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能建筑风险管理论文

2022-04-20

2006年11月,长沙市委明确提出了“又好又快、率先发展”的重大战略目标。2008年1月,长沙市第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把长沙建设成具有国际视野、人民引以为豪的创业之都、宜居城市、幸福家园”,这是科学发展观的生动实践,是“又好又快、率先发展”的具体体现,是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节能建筑风险管理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节能建筑风险管理论文 篇1:

绿色建筑项目风险管理体系研究

摘 要:绿色建筑项目在节能环保方面有其突出的优势,但也存在着巨大的潜在风险。目前,关于绿色建筑项目风险的研究还很有限。本文从绿色建筑项目风险管理独有的特点、要求及内容出发,构建了基于全生命周期理论的绿色建筑项目风险管理三维体系模型,阐述了体系的作用,以及三个维度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绿色建筑项目 风险管理体系 全生命周期理论

1 引言

绿色建筑主要指的是在建筑的全部生命周内,使资源最大限度的进行节能、节水、节材、节地,同时还可以更好的保护环境,并且减少污染,为人们踢狗更加健康、舒适与高校额使用空间,也是与自然产生相互和谐共生的建筑[1]。建筑项目具有复杂性、个别性、一次性和投入资金量大的特点,由此决定了建筑项目风险管理的重要意义。绿色建筑相对于一般建筑的成本、工期、质量三大目标有了更多的目标延伸,包括环境保护、建筑耗能、建筑材料、地域性及室内舒适和安全等目标[2],管理目标的庞杂造成绿色建筑项目涉及的风险范围扩大,风险性较一般建筑尤甚。

目前,国外对于绿色建筑的研究集中在成本、设计、技术、市场等方面;国内的研究则集中在内涵、相关政策、成本效益、评价标准等方面。对于绿色建筑项目风险管理的研究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1)针对绿色建筑的特点构建风险清单,代表性的有:美国Marsh[3]公司的绿色建筑团队归类的十大类风险,Zou[4]等人识别出影响绿色商业建筑的179个风险因素,Simon Rischmiller[5]建立42个因素的风险清单,以及国内学者建立的包含62项风险因素的风险清单;2)对绿色建筑风险进行评估,代表性的有:王景慧等[6]利用风险矩阵图、问卷调查、专家打分对绿色建筑项目风险进行定性分析,张福生[7]、肖楠[8]、丁古丽[9]分别引入了ABC 分类法、模糊数学和灰色系统理论,建立综合评价模型对绿色建筑项目风险进行评估。3)万欣在其硕士论文中对绿色建筑项目风险分担进行了相关研究。本文提出了绿色建筑项目三维风险管理体系的概念及要素,并进行了相关论述。

2 绿色建筑项目全生命周期风险管理

2.1 绿色建筑项目全生命周期风险管理

全生命周期风险管理,是指在项目全生命周期内进行整体的风险管理策划工作,对各阶段的风险进行识别,采用合理的方法进行风险评价,分析风险的相关属性,评估风险的总体影响,制定并实施规避风险的计划,是一系列风险管理工作的集合。绿色建筑项目的全生命周期包括投资决策、设计、施工、运行和运行维护直至项目达到规定使用年限后报废五个阶段[10]。特别需要指出的是绿色建筑项目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从后到前依次增强,换言之,项目所处时间序列越靠前,风险管理对项目成败的影响越关键。风险管理最为关键的阶段——投资决策阶段,其主要内容包括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技术评估等。下文建立的体系中将投资决策阶段直接细分为其包括的三方面主要内容进行研究。绿色建筑项目全生命周期风险管理示意图及其相互关系见图1所示。

2.2 绿色建筑项目风险管理的主要内容

绿色建筑项目风险管理,是指开发商在绿色建筑项目的全生命周期进程中,为了防止或减轻各种不利影响,保障项目的成功,在投资决策、设计、施工、试运行、运行维护等阶段对项目实施的风险管理工作规划以及风险识别、评估、处置和监控等工作及整个过程。根据我国建筑项目风险管理的情况,这里将绿色建筑项目风险管理的主要内容分为以下五个方面:1)风险规划;2)风险识别;3)风险评估;4)风险处置;5)风险监控五个阶段。

2.3 绿色建筑项目风险管理的系统复杂性

众所周知,绿色建筑项目相对于一般建筑项目有其独特的风险特点,这里将其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目标的延伸。相对于一般建筑项目的质量、成本、工期三大目标,绿色建筑项目有了更多的目标延伸,有室内舒适和安全、建筑耗能、环境保护、经济性和地域性、建筑材料等目标。建设目标的扩展造成风险范围扩大,必定将增加绿色建筑建设的风险性。第二,项目的初始投资高。从经济属性上,较一般建筑项目,绿色建筑项目的开发商要承担更多的建设成本,国内绿色建筑的成本对比一般建筑成本的增量为 4%~16%。并且其属于外部经济型产品,其室内舒适度、保护环境等目标不能以经济利益的形式反应出来,并且回收期较长,一般需要若干年,而长期目标实现的风险更大。除此之外,绿色建筑项目相比于一般项目技术更复杂,要求也更高,有可能会增加工时,延长工期,随之而来的是成本的提高,导致项目的短期回报率低,增加项目风险。

综上所述,绿色建筑项目的风险管理是复杂系统,需要参考复杂系统方面的概念和方法,对控制要素进行综合分析、动态管理并提出应对措施,运用科学、有效的方法进行风险管理,以求在同一框架的风险管理体系内进行绿色建筑项目的风险管理工作,达到降低或消除项目风险不利影响的目的。

3 绿色建筑项目的风险管理体系

绿色建筑项目风险管理体系,是指在项目从开始到结束的各个进程中,采用计划、组织、协调、控制、实施等一系列管理手段,针对项目风险,由开发商建立的一系列管理方针和目标及其相互关系、相互作用的一组要素的总称,即是对风险进行管理的框架和方针。

3.1 基于霍尔三维结构的绿色建筑项目风险管理体系

“霍尔三维结构”概念是由美国系统工程学家霍尔(A.D.Hall)提出的,在对系统工程、复杂系统的研究应用中具有重要意义的方法。本文依照“霍尔三维结构”的结构形式,建立了一个由生命周期维、管理流程维和项目评价要素维组成的针对绿色建筑项目的三维风险管理体系。在这一体系中,采用的管理工具和方法由三个维度相交叉形成的空间分布点来确定,所以工具的集合则组成成了风险管理的工具矩阵,见图2所示。

1)生命周期维

生命周期维是指绿色建筑项目从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技术评估,设计阶段,施工阶段到运行阶段直至报废的工作阶段序列,是全生命周期中各个阶段的动态时间关系的体现。沿生命周期维的变化,评价要素维和管理流程维就构成了“评价要素-风险管理流程”平面,反映的是:针对不同的项目目标,如质量、工期、成本、建筑耗能、环境保护、经济性和地域性、建筑材料等,风险管理工作均按照同样的风险管理流程进行,平面上确定的各个点对应的评价工具就各不同或各有侧重了。随着生命周期维的阶段性变化,另外两个维度的相互关系一目了然,便于依据生命周期的阶段序列明确两者的复杂性关联,方便进行系统的风险管理工作,如图2所示。

2)风险管理流程维

风险管理流程是指对绿色建筑项目实施风险管理的一般步骤,包括风险的规划、识别、评估、处置、监控等工作。在实际的风险管理工作中,对于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风险管理的工作流程是能有所删减或者是侧重。沿风险管理流程维的变化,评价要素维和生命周期维形成了“评价要素-生命周期”平面,反映的是: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风险管理目标的变化及其动态关系,如图2所示。

3)项目评价要素维

一般来说,项目目标在项目立项之时便被确定了。值得注意的是,项目的不同阶段,其目标是有所侧重或不同的。沿评价要素维的变化,生命周期维和风险管理流程维构成了“生命周期-风险管理流程”平面,反映的是:在绿色建筑项目的不同生命阶段,风险管理均遵循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

3.2 三维要素的空间关系

管理体系中的三个维度构成了三维空间,分别又两两构成了“评价要素-风险管理流程”、“评价要素-生命周期”和“生命周期-风险管理流程”三个平面,而且空间分布又确定风险管理的工具矩阵。

此体系可看出:在项目全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为完成项目评价要素的相关内容,按照风险管理流程要求,需要相应的管理理论和管理工具的支撑。具体风险管理方法包括:故障树分析法、专家调查法、主观评分法、人工神经网络法、外推法和蒙托卡罗模拟法、SWOT 分析法、流程图德尔菲法、故障树分析法 (FTA)、灰色系统理论、敏感性分析法、马尔科夫过程分析法、决策树法、层次分析法(AHP)、模糊风险综合评估等等。以上丰富的管理工具和方法就构成了图2中风险管理工具矩阵。风险管理矩阵的处理结果也将动态反映风险管理的阶段性成果,可为风险管理进行系统全面的决策提供相关依据。

3.3 绿色建筑项目风险管理体系的作用

风险管理体系构建成功即是有了一个进行风险管理的工作规划和框架内容,本文针对绿色建筑这一非常具有发展前景的建筑类型构建的三维风险管理体系,反映的是绿色建筑风险管理的工作方向、相关内容及其相互关系。具体有以下几方面作用:1)有利于绿色建筑项目风险管理理论的丰富;2)有利于绿色建筑项目风险集成化管理;3)有利于绿色建筑项目的项目评价工作;4)有利于开展对项目开发商系统能力的评价工作。

4 总结

风险管理是对绿色建筑项目进行有效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保证项目顺利完成的重要手段。本文依据绿色建筑项目风险管理的内容、要求及绿色建筑项目的特点,建立了绿色建筑项目的三维风险管理体系,说明了其构成的三维空间的相互关系和意义,对风险管理体系的作用进行了简要论述,希望能对绿色建筑项目风险管理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起到一定的参考和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GB/T50378)2006,绿色建筑评价标准[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5;

[2] 安晓晓,王雪松.绿色建筑的设计原则和目标体系研究.见绿色建筑与建筑新技术发展国际会议暨中国建筑技术学科第12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武汉,2008,48~53.

[3] U.S. Marsh Green Building Team. Green Building[M] : Assessing the Risks.2009.

[4] ZOU, P. X. W.,FANG,D. P. & LOOSEMORE[M].2010b. Life Cycle Risk Management for Multiple Construction Projects:Including Case Examples of the 2008 Beijing Olympics,(forth coming),Berlin,Heidelberg, Springer Press,Springer-Verlag GmbH.

[5] Simon Rischmiller. Managing risks in green retail building development[D].The University of New South Wales,2009.

[6] 王景慧,秦旋,万欣.绿色建筑项目的风险因素识别与风险路径分析[M].施工技术,2012(11):30~32.

[7] 张福生,林敏,刘明强,陈明珠.新农村建设中发展绿色建筑的风险与防范研究[J].生态经济,2011(11):92~95.

[8] 肖楠,张巍.绿色施工方案策划中的风险识别与风险评价[J].价值工程,2008(7):125~128.

[9] 丁古丽,陈进.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绿色施工风险评价研究[J].工程管理学报.2009,24(2):182~185.

[10] 陈敬伟.绿色建筑的全寿命周期经济评价体系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

作者:全君

节能建筑风险管理论文 篇2:

率先发展的创业之都、宜居城市、幸福家园

2006年11月,长沙市委明确提出了“又好又快、率先发展”的重大战略目标。2008年1月,长沙市第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把长沙建设成具有国际视野、人民引以为豪的创业之都、宜居城市、幸福家园”,这是科学发展观的生动实践,是“又好又快、率先发展”的具体体现,是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全市上下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经济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

建设经济发达、活力迸发的创业之都是长沙科学发展的根本动力。长沙坚持以“又好又快、率先发展”为总揽,突出经济发展,支持创新、创业,探索出了一条科学发展的成功道路。

又好又快是科学发展的灵魂。近五年来,长沙抢抓中部崛起和“两型社会”建设的战略机遇,坚持走内生式发展、集聚化发展、创新性发展之路,全市经济发展步入又好又快的新时期。

综合实力显著增强。2011年,全市实现GDP5619.33亿元,为2007年的2.18倍,在全国省会城市排位中由第11位上升到第7位;人均GDP由2007年的5369美元增加到12667美元,增长1.36倍,居全国省会城市第3位。

发展质量大幅提升。实现经济增长与财政收入、城乡居民收入、经济运行效益协同增长。2011年全市财政总收入688.95亿元,为2007年的2.62倍;辖内一般预算收入过千亿元,达1101.3亿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26451元和12717元,稳居中部省会城市首位,农民收入增长连续5年超过城镇居民。

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2007年的6.3:45.0:48.7分别调整为2011年的4.3:56.1:39.6;非公有制经济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从51.0%增加到60.1%。园区工业占规模工业经济总量的55.7%;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崛起,产业格局向多点支撑转变。

持续发展能力提升。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建设,推进科技创新。五年来,长沙开工建设了城市地铁、过江通道、湘江综合枢纽等一大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新增世界500强企业15家,落户长沙的大型央企20家;国家级技术创新平台达到44家,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8.4%。

(一)将推进新型工业化作为加快发展的首要支撑。兴工强市是长沙经济发展的核心战略,新型工业化是长沙经济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园区拉动、项目推动、龙头带动,促进产业融合发展。2011年,全市工业总产值从2007年的2100亿元增加到7100亿元,每年跨越一个千亿级台阶;工业增加值达到2662亿元,是2007年的2.8倍(图表1);工业经济对GDP的贡献率由43.1%提高到62.8%。着力打造园区增长极。制定落实园区扶持政策,大力优化园区功能布局,坚持重点项目向园区集中,生产要素向园区集聚,政策保障向园区倾斜,推进园区错位发展。全市“三区九园”开发面积由2007年的85平方公里扩张到2011年的129平方公里,国家级园区增加到4个,长沙高新区、长沙经开区晋级千亿级园区,园区对全市规模工业总产值和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的贡献率均在70%以上。突出发展优势产业集群。推进“千亿产业集群,百亿企业方阵”建设,提升产业竞争力,工程机械、食品烟草、材料产业成为千亿产业,三一重工、中联重科、湖南烟草年产值突破600亿元,成为全国“工程机械之都”和新的汽车产业增长极。精心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坚持“有市场、有基础、有优势”的原则,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先后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项目50多个,完成投资400多亿元,2011年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超过3000亿元,实现增加值1020.45亿元。

(二)将繁荣服务业作为提质发展的重要手段。繁荣服务业既是实现“又好又快、率先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扩大消费、解决就业的重要举措。一是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截至2011年底,全市生产性服务企业达5000余家,2011年实现利税80亿余元,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近40%。尤其是现代物流业蓬勃发展,长沙成为全国物流业重要节点城市,金霞保税物流中心成为中部首批保税物流中心。二是着力发展特色服务业。着力发展服务外包、电子商务、电视购物等特色服务业,成功获批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2011年实现服务外包总产值296.5亿元,比2008年增加161.5亿元;全市48家电子商务重点联系企业交易总额327亿元,年增长31.4%。三是不断完善消费平台。加快城市综合体等消费平台建设,提质改造特色街60余条,开建万达广场、九龙仓国际金融中心、保利南湖广场等一批大型城市综合体,新增综合商业面积800万平方米以上。2011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25.9亿元,比2007年增加1092.9亿元,年均增长19.8%,总量在中部省会城市排名第2位。在2012年福布斯首次发布的中国中部商业城市排名中,长沙位居第一。

(三)将壮大县域经济作为均衡发展的关键环节。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石。坚持以城带乡、以工哺农,促进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推进城乡协同发展。2011年,全市县域经济总量达1976.6亿元,年均增长16.6%,长沙、浏阳、宁乡3县(市)均进入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分别位居第25、65、73位(图表2)。大力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实施农村电网扩容、公路通达、饮水安全、环境整治、校舍安全“五大工程”,各级财政累计投资50多亿元,其中农村电网改造工程已基本完成;新建、改造农村公路近万公里,所有行政村均实现公路硬化;除险加固小型病险水库430座,清淤扩容山塘3万多口;解决30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延长产业链条,提高附加值,粮食生产实现“八连增”,2011年达到244.5万吨;花卉苗木、优质水稻、有机茶叶、特种养殖等特色产业产值近100亿元,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达36家,农产品加工销售收入突破600亿元。

(四)将深化综合改革作为转型发展的核心动力。以“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为契机,先行先试,扩大开放,深化体制机制创新,积极探索两型化新路。集中建设大河西先导区。坚持基础设施先行、配套改革先试、重点片区先导,大河西先导区“六纵八横”道路交通体系全面形成;梅溪湖、洋湖垸、滨江新城、岳麓大学城等重点片区建设全面推进,“两型”新城初具雏形,以湘江为中轴,“一江两岸、互动共进、两翼齐飞”的城市新格局形成(图表3)。大力推进生态环境保护。2008年起,实施“环境保护三年行动计划”,投入110亿元,重点实施生态环保项目369个;全市农村全部建立垃圾收集处理系统,有自来水厂的乡镇全部建设污水处理厂,成为全国农村环保典型示范城市。全市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超额完成任务(图表4);今年又启动了新一轮“环境保护三年行动计划”。全面加强资源节约利用。创新节约集约用地,探索形成了城市建设、农民安置、园区开发、新农村建设、道路建设等节地模式;实行土地出让网上招拍挂;成立土地管理委员会,实行适度供地、有序供地,土地利用地均产出效益显著提高。积极推广绿色节能建筑,累计完成节能建筑面积5238万平方米;全面推进节能工作,2011年万元GDP能耗0.826吨标准煤,达到全国省会中心城市先进水平。着力创新体制机制。制定实施环境经济政策,实行排污权交易、生态环境资源补偿、环境风险责任保险等制度,率先在全国成立环境资源交易平台;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小额贷款公司设立取得突破,村镇银行设立工作稳步推进,积极探索土地承包经营权和集体土地使用权抵押融资试点。

(五)将支持创新创业作为跨越发展的根本保障。2008年开始,以建设经济发达、活力迸发的创业之都为目标,深入推进创业富民工程。坚持创业带动就业。鼓励各类人员大胆创业,每年安排创业富民资金5.5亿元以上,重点扶持10个创业基地,推出近千个创业项目,无偿提供最高达50万元的创业基金。被联合国劳工组织确定为SYB、SIYB项目实施城市,并荣获“全国首批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积极促进充分就业。每年新增城镇就业岗位约10万个,转移农村劳动力约8万人;投资14亿元建成长沙职业教育基地;连续五年实现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城镇登记失业率稳定保持在3.5%以内。大力推动科技创新。近五年,市本级科技发展专项资金投入10.5亿元,重点支持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44个,获国家级科学技术成果奖励79项,城市发明专利授权量居省会城市第7位;大力推进科技成果应用转化、交易,举办五届中国科技成果转化交易会,累计签约项目1098个,签约资金近1000亿元;2011年全市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1020.45亿元。

建设环境优美、方便舒适的宜居城市是长沙科学发展的共同愿景。长沙坚持以城市国际化为导向,统筹城乡发展,生态宜居品质凸显,城乡面貌发生深刻变化,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

城市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的重要载体。长沙始终坚持街区整齐、色彩素雅、风格简洁、建筑精致、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精心规划、精致建设、精细管理,现代生态宜居城市形象不断彰显。

城市规模不断扩大。2011年,市区面积增加到1938平方公里,是2007年的3.5倍左右;建成区面积320平方公里,相比2007年增加76.8%;城市化率达67.7%;城区常住人口347万,现代化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格局基本形成(图表5)。

城市品质显著提升。黎托新城、南湖片区、滨江新城、省府新区等重点片区建设成效显著;橘子洲风景区、湘江风光带等一批精品工程相继建成;武广高铁长沙站、黄花机场新航站楼投入运营,营盘路湘江隧道建成通车,地铁1、2号线和福元路大桥、湘府路大桥、南湖路隧道建设顺利推进,现代立体交通优势凸显;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城市品质明显提升。

人居环境明显改善。2011年,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提高到42.2%,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53.3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0.39平方米;建设森林公园、生态主题公园13个;大力实施棚户区、城中村、城郊结合部改造,新建社区公园57个,荣获“全国人居环境范例奖”,人民群众居住舒适度显著提升。

城市影响持续增强。长沙在国际国内的影响力、吸引力、辐射力不断增强。先后被评为“全国最具软实力城市”、“十大品牌城市”、“中国(大陆)国际形象最佳城市”、“中国十佳休闲宜居城市”、“联合国旅游业发展示范城市”,国内外客商纷至沓来,黄花机场进出港人数稳居中部首位,长沙成为国内外投资的热土。

(一)以国际视野规划城市发展。以城市规划水平提升城市整体品位,通过实施国际招标,引进国际设计团,修编城市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规;制定实施《城市色彩规划》和《建筑色彩管理规定》,一批色彩杂乱的建筑得到有效整改;突出规划执行刚性,建立重大规划民主决策和专家、职能部门、公众参与的控规修改前置审查机制,杜绝规划修改的随意性。经过多年的努力,长沙城区面积扩大一倍多,城区常住人口增加130万。

(二)以特色品质指导城市建设。树立“全寿命周期成本最低”理念,全面落实建立工程质量管理体系,对工程质量安全问题实行“零容忍”,确保工程建设廉洁高效,全市工程建设质量优良率由2007年的36%提高到2011年的90%;坚持精雕细琢,打造精品工程,建成了“一江两岸”风光带、橘子洲等一批城市标志性精品工程,完成了简牍博物馆、清水塘博物馆景观提质改造等工程,对太平街、化龙池等11条历史街巷和23处重点保护历史旧宅进行维护和修缮,增强了长沙作为历史名城的文化底蕴。

(三)以生态宜居改善城市环境。实施城市畅通工程、品质工程和生态工程,提升城市宜居品质。在“不大拆大建”的前提下,先后实施四期交通疏导工程,道路通行能力大幅提高,2010年被评为“全国畅通工程模范管理城市”。实施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先后开展违章建筑、户外广告、黄花机场到市区“一点两线”和城乡结合部环境综合整治。坚持把棚户区改造作为安居工程的首要任务,加快旧城改造步伐,火车北站、南湖路、东牌楼、丝茅冲、大古道巷等昔日的棚户区已经或正在成为城市的靓丽名片。棚户区改造成为改善居民住房、提升城市形象、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

(四)以精细理念提升管理水平。坚持按照“重心下移、以块为主、条块结合、责权明晰、长效管理”的原则,理顺市、区、街城市管理体制;推行城市网格化管理,将城区细化为280个工作网格、4706个单元网格,把精细化管理植入城市运行管理的“肌体”;整合“数字城管”系统,集中打造城市数字化管理平台,确保城市建设推进到哪里,城市管理就跟进到哪里,管理体制就覆盖到哪里。

(五)以城乡统筹推动协调发展。坚持跳出农村建设农村、转移农民富裕农民、调整农业发展农业,大力推进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发展、生态环境和管理体制一体化。全市乡镇规划全面完成,村庄规划覆盖率达到75%。各县(市)均建立了大型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98个乡镇农村垃圾收集处置体系建设基本完成。投入1.36亿元,加固及重建、新建校舍25万平方米,涉及学校432所。农产品加工业成为工业增长的重要动力之一,连续五年保持20%以上增速。促进农村公共服务全覆盖,完成137所乡镇卫生院新改(扩)建和1366个行政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

建设生活富足、文明和谐的幸福家园是长沙科学发展的价值追求。长沙坚持民生为先,高度重视群众切身感受,解决群众切身利益问题,大力优化公共服务,群众幸福感显著增强。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科学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近年来,长沙始终坚持工作重心、公共财力、重大项目向民生集中、向民生保障倾斜,从群众身边的事情做起,从群众不满意的地方改起,民生改善效果显著。

居民收入更加富足。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7年的15711元增加到2011年的26451元,年均增长13.9%,跻身全国省会城市前六名,并在中部省会城市中排名第一;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万元大关,连续5年超过城镇居民收入增幅。

弱势群体更具保障。城乡低保家庭应保尽保,特困家庭子女免费入学,2008年以来,三次上调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全市60周岁以上老年人每月享受基础养老金,累计发放低保金15.8亿元,发放各类救助金5.7亿元,医疗救助8.4万人次。

群众生活更有尊严。高度关注群众切身感受,住房难、看病难、读书难、就业难等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迫切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妥善解决群众信访问题,成为“全国社会管理创新示范试点城市”,公众安全感测评水平连续5年位居全省第一,被评为“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城市”。

(一)持续增强保障能力。坚持公共财政取向,每年新增财力的70%以上用于民生领域,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和保障力不断拓展和提升。率先在中部地区建立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率先在全国将女满55周岁、男满60周岁的被征地农民按城镇企业退休人员标准享受养老、医疗保险政策待遇,实现城乡养老保险全覆盖;建立和完善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对象社会救助长效机制,每年投入500万元资助特困家庭子女上大学;发展慈善事业,慈善基金达1.3亿元,居中西部省会城市首位。初步建成区、街道、社区三级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形成独具长沙特色的“养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

(二)不断提升安居水平。紧紧围绕加快实现“人人享有住房保障,家家拥有一套住房”的目标,率先实行经适房货币补贴改革。截至2011年底,累计发放经适房货币补贴资金179887.6万元,补贴23819户;建设城镇保障性住房410908套,共计面积3319.69万平方米;38.42万户住房困难家庭,共计97.32万人搬进新居,城市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3.1平方米(图表6)。无房户、住房困难户廉租房补贴分别提高到160元和80元,基本满足租房需求。

(三)着力塑造精神家园。十年矢志不渝,深入开展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活动,2011年成功摘取全国文明城市桂冠。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坚持以文化惠民工程为重点,启动和完成了一批重大文化项目建设,推动文化产品、文化设施、文化服务向基层倾斜、向农村覆盖,全面完成示范性乡镇综合文化站、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农家书屋、广播电视户户通工程建设。文化体制改革全面推进,文化产业蓬勃发展,原创动漫总量居全国第一。坚持以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目标,弘扬“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长沙精神,广泛开展“雷锋家乡学雷锋”活动,志愿服务者队伍达140万人。

(四)协调发展社会事业。坚持新增财力更多向民生领域倾斜,连续实施省市实事工程,发展社会事业,完善公共服务,群众生活质量不断提高。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试点实施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完成137所乡镇卫生院新改(扩)建和1366个行政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深入推进教育强市,有力保障校舍安全、校车安全,全面完成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任务,城乡义务教育“一费制”全免,取消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寄宿费,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率先在全国免费向市民开放城市公园(景区),节假日开放校园体育设施、图书馆;率先建设食品安全城市,食品安全总体状况处于绿色区域。

(五)全面构建和谐社会。健全信访责任体系,联网受理群众信访、联网调解群众诉求、联合办结信访积案的“一健三联”工作机制,5年来全市共调处各类矛盾纠纷17万余起,调处成功率达98.7%;开展“治安、治差、治堵、治难”专项行动,推进全国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完善诉求表达、矛盾化解、社会防控、管理应急、风险管理、舆论引导等机制,社会治安形势总体平稳。

近年来,长沙经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率先发展,这是市委、市政府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生动实践,是全市人民团结拼搏、奋发进取的丰硕成果。生动的实践为未来发展提供了诸多启示。

必须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全面推进改革创新。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路决定出路。我们始终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思想大解放,将解放思想贯穿于发展的全过程。2008年,启动“解放思想,创业富民”活动,广大干部发展眼光不断拓展,专业素养明显提升,干事创业热情得到激发。科学发展是一项探索性的实践,决定了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只有矢志不渝地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才能不断把握新的历史机遇,实现一次又一次新的跨越。

必须始终坚持“两型”发展,大力转变发展方式。大力转变发展方式,推进两型化发展,是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我们抢抓“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的历史机遇,先行先试,敢闯敢试,探索建立符合科学发展的新体制、新制度,推动经济转型和城市转型。只有主动转变发展方式,紧紧依靠科技进步,抢占发展制高点,实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才能实现长久的可持续发展,在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必须始终坚持勇于担当,积极破解发展难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届政府有一届政府的担当。我们始终坚持又好又快、率先发展,不急功近利,不搞面子工程,着力突破土地、融资、人才等要素瓶颈,先后实施一批打基础、利长远的重大项目,经受住了新世纪以来最为严峻的国际金融危机和百年一遇的冰灾、特大洪灾等自然灾害的考验。只有珍惜人民赋予的权利和服务的机会,不回避矛盾,不畏惧困难,不计较个人得失,才能从群众中获得力量、吸取智慧,战胜各种困难。

必须始终坚持民生为先,切实维护群众利益。建设人民满意的政府是我们的最高追求。我们始终坚持把群众呼声作为决策基础,把群众需求作为工作导向,把群众满意作为根本标准,高度重视群众切身感受,将公共财力主要用于改善民生,努力为民众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民众幸福指数不断攀升,连续四年被评为“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只有真心实意地为群众办事,才能赢得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必须始终坚持精细管理,持续提升行政效能。高效廉洁的政府必须靠法律、制度和程序来保障。我们在城市建设、政府投资、公共财政、资源管理等重点领域大力推行精细化管理,坚持以制度管人管事管权,把大事干对、小事干好,实现用同样的钱干更多的事,同样的人提供更好的服务。只有不断加强和改进政府管理,政府的行政效能和服务水平才能不断提高,群众对政府的满意度才能不断提升。

城市发展需要正确的战略思想指引,科学发展是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旗帜。长沙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我们要坚定不移地按照率先建成两型城市和实现全面小康的总体要求,大力推进城市国际化、产业高端化、城乡一体化、发展两型化、管理法治化步伐,努力实现新时期的新跨越。

作者:长沙市人民政府研究室

节能建筑风险管理论文 篇3:

绿色建筑在施工管理中的应用

摘要: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建筑行业的迅速发展,随着可持续发展观念和节能环保观念的提出,建筑发展过程中也开始重视绿色施工理念。建筑工程的管理过程中,实施项目管理具有重要的作用。随着建筑项目管理经验的不断增多,对绿色施工理念具有更加深刻的理解。本文简述绿色施工,分析绿色施工理念在建筑项目中的实践应用。

关键词:绿色建筑;施工管理

引言:绿色施工理念的提出,符合我国绿色建筑的建设和发展,是促进我国建筑行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建筑项目的建设过程中,应用绿色施工理念具有重要的作用,可以有效提高建筑的施工质量和施工水平,实现节约能源和绿色环保的观念,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要求,有利于促进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

1简述绿色施工

1.1绿色施工定义。绿色施工主要是在建筑工程的建设过程中,以保证建筑项目的施工安全和施工质量作为前提条件,通过对先进科学管理技术的应用,最大程度的实现对能源资源的节约,减少建筑项目施工对周围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

所进行的一项施工活动。在建筑项目的绿色施工过程中,需要坚持节能、节材、环境保护和节水的施工原则和施工要求。

1.2绿色施工的认识。根据相关的统计资料显示,建筑项目的施工会对环境造成较大的影响。例如,我国建筑业所产生的物资消耗数量比较大,占我国全部物资消耗总量的15%,造成的环境污染在全部污染中也占34%的比例。而且,建筑

项目施工还会造成土壤的流失和侵蚀,加大流域或者洪水的灾害,产生的施工噪声也是一项严重的公害。相对于传统的文明施工来说,绿色施工则包括更多的内容。文明施工的内容主要是指安全卫生、消防治安和场容场貌等;绿色施工的内容主要包括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节能与能源利用、施工管理、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地与施工用地保护和环境保护等。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全面体现出绿色施工理念,涉及到可持续发展的不同方面,需要全面考虑和应用。

1.3绿色施工的作用。绿色施工是建筑项目实施风险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建筑施工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建筑施工的生产环境具有多变性和不可预估性特点,存在一定的风险。而且,建筑施工的生产点比较多,面积比较广,施工线比较

长,面临的外部环境比较复杂,变化较多。所以,存在很多的既往污染和突发事件等潜在风险,需要建筑企业加强项目风险管理。绿色施工是建筑项目实施风险管理过程中,一项重要的措施,可以有效减少、转移或者分散环境风险。

2绿色施工理念在建筑项目中的实践应用

2.1工程概况。某建筑工程项目,总建筑施工面积为43903m2,建筑施工结构为剪力墙结构。建筑地上层数为32,地下层数为1层,总的建筑高度为95.4m。对该项建筑工程项目进行验收,验收内容主要是文明工地验收、优质结构工程验收和绿色示范工程验收。根据调查显示,建筑工程项目的建设施工过程中,没有出现安全生产死亡责任事故、传染病、食物中毒和重大质量事故等。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施工完全符合绿色建筑施工“四节一环保”的要求,无违反法律法规和施工扰民行为等。

2.2绿色施工组织管理。建筑工程项目的管理过程中,管理目标是符合绿色施工要求,成为新技术应用示范工程,符合文明工地和绿色示范工程的验收要求。为了保证建筑工程项目绿色施工目标的顺利实现,建筑工程项目管理部门成立了绿色施工领导小组,以建筑施工项目经理为主,带领建筑工程项目不同职能部门工作人员共同参与,并且明确参與工作人员的不同职能,在绿色施工领导小组的指导下,分期分阶段实现绿色施工目标。在绿色施工管理中,明确管理目标,建立健全组织机构之后,需要严格按照我国绿色施工管理的相关规范和标准,对项目管理的关键环节进行明确划分,对施工技术和管理措施进行不断完善,实现建筑工程项目科学合理的绿色施工策划。

2.3大气污染控制。建筑工程项目的绿色施工过程中,为了充分体现出绿色施工理念,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需要做好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节能与能源利用、施工管理、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地与施工用地保护和环境保护等工作。环境保护过程中,对大气污染的控制也是一项重要的措施。下面以对大气污染的控制为例,简述该建筑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对绿色施工理念的应用。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现场,应该保证超过2.5m的砖砌体围墙高度。在该项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现场的围墙周边,种植了法国梧桐等树木,可对大气污染和道路中扬尘进行有效防止,实现对建筑工程项目大气污染的控制。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现场还设置了固定的垃圾临时存放点,存放时对垃圾进行了分类,可分级存放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并且,项目管理部门在各个区域或者楼层都设置了垃圾收集点。在清理施工垃圾的时候,应用的是密闭式垃圾车清运,并且适量洒水,减少了垃圾处理中产生的扬尘污染。

2.4施工噪声污染控制。噪声污染是建筑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产生的一项公众危害,在绿色施工的过程中,需要对其进行控制。建筑工程部项目施工管理部门可以在现场施工过程中,可以通过对施工现场的合理安排、限时、封闭、降噪围帘等措施,以有效的减轻噪声,避免对周围环境造成的严重影响。同时,建筑工程项目管理部门应该加强对设备维护的保养,严格按照我国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中的相关规定进行管理。在建筑工程项目管理过程中,产生噪声的设备包括不同的种类,例如电锯、混凝土拖式泵、大型空压机和电刨等设备,在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过程中,会产生较强的噪声,可以通过在封闭作业棚里操作等措施有效控制噪声污染。为了保证对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现场噪声污染的有效控制,可在建筑工程项目施工场地配备噪声分贝仪,对噪声污染进行及时测量,如噪声污染超过建筑工程项目施工规定值,应及时采取相关措施进行处理,减小噪音污染。

2.5固体废弃物控制。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固体废弃物。为了实现建筑工程项目的绿色施工,需要对固体废弃物进行控制。在存放建筑工程项目施工危险废弃物的时候,需要保持封闭,并且对有害固体废弃物进行明确标识。对建筑工程项目施工中的危险固体废弃物进行收集,当达到一定的数量之后,需要派专门人员运输到环保局指定的危险固体废弃物处理单位实现处理。

3总结

综上所述,绿色施工理念在建筑工程项目中应用,可以提高建筑功能项目的节能环保作用,降低对资源能源的消耗,具有重要的作用。全面了解绿色施工,采取有效的措施实现绿色施工理念在建筑工程项目施工中的有效应用,才能促进建筑工程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何瑞丰,赵泽俊.我国绿色施工的发展现状与实施途径[J].广西工学院学报,2007,(S1).

[2]王志荣.绿色管理理念在建设项目环境管理中的应用[M].华南理工大学,2010.

[3]叶兵.浅论如何实施工程项目绿色施工[J].中华建设,2010,(2).

[4]卢骏.项目管理理念在建筑工程实践中的应用[J].管理观察,2009,54(19):56~56.

作者:武丽娜

上一篇:语文标点符号表达论文下一篇:步进电机控制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