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产中农田水利建设论文

2022-04-28

内容提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对于促进青海现代农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以海东个案为例,基于农民需求的视角,深入分析了农民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理解和实际需求,探讨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并就进一步推进青海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出了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农业生产中农田水利建设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农业生产中农田水利建设论文 篇1:

土地开发整理中的农田水利设计策略研究

摘要:我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所以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耕地就变得尤为重要,而对于土地资源的开发和整理也成了重要问题,对土地进行开发整理,能够有效地实现耕地占补平衡,而且可以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土地生产力的提高。因此做好农田的水利设计工作,可以对土地实现有效利用。对此,本文主要以土地开发整理中的农田水利设计作了如下研究。

关键词:土地开发整理; 农田水利设计;策略

我国作为农业大国,近几年内耕地面积越来越少,再加上水资源分布不均衡,导致的结果就是许多地方的农作物产量不高,因此对我国来说,要做好土地的开发整理,就必须把对农田的水利设计放在首位,合理规划与利用水土资源,让土地能够真正真正发挥其自身价值。

1 土地开发整理中农田水利设计的重要作用

土地开发整理是指在利用法律、行政、经济等各种手段的情况下,对农田、水利、森林、村庄等地进行综合性的治理,以此来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增加农产品的产量。在对土地进行开发整理时,农田水利是一个较为重要的内容,对农田水利进行合理的规划和设计,能够有效的建立和健全农田的灌溉系统,从而提高农业产量,对提高农民收入以及新农村的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2 农田水利的设计要求

2.1 对于灌溉渠道的设计要求

在对灌溉渠道进行布置时,要考虑以下几点:一是有效节省人力、物力、财力的情况下,要尽可能地实现自流灌排;二是对灌溉渠的长度进行合理控制,以此来减少渠道渗漏,从而能够有效降低水资源的流失;三是减少灌排渠的数量,避免和道路、农田相互交叉;四是在进行灌排渠设计时,需要综合考虑的就是对机耕、交通的影响,必须要保证在布局方面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2.2 输配水渠道系统的设计

在对农田进行开发整理时,一是要注意的就是必须根据当地的地形条件进行设计田块的大小和方向;二是还要把田块的耕作条件和现存水利系统考虑进去;三是在开展输配水渠道系统的设计工作。

2.3 灌溉渠道的选择样式

灌溉渠道有各种各样的样式,而在当前来说最常用的是两种,一种是U型渠道,另一种是矩形渠道。U型渠道相比于矩形渠道来说输水能力较大,比较节水,而且防渗漏的效果要更好一些,但是,U型渠道在施工方面对技术的要求较高,对后期的管理比较复杂,主要适用于农渠和斗渠;矩形渠道在建设上能够节约土地,但是,矩形渠在设计上对于材质的要求比较高,因而矩形渠的造价相对较高。所以,在选择渠道的样式时,必须对灌溉区的水源情况、地形情况以及耕地情况和资金情况进行综合考虑,以达到最佳的效果,保证灌溉渠的经济性和实用性。

2.4 渠道的防渗漏设计

渠道的防渗漏设计目的就是把水资源在输送过程中的损失降到最小,对于这一点应用防水层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但是在设计时,首要考虑的还是当地的实际情况,例如地质、水文等,必须要对当地情况进行综合分析,然后在材料的选择上要经济有效,选择一个较为可行的防渗漏方案,这样才能确保渠道在后期运行时的可靠性。

2.5 灌溉方式的選择

在进行农田水利设计时,可以采用多种多样的灌溉方式,例如喷灌、微灌、漫灌等形式,所以在进行土地开发整理过程中,对于灌溉方式的选择,要充分考虑当地情况,因地制宜,在对当地的水源、土壤、耕地等进行了综合的分析和比较后,再选择较为合适的灌溉方式。

3 关于排水系统和水土保持的设计要求

在农田水利设计中,排水系统的作用主要就是防涝、防渍以及防止土地的盐碱化。但是由于不同的地区环境差异有所不同,所以在排水系统的设计上也会有所差别,比如有沟渠、水闸、泵站等,而且对于不同的排水对象所选择的排水方法也不同,因此在设计排水系统时要科学合理。

水土流失严重会造成土地沙漠化,因此,为了尽可能的减少水利工程对地表的破坏,必须在保证农田水体安全的基础上,对当地的水土保持有一个合理的规划。例如可以建立农田防护林,或者根据地形选择最合适的水利设施,一定要优质的完成对水土保持的设计。

4 土地开发整理的实例

本项目主要对3个村落的土地开发进行了整理,整理面积 54.12亩。整理主要考虑的是渠道设计对整理工作的影响,在整理的范围内,地下水分布较广,水位在45~75m,在抽取地下水时,水位以0.7m/h的速度下降,而且其出水量是1小时74m3,这样的条件非常适合日常用水和农田灌溉。

对上述渠道来说,做好渠道设计,确保在土地开发整理过程中对于农田水利的设计和实施都能够以实际情况为准,而且利于当地居民生活。

5 结语

土地开发整理工作是一项比较系统的工程,在开发过程中涉及了多个方面的内容,而且在布局合理的情况下能够有效地提高土地开发整理的效果,对于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和农作物的产出率都有重要意义。因此,在对土地开发整理过程中,要能够优化对农田的水利设计,解决好在土地开发整理中的各种难题,以达到防止土地沙漠化和防止水土流失的目的,进而保证当地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韩文杰,韩继刚.丘陵山区土地开发整理中农田水利工程的应用探究[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7(09):110-111.

[2]唐敏嫦.土地开发整理预算定额与水利水电预算定额的比较研究[J].南方农业,2018(12).

[3]杨绍荣,董甲敏.农田水利工程在农村土地整治中的发展探究[J].科技与创新,2016(06):41.

[4]姜国峰.农田水利设施在农村土地整治中的发展探究[J].工程技术:引文版,2017(02):237-238.

作者简介:范清成,硕士,工程师,研究方向:水土保持。

作者:范清成 曹雪芹

农业生产中农田水利建设论文 篇2:

基于农民需求视角的青海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问题研究

内容提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对于促进青海现代农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以海东个案为例,基于农民需求的视角,深入分析了农民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理解和实际需求,探讨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并就进一步推进青海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出了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农民需求;农业基础设施;海东个案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落实统筹城乡发展战略、实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具体举措,而新农村建设的核心是生产发展。在生产发展的过程中,农业基础设施的作用日益彰显。从概念的涵盖关系上说,农业基础设施只是基础设施的一个子系统,因此,农业基础设施的产业命题最终还是归结于基础设施的产业性质。最初对基础设施给予足够注意的当推美国经济学家罗森斯坦·罗丹(1943年),认为加大基础设施的投资,可带来整个“社会获利能力”(SocialProfitability)提高的效果。西方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表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对于消除贫困、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升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等有着重要的作用。国内关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已有大量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1)农业基础设施的内涵(陈文科,林后春,2000;张朝华,2009);(2)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重要性(林毅夫,2000;陈文科,林后春,2000;樊胜根,2002;彭代彦,2002);(3)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原因(陈文科,林后春,2000;陈杰,2001);(4)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战略研究(马晓河,2011);(5)从农村公共品的角度、农村基础设施角度来研究农户的需求的。孔祥智、涂圣伟(2006)以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为例,通过入户调查对影响农户需求偏好的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农户公共物品需求偏好受个人特征、家庭特征和村庄特征共同影响,但不同特征变量的影响方向和程度存在显著性差异;白南生等(2007)基于安徽凤阳5536户农村居民的调查发现,由于农村基础设施落后,村民对设施具有极其强烈的需求,且需求意愿呈现出“生产型”设施优于“生活型”设施的特点。

综上所述,国内关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问题的大量研究虽然给予多种视角,但基于农户需求角度的重要研究尚不多见。关于青海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问题的研究更是缺乏,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促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思路,阻碍了青海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因此,青海如何建设农业基础设施,对于促进青海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青海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现状分析——海东个案

(一)本次调查的基本情况

海东地区位于青海省东北部,“海东”以位于青海湖东而得名。全区总面积13160平方公里。东部与甘肃省的天祝、永登、兰州、永靖、临夏、甘南等州(市)、县毗邻,其他三面分别与本省海北、湟中、黄南等州县接壤。本区地处祁连山支脉大板山南麓和昆仑山系余脉日月山东坡,属于黄土高原向青藏高原过渡镶嵌地带,海拔在1650-2835米之间。境内山峦起伏,沟壑纵横,气候属于高原气候,高寒、干旱、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昼夜温差大。年平均气温6.9℃,年均降水量为323.6毫米,总蒸发量为1644毫米。现辖6个县,即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化隆回族自治县、互助土族自治县、平安县、乐都县。乡镇104个,其中乡52个,镇31个,民族乡21个(藏族乡14个,回族乡6个,土族乡1个),行政村1612个。农业、工业是海东地区国民经济的支柱。

本次调查时间为2011年1月,调查范围涵盖海东地区的平安、民和、化隆、循化、乐都和互助等六县。调查对象为该地区的普通农民,在本次问卷调查中“18%-25%岁”的占17.3%,“26-35岁”的占20.8%,“36-45岁”的占29.7%,“46-55岁”的占22.3%,“56岁以上”的占9.9%。采取非概率抽样的方法,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有效问卷394份,有效问卷率为98.5%。

(二)本次调查结果分析

问卷设计涵盖了34个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内容有关的问题。经过统计处理与分析归纳,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具体分析:

1 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当问到“您对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措施是否了解?”问题时,表示“很清楚”的占1.1%,“了解一点”的占33.7%,“听说过而已”的占50.5%,“没听过”占14.7%。“新农村建设”作为中央1号文件从2006年实施已有6年,但所调查的农民绝大部分对新农村建设的各项措施不甚了解,在这样的状况下农民如何参与新农村建设?这是一个不得不引起有关职能部门高度重视的问题。究其原因,一方面,对农民宣传力度不够,农民对中央1号文件的精神实质不能及时把握和领会;另一方面,由于农民文化素质低,熟悉国家政策的意识不强,自主学习能力严重不足。

2 农民对目前农业基础设施供给的总体状况的看法。当问到“您对目前农业基础设施供给的总体状况是否满意?”问题时,“非常满意”占2.7%,“满意”占18.8%,“比较满意”占46.2%,“不满意”占32.3%。这说明,在新农村建设中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供给还远远不能满足农民生产发展的需求,供求失衡影响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 对农业基础设施不同类别的看法。(1)从对目前公路硬化情况(铺设沥青)的回答来看,“全部”占6.3%,“大部分”占65.4%;“一小部分”占11.9%,“基本没有”占16.4%;(2)从水利方面来看,农民对农田水利的强化建设意愿非常强烈。有排水设施的占6.9%,没有排水设施的占60.6%,不知道有无排水设施的占32.5%;(3)从能源来看,农民使用煤炭的占30.5%,使用电的占26.9%,使用干柴的占28.3%,使用秸秆的占4.9%,使用沼气的占4.3%,使用煤气的占5.1%;(4)从电力、通讯来看,通电率达到99.2%,基本上不停电的占39.1%,经常停电占8.4%,偶尔停电占51.7%,并且已实现电视、电话全村通,但是目前网络、邮政仍未实施率占18.7%,总体上来讲农民对信息化程度是基本满意;(5)从农业科研来看,1.8%的农民认为农业科研宣传力度很大,10%的农民认为农业科研宣传力度较大,44.2%的农民认为农业科研宣传力度较小,26.6%的农民认为农业科研宣传力度极少,17.4%的农民不知道;(6)对农技推广服务体系“能满足生产需要”的占15.4%,“勉强满足生产需要”的占43.6%,“不能满足生产需要”的占41%;(7)从政府加强养殖业良种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中,“品种保护与引进”的占13.3%,“新品种培育”占46.6%,“产业化开发”占17.9%,“畜禽良种鉴定”占22.2%。

农业基础设施的范围较广,但具有基础性和公共性的特点。调查结果显示,物质基础设施(道路、农田水利设施、能源、电力、通讯等)中农田水利是农民最迫切需要加强的基础设施,能源设施有待进一步加强。社会基础设施(农业科研、科技推广、品种改良等)明显不足,还不能满足农民生产发展的需要。物质基础设施和社会基础设施的双重滞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延缓了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4 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多元性需求。农民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是多元的,这是由农民自身的约束条件决定的。因此,不考虑农民的需求差异来安排农业基础设施的供给,会造成农业基础设施的供求失衡,无法实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效率”。

(1)不同年龄农民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分析

根据(图2)可以看出,不同年龄段从对道路、农田水利、能源、农业科研、饮水工程、电力通讯和教育等7项农业基础设施的需求中农田水利的需求是最大的。具体表现在:①从道路的需求情况来看:18~25岁的占28%,26~35岁的占14%,36~45岁的占12%,46~55岁的占14%,55岁以上的占15%;②从农田水利的需求情况来看:18~25岁的占25%,26~35岁的占43%,36~45岁的占41%,46—55岁的占36%,55岁以上的占33%;③从能源的需求情况来看:18~25岁的占2l%,26~35岁的占10%,36~45岁的占6%,46~55岁的占13%,55岁以上的占7%;④从农业科研的需求情况来看:18~25岁的占12%,26~35岁的占10%,36~45岁的占11%,46~55岁的占11%,55岁以上的占12%;⑤从饮水工程的需求情况来看:18~25岁的占3%,26~35岁的占10%,36~45岁的占9%,46~55岁的占5%,55岁以上的占7%;⑥从教育的需求情况来看:18~25岁的占13%,26~35岁的占15%,36~45岁的占11%,46~55岁的占20%,55岁以上的占33%;⑦从电力通讯的需求情况来看:18~25岁的占25%,26~35岁的占43%,36~45岁的占41%,46~55岁的占36%,55岁以上的占33%;

根据需求比例进行优先排序,农业基础设施依次为:“农田>水利>教育>道路>能源>农业科研>饮水工程>电力通讯”。这符合调查地区为农业区的实际情况,农民希望通过加强农田水利实施,改变该地区靠天吃饭的生产条件;通过加强教育基础设施,进一步提高人力资本水平,增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通过道路建设,为农民生产生活提供便利。

同时,调查结果显示,农民的收入来源主要是“种植业>外出打工>经商>畜牧业”。以种植业为主要收入来源就不难理解农民对农田水利设施的迫切需求。问卷统计中从当前急需建设的农田基础设施来看“田间排灌设施>退耕还草>土地平整>土壤监测设施>其他;从当前首先应加强的种植业良种基础设施建设来看农作物品种区试站>新品种示范基地>良繁基地>种植资源保护与改良项目。

(2)不同文化程度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分析

根据(图3)所示,在对不同文化程度农民的调查表明,道路、农田水利等7项农业基础设施的需求中农田水利设施需求是最大的。具体来讲,从未上过学的农民的主要需求是教育设施、农田水利设施,小学、初中和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农民的主要需求是农田水利设施。

5 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主体的看法。当对问到“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主要由谁来承担?”时,认为民间的占35.0%,认为由个人占10.9%,认为由政府占38.1%,认为由村委会占16.0%。调查结果表明:在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这个问题上大家认为主要应有政府投资。

6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影响因素。调查结果显示(图5):(1)财政体制对道路的影响占5%、对农田水利的影响占6%、对电力通讯的影响占6%及对农业科研的影响占5%;(2)政府投资对道路的影响占60%、对农田水利的影响占62%、对电力通讯的影响占55%、对农业科研的影响占47%;(3)地区文化对道路的影响占12%、对农田水利的影响占14%、对电力通讯的影响占14%、对农业科研的影响占23%;(4)制度因素对道路的影响占13%、对农田水利的影响占13%、对电力通讯的影响占13%及对农业科研的影响占9%;(5)环境因素对道路的影响占7%、对农田水利的影响占3%、对电力通讯的影响占9%、对农业科研的影响占11%;(6)农民素质对道路的影响占3%、对农田水利的影响占3%、对电力通讯的影响占2%及对农业科研的影响占4%。

在这六个因素中政府投资对各种设施建设的影响是最大的,占的比重也是最大的,不难发现在农民眼里新农村建设中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影响因素最重要的政府投资。影响序列为政府投资、地区文化、制度因素、环境因素、财政体制,最后是农民素质。

7 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现状的评价。从(图6)中可以发现,在对道路和农田水利建设现状的评价中:对道路设施的现状评价“非常满意”占5.4%,“满意”占21.5%,“比较满意”占47.4%,“不太满意”占25.6%;对农田水利的现状评价“非常满意”占1.3%,“满意”占13.5%,“比较满意”占42.7%,“不太满意”占38.8%,“非常不满意”占3.6%。可以发现农民对目前道路和农田水利设施供给现状的评价中“不太满意”的占有较大比例,与农民的预期还有较大差距。尽管青海省近年来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投入力度不断扩大,但是仍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三、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一)研究结论

青海农业基础设施仍然薄弱,还需进一步加强。(1)对中央有关“三农”政策的宣传力度不足,影响了农民对相关政策精神实质的把握;(2)农民对农业基础设施供给现状评价不容乐观,物质基础设施和社会基础设施均严重滞后,影响了新农村建设的进程;(3)不同年龄段和文化程度的农民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不同,满足不同需求应作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选择;(4)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主体应该是政府,政府投资直接影响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成效。

(二)政策建议

1 加大宣传力度,构建提高农民人力资本水平的长效机制。中央关于三农政策的相关文件,是我们做好三农工作的行动指南。各级政府部门应加强对农民有关文件的宣传力度,构建宣传相关文件的长效机制,切实做到文件精神“进教材、进田间、进头脑”。可以考虑:(1)设立新型农民培训基金,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在财政支出科目的农业支出中设立新型农民培训基金,将培育新型农民的制度规范化,切实加强新型农民培育投资;(2)由省委牵头、农牧厅负责、各相关职能部门配合,成立学有专长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培训专家指导委员会,履行“三农”政策宣讲和技术指导大纲的编写的职能,并指导新型农民的培育工作;地方各级政府(州(地、市)、县)农业部门也成立相应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培训专家指导委员会,结合地方实际,在省专家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履行新型农民培育工作的监督、检查职能,特别是县级专家指导委员会对农民进行定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技术培训,使农民能够及时深入理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和有关“三农”的文件精神,掌握先进的农牧业实用技术。一方面,通过定期组织学习,使农民改变传统观念,树立市场竞争意识,在思想上能够做到与时俱进;一方面,通过定期组织学习,掌握现代农业发展所需的农业实用技术,并通过阳光工程平台,真正掌握一技之长,提高人力资本水平,更好地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正如舒尔茨所说的“一旦有了投资机会和有效的刺激,农民将会点石成金”(2)。

2 加大财政农业投资,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民对目前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评价不高,原因在于政府投资不足。因此,应引导要素资源合理配置,推动国民收入分配切实向“三农”倾斜,大幅度增加对农业基础设施投入。要坚持并落实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坚持做到县级以上各级财政每年对农业总投入增长幅度高于其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重点加强农田水利、教育和道路基础设施建设。在农田基础设施中应重点加强田间排灌设施、退耕还草、农业综合开发和土壤监测设施的建设;种植业良种基础设施建设中应重点加强农作物品种区试站、新品种示范基地、良繁基地和种植资源保护与改良项目等的建设。

3 根据农民不同需求,选择不同的建设重点。青海由于不同区域的资源禀赋和农民自身的约束条件不同,农民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也呈现差异化。调查研究表明,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农民,对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需求最大;受教育程度较低的农民,对教育设施的需求最大。同时,不同年龄段的农民对农业基础设施的需求也不相同,最需加强的还是农田水利设施。因此,在进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中,应把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放在首位,进一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同时,充分考虑农民的不同需求,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重点进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真正做到有的放矢,实现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

4 加快制度创新,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制度保障。调查研究表明:影响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因素中居于第二、三位的分别是地区文化和制度因素,实际就是制度问题。这说明制度因素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具有重要的决定因素。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有好坏之分,好的制度可以降低交易费用。好的制度决定好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行为,好的建设行为决定好的建设效果。反之亦然。因此,加快制度创新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有效途径。具体来讲:①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有关文件,保证国家政策在实施中不打折扣;②应根据地区文化的实际,充分尊重地方的非正式制度,进一步细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有关制度安排,使现有制度安排与非正式制度实现有效匹配,是制度安排尽可能符合“激励相容”的标准;③为了使制度发挥其功能,保障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顺利推进,应制定一定的实施机制,提高制度绩效。

作者:琼英 李双元

农业生产中农田水利建设论文 篇3:

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

摘要: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水作为一种有限的、可循环使用的资源,在促进农村农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但是由于我国部分区域的农田极易受到水灾旱灾等不确定自然因素的影响,严重影响粮食产能。持续推进农田水利和高标准农田建设不仅能够促进提升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而且能够结合我国的地理区域特征,有针对性的设定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指标,在推动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和提升综合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农田水利;高标准;农田建设

引言

一般而言,小规模水利工程主要是为解决农村地区生活用水和农业用水而建造的小规模水利工程,如小型水库、灌溉渠等。这类农村小规模灌溉水利工程为农民的生产生活提供了许多便利条件。但是,当前我国一些小型灌溉水利工程的建设与管理中还出现了一些问题有待解决,政府有关机构要加强资金投入力度、重视水利工程质量建设与监督管理,从而体现农村水利工程建设的意义。

1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的作用

建设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可提高生产效率,满足集约化、环境友好型农业发展需求。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目的在于提高农田生产能力,加快农业发展步伐,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及产量。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农田水利工程非常关键,对农业发展起促进作用,实施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可促进水利工程的稳定运行,在实现最佳经济效益的同时还可保护当地生态环境。

2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

2.1输配水工程的建设

(1)渠道输配水工程。①灌溉保证率。受水土资源、气候等基础条件差异化的影响,各自的灌溉设计保证率存在差异,例如以水稻为主的丰水地区的该值至少需要达到95%,以旱作为主的丰水地区的该值则至少达到85%。对于缺水地区,以水稻为主时灌溉设计保证率需要达到80%及以上,以旱作为主时需要达到75%及以上。②渠道水利用系数。斗渠和支渠的渠道水利用系数不低于0.95,农渠不低于0.90,根据实际情况在合理的区间内灵活调整。③渠道设计使用年限。通常不短于30年,以便持续发挥渠道优势。④渠道建筑物配套率。根据农田水利设施的类别采取合适的控制措施,为了提高施工效率,斗门、农门等固定设施可采用厂内预制、现场安装的方法,即形成装配式结构,此时要求渠道建筑物配套率不低于95%。⑤渠道衬砌率。按流量考虑,流量在1m3/s以内时,支渠和斗渠的衬砌率不低于100%,农渠的该指标不低于75%。⑥渠道亩均长度。根据田块规格、节水要求、农业生产机械的运行效率等因素确定,对于流量为1m3/s的支渠和斗渠,渠道畝均长度不小于1m,建设区域为丘陵区时适当增加,平原区农渠的渠道亩均长度不小于2m。(2)管道输配水工程。①灌溉保证率。丰水地区,以水稻为主时不低于95%,以旱作为主时不低于85%;缺水地区,以水稻为主时不低于80%,以旱作为主时不低于75%。②管道水利用系数。根据功能区进行合理控制,渠灌区不低于0.95,井灌区不低于0.98。③管道设计使用年限。通常不短于30年,以便持续发挥管道优势。④安全设施配套率。考虑生产活动的高效性和日常管理的便捷性等要求,配套率以100%为宜。⑤支管间距。支管是管道系统中的重要细分组成,其布设间距不超过100m,避免出现局部无法得到覆盖的问题。

2.2政府引导规划和建设,提高建设时效性

在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科学合理的政府引导规划建设,对于促进提升水利工程建设质量和建设时效性具有重要作用。为此,在对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规划设计过程中,首先,应该统筹分析农田水利工程状况,找出影响灌溉或者排涝的原因,并根据“以排为主,灌溉为辅”的规划指导思想,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明确标示出农田水利工程的整体建设目标以及建设内容。其次,水利部门可组织相关专家和当地农业技术人员,就规划编制方案的科学合理性、可行性进行分析,尤其要对实际灌溉和排涝中可能出现的细小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并进一步完善规划编制方案;同时还应该对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的维护、扩建等的总体工程量和资金成本进行科学合理的预算。最后,在实际的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在确保当地居民住房安全的同时,通过政府引导,制定科学合理的疏通水渠、挖塘泥等具体方案,尤其是为了确保汛期排涝顺畅,应注重对大中沟的开挖、疏浚,从而进一步促进提升水利工程建设的实际质量,以确保农田水利工程安全稳定的运行。

2.3健全领导管理机制

为了全面加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会宁县政府高度重视该项工程建设,成立了专门的领导工作小组,由县长担任组长具体开展工作的实施,并且有其他相关的部门负责人担任小组的成员,共同管理与负责水利工程建设等日常工作事务。注重对于领导小组工作责任的明晰,加强日常的监督,通过开展签订目标责任制相关承诺书等形式,实现乡镇各级的统抓管理工作,引导相关工作人员明确自身的工作责任,组织开展有效的工程建设质量问责机制,确保项目的顺利开展。此外还要注重加强日常的宣传工作,在水利工程建设的初期,通过张贴宣传海报,通过新闻媒体进行广泛的宣传,引导人们充分认识到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重要价值,引导广大党员领导干部主动参与到工程建设项目中来。

2.4明确共性标准

明确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质量、投资、安全、管理等各项标准,使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基本框架保持统一,并严格要求各地执行该标准。同时,要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做出适当调整,确保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符合当地实际情况,充分发挥工程的社会、经济效益及生态效益。

2.5强化施工质量控制

第一,做好原材料质量管理。原材料的采购要货比三家,选择信誉好、知名度高、质量有保障的大供应商,并由专人进行跟踪,保证采购原材料物资质量合格。第二,加强施工环节的管理控制。由于水利工程属于系统工程,会涉及到方方面面很多施工环节,假如没有做好施工各个环节的控制,对水利工程的整体质量会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对项目建设过程的控制尤为重要。在施工过程中,要牢固执行“三检制度”。每个子项目完工后,团队负责人应首先负责质量把关,然后将其提交给质量检验人员进行审查。审查后,应提交工程监理人员进行第三次质量检验。如果在检查过程中发现任何异常,则通过相应人员及时做出整改并再次检查,直到质量合格为止,然后才能开始下一道工序。经过层层审验和检查,可以为整体水利工程质量提供良好的保障。

结语

综上所述,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是现代农业事业中的重要发展方向,具体需以行业规范为引导,紧扣工程现场水文、气候、农作物经济发展水平等多项条件合理规划,打造高标准的农田水利工程。此外,加大管理力度,消除干扰因素,为水利工程的建设以及使用提供良好的条件,使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成为农业生产活动的有效助力。

参考文献

[1]魏波.基于生态理念的农田水利建设对策[J].农业工程技术,2019,39(32):56,59.

[2]刘曦洋.防渗渠道施工工艺在农田水利工程中的应用[J].四川建材,2019,45(11):89-90.

[3]张南南.新时期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创新思路[J].乡村科技,2019(30):123-124.

[4]华宏飞.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要求及其建设探讨[J].科技与创新,2017(01):101.

[5]甘肃:农田保护改良纳入生态规划[J].浙江国土资源,2015(05):29.

作者:董雨晴 王程程

上一篇:建筑物外墙涂饰质量研究论文下一篇:建筑电气设计中节电措施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