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书法家简介

2024-04-25

当代书法家简介(共9篇)

篇1:当代书法家简介

当代实力派书法家秦源简介:

秦源,原名刘麦旺,男,1947年5月生于陕西富平。秦源现为国际美术家联合会会员、中国国际书画艺术协会理事、中国艺术家协会书画研究会理事、中国华夏书画院院士、陕西书画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北京京西尚鼎书画院院长。当代实力派书法家,擅长笔大书,书风雄奇俊逸。

秦源老师从颜体入手练字,以柳体入手练间架结构,又追随魏晋钟鼎,行笔似张旭、怀素、王铎的笔法,潇洒飘逸放荡不羁。他用笔独特,作品潇洒流畅,筋骨瘦硬,飞白凌厉,已形成他自己独特的书法风格。其书作品“李白《将进酒》”在中华爱国工程联合会举办的“2008庆祝北京奥运纪念碑林征稿组委会”活动中获金奖。其本人入选2007-2008年度中华人物。作品先后有美国、韩国、日本、法国、新加坡、俄罗斯、英国等国博物馆及国家领导人和广大书法爱好者收藏。

书法家所写出来的字,每个字都能表达一个书法家的喜怒哀乐,长在黄土高原的秦源老师爱写大字,在观看秦源老师写字的时候,仿佛能感觉到来自于黄土高原那沉厚磅礴的气息。让人心情大为舒畅。一般书法家常用狼毫或羊毫等一些常用的毛笔,而秦源老师善用鸡毫,能熟练驾驭鸡毫的人,那更是凤毛麟角。但秦源老师的鸡毫手法却格调高雅古老,鸡毫比较软,而且一般很少有人拿这个鸡毫写,除非是功夫很深的人用这个鸡毫写,用鸡毫写出来的字比较高古高雅,另外就是这个字写出来金石味比较浓。秦源的书法,把古篆、隶、行、汉简、楷结合起来的一种独创体,自成风格,古朴典雅、神奇厚重、不僵不死、不飘不浮、不做作、不浅薄,古今结合,是继传统与现代书风的揉合,创作中体现出“博、沉、静、逸”的特点。他在书艺结构上表现出潇洒超脱,流畅野逸的风格;他在境界上表现出一种脱离世俗的禅境。

篇2:当代书法家简介

刘云鹤先生 刘云鹤艺术简历

刘云鹤 1943年生,江苏宿迁人。编审、教授。中国西泠印社社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苏省书法家协会理事,南京印社副社长,江苏省文联委员、烟台大学文经学院客座教授。中国艺术市场2009-2010最具升值潜质百位书法家。刘云鹤艺术年表

1963年 篆书参加江苏省书法印章研究会举办的全小第三届书法印章展览(南京)。1980年 篆书、篆刻参加全省第四届书法印章展览(南京)。

1982年 篆书参加全国中青年书法家作品邀请展(南昌)、全国部分中青年书法家作品展(北京)。1983年 论文《石质印章散议》入选“当代印学讨论会”(哈尔滨)。1984年 当选为江苏省淮阴市(地级市)书法家协会第一届副主席。

1985年 篆刻参加“国际书法展览”(郑州);篆书入编《中国现代中青年书法篆刻家作品集》(中国展望出版社出版)。1986年 当选为江苏省书法家协会第二届理事会理事;篆刻参加“当代篆刻邀请展”(西安)论文《高凤翰砚史研究》入选“全国首届书学讨论会”(烟台).1987年 加入中国书法家协会为会员,篆书参加“现代国际临书大展”(开封);论文《石质印章散议》入编《当代印学论文选》(辽宁美术出版社出版)。1988年 篆书参加第三届中日友好自咏诗书展(日本国);篆刻参加第二届国际篆刻艺术大展并入编专集(韩国)。1989年 为《中国书法鉴赏大辞典》撰写辞条(北京大地出版社出版)。1990年 专著《现代印选》(与陈寿荣合编)西泠印社出版(杭州)。

1992年 篆刻参加“两岸篆刻书法名家作品展”并入编专集(台北、上海、杭州、南京);江苏省出版专业高级职务资格评审委员会破格确认“副编审”任职资格。1994年 加入西泠印社为社员。

1995年 篆书在中国文联主办的“中国国际文学艺术博览会”中评定为“书法类特级作品”(北京)。1996年 所主编的《宿迁市志》出版(江苏人民出版社)。

1997年 所主编的《宿迁市志》获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中国社会科学院颁发的“全国地方志奖二等奖”;当选为江苏省宿迁市(地级市)书法家协会第一届主席。

1998年 当选为江苏省书法家协会第三届理事会理事、江苏省文联第六届委员会委员;篆书入编西泠印社95周年庆典《西泠印社社员作品集》(杭州)。1999年 篆书参加“中国江苏省·日本国福冈县第一回书法交流展”、“中国江苏省·日本国石川县第一回书法交流展”;篆书入展“江苏书法五十年”并入编专集。

2000年 篆书入编《二十世纪名家楹联墨迹大观》(湖北美术出版社出版);篆书参加“第六届中国艺术节国际书法大展”(南京)并入编专集;篆书参加“江苏·澳门第一回书法交流展”。

2001年 篆书参加“江苏·澳门第二回书法交流展”;篆书获“第六届云鹤杯走进新世纪楹联书法大赛优秀奖”(湖北)。2002年 当选为南京印社第二届副社长。

2003年 篆刻入编西泠印社百年庆典《西泠印社社员作品集》(杭州);篆刻参加“江苏·上海书法篆刻交流展”。

2004年 篆刻参加“江苏·辽宁百人篆刻精品展”并入编专集;篆书参加“第二回全中国代表书家作品赴日本国展览”并入编专集。

2005年 篆刻参加“当代江苏书法篆刻精品晋京展”并入编专集。

2006年 中国艺术品行情指数监测发布中心与《收藏》杂志组织“中国艺术品市场书画家(2005~2006)排行榜”,评定为“中国最具增值潜质百位书法家”。

2007年 《刘云鹤学术文集》西泠印社出版社出版(杭州)。

2008年 篆书入编西泠印社105周年庆典《西泠印社社员作品集》(杭州);《刘云鹤学术文集》为杭州西泠印社印学图书馆、天津图书馆、南开大学图书馆、烟台图书馆等收藏;烟台大学文经学院聘为“客座教授”。

2009年 中央数字电视书画频道播放的《精诚所至 金石为开——西泠印社社员刘云鹤》专题片,获中国广播电视协会颁发的第九届中国广播电视“百家”(人物类)电视文艺作品奖。

2010年 第三届中国艺术市场(2009-2010)书画排行榜,评定为:中国最具升值潜质百位书法家。

篇3:三论书法当代标准

本着弘扬书法文化精华、树立当代书法标准的目的,本刊分别于2006年第1 1期和2007年第9期进行过两次关于书法当代标准的讨论。参加讨论的书家、学者对此问题各抒己见,虽见仁见智,但还是在一些基本认识上取得了共识,如强调书法的“书写性”,强调书法在“审美化”的同时要遵守汉字书写及书体规范,强调书家的道德情操和文化修养,等等。这些共识虽为“成见”,但的确是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形态的根基和标准。然而,在书法创新的风潮中,一些横空出世的所谓书法创新却偏离甚至质疑、挑战这一根基和标准,使得书法的文化价值取向漶漫不清,操作上的规律分崩离析,“贵新尚奇”之风也使书法赏评停留于极其表层的视觉表象和感觉心理层面。讨论书法的当代标准,意在从书法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及其价值出发,树立当代书法的发展目标。前两次的讨论在书法界、美术界产生了较大反响,本期,我们继续进行书法标准问题的讨论,以期在已有的基础上深化认识,并达成更广泛的共识。

[前沿报道]

篇4:当代书法还是当代艺术?

校、协会乃至商业机构和市场行为层出不穷,一片繁荣景象。是当代艺术出现了问题?还是书法家们对当代艺术不屑一顾?近期,在深圳OCT当代艺术中心举办的“书与法——王冬龄、邱振中、徐冰作品展”中,书法与当代艺术之间的关系得到了进一步的讨论。

王冬龄

生于1945年,江苏如东人,现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草书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美术学院现代书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冬龄是一位传统功力深厚的书法家。他的草书,不仅开拓了书法艺术的视觉经验,也探索了由案头书法向展示书法发展的各种可能性,探索了书写行为的各种可能性。在用笔上,他从运指、运腕、到运臂乃至运动全身,都悉心尝试。近年来,他全力以赴,专攻巨幅,着力于对身体与作品的生发关系的体悟和表现。

邱振中

生于1947年,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美术学院书法与绘画比较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美术馆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绍兴文理学院兰亭书法艺术学院院长;潘天寿研究会副会长。2008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水墨顾问。1995-1997年任日本文部省外国人教师、国立奈良教育大学窑座教授。邱振中是一位具有诗人气

质和极富思辨力的书法家。他志在传统书法向当代艺术的转化,通过扩展作品的造型题材,通过扩展作品的文字题材,为书法的创作,开辟了新的空间。

徐冰

1955年出生于重庆,1981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并留校任教。1987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获硕士学位。1990年受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邀请为荣誉艺术家,移居美国。2008年回国,任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徐冰是一位出色的中国当代艺术家。文字,一直是他重要的创作主题。从《天书》、《新英文书法》到《地书》,二十多年来,他对文字的表现形式、它的意义和阅读的关系,进行了不同层面的探索。字体的演进、字型的变化、字序的排列、字义的释读,都是促进书法发展的重要的因素。徐冰以其独特的视野和表现手法,为观众开辟了一个“文字”的全新世界。

《收藏·拍卖》:王冬龄老师和邱振中老师的书法作品在书法界享有盛誉,而徐冰老师的当代艺术作品也早已得到国际认可,请问你们怎么看待“现代书法”这样的说法?如果你们认同这一说法的话,“现代书法”和传统书法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是什么?

邱振中:我想借一个故事来说明这个问题。实际上我们在谈一种东西的现代风格的时候,这要求我们从不同的层面认识它,比如你看到某一幅画,里面让你回忆起某种现代大师作品风格,如马蒂斯或毕加索等,但实际上这幅画并不是大师之作;还有另一种作品,看了以后你什么都不知道,从来没有见过的感觉,就像昆德拉讲的“人性中从未被揭示的内容”,我认为后者是最厉害的艺术家。但是人们常常在谈“现代艺术”、“当代书法”的时候谈的都是第一种作品。

我再讲一个故事,有一天在我们家几个朋友在那里坐着,突然我指着一张现代绘画说:“你们看看这种画里有没有晋人的意味?”几个朋友看了以后说确实有,如果我说的跟你们感觉到的这件事情是成立的,那么这件事情太重要了。我们如果可以通过一件根本跟晋人没有关系的绘画,重现了一种晋人的风格,这就非常厉害了,我们天天谈复兴传统、要从传统发掘,但我不知道人们是不是这样利用过、发掘过、呈现过伟大的传统?

现在我们可以回过头来讨论“现代书法”了,我一直很反对“现代书法”这个词,为什么呢?因为它把很多概念弄混了,我一直用的是“现代书法风格”。当人们掌握了一定的书法的一些规则和技巧,同时又有现代生存的体验,这种体验或许比较深刻,关键是你怎么表现出来?这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就像写古体诗歌,一旦不符合格律,你写出来就不像古体诗,但也许你用古体诗又没有办法表现当下生活那种活生生的感觉。这些都不是我们真的需要的东西,我们需要的那个是能够带给我们既古老又新鲜,但是有一点从来没有被塑造过的东西。

所以好的书法必须符合两点:第一,它必须包含传统中核心的东西,要做到这点已经非常难。第二点更难,作品中要包括传统没有的东西,如果仅谈第二点那很容易,脚丫子夹一个笔随便涂一下就可以,但是这两点的共生非常难。

前几天几个朋友到我的画室来,看我的抽象绘画,其中有一位英国研究抽象绘画的理论家,他问我在画抽象绘画的时候有没有什么标准?我开玩笑说:“因为你是老外,所以我把我的第二个标准提到第一个,第一个提到第二个。实际上我说的是另一个问题:中国现代的抽象水墨要达到什么样的程度才是好作品?第一,笔墨的水平上必须达到20世纪的最高峰,艺术家的对手、目标或比较的对象是齐白石和徐悲鸿;第二,作品的图形(形式),必须是在整个20世纪的抽象文化里进行比较后,我们感觉是新颖的。这是我的理想和目标,否则做艺术有什么意思?我的意思是,一件作品的标签无论是现代艺术、当代艺术还是新文化等等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刚才说的两点标准。”

王冬龄:我是中国美术学院现代书法研究中心主任,也就是说中国美术学院把“现代书法”作为一个学术的研究课题立项,并且快有十年的历史,作为研究成果,我们做过几次“书非书”国际现代书法展。振中兄刚才讲他不太赞同“现代书法”这个名字,他后面加了两个字,“现代书法风格”,但我们为什么要坚持“现代书法”四个字呢?尽管在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但我们就是要坚持,这是最高学府的学术机构的坚持,就是要约定俗成,在找不到比这个更好的名字之前我们就这么做。

其实我从其他两位艺术家身上学到很多东西,徐冰是一个观念艺术家,所以他讲,实际上汉字也好、书法也好,他是用这个来表现一种艺术观念,他是要反应当下中国人性格的问题、文化的问题;振中兄是一位多才多艺的人,他在我们书法界应该说是理论造诣最深的,他又是一位优秀的诗人,所以他的作品是诗歌和书法结合起来的。我非常热爱书法也是个优秀的书手,希望我的字能写得像刚刚振中兄所讲的21世纪的最高水平。

徐冰:我并不是书法家,虽然小时候父亲逼着我每天写一篇大字描红。自从我做了《天书》这个作品以后,就和书法界发生了一些联系。因为书法界长期以来有关于文字、内容和形式方面的探讨。我早期作品《天书》实际上把字的内容彻底抽空,同时又保留中国字体的外形,给书法界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角度。

本次展览展出了从《天书》到《地书》的资料总汇,这实际是我一直以来对文字做的尝试和实验。我觉得比较有成绩的是《天书》这个系列,实际上我是把中文和英文这两个截然不同的书写体和文化压在一起,这有一点像包办婚姻,不管合适不合适都放在一起。最后这个书法成了一种表里不一的文字,或者是戴着面具的文字,它给你一个熟悉的脸,但是你真的叫不出他们的名字。我觉得作品真正的价值在于对现有的文化概念的认识进行挑战。

《地书》这个作品实际上是源于我十年前的一个想法,有一次我看到口香糖上的小标志,小标志告诉人们吃完了口香糖的胶状物要包在纸里然后扔到垃圾筒,既然用这几个标志可以写一个小的故事,为什么不可以用成千上万的小标志写一篇长篇小说,从那时候我开始搜集这样的符号和标志。我搜集标志和符号不经过任何创造,因为收集回来的标志都是在公共领域可以辨识的。经过了七年的实验,这件作品今天终于可以和大家见面了,我期待这本书成为一本在世界各地出版都不用翻译的书,并且是一本对任何人都是平等的书,阅读并不取决于你教育程度的高低,也不取决于你是哪个文化体系。二十多年前我做了一本《天书》,这本《天书》谁也看不懂,二十多年后的今天我又做了一本书,而这本书是谁都看得懂。

篇5:书法家李述林简介

李述林,1972年出生,10岁开始学习书法,曾受到当地名家陈义经老先生指点。东方书画艺术家协会会员、上海中华书画家协会会员、武汉江夏书画家协会理事。

书画作品曾多次在《书法报》、《东方书画报》、《书法》、《青少年书法》、《钢笔书法报》等专业报刊发表,并多次在全国书法大赛中获奖入展:全国“百年学府杯”书法大赛获二等奖、全国“文明杯”书法大赛获二等奖、全国“祖国颂杯”书法大赛二等奖、首届“闻一多杯”全国诗书画大赛中获三等奖、全国“羲之奖”书法大赛中获优秀奖、入展湖北第七届书法展、湖北书法系列大展、湖北首届青年展、浙江书坛六十年系列大展、浙江“陆维钊”奖书法大展。

篇6:书法家于勇简介

于勇,男,1967年生于北京。职业书法家。

于勇自幼开始学习中国的书法艺术,早年跟随赵发潜先生临习柳公权楷书,后拜当代著名书法家苏适先生为师。在苏先生的指导下,先后临习欧阳询、魏碑、赵孟頫、王羲之、姜虁以及文征明等名家楷书、行书碑帖。在跟随苏适先生学习过程中,也得到过李力生,米南阳,欧阳中石等先生的指点。

于先生的书法可谓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既博采众家之长,又力求创新,融治求变,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书法特点,他用笔方中寓圆,刚柔相济,取法高古,碑中有贴。其作品以小楷见长,功底扎实、深厚,结体完美,用笔精到,典雅俊潤,端正工稳又不失俊美灵动。他的作品曾多次参加国际,国内书法比赛和展览并获奖。

2012年因为其母身患癌症,遂刺血书《心经》祈福,从此与佛法结缘,发心用书法抄经颂德,弘扬传统文化。于先生淡泊名利,深居简出,潜心钻研儒释道经典,终年笔耕不辍,弘法利生,不求闻达。

篇7:中国著名书法家及其作品简介

1.王羲之

王羲之(303—361年),汉族,字逸少,号澹斋,原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是东晋伟大的书法家,被后人尊为“书圣”。

代表作品有:楷书《乐毅论》、《黄庭经》、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行楷《兰亭序》等。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冶于一炉,创造出“天质自然,丰神盖代”的行书。

王羲之的传世墨迹可以让你对“精采绝伦”四个字有深刻的体会。书圣就是书圣,他的作品美仑美奂,无雷同乏味之嫌:朴素如姨母,清俊如奉橘,痛并快乐(指书写时的痛快感)着的丧乱,遒劲古幽的黄庭,当然更有达到书艺化境的 “频有哀祸”帖,而又怎能以“龙跳天门、虎卧凤阁”八字可逮?

2.颜真卿

颜真卿(709-785年),唐代大臣、书法家,字清臣,琅琊孝悌里(今山东临沂市费县)人。其曾祖、祖父、父亲都工篆隶,母亲殷氏亦长于书法。

初学褚遂良,后师从张旭得笔法,又汲取初唐四家特点,兼收篆隶和北魏笔意,完成了雄健、宽博的颜体楷书的创作,树立了唐代的楷书典范。

他变古法,开新风,把在民间酝酿已久的书法革新运动推向新阶段。他突破了东晋以来一直统治书坛的清俊妍美的书风,开创了具有盛唐风貌的刚健雄厚、雍容壮伟、大气磅礴的新书风。

书法初学褚遂良,兼得二王和初唐四大家的书艺特点,后又学张旭笔法,广泛吸收民间书家的风格,集众之长,熔于一炉,逐渐形成了筋骨层的“颜体”新风貌。笔法上大大加强腕力的作用,笔画上清劲丰肥,竖笔多相向,结构庄重正大,笔致圆转深厚,布局充实茂密。整体上充满质朴豪迈的气概和刚健丰伟的气度,给人以厚重的浮雕感。他的正楷端庄雄伟,气势开张;行书圆劲激越、诡异飞动。这博大精深的书法成就与他正直的人品也不无关联。

传世书迹,碑刻有《多宝塔碑》、《麻姑仙坛记》《颜勤礼碑》、《中兴碑》、《李元靖碑》等,行书有《争座位帖》,书迹有《自书告身》及《祭侄稿》。后人辑有《颜鲁公文集》。

3.柳公权

柳公权(778年-865年),字诚悬,唐朝京兆华原人,官至太子太师,世称「柳少师」。由於他也被皇帝封为河东郡公,因此後人也称他「柳河东」。他是颜真卿的後继者,後世以「颜柳」并称他们,成为历代书法的楷模。

“柳体”字结体谨严端庄,笔力遒劲峻拔,独具风神,对当时及后世影响极大。其书名与颜真卿并重,合称“颜柳”。“柳体”与“颜体”同以筋骨具备著称,世有“颜筋柳骨”之说,然字形风貌却有明显的差异。“颜体”肥硕丰润,圆紧浑厚,刚健雄强,竖笔相向,布局满密笃实,显出雍容大度的气派;“柳体”则瘦挺劲媚,骨力遒健,结构劲紧,棱角外捉,竖笔不相向,布局疏密得当,表现出清利高雅的气质。两种书体皆受到学书者的崇尚,成为练习楷书基本功的理想范本。

柳公权的《玄秘塔碑》,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学习楷书最喜爱的范本。《金刚盘若经》、《神策军碑》,亦为最著名书碑。书迹《送梨帖题跋》,笔致清晰自然,神采生动天真,耐人寻味。

4.钟繇

钟繇(151-230)字元常,三国魏颍川(今河南许昌)人。因为做过太傅,世称“钟太傅”。他的书法,以曹喜、蔡邕、刘德升为师,博采众长,兼善各体,尤精小楷。结构朴实严谨,笔势自然,开创了由隶书到楷书的新貌。和晋代王羲之并称“钟王”。他的书法历代为人所重视。钟的真迹,早已失传,宋代以来法帖中所刻的小楷《宣示表》,《荐季直表》等都是晋唐人临摹本。

5.陆机(261-303),字士衡,苏州人,西晋书法家,三国东吴名将陆逊之孙。陆擅长草书,有《平复贴》传世。《平复贴》是中国古代书法名家流传至今的最早墨迹。该贴斑驳古拙,取章章之精蕴;信笔纵横,成今草之自由。陆机纯用秃毫枯锋,信笔纷披而行。其结体,内敛蓄势与圆转纵横交相辉映。其章法,笔断意连,散若群星,又顾盼流连。通篇看来,既有清疏萧散的典雅韵味,又有率意挥洒的自由气象。历代论者均把陆机的《平复贴》奉为章草向今草过渡的典范

6..王献之(344-386)字子敬,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官至中书令,世称“王大令”。他的书法,兼精楷、行、草、隶各体。幼时从他父亲学书,后来取法张芝,别创新法,自成一家,与父齐名,人称“二王”。南朝宋,齐,梁,陈之间,人多崇尚他的字。他的楷书以《洛神赋十三行》为代表,用笔外拓,结体匀称严整,如大家闺秀,姿态妩媚雍容。其行书以《鸭头丸帖》最著。草书名作《中秋帖》,列为清内府“三希”之二,笔划连续不断,世称“一笔书”。

7.王洵(350-401)字元琳,小字法护。临沂(今山东临沂县)人。官至尚书令。他是“书圣”王羲之的族侄,出生在一个精于书法,几代不衰的名门望族。其父王恰,其祖父王导均善书,所以史称“三代以能书称,家范世学,洵之草圣,亦有传焉”。其草书《伯远帖》,一直被后代书法家、鉴赏家、收藏家视为瑰宝,是因为它是十分难得的东晋名人书法真迹。

《伯远帖》东晋王洵真迹。历来为后世书法家,鉴赏家,收藏家视为瑰宝。《伯远帖》是王给亲友的一通书函。它行笔峭劲秀丽,自然流畅,是我国古代书法作品中的佼佼者。被列为“三希”之三。它的笔画写得较瘦劲,结体较开张,特别是笔画少的字显得格外舒朗,飘逸,真有点“如升初日,如清风,如云如霞,如烟,如幽林曲洞”的晋人韵味。

8.欧阳询

欧阳询(557一641年),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

欧阳询楷书法度之严谨,笔力之险峻,世无所匹,被称之为唐人楷书第一。欧阳询善正书、行书。尤其正书,对后世影响较大。笔力刚劲,笔划方润,纤细得中,给人爽利精神之感觉,被誉为“欧体”。

碑刻有《九成宫醴泉铭》、《皇甫诞碑》、《虞恭公温彦博碑》。行书墨迹有《张翰》、《卜商》、《梦奠》等帖。还编有《艺文类聚》一百卷。

9.虞世南,字伯施。南朝陈武帝二年公元(558年)——唐太宗贞观十二年(公元638年),越州余姚(今浙江)人。少年时学于顾野王,十年精思不懈,文章文明于世。

虞世南幼年学书于王羲之七世孙,著名书法家僧智永,受其亲传,妙得“二王”及智永笔法,故其书笔致圆融丰腴,外柔内刚,血脉畅通。论者以为如裙带飘扬,而束身矩步,有不可犯之色。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号称初唐四大书家。其作品在元代就已很稀少,今所见存从帖中之外,有传世书迹刻石楷书有《孔子庙堂碑》、《破邪论》、行书有《汝南公主墓志铭》、《摹兰亭序》等。《唐人摹兰亭序三种》其中之一传为虞世南的墨迹。

10.褚遂良(596—659),字登善,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在唐初书家四巨头中,褚遂良算是晚辈了,其书体学的是王羲之、虞世南、欧阳询诸家,且能登堂入室,自成体系。其特色是善把虞、欧笔法融为一体,方圆兼备,波势自如,比前辈更显舒展。

由于继传统而能创格,《唐人书评》中把褚遂良的字誉为“字里金生,行间玉润,法则温雅,美丽多方”,连宋代不以唐书为然的大书画家米芾也用最美的词句称颂他:“九奏万舞,鹤鹭充庭,锵玉鸣珰,窈窕合度”,以表明褚的字体结构有着强烈的个性魅力。

11.张旭(658-742),字伯高,苏州人,唐代书法家。他不仅楷书精妙,草书尤为见长。其书得东晋二王的精髓,又自创新意。纵情于酒,寓情于书,大醉辄呼叫狂走,下笔如有神助。其书奔放不羁,纵笔如兔起鹘落,气势如虹,有急雨旋风之势,被称为“狂草”,是当代今草新的表现形式。黄庭坚称其为“草书之冠冕”。张旭的传世书迹有草书《肚痛贴》、《心经》、《醉墨贴》、《千字文》、《自言贴》、《古诗四贴》等。

12.怀素(725~785),字藏真,俗姓钱,永州零陵(今湖南零陵)人。以“狂草”名世,史称“草圣”。自幼出家为僧,经禅之暇,爱好书法,刻苦临池,采蕉叶练字,木板为纸,板穿叶尽,秃笔成冢,其后笔走龙蛇,满纸云烟,王公名流也都爱结交这个狂僧。鲁公(颜真卿)亦为之心折,与师旦夕切磋笔法,获益良多。与张旭齐名,合称“颠张狂素”。怀素草书,笔法瘦劲,飞动自然,如骤雨旋风,随手万变。他的书法虽率意颠逸,千变万化,而法度具备。怀素与张旭形成唐代书法双峰并峙的局面,也是中国草书史上两座不可企及的高峰。传世书迹有《自叙帖》、《苦笋帖》、《食鱼帖》、《圣母帖》、《论书帖》、《大草千文》、《小草千文》诸帖。其中《食鱼帖》极为瘦削,骨力强健,谨严沉着。而《自叙帖》其书由于与书《食鱼帖》时心情不同,风韵荡漾。真是各尽其妙。米芾《海岳书评》:“怀素如壮士拨剑,神采动人,而回旋进退,莫不中节。”唐代诗人多有赞颂,如李白有《草书歌行》,曼冀有《怀素上人草书歌》。

13.米芾

米芾(fú)(1051~1107),中国北宋书法家,画家。祖籍山西太原,后迁居湖北襄阳,长期居润州(今江苏镇江)。与苏轼、黄庭坚、蔡襄并称宋代四大书法家。其绘画擅长枯木竹石,尤工水墨山水。以书法中的点入画,用大笔触水墨表现烟云风雨变幻中的江南山水,人称米氏云山,富有创造性。米芾传世的书法墨迹有《向太后挽辞》、《蜀素帖》、《苕溪诗帖》、《拜中岳命帖》、《虹县诗卷》、《草书九帖》、《多景楼诗帖》等,无绘画作品传世。著《山林集》,已佚。其书画理论见于所著《书史》、《画史》、《宝章待访录》等书中。米芾学者书法的过程是漫长而曲折的。他临摹的对象由唐代颜、柳、欧、褚上溯魏晋,更远追先秦咀楚文、石鼓文与鼎铭,其泛览博观、多方取资是前人所罕见的。

14.蔡襄(1012-1067)世人评蔡襄行书第一,小楷第二,草书第三。与苏轼、黄庭坚、米芾,共称“宋四家”。

蔡襄为人忠厚正直,知识渊博。他的字“端劲高古,容德兼备”。《颜真卿自书告身跋》得鲁公笔法而修于鲁公书,可为楷则。

蔡襄书法得力于二王、颜、柳,作品有《万安桥记》、《扈从帖》、《思咏帖》、《入春帖》等。

15.北宋末年的宋徽宗皇帝赵佶(1082--1135),虽说政治昏庸,惑于道术,却是艺事超群,书画兼精。在书法上,他学褚遂良,薛稷的瘦劲,然后再秉之以风神,出之以飘洒,卓然自成一家,名之为“瘦金书”。贴上书法,笔致清朗,点画瘦劲俊美,飘飘乎宛若仙风道骨,真如不食人间烟火。这种书风的形成,除了他在书法方面确有功力外,大概和他精神上对于道教人的向往,也不无关系。

16.苏轼(公元1036-1101年),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人,官至端明殿翰林侍读学士、礼部尚书,谥文忠,诗、文、书、话俱为大家,与黄庭坚,米芾,蔡襄(一作蔡京)并称书法史上的“宋四家”,幼学王羲之,后习颜真卿,杨凝式,笔圆韵胜,天资焕发,亦擅画竹石古木,自写胸臆,妙的形似,天趣盎然,著有《东坡全集》、《东坡题跋》。他的“黄州寒食帖”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但事实上他绝大部分的字都相当平实、朴素;虽然外形左低右高的特征和较为整齐的章法自李北海处来,但一股汪洋浩大的气息自是他个人的特点,就象他渊厚的学问一样。神龙变化不可测,他偶露一下手笔的“黄州寒食帖”就已惊天动地了。

17.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江西修水人,出生于诗书之家,只有纵览六艺,博学多闻,治平年间中进士。“苏门四学士”之一。政治上与苏共进共退,屡遭贬谪。以文学著称,追求奇拗诗风,开创江西诗派,影响很大。尤以书法为世所重。为宋四家之一,是宋书尚意的重要人物。苏书尚天趣,黄书尚韵味;黄书结体而取纵势。与苏轼一起将宋代书法的人文气推向高峰。黄庭坚书法的最大特点是重“韵”,持重风度,写来疏朗有致,如郎月清风,书韵自高。

18.赵孟頫

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浙江湖州人,是元代最显赫的画家之一,也是最卓著的书法家之一,在中国书画史上具有广泛影响。赵孟頫博学多才,能诗善文,懂经济,工书法,精绘艺,擅金石,通律吕,解鉴赏。特别是书法和绘画成就最高,开创元代新画风,被称为“元人冠冕”。在绘画上,山水、人物、花鸟、竹石、鞍马无所不能;工笔、写意、青绿、水墨,亦无所不精。他在我国书法史上已占有重要的地位。他的书法最佳为楷书、行书,集晋唐书法之大成,兴复王羲之、王献之书风,有“赵”体之称。

《元史》上说他“篆籀分隶真行草,书无不冠绝古今,遂以书名天下”,足见其在书史上的地位。由于其妻管道昇、其子赵雍均在书画上名冠一时,元仁宗曾把他们三人的书法合装成帙,秘藏于宫中。“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于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方知书画本来同。”赵孟頫的这首题画诗已成为我国书画界的座右铭。

19.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等,华亭(上海松江县)人,官至南京礼部尚书,谥文敏,为明代后期显赫的大书家。“尺素短札,人争购宝之。”清初康熙皇帝更是偏爱董书,以至清“士子执管者,莫不习董”,形成举世“专仿香光”的局面。董其昌的书法笼罩中国书坛近一个世纪,在中国书法史上产生了巨大影响.董其昌的行草,古淡潇洒,追求逸趣。章法布局仿五代杨凝式,行距较宽。楷书则以拙取胜。董其昌书法崇尚平淡天真,自谓“吾书往往率意”,认为他的书法高于赵孟頫,“赵书因熟得俗态,吾书因生得秀色”,但后世常将赵董并称,因两位大家书风俱典雅秀美。这幅董其昌书法,字形飘逸飞动,笔势潇洒随意.20.文征明(1470-1559)原名壁,字征明。四十二岁起以字行,更字征仲。因先世衡山人,故号衡山居士,世称“文衡山”,曾官翰林待诏,长州(今江苏苏州)人。

擅长诗文书画,诗宗白居易、苏轼七年,文受业于吴宽,学书于李应祯,学画于沈周。在诗文上,与祝允明、唐寅、徐真卿并称“吴中四才子”。在绘画上,师法沈周,典雅秀丽,与沈周、唐卯、仇英合称“吴门四家”。在书法上,早年受其父知友吴宽的影响写苏体,后受他岳父李应祯的影响,学宋元的笔法较多。小楷师法晋唐,力趋健劲。明谢在杭《五杂俎〃卷七》称赞文征明小楷:“无真正楷书,即钟、王所传《荐季直表》、《乐毅论》皆带行笔。洎唐《九成宫》、《多宝塔》等碑,始字画谨严,而偏肥偏瘦之病,犹然不免。至本朝文征仲先生始极意结构,疏密匀称,位臵适宜。如八面观音,色相具足。于书苑中亦盖代之一人也。”他的大字有黄庭坚笔意,苍秀摆宕,骨韵兼擅。与祝允明、王宠并重当时。

21.祝允明(1460-1526年)字希哲,号枝山,长洲(今江苏吴县)人,自幼就聪慧过人,五岁时能写一尺见方的大字,九岁会作诗,以后博览群书,诗文有奇气。

他的楷书早年精谨,师法赵孟俯,褚遂良,并从欧,虞而直追“二王”,其书《出师表》谨严浑朴。晚年,临写《黄庭经》不注重点画的形似,而结构疏密,转运遒逸,神韵益足。嘉靖末的书法家王樨登说:“古今临《黄庭经》者,不下十数家,然皆泥于点画形似钩环戈磔之间而已,......枝山公独能于矩绳约度中而具豪纵奔逸意气。”他的草书师法李邕,黄庭坚,米芾,功力深厚,晚年尤重变化,风骨烂熳。得意之作是《太湖诗卷》,《箜篌引》和《赤壁赋》,流利洒脱,奔放不羁。《名山藏》说:“允明书出入晋魏,晚益奇纵,为国朝第一。”

22.徐渭

徐渭(1521~1593年),明代杰出书画家、文学家,山阴(今浙江省绍兴)人。徐渭书法值得注意的是,其书法方圆兼济,轻重自如,笔墨纵横,貌似狂放不羁,其实暗含秩序,为后来书家效法,代表作有《草书七言律诗》、《草书诗卷》等。

说到徐渭,人们很容易将他的艺术风格与大气磅礴、粗头乱服联系起来。然而其论书则崇尚“古而媚,密而散”。恣肆与姿媚,可以说是徐渭风格的独特结合。

篇8:书法当代标准的“三性”

艺术标准的重要一条自然是创造性。值得注意的是,书法艺术作为一种积淀深厚的传统艺术,其创造性的体现有着自己的轨迹。自从书体演变完成之后,书家的创造始终是风格的创造。可以被称为书法家的人们,都在既定的汉字框架之内,依赖既有的点画运转, 与时俱进地推出了千姿百态各不相同的风格。尽管古代极少专门的职业书法家,但在评家心目中,绝不是能写汉字的都算书法家(缺乏创造性的拓书人和写经的经生就不算书法家),也决不是作品有个人特点的都算好书法家。历来对书法的品评,首先看入不入品,所谓的神、妙、能、逸,都是针对入品者而言,不入品的作品也在书写汉字,也有个人特点,甚至在司法鉴定中,也完全能区别真伪,作为证据,但不具备书法艺术之美,从来不属于艺术。当下的问题是,在一些传媒中,不入品的汉字书写也成了书法艺术品,评价标准的模糊不清,可见一斑。

讨论书法标准问题,第一要区分的是:属于书写的汉字还是真正的书法艺术,这是够不够书法艺术的问题,入不入品的问题。第二要区分的才是:书法艺术作品的高下。自从毛笔被硬笔接着被电脑取代以来,能拿毛笔写汉字的人日益减少,于是出现第一种混淆,以为毛笔写的汉字就是艺术,能拿毛笔写汉字的人就是书法家,不去讲求有无艺术性,这是天大的误解。第二种混淆也出现了,那就是以为写得与别人不同就是有艺术个性,就是创造,只要异不要好,不去区分风格与习气,不去区别什么是非书家也具备的个人特点,什么才是经过训练接受积淀理解了艺术美又有创造的书法艺术的个人风格。这又是当代某些论书者进入的误区。当代选评书法者或者说掌握评选话语权的人,有些并没有从误区中超脱出来。

考察历来堪称书法艺术的作品,大多具有三性:一是历史积淀性,二是所处时代性,三是本人艺术个性。当代书法的品评,似乎也不能不从这三个方面着眼。不过书法艺术早已被视为中国文化的核心,从汉字的造字,到书法的自觉,到书风的创造,书法艺术早已积淀了的体现艺术美的诸多要求,除去个人性情的表现外,特别看重生命意识和宇宙意识的表现,如传为卫夫人《笔阵图》所称的“筋骨肉”,孙过庭所称的“情动形言取会风骚之意,阳舒隐惨本乎天地之心”。思考当代书法的品评标准,在三性之中,历史积淀性是非常重要的。所谓历史积淀性,就是超越了时代性的恒常性,反映了中国书法艺术的本质,非此不足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书法艺术的表现力,不足以求得点画结构像自然一样地实现了多种矛盾的统一和谐。

刘勰说:“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一个时代的物质条件、审美好尚都必不可免地影响到书法,没有时代性的书法作品实际上从来没有过。“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都是对书法时代性的描述。但是20世纪以来,中国的社会、文化、审美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彻底改变了书法艺术生存发展的主客观条件。其实用性减弱了,独立的审美价值更加彰显了,书法成为了与绘画、雕塑甚至观念艺术等并驾齐驱的艺术,以书法为文化人“立德、立言、立功”余事的历史被翻过去了,取而代之的是以书法为业的书法家日益增多,近三十年来尤为明显。于是探讨书法现代性的人们,开始把书法看作抽象艺术、视觉艺术,从书法家感知的现代节律、现代视觉经验吸取源头活水,向西方现代艺术借鉴当代性,并使用古人没有见到的现代出土的书法资源,这是很有道理的。但书法又无法割断传统。

由之,在当代书法品评中,对于恒常性与当代性关系的理解,至少出现了两派。一派侧重当代性,推崇强化视觉效应与强化艺术个性的作品。为了突出艺术个性,提倡实现创作书写中的精神自由和天真发露,便引导疏离千百年来被视为经典的书法,主张从民间书法碑刻中吸取突破古法的自由生机。为此高度评价视觉冲击力,力倡重视章法结构胜于重视笔法,肯定视一幅为一字的整体意识,在结构上的夸张变形,在笔法要求上有所简化,不再要求一点一画之工,不再讲求“无往不复,无垂不缩”、“欲左先右”、“一波三折”等古法,甚至推动书法的书写性向绘画性和构成性靠拢。另一派更侧重恒常性,此派持论者出于对近百年来社会文化变革中传统一定程度断裂的忧虑,虽不反对当代书法应有当代性,但更看重书法的文化性与稳定性,把天然看作“功到自然成”,讲求“书法有法”,力主对经典性作品的充分理解和学习,重视“功力”,更强调书内功夫与书外功夫的统一,重视在继承的基础上吸收新机。

我觉得,在当下情势下,文化趋于多元化,艺术家创作更加个人化,公众精神需求更加多样化,制定统一的当代书法品评标准,实际上是一种理想化的愿望,并不是可以付诸实现的措施。而最有益于普遍提高当代书法品评的举措,则是开展联系实际的讨论,各派品评者均可兼听则明,有效地在本文前述的三性的内在联系中,损益原有考虑过于简单的标准。比如侧重当代性的品评者,可以多思考一些历史的联系,多考虑一下如何使当代性与历史积淀性统一起来。不要简单地以为古代书法只有实用性没有艺术性, 当代的书法只有艺术性没有实用性,请看诸多牌匾不是仍然在请书法家挥毫吗?也不要以为古代的书法都在案头把玩,当代的书法唯一可以展示的场所就是适于大幅作品的展厅,请看住宅、宾馆不是已经在布置小幅作品了吗?侧重于传统恒常性的品评者,可以多注意一下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化的进程,人们审美领域的扩展,特别是当代所获得的前所未有的感觉经验。更多思考一下传统在新变中的发展,须知传统是在发展中延续的,有些具有往昔时代性的小传统,已经被历史扬弃了。

篇9:中国当代实力派书法家陈美祥

从事书法教学50年,三次被评为全国书法教育先进工作者。编写出版《学牛中楷字帖》等25种字帖。1991年为日本东京电脑公司书写电脑字库隶书“日本常用汉字6800字”;1995年获国际艺术教育奖;1998年出版《楷书入门》教学光盘;2002年编著出版《老年大学美术教程·书法》;2006年获中国当代书法艺术杰出成就奖:2007年获首届人类贡献奖文化艺术类书法金奖和世界文化艺术杰出贡献奖;2008年楷书作品获全球书法艺术大展暨当代名人书法作品邀请展一等奖,同年获全国书法教育突出贡献奖;2010年在第二届全球华人“百花奖”书法美术评选大赛及“2010年度国际书画名家邀请赛”中获金奖、中国文艺泰斗终身成就奖;2010年度文艺界百强人物、德艺双馨艺术家、2001-2010中国百位金典艺术家和人民功勋艺术家、2011年荣获国际文艺杰出贡献奖并被授予“全球华人最具影响力艺术家”等荣誉称号。

收藏热线:13003989989E-mail:chenmeixiang.1938@163.comQQ:164485430

睿智桥诸家评论陈美祥(按年龄排序)

中国书协名誉理事、南京艺术学院名誉院长刘海粟:

你编著的《学生中楷字帖》写得端庄凝重,循规蹈矩,是学生练习毛笔字的好范本。

中国书协首届名誉理事、著名书画家王个移:

美祥的楷书兼取柳体之清雅俊拔、颜体之开合大度、欧体之齐整方润,形成自己端庄清丽、秀劲挺拔的独特风格,很适合培养后学。

复旦大学社会学系系主任应成一教授:

君之为人钦佩之处,犹不在其自学之不厌,更在诲人之不倦;君自业就名成以来,悉心传授后学,指导青少年,其人次之多,非可数计,凡从其受学之人士,承其面授口说,无不困难之立解,领会深入,用功不久成效显著,因而著称于时者不乏其人……

中国书协首届理事、著名书法家罗丹:

美祥楷书,综合唐三家欧、颜、柳之神韵,运笔结体严谨、端庄清雅、秀劲生动。在结构和笔划上既有柳体的特点,又吸收了颜体和欧体的某些特点,写出了自己的风格,尤其是蝇头小楷,更是一丝不苟,秀气宜人。

中国书协首届主席、军事科学院原副院长舒同:

你的楷书功力深厚,写得很好,请把这幅楷书条幅送我带回北京收藏。

台湾书画大师余承尧:

美祥的隶书,熔《曹全》和《史晨》于一炉,而又能人乎其内,出乎其外。

原中国书协篆刻艺术委员会委员潘主兰:

尊著中楷字帖不但书法之工,且对青少年还有教育意义,读后弥感意味深长,可敬可佩。

日本书道联盟副理事长谷村憙斋:陈先生的隶书善于将《史晨》《曹全》诸碑熔于一炉,并且写出自己的风格。

厦门市第二届书协主席、著名书法家余纲教授:

陈美祥的楷书,兼采颜、柳、欧之长,笔力道劲,结构严谨,骨肉亭匀,风神端秀。

湖北省书协名誉主席、湖北省书画院院长杨斌庆:

美祥兄与我同龄。为人谦和儒雅,感情真挚。是书法艺术把我们紧紧连在一起,虽远隔千里,却共结墨缘。美祥兄艺综群美,学集大成,博采众长,自成一家,书法端庄清丽,秀劲挺拔。因此誉满神州,声播海外。美祥兄呕心沥血,从事书法教学近半个世纪,青灯夜雨,绛帐春风,将祖国传统文化之精华植根于一代又一代青少年的心里。文化艺术界的名人大家纷纷赞扬他的这一功德之举,真可谓德昭中外,品高楷模。

厦门大学哲学系教授、著名美学家卢善庆:

美祥与我是同时代的人,学风扎实,为人谦和。在楷书、隶书、行书上多有建树,作品见之于摩崖石刻、闹市匾额和企业收藏等。作品结体严谨,刚柔相济,时有藏拙,时有飘逸,融时代之华章和闽南之气息于笔端。

中国书协顾问、西安书学院院长钟明善教授:

陈美祥先生对书法艺术事业之贡献饮誉艺林,他长期从事书法教育,培养青少年学子,桃李芬芳,英才辈出,功莫大焉。先生本人之书法艺术坚持传统,以古为师写出了传统功力深厚,个性特点鲜明的各体书作。其作品所洋溢的中和、温雅、静谧、自若的气韵更能给读者一个中华传统文化的诗境而令人心旷神怡。

中国书协理事、福建省书法家协会主席陈奋武:

字如其人,人如其字。美祥兄的楷书端庄、秀逸,同他为人淳朴儒雅一般。在书法艺术事业蓬勃发展的今天,我们尤需注重传统及其基本功的研修,这对于初涉书艺的青少年朋友更有着现实的教育意义。

香港(对外)文化艺术交流协会主席郭庆忠博士:

陈老师躬耕书林数十载,成绩斐然,勤学不辍,既师古人,并转益多师当代名家,各体皆能,尤擅大小楷书、行书、隶书、榜书。楷书结构谨严,一丝不苟,运笔起落,均合前贤法度,当今书坛,并不多见;隶书浑厚朴茂,秀形蕴藉,博采众长,承前启后;行书飞逸流畅,品味再三,令人如饮甘醇。其书艺之高超,有目共睹,观其书作,实乃一次美的巡礼和享受!

中国书协理事、中央文史馆书画院研究员朱守道:

陈美祥先生的书法,有几个显著特点:一是规矩、严整。其楷、隶出入于汉、唐之隶、楷艺术门庭,融铸百家,古为今用,出规入矩。一笔一划,一丝不苟。观字如同三军大阅兵,整齐划一的阵容,准确流畅的落笔、出锋,让人领略到一种整体美。二是秀丽、清雅。美祥先生出生于南国,并在厦门这座花园城市生活工作数十年,闽南的风情秀美,赋予美祥先生艺术的灵秀之气和清雅之貌。

上一篇:植物观赏学实习报告下一篇:马克思主义五观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