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农业技术论文

2022-04-15

摘要农业技术人员是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要执行者,是保障技术推广质量的关键要素。为保证农业技术的推广效果,确保农业科研成果可以在基层得到高质量运用,各地区加大了对基层农业技术人员的培训教育力度。基于此,以云南省富宁县为例,通过介绍基层农业技术人员培训模式,对人员培训教育体会展开分析,旨在提升技术人员培训教育水平,保证地区农业经济稳定发展。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基层农业技术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基层农业技术论文 篇1:

大连市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知识更新培训的实践

2006~2016年,大连市农业经济实现了健康稳步的发展,农林牧渔及农业服务业产值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10年增长,且增幅连续9年超过城市居民收入。农业新技术、新品种和农业新型发展模式等科技手段为农业经济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大连市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为农业“三新”能够迅速运用到农业生产中功不可没,而他们对农业“三新”的了解到融会贯通,再到推广应用则离不开近十年的基层农业技术人员知识更新培训。

1 背景及重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基层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工作,1993年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明确规定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必须定期接受知识更新培训。2008~2012年,国务院批准农业部实施了三项旨在提升基层农技人员业务素质项目,分别是农技人员学历提升计划、基层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培训计划和基层农技人员大培训活动。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突出强调了农业科技创新,对农技推广做了重点部署,一系列重要政策措施出台,为新时期的农技科技培训和推广工作提供了重大战略机遇。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优化农业从业者结构,培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新农民。为新时期的基层农业技术人员知识更新工作指明了方向。

在我国农业供给侧改革过程中,国民总需求与农业总产量之间的矛盾已转变为国民总需求与农产品结构和质量之间的矛盾。结构调整的主要执行人就是基层农技推广人员,节水农业的大力推广,新技术、新品种、新农机的研发使用和农业发展新模式等的快速推广应用,有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将粮食作物改为饲料作物的宣传示范工作,综合治理农药兽药残留等都离不开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现今社会正处在一个科学技术更新速度非常迅猛的时代,知识总量只需要2~4年就能增加一倍。传统农业的生产经营模式已转变为标准化、产业化、机械化、信息化和集约化的现代农业模式。这就要求基层农技人员不断更新知识结构,通过提升自身能力掌握扎实的专业技能,才能在当下的农业生产活动中解决各种各样的难题,所以基层农业技术人员知识更新培训至关重要。

2 取得的成果

大连市共辖7个涉农区市县,设114个乡镇(涉农街道办事处),917个行政村,其中低收入村128个,基层农技推广人员近1600人。

2009年,大连市政府发文,要求大连市农委认真贯彻落实“全国科技示范县农技指导员培训项目”,组织开展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知识更新培训,2011年结束,共培训基层农技推广人员594人。2012年8月,大连市农委和市财政局联合发文,决定自2012年起连续三年组织开展对我市县乡基层农技人员进行知识更新培训工作。2012~2014年分三期共实际培训全市种植业、畜牧兽医业和农业机械化三个专业的来自县乡两级基层的初级、中级、高级农技人员总计1396人,至2014年11月21日,该项目圆满的完成。2015~2016年,大连市农委继续组织基层农技推广员知识更新培训,先后开展了“大连市乡镇级基层农技推广员知识更新培训项目”和“大连市低收入村村级技术人员知识更新培训项目”。期间培训乡镇级基层农技推广人员100人,低收入村村级技术员128人。

通过知识更新培训,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视野得到拓宽,观念发生转变,在新形势下,他们开始了解和运用现代农业经营和发展手段,供给侧改革、互联网+等新名词也不再感到陌生。大连市基层农技推广队伍综合素质和服务水平显著提升,十年的知识更新培训造就了一支懂经营、有素质、通技术、善沟通、会推广的基层农技推广队伍。

3 存在的问题

3.1 对知识更新认识程度不足

基层政府(乡镇)的工作比较繁复,而编制却较少,这就造成一人身兼数职现象,从事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可能还会参与计划生育、党务建设等工作中去,这样难免会出现本职工作无法兼顾的现象,影响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知识更新培训事业的发展。基层农技人员也常会在思想上出现问题,比如从事农业收入偏低和社会上对“三农”的偏见等情况导致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对知识更新培训缺乏热情。目前,在农村有文化有能力的年轻人绝大多数离开农村,进入城市发展,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的主力军是“993861”部队,剩下的老人、妇女和儿童对“三新”思想上不够敏感,只求安稳,不想改變,参与农业技术知识更新培训的主动性很差。

3.2 缺少长效的知识更新培训管理和保障机制

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知识结构的建立是一个长期的培训工程,需要不断的知识更新,这就必须要有一套长效的培训管理和保障机制。现阶段,从省到市再到县每年都有制定农业培训整体规划和实施计划,虽然培训项目的名称不同,但仍会出现组织投入重复、盲目和浪费的现象。

3.3 培训模式陈旧单一

现行的培训模式在过去几年的培训过程中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在新常态下,显然行政命令式和灌输式授课培训已无法适应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知识更新的需求。实地考察所占授课比例过低,缺少理论与实践结合,直观效应不够,参训人员的观念转变速度必然受到影响。外聘的省外授课专家存在曲高和寡或不因地制宜的现象。比如,2014年农机专业高级班培训的授课专家在讲授课程时为大连地区的学员们讲解棉花收割机的应用,就脱离了本地区的实际情况。

4 建议

4.1 提高认识,重视培训

新常态下加强“三农”工作就离不开基层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培训,是将“三新”应用于农业生产中的重要途径,为农业经济的发展注入新活力。基层政府领导要重视知识更新培训,认真贯彻落实培训文件要求,切实做好组织、跟进和保障。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要明确自身的公益性职责,摒弃偏见,积极主动参加知识更新培训,全心全意为广大农户服务,体现人生价值。

4.2 规范培训管理,促进培训健康发展

进一步优化培训管理机制,根据新形势下农业生产活动的发展,结合以往的经验,大力建立和完善职业农民培训制度和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知识更新培训制度。科学制定培训规划,要深入调研,走进田间地头,切实了解大连市农产品地区特色,调查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在工作中遇到的难题,弄清广大农民对“三新”实际需求。根据调研内容制定培训规划,为“三新”的顺利落地打下坚实的基础。

4.3 创新培训新模式,提高培训效率

过去十年,分类培训是大连市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知识更新培训的主要模式。农业新常态下的知识更新培训模式还有专题讲座、解惑培训、互动交流、教学参观、远程培训、现场培训等。根据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行业、专业和知识结构可以将多种培训模式有机结合以调动参训学员的积极性,提高知识更新培训的效率。

作者:王艺陶

基层农业技术论文 篇2:

浅谈基层农业技术人员培训教育体会

摘 要 农业技术人员是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要执行者,是保障技术推广质量的关键要素。为保证农业技术的推广效果,确保农业科研成果可以在基层得到高质量运用,各地区加大了对基层农业技术人员的培训教育力度。基于此,以云南省富宁县为例,通过介绍基层农业技术人员培训模式,对人员培训教育体会展开分析,旨在提升技术人员培训教育水平,保证地区农业经济稳定发展。

关键词 集中办班;培训模式;农业技术人员;基层;人员信息库;云南省富宁县

富宁县位于云南省东南部,与越南接壤,处于两国三省十县结合部,是云南省通往广东、广西等地的重要通道。富宁县极为注重农业生产,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设置了农业科技推广中心,为当地民众带来了大量的专业科学技术,为当地农业生产作出了卓越贡献。为进一步提升农业技术推广效果,满足民众对于农科人员的实际需求,富宁县一直极为注重基层农业技术人员培训与教育。

1 基层农业技术人员培训模式

1.1 集中办班

在实施集中办班时,教育人员会按照农技人员知识结构以及技术推广服务需求,对培训人员展开分期分批教育培训。负责培训人员多是从高等院校精心挑选,拥有熟练实践操作技能以及丰富教学经验的人员,他们不仅专业知识过硬,且极为了解农民需要,会通过专题讲座等方式,帮助基层技术人员掌握最新农业技术与技能,可通过面对面交流的方式,有针对性地帮助学员解决自身存在问题,可达到有效交流,带领学员共同进步的目标。

1.2 现场实训

展开集中办班的同时,还应通过现场实训帮助学员内化所学知识点,以便真正做到融会贯通。由于教育培训所涉及内容相对较多,部分年龄较大学员学习难度较大,可能会出现学习效果不理想的效果,所以需要运用现场实训手段,通过组织学员展开现场实际操作的方式,手把手地帮助学员掌握技术应用要求,以便通过现场传技以及现场示范的方式,保证学员学习质量,从而为后续技术精准推广奠定扎实基础[1]。

1.3 异地研修

异地研修是指将基层技术人员骨干统一选送到专门机构参与进修。在科研院所中,基层人员不仅可以学到更多高水平技术,同时也会在技术体系综合实验站以及科研院所优秀环境的支持下,不断强化自身所学,人员农技推广综合素养以及业务能力会得到切实提升。

1.4 远程教育

远程教育是现代新兴的高效培训手段,具有不受时空限制、培训经济高效以及培训沟通较为有效等方面的优势。将其运用到基层技术人员培训中,会为学员带来更加灵活、自由的学习体验[2]。学员可以利用移动设备,随时随地展开知识点学习,能够更好地满足每位学员实际学习需求,保证学习针对性与适用性,达到预期课程开展效果。同时在培训完成后,专家以及参训学员还可通过网络平台随时进行沟通,学员之间、学员与专家之间沟通有效性可以得到有效保障,不仅学员疑惑会得到及时解答,同时专家也可通过平台及时了解新技术应用情况,会为后续技术优化与改进提供可靠数据支持。

2 人员培训教育建议

2.1 完善技术人员工作环境

在改善技术人员工作环境的过程中,要做到以下3点:1)按照具体需要,添置一些必备办公用品,及时更换、升级老旧设备,为技术人员工作提供可靠的工具支持,并为其提供足够科技示范经费,组织其参与各种技术培训,进而从多方面入手,不断对技术人员工作环境展开优化;2)注重工作氛围营造,优化人员工作环境,提升人员工作待遇,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入到基层工作中,保证人员工作积极性,可通过对各种优惠政策的合理运用,为技术人员带来更加有吸引力的待遇条件;3)设置人员奖励机制,利用精神奖励、物质奖励以及升职奖励,对人员主观能动性形成有效带动,进而进一步坚定人员为基层奉献的决心,实现对地区农业经济发展的切实推动。

2.2 构建农技人员信息库

为妥善解决人员分配不均以及不合理等问题,可通过构建技术人员信息库的方式,将技术人员各项信息集中输入到项目库中,进而通过对数据库内各项信息的合理运用,实现对人员管控以及分配工作的有效辅助。同时,信息库内会详细记录人员专业结构、年龄以及学历等内容,所以培训人员也可通过数据库全面了解培训学员具体情况,做好培训需求分析,可为培训工作开展提供更加可靠的数据参考,能够切实保障培训工作开展的有效性以及科学性[3]。

2.3 强化人才管理机制与业务水平

为保障培训工作可以顺利开展,需要对现有培训机制展开调整与优化。1)优化目标考核奖惩机制,实施技术职务能力与绩效工资挂钩机制,确保人员可以在相应奖惩机制督促下,更加主动地投入到工作中。2)完善县乡村三级农业机构,增强管理服务机构完善力度,构建服务一体化网络,保证技术人员的价值可以发挥到最大。3)增强人员思想政治建设、教育力度,通过学习帮助其树立起为民服务的意识与思想,坚定人员信仰,确保人员可以真正扎根到基层。4)实施职称评聘分离机制,将职称聘约和工资结合在一起,通过推行竞争上岗模式,对人员形成有效鞭策,确保其可以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培训中,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

2.4 推进分区域、分类、分级培训模式

现阶段,基层技术人员培训还存在着较为粗放的问题,人员培训效果与预期目标存在着一定差距,所以实施培训模式改革,通過推广分区域、分类以及分级培训模式,保证培训的实效性以及针对性是极为必要的。培训部门需要和地方政府形成有效配合,应通过实际调研明确地方基层农技人员具体培训目标以及需要,掌握参与培训人员基本情况,以便按照具体情况,对培训内容以及培训方式展开针对性校正,实现分层次教育模式[4]。但需注意的是,农技培训需要注重培训实效性与实用性,应在实施分行业以及专业培训时,做好培训内容规划,加入特色化内容,以便按照地区具体情况将培训工作真正融入到基层农业生产中。

2.5 完善培训教材与培训资源库

培训教材和培训资源是保证培训工作高质量开展的关键与基础,为达到预期培训效果,在实施培训强化过程中,需要组织好培训资源库建设以及培训教材优化工作。应在聘请专业人员对现有培训内容展开更新,将政府职能部门业务以及专家名师等资源纳入到资源库中,同时还要做好教育培训教材建设,利用教材对人员展开系统化、规范化培训,进而为人员学习提供精准、完善的材料支持。地区政府部门需要将懂得现代农业经营管理者以及拥有丰富实践经验生产能手纳入到培训教师资源库中,保证教师专业性以及权威性,从而为学员带来更加优质的学习体验。

3 结语

鉴于农技人员在农业技术推广以及地区农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各地区应加大对人员培训工作的关注力度。应在明确培训基本形式的基础上,按照地区农业发展情况、农民实际技术需求以及农技人员综合情况等内容,有针对性地展开培训规划以及安排,确保培训内容、培训形式均能与实际情况相符,进而实现理想化教育培训模式,确保基层农技人员技术水平可以得到切实提升,从而为地区农业生产与发展提供更加优质的人力资源方面支持。

参考文献:

[1] 李毓应.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制度对农技员技术推广行为影响的实证分析[J].新农业,2019(16):38.

[2] 周英.基层农技人员继续教育培训模式探讨[J].农村实用技术,2019(7):9.

[3] 乌仁陶格斯.浅析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与应用的现状及措施[J].种子科技,2019(4):32.

[4] 侯广太.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湖北农机化,2019(15):15.

(责任编辑:刘昀)

作者:农诚

基层农业技术论文 篇3:

浅淡新时期基层农业技术的推广途径

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这一崭新时期,农业技术对农业生产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基层农技推广工作也应紧跟时代步伐,不断转变传统思维模式,努力推动我国农业全面进入高产、高效、优质、安全、生态的现代农业发展的快车道。这一时期,我们要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前提下,满足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后对健康、安全农产品质量的追求,同时还要结合当前农村劳动力的现状和农牧民对技术信息的应用进行综合分析,进而制定出更为有效、合理的推广途径。

一、当前农村与农业,农民对农业技术信息的应用现状

1、农村与农业现状

当前我国大部分农村的常住人中以老龄化、妇女化、没文化的“三化”为主,而青壮劳动力和具备一定知识的农民大多已流向城市,使现在的农村严重缺少科技力量的支撑,同时农村的生产发展也因劳动力缺乏而受到严重束缚。

当前我国大部分农村依然是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这种以家庭分散经营的生产方式,其实质仍旧是传统的小农生产方式,由于缺乏统一的管理和规划,与现代社会规模化和产业化的大生产要求相违背,所以在农业生产效益比较低的情况下,同时在市场经济和全球化的冲击下,严重影响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2、农民对农业信息技术的应用现状

在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我们也必须重视用信息化手段促进农技推广工作。但是当前农村的“三化”现状,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信息化在农技推广工作中的应用;其次,传统的观念也阻碍着农技推广的信息化,目前我国农技推广队伍整体水平不高,尤其是年龄偏大的人员和行政领导,原有的知识结构老化,对新知识的更新不足,也不能及时对路地应用到生产实际中,针对这种情况,虽然在农技推广工作方式上进行了大力调整,但主要还是以通过开展田间学习的方式进行的。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农民对现代化信息技术传送的信息半信半疑,这种保守的心态影响农技推广工作的信息化。

二、新时期农技推广的途径

针对新时期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与农业劳动力素质结构下降、农村劳动力的“三化“现状与技术信息应用之间的矛盾;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而追求优质农产品与农作物高产之间的矛盾,本文结合实际和经验提出如下建议:

1、改革创新农业经营机制,夯实现代农业物质基础

针对当前农村的分散经营模式不利于规模化和产业化生产的要求,在不损害农民根本利益的前提下,提倡农民以土地参股的形式,将原本分散的土地集中流转至种田能手、种植大户、农业合作社手里,进行统一耕种和经营管理。另外,还要敢于对农业经营机制进行改革创新,在家庭联产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展种粮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农村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以此满足中国农村现实发展的需要。通过上述改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不仅能有效保障农民的财产权利,而且还稳固了重要农产品成本的供给保障机制,并创新了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提高了农民组织化程度,构建了农业社会化服务新机制,进一步夯实了现代农业发展的物质基础。

2、积极推进农机与农艺的整合,实现全程机械化

近年来,我国在农业生产尤其是在乌兰察布市察右中旗的马铃薯、红萝卜生产上推广应用了大量适用机械(如播种机、旋耕机、喷雾机、收获机等),加速了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进程。实行农业机械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前提,通过部分或全程机械化生产,除了可以最大限度地解放劳动力,以缓解农业劳动力严重不足的现实,同时还是实现规模化经营管理的必经途径。

3、大力推广绿色防控技术

面对资源的约束趋紧,农业环境污染严重,病虫害抗药性增强、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带入到农业生产中来,基层植保工作者要积极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着力推进以自然控制、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为主的绿色防控措施,大力宣传安全用药知识和抗药性治理方法;同时要提升农情监测预警水平,积极推进重大农作物病虫害数字化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大力推广农作物病虫害数字化监测技术,及时发布重大农作物病虫害发生趋势预报。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为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环境,为高产、高效、优质、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生产保驾护航,为农产品安全提供绿色保障,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应有的贡献。

4、试验示范与大田推广相结合

开展试验示范是基层农技推广工作者的一项基本职责和必备技能,只有经常地进行农业科研试验,才能够不断地促进农业科技创新。而开展一些农业科研示范则是科研项目实施、科技人才培养和科研成果培育与转化的重要平台。在示范取得成功后,还要通过多种途径结合当地实际进行大面积推广,进而提高当地农业生产的整体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5、基层农技推广要实现信息化、现代化

归根结底是农牧业技术信息、知识的传播、接受和应用,但基层农技推广经费有限。一是建议效仿加拿大的做法,专款专用,加强基层农技推广机构信息化建设,为推广骨干人员配备计算机和宽带网设备;二是由于手机功能日趋强大以及3G网络的完善,4G网络的上市,建议农技推广部门应充分利用终端设备向广大农民发送先进、适用的农业技术信息,通过短信互动,可以完成咨询服务和农作物病虫害过程诊断等;三是开发适合于农民所需的,具有智能化、傻瓜化、平民化,使用简单便捷、内容实用的智能化信息产品。销售时装好必备的操作软件,接上电源就能使用;四是对农民来说,技术信息和信息产品毕竟是科技含量较高的新事物、新产品,在使用中难免会遇到技术问题。因此,组织农民对信息化基础知识的培训是必要的,建议在参加培训时,请农民带自己家年幼的上学孩子,孩子头脑灵活、悟性高,培训回家后可以充当父母的“义务辅导员”这样培训的效果就能得到保证。五是我国国土辽阔,地域之间差异大。应根据实际,重点办出地方特色农业网站,这才符合农业技术应用因地制宜的原则,使其以强大的服务功能和浓郁的地方特色为当地广大农民提供针对性强,适用的实用技术,以满足各个地区农民的不同技术需求。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我国农业的发展从个体承包分散经营到规模化、集约化、全程机械化;从化肥、农药等农资的使用造成农业环境污染到大力推广绿色防控技术;从保守的老套套种植到大力推广良种与良法、农机与农艺等相结合以及农业技术的信息化。这是从传统农业走向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规律,也是农业科技工作者汗水的结晶。农业技术信息化是发现代农业的重要手段和有效途径,代表着农业未来的发展水平。我们每位农业科技推广工作者必须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为我国农业向现代化、信息化发展做出更大努力。

作者:孙瑞峰

上一篇:深化教育改革论文下一篇:绿色物理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