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自然段教学管理论文

2022-04-21

[摘要]语文教学的核心是关注语言,人物传记类文本的语言往往是最具典型性的镜头再现。语文教学需要释放这些典型语段、典型语言之间的内在关联,提升学生的语言素养。本文提出要紧扣数字,在统整中感受过程之艰难;紧扣情绪,在体验中感受内心之悲痛;品析语言,在揣摩中体会信念之坚定,让语言的品味迈向更深入的境界。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自然段教学管理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自然段教学管理论文 篇1:

中职语文成果导向教学模式案例分析

摘要:就部分中职学生在课堂上的厌倦学习的行为表现,如何改变学生上课的状况,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是中职课堂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我在语文课堂教学采取“成果导向型”教学模式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取得显著的成效,对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有着借鉴意义。

关键词:中职语文成果导向教学模式案例分析

中职学校教学的特点为重技能、轻素质、没文化。学生大多语文基础薄弱,学习兴趣不高;很多中职学生自律性差,集体观念和协作意识弱化。而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很难使学生投入学习状态,课堂教学效果很不理想。如何融合“阅读与欣赏、表达与交流和语文实践活动”三大学习活动,我在语文教学由阅读到思考到表达的设计思路,构建语文课程教学模式,以期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进行成果导向型的教学模式的尝试,取得一定的成效。下面就《为你自己高兴》的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一、《为你自己高兴》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目标】了解论文的基本特征,学习论文的写作特点。培养语言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分析问题思辨能力。增加自信,提升幸福感。

【教学重点】把握课文主旨,为自己那平凡而充实的、问心无愧的存在而高兴!

【教学难点】正确面对现实,找好自己的人生坐标,实现“平凡而充實的、问心无愧的存在”。

【教学过程】成果导向安排教学环节:课前布置学习任务书、课上师生探讨学习,课后活动拓展延伸。

任务一:团队展示,营造快乐氛围(师生共评5-20分)

展:4个学生团队成员进行线上学习任务及队歌展示。背景音乐:《春暖花开》《今个真高兴》等。

引:点评情景,建立链接。(按每条1分)

老师为各团队的精彩展示点评,为富有朝气的每个同学高兴。预设问题“你为自己出彩表现高兴吗”?引出课题。《为你自己高兴》。

导:导出学生对讨论情况生成问题:你的获得感、幸福感怎样。

任务二:诵读文本。(师评10-20分)

读:朗诵任务要求:按课文层次,让每个团队推荐1名学生朗读课文《为你自己高兴》

其团队团队共同读出概括朗读部分课文内容的抓重点词、关键语句。

师评:按学生的朗诵的流畅、情感等进行评分,找出的关键句的准确讲评给分。

任务三:师生与团队共同思考探讨完成课文内容,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生分享: 学生探究分享,知识内化。以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事例一:残疾人小凌(正面事例)

找学生朗读课文段落(1-2自然段),指定团队学生齐读第3自然段。

师:课件概括上表概括小凌的经历。小凌的感受:“活得挺自在。”师生共同概括本部分作者认识(观点):“坦然无愧地看待自己,珍爱、享受平凡而实在的人生”。

学生(3-5人)上讲台,通过课文事例进行分享,谈启发、感受。

教师点评后与学生分享:人生观教育。

师生共同评价:按照学生分享给学生评分(5-10分)

事例二:获奖作家(反面事例)

师:指定一名学生朗读课文(第4自然段),指定团队齐读第5自然段。

师生:共同概况上表内容。

师:质疑问题:作家获奖后反而不高兴,为什么?美国的海明威和日本的川端康成在获诺贝尔文学奖不久后自杀身亡。

师提示;作者为什么用两了个反面的事例。

师生:共同概括本部分作者认识(观点):“不要为自己立下高不可及的标杆,更不要被别人往往确实是出于好奇、好意的刺激而陷入自卑自怨自责自苦的泥潭!”

师:组织学生游戏(猴子摘桃,墙上挂不同高度的彩花、气球,三个高度,第一层很轻松摘到,第二层跳起来能摘到,第三层最高,跳起来也够不到。每队出一个代表去摘)。

参加游戏3个学生分享做游戏感受。每人30秒发言。

其他同学观看游戏的感受分享。(1-3人)

师 :如何设置标杆(目标)展示自我的勇气,进行职业规划教育。

探讨我们中职生的职业目标:职业工匠的内化教育

师评价:按回答情况给分。(5-20分)

事例三:电梯工小倪(正面事例)

一名学生朗读课文(第6自然段),一个团队齐读第7自然段。

师生:共同概况上表内容。人物:电梯工小倪。

人物小倪的感受:为自己高兴。师生共同概括本部分作者的感触(观点)。

学生(3-5人)通过学习事例三进行分享,说启发谈感受。

教师总结、然后点评分享: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的工匠精神。

师生评价:学生分享(5-10分)

任务四:引深思,明观点

根据上文的两个例证,诵读最后自然段。完成本文本的学习知识目标。

任务五:联系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思辨和表达能力。

展:谈谈“我满满的幸福感”设计目的学生进行自我思政教育

师生共同评价(10-20分)

二、成果教学模式在中职语文教学实用性

上世纪末美国教育学者Spady提出了成果导向型教学模式,它是以学生达成的成果为导向建构的教学模式,教学中通过将学生学习成果具体化、可视化、可量化的操作,建立起学生学习的目标,以此来规范和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近年来,成果导向型教学模式得到了教育界的广泛认可,特别是在中职语文教学实际应用中取得明显效果,引发了一线教师对成果导向型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成效显著。

三、成果导向型语文课堂教学模式设计原则

以学生为主体。根据中职学生的身心特点,确定教学目标,明确重点难点,以阅读思考和表达设定教学环节,使之更具科学性。教师在分析这篇课文的具体内容,以任务驱动设计环环相扣的教学任务,按任务完成的具体化、可视化、可量化的成果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评价,设计出适合中职生特点的教学环节,有利于教师组织学生课堂活动,以达到教学目标的完成。通过语言和思维的训练,以期达到以达到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升。

四、成果导向型过程性评价办法

将教学过程根据学生认知化为导、知、思、悟、展几个教学环节。每个环节根据教学内容增加对学生的评价环节,即“过程性评价”。教学中将学生活动与成果评价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成功的快乐,激发学生认知新知识的兴趣,参与课堂互动的积极性,有利于调动学生全员全程参与学习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五、《为你自己高兴》教学效果

(一)课堂团队组织形式,突出学生为本的理念

团队式组织教学增强团队意识,适应未来的职业的特点,按学生个性差異组建团队,团队中协作互助参加完成学习任务,按团队任务完成成果给与评价,并以团队荣誉约束个人行为,共同提高、共同进步。运用成果导向引竞争机制激发学生自我发展的动力,充分体现教学中学生为本的理念。

(二)任务驱“动”,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成果导向理念下教师设计目标明确学习任务,驱动学生课上动起来。课文诵读,诵读是按团队让学生读课文,启发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内容与结构,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文学的审美情趣。二是小组探讨学习提高学生相互沟通交流能力。三是分享发言,分享环节是教学安排的重点,教学中的关键,是学生把自己在活动中的感受说出来,最大程度增加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量。有了感受,学生在诵读课文时,就能较深透的理解课文的主旨感情,将知识内化为情感。。

(三)“过程性评价”,使学生竞争中感受被肯定的喜悦

“过程性评价”模式狭义是指从学生课上过程评价,广义上是指学科教学的学习过程中各项学习成果的评价的累积。如在《为你自己高兴》教学中设计中,有13个评价点,有团队,团队评价有分为团队展示,团队游戏、团队讨论;有个人,个人分为朗读、分享、回答问题、作业完成、表现等,体现了蕴思政、重过程、多激励、全方位的评价特点。

总之,“成果导向型”语文课的教学模式,关注学生的非智力品质的培养与发展,以情育智,以知育德,实现课堂教学的能力目标、知识目标与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学生座谈时评价“以前盼着上体育,现在盼着上语文课”,可见这种课堂模式,得到学生极大肯定。

参考文献:

[1]张莹.中职语文教学评价方法改革初探[J].杂谈,2012(14).

[2]秦志华.中职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策略探讨[J].读书文摘,2016(02).

[3]缑芳宜.如何有效构建中职语文教学互动模式的方法探究[J].发明与创新(职业教育),2019(04).

(作者单位:沧州工贸学校)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沧州市社会科学发展立项课题(一般课题)2020020(课题题目:《新时代下中职语文课程“思政入课堂”的探究》)。

作者简介:吴玉兰(1963-),河北河间人,高级讲师,研究方向:中职语文教学、教学管理。

作者:吴玉兰

语文自然段教学管理论文 篇2:

释放丰富信息,让语言品味更深刻

[摘 要] 语文教学的核心是关注语言,人物传记类文本的语言往往是最具典型性的镜头再现。语文教学需要释放这些典型语段、典型语言之间的内在关联,提升学生的语言素养。本文提出要紧扣数字,在统整中感受过程之艰难;紧扣情绪,在体验中感受内心之悲痛;品析语言,在揣摩中体会信念之坚定,让语言的品味迈向更深入的境界。

[关键词] 品析语言;揣摩感知;丰富信息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是一篇典型的人物传记类文本,描述了史学家谈迁精心编撰的《国榷》被盗之后没有气馁,继续投入更大的精力重新编写新《国榷》的故事。整篇文章作者以生动而厚重的语言展现了谈迁书稿被盗前后的心路歷程,刻画了谈迁坚韧不拔、永不放弃的高贵精神。这篇课文以人物的心境为线索,蕴藏着丰富的语文教学资源。鉴于此,笔者设置了如下的教学版块,巧妙地融合文本中人文和工具双重线索,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紧扣数字,在统整中感受过程之艰难

教师在介绍《国榷》之后,将学生的视角聚焦在这一组数据上,并根据交流及时出示相应的数据,促使学生感受这些数字背后所蕴藏的真实情感。如“20多年的奋斗”,通过简单计算20多年需要经历7300多天,并联系上文中“一百多里”“四处借书”等,体悟谈迁在编撰史书上所消耗的精力;有的学生从“6次修改”与“400多万字”的数据中,想象谈迁反复核实并修改时的细心认真。

这些数字在教师的点拨引领下不再是一串冰冷的符号,而成为谈迁一生酸甜苦辣的情感承载体,与谈迁的一言一行连接起来,具有深刻的含义。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并没有局限在数字上,而是紧扣文本呈现出来的其他信息,让这些数字释放出全新的价值和意蕴。抓住了这些数字,就等于抓住了人物情感之根,学生在学会统整联系的过程中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掌握了积累高效的阅读策略。

二、紧扣情绪,在体验中感受内心之悲痛

任何一篇文本都蕴含着人物内在的心境,而这些心境都是借助文本的语言展现出来的。为此,教师需要引领学生强化言语体验,以关键性的词语为出发点,结合语境,走进人物,感受文本内在蕴藏的丰富价值。

紧承上一板块数字的体悟,教师相机熏染,引领学生感受谈迁在《国榷》完稿之后的喜悦,借以感受书稿被盗之后的悲痛和失落。此时,教师相机出示课文中“他茶饭不思…不停流淌”一句,要求学生选择最能打动自己内心的词语,教师在学生体悟的过程中相机点拨引领:谈迁茶饭不思,那他“思”的是什么?正所谓“男儿有泪不轻弹”,谈迁热泪流淌着的还仅仅是眼泪吗……此时,教师再顺势出示课文中关于《国榷》的一系列数字,让学生意识到小偷偷走的不仅仅是书稿,对于谈迁来说,偷走的是他人生三分之一地生命和心血,是他20多年的艰苦付出,从而顺势揭示出课题中“厄运”,深化学生的认知。

在整个第二自然段的教学中,教师先将学生的认知指向谈迁的喜悦,然后急转直下,在喜与悲对比的落差下,不仅巧妙地解说了“厄运”,同时使课堂更具张力,使得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感知更深入。

三、紧扣语言,在揣摩中体会信念之坚定

作者运用整个第三自然段,以概述性的语言展现谈迁为了重新编写《国榷》的过程。教学中,教师引领学生从整体上梳理语段中所着力描写的三个场景:四处寻访图、终日奔波图、奋笔疾书图,形成对核心语段的整体性认知;随后,教师组织学生结合具体的语境和想象,对这三幅图进行相近地拓展补充:“四处寻访图”着重体现了谈迁的艰辛和苦累,并从当时谈迁的年龄入手,使学生感受谈迁身上所蕴藏的坚定信念和不屈精神;从“终日奔波图”中,教师相机创设情境组织学生进行想象拓展;从“奋笔疾书图”中,教师帮助学生拓展想象,用自己的文字来描写谈迁“奋笔疾书”的具体画面,将学生的认知体验融入自己的笔端,将语用训练与文本内在的认知情韵进行高效地统整与罗列,将语文工具性和人物性和谐统一高度整合在一起。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借助文本语段中的语言,整合、提炼出最为典型的情境,透过文本语言来揣摩人物的内在心理,通过情境设置,将语言的形式和内涵理解与文本中的信念巧妙融通,在辨析文本语言内在力量的同时,走进人物内心世界。

参考文献:

[1]赵万文.以问促思:追寻阅读教学的本味[J].云南教育(小学教师),2018(9).

[2]苗芳.感受阅读魅力,构建高质量课堂[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18(17).

(责任编辑:吕研)

作者:马万梅

语文自然段教学管理论文 篇3:

反思对话 凸现成效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那么,什么是“对话”?怎样的对话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生命体的有效发展,引领学生价值观的健康形成?反思我们的语文教学,越来越多的形似对话而实非对话的阅读教学行为频频出现,违背了对话本真的意义。笔者就此展开研究探讨,力求让课堂的对话能找准着力点,使本真的对话充盈我们的课堂。

一、对话的现状及其流弊剖析

将对话引进语文课堂实践,这是一种进步,但因为不同教师理解层次的不同,实践能力的不同,因对话表现出来的非本真对话现象呈现形态不尽相同,下面撷取几则典型的案例加以剖析,以探讨对话教学的真谛。

1.教师作为对话首席引导不力,放任学生自主发展

自主学习是新课标积极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阅读教学如果离开学生的自主,离开学生自身的阅读经验,纵使教学设计再完美,也是无效的。阅读教学中,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认知水平有限,在感悟时经常产生困难,对有些知识产生错误的理解,这时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而不能对学生听之任之,只有这样平等对话才有意义。教师作为平等对话中的首席才不至于虚有其表。

曾经听过《钓鱼的启示》,教师在引题后,要求学生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有哪些值得你深思的语句,谈谈自己的体会。在布置了阅读的中心任务后,教师便将课堂的时间与空间全部交给学生自主研读,自主讨论,自主交流。确实,这看起来是一堂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尊重学生阅读独特感受的课堂,但没有学生的呼应,没有老师的点拨引导挖掘,没有教者在课堂上的导读行为,没有深层次的师生互动,文本深层次的意蕴就如冰山显露的一角,很难让学生对文本的整体内涵有所了解,更谈不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提升。缺乏教师正确引导与自觉适时参与的课堂对话是走不深,走不远的。如何能有效促进学生生命发展呢?

2.教师强势牵引,学生主体参与受制

有教师从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得到启发,以为对话的过程就是用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在教师搭设的课堂教学架子中阅读交流寻求答案的过程。比如有教师在教学苏教版十二册《广玉兰》一课时这样与学生对话:

师:《广玉兰》一课主要表现了作者什么感情?

(生说:“喜爱”“赞美”)

师: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

(生说出有关语句)

师:作者为什么会喜爱并赞美广玉兰呢?

(生再找有关语句回答)……

像上述这样的对话与以往的问答式教学实质殊途同归,教师用接二连三的问题牵引学生,课堂上怎能产生视野的融合,思维的碰撞,心灵的交流?学生被强迫着读书,被控制着思考,没有个性的表达,这样的问题绳索扼杀着学生的主动性,压制着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的语文素养很难提高,学生的良好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也就不容易形成,学生的生命发展也就无从谈起。

3.对话的行进似闲庭信步,文本的价值被虚置一旁

有教师在执教人教版《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童话时,有这样一个情节值得玩味: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小女孩为什么要卖火柴呢?她难道没有其他的谋生之计吗?火柴是什么样的东西?为什么人们一定要买她的火柴?我爸爸抽烟从来不用火柴,我家做饭也从来不用火柴,难怪小女孩会冻死饿死在寒冷的街上。”看来这个小朋友很有思想,也很善于体察生活,但他的发问引起了全班小朋友的愤怒:有的小朋友批评他没有同情心,有的小朋友还煞有介事地介绍了火柴的来由、形状、特性、功用,有的小朋友居然为小女孩设计多种谋生之道……整个讨论大约持续了十多分钟。

课后沉思:一篇充满同情和激愤的童话能否变成一本职业介绍手册?“对话”“生成”是新课标相伴而生的两个新锐用词,由于“对话必然伴随生成,生成才意味对话”的不断强化,在不少教师的心目中,“生成”显得格外珍贵难得。但脱离了预设的生成如果偏离了课堂效率的轨道,是游离于文本内容之外的无益生成,能否就因尊重学生主体而让课堂信马由缰、闲庭信步呢?这样的语文课还能不能称之为语文课呢?长期下去,学生在语文课上得到的又是些什么?民主的课堂教学必然会生成着纷繁多样的问题,作为教者是否应该根据教学目标、文本内容价值取向灵活而又适时地对课堂中的生成加以重新生成呢?

二、阅读教学中追寻对话有效性的思考

1.教师角色的认定与恰当的教学行为是实现对话有效性的重要条件

教学对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交谈,而是意味着对话双方彼此敞开心扉相互接纳。教师不是简单的教学管理者,也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是“平等中的首席”(多尔语),通过“首席”的谈话,引领、促进学生的发展。因而教师必须先与文本对话,正所谓“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必须要有一桶水”。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也一再强调做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必须要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只有教师广泛涉猎语言文字,才能破译、领悟文本,不断提高精神境界,才能站在一定的高度,高屋建瓴地引领,促进学生的发展,引导学生对文本所要传递的知识、思想、情趣进行思考、感悟,从而达到掌握知识、发展思维、启迪智慧、交融情感、获得审美体验的目的。

“对话”在课堂教学中有三种表现形式,一是教师与学生的对话,二是学生与学生的对话,三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小学生年龄小,阅读教学的对话离不开老师的引导与点拨。那么如何引导,怎样点拨呢?

(1)以多读作为前提。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语文课上,教师应引导学生发现、确定一个思想容量较大的问题并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课文,尤其是学生不能马上理解语言文字的内涵及情感时,可以让学生读读课文,逐步走进文章里去,才能触摸到文章的脉搏,才能与文章内容、思想、感情上产生共鸣。有一位老师在执教《秋天的雨》时,是这样设计“读”的:

指名五名学生读课文。

师:你们真了不起,读得很棒。说说在秋雨里看到了什么。

生:小青蛙、小喜鹊、松树、柳树、柿子、橘子。

师:这些树木还有颜色呢,注意到了吗?

生:(说颜色)

师:这么多漂亮的颜色,你们是从哪里读懂的?

生:我从课文的二、三、四自然段读懂的。

师:有不同意见吗?课文中第几自然段告诉我们植物的颜色呢?

生:第二自然段。

师:你们都同意吗?

生:同意。

师:那好,请你们默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把描写颜色的词语画下来。

学生默读。

师:有个小朋友提出“五彩缤纷”是什么意思(板书“五彩缤纷”),他提的问题很有价值,我相信读懂第二自然段就解决这一问题了。一起看看好吗?秋天的雨把颜色送给谁了?

生:秋天的雨把紫红色、淡红色、雪白的送给了……

生:秋天的雨把橘红色送给了……

师:请你们美美地读一读,把你喜欢的句子画下来。

学生再次默读,转为轻声读。

师:谁来?

生:它把黄色送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

师: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这句话。如果我把其中一些词去掉,读读好不好?行不行?(扇哪扇哪、飘哇飘哇)

生:不行,没有这些词就不能表达把……

生:假如小扇子不扇的话,它怎么能感觉秋天的凉爽呢?

生:小扇子扇走了夏天的颜色,如果摆在那里就不能扇走了。

师:扇哪扇哪就扇走了夏天的颜色,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来,我们一起读一读。

学生齐读。

(2)利用精彩发言使对话走向深入。课堂上教师要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善于抓住学生即时的思维火花,利用课堂上生成的有准备的教育资源调整引领学生与教师、文本对话。许多优秀教师往往在课堂上做的更多的是“倾听”,在听学生发言的过程中,捕捉到学生的精彩发言并把它定格、强化,在给予激励性评价的同时,将学生发言作为课程资源开发利用起来,引领学生进入深层次的文本对话。

一位教师在讲到成语“金风送爽”时,这样说道:“小朋友,秋姑娘已经悄悄地来到我们身边,你觉察到了吗?”学生通过自己的生活经验说了很多大自然的变化。“对呀,小朋友都已经感觉到秋姑娘的脚步了。那你们能不能用我们课本里的成语来说说秋天呀?”教师引出“金风送爽”,理解到这里,大家都觉得已经差不多,想接着讲下去了,谁知,还没等老师话音落下,马上有学生发问:“老师,为什么把秋天的风说成是‘金风’呢?”老师想了想,随即是这样进行下去的:“对呀,你真会思考,为什么把秋天的风叫‘金风’呢?提出这个问题很有水平!看哪个聪明的小朋友说得上来?让我们再看看书本上的插图,想想你看到过的秋天,你一定可以说得更好的。”

学生的回答很精彩:

生1:秋风吹来,树叶变黄了,一片片黄色的树叶从树上飘下来,就像一只只金色的蝴蝶在空中飞舞,一眼望过去,秋天就变成金色的啦!

生2:秋风一吹,把大地上的稻子吹黄了,大地也变成金黄色的一片了,只有金色的风才会把稻子吹得金黄一片。

生3:我们去秋游的时候,金色的阳光照在我们的身上,凉爽的风吹着我,我对着天空,感觉秋天的风是金色的!在孩子的眼里,“金风”原来具有如此丰富的内涵!我们的课堂时常会有这样的预设之外的“枝节”,捕捉它,会给我们的课堂创造精彩。

有人说阅读教学中的教师就像是一个“婚姻介绍人”,有一定道理。其任务是把文本介绍给学生,促使学生直接面对文本,跟文本的作者直接对话,交流感情。作为介绍人,应当留出时间让学生与文本对话、交流,当交流的过程中出现“故障”,介绍人就要出面帮助,在适当的时候,还要灵活地推波助澜,让文本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零距离地交流,促进教学共同体的发展。

2.学生角色的认定与学生行为的引导是实现对话有效性的必要条件

(1)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任何教学的终极目标就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缺少真正意义上的对学生的尊重、理解,不蹲下来,以孩子的视角、心理、思维阅读文本,就不能营造出“对话”必需的平等、民主、和谐的氛围,“平等对话”就无从谈起。当然,尊重学生的体验,尊重学生独特的感情这无可非议,但尊重不等于盲从,不等于听之任之。对学生在对话中的疏漏、贻误之处不能为“尊重”而失本真,否则教师也就失去其引领、主导的作用。

(2)以文本为“点”,拓展学生阅读的“面”。老作家萧乾曾把阅读比做经验的汇兑,“如果在你的经验库存里没有那些现款,纵想感觉,也很难兑现。”文本作为作者生活阅历与生活经验的书写,虽不能说文本是生活的镜子,但一个具体文本总还是能在作家生活阅历与经验中,找到其存在的影子。所以,如果阅读主体缺失相关的经验,就难以真正读懂文本的内容,对它产生感受和体验,随之产生的主体间对话的经验障碍,影响文本的有效对话在所难免。因此,引导学生走向生活,广泛涉猎读物,积累生活体验,学生在阅读中才能有“感”而悟,有独特的见解表达,才能让自己个性的生活经历与文本链接,从而实现“思”与“思”的碰撞,心与心的接纳。教学中,教者可以文本为“点”,打开与之相关的阅读面,通过系列阅读材料,增加阅读的深度与广度。如在教学苏教版教材《第一次抱母亲》这样体现伟大亲情的文本时,一位教师让同学们回家搜集相关的文章——朱自清的《背影》、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等写亲情、赞亲情的篇章组成一个系列,开展课外阅读交流会。这对学生感悟能力的提升,阅读知识面的拓展,道德情操的陶冶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总之,教师、文本、学生是阅读对话的三个关键要素。要让阅读教学中的有效对话真正实现,促进学生发展,就必须科学处理这三者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在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快乐成长。

作者:孙娟

上一篇:资源管理经济全球化论文下一篇:可持续发展英语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