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农业机械化发展论文

2022-04-21

[摘要]粮食安全是国家稳定、经济发展的基础。当前我国粮食出现了结构性问题,粮食“三高”(高产量、高库存、高进口)凸显。要想健全粮食肌体,保障粮食安全,就必须从粮食特殊的战略商品属性出发,思考用经济手段护航粮食安全的政治问题,达到国家粮食安全的长期性、持续性、稳定性要求。需从消费和供给角度疏通堵点,进行粮食供给侧改革,保证粮食数量、质量两个维度的安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国家农业机械化发展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国家农业机械化发展论文 篇1:

推进安徽皖北地区四化协调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摘要:由于历史、自然等原因,安徽省皖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随着皖北地区被纳入中原经济区,上升到国家发展战略,其发展面临着重大机遇。当前,皖北地区应抢抓机遇,明确思路,突出重点,促进四化协调发展。

关键词:皖北地区;四化协调;对策

近年来,安徽省委省政府坚持实施加快皖北振兴战略,皖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进入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加速推进的新阶段。2012年11月,国务院批复实施《中原经济区规划(2012—2020年)》,将皖北地区纳入《规划》范围,为皖北地区带来新的重大发展机遇。皖北地区如何抓住这一重大机遇,促进四化协调发展,值得深入研究。

一、皖北地区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工业化水平较低

皖北地区发展的短板是工业。2012年皖北三次产业结构19.2:49.6:31.2,一产比重高于全省6.5个百分点,二产比重滞后全省5个百分点。工业化率约为42.0%,低于全省2.2个百分点。皖北地区所辖22个县(市)中,有17个县以第一产业为主。另外,皖北地区产业层次低,传统产业比重偏高,粗放型增长特征明显。

(二)城镇化发展滞后

2012 年,皖北地区城镇化率为40.8%,分别低于全省、全国5.7和11.8个百分点。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发展,二者比值约0.94,与发达国家城市化加速期两者之间比率1.4~2.5的正常区际存在较大的差距。皖北地区缺乏有影响力的中心城市,城市竞争力整体较弱,目前皖北地区还没有一个城市排在全国城市综合竞争力100位之内。由于财力薄弱,皖北地区县城、小城镇建设严重滞后,集聚人口和产业的能力较弱。

(三)农业现代化水平不高

皖北地区农业机械化程度较低,大中型现代化机械设备较为缺乏,农业机械化率只有42.5%,落后于全省3.5个百分点。农业产业化水平较低,龙头企业缺乏,农产品加工层次较低。农村劳动力素质普遍不高,拥有先进的管理理念的农业经营人才和农技专业人才严重匮乏。

(四)资源环境约束明显

皖北地区水资源缺乏,生态环境较为脆弱。皖北地区人均水资源量为557.5亿立方米,只有全省和全国的46.4%和24.1%,特别干旱年份缺水率达30%。经过多年治理,皖北境内淮河干流水质有所好转,但仍有65%左右水质存在不同程度污染,28.6%的水质重度污染。皖北地区森林覆盖率低于20%,环境容量相对较小。

(五)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较低

皖北地区虽然劳动力资源丰富,但其素质普遍不高,高层次人才队伍总量不足、结构不优。皖北地区建设用地面积占全省比重较大,特别是村庄建设用地面积较大,但开发利用程度较低,效率不高。根据土地利用最新数据,皖北地区的村庄建设面积占区域面积的11.68%,为全省最高,未来通过土地整治增加建设用地资源的空间很大。

二、皖北地区发展环境分析

(一)皖北四化协调发展面临良好政策机遇

2012年11月,《中原经济区规划(2012-2020年)》获得国家批准,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安徽省皖北地区的淮北市、亳州市、宿州市、蚌埠市、阜阳市、淮南市凤台县及潘集区、毛集实验区被纳入规划范围,由此,皖北地区正式进入国家战略规划。规划在财税体制、基础设施建设、要素投入、项目布局方面对中原经济区进一步加大支持,这为皖北地区发展提供强大的政策保障。同时,安徽省近年来不断加大对皖北地区政策支持力度,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皖北和沿淮部分市县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快皖北地区发展的若干意见》、《建设皖北四化协调发展先行区的意见》等文件,提出多条含金量高、支持力度大、可操作性强的政策措施,这些具体政策将推动皖北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皖北地区具备四化协调发展的基础条件

安徽省皖北地区幅员辽阔,土地资源丰富;人口密集,劳动力充足;周边市场覆盖3亿人口以上,市场空间广阔;煤炭、农产品资源丰富,是重要的农产品主产区和能源原材料供应基地。当前,皖北地区正处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加速推进阶段,持续投入效应不断释放,发展条件不断改善,内生增长动力明显增强。同时,皖北地区四化协调发展态势初显。宿州埇桥、亳州涡阳、阜阳颍上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取得积极进展,阜阳、亳州、宿州等地产城一体化发展的现代产业园区建设加快推进,淮北市城乡一体化综合改革试点取得明显成效,为促进四化协调发展积累了有益经验。

三、推进皖北四化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关注三农问题

皖北是安徽省農业大区,农业比重大,农民数量多,农村面积广阔,要促进皖北四化协调发展,首先要解决好三农问题。一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国家给中原经济区定位为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和现代农业基地,皖北发展农业,首先要紧扣这一定位,利用国家各项支持粮食发展的政策,加强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大要素投入力度,稳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巩固粮食生产优势地位,提高对国家粮食安全的保障作用。在产业发展方向上,首先要主攻具有皖北地区比较优势的小麦、水稻、棉花、油菜等大宗农产品,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保障大宗农产品运得出。同时要注重发展区域特色农产品,如阜阳和亳州黄牛、亳州中药材、砀山酥梨、怀远石榴等特色产品,促进其精深加工。加强政策扶持引导,培育龙头企业,发展现代农业服务业产业,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二是培育新型农民。农民普遍文化素质的提高,是皖北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也是皖北农民增收致富的关键。应抓住新的农业技术革命,组织农民学习科技技能和经营管理知识,培育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三是改善农村环境。皖北地区农村面积大,四化协调必须考虑统筹城乡发展,坚持以城带乡、城乡一体,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发展。大力开展美好乡村建设,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形成城乡规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生态环境一体化的发展格局。

(二)突出特色产业发展

坚持工业化为引领,咬定工业化不放松,是实现皖北四化协调发展的关键。皖北地区工业基础一直较为薄弱,目前总体上还处于工业化初中期。加快皖北地区工业发展,关键是要坚持发挥自身优势,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特色主导产业。一是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皖北地区劳动力资源丰富,要高度重视劳动密集型产业,从而有效推进农业人口转移。目前,皖北地区已形成各具特色、有一定优势的相关产业,如淮北的食品加工、亳州的药材加工、宿州轻纺服装鞋帽加工等,要立足这些基础,进一步发挥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作用。二是推进资源深加工。皖北地下煤矿多、地上粮食多,其煤炭资源占全省95%以上,粮食产量占全省60%以上,要尽快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加强煤炭资源深加工,打造“煤-电-化”、“煤-电-铝”、“煤-电-硅-光伏”等产业链,走多联产之路。加快引进和集中扶持一批龙头企业,推动农产品加工业精深化、品牌化。三是培育发展新兴产业。皖北地区工业化不能仅仅依赖于资源,要未雨绸缪,敢于无中生有。积极开展产业发展潜力评估,选择具有一定产业基础、产品市场前景较好、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小的产业,不断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大力推进城镇化

皖北地区城镇化发展缓慢,城市化水平低,极大地制约了经济社会发展。按照国际经验,皖北地区城镇化率已超过30%,正处于城镇化加速推进阶段。皖北地区要顺应这一趋势,大力推进城镇化战略。一是推进大中小城镇协调发展。首先要做大做强中心城市。加大政策倾斜力度,在土地指标、重大项目布局上向中心城市倾斜,把蚌埠、阜阳建设成区域性中心城市,不断扩大宿州、亳州、淮北、淮南城市规模,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其次,皖北各县多为人口大县,但县城人口集聚能力弱,县城建设滞后,通过高标准规划建设,具备发展成为中等城市的潜力。同时要推进撤县改市,有助于各县争取更多发展政策,集聚人口和生产要素。最后,择优培育一批具有产业支撑和人口集聚力的重点镇,如亳州古井镇、淮北临涣镇等,鼓励发展农副产品加工、文化旅游、商贸等特色产业,使小城镇迅速成为劳动力转移的重要载体。二是促进产城融合发展。开发区是产城融合发展的最直接体现。将开发区纳入所在市、县的整体发展规划,加强开发区与城区基础设施及产业对接,促进开发区与所在市县的产城融合。加强开发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完善综合服务功能。三是加快农业人口异地转移。皖北地区人口密集,大量农民亟待转移,单靠皖北地区就地城镇化难度较大。因此,要加强农民技能培训,完善相关体制机制,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异地转移。

(四)着力突破资源环境约束

皖北地区生态环境脆弱,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皖北地区发展。一是多措并举保障水资源供给。皖北地区尤其是淮北地区水资源总量较少,按国际标准属于重度缺水地区。而且皖北地区水污染较为严重,这又加剧了水资源缺乏。要加快建设引江济淮、淮水北调等跨区域调水工程,加强淮河流域水污染治理,保障皖北地区发展所需水资源供给。二是加快转型走绿色发展之路。皖北地区作为后发地区,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在加快推进四化协调发展过程中,必须要探索一条不以牺牲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新路子。严格环境准入,适度限制高耗水、高排放产业发展。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换代,加快煤炭、电力等高碳产业低碳化改造,减少污染物排放。加快产业集聚、生态化发展,推进循环工业园建设,打造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基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五)注重体制机制创新

皖北发展,如果在体制机制上仍然没有如破,必然受到制约。一是加大先行先试力度。国家对于中原经济区给予了较大的先行先试权,皖北地区应抓住这一机遇,积极开展改革试点工作,加快推进试验区、示范区建设,抓好试点、示范项目,加强在城乡资源要素配置、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农村人口有序转移、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生态补偿机制等方面先行先试。二是完善区域合作机制。皖北地区与河南省地域相邻、人文相亲、资源禀赋相似,从产业分工和市场来看,相对于长三角等地区,与中原经济区联系更加紧密。因此,必须建立健全更加紧密的合作和工作协调机制,加速融入中原经济区,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分工与布局、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等方面进行定期的沟通与协调,以实现互利共赢。三是优化发展环境。进一步解放思想,破除阻碍“四化”协调发展的传统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减少政府对资源的配置,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积极推进机关效能建设,简化办事程序,提高服务效率。

参考文献:

[1]徐振宇,陈香.皖北资源型城市发展可持续分析及相关建议[J].经营管理者,2013(10).

[2]宋振宇.推动皖北新型城镇化进程的探究[J].蚌埠党校学报,2012(01).

[3]任志安,趙静静.皖北地区“四化”协调发展的实证研究[J].区域经济评论,2014(03).

[4]李琼英.安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区域差异实施路径[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4(11).

[5]蔡世忠.中原经济区建设中“三化”协调发展问题研究[J].河南农业科学,2011(06).

(作者单位:安徽省经济研究院)

作者:陈香 樊明怀

国家农业机械化发展论文 篇2:

论粮食安全管理

[摘要]粮食安全是国家稳定、经济发展的基础。当前我国粮食出现了结构性问题,粮食“三高”(高产量、高库存、高进口)凸显。要想健全粮食肌体,保障粮食安全,就必须从粮食特殊的战略商品属性出发,思考用经济手段护航粮食安全的政治问题,达到国家粮食安全的长期性、持续性、稳定性要求。需从消费和供给角度疏通堵点,进行粮食供给侧改革,保证粮食数量、质量两个维度的安全。在粮食安全上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注重发挥政府引导服务作用,制定政策服务粮食安全发展,引导农民根据粮食市场和国家战略需求进行种植,提高粮食有效供给。各级政府要根据消费市场需求,调整政策性粮食储备品种及结构,完善粮食储备机制,根据粮食产业经济发展规律,做大、做优、做强粮食产业,使其成为调节粮食市场供求工具的涵水洞,从而夯实粮食安全体系基础。

[关键词]粮食储备;粮食产能;粮食产业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曾提出“谁控制了石油,谁就控制了所有国家;谁控制了粮食,谁就控制了所有的人。”列宁也曾经说过:“真正的经济基础是粮食储备,没有它社会主义制度只是一个愿望。”我国的粮食安全需从供需、地缘政治、贸易3个主要方面进行思考。

首先,从粮食供需看。当前我国粮食基本安全,但还存在结构性的问题,以及生产与需求脱节问题,将对我国粮食长期安全造成隐患。就以2015年生产、库存、进口数据为例(因近几年粮食生产、库存、进口同比增减幅不大),据国家统计局公布,2015年我国粮食产量6.214亿t,谷物5.72亿t,其中:稻谷2.08亿t,小麦1.30亿t,玉米2.24亿t。2015年我国期末库存预计:“小麦8 957万t,稻谷4 560万t,玉米9 061万t,总库存近2.3亿t(占当年我国粮食总产量的37%)[1]”。全国政协委员、经济委员会副主任陈锡文预计2015年我国粮食缺口仅2 000万t[2]。而2015年我国净进口粮食12 477万t(占当年我国粮食总产量的20%多),进口量是整个粮食缺口量的6.24倍,其中,大豆进口8 169万t,稻米进口335万t,小麦进口297万t,玉米进口473万t。通过以上数据反映出以下问题:

其一,粮食生产与需求严重脱节。我国生产的粮食37%储存在国库,没能参与市场流通,这部分储存在国库的粮食主要是普通稻谷、普通小麦,而市场上适销对路的优质稻、优质小麦生产严重不足,造成粮食供需脱节。其二,粮食生产存在结构性不平衡的矛盾。我国粮食总量基本是平衡的(缺口为2000万t),但因为存在生产结构性的问题,主要是大豆生产严重不足,无法满足国内市场需求,造成我国大豆需要大量进口,竟高达8 000万t以上。其三,粮食生产成本过高,无价格竞争优势。我国粮食生产成本比美国高80%,缺乏价格竞争优势,导致国外粮食大量流入,冲击了国内粮食正常流通,造成“洋粮入市,国粮入库”的尴尬局面。这些问题会破坏我国粮食生产基础,非常不利于我国粮食的长期安全。

其次,从地缘政治看。我国粮食贸易存在地缘政治隐患,进口粮食主要来源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东盟等国家和地区。我国进出口货物的90%以上由海运完成[3]。然而我国的出海口多受制于人,三大岛链(第一岛链为花彩列岛,北起日本群岛、琉球群岛,中接台湾岛,南至菲律宾群岛、大巽他群岛的链形岛屿带,第一岛链中台湾岛是最关键的“封锁链条”;第二岛链为北起日本群岛,经小笠原诸岛、火山列岛、马里亚纳群岛、雅浦群岛、帕劳群岛,延至哈马黑拉群岛,在第二岛链中关岛是最关键的“封锁链条”;第三岛链主要由夏威夷群岛基地群组成,对于美国而言,它既是支援亚太美军的战略后方,又是美国本土的防御前哨)均为美国所控制。加之美国当前把我国定为战略竞争对手,当我国与美国(或美国盟友)局势紧张或战争时,我国的海运通道会被卡死,货物(包括粮食)根本无法通过海运进出口,非常不利于我国借助国际粮食市场弥补国内粮食需求缺口。

再次,从粮食贸易量看,国际市场无法满足国内需求。全球三大谷物(玉米、小麦、大米)的国际贸易量每年在3亿t左右,但我国每年在这三大谷物的消费量为4.5亿t左右[4],假设我国把国际市场上的3亿t粮食全部买回来,也只能满足消费量的2/3,况且这是完全不可能的。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全球70多个国家严重缺粮,处于饥饿和半饥饿状态的人口8亿多,如果我国长时间、大批量从国际市场采购粮食,将会付出沉重的经济代价,同时也会承担巨大的政治压力,显然我国无法依靠国际市场来满足国内粮食消费需求。

1 我国粮食安全管理的现状及问题

我国粮食生产条件并不好,人均耕地偏少、耕地分布不均、耕地较贫瘠,粮食生产水资源分布不均、紧缺。然而通过划定耕地红线、实施产粮大县奖励、免除农业税、实施粮食直补、提高保护价(最低价)等政策,使我国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我国当前粮食安全处于历史最好位置,我国的粮食安全管理取得如此成绩实属不易。2016年英国《经济学人》发布2015年度各国粮食安全指数排名表,反映出我国粮食安全状况,同时也折射出我国粮食安全管理水平,2015年度我国粮食安全指数排名位列第42位,处于良好状态,小麦基本安全或者弱安全;稻谷基本安全或者弱安全;玉米供过于求,不安全;食用油、花生、大豆进口率太高,不安全。

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5年我国粮食生产、进口、库存数据看,我国粮食安全管理还存在以下问题:政府在粮食生产功能区布局上不够合理,导致粮食生产品种结构不均衡,小麦、稻谷和玉米生产过剩,大豆生产严重不足,大豆年进口量8 000多万t,年同比增幅14%以上。政府实施的最低收购价不能引导优质粮油种植,优质粮油生产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如稻米、小麥虽生产过剩,但仍需进口部分优质品种进行补充。政府对粮食生产的软硬件投入不足,导致我国粮食生产成本过高,国内粮价高于国际粮价,国内外粮价巨大剪刀差造成大量进口,且呈逐年递增势头。政府对粮食产业的扶持力度不够,造成我国粮食加工产业层级较低、加工体系不够健全,面对几亿吨的库存,不能有效加工转化,从而没有发挥出粮食加工业调节粮食供求涵水洞的作用。

2 粮食安全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

2.1 粮食政策与市场存在偏差

任何一项政策都是一把双刃剑,最低收购价(在粮食供大于求的情况下,市场粮食价格低于粮食价值本身时,国家为了保护农民利益启动最低收购价)也不例外。一方面维护了农民利益,保证农民种粮积极性,但另一方面也破坏了市场价格传导作用,阻碍消费环节优质优价信息向种植环节的有效传导。以南方地区为例,国家实施最低收购价时,只按早籼稻、中晚籼稻定价,没有细分到品种中具体种类,优质优价卖方市场无政策支撑。政策性收储企业不可能自掏腰包以高于国家最低价收购优质粮源,市场消费环节又需要优质粮源,最低价不能有效引导生产适应消费市场需求,从而出现生产与消费脱节,没参与消费市场流通的粮食只能积压仓库。

另外,储备粮轮换机制与市场供求存在偏差。当前政策性储备粮轮换机制过于僵化,与建立政策性储备粮调节市场供应、保证市场价格平稳的目的相悖;当前政策性储备粮轮换机制不能顺时、顺市而为,破坏了粮食市场供求关系。南方地区,上一年度12月份春节前后至早籼稻市场紧缺,价格最高,但轮换机制不允许轮出,等到每年3—6月轮换时,大量粮源短时间流入市场,造成市场供大于求,粮价跳水,承储企业轮换亏损严重(亏损约为200元/t),并且没达到调节市场供求的目的。政策性储备品种与市场消费存在偏差。政策性储备粮品种存在不合理的地方。南方地区政策性储备稻谷基本为早籼稻(因为早籼稻耐储),很少储备中晚籼稻(中晚籼稻对仓储条件要求较高,不耐储)。但随着仓储设施越来越好,储粮技术越来越优,虽然已具备储备中晚籼稻条件,但是却没能及时调整政策性储备品种,增加消费市场需求的中晚籼稻。另外,政策性储备早籼稻存在长短粒混储,储存不够精细,没从产业发展需求出发,进行分仓存放。

2.2 粮食产业相关调控作用差

据有关部门测算,农业与加工业产值比值每增加0.1%,就可以带动农民人均增收193元,每增加亿元加工营业收入就可增加96人就业[5]。通过这个数据,可以看出粮食加工产业越强大,越利于粮食生产和对粮食的宏观调控,进而越利于粮食安全。政府在粮油加工产业升级换代方面缺乏政策支持、资金支撑,造成目前我国加工产能存在结构性矛盾,初级加工产能结构性过剩[据相关部门统计,湘赣地区典型大米加工企业(年产能3万~6万t)开工率仅为28.4%[6]],精深加工不足(精深加工的产业规模总体较小,其综合利用不足,一般性、资源性的传统产品多,高技术、高附加值的产品少,创新动力不足、科技力量不够等)。

3 粮食安全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3.1 粮食生产市场化改革

3.1.1 粮食生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第一,政府要推动粮食生产市场化改革。粮食生产必须与市场挂钩,实施优质优价、优品优价。只有形成市场逆向反馈种植品种,才能避免粮食一边高产,一边卖不出的尴尬局面。

第二,政府要破除机制障碍。主管部门要打破各自为政,利益部门化的不良做法,政府相关部门应站在大市场、大粮食、大流通、大品牌的高度整合资源,粮食、农业部门做好种植前市场供需调研,有针对性地提供优质适销的种子。

第三,政府要提供优化的生产方式。在生产环节施行“六统一”(统一水稻品种、统一用药标准、统一施肥配方、统一技术培训、统一收购加工、统一品种销售)有机种植管理,突出“绿”字、环保,为大米加工提供品质保障。

第四,政府要增加土地产能。要科学领会习总书记提出的藏粮于地的决策,对土地进行功能性保护,建设“三区”(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加大机耕道、水渠等基础设施修建,为旱涝保收创造条件;以及对污染的耕地进行休耕、治理,使其恢复生態质量,产出合格粮食。

第五,政府要促进粮食产业融合。促使粮食“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延伸产业链,打造从生产到餐桌的全产业链粮食产业,有条件的地方要适当发展旅游观光粮食第三产业。

第六,政府要推广节能增效种植模式。大力发展家庭农场和种粮合作社,进行规模化经营,降低生产成本;在农业生产模式方面引入智能化、“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促使生产效率的提高。如日本研发出机器人拖拉机利用卫星定位,其作业效率是人乘坐操作拖拉机的1.5倍[7]。德国的大田锄草机器人基于计算机、全球定位系统和灵巧的多用途拖拉机综合技术可以准确施药;英国的锄草机器人利用摄像机扫描和计算机图像分析来进行除草,能够全天候连续作业,并且锄草时不会破坏土壤[8]。农业机器人正担当从农业机械化到农业智能化的主角,农业新主体与农业新技术的有机结合将大大节约生产成本,提高效率,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从而有效破除高库存。

3.1.2 粮食生产市场化主体培育

首先,政府要扫清土地资源市场化障碍。尽快实施土地三权(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离,制定土地流转经营制度,确立土地效益分红办法,减少土地流通的人为障碍,利于土地流通、集中,为粮食大规模经营创造条件。其次,政府要引导合作社与家庭农场合作经营。引导农业合作社与家庭农场探索既独立又合作的双层经营结构,以便实现农工商一条龙、产供销一体化经营的模式。其中家庭农场负责农业种植和生产;而合作社主要负责在产前、产中提供农业生产服务、产后负责运输与销售,并且提供法律、税务、环保和土地等方面的咨询和培训服务,通过合理社会分工提高农业生存率,解决小农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最后,政府要实施政策支持引导。效仿发达国家“农业支持保护补贴”做法,用于支持耕地地力保护和粮食适度规模经营,对粮食种植大户(2hm2以上)进行适当的财政补贴,并提供优惠的农业贷款等金融支持政策。

3.2 粮食收储体制改革

3.2.1 引导粮食收购优质优价

其一,政府创造优质优价的市场环境。减少政策人为干扰因素,让最低收购价反映市场供求关系,把政策性主导收购转变为市场化收购,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决定性作用。有利于抵制优质稻米进口,使优质稻米成为粮农和粮食经营者争抢市场获得利润的香饽饽。其二,政府变革最低收购价。去除最低收购价增加收入的功能,变革为“托底收购、价补分离”形式,这样有利于激发市场活力,又能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保障农民利益,防止粮食生产出现断崖式减产,保证国内粮食安全。其三,政府细化最低收购价。按托底价加浮动价进行分品种收购,对市场需求旺的品种,可以在托底价的基础上,加价收购,既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又发挥政府主动引导的双重效果。

3.2.2 粮食储备市场化改革

当前,我国共有四级储备粮(中央、省、市、县),其轮换机制僵化,轮换时机缺乏选择性,企业轮换被动指令性操作缺乏自由度及弹性,很难顺价、顺市轮出,导致大部分储备粮轮换处于亏损状态。为改变当前状况,需要进行以下改革。首先,优化储备品种。政府根据市场需求不断调整和优化储备品种结构,达到优势储备品种能就地产业转化,节约物流成本,提高企业市场盈利能力。其次,构建动态粮食储备新机制。政府选择加工、经营能力强的企业作为承储主体,规定最低库存;而粮权归企业,政府通过适当补贴,掌握粮源的支配权,关键时刻保证市场供应。这样既可以避免政策对市场的干扰,又利于企业根据市场供求关系自主经营,活跃市场,实现双赢。最后,创新储备粮轮换机制。政府在坚持地方储备粮粮权不变的前提下,适当将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给企业轮换的一定自主权,政府定目标轮换价格范围,或者给企业定轮换最低价(轮出不能低于此价格),企业根据市场情况进行报备轮换,避免错过最佳轮换时机。一来可以减少轮换巨大亏损,二来可以有效调节市场供求。以南方地区为例,早籼稻每年12月到次年3月之前,市场供应量小,此时是轮换的最佳时机。2016年12月,长沙地区地方储备早籼稻轮出竞拍价格为135元/百斤,到了4月,早籼稻轮换价格只有120元/百斤,此时早籼稻轮出基本亏损(因为国家规定2017年早籼稻最低收购价为130元/百斤,政策性粮轮进要按当年最低价收购轮入)。而4—7月正是中晚籼稻市场价格最好的时段,只要中晚籼稻轮出抓住此有利时机,一般都会赢利。如黄华占此时价格一般在150~160元/百斤,而黄华占上年度企业收购价格一般为140元/百斤。只有把经营权下放,企业才能抓住市场行情进行适时轮换,有效调节市场供求;只有把经营权下放,才能实现轮换扭亏为赢;只有把经营权下放,才有利于储备企业与粮油加工企业深度合作,加工出适销对路的食品;只有把经营权下放,才能促使粮食供给侧给改革,加快粮食去库存。

3.2.3 发展粮食产业

习近平总书记作出“要把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放在突出位置,狠抓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品牌创建、质量安全监管、推动优胜劣汰、质量兴农”的重要指示[9]。政府部门必须站在粮食供给侧的高度,既要遵守市场对资源配置决定性作用,又要加强政府公共服务、市场监管、社会管理等职能,为粮食产业创造条件。尽快实现粮油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加快推进产业升级,提升绿色优质粮油产品供给水平。其一,突出龙头带动作用。政府重点支持生产有规模、带动能力强、市场反应好、技术上领先的粮食龙头企业发展,帮助其发展品牌,在广大民众积极参与和政府扶持下使其蓬勃发展。支持大型粮食集团做大、做强、做优,支持其跨区域、跨所有制发展混合所有制;支持中型粮食企业间按市场原则走抱团取暖、协同发展的路子,探索建立统一标准、统一质量、统一价格、统一标示、统一对外广告为架构的区域米、面、油、主食产业、杂粮等粮企产业联盟,提升整体实力。其二,推动粮食产业调结构转型发展。政策引导企业全产业链发展,推动产业聚集发展,发展粮食循环经济,积极发展新业态,发挥品牌引领作用。其三,加快粮食产业转型升级,政策引导粮油企业增加绿色优质粮油产品供给,加快发展粮食精深加工与转化,大力促进主食产业化。如长沙市2016年投入2.5亿资金,促使行业内金霞、金健、凯雪、裕湘、贵太太、美津园、浏阳河农业、笑哈哈、湘粮机械等一批优质企业转方式调结构,全行业实现加工产值170亿元,销售收入168亿元,实现利税3.13亿元,同比增长18.56%;湖南粮食集团完成利税1.33亿元,同比增长27.88%,跃居全国地方粮食企业五强。其四,加强品牌推广。政府支持区域内特色优质企业通过参与各类成果对接、产销衔接、展览展销活动,提升市场知名度和覆盖面。加强对外合作,借助“一带一路”倡议引导粮食企业走出去,与沿线国家的粮食经营企业签订产销协议和战略合作协议,以及相关的技术合作,实现合作共赢。其五,发展园区经济。政府坚持科学规划,分类指导,整体推进原则,加快推进综合性粮油加工园区建设,并积极创造条件扩区扩容,搞好配套设施和服务平台,推动各类要素向园区聚集,着力提升园区现代化、规模化、集约化水平,助推粮食产业经济服务地方粮食安全发展。其六,加强“中国好粮油网”信息平台管理。对“中国好粮油”优质粮油产品每年开展不少于2次的全覆盖抽检,抽检不达标、消费者认可度低的产品应及时调整退出。

3.2.4 政府提供粮食市场化信息服务

在当前大数据、信息化等新业态下,政府要借助“互联网+”为大粮食大市场大流通提供(生产、收购、储备、加工、销售)服務,推动粮食供给侧改革,有效化解库存。

首先,建设粮食市场信息采集平台。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依托政府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等基础设施,整合粮食行业现有网络资源,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实现省与省以及省域内的省、市、县粮食市场采集点的信息(品种、价格、库存量、加工量、消费量)互联互通;采集点信息可以借助电脑,也可以借助手机实时上传,从而构建起地方粮食市场信息采集体系,为粮食有效流通创造条件。其次,整合政府相关部门信息资源。粮食行政管理部门与财政、农业、统计、交通运输、海关、科技、商务、气象、农发行等部门的信息系统加强衔接,打通信息孤岛,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构建起涵盖种植、收购、储藏、运输、加工、消费、贸易、质量、金融等大数据信息,从而确保粮食“产购储加销”的有机对接,实现粮食市场的有效供给。再次,加强粮食核心业务信息系统平台建设。政府要建设粮食核心业务信息系统平台,该平台具有数据采集、可视化及分析功能,能够将收集到的田间数据传输到云端,为农民市场化生产提供决策。借助物联网技术向农民提供从土壤湿度、农作物生长周期到当前与未来天气的田间数据;注册农民只需要登录移动客户端,便可得知自己农场范围内实时天气信息,如温度、湿度、风力、雨水等,甚至可以跟踪植物成长、监控每一块田地的谷物湿度,以及及时跟踪大宗商品价格等。然后,政府要加强库存粮食识别体系建设。通过该体系随时了解各级储备粮及商品粮的粮食库存动态信息(生产年度、品种、品质),实现库存实物信息化管理。最后,推广物联网技术,解决在加工、销售环节物流配送有效性问题,达到为消费者提供优质、快捷、个性化粮食商品服务的目的。

4 結束语

粮食安全是个永恒的话题,既宏观又微观,既牵涉到经济,又牵涉到政治。粮食安全是一个综合体系,牵一发而动全身。特别是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国际国内粮食联动越来越紧密,影响粮食安全因素逐渐增多,有可能是具体的(供求因素、贸易摩擦),也有可能是看不见摸不着(期货、基金、政治等因素),稍有不慎就会影响粮食安全。并且,当前我国正在进行农业生产供给侧结构性调整,进行粮食收储制度改革,粮食生产、收购、储备、加工、销售各环节环环相扣,任何一环出了问题,都会影响粮食安全,为此还需要进行更广、更深、更多的探索。

参考文献

[1] 胡军华.中国粮食库存世界最高危如累卵[EB/OL].(2015-10-18)[2019-07-10].http://roll.sohu.com/20151018/n423518783.shtml.

[2] 刘松.推进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统筹把握六大关键点[J].中国粮食经济,2016(3):22-24.

[3] 肜新春.试论新中国海运事业的发展和变迁(1949—2010)[J].中国经济史研究,2012(2):127-137+145.

[4] 袁晗,蔡梦晓.国家粮食局局长任正晓介绍当前粮食工作情况并答记者问[EB/OL].(2016-04-26)[2019-07-10].http://www.xinhuanet.com/live/20160426x/index.htm.

[5] 刘慧.农产品加工:连接上下游富民又增收[EB/OL].(2016- 12-29)[2019-07-10].http://www.ce.cn/xwzx/gnsz/gdxw/201612/ 29/t20161229_19234226.shtml.

[6] 周惠.泰米出口报价上涨越米竞争优势显强[EB/OL].(2019 -01-03)[2019-07-10].http://www.southwheat.com/a/fenxipinglun/redianfenxi/yumi/2016/0704/118201.html.

[7] 郭庄娜.日本农业人口持续减少民间尝试建立机器人农业[EB/OL].(2017-07-04)[2019-07-10].https://www.sohu.com/a/154277764_114911.

[8] 沐子飞.到2021年农业机器人或将称霸农业领域[EB/OL].(2017-09-12)[2019-07-10].https://www.gkzhan.com/news/detail/104177.html.

[9] 马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解析[J].统计与咨询,2017(1): 19-21.

On Food Security Management

Wang Zhilong

(Changsha Development and Reform Commissio,Changsha, Hunan 410013)

Key words:food reserve,food production capacity,food industry

作者:王志龙

国家农业机械化发展论文 篇3:

农业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摘要:农业是第一产业,农业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的地位显得尤为重要,作为发展中国家,农业的发展直接关系着国计民生以及国家长久治安。但是,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目前正面临瓶颈,如何突破瓶颈,发展农业,是我国目前农业经济发展所面临的重要问题。文章就目前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发展农业经济的合理建议。

关键字:农业经济;发展;农业产业化;循环经济

一、农业与农业经济

传统农业是指通过培养生产植物和养殖动物而获得食物和工业原料的产业,其对象是植物或者动物,人们通过发现和利用动植物生长的规律,经过人工培养获取人们所需的物质。

农业经济是关系国民生计的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近年来,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将科学技术应用到农业发展中是大势所趋,现代化农业和农业经济跟以往相比有了很大不同,但是农业和农业经济的重要地位是不可撼动的。如何发展现代农业,使农业的发展紧跟科学技术的发展是全世界关心的重要问题。特别是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大国,农业经济的发展严重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更何况,农民数量仍占我国总人口数量的大多数,就更显示了农业经济在我国经济中的重要地位。怎样解决目前我国农业经济遇到的瓶颈发展农业经济是我国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目前我国农业经济遇到的问题

(一)农业资金投入少,基础设施严重落后

我国农业地区较分散,很多农业产区分布在偏远的山区,基础设施严重落后,有很多农业基础设施是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修建,根本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目前我国还没有建立起一套完整针对农业投入的体系。农业投入一般有三个主要方式:农民自己投资、市场投资以及国家投资。农民投资能力严重有限;市场投资的企业少、规模小,不能为农业发展带来很大的帮助;国家财政投资因各地财政状况不同,可以投资的农业基层项目少且质量低。

(二)农民专业知识欠缺,市场信息闭塞

我国农民普遍受教育程度不高,文化水平低,真正懂农业科学生产的农民少之又少。加上现在气候变化多端,对农业种植要求提高,仅靠过去的种植方法无法应对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其次,市场对农产品质量和数量要求也大大提高,农民不懂科学的种植技术,在农产品质量和数量上很难做到平衡。现代农业的发展已经不仅仅是自给自足,要想提高农业发展就必须发展农业经济,市场决定生产,农产品生产也要靠市场决定,农民种什么,不能仅靠自我意愿或者是政府鼓励,要多关心市场动向。但是我国目前的农业信息化工程建设严重缺乏,加上现在市场瞬息万变,农村市场信息又严重闭塞,农业发展不能很快适应市场。此外,一些地方在进行结构调整时,没有透彻研究市场规律,导致很多地方的农业生产能力大起大落,给农民带来很大的损失。

(三)农业产业化程度低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农业产业化发展势不可挡。长久以来我国农业经济发展都是以小农经济为主,小规模的生产经营方式导致农业生产习惯难以改变,生产技术难以提高。我国城市工业产业化近年来发展飞快,农业产业化发展速度已经严重落后于工业产业化的发展速度,主要表现为:农业机械化程度低,农业生产规模化程度低,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少,进行农产品初级加工企业多、深加工企业少、农产品增值率低,龙头企业少、标准化生产依旧停留在初级阶段。此外,目前我国大多数农民进行农产品生产和销售直接面对市场,抗风险能力低,一旦市场发生变化,农民损失惨重。

(四)农业劳动力大量转移

我国农民数量多,但是农民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城乡二元制使得农村和城市经济发展差距大,农产品和工业品的价格差距过大导致农民经济收入少但生活负担重,很多农民为了养家不得不进城打工,有关报告显示,目前我国城市中的农村流动人口年轻化程度高,大多为80、90后,这些流动人口大多处于结婚生子的年龄阶段,生活压力大。很多农村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居多,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经济的发展。此外,农民工外出务工大多带有盲目性和自发性,对劳动保护和合约签订懂的少,因此带来很多社会问题,如:工资拖欠、工伤处理、工作时间不合理等等问题不知道怎样解决。

(五)农业科技推广难

农业科技推广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由于我国农业地区分散,农民文化水平不高,大量年轻劳动力外出,资金欠缺等原因,使得农业科技在农村推广困难。当然,农业科技的推广过程是需要循序渐进的,由于我国目前缺乏相应的体制管理,导致农业科技的推广进程缓慢。很多农民不懂得合理使用农药、种子和施肥,缺乏正确指导,结果花费很大力气却成效甚微,从而增加了生产成本。

三、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建议

(一)改善农业基础设施

首先政府要提高重视,通过引导增加政府资金投入、市场资金投入、引入工商业部门的管理和市场机制,建立社会化农业服务体系,把农业发展逐渐引入到“工业化农业、科学化农业、集约化农业、市场化农业、社会化农业”的道路上。巩固农业经济的基础地位。在农村加大灌溉工程、植保工程、种子工程、动植物防疫体系、农业信息网络等工程的建设,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和生产条件。此外,加大对农业相关政策补贴,提高农业服务水平,推进农业示范点、示范区建设,摸索农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之路。

(二)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

伴随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农业经济发展也要紧跟时代,提高农业科技创新水平。设置农业经济发展机构,聘用专业知识过硬有服务农业经济精神的高素质人才,建立健全农业经济发展运行新机制;政府要加大投资力度,并鼓励企业建立科研中心,加大研发力度,创新农业产品品种和生产;建立农作物以及畜禽优良品种的繁殖和疾病防御推广体系,帮助农民解决实实在在的问题;建立科学技术进入农户工程,利用专业人员的专业知识帮助农民,提高农民的专业素质,推进高科技农业持续发展;提高农业机械化程度,减少劳动力,降低劳动量,释放多余劳动力,减少劳动成本,提高劳动效率,增加农产品产量,增加农民收入。

(三)发展生态循环农业

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循环经济发展一直被人们关注,农业的生态循环发展也正在被重视和推广。如何利用有限的生态资源发展现代农业经济是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领域。把农业经济和自然资源结合起来,推动农业经济向科学转型,以生态循环理念为基础,坚持资源合理利用、采取集约开发和及时保护,做到环境污染及时治理、资源循环利用、减少成本投入、清洁生产,全面推进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围绕“三农”,做到农民素质提高、农村村容清洁、农业持续健康发展。做好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基地项目建设,加强交流学习,不断探索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的新模式和新机制,为农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做好服务。

(四)加强农业产业化发展

农业产业化发展离不开产业二字,要做成产业,就需要鼓励扶持农业经济龙头产业,通过龙头产业的发展带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首先,要做好原料基地的建设,随时保证农产品加工原料需求,推动优势企业和优势产业朝优势地区集中,减少运输成本,节约时间,提高生产效率。其次,政府引导建立完善的市场机制,通过政策扶持和引导,加强农产品市场营销和推广,完善农业产业化发展,扩大农业生产辐射面,增强农业产业化对农业经济的带动,将小规模的农业生产推向有组织、有规模的市场经济中。

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中,要以龙头产业为中心,推进龙头产业的集中化,形成规模,让这些龙头产业发展成为设施配套、上下承接的产业群,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以此发挥其规模效应。同时,要强化这些企业的标准化生产和管理,加大对人才的培养和质量管理,提高管理水平和产品质量。

四、结语

综上所述,作为发展中国家和世界大国,农业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是不可动摇的,伴随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农业的发展也应该紧跟步伐,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虽然现在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遇到瓶颈,但是我们要认识到这些问题,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抓住科技快速发展的机遇,结合实际,解决问题,巩固农业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促进我国社会快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于小翠.中国农业发展问题的分析与对策[J].商业文化(上半月),2011(07).

[2]张万爱.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当代经济,2013(10).

[3]扬升.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中的困难策略探讨[J].产业观察,2011(04).

(作者单位:南阳市黄牛良种繁育场)

作者:涂洪强

上一篇:新闻学呼唤规范管理论文下一篇:农业现代化发展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