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经济发展之农业机械论文

2022-04-27

摘要产业融合背景下,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已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常态。然而从产业融合的现状来看,环境治理难、人口流动性大、资源约束强等问题都严重制约着农村一二三产业的有效融合发展。鉴于此,立足于我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实际情况,对存在的问题展开分析,并提出科学的应对策略,以期从根本上转变我国农业发展势态,促进现代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农村经济发展之农业机械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农村经济发展之农业机械论文 篇1:

土地资源管理策略浅析

摘 要 “十九大”召开之后,我国政府再一次加强了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扶持力度,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提出了“优化土地资源管理,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战略思想。结合《关于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指导意见》文件内容,需要进一步优化土地地籍管理,提高土地信息管理水平,优化农村土地资源配置,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基于此,简要分析了新形势下农村土地资源管理的突破方向,对通过加强土地资源管理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策略进行探究。

关键词 土地资源;管理;农村经济

2019年,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的修正案,并提出自2020年1月1日起施行。土地管理法的调整与修正,进一步促进了我国农村土地管理模式的发展。充分利用现有土地管理法律法规与制度体系,提高农村地籍管理水平,构建现代化农村土地管理体系,为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有力保障,是当下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新形势下,为了进一步发挥土地资源管理对于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要充分利用现代技术优势与政策优势,提高管理效率,转变农村产业经营模式,实现以土地管理带动经济发展的目标[1]。

1 新形势下农村土地资源管理突破方向

1.1 完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管理机制

要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修正案)》(以下简称《修正案》)内容,打破原有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法律障碍,制定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的审批流程与机制,充分体现集体建设用地的使用价值,优化配置农村土地资源,保护农民的土地财产权益。结合《修正案》内关于“集体建设用地”的相关法律法规,建议调整现有集体建设用地的入市制度,优化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路径,规避原有法律体系限制农村建设用地实现经济价值的情况,体现《修正案》的科学性[2]。

1.2 调整土地征收制度,迎合现代社会发展趋势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城市化建设进程不断加深,建设整地规模不断增加,由于征地问题引发的社会矛盾屡见不鲜。因此,可以结合相关法律法规,有目的地缩小农村土地资源的建设征地范围,建立规范性的征地程序,制定多元化的征地保障机制,为规范土地信息管理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在这一过程中,建议将“不影响农民生活水平”“保证农民长远生计”作为制定征收补偿的核心目标,根据实际情况适当给予一定补偿,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形成健全的农民保障机制,为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发展提供保障[3]。

1.3 制定健全的宅基地制度

要结合《修正案》与《关于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指导意见》等文件内容,从“宅基地”角度入手,制定健全的宅基地制度。在以往的宅基地制度中,遵循“一户一宅”的原则,导致农村地区土地资源闲置与浪费。基于此,可以结合新的《土地管理法》内容,明确提出对“一户一宅”的完善策略与补充制度,允许农民自愿有偿推出宅基地,尊重农民的意愿,保护农民的土地权益。

1.4 健全完善土地督察制度

要着重关注土地督察制度,将“督察制度”正式入法,以此有效解决现阶段的土地资源管理问题,有效规避由土地资源分配不均衡引发的社会矛盾与纠纷。结合现阶段的土地督察制度执行情况,建议在现有基础上,结合新土地法中的“第五条”法条,对地区土地资源利用情况与土地管理情况进行督察,明确相关法律制度,促使农民群众能够利用法律保护自身权益,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4]。

2 加强土地资源管理的策略

2.1 搭建信息地籍管理平台,促进土地管理信息化发展

为了加强土地资源管理,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建议有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充分利用现代社会的技术优势,将信息技术与地籍管理相融合,构建信息化、现代化的地籍管理平台。在这一过程中,建议结合现有的国土资源政务系统,根据地区土地资源的实际情况,构建一套完善、标准的系统平台,融入GIS功能,以此解决相互独立的问题,集合多个地区的农村土地资源地籍信息,实现地籍信息的共享与传输,更好地满足地区地籍管理需求。此外,可以利用數据技术,搭建综合性信息监控系统,对各个区域的农村土地资源情况进行监控,全面管理土地资源利用情况,如建设用地占用情况、土地审批情况、地质灾害情况、土地归属权明细等,从而为进一步强化土地资源管理力度提供真实、可靠的数据参考[5]。

2.2 充分利用专业技术,提高农村土地管理水平

工作人员应充分发挥专业技术的作用,结合现阶段农村城市化进程不断加深的情况,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土地资源管理系统。1)建议工作人员结合土地资源管理需求,明确各项地籍信息与土地信息管理标准,明确划分不同的土地类型,构建分类体系。2)将农村地籍管理系统与城市地籍调查机制相结合,进一步完善地籍调查系统,获取准确的地籍调查数据。3)灵活应用各种专业技术,如航拍技术、遥感遥测技术、数字化测绘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等,提高土地资源测量的准确性与时效性,为之后展开土地资源管理工作提供有效保障。4)利用土地数据、遥感遥测信息,形成集图、视频、文字于一体的土地资源档案,进一步规范土地资源管理,为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6]。

2.3 加大资金投入,促进土地信息共享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尽早实现各地区之间的土地资源信息共享,为招商引资、农业产业发展提供开放、交互的信息环境,以此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实际过程中,建议积极申请上级资金扶持,加大土地资源管理信息设备的购置,对工作人员进行信息技能培训,改善土地资源管理部门工作环境,从而提高土地信息登记自动化程度,建立标准化的管理体系。在建设过程中,建议统一标准,避免各地区之间标准不统一造成的土地资源管理方式差异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各地区之间的土地资源管理屏障,为外来资金入驻本地农村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从而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2.4 搭建产业经营模式,以土地管理带动经济发展

利用政府提出的惠农政策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搭建科学的产业经营管理模式,初步实现以土地管理带动经济发展的目标。鼓励农村地区的龙头企业联合地区合作社、村委会、农户和村政府等各方力量,集合各方的生产土地资源,获取更多的土地资源,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产业经营经济效益,进一步为地区农民提供良好的增收脱贫路径,实现农民、企业、农村企业等多方盈利。

此外,还应关注农村闲置的耕地资源,主动响应政府号召,利用政府提出的惠农政策,形成更大面积的耕作区域,扩大农业种植面积;还可以为地区农民提供工作岗位,如农业机械操作、规模化驱虫、农产品初加工和农产品批发销售等,形成多种不同的农业产业结构,丰富地区农业经济体系,不断提升农业种植业的经济效益,通过加强土地资源管理促进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7]。

3 结语

土地资源管理是国土资源管理的基础工作之一,其中的地籍管理与土地信息管理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环节。为了充分发挥土地资源管理的作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工作人员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搭建地籍管理平台,提高农村土地管理水平,规范农村地区的土地使用权限,为进一步发展农村产业奠定良好基础。此外,建议加大资金投入,实现土地信息的共享;还要搭建产业经营模式,关注农村闲置耕地,大大提高土地资源管理效率,优化土地资源配置,为实现农村经济高效发展提供基础保障。

参考文献:

[1] 申艳.试析新形势下土地管理与经济发展新常态[J].建材与装饰,2019(26):186-187.

[2] 江涛.土地资源管理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J].住宅與房地产,2019(16):1.

[3] 熊宗燕.土地利用转型发展及土地资源管理策略[J].住宅与房地产,2018(19):170.

[4] 韩春梅.浅述农村土地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措施[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8,29(10):183.

[5] 徐学光.论新时代农村经济的发展[J].农民致富之友,2018(2):36.

[6] 左丹凤,胡元盛.新形势下土地资源管理现存问题及解决措施[J].江西农业,2017(23):127.

[7] 许仲贤.创新土地管理模式,促进农业经济发展[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7(8):18.

(责任编辑:赵中正)

作者:马春花

农村经济发展之农业机械论文 篇2:

新时期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新趋势探究

摘 要 产业融合背景下,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已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常态。然而从产业融合的现状来看,环境治理难、人口流动性大、资源约束强等问题都严重制约着农村一二三产业的有效融合发展。鉴于此,立足于我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实际情况,对存在的问题展开分析,并提出科学的应对策略,以期从根本上转变我国农业发展势态,促进现代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现代农业;农村一二三产业;产业融合

2020年7月,人民网发表《深入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一文,指出“要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围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乡村产业体系。”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是供给侧改革的有效措施,是实现农业产业链延伸、提高中国农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加强对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专项研究,加快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亦能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积累成功经验。

1 相关理论综述

1.1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概念

产业融合,即结构上处于不同层次的工业、农业、服务业及信息业等在同一个产业链或产业网中相互包容与渗透,寻求融合发展的一种产业形态。在信息化技术不断深化的今天,产业间的频繁交叉使得产业边界日益模糊,加之对于资源优化重组及社会需求的实际考量,致使产业依靠技术、产品等融合寻求新的发展机遇。农村产业融合主要指以农业为基本依托,以利益联结为纽带的一二三产业相互融合模式,通过信息技术、农业机械设备的跨界集约化分配,使农业各项产业实现有机结合,进而充分发挥产业集群的效益,为农民增收提供有力保障。

1.2 农村产业融合类型

农村产业融合的类型可划分为横向与纵向两大维度:横向融合即围绕农村产业的多功能性开发的融合行为,纵向融合则是依托于产业链实现的纵向一体化融合行为。

从类型细分上来看,农村产业融合又可划分为产业渗透、产业交叉与产业重组3个类型。其中,产业渗透是指寻求传统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间的融合;产业交叉即通过产业功能的互补与延伸实现产业融合;产业重组则是积极寻求产业间的关联性,以此构建母子产业联结体制[1]。

1.3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重要性

受到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的影响,城乡经济发展格局呈现出巨大的差异,农民收入得不到良好保障。在这一背景下,国务院针对农业供给侧改革问题做出战略性部署,并提出“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的有力指示,农村产业融合势在必行。现如今,农村劳动力老龄化问题、农村务工人员收入低問题迫切需要得到解决,国家通过对农村产业融合的政策扶持,鼓励农民积极创业,在提升农业整体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为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农村产业融合以农业为依托,能够实现对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转变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充分发挥产业联动的作用,也能够带动休闲农业、观光农业等产业的发展,不断提升农村产业的市场竞争优势,进而实现多元化经济主体共赢。

2 存在的问题

2.1 产业融合程度低

产业融合程度低是制约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关键所在。目前,我国农村产业仍以个体小本经营为主导,小农户缺乏市场竞争意识,缺乏对农业经济发展形势的科学认知,一味遵循“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思想,致使小农户在产业链中始终处于弱势地位。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大批科技产业进驻农业市场,寻求与农村产业的合作,但农户因缺乏对法律政策的清晰认知,在商业谈判中往往无法维护自身经济利益,致使合作商投机倒把,危害农户经济利益,进而影响到产业利益联结机制的形成[2]。

2.2 产业融合缺少政策扶持

产业融合需要依赖政策扶持,然而现有政策明显无法满足产业融合发展的实际需求。目前,各地方政府针对农村产业的产销采取定量补贴的方式,致使农村产业将生产重心放在产量提升上,忽略了对产品质量的要求。从法律层面看,我国针对农村产业融合缺乏健全法律支撑,致使产业融入发展缺乏规范性,产业链上下游的管理工作被分割,各部门管理职责划分不清,也导致产业融合过程中各环节协调性差。

2.3 缺少公共服务的有力支撑

公共服务是由政府部门、国有企事业单位履行法定义务,根据法人、公民的基本要求提供相关帮助的服务体系。农村公共服务包括为农村居民提供教育、医疗、公共文化等服务,提供电网、公路网等基础设施,以及社会安全、消费安全等服务。然而,受到城乡二元制的影响,农村与城镇公共服务体系间存在巨大差异,农村交通环境闭塞、基础设施落后、教育及医疗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始终得不到妥善解决,制约了农村产业融合。例如,电网设施的建设不完善,导致农村部分区域没有网络覆盖,农村产业无法利用信息化技术拓宽经营渠道,交易成本无法得到有利控制等,无法满足农业创新发展的需求[3]。

2.4 产业融合最终目的不明确

农村产业融合的目的是加强农村经济建设,尽早实现农民收入水平的提升。纵观农村产业融合现状,由于未能形成完善的产业链,加之缺乏制度扶持,农村产业的发展陷入瓶颈,部分产业悄悄树立起壁垒,逐步形成信息孤岛,最终面临被市场淘汰的命运。与此同时,农村产业过分注重既得利益,缺乏对自身的长远规划,忽略对提高经济效益潜能的挖掘,更有部分产业试图脱离农业寻求发展,违背了自身发展性质,不单单影响到产业融合的持续进展,更对农业经济发展造成实质性危害。目前,我国部分实现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区域发展势头良好,农民收入切实的得到提升,但大多数区域缺乏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相关预案,忽略对自身发展情况的综合考量,亦使得产业融合始终无法打开局面。

3 对策

3.1 优化利益分配,延伸产业链

为有效解决农业产业链中利益分配不均问题,我国在大力推行农村产业融合的同时,应加强对经销商等外部环节的制约,明确各环节经营职责,使农户在产业链中得到更好的保护。地方政府部门应加强对农户的技术引导,为农户扩大经营规模提供合理建议,如通过土地流转扩大经营规模,鼓励农户建设家庭农场,依靠农场资源开设旅游观光、农家乐等新产业,构建多元化农业发展体系,实现资源优化分配与经济风险分摊,使农户从传统的经营方式中脱离出来。此外,应不断缩减生产者外部产业链,加强农户间的合作,依靠互联网加大与城镇商户间的合作,实现与超市、商场的直接对接,不断降低交易成本,达到开源节流的良好效果。

3.2 提供法律保障,投入资金与政策支持

为确保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顺利实行,国家及有关部门应尽快出台相关法律文件,规范化产业融合流程,并维护好农民的根本利益。有关管理部门应加大对农村产业融合的干预力度,积极参与到产业融合中,深入了解产业发展重点,尽早对经济风险加以规避,并积极为产业负责人提供法律上的援助。加大对农村产业融合的资金扶持力度,丰富财政补贴形式,加强补助项目的细化分类,尤其提升对农业生产基地建设、新产品研发等环节的扶持力度,加强对农业人才、电商人才的培养,源源不断地为农村产业融合提供基础支持[4]。

3.3 依靠信息技术,强化公共服务建设

结合地方经济发展实际情况,构建满足农村实际需求的公共服务体系。1)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改善农村交通运输环境,引导城市工商资本在农村建立产业园、电商培训基地等,提升农村产业的信息化建设水平。2)依靠新媒体平台加大农村产业融合宣传力度,帮助农户实时了解市场信息,有效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提升农村产业市场反应力。2)依托“互联网+”开展创新农业营销模式,鼓励农村产业发展品牌,推广特色产品,依靠农业订单实现商家与客户互动交流,從而更好地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3.4 明确产业融合目标,巩固农业基础

现代农业是集管理与科技于一体的综合产业模式,一二三产业融合是农村产业优化升级的有力举措。在这一背景下,农村产业首先要对自身功能有明确的认识,了解自身发展优势的同时,找到自身功能的缺失,在此基础上制定战略性发展目标,有目的、有计划地选择合适产业展开融合举措[5]。此外,农业基础关乎农业融合发展的成功与否,我国在寻求农村产业融合的同时,应充分汲取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打好农业基础,稳定农业的重要地位,在保障生产资料质量的基础上发展农村三产融合,从而为农业产业链的完善提供有利条件,有效降低下游产业对农村产业的影响,使产业融合真正发挥效益。

4 结语

在农村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成为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各区域在推行农村产业融合的过程中,要遵循“因地制宜”原则,结合地方经济发展情况制定产业融合战略计划,加强对农村产业融合的政策与制度扶持,明确各部门管理职责,在拓宽农业产业链的同时,实现对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把好产业融合大关,从根本上转变农村经济发展现状,从而真正实现农民收入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王东荣,顾吾浩,吕祥.积极开展农业供给侧改革 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金山区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的实践与思考[J].上海农村经济,2021(4):7-11.

[2] 张洁.乡村振兴战略下特色产业引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路径探讨[J].农业与技术,2021,41(7):143-146.

[3] 佚名.自然资源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农业农村部联合发文 保障和规范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用地[J].资源与人居环境,2021(2):6-7.

[4] 沙玛建峰,朱彧.保障和规范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用地[J].浙江国土资源,2021(2):13-14.

[5] 叶信平.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J].商业文化,2020(35):104-105.

(责任编辑:刘宁宁)

作者:王广英 刘广伟

农村经济发展之农业机械论文 篇3:

发展农村民营经济促进农民就业增收

近几年来,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视农村民营经济发展,把发展民营经济作为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的重要途径,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推动农村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我们作为农村民营经济发展主管部门,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整合各方面力量,全力推进全省农村民营经济实现快发展、大发展。

一、提高认识,明确目标,促进农村民营经济快发展大发展

2013年初以来,省委、省政府制定了《关于突出发展民营经济的意见》,为农村民营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确定了目标。我们在认真贯彻学习过程中,制定了《关于发展农村民营经济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的意见》,对发展农村民营经济形成了共识,认为发展农村民营经济是农民就业增收的重要途径、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大支柱、是推动农村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是实现“小康社会”的关键所在。在服务农业、建设农村、城乡统筹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只有突出发展民营经济,才能富民强省,才能推动农村事关全局的重大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解决。民营经济“牵一发而动全身”,抓民营经济,就是抓发展,就是抓改革开放,抓富民强省,全省上下进一步统一了思想认识,把突出发展农村民营经济作为推进新一轮改革开放的突破口,全力推动农村民营经济实现快发展、大发展。

为了加快农村民营经济发展,我们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认真总结多年发展经验,提出了发展民营经济的总体要求,即按照“扩大总量、提高质量、优化结构、增加效益、富民强省”,在全省农村全面实施“全民创业、创业辅导、项目对接、银企对接、科企对接、集群发展”等创建活动,为农村经济发展强意识、打基础,着力激发农民创业活力,增强农村民营企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产业支撑。与此同时,我们根据我省“十二五”国民经济发展规划,认真研究确定了今后五年农村民营经济的发展目标。通过五年努力

———到2017年,农村民营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达12000亿元,增加值达到3500亿元,分别比2012年翻一番。

———到2017年,农村民营企业实缴税金达到3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5%,占全省地方财政收入的20%。

———到2017年,农产品加工业实现销售收入6500亿元,年均增长15%,比2012年翻一番。

经过全省上下共同努力,2013年全省农村民营企业预计实现营业收入6700亿元,比上年增长13.6%;增加值预计突破2000亿元,比上年增长14.5%,农村民营企业对农民就业增收的带动作用不断增强,共安置人员275万人,占全省城乡就业人员的20%;劳动者报酬407亿元,比上年增长29%,农民人均收入中预计有38%来自农村二、三产业;实缴税金预计突破150亿元,比上年增长9.8%。以农产品加工业为主的农村第二产业和以休闲旅游农业为主的农村第三产业已经成为全省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是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产业支撑。

二、强化措施,优化环境,促进农民创业、就业增收

为支持和鼓励农民创业就业,提高收入水平,我们在借鉴发达地区发展经验的基础上,认真地研究了促进农村民营经济发展的主要措施。

一是建立完善农民创业辅导服务体系。为了引导鼓励农民创业,在今后五年,逐步建成省、市、县、乡四级农民创业辅导服务体系。因地制宜建立完善适合农村民营经济发展的孵化器,围绕当地产业资源和发展方向,建立一批孵化设施完善、孵化作用突出的孵化基地,重点扶持农产品加工业、现代农业、休闲旅游农业等新兴产业。充分利用网络为农民提供创业有关项目及政策信息;在“12316”“12582”等综合服务平台增加民营经济发展专家,专门负责解答民营企业发展政策,解决民营企业软环境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充分依托现有的工业集中区、农产品加工示范区,开展农村小微企业小老板培训、职业技能培训等相关培训。同时以县、乡农民教育培训和农技推广机构为依托,在“阳光工程”等农民培训工作中,增加农民创业培训内容,具体进行创业辅导。

二是支持农村民营企业科技创新。支持农村民营龙头企业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进行集成创新,推进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升级,重大科技攻关和成果转化。农业产业化、乡镇企业、棚膜建设、农业机械等专项资金,重点向符合条件的农村民营企业倾斜。鼓励和支持按照国家标准生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对获得农产品地理标志的民营企业,有关专项资金优先给予支持。

三是强化农村民营经济融资服务。从2013年起,整合各类省级涉农专项资金,以贷款贴息方式为主重点支持农村民营经济发展,扶持农民创业就业项目。支持农村民营企业技术创新、新产品研发、科技成果转化;支持农村民营企业自主投资、自主创业、自主创新;支持农村民营企业节能减排及环境保护。支持涉农担保公司发展,拓宽应收账款质押等动产担保范围,金融部门和担保机构选择具有特色和优势的农村民营企业实行差别化贷款服务。

四是鼓励和支持农村民营企业对外交流合作。把农村民营企业纳入全省实施“走出去”战略的主体,鼓励和支持农村民营企业与沿海发达地区企业进行交流合作,引进资金、技术和人才,实现资源和资本结合,形成利益共同体,实现共赢发展。同时组织农村民营企业到海外投资建设农产品生产基地,积极参加我省海外农业产业合作区建设。帮助农村民营企业获得国际农产品准入认证,为扩大农村民营企业出口创汇创造条件。支持农村民营企业开展OHSAS18001、ISO9001、ISO14001、ISO22000/HACCP等认证和相关培训。

五是建立促进农村民营经济发展的保障机制。为了全面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突出发展民营经济的意见》,我们成立了发展农村民营经济领导小组,定期研究解决农村民营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认真总结典型经验,加强对落实有关发展政策情况的监督检查。并且把发展农村民营经济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目标纳入农业系统各部门年度绩效考核体系,作为评先选优的重要依据。

三、改革创新、克难攻艰,全力推进农村民营经济跃上新台阶

针对我省农村民营经济规模小、创新能力弱、产业层次低、缺资金少技术的实际情况,我们认真研究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有效地解决了农村民营经济发展过程的一些实际问题。

一是加强农村民营企业从业人员的培训。各级民营经济主管部门根据各地实际,切实加强对农村民营企业家的创业培训、企业管理培训、产品研发培训、品牌创建培训、投融资培训和政策法规培训等,全面提高农村民营企业家的整体素质和市场驾驭能力。并且加强企业从业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重点搞好农产品加工业、现代服务业、园艺特产业、建筑建材业等行业的培训和技能鉴定,提高员工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强农村民营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同时树立创业典型,典型示范引领,有效地推动了农村民营经济快发展大发展。

二是切实解决农村民营经济融资难问题。我们在解决农村民营经济发展资金问题上,主要做了以下几项工作:认真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金融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意见》,按照农村小微企业金融贷款增速和增量“两个不低于”(贷款增速不低于各项贷款平均水平,贷款增量不低于上年同期水平)的目标,全省各类金融机构切实增强了为农村民营经济发展服务的理念,开发相应的金融产品,降低企业抵押标准,降低企业融资成本,降低银信部门浮动利率,提高企业授信额度,拓宽农村民营企业融资渠道;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突出发展民营经济的意见》,各级政府积极支持小额贷款公司和村镇银行等小行金融机构发展,鼓励支持组建涉农担保机构,有效解决农村民营企业组建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贷款难贷款贵的问题,为农村民营企业融资创造良好的中介服务。鉴于我省农业大省的实际情况,省政府要求全省民营经济发展专项资金及发展基金重点向农村民营企业倾斜,扶持农村民营企业快速高效发。

三是搞好农村民营企业创业项目对接活动。我们把适合本地发展的创业项目进行了认真梳理,分为五大类十个行业,分层次分地区与创业者进行对接,使创业者手中有创业项目,掌握创业的具体商业模型,在农村民营经济发展专家组的指导下,知道干什么怎么干能有什么好处。在此基础上,积极组织农村民营企业参加各类展洽会、展览会和推介会,开阔视野,提高对外交流合作水平。在对外交流合作上,重点支持农村民营企业参加一些高档次的国际博览会,开拓新兴市场,增强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协作能力。在对内交流合作上,针对沿海发达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民营资本向北流动的新情况,积极构建南资北移通道,推动规模以上企业到沿海发达地区进行招商引资、招贤引智,促进创业项目尽快上马投产见效。

总之,我省农村民营经济还处在起步阶段,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今后,我们要认真学习兄弟省(市)发展经验,全面推进全省农村民营经济快速高效发展。(省乡企局供稿)

上一篇:家庭消费的伦理教育研究论文下一篇:经济后果背景下盈余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