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节能体制管理论文

2022-04-17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能源问题已经成为全世界普遍关注的问题,节约能源成为人类的共识,而我国的建筑普遍是高耗能的建筑,因此,建筑节能是建筑业一项重要、紧迫而又艰巨的任务,本文针对我国建筑节能的发展现状,分析了目前我国建筑节能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建筑节能体制管理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建筑节能体制管理论文 篇1:

建立节能长效监管机制

摘要:节能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是一项系统工程。实施节能应有一个科学的考量方法和评价机制。从能源管理体制、能源战略规划、科学评价方法、节能激励政策、节能动力机制、节能基础管理工作和健全节能法律体系等方面入手,建立一套长效监管机制,为下一个五年规划乃至今后更长远的目标实施节能奠定良好的基础,推进我国节能工作更加有效进行和持续发展。

关键词:节能;长效监管机制;能源管理体制;评价方法;激励政策;动力机制

一、节能要采取科学的考量方法,建立长效监管机制

目前我国把节能放在了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采取各种手段和措施,力保在“十一五”期末使我国能耗比“十五”期末下降20%。从近两年的实践效果看,2006年能耗下降1.23%,2007年能耗下降3.27%,由此可以推算,未来三年里我国的能耗年均要下降5%,才能如期完成节能20%的目标;否则就完成不了节能任务。其实,节能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在短期之内不可能立竿见影。仅仅期望在这五年内使我国能源消耗大幅度下降,能源结构大为改善,是不现实的。现在对节能的评价存在着一个误区,一谈到节能,就习惯性的拿出一大堆统计数字,计算单位GDP能耗下降了多少,然后拿年均能耗下降的幅度去框算五年里节能总目标实现的情况,得出所谓的结论,说明节能的效果如何如何。甚至在一些地方,为了保证完成节能指标,不讲经济规律,不遵循企业发展的轨迹,“一刀切”式的硬压指标给一些企业和单位,要求必须完成下达的定量指标。这种办法固然是一种较好的定量考核的方法,也是为了加快节能步伐采取的权宜之计,但是完全拿一些指标说明地方、企业节能的情况,衡量节能的效果,是不全面、不科学的。现实中有些地方、企业为了完成所谓的硬指标,保乌纱帽,玩数字游戏,虚报指标,这样不但不能真实地反映这个地区、这个企业的节能情况,还会影响整个国家节能真实的考量状况,甚至可能延误我国节能的进程。因此,对节能的效果不应该仅凭基期年均能耗下降多少去框算未来几年里能耗能够下降百分之几去衡量,而是要有一个科学的考量方法和评价机制。发达国家实施节能已有三、四十年了,现在才有明显的效果。尽管如此,目前他们依然在深入研究和大力推广节能的方法和措施。目前国家有关权威部门经过研究分析断定,到“十一五”期末,我国节能总体形势会出现趋势向好的拐点,节能的效果会进一步显现。一是需求结构的变化导致供给或者生产结构的变化是朝着节能的方向发展;二是技术进步,节能技术不断出现,能源利用效率提高,都和技术进步有关。这两大因素导致我国单位GDP能耗是逐步下降的,这是一个趋势性的问题。所以,今后重要的是要把节能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常抓不懈,持续推进。从能源管理体制、能源战略规划、节能评价方法、节能激励政策、节能动力机制、节能基础管理工作和健全节能法律体系等方面入手,建立一套长效监管机制,为下一个五年规划乃至今后更长远的目标奠定基础,使我国的节能工作更加长久有效和持续发展。

二、构建节能长效监管机制,促进节能持续有效发展

(一)改革能源管理体制

与发达国家的能源管理体制相比,我国的能源管理体制显得落后,存在着弱化的现象。

1、改革能源管理模式。借鉴发达国家的能源管理体制,我国应实行集中型能源管理模式。美国实行的是国家高级别集中型能源管理模式,即由国家的相关主管部门对全国的能源实行集中统一管理。能源部是美国联邦政府的能源主管部门,主要负责建立和实施国家综合能源战略和政策。为了强化能源管理部门的管理职能,我国应改变能源管理的低级别分散型管理模式,将分散在多个部门中的能源管理权限集中起来,实行集中型能源管理模式。强化对能源的综合管理,提高能源宏观调控能力,保卫国家能源安全。

2、实行政监分立的能源管理体制。美国实行政监分离的能源监管体制。联邦能源监管委员会是一个独立的能源监管机构。日本政府设立了能源管理协调机构、行业监管机构行使能源方面的监管职能。我国应在设立高级别的能源主管部门的同时,应該同时考虑设立高级别的、地位相对独立的能源监管机构,由其对具有垄断特征和安全问题较突出的能源行业和部门依法实行独立监管。确保国家能源政策的有效实施,提高能源监管的有效性和公正性。

(二)制定能源发展战略规划

能源是国民经济的重要资源,直接影响着国家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尤其在目前世界面临能源短缺、能耗过高、污染加重等现实问题,提倡实施节能减排、开发新能源的新形势下,我国需要对能源发展制定具有指导性、长期性、前瞻性的战略管理规划。我国未来能源发展战略的基本构想是:“节能效率优先,环境发展协调,内外开发并举,以煤炭为主体、电力为中心,油气和新能源全面发展,以能源的可持续发展和有效利用支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长三角制定了长江三角洲地区中长期能源发展战略规划。此规划以区域整体发展的理念,研究和规划区域内能源供应体系、能源加工基地和能源基础设施建设,优化重大能源项目布局,合理配置并共享有限的能源和基础设施资源,加强能源政策协调。以此规划推动长江三角洲地区能源发展适应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三)科学评价节能效果

对节能效果要有一个科学的评价方法。节能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个子系统的密切配合,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一般来说,一项节能项目的实施要通过要素投入-成本增加-要素回收-利润实现这样的一段过程和周期。节能首先要投入大量的人、财、物、技术、管理和信息等生产要素,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固定资产的投入,短期之内不可能收回投资成本,还会加大总成本,单位能耗不可能立刻下降反而还会上升。能耗不是按平均数来分摊的,而是递减的。随着生产经营的持续进行,回收期的到来,投入总成本逐步收回,到真正实现利润时单位能耗才有可能下降,节能的效果才可能显现出来。因此,对节能效果的评价不能仅仅盯着眼前的单位GDP能耗指标,不应该以年均能耗下降的幅度去衡量未来几年的能耗指标,也不应为完成节能“硬指标”,不顾实际情况,不遵循企业发展的轨迹,硬压指标给企业。尽管分解节能指标在目前看来不失为一种好的考核方法,但不过是一种权宜之计,短期之内可能有效。不论对地方还是对企业,衡量节能的效果,应采取科学的评价方法,因地制宜,因企制宜,区别对待,遵循经济发展规律,把节能的效果放到更长远的时间里去考量和评价。

(四)建立节能激励机制

建立激励机制是促进节能有效实施的措施。发达国家为了鼓励全社会长期节能,大力推出激励性政策,收到了显著的效果。美国《国家节能政策法》明确规定,“公用事业单位实施激励性计划”,鼓励其他机构参与电力需求管理,双方协商实施具体的节能项目,参与单位得到一定的资金补助和服务。激励的形式有现金返还、税收减免和低息贷款等。日本对节能设备的推广、示范项目实行补贴制度。目前我国正在研究出台关于推进节能的激励政策,扶持节能项目的有效实施。

1、根据国家制定的《节能设备(产品)目录》,对生产或使用《目录》所列节能产品实行税收优惠政策,并将节能产品纳入政府采购目录;对采用先进、高效的节能设备,实行特别加速折旧的政策,降低节能企业的成本,扶持节能企业的发展。

2、在信贷上重点支持实施节能的工程项目和研发节能技术的企业,给予投资和资金补助、贷款贴息及进行融资担保机制等。

3、建立节能发展专项资金,专门用于支持企业节能技术的研发和推广、节能工程的示范及节能建设与服务。

(五)激发企业节能内在动力

政府是实施节能的主导,企业是实施节能的主体。而企业是以追求经济利润为目标的实体,是否实施节能,要看是否有利可图。目前我国主要依靠行政管理方法督促企业节能,虽然“一刀切”式的行政调控手段对企业在短期之内有效,但往往伴随着巨大的成本。因为它无法把握“量”和缺乏转换的协调机制,且容易受到各种因素包括宏观因素的影响而不可能长期有效。能源替代理论告诉我们,能源和其他生产投入要素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替代或互补。如能源和资本可替代:随着能源价格的提高,节能技术的大量使用,节能资本的投入使能源消耗下降,因而两者表现为替代关系。即节能必须投入,以资本替代能源,包括技术革新和提高能源效率。因此,实施节能必须对企业具有财务意义,必须见到经济效益,才有可能产生内在动力。促进企业节能,不仅要发挥政府“看得见的手”的推动作用,在资金、税收、信贷等方面予以扶持,使其拥有足够的资金用于研发节能项目,防范投资风险,能够产生实施节能的有效动力;而且要发挥市场“看不见的手”的资源配置基础性作用,即市场的倒逼作用。要充分利用价格杠杆机制,提高能源资源价格,推进燃气、水、电力价格改革,加大差别电价实施力度,出台超能耗标准累计加价办法,推进合同能源管理等经济手段,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产生节能的外在压力,然后由外在压力变为内在动力,把节能变成企业自主自愿的行为,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推动力。

(六)夯实节能基础管理工作

目前在一些地方和企业,节能之所以成效不大,很大程度上与节能基础管理工作薄弱有关。据调查,能源管理普遍存在着机构不健全,专职人员较少,监管制度不完善,检测工具、技术手段落后、监管能力低下等各种现象。因此,夯实节能基础管理工作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1、加强节能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节能意识,充分调动政府、企业以及公民参与节能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强化能源管理部门职责,加强企业内部能源管理。加大资金投入,加强技术改造,配备能源检测设备和技术工具,定期开展节能监督管理和日常监测工作,提高节能监管水平。

3、推行能源效率标准和认证制度。企业应按照国际上推行的能源效率标准和认证制度,组织生产经营,规范产品能效标识,提高产品的國际竞争力。

4、加强能源统计机构和节能队伍建设。提高能源统计人员和管理人员的素质和水平。

(七)建立完备的能源监管法律体系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节能相关的法律法规很不完善,能源监管的法律基础还十分薄弱。因此,我们应该加快能源监管的立法工作,逐步建立和完善以能源法为核心,基本法、单行法、行政法规、规章、实施条例、实施细则等相互衔接、相互配套的完备的能源监管法律体系,使能源管理和能源监管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目前国家正在加快建立和完善以《节约能源法》为核心,配套法规、标准相协调的节能法律法规体系,如《节约用电管理办法》、《节约石油管理办法》、《能源效率标识管理办法》、《建筑节能管理办法》等。这些法律法规将有利于强化节能措施,加强节能监管力度,对推进我国节能工作更加有效持续进行提供可靠的法律保障。

参考文献:

1、李成刚.节能减排:“十一五”末将现拐点[N].中国经济时报,2007-12-31.

2、潘小娟.外国能源管理机构设置及运行机制研究[DB/OL].中国电力网,2008-04-03.

3、宏观经济研究院能源研究所课题组.提高我国能源技术水平的战略设想[DB/OL].http://www.hengq.cn,2006-08-07.

4、周宏春,吕文斌等.节能领域的国际趋势与经验[DB/OL].http://,2006-08-07.

5、陈海明.未来我国可能出台的降低能耗的政策措施[J].宏观经济,2006(4).

6、林伯强.节能减排的动力和机制[J].书屋,2007(12).

*本文为江苏省党校系统2008年度调研课题:建立节能长效监管机制。项目编号:XT0815。

(作者单位:江苏镇江市委党校。作者为副教授)

作者:孙忠英

建筑节能体制管理论文 篇2:

浅谈我国建筑节能的现状及发展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能源问题已经成为全世界普遍关注的问题,节约能源成为人类的共识,而我国的建筑普遍是高耗能的建筑,因此,建筑节能是建筑业一项重要、紧迫而又艰巨的任务, 本文针对我国建筑节能的发展现状,分析了目前我国建筑节能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建筑节能,现状,措施

建筑节能是指建筑物的规划、设计、新建、改造和使用过程中,执行节能标准,采用节能型的技术、工艺、设备、材料和产品,提高保温隔热性能和采暖供热,空调制冷制热系统效率,加强建筑物用能系统的运行管理,利用可再生能源,在保证室内热循环质量的前提下,减少供热、照明、热水供应的能耗。当前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速度的加快,能源短缺问题日益严重,建筑节能已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重视,也成为现代建筑技术的一个发展方向,因此,加强建筑节能管理、不断提高建筑节能技术、改善建筑热舒适条件是建筑领域刻不容缓的紧迫任务。

一、我国建筑节能的发展现状

当前,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又是一个建筑大国,每年新建房屋面积高达17亿㎡~18亿㎡,超过所有发达国家每年建成建筑面积的总和。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逐步推进,建设事业迅猛发展,建筑能耗迅速增长。我国既有的近400亿㎡建筑,仅有1%为节能建筑,其余无论从建筑围护结构还是采暖空调系统来衡量,均属于高耗能建筑。单位面积采暖所耗能源相于纬度相近的发达国家的2倍~3倍。这是由于我国的建筑围护结构保温隔热性能差,采暖用能的2/ 3白白浪费。而每年的新建建筑中真正称得上“节能建筑”的还不足1亿㎡,建筑耗能总量在我国能源消费总量中的份额已超过27﹪,逐渐接近三成。因此如何实行建筑节能,降低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提高能源利用率,已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必须研究解决的重大课题。

二、我国建筑节能所存在的问题

虽然近几年我国在建筑节能工作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建筑节能在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建筑节能意识薄弱。

因为缺乏对建筑节能基本知识的了解,因此人们并未认识到建筑节能在创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人们在选购房屋时,往往更注重建筑物的外观和内部构造,而忽视了建筑节能对于房屋舒适度和人性化的设计要求。因此,开发商抓住消费者的心理,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对外观和结构的追求上,而本应放到降低建筑能耗的投入往往被守法意识薄弱的开发商压缩下来。房地产企业的利润无形中增大,而社会责任却缺失。只有强化消费者对建筑节能的需求,增强政府部门对建筑节能的监督管理力度,加大建筑行业对建筑节能的知识普及,建筑节能工作才能够稳步推进,人们才能强化建筑节能意识,也才会真正享受到建筑节能带给人们的成果。

2.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率低。

我国绝大部分建筑的能源系统还都依赖于不可再生的一次能源,而对于可再生能源的利用还相当落后。目前,中国以水电、风能利用、太阳能利用、生物质能利用等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利用量还不够大,这主要是因为太阳能发电、风能受天气影响大,并网技术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生产成本比较高,而生物质能的最大障碍则是资源缺乏,大规模发展不太现实。

3.建筑节能技术落后,服务支持体系尚不完善。

我国在建筑围护结构、建筑设备关键节能技术以及建筑热环境控制技术方面的研究,与国外还有很大差距.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缺乏专业性的技术和服务支持机构,合同能源管理市场服务基础研究尚待深入。建筑物性能评价和能耗评价标准还不够完善,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建筑节能工作的开展.

4.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有待进一步加强。

建筑节能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设计标准、建筑材料、建筑、结构、水、暖、电等多个专业和自然科学、应用科学等。涉及的政府管理机构也包括建设、经济与信息化等多个职能部门。因此,与建筑节能配套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仍需进一步修整完善,建立行之有效的節能法律法规和行政监督体系,确保各环节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建筑节能工作实施过程中,各部门应加大协调和监督力度,使建筑节能工作落到实处。

三、推进我国建筑节能工作的措施

1.建立建筑节能监管体系,切实履行责任。

建立完整的建筑节能监管体系,是保证建筑节能落到实处的重要措施。工程建设项目各方责任主体单位,如建设、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要严格执行规定,从工程建设的全过程抓好建筑节能工作。建设单位要遵守国家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的有关法律法规,按照相应的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和技术要求委托工程项目的规划设计、开工建设、组织竣工验收,并应将节能工程竣工验收报告报建筑节能管理机构备案。设计单位要遵循建筑节能法规、节能设计标准和有关节能要求,严格按照节能设计标准和节能要求进行节能设计。施工单位要按照审查合格的设计文件和节能施工技术标准的要求进行施工,确保工程施工符合节能标准和设计质量要求。监理单位应对施工质量承担监理责任。完善的监管体系应包括对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监管直至延伸到施工、监理、竣工验收、房屋销售等环节。

2.积极推广和使用新型建筑节能材料。

对气密性、水密性、保温性、抗风性、抗变形性、环保、隔音、防污、保温、隔热的特殊建筑节能材料要大力推广使用。积极推广应用“四新”技术和产品,经常开展建筑节能材料展示推广会,使建筑节能材料通用化、配套化、系统化。

3.培养和引进建筑节能技术人才。

我国开展建设节能住宅的时间相对较短,相关技术人才短缺。为此,对口高校可以此为契机,增设相关专业,为社会培养专业人才;另一方面,国外发达国家节能方面着手较早,节能理论和技术成熟,可以从这些国家高薪引进技术人才,来支持国内节能工作。

4.加强设计深度, 提高施工技术水平。

建筑节能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 需要贯穿建筑的全过程, 节能措施应该从方案规划设计阶段就介入, 一旦进入到施工图设计阶段就迟了。比如建筑布局、朝向以及周边建筑的日照影响。在建筑的全生命周期里, 最重要的是把设计、建材与设备、运行三者相互协调, 使建筑用能源使用效率最优化。而广义的建筑节能设计包括了建筑前期设计、建筑材料及设备选择、以及后期的建筑设备节能运行设计。建筑的整体节能规划设计涉及多个专业, 而建筑设计是整个节能设计的基础。一线的建筑设计人员要进行建筑节能相关法规和标准及节能技术再培训, 形成节能的理念, 在设计的全过程要始终把节能与建筑的观赏性、功能性综合考虑, 逐步形成一套完整有序的节能设计流程。综合各个专业的技术优势, 整个流程应包括建筑节能规划设计, 建筑采光计算、建筑单体设计、围护结构节能设计、建筑材料热工设计计算、供热与制冷节能运行设计并延伸到建筑电气节能设计。

5.建立健全建筑节能的保障机制。

制定和实施强化节能的激励机制,增加经济扶持政策,加大对建筑节能资金的投入,建立健全建筑节能的保障机制。要创新投资体制,想方法筹措开发建筑节能的资金,要制定经济扶持政策,建立和完善建筑节能的经济激励政策,例如可减少土地出让金收益,或减少营业税等,不断研究探索建筑节能的发展基金,采取多元化筹措建筑节能资金的办法,加大对建筑节能资金的投入,为加快促进建筑节能提供资金保障。

6.加大建筑节能的宣传力度。

加强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的信息交流,树立建筑节能试点、示范项目, 加强宣传效应, 大力宣传建筑节能的重要意义。抓好建筑工程项目的建筑节能设计审查备案工作;推动试点、示范工作的开展;加强施工过程中的监理与稽查, 完善工程验收的建筑节能审查备案制度;建立公共建筑节能审查制度;通过召开动员会、报刊、杂志、电视、网站等公共媒体的宣传, 开展深入细致的宣传、贯彻工作, 把建筑节能的意义、作用和政策、规定讲深讲透,让全社会都重视和支持建筑節能工作。同时, 广泛开展专业培训, 组织建设开发、设计、施工、监理、审图机构等单位的技术人员学习相关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和相关政策文件,努力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建筑节能专业知识水平。

四、结束语

总体来说,建筑节能是贯彻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节能有利于发展国民经济,有效利用资源,降低大气污染,减轻温室效应,改善人居环境,也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建筑节能是一项综合型的工作,它涉及建筑材料、建筑设计、建筑构造、建筑物理、建筑施工、暖通空调、物业管理、政策法规等诸多方面,必须加强合作,共同努力。 政府应尽快制定并出台相关的政策、法规,限制能耗水平,为建筑节能工作的推进提供良好的法律环境。 鼓励科研单位对新型节能技术的研究开发,加大投入,加强新型节能建材的生产、应用,以推进我国建筑节能的不断深入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林华玺.建筑节能的现状及发展述略[J].商场现代化,2010,(18).

2 杨梅兰.民用建筑节能技术发展趋势探讨[J] .建筑技术,2012,(2).

3 刘绍军.浅谈建筑节能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J].山西建筑,2010,(6).

4 王海峰.建筑节能现状及发展趋势[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15).

5 孙雯璞.建筑节能问题浅析[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5).

6 张宝军,季翔,田国华,刘伟.建筑节能面临的问题及政策研究[J]. 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4).

作者:牟湘芸

建筑节能体制管理论文 篇3:

浅谈我国建筑节能的现状及发展

【摘 要】 随着社会经济以及建筑业的飞速发展,为开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筑节能已成为国家重大的战略问题。江苏地区因其特殊的历史、地理、气候环境,在建筑节能方面具有领先优势和前瞻效应,江苏地区的建筑节能发展,必须了解自身的各种情况并具体分析、区别发展,并有针对性的提出发展对策和解决出现的实际问题。本文简单介绍了建筑节能的现状以及对建筑节能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 建筑节能;现状;发展

引言:

建筑节能是指建筑物的规划、设计、新建、改造和使用过程中,执行节能标准,采用节能型的技术、工艺、设备、材料和产品,提高保温隔热性能和采暖供热,空调制冷制热系统效率,加强建筑物用能系统的运行管理,利用可再生能源,在保证室内热循环质量的前提下,减少供热、照明、热水供应的能耗。当前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速度的加快,能源短缺问题日益严重,建筑节能已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重视,也成为现代建筑技术的一个发展方向,因此,加强建筑节能管理、不断提高建筑节能技术、改善建筑热舒适条件是建筑领域刻不容缓的紧迫任务。

一、建筑节能的重要性

(1)可以缓解能源资源的紧张局面,建筑节能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2)建筑节能是减轻大气污染的需要,建筑采暖和饮食用能量是造成大气污染的两个主要因素。

(3)建筑节能可以保护生态环境和提高建筑热环境的质量,随着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舒适的建筑热环境日益成为人们生活的需要。

(4)建筑节能是发展建筑业的需要,我国建筑节能的范围包括:建筑采暖、空调和照明的节能,并与改善建筑舒适性相结合。建筑节能工作开展的有效办法,在于大力推行节能建筑的建设。所谓节能建筑是指遵循气候设计和节能的基本方法,对建筑规划分区、群体和单体、建筑朝向、间距、太阳辐射、风向以及外部空间环境进行研究后,设计出的低能耗建筑。理想的节能建筑应在最少的能量消耗下,至少要具备以下三点:①能够使建筑物自身趋于接受(或阻止)有利(或有害的)太阳辐射的;②能够保持建筑物内部环境在人体感觉的舒适范围内;③能够使建筑物内部保持最低的采光度和通风条件。目前,建筑节能的途径主要包括:①尽量减少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②减少建筑围护结构的能量损失;③降低建筑设施运行的能耗。在这三个方面,高新技术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当然建筑节能也采用一些传统技术,但这些传统技术是在先进的试验论证和科学的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才能用于现代化的建筑中的。

二、我国建筑节能的发展现状

和国外的发达国家比较而言,我们的建筑节能开始的时间晚了一些,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第一次颁布了关于建筑节能的法定文件,即《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采暖居住建筑部分)》,提出了节能率达到30%的要求,这成为我国建筑节能事业发展的良好开端。1998年的1月1号,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这是一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的法定文件,它成为立法依据,用法律保障了我国建筑节能事业的前行。至今,建筑节能已经是我国的建筑界研究和探讨的热点,并且,成功的生态型建筑在不断建成。

三、我国建筑节能所存在的问题

虽然近几年我国在建筑节能工作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建筑节能在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建筑节能意识薄弱

因为缺乏对建筑节能基本知识的了解,因此人们并未认识到建筑节能在创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人们在选购房屋时,往往更注重建筑物的外观和内部构造,而忽视了建筑节能对于房屋舒适度和人性化的设计要求。因此,开发商抓住消费者的心理,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对外观和结构的追求上,而本应放到降低建筑能耗的投入往往被守法意识薄弱的开发商压缩下来。房地产企业的利润无形中增大,而社会责任却缺失。只有强化消费者对建筑节能的需求,增强政府部门对建筑节能的监督管理力度,加大建筑行业对建筑节能的知识普及,建筑节能工作才能够稳步推进,人们才能强化建筑节能意识,也才会真正享受到建筑节能带给人们的成果。

(二)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率低

我国绝大部分建筑的能源系统还都依赖于不可再生的一次能源,而对于可再生能源的利用还相当落后。目前,中国以水电、风能利用、太阳能利用、生物质能利用等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利用量还不够大,这主要是因为太阳能发电、风能受天气影响大,并网技术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生产成本比较高,而生物质能的最大障碍则是资源缺乏,大规模发展不太现实。

(三)建筑节能技术落后,服务支持体系尚不完善

我国在建筑围护结构、建筑设备关键节能技术以及建筑热环境控制技术方面的研究,与国外还有很大差距.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缺乏专业性的技术和服务支持机构,合同能源管理市场服务基础研究尚待深入。建筑物性能评价和能耗评价标准还不够完善,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建筑节能工作的开展.

(四)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有待进一步加强

建筑节能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设计标准、建筑材料、建筑、结构、水、暖、电等多个专业和自然科学、应用科学等。涉及的政府管理机构也包括建设、经济与信息化等多个职能部门。因此,与建筑节能配套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仍需进一步修整完善,建立行之有效的节能法律法规和行政监督体系,确保各环节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建筑节能工作实施过程中,各部门应加大协调和监督力度,使建筑节能工作落到实处。

四、对我国建筑节能发展的思考

(1)提高建筑节能意识,加快体系建设。做好现有建筑的节能改造工作,强化全社会节能意识。政府要加快做好采暖区内热环境差及能耗大的节能改造工作,加大节能宣传力度,调动居民节能建筑改造的积极性,实现早节能早受益的目的。政府主管部门带头对成熟的节能技术进行系统整理,编制江苏建筑节能技术目录。要加强和完善对节能建筑检测和验收标准的研究工作,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熟练运用节能标准、节能技术的能力。将节能工作作为建筑评优的重要内容。

(2)加强建筑节能的政策研究和扶持力度。要加快推进建筑节能立法研究,积极推进区域性重大基础设施的统筹规划和共建共享,提高基础设施的使用效率,减少重复建设带来的巨大浪费,严格执行并完善建筑节能规范标准,增加强制性标准范围,加强和监督建筑规范标准的执行效果,并研究制定经济激励政策措施,对已有建筑进行节能改造给予适当补贴或税收优惠政策,对示范项目给予贴息优惠政策等。

(3)从法律层面上,我国已颁布并实施了《节约能源法》,颁布了《可再生能源法》。这些法律都是建筑节能的重要依据,但这些法律条文很难对建筑节能及新能源建设做出详尽的规定,亟须编制颁布一些以法的形式明确确定建筑节能中各方主体的法律法规,规范政府、市场、企业、个人在建筑节能中的行为,制定节能建筑建设税收优惠政策,使建筑节能工作走上法制化的道路。另外,由于建筑节能设计行业范围广,存在职能交叉的问题,要建立行政审批责任制和问责制,依据“谁审批、谁监管、谁负责”的原则,对不按规定办理开工和竣工验收备案手续的单位,依法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建立完善的建筑节能监管体系,保证建筑节能落到实处。建筑单位要遵守国家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的相关法律法规,按照相应的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和技术要求做好建筑节能工作。

(4)确保节能建筑工程的质量。建筑节能是一项新的工作,建筑节能技术也是近几年才发展起来的,能否正确地运用这一新技术、新的保温材料,是确保工程质量的关键。要严格检测保温体系,加强对保温体系的技术鉴定和监控。加强对保温材料质量的控制,完善保温材料的进场验收及复检制度。重视门窗的选型、配套及质量,使其能达到综合节能的效果。要加强对监理、施工、监督等工程技术人员的培训,使其充分了解新的保温体系、保温材料和操作规程方面的知识。进一步完善监督检查及验收要点,对质量严格把关。还要抓住外墙外保温施工中容易出现的质量通病,如与墙体和各层间容易出现的空鼓问题,找平层、保护层容易出现的裂缝问题,饰面层与基层的牢固连接问题,易撞部位的加强和保护问题,门窗洞口保温层的施工问题等等。

(5)开发和利用新能源。积极推广新型建筑节能材料,筑建节约型社会。要提高资源利用率,加大可再生资源在建筑领域的规模化应用。积极推广和使用新型建筑节能材料,对气密性、水密性、保温性、抗风性、抗变形性、环保、隔音、防污、保温、隔热等特殊建筑节能材料大力推广,加强建筑节能重点技术的研究开发力度,努力开发适合国情、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适用技术和建筑新材料、新技术以及新型可再生资源,加快节能住宅产业化进程,推动建筑节能技术的转化和推广。鼓励对新型能源技术的开发和可再生能源的综合利用研究。应注重“产学研”结合,加快对建筑节能的研发工作,大力推行新型能源技术和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利用,对太阳能、风能、地热等可再生资源进行能源转换,这样不但节约了大量的不可再生资源,还可以保护环境,防止大气污染。例如:鼓励太阳能充足地区开发,利用太阳能制冷、制热、太阳能热水器、建立太阳房、太阳能发电等,以此来促进新能源的利用开发。

五、结语

建筑节能工作虽然对于我国的经济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开展这项好工作还需要相关的技术与建筑产品进行配套使用。并且在开展建筑节能工作的过程中,相关的法律法规与制度应与之保持协调,共同发展。只有提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及时掌握各项技术方法的运用,改善建筑节能中出现的问题,才能促进建筑节能事业向美好的明天发展。结合时代发展要求,建设节能型建筑,将会使我国建筑行业发展前景呈现出繁荣昌盛之势。

参考文献:

[1]杨杰,李洪砚,崔秀瑞.基于体制机制的绿色建筑推广责任归属研究[J].工程管理学报.2014(06)

[2]王宝春.建筑设计中生态策略的融入探讨[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4(20)

[3]李佳艺,李子龙,孙略添.东北地区村镇住宅适宜节能技术研究[J].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14(05)

[4]刘春杰,陈正刚.暖通空调节能技术研究[J].真空与低温.2014(05)

作者:张学军

上一篇:人本精神大学语文论文下一篇:企业内部管理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