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交换技术论文范文

2022-05-15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软交换技术论文范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摘要]先介绍了3GPP软交换技术的发展过程,关键探讨了3GPPR4软交换在MSCServer与MGW中的应用,最后展望3G软交换技术的未来。[关键词]3G软交换;软交换技术;应用探讨软交换技术是建立在IP电话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一项新技术。

第一篇:软交换技术论文范文

软交换技术的应用与发展

摘要:IMS技术的逐渐兴起,对软交换技术的发展产生了新的挑战。与IMS相比软交换更适合于实现传统的窄带话音业务,因此软交换后续的发展应该定位于在分组交换网络上继承和发展传统语音业务。在这一定位的基础上,软交换可以应用于公共交换电话网(PSTN)长途网以及网络智能化改造当中,同时软交换的一般网络架构也会随着业务的发展和提高服务质量的需求而有所变化。

关键词:软交换;业务接入控制设备;长途网;网络智能化

Key words: Softswitch; service access control; toll network; network-intelligentizing

在电信领域内,下一代网络(NGN)的概念,可以说是随着软交换技术的兴起而逐渐为人们所熟知的,曾几何时NGN几乎就是软交换网络的代名词。但是由于各种原因,软交换网络并没有像人们当初想象的那样得到迅速普及,而新的网络技术——IP多媒体子系统(IMS)的出现,使软交换不再成为NGN的全部。那么,软交换今后将如何定位,又会如何发展,值得探讨[1-5]。

1 软交换的定位

事实上,对于软交换应该遵循什么样的路线发展,电信行业一直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与传统电路交换网相比较,软交换网络具备基于IP分组网、控制与承载层分离等特性,无疑是更为先进的。实践也证明,在相同容量下,软交换网络比基于电路交换的传统网络具备更低的运维成本,软交换机的容量也比传统交换机更大。软交换技术没能获得大规模的发展,主要是人们对分组网络实现话音业务的安全性和服务质量(QoS)保障能力存在疑虑。

随着各种IP话音(VoIP)应用的普及,现在人们对基于分组网络提供语音业务的疑虑已经基本消除或逐渐淡化了,但是IMS技术的兴起又让软交换的发展前景变得扑朔迷离。那么,软交换技术在IMS时代是否能够继续发展以及应该如何发展呢?要弄清这个问题,首先需要对IMS与软交换进行全面的比较和分析。

如果从采用的基础技术上来看,软交换和IMS有很大的相似性:都是基于IP分组网;都实现了控制与承载的分离;大部分的协议栈都是相似或完全相同的;许多网关设备和终端设备甚至是可以通用的。

IMS与软交换最大的区别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在软交换控制与承载分离的基础上,IMS更进一步地实现了呼叫控制层和业务控制层的分离。

●IMS起源于移动通信网络的应用,因此充分考虑了对移动性的支持,并增加了外置数据库——归属用户服务器(HSS),用于用户鉴权和保存用户业务触发规则。

●IMS全部采用会话初始协议(SIP)作为呼叫控制和业务控制的信令,而在软交换中,SIP只是可用于呼叫控制的多种协议的一种,更多地使用媒体网关控制协议(MGCP)和H.248协议。

总体来讲,IMS与软交换的区别主要是在网络构架上,IMS的网络架构相比于软交换更为先进,因为IMS比软交换进行了更充分的网络解聚。网络各个层面的不断解聚是电信网络发展的总体趋势,从传统电路交换网到智能网出现,再到软交换以及IMS,无不符合这种趋势。网络的解聚使得垂直业务模式被打破,有利于业务的发展;另外,不同类型网络的解聚也为网络在不同层面上重新聚合创造了条件。这种重新聚合,就是网络融合的过程。由此可见,IMS的网络架构相比于软交换也更有利于实现固定与移动的网络融合。

但是,并不能说IMS出现以后,软交换就可以完全消失了。在提供基本的话音业务方面,软交换较IMS仍然具有优势。

IMS中全部采用SIP协议,这种协议在多媒体应用中已经展现出了它的优势。虽然SIP也能够实现最基本的VoIP,但是可以说SIP天生就是为多媒体业务而生。相比之下,在软交换中使用的MGCP和H.248协议则更多地关注语音业务,在制订这些协议时充分地考虑了保留传统电话业务中的一些特性。这使得MGCP和H.248协议比SIP更容易继承传统的电话业务。虽然SIP可以通过许多扩展来增强电话业务能力(如拍叉、二次拨号),但是,第一,这并不是发展SIP的初衷;第二,即使经过扩展,某些业务仍然无法实现(例如热线业务)。

另一方面,传统电话业务已经非常成熟,不会再有太多的业务扩展,这让IMS的架构无法发挥出业务部署灵活的优势。现有的IMS实现传统电话业务的方法是使用专用的传统电话业务应用服务器,所有呼叫都必须通过呼叫控制层进行转发,并且还要考虑用SIP去适配各种终端和协议,这些无疑都会降低业务实现的效率,这还没有考虑软交换相对于IMS的成本优势。

还有一个不可忽略的因素,就是在软交换架构下非常容易重用传统的智能网资源,而在IMS架构下实现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由此可见,在仅需要提供传统电话业务的环境下,软交换相比于IMS具有一定的优势。软交换未来的发展,应该主要定位于传统电话业务,即通常所说的窄带话音业务。只要传统的话音业务形式不消失,软交换技术就有其存在下去的理由。

2 软交换的发展与应用

2.1 软交换网络架构的发展

尽管软交换的网络架构并没有形成一整套的国际标准,但是在软交换技术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相对统一的网络架构,这个网络架构中主要包括软交换机、媒体网关、信令网关、媒体服务器、应用服务器等设备。软交换的架构应该说是非常成熟和稳定的,但是随着业务的发展以及对服务质量增长的需求,人们对这个构架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引入业务接入控制设备就是变化之一。

在原有的软交换架构下,用户之间的媒体流建立是不受控的,通信双方以及用户与核心交换设备之间相互暴露IP地址,这就可能导致非法攻击、盗用带宽以及非法建立连接等一系列问题。业务接入控制设备(SAC)主要部署于软交换核心网络与接入网络之间,主要包括信令流代理、媒体流代理、地址翻译、资源控制、媒体流监控和管理等功能。增加SAC设备后,软交换核心设备的IP地址对于终端用户来说不可见,通信双方也无法看到对方的IP地址,这样能够有效地防止非法攻击和非法建立连接;另外,所有媒体流都必须通过SAC转发,可以有效地控制用户对带宽资源的占用,并实现对媒体流的监控。

增加SAC设备可能引起软交换架构的另一种变化,就是将用户的鉴权认证功能从软交换设备中分离出来,形成独立的鉴权、认证、计费(AAA)服务器。这是由于SAC设备也需要访问AAA服务器,检查用户的鉴权信息,内置于软交换设备中难以满足这种需求。AAA服务器保存用户接入层面的计费、认证和鉴权信息,并负责密钥的分发和管理,同时AAA服务器还要保存和软交换用户相关的信息,如位置信息或IP地址信息等。

事实上,还有一个争论点,就是软交换是否需要支持外置的用户签约属性集中数据库。这种需求来源于固网智能化改造。外置用户签约属性集中数据库主要用于触发智能网业务。如果用户签约属性数据库外置,并且与AAA服务器合设,这个集中数据库在网络中的功能定位就非常相似于IMS中的HSS了,所不同的是两种网络采用不同的鉴权、认证算法,另外HSS保存的是适用于SIP的初始过滤规则,而用户签约属性数据库保存的是以码号前缀形式保存的智能网触发规则。

SAC、AAA服务器、外置用户签约属性数据库等功能实体的引入,无疑会提高软交换网络的安全性和业务灵活性,可能是软交换网络架构的发展方向。但是由于现在电信网设备制造商的开发重心已经向IMS网络迁移,对软交换网络架构的继续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

2.2 软交换业务的发展

在软交换刚刚流行的时候,人们曾经希望软交换支持所有可以预见到的业务,包括语音业务、视频多媒体业务、数据业务等。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IMS的出现,人们应该更理性地对待软交换所支持的业务。

软交换的业务应该首先定位于对传统电话业务的继承。这些业务包括:传统的长途话音业务、传统的C5端局本地话音业务、各种公共交换电话网(PSTN)的补充业务,以及传真、综合业务数字网(ISDN)接入、调制解调器(Modem)接入等基本的窄带数据业务。

软交换的业务还可以在传统电话业务基础上进行增强和扩充。比如同样是呼叫前转类业务,在软交换上可以实现更为复杂的功能,只需要借助媒体服务器或者软交换上的媒体资源处理板,就可以很容易地实现语音的混音,因此会议电话业务一般都成为了软交换业务中的标准配置。

最后,在软交换网络中还可以适当引入一些IP多媒体类业务,例如基于SIP的点对点可视电话。虽然基于SIP的业务更多地会在IMS中实现,但是对于同样支持SIP的软交换而言,提供某些基本的SIP业务非常容易,所增加的成本也不高。

2.3 软交换的应用

伴随着软交换多年的发展,现网上已经出现了很多的软交换应用。在这些应用中,有两类应用非常符合软交换以分组交换为基础提供传统话音业务的定位。这两类应用分别是:软交换在语音长途网中的应用以及软交换在固网智能化改造中的应用。

事实上还有一类应用,就是3GPP系统网络结构中的电路域(CS)应用。因为3GPP R4和R5等版本系统网络结构中的CS控制实体——移动交换中心服务器(MSC Server),采用的就是移动软交换技术。

2.3.1 软交换在语音长途网中的应用

软交换在语音长途网中的应用,最能够体现出软交换的技术优势。

首先,软交换应用于语音长途网相比于传统电路交换具有如下优势:(1)更大的系统容量使得网络结构更简单。(2)资源调配效率更高。软交换设备的呼叫处理能力大于传统交换机,因此在部署语音长途网时,可以设置更少的交换节点。交换节点的减少所带来的优势是非常明显的,最直接的好处是网络结构变得简单,路由的配置和维护也更为容易。间接的好处还有减少了机房的占用面积,降低了传输资源配置的难度等等。由于软交换网络是基于分组交换的,并且实现了控制与承载分离,因此相对于电路交换来说对资源进行重新调配更为简单,效率也更高。在调整承载资源时,网络结构以及信令路由等都不需要做相应的变化。

其次,软交换应用于语音长途网,回避了这种技术在其他场景应用所遇到的问题。第一,长途网软交换不携带终端用户,避免了安全攻击、用户资源控制等问题;第二,长途网不涉及城域网或接入网,而骨干IP传输网的带宽又比较容易保障,因此也不存在QoS保障问题。

正是基于上述原因,软交换在PSTN语音长途网的改造和扩容中获得了广泛的应用。

2.3.2 软交换在网络智能化改造中的应用

在PSTN网络智能化改造过程中使用软交换机也是软交换应用的一个方向。在这种应用中,软交换机主要用于替代PSTN汇接局交换机。

用软交换替代传统汇接局交换机,可以为网络带来更低的维护成本。另外得益于软交换网络容量大、扩容方便的优势,在今后本地网规模不断扩大的情况下,在承载资源充足的前提下,只需在端局层面放置更多接入网关(AG)或中继网关(TG),在软交换设备中相应地增加处理板,对网络的架构没有任何影响。

另一方面,软交换对智能网的支持也使得其足以胜任这一角色。对智能网应用协议(INAP)的支持已经成为软交换设备的一种必备能力,无论采用IP承载INAP(INAP over IP)的方式,还是通过信令网关(SG)进行信令转接的方式,软交换都可以很容易地实现与传统智能网设备的对接,同时软交换本身还可以具备业务交换点(SSP)的功能。

当然,正如前面讨论软交换网络架构部分中提及的,软交换在应用于网络智能化改造时,可能需要支持外置的用户签约属性集中数据库,因为使用外置的签约属性数据库是实现网络智能化业务触发的主流方式。

3 结束语

在未来的发展中,软交换应该主要定位于继承传统的话音业务,同时可以适当地发展一些基本的IP多媒体业务。在此定位的基础上,软交换仍然可以在PSTN长途网、网络智能化改造等方面获得大量的应用。同时,基于业务发展及服务质量提高的需求,软交换网络架构也将不断向前发展。总之,只要人们理性地看待软交换,并以实用为原则,即使在IMS已经大行其道的今天,软交换仍然能够获得足够的发展空间。

4 参考文献

[1] 洪钧, 李爱军, 李明基. 基于软交换的多媒体应用方案[J]. 中兴通讯技术, 2002,8(2): 1-5.

[2] 刘继明. 软交换技术[J]. 中兴通讯技术, 2001,7(2): 10-15.

[3] 倪明, 朱越, 雷海强. 软交换在PSTN网络演进中的应用策略[J]. 中兴通讯技术, 2002,8(5): 27-30.

[4] 赵慧玲. NGN和软交换[J]. 中兴通讯技术, 2005,11(3): 30-33.

[5] 雷震洲. 关注NGN的两大走向:网络融合和机对机应用[J]. 中兴通讯技术, 2005,11(4): 6-10.

收稿日期:2006-07-17

作 者 简 介

曹远,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毕业,硕士。现为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通信标准研究所工程师,从事的研究领域包括NGN、智能网及应急通信等。已发表科技论文9篇,国际会议论文1篇,参与了CCSA多项标准的起草和编写。

作者:曹 远

第二篇:3G软交换技术与应用探讨

[摘 要] 先介绍了3GPP软交换技术的发展过程,关键探讨了3GPP R4软交换在MSC Server与MGW中的应用,最后展望3G软交换技术的未来。

[关键词] 3G软交换;软交换技术;应用探讨

软交换技术是建立在IP电话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一项新技术。是为了承载和控制分离,在各个实体间通过标准协议来进行互联和通信,使得在网上更加灵活的提供业务服务。经过这些年的发展,众多制造商和运营商的共同推动下,软交换产品功能越来越多,性能和产品也越来越稳定,标准化的工作的推进,软交换技术逐步走向市场。

一、软交换概念

软交换是为了下一代网络具有实时性条件的业务提供连接功能和呼叫功能,成为下一代网络呼叫和控制的核心。软交换的特点是具备汇接局与端局能力,是集成分组网和电路交换网,是呼叫控制和媒体层、业务层分离。软交换主要包括两个层次:其一,根据组网的位置分为提供接入适配功能、提供与其他网络互通的媒体流转换功能、提供特定媒体资源。其二,由信令网关与呼叫控制服务器组成。3G无线制式目前主要是WCDMA、CDMA2000与TD-SCDMA三种,主要区别在无线接入部分,但核心网基本上使用原有的ANS1-4-1和GPRS核心网,而且有逐步融合趋势。

二、软交换技术在3G核心网组建的优势

软交换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网络运营商和设备制造商推崇在一个公用的分组网络中添载数据、图像以及语音。于是,NGN下一代网络模型诞生了,它通过采用分布式网络结构,成功实现了在分组网络中有效承载数据、图像以及语音。作为NGN的核心技术的软交换也因此引发了广泛关注。软交换的概念最先起源于美国,现在谈到软交换,是指通过将呼叫控制功能与媒体网关分开的方法,沟通公用电话交换网与IP电话的一种交换技术,它为NGN提供业务呼叫控制和连接控制功能,扮演着呼叫与控制的核心角色,它独立于传送网络,主要负责呼叫控制、资源分配、协议处理、路由、认证、计费等,同时还能向用户提供现有电路交换机所能提供的所有业务,并向第三方提供可编程能力。简言之,软交换主要发挥着传统程控交换机的“呼叫控制”功能,但与之不同的是,传统程控交换机的该项功能是和业务结合在一起的,不同的业务所需要的呼叫控制功能也不尽相同,而软交换则与业务无关,其提供的呼叫控制功能是各种业务的基本呼叫控制。视频监控的关键技术在不断的发展当中,而基于软交换的基础的方法成为了创新体统组成的关键部分。不仅能够提供多种业务,还可以同时具有控制呼叫以及处理协议等功能。当前影响力较大、应用范围较广的软交换协议主要有SIP 协议和H.323 协议。

1、有利于增值业务的开展。在3G核心网中运用软交换,可以使增值业务的开展变的简单易行。在GSM网中开展新业务时,运营商必须把所有的MSC进行升级并安装相应的模块。使的业务成本很高,要对每一MSC进行升级;MSC实时处理代价太大,如果没有安装相应的模块每MSC要少支持5-20%的无线用户;MSC软件升级相关费用高;在传统电路交换MSC上开发软件时间长。如果在3G核心网上引入软交换,这样就可以把功能模块放到软交换机上去,功能模块集中装在软交换机中减少MSC的负担。利用软交换结构就很容易开放其他智能业务。

2、用软交换设备可以使网络升级简易。GSM网中的MSC,不论GSM网业务功能升级还是交换能力升级都必须升级MSC,但在3G核心网中软交换分离的媒体网关与业务服务器都可以单独升级和扩容。在现在通信发展的3G网络中业务功能升级相当频繁,而采用软交换后业务功能升级只需要在少量的服务器上进行,大大简化了网络升级的过程而且节省大量的软件升级费用。

3、软交换技术符合网络演进的方向。软交换为下一代网络的控制功能实体,提供了有实时性要求业务的呼叫与连接控制功能。软交换位于下一代网络的控制层,是下一代网络的核心,其核心技术采用软交换技术也是符合网络发展方向的。

4、软交换技术的分布式组网方式经济有效。传统的电路交换网是在集中MSC的RAN和PSTN间实现话音交换的,其运营成本非常高。为了降低运营成本就是要建设来自各城市RAN的往返话音电路。因大多数的呼叫是本地的这就造成电路迂回问题,即从本地RAN到MSC,又从MSC到本地的PSTN。软交换体系结构则是由集中的MSC服务器/软交换机和分布的媒体网关组成,为分布式的组网方式,网关可以设在较集中的地方复杂的呼叫控制就可以集中起来,这样运营商就可以降低建设的成本。GSM网络建设投入过程需要中端局MSC、长途TMSC、汇接TMSC、同步网、信令网等多类项目的投入,软交换则不同只需要一次性投入,而且软交换系统中各网元设备的占地比GSM设备少许多,可以节省大量投入和机房占地,而且后续的网络建设中机房建设、维护管理等投入资金也相应减少,这对新兴电信运营商建立优质的网络最为重要。

三、软交换在3G网络建设中要注意的问题

首先,安全问题这就包括用户数据及网络安全与两方面。网络安全是保障3G软交换网络中的软交换机设备、应用服务器、媒体网关不受到非法攻击。因为软交换技术的承载网为IP网,IP协议其简单、通用性都将为网络黑客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若3G软交换采用开放的IP网为其承载网,那么网络安全问题将会更为突出。因此在IP网上运用合适的安全策略来确保3G软交换网的网络安全极为必要。用户数据安全是为了保障用户通信信息与签约信息不被非法的第三方所窃取。因此,3G软交换网必须运用安全的认证策略来确保用户信息安全。

其次,当前我们所使用的软交换所采用的SNMP协议大多为网管协议,SNMP的网管多以静态管理方式存在,不可针对不同的业务需求来进行综合管理。SNMP其所运用的是基于UDP的承载方式,其不能有效保证网管信息传输安全可靠。3G网络所提供的实时业务要求网管系统应具备具有一定程度的QOS管理能力,当纵观来看,当前在该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改进、完善。

再次,各软件设备的供应商一贯声称的软交换系统对Q0S服务质量保证,但其软交换网业务仍是承载在IP网上的,这便要求3G软交换IP承载网应支持“Diff serv”等相关服务质量的保障策略。

最后,IP承载网组织其好坏将对3G网络产生直接的影响,在进行网络组织时网络结构应尽量做到扁平化处理,以减少路由跳数。

3G网络作为下一代网络重要的组成部分,伴随着3G网络的应用,发展3G核心网也必将会给运营商带来越来越多的机遇。

参考文献:

[1] 董晓庄,赵慧玲,李洪.中国电信软交换试商用试验[J].电信科学,2005(1).

[2] 庚志成.2005全球3G发展总揽[J].电信技术,2006(1).

[3] 李世鸿,李方伟.3G移动通信中安全改进[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12).

[4] 韩冰,李芬华.GPRS技术在SCADA系统中的应用[J].电力系统通信, 2005(2).

[5] 郑超,范颖.软交换及其在3G中的应用[J].通信与广播电视, 2007(2). ■

作者:姚希动

第三篇:软交换中承载网络组网技术分析

【摘 要】软交换作为下一代通信网络的控制核心部分,对其在网络中的可靠性有很高的要求。本文在对软交换的技术特点分析的基础上,详细讨论了软交换技术中承载网组网技术,重点分析了软交换承载网在基于QoS保证的实现技术。并对承载网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软交换 可靠性 承载网

一、引言

从当前电信业务发展的大趋势看,IP业务将成为未来业务的主体。特别是随着下一代因特网以及新一代网络的发展,IP向传统电信业务的渗透和传统电信业务与IP的融合步伐将大大加快。

二、软交换中承载网的QoS分析

(一)影响承载网QoS的指标

在影响软交换承载网的QoS指标,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抖动问题

根据实验测量得出,当抖动大于500ms是不可接收的,而抖动达到300ms时,是可以接受的。此时为了消除抖动会引起较大的时延,综合时延对语音质量的影响来考虑,要求承载网的抖动小于80ms。抖动所引起端到端的时延增加,会引起语音质量的降低。

影响抖动的因素一般和网络的拥塞程度相关。网络节点流量超忙,数据包在各节点缓存时间过长,使得到达速率变化较大。由于语音同数据在同一条物理线路上传输,语音包通常会由于数据包的突发性而导致阻塞。

2.时延问题

当前IP分组网的固有特性和低比特话音编解码器的使用,使得VoIP语音分组的端到端时延要比电路交换网中的时延大得多,组成部分也更为复杂,VoIP应用中网络通信结构和底层传输协议的多样性,决定了时延成分的多样性。端到端的时延可以分成两个部分,即固定时延和可变时延。固定时延包括编解码器引入的时延和打包时延。固定时延和采用的压缩算法、打包的语音数据量相关。可变时延包括:承载网上的传输、节点中排队、服务处理时延、去抖动时延,这些和设备的端口速率,网络的负载情况,经过的网络路径、设备对QoS的支持方式、实现的QoS算法等密切相关。

3.丢包率

丢包对VoIP语音质量的影响较大,当丢包率大于10%时,己不能接受,而在丢包率为5%时,基本可以接受。因此,要求IP承载网的丢包率小于5%。

丢包率的形成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传统IP传输过程中的误码,这种情况在目前的网络条件下发生的概率极低。另一个是不能保障业务带宽造成的,当网络流量越拥塞,影响就越强烈,丢包发生率也就越大。

4.带宽问题

足够的带宽是保障业务QoS的重要手段。如语音编码压缩采用速率为8kbit/s。典型的语音编码器每2Oms分发一个语音数据包,每个数据包中含有两个语音帧,所以每2Oms就会采样生成 160bit的信号,即数据包大小为20字节。控制流和信令流的带宽详细计算原则是一样的,要考虑信令消息以及形肖的字节数,开销的计算跟语音业务带宽中的计算类似,信令消息的字节数则需要根据不同协议的呼叫消息字节数、呼叫比例的分配等来计算。由于控制信令在承载网占用的带宽较媒体流来说微乎其微,大约只占所需带宽的0.5%,一个简单快速的算法就是按照媒体流带宽的2.5%预留。

(二)承载网的QoS解决方案

通过对影响QoS的以上指标分析可以看到,对承载网要充分合理的带宽规划、避免网络拥塞,是目前现实方案中需要重点考虑的因素。

在传送数据之前,根据业务的服务质量需求进行网络资源预留,从而为改数据流提供端到端的服务质量保证。集成模型虽然能够提供确定的服务质量保证,但是它需要在网络中维护每个流的状态,对路由器的要求高,难以在大型正网络中实施,因此不考虑使用这个方案。区分服务的基本思想是将用户的数据流按照服务质量要求划分等级,级别高的数据流在排队和占用资源时比级别低的数据流有更高的优先级。区分服务只包含有限数量业务级别,状态信息数量少、实现简单、扩展性好。因此区分服务是目前大家认同的IP网络QoS的解决方案。

承载网的QoS解决思路,将根据实际情况混合采用以上技术。在骨干层使用

MPLSVPN技术。在与互联网共用设备的节点,根据NGN承载的实体,分别将骨干网上 NGNVPN的LSP,NGN业务的二层VLAN,NGN业务的三层IP地址的优先级字段都设置为最高级别,网络节点通过优先级字段进行报文分类、流量整形、流量监管和队列调度,从而实现对NGN业务高优先级的处理,最大程度减少互联网的突发特性对NGN业务的冲击。另外,专用设备的建设用以保障在NGN业务量大的区域,隔离互联网对NGN业务的影响。

三、承载网的安全性与可靠性分析

为防止受到黑客或病毒程序的攻击或干扰,NGN承载网必须与互联网进行物理或逻辑隔离,与互联网的互通必须通过安全设备(如防火墙)实现,不能直接接入;NGN用户或设备的接入需要经过身份认证才可以接入NGN网络,避免非法用户和非法报文进入NGN网络。只有当用户的身份得到确认,才可以进行事后审计与追踪,有效地防止了用户侧的网络攻击行为。通过以上措施可以基本消除来自其它网络和NGN用户方面的安全隐患,但还要采取安全手段来保证NGN内部网络的安全。

软交换、网关、服务器等NGN核心网络设备在IP网中的地位类似于网络主机设备,因此要求这些设备应具备数据网中主机设备所具有的安全规格,可以应用防火墙、入侵检测、流量控制、安全日志与审计等技术实现对NGN核心网络设备的安全防护。对于一些对安全级别要求较高的用户还可以采用加密技术对信令和数据进行加密保护。网管系统对各网元设备设置不同级别的管理员权限,使用户不能越级对设备进行操作。

考虑到NGN承载网承载的都是电信级的业务,必须对网络的可靠性进行充分的考虑。单台数据设备支持关键部件及单板的备份以及多个设备之间负载分担及冗余备份,如VRRP的方式保证网络的安全性与可靠性;在组网上可以考虑 MPLSFRR和OSPF多条同等开销路径,当链路失效时具有高效的切换机制保证所有业务的不中断。

参考文献:

[1]糜正棍,软交换技术与协议,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0

[2]通信世界,软交换网络组网方案分析,2004

[3]陈建亚,软交换与下一代网络,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3

作者:梅晓玉  陈杰

上一篇:核安全工程论文范文下一篇:艺术类专业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