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别诗词理解论文

2022-04-16

高中生的思想认识、思维能力等尚未完全成熟,他们对古诗词的理解可能会存在较多的问题或者出现严重的偏差,为了提高古诗词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应当对意象予以有效利用,让学生能够了解意象的表层含义以及生产内涵,并体会意象背后蕴藏的丰富情感,继而加深学生对古诗词的认识与理解。教师应当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对古诗词意象的运用,对此展开探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离别诗词理解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离别诗词理解论文 篇1:

中学生生活意识对提高古诗词理解力的研究·诗情诗意皆生活

[本文系2016年度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项目《中学生生活意识对提高古诗词理解力的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之一,课题编号JCJYC16010709]

摘要:古诗词教学是中学生语文学习的难点,而突破古诗词教学难点的核心是理解。古诗作者距今虽相隔千载,有些思想观念与今人有所不同,但人类共同的喜怒哀乐等基本情感及对人情世事的认知感受基本相同。为此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努力提高学生的生活感受力,并尝试以此去感知古詩情境,将心比心设身处地的去感知去体悟。以期通过加强学生的生活意识来提高并加深学生的理解力,使之能随着古诗作者的脉动思接千载,和一个个心思丰盈的灵长者对话,希望活生生的多姿多彩的语文古诗世界为他们打开一个更加丰富的灵魂世界。

关键词:古诗词理解;生活意识;生活场景情景;世态人情

古典诗词是我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粹。它以凝练的语言、深邃的意境、奇特的想象、荡气回肠的韵味、抑扬顿挫的语调,成为我国古代文学艺苑中的一株奇葩。传承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是我们每个语文教师的重要历史使命。

可是,当前的教育形势不容乐观。纵观国内,在分数至上、急功近利的升学压力下,中学生的汉语(母语)的学习饱受轻视,更不要说“年代久远”的古诗文了。诗歌阅读是高考语文科的重要板块之一,更是高考备考中的难点。诗歌鉴赏题还是拉开语文分差的最重要区域之一,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充分重视古诗词教学,并力求探索出古诗词教学的有效性解决路径。

情感是诗歌的生命,如何让学生理解古诗的情感情趣,消除对古诗词的畏惧感,感受古代诗人的情感脉动,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是我们语文老师面临的重要问题。而制约学生诗歌阅读的最重要原因是读不懂或不太懂。在现行的古诗教学中,大家往往多注重诗歌教学的术语概念,就题讲题,往往忽视学生对诗歌本身的理解体悟。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觉学生不能入境去体悟诗歌,读不出生活情趣,读不出古人的世事人情。仅仅用一些学过的标签,机械的套解,缺乏自己對诗歌情境的体悟和对作品的个性解读。古诗作者距今虽相隔千载,有些思想观念与今人有所不同,但人类共同的喜怒哀乐等基本情感及对人情世事的认知感受基本是一样的。为此我们就尝试提醒并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生活体验去感受古诗情境,将心比心设身处地的去感知去体悟,并努力提高学生的生活感受力。以期通过加强学生的生活意识来提高并加深学生的理解力,使之能随着古诗作者的脉动思接千载,和一个个心思丰盈的灵长者对话,希望活生生的多姿多彩的语文古诗世界为他们打开一个更加丰富的灵魂世界。

人们常说,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语文的外延就有多大。作家(诗人)的作品,一定离不开诗人的生活。人们的生活也无非就是个人、家庭、社会、国家。所以解读诗歌,也往往脱离不了这个范围。

下面我就以几种具体诗歌的解读为例,谈谈生活意识在古诗理解中的运用。

送别诗。古代交通不便,(南)船(北)马为主要交通工具,古代通讯更是不发达,因此离别送别一直是古诗的重要题材。“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作为至情至性的诗人,与友人分别时,心中会产生不吐不快的诗情。解读此类诗时,引导学生想:假如你要与好友离别,这一别可能很长时间才会见面,还可能一别再难相遇。试问,你会产生何样情怀?--依恋不舍、离愁别绪、牵挂担忧、祝福劝勉?这是人之常情,甚至可能还会引发更远的思绪:别后自己的孤寂落寞,对自己人生遭际前途的忧虑等等。

羁旅思乡诗。在古代有的诗人长期客居在外,或漂泊或游宦或游学或访友或被贬或游历,试想当时情境:长路漫漫、山水阻隔,家乡遥遥、亲人远离、路途艰辛、将归家的欣悦……如果我们处于此境,会怎样呢?--思乡怀亲?孤独寂寞?旅途艰辛?而可能随之而来的还会延伸到自己现实中的不如意不得志等人生感喟。

山水田园诗。“一枝一花真朋友,山莺山花好弟兄”,大自然是人类最好的朋友,“气之动物,物之感人”,她最能引发诗人的诗情。古代诗人喜爱自然贴近自然,他们寄情山水,在大自然中涤荡自己的灵魂陶冶自己的情操。

回想现今旅游业兴起,人们为何钟情于灵秀山水、古朴田园呢?无非这么几类:寻乐、消忧解压、寄情山水、休闲、追风……让我们再看看古诗中表达的情感,基本上不也是淳朴的乡间风情,闲适的生活情趣,向往喜爱之意吗?

咏物言志诗。我们民族的感情往往含蓄内敛,很少直接表露。因此借物抒情、托物言志、以物自比的咏物诗在古诗中占一定比重。张九龄的感遇诗就是其中的代表。联系作者的生活生存境遇可知:诗人托物喻志有赞丹橘节操品德之意,却也慨叹丹橘的命运、遭遇,很自然的让我们联想到当时朝政的昏暗和诗人坎坷的身世。

其它的诗也完全可结合当时情境,设身处境去感知去体会。比如《青玉案·钉鞋踏破祥符路》:参加科考的主人公学贫识乏,携带小抄却无处可藏,考试时间到无奈胡写交卷。想自己一路艰辛参加考试却将无所获,再加上生活困顿,这,怎一个“愁字了得!”而这和我们现今学的不好却需参加考试的考生,考场上的表现又何其相似!

我们通过加强学生的生活意识,并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使之了解我国不同时代的生活状况,使之博古通今,调动学生阅读古诗的积极性,重视在诗境中的自我体验,拉近古今的距离,利于学生感受古人的脉动,增强阅读古诗的自信,增强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对古诗的阅读理解力及鉴赏水平,更深入的研究探讨诗人的思想情感。

民族文化的基因血脉相连,古今的思想情感的交汇,能打通“今”理解“古”的通道。传统的民族文化心理品格决定了我国古今人拥有许多共同的思想情感特征。希望学生多留心生活关注生活,“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对生活的观察体悟多了,能将心比心、会设身处地去感知、去体味了,自然对古诗词的理解能力就提高了。

作者:张艳荣 刘东方 黄全喜

离别诗词理解论文 篇2:

古诗词意象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高中生的思想认识、思维能力等尚未完全成熟,他们对古诗词的理解可能会存在较多的问题或者出现严重的偏差,为了提高古诗词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应当对意象予以有效利用,让学生能够了解意象的表层含义以及生产内涵,并体会意象背后蕴藏的丰富情感,继而加深学生对古诗词的认识与理解。教师应当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对古诗词意象的运用,对此展开探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古诗词意象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应用的意义

意象即充满寓意的物象,在创作活动中,人会将自身的主观情感赋予给客观物象,此时物象的形象特征会充满艺术气息与文学气息。在古诗词创作的过程中,诗人会借助于现实世界中的客观物象展开创作,此时其内心情感会全部凝聚到意象当中,客观物象在诗人个人情感的影响与熏陶下升华成为意象特征,这种特征自成风格,在理解分析意象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对诗歌产生更加深刻的认知与体会,其艺术修养、审美能力也都将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教师应当对意象教学予以高度关注。

古诗词意象除了能够推动学生诗词鉴赏水平的提升外,还能够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发展。古诗词创作讲究内敛和含蓄,在情感表达中,他们通常会借物抒情、借景抒情,古诗词中呈现出的物与象之间的关系,实际上就是客观物象与主观情感之间的有效结合,物象既体现出了诗人对现实生活的关照,也能够体现出诗人个人的思想情感。这种表达方式对学生写作来说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全面领会古诗词的意义、情感与内涵,在意境当中体会诗人自身的情感状态,这对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来说是极为重要的。

二、古诗词意象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应用的途径

1.在朗读中体会意象

朗读是展开古诗词学习的重要前提与基础,教师应当关注朗读教学,让学生能够在朗读中感知、体会诗词中的意象。第一,教师应当对学生加以引导,让学生能够准确朗读古诗词,并弄清其基本含义,古诗词中有很多多音字,把握好读音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诗词的含义,同时体会古诗词的整个基调,例如在《蜀道难》的朗读中,第一句“噫吁嚱”一要朗读出豪迈、咏叹的情感,并自然而然的带动后文的朗读与情感表达:“危乎高哉”一句中要重读“危”与“高”,表达出对蜀道的惊叹,突出蜀道“难、危、高”的特点。在朗读的过程中,学生会对蜀道这个意象产生更为深刻的理解与体会。第二,在朗读中要注意利用单独的意象构建出整个情境,使意象表达更为完整清晰,例如在朗读《雨霖铃》这首词作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找出所有的意象,如“寒蝉”“长亭”“骤雨”“都门”“兰舟”等,通过对意象的組合,学生头脑中能够出现凄冷、离别的景象,继而感受到作者内心的离愁别绪。

2.在情境中感受意象

虽然意象来源于客观物象,但是对于学生来说,由于缺少必要的环境渲染,学生对这些意象的感知与了解并不深刻,且一些古代的场景、物品等在现实生活中是无法找到的,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对意象的理解与感知能力必然会极大的降低,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应当在课堂上积极创设情境,让学生可以在相对真实的环境中感知意象的内容以及意象蕴含的情感内涵。首先,教师应当对古诗词进行全面的分析与理解,然后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展示相关的视频、动画或是音频,使课堂上能够形成轻松愉悦的氛围,在这种情境的直观影响下,学生能够对古诗词中的意象产生直观的体验与感受,继而体会古诗词的深层次情感。例如在学习《八声甘州》时,教师就可以为学生播放秋雨落到江面、花叶被雨水打落的视频或图片,此时学生的想象力将被极大的激发,他们会在头脑中勾画出作者的所见所感,继而体会到各种意象的表达作用。其次,教师应当将生活化的内容与诗词意象结合到一起,这样能够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学生从自身的生活体验出发,分析理解诗词的内容,使学生能够产生独特的情感体验。

3.在拓展中丰富意象

很多诗词意象在不同诗歌中会表达同一种象征意义,如果学生能够掌握意象的象征意义,了解其中蕴含的规律,他们的文学素养将会极大的提升。但是教材中的古诗词数量是极为有限的,通过这些内容,学生很难掌握意象的象征意义或者对意象做出准确的分析,为了改善这一情况,教师应当对教学内容进行拓展,使意象的内涵得到丰富,让学生能够更加全面的了解意象的意义,并能够对古诗词产生更为深刻的认识与理解,当他们掌握意象的应用规律与方法后,他们对古诗词的兴趣度也将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提升,这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来说是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的。在拓展的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介绍优秀的古诗词,增加学生的知识积累,让他们掌握意象的特点象征意义,例如在学习陶渊明的《饮酒》时,菊花这一意象是教学的重点,为了让学生明确菊花代表着高洁的品质,教师可以让学生诵读、分析元稹的《菊花》、白居易的《咏菊》等股市,并对其中菊花所代表的意义进行对比,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对菊花意象的认识将不断加深。

4.在角色中领悟意象

古诗词除了写景抒情外,还可能写人叙事,表达独特的精力,如《醉翁亭记》《琵琶行》等,为了提高课堂的吸引力,让学生能够对古诗词中的意象产生更为直接的体会,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角色扮演。首先,教师要先让学生了解古诗词的基本内容、创作背景、主要意象等等;然后,教师需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让学生自主编写情景剧,准备相应的道具;接着,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表演,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最后,教师再对学生的表演做出客观的评价。在表演中,学生能够根据意象以及台词亲身感受到作者以及诗词中角色的内心情感,继而加深对古诗词的理解与认识。例如在《雨霖铃》的学习中,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分别扮演作者与友人,让学生表现出离别之苦。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古诗词中意象的认识就会更加深刻,并感受到诗词中描绘的凄清意境氛围,感受出意象对氛围的烘托与渲染作用。

意象是古诗词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可以展示出古诗词的主要内容,还能够凸显出诗人在古诗词中蕴藏的情感认识与思想价值,通过对意象的分析与解读,学生能够对古诗词产生更为深刻的理解与体会。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首先应当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意象,其次应当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意象,再次应当让学生在拓展中丰富意象,最后还应鼓励学生在角色中领悟意象。多种方法的综合使用可以使意象的作用凸现出来,推动语文教学质量与效率的提升。

作者:张统

离别诗词理解论文 篇3:

抓线索 明诗意

摘 要:古典诗词的理解是中学生学习和考试中难点之一,如何理解古典诗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认为理解古典诗词技巧之一就是抓线索,明诗意。好的诗词一定有一条主线贯穿其中,诗词或前景后情、或前情后景、或情景齐到,线索就在诗词的开头、中间、结尾。寻找古人所说的“一篇之骨”“一篇之眼”,就抓住了线索,也就掌握了理解诗词的钥匙,再结合诗词创作的背景、表现方法等,仔细领会,才能得出符合实际的解释。

关键字:古诗词; 阅读; 鉴赏; 线索; 诗意

古典诗词的理解是中学生学习和考试中难点之一,如何理解古典诗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认为理解古典诗词技巧之一就是抓线索,明诗意。线索是记叙文布局谋篇的重要因素,是它把表现中心意思的主要材料贯穿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的。没有线索,记叙文就像没有线串联的珍珠散落满地。“诗词犹文也”,“词亦文之一体。昔人名作,亦有理脉可寻。所谓蛇灰蚓线之妙”(《惠风词话》)。这“理脉”就是线索。好的诗词一定有一条主线贯穿其中,诗词或前景后情、或前情后景、或情景齐到,线索就在诗词的开头、中间、结尾。

如杜甫的《月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这是一首对月怀人的五言律诗。全诗以“只独看”三字为线索。抓住了这根线索,诗就容易理解了。首联的出句,写诗人因见长安之月而想到鄜州之月。此时诗人由己及人,联想到自己在长安對月思家,而家中人也一定对月思自己。对句“闺中只独看”的“闺中”应该包括妻子和儿女,可是为什么说“只独看”。颔联接着点明了缘故。儿女尚小“未解忆长安”,所以妻子“闺中只独看”。颈联转写想象妻子“独看”之久,一定“云鬓湿”“玉臂寒”,语丽情悲。如果说颔联是从侧面烘托“独看”的话,那么颈联就是从正面刻画“独看”的孤独凄苦。尾联紧扣“看月”想象有朝一日夫妻会面的情景。至于“双照”乃是自慰之辞,而仍带“泪痕”更是状尽悲喜之情。线索在首联点出。

如柳永《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沈沈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看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更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这是一首写送别的词,全词只在下片第一句写了一个“别”字,而全词没有一句不是写“别”的,“别”字贯穿全词,构成一条显明的线索。“长亭”是送别的地方。“帐饮”是因为别。“骤雨初歇”“寒蝉凄切”,使离人更因伤别而“无绪”。“留恋”是不忍别,“催发”是不得不别。“执手相看”“无语凝噎”,别情正苦,已说不出来了;“暮霭沈沈楚天阔”,“千里烟波”终是一别,且行舟去处,难盛无限离愁。离别又值此“冷落清秋节”,这叫人如何受得?等到“今宵酒醒”,孤舟停泊在“杨柳岸边”“晓风残月”之中,细想别后的第一夜,即是如此,那“经年良辰好景虚设,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的别后光阴,怕只有以泪洗面了。线索在中间点出。

又如柳宗元的《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首写景抒情的五言绝句直到最后一个字才点出“雪”来。正是这一个“雪”字,画龙点睛,使那千山、万径、孤舟、蓑笠、渔翁,全都笼罩在白雪之中,构成了一条鲜明的写景抒情的线索。

又如苏轼《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倚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时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是一首对月怀人的词,旨在上片第一句有一个“月”字,下片的结尾有一个“月”字,而全词没有一句不在写“月”。故一个“月”字构成全词的线索,你看,“天上宫阙”“琼楼玉宇”“乘风归去”,全写的是“月宫”;“ 弄清影”写的月影;“转朱阁,低倚户,照无眠”写的是月的运行照临,“长向别时圆”写的是中秋月圆。月圆而人不圆,人生自古伤此事。“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也是但愿相隔千里之人,共享此婵娟之月。线索在首尾点出。

古典诗词与记叙文一个道理,如何抓住诗词中的线索?往往寻找古人所说的“一篇之骨”“一篇之眼”,就抓住了线索,也就掌握了理解诗词的钥匙,再结合诗词创作的背景、表现方法等,仔细领会,才能得出符合实际的解释。经过长期训练,我们古典诗词阅读鉴赏的能力自然而然地就会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茹玉宝.高中古诗文阅读与赏析,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7-09-01

[2]李军民.赏析古诗词,作文周刊(教师版)2007-8

[3]傅德岷.唐诗宋词鉴赏辞典,湖北辞书出版社,2005-1-1

作者:庞香生

上一篇:医疗建筑电气论文下一篇:餐饮大众经营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