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岗位技能标准安全技术论文

2022-04-30

摘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对高职院校专业建设起到积极的引领和推动作用。以安徽国防科技职业学院网络技术专业为例,从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实验实训建设、校企合作等方面阐述职业技能大赛对专业建设的影响。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职业岗位技能标准安全技术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职业岗位技能标准安全技术论文 篇1:

移动互联职业技能大赛的赛项分析与研究

摘要: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对于推动高职院校课程建设与改革、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通过组织学生参赛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积极性,探索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律,为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为参赛的选手和指导教师开拓了视野,对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课程体系的建立和教学活动组织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关键词:移动互联;职业技能 ;竞赛;教学;资源

随着智能手机和平板产品的普及,基于移动互联开发的相关的应用呈现几何式652838d0b7fc356507ff2bcf2c1c428cdefd979e65a06c52a7ca1cbad42cfaa6的增长态势,通过学习Android开发技术,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 ,更好地适应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的技术发展。

从2013年开始,教育部在全国高等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增加了“移动互联网应用开发”的项目比赛,通过参赛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职业素养;从而进一步促进学校的移动互联网应用相关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把握市场的人才需求的方向,能够培养出真正满足社会需求的人才。

技能大赛项目基本都是来自实际应用中的真实案例 ,通过参赛学生的实际操作,可以真实地反映出学生的解决问题的技能水平、方案实施的组织能力、团队之间的协调和沟通能力,是对学生职业素养和专业能力的综合考核。这就要求我们应该更加注重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是培养和选拔较高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型人才的一个重要的途径,它对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地促进作用,越来越多的院校和行业企业参与进来,社会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如何更好地利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这个平台,开拓我们的职业教育视野,提升我们的参赛水平,真正发挥“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的作用,有必要对大赛的赛项内容和形式进行深入地分析和研究。

1 技能大赛有哪些特色

1.1 以技能大赛为动力,突出职业技能导向,推动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是属于国家级的比赛,参赛选手都是通过层层选拔产生的,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带动下,职业院校普遍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技能竞赛活动,通过多种形式技能竞赛活动,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突出了职业技能在职业教育中的位置,使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更紧密地结合了起来,有利地推动了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现在,技能竞赛已成为职业院校提高学生技能水平的有效手段,通过参与竞赛,使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得到提高,使得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更加贴近生产一线的实际需求,真正体现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办学理念。分析历年各省市和国家层面的技能大赛项目,赛项的设计体现了产业对应用型、技能型人才需求的动向,突出了互联网时代对高技能型专业人才需求规格特点 ,把国家对新兴产业发展需求和职业教育的办学理念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对实际工作领域的典型工作任务的测试和检验,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和方向的定位将产生重要的指导和引领作用。

1.2 强调对参赛选手职业综合素质的考核

在考核内容的选择方面和实施执行方式上重点考核参赛选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但是对知识的考核,也要求参赛选手具备现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方案的实施具备一定的组织和计划能力。作为一个参赛的集體,大家应该具有不同的分工,要有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在比赛过程中,对于比赛作品的开发、文档撰写和现场答辩分别需要不同特长的选手来完成。

以往我们传统的教育的模式在对实践教学方面存在着评价不足的缺陷,对学生的评价只强调考核学生的知识水平,而对学生综合职业技能素质没有涉及,特别是对学生自主创新能力、集体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更是欠缺。

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按照企业要求员工所必须掌握的职业技能和工作能力为标准,在内容设计上强调实用性、在工作环境上注重模拟的真实性,对参赛选手现场问题的分析与处理能力、团队协作和创新能力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职业素质水平的评判。因此,在内容和评价方式的设计上 ,既有对技能水平的评价,也有在复杂真实的工作情境下对学生所表现出来的综合素质进行评价。

1.3 以技能大赛为纽带,促进产教结合、校企一体深入发展,推动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改革

在职业教育的发展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行业企业的引领作用,借助地域经济的优势,发挥行业企业就业导向作用,要推动职业教育与产业的紧密结合,根据行业企业的实际设置比赛项目和比赛过程。今年的大赛各个专业类别的比赛主要由各相关行业主导,行业企业积极赞助各级竞赛,为各种比赛提供专家、行业企业技术规范,提供相应的设备,目的在于促进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生产实际更紧密地结合。以技能大赛为纽带,为行业企业深入参与职业教育的发展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促进产教结合、校企一体深入发展。技能大赛将密切跟踪行业企业生产实际,职业院校和技能大赛的实习实训设备已越来越能够与生产实际对接,在很大程度上做到了“真刀真枪”,解决了教育与生产实际相脱离的问题。竞赛内容体现了前沿技术与产业应用的融合、绿色节能理念与企业发展的需求 ,不仅包括了计算机网络技术相关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同时又包含了互联网技术、3G/4G技术、传感网与物联网技术、云计算与虚拟化技术、数据存储技术、信息安全技术以及网络运营管理等技术,引导高职院校紧跟技术的发展和新型产业对人才的需求,及时调整和改革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也有了很大的知名度,吸引了许多知名的企业和教育专家参与进来,使得大赛在技术的先进性、代表性和真实性、公正性方面有了保障。

2 竞赛项目内容与要点分析

2013年5月,教育部组织了 “移动互联网应用软件开发”项目比赛,以此为契机,通过参赛提升高职高专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推动高职院校移动互联网应用相关专业建设和教育教学改革,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将企业的产品、服务、标准以及用人需求传xq4UO8Wu9q+HiskXBqhkAv01C1ac5X8/Vfkra6cKt+k=递给高职院校,使得高职学生能力素质更加贴近企业用人标准。

2.1 竞赛目的

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提高学生就业能力。采用以行业为背景的移动互联网应用开发作为案例,按照工程的实施步骤和周期,对知识体系和实践技能进行全方面考核,引导学生灵活地运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鼓励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指导学生参赛,引导和培养计算机类相关专业教师的专业技能,使其与行业技术同步;引导教师在教学模式和学生评价模式的改革,鼓励教师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在专业建设方面,进一步引导计算机类专业建设的“产教合作、校企合作”方向,深化学校与行业企业的合作内容,培育行业所急需的高技能信息技术人才。

以大赛为平台,沟通校企合作的渠道,让企业主动参与到计算机类相关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使校企合作更具有实际意义,让学校能真正了解到企业的需求。

2.2 竞赛内容

竞赛主要的目的是全面考察学生对移动互联网应用开发基础知识的了解,以及掌握移动互联网应用开发的设计、编码、测试及发布的综合应用能力。

竞赛内容涉及移动互联网应用开发基础知识和操作实践技能,具体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移动互联网应用开发基础知识,全部为选择题,要求在2个小时内完成;第二部分为操作实践技能,包含UI设计、代码填空、排错及综合设计,要求每个参赛队在3个小时内完成。

2.3xq4UO8Wu9q+HiskXBqhkAv01C1ac5X8/Vfkra6cKt+k= 竞赛形式

竞赛内容共分移动互联网应用开发基础知识和操作实践技能两部分。移动互联网应用开发基础知识部分,要求各参赛队每人独立在规定时间段内完成,计平均成绩;操作实践技能部分,要求各参赛队以队为单位,在规定时间段内一起完成,各参赛队自行决定选手分工、工作程序和时间安排。

移动互联网应用开发基础知识部分为笔试,所有竞赛选手个人独立完成。题型分为单选题和多选题。其中单选题为60题,每题1分;多选题20题,每题2分,多选漏选均不给分。

基础知识包括:移动互联网应用开发基础知识、移动增值业务发展、移动开发平台技术、Android系统架构等100分(三人平均分),基础知识权值占总分的40%。

操作实践技能部分考查参赛选手对技术掌握的程度和操作的熟练程度,采用现场开发、调试的形式,主办方安装统一的集成开发环境,赛题需求文档和所需素材(图片文件、声音文件及视频文件等)事先由主办方装入指定目录。竞赛结束时,各参赛队要按照大赛要求和赛题要求提交竞赛成果,提交的电子文件要按照现场考试要求的名字进行命名。

操作实践技能UI设计、代码填空、排错、App设计、编码、调试等100分,占60%。

最终成绩由移动互联网应用开发基础知識竞赛成绩(占40%)、操作实践技能竞赛成绩(占60%)两项之和来最终确定比赛名次。

3 以参赛为手段,真正实现以赛促教,推动教学内容和方式的改革

全国高职院校技能大赛内容大都是由来自一线的企业提供的,竞赛的内容和形式能够真实地反映出行业对相关职业技能的要求,考核的不只是知识水平,而且也对组织计划、创新意识、团队合作等多方面能力进行考评,这就给我们的培养模式提出了更进一步的要求,要求我们的职业教育必须跟着市场走,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将产业结构、技能大赛和学校的专业建设很好地结合起来,以技能大赛为导向,构建符合产业要求满足技能型人才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立体化的教学资源,把大赛与教学和实训环节有机的结合起来,使职业化的教学理念贯穿到日常的教学过程中。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很快,行业的用人需求也在不断地变化,每年的比赛内容都是业内的企业和教育领域的专家协商确定的,随着大赛的影响力不断加大,从实训基地的建设到教学内容的改革,大赛对高职院校的教学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3.1 “以赛促教”,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通过参赛的体会和许多成功的经验,学校对大赛的关注度和参与程度越来越高,从学校的选拔到参加省赛最后到参加国赛,学校制定了完善的机制,鼓励教师和学生参与其中。教师在指导学生的参赛过程中,自身的业务水平也得到了提升,许多参与的学生明确感觉到收获很大。通过不断地实践和探索,对大赛的形式和内容进行了分析和总结,重新确定了人才培养的规格,学院加大了配套的实训设施的建设力度,通过参赛和一些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拓展了学生的实习实训渠道,以大赛内容和形式为基础,合作开发了实训教材,建立校企合作模式的教师队伍,企业将移动互联开发的模式引入到教学过程中,指导参赛的教师每年带领学生小组到企业参与产品开发,共同建设移动互联开发的资源库。通过大赛的推动,在课程体系的改革、实训基地的建设、校企全面合作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3.2“以赛促学”,鼓励学生全员参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校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鼓励学生参赛,要求每个学生至少要参与一项赛事的选拔活动,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将不同的参赛内容作为选修实训课,学生根据自己的愛好和能力选择不同的内容,通过多种形式层层选拔,每个参赛项目最后确定两个参赛队。对于参赛获奖的学生 ,学院在一定的范围内给予宣传,举办经验介绍会,激励大家参与的热情,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促进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

3.3“以赛促改”,促进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更新

以技能大赛为切入点,构建“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把专业知识学习、职业角色体验和核心能力模块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将工作情景引入课堂,在实训基地建设、课程内容的开发、师资队伍的建设等方面真正落实校企合作,通过引入企业专家参与教学过程,让老师和学生可以了解到项目在市场中的作用,从而使得开发出的项目具有价值,不再仅限于教学使用。

随着职业技能大赛在高职教育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它为人才培养的改革和选拔提供一个重要的平台,这将对未来的职业能力标准的制定、职业院校的课程体系建设和职业教育理念的推广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4 以赛项为契机,建设立体化的教学资源

技能大赛引领专业建设与课程改革,通过参与技能大赛,可以构建多种形式的立体化教学资源,将开发的教学资源融入到教学体系中去,促进人才培养规格的提升。

4.1 完成以工作任务为导向,以培养实用性技能人才培养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

大赛的赛项内容设计反映了行业技术的发展趋势,对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引导作用。赛项是检验人才培养结果的试金石,通过了解、参与和分析赛事和赛项,有助于我们把握行业技术发展走向,掌握市场对职业技能人才的需求,并以此为依据,修订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

4.2 构建符合工作场景的实训平台

为了配合教学改革,适应新型职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求,我们构建了移动互联开发和移动互联应用实训室,既可以满足参赛的需要,又可以作为教学实训的基地。从实训环境的搭建到实训内容的选择,我们都从实战的角度出发,例如,移动互联开发实训室,配备了源码管理系统和服务器,构建了便于团队开发的项目管理系统和bug追踪系统。

4.3 建立移动互联开发实训实例资源库

在建立实训基地的同时,我们也重视对软环境的建设。一方面我们全面收集整理全国各地历年竞赛项 目,经过归纳整理,形成竞赛试题库,放在校园网中供学习使用;另一方面,我们和企业共同开发了移动互联开发资源库,形成了大量的典型应用示例,供教师和学生使用,其中包括20多个应用APPS和几百个函数库,依托这些资源,不仅可以作为每年参赛学生训练需要,也直接服务与教学。

4.4 出版由企业技术人员和参赛教师共同编写的移动互联开发的教材

在对多年移动互联大赛赛项分析的基础上,本着以工作过程为导向 、服务于移动互联开发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原则,我们完成了《基于安卓的移动互联开发》的立体化综合实训教材 。教材一改以往教材编写使用的套路,将认知的过程和职场的工作场景结合起来,增加职业岗位所需要的有关实例和现场环境 、 运行管理方式的介绍 ,例如,源码的管理、BUG追踪系统等,使的学生在学习期间就能感受到项目开发的过程、管理和组织方式。教材中选择的项目案例都是由企业推荐具有一定应用价值的真实案例 ,这样可以使学生直接了解到行业的发展情况,另外将大赛中对学生的考核方式以设置故障的形式分布在案例教学中,增加专业综合实训项目的科学性、系统性和趣味性。

4.5 构建模拟试题库

在搜集了历年国赛和各省市比赛试题的基础上,经过二次开发,我们开发了移动互联开发模拟试题库,而且对各项赛事的组织考核形式以及考核标准都给予了介绍,增加了学生学习和使用的效率。

通过构建立体化教学资源,可以把技能大赛的内涵延伸到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将技能大赛的目标更好地落实到人才培养计划中,充分利用技能大赛的成果,推动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 汤晓华. 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赛项设计及其立体化教学资源开发[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35.

作者:邵雨舟

职业岗位技能标准安全技术论文 篇2:

职业技能大赛推动下的专业建设改革与实践

摘 要 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对高职院校专业建设起到积极的引领和推动作用。以安徽国防科技职业学院网络技术专业为例,从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实验实训建设、校企合作等方面阐述职业技能大赛对专业建设的影响。

关键词 职业技能大赛;专业建设;工学结合

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是社会赋予高职院校的责任,认真研究职业技能大赛的指导作用,对于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和教育教学改革有着重要的意义[1]。安徽国防科技职业学院逐步完善“素质基础、能力本位、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加强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大力推进“以赛促学、以赛促教”,在各级各类职业大赛中获得丰硕的成果。现就职业技能大赛推动下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建设情况进行阐述。

1 专业建设主要内容

1.1 以技能大赛为推动力,促进计算机网络专业的建设

技能大赛对职业教育的促进作用是多方面的[2]。安徽国防科技职业学院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是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以该专业为依托,结合“信息安全管理与评估”技能大赛的比赛内容(网络系统组建与管理、网络系统加固与评估及信息安全攻防对抗),提出以职业岗位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为导向,项目驱动、工学结合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完善了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建立分模块化的课程和实训体系;完善以培养职业能力为中心,以岗位基本知识掌握、职业素质养成、核心岗位能力提升、专业综合能力拓展为支撑的4个教学模块;与H3C、西元、神州数码等企业共建实验实训基地,将企业标准、企业项目、企业职业情境、企业工程师引入学校直接参与网络工程人才的培养;建立以项目为载体,任务驱动,融“教、学、做”为一体的教学新模式。在教学中以能力训练为目标,以学生为主体,在教中学,在学中做,使“教学做”有机地融为一体,课程的内容全部在实训室中完成,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了教学效果,提高了教学质量。

1.2 以技能大赛为推手,提高教师专业素质

为了达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目的,将每次大赛都当成一个真实的工作任务,进行充分的学习、调研、实践。同时积极采取措施,一是组建大赛校企合作师资团队,共同指导;二是改进教学方式,采用分组和自主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能动性,进行项目化教学;三是师生深入生产一线,共同学习和提高;四是高度重视过程总结,通过大赛使教师不断自我学习,快速升华和提高。在大赛前积极派出教师参加各种实践能力培训,如先后安排教师参加H3C网络工程师、Red Hat Linux工程师、神州数码网络工程师等培训,分别取得了相应的工程师证书。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从企业获得了大量的实践技能,并运用到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之中,校企合作资源得到了极大的利用,团队建设也卓有成效,教师的知名度大大提高,并能为企业服务,形成了良性循环。

1.3 以技能大赛为抓手,推进实践基地建设

通过新建、改建、扩建,建设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包括网络互联设备实验室、网络综合布线实验室和信息安全实验室等。网络互联设备实验室拥有24台H3C 30-28路由器,8台H3C S3610-28TP交换机,H3C安全防火墙设备,H3C有线无线一体化交换机、H3C无线AP等Wlan设备,主要用于计算机网络组建模块的实验实训教学。网络综合布线实验室拥有西元综合布线实训台、模拟墙等多套综合布线配套设备,主要用于网络系统集成模块的实验实训教学。信息安全实验室拥有神州数码安全设备和神州数码实训平台,主要用于网络信息安全模块的实验实训教学。通过校内实训基地,为人才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硬件条件。

1.4 以技能大赛为契机,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职业技能大赛是选拔技能型人才并使之脱颖而出的重要途径,为技能型人才提供了展示不同风采与才艺的舞台。技能大赛对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素质具有很强的促进作用,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项目导入、任务驱动,能够让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同时激发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2 改革与实践创新

2.1 “2+0.25+0.75”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围绕“建网、管网、用网”三大核心技能,构建“一元三段四式”的“2+0.25+0.75”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一元”指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要目的;三段指“2+0.25+0.75”3个阶段教学;“四式”指采取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工学交替、顶岗实习4种工学结合形式。注重培养学生信息安全法规与标准认知能力;信息安全网络组建能力;信息安全管理的整体内容全面性,目标机漏洞定位的准确性,主机加固操作的正确性,信息安全设备配置与防护的正确性、规范性和合理性;信息安全评估的规范和流程以及文档撰写和展示能力;相关文档的准确性与规范性;团队风貌、团队协作与沟通、组织与管理能力和工作计划性;等等。关注信息安全发展趋势和安全等级保护应用方向,引导院校、教师、企业促进教产互动、校企合作,提升高职计算机网络专业学生能力素质,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

2.2 参照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和行业资质标准,调整课程教学内容

网络工程在设计、组建信息系统过程中遵循国家标准规范,使用GB 17859-1999国家标准作为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等级划分准则,使用GB/T 20271-2006国家标准作为信息安全技术信息系统通用安全技术要求,使用GB/T 20270-2006作为信息安全技术网络基础安全技术要求,使用GB/T 20272-2006作為信息安全技术操作系统安全技术要求,使用GB/T 20273-2006作为信息安全技术数据库管理系统安全技术要求,使用GB/T 20269-2006作为信息安全技术信息系统安全管理要求。学生严格遵守企业的5S标准,合理使用网络设备,构建安全的网络信息系统。

2.3 建立专业共享资源库,提供远程自主学习平台

以H3C网络学院、神州数码网络大学在线学习系统为依托,建立专业共享资源库,提供远程自主学习平台。通过该系统,教师可以将班级增设到网站上,学生可以注册登录该系统,共享专业建设资料、电子教案、电子课件、网络课程、网络论坛等资源,也可以在线完成课程练习和测试。教师和学生可以开通网上答疑、互动,不仅能为国内同类专业的建设提供软件支持,还可以为异地学员提供自主学习平台。

2.4 建立职业化培训、标准考核体系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以职业岗位技术标准作为考核标准,采取项目式过程考核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的立体化考核方法,使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得到循环上升,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实际需要的对接。还要求网络专业学生在毕业时能够获得双证书,即毕业证书、初级网络工程师证书或其他职业资格和技能证书。结合就业岗位,合理安排,形成职业化培训考核体系,将职业化培训考核与专业教学有机结合。

3 应用情况

3.1 适应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建设发展需求

围绕“建网、管网、用网”三大核心技能,通过“一元三段四式”的“2+0.25+0.75”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积极与政府信息部门、IT协会、网络设备厂商、系统集成商、IT公司、国防科技工业等企业形成深度产学合作,积极推行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进一步推动校企合作,引进企业文化,加大校外实训力度。努力探索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等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完善以培养职业能力为中心,以岗位基本知识掌握、职业素质养成、核心岗位能力提升、专业综合能力拓展为支撑的4个教学模块,使网络专业人才更加符合社会需求。

3.2 依据实际工作岗位改革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

以网络组建、网络系统安全策略部署、信息保护和网络安全评估工作过程为导向,按照“瞄准职业岗位→分析归纳岗位实际工作任务→确定行动领域→行动领域转化为学习领域→创设学习情境,设计教学过程”的基本路径,构建基于网络构建、网络系统安全策略部署和网络安全评估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

3.3 编写项目化教材,有利于教学成果的共享和推广

由专业团队主编或参编的教材及实训指导书将行业规范及项目化实施过程引入进来,体现了网络专业特色,如教学团队主编的《数据库原理及应用(SQL Server2005)》、实训教材《网络综合布线工程实训教程》等。教材的出版不仅为学院师生提供教学指导,同时也推广到省内外的部分高职院校,且兄弟院校使用后反映情况良好。

3.4 参与企业网络项目建设

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适应市场培养企业所需人才的重要渠道,通过校企合作有利于高职院校和企业的共同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未来工作的适应能力。学校积极加强与H3C、安徽商网、上海央帮、无锡中软国际、西安开元等企业合作,重点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内涵建设,发挥实训基地的长效作用。通过参与企业项目使学生的技能水平得到提升,近几年毕业生的就业质量也得到进一步提高。

4 结束语

职业技能大赛对提升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水平,促进职业院校的建设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推动专业建设等方面产生了积极作用。但是职业大赛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良倾向[3],需要共同研究、应对,从而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让职业技能大赛在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中真正起到积极的引领和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陈亮.职业技能大赛对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启示[J].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12(1):43-45.

[2]赵英花.浅析技能大赛在职业教育中的作用[J].時代教育,2011(12):149.

[3]辛文琦.职业技能大赛对高职教育的影响力研究[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1(5):48-50.

作者:黄存东 王胜 梁继会

职业岗位技能标准安全技术论文 篇3:

基于“1+X”证书制度的课证融通建设探索

【摘 要】本文以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论述基于“1+X”证书制度的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课证融通建设措施:实施全新的“1+X”证书制度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对接职业岗位标准;修订课程标准,教学内容与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对接;建设教学工作站,实现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

【关键词】“1+X”证书制度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  课证融通 职业岗位 课程标准 教学工作站

2019年1月24日,国务院出台《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简称“职教20条”),明确提出在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启动“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即“1+X”证书制度试点)。“1”为学历证书,“X”为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学历证书全面反映学校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则反映职业活动和个人职业生涯发展所需要的综合能力。2019年4月4日,教育部等四部门印发《关于在院校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方案》的通知,对“1+X”制度试点的总体要求、试点内容、试点范围及进度安排、组织实施都做了明确的规定,是试点院校试点专业开展“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的行动指南。其中,汽车运用与维修成为首批试点领域。

根据“1+X”证书制度试点要求,汽车运用与维修课程要把职业等级证书考核内容融入课程标准,按企业实际工作岗位设置实训工位,实现在学校所学汽车发动机的知识和技能与汽车后市场对汽车发动机维修保养需求的无缝对接,即实现“课证融通”。本文以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探索基于“1+X”证书制度的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课证融通建设。

一、实施全新的“1+X”证书制度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对接职业岗位标准

汽车运用与维修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职业教育评价组织是北京中车行高新技术有限公司,该公司组织行业有关专家,结合国内外先进经验和职业技能标准体系,参照职业标准、行业标准、企业标准以及职业院校教学标准、教学大纲等,制订了《汽车运用与维修(含智能新能源汽车)1+X证书制度职业技能等级标准》,把汽车运用与维修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分为汽车专业领域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和智能新能源汽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根据工作领域不同,汽车专业领域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包含汽车动力与驱动系统综合分析技术模块、汽车转向悬挂与制动安全系统技术模块等11个模块,智能新能源汽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包含新能源汽车动力驱动电机电池技术模块、新能源汽车悬挂转向制动安全技术模块等5个模块,每个模块又分为初、中、高3个等级(5个模块除外),共有43本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初级证书要求的是具备对汽车各系统检查保养技术的技能,中级证书要求的是具备对汽车各系统检测维修技术的技能,高级证书要求的是具备对汽车各系统诊断分析技术的技能,分别与汽车后市场各岗位的学徒、中工、维修技师所要求的职业技能对应,实现了职业等级证书标准与职业标准对接。

《汽车运用与维修(含智能新能源汽车)1+X证书制度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中对考核每本证书需要掌握的工作任务、职业技能、技能要求、知识要求都有明确的规定,而且都是来源于汽车后市场岗位的工作需要。职业院校把标准中的内容融入课程标准中,就能实现学校的教学内容与企业的岗位需求对接,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后,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要求,可选择不同模块不同级别的证书考核,通过考核后,证明学生已具备对应工作领域的技能,能从事相应的工作任务,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二、修訂课程标准,教学内容与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对接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作为汽车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十分重视该课程的建设,在成为首批“1+X”证书试点院校后,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教学团队就深入学习《汽车运用与维修(含智能新能源汽车)1+X证书制度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研究标准中涉及汽车发动机的内容,按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初、中、高三级进行归类整理,统计出职业技能、技能要求、知识要求的数量(如表1所示)。

根据职业技能等级标准,清单式地列出本课程对应的技能要求与知识要求,对比原课程标准,找出两者之间的差别,并填写原课程标准与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对比表(如表2所示),然后召开课程建设研讨会,结合广西本地汽车维修企业对汽车发动机维修保养的具体项目,讨论如何把职业技术等级标准融入课程标准,删除哪些内容,增加什么内容,重新修订a85f4bd8f38cd9754779661781c498a5课程标准,做到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对接,实现课证融通。

三、建设教学工作站,实现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

通过修订课程标准,教学内容与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实现有效对接。如何做到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的对接?这就是具体实施方案的问题。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是一门实践性强的课程,如何设计实训项目及实训设备的布局是关键,既要结合生产实际,又要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践机会。教学团队制订了课程实施方案,根据汽车后市场的实际生产,对汽车发动机的具体工作任务,按照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及课程标准,重新设计基于生产过程的实训任务,把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的实训项目按照初级(结构认识及检查保养项目)、中级(发动机拆装及检测维修项目)、高级(故障排除及诊断分析项目)进行分级设计,每个级别设置了不同的具体工作任务,每一个工作任务建设为一个工作站,表3为部分工作站的名称。

每个工作站就相当于维修企业的一个工位,有具体的工作任务,而且工作任务都是来源于汽车维修企业对汽车发动机维修保养的作业内容,同时也是汽车运用与维修“1+X”证书制度的考核内容,工作站配备有由教学团队和企业技术人员共同开发的工单、实训设备及工量具、维修资料等。工单是工作站的指导性文件,由教学团队与汽车维修企业技术人员共同开发,相当于维修企业的派工单,主要包括:做什么?如何引导学生制订工作计划?要测量哪些数据?如何分析数据及解决什么问题?等等。

在教学中,每个班最少使用15个工作站,每个工作站3~4名学生,做完一个工作站的任务后,同时循环换位,每一名学生都循环到每个工作站实训。学生到了工作站后,拿到对应的工单,按工单的要求进行实训,指导教师则在各个工作站之间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就像汽车维修企业,技术人员拿到工单后,到达工位进行车辆维修,技术总监会在各个工位之间来回指导,整个过程体现了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体现“教、学、做”于一体,较好地实现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

在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的教学改革中,根据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将证书培训内容有机融入课程标准,根据企业生产实际,建设仿真的工作站,探索出一条新路径,但在实践中也发现一些问题,如有少数教师的观念还没有转变过来,信息化教学手段还要加强,未实现线上线下教学相结合等,这些都是下一步课程改革要解决的问题。“1+X”证书制度试点刚起步,研究与实践课证融通,还要进一步深化教学方式方法改革,提高人才培养的灵活性、适应性、针对性。

【参考文献】

[1]刘炜杰.1+X证书制度下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研究[J].职教论坛,2019(7).

[2]易绍兴,薛孝磊.一体化学习工作站教学管理的几点心得[J].职业,2019(4).

[3]刘存香.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多元·服务·共享”交通教学工场之中德汽车机电职业技能培训中心[J].汽车实用技术,2018(1).

注:2018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德国汽车职业教育‘一体化教学工作站’建站探索与实践”(GXGZJG2018B039)

(责编 黎 原)

作者:陈海军 黄广益

上一篇:发酵工程生物化学说课设计论文下一篇:工程成本控制中的条件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