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书法心理学论文

2022-04-18

摘要:学科与课程的关系决定,任何一门成熟的课程,必定需要相应学科作为基础。课程建设既要有社会需求,它决定要不要开设该课程;也要有学科基础,它决定能不能开设该课程。书法课程建设离不开书法学科,书法学科研究可为课程建设提供思想基础和理论指导,立足于书法学科研究的书法课程建设,才可能持续发展。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当代书法心理学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当代书法心理学论文 篇1:

“现代书法”需要回顾

“在书写与抽象之间”作为2017年“水+墨”的主题展正在筹备中,这是一次对三十多年来中国现代书法过程中一个话题的再讨论,即即书法如何从传统书法出发,寻找到它的发展的点。1985年,号称第一次现代书法在中国美术馆首展,就是所谓的现代书法运动的开始,但这个现代书法群体在当时和现在都没有好评。可以说后来的一系列的现代书法创作都是以反对这个85现代书法展的作品为开始的。

1988年熊秉明以他的法国艺术家和教授的身份在中国书法家协会举办了一个高研班,参加的人都是当时进入中国书协的中青年书法家,那些书法家正走在碑学的道路上。熊秉明用的是心理学的方法对书写进行情感性发挥,他还设定了几个模板让那些书法家去实践,这种实践在当时被认为是现代书法,而如果要归类的话,可能是属于表现主义书写。

其实那个时候我的《理解现代书法》一书在写作中,这本书的框架就是用现代艺术与前卫艺术两个不同的分类法来对现代书法进行阐发,而熊秉明的书法理论显然不是这个理论语境中,熊秉明的书法理论除掉它强烈的心理学意图的话,其创作更像是日本近代诗文派书法,而1986年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的《日本现代派书法》所罗列的日本现代书法的三个流派中的前卫派书法成为了中国抽象书法的前奏。

整个1980年代晚期到1990年代早期是一个现代书法被骂的时期,和85新潮美术成为当时的官方意识形态而马上成为显学不同,书法的现代性背负着传统势力范围的大规模围剿。1991年的中国上海现代书法展在当時的上海美术家协会画廊举办,这是个在今天来看依然很重要的展览,其重要性不在于作品本身而在于展览期间那些与观众之间的争吵,那是现代书法需要在争吵中换来价值的时间。当时的现代书法孤立无援,美术界认识不到它的重要性,传统书法界拼命反对,理论界把它归到抽象画领域而否定其现代书法的价值,到了1994年的美术报,当我的《字球组合》的板上作品与抽象水墨同时作为专题发表的时候,字球组合相比较抽象水墨的意象性效果而言因过于抽象而被认为不适合发表。那一年我的《理解现代书法》专著已经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这本书就直接用来说明:1.否定85现代书法,2.不满意日本现代派书法,3.认为抽象表现主义完成了现代书法的形式语言,4.现代书法需要前卫艺术系统中的前卫。

朱青生从德国回中国后,首先把现代书法作为他想要建立的中国现代艺术的内容在思考和推动,这个时候,现代书法已经不局限在日本现代派书法的少字数——象书,近代诗文派和前卫派,而是结合了与现代艺术不同的前卫艺术理念的书法实践,这样的领域虽然已经不被那样书法本质主义的人视为书法,但是它们都是拿书法的作为反对的对象在说着书法的外的观点。

就这样的话题我与朱青生之间的合作从那个时期开始一直持续到了今天。我们在共同讨论一个更国中开放的书法空间,尽管这个书法空间在当时是一个冷门话题,没有从事过书法的人当然无法进入任何一根有书法训练的线条情境中,这个像是一个高高的门槛挡住了无数的人,直到现在美术批评界有人重视书写性以后,谈书写性的人十有八九是没有书写性鉴赏力的,书法性成为了一种套话,而如何有书法性在他们那里像是一个迷宫,而误认为有了轮廓线就有了书写性,那是严重不懂书写性艺术的结果。

美术批评现在开始在倒过来叙述,即传统书法如何与现当代艺术对接,或者原来的纯粹西方艺术线索如何转为中国自身的发展,其实朱青生在1990年代中晚期的批评实践到了2010年以后似乎成为了一种路径,美术界多想从中国传统背景中找自己的作品线索,原来那些对书法嗤之以鼻的画家也装模作样地写起了书法,这也就意味着曾经的现代书法家成为了中国现当代艺术的先驱,尽管这样的现代书法家群体上参差不齐,但在这个课题上的贡献上是一样的。

作者:王南溟

当代书法心理学论文 篇2:

基础教育阶段书法课程建设的研究与探索(二)??

摘 要:学科与课程的关系决定,任何一门成熟的课程,必定需要相应学科作为基础。课程建设既要有社会需求,它决定要不要开设该课程;也要有学科基础,它决定能不能开设该课程。书法课程建设离不开书法学科,书法学科研究可为课程建设提供思想基础和理论指导,立足于书法学科研究的书法课程建设,才可能持续发展。

关键词:书法 学科 课程

二、书法课程的学科基础

为什么书法课程建设需要有学科基础?书法学科研究现有基础怎样?书法学科研究可以为课程建设提供哪些支撑?这些问题有必要作出明确的回答。

(一)书法学科与课程的关系

任何一门成熟的课程,必定需要相应学科作为基础。书法课程建设离不开书法学科。课程建设既要有社会需求,它决定要不要开设该课程;也要有学科基础,它决定能不能开设该课程。

什么是课程?一般的说法,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老师所教授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

什么是学科?《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将学科定义为:“教育科目,也称科目,依据一定的教学理论组织起来的科学基础知识的体系。为了教学的需要把某一门科学的浩繁的内容加以适当的选择、合理的组织和排列,使它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水平和某一级专门学校教育应达到的程度。这就形成了同这门科学相应的学科。” 《教育大辞典》将学科分成两方面定义:“一定科学领域的总称,或一门科学的分支;学科课程的组成部分,与教学科目通用。”

学科与课程也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其一,学科是一种对知识的分类,而课程既可以是对知识的分类,也可以是对知识的综合。作为对知识的分类,一门学科可以分设为多门课程;作为对知识的综合,一门课程则可以包含很多学科。其二,学科对知识分类的主要依据是知识自身的逻辑体系,而课程不论是对知识的分类还是对知识的综合,都需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基础、接受能力等因素。其三,从教育角度看,学科的核心是创新,其主体是教师、学者;课程的核心是传承,其主体是学生及其他教学对象。其四,学科知识是构成课程的元素,学科的人才培养功能要以课程为中介来实现;课程不仅是对学科知识的传播、改造和拓展,同时课程也往往是新兴学科的生长点。

因此,在基础教育阶段的九年十八学期的书法课程,如果不是建立在书法学科研究的基础之上,是难以想象的事情。

(二)书法学科研究的现有基础

现代书法学科思想的发端,应该追溯到蔡元培1918年所提出的“书法专科”的学科思想。1927年12月他提出《筹备国立艺术大学之提案》,1928年又亲自倡导、创立“国立西湖艺术院”的运筹与决策实现。这些可以看作是蔡元培基于他美学思想、艺术教育思想中的“书法专科”学科思想、并付诸实施的具体行为体现。经过几代人的努力,至今已形成了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流动站学科体制的多元化形态,培育了诸多与书法相关的专业,培养了大量接受书法学科思想、经过书法专业训练的书法家、研究者、工作者以及书法教师。

如果我们稍作分析就会发现,在书法学科建设过程中,有不同的研究方向和重点,如:

以“书法本体的发展”为研究对象,更多地关注书法学科建构、书法艺术本质的内在逻辑规律、书法创作流派的发展,以培养书法艺术的专门优秀人才为目标,侧重于造就具有创新思想、创作能力的书法艺术家。

以“书法与中国文化”为研究核心,侧重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背景的书法艺术研究,更多地关注书法与中国文化的依存关系和书法在中国文化中的生存状态,凸显书法的文化属性,以培养和造就具有较深厚的中国文化修养的书法研究、教育人才为目标。

以文字学、古典文献学、书画篆刻史学、古代书论研究为根基,关注中国书法与文字的渊源关系,着眼中国书法艺术的启蒙、发生和发展,突出书法作为艺术的审美属性;在对传统书法艺术中名碑名帖的临摹、对传统文化中的古典书论、诗词及中国画的学习基础上,以培养具有先进的创作思维、优秀的创作技巧的书法人才为目标。

也有一些学者的观点认为,书法学科是一个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它涵盖了两大体系:第一种是从史学、美学出发,强调古典书论的合理性,并进行系统化,包括书法史学(书法风格史、批评史、教育史);书法美学(美学原理、创作原理、赏评原理、技法原理、比较书法学)。第二种是从书法哲学的视野出发,包括书法心理学(创作者、欣赏者情绪等)、书法社会学(自然、社会、文化环境)、书法形态学(作品的工具、材料、形式及相关的创作事件等)。

毫无疑问,书法学科研究是历史的、时代的系统工程,根植于历史、立足于时代、展望于未来,不仅对博大精深的书法传统进行解读、梳理、解构、重组,而且也为当代的书法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实践创新、发展方向。

然而,现有书法学科研究与建设明显不足。就目前全国高等院校开设书法专业的状况看,其本科书法教育有设在中文学院、政教学院、历史学院的,也有设在美术学院、艺术学院、文化学院的,其所授学士学位不是以“书法艺术学”的名义;就硕士、博士教育现状看,也没有一所大学的毕业生是以“书法艺术学”的名义而获取学位证书。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文化研究所的硕士、博士学位证书是“美术学书法艺术教育方向”,浙江大学艺术学院的博士为“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书画篆刻史学研究方向”,中国美术学院的硕士、博士毕业生,南京艺术学院所招硕士生、博士生,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所招硕士生、博士生,都不是以“书法艺术学”名义,这是明摆着的事实。——这些存在的问题说明,书法学科研究任重道远,尚需加倍努力。

当然,我们应该看到经过近百年的书法学科(专科)思想演变、理论研究、教育实践,现代书法学科业已有了深厚的积淀和坚实的基础。尽管有许多学者以为,书法学科研究是高等教育的事情,但事实上,高等教育的书法学科研究既为高校学生提供专业教育的理论支撑,也同样可为基础教育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尤其是高校书法相关专业中的有许多成熟课程,如《书法史》《书法技法》《书法创作》等,理应成为基础教育阶段书法课程建设的源泉。

(三)书法学科研究可为课程建设提供思想基础和理论指导

1.为书法课程建设提供教育思想和课程理念

书法课程建设需要有顶层设计的教育思想和课程理念,这些思想、理念只能来自于书法学科研究。与其它学科研究一样,书法学科研究首先表现在对书法艺术的性质、界定、概念、特征、内涵及书法教育与发展的研究,这是书法学科思想的主要内容,其中书法学科的教育思想,是相对独立的、宏观的,它强调对书法的教育思想、学术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本质、培养目标等研究。这些书法教育思想、理念等,既然在专科、本科、研究生不同阶段、不同层次的教学中得以实施,那么,它当然可以而且理应成为基础教育阶段书法课程建设的思想基础和理论指导。有学者认为,随着书法学科研究深入和书法学科教育思想发展,书法学科必将摆脱当下寄生于“美术学”门下的尴尬处境,从“美术学”的层檐下剥离出来,在艺术学门类中的独立门户,成为2l世纪一门独立的艺术显学科;由此,我们也完全有理由相信,有顶层设计的教育思想和课程理念的书法课程,必将从语文、美术等课程藩篱下解脱出来,成为独立的、成熟的一门课程。

2.为确定书法课程性质、目标提供理论基础

就书法课程的性质、地位与目标而言,有诸多模糊的问题需要搞清楚。例如书法课程定位与归属的问题:其一,书法课程是文字教育还是艺术教育?如果是文字教育,应归属于语文学科,是语文老师的任务,注重文字的识、读、写,掌握文字的形、声、义;如果是艺术教育,应归属于书法(美术)学科,是书法或美术老师的任务,注重文字书写的艺术性和欣赏性,强调以汉字为表现载体、以书写为表现技巧、以工具材料为表现媒介、以点画为表现形态等,来表达情感、精神、思想。其二,书法课程是技能教育还是素质教育?如果书法仅是技能教育,那么书法课程教育目标中,就应该强调学生经过特定的训练而具备的一种书法技术能力,在教学中重在技巧训练;如果是素质教育,那么课程强调的是,让学生参与某种学习、活动的过程,以达到陶冶性情、培养品格、增加趣味、提高审美素养的目标,在教学中重在过程体验。——这些是书法课程建设中实际问题,如果没有思辨的书法学科理论作为指导,就无法分辨清楚,只有放在书法学科研究的视野中,才会迎刃而解。

2013年1月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印发<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书法学科研究的辩证方法,基本明确了书法课程的性质、地位、目标与任务。书法课程的性质既是技能教育(实用性),也是艺术教育(创造性),又是文化教育(普及性)、更是素质教育(发展性);书法课程地位是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课程;其目标与任务是培养学生的书写能力、审美能力和文化品质(总目标)。

3.为建构书法课程内容体系提供知识逻辑

与其它学科研究一样,书法学科研究也表现对研究内容进行结构重组,注重研究内容的体系化、规范化和逻辑性,它揭示书法学科知识的发生、发展及其影响的规律。对相关知识的科学分类、归纳、整理,是学科研究的专长。例如将书法史进行科学分类,可以归纳出包括文字演变、笔法演进、工具材料发明与改进、书学理论发展、书法教育等等的专门史,从史学的角度,对书法学科进行架构。因此,书法学科研究的内容一般遵循由低级向高级逐渐发展、完备的量化过程,其前后的逻辑关系是以学科发展轨迹的直线秩序为纲,关注研究内容的发生、发展、延伸及预测、展望的逻辑性。因此,只有利用书法学科研究的已有成果,依据书法学科研究提供的知识逻辑,来组织和选择基础教育阶段的书法课程内容,才有可能建构9—12年系统的、适应不同年龄年段身心特点、遵循书法知识发展规律、符合书法教育教学原理的课程内容体系,——这一点恰恰是书法课程建设的关键,在当下严重缺失。

4.为书法课程选择教学模式提供科学依据

一般来说,学科研究方法具有思想性、规范性、独特性、超越性,正是书法课程教学模式所需要的内容,它为书法课程选择教学模式提供科学依据。毫无疑问,书法课程教学具有综合性强的特点,根据它的复杂性、交叉性,如何确立书法课程的教学模式?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目前,基础教育阶段的书法课程教学存在一定的随意性,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要么只进行基础的临摹训练教学;要么简单地从教师个人心得体会出发,讲授一些基本的作品格式要领和创作方法,忽视书法教学的全面性、逻辑性和针对性;更有甚者,则是放任自由,跟着学生走,缺乏有效的教学、创作引导。与其它学科研究一样,书法学科研究也表现为一种研究方法和教学模式上的探索与实践,比如,对古代经典的继承性、选择性、研究性学习而形成“古典模式”;对书法的现代性、装饰性、图画性的探索学习而形成的“现代派模式”;强调书法的技巧性、构思性、主题性而形成的“学院派模式”等等,这些建立在书法学科研究理论基础上教学模式,既为书法课程建设提供“方法论”和“思辨能力”,也可为基础教育阶段书法课程教学模式的形成提供科学依据。(未完待续)

参考文献:

[1]《中国大百科全书 教育卷》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85.8

[2]顾明远 《教育大辞典》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8.8

[3]李开元 《当下情结与未来方略——关于构建高等教育独立“书法艺术学”课题的思考》 《高等书法教育学科建设与发展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北京首都师范大学 2004.9

[4]李立中 《思想的轨迹——陈振濂教授学术演讲录》 西泠印社出版社 2005.9

作者:寿洪

当代书法心理学论文 篇3:

论高职院校书法教学与审美教育

摘要:在高职院校书法教学中,训练学生的书写技能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审美是人感觉和品评事物所蕴含的美的活动,是人类一种特有的高级心理活动。在高职院校书法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切实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学生从古今名家的作品中汲取美的精华和神韵,深切感悟情感的真、生活的善、自然的美,在学习和掌握书法技法的同时,逐步形成自身独特的审美体验和审美观念。在此基础上,经过提炼、想象和再创造,再把所获得的审美体验和观念注入到书法作品中,在如此的循环往复中塑造与升华学生的人格。

关键词:高职院校;书法教学;审美教育;审美体验;审美能力

汉字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艺术文化宝库中的一朵瑰丽的奇葩,其历经数千年的演变和发展,已经积淀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丰硕的艺术成果。一直以来,在高校中书法教学始终是基础性的教学工作,对于提升学生素质、传承传统书法艺术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的变迁和时代的发展,特别是互联网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和广泛普及,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书法教学也正面临诸多新问题和新挑战。

一、书法教学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1书法教学能够夯实学生的文化底蕴

中华民族在5000多年的文明发展历程中,积淀下来了厚重的传统文化和宝贵的精神财富。近年来,我国坚持倡导全体国民学习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文化强国的发展道路,从而推动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学生作为祖国建设和发展的主力军,应该肩负起传承优秀传统中华文化的重任,培养良好的文化素养。书法作为一种优秀的传统文化,教师在开展书法教学的过程中,也会将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融入其中,例如:教师在讲授书法发展历程的过程中,会向学生介绍各个历史时期的著名的书法大家,以及与他们相关的政治经济、人文社会等背景知识。因此,学生学习书法不仅掌握了书写的技能技法,而且还可以从不同角度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从而促进文化素养的不断提升。

2書法教学能够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

书法所蕴含的艺术美感是很强的,每一种字体都具有其独特的规律,每个书法家也都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优秀的书法作品可以给人以美的体验,并与之形成强烈的情感共鸣。因此,书法教学可以引导学生如何对于书法的美进行欣赏和领悟。具体而言,学生通过对书法的学习和练习,可以理解书法中蕴藏的气韵美、章法美和结体美;通过研究字的类型,解析字体的粗犷、秀丽和丰满等不同的形体,可以领会不同的结体美;通过研究书法作品的黑白的相互映衬和布局谋篇,可以领略书法作品的章法之美;通过分析书法中每个字的运笔,以及不同的线条、韵律与节奏,领会书法家的修养、性情和人格品质,以及其中所散发出的气韵美。长此以往,能够不断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增强他们的审美能力。

3书法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是推进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创新意识和能力是新时代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教师书法教学和学生书法习作的过程,其实也就是在训练学生的思维,并且进行着创新实践。教师通过书法教学,可以引导学生比较系统地学习掌握基本的书法范式,同时把学习的书法知识运用到创作新的书法作品中去。学生在练习书法时,教师进行相应的指导,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积极加以创新,从而通过书法教学,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反之较强的创新能力又可以有效提升书法水平。在这样的良性循环中,学生的书法技能和创新意识可以实现双赢。

二、审美教育所具有的基本内涵和基本特征

审美教育通常被称为“美育”,主要是指教师针对学生通过各种各样的文学艺术和审美意识形态,进行审美层面的教育。在这一过程中,高度重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的充分紧密结合,旨在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使他们掌握感受、鉴赏和创造美的方法和技能,培养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与审美观,积极追求真善美,坚决摒弃假恶丑。另外,审美教育作为一种美育教育,其具有可感、具体和形象的特征,因此其也属于情感教育,有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审美教育也属于一种自由和自觉的审美性教育形式,是一种具有自由性的现代化教育。鉴于审美教育所具有的上述特征,在高职书法教学中注重进行审美教育,能够引导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技能型专业人才。

三、高职书法教学是开展审美教育的最佳途径

书法的美建立在汉字之上,历经了五千年中华文化的演变。汉字书法艺术创作沿用了几千年,成就了今天东方独特的美学。在人类的文明史中,汉字是唯一传承超过五千年的非拼音文字,作为古文字,它也是现代唯一能够在电脑中方便使用的。它是既古老又年轻的文字[1]。在书法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介绍历代书法碑帖,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审美体验。与古代“私塾”式的书法教育不同,高职院校书法教学中,教师教授书法史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书法史就是汉子演变的历史,从最原始的结绳记事到象形文字、石鼓铭文,再到篆隶楷草行,学生在体会不同时期的碑帖所反映出的时代特点的过程中,能够体会到书法集中表现了不同时代的美学和思想。文须数言乃成其意,书则一字已见其心[2],书法家通过白的纸面和黑的线条的书法作品来展现自己的审美理想与情思。在书法作品的字里行间,闪耀着书家智慧的光芒,正所谓情动行言,取乎风骚之意;阴舒阳惨,本乎天地之心[3]。另外,有人也把书法比喻成为凝固的音乐和纸上的舞蹈,即无色而具有图画的灿烂,无声而具有音乐的和谐[4]。上述内容无疑体现出书法具有多方面的审美元素,而且书法造型艺术对人具有直观的视觉冲击力,龙飞凤舞的书法作品可以令欣赏者浮想连翩,在头脑中产生种种意象,进而形成无比美妙的审美意境。因此,在高职书法教学中加强审美教育,能够使学生在身体、心理、文化和道德等多方面形成良好的素质,实现其综合全面的发展。总体而言,书法教学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一是对于审美的观照。在书法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静观古今书法佳作,对其中的审美意象进行捕捉,把理性与感性有机结合起来,在自己的感性空间里把书法作品中的色彩、线条、构成、章法、比例等建立起美的印象,对于其形式美的法则进行深刻感悟,从而构建起优秀的时空观。二是对于心灵净化。教师引导学生练习书法的过程中,与作者和作品进行交流,心情随着作者的情绪而起伏,进入到“坐忘”和“心斋”的虚静状态,通过心与手的密切配合,训练学生独特的心性,使他们的内心能够逐渐沉静下来,有利于克服浮躁和涣散的习性。三是进行相应的情感体验。在练习书法的过程中,在挥毫走笔之间体会阴阳虚实和刚柔枯润,从而实现意象的塑造与意境的开拓,涵养真与善的性情。在教学的过程中,绝大部分学生可能是第一次使用毛笔,教师因此可以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着重培养学生对于书法的最初美感和兴趣,使其产生持久的学习动力,在教师示范的过程中逐渐发现书法的美感与新奇。通过不断体会和掌握书法粗细的线形、疏密的线构和相应的节奏、韵律,学生能够在掌握书法技法的基础上,体会腕力和运气,把握墨色的枯湿和运笔的速度,在情感流动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超越功利的现实,逐渐培养敏感的审美能力和知觉能力。四是培养审美情趣。在学习书法知识和练习书法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观赏和体验,能够培养创造力与鉴赏力。书法的笔墨形象以其新、奇、特的特点,经过时间的沉淀,可以升华为理性的评判,欣赏者和练习者再经过自身的联想和想象加以补充,对原书法作品进行完善和再创造,能够逐步涵养出雅逸的情怀。美学家宗白华先生认为,书法技法能够传达美,但是它只是一种方式,而人才是最终决定书法美的唯一主体[5]。书法教育通过它自由把握和创造形式的审美观照,为人们呈现出一个统一多样的意象世界。在科学活动中渗透或者融入这一功能,能够帮助人们客观掌握科学和把握真理,因为科学认识和艺术审美二者之间是不矛盾的。因此,高职院校开设书法选修课,其目的是通过练习书法所培养出的人文情感来促进学生科学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掌握,在艺术教育和审美感受中塑造学生的素质,确保其自由而全面协调发展。五是培养审美素质和审美能力。书法作品之所以能成为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是因为其能够反映出人所具有的美好情感。也就是说,书法为中国人提供基本的美学。而汉字书法中最重要的一种审美特征即为形式美,不管是哪种形体的书法,其本身都蕴含着中华文化独特的民族审美心理。因此,书法教育无疑也是对学生进行的一种审美教育。教师在开展书法教学的过程中,学生通过欣赏高水平的书法作品,进而加以临摹,直到最后进行书法作品的创作,整个过程就是在培养艺术修养,使自己逐渐形成艺术的眼光,提高艺术鉴赏和创造能力。在这种循环往复的训练中,他们会准确地判断艺术和现实中的美丑与雅俗,进而涵养出热爱真善美和鄙视假丑恶的高贵品质。同时,书法艺术不仅具有形式美,而且其还具有雄浑、刚健、秀逸、圆润、老辣之美,其审美属性可谓是十分丰富。在书法教学中不仅能够引导学生欣赏艺术美和创造艺术美,而且在这一过程中也自然会培养出具有较高审美能力的学生。

四、高职院校书法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策略

1循序渐进地激发学生的审美热情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审美热情,使他们喜欢学习书法。在书法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找到学生喜爱书法的兴趣点,例如:向学生讲述大篆和小篆两种书体的变化以及相互之间的传承、隶书蚕头燕尾的笔韵、蔡邕独创“飞白书”、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勤奋练习书法的小故事等。在此基础上,向学生介绍各位书法大家的书法特点,借此激发出学生学习书法的兴趣。在学生课堂练习书法的过程中,如果感到疲劳了,教师可以让学生停下来,结合当课堂学生练习的书法,就某一个书法家的趣事或某一个书法专题知识,进行详细的介绍或者讲解。如此讲练结合,必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书法学习兴趣。尤其是在学习书法的初级阶段,教师不宜讲得过于深奥,可以简要地介绍毛笔的种类以及其在历史上的起源,或者讲解宣纸的种类以及每种宣纸的工艺特点。当学生进入到高阶段的书法学习后,教师可以介绍一些书法大家的成长经历,或者某一书法字体的演变过程等知识,从而使学生深刻感受到书法艺术的精深博大和奥妙无穷,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只有具有爱美的热情,才能激发审美的热情。一个人只有爱美,才能积极主动地去寻找和欣赏美的事物。推而广之,只有真正喜欢书法的人,才能够乐此不疲地坚持学习书法并取得一定的成就。基于此,教师应该通过多种措施,抓住一切机会,循序渐进地激发学生学习书法的热情。同时,也应该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努力追求生活中蕴含的真善美,树立科学的艺术观,形成高雅的艺术修养,从而保持积极的书法学习态度。

2引导学生实现审美的个性化

在艺术创造中個性审美可以说是基础和源泉,个性审美的能力往往决定着一个人审美想象的高度[6]。人人皆有爱美之心,而且每个人的审美品位、审美标准和审美趋向都是不同的,有着高低的差异。哪怕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现实条件下,甚至在不同的年龄段,其审美角度也可能是不同的。同样,书法家在创作书法作品的过程中,就是以一定的主题,把个人对于美学的追求和对于美的理解,用独到的语言形式表现出来,那么书法家独特的审美高度决定了其书法作品的艺术高度,而且同一书法家不同时期的作品也是风格各异的。因此,在书法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在欣赏和练习不同书法家的作品时,要区别其不同的艺术特色与风格。同时,不拘泥于统一的审美标准,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的理解去欣赏和创作书法作品,逐步实现审美的个性化。

3增强学生的通识审美能力

目前,高校提倡的通识教育包括各种文化知识的学习。现在,很多教师在书法教学中只重视技艺的学习,不重视与书法有关的文化的学习,如此一来,即便再刻苦练习,至多也只能是书法爱好者而已,难以取得预期的成就。因此,教师要引导学习书法的学生明白一个道理,即较高的能力素质源自于广博的知识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要自觉加强通识教育,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和积累。同时,书法教师也应该做到博闻强识,不能仅仅满足于较高的书法技能和书写经验,还应该不断拓宽知识面,全面提高各方面的艺术修养。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影响学生不断增强通识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1]丛文俊.传统书法审美参照系初论[N].中国艺术报,2017-12-11(003).

[2]毛欢.试论道家思想对书法创作的审美促进[J].美术教育研究,2017(22).

[3]吴鹏.破立之间:当代书法批评模式的检视与展望——以书法审美的层次性为视角[J].中国书法,2017(22):54—57.

[4]曾庆恩.从《自叙帖》管窥中唐时期上流社会的书法审美[J].中国书法,2017(22):143—147.

[5]蒋勋.汉字书法之美[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227.

[6]曹桂生.论艺术教育与素质教育[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

On Calligraphy Teaching and Aesthetic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HUANG Li-cheng

(Department of Public Courses, Zhang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Zhangzhou 363000, China)

Key words: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calligraphy teaching; aesthetic education; aesthetic experience; aesthetic ability

作者:黄立成

上一篇:汉语词汇层研究论文下一篇:禽流感应急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