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产链条财务论文

2022-04-17

【摘要】文章以山西M集团公司增值税链条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外部税收政策、集团内部的组织结构和管理筹划等因素对增值税链条完整性的影响后发现:全面营改增以来,在本集团并没有完全消除增值税链条的中断。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农业生产链条财务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农业生产链条财务论文 篇1:

浅析公司存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改进

摘 要:存货是一种灵活度较高的流动资产,是保障公司长期经营和生产的重要资源。为了维持正常的生产经营,公司都会有一定的存货储备。公司需通过科学的分析和系统的论证来最终确定最优库存量和库存结构。存货过多会导致库存积压,占用大量流动资金,库存持有成本较高;存货过少又会影响到企业的正常生产运营,造成库存不足,无法在合同期内及时供货。因此建立一个科学有效的存货管理体系对于公司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结合种子公司存货的特点,分析了种子公司存货管理存在的问题,并据此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

关键词:种子公司  存货管理

1 种子公司存货管理概述

1.1 种子公司存货管理范围

种子企业以销售种子为主营业务,其存货主要是各类农作物的种子。种子居于农业生产链条的源头,是农业生产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生产资料。种子的生长特性决定了其具有特定的地域适应性和季节性,种子的生产和农作物的播种是不一致的,这就造成种子企业具有产销不同期的特点,由于生产先于销售,因此种子的适量储备不可避免。

1.2 种子公司存货管理特点

(1)种子产销不同期。由于种子的生产季节在销售之前,需要提前一个生产周期进行种植。因此种子公司在制定当年度生产制种计划时,一般都是根据以前年度实际销售情况,结合本年度的经营计划和现有品种结构、市场定位、营销政策等进行综合考虑,统筹安排当年的制种区域、制种商和种植面积,但经营计划制定的科学性、准确性和可执行性会直接决定种子库存是否出现积压或不足的情形。

(2)易受自然灾害影响。农业生产受自然气候条件和病虫害的防治效果的影响十分明显,种子生产较其他农业生产更易受到异常气温、台风、旱情、洪涝等自然灾害的影响。若公司种子生产基地出现严重自然灾害、异常高(低)温或重大病虫害等,将直接影响当年度所收获种子的产量和质量,种子生产出现丰产、减产甚至绝收的情况,都会对当年度的种子库存计划产生较大变化,进而对公司经营计划的顺利执行造成影响。

(3)贮藏要求较高。种子是有生命的有机体,具有生命力,农作物种子从收获到播种一般都要经过一定的贮藏阶段。在贮藏过程中,只要根据需要创造最合理的贮藏条件或采取适当措施,就能控制种子的生理状态,科学的贮藏方法还可以延长种子寿命。例如水稻种子,在贮藏过程中采用低温干燥、密闭贮藏室(进入达标的冷库贮藏)是增加贮藏稳定性最根本的方法。

种子对于仓储条件要求比较严格,需要进行封闭仓储,还要防范虫、鼠等危害,越夏储存的种子还需进入冷库予以低温储藏,均衡控制温湿度,定期对储存的种子进行检测,以保证种子仓储安全和种子质量。由于跨年度销售导致种子公司在每年年终时库存种子金额较高,若在次年市場行情发生较大波动、价格下跌,或在种子仓储过程中因保管不善导致种子质量下降等,可能会导致出现库存种子贬值的问题,从而对公司经营业绩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

2 种子公司存货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 生产、销售计划与市场脱节

由于种子具有产销不同期、每年仅周转1~2次等特性,所以在很多种子公司中,管理者只能根据销售计划而不是依靠销售订单来制定生产计划。同时由于种子公司相对很多其他工业、高科技企业来说,管理方式相对比较传统和落后,其在制定销售计划时将过多的关注点放在了以前年度实际销售数据和所拥有的种子的品种特性上,而对于目前市场的实际需求、未来的市场走向、竞争对手的发展、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等方面关注度不够。

一个公司在运营过程中,是需要所有部门、所有岗位共同协作的。制定生产计划并不仅仅是生产制种部门的工作,而是首先应通过公司经营战略细分出的经营目标制定出经营计划,继而配套制定出生产计划、资金计划、库存计划、人力资源计划等一套详细计划和目标。在此过程中,如仅仅在公司内部讨论或由某些部门独立制定,而对于市场没有去进行详细的考察,未结合市场和企业的实际进行综合考虑,那整个计划就不具有可执行性,不能转换为公司的经营成果。

2.2 重实物管理,轻价值管理

传统理念中一般对存货管理的认识,就是定期对库存种子数量进行盘点,由仓储部门与财务部进行账面核对,但在这个过程中忽视了对于存货的价值管理。存货管理不仅仅是对于存货的实际库存品种和数量的核对,还应该包括对仓储部门的保管过程、仓库的贮存条件、库存种子质量的检查,同时还要对存货的价值进行梳理,结合质量情况和市场销售,预计考虑库存种子是否存在滞销或贬值的情形。

若是没有意识到日常存货管理中价值管理的重要性,在管理过程中工作重心就会出现偏差,导致公司出现普遍注重存货的购、销、存的管理和实物保全,对存货的价值管理及质量管理不够重视的问题。

2.3 存货管理内控制度欠缺

目前全国种子公司近5000多家,绝大部分都是中小型规模,这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小企业在管理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公司管理者在开展日常管理活动的过程中往往将工作的重点放在生产、销售方面,对存货管理方面重视程度不够,导致与存货管理有关的预算、考核、监督等方面的制度不完善;生产、采购、销售、仓储等业务相关部门责任心不够;互相之间沟通不畅等。具体可能会表现在:(1)生产/采购与销售脱节,生产/采购部门不能严格按照公司制定的生产计划执行,未能准确掌握对于企业现有库存种子的数量、品种结构、库龄、质量等详细情况,最终导致当年新入库的种子不能满足销售需求或远超过销售计划造成库存积压。(2)日常出库时记录不及时、记录信息不全面,对于存货的批号、产地、质量等信息未进行详细记录,导致公司相关部门不能实时掌握库存种子的精确状况,在集中、大量加工包装期间,急需使用的种子无法准确定位,不能及时领用出库,结果造成部分种子错过了销售期,成为过期、毫无价值的闲置物资,甚至可能会由于内控的缺失导致产生内部舞弊贪污情况,给企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2.4 信息化手段落后,管理粗放

传统的存货管理主要是针对库存货物在收、发、存过程中的单据和实物流转方面的管理,各部门也仅仅关注于自身业务范畴,无法及时、准确地获取其他部门的信息和需求,也很难做到存货需求与库存数据的实时共享,因此,无法从企业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角度寻求降低库存、减少缺货的方式。这种情况下,为了不影响销售降低存货短缺造成的风险,企业通常会采用多采购/生产的方式以增加库存,最终导致库存积压,使无效库存占用流动资金。

3 加强种子公司存货管理的建议

综合考虑种子公司管理的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现就以上问题提出一些建议以加强存货管理。

3.1 健全存货内控制度,加强流程管理,与绩效考核关联

随着企业业务的发展和规模的扩大,企业的各项内控制度也应不断地进行修订和完善,以促进企业内部各项工作的正常运作,保证企业管理水平和经营发展速度相匹配。

种子公司的存货管理应贯穿于公司经营的全过程,涉及销售、加工、保管、质量检验、采购等流程,因此除了对库存进行实物管理之外,还需要对存货的质量、结构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精准掌控。由于不同种农作物的种子、同一农作物不同品种种子的经营周期、生命周期、周转频率以及对于各家公司开展经营的重要程度各不相同,因此需要深入了解种子类别和具体数据后,开展有效的分类管理。生产、仓库、销售、采购、财务、人力、内审等不同职能部门之间应做到合理分工、相互协作、共同努力。根据公司的经营目标,有侧重点的制定存货管理计划,规划出企业的重点存货,科学制定种子存销比,提升存货的管理能力,尽量减少无效资金占用,提高存货周转速度,实现公司业绩稳步增长。

3.2 提高信息化管理手段,实现供应链管理

在信息化时代,虽然种业公司相对比较落后传统,但利用互联网手段开展业务、进行内部管理势在必行。首先应利用ERP系统,采用无纸化管理,以节约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其次所有相关部门和业务人员应通过登录同一平台录入、获取信息,以实现数据的实时共享,确保数据的准确和唯一,避免部门间手工传递信息的时间滞后和内容错误等问题。待公司发展到一定规模,可采用供应链一体化管理,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数据的实时获取度。向上游可延伸到制种商处,以实时获取种子的收获数量和质量情况,减少不合格种子的入库退库的运输成本。若需要利用供应商的库容和加工设备,更可以通过网上发出加工、发货指令,提高工作效率和准确率。向下游延伸到经销商处,可以实时获取客户的采购需求,及时包装发货,节约成本。对于非种子类的其他存货,供应链管理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存货水平,使其既能满足经营需要,又不会造成积压,从而有效降低存货持有成本。随着公司规模增加,业务向下游延伸至产业链终端,可利用互联网手段对供应链各环节、交易对手进行整合,既可降低供应链内各环节的交易成本,缩短交易时间,并提高交易的透明度和企业信用。

3.3 降低存货风险,确保存货适量

公司管理人员应具备较高的经营管理风险意识,对存货管理的重要性以及其中存在的潜在风险具有充分的认识。在日常管理工作中,首先采用科学的方法对于存货管理中的风险进行分析识别并确定公司的风险承受水平,其次为了有效地帮助公司抵御存货管理风险,需要从公司组织架构设置和内部控制建设着手,科学设立内部组织结构,规范各项业务流程,完善内控制度,组建一支具有较高水准的、专业化管理团队,明确各职能部门、各工作岗位职能,权责到位、考核到位。企业需要自上而下,全员参与,应运用现代化的措施在企业中施行风险管理,从源头上控制存貨风险。

4 结语

公司的存货管理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公司的资金运转顺畅程度及方向,企业只有采用合理高效的存货管理手段,才能降低资金成本增加经济效益。企业应提高风险管理意识,完善存货管理制度,并采用信息化的管理手段,从而解决企业在存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降低存货管理风险,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李元宝.种子公司存货管理的调查分析[J].南方农业,2019(02).

郝艳红.关于提升中小企业存货管理水平的一些思考[J].金融经济,2019(18).

作者:赵素珍

农业生产链条财务论文 篇2:

论增值税链条在集团公司的中断与优化

【摘 要】 文章以山西M集团公司增值税链条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外部税收政策、集团内部的组织结构和管理筹划等因素对增值税链条完整性的影响后发现:全面营改增以来,在本集团并没有完全消除增值税链条的中断。集团要实现增值税链条的完整性和充分性,需要在遵从现有增值税政策的前提下,结合战略规划和行业发展背景,慎重使用简易计税、减免税等优惠,建立适合集团发展需求的增值税链条管理方式,力争实现链条节税和管理优化的双重效益。

【关键词】 集团公司; 增值税链条; 中断; 优化

一、引言

增值税是一个以增值额为计税依据的中性税种,理想状态是税负公平,链条起始完整,流转的中间环节不中断。随着国内全面营改增的完成,征税范围覆盖了所有创造和实现增值额的领域,初步形成了紧密相连、道道征税、环环相扣的完整征税链条。但是,目前税收体制仍然有部分因素形成“断点”,影响了增值税链条的完整性。大型集团公司规模庞大,组织结构复杂,且以母子公司形式存在。纵向看,每个子公司都是独立纳税主体,有独立的纳税流转和需求;横向看,多数子公司之间有着紧密的业务关联。在管理过程中,各项现行税收政策的运用会使集团公司的增值税链条变得不完整、不充分,从而影响减税目标的完成。集团公司作为税制改革的探路者以及国家税源的重点监控单位,必须注重增值税链条的连接和优化,确保税负最大程度转移出集团,提升节税质量,实现管理升级,促进税制完善[ 1 ]。本文针对这一问题,以山西M集团公司为例进行阐述。

二、影响集团公司增值税链条完整性的因素分析

山西M集团公司(以下简称M集团或集团)是一家大型国有煤炭集团公司,主体产业为煤炭,延伸高端化工产业链,平行产业链为矿山机械制造、建筑工程和电力供应。管理服务单位包括财务公司、宾馆、后勤供应、矿山园林绿化等,管理层级多达五级,拥有一个庞大的组织结构和业务网络。组织成员中以一般纳税人数量居多,与少量的小规模纳税人并存。增值税作为主税种,在纳税总额中占比约55%。总体而言,影响M集团增值税链条完整性的因素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外部税收政策的直接规定;另一类是集团内部的组织结构和管理筹划等。

(一)税收政策对增值税链条完整性的影响

1.小规模纳税人、简易计税和免税政策对增值税链条完整性的影响

M集团内部采用该政策纳税的单位可能导致抵扣链条中断。一方面,由于目前建筑服务老项目采用简易方式计税,发生的大额建筑物资等支出不能抵扣,从而直接发生税款的缴纳;另一方面,接受该政策发生的业务,包括外部业务和集团关联业务向集团内部传递,因适用征收率3%或5%,导致可抵扣金额较低,抵扣的充分性受到影响,部分业务无法取得抵扣发票,导致在抵扣环节中断。

2.抵扣政策对增值税链条完整性的影响

全面营改增后,除了原有政策规定的用于简易计税、免税和非正常损失等项目的支出不得抵扣外,新增购进的旅客运输服务、贷款服务、餐饮服务、居民日常服务和娱乐服务均不得參与抵扣。

(二)集团公司经营管理方式对增值税链条完整性的影响

1.招采方式对增值税链条完整性的影响

集中招标、统一采购是集团产生规模效益,降低成本的有效途径。合同统一由集团签订,发票开具给各成员单位易产生签订方、购货方不一致的风险,导致三流不一致、纳税义务不清晰等风险。新增试点行业的采购使得原本潜在的风险再一次浮现出来,产生抵扣风险致使链条中断。

2.集团资产优化对增值税链条完整性的影响

结构调整、资产重组成为集团优化升级的重要方式。资产转让、股权转让、混兼营等合并、分立业务增多,不同的优化升级方式将影响增值税征收还是免征、是从高征收还是分别征收及下游子公司是否能够抵扣等。

3.关联交易对增值税链条完整性的影响

集团成员单位多,涉及行业多,业务联系紧密,关联交易会带来自主定价方案的选择,影响增值税征税基础,存在纳税调整的风险。

(三)税收筹划的精细度对增值税链条完整性的影响

1.重大事项筹划对增值税链条完整性的影响

重大事项已进行筹划,但是不够细致、完整。营改增前的融资模式实现了母子公司融资的规模和便利,但随着税改新政的推行和反馈,呈现部分资金游离于现已执行的税收优惠政策之外的状况。

2.子公司节税偏好对增值税链条完整性的影响

部分子公司出于自身利益的需要,倾向基于本公司自身利益最大化而在业务进行中择机适用低税率或直接减免等优惠。

3.集团整体利益偏好对增值税链条完整性的影响

根据2016年3月23日财政部和国税总局发布的营改增通知中“在资产重组过程中,通过合并、分立、出售、置换等方式,将全部或者部分实物资产以及与其相关联的债权、负债和劳动力一并转让给其他单位和个人,其中涉及不动产、土地使用权转让行为,不征收增值税”,因此在常见的公司重组业务中,重组时某些环节增值税的豁免可能带来增值税抵扣链条的中断。

三、集团公司增值税链条优化的关键点

在征收范围全面覆盖的政策下,寻求增值税链条优化的关键点在于采用数据对比、方案论证等方式,结合集团发展趋势和管理需求,对增值税链条进行税务风险诊断,科学评估链条的完整性、充分性以及风险性,服务于企业税收效益最大化这一目标[ 2 ]。

从增值税链条的完整性考虑,要置身于增值税的流转价值链条体系之中,尽可能保证链条的通畅,如果链条不畅通,某些环节不能抵扣的税赋就可能转化为产品成本,产品成本的增加将削弱同质化产品在市场竞争中的价格优势,最终使得税负较难转嫁给消费者。因此,在集团内部的中间环节应慎重使用简易计税、减免税等优惠,这些将有利于降低成本,使得税负顺利转移出集团。从增值税链条的充分性考虑,结合集团整体战略管理以及子公司独立纳税的需求,征收环节充分运用税基或者税率节税,抵扣环节购进的资产、服务避免“专用”“福利”等用途,利用这些条款中未单独规定的“税收优惠”,减少销项税额,扩大进项税额,避免转出或者稽查风险[ 3 ]。总之,在整体上把握直接节税和相对节税的平衡点,灵活使用各项税收政策,形成增值税链条优化机制,达到税收节约和风险控制的目的。

四、集团公司增值税链条的搭建与优化

(一)重大事项决策流程化

重大事项包括集中招标、融资筹资、组织结构变更、重要关联交易等。目标业务出现,应围绕增值税链条(如表1)进行业务分析——政策收集——方案制定——方案执行的决策。随着方案的决策进程,上述流程不断循环,从而达到最优结果。

以M集团融资业务为例,2016年集团总部外部融资额按照200亿元规模、利率5%计算,利息为10亿元(含税)。该融资存量在母子公司间流转一次即可形成0.57亿元销项税额,且该服务不得参与抵扣,产生税款的流出。集团的融资业务组成较为复杂(如图1),部分子公司有信贷资质以及在内部拆借,每一次资金的转移均要交税,集团整体纳税总额将会大大增加。

根据贷款服务相关政策(如表2),抵扣环节链条中断,运用增值税链条税负流转原理,唯有向上游追溯解决途径,实现征收环节筹划,从而明确融资模式变更(如图2),资金管理更加明了,同时适用免税政策,实现融资税款流出为0。

(二)增值税链条管理规范化

1.梳理增值税业务协作链条,达到链条节税规范有效的目的

针对集团业务种类繁多的情况,以减少税基、降低税率、增加抵扣为出发点,由混业经营向专业化分工协作转化,由财务部门单独规划向集团整体部门协作转化,进而优化产业链条上的合并分立方式。根据行业情况、税收政策等变化,加强母子公司上下游行业情况、涉税登记情况、纳税情况的核对校正,在现有增值税条例及36号文件规定的范围内,及时修正链条的有效性[ 4 ]。

以M集团的关联交易为例:集团部分产品向同区域的相关化工公司、矸石发电厂等以战略价格供应,该定价方案对集团整体增值税纳税总额影响较小,但是对各个子公司来讲纳税基础发生了较大变化。在201X年XX省税务稽查系统检查过程中被重点关注,产生补交增值税的风险(如表3)。减少链条上税基调整的风险,实行预约定价等被税务法律法规认可的转移定价方案,提前进行资料报备等必要工作,对税款的计征、抵扣、税款转移等情况进行阐明,保障增值税链条运用的规范有效。

2.修订各项制度,保障增值税链条管理有章可循

修订集团的统一执行制度,包括招投标及合同管理制度、发票管理制度、财税核算制度等;各子公司根据行业特点和内部管理方式,制定符合自身的财务与税收执行规定(或细则)。

3.重视增值税链条操作的风险反馈与提升

从集团层面建立健全增值税链条信息采集与比对税收风险分析制度,纳税分析形成系统化、日常化,收集相关的政策、案例介绍等,用于经验的提炼推广以及警示;建立集团所属各行业的税负预警范围,将应税收入、税款征收、抵扣、“货物流”等有效核查监管,适时调整监控各子公司的链条风险情况;鼓励各公司开拓思路,为实现增值税链条的优化发挥积极主动性[ 5 ]。

(三)增值税链条筹划高效化

1.战略决策层的筹划意识

基于对节税与风险态度、股东利益等影响因素,重大事项筹划的目的与增值税链条机制不相符,影响制定更符合集团要求的增值税筹划方案。因此,战略决策层筹划意识的更新运用决定了税收链条的顺畅运行,也决定了集团战略性规划的完美实现。

2.执行层的政策运用精细度

执行层在日常业务和筹划事项执行过程中,应该提高税收法规遵从度,针对集团内外部行业状况,对各项业务进行剖析,对销售方式、结算方式、抵扣方式、抵扣时限等加以明确,对增值税链条进行风险应对,对业务执行情况进行跟踪评价和修正,执行层政策运用越精细,越能保障增值税链条上各环节效应的充分发挥。

3.利用外部专业化团队

利用中介机构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经验,评估集团的纳税能力,使得筹划有的放矢,从筹划阶段开始强化风险防范措施,提高税收政策的理解执行力,避免增值税链条上风险的发生,保障链条机制的完整性、充分性。

例如,M集团园林绿化重组投资即实现了整体筹划高效化。根据增值税政策,农业企业混合经营是否独立设置企业取决于税收利益及相关费用的权衡。2017年,按照集团层面产业扶贫和转型升级的安排,对集团所属农林分公司的园林绿化工程项目和苗木种植免税项目进行剥离重组,依托集团规划和税务、资产评估中介的综合筹划,方案选定以分公司油用牡丹等生物资产及货币出资为主设立农林科技公司,同时将其他5家农业子公司股权无偿划转给农林科技公司。该事项涉及资产转让计税基础、税率的确定。生物资产是分公司育种育苗形成的产成品,价值约3亿元可适用免税规定,按照即将执行的10%税率计算,可节约增值税约3 000万元。涉及股权转让,因同属非上市公司间的股权转让,因此不征增值税。该方案的执行剥离了农业生产者自产农作物免税项目,方便统筹管理和财税核算,也方便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公司+农户”等方式的操作,既对原有分公司剩余绿化工程项目影响最小,也减少了国资委和税收征管等机构的审批流程,节约了人力、时间等成本。

五、结语

全面营改增以来,增值税征税范围的全覆盖并没有完全消除链条的中断,实现增值税链条的完整性、充分性,需要税收政策的进一步完善。集团更需要在遵从现有增值税政策的前提下,立足战略规划和行业发展背景,充分挖掘增值稅的优越性,建立适合和促进集团发展的增值税链条管理方式,实现链条节税和管理的双重效益,进一步实现集团资源优化和产业链条良性循环的自主更新。

【参考文献】

[1] 唐明,谭红彬,许琦.“营改增”全覆盖,征税链条都打通了吗?[J].财政监督,2016(10):9-13.

[2] 黄鑫,张伟.全面营改增政策机理研究[J].财务与会计,2016(15):25-27.

[3] 陈杨利.集团公司模式下“营改增”的税收筹划[J].中外企业家,2016(24):68-69.

[4] 高慧.集团企业税收风险管理模式探讨[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5(9):54-55.

[5] 崔健.大企业税收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N].中国税务报,2015-02-18(B03).

作者:王会波

农业生产链条财务论文 篇3:

交易成本、自发激励和行政主导:经济欠发达地区金融脱媒问题研究

摘 要:本文通过对经济欠发达地区金融脱媒现象规模分布、比较优势、产生原因及外部性的调查,分析得出金融脱媒产生的各种因素,并据此对商业银行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交易成本;自发激励;行政主导;金融脱媒

一、金融脱媒的微观层面:规模分布与比较优势

(一)参与主体:规模与数量

1.金融脱媒的规模不断扩大。随着朔州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正规金融信贷投入的萎缩,金融脱媒的趋势愈演愈烈,脱媒的规模也呈快速增长态势。从近三年来朔州市经济增长数据可以看出:2005—2007年朔州市分别完成生产总值181.65亿元、232.43亿元和330.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3.63%、15.2%和15.83%。同期朔州市各正规金融机构贷款业务2005年增长10.24%、2006年增长15.4%、2007年贷款增长-3.2%;特别是去年贷款为负增长,而全市经济发展最好最快,创建市以来新高。可见银行“体外”资金成为GDP增长的强有力支撑,而且资金规模与当地经济发展的呈高度正相关,相反正规金融投入与其则成负相关。即地区经济发展越快,经济总量越大,城镇居民人均收入越高,融资能力越强,其金融脱媒的规模亦越大。

2.金融脱媒的范围不断蔓延。据对朔州市金融脱媒涉及的行业调查分析,脱媒渗透到了经济发展的各行各业。一是煤炭行业。很多煤炭企业不符合国家环保标准,在取得银行信贷支持无望的情况下只能通过内源融资或向民间高息直接融资。二是渗透到房地产行业。近几年,全国普遍出现房地产热的现象,市场火爆,利润丰厚,吸引了许多投资者。三是渗透到教育行业。随着民间办学的兴起,全辖民间投资新建各类学校达40余座,粗略估算内源融资2.5亿元、民间直接融资规模在7.6亿元左右。四是渗透到建材行业。近年来,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同时拉动了建材行业的兴旺。在对30户建材行业的调查中,有22户向民间进行了直接融资,借贷金额0.4亿元,全市共有这样的企业近90户,直接融资额达2亿多元。五是运输业。以煤炭为主导行业的朔州市运输业发展迅速,运输业60%以上的资金来源于内源融资和民间直接融资。六是渗透到其他行业。调查了解,近两年“招商引资”项目159个,拟投资1441亿元,也部分采取了内源融资和直接融资方式。

3.金融脱媒的主体呈现多元化。据对朔州市六区县调查了解:工商户和私营企业成为金融脱媒的主要需求者,资金供给以原来的传统经商人员为主,发展为四大类:一是获利为目的,以此为职业的“食利”人员;二是资金短缺者是资金盈余者的亲朋好友;三是资金宽松的私营企业主、城区附近的村级干部和首先富起来的个体工商户;四是资金盈余者由原来的农户为主,发展到以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为主。

(二)比较优势:信息、期限与风险

1.脱媒主体融资手续简捷。因资金供需双方多为亲朋好友、熟人、乡邻,彼此互相了解和信任,信息搜寻和确认成本低,融资行为发生时,只要资金需求人立据后即可取得资金,时效性强,手续简便快捷,与金融机构当前信贷管理体制下严格规范操作、手续繁杂、环节多形成明显对照。

2.期限结构合理,弥补了银行贷款以短期为主的缺陷。当前脱媒主体的融资期限多为一年或一年以上,以往三个月、六个月短期时间约定比例在逐年下降。据对朔州市六区县120笔直接融资调查,融资约定期限为一年期的占80%,一年期以上的占15%。3-6个月的比例仅为5%,比2001年调查结果分别提高40个百分点、12百分点、-52百分点。

3.脱媒主体供需双方风险意识增强,融资纠纷减少。调查发现,资金供需双方对民间直接融资是否受法律保护的前提条件基本清楚。从资金供给方看。3000元以下的融资多以口头约定为主。3000元以上的大额融资资金供需双方多立字为据,并且多数以上有证明人作证,融资的利率多以不超过银行同期贷款利率的四倍为限,期限一般不超过两年,手续由口头承诺的信用形式向契约化的信用形式转变。

二、金融脱媒出现的客观必然性

金融脱媒作为一种直接的融资方式,其产生与发展既有历史的因素也有现实的原因;既有诱制性变迁(市场环境改变)的因素又有强制性变迁(政策、制度改变)的原因;既有融资主体自身驱利的内在要求,也是外在金融供给不足的无奈选择;从目前情况看,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自发激励:高利诱惑与融资需求

首先是高利诱惑。通过调查了解,金融脱媒的多数大额资金供给者是为了赚取高利息。目前因物价上涨,城镇居民存款实际为负利率,再加上征收利息所得税导致公众存款资产出现负收益,利息收入下降,使部分居民认为存款不划算。同时,居民投资渠道单一,投资国债、股票受到了各方面的限制。一是多数农村居民不具备投资股票的条件;二是县城国债发行量少,如近三年来山阴县各行社在农村基本没有发行国债。因此多数富裕居民甘愿冒风险提供资金以谋取较高的收益。问卷调查中,认为脱媒现象中的资金供给者75%为了获利。

其次是需求拉动。一是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商品物流速度大幅提高,城镇众多的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数量和生产经营规模逐年提高,在经济发展中占据了半壁江山,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其对资金的需求也呈急骤扩张的趋势。二是以提高农民收入为目的,以技术进步为依托,以产业化、规模化、市场化为特征的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传统的、简单的种植业结构调整相比,农业生产链条拉长,对资金的依赖程度进一步提高。同时随着农业产品市场化的提高,特别是目前农产品供求基本平衡,促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处于一种持续的升级态势,农村经济对资金需求也呈现出持续迅速扩张态势。

(二)正规金融供给不足下的自发激励:金融脱媒存在的供给面因素

1.金融服务与经济主体需求不相适应。尽管一段时期以来,中央银行加大对中小企业和农村经济的再贷款和窗口指导力度,金融机构尤其是农村信用社事实上也在不断增加新增贷款中的中小企业贷款和支农贷款的比重,对缓解资金紧张状况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从上述金融脱媒的区域特点也得到了证实。但是由于和中小企业发展和农村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金融服务体系仍没有完全建立,作为现实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基层金融机构,无论是在经营机制、管理机制,还是服务观念、服务方式和资金供给等方面,和县域经济主体需求之间都有一定的差距,致使中小企业贷款难和“三农”经济贷款难的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

2.与贷款有关的社会中介服务不适应企业和银行需要,也影响了贷款的发放。一是担保机构不健全。受吃饭财政的影响,大部分地区由于受担保资金来源的限制,担保机构的担保金额有限,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对私营企业信贷的投放。二是评估部门分散、手续繁杂、收费高昂。企业资产评估登记要涉及土地、房产、机动车、工商行政及税务等众多管理部门,且各个部门都要收费,再加上正常的贷款利息,所需费用和民间直接融资基本接近。三是资产评估中介服务不规范,还属于部门垄断服务。对抵押物的评估往往不按市场行为准确评估,经常与贷款期限不匹配,企业为此在一个贷款期限内要重复进行资产评估登记,重复交费。

3.借贷主体自身的缺陷,限制了金融对其的支持力度。

(1) 新发展起来的个体私营企业受其自身的局限性的制约,和金融部门要求的条件不相符。一是可供抵押物少。由于私企能拿出的可供抵押的资产太少,加之银行要求的资产抵押率较低,成为制约银行信贷投入的症结。二是财务透明度低,通常企业的财务报表,上报主管部门、税务部门、银行的是各不相同的一套,常常连专门搞财务的信贷员都弄不清。甚至一个法人开办好几个法人企业,多头开户,多头贷款。三是缺乏良好的信誉度。在四家商业银行评估的AAA级企业中,个体私营企业没有一家。

(2) 在农村作为种植业、养殖业为主的农户,在受到自然风险、疾病瘟疫威胁的同时,又面临巨大的市场风险,经过几年的发展,农副品供应趋于平衡,部分产品出现过剩,一些传统低质的农付品已经出现供过于求的局面,即使在新一轮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由于结构调整趋同,相当一部分农付品也出现了供过于求的现象,使农业信贷投入风险逐步扩大。导致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使农金部门支农动力减弱。

(三)行政主导:强制性变迁促发金融脱媒

1.政府的积极推动是金融脱媒的直接动因。我国在90年代初期建立了上海、深圳两个证券交易所,使得股权融资成为我国企业筹集资本金的重要形式,也使资本市场成为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我国企业筹集资本金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因此,金融发展实际上就是不断地强化“金融脱媒”,通过“非银行融资”从根本上解决企业筹集资本金的问题。近年来政府监管部门所推出的一系列举措,其最终目标也就是推动金融脱媒和金融非中介化,其目的就是分散目前集中于银行的金融风险。

2.企业发行短期融资券的金融创新激发了金融脱媒。《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金融债券发行管理办法》、《短期融资券管理办法》的颁布,进一步挑战了国内银行的传统经营模式。商业银行债券的大规模发行,标志着我国银行业筹资模式有了新突破,也意味着我们的银行开始由被动负债向主动负债转变,由传统的融资中介向现代的服务中介转型。可以说,融资券的出现对金融脱媒的发展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它不仅能改变银行传统经营的模式,更为银行转变观念、寻找新的盈利模式另辟蹊径。

3.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的加快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金融脱媒的深化。一方面,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银行现有的以批发性利差收入为主的盈利模式将发生重大变化,零售业务收入与非利差收入的比重将逐步得以提升,银行对大企业的资金供给动力将逐步弱化,比重将逐步下降。另一方面,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商业银行现有的存款定价体系必将发生重大变化,传统的单纯“被动负债”模式和“存款立行”方针显然要发生根本性转变,存款成本意识和存款效益观念的显著增强将有效约束银行存款的增长幅度。

三、策略选择:观念转变、机制创新和替代效应

(一)要解决实质性的体制和机制问题

金融创新产品固然重要,但产品需要相应的部门和激励机制推进,需要人来设计。所以商业银行应对策略中两个关键、实在的因素是人和部门。商业银行应实施经营体制的创新,从以部门银行为主向流程银行转型。要实施组织架构的创新,稳步推进垂直的运作方式,实现高效运营服务与有机管理风险的统一;要实施经营模式的创新,整合经营平台,发挥协同效应,节约交易成本,分散经营风险;要迅速适应证券市场变化,带动全行人力资源机构转变,大量引进资本市场人才是必由之径;要实现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从行政级别导向型向战略导向、业绩导向和技术导向型的转型。

(二)转换业务经营模式,调整客户结构

商业银行一方面要积极探索存贷业务和增值服务并重的业务发展模式和盈利增长模式,大力发展零售业务和中间业务,降低资金依赖型业务的比重。客户结构调整方面,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零售客户和中小企业客户,对大型客户逐步从单纯的存、贷和结算业务,过渡到为其直接融资提供银行服务的综合业务经营上。

(三)加强金融产品和管理方法的创新,应对非金融机构竞争

目前,商业银行要实现从浅层创新、孤立创新向依托证券市场开展组合创新、交叉创新、合作创新和深度创新转型。从被动式的资产负债管理向主动式的资产负债管理转型,从以定性为主的风险管理向定性、定量并重的风险管理转型。同时,要大力发展网络金融服务,开辟虚拟化金融空间,建立虚拟网点、虚拟经纪服务等模式,为客户提供一站式金融服务等。

课题组组长:康 义

课题副组长:蔡如刚

课题组成员:樊 吉 兰志亮 张业民

(责任编辑 王若平)

作者:人民银行朔州市中心支行课题组

上一篇:微灌技术设施农业论文下一篇:诗歌教学古代文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