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院校继续教育论文

2022-04-19

〔摘要〕根据国内近十年新建本科院校图书馆研究的相关文献,在对202篇文献进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出新升本院校图书馆在信息资源建设、信息服务、图书馆管理、馆员队伍建设、信息素质培养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分析了目前新建本科院校图书馆研究的不足,以期为新升本院校图书馆的建设与发展提供经验总结与理论支撑。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本科院校继续教育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本科院校继续教育论文 篇1: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问题探究

摘 要:“应用技术大学联盟”成立以来,地方本科院校转型为应用技术大学成为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必然趋势。文章结合应用技术大学的内在特征,就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期中的办学定位、专业设置、师资建设、服务地方等方面的现实困境进行深入剖析,以期对地方本科院校的转型探索有所助益。

关键词: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应用技术大学;转型

自1999年我国高校开始扩招以来,一大批地方高职、高专通过合并、重组升格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它们作为地方高校的新生事物和基础力量,在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推动地方产业发展、完成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承担高等教育普及化的重任方面发挥了中流砥柱的关键作用。升本10多年来,多数本科院校在办学规模、教学质量、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实现了由专科向本科教育的成功转型。而随着当代高新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日益普及,产业结构优化调整、转型升级,社会职业岗位对技术应用、开发创新人才更为需求。我国由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迈进过程中,随着社会转型和经济改革的纵深推进,人力资源和市场经济的供需矛盾急剧凸显,使得高等教育结构也将面临重大调整。在人才需求层次的变化和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双重背景下,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即将面临由传统学术型大学向应用型大学的转型。“地方院校转型为应用技术大学,不仅是地方院校的现实选择,也是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内在必然。”[1]

自2013年6月“应用技术大学联盟”成立以来,越来越多的地方本科院校已经或即将进入应用技术大学建设的轨道,其中既包括地方老牌本科院校,也包括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民办院校、职业院校、独立学院等。当然,“应用技术大学不是一个大学名称,是产业转型升级和产业技术进步的产物,是基于实体经济发展需求,服务国家技术技能创新积累立足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直接融入区域产业发展,集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于一体的新型大学类型”[2]。在包罗万象、多样化、多层次办学类型的应用技术大学的联盟中,作为新生事物的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与其他院校相比,既无老牌本科院校举办行业教育的丰富经验和深厚实力,也无独立学院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其缺乏民办院校自由灵活的办学机制,更不具备职业院校从事职业性技术教育的经验,同时还要面临同类地方院校的同质化竞争。因此,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作为特殊的弱势群体在建设应用技术大学的转型中该如何合理定位自身,如何处理转型中遇到的学科建设、专业改造、人才培养及师资紧缺等各种深层次矛盾,就成为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一、办学目标的定位

办学定位是关系到一所高校发展方向、办学层次的根本性问题,它反映办学者在一定时期内的办学理念、指导思想和策略,对学校人才培养、学科和专业建设、科研、社会服务等各项工作起到引领作用,决定学校的办学行为及学校的未来发展和走向。在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新建期”,多数院校一般将自身定位为“立足地市、面向地方、辐射本省,为地方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建成省内一流、全国有影响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或教学型地方大学”。这种面向地方、以教学为中心的办学定位在提高教学质量、规范办学、建设合格本科院校的过程中发挥重要的指引作用,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了一批基础扎实、质量合格的人才。面对日趋激烈的高等教育市场竞争,在职业院校、民办院校、独立学院及同类院校纷纷转型为应用技术大学的大趋势下,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迈入应用技术大学的轨道中该如何认清自身、准确定位就显得十分迫切和重要。前期的“应用”定位宏观上指明了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发展方向,但应用的含义并不明确,应用特性不明显,培养目标模糊不清,培养的人才实践操作能力不强。过多的院校定位盲目趋同,缺乏个性和特色。而同质化竞争会加速集体内耗,导致在应用技术大学的体系中前景不明,举步维艰。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第二个转型期,必须重新审视自身,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和自身发展实际科学合理的再定位。

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张大良在全国新建本科院校联席会议上强调:“新建本科院校要从学校实际出发,重新审视办学定位和发展方位,努力从‘新建’走向‘新型’,实现学校的内涵发展与特色发展。”经过近10年左右的新建期,新建地方院校已进入内涵建设期,办学再定位既要客观分析自身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优势与条件,又要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师资队伍等方面下硬功夫,找准定位,体现应用技术大学的内在要求。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期中的再定位要注意把握两个方面:(1)再定位要体现“地方性、应用型、特色性”;(2)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转型定位要有别于职业院校、民办院校等其他同类院校,要客观地分析自身的办学条件和优劣势,扬长避短,与其他同类院校的定位形成“错位发展”之势。

第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根本特征在于植根于地方。它的发展与建设和地方经济社会的支持息息相通,一脉相连,也是区别于民办院校、职业学院与老牌本科院校的根本特点。因此,人才培养、专业建设和社会服务都要贴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要调查和分析地方产业结构与行业需求,对人才市场的需求进行预测,实现人才培养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直接对接。

第二,应用型是说人才培养规格、特征、效用要体现“应用”,即具有从事一线工作的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但这种应用型不是办成职业教育,相对于职业教育来说,应用型人才具有更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但是也不能因循传统研究型大学的老路。大多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缺乏职业性、技术性教育的背景,需要借鉴职业教育办学的经验,加强与行业、企业的合作和对接。

另外,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再定位还需在办学理念上彰显特色。办学特色是地方院校在应用技术大学体系中得以立足和发展的基础,也是在同类院校中脱颖而出,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尤其是面向同一区位、同一类型的本科院校时定位要突出个性和特色。地方院校可以利用地方资源、学校历史文化积淀、地域特色、区位优势等方面的特殊性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服务社会、科学研究等方面发扬优势,找准定位,形成特色。如新建地方院校中实现成功转型的常熟理工学院,把自身定位为“以理工为主、以应用技术教育和教师教育为主要特色的多科性本科院校”,临沂大学在转型中的定位为“服务沂蒙,培养区域应用型人才的多科性综合大学”[3],同样位于鲁北地区的滨州学院也结合该校的飞行特色专业,明确把学校建成“以航空为主要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

二、专业设置趋同与特色、新旧专业矛盾

及社会适应性问题

(一)专业设置趋同,特色不鲜明

自1999年升本的本科院校尤其是从地方师专升格后的院校,它们大多依托传统的师范专业新上应用型、体现市场需求的专业或者新建文、理、工等新兴应用学科。专业设置或是依托基础专业拓展应用专业,或是在交叉学科、相近学科基础上建立新专业,或者通过削减师范专业扩建市场需求的热门专业。以笔者所在山东省的8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为例,新建期内它们已基本形成文、理、工、商、管、农等多学科、综合性的专业布局,专业设置基本趋同,特色专业和优势学科并不明显。当然也有部分院校确立了特色专业,但缺少相关基础学科的支撑,缺乏办学资源和地方产业的支持,发展前景令人担忧。

(二)新上专业与传统专业之间的衔接性和继承性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专业设置中所面临的一个主要矛盾就是如何处理新专业与传统专业改造之间的关系。大多数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是以地方师专起家,前期积累了丰富的师范教育经验和具有优势的师范专业与学科。在向应用型院校的转型过程中,为体现“应用型”,它们大量开设迎合市场需求的、能收到短期效益的应用性专业。通过大力削减甚至取消传统的具有优势的师范专业,即使保留下来的师范教育专业也逐渐被边缘化,师范特质和长期积淀的优秀的师范文化传统也慢慢消失。为体现学科和人才培养的应用型与技术型,新上大量既无学科背景也缺乏师资的理工科专业,实现由师范院校向理工科院校、由基础学科向新兴学科的大跨度的转型。如有的院校将地理学科改建为建筑工程专业,在自动化专业的基础上建航空工程专业,这种跨度之大、难度之高的学科转型必然带来师资力量的紧张。传统师范专业师资富余但转型难度大,对于新上工科专业又要大量引进年轻教师,但他们缺乏教学经验。新上专业和基于传统专业改造后的专业由于教师教学经验缺乏,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由传统的偏重师范教育学术型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的转型过程中,必然要开设大量应用技术型专业,实现学校性质和专业布局的跨越式发展。但这种跨越式建设一定要基于自身学科的积淀和学科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以及地方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布局及特点,不能以牺牲传统的具有优势的学科为代价。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要放长视线,从学校定位和长远角度对专业设置谋篇布局,要平衡新建专业和传统专业、优势学科和劣势学科的关系,扬长补短,分阶段分层次地完成专业发展的平稳过渡和转型。

(三)专业设置求全,与地方经济发展需求脱节

欧洲应用技术大学的出现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20世纪六七十年代,欧洲各国高新产业的发展引起产业结构的变化,导致市场对人才需求结构产生变化,教育体系的结构随之发生变革。应用技术大学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专业和课程设置紧扣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并能根据市场需求灵活调节,具有显著的应用型特色和职业导向,具有良好的预警和退出机制[4]。

我国的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大多以“地名+学院”命名,新建期为体现办学性质上的综合性,专业设置向国内综合大学看齐,力求建成文、理、工、商、管等学科门类齐全的综合院校。即使近年来新上的专业,也是尽量弥补设置空缺的专业。常熟理工学院顾永安教授指出:“新建本科院校不能及时根据地方(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以及地方产业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进行专业建设。”[5]新专业设置没有进行前期市场调研,不了解当地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及企事业部门需求,也没有对未来人才需求结构尤其是地方经济发展所需人力资源需求的预测分析,专业设置是一味地贪大求全。从现有的专业设置上看,能体现出一定的应用型和实践性,但与地方的经济需求出现错位,与地方产业结构匹配度不高。有特色的专业不多,尤其是体现地方特色的专业缺乏,导致毕业生就业前景不理想,就业市场上缺乏竞争力。

三、区域经济互动:主动服务还是被动合作

地方性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基本特征,植根于地方,立足于地方,服务于地方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赖以生存的必然之道和获得持久发展的根本动力。“新建本科院校的存在在于地方发展需要,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出路在于融入地方发展。”[6]新建地方本科院校通过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科研合作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人力资源,推动地方产业创新和技术创新,提高地方经济发展实力;地方以其创新所获得的物质资料、经济资源为高校提供经费支持和物质设施,推动高校知识创新,再度传递给区域经济,形成与区域经济的良性互动循环,促进校地共生共荣的和谐发展。在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转型期,大多院校在服务定位方面都将自身定位为“立足(市地)、辐射全省,培养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应用型人才”,在办学过程中也已经开展服务地方的活动,但总体看,服务的领域和范围不广,产学研合作不深入,只有部分应用性较强的专业和学科与当地企业(行业)对接,开展产品创新和科研合作。这是由于“受传统学术型办学理念惯性驱动,办学行为很少考虑地方需求与地方发生关系;在立足地方、培养职业化应用型人才定位上, 认为这样的取向会降低大学的高雅品位而不太愿意接受”[7]。专业设置与地方经济结构脱节,教师普遍缺乏实践经验,导致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服务社会的能力有限,社会效能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大多缺乏行业教育的经验,转型期内也开设大量应用型专业,在应用研究方面也给了较大投入,但“由于办学历史短,产学研发的经验欠缺,在短时间内与大型企业或制造业开展实质性的研发工作,还显得力不从心,行业或企业也很少会选择此类院校作为自己的合作伙伴”[8]。另外,政府在联系企业(行业)与高校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缺失,地方政府没有出台激励企业参与高校办学的相关政策,企业参与高校办学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产教研合作教育没有广泛的实施基础,直接影响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地方院校在与企业(行业)对接和合作方面仍处于被动和尴尬境地。

四、教师缺乏实践能力,集体转型处于自发状态

随着专业设置向应用性学科的调整和与区域经济紧密联系的互动,教师队伍的转型就成为推动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制约应用性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应用技术大学的“应用性”不仅体现在培养应用型、技能型、有较强实践操作能力的人才为目标,更要求指导教师具有扎实的学科知识和学术水平,与专业相关的实践工作能力、丰富的行业工作经验和较强的应用科研水平,即“双师型”教师。教师队伍转型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从传统的学术型大学的理论型教师向以技能为主、应用实践型教师的转型。

德国应用技术大学形成之初,为满足实践性教学和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对教师在准入资格、培养、考核、继续教育等方面有着严格要求。教授除具备博士学位外,必须有十年以上相关专业的企业工作经历,熟悉企业的生产流程[9]。所以应用技术大学的教授一般与企业有着密切联系,这有助于校企的合作,也能为学生提供一些实践和就业机会。“瑞士应用技术大学要求其教师和研究人员必须具有相关的从业经验。这就能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教学科研活动的实践性以及知识和技能的持续更新,也保证了应用型研究与经济活动之间的持续良性互动循环。”[10]

我国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教师队伍仍以学术型理论型教师为主,实践能力不足,缺乏从事相关专业的行业工作经验。新建地方院校的教师主要以中青年教师为主,青年教师大多从学校走向学校,从教学的新手期到基本适应专业教学,自身的专业发展本身需要一定时期,尤其是新上专业,主要以青年教师为骨干教师,教学经验缺乏,也没有从事行业工作的经验,在指导实习、实训和技能培养中显得盲目,随意性大。加上新建地方院校薪酬待遇水平不高,难以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此外,老教师的转型就更为复杂和困难。从地方师专升格而来的本科院校的老教师,长期从事专科教学工作,习惯单纯知识讲授的理论型教学,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根深蒂固。从其主观意愿来说,“不愿转型”,从现实情况来看,新建地方院校短短几年内从专科、本科到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跳跃式发展,面向社会开拓新专业的速度很快,从基础理论学科转型到应用学科,从传统的师范专业跨越到新兴专业,由于自身学习和适应能力、学科基础和专业知识积累不足,在短时间内完成跨学科、跨专业的大跨度转型,对老教师来说,又显得“难以转型”。另外,面对新专业尤其适应高新产业发展所需要的师资,学校的培养措施无法跟上。即使部分青年教师有转型的意愿并主动参加调研、社会实践,深入基层锻炼、在职进修等,也多是自发的、零散的、分散的行为。学校方面既无统一的组织领导,也没有出台相应的政策以激励教师积极转型,以及向实践型教师转型保障措施和评价机制。部分教师为适应应用技术大学转型的强烈愿望与学校管理层面的松散放任,缺乏组织统筹,流于形式,构成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难以破解的对立统一的矛盾,也是制约应用型大学建设整体教学质量的瓶颈。

如何解决新建地方院校的中青年教师实践经验缺乏,教学能力和学科知识与专业设置不匹配?有研究者提出可以通过企业行业外聘兼职教师充实教师队伍,弥补教师经验不足,促进教师质量的整体提高。但不可否认的是外聘教师师德素质、教学能力良莠不齐,与学生的理论知识基础存在一定差距,也是一个客观存在的问题。但更重要的是要依靠教师积极参与企业生产科研活动,深入企业行业进行社会实践,挂职锻炼,成长为“双师型”教师。因此,新建地方院校目前要做的工作就是依据教师的年龄结构、职称学历、能力专长不同分层培养,制定相应的转型措施,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学校要做好顶层设计,提出具体的培养政策、激励政策和评价机制,而不是使教师转型处于学校的“意愿”或文件层面,流于形式。但更重要的是加强与地方企业、行业及相关部门的合作,为中青年教师深入企业行业社会实践和系统的学习搭建通畅的平台,建立长效发展的保障机制。

五、应用型人才的顶层设计与执行间的落差

多数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转型期将“培养具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专业能力的专业人才”作为自身的目标,但在实际教学、课程设置及整个培养过程中却又忽视学生应用实践能力的培养,与老牌本科院校的学生相比,地方院校的学生的实践能力不高,应用性不强。这是因为:一是办学经费短缺。由于大多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处于省会城市边缘或者经济欠发达地区,办学经费紧张,有的院校还负有高额债务,难以有充足的资金用于实训基地建设和实验室设备、仪器的更新,加上在服务地方、产学研合作等方面与地方企业(行业)没有充分紧密的对接,使实习、实训基地的扩展和建设受到影响。二是教师普遍缺乏行业背景或企业实践经验,在教育教学、实习实训中难以对学生进行真正有效的指导,影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三是应用型技术型人才的培养应充分体现在课程设置和课程设计上。大多新建地方本科院校通过不断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缩短理论课时,增加实践课时或增设实践性课程来凸显培养人才的实践性和应用性。但从教学运行的现实看,实践性课程总体偏低,理论性课程仍占较大比例。有的院校师范教育三年培养过程中只安排一次教育实习,工科也只有1—2次实习或实训。集中实习岗位缺乏,分散实习比例较高,实践教学基地的资源效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实践教学体系完善有待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与实际执行效果存在一定差距,使得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实践性”的理想人才培养预设在实践中难以达成。

另外,多数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前期没有准确定位,大多将自身的人才培养目标表述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培养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技术人才”,这种表述过于笼统、泛化,缺乏特色,趋于雷同。专业设置、课程开设乃至使用教材都大同小异,人才培养特色不鲜明,处于“上不接天,下不着地,两头不靠”的尴尬和被动境地。这使学生的实践能力不强,缺乏市场竞争力。

1999年以来,全国共新设本科学校647所,600 多所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大幕已经拉开,关于地方本科院校到底该如何转型,目前国家还没有颁布明确的文件,但已经有 150 多所地方本科院校开始报名参与试点转型,并不断探索合理的转型方法和路径。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的转型已成为高等教育内部结构变革的必然趋势,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新建地方本科院校都要转型,地方本科院校要不要转型,能不能转型,转向何种类型,要依据自身定位、当前发展状况、历史传统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校而异。对于处在转型期的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科学合理的定位是转型的前提,师资转型是关键,专业设置、服务面向是转型的重要途径,人才培养是转型的重要体现。此外,可以将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打通,本科与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合作转型,通过专业衔接、课程互置,实现应用型人才的贯通培养。对于区域相近的同类型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应用技术大学联盟内,不妨通过校校合作,资源整合重组、专业、优势学科的合并,在科研、教学、招生等方面开展合作,扬长避短。当然,这就需要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的统筹规划和科学决策,也要求当地企业、行业部门的积极参与和有力支持。

参考文献:

[1][2]应用技术大学联盟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研究中心.地

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实践与政策研究报告[R].2013.

[3][5][6]顾永安等.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论[M].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5.

[4][10]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课题组.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

展研究报告[R].2013.

[7]刘健.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路径研究[J].三明学

院学报,2014,(3).

[8]汪明义.对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思考[J].中国高等

教育,2014,(8).

[9]陈杰菁.德国应用技术大学培养模式的研究及启示[J].

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13,(9).

作者:吴霞

本科院校继续教育论文 篇2:

近十年我国新建本科院校图书馆研究综述

〔摘 要〕根据国内近十年新建本科院校图书馆研究的相关文献,在对202篇文献进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出新升本院校图书馆在信息资源建设、信息服务、图书馆管理、馆员队伍建设、信息素质培养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分析了目前新建本科院校图书馆研究的不足,以期为新升本院校图书馆的建设与发展提供经验总结与理论支撑。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图书馆;研究综述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2.10.042

十年来,我国一大批专科院校经过调整相继升格为本科院校,适应了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的发展趋势,从此为我国高等教育注入了新的血液,增添了新的力量。新升本高校办学思路与办学模式的变化给图书馆的改革与发展也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探索出既适应本科院校发展方向又具有自身特色的建设与发展思路,是升本高校图书馆面临的重要课题。近十年,关于新建本科院校图书馆的研究论文不断出现,从不同角度论述了新升本科院校图书馆的建设与发展问题。本文通过对十年来国内新建本科院校图书馆的研究论文进行统计、整理、分析,从信息资源建设、信息服务、图书馆管理、馆员队伍建设、信息素质培养研究等方面进行梳理与总结,以便有助于了解国内新建本科院校图书馆的研究进展,为其今后的建设与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与现实经验。

1 近十年我国新建本科院校图书馆研究论文统计概况 据相关统计表明,截至到2010年3月,全国新建普通本科高校有261所,占全国同期792所普通本科高校的32.95%[1]。本文以CNKI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为统计源,分别以“新升本院校图书馆”、“升本院校图书馆”、“升本高校图书馆”、“新建本科院校图书馆”、“新建本科高校图书馆”为检索词,检索了2002-2012年关于新建本科院校图书馆的研究论文。统计时间截止到2012年4月,除去重复文章,共检索出202篇相关文献,统计结果见表1。依据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目录(2011版),整理、统计出发表在图书馆、档案类核心期刊上的研究论文共15篇,统计结果见表2。

新建本科院校图书馆研究论文总体呈持续增长趋势。通过检索过程可以看出,2002-2006年是起步阶段,每年发文不多。从2007年开始,关于新建本科院校图书馆的研究论文持续增多。截止到目前,初步统计出202篇相关文献。由此表明,图书馆的建设与发展出路问题已成为新建本科院校图书馆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并逐渐提上日程。虽然目前发文数量较多,但是大多数文章分散在综合性期刊上,尤其是学院类的学报上。在这202篇相关研究文献中,初步统计出仅有15篇发表在图书馆类的核心期刊上,占所发总数的0.74%,由此反映出所发文章的质量、选题及内容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2 我国新建本科院校图书馆研究综述

通过对国内关于新建本科院校图书馆的研究论文进行分析,总结出其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关于新建本科院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研究

新建本科高校一般由几所学校合并,由专科升格而成,所以在一段时间内,图书馆的信息资源无论在数量还是在质量上都很难满足本科教学及科研的信息需求,加大力量建设馆藏资源成为新建本科院校图书馆发展所面临的首要问题。

莫振轩[2]针对专升本院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存在资金短缺、时间紧迫、馆藏质量有待提高等特点,提出制定馆藏发展政策;建立高素质信息资源建设队伍和质量评估机构;提高重点信息资源的质量和层次,形成学科资源优势;开发电子信息资源,加强信息资源保障能力等建设策略。马启花[3]分析了新建本科院校图书馆重点学科文献资源建设的现状:总量较少、基础薄弱、质量有待提高。提出加强对重点学科文献资源经费投入、收集多载体重点学科文献资源、加快重点学科数据库建设、加强重点学科导航系统建设、加强灰色文献资源的收集力度、加强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等建设思路。

史宁[4]提出升本院校图书馆在馆藏资源数字化建设中应抓住自身特点,进行特色化建设,数字化内容应突出本馆特色、本地区特色与本系统特色。赵景明、肖检蓉[5]针对新升本高校图书馆的发展环境问题,确立了特色馆藏建立的原则:历史特色、办学特色、在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并提出了特色馆藏的建设内容。王任阁[6]探讨了专升本院校图书馆期刊资源建设所面临的问题,比如办学规模扩大,期刊资源保证能力下降;期刊资料缺乏连续性;馆藏核心期刊及专业期刊采购率偏低等。提出完善经费投入与管理机制、针对学科建设,调整印刷期刊发展目标、加强电子期刊资源建设等解决对策。

多数研究成果都表明新建本科院校图书馆面临文献资源基础薄弱、馆藏质量不高等问题。因此,新升本高校图书馆必须首先重视馆藏资源建设,将纸质文献资源与电子资源结合起来,同时搞好地方文献特色馆藏的建设,突出学校特色、地区特色,以更好的满足本区域的信息需求。

2.2 关于新建本科院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的探讨

新建本科院校图书馆由于存在经费短缺、人员素质整体较低、专业人才匮乏、工作理念落后和经验不足等缺陷,所以很难满足网络环境下读者的个性化信息需求。如何尽快为本校的教学及科研提供优质的、特色化的服务,已成为新建本科院校图书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冯琼[7]分析了新升本院校图书馆在信息服务对象、信息需求范围、信息需求数量、信息需求载体等方面的变化,提出加强数字化建设,提供数字化信息服务;加大导读力度,提高读者获取数字信息的能力等举措。高磊、李旭红[8]提出网络环境下新建本科院校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模式:①开展多种形式的信息用户教育,提高读者利用信息能力的教育服务模式。②根据读者的不同层次,实行有针对性的个性化、层次性服务模式。③拓宽服务领域,开展开放式服务,实现多功能参考咨询虚拟服务模式。吴剑霞[9]在分析新建本科院校图书馆参考咨询服务现状的基础上,从新建本科院校图书馆参考咨询服务项目、制订新建本科院校图书馆参考咨询服务实施方案两个角度构建了适合新建本科院校图书馆的参考咨询服务思路。

王文娜、陈丽君[10]等分析了专升本院校图书馆服务于教学科研的现状、问题与不足:重教学,轻科研;信息服务手段落后,服务内容单一;个性化信息服务意识淡薄、基础薄弱;信息服务人员思想观念传统、落后,综合素质不高,服务效率低;读者信息素养教育基础薄弱等。提出开展重点专业的学科导航服务;积极开发网络免费学术信息资源;提高馆员的思想、业务技术综合素质,鼓励馆员积极主动地参与科研活动;提供针对教学、科研的个性化信息服务;推行学科馆员制,架起图书馆与院校间的桥梁等发展策略。李贤[11]提出新升本院校图书馆开展考研信息服务的对策:设立专门的考研信息资料室;利用文献检索课指导学生查阅考研信息;开展考研咨询服务,举办考研信息专题讲座等。新建本科院校的学生大多数都有考研的意愿,图书馆专门为考研学生提供咨询服务,是一条可行的信息服务对策。

2.3 关于新建本科院校图书馆管理问题的思考

合并升本院校的图书馆必须要把各校区、各部门和个人的注意力集中在一起,要有统一的明确的发展目标及管理理念,建立一种系统的协调管理结构。升本后随着服务对象的增加,服务范围的扩大,读者需求呈现多元化与个性化的趋势,这就给新建本科院校图书馆的管理带来了一定难度。

贾光[12]论述了升本院校图书馆定位的必要性,指出在图书馆的管理中应进行图书馆和馆员的角色定位、发展目标定位、馆舍馆藏定位、人员定位及服务定位等。明确了新建本科高校图书馆的定位问题,有利于确立正确的发展目标,选择合理的发展空间与方向,制订科学的建设规划。陈建敏[13]指出专升本院校图书馆必须从领导观念、服务观念、人才观念、管理观念等几方面进行更新。在资源重组、机构设置、人员安排、规章制度、奖金分配等各方面,都要统筹兼顾,综合平衡。管理观念要随着外部环境的改变而改变,要及时吸收新的管理理念。

王耀先[14]针对合并后专升本高校图书馆在人事上存在的人员思想不统一、“铁饭碗”、“大锅饭”思想等问题,提出建立一套完善的人事管理制度:确立人本管理思想、转变观念、统一思想;改革和理顺图书馆内部的管理制度;实行聘任制,竞争上岗等,促进图书馆人才队伍的建设。胡可东[15]提出团队管理在新建本科院校图书馆中的实行策略。孟照凯[16]分析了目前新建本科院校图书馆面临的馆内、馆外危机问题,提出实施危机管理的新举措,如建立危机管理系统、危机管理的法律法规体系等。实施危机管理能够防患于未然,及时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发生。

2.4 关于新建本科院校图书馆馆员队伍建设的思路

新建本科院校图书馆要在变革中求得发展,必须拥有一支高素质的馆员队伍,然而新升本时的馆员素质与本科院校的要求还难以适应需要。

陆莉[17]分析了新升本院校图书馆馆员素质的现状:学历层次较低、专业技术职称不高、专业知识结构不合理、科研能力较差等。提出领导重视,转变观念;完善用人机制;加强继续教育;提高科研水平等提高馆员素质的措施。杜新中[18]在分析专升本高校图书馆专业队伍建设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完善管理机制,实行人力资源管理;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人才积极性等加强专业队伍建设的思路。

渠彩霞[19]指出新建本科院校应结合自身特点,从思想认识、方式方法、措施与人才选拔等方面积极探索适合新建本科院校办学特色的学科化服务模式。即实施学科馆员制度,以推动新建本科院校教育的长远发展。李伟东[20]探讨了学科馆员在新升本科院校图书馆知识管理中的作用与地位、提出了学科馆员所具备的素质与要求及在知识管理中的主要职责。

建立健全学科馆员制度,是新建本科院校图书馆实现知识管理的迫切要求,是实现知识创新和提供知识服务的基本保证,也是加强馆员队伍建设,提高馆员素质,实现自身提升与发展的必要途径。

2.5 关于新建本科院校图书馆信息素质培养研究

在适应专升本院校教学改革中,新建本科院校图书馆必须作出相应的调整,充分发挥其教育职能与自身优势,利用创新服务方式来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培养大学生的信息意识与技能,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刘迎清[21]指出目前新建本科院校图书馆的信息素养教育还存在诸多不足,需要通过建立健全校级管理体制、改革文献检索课教学、提高信息资源使用率、提升馆员队伍素质等创新措施来提高信息素养教育的整体水平。吴晓英[22]提出加强新建本科院校图书馆对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途径:提高认识,主动参与;增加硬件建设投入;加强图书馆特色馆藏建设;加强读者培训与教育等。梁爱香、陈婧[23]分析了目前新建本科院校文献检索课程建设普遍存在的问题:意识淡薄、师资力量薄弱、教学经验不足、课程设置不尽合理。以此提出积极做好宣传推广工作、抓好教材建设、加强师资培训,成立教研室、合理安排课程设置、选择适当的教学模式等加强文献检索课建设的建议,以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水平。

3 新建本科院校图书馆研究现状评析

本文对国内近十年关于新建本科院校图书馆的研究进行了梳理与总结,一些研究观点值得新升本高校图书馆借鉴与采纳,但是笔者认为目前的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

3.1 发文数量较多,但多为现象描述与经验总结

大量的相关文献中,作者将重点放在目前新建本科院校图书馆面临的主要问题等现象描述方面,提出的许多措施与对策都是经验性的总结与概括,没有为新建本科院校图书馆的建设与发展找到更新的、更多的理论支撑与依据。这也是核心期刊载文数量较少的一个重要原因。

3.2 研究深度不够,重复性研究居多

有些论文仅将一般高校图书馆的建设与发展模式挪用到新建本科院校图书馆的发展中,虽然两者有一定的联系,可以相互借鉴,但是新升本高校图书馆的建设与发展必须突出特色,结合自身实际。探索一条既符合本校办学模式又各具特色的适应本区域发展的建设之路,才能适应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因此,在新建本科院校图书馆的特色化建设与服务方面,有必要进行深层次的探讨与思考,以寻求新升本院校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朱振国,计雪荣.新建本科院校面临夹生困局 重学还是重术?[N].光明日报,2011-04-13.

[2]莫振轩.试论专升本院校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建设[J].图书馆论坛,2004,24(1):84-86,115.

[3]马启花.新建本科院校图书馆加强重点学科文献资源建设之思考[J].兰台世界,2009,(10):73-74.

[4]史宁.合并专升本院校图书馆馆藏资源数字化探讨[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8,20(5):20-22,78.

[5]赵景明,肖检蓉.新升本高校图书馆特色馆藏建设研究[J].图书馆,2010,(3):125-126.

[6]王任阁.专升本院校图书馆期刊资源建设策略[J].图书与情报,2005,(4):88-91.

[7]冯琼.论专升本院校图书馆的数字化信息服务[J].图书馆论坛,2005,25(3):185-187,169.

[8]高磊,李旭红.论网络环境下新建本科院校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模式[J].现代情报,2007,(7):131-132.

[9]吴剑霞.新建本科院校图书馆参考咨询服务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05,(5):66-69.

[10]王文娜,陈丽君.专升本院校图书馆服务于教学科研的研究[J].河南图书馆学刊,2009,29(1):89-91.

[11]李贤.新升本院校图书馆应加强考研信息服务[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16(20):23-24.

[12]贾光.专升本院校图书馆定位问题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02,(5):12-16.

[13]陈建敏.观念更新——专升本院校图书馆的关键所在[J].河南图书馆学刊,2002,22(5):34-36.

[14]王耀先.合并后专升本高校图书馆人事改革探析[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6,18(6):91-94.

[15]胡可东.新建本科院校图书馆的团队管理[J].高校图书馆工作,2005,25(3):56-58.

[16]孟照凯.新建本科院校图书馆危机管理研究[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6,27(6):125-127.

[17]陆莉.专升本院校图书馆人员专业素质的分析与对策[J].情报探索,2008,(8):39-40.

[18]杜新中.合并专升本高校图书馆人力资源建设与管理[J].现代情报,2005,(11):92-94.

[19]渠彩霞.新建本科院校图书馆学科馆员服务模式探索[J].衡水学院学报,2009,11(6):91-94.

[20]李伟东.论“专升本”院校图书馆知识管理中的学科馆员[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1,23(2):219-221.

[21]刘迎清.论专升本院校图书馆的信息素养教育创新[J].长沙大学学报,2005,19(3):125-127.

[22]吴晓英.新建本科院校学生信息素养培养刍议[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179-181.

[23]梁爱香,陈婧.关于新升本院校文献检索课程建设的思考[J].钦州学院学报,2010,25(3):93-96.

(本文责任编辑:王 涓)

作者:李树魁等

本科院校继续教育论文 篇3: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学科建设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摘 要:通过对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学科建设状况的调查研究,发现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存在学科建设定位模糊、学科建设能力差、学科支持功能待开发、学科管理机构制度混乱、学科建设投入不足、学科队伍结构失衡、学术交流不活跃等问题.基于对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学科建设必要性、特殊性的讨论分析,结合调研结果,提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学科建设的途径.

关键词:学科建设;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调查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是指1999年我国启动高等学校扩招后由政府部门批准建立的本科层次的普通高等学校.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建成之初,关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需不需要进行学科建设,需要什么样的学科建设,需要怎样进行学科建设等问题,一直存有争议.本文力图在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学科建设状况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讨论此类学校学科建设的价值、方向、途径等问题.

1 调查研究的设计

1.1 调查目的

通过调查,从学科建设定位及作用,学科队伍建设,学科平台建设,学科对专业、课程的支撑,重点学科和特色学科建设,学科建设的保障,学科建设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关联等方面,了解我国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学科建设状况,分析其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讨论新建本科院校建设问题提供实证依据.

1.2 调查对象

在全国20个省份选取25个新建本科院校学科建设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对其中21所院校通过网络了解其学科建设情况,对其中7所院校进行了深入的问卷调查和实地走访.调查对象选择点面结合,基本涵盖了全国建有新建本科院校的省份,同時对其中的代表性院校进行深入的实地调查研究.

问卷调查在7所院校进行,共发放问卷340份,回收332份,问卷调查对象情况见表1、2.

1.3 调查方法与工具

主要采用了问卷调查、访谈、实物收集等方法.编制《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学科建设现状调查问卷》和《地方院校学科建设基本情况数据收集表》收集数据.

1.4 调查过程

在全国20个省份选取21所院校,应用“地方院校学科建设基本情况数据收集表”,通过网络了解学校基本情况,学科数量、特色或优势学科、学科管理机构、相关规章制度、教师队伍、学科平台建设等学科建设情况.

对7所院校进行了深入的问卷调查和实地走访.分别从学科建设在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作用、建设与发展情况、队伍及平台建设情况、保障情况、合作交流情况、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关联情况等方面进行调查和走访.

应用SPSS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在调查数据和梳理已有研究文献的基础上,进行理论研究.

1.5 问卷调查质量分析

共发放“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学科建设现状调查问卷”340份,回收332份,回收率97.6%;剔除无效问卷3份,有效问卷329份,有效率99.1%.以上数据说明这一调查结果是可信赖的.

在调查问卷中有两个问题来体现教师对学校“学科建设”的了解情况,分别是:“您了解学校的学科建设情况吗”和“您了解学校的学科规划和发展布局吗”.通过被调查者的回答情况,除了可以了解教师对学校学科建设的了解情况之外,还可以验证教师回答问题的认真程度,如果教师回答这个两个问题的态度是截然相反,就可以认定此问卷为无效问卷.两个问题调查的统计结果如下:

对问题“您了解学校的学科建设情况吗”有95.13%选择了“非常了解、了解和了解一点”,对问题“您了解学校的学科规划和发展布局吗”有“84.66%”选择了“非常了解、了解和了解一点”.由此可见参加调研的教师比较了解本校的学科建设情况,表明本问卷的调研结果具有较高效度,对于两个问题回答的结果相近度较大,第一个问题比率95.13%高于第二问题的比率84.66%,也符合第一个问题所问情况更宽泛,第二个问题所了解的情况更深入的特点,也就了解大致情况的人更多,深入的了解具体情况人会少一些.因此,也说明此调查具有较高信度.

2 调查研究的结果及分析

2.1 学科建设在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作用

在调查问卷中有三个问题来体现“学科建设在学校中的作用”,分别是:“您认为学科建设在学校发展中的作用”和“您认为学校重视学科建设吗”“您参与学科建设的情况”.三个问题调查的统计结果如下:

对问题“您认为学科建设在学校发展中的作用”有95.11%的调查对象选择了“非常重要和重要”;对问题“您认为学校重视学科建设吗”有“66.06%”选择了“非常重视和重视”;对问题“您参与学科建设的情况”的回答,57.32%的调查对象偶尔或从不参与学科建设.由此可见,教师认为学科建设在学校发展中很重要,但是教师的参与程度还有提升空间,通过网上数据、以及实地走访情况发现,教师主观上认为的学科建设重要、学校重视学科建设等情况与实际情况存有有一定偏差.

通过“地方院校学科建设基本情况数据”统计发现,在21个被调查的学校中有专门的管理机构的是3个,教务处负责学科工作的2个,由科研处负责学科工作的16个;有相关规章制度的学校有4个,其他学校在网上没有查到相关规章制度.所谓的学校重视学科建设也多停留在口头或纸面上,在机构设置、制度建设、实际投入等方面有欠缺,学校教师参与学科建设的程度不高.通过访谈与实地走访发现,各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多由大中专院校升格为本科院校,本科办学时间较短,专业建设意识较强,学科建设意识较弱,部分存在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概念混淆现象,将专业建设理解成学科建设,这有可能是导致问卷调查中教师认为学校重视学科建设的原因.

2.2 学校学科建设与发展情况

通过“地方院校学科建设基本情况数据”统计发现,在调查的21所院校中,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多由专科师范院校合并本地中专院校组建,明确提出应用型办学方向的有16所,办学涵盖10个及以上学科门类的学校6个,9个学科门类的8个,8个学科门类的5个,6个学科门类的2个.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办学定位趋同,涵盖学科门类较多,特点特色不突出.

在调查问卷中有三个问题来体现“学科建设建设与发展情况”,分别是:“您认为学校学科建设最欠缺的是”和“您认为目前阶段促进学科发展最关键的是”“您认为目前阶段制约学科发展的最主要因素是”.以上问题调查的统计结果如下:

对问题“您认为学校学科建设最欠缺的是”的回答,认为主要有“科学合理的规划和定位”“经费投入”“优秀的学科带头人”;对问题“您认为目前阶段制约您所在学科发展的最主要因素是”的回答,认为主要有“规划和定位不够明确和具体”“经费投入不足”;对问题“您认为目前阶段促进学科发展最关键的是”的回答,主要为“制定切实可行的学科发展规划”“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由此可见,研究对象对这三个问题的回答相互对应,说明调查结果的有效性,也说明“学科合理的规划与定位”“经费问题”“人才队伍”问题是困扰着地方本科院校学科建设工作的主要问题.

2.3 学校学科队伍及平台建设情况

通过“地方院校学科建设基本情况数据”统计了解到被调查的21所学校教师队伍基本情况,见下表.

其中,有三所学校提到“双师型”教师队伍情况,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与专任教师总数的比率有13所学校超过60%.被调查学校一般建有和地方产业历史文化相关的省级研究基地或重点实验室,没有国家级基地或实验室.

在调查问卷中有两个问题来体现“学校学科队伍建设情况”,分别是“您所希望的团队组织模式是”“您在学术发展方面最希望得到的帮助是”.以上问题调查的统计结果如下:

对问题“您所希望的团队组织模式是”的回答,主要有“有共同志趣的学术共同体”“围绕某一课题组组建的团队”;对问题“您在学术发展方面最希望得到的帮助是”的回答是“提供良好的科研平台给予立项奖励”“学校资助外出进修培训或在职继续教育”.

由此可见,此类学校教师队伍整体的职称、学历结构有提升空间,“双师型”教师缺乏,研究平台多围绕地方经济社会文化需要进行,教师希望组建志趣相同的研究团队,更希望给予科研经费、研究平台、进修培训方面的支持.

2.4 学科建设的保障情况

在调查问卷中有两个问题来体现“学科建设的保障情况”,分别是:“您所在学科的建设条件”和“您对学科提供的教学科研条件满意吗”.以上问题调查的统计结果如下:

对问题“您所在学科的建设条件”的回答,有72.14的人认为“一般或很差”;对问题和“您对学科提供的教学科研条件满意吗”,有74.35%的人认为“满意或基本满意”;由此可见,教师对教学科研条件满意,但是学科建设的投入不足.

2.5 学科建设方面的合作交流情况

在调查问卷中通过“您认为您所在的学科在国内外学术交流方面的活跃程度”这个问题来体现“学科建设方面的合作交流情况”.问题调查的统计结果如下:

对问题“您认为您所在的学科在国内外学术交流方面的活跃程度”的回答,有46.63的人认为“沉闷或没有任何活动”.由此可见,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学术交流还不够活跃.

2.6 学科建设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关联情况

在调查问卷中通过“您认为学校学科建设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或行业发展的关系”这个问题来体现“学科建设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关联情况”.问题调查的统计结果如下:

对问题“您认为学校学科建设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或行业发展的关系”的回答,有59.94%人选择了“非常紧密”或“紧密”.可见,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学科建设工作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对紧密,但服务水平有限.

综上所述,结合实地考察调研,可以发现新建本科院校在学科建设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学科建设定位模糊.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办学定位趋同,所涉及学科门类齐全,但集中度不高,主攻方向不明确,学科优势特色不明显;2.学科建设能力差.由于长期的专科办学经历,使得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学科建设不被重视,学科建设内涵不清晰,建设能力差,教师参与度低;3.学科的支持功能待开发.学科建设对人才培养、专业建设、服务地方等方面支撑有限;4.学科管理机构制度混乱.各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负责学科建设的职能部门不一,职责划分不清,学科规则制度普遍不健全;5.学科建设投入不足.有限资金使用分散,设备重复购置,基础设施不完备,使用率低;6.学科队伍结构失衡.学科队伍薄弱,教师学术水平不高,领军人物较少,团队建设弱化,教师多进行“单打独斗式”科研,研究平台整体水平较低,与地方的融入度有待提高;7.学术交流不活跃.学术氛围不浓,学术合作交流有待拓展.

3 调查研究的讨论

3.1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学科建设的必要性

在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有无必要强调学科建设问题上,目前存有争议.有代表性的看法是:由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主要职能是教学,学科建设不是主要任务,加之新建本科院校多数是从原来的专科学校升格转化而来,学科基础薄弱,与传统研究型大学相比处于弱势和劣势,而明确的专业教育是其优势所在.所以,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不宜强调学科建设,而应该集中于专业建设.[1]这种观点在实际办学过程中具有广泛的影响,这也直接导致了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学科建设不被重視,学科建设定位模糊.客观的讲以上观点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实际情况的确是在人才培养、专业建设方面具有优势,在学科建设方面劣势明显.但是,我们能够因噎就要废食吗?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到底需不需学科建设,还要从大学的本源说起,大学究竟是干什么的,这是大学职能来回答的问题.

众所周知学科建设是大学履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四大社会职能的载体,大学四大职能都是以学科为基础进行的,学科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所大学的办学水平,特别是决定着培养人才和科学研究质量,也决定着社会服务的水平和传承创新文化的能力.离开学科支撑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最终将是无源之水,很难取得长远发展.仅强调与人才培养相关的专业建设,短期从市场角度看可能有效,但教育不同于经济,其具有迟效性,是需要底蕴的,缺乏学科支撑的专业建设,从长远来看很难持续健康发展,同时学科间交叉融合产生新的学科专业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不加强学科建设就不可能做到顺应这个趋势.

除此之外,大学需要名师,有名师才会有名校、名学生,学科水平的提高,才可能吸引更多高水平的人才,产出更多高质量科研成果,也才能真正促进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并切实提高服务地方水平.同时,任何大学都有历史积淀,其特色和优势也主要体系在学科上,抓准特色优势打造有影响的学科,可以彰显办学特色,形成办学品牌,并依托学科产生重要的文化引领和支撑作用.可以说,学科建设是一所大学的根基所在,也是大学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无学科则无发展后劲和育人品牌.可以说放弃学科建设,对于处于竞争劣势的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来说,无异于是“自废武功”之举.

因此,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作为中国高等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要进行学科建设是毋庸置疑的,而急需讨论清楚的问题应该是要“什么样的学科建设”和“怎样进行学科建设”.

3.2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学科建设的特殊性

当前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学科建设的问题上,目标定位模糊不清,行动犹豫不决,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学科建设需要学科建设,但绝不要盲目不清、浪费资源的学科建设,否则有不如无.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进行的学科建设与传统研究型大学相比较,其特殊性在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进行的学科建设,必须要立足自身特点,从实际出发,避免走传统大学老路,实现与传统大学的错位竞争.

首先,人才培养是学科建设的主要目的.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下催生的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多定位为应用型大学,其与精英教育的研究型大学的学科建设具有本质上的不同,研究型大学的学科建设是以创造和生产知识为己任的,而应用型大学的主要使命是是通过寻找学科建设与区域社会相结合的生长点培养应用型人才.[2]由此看来,新建本科院校学科建设的目的主要不是发现和创造知识,而是通过传播和应用知识来培养人才,这是新建本科院校学科建设必须树立的一种观念.[3]从实践看,没有学科支撑的学校更多培养的是仅仅掌握某种职业技能的应用型人才,而在培养高水平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和大国工匠等方面则要捉襟见肘.学科建设是学校人才培养的稳定器,可以引领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在课程方面,有学科支持就可以按照学生需要提供更多高质量、优质的课程;师资水平是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性保证,有学科支撑就既可吸引人才,又能培养师资.尤其需要指出的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学科建设不像研究型大学的学科建设会越搞越高精尖,而是要注重学科建设的广度和应用程度,注重学科间的融合和交叉,是越搞越宽广、越搞越实用的.

其次,与专业建设共生发展是学科建设的基础.在研究型大学,学科建设龙头地位不可动摇,但在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当中,专业建设历史悠久具有优势,切忌撇开专业搞学科,或撇开学科搞专业(专业与学科要相互结合).要使学科与专业建设充分融通、共生发展,学科建设可借助专业建设的师资队伍、基础设施、实验条件、产学合作等方面的资源,特别是专业建设中形成的专业群资源,来作为学科建设的基础,可在特色优势专业基础上凝练学科研究方向.同时,学科建设支撑专业发展,可以利用学科门类多的优势相互交叉融通,根据社会需要,产生新的专业,灵活调整专业设置,应对市场变化.需要进一步强调的是,与研究型大学学科建设相比,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学科建设更多地要体现学科与专业一体化发展理念,将学科建设要素与专业建设要素有机结合起来,在建设带头人队伍、学科专业平台、人才培养、学术研究等方兼顾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的需要,形成与专业建设融为一体的学科体系.[4]

再次,应用性研究是学科建设的主要任务.与研究型大学注重基础学科、基础研究不同,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学科建设的重心应放在应用性学科建设上,在科学研究上也要以应用理论、应用技术为主导.[5]应注重实用新技术的创新研究,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和技术支撑,把最新科研成果直接转化为企业的现实生产.[6]当然,基础性学科也要适度发展,但学术水平已经不是衡量科研工作的唯一标准,相应地,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却成为科研工作的重要指标.

最后,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是学科建设的必然选择.在大学的发展史上,大学社会服务功能的形成使得大学真正走出了象牙塔,也使得大学从社会边缘走向了社会中心.中国作为大学建立和发展的后发国家,在大学功能的实现上存有不足,特别是在大学社会服务功能实现方面存有显著短板,无论是重点大学还是一般本科院校,社会服务意识和能力与西方大学相比较还有很大的差距.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虽然大多数不是属地直管,但建在地市一级的城市或地区,经费主要来源于地方财政投入,与地方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因而具有研究和服务地方的区位优势.这就要求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学科发展要紧紧抓住“社会服务”这一大学功能,紧密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历史文化需求开展学科建设工作,充分利用后发优势,建立校地、校企合作的学科研究平台,开展横向课题研究,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

3.3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学科建设的途径

首先,明确学科建设理念.由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确立了应用型大学的办学定位,决定了其学科建设的理念与研究型大学有着本质的不同.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首先要明确自身的学科建设方向定位,切记盲目跟随研究型大学学科发展路径.一般来说,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学科建设要以应用性学科、应用性研究作为主攻方向,突出学科建设对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的支撑功能,促进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强化学科建设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紧密融合.要在学校顶层设计中贯穿全新的学科理念,根据这一理念改变学科建设的体制机制,通过培训学习转变教职员工的思想观念,同时要与政府、企业在学科研究方面达成共识.

其次,提升学科建设能力.学科建设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短板,加强学科建设能力刻不容缓,首先要加强学科平台建设,校内各学科要相互融通,形成集群,在集群中找优势特色,形成核心竞争力,在争取政府财政支持的同时,探索依托企业以及地方政府、社会机构建立校内外研究平台;其次要加强学科队伍建设,人才队伍是学科建设的核心所在,在兼顾专业建设的同时,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注重师资队伍的内引外联,引荐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参与研究教学,还要派遣中青年教师到行业、企业开展研究工作,创造条件组建研究团队,打破各自为战的局面;最后要加强学科建设机制体制建设,通过机制体制鼓励教师开展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性研究.

再次,要增加学科建设投入.资金投入是学科建设的前提条件,一方面,要积极争取政府的财政支持与专项投入;另一方面,要推动项目从“被动到主动”“做点到做区域”转变.学校要从“坐等上门”到“主动上门”,做好与地方、企业的对接工作.完善横向科研管理的相关政策措施,支持广大教师、科研人员主动到行业企业“找项目寻课题”,全方位开展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科研活动,增加学科建设投入.

最后,强化学科建设环境.学科健康有序发展,离不开宽容、活跃、服务的学科发展环境.一是鼓励学术交流活动,创建学者之间相互尊重、相互合作的学术风气.二是要建设一支理念新、作风硬的管理队伍.三是减少办事环节,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使学科带头人和学科组成员搞科研有时间、出成果有机会.[7]

参考文献:

〔1〕〔5〕〔7〕程印学.新建本科院校学科建设的策略取向[J].教育研究,2009(12):91,93,94.

〔2〕王洪,高林,楊冰.应用型大学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必然结果[J].教育与职业,2006(12):5-6.

〔3〕〔4〕李永久.新建本科院校应用性学科建设路径研究[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135,138.

〔6〕刘晓宝,夏建国.技术本科院校学科建设初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2):101-102.

作者:李春林 张立忠

上一篇:农村儿童艺术教育论文下一篇:企业税务风险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