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我的祖国论文

2022-05-12

要写好一篇逻辑清晰的论文,离不开文献资料的查阅,小编为大家找来了《我爱我的祖国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十一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课文讲了波澜音乐家肖邦身在异国他乡但是不忘亡国之恨,弥留之际请求把心脏带回祖国的事情,表达了对祖国强烈的爱。应该说这篇课文的主题很好的符合了第一单元的主题,但文中的疑问是在太多,究竟如何给学生一个真实的肖邦呢?本文加以阐述教学心得。

第一篇:我爱我的祖国论文

电影《我和我的祖国》的视觉文化传播分析

【摘要】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我和我的祖国》于2019年10月1日在全国各大院线上映,,一经上映即引起全民观影热潮。影片通过七个篇章来展示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以来的7个经典瞬间。本文旨在以运用索绪尔的“系谱轴—毗邻轴”分析模式,对影片进行视觉符号解读,进而探析其在国家形象塑造方面的文化意义。

【关键词】视觉传播 ;符号学 ;国家形象;

【基金项目】2019年南昌航空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课题“《中国妇女报》家庭暴力报道研究(1984-2019年)”的结题成果(编号:YC2019077)。

1. 文化传播与符号学视角

信息传播发展经历了从文字到图像到影视的历程,文字传播相对要求较高,其读取信息有一定过程,图像和影视都包含在视觉这一范畴,视觉接受信息是人通过自己的感官视觉系统去直接获取信息。视觉是所有感觉的首领,它是距离感官最近的感觉,视觉文化传播就是通过影响媒介传播信息的新传播形态。在当今读图时代,信息传播更多的依赖于形象表达方式内在的情感吸引力。

瑞士语言学家费尔迪南.德.索绪尔是符号学的开创者之一,指出符号由能指和所指两部分构成。认为所有的讯息都涉及选择和组织(组合),毗邻轴与系谱轴是符号体系组成的基本方式。其中,系谱轴是符号组成符码的方式之一,又称纵轴线,是被选用的符码所组成的一组符号,是一个可以选择各种元素的地方。毗邻轴又称横轴线,是被选用的符号所组成的讯息。

罗兰·巴特认为符号具有两个层次的意义。第一层意义为“明示义”,由“能指”和“所指”构成,是符号客观外在的认知,直接明了的事物表层的意思。第二层意义包含隐含义、迷思和象征三个部分。其中“隐含义”为主观的意义产制,是符号使用者将其感受和文化价值观进行符号动后所形成的意义,迷思指一种文化思考或理解事物的方式。前者是现实,后者是符号在社会背景依托下所产生的新的意义。

影片《我和我的祖国》中七组事件的时间、地点、事件划分出七个系谱轴,共同构建了第一层次上的毗邻轴,不同篇章之间相互“衔接”联系,依时间展现出国家发展的重大事件,重现国家发展历程。由此在第二层次的毗邻轴上共同展现了国家取得当今发展优异成绩的“硬实力”以及“软实力”。从视觉文化传播视角对影片《我和我的祖国》进行毗邻轴上“意义的两个层次”的分析。

2. 《我和我的祖國》第一层次毗邻轴分析

影片从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始,这是影片的第一篇《前夜》。讲述举行国庆大典这一天,为保证新中国第一面国旗顺利升起,工作人员做出种种努力。从场地安全、场景布置、电动升旗装置等都要保证顺利进行。在时间轴层次上实现了不同场景的转换。第一篇中主要利用验收时间来切换不同系谱轴,从而连接起6个不同的系谱轴,充分展示新中国成立前夜人们众志成城,团结一致,以确保万无一失,宏观上构建了新中国成立,从此中华民族站起来了这种恢宏场面。

《相遇》篇是影片第二篇,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叙述了背后的科研人员的爱情与奉献。其艰难困苦的环境下研究原子弹,无数默默无闻的科研人员为祖国奉献,无数科研人员秘密进行反复试验,当之无愧的无名英雄。该篇主要以“相遇”为主要发展线索,采用叙事的方式阐述其中一位科研人员高远与恋人分别三年,音信全无,直至一次试验差点失败后高远不顾辐射抢修,最后辐射身体损伤住院治疗,最后在公交车上相遇,但没有得到原子弹爆炸的消息仍不敢相认。通过这种相遇场景刻画,与当时中国发展形成照应。

1984年8月8日中国女排奥运会夺冠,首获世界大赛三连冠。影片第三个故事《夺冠》就以美国洛杉矶奥运会中国女排首次获得世界大赛三连冠的历史经典瞬间作为背景,将故事线拉回80年代的上海。依旧采用书写的方式,一笔一划为该篇拉开序幕,利用黑白、彩色影像交相辉映的方式,用代际传承的手段展示了我国作为未来体育强国的理念。以一个小男孩的视角,利用插叙的叙事方式,展现出很多回忆的视觉画面,80年代的蜂窝煤炉、脚踏式缝纫机、老式电风扇、黑白电视机、红色鹅绒做的黑白电视机套、小美妈妈的年代花裙、隔壁老爷爷的旧式蒲扇,儿时常坐的桌椅板凳等,运用赋予色彩化浓重的时代感大量的视觉符号。

《回归》篇反映了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主题。内容主要以国旗交接完成回归故事展开轴线,以7月1日00:00:00准时升起国旗,00:00:00准时降下英国国旗为原则,不差1秒,不多1秒,坚持这个原则,通过这个时间原则贯穿整个剧情,中英双方要达成时间一致,就必须经过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和英国格林威治天文台的共同校准。

2008年8月8日北京奥运会开幕,影片的第五篇《北京你好》记载第一次举办奥运的历史瞬间。内容主要以北京出租车司机幸运获得门票,并在最后把门票赠予一位小孩,这个小孩的父亲在汶川大地震中不幸遇难,该父亲参与了鸟巢建设,还获得了优秀农民工称号。该篇通过各种交通工具,建筑,奥运志愿者服饰,外国友人等切换,加之地道的北京胡同环境,展示了奥运期间的北京形象,中国形象。

《白昼流星》篇以2016年11月18日神舟十一号飞船返回舱成功着陆为背景,讲述内蒙古中部四子王旗的两个顽劣小孩在扶贫干部的教育下,终归“回乡”。白昼流星意味着希望,而扶贫干部李叔就是他们的希望。该篇通过“回乡“人的类比方式,加之以四子王旗的扶贫到脱贫,展现了我国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

《护航》篇围绕着两次阅兵,2015年9月3日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2017年7月30日朱日和阅兵。以阅兵时主飞、备飞为故事展开轴线,以阅兵为重的基调贯穿该篇。

3. 《我和我的祖国》第二层次毗邻轴分析

《前夜》篇。在该篇中,军队、公安、民众共同协助科技人员完成确保电动升旗的一系列过程,通过展现民众与国旗的故事,为国家建设,为国家付出的故事,塑造出新中国的成立经历重重磨难之后走出沉重岁月的扬眉吐气,人们带着对新中国的美好向往迎接一个冉冉升起的新中国形象。该篇通过升国旗这一视觉符号侧面展现出,经历过许多伤痛的中国人民需要一种凝聚剂,一种精神象征,一种视觉符号,来展现对祖国的深切情感,五星红旗,象征中国革命大团结,也喻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强大的民族凝聚力,一旦需要团结紧密在一起的时候,会毫不犹豫的团结在一起形成一股无比强大的力量。

《相遇》篇在第二层次的毗邻轴分析上,展现了关于“奉献”的迷思。在国际封锁、物料匮乏背景下,无数科研人员全身心“奉献”,当蘑菇云升起,正是这种“奉献”的最好回报。1981年11月,相遇后17年,通过电视解密,为无数无名英雄正名,无声哭泣,正是这些“奉献”我国的发展才有了如此成绩。该篇尾也为中国1984年8月8日中国女排在洛杉矶长滩体育馆击败美国女排,取得三连冠作铺垫。在该篇中,给我们呈现了一种无比美丽的视觉符号,虽然电影的情景色彩很朴素,但给我们思想上确是添加了一副无比美丽的场面,也展现了另一种爱情,一种国家发展之后的爱情,爱自己,爱他人,爱祖国,这种视觉符号的呈现也给国外带来深深的震撼,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下,中国能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并且成功的呈现给世界如此美丽的蘑菇云,这种令人自豪的成就是属于每一个中国人,也是那些“奉献者”的最好的回报,我们国家的人民从古至今一直具有这种国家感,民族感,这是中国的文化,中国人的文化,只要国家需要,就愿把自己奉献给国家。这也是我们国家的科技发展,社会发展取得今天这样令人骄傲的成绩的能量来源。

《夺冠》在第二层次毗邻轴的分析上,该篇展示了一个关于“未来”的迷思。继1984洛杉矶奥运,2004年雅典奥运会,2016年里约奥运会,中国女排重夺奥运冠军,前后呼应,三次在世界面前升旗国旗,响起国歌。再让我们回到故事当中去:女排为中国参赛,就连上海一个小弄堂里的人们都为之骄傲,并密切关注。当人们准备一起去观看女排比赛时,搬板凳,摆放东西,呼朋引伴,那场景就跟过年一样的热闹。街坊邻里告诉小男孩冬冬搬出家里电视机,好让大家一同聚在弄堂里观看女排比赛。小男孩即使着急去见即将离去的小美,依旧答应了。因为在潜意识里,冬冬也觉得女排比赛,可能是件大事。在这种插叙的记叙方式中,展现了中国“传承”和“超越”的精神,以及对“未来”迷思的信心。该篇主要以黑白、红色作为基本色调,同时逐渐有了多种变换了颜色,使该篇与我国当时的发展变革有了一定程度的呼应。

《回归》在第二层次毗邻轴的分析上,该篇展示了一个关于“信心”的迷思。对于香港主权的回归,我们有信心,并且一定能够收回,祖国的统一必将完成。除了第一层次的信心的明指,在第二层次的暗指上给我们呈现了一种尊重,一种时间的视觉符号,我们中国历来是守时的,守时即尊重,在国旗的升降方面,不多一秒,不慢一秒,多一秒,不尊重英国,慢一秒对不起中国人民,这是一种文化符号,这是中国特有的本质,尤其在主权的交接上,不容置疑,國家必须统一,中国是一个整体,缺一不可。

《北京你好》在第二层次毗邻轴的分析上,该篇展示了一个关于“自豪”的迷思。该篇通过开幕式“门票”,利用见微知著的方式对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前进行了一一呈现。该篇中的模拟手法运用是基于文化差异寻求共鸣的手段,它是具有双重意义的表达符号的传播策略。北京,作为我国的首都,关于它的描述和视觉文化的传播,无时无刻不在进行,在申奥成功时就一直在对外传播,这种视觉符号深入人心,该篇在第二层次的呈现不单单是关于北京奥运这伟大的历史瞬间,更多的是通过一件件小事串联起来,以小带大,通过这种视觉符号的串联来实现文化传播,在祖国的任何一方出现困难灾害,中国人民都会毫不犹豫的去伸出自己的援手,这是我们的文化,我们中国人民特有的淳朴特质。在我们国家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这期间的发展变革更是离不开这种中国精神。

《白昼流星》篇在第二层次毗邻轴的分析上,该篇展示了一个关于“回乡”的迷思。对于在外的人来说,回乡是唯一的期盼,通过“小孩回乡”和神舟十一号返回舱着陆“回乡”对比,展示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成绩,同时“小孩回乡”凸显我国对于贫困地区的扶贫取得了斐然的成绩。回乡是该篇的一个主旨贯穿,引指出第二层次的一种思考,中国的教育,中国的发展,中国精神不是停留在口号上,是一代代回乡人的不切努力,从建国之初的科技人才回乡,改革开放时,港澳的回乡,21世纪神舟回乡,天宫回乡等一系列的回乡,给我们呈现的视觉符号就是中国的国家归属感,国召,必回。这是除我们国家外世界上其他国家所不能做到的,中国就是这么一个有魅力的国家,就是这么一个有国家自信的国家,一个有自己国家文化的国家,相应地,在国家发展资源不均衡的情况下,民众坚持回乡,坚持扶持,坚持带动发展,以好带偏,以快带慢,都需要一系列的回乡人的不懈努力。在国家发展不平衡时,敢于正视这个问题,并且有这个自信能解决这个问题,实现共同富裕,资源共享,这是中国的民族文化,通过这一系列的视觉传播在第二层次的展现的淋漓尽致。

《护航》篇。在第二层次毗邻轴的分析上,该篇展示了一个关于“科技力量”的迷思。新型战斗机,信息化军事武器等展现,在结束时,通过社会人士,高校,小孩等合唱《我和我的祖国》这一首主题曲来结束该影片,实现了《我与我的祖国》这一基调,展示出了,我与我的祖国密不可分,紧密联系在一起。国家的科技发展离不开人民,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离不开国家发展,我与我的祖国密不可分,该篇在第一层次整体的传播很成功,当需要放弃首发从而保证整个进程顺利进行的时候必须要放弃。该篇作为整部电影的最后一个篇章,在第二层次的表达上就比前几个篇章较明指,除了跟之前看起来毫不相干的篇章相互应,还对整个电影的视觉符号和文化传播进行升华,在祖国70周年建国庆典,各团体,学校,组织,通过大合唱来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此种文化为我国特有,场面之大,所造成的视觉效果,增强了人民团结,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信心,中国为之动容,世界为之震撼,《护航》,空军为祖国护航,祖国为人民护航。

4. 结语

《我和我的祖国》电影由七个不同篇章呈现,包含不同的视觉形象传播,通过对这些视觉符号话语分析和符号学分析,整体上展现了一种我与国家发展密不可分,我与我的祖国紧密联系。该影片具有独特性、文化性的意象的视觉传播,为我国在国际文化传播中树立了典范,也有助于我国国家发展历史宣传的塑造。

参考文献

[1]罗兰 巴特.符号学原理[M].王东亮,译.北京:三联书店,1999.

[2]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高名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3]陈丹.视觉传播如何构建国家形象—基于2020年北京冬奥会申奥片的分析[J].传媒,2019(19):56.

[4]张璐璐.浅析图像时代的视觉文化传播[J].科技传播,2019,11(17):157-158.

[5]王志永.微电影:网络时代视觉文化传播的新形态[J].中州学刊,2014(05):163.

作者简介:杨翠玲,江西抚州人,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新闻传播学。

作者:杨翠玲 黄敏

第二篇:《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随笔

摘要:《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十一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课文讲了波澜音乐家肖邦身在异国他乡但是不忘亡国之恨,弥留之际请求把心脏带回祖国的事情,表达了对祖国强烈的爱。应该说这篇课文的主题很好的符合了第一单元的主题,但文中的疑问是在太多,究竟如何给学生一个真实的肖邦呢?本文加以阐述教学心得。

关键词:教学;课文;肖邦

语文教学的重点应该放在了对学生阅读理解的训练上,毕竟语文的能力是从阅读中来的,而非死记硬背知识体系。但是在学习《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这篇课文时,作者却遇到了一个“难题”。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十一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课文讲了波澜音乐家肖邦身在异国他乡但是不忘亡国之恨,弥留之际请求把心脏带回祖国的事情,表达了对祖国强烈的爱。应该说这篇课文的主题很好的符合了第一单元的主题,即爱国情怀和爱国主义教育。但是在备课时,课文第一段就把作者和同事“难”住了。

课文第一段说:“19世纪初,波兰遭到欧洲列强的瓜分,有十分之九的领土落到了沙皇俄国的手里。波兰人民从此陷入了被欺凌、被压迫的深渊。年轻而富有才华的音乐家肖邦,满怀悲愤,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这段文字看似交代了肖邦离开祖国的原因,“不得不”应该是个很重要的词语,看到这个词,自然而然会产生疑问,为什么“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呢?文字似乎在告诉我们:因为祖国已经被瓜分,人民被欺凌、压迫。然而这个缘由却让我们更不解了:如此爱国的肖邦,为什么在国难当头的时候,离开了自己深爱的国家?为什么他没有留下来用他的音乐为祖国人民呐喊助威呢?这个“不得不”实在是说不通啊!

面对着这个教参里不曾解释清楚的问题,我和同事又上网查询了肖邦的生平,生怕因为自己的无知给学生留下错误的印象。结果面对着查到的资料,我们哑口无言。

作为极具音乐天赋的肖邦,在其父母的影响下,8岁就已经举办了自己的钢琴演奏会,并因此而成名,很快出现在各个大官贵族的官邸。他的父母为了给他更好的发展,把他送去专业老师那里学习,并且他16岁就进入了华沙音乐学院学习。年仅20岁的时候就誉满华沙。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他接触到了一些先进的思想,也受到了爱国思想的熏陶,原来肖邦离开华沙并非“不得不”,而更多的是为了有更广阔的音乐创作空间。而课文则把肖邦的离开“强行”披上了爱国的外衣,牵强地以“不得不”来表现肖邦对祖国的不舍,这实在是难以说服身为教师的我们。

接下来的课文内容就更是让人哭笑不得了,为了让肖邦对祖国的不舍和思念得到更好的彰显,课文有讲了肖邦的老师埃斯内尔紧紧握住肖邦的手,送了他一只装着祖国泥土的银杯。而事实是,这杯泥土也是在为肖邦送行的聚会上,肖邦的朋友送他的。为了表达肖邦对祖国的热爱和思念,课文写了肖邦在法国的“彻夜”创作。而事实上,法国时期的确是肖邦创作的鼎盛时期,在此阶段,肖邦创作了大量的音乐作品,其中大多是爱国乐章,不可否认,肖邦用他的钢琴倾诉着对祖国、民族的热爱。但是课文把这个创作的源泉仅仅归结为肖邦对祖国的爱和思念,这也是不切实际的。难道肖邦在法国18年的时间里,只有思念祖国才能给他创作的源泉?在法国肖邦结识了许多上层社会的人物,接触到了许多和他一样有着爱国思想的人,这些都给了他创作的机会。

课文最后说肖邦在法国为生计奔波,疲劳加上忧愤,最终结核病复发,死在异国他乡,并在弥留之际留下了“把心脏带过祖国”的感人遗言。而事实上,肖邦在法国名声大震,经常也是上流社会的座上宾,“为生计奔波”实在是没有必要。

在遇到了这么多矛盾的问题后,忍不住要问:是谁把肖邦变成了“政治英雄”?没有人否认肖邦对祖国的赤诚,但是我们既然要通过肖邦让学生培养爱国主义精神,至少我们要让学生认识一个“真实”的肖邦吧?

因此在教授这篇课文的时候,我改变了原来的教学模式,

让学生自己针对课文内容提出质疑,通过小组讨论来解疑答惑。在同学质疑释疑的过程中,我也果然看到了困扰我的疑惑,许多同学都不理解“不得不”的说法。因此我对肖邦离开华沙的背景做了简单的介绍,告诉学生,沙俄在波兰的侵略不仅仅是政治,更有文化方面,而这个环境对想在音乐方面有更好发展的肖邦而言,是很恶劣的。因此肖邦尽管也热爱他的民族,但他最终选择了离开,只是他离开的时候不曾想到,这个离开竟然会是永别。我觉得虽然我还是“政治化”了肖邦,但是我也尽力介绍了一个“真实的”肖邦。上完课我又有点担忧:以后再遇到这样的“难题”,我该教给学生什?

作者:吕文敬

第三篇:聊聊我爱的电影

在香港没空看电影,应该说是懒得去看电影,但我看过的电影倒是不少,九成以上都是在飞机上看的。

我从来没看过《深夜食堂》的漫画或电视剧,但电影版还是看得津津有味。戏里的全都是“甩皮甩骨”的人,也就是低下阶层,既没靓女,也没俊男;更搞笑的,是到食堂的人差不多全都是八公八婆,讲是非,扮正义,喜欢对别人的事指指点点,加上自己的价值判断,可是食堂老板通常都是咬着香烟,一言不发地看着人情世事,眉目之间却有自己的立场。整部电影里,老板说话也不知道有没有一百句,说话的要不是那些潦倒的人自白,便是长舌男女你一言我一句。可是,我对这个老板的印象特别深刻,我不明白,日本电影中的男人,似乎都是这个样子,就是说话不多,眼神中却流露感透世情、勇于承担的精神。远至《用心棒》、《袅袅夕阳情》,再到《铁道员》,那些中年日本男子都是话不多,神情肃木,却深黯世情,有强烈的个人价值观,更不在乎别人怎样看自己,像食堂的老板,躲在简陋的小店,每天就是听着那些食客这样那样,但他在食客中,又似是一位智者,好像戏中那位做二奶的女士,受尽长舌男女的白眼,她到最终还是跟老板说,食堂内应该只有老板明白她。

香港电影中的男人是怎样的一个形象?我明白电影是万花筒,不同剧本就有不同个性的男女,但一个地方的电影中,男人是怎样,女人是怎样,无论是腰缠万贯的,还是生活拮据的,能构思出来的个性都应该离不开编剧中最常接触的人,也就是说,香港编剧写的男女,就是香港的男女;大陆写的就是大陆的,美国写的就是美国典型的男女,因为人物的个性就是生活塑造出来的,又或者是文化培育出来的。美国人写中国人,多数不伦不类;香港编剧写大陆来的男女,又是有一套先入为主的判断。可是我想来想去,就是看不到香港电影中的男女,是怎样的。是无厘头?是唯利是图?是公子美女?是不是编剧都太过着重功利,想剧本就是要先想有多大市场,故事都要够戏剧性,而不是人性。我在飞机上也看了什么《黄飞鸿之英雄有梦》,那简直是日本漫画《英雄本色》+电影《无间道》+《食神》笑料的无聊透顶的作品,香港电影中的男人就是个个都功夫了得?就是个个都懂得做卧底?就是个个都会搞笑?就是个个都是警察?又或者个个都是蛊惑仔黑社会?

我对祖父的印象特别深刻,我没跟他聊过天,不是被他打就是被他骂,通常都是两者加起来的,被骂就一定被打。但有一次,我要做端午节的海报设计,胆怯地叫祖父用毛笔写对联。他完全没响应,好像完全没听到似的,岂料第二次,他便用宣纸毛笔写了,还问我是否可以。我从来不知道家里有宣纸,除了我书包内那残缺不全的毛笔墨水之外,也没见过家里有这些文房用具。结果,海报设计拿了奖,我兴高采烈跑回家告诉祖父,他对我笑笑,又是二话不说继续烧菜。事后,母亲告诉我,祖父写了很多张,他是很认真地帮我写。她还告诉我,祖父中学毕业,在那个年代的农村里,算是知识分子了,当过中学校长,也当过村长。不过来到香港后,只能到工地打工,很多年没拿起过毛笔。可能就是这个情况,令我对那种沉默寡言,实际用心留意着周边人和事,洞悉世事,却又默默承受着生活压力的男人,就是我小时候经常见的那种男人有特别的情感。所以,日本电影中的男人,我特别有感觉。

有一句题外话,就是大家如有机会看看《皇家特攻:间谍密令》,倒是值得一看的。这是一部带点cult味道的黑色电影,很有趣,有惊喜。有时候,看看这些从名字来看十分无聊,实际上很有风格很有想法的电影,比起那些大制作、明星一箩箩的,懒有制作的电影更加看得你眉飞色舞。至于《速度与激情7》,对不起,我实提不起劲看,单是看到他们每次要超车,镜头里的主角便换低挡位,我就已经气饱了,继而觉得好笑,受不了。

作者:刘伟华

上一篇:思政社会实践论文下一篇:服务型政府构建论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