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档案管理的电子图书论文

2022-04-28

摘要:通过分析日文编目专业在落实2+1教学模式过程中,如何在缩短教学时间背景下仍高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在培养高等技术性人才的要求下如何加强学生实训技能等问题,提出应对措施:精简教学内容,加强校企间合作,建立实训室等方法,通过切实落实上述方法,真正能使教师的教学时间得到合理,有效的利用,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加强档案管理的电子图书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加强档案管理的电子图书论文 篇1:

电子档案的有效利用问题探讨

摘 要:文章从六个方面入手对电子档案的有效利用问题进行探讨,包括:加强电子档案利用中的标准化体系、加强电子档案利用中使用权限的控制、加强电子档案利用中拷贝的提供与回收、加强电子档案利用中的保密与安全、加强电子档案利用中的保护与维护工作和加强新技术在电子档案利用中的作用发挥。

关键词:电子档案 利用 信息技术

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电子档案必须逐步替代低质档案,因为它带给人们的是快捷和方便,节省了在量的人力和物力,只要从技术上解决好电子档案室的安全防范储存和交换标准化与国际标准接轨,解决好电子签名和电子支付的法律支持等问题,借鉴电子商务的运行模式,就能够准确、快捷、安全、完整地向客户提供各种方式服务,使目前的档案管理工作出现崭新的局面。以下笔者结合自身的工作体会对电子档案的有效利用进行阐释。

1 加强电子档案利用中的标准化体系

电子文件的出现对档案管理工作提出新的挑战,电子文件有区别于传统纸质载体文件,过去用纸墨、照像等形成和传递的政府机关公文,以及图书、图纸、文献资料、商业信息等,都可以通过计算机进行,由此产生电子公文、电子图书、电子图形图像、电子文献资料等电子文件。电子文件是科技发展的产物,电子文件信息标准化就是随着计算机及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电子文件的广泛应用而提出来的。

随着计算机及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人们只要轻点鼠标,就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把一份电子文件传遍全世界。在这看似简单的操作背后,是由一系列严密的电子技术标准作支撑的。例如,电子文件制作生成要有代码标准,其存储要有机读载体的格式标准、信息压缩存储的算法标准,其传输要有网络通讯协议标准,其查找要有检索语言标准等。因此,电子文件的运作和管理必须建立在一整套科学的、合理的标准化体系之上,其严格程度和对系统性的要求,要远远超过纸质文件的标准化体系。

标准化是电子档案利用中极为重要的基础工作,是保证电子档案在网络环境下顺利互换的前提。如果没有标准化体系,我们面对的将是一个无序世界。所以,加强电子档案利用中的标准化体系尤为重要。

(1)电子文件形成标准化。电子文件不同于纸质文件的最大特点是非直读性,它既看不见也摸不着,是以二进制代码的形式存储于计算机载体中的,人们在计算机屏幕上看到由文字、图形等构成的电子文件形态只不过是电子文件的某种输出形式而已。电子文件的读取、还原,都离不开其生成的技术设备条件、相关软件和元数据。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支持下,电子文件还可以包括声音、影像等多种形式。不过这些信息形态就计算机内部处理来说,也都是二进制的数字编码而已,只是在输入和输出时,才有其各自的特殊形式。电子文件的形成和处理均是在计算机等设备的支持下完成的。所以,人们传统的手工方法和个人经验已不能对电子文件进行有效管理,在电子文件形成时,就要重视对标准化的管理,为电子档案的提供利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2)电子文件存储、交换标准化。计算机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导致电子文件的多样性,各部门、各行业可根据自身的需要选择不同的软件系统,由于电子文件形成环境存在较大差异,而当我们需要把电子文件集中保管时,这种差异:各种软件、系统由于在运行环境、版本之间不一致而产生彼此间的不兼容就凸现出来。为尽快实现电子文件存储结构的标准化,建立一个通用性强,大多数软件都能接受的电子文件信息存储、交换格式标准,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

2 加强电子档案利用中使用权限的控制

在电子档案提供利用中会涉及到许多方面的人。由于他们各自工作性质和责任的不同,因而对其进行使用权限的控制是非常必要的。首先,要根据各种人员级别、层次进行使用权限的认定,依此向利用系统注册登录。再由系统自动判定当前使用者身份的合法性及其使用功能的范围,并由系统自动对其使用各种功能操作的路径进行跟踪与记录。防止无关人员对电子文件系统的非法访问,防止利用过程中的泄密和损伤信息。在利用中,对涉及使用未经授权的功能,要拒绝响应并给予警告提示。其次,在电子档案存储载体的使用上,要根据电子档案内容的密级和开放程度,来确定其使用控制程度,并在使用中依据利用者背景情况和利用目的来决定对他的授权。

3 加强电子档案利用中拷贝的提供与回收

电子文件入库载体不得外借,因此,提供利用电子档案的主要方式是:提供电子档案考贝。所谓提供拷贝,就是档案载体的保管人员,先将文件转换成通用标准文档存储格式,再由利用者自行解决恢复和显示的软硬件平台,如果利用者不具备利用电子文件的软硬件平台,那么档案载体的保管人员可根据利用者的需要,提供打印件或缩微品。这种提供电子档案拷贝必然会带来利用时间与利用地点的分散,若管理不好,将会造成档案信息无原则的散失。因而,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和方法,对其进行严格管理,要依据利用者的需要和确认使用权限后再进行拷贝。对电子档案进行拷贝,原则上尽量避免把载体上存储的电子档案信息全部拷贝,并通过各种技术手段防止对所提供的拷贝再复制。除经过编辑公开发行的电子出版物外,对那些提供利用的拷贝必须进行回收。同时,还要有完善的提供拷贝手续,提供者和利用者双方应对提供拷贝的内容进行确认,并对使用载体的类型、数量、使用时间、最后回收期限及双方责任人等情况进行登记。对回收来的拷贝,必须作信息内容的消除处理。

4 加强电子档案利用中的保密与安全

电子档案在利用中的保密与安全,同纸质档案相比,更加以难以控制。因为电子文件从一个载体复制到另一个载体,或者从一台计算机传递到另一台计算机,实质上是在计算机内部进行数字信号的传输处理,只要操作技术方法得当,就可以完全恢复到与原信号一样。例如,在光盘被复制时,如果采取较完善的技术措施,所出现的误码率能够做到不超过10的负14次方,也就是说相当于传递200000份《人民日报》的文字信息量,才可能有一个汉字出错。所以可以做到复制后得到的电子文件与原来的电子文件无任何区别。为确保电子档案在利用中的保密与安全,要根据电子档案提供利用的方法,采取安全措施。视利用者的情况而定,不能无原则地向所有利用者提供全部利用方式,并依据电子档案内容的密级层次,进行有效的管理。

电子档案利用中常用的方法是通信传输和直接利用。通信传输,这一方法比较适合馆际之间的信息资源互相交流及向相对固定的查档单位提供档案资料。通过点对点转换数字通信或互联网络来传输电子档案。直接利用,是利用者通过档案部门或另一检索机构的电脑,在档案部门的网络上直接查询的一种方法。其优点是:可为利用者提供技术支援,同通信传输相比减少了大量的管理工作,还可以使更多的读者同时利用同一份电子档案。无论使用通信传输还是直接利用,对有密级的信息内容都要进行加密处理,并对所使用的密钥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更换。但需要注意的是,与纸质档案不同,在电子档案的利用中,利用系统应有较强的容错能力,避免由于误操作所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

5 加强电子档案利用中的保护与维护工作

电子档案不同于纸质档案,由于电子档案的特殊性,决定其保管与维护的困难。电子档案的载体是磁性载体,极易受到保存环境的影响,对其检测和维护,必须要严格控制与管理,因为任何一次误操作,都可能使保存的电子档案遭到人为损害,甚至于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即使在良好的保存环境之下,也难免不发生信息丢失或读取错误的现象,这是由于载体在长期保存的过程中,载体材质老化以及磁性材料的自然衰减所致。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计算机光盘,维护其安全稳定就要注意防止高温氧化、潮湿霉变、划痕的损伤等。但是,威胁电子文件安全最为严重的当属于计算机病毒。因此,以据其特性进行保护与维护,以确保电子档案的安全可靠,使电子档案能够长期地处于准确提供利用的良好状态。保存电子档案的目的,是使电子档案能够处于可靠的提供利用状态,起到凭证和查考作用。电子档案的提供利用,是一项较为复杂的工作。加强电子档案的利用工作,不仅可以更加准确、快捷、安全、完整的向用户提供各种方式的服务,人们还可以通过网络在异地方便的利用,满足用户需要,使电子档案信息最大限度的发挥作用。

6 加强新技术在电子档案利用中的作用发挥

因为电子文件的出现、电子政务的发展、网格新技术的推动,档案利用得到了空前的技术支持,从而使档案利用的学术讨论进入了实际运作的重要历史时期。当前,我们要特别关注档案信息资源利用的新亮点,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档案信息的开发利用,指导档案公共服务体系的创新。例如,建立档案目录中心,将本地区、本系统保存的档案资料,通过实体分散、目录集中的方法汇集起来,实现档案资源的共享;改变单纯依靠档案部门进行档案信息开发的做法,走联合开发之路,有重点地开发档案信息资源;此外,还可以进一步改革诚信档案、人事档案“、三農档案”和土地房产档案的利用方式,等等。只要我们把档案工作的一切着眼点放在利用上,就一定能不断找到新的利用途径,开创档案信息利用工作方面新的未来。

7 结语

由于电子档案在种类和数量上不断增加,这就要求我们在电子档案利用上也逐步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配套方法。随着档案工作呈网络化发展趋势,档案利用系统将成为网络化档案管理方式的有机组成部分,随之而来的是档案利用工作与档案其它工作的联系更为密切。因此,在计算机系统中与档案管理工作的整体步伐一致,电子档案的利用方法也将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冯惠玲.电子文件管理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2] 肖文建,杨利华,何振.现代档案学理论与教程[M].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2007.

[3] 王萍.论电子档案管理[J].档案通讯,2011,(3):86~92.

作者:潘媛

加强档案管理的电子图书论文 篇2:

2+1模式下的日文编目教学

摘 要:通过分析日文编目专业在落实2+1教学模式过程中,如何在缩短教学时间背景下仍高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在培养高等技术性人才的要求下如何加强学生实训技能等问题,提出应对措施:精简教学内容,加强校企间合作,建立实训室等方法,通过切实落实上述方法,真正能使教师的教学时间得到合理,有效的利用,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关键词:2+1模式 日文编目 教学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要“保持高等院校招生合理增长,注重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党中央虽有如此号召,但当前大部分高校在人才的培养模式上,仍多采用传统重理论的教学模式,由于没有结合实际,考虑到当前社会的现实需求,这就导致了高等院校所培养的学生大都是“研究型”人才。这种模式所培养出来的的学生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理论性强而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却相对薄弱。这就与当前社会上所需要的掌握着高等技术的应用型人才背道而驰。一些高职类院校为了克服“重理论,轻实践”的弊端,为了加强理论的实践性与应用性,开始决定采用2+1的教学模式。所谓2+1模式就是在传统单一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将3年的纯理论教学,拆分为2年理论教学加1年的实习训练。作为我院图书档案管理专业必修课程的日文编目,虽然为各用人单位培养了专业化的小语种编目人才,但是在落实2+1模式教学过程中也面临着不小的改革冲击。

1 2+1教学模式中“1”的意义

我院对2+1教学模式的“1”高度重视,所谓的“1”就是指学生2年内在学校完成文化基础课、部分专业课等理论学习以后到校外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其目的在于提高我院学生的实践技能,是强化我院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不二选择,也是响应党的号召,实现高等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台,推行高职院校与就业岗位”零距离”运作模式的有效途径。之所以十分重视这个“1”,是因为这个“1”能够使我院校充分利用社会上的一些教育资源,可以变传统重理论的教学模式为由院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培养学生的新模式,这样不但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整体的综合素质,还能够使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下,全面了解企业运作流程,通过参与生产、管理、服务等实践活动,将理论与实践进行有机结合,全面提高自身能力;通过这个“1”,不但能够培养学生专业综合素质和职业工作能力而且能够有效得实现我院对学生的培养目标;还能够增强学生对未来岗位的适应性,能够有效的实现学校与社会的“零距离接触”,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从而更好的满足社会需要。

2 2+1模式下日文编目教学所面临的冲击

(1)2+1模式将原来的3年教学时间压缩为2年,虽然在时间上有所调整但教学任务却没有因此而减少:依然要求学生能够掌握日语的输入、日文Marc格式的规范化编辑并能为日文图书分类等内容。这就给任课教师提出了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怎样在教学时间缩短的情况下依然能够保质保量的完成教学任务。

(2)我院是典型的外语类院校,为突出语言优势曾实行日语语言学习与中文编目分开的教学模式,即图书档案管理专业的学生先学习完日语发音、日语语法及基本对话后,再去学习中文编目的基本编目规则。这种割裂化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学习完所有相关知识后,却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日文编目体系,充其量只是两种不同知识的罗列。学习完日语语言教学后学生只能做到日语的基础入门,而面对不同种类的日文图书由于日语基础薄弱,无法了解作者的真实的写作意图、作品的文化背景、文章的写作主旨、甚至连基本的出版发行机构都无从查找,这就使得学生只能片面的利用中文编目规则对日文图书进行编目,并且由于讲授编目的教师不了解日本文化、日文图书分类方法、日文图书的编目规则,只一味的照搬中文图书的编目规则,使学生面对日文图书的编目学习非常茫然,甚至想当然的认为按照中文图书的规则对日文图书编目即可,造成日文图书的非规范化编目从而导致日文图书资源得不到有效的利用,也不利于文化的交流,传播,读者查找日文图书也非常的不方便。

(3)推行2+1教学模式的院校还应该十分重视其中的1,也就是学生的实习部分。当前各大高校大都较偏重于学生的学习能力,造成学生只注重于课本知识的掌握而忽视了知识的实际运用。如,学生在毕业后应聘时用人单位往往提出要有日文编目的实习经验。而学校由于没有设置,组织学生到相应的企业进行日文资料的编目实习的环节,往往在就业时实习经验成为学生无法逾越的鸿沟,所以在就业时也就缺乏相应的竞争力。或者即使学生应聘成功也需要企业花费一定的培训时间来培养学生实际编目操作能力。另外企业与学校缺乏相应的沟通,学校不了解用人单位所需人才的具体内容而根据自己的理解设置日文编目教程或沿用传统模式培养学生,使学生无法做到随社会时代变化而发展终究会被时代所淘汰。如何与企业加强联系与沟通、如何为学生建立实习场所已经成为这日文编目课程实习部分的重要环节。

3 如何应对2+1模式下日文编目教学改革

3.1 改变单纯日语语言学习与中文编目教学割裂式教学模式

为改变这种割裂化教学方式,将日文编目教学中的日语语言学习与中文编目学习进行有效整合,进行专业化的日语图书编目教学。其教学主要内容为日语的输入法使用、日文图书分类方法、日文图书主要信息源规定信息源、国立国会图书馆及各日本大学图书馆的馆藏查找利用以及日文图书的编目基本规则等实用性较强的几部分。新的教学模式将使教学内容由知识的简单的罗列转化为规范化、专业化的教学,使教学内容成为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为规范日文图书编目规则、增进日文信息资料的交流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3.2 加强校企间合作,双方建立网络联系并指派专人定期到企业中了解人才需求

我院为高职高专类院校,将图书档案管理专业的目标定位为中小企业及县级图书馆培养专业化的图书编目人才。日文编目教学作为编目的分支,是我校通过到企业中调研了解到企业在实际编目中急需一批会为日文图书专业化、标准化编目的小语种编目人才的情况下而设置的。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学校却只注重日文编目理论的学习而忽视日文编目的在企业实际工作的可操作性,这样势必会造成学生只会动脑不会动手缺乏企业所需的相关技能、而企业又紧缺相关人才的情况。为避免上述情况发生,我们所采取的应对措施就是加强校企间的合作。具体可行的操作步骤是,企业与学校间可建立网络联系,如:通过QQ或OA办公类软件企业可及时向学校发布当前所要编目的日文资料类型为光盘、图书、电子图书、网络小说及说明相关类型的编目要求。学校可通过企业发布的信息对当前日文编目教学及实际操作内容进行调整。另外企业可利用网络资源根据企业自身日文资料的编目特点进行远程培训,缩短企业对学生入职后的培训时间,做到毕业即能上岗。我院应定期指定相关专业的教学人员到企业中做调研并实际上岗一些时间,从而做到真正了解日文编目人员在企业的日常工作中所需掌握的专业技能。通过整理调研资料,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奠定基础。加强校企间合作可实现订单模式化培养,培养企业急需专业人才省去企业寻找人才的时间与学生应聘找工作的时间从而达到双赢的局面。

3.3 建立实训基地,定期送学生到企业实习

我校为进一步落实2+1模式教学中的1即1年的学生实习,在图书馆内建立了图书档案实训室。实训室配备了计算机并安装了汇文采访、编目、典藏系统,并在实训室内放置了所需编目的日文图书和相关的电子资源。学生可利用模拟汇文编目系统为日文资料进行编目练习。学校更进一步通过主动与北京艾迪克森等知名企业联系,为学生争取到了可以亲自到日文图书的编目业务组去实行锻炼的机会。学生在实训室内便可实际操作日文图书的编目工作,使学生身临其境的进行实训,不但深刻理解了所需编目的理论知识,还熟练的掌握了编目的实际操作能力,同时还加深了编目工作的岗位认识。此外学院还定期分批送学生到企业去实习,学生通过到企业中实习,不但认识到了所学的理论的实用性并且对日后工作岗位的实际情况提前有了一定的了解,有利于学生的职业的长期发展。

4 结语

随着2+1教学模式在日文编目课程中的实施与推进,其传统的教学理念也遇到了相应的冲击,单一的传统讲授模式已经无法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因而在进行日文编目教学时,应了解用人单位需求的基础上进行相应的调整从而加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才能为企业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实用性人才。

作者:白琳琳

加强档案管理的电子图书论文 篇3:

浅析生产技能实训场地建设与实践

摘要:随着国家电网公司建设“一强三优”现代公司和集团公司实施“人才强企”战略目标的提出,对公司员工队伍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加强教育培训是提高员工队伍素质的有效途径。近年来,公司坚持“以人为本”管理理念,从员工心理特点和企业发展需求出发,重点进行了生产技能实训场地建设,同时不断加强师资队伍、软实力、培训工作质量考核评估体系和文体活动等四个方面的建设,丰富了培训内容和内涵,激发了员工的学习积极性,为员工的技能培训提供了良好氛围,公司干部员工的综合素质显著提升。

关键词:生产技能;实训场地;建设;实践

作者简介:赵静(1973-),女,山东青州人,青州市供电公司人力资源部,工程师。(山东 青州 262500)

一、企业发展对专业管理的要求

人力资源是企业实现“一强三优”现代公司战略目标的人才保障与智力支持。企业以发展战略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积极开展教育培训工作,促进员工与企业共同发展,努力为员工成长成才创造条件,着力解决生产一线“结构性缺员”难题,建立“学习型企业”,实现企业人力资本的不断增值,为电力事业发展储备力量,提升企業的竞争力与社会影响力,保持企业健康、稳定、持续发展。

二、生产技能实训场地现况描述

生产技能实训场地建设是提高员工队伍培训质量的必要条件。通过加强生产技能实训场地建设,进一步完善培训实训功能、提高师资队伍水平、搭建培训软环境平台、提供开展丰富多样业余活动的场地,为员工提供一个集理论学习、实训操作、文体活动等相关内容为一体的综合性生产技能实训场地,使员工在培训过程中可以舒缓工作带来的压力,在课间中体验公司的温暖,从而提高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增强员工的集体荣誉感和凝聚力、战斗力,为全面提高员工队伍的整体素质,营造和谐氛围,促进企业发展,逐步打造成县供电企业生产技能实训场地建设的典范。

三、生产技能实训场地管理的范围

建设生产技能实训场地是员工队伍培训全过程管理的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它涉及到线路专业场地建设、营业用电实训场地建设、计算机与多媒体教室建设、文体活动场地建设、员工队伍培训师资力量建设以及为员工队伍日常培训提供食宿、学习、考试等一系列的各项基础性建设。

四、生产技能实训场地建设

1.场地建设的需求调研

职工培训管理中心根据培训工作开展和培训过程中存在的薄弱环节,结合各部室上报的年度培训需求,针对当前公司人力资源发展需求及对当前培训软硬件设施、职工所需培训模式进行全面的分析调研,制定了场地建设总体实施方案,报领导小组批准,纳入公司综合计划。培训中心按照场地建设总体方案,在各个职能部室、施工单位的紧密配合和指导下,建成了日常练兵的技能实训场地;根据计划制定了专兼职教师需求计划,按照推荐、考试、试讲、入围、审批、公示等程序,选拔了各专业优秀人才,充实了公司内部教师队伍;在加强练兵场地硬件建设的同时,开发了在线网络培训管理系统;同时为进一步加强练兵场地的管理,在原有各项规章制度的基础上,进行了健全完善,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培训工作质量考核评估体系。

2.场地的硬件环境建设

培训中心根据场地建设总体方案,从场地面积、设备的选型、设施的安装、达到的效果等方面入手编制具体的生产技能实训场地建设计划,报领导小组批准。培训中心配合施工部门进行线路专业实训场地建设,建立了配电线路专业所需的横担安装、更换绝缘子、拉线制作等培训内容的室外线路安装实训基地;配合施工部门进行营业用电专业实训场地建设,建立了电能计量方面的装表接电、错误接线检查、触电急救等专业知识的室内培训实训基地;配合施工部门建成了满足日常农电人员集中培训的计算机培训室和多媒体教室,达到了远程培训教学功能;建设能够容纳50人左右就餐住宿的餐厅和宿舍;并从学员需求出发,配套建设乒乓球、篮球、健身房、图书馆等一系列的文体活动场地,丰富了培训学员的学习生活和业余生活。各专业职能部室对技能实训场地、文体活动场地进行专业建设方面的指导和监督。

3.场地的软件环境建设

在加强场地硬件建设的同时,为解决制约培训工作有序开展的难题,培训中心对如何使培训简单化、可操作化,如何有效监督、提升培训效果这一系列的难题通过到部室、班组进行了充分调查。调查结束后,培训中心负责召集相关负责人进行讨论和研究,最终确定利用公司现有网络资源,借助公司现有人员的专业力量和软件开发环境,研发《在线网络培训管理系统》。实现了培训全过程管理(计划的需求管理、计划管理、实施管理、自学管理、结果管理、效果评估、课程管理)、资源综合管理(题库浏览、视频浏览、电子图书室等)、个人档案管理(证书管理、考试管理等)、无纸化多专业集中考试等多种功能,为培训的软实力建设搭建了很好的平台。

4.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培训中心根据年度培训计划制定相应的年度专兼职教师需求计划和聘任专兼职教师的条件。各部室负责推荐并填写《内部教师推荐表》,并参加公司组织的考试和试讲。培训中心负责根据考试和试讲结果确定专兼职教师入围名单,报领导小组批准,合格的人员颁发聘任证书。培训中心在制定聘任条件时,组织公司不同专业人员,按照专业领域的不同编制不同的聘任条件,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公司各类专业工程技术人员的作用,并且为了在职工中形成良好的选聘氛围,采用聘期一年制,使教师队伍始终处于动态管理。

5.场地的规章制度建设

在加强实训场地建设的同时,培训中心应注重培训工作质量评估体系的建设,结合日常场地的管理与培训学习制定和完善了《青州市供电公司技术比武管理办法》、《兼职教师管理办法》、《培训场地管理办法》、《培训场地学员管理办法》、《培训场地安全卫生管理办法》等相应的规章制度,使练兵场地建设的更加完善和规范。

6.场地的配套建设

在建设实训场地的同时,配套建设乒乓球、健身房等一系列的文体活动场地。培训中心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从全局出发,统筹兼顾,从学员的日常需要出发,规划建设适合课余锻炼、充实业余生活的乒乓球、羽毛球、篮球、健身房、图书馆等多处文体活动場地,将身心健康和文化娱乐纳入每期学员的必修内容,使学员们不仅在学习培训期间丰富了专业技能知识,而且还锻炼了身体,充实了生活,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员工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了企业与员工的和谐发展,为公司的长远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五、生产技能实训场地的使用

1.强化生产技能人员的日常训练,提高队伍综合素质

因地制宜建设日常练兵的实训场地,积极推进了公司多元化培训的开展,解决了日常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大大提高了生产一线员工的技能操作规范性和熟练度;不断完善日常管理办法、学员管理办法、兼职教师等各项培训管理制度,确保了实训场地的管理有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了培训质量,增强了培训效果,促进了人才成长。

2.在线网络培训创新教育培训方法,创造良好的培训软环境,有效解决工学矛盾

在线网络学习紧跟当今电子信息发展,有效解决了工学矛盾,节省了外出学习时间;实时更新培训内容,实现资源共享;改变传统的考试方式,实现了多专业人员集中进行考试,可根据需要设置随机组卷,系统自动从管理员指定的范围抽取,完全人工组卷则由管理员指定试卷。随着该系统的普及应用,无纸化考试成为现实,不仅节省了办公经费、保护了自然资源,还创造了较高的社会经济效益,为创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做出了一定贡献。

3.积极营造和谐氛围,公司成为员工眷恋家园

从员工的需求出发,将生产技能实训场地建设成为集学习、锻炼、娱乐为一体的综合培训基地,在加强职工岗位技能训练的同时,通过积极开展参与各项文体活动和为员工开设“心理健康”讲座等形式多样的辅助培训,既丰富了职工的业余生活、提高了学习效果、增进了员工凝聚力,又缓解了员工的工作压力。在公司内部营造了“企业为员工提供发展平台,员工为企业注入发展动力”的良好氛围。

4.常规培训

生产技能实训场地自正式投运以来,举办了农电工岗位培训、电缆头制作、精益化管理等多期培训班,开展了装表接电、优质服务、技能操作等多个岗位的技术比武。公司领导、全体中层干部及部分职工集中学习了中国企业不战而胜的策略系列讲座“蓝海之道”和“6S”管理系列讲座。通过各种培训和比武活动的开展,大大激发了广大职工的学习积极性。

六、生产技能实训场地的实践成效

1.竞赛收获

2012年,公司参加省、市公司组织的供电服务之星、人力资源等9个工种的技能竞赛和普调考活动取得了良好成绩。其中,获得团体第一名1个,团体第四名1个。一名公司员工在国家电网公司第四届供电“服务之星”劳动竞赛中,获得“优秀服务之星”荣誉称号,同期获得省集团公司“服务之星”荣誉称号;一名员工在人力资源专业调考中,荣获“人资劳动组织专业调考”个人第十名;一名员工在潍坊供电公司组织的县公司电力调度调考中荣获个人第二名;一名员工在潍坊市总工会举办的变电运行技能竞赛中荣获个人第三名,一名员工继电保护技能竞赛中荣获个人第六名。

2.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建立公司人才库以充实公司后备力量,建立人才管理长效机制必然会有利于人才的健康成长。目前公司共有1名集团公司高级优秀人才、1名集团公司专业领军人才、4名集团公司县公司级优秀人才;1名县市级专业技术拔尖人才、7名市级名技师、4名地市级首席技师。

3.员工素质整体提高

公司通过抓长远发展,不断强化培训学习,在干部职工队伍中也涌现出了各类技术能手和技术骨干,为工作提水平、上台阶提供了智力支持。几年来,有81%的员工提高了一个学历等级,30%的员工由原来的单一技能变为一岗多能。

4.良好的人才开发氛围

人才开发培养体系的运行,在员工中逐渐营造了一种“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公司除了给获奖选手物质奖励外,还重点开展了宣传优秀人才、学习优秀人才的各种活动。一是为优秀人才制作了电视宣传片,提升了知名度;二是用优秀人才名字命名工作室,树立了工作标杆;三是推荐技能专家参加集团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经验交流座谈会,并做典型发言。这些做法集中展示了优秀人才的风采,也体现了公司对人才的渴求,表达了对他们的尊重,为优秀人才的职业生涯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5.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稳步提高

2012年公司被集团公司命名为抗台抢险保供电“功臣单位”,实现了安全生产“六个不发生”。建成110千伏桃园变电站,投运110千伏郑峱线和兴旺扩工程,新增变电容量50万千伏安,新增输电线路长度80千米。新建成1个电气化镇、150个电气化村。2项QC成果获全国二等奖,3个QC小组获省级奖励,4项管理创新成果获省级奖励,6项专利成果获得授权,公司连续5年获得“山东省质量管理优秀企业”荣誉称号。上述工程及创新的实施,扩大了自身业务规模,极大地支持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实现了经济和社会效益双丰收。

6.树立了良好的企业形象

公司先后荣获国家电网公司“一流县供电企业”、“新农村电气化建设先进单位”、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富民兴鲁”劳动奖状等多项荣誉称号,连续26年保持了“省级文明单位”称号,连续13次在行风测评中取得第一名。公司被国家电网公司确定为“综合管理”标杆单位,被山东电力集团公司确定为“综合管理”和3项专业管理标杆单位,19项最佳实践入选山东电力集团公司最佳实践库,入库数量位居全省第一位。

(责任编辑:孙晴)

作者:赵静

上一篇:我国电视剧文化策略研究论文下一篇:计算机基础教学高职教育论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