处于交通、物流不发达偏远的农村或者闭塞山区,从而降低了中医药学生选择基层工作的满意度和积极性,这是制约医学生到基层的主要因素之一。

3.3  中医药专业大学生基层就业积极因素

在调查中发现,影响中医药大学生基层就业积极因素中,选择愿意为基层卫生事业做贡献的38%,说明学生已经愿意将就业目光聚焦在基层,学生对基层政策认知度和接受度也越来越高,职业认同感和奉献意识越来越浓厚,表明近年来我国基层政策宣传力度和完善落实政策有了很大的成效,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已初见成效;选择工作稳定和家庭所在地近分别为22.7%和20.3%,可能是因为中医药学生中女生占比较大,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情况下,女生主要考虑工作稳定,离家近,环境熟悉,且相对稳定的企事业单位;也有可能因为基层地区房价低、人口少、生活成本低,对刚毕业的学生来说,基层地区成了他们期望就业的地方,而逐渐放弃了对经济发达、发展机会多的大城市的选择。

4 建议

目前,基层全科医生基本是西医临床医生,中医药人才严重缺乏[5],中医药防病治病的优势无法发挥,制约着基层卫生事业的发展。针对中医药学生基层就业问题,本研究给出以下几点建议。

4.1  加强中医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引导

中医药学生作为中华传统中医文化民族瑰宝的继承人和发扬者,在未来担负着救死扶伤的重任。但依旧存在部分中医药学生对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存在一定的偏见。正确的职业观对学生未来职业的选择起到重要性和决定性的作用[6]。2020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将达到874万人,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中医药学生应及时调整就业心态,客观认识自己,更新就业观念。学校应该加强对中医药专业学生的正确职业价值观引导,根据学生自身的能力和知识储备,帮助学生进行合理定位。树立良好的社会责任感,明确基层就业目标,敢于到基层工作[7],主动到基层就业。

4.2  有效提高中医药学生基层临床综合技能

基层问诊大多是常见病、慢性病、多发病等,医疗诉求各不相同,需要基层中医药人才具有更专业的医疗素养和能力,所以中医院校应注重培养基层中医全科人才,在教学中把中醫学、针灸推拿学、中医康复学、中药学、中医老年病学、中医养生保健学等多学科交叉,相融合[8],促进中医多元化人才的培养,更能满足基层医疗的需要。

4.3  多渠道宣传中医药服务基层就业政策

学校邀请相关专家对当前就业严峻的形势进行系统分析,向学生讲授不同学科的就业困难,对学生关注的中医药基层就业问题做出相应的解答,并解读基层工作优惠政策,调动学生基层就业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明确基层就业的意义;邀请基层一线中医药医务人员到学校与学生进行面对面交流,让学生了解基层工作的具体形式、工作内容和生活条件,把“大医学观”“健康观”等人文素养灌输给学生;同时,建立基层就业宣传网络平台,例如利用广告牌、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方式,宣传基层工作的优惠政策,及时发布基层医疗卫生单位招聘信息,确保学生及时掌握基层就业信息。

4.4  组织中医药学生在基层实地参观

中医院校除了常规教学,在假期中更应积极组织中医药学生到基层进行“义诊”“扶贫”或者“三下乡”等实践活动,学生可以深入基层内部体会病患对中医的渴望,感受医疗卫生工作环境,了解基层工作内容,激发中医药学生对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强对患者情感上的理解与关爱[9],让“大医精诚”“仁者爱人”的服务理念深入心里,为家乡医疗卫生事业做贡献。同时也使学生看到中医药事业在基层的广阔发展和美好前景,有效促进学生面向基层就业,满足国家和社会基层领域对中医药人才的需求。

4.5  提供优惠政策和丰厚的物质保障

针对中医药专业学生来说,2012年9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5部门联合发布了《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十三五”行动计划》,大大提升了基层中医药服务力度和中医药学生基层就业机会。为了让中医药学生愿意到基层就业,真正深入基层就业。政府和基层单位应做好以下几点。第一,基层选拔和培养中医药人才,设立中医药人才专项基金,提高基层中医药医护人员收入水平。第二,定期为中医药基层工作人员提供系统培训机会,使其在专业技能提升和职业发展道路上不断提高,在职称晋升、编制等方面给予基层较大空间的倾斜和扶持。第三,政府加大对中医药政策扶持力度,加强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资金和硬件设备的投入,吸引中医药学生基层就业。

在当前我国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鼓励中医药专业学生基层就业,是解决学生就业、促进中医药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中医院校毕业生作为基层中医药人才的重要来源,提高了未来基层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高度。因此,鼓励和引导中医药专业学生面向基层就业,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不断完善中医药专业技术人才的职称评审制度,加大和落实基层优惠政策,将有利于中医药专业学生扎根基层,服务基层。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8.

[2] 彭  颖,吴  莹,彭宏伟,等.长沙市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现状与建议[J].中国医药导报,2019,26(16):177-185.

[3] 李功华.医学专业毕业生就业政策、就业现状及对策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8.

[4] 齐婷婷.山东省医科类大学生就业意向及其与就业心理压力的关系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4.

[5] 李立明.基层社区开展中医适宜技术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解析[J]中国乡村医药2020,1(27):60-61.

[6] 钟谷兰,杨  开.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64.

[7] 贾洪涛,赵  楠,冷大勇,等.中医药院校学生基层就业教育指导和实践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19,16(17):165-172.|

[8] 孙忠人.发挥特色优势,建设“双一流”中医药大学[N].中国中医药报,2018-05-24.

[9] 黄  河,陈小平.基于志愿服务的医学生医疗纠纷防范教育价值探讨[J].湖南中医药大学报,2020,40(5):641-642.

作者:岳铭坤 叶利军

上一篇:细节化护理管理论文下一篇:珠江水污染治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