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制度预算会计论文

2022-04-19

摘要:《政府会计制度》的实施开创了“财务会计和预算会计”平行记账的双重核算新模式,进一步加强了政府会计与企业会计的衔接,促进了政府会计真实、全面的展现财务状况。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会计制度预算会计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会计制度预算会计论文 篇1:

事业单位执行《政府会计制度》预算会计科目新旧衔接初探

[摘    要] 《政府会计制度》自2019年1月1日起全面实施,由于《事业单位会计制度》部分核算采用权责发生制,各项结转(余)、事业基金和专用基金科目余额中存在权责发生制的影响,加之有些单位会计核算中存在差错,导致现有预算结余类科目余额与资金结存数差异较大,加大了预算会计类科目新旧衔接难度。文章通过预算会计新旧衔接目标和新旧会计核算基础差异对比分析,探索各项差异因素对预算结余类会计科目的影响,提出预算会计科目新旧衔接路径,为有效解决事业单位新旧衔接中面临的实际问题提供参考。

[关键词] 政府会计;预算会计科目;新旧衔接;路径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9. 11. 050

0      引    言

《政府会计制度》已经出台,要求各行政事业单位自2019年1月1日起执行,会计科目新旧衔接成为日后准确提供财务报告和决算报告的关键。通过研究发现,事业单位预算会计科目新旧衔接比较复杂,不但要将原来净资产类科目及余额衔接到新制度下的预算结余类科目,还要确认“资金结存”明细科目及期初余额,衔接中除了要剔除权责发生制的影响因素外,还要考虑以往错误核算产生的影响。本文通过对比各新舊会计科目核算基础差异,以及原制度下会计确认对预算收入、预算支出影响,揭示预算会计科目衔接逻辑关系,采用追溯调整的方法,正向做出新旧衔接。

1      事业单位预算会计科目新旧衔接目标

事业单位预算会计科目新旧衔接工作目标就是将原权责发生制核算基础确认的净资产类科目余额,调整成为收付实现制下的相关预算结余类科目及期初余额。为了达到准确衔接目标,需要对原《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下所确认的“事业基金”“财政拨款结转”“财政拨款结余”“非财政补助结转”“专用基金”和“经营结余(借方)”项目进行分析,将权责发生制影响因素予以剔除,也要将错误核算因素予以纠正。

2      新旧会计制度核算基础差异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财会[2012] 22号)规定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但部分经济业务或者事项采用权责发生制。而《政府会计制度》规定预算会计采用收付实现制。这属于会计政策的重大变更,需要对预算类会计科目进行追溯调整。

两种核算基础对会计要素计量影响较大,预算会计主要受影响的科目有“财政补助结转”“财政补助结余”“非财政补助结转”“非财政补助结余”“专项结余”和“经营结余”(借方余额),而各影响因素又要在未完全采用收付实现制核算基础核算的会计科目中分析查找,主要包括 “短期投资”“存货”“其他应收款”“预付账款”“应收账款”“应收票据”“其他应付款”“应付账款”“应付票据”“预收账款”“短期借款”“长期借款”“长期应付款”“事业基金”和“专用基金”等科目。

3      各相关科目对预算结余影响因素调整

通过对相关科目账面余额进行分析,对照收付实现制要求,确定调增调减因素,确认预算结余类科目期初余额,具体情况如下。

3.1   短期投资对预算结余的影响

(1)对短期投资账面余额划分。通过分析短期投资资金占用情况,分为 “财政补助资金购入”“非财政补助专项资金购入”“非财政非专项资金购入”和“非资金购入”四种情况。

(2)调整相关预算结转结余。将前三项对应调整预算结余科目,具体调整路径见表1。

(3)后续预算会计处理。出售短期投资或到期收回短期投资(国债)时,用财政资金投资的,财务会计登记 “应缴财政款”科目,预算会计不做处理;使用非财政资金投资,财务会计登记的同时,预算会计还要登记“资金结存”、“其他结余”、“投资预算收益”等科目。

3.2   存货对预算结余的影响

(1)对存货账面余额划分。对分析存货资金占用情况,分为 “财政资金购入”“非财政专项资金购入”“非财政非专项资金购入”和“非资金购入”四种情况。

(2)调整相关预算结转结余。将前三项对应预算结余科目,具体调整路径见表2。

(3)后续业务预算会计处理。后期存货使用领用或处置时,预算会计不做业务处理。

3.3   其他应收款对预算结余的影响

(1)对其他应收款账面余额划分。分析其他应收款资金占用情况,分为 “财政资金预付”“非财政专项预付”“非财政非专项预付”和“需要收回”四种情况。

(2)调整相关预算结转结余。将前三项对应预算结余科目,具体调整路径见表3。

(3)后续预算会计处理。其他应收款取得票据核算时,如不发生新的资金收支业务,预算会计不做会计处理,如收回资金,预算会计在登记“资金结存”的同时,也对应登记相关结转余科目,如支付资金,预算会计按资金支付额,登记相关预算支出类科目。

3.4   预付账款对预算结余的影响

(1)对预付账款账面余额划分。分析预付账款资金占用情况,分为 “财政资金预付”“非财政专项预付”和“非财政非专项预付”三种情况。

(2)调整相关预算结转结余。将此三项对应调整预算结余科目,具体调整路径见表4。

(3)后续预算会计处理。预付账款取得票据核算时,如不发生新的资金收支业务,预算会计不做业务处理,如收回资金,预算会计在登记“资金结存”的同时,也对应登记相关结转余科目,如支付资金,预算会计按资金支付额,登记相关预算支出类科目。

3.5   应收账款(应收票据)对预算结余影响

(1)对应收账款账面余额划分。分析应收账款资金占用情况,分为 “已列非财政专项”“已列其他预算收入”和“发生时不计入预算收入”三种情况。

(2)调整相关预算结转余。将前两项对应调整预算结余科目,具体调整路径见表5。

(3)后续预算会计业务处理。后期应收账款收回资金核算时,在原始确认金额范围内,预算会计登记“资金结存”的同时,登记“非财政补助结余”或“经营结余”。

3.6   长期投资对预算结余的影响

(1)对长期投资账面余额划分。分析长期投资资金占用情况,分为 “事业基金未转出现金支出方式”“事业基金已转出现金支出方式”和“非现金资产交换方式取得”三种情况。

(2)调整相关预算结转结余。将首项对应调整预算结余科目,具体调整路径见表6。

(3)后续预算会计处理。长期投资处置收回资金时,在原始确认金额范围内,预算会计登记“资金结存”的同时,登记“非财政补助结余”,超过确认额部分,登记 “其他结余”或“投资预算收益”科目。

3.7   应付账款(应付票据)对预算结余的影响

(1)对应付账款(应付票据)账面余额划分。分析对应付账款(应付票据)资金来源情况,分为 “已列支出的财政资金应付”“已列支出的非财政专项应付”“已列支出的非财政非专项应付”和“发生时未计入预算支出”四种情况。

(2)調整相关预算结转结余。将前三项对应调整预算结余科目,具体调整路径见表7。

(3)后续预算会计处理。支付应付账款(应付票据)资金时,预算会计按当期发生业务处理。

3.8   其他应付款(应付职工薪酬)对预算结余的影响

(1)对其他应付款(应付职工薪酬)账户余额划分。分析其他应付款(应付职工薪酬)资金来源情况,分为 “已列支出的财政资金应付”“已列支出的非财政专项应付”“已列支出的非财政非专项应付”和“与支出无关的其他应付”四种情况。

(2)调整预算结转结余。将前三项对应调整预算结余科目,具体调整路径见表8。

(3)后续预算会计业务处理。支付其他应付账款资金时,预算会计按当期发生业务处理。

3.9   预收账款对预算结余的影响

(1)对预收账款账户余额划分。分析预收账款资金来源情况,分为 “预收非财政专项资金”和“预收非财政非专项资”两种情况。

(2)调整预算结转结余。将两项预收资金对应调整预算结余科目,具体调整路径见表9。

(3)后续预算会计处理。后期预收账款结算时,如发生资金退回,在原确认金额范围冲减相关预算结余科目,同时减少资金结存。如继续收到资金,原确认的金额预算会计不做处理,新收到的额度按当期发生业务处理。

3.10   借入资金(短期借款、长期借款、长期应付款)对预算结余的影响

(1)对借入资金账户余额划分。分析借入资金支出和结余情况,分为“已列财政补助支出”、“已列非财政专项支出”、“已列其他资金支出和未列支结余资金”三种情况。

(2)调整预算结转结余。将三项借入资金对应调整预算结余科目,具体调整路径见表10。

(3)后续预算会计处理。后期借入资金偿还时,预算会计按当期发生业务处理。

3.11   专用基金对预算结余的影响

(1)对专用基金账户余额划分。分析专用基金来源情况,按收付实现制标准划分为“未收现的专用基金”和“已实现的专用基金”两种情况。其次,将“未收现的专用基金”对应调整预算结余科目。具体调整路径见表11。

(3)后续预算会计处理。此处专项结余以零为限,如出现借方余额,调入非财政补助结余科目,以后发生专项结余支出,按当期业务处理。

3.12   经营结余对预算结余的影响

上述对经营结余有关因素进行归纳调整,经调整后仍是借方余额的,调整为新制度下 “经营结余”科目余额,如调整后是贷方余额,调整为新制度下“非财政补助结余”科目余额。

3.13   事业基金对相关结转余的影响

“事业基金”科目全额对应“非财政补助结余”科目,上述对各项资产、负债和各项结转余科目中涉及事业基金因素均做了增减项调整,但事业基金科目中也存在诸多非现金流入性累计因素,比如合并、分立等,如有大额非现金流入性增项,在调整时还应考虑。

4      “资金结存”科目期初余额的确认

资金结存科目作为预算结余的对应项目,反映各项预算结余的构成。反映会计主体纳入预算管理的资金流入、流出、调整和滚存等情况。各项预算结转结余期初余额确认汇总之后,根据“财政应返还额度”确认“资金结存—财政应返还额度”科目期初余额,各项预算结转结余期初余额确认汇总与“资金结存—财政应返还额度”科目期初余额之间的差额,确认为“资金结存—货币资金”科目期初余额。具体见表12。

5      结    论

综上,想要准确做好事业单位《政府会计制度》预算会计科目新旧衔接,必须对《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与《政府会计制度》中预算会计核算基础进行差异分析,对2018年12月31日净资产类会计科目余额中权责发生制因素或核算差错进行追溯调整,根据数据逻辑关系确定对预算结余科目的影响金额,确定预算结余科目期初余额,从而确定资金结存科目金额,达到准确衔接的目的。

作者:林爱国

会计制度预算会计论文 篇2:

政府会计制度下财务与预算会计差异项分析

摘 要:《政府会计制度》的实施开创了“财务会计和预算会计”平行记账的双重核算新模式,进一步加强了政府会计与企业会计的衔接,促进了政府会计真实、全面的展现财务状况。新制度的实施给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工作带来了全新的机遇和挑战,核算难度和复杂性都有所增加,文章将针对“双报告”模式下财务会计与预算会计差异项的调节做具体分析,为行政事业单位开展财务和预算会计工作提供更多的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财务会计;预算会计;差异项;双报告;平行记账

DOI:10.13939/j.cnki.zgsc.2022.06.035

1 引言

财政部印发的《政府会计制度——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科目和报表》(财会〔2017〕25号,以下简称《制度》)分为五部分,其中第五部分“报表编制说明”中、第八部分“附注”中、第六部分“本年盈余与预算结余的差异情况说明”中规定了将年度预算收入支出表中预算结余调整为“本期盈余”,从而更直观地反映出在“双基础”模式下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衔接。下面就该衔接方法进行分析,以更好的帮助行政事业单位找到核对方法,杜绝漏记或者错记财务会计或预算会计分录的情形。

2 财务会计与预算会计差异项的产生

首先,财务会计和预算会计差异项的产生无非两种原因,一是收入上的差异,财务会计和预算会计一方确认收入,而另一方不确认收入,例如:按照收入确认原则确认应收款项、收到预收账款等;二是支出上的差异,财务会计和预算会计一方确认费用或者支出,另一方不确认费用或者支出,例如按照工程进度确认应付款项、支付预付账款、购入资产以及计提折旧和摊销等。以上两种情况就会产生预算结余和本年盈余之间的差异,归结原因,主要是“双基础”核算模式的存在,如何用好“双基础”并实现准确衔接是要把握的主要内容。

3 产生差异项的原因探究

(1)收入确认的时间不同导致的差异项。由于“双基础”的存在,财务会计按照权责发生制,在符合收入确认条件时,即使款项没有收到也确认收入的实现,而预算会计采用收付实现制,收到款项即使不符合收入的确认条件也确认预算收入的实现,由于确认时间的不同导致了两者的差异,需要分情况列示在不同的差异调节项下。

(2)接受非货币性资产捐赠导致的差异项。当政府主体接受非货币性捐赠时,即收到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存货等捐赠时,财务会计在确认资产的同时确认捐赠收入,而该项业务增加的是非货币性资产,并未产生现金的流入,故预算会计不确认预算收入,此时两者就出现了收入上的差异,在日常财务工作中要进行差异性登记,在期末做差异情况说明时做调增预算结余处理。

(3)支出时间不同导致的差异项。政府主体按照购货、服务合同或协议规定预付给供应单位的款项、按照合同规定向承包工程的施工企业预付的备料款和工程款以及应确认的应付款项,财务会计计入预付账款、应付款项,并不计入费用,而按照收付实现制的要求,预算会计计入预算支出,由于确认时间的不同导致了两者的差异,需要分情况列示在不同的差异调节项下。

(4)构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导致的差异项。政府主体自建房屋建筑物、购入需要安装的设备等通过在建工程进行核算,无须安装的设备等直接计入固定资产,取得的专利技术、软件等通过无形资产进行核算,均不涉及费用科目,而预算会计则计入资本性支出,由此产生财务会计与预算会计的差异。值得注意的是,为检查资本性支出科目金额是否正确,需要对该科目进行勾稽校验。构建固定资产等的资本性支出一般情况下应与资本性支出科目发生额一致,并与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的增加额一致,但也有特殊情况。例如,工程按照合同已施工完毕验收合格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并符合固定资产确认条件,但为了保证施工质量,通常会将合同金额的5%~10%作为保证金暂不支付,质保期满无质量问题时再予以支付。该项尾款通过其他应付款进行核算,虽然增加了固定资产,但并未产生现金流出,固定资产的增加额与资本性支出的发生额存在差异。同时,质保期满支付尾款时,虽然从形式上看为支付应付款项的支出,按照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实际上为构建固定资产的资本性支出,实际业务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分析。

(5)计提的折旧费用和摊销费用导致的差异项。政府主体按照权责发生制的要求,需要根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的使用寿命和使用状态等确定计提折旧方法以及折旧、摊销年限,并按月计提折旧和摊销,以更好地反映单位资产的真实价值,在财务会计上确认为业务活动费用、单位管理费用等的同时确认累计折旧和累计摊销,但由于并未产生现金支出,预算会计无须确认预算支出,导致了财务会计与预算会计的差异项。

(6)确认的资产处置费用(资产处置价值)產生的差异项。政府主体经过对闲置的固定资产进行审核、鉴定以及会议决议,按照授权及审批权限报送主管部门或财政部门审批后对资产进行处置时,处置资产净值转入资产处置费用。由于该项处理未产生现金流出,预算会计无须确认,因此会出现财务会计与预算会计的差异项。

(7)偿还借款本息支出产生的差异。政府主体偿还长、短期借款的本金,在财务会计上作为负债的减少,而预算会计均计入预算支出,即债务还本支出,由此一来,财务会计和预算会计会产生差异项。政府主体偿还借款利息支出需分情况。对于短期借款以及分期付息到期还本的长期借款产生的利息支出,在财务会计上计入应付利息,而对于到期一次还本付息借款的利息,在财务会计通过计入长期借款核算。当政府主体支付借款利息时,财务会计减少应付利息、长期借款等科目,预算会计则计入其他支出,由此一来,财务会计和预算会计会产生差异项。

(8)其他差异事项。例如,个人所得税的核算一般采用当月扣款下月上缴税务的方式进行,计提和缴纳存在时间差异,财务会计中业务活动费用或单位管理费用科目中体现的是计提金额,预算会计体现的则是实际缴纳金额,两者在时间上存在差异。从全年看来,一般情况下两者的差额应为应缴税费-应缴个人所得税的年初年末差额,体现为其他差异事项。计提坏账准备时,财务会计需要将计提的坏账准备确认为其他费用,预算会计上由于未产生现金的流出,故不予以确认预算支出,体现为其他差异事项。

4 会计期末调节差异项的作用

(1)调节差异项有助于展现财务会计与预算会计平衡关系。在新政府会计制度下,将形成财务会计和预算会计两套报表,财务会计报告可以反映单位成本管理情况,奠定后期财务管理基础;预算会计报告可以反映资金收支情况,体现政府主体预算执行力。财务会计要素和预算会计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财务会计要素分为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费用,预算会计分为收入、支出和结余,差异项的调节恰好反映的是财务会计和预算会计之间在“双基础”核算模式下的差异,即预算会计上的部分支出可能体现为财务会计上的资产,预算会计上的部分收入可能体现为财务会计上的负债,虽然存在差异但又相互联系。

(2)调节差异项有利于发现错记、漏记分录。在《政府会计制度》实施导致核算难度增加的大背景下,差异项的调节有助于发现在“平行记账”下错记、漏记分录的现象。例如,预算会计中资本性支出的金额是否正确与固定资产增加存在密切关系,调节的过程中可以发现是否存在资本性支出计入商品和服务支出的现象。又如,采用备用金制度的单位,工作人员出差暂借的备用金报销时是否漏记预算支出等。通过差异项的调节,很容易检查出日常会计处理中发生的错记、漏记问题。

5 《政府会计制度》实施的建议

(1)加快预算管理一体化建设。财政部于2020年2月27日印发了《关于印发〈预算管理一体化规范(试行)〉的通知》(财办〔2020〕13号)(以下简称《规范》),将信息系统的建设与规范制度的实施进行了紧密的结合,利用各个模块全过程管理预算的各个环节,规范各环节操作流程。在实施预算管理一体化过程中,要进一步认识到推进预算管理一体化有助于完善现代预算制度、深化预算制度改革、完善财政基础工作。部分省市作为预算管理一体化第一批试点省市,按照《规范》和技术标准克服了重重困难,完成了一体化上线工作,做到了从项目库储备到预算编制再到预算执行的有效衔接。接下来,建议财政部门加快预算一体化实施进程,进一步将会计账务处理与预算执行有效衔接,为政府会计制度的实施提供信息化手段,进一步规范业务处理流程,明确账务处理标准。

(2)加强基层财务团队建设。作为《制度》执行的实施者,基层单位财务团队业务水平对政府会计制度的实施起到了重要作用。从目前看,基层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人员存在老龄化现象,受多年来收付实现制的影响,与《企业会计准则》等的规定脱节严重,对资金的流动关注度较高,而对财务会计信息质量关注度较低,对“双基础”“双报告”模式缺乏深入的思考,执行力相对较差。为扭转这一现象,建议各基层单位注重财务团队的建设,扭转财务“报销”“记账”的固定思维模式,赋予财务人员更多的管理思维,为管理层决策提供更多帮助。

(3)加强政府监督和指导。目前,财政部门对基层单位《政府会计制度》实施的指导大多还停留在培训层面,更多地强调会计事项如何处理,而忽视了思维模式的培养,地方财政部门应加强对基层单位的监督和指导,通过人才交流、实地走访、检查督查等相结合的方式发现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技术手段发现基层单位账务处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指出以便更好地解决问题。

6 结论

《政府会计制度》的实施促进了财税体制深化改革,有效提高了政府会计信息质量,促进了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水平的提升,对全面实施绩效管理等起到了重要作用。在编制决算和财务报告前对差异项进行登记调节,是保证财务会计与预算会计分录不错不漏的重要手段,是对“双基础”下两者衔接的有效说明,只有调节无误后才能进一步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为领导决策和信息公开提供可靠依據。

参考文献:

[1]财政部.政府会计制度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科目和报表——财会[2017]25号[EB/OL].[2017-10-24].http://www.wellcpa.com/page92?article_id=202.

[2]王艳.浅析政府会计双体系平行记账模式[J].财会学习,2019(3).

[3]财政部会计司.有关负责人就印发《政府会计制度——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科目和报表》答记者问[J].交通财会,2017(12):6-10.

[4]财政部. 关于印发《预算管理一体化规范(试行)》的通知——财办〔2020〕13号[EB/OL].[2020-02-27].http://yss.mof.gov.cn/zhengceguizhang/202004/t20200427_3505442.htm.

[5]谢岗.新政府会计制度下财务会计和预算会计记账差异的应用探讨[J].财经界(学术版),2019(25).

作者:王飞

会计制度预算会计论文 篇3:

高校实施政府会计制度财务会计与预算会计逻辑关系研究

【摘要】  政府会计制度改革对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产生了重大影响,如何使政府会计制度在高校有效落地、顺利实施,是每一位高校会计人员需要思考的问题。文章尝试从财务会计与预算会计逻辑关系的视角,来探讨高校在实施政府会计制度过程中,如何建立财务会计与预算会计适度分离并相互衔接的具体依存关系。

【关键词】  高校;政府会计制度;逻辑关系

2017年10月24日,《财政部关于印发<政府会计制度——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科目与报表>的通知》明确要求,自2019年1月1日起行政事业单位全面实施政府会计制度。此次政府会计制度改革的重点是以“政府会计准则+制度”的模式,通过双基础、双要素、双分录等措施,来建立财务会计与预算会计适度分离并相互衔接的政府会计核算体系,重构了政府会计规则和模式,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有重大的创新和突破,同时也标志着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改革进入了一个新时期。本文尝试从财务会计与预算会计逻辑关系的视角,来探讨高校在实施政府会计制度过程中,如何建立财务会计与预算会计适度分离并相互衔接的具体依存关系。

一、财务会计与预算会计的关联关系

(一)财务会计与预算会计适度分离并相互衔接

《政府会计准则——基本准则》构建了“双功能、双基础、双报告”的政府会计核算体系,建立了财务会计与预算会计适度分离并相互衔接的政府会计核算模式。通过平行记账使财务会计的5个要素(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费用)与预算会计的3个要素(预算收入、预算支出、预算结余)在一套会计核算系统中,实现经济业务按照财务会计要素和预算会计要素同时进行的双功能会计处理。

(二)财务会计与预算会计反映和监督的目标不同,信息使用者的需求不同,进而采取的核算基础也不同

财务会计主要反映和监督政府会计主体财务状况、运行情况和现金流量等,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对政府会计主体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或者事项进行会计核算;预算会计主要反映和监督预算收支执行情况,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对政府会计主体预算执行过程中发生的全部收入和全部支出进行会计核算。

(三)财务会计与预算会计都对经济业务进行核算,但核算的范围不同

财务会计针对每一笔经济业务或经济事项进行全面核算,而预算会计只针对纳入部门预算管理的现金收支业务进行核算。财务会计是全口径地反映经济业务或经济事项,预算会计是小口径地反映部分经济业务或经济事项。

二、财务会计与预算会计的平衡关系

(一)财务会计与预算会计的平衡

1.收入的平衡关系。收入+预收+应交增值税(销项)=预算收入+应收。

2.支出的平衡关系。资产(资本化支出)+费用(费用化支出)+预付=预算支出+应付/应缴(含应缴增值税进项等)。

3.资金的平衡关系。(1)资金结存——货币资金=货币资金+其他应收-其他应付-受托代理-资产处置净收入-应交财政款。(2)资金结存——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3)资金结存——财政应返还额度=财政应返还额度。

(二)财务会计与预算会计的具体对应关系

1.财务会计下的“货币资金”与预算会计下的“资金结存”具有对应关系:(1)财务会计下的“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其他货币资金”与预算会计下的“资金结存——货币资金”具有对应关系。(2)财务会计下的“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与预算会计下的“资金结存——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需要保持一致。(3)财务会计下的“财政应返还额度”与预算会计下的“资金结存——财政应返还额度”需要保持一致。

2.财务会计下的“短期投资”“长期股权投资”“长期债券投资”“投资收益”与预算会计下的“投资支出”“投资预算收益”具有对应关系。

3.财务会计下的“收入”与预算会计下的“预算收入”具有对应关系:(1)财务会计下的“财政拨款收入”与预算会计下的“财政拨款预算收入”需要保持一致。(2)财务会计下的“事业收入——教育事业收入”与预算会计下的“事业预算收入——教育事业预算收入”需要保持一致。(3)财务会计下的“事业收入——科研事业收入”“上级补助收入”“附属单位上缴收入”“经营收入”“非同级财政拨款收入”“捐赠收入”“利息收入”“租金收入”“其他收入”与预算会计下的“事业预算收入——科研事业预算收入”“上级补助预算收入”“附属单位上缴预算收入”“经营预算收入”“非同级财政拨款预算收入”“其他预算收入”具有对应关系。

4.财务会计中的“短期借款”“长期借款”与预算会计中的“债务预算收入”“债务还本支出”具有对应关系。

三、财务会计与预算会计的触发关系

随着会计核算模式与记账规则的变化,政府会计制度下以權责发生制为基础的财务会计和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预算会计如何实现平行记账,两套账核算的复杂性以及增大的工作量如何处理,这些问题的解决必须要通过高校财务信息化建设的提高与完善,借助会计核算软件,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符合高校自身实际情况的会计核算体系来实现,从而最大限度地保证财务会计与预算会计的有效衔接,保证会计核算数据的准确性。

高校会计核算系统包括会计科目、经济科目代码、项目代码、收支代码以及资金来源代码等多维度、多样化的信息。财务会计与预算会计必须通过这些信息进行关联,并以财务会计为基础,通过一定的触发规则,找到关键的触发点,设置完成会计核算系统的内置智能引擎,来自动生成预算会计分录。触发规则的设置清楚明晰,财务会计与预算会计的平衡关系才能实现。同时内置两种凭证间的勾稽关系,自动保证财务会计与预算会计之间的内在平衡,从而保证两套会计核算体系的严格平衡。这五类辅助代码的具体实现思路为:

(一)会计科目

财务会计与预算会计的会计科目按照政府会计制度的规定设置和使用,兼顾对外报告信息、对内加强管理以及未来成本核算的需要,尽可能地便于掌握和使用。财务会计一级会计科目的设置,要考虑触发预算会计,这是触发预算会计的关键点。需要考虑财务会计资产负债类会计科目中,哪些要纳入单位预算管理,是否可确认为单位收入,这也是触发预算会计的关键规则。

(二)经济科目代码

财务会计与预算会计的支出经济科目体系庞大,只设置到类,下一级用经济科目代码单独列出来,不再设置支出或费用的二、三级明细科目。这样设置的好处是减少了设置支出经济科目的层级。在查询财务会计与预算会计的支出经济科目时,只需用经济科目代码就可以快速完成。通过单独设置辅助信息,以财务会计的支出经济科目为基础,用经济科目代码来自动触发预算会计费用的经济科目(如表1、表2所示)。

(三)项目代码

项目代码设置是会计核算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会计核算精细化、科学化提供了条件。设置项目代码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在会计核算中既按政府会计制度的有关规定提供必要的会计信息,又能减少不必要的会计科目数量与层次。借助于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通过设置项目信息,获得项目的所属部门、主管部门、经费性质、资金来源等信息,同时可以按照项目进行独立的内部核算或成本归集。

(四)收支代码

财务会计的收入类科目与预算会计的预算收入类科目通过收支代码来进行关联,形成两套科目收入的对照关系(如表3所示)。财务会计的费用类科目与预算会计的预算支出类科目同样通过收支代码来进行对照关联,形成两套科目费用支出的对照关系(如表4所示)。以财务会计的收入类、费用类科目为基础,用收支代码来自动触发预算会计的预算收入类、预算支出类会计科目。

(五)资金来源代码

资金来源代码设置也是会计核算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关功能分类科目、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财政支出和非财政支出等信息的反映,主要通过设置资金来源代码来实现。用资金来源代码这类辅助信息来自动触发预算会计的预算结余类结余、结转科目,同时减少功能分类科目以及基本、项目、财政、非财政的層级,为财政资金会计核算的精细化、科学化提供条件。X

【主要参考文献】

[ 1 ] 财政部.政府会计制度——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科目和报表[S].财会[2017]25号.

[ 2 ] 财政部.关于高等学校执行《政府会计制度——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科目和报表》的衔接规定[S].财会[2018]19 号.

作者:杨洪洲

上一篇:定位理论旅游管理论文下一篇:教案设计素质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