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换经济史研究论文

2022-04-18

摘要:作为经济学与历史学的交叉学科,经济史的独特性是十分有趣的。文章以希克斯的《经济史理论》为窗口,试图捕捉历史感与类型化之间的微妙关系,寻找二者之间的权衡统一,借此予以反思。关键词:历史感;经济史理论;类型化;故事《经济史理论》是当代著名经济学大师约翰·希克斯于晚年(1969年)撰写的一部著作。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交换经济史研究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交换经济史研究论文 篇1:

以明清徽州经济史为例窥探区域经济史的研究方法

摘要:近几十年来,区域经济史的研究成为一股重要的国际学术的潮流,20世纪80年代,我国出现了区域经济史的热潮。以中国之大,各地区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区域史的研究也就成为必然。作为三大显学之一的徽学,同样有区域性质,而且也是当今研究领域上的热点。本文试图通过以明清时期徽州地区的经济史作为案例进一步详细的探讨区域经济史的研究方法。

关键词:区域经济史研究方法徽州

吴承明曾经讲过:“我以为经济史首先是史,是历史学的一个分支。”虽然说历史学的研究方法是“史无定法”,但运用区域经济学的方法分析各区域间在一定时空坐标中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状况,并在此基础上对不同区域的研究结果进行比较、归纳,可以使我们对整个社会的经济史现象有更为深入的了解。20世纪80年代,我国出现区域经济史研究的热潮。以中国之大,各地区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区域史的研究实属必经之路。

一、区域经济史学科的历史来源

区域经济史首先是史,这个问题吴承明先生在论述经济史的方法论中已经对经济史进行了合理的定位,但区域经济史的研究方法无疑要借助于区域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来对特定区域进行分析和考察。

区域经济学是在20世纪50年代适应国际与各国内部地域分工的深化,并针对当时国家间、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加剧,从经济学与生产布局学中脱离出来的伊恩新兴学科。渃斯(H.O. Nourse)从人类经济活动的地理分布和空间组织来定义区域经济学,他认为:“区域经济学是研究人们所忽视的经济空间秩序,研究稀有资源的地理分布的科学。”高洪深总结的区域经济学为:“研究区域经济活动的组织和区际经济联系,以及与此相关的区域决策的科学。”从以上两种观点中我们可以看到,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强调一个地理的区位的概念,也就是所谓的“地点感”。而区域经济史的研究是在一定时空坐标中,描述出一地方的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状况,并在此基础上对不同区域的研究结果进行比较、归纳,以使我们对整个社会的经济史现象有更为深入的了解。这里的“一定时空坐标”让我们感受到,区域经济史的研究不光强调区域经济学所重视的“地点感”,同时也特别强调了“时间序列”的概念。区域经济史终究是历史的一个分支,这就要求我们在研究区域经济史的时候需要用历史的眼光看待区域经济的结构与变迁。

二、区域经济史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日本的经济学家斯波义信讲过:“经济史研究之目的,是为了认识,第一,各个时代的人们能够如何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资源呢进行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活动;第二,他们解决以上问题的方式有何变化或发展;第三,决定以上情况及其变化的原因何在;第四,上述情况及其变化,与社会的经济以外的人类活动有何关系,后者对前者有何反作用。”美国的经济学家熊彼特也指出:“历史提供了最好的方法让我们了解经济与非经济的事实是怎样联系在一起的,以及各种社会科学应该怎样联系在一起。”傅衣凌先生也指出:“史学研究的功能应该有两个方面:一是学术功能,即史学研究的发展可以推动整个科学事业的发展,丰富和提高人类的认识能力;二是社会功能,即史学研究通过它所揭示的人类社会生活的规律和哲理。对当代社会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产生影响。”通过对历史长河中经济现象进行历史的分析,使我们对特定时期的历史现象能有更深的了解。由于历史进程在空间分布上呈现的不平衡性使得区域经济史的研究成为必要。以中国社会为例,面积几乎与欧洲相等的广袤国土上自然条件千差万别,各个地区的人文社会情况又由于历史上本地区开发的先后、人口的迁徙、风俗习惯的差别等等因素而出现了千姿百态的面貌,只有分区域进行深入的研究,才能概况全国历史的总体。只有这样做,才能使得出结论更接近客观历史实际,提高历史研究的科学性。区域经济史在经济史的研究前提上添加了一个空间的限定,但这种限定却又不是研究范围的枷锁,区域经济史的研究不能局限于某一特定区域的经济历史,更要通过对区域与区域外的经济联系看到那个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性的东西。

三、以明清时期徽州地区的经济史为例论述区域经济史的研究方法

(一)、从宏观层面上看,用一种整体的眼光看待区域经济史的研究

区域经济史的研究不仅要考察本区域的经济发展历程,同时也要考察本区域外的经济发展对本区域的影响,以及一定时期整个社会历史大背景对该区域经济的影响。随着经济的发展,各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的比较普遍的现象,没有一个区域是脱离其他区域而单独存在的,一个区域也需要与外界进行商品的交换、资本和信贷的流通、技艺的传播、文化的交流等发面,各区域间的经济发展相互影响,区域经济史的研究需要考察区域间的经济史以及在这个时期的社会大背景的经济史研究。因此,经济史的研究对象应该包括整个社会经济生活,而且,应该通过经济史的研究来解释各种社会历史现象。区域社会经济史的研究者们在研究任何具体课题时,都要把它置于社会历史运动的总体中进行考察,从总体的结构中把握其地位、价值和发展趋势。这种从总体中把握个体。就是要求在研究某一问题时,注意与其它问题的联系,同样在研究某一地区时,注意该地区与其它地区的联系,以及与全国,乃至世界历史总体的联系,要以一种系统的结构性的观点来认识所研究的地区。

徽州本地是它的核心层次,中间层次涵盖沿长江、运河的市镇农村。其中心区乃是无徽不成镇得江南,外围层次则遍及全国远至海外了。徽州是一个特定的区域,徽学作为一项区域史的研究,其研究目的在于通过对区域发展的历史透视整个中国,故徽州的经济史虽为区域经济史,但实质却仍然是整体史,记得在2010年11月16号安徽大学举办的“走向世界的徽学、敦煌学和藏学”的高端论坛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徽学研究会的栾成显先生讲过:“传统的历史,是以区域历史观为基础的。作为三大显学之一的徽学,虽有区域性质,但不应为地方学。”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会的卞利老师也进一步指出:“以徽州契约文书(约50万件)为基础,反映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脉络。”从系统论的角度看,商人、宗族、文化构成了徽州社会系统的三个子系统,但就全中国而言,徽州社会本身则又成了这一大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它与整体中国发生作用,与同为子系统的其他区域社会互动互补。王健对唐力行的《明清以来徽州区域社会经济研究》的评价中我们可以看到唐先生并没有把徽州的区域社会经济研究停留在整体观察阶段,而是进一步将自己的视野放大,把区域研究放到世界的大局中考察。“因此也便有了对徽州海商的研究,为‘倭寇’正名,并将其与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生联系了起来。作者认为由于明代中期以后中国经济出现衰退,因此很难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简单归结为生产力发展的自然结果,以及由此引发的走子贸易的兴盛推动了资本主义萌芽的生发,徽州海商则为走私商人的典型代表。正是他们冲破了明王朝的禁令,顺应世界潮流,形成了海商、行商、坐贾紧密结合的海外贸易的三个环节,将当时的中国江南市场与世界市场联系起来,源源不断地向世界大量供应丝绸、瓷器等商品,刺激了这些商品的生产,从中最早产生出了资本主义的萌芽。这就深刻地解释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生于明代嘉万年间的原因。”在傅衣凌研究明清时代商人及商业资本时,把徽商放在明代社会这一大背景下,从宏观上阐述了徽商在明代社会里所能发展的前途问题,指出“明代徽商资本在分解封建社会的过程上所起的作用,且产生有不少新的资本主义成分的萌芽因素,然终被这旧生产方式的坚固性和内部结构紧紧地限制着,于是遂使得徽商资本的发展,一方面,受着古旧的老朽的生产方式的残存所压迫;另一方面,又为资本主义生产的不发展所苦,死者捉住生者,形成了徽商资本的一个基本特点。”

(二)、从微观层面上看,注意区域经济的横向联系,加强区域的个案研究和区域间的比较研究

横向分析,既可理解为对一个问题的分析,要兼及与之相联系的其它相关问题,也可理解为在研究某一地区时,注意该地区与其他地域的联系。横向分析也是对某一课题的多侧面分析。历史客观实体既是错综复杂地联结在一起,从不同侧面作全面的分析,自当可以使各个问题互通、互补,从而更真实地重建或还原历史。

个案研究试制选择有代表行的社会历史现象、事件、人物或集团的个体进行典型分析,被研究的个体往往是同类事物的信息载体,对其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有助于加深人们对同类历史现象及整个社会历史的总体认识。如研究明清徽州地区的区域经济史就需要考察:第一,自然环境,顾炎武在《先下郡国利病书》记载:“徽郡系界山谷,土田依原麓日瘠确,所产至薄,独宜菽麦红虾籼,不宜稻梁。壮夫健牛,日不过数亩,粪拥缉栉,视他郡农力过倍,而所入不当其半。田皆仰高水,故丰年甚少,大都计一岁所入,不能支什之一。小民多执技艺,或负贩就食他郡者常十九;转他郡粟给老幼,自桐江自饶河自宣城者,舰相接肩相摩也。田少而直昂,又生齿日益,庐舍坟墓不毛之地日多。山峭水激,滨河被冲,啮田即废为砂碛,不复成田。以故中家以下,皆无田可业,徽人多商贾,盖其势然也。”这里可以看出明清时期徽州地区恶劣的自然环境,不适宜农耕,而人们又有掌握一门技艺或从事贩运业的背景,从而为徽商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第二,人文社会因素,包括文字、语言、风俗、习惯、社会底层平民百姓的生活方式、家族制度、聚落形态、社会心理等等。例如徽商是明清时期在商界占据鳌头的商帮,徽商的故乡——徽州又是中国正统文化传承的地区。因此,以“贾而好儒”的徽商作个案分析,探讨儒家文化传统与商业发展的关系,理出徽商如何利用儒家的经济论理发展贾道,应该说是具有典型意义的。徽商的“贾而好儒”的现象可以从徽州林立的书院中看出明清时期徽州教育的发达。徽属六邑还有许多书院,讲学蔚成风尚。据康熙《徽州府志》的记载,徽属各县书院有:歙县十四所,休宁十一所,婺源十二所,祁门四所,黟县五所,绩溪八所。徽属六县共有书院五十四所。因此,从这里走出去的徽商,大多是具备一定文化知识的“儒商”,对于徽州地区“守法律,娴礼教”的传统美德,他们大都能够传承,并运用到纷繁复杂的商业竞争中去,以诚信守法托起一个个商业成功的典范。卞利在《明清徽州社会研究》中也讲到:“徽商的经营理念和营销方略,其实并无多大创新之处,问题在于他们大都是报读诗书之士,在经商的过程中,不仅仅依靠资金和闯劲,他们还善于动脑筋,善于观察市场行情的变化,并及时调整自己的营销方略,终于使其在经营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区域经济史的比较研究,不仅指不同地区之间的比较,而且包括同一地区不同历史发展时期的比较,还应包括不同国家之间的区域性比较。区域研究本身就是一种比较研究,纵向、横向、顺向、逆向都可作比较。通过比较研究,可以发现社会经济发展的地域不平衡性和同类社会经济现象在不同地区的表现形式,揭示社会经济发展的多彩多姿的风貌。叶显恩的《徽州和珠江三角洲宗法制比较研究》一文中,作者将南方徽州和珠江三角洲的宗族制度进行比较分析,得出“就徽州和珠江三角洲而言,宗族制和商业的关系都相铺相成,但又各有不同,如果说徽州宗族制一直保持与正统文化相一致,堪称正统宗法制传承典型的话,那么珠江三角洲的宗族制却是已经变异的亚种形态。宗族制在徽州是以维护和谋求社会地位、政治特权为其主要功能的;而在珠江三角洲却着力于扩大其经济功能的一面,珠江三角洲的宗族直接经营产业,并出现向经济实体转变的趋向。宗族内部也相应出现利益分沾,而不是徽州的余缺互济的道义经济”又如张丽和骆昭东的《从全球经济发展看明清商帮兴衰》一文中,作者通过对明清时期各商帮的形成、鼎盛和衰落的时间,以及各时段内主营商品进行比昂较研究,并把商帮的兴衰放到全球经济发展的框架中进行考察,认为明清诸商帮的兴衰与全球经济的发展存在紧密的联系。“众商帮中,尽管山东、陕西等商帮与出口贸易之间的关系没有闽、粤、浙、晋、徽那样明显,但16-19世纪初国际市场对中国产品的大量需求和大量白银流入所带来的商品经济的大规模发展是他们得以兴旺发达的基础。”

综上所述,我们在做区域经济史的研究时需要兼顾宏观和微观两种视角,第一,用一种整体的眼光看待区域经济史的研究;第二,注意区域经济的横向联系,加强区域的个案研究和区域间的比较研究,只有兼顾这两方面才能使区域经济史的研究更加的完整和科学。

参考文献

[1]吴承明《经济史:历史观与方法论》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高洪深《区域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陈丽霞《对区域经济史研究若干问题的思考——以宋代的区域经济研究为例》(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01

[4]陈春声《历史的内在脉络与区域社会经济史研究》(史学月刊) 2004. 08

[5] 李伯重《理论、方法发展趋势:中国经济史研究新探》 清华大学出版社

[6] 约瑟夫·熊彼特 《经济史分析史:第一卷》商务出版社

[7] 叶显恩《谈社会经济史的区域性研究》(厦门大学历史系研究生座谈会)1987.04.15

[8]叶显恩 陈春声《论社会经济史的区域性研究》(中国经济史研究)1988.01

[9]唐力行《明清以来徽州区域社会经济研究》安徽大学出版社

[10] 王健 《徽州及其以外的世界:一种整体的区域史研究——读<明清以来徽州区域社会经济研究>》(史林)2001.03

[11] 傅衣凌《明清时代商人及商业资本明代江南市民经济试探》中华书局

[12] 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卷三十二 上海涵芬楼影印

[13] 叶显恩《儒家传统文化与徽州商人》(安徽师大学报)1998.04

[14] 叶显恩《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安徽人民出版社

[15] 卞利《明清徽州社会研究》安徽大学出版社

[16] 叶显恩《徽州和珠江三角洲宗法制比较研究》(中国经济史研究)1996.04

[17] 张丽 骆昭东《从全球经济发展看明清商帮兴衰》(中国经济史研究)2009.04

作者:林承园

交换经济史研究论文 篇2:

历史感与类型化:关于动态市场化的故事

摘要:作为经济学与历史学的交叉学科,经济史的独特性是十分有趣的。文章以希克斯的《经济史理论》为窗口,试图捕捉历史感与类型化之间的微妙关系,寻找二者之间的权衡统一,借此予以反思。

关键词:历史感;经济史理论;类型化;故事

《经济史理论》是当代著名经济学大师约翰·希克斯于晚年(1969年)撰写的一部著作。希克斯于1972年曾凭借比较静态新古典分析的贡献问鼎诺贝尔经济学奖。作者一生的最爱正是这本不足十万字的小册子,这也是他一生治学的最大贡献。英国经济学家布赖恩·摩根(Brian Morgan)曾经对此评论道:“希克斯的早期著作没有引起争论,是因为他的开创性努力几乎被同行们接受了,但他的后期著作也没有引起什么争论,则主要是因为这些著作被人们忽视了。”

约翰·希克斯早年主要致力于新古典比较静态分析的典范创建,涉足一般均衡理论、福利经济理论、货币理论、价值理论、资本理论、增长理论、周期理论、市场理论、核算理论、创新理论等领域。然而,这位经济学大师并不满足于静态的经济分析方法。在他看来,经济学本身就是带有强烈历史感的学科。这种历史感既有传统的继承性,也有不断创新发展的变动性。然而,新古典经济学却日益陷入追求完美的数学逻辑推演和模型建构的公式化世界中,与现实的世界渐行渐远,本质上就是缺乏历史感。希克斯认为再完美的纯粹逻辑建构,如果脱离现实世界的考量,于经济学而言都将变得毫无意义,而且是十分危险的。基于历史和现实的双重视觉,他从李嘉图开创的逻辑世界中重拾始祖斯密开创的历史传统,在比较静态体系中加入时间矢,进而发展出动态分析法,从而实现平面化向立体化的转变。动态分析理论的反思增强了经济理论对现实世界的解释力,基于此,希克斯创作了《经济史理论》。

经济史作为经济学与历史学的交叉学科,与其他历史的区别在于它是用经济学的立场、信念、理论和方法指导史料的整理和呈现,进而试图获得有体系化的关于经济的历史。这里有两个看似矛盾的概念:“理论”和“经济史”。“理论”代表某种价值取向,试问以此作为指导史料选择的标准,是否能够获得真实的“经济史”。历史包揽了过去时间范畴内的一切客观实在,马克思·韦伯称之为“无边的实在”。史料则是史家及其他人对“无边的实在”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记述,在记述的过程中不可避免要受到各种客观或主观因素(如当时信息获得技术水平、时代的局限性、个人知识结构、个人价值取向等等)的影响,因此即使是第一手史料也是不全面的,而是客观与主观参半的,甚至是有意歪曲的。这是不可避免的。即使是以“如实直书”为毕身治学宗旨的史学大师兰克也无法“在历史著述中超然物外、消灭自我”。试想作为书写历史主体的人,如果要得到纯粹客观的历史,首先必须要消灭自我的主观意识,而意识是人区别其他生物的特征,失去了意识无异于自杀或谋杀。假若所有人都如此,将意味着人类的灭亡,而历史是以人为研究对象的,人的灭亡即是历史的终结,又何来编史一说。可以说主观性是史学的内在属性,“纯粹的真实”只能是“乌托邦”式的幻想。其次考虑史料的流传,受诸多因素的作用不可避免存在“断流”,因此流传至今的“无边的实在”又减少一部分。而现今的学者所能到手的流传,其史料至今也是有限的。最后是现今史家对史料选择治史的过程,同样受其自身的价值观、理论等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影响,因此又一次远离了“无边的实在”。这样分析来看,现今的经济史已在多个层面上“失真”了。

上述的史学分析至少可以得出两个启发:一是“绝对真实的历史”是无法企及的,相反,“真正的历史应该是历史学家跟他的事实之间相互作用的连续不断的过程”,“经济史”也一样。二是与现代史学方法论相关,即史料总是有限的,仅仅靠史料做不出真正的历史研究,而重要的是如何利用史料,对历史过程进行分析和阐释。这与经济史学方法论是一致的,即采用经济学的信念、观点和方法以及经济理论模式对史料进行整理、分析和阐释。希克斯清楚地知道历史认识的这一局限性,“在我看来,经济史的一个主要功能是作为经济学家与政治学家、法学家、社会学家和历史学家——关于世界大事、思想和技术等历史——可以互相对话的一个论坛。”在他的经济史学范式中,以“经济人”为经济假设前提,采用经济学的某些范畴和体系,更多是经济理论模型,特别是动态的分析思想,并用“统计一致性”规范运用理论的史料范围,以商业专门化为线索,试图呈现关于商品经济和市场发展的动态化市场的历史模型。希克斯认为“统计一致性”能使“理论”和“经济史”的结合成为可能。他认为“把能够根据“统计上一致性”这个概念进行有益讨论的历史问题与不能那么做的历史问题区分开来”即是把“一般现象”和“个别历史事实”相分离,关注史料中的“一般现象”,但允许特例的存在,这是与理论的运用要求相统一的。而19世纪史学大师兰克则不同,他采用“外证”与“内证”相结合的方法对史料进行辨伪,提倡“史料即史学”,可见其对“个别历史事实”是十分重视的。兰克的史料批判法是建立在对“人性中的可能”的假设之上的,相对于经济学“人性不变”的假设,理应更客观、更有历史感,但有趣的是,这里两者都不缺乏历史感。希克斯虽然从经济学的“理性人”假设出发研究经济史,却绝非要刻意回归这个假设而反推出一个符合经济理论的经济史。他清楚地知道“他的模式中的‘行动者’(如果这些模式实际上是有用的)至少应该具有现实人的一种特征……但是当我们发现与模型相异时,模型将启示我们问一个‘为什么?’如果它是一个好模型,这个‘为什么?’(至少有时)会是一个饶有趣味的问题。”也就是说他在坚持“理性人”为出发点的同时最终并未放弃“人性中的可能”,希克斯认为在这一点上自己与马克思是一致的,实际上R.M.索洛的经济与他也是一致的。

总的来说,希克斯试图在一个自己划定的特殊历史背景下使经济学理论模型普遍化(非泛化),而这一过程的实现则有赖于对经济史的类型化。从某种意义上讲,近代科学的发展实际上就是将其研究对象类型化并使之不断改进的过程。在方法论上,类型化具有双重意义,它即是理论形成前资料整理的必经阶段,又是以“理想类型”或“规范”的形式表达为某一理论思维过程的最终成果。在马克思·韦伯那里,“理想类型”是个人的“思想图像”,是经过“类型化”了的一种思想表达。希克斯首先将他的“经济史”类型化为“动态的市场化过程”的“理想类型”。在建构了“大类型”后又具体细分为几个包含于“一个单一的过程——具有一个可以认识的趋势(至少到目前为止)的过程”之中的“小类型”(见图1)。

这些“类型”是高度抽象且相对独立、分散和静止的,希克斯把“商人、商业、市场专门化”和“自由放任与集中干涉的相互作用”贯穿其中,在“类型”之间的转变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于是“类型”变得相互关联,连成一个整体,实现一个“动态的市场化”的“图像”。希克斯十分重视动态的历史分析,特别体现在“类型”转化的过程,他认为:“商人和商业的专门化”和“公共品的保护”在前市场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中发挥作用;“公共品的供给不足”促进城邦经济向贸易中心经济的转变;“市场渗透”使贸易中心经济最终走向现代市场经济(见图2)。

类型化的动态市场的逻辑在此已清楚显现。可以看出,简洁的类型化分析造就了较高的形式化程度,增强了可证实性和可证伪性。这或许就是经济史与其他历史的不同之处:经济史为经济学提供理论检验的平台。然而,应该看到,越是纯粹、概括和完美的类型化范式,就越缺乏历史感,这对于经济史同样是危险的——它变得和经济学一样了。希克斯显然看到了这一點,他认为“我们正在寻找的是一种正常的发展,所以不必适用于全部事实;我们应当乐于承认例外,不过应当设法说明这些例外。”而“这些例外”包括“有些社会在成为交换经济之后倒退回去,而在倒退以后又将这同一的故事从头经历一次。有一些欠发展的国家只是在最近期间才经历了转变,有一些至今也没有完成这一转变。”当然这并非完全不可调和,“理想”照进“现实”的窗口在于把“理想类型”外化到实际的历史过程中,找回复杂而生动的风采。所以当希克斯努力寻找并留下经济史与政治学、宗教、科学以及工艺等其他社会领域的线索时(尽管未深入),类型化的世界又将重拾部分失去的历史感。

历史哲学家对历史大致呈现两种观点:“解释论”和“理解论”。这个争论至迟从文艺复兴时期就开始了。“解释论”者认为,人类社会历史是可以用类似自然科学的理性方法去把握的,历史学的科学化是学术发展的必然归途,显然“类型化”的思想属于这一类。而“理解论”者更强调一种“人文关怀”,强调今人对古人的“移情理解”,很明显“历史感”的说法更倾向于这一类。其实这两类论调都是理想化的判断,在实际的学术研究中势必要找到平衡,这是一个折中的方法论。希克斯的做法就是这样的一种权衡。然而一种更为强烈的声音来自于克罗齐——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这是关于“当代性”与“历史记忆”的极具内在和谐性的复杂的动态关系——人们的“历史记忆”受到其对“当代”理解的影响,而其对“当代”的理解,又受制于“历史记忆”。两者相通的两个基点在于:历史是用可理解的凭证叙述的;只有现在生活中的兴趣方能使人去治史。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相应的两个推论:我们只能发现我们预期发现的凭证;一切兴趣都是当代的。从这个意义上看,“解释论”和“理解论”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只是发现他自己预期发现的兴趣所在的历史,只是方法和手段的不同,才会有“类型化”和“历史感”的分歧。希克斯自己也认为,因为相距历史太远,今天的经济理论和观念,在历史的某一时期或许根本就不存在。而他的历史演进的叙述,首先是服从于他的经济理论需要,与此关系不大的则被舍弃掉。可以说,任何历史都只是书史者认为是历史的体系化的故事,差异只在于故事的风格是偏重“类型化”还是“历史感”。在这个意义上,希克斯的这本书也只是关于动态市场化的故事。

参考文献:

1、约翰·R·希克斯.经济史理论[M].商务印书局,1995.

2、王志伟.希克斯经济思想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3、高德步.经济史与经济学[J].经济学家,1998(5).

4、罗卫东,陈春良.市场经济体制的兴起与演进:一个经济史的理想类型——读希克斯的《经济史理论》[J].财经论丛,2004(6).

5、陈春声.类型化的魅力与超越——读《明清福建家族组织与社会变迁》[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3(4).

(作者单位:中山大学人文学院)

作者:罗 跃

交换经济史研究论文 篇3:

探索世界经济史的发展轨迹与逻辑演进

摘要:本文在研究过程中主要对世界经济史的发展轨迹以及逻辑演进进行了分析。按照时间的划分可以将世界经济史发展轨迹划分成为三个阶段即传统经济演进、经济现代化进程以及现代经济发展。最后对世界经济史的逻辑演进加以阐述,希望能够对加深世界经济史的了解程度可以起到积极促进意义。

关键词:世界经济史;发展轨迹;逻辑演进

一、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在世界经济发展格局中所扮演的角色也愈发重要,如果想要在今后占据主动地位,关键所在就是要加强经济理论的研究。而对于经济史而言,为人们展现了不同国家在不同历史阶段所得到的经济理论,这也为后期各个国家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因此本文在研究过程中就对世界经济史的发展轨迹与逻辑演进进行了针对性分析。

二、世界經济史的发展轨迹

按照时间的划分可以将世界经济史发展轨迹划分成为以下三个阶段:

(一)传统经济演进

一些研究学者将1500多年以前的世界经济界定为传统经济,从东西方对比角度出发对农业革命之后古代世界与中古世界的经济发展、制度变迁、社会进步等一系列内容加以阐述。在最初阶段,经济的最初级方式就是欠发达奴隶制经济,这也是刚刚进入到阶级社会中最根本的一种经济模式,希腊罗马世界与古代生产方式就是最为典型的奴隶制经济代表。而随着时间不但发展,日耳曼生产方式进入到人们视野当中,并最终发展成为了西欧封建经济与资本主义经济。而在这个过程中,东方的很多国家经济也呈现出良好态势之,逐渐从亚细亚生产方式朝着封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而最终的结果就是出现了两个不同的亚型经济即封建领主制经济与封建地主制经济,例如我国古代所一直沿用的封建经济模式就是典型代表,而也正是在这种经济模式之下,经过两千多年发展创造出了高度的农业文明。

(二)经济现代化进程

研究学者主要将16世纪至19世纪作为经济现代化进程的发展区间,在这个时期发展的进程当中,西方很多国家也逐渐从过去封建经济朝着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此时发展成熟的农业文明也为工业文明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最终促使工业文明出现。在这个过程中,世界市场已经初具雏形,从这个时期开始之前各个国家、各个民族之家互不相通的经济关系也被打破,社会变革也在不断加快。而随着经济现代化的不断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封建主义生产方式呈现出并驾齐驱态势,但是在后期竞争过程中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被更多的国家所认同,并成为了一种主要的经济发展模式。而对于非西方国家而言,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与工业生产方式彼此之间也在不断渗透和移植,最终的结果就是资本主义社会成为了核心要素。

(三)现代经济发展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西方很多发达国家凭借着自身的优势得以迅猛发展,并最终完成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此时也已经进入到了现代经济时代。对于这个时期而言,最为显著的一个特征就是资本主义从过去的自由放任逐渐过渡到了国家干预。再加上当时资本主义大危机以及世界大战的发展,无论是对于资本主义经济体制还是对于世界经济秩序而言,都得到了重建,为经济发展注入了全新动力。与此同时,社会主义革命也从根本上打破了过去资本主义统一世界的格局,以苏联为首的很多国家都开始应用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并将其与国家现代化建设紧密联系在一起。而在这个过程中,一些非西方国家以及地区也逐渐的走上了工业化与现代化的道路,此时就出现了很多新兴工业化国家与地区。一直持续到上个世纪末期,世界经济出现了一系列全新的现象,例如新科技革命、区域经济集团化等等。

三、世界经济史的逻辑演进

(一)时空范围

对于世界经济史而言,其之所以会产生主题与时空范围,主要原因就是不同国家或者地区在进行生产交换的过程中有所差别。世界经济史所研究的主要问题就是一个国家在不同时代下所具有的生产与交换关系。从具体角度看,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问题即:第一就是历时性问题,其主要指的就是按照时序描述以并对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与制度演进加以深入分析,第二就是共时性问题,从其所包含的内容看主要包括世界各个国家、民族在经济发展所取得的成就。对于第一个问题而言,其主要解决的就是世界经济史所涉及到的时间范围,而对于第二个问题而言,其所解决的主要还是世界经济史的空间范围。

(二)世界经济史的空间结构

在我国实施农业革命以前,人类始终都没有开设具有一定规模的生产活动,因此并没有具有经济形态的活动。所以在对世界经济史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必然要从农业革命加以开始。早在1500年以前,各个国家的社会还是以农业社会或者传统社会存在,之后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逐渐过渡成为了工业社会或者现代社会。而在16世纪之后,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使得不同民族之间所存在的地理局限性受到了很大限制,此时就出现了世界市场,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也逐渐从传统经济朝着现代经济不断转变。20世纪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当中,西方很多的资本主义国家顺利完成了现代化发展进入到了现代社会当中,而此时现代经济也逐渐进入到了现代阶段当中,世界经济史也正是从这个时期开始从传统过渡到了现代化阶段。

总结

本文在研究过程中主要对世界经济史的发展轨迹以及逻辑演进进行了分析。按照时间的划分可以将世界经济史发展轨迹划分成为三个阶段即传统经济演进、经济现代化进程以及现代经济发展。最后对世界经济史的逻辑演进加以阐述,希望能够对加深世界经济史的了解程度可以起到积极促进意义。

参考文献

[1]杨祖义. 经济学东渐与中国经济史学的成长[J]. 江汉论坛, 2019, 000(002):110-115.

[2]曲倩汶. 基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区域性产业升级研究[D]. 2019.

作者简介:马良, 男 (1990.09.13)山东省潍坊市, 硕士, 云南师范大学 ,世界史。

作者:马良

上一篇:农产品网络营销论文下一篇:煤化工技术发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