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工程影响农业生态论文

2022-04-24

摘要:基于对农业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首先分析出在农业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对水源、土地以及空气等生态环境所造成的影响;其次分析出在农业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减少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的有效策略,这样才可以降低工程施工对周围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而促进环境和经济的和谐可持续发展。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水利工程影响农业生态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水利工程影响农业生态论文 篇1:

农业水利工程施工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关键词:农业水利工程;施工活动;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我国的地域非常辽阔,不同地区的资源分布、天气以及地形地势都各有差异,这些对我国农业活动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南方资源比较充足,而西北部地区水资源比较匮乏,同时大部分地区水资源季节分布极其不均。要想保证农业生产活动的顺利进行,就必须新建各种水利工程,而水利工程在建设过程当中,势必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
一、农业水利工程施工活动给生态环境带来的主要影响

在新建农业水利工程的时候,给当地生态环境所带来的影响主要有三方面,分别是气候、水文以及土壤。首先,从气候的角度进行分析。在修建水利工程的时候,会对当地气候造成一定的影响,尤其是水库的修建。水库修建之后,当地的空气湿度会进一步降低,影响到当地的水循环,从而导致降水量增多,但是降水区域主要是集中在水库的外围地区。其次,从水文的角度进行分析。新建水利工程当中,容易对当地的水资源造成破坏,尤其是地下水,因为大部分的水利工程在建设的时候都会使用一些化学原料,例如水泥、石灰,这些都会污染水源。同时还会降低当地自然河流或者是湖泊的自净能力,比如水库修建之后会拦截一些自然河流,导致河流下游水量减少,而河流当中一些有害物质就无法快速地排解出去。同时,还会影响到一些水中生物的生存,影响生物的洄游路线。最后,从土壤的角度进行分析。有些水利工程在修建过程当中,会用一些大型的机械设备对当地的土壤进行挖掘,比如说水库,而此时就会破坏当地自然的地质条件,如果不做好后期的工作,在发生暴雨的时候容易引发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同时,在施工过程当中还会造成土地盐碱,因为施工污水会直接排放在裸露的土地之下,经过阳光暴晒容易发生盐碱化。
二、降低农业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影响的主要策略

(一)树立环境保护意识

在水利工程施工活动当中,不管是建筑方还是施工人员,都必须要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在正确意识的指导之下,才能够做出正确的实践活动。首先,建筑方必须要完善這方面的规章制度,根据水利工程的建设特点,制定完善的环境保护制度,用制度来约束工作人员的行为。其次,必须要做好施工人员的教育工作,对施工人员开展环境保护方面的培训,在施工过程当中,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周围生态环境的破坏。

(二)做好施工现场的监督工作

要想水利施工环境保护工作落实到实处,施工企业还需要做好施工现场的监督工作,将环境保护落实到每一个施工细节当中。首先,必须要完善现场的施工规章制度,禁止任何形式的环境破坏行为。例如,在建设过程当中,所涉及到的污水必须要达标处理之后,才能排放到自然河道当中;挖掘出来的固体垃圾,必须要做好掩埋或者是其他处理,不能随意丢弃在露天的环境当中。其次,应该引进一些新的施工设备。一方面是降低在施工过程当中的噪音,减少对当地植物以及其他生物的伤害;另一方面则是提高施工的效率,尽快完成施工活动,以便后期尽快恢复当地的生态系统。

(三)不断提高当地生态环境的承载力

在水利工程施工活动当中,提高当地生态环境的承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环境保护手段。这方面的工作主要是指在工程建设前期,工作人员必须要做好施工现场的考察工作,了解当地的水文条件、气候条件以及地质条件。根据这些具体的数据来设计施工方案,同时尽量不改变当前的一些自然条件,比如河流的流向、河流的流量等。其次,对于当地比较脆弱的生态环境也要进行维护。例如某地区存在严重的水土流失情况,那么在修建水利工程之前,也需要重点做好该地区的治理工作,避免后期产生更大的环境问题。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水利工程的建设固然重要,但是在建设过程当中,也需要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只有这样才可以实现整个农业活动的可持续发展,才能维持社会稳定。

作者:张亚琴

水利工程影响农业生态论文 篇2:

分析农业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摘要:基于对农业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首先分析出在农业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对水源、土地以及空气等生态环境所造成的影响;其次分析出在农业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减少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的有效策略,这样才可以降低工程施工对周围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而促进环境和经济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农业水利工程 施工生态环境影响

引言

在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农业水利工程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并且对于农业水利方面建设也越来越重视。就现阶段的情况来说,在我国的农业水利建设当中主要是以居民的日常用水以及农业灌溉为主,并且也逐渐的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系统。然而,在农业水利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却严重的威胁到了周边的生态环境,所以,为了避免破坏到周边的生态环境,就一定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解决这些存在的影响和问题。因此,本文就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开展深入的分析,进而促进农业生态环境与工程建设的协调可持续性发展。

一、农业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

(一)对水环境造成的影响

一般来说,水利工程的施工大都是在河边进行的,而在工程施工的过程中会使用到水泥还有石灰等化学性质的材料,而这些在施工时期间就会产生一定的废水,并且这些废水并没有对其进行处理就直接排到了河水道中,这样就会在一定程度上污染到河流[1]。即使对这些废水进行了一定的处理,也还是有可能会造成河流水资源的污染。若是在河流的上游建设了工程,那么河流就会因受到污染而逐渐的减少水流量,严重时还会使得河流枯竭。同时还会降低河流自身的净化能力,使得水中的生物逐渐的减少。除此以外,在河流中若是建设了水库,那么会使得蓄水能力降低,进而浪费了很多的资源。

(二)对空气环境造成的影响

在水利工程建设施工的过程中会使用到水泥还有石灰等材料,这些材料在空气当中都是很容易被挥散的。一般来说,施工工地的空气当中,无法避免的会有一些颗粒粉尘的存在,并且会在不同程度上对施工地的空气环境造成污染[2]。对于这些污染物要是没有进行有效的防护,那么就会造成无法计算的污染面积,而且在该区域内生活的居民还有施工的人员也都会因為长期的吸收这些受到污染的空气来使得自身的身体健康造成受到威胁。因此,企业和相关的部门就应该要从源头开始解决,使得污染的面积减少,进而使得空气污染得到最大程度的降低。

(三)对土地资源造成的影响

就土地而言,这属于不可以再生的资源,所以,在农业水利工程施工的过程中,施工人员一定要对其进行相应的保护。在设计建设施工方案的时候,对于周围植被的保护一定要给予高度的重视,若是没有重视周围植被的保护,那么极容易就导致水土流失的发生[3]。与此同时,在建设农业水利工程的时候,会运用到很多的大型机械以及各样的化学性材料,而这些都会影响到土壤,所以一定要采取相对应的解决措施。例如,在使用砂石还有水泥更材料的时候,对地面要是没有采用相应的保护措施,那么久很容易会造成土壤出现酸碱失衡的问题,严重阻碍土壤的重复利用。在例如,在施工过程中使用到的大型机械设备,在施工之前,对于作业的路线若是没有进行有效的规划,任意的让其在土壤上面进行碾压,那么就会导致土壤的结构遭受到破坏,并且这种破坏难以得到修复。

二、在农业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减少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的策略

(一)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

在农业水利工程建设的时候,一定要遵循以人们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的原则进行,这样才可以方便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所以,在建设农业水利工程的时候,一定要在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上来进行工程的建设,同时还应该要确保农业水利工程建设的质量[4]。与此同时,在设计施工方案以及制定计划的过程中,一定要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做好,对于可能会对环境造成的影响的因素要及时的进行调整和改善,这样在施工建设的时候,才可以有效的避免影响到周围的生态环境。

(二)加大施工现场的监督和管理

在设计农业水利工程建设施工方案的时候,在每一个施工的环节当中都应该要融入生态环境保护的思想意识,并且将其作为整个过程施工当中的重要内容,这样才可以在施工建设的过程中,最大程度的降低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在按照施工方案进行建设的时候,一旦确定施工行为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的时候,一定要将其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的提出,并且针对存在的问题采取行之有效的解决措施[5]。与此同时,在施工的过程中,有关的管理和监督人员,对于现场监督管理的力度一定要加大,并且对于管理的方法也要进行不断地创新,严格的监督和管理施工现场的生态环境防护,这样才可以将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贯彻到施工的每一个环境中,让每一位施工人员都可以树立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除此以外,还应该要科学合理的放置和安排施工所需的材料以及设备,在以噪音污染减少的前提下来对周围的水土资源进行严格的控制,这样才可以使得农业水利工程建设的社会效益还有生态效益得到有效的提升。

(三)建立完善的保护制度

如果想要将农业水利工程建设当中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解决,那么就一定要建立一套完善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这样才可以强制的约束有关的企业,进而在最大程度上防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与此同时,在出台有关的政策之后,政府部门应该要对企业进行严格的监督和管理,对于那么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的企业,政府一定要严厉打击,这样在建设施工之前,企业才会重视环境问题,并且对于存在的问题还会进行充分的考虑,将环境保护以及预防的工作提前做好,从而使得环境污染的问题尽可能的降低。

(四)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人们的生活和工作都与生态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要是想真正的保护生态环境,就一定要在自身寻找问题,并在根源上解决问题,提高人们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这样才可以防止生态环境发生污染等问题[6]。首先可以有针对性的对施工人员进行培训,着重培训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内容。其次,加大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让人们意识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提高自身的环保的意识,这样才可以实现全社会的环境保护,进而建设更加美好的家园。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农业水利工程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所以在经济发展的时候,对于其中存在的环境问题也一定要给予高度的重视,并且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这样才可以降低工程施工对周围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而促进环境和经济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焕生. 农业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影响[J]. 农业科技与信息, 2015, No.468(19):42+46.

[2] 王亮. 农业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影响[J]. 农民致富之友, 2016, 24(No.545):295-295.

[3] 铁顺军. 浅谈农业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影响[J]. 中国农业信息, 2017(2):56-57.

[4] 朱春玉, 刘东海. 论述农业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影响[J]. 建材发展导向, 2016.

[5] 李鹏飞. 探析浆砌石施工工艺在农业水利工程中的应用[J]. 科学与财富, 2018, 000(014):212.

[6] 陈鹏. 基于农业水利工程中的施工管理及质量控制探析[J]. 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 2016, 000(024):1183.

作者:蔡建田

水利工程影响农业生态论文 篇3:

宿州市农业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摘 要:针对宿州市农业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一些问题,提出做好乡村规划、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民环保能力意识教育、促进规模经营、严格环保执法,推广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农业综合技术等措施,旨在着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生活方式,实现农业、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宿州市;农业生态文明;问题;建议;可持续发展

农业生态文明,是指人类以一种对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的方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各项成果的总称[1]。建设的核心内容就是在提高人们的生态意识和文明素质的基础上,遵循生态经济规律,将环境与生态目标融合到现代农业之中,在市场经济和全球一体化背景下,发展资源节约型和生态友好型农业。

安徽省宿州市是一个农业大市,整体经济发展较为滞后。宿州市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不高,工业化仍处于初期阶段,可解决的就业岗位少,农民外出务工的多;同时工业发展的滞后也影响了对农业的支持和反哺能力;工业化和城镇化程度低,对农业现代化的支撑力度不够,在农业生态文明建设上存在一些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现代农业的发展。

1 宿州市农业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生态问题

1.1 农业从业人员文化层次较低,制约现代农业的发展 农业是弱势产业,对于大部分农民来说,农业经济收入在农民家庭中的比重较低,宿州市工业化发展较滞后。经调研不同村庄35%~62%的农民外出务工,对于农业生产倾注的精力较少,拥有知识的中青年劳动力只在收获和播种季节参与农事活动,生产过程中参与得很少,基本由留守在家的老年人、妇女、儿童完成田间管理,致使不能科学地施肥、灌溉、病虫害防治等,农业生产科技含量很低,导致大面积广种薄收。这与宿州市粮食生产基地的区域地位是不相协调的,具有不可持续的发展特性。许多养殖散户因不掌握检疫防疫技术,不具有科学的养殖管理手段,养殖风险很大,经常会血本无归。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也不容乐观,因为疏于管理和父母的日常关爱,许多孩子仅具有小学或初级中学文化程度,且易感染一些坏习惯,农村人口质量受到影响,不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2 种植模式单一,种植结构简单 近年来由于农机化的迅速推进,农业生产的劳动强度降低,有效克服了一家一户难以解决的生产劳动问题。这迎合了农民追求轻简化的栽培模式和生产手段的心理,农民更倾向于种植机械化程度高的作物如玉米、小麦、大豆。甘薯、花生、棉花的种植在大部分地区仅是零星分布。由于近年来玉米的经济效益较高,种植面积逐年加大。90%以上的农田是冬小麦—夏玉米或冬小麦—夏大豆直接复种模式,很少有通过间作或套种实现复种栽培的。这种种植模式经济效益较低,且自然风险较大。

1.3 农村居住环境抗灾能力差,遭遇强风和降雨时受灾较重 近10a来,宿州市4县1区遭受龙卷风及强降雨或冰雹袭击频率高,据统计,造成严重损失的就有12次,其中农业损失占80%左右。每一次都有房屋倒塌,树木被连根拔起或折断,交通受阻,较大面积停电停水及电讯中断,农作物和果树大面积受害,严重时还会造成人员伤亡,给农民的生产生活带来很大损失和影响。仅2013年8月9日发生于砀山、萧县龙卷风及强降雨就造成55.5万人受灾,受灾面积达2.77万hm2,损毁房屋5 203间、树木9.85万棵,并造成6人死亡,10人受伤,大面积电线电缆被挂断、砸倒,直接经济损失6.9亿元。

除了龙卷风的不可抗拒之外,造成如此巨大损失尚有一些人为因素。通过调查走访看到,许多房屋、电(缆)线是被倒折的树木压塌、压断的,被压塌的农房均为分散建置的平房。在农村,农房周围、主干道两边多栽植梧桐、杨树等高大的树木,农村许多高压线、电缆线多架设主干道两旁,在遭遇龙卷风时,倒折的树木直接砸到民房和高压线上,这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龙卷风带来的损失。

1.4 农田基础设施落后,农业生产自然灾害风险较大 宿州位于黄淮海平原南端,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地带,天气复杂多变,降雨时空分布不均,易旱易涝。近年来宿州市加快推进重点水利工程建设,累计投入水利建设资金50多亿元,完成了团结闸除险加固、宿县闸加固、新汴河灌区续建配套项目、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新汴河治理等一批重点工程,全市防洪、排涝、灌溉工程体系进一步完善,水利工作成绩显著。但远离这些重点工程的大部分农田虽挖制了小沟、田间沟、地头沟及一定数量机井等,但机井数量仍存大量缺口,经调查,有些村庄仅有1~2口水井,无法满足灌溉需求。农民往往因为灌溉成本较高以致于遭遇干旱时70%以上的农民不灌溉。地头排水沟有时布满了农业废弃物,遇到涝灾往往排水不畅。

基础设施薄弱一直是宿州农业现代化的短板,农田有效灌溉面积不足全部耕地的30%,加上灌溉装备落后、科技水平不高,农业生产“种在人,收在天”的局面没有根本改观。2008年冬至2009年春的大旱、2010年严重伏旱和秋冬旱,均致使较大面积的小麦、玉米大幅减产。2013年7月底到8月中旬的持续高温干旱,因不能有效灌溉,预计夏季作物减产幅度在40%~50%(大面积调研走访发现,大豆玉米结实率较低)。这种情况下,农业生产自然灾害风险较大,粮食安全生产难以保证。

1.5 农业废弃物利用率不高,农业面源污染严重

1.5.1 农业废弃物随意堆放 到农村走访可以看到,在沟边、河边、田间、房前屋后到处都可以看到塑料袋、秸秆、薄膜、农药瓶(袋)及其他废弃物。大部分农业废弃物秸秆、人畜粪便、有机生活垃圾、农产品加工业的下脚料等资源被弃置不用,特别是秸秆的大面积燃烧,不仅污染环境,也造成大量浪费。这些废弃物不仅占用土地,影响美观,而且废物中的有害成分在空气中传播,通过水流进入土壤、河流或地下水源,造成了水体和土壤的污染,对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非常大。

1.5.2 养殖废弃物污染 由于国家对养殖业扶持力度的不断增加,养殖业的规模不断扩大。在广大的农村,很多农民养殖散户随意选址建立非标准化的养殖基地,牲畜粪便处理利用不到位,污水横流,臭气熏天,一方面污染了农村居住环境,为疾病的防疫和防治带来极大压力;另一方面易滋生大量蚊虫和苍蝇,为疾病的传播创造了条件,对人们的身体健康带来极大隐患。

1.5.3 秸秆处理不当,造成大量污染和浪费 宿州市每年产生大量的秸秆,因为没有有效的秸秆回收机制、农民在秸秆回收中直接受益不多、秸秆综合利用企业规模小、农民的生产生活对秸秆需求度不高等因素导致机械化收获后秸秆大多存留在地里。由于秸秆腐烂速度慢,腐解周期长,对下茬作物的播种和生长影响较大。为了尽快播种下茬作物,农民往往田间焚烧秸秆或抛丢,造成污染和浪费,同时造成土壤有益微生物降低、交通事故、高压线破坏、作物烧伤、栽培设施的破坏等损失。

1.6 过量施用化肥和农药,污染严重 多年来农民追求轻简化的栽培模式和生产手段,不重视施用有机肥,却长期大量施用化肥。土壤有机肥与无机肥的比例失调造成土地板结,结构破坏,可耕性下降,土质变劣。通过对宿州周边地区以及阜阳部分地区的土壤酸碱度调查,由于化肥的不合理使用,土壤出现不同程度的酸化。土壤酸化导致土壤中的一些营养物质溶解渗漏及有毒物质释放。另外,制造化肥的原料中,含有多种重金属放射性物质,它们随施肥进入农田,造成土壤污染[2]。

由于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体经营模式,农民的土地多为插花田,规模化程度不高,存在栽培管理上的不一致性和随意性。在进行病虫草害防治时,操作时间、标准不统一,导致整块大田里病源虫源不断;加之80%以上的农民不掌握最基本的病虫害防治技术,防治不科学、不到位,病虫害的防治效果较差。以致于不断加大农药的用药量,形成恶性循环,病菌、害虫的抗药性愈来愈强[3],防治成本不断增加。

长时间大量施用农药,对农村的生态环境影响较大。农药污染大气、水环境,造成土壤板结;杀死青蛙、蜜蜂、鸟类等有益生物或害虫天敌,导致生物多样性下降;造成畜禽中毒,繁殖率降低;农产品污染严重,药物残留率高,品质堪忧[3]。

2 推进宿州市农业生态文明建设的建议

农村环保是宿州市建设生态文明的薄弱环节,农村环境污染不仅危害农民的健康,也影响到城乡居民赖以生存的“米袋子”、“菜篮子”和“水缸子”。保护好农村生态环境,事关“三农”工作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局。为了更好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我们应当以农业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推动力,围绕农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生态文明建设问题,坚持以人为本、城乡统筹、以生态文明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原则,大力推广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农业综合技术,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着力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农村生产生活方式,切实改善农村发展环境,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1 加快土地流转,促进土地规模化经营 现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已经严重制约了农业的发展,土地的规模经营势在必行。只有规模经营,才可能进行大面积规范化、标准化的生产,降低生产成本,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经济效益,减少环境污染;资金及技术的集约化投入和推广才能快速进行 [4]。而土地流转是实现规模经营的有效手段,把土地由种田能手和农业龙头企业集中规模种植经营。土地流转牵涉面较广,目前尚不能全面推行。对于不具备土地流转机遇的乡村,可加强对农民的教育,让其充分认识土地规模经营的优越性,进而促进其自动要求与别人合作,在自愿、公平、互助的基础上形成一定的合作组织,促进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5]。

2.2 加强宣传和培训,提高农民环保意识和能力 环境往往具有不可修复性,一旦受到污染不仅危害当代,还会殃及子孙后代。农村环境一旦受污染,最直接及最终受害者是农民自己。因此,要大力提高农民环境保护意识。一方面,利用各种媒体渠道,向农民宣传造成污染的不良生产习惯和生产生活方式及污染防治的方法和措施,污染的危害及环保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要加强教育和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的农业生产能力和知识水平、公共意识和文明修养,提高其科学生产的能力及生态道德素质[6],增强其参与环保的积极性和自觉性;逐步树立以文明、健康、科学、和谐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为主导的社会风尚。再者应加大对村干部的教育培训力度,将乡村规划、建设管理、循环农业、可持续发展理念等知识作为重点培训内容,从而提高村干部带领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能力。

2.3 做好乡村规划及基础设施建设管理 新农村建设规划要有环境保护的内容,配套建设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采取分散与集中处理相结合的方式,因地制宜处理农村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居住比较分散、不具备条件的地区可采取分散处理方式处理生活垃圾;人口比较集中、有条件的地区要推进生活垃圾集中处理。采取“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置”的城乡统筹垃圾处理方式,对偏远、不具备条件的乡镇的生活垃圾采取无害化处理方式,下大力气提高村生活垃圾收集率、清运率和处理率。

在产业结构的调整上,乡村规划中应注重推进“一村一品”工程,促进规模化统一经营,实现农业产业化的特色发展。

为了降低龙卷风造成的巨大损失,建议统一规划,以行政干预的手段砍伐房前屋后和电缆电线旁的高大树木,换植成高度较低的果树或园林植物,防患于未然。

应加大农田基础设施的投入和建设力度,当务之急的是在田间多挖制些深水井(天灾专家预测,2014-2016年将会持续大旱[7]),便于干旱时灌溉,降低灌溉难度,减少灌溉成本,确保粮食安全生产。

加快美好乡村建设速度,从广大农民看得见、摸得着的安居、环境工程入手,着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让人民群众真正享受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

2.4 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促进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 加快发展循环农业,大力开发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农业技术,推广节约化和生态化生产,积极发展节地、节水、节肥、无公害的资源节约型生产技术[8]。如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精量播种技术、喷(滴)灌灌溉技术、病虫害防治主要采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等,杜绝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按照废物“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重点推广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秸秆直接还田、过腹还田)、相关产业链接技术(如秸秆编织技术)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技术(加工、提取、发酵)[9]。组织实施生物工程,如推广秸秆沼气发酵、秸秆饲料化处理养畜等技术,开发生物质能源和生物材料,培育生态产业等。加快推动农村工业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鼓励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鼓励和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培育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

2.5 加强畜禽水产养殖污染防治 配合安徽省目前正在推进的美好乡村建设,科学划定畜禽水产养殖禁养和限养区域,实现科学规划和清洁生产。对己建成的规模化畜禽养殖场进行统筹规划、分期分批进行治理;引导规模小的畜禽养殖企业走污水与粪便混合—沼气池—沼液—农作物的治理路子,对规模化畜禽养殖场产生的粪便走干湿分离的治理路子,畜禽粪便加工成有机肥,尿液沼气化治理后还田,最大程度地使养殖废弃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对于水产养殖,要建立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禁止化肥养鱼,降低水域的富营养化污染。

2.6 加大农业环境保护的执法力度和立法力度 我国已基本建立了比较完善的耕地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安徽省也制定了《安徽省农业环境保护条例》,但长期以来要么是法规可操作性不强,要么是执法不力,致使农业环境污染非常严重。今后应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广泛宣传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他们的权利、责任和义务,使民众能够积极参与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及自律;相关部门应加大执法力度,对造成环境污染的单位和个人坚决处罚,严格执法。另外,尽量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尽快启动《农业清洁生产管理条例》、《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起草和制定工作,从法律法规的角度加大对农业环境的保护力度,加强鼓励民众对环保执法的监督,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同时从法律上支持、鼓励企业家、农民更多地促进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实现清洁生产,采用更多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技术。在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给予表彰和奖励。对于清洁生产、循环生产、绿色低碳生产的行为予以一定补贴。把对环境的保护作为对各级政府干部进行考核的重点内容,实行一票表决制及严格问责制[10]。

3 结语

在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只有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相融合,才能找到正确的发展目的。以生态文明引领农业农村发展[11],才能最大限度地合理利用农村农业资源,使生态环境不断优化。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有机统一,实现农业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工大明.构建农业生态文明的产业支撑—以四川宜宾为例[J].学术交流,2008(12):146-150.

[2]李奇峰.化肥施用对土壤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对策[J].广东农业科学,2010(9):202-204.

[3]张玉明,孟明明,雷清江.农药对环境的危害及预防措施[J].林业勘查设计,2010(3):32-33.

[4]刘璐璐,俞文伟,徐会中.江苏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现状、模式与措施[J].中国农技推广,2011(12):4-5.

[5]李中华.以合作社为载体创新农技推广体系[J].农村经营管理,2012 (4):18-19.

[6]邹瑞苍.对建设农业生态文明的若干思考[J].农村工作通讯,2009(6):42-44.

[7]2013新华社8月15日报道.

[8]杨传喜,张俊飚.生态文明视域下的农业科技路径选择[J].生态经济,2010(11):129-132.

[9]尹昌斌,周颖.循环农业发展理论与模式[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

[10]黄艳群.株洲市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对策研究[J].企业家土地(下月刊),2011 (9):32-33.

[11]姜春云.以生态文明引领农业、农村发展——关于建设生态化现代农业和农村的探索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5-10. (责编:徐焕斗)

作者:郭静 柳建国 王玉梅

上一篇:建筑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论文下一篇:课堂改革大学篮球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