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险参保扩面对策论文

2022-04-15

摘要:有关农民工社会保险的险种、实施等制度或政策层面的设计,不仅关系到农民工切身利益能否得到保护,也关系到农民工“市民化”以及我国和谐社会和全面小康建设能否顺利推进。当前。农民工社保险种选择中的问题,突出表现在工伤和医疗保险覆盖面低,养老保险机制缺乏,失业保险难以实施,生育保险进展缓慢,社会救助层次尚低等方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社会保险参保扩面对策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社会保险参保扩面对策论文 篇1:

阜新市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养老保险的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本课题通过对阜新市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险参保状况的调查问卷资料的深入研究,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了年龄、受教育程度、子女数、身体健康状况、子女教育状况、月收入对灵活就业人员参保的影响程度,并提出了建立灵活就业人员信息管理体制、加大养老保险宣传力度、解决其子女教育问题、提高其收入水平等相关措施。

关键词:灵活就业人员;养老保险;logistic回归;阜新市

引言

阜新是一座典型的资源型城市。近些年来,由于煤炭资源的枯竭,大量煤炭企业关闭破产,大批职工下岗。下岗职工因年龄偏大、技能单一、文化程度低等原因,难以实现正规就业,灵活就业逐渐成为这部分人实现再就业的主要就业方式。

本文以“阜新市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险参保状况”问题研究获取的调查数据为基础,对影响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希望能为政府有关部门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提供参考,促进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基本养老保险。

本次调查的对象是年满16周岁,从事灵活就业的人员,采用分层抽样,似整群抽样方式进行抽样调查。共抽取了阜新市太平区,海州区,清河门区,新邱区,细河区,五个区中的516名灵活就业人员构成样本,问卷的填答采取自填(集中填答)与结构式访问(当访问)相结合的方式,所有问卷均为当场发放,当场收回。实际发放问卷516份,实际收回问卷514份,有效问卷505份,回收率99.61%,问卷的有效率为97.87%。

一、阜新市灵活就业人员养老保险缴费能力影响因素logistic分析

(一)logistic模型设计及说明

在本研究中,灵活就业人员参加社会保险为二分类因变量,协变量为分类变量,符合logistic模型的条件。因此采用此模型对数据进行拟合。本文定义了6个协变量,根据本文的变量定义,构建logistic模型:

ln=a+b1x1+b2x2+b3x3+b4x4+b5x5+b6x6

其中p是在条件xi(i=1,2,3,4,5,6)下参保的概率,a是截距,bi(i=1,2,3,4,5,6)是待估计的参数。

(二)变量选择

本次调查问卷第C2题内容询问您现在是否参加了养老保险,“参加了”定义为1,“曾经参加过或从未参加过”定义为0。根据个人特征及家庭状况从问卷中选择出理论上对灵活就业人员参加社会保险行为有影响的6个自变量,即年龄、受教育程度、身体健康状况、子女数、子女教育状况、工作月收入。选入模型的因变量和自变量的定义(见表1)。

(三)模型分析结果

1.变量的显著性分析。本文使用SPSS17.0中的Binary Logistic进行回归分析,采用基于似然比检验的前进法,进行逐步回归,置信区间为95%。回归的统计结果(见表2、表3)。

从回归的统计结果来看,年龄(x1)、受教育程度(x2)、子女数(x4)的变量显著性水平均小于0.05,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而身体健康状况(x3)、子女教育状况(x5)、月收入(x6)则对灵活就业人员参保行为无显著性影响。

2.模型检验。表4显示了变量逐步筛选过程中的对数似然比卡方检验结果,用于检验回归方程总体情况。从模型的综合检验可知,似然比卡方为49.076,p=0.000,小于显著性水平,说明该模型采用较为合理,因而不能拒绝模型拟合数据很好的假设。

(四)影响灵活就业人员参保因素分析

1.灵活就业人员年龄对参保有较大影响。从表2可以看出,年龄小于40岁的灵活就业人员参保的概率是大于40岁人群的0.353倍,即大于40岁的灵活就业人员参保概率是小于40岁人群的2.833倍。这表明,年龄越大,灵活就业人员越愿意参保。随着年龄的增大,人们的养老防患意识原越来越强,这不利于风险分担和互助共济作用的发挥,产生“逆选择现象”,需要做出相应的政策调整。

2.灵活就业人员受教育程度对参保有显著影响。受教育程度对灵活就业人员的参保行为产生负效应。初中以下的灵活就业人员参保概率是职高、高中以上学历的灵活就业人员的0.469倍,即拥有低学历的人往往不愿意参保,学历越高越容易参保。因而提高灵活就业人员的受教育程度对其参保有很大作用。

3.灵活就业人员子女数对参保影响较大。子女数对灵活就业人员参保行为产生正效应。有一个以下子女的灵活就业人员参保概率是有两个以上子女的灵活就业人员的3.35倍。说明,子女数越少,灵活就业人员参保的可能性越大。子女数量说明一定程度的家庭负担,子女数量多,家庭负担就越重,因而对参保产生了较大影响。

4.灵活就业人员身体健康状况、子女教育状况、月收入状况对参保影响很小。在本次回归分析中,身体健康状况、子女教育状况、月收入状况都没有进入模型。对此,笔者推测:(1)阜新市灵活就业的强劳动性质对该行业的劳动力产生了选择效应,直接将身体健康状况较差的人群排除在外了;(2)灵活就业家庭中子女突破灵活就业的可能性很小,难以寻找正式工作,毕业后收入有限,其家庭经济状况并未得以改善;(3)阜新市灵活就业人员收入水平普遍较低的状况弱化了对其参保行为的正效应,经笔者计算,平均每个灵活就业者每月工作的收入只有941元,扣除基本生活支出外,剩余可支配收入已所剩无几,无力缴纳养老保险费用。

二、解决灵活就业人员养老保险问题的对策

(一)建立灵活就业人员信息管理机制

政府部门进行家庭入户调查,收集灵活就业人员的基本信息,建立信息数据库,并对灵活就业人员进行跟踪记录。对于达到就业年龄的灵活就业人员强制参保;参保确实有困难的中低收入的灵活就业人员,政府应予以一定的补贴或对其进行缴费减免优惠,避免社会保险缴费影响灵活就业人员的基本的、正常的生活。强制参保过程中,工作人员应帮助灵活就业人员树立养老风险意识,使其心甘情愿的参保,避免引起对养老保险制度的偏激性看法、心理上难以接受强制参保。

(二)加大养老保险的宣传力度

由模型可知,灵活就业人员的受教育程度对其参保有较大影响,但本次调查中灵活就业人员的年龄结构偏大,不宜再去提高受教育程度。这就必须加大养老保险的宣传力度,在以往宣传模式的基础上力求突破。一个较好的措施是政府与高等学校进行联合宣传,动员相关专业学生深入其中,为其讲解相关政策,有利于灵活就业人员更好地理解、掌握相关知识,从而推动扩面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政府帮助灵活就业人员解决子女教育问题

虽然模型中验证了子女的教育状况不影响灵活就业人员参保,但子女毕业前和毕业后家庭的经济负担状况相差无几的真正原因在于:子女受教育时成本较大,导致较多灵活就业家庭不能维持教育支出,子女的受教育程度不高,毕业后难以突破灵活就业的限制。本次调查显示,44.6%的灵活就业人员表示子女教育成为家庭的最大支出。抚养子女数量越多,家庭教育支出越多,有限的收入条件下灵活就业人员参保的可能性就越少。

政府帮助灵活就业人员解决子女教育问题,应着重从以下方面入手:(1)改革应试教育,改变目前学校开设补习班、大量订阅学习资料的现状,减少不必要的家庭支出;(2)增加教育福利,对学生的食宿予以一定的补助,同时改善住宿、餐饮的质量,真正减轻家庭的教育负担;(3)培养学生专业知识、相关技能、生存能力,提升其人力资本,突破灵活就业形式。

(四)提高灵活就业人员收入

由于工作收入普遍较低,模型中收入的变化并未对灵活就业人员参保产生较大影响。但普遍提高这部分人群的可支配收入必将促进其参保。提高其收入水平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1)通过加强对灵活就业人员的就业或再就业培训,提高其适应市场化的能力;(2)加强就业服务信息体系的建立,为广大灵活就业人员提供就业信息;(3)对录用大龄劳动者的工业企业,政府为其提供相应的优惠政策,鼓励多录用大龄劳动者;(4)鼓励有能力的灵活就业人员进行自主創业,政府为其提供适当的指导,并提供相应的优惠政策等措施来增加中低层次灵活就业人员的收入。

结论

本文通过分析阜新市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险参保状况的调查资料,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其影响因素。提出了建立灵活就业人员信息管理机制、加大养老保险的宣传力度、政府帮助灵活就业人员解决子女教育问题、提高灵活就业人员收入等措施促进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养老保险,希望以上研究对有关部门解决灵活就业人员的养老保险问题能有所帮助,进而解决灵活就业人员的老有所养问题。

参考文献:

[1]陈德钦,王国辉.阜新市煤炭企业下岗职工养老保险问题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0,(11):162-163.

[2]曾煜.对完善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险制度的思考[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8,(1):50-54.

[3]聂爱霞.失业保险金对失业者再就业行为影响的logistic分析——以厦门市为例[J].东南学术,2008,(5):89-94.

[4]车翼,王元月,马驰骋.养老金影响退休者再就业决策的logistic经验研究[J].管理评论,2006,(12):44-49.

[5]孙玉阳,等.阜新市灵活就业问题研究[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10,(5).[责任编辑 陈丹丹]

作者:赵海珠,伊宝德,贾鸿玉,潘卫民,吴静

社会保险参保扩面对策论文 篇2:

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社保险种选择的障碍与对策研究

摘要:有关农民工社会保险的险种、实施等制度或政策层面的设计,不仅关系到农民工切身利益能否得到保护,也关系到农民工“市民化”以及我国和谐社会和全面小康建设能否顺利推进。当前。农民工社保险种选择中的问题,突出表现在工伤和医疗保险覆盖面低,养老保险机制缺乏,失业保险难以实施,生育保险进展缓慢,社会救助层次尚低等方面。其成因,既有法制因素也有经济因素,既有行为因素也有观念因素。政府要深度推进农民工社会保险参保扩面,应当创设地区间社会保险参保联动机制,构建社会保障工作协调机制。形成完善的社会保险系统机制。全面打造农民工的社会救助制度。

关键词:农民工:社保险种选择:对策研究

当前,有关农民工社会保险的险种、实施等制度或政策层面的设计。正在逐步展开。实践证明。这一进程的速度和成效不仅关系到农民工切身利益能否得到保护。也关系到农民工“市民化”。以及我国和谐社会和全面小康建设能否顺利推进。一般来说,农民工社会保险机制的构建和实施是一个渐进性发展过程。只有妥善解决农民工社保险种选择中存在的问题,才能为促进进城务工的农民工真正融入城镇社会并享受与城镇居民同样的“市民待遇”开辟道路。使农民工进入城市以后享受与城镇居民相同的就业与社会保障政策,从而安居乐业。它不仅需要经济的充分发展。同时也需要行政管理系统的多方疏导,以及不同利益群体的积极协调。因此我们需要及时了解和把握农民工社会保险事业的发展进度、成功模式及存在的问题,深入分析其基本特征,特别是要认真探讨存在问题的成因,这对于加快农民工“市民化”进程是十分重要的。

一、农民工社保险种选择的现状和特点

当前,农民工对社保险种的选择取决于其进入城镇后的收入状况和所面临的社会风险。农民工的收入状况主要是由其进入城镇后的就业模式决定的。虽然农民工在城市生活面临着各种社会风险,但是由于他们大多从事操作简单、劳动强度大、危险性高、稳定性差、流动性强和收入偏低的工作,导致其缴费能力严重不足,这直接影响着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项目的意愿和对社保险种的选择。据统计。目前在湖北省内就业的农民工有311万人,跨省就业的有709万人。他们主要分布在建筑、制造、采掘、餐饮等行业,为湖北省乃至全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付出了辛勤劳动。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是农民工“市民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推进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机制建设,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既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需要。也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着力解决民生问题的具体体现。

目前,就全国而言农民工总数已经达到2亿人左右,湖北省也已达到800万。这些依靠工资收入为生的农民工除了依然是农民身份外。其职业特征已经与城镇工人没有什么区别,土地对他们的保障作用日益弱化,其在养老、医疗、工作等方面所面临的风险与城镇工人无异。但是由于身份和就业模式的原因,农民工对于城镇工人所享有的各项社会保险存在着有差别的参保意愿,这也决定了农民工对社保险种的选择具有下列特点:

(一)工伤保险意识明显提升

近年来,在各级政府的大力宣传和积极引导下,农民工对工伤保险的参保意识不断增强。截止2007年12月,湖北省参加工伤保险的农民工达60.5万人,比上年底的13.2万人增加47.3万人,增长率达358%。同期,全国参加工伤保险的农民工人数为398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443万人,增长率为56.88%。

农民工的工伤风险分为工伤事故和职业病两类。工伤事故对农民工的伤害是即时的,也是最惨烈的:职业病对农民工的伤害则具有不可逆性、隐蔽性和缓发性,甚至潜伏在人体内若干年后才显现出来,并且可能产生后遗症。农民工主要集中在建筑、制造、矿山开采等高危行业,大多从事苦、脏、累、险、毒等工作,是工伤事故和职业病高发群体。而有的企业设备陈旧,管理粗放。不投入基本的安全设备,不进行基本的安全知识培训,不提供基本的劳动保护用品,导致工伤事故频发。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每年与工伤直接相关的事故死亡人数超过1.5万人。而且这些死亡人数中大部分是农民工,如建筑施工生产安全事故受害的90%是农民工。

在劳动关系中农民工处于弱势一方,为了推卸工伤事故责任,相当一部分企业主不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部分签订的劳动合同还常附加“生死免责”的条款。由于工作现场粉尘、噪音严重超标,极易对农民工的身体造成慢性伤害,企业主对于慢性中毒职业病,往往采取“岗位互换”、“试用期”或签订短期合同等做法推卸、转嫁其所应承担的赔偿责任。因为劳动场所和工作岗位经常互换,导致农民工在发现自己患职业病时,却无法提供明确的证据证明所患职业病的时间和地点,更无法追究某个企业主的责任。

(二)医疗保险观念大为增强

农民工个人抵抗疾病风险的能力非常有限,为了增强抵抗疾病风险的能力,农民工越来越重视参加医疗保险。截止2007年12月,湖北省农民工参加医疗保险比上年底增长68%;同期,全国参加城镇医疗保险的农民工增长32.28%。湖北省农民工的医疗保险参保率涨幅远高于全国同期水平。

农民工个人抵抗疾病风险的能力较低,这主要是因为:第一,劳动时间长、劳动强度大、工作条件和工作环境恶劣是农民工工作的特点,长期从事此类工作,将会严重透支农民工的身体健康。第二,农民工的安全卫生条件无法得到有效保障。由于大多数农民工的收入不高,为了尽可能地节约在城市的开支,其吃、穿、住、行的条件异常恶劣。农民工在城市的居住地或是建筑工地潮湿阴冷的工棚,或是城乡结合部的农居,生活垃圾随意堆放、生活饮用水未经过消毒处理等问题时刻都在威胁着农民工的身心健康。第三,在受到疾病侵袭时,以青壮年为主的农民工。往往依仗着年轻、体质好而根本不去就医或找一些江湖游医疹治。这将导致病情延误甚至危及性命。一旦患了大病,不但会丧失收入来源,而且还要筹集大笔资金医治疾病,将使得农村家庭因此而因病返贫或因病致贫。

(三)养老保险举措亟待落实

与其他风险比较而言。老年风险具有确定性和规律性。近年来,农民工的养老保险参保率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2007年末全国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农民工人数为184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429万人,增长率为30.28%。湖北省不断改革探索农民工参加养老保险的举措:一种是与用人单位签订了劳动合同的农民工,用人单位必须保证其享受与城镇职工同等养老保险待遇:另一种是灵活就业农民工,按城镇灵活就业人员参保办法参加养老保险,享受待遇与城镇职工一致。这对农民工参加养老保险起到了有力的推进作用。据统计,目前潜江市参加养老保险的农民工

有15989人,参保率达63.2%;汉川市农民工养老保险的参保率已经达到85%。这两地参保农民工的状况在湖北省较有代表性。

由于身份和就业模式的原因。农民工面临着比其他群体更为严峻的养老风险,其养老保险问题倍受关注。农民工在城市中从事的主要是繁重的体力劳动,其创造财富的能力将伴随年龄的增长而递减,直至退出劳动力市场。外出务工的农民工已经将自己的土地常年转包给他人。一旦在城市失业而重返农村,将失去生活保障。农民工外出务工主要是为了谋生和养家。很少考虑自己的养老问题。总之,一方面是只顾眼前生计而无暇顾及长远。另一方面则是目前养老条件的缺乏。基于上述情况,农民工的养老问题尚存在较大的风险。湖北省目前已经进入和即将进入老龄阶段的农民工在300万至400万左右,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数字还在逐年扩大。他们与农村已有的老年群体汇合后,正在构成湖北省农村日益庞大的、缺乏养老保障机制的老年群体。显然这是一种十分严峻的现状。

(四)失业保险参保率尚需提高

近年来,失业保险已经逐渐为农民工所关注。2007年末全国参加失业保险的人数为11645万人,比上年末增加458万人。其中,参加失业保险的农民工人数为1150万人。进城务工的农民工与城镇职工相比较而言,更容易遭受失业风险,其原因在于:

第一,农民工获得的技能培训较少,不能适应市场的需要,难以顺利实现就业与再就业,面临着较大的失业风险。一方面,农民工大多数从事短期的工作,其工作目的非常明确,即获得劳动报酬,他们中的一部分人缺乏参加技能培训的意愿;另一方面,雇用农民工的单位,大多数是实力较弱的中小企业、私营企业或者其他非正规部门。他们为了获得短期利益,从主客观上都不愿意为农民工提供技能培训。

第二,农民工的户籍身份和就业模式。导致其无法获得应有的社会保障。中国传统的户籍制度客观上造成了城乡居民的差距,即使农民工进城务工多年也不能够取得城市户籍,不能享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各项优惠政策、社会福利和保障。农民工的就业模式一般都具有低收入、不稳定、非正规就业等特征。很少有企业愿意为其提供参与社会保障的条件,在这种情况下,农民工就不能参与到社会保障体系之中,农民工随时都面临着失业风险。一旦失业,农民工就会暂时或很长时间成为无业游民,又因其没有其他经济来源:生活将会失去保障。

二、农民工社保险种选择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

农民工社保险种选择中的问题,突出表现为工伤和医疗保险覆盖面低,养老保险机制缺乏,失业保险难以实施。生育保险进展缓慢,社会救助层次尚低,几乎涵盖农民工社会保险的全部领域。由于诸多因素的错综交织和相互制约。导致农民工社会保险事业发展迟滞,延缓了应有的发展进程。

(一)存在的问题

1 工伤保险和医疗保险的覆盖面仍然较低。目前,工伤保险和医疗保险是农民工最迫切需要保障的两个险种。虽然湖北省在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和医疗保险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参保人数有了大幅增加,但从覆盖面来看仍然较小,工伤保险和医疗保险参保率分别是19.5%和18.8%。武汉市现有农民工近100万人,截止2007年9月底,参加工伤保险的农民工只有25747人,参保率仅为2.57%。农民工发生工伤事故得不到及时治疗和经济赔偿,农民工因病返贫的现象还屡有发生。

2 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依然形势严峻。据统计,农民工跨省流动作业的超过50%,在一个企业连续工作三年以上的不到30%,在一个地方工作不到一年的占40%。这与养老保险的缴费长期性形成了一对矛盾。在开展农民工养老保险最早的深圳市,目前享受养老保险退休金的12,74万人中,非深户籍仅230人,真正享受养老保险待遇的农民工少之又少。由于养老保险关系异地转移接续困难。农民工流动或回乡时一般都选择退保。资料显示,全国农民工平均退保率达40%,仅2007年。深圳市就有83万名农民工退保。从总体上看,农民工养老保险未能真正发挥其“老有所养”的保障功能,尚缺乏完整的制度设计。

3 失业保险和生育保险的参保人数十分有限,二者均为农民工社会保险中的弱势险种。武汉市农民工失业保险和生育保险参保率分别为2.36%和3.73%。而农民工是失业率较高的群体,据调查,武汉市近三分之一的农民工曾遭遇过长达半年或半年以上的失业。同时,城市高昂的子女生育费用也让广大育龄女性农民工对于在城市生育望而却步。根据湖北省的相关政策规定,这两项险种的保险费用由用人单位缴纳,农民工无需缴纳任何费用而可享受相关待遇。扩大这两项险种的覆盖面,对于提高农民工参保积极性,充分感受社会保险的保障功能和政府的关怀,具有重要意义。

4 社会救助制度尚未覆盖农民工整个群体。我国已基本建立了惠及城乡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针对城镇居民,有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针对农村居民,有农村低保制度。而农民工群体,在社会救助制度上还存在空白,由于他们是农村户口,在城镇就业的特殊身份,针对城镇居民和针对农村居民的社会救助制度均未能将他们覆盖其中。

(二)成因分析

1 法制因素。我国现行针对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仍不够健全,主要表现在:(1)立法上不够完善。就我国现有法律而言。调整劳动关系和社会保障关系的法律体系都不够健全。与《劳动法》相配套的社会保障、劳动监察等方面的法律仍然不完善,导致农民工的各项权益得不到有效的法制保障。(2)社会保障、劳动监察等方面的法律大多是地方立法,层次低、效力弱,而国家立法少。(3)地方立法无法满足农民工在各地流动又能实现社会保障关系接续的需求,各地在社会保险的险种设置、缴费主体、缴费比例以及享受标准等方面缺乏一致性。(4)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实施效果并不理想,存在着参保率低、退保率高、无法转移等突出问题。这主要因为:一是为了降低用工成本,企业大多不愿意为农民工办理社会保险;二是缴费的基数大、费率高,农民工缺乏支付能力;三是农民工认为其缴费年限难以达到制度规定的享受条件。而不愿参保。

2 经济因素。社会保障水平取决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伴随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也必然对社会保障项目提出新的要求。我国大约有七成的农村人口,其中农民工占近15%。国家认为给予了农民土地承包权,农民可以利用土地的产出能力和流转承包价值获取生存保障。但是,目前土地是不具备社会保障功能的。农民工钟摆式流动于城市和农村之间,无暇顾及农村土地的耕作,即使把土地转包于他人,所获租金收入也难以支付其社会保障账户中个人部分的缴费。农民工的就业和收入都不稳定,使他们无力参保社会保障项目。

3 行为因素。从社会心理学的归因理论来看,农民工社保险种选择中存在问题的成因,与

社会公共管理部门及相关群体的行为意识密切相关。例如,从执法上看,由于户籍制度的影响,农民工在城市居留多久都无法改变其城市流动人口的身份,一部分城市政府部门和居民歧视农民工流入城市,以致在执法上出现不公平、不公正的现象,严重侵犯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从维权成本上看,农民工的经济收入有限,一旦他们的合法权益受到不法侵犯,想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时,却无力支付维权的成本。从信息传递上看,用工单位在相关政策法规宣传教育上的缺位所形成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导致政策不能及时惠及农民工群体,于是农民工中出现了对社保险种内容知晓不及时、对社保险种推行效果反馈不及时等问题。这些行为因素给相关的法制建设工作带来了负面影响。

4 观念因素。农民工的文化素质相对较低,现代法制观念淡薄,缺乏安全卫生防护知识,不了解从事的有害作业情况,对恶劣的就业环境缺乏向企业主争取改善的主动性和维权意识。当权益受到损害时,他们也无法采取有效途径和办法维护其合法权益。还有为数不少的农民工不信赖现代保障制度的风险分散承担功能,过于注重追求即期收入,不愿意参保缴费,为农民工对社保险种的选择带来主观障碍,这也成为部分用人单位不为其参保缴费的理由。

三、政府深度推进农民工社会保险参保扩面的对策

(一)创设地区间社会保险参保联动机制

针对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政府应建立地区之间社会保险参保联动机制。这种参保联动机制的构建,一方面体现了关注民生,维护民利的政府服务宗旨,另一方面也是推进农民工社会保险事业发展的需要。因为,从我国的国情出发。由于区域间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农民工的社会保险实施存在明显差异,需要专门机构加以协调;另一方面,农民工的流动性质、组织状态和维权能力,也需要专门机构加以协调。在参保联动机制构建的初期,可以先行试点,在取得经验的基础上再逐步推开。例如,在农民工外出务工比较集中的省、市,设立农民工维权联络处或工作站,并派专人常驻,加强与当地劳动保障部门的衔接和配合,积极帮助外出务工的农民工办理社会保险。还应采取跟踪服务的方式,帮助外出务工的农民工参加当地社会保险。

(二)构建社会保障工作协调机制

如果说创设地区间社会保险参保联动机制属于外部的区域间的工作模式,那么在地区内部,各地应建立由农业、劳动、民政、财政、工商、税务等部门参加的农民工联席会议领导小组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领导小组,各乡镇也应分别成立相应的协调机构和工作班子,形成党政领导亲自抓、工作班子具体抓、成员单位配合抓、社会各界共同抓的社会保障工作协调机制。在工作运行上,制定相关政策措施,协调处理各种问题,形成政府宏观引导、部门各司其职、社会各界关心支持和参与农民工社保工作的良好局面。

(三)形成完善的社会保险系统机制

建立和完善农民工的社会保险制度,必须结合农民工的特点、经济实力、用人单位的承受程度,有计划、有步骤地稳步实施。在制度设计上,要考虑农民工工资收入较低、参保能力有限等因素,从低费率、广覆盖、可转移、能衔接的原则出发,逐步将农民工纳入社会保障安全网。

1 尽快建立农民工的工伤保险制度。当前,工伤保险是农民工最迫切需要且操作性强的社会保险项目,从频繁发生的农民工工伤事故以及由此导致的众多的劳资纠纷来看,农民工的工伤保险制度应当作为最基本的社会保险项目尽快优先得到确立。推行农民工的工伤保险制度的关键在于,首先确保工伤事故高发行业的农民工尽快参保,并扩大工伤保险覆盖面。可以考虑在实行差别费率的基础上,根据企业每年的实际事故发生率及事故严重程度(排除不可控事件的因素)确定其风险等级,对不同风险等级的企业相应地扣减或增收保险费,以有效激励企业积极预防工伤事故。在制度运作上,还应实施“一次性工伤补助待遇”。从而减少劳动争议。

2 努力完善农民工的医疗保险制度。当前,应当积极建立农民工大病医疗部分的社会统筹保障机制,在此基础上,对农民工医疗保险分层次、分类别地实行社会统筹。大病医疗保险是建立农民工医疗保险的第一层次,即住院医疗。该项目可以由政府主办,以社会保险形式确立。不设个人账户。实行社会统筹。应视城市农民工平均收入水平相应调整医疗费用报销的“起付线”、“封顶线”,医疗条件和付费标准等都应考虑农民工的特殊性。若农民工支付不起在城市治疗的高额医疗费用,可允许其选择合作医疗,这是农民工医疗保险的第二层次。该项目与大病医疗保险实行梯度衔接,设置个人账户,或一次性提供住院医疗费用补贴,或设置医疗费用报销上限,减轻农民工医疗负担。农民工合作医疗制度可以挂靠城市的社区医院或职工社保定点机构。也可以与试点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对接。

3 积极推行农民工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旨在建立一个最终能够针对全体居民的养老保障制度,目前需要实施过渡性的农民工养老保险办法。当前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由基本社会保险、企业年金计划和个人储蓄保障三个层次构成。农民工过渡性养老保险应是以基本社会保险为主、个人储蓄保障为辅的架构。坚持低水平、低缴费率、低保障待遇的原则⑥。农民工参保和缴费可以类似于城镇灵活就业人员的养老保险制度,自由选择缴费档次,在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方面应给予多种选择:或转移接续:或通过本人申请一次性支付个人账户中本人缴费的本息,并终止保险关系,再次参保时,重新计算缴费年限。各地劳动保障部门应建立统一的可流转的农民工个人账户信息管理系统。负责管理农民工养老保险。

(四)全面打造农民工的社会救助制度

在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险的同时,应建立农民工的社会救助制度。事实上,在农民工就业存在极大风险的情况下,很多地区的农民工正在形成新的弱势群体。而弱势群体的救助仅仅依靠农民工内部自身的力量,抑或城市居民等其他社会力量的临时性救助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内部自救的能力十分有限,外部救助的努力又常常具有偶然性和巨大弹性。而农民工现象又不可能在短时期内消失,因此农民工的制度化救助机制的构建势在必行。只有制度化救助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农民工进城后的生活风险。

农民工社会救助既可以由政府来承担,也可以由民间机构。例如社会慈善组织、公益性劳动组织等来实施。为进城失业的农民工提供最低生活保障。失业的农民工可以自愿申请公益性劳动组织提供的清洁环境卫生、维持交通秩序、公益服务等工作岗位,以满足其最低生活需要。待农民工获得更高报酬的工作后,可以随时申请结束在公益劳动组织的工作。此外还应及时为农民工提供法律援助,比如开辟法律援助热线,将农民工纳入法律援助对象范围,切实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

(责任编辑 刘龙伏)

作者:谢小青 冯桂林

社会保险参保扩面对策论文 篇3:

私营企业养老保险扩面难的原因及对策

养老保险作为社会保险制度的主要内容之一,是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而逐步建立和完善的,对解决离退休人员的后顾之忧,促进社会稳定与发展确实起到了“减震器”的作用。同时,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和完善也为经济体制改革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近年来,隆化县人劳局采取积极措施,把私企参加养老保险工作做为重点,进行了各种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整个私企参保率仍然很低,扩面难度很大。私营企业参保的积极性不高成为制约我国养老保险事业发展的一大难题。

据调查,私营企业不愿参保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私营企业经营者的思想认识障碍和职工参保意识淡薄。从私营企业者方面来看,主要有如下原因:参加社会保险客观上直接增加了企业成本,减少企业的利润,使私营企业主很少自愿参加社会保险,部分私营企业主要只考虑自己的眼前利益,不考虑职工长远利益,错误的认为单位年轻职工多,现在参保只缴费不享受,有种“参保吃亏”的错误理论做怪,甚至有个别私营企业主认为,政府将他们参保上缴的社会保险费拿去为别的企业退休职工发放养老金是“杀富济贫”。同时,私营企业中使用了大量的农民合同工,他们流动性大,管理困难,且年龄参差不齐,尽管目前政策规定应将他们纳入基本养老保险范围,但是具体操作起来对参保缴费、个人账户记录、转移、缴费年限核定以及养老保险待遇方面缺乏可操作性,困难较大。农民合同工几乎没有参保和维权意识,甚至有不少目光短浅,错误地认为还是眼前多拿些工资比参加社保更为实际,因而也不愿意参保。

2.私营企业职工劳动关系复杂,造成应参保人数难以核定。据调查,私营企业从业人员中,其他企业的下岗职工、内退职工和“两不找”人员占一定的比重,这些人与原单位仍然保留着劳动关系和养老保险关系,社会保险机构在审核私企参保人员时,按照现行通行的做法只能将他们排除在外。因为目前养老保险政策只规定养老保险缴费可以在时间上接续,却不能重复缴费,而事实上,有不少这部分职工的原单位,因经营状态不佳而无力缴费,造成这部分人游离在社会保险大门之外。

3.相关政策缺乏应有的衔接和配套。目前,按照政策规定,城镇个体工商户及其从业人员、自由职业者缴费率明显低于各类企业职工缴费费率,一定程度地影响了私营企业参保。私营企业参加养老保险,实行的是和国有、集体企业同样的费率,工资总额的28%,单位缴纳20%,个人缴纳8%,高额缴费使私营企业吃不消,产生畏难和抵触情绪。而相应的个体工商户的缴费标准较低,只有18%,在缴费基数同等的情况下,一个人一年要多缴1000元左右,才能保证退休后待遇相等,待遇不公平。因此统一缴费比例,适当降低私企的参保门槛,有利于私营企业参保。

4.私营企业情况复杂,扩面难度大。由于私营企业用工灵活,职工的流动性大,且规模大小不一,企业注销或关停并转频率高,给养老保险的扩面工作带来了难度,也增加了社会保险机构的管理成本。目前社保机构在扩面工作中没有强有力的手段。

5.社会保险法律法规出台滞后,强制措施跟不上,因此有的部门存在地方保护主义,重经济效益,轻社会保险,表现为不重视、不支持,甚至对劳动保险工作不屑一顾,一定程度地影响了扩面工作的开展。

针对目前私营企业养老保险扩面难的现状,建立采取以下对策:

1.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私营企业主职工的参保意识。对私营企业需要上门面对面的进行宣传交流,做耐心细致的工作。既要宣传参加养老保险对调动职工积极性、规范企业管理、促进企业发展的作用,更要宣传参加养老保险是国家法律明文规定的所有企业应尽的义务,来参加就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2.理顺劳动关系,规范用工行为。对已经在私企重新就业的原国有、集体企业职工应及时推动与原单位解除劳动关系,消除隐性就业。同时,要规范私营企业用工行为,私企用工必须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明确劳动关系,并自觉地依法参加养老保险,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3.加强养老保险基础管理。应对私营企业参保情况作一次集中调查摸底,在此基础上建立私营企业参加养老保险情况档案,简化办理私营企业参加养老保险登记手续,并对私企动态变化情况及时跟踪,加强管理。对已经参保的私营企业要加强职工人数、缴费基数的稽核;同时,严格控制提前退休,从严按照统筹项目支出,防止养老金冒领现象。及时纠正漏报、少报参保人数等行为。

4.健全完善并认真落实私企扩面目标责任制。将每年确定的私企养老保险扩面目标,分解下达到社保机构每一个工作人员。健全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的责任体系。社保经办机构工作人员,可以实行划片包干,责任到人,并将扩面目标完成情况与每个人奖惩挂钩,年终兑现,激励他们切实做好扩面工作。

5.加大执法监察力度,促进私企养老保险扩面。社保经办机构要与劳动保障监察部门建立按月想互通报制度,对应参保而不参保的单位,进行专项社会保险监察,严格执照《劳动保障监察条例》的处罚罚则和程序进行处理。对应参保而不参保或已参保欠费的单位,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分别下达《参加养老保险催办通知书》或《社会保险费催缴通知书》,对逾期不参保或不缴费的再由劳动保障监察部门下达《劳动保障限期整改指令书》,对拒不执行的,下达罚款通知单或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6.加强领导,搞好相关部门的沟通和协调。建议:工商部门对新成立的私企办理登记时,要督促其办理养老保险登记;对私营企业进行工商年检时,应查验其养老保险登记证件是否齐全,凡证件不全的,工商部门应要求其限期到养老保险经办机构办理参保登记手续,逾期不办的,责令其写出书面检查,同时通知劳动保障部门按照有关对其进行处理。地税部门在私营企业进行税务登记时要督促其办理养老保险登记,在对私营企业进行纳税检查以及私营企业验证、换件时,凡未参保的,地税部门应督促其到社保经办机构限期办理养老保险登记,逾期不办的,通知劳动保障部门按照有关规定进行查处。工会组织要配合有关部门做好私营企业参加养老保险工作,充分发挥各级工会和职工代表大会的民主监督作用,督促企业依法参加养老保险,按时足额缴纳养老保险费,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新闻单位要做好私营企业参加养老保险的宣传报道,发挥舆论监督作用,对拒不参加的私营企业,要公开进行曝光。

7.加强队伍建设,提高自身素质。养老保险关系到每个劳动者的切身利益,社会保险工作者应该认识到这份工作的艰巨性,是自己的神圣的义务。为做好这项工作要扎实地学习业务理论,透彻地掌握政策界限,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并在实际工作中开拓性地开展工作,使自己成为业务精良,政治素质过硬,责任感的合格的社保工作者。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工作失误,干出工作成效,为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

作者:董青梅 冯章龙

上一篇:我国现代无线通信技术论文下一篇:人员素质人力资源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