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验证性科学知识论文

2022-04-19

摘要复杂性科学要求人们以整体、系统、非线性、开放性等的思维方式打量世界。从复杂性科学视角来研究课堂教学,就会发现课堂教学具有整体涌动性、动态生成性和有序组织性等特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可验证性科学知识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可验证性科学知识论文 篇1:

大数据问题

摘要:由于科学实验与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出现了大数据。对大数据进行合理的分析和管理必将会推动科学进步和企业发展,也会为社会创造出更多、更新的成果。文章介绍大数据的概念与特征、产生源泉以及相关的技术问题。

关键词:大数据;复杂性;非结构化

1.背景

近年,来自人们日常生活,特别是互联网服务的数据量飙升。仅过去两年间,新产生的数据就占到了全球数量总量的90%;预计到2020年,全世界需要管理的数据将达到35个ZB,其中主要包括网络日志、音频、视频、图片、地理信息等各种类型,存储在不同地域的各类服务器中。数据是重要的战略资源,隐含着巨大的经济价值。通过对大量数据的交换、整合、分析与利用,我们可以发现新的知识、创造新的价值,形成大知识和大科技,带来大利润和大发展。因此,多国政府已将数据提升为与水、石油、煤炭一样的高度,并将拥有数据的规模和数据分析能力视为国家的核心竞争力。

2.大数据科学与技术

2.1定义

大数据是指规模大、类型多、高变化率的数据集合。大数据的定义至少涉及容量、种类和传输速度三个要素。

如何快速访问庞大的数据,如何有效处理包含数千万个文档、数百万张照片或者工程设计图的数据集等,是大数据研究者面临的挑战。

2.2大数据产生的源泉

大数据主要来自互联网世界与物理世界。

1)互联网世界。

大数据来自人类社会,尤其是互联网的发展为数据的存储、传输与应用创造了基础与环境。依据基于唯象假设的六度理论而建立的社交网络服务(SNS,Social Network Service),使用者以认识朋友的朋友为基础,扩展自己的人脉。在基于W2.0网站建立的社交网络中,用户既是网站信息的使用者,也是网站信息的制作者。

2)物理世界。

科学实验是科技人员设计的,其中的数据采集、数据处理需要事先设计,无论是检索还是模式识别都有科学规律可循。例如,希格斯粒子(又称为上帝粒子)的寻找,采用了大型强子对撞机实验,至少要在1万亿个事例中才可能找出一个希格斯粒子。这是一个典型的基于大数据的科学实验。从这一实验可以看出,科学实验的大数据处理是整个实验的一个预定步骤,这是一个有规律的设计,可以预见性地发现有价值的信息。

2.3大数据的特点

大数据有以下5个特点,分析这些特点对有效传输、存储、处理、应用和管理大数据至关重要。

1)容量巨大。

一般说来,超大规模数据是指GB(1GB(千兆)=1 024MB)级的数据,海量数据是指TB(1TB(万亿字节,太字节)=1024GB)级的数据,而大数据则是指PB(1PB(千万亿字节,拍字节)=1024TB)级及其以上(EB、ZB和YB)的数据。可以想象,容量的指标是动态变化的。相对于当前的CPU和存储技术水平而言,系统管理这些规模过大的数据需要特别对待。

2)类型繁多。

大数据包含大量不同的数据和文件类型,如各种声音和电影文件、图像、文档、地理定位数据、网络日志、文本字符串文件、元数据、网页、电子邮件、社交媒体供稿、表格数据等。

3)速度快。

大数据速度快是指数据的变化率高,传统技术并不适于大数据的高速储存、管理和使用。

4)非结构化。

非结构化数据是指在获得数据之前无法预知其结构的数据。目前所获的数据85%以上是非结构化数据,而不再是纯粹的关系数据,传统的系统无法胜任这些数据的处理。从应用角度,非结构化数据的计算是计算机科学的前沿。大数据的高度异构也导致难以抽取出合适数量的语义信息。

5)价值密度低。

以视频为例,在连续不间断监控过程中,可能有用的数据仅仅为1~2秒内的数据。

2.4大数据的研究领域

大数据可分成大数据科学、大数据技术、大数据工程、大数据应用等领域。大数据科学关注大数据网络发展和运营的过程,注重发现和验证大数据的规律及其与自然和社会活动之间的关系;大数据技术包括对大数据的估算、表示、处理等技术;大数据工程是指大数据的规划、建设、运营和管理;大数据的应用领域主要包括科学决策、应急管理(如疾病防治、灾害预测与控制、食品安全与群体事件等)、环境管理、社会计算、知识经济等。

大数据科学是关于数据的科学,是在某个领域中有条件地寻找数据相互关系和普适性规律。因为各领域的数据分析方法和结果存在一定程度的普适性,所以抽取领域的共性科学问题很有意义,但这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需要一段时间的实践积累,通过分层次、不断抽象,共性科学问题才会逐步清晰明朗。科学研究的轨迹是先做白盒模型研究,通过积累就可以抽象出通用性强大的黑盒模型。

大数据研究是一种方法研究,数据本身不作为研究目标,而是作为方法研究和发现新知识的工具。大数据研究是一种交叉学科研究,它与数据挖掘、统计分析、搜索等人工智能方法密切相关。在传统数据挖掘研究中,当数据维度和规模增大时,所需资源呈指数级增加,但对PB级以上(EB、ZB和YB)的大数据需要研究新的方法。统计学的目标是从各种类型的数据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进而实现预见性,但一般不强调因果逻辑。人工智能则需要将统计方法和其他方法结合,采用多元化的方法来建立综合模型。

目前业界探讨最多的是大数据技术和大数据应用。

3.大数据技术

如何获取并动态高效处理大数据将成为处理大数据的关键技术。由于大数据的异质异构、非结构及不可信等特征,大数据的管理和分析研究需要解决表示、处理和可靠性等一系列重要问题。

3.1数据量复杂性估算

时间复杂性和空间复杂性是计算机科学的基本问题。大数据处理除了要考虑时间和空间复杂性外,还需要考虑数据量复杂性。数据量复杂性是指解决一个问题需要多大的数据量,即需要建立求解一个问题达到某种满意程度需要多大规模的数据量理论。显然,这类问题为预言型数据分析问题。目前社会科学的研究已开始涉及大数据,如舆情分析、情感分析等,这些都迫切需要计算机学者与社会科学领域的学者密切合作,共同开拓新的理论。

3.2大数据的表示

利用统一的模型对非结构化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困难巨大,传统的数据表示方法不能直观地展现数据本身含义。为了有效利用数据并挖掘其中的知识,必须寻找最合适而有效的数据表示方法。目前使用的方法是数据标识,标识方法可减轻数据识别和分类的困难,但却给用户增添了预处理工作量。研究既有效又简易的数据表示方法是进行大数据处理首先面临的技术难题之一。

3.3大数据的处理

全球数据量每18个月翻一番(遵循摩尔定律),数据规模急剧扩大,已超越现有计算机存储与处理能力。不仅数据处理规模巨大,而且处理需求多样化,数据处理能力已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而数据处理需要结合多学科,探索一种处理新型数据的方法,以便在数据多样性和不确定性的前提下研究数据规律和统计特征,具体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数据的非结构性。

大量出现的各种数据本身是非结构化的或弱结构化的,如留言、博客、图像、视频数据等,如何将这些数据转化成一个结构化的格式是研究者面临的一项重大挑战。

2)数据的不完备性。

数据的不完备性是指在大数据条件下所获取的数据常常包含一些不完整的信息,甚至是错误的数据。数据的不完备性必须在数据分析阶段得到有效处理。

3)数据的时效性。

处理大数据的速度非常重要。数据规模越大,分析处理时间就会越长。如果设计一个专门处理固定大小数据量的数据系统,其处理速度可能会非常快,但并不能适应大数据的要求。在许多情况下,用户要求立即得到数据的分析结果,这需要在处理速度与规模上折中考虑,并寻求新的方法。

4)数据的安全性与可靠性。

大数据高度依赖数据存储与共享,必须考虑寻求更好的方法消除各种隐患与漏洞,才能有效地管控安全风险。数据的隐私保护是大数据分析和处理面临的重要问题,既是技术问题也是社会学问题。如果对私人数据使用不当,尤其是泄漏有一定关联的多组数据,将导致用户的隐私泄漏。

基于上述特性,目前,对大数据的处理多采用数据清洗、去冗等技术,提取有价值数据,实现对数据质量的高效管理。其中,对数据的安全访问和隐私保护已成为大数据可靠性的关键需求,因此,如何满足对互联网大规模真实运行数据的高效处理和持续服务的需求,数据的可靠性处理将成为重要环节。

4.大数据处理的工具

Hadoop是一个开源软件框架,被称为处理大数据的利器,一些大零售商常常通过Hadoop平台用大数据锁定客户。Hadoop平台包括多种专门设计的组件,主要用于解决大规模分布式数据存储、分析和检索任务。但并不是所有的Hadoop组件都是必要,对于一个大数据解决方案,其中的一些组件可取代某些技术,更好地配合用户的需求。如MapR的Hadoop,它用NFs替代HDFs,并提供了一个完整的随机存取与读/写文件系统。

5.结语

数据为王的时代已经到来,研究热点从计算速度转向大数据处理能力,从以编程为主转变为以数据为中心。云计算、社交计算和移动计算三大技术趋势正在重塑着IT世界,并推动数据以更大容量、更多种类及更快速度迅猛增长。中国IT的发展比世界任何地方都要快,数据产生量也是最多的。未来十年,将是一个由大数据引领的智慧科技时代,其广阔的研究领域和应用前景将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编辑:彭远红)

作者:陈明

可验证性科学知识论文 篇2:

复杂性科学视角下数学教学逻辑的建构

摘 要 复杂性科学要求人们以整体、系统、非线性、开放性等的思维方式打量世界。从复杂性科学视角来研究课堂教学,就会发现课堂教学具有整体涌动性、动态生成性和有序组织性等特性。基于复杂性科学视角,教师要以学生的“经验发展”作为课堂教学逻辑建构的内核,以“积极在场”作为课堂教学逻辑建构的根基,以“有序组织”作为课堂建构的标准,以“可能生成”作为数学逻辑建构的责任。

关键词 小学数学 复杂性科学 逻辑建构

小学数学教学不仅仅是教师教学思维的现实化,更是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逻辑化。运用复杂性思维,能有效助推师生数学教学思维的优化。“复杂性科学”肇始于1928年贝塔朗菲的系统论之研究。基于复杂性视角研究小学数学教学,不仅要把握数学课堂诸要素,更要把握数学课堂诸要素之间的关系,包括静态和动态的流演互育发展,要以“面向学生数学学习本身”为指导理念,以复杂性科学为方法论基础,以“逻辑考量和有序组织”为标准,以“积极在场”为先决条件,以“多边对话”为根本保障,以“动态生成性”为实践样态。

一、复杂性科学视角下教学逻辑的审视

从复杂性视角来看,数学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共同探险,是一种面向数学未知世界的探险。复杂性视角下的小学数学教学,具有整体涌动性、动态生成性、有序组织性等特质。

1.整体涌动性

复杂性科学视角下的数学教学,遵循着格式塔心理学的“完形学说”,具有“整体涌动性”的特质。所谓“整体涌动性”,是指学生的数学课堂学习不是以要素形式呈现的,而是以一种整体的姿态召唤、贴近学生。离开了整体,各个部分就无从谈起、无法理解。衡量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效能,也不是看某一个环节,或者某一个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而是要看课堂整体。比如教学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简易方程”中的“行程问题”时,教师不仅仅要着眼于学生的问题解决,更要着力于引导学生深入分析。从画图到写等量关系,从设定未知数到列方程,教师要始终引导学生展开整体性思考。复杂性科学视角下的课堂教学,不仅要注重数学学习方式的整体性,更要注重数学学习内容的整体性。

2.动态生成性

复杂性科学视角下的教学观认为,课堂学习系统是动态生成的,具有非线性的特质。偶然、不确定的因素随时出现,往往需要教师重构课堂。重构课堂,要求教师的数学教学不能固守教案预设,而应当随之展开调整甚至重构。在数学教学中,教师的教学不能按部就班,而应当善于与“偶然”“无序”“生成”打交道,要善于捕捉学生数学课堂学习中的易变性、反常性、随机性,用有序的原则、规律等去驾驭无偿、无序、变易,进而在不确定性、模糊性、偶然性中去探索。比如教学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平时四边形的面积”时,有学生通过看教科书,认为自己已经掌握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并且提前说出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为此,教师可以变探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为对“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进行验证,进而保持学生的研究热情。

3.有序组织性

从复杂性科学视角看来,课堂是一个系统,充满着有序的和无序的变化。系统的内部要素是相互转化、相互生成、相互促进的,进而实现系统内部诸要素的互动。系统本身还具有一种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提升的功能,这就是系统的自组织性。在数学课堂这一系统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为此,教师可以用“大问题”来启发,用“大任务”来导引。比如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圆的面积”这一部分内容比较杂乱、知识比较琐碎。为引导学生理解圆的圆心、直径、半径的内涵及关系,笔者设计了两个活动:“认识圆各部分的名称”和“探究圆的特征”。这样的活动,赋予学生充分自主探究的时空,促进了学生的自我生成与发展。

二、 复杂性科学视角下教学逻辑的建构

基于复杂性科学视角,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思维逻辑,打通自身思维通道与学生思维通道的关联,按照科学的学习目标及学生认知加工顺序组织教学。

1.以“积极在场”作为教学逻辑建构的根基。

“在场性”是复杂性数学课堂教学最为基本的特征,是数学课堂教学逻辑建构的根基。在复杂性课堂上,诸多要素都是积极在场的,都应当获得在场的积极性。师生作为最为鲜活的因素更应如此。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课堂表现、样态、需要,分析学生数学在场性学习的特征、变化和生成。师生、生生之间必须展开积极的互动。作为教师,要跟进学生的数学学习,把握数学课堂中的不确定性因素。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能量交换,形成一个平衡化的课堂耗散结构。例如教学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的“平均数”,学生遇到了这样一道题:一个游泳池的平均深度是120 ( )。在填出了单位“厘米”之后,学生突然发出了这样的声音:有没有危险啊?这是一个“另类声音”,但却与平均数的内涵意义深度关联。为此,笔者引导学生深度交流。有学生说,有危险,因为平均深度不是每一个地方的深度,有的地方可能比這个深度深一些,有的地方可能比这个深度浅一些;有学生说,游泳池不同于家乡的水塘,家乡的水塘每个地方的深浅不一,而游泳池每一个地方的深度应该是相等的,所以游泳池的平均深度120厘米应该没有危险;有学生质疑,既然游泳池每一个地方的深度都相等,那么为什么还要加上“平均”两个字呢?有学生说,游泳池有深水区和浅水区,如果平均深度是120厘米的话,浅水区是没有危险的,而深水区有一定的危险,等等。借助于课堂的“熵流”,引发了学生的积极研讨,让学生对“平均数”的认知走向了深度。

2.以“经验累积”作为教学逻辑建构的内核

“经验累积”是学生数学课堂学习的核心,不仅仅包括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累积以及还包括一般性活动经验的累积,已有知识结构、认知结构等的丰盈。在复杂性科学视角下,学生数学学习活动过程不仅要以学科知识逻辑为根基,更要以学生的具体学情为根基,依此对相关的教学预设进行调整、纠偏,使之更好地适应学生的学习。以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三角形的面积”教学为例,教材安排的是“倍拼法”引导学生认知。但学生对“倍拼法”比较陌生,而对“剪拼法”比较熟悉,因为学生在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运用的就是“剪拼法”。基于此,笔者调整教学设计思路,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自主探究。笔者给学生提供结构性的素材,包括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锐角三角形。对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很多学生都运用剪拼法进行探究。但对于直角三角形,由于学生有拼搭三角板的经验,因而用倍拼法将两个完全相同的直角三角形拼成了长方形。受此启发,有学生将两个完全相同的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拼成了平行四边形。由此,学生在其经验的土壤上自然生长出“倍拼法”。这种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出发,通过学生自主的数学学习,帮助学生累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3.以“有序组织”作为教学逻辑建构的标准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反观自身,与其自身实践进行积极对话。教师要做一个反思性的实践者,重建自身的教学实践。作为教师,要精心组织教学活动内容、活动序列,并在教学目标统摄下处理好课堂教学层次,要整合数学学科逻辑与学生的心理发展逻辑,消除两者的歧义和落差,着眼于教学内容的认知化。复杂性科学视角下的数学课堂教学,应当将“有序组织”作为教学逻辑建构的标准。比如教学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相遇问题”时,教师会让学生在课堂上表演相遇的场景,并且根据题意画出相关的线段图。然而,学生在题意出现变化时,仍然无法解决问题。究其根本,是因为学生没有把握相遇问题的诸多复杂情况。笔者在教学中,创设了复杂性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有序分析情境。比如动态展现甲乙双方从“相离”到“相遇”再到“相离”的过程。在此基础上,和学生一起研讨“相向而行”“相背而行”等问题。不仅如此,笔者在教学中还借助多媒体设备,展示了“一方先出发而后另一方出发”“一方中途休息另一方继续行驶”等相关的内容。通过有序组织,让学生对相遇问题形成整体性的认知。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系统思考、整体谋划,让学生的数学课堂学习成为一个开放性、动态性的平衡系统,成为提升学生数学学习力,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高能场域。

4.以“可能生成”作为教学逻辑建构的旨归

复杂性科学认为,课堂是一个动态、开放、生成的空间。基于复杂性科学视角,教师要以“可能生成”作为教学逻辑建构的旨归。这样的结构有助于发散学生的数学思维,让学生的课堂学习更加精彩。

复杂性科学认为,在系统中整体大于各部分之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的探究方式不应是单一的,而应是多向的,学生的数学学习方法是一个个板块的集结。比如“圆的面积”这一部分内容,教材中是将圆转化成长方形。很多教师照本宣科,引导学生将圆转化成长方形。学生的思路被禁锢在预设的、特定的转化思路之中。而笔者在教学中,沒有对学生的探究规划具体路线,只是为学生提供一个方向,比如可以将圆转化成已学图形的面积。如此,学生就可以调动自我的探究潜质,展开多向性的探究。比如有学生将圆转化成三角形,根据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有学生将圆转化成梯形,根据梯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等等。在多向推导的基础上,学生彼此之间展开交流,进而认识到将圆转化成其他图形的一致性,即“化曲为直”,都是应用了转化的思想方法,即“将未知转化成已知”“将陌生转化成熟悉”“将复杂转化成简单”,等等。在数学课堂上,教师要秉持复杂性思维,只有这样,才能捕捉到学生数学学习场域中有意义、有价值的课程资源,才能开辟更多的数学学习的可能性空间。

参考文献

[1] 哈蒂.可见的学习:对800多项关于学业成就的元分析的综合报告[M].彭正梅,邓莉,高原,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34.

[2] 王东敏.“自组织课堂”的探索与实践[J].江苏教育,2011(10):8.

[3] 莫兰.复杂性思想导论[M].陈一壮,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88.

[4] 盛小青.数学新定义问题的类型及教学实施[J].教学与管理,2021(04):61-63.

[5] 崔志钰,陈鹏,崔景贵.积极课堂讨论的概念、问题与策略透析[J].教学与管理,2021(07):4-7.

[责任编辑:陈国庆]

作者:张明华

可验证性科学知识论文 篇3:

捕捉偶发性科学活动的“微妙点”

摘要:偶发性科学活动如不及时捕捉,蕴藏的有价值的资源将“昙花一现”;由于受到各因素的影响,无适时的关心和指导,来自幼儿即时生成的信息稍纵即逝。如何及时捕捉偶发性科学活动的“微妙点”,巧妙引导幼儿进行探索?

关键词:偶发性科学活动;捕捉“微妙点”;幼儿;巧妙引导;

在幼儿的生活中,随时随地都可能会出现一些令成年人意想不到的事,而幼儿却有着浓厚的兴趣,总是要“打破沙锅---问到底”。

在幼儿周围世界中,突然发生的某一自然科学现象、自然物或有趣和新奇的科技产品与情景,激起幼儿的好奇,导致幼儿自发投入并渴望探索的行为是偶发性科学活动。怎样捕捉偶发性科学活动,巧妙引导幼儿进行探索?我作了一些的尝试和探索。

一、善于捕捉幼儿偶发性科学活动的“微妙点”,并以积极的态度对待。

偶发性科学活动是由外界情景诱发并围绕着偶然发生的事情开展的一种活动。它与幼儿的日常生活、周围物质世界紧密相联,在不同的时间、地点都可能发生。需要教师有一对灵敏的耳朵、一双慧眼,及时捕捉幼儿发出的微妙信息。

1.从孩子语言的“微妙点” 中,提取隐含着科学活动的信息。

日常活动中,孩子们是自由的,不受各种常规的约束,随心所欲的想,随心所欲的做,随心所欲的说。教师对孩子之间的对话要留心,并从中提取隐含着科学活动的信息。幼儿在玩万花筒,万花筒的“变” 是个“微妙点”。我听了他们对于万花筒的争论,从“照相馆”借来了三面小镜子,给他们演示三棱镜反射成像原理。孩子的自言自语或与同伴间的对话隐含着科学活动的信息,教师初步释疑让幼儿产生对万花筒的进一步探索欲望。

2.善待幼儿的行为,从其“微妙点”中提取隐含着科学活动的信息。

一个春天的午后,我带着小朋友到操场上散步,幼儿们发现蚯蚓。幼儿本身对待蚯蚓的行为令人反感,但这是孩子们对蚯蚓的不了解造成的,孩子对蚯蚓特性感兴趣是个“微妙点”,蚯蚓的生活习性及蚯蚓的作用同样隐含着科学活动的信息。我没有指责他们,而是把断成两截的蚯蚓放花盆中让幼儿几天观察;接着和他们一起玩蚯蚓,引导幼儿观察的蚯蚓的蠕动,并让幼儿观察蚯蚓的生活习性。

对待偶发性科学活动不仅要认真观察、专心聆听,还要通过仔细分析与思考,真正感受幼儿的所思所想,发现表面信息背后所蕴藏的价值。

二、支持鼓励幼儿偶发性科学活动,巧妙引导幼儿进行探索。

偶发性科学活动延续时间的长短,参与活动人数的多少,都由幼儿自己决定。但教师的支持和参与,会使幼儿更仔细地观察和进一步探索活动。教师如果能积极扮演好合作者、引导者的角色,捕捉幼儿准备想跨出一步的“微妙点”,就会帮助幼儿超越问题的制高点,使问题得到解决

1. 支持幼儿的问题,鼓励他们自己寻找问题的答案。

提问也是思考的起点,是获取知识的钥匙,他们往往是在遇到自己的认知经验范围内解决不了或有疑问的问题时才提问或求助于教师和同伴。这时教师不失时机地将问题重新“抛”给幼儿,而不必急于把自己的想法在幼儿尚未具备相关经验时强加给他们,引发幼儿进一步的思考与探索。

去年冬天的一场雪后,幼儿最喜欢玩雪,他们打雪仗、堆雪人、掷雪球。忽然有个幼儿看到洁白的雪,便大口大口地吃起来,其他小朋友看见了,也吃起雪来。我刚想阻止,有一位小朋友大声说:“我妈妈说过,雪是很脏的,不能吃。”小朋友你一言我一语,争论起来,他们想知道问题的答案是个“微妙点”。

我肯定了他们对问题的发现,让幼儿把雪装在瓶子里,放到科学探索区。到了下午,小朋友纷纷跑来告诉我雪是脏的。他们得意的把瓶子拿来给我看里面的脏东西。“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老师没有讲一句有关科学的话,仅仅是抓住了一个契机,就让幼儿通过自己的探索,知道了事情的真相。

2. 提取让幼儿争论的话题,将探讨推向更热烈、更开放。

教师不仅要善于倾听孩子们的发现,主动参与他们的活动,还要从他们的议论中提取出能让幼儿争论的话题,以合作者身份将探讨推向更热烈、更开放,使幼儿获得新的科学知识。

园外散步时,几个男小朋友在草地里发现了蟾蜍和青蛙。他们议论纷纷。我没有急予评判,只是做旁观者,直到孩子们纷纷跑过来问老师答案,以验证自己的观点时,我才建议孩子们把蟾蜍和青蛙带回自然角里观察比较。许多孩子提取自己的已有的经验为这些问题解答,结果产生了各种不同的答案。我鼓励幼儿运用各种方法去寻找答案,在三天后的活动中进行交流。成果交流时,幼儿都展示了自己的资料并进行了介绍。我则在幼儿交流的基础上实行了激励评价。热情地支持鼓励幼儿的偶发性科学探索活动,爱护幼儿的探索成果,与孩子们共同参与到活动中去,使他们兴趣浓厚地进行探索。

三、提升和迁移幼儿的感性经验,延续探索偶发性科学活动。

当偶发性科学活动进行到一定阶段时通过当前的活动情景,教师要适当的将幼儿获得的感性经验进行提升和迁移,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思维,打开孩子们的科学心扉,让幼儿发现问题进行初步的探索后,带着更多的问题在延续的探索中。偶发性科学活动“庄园内的水轮车”活动中,幼儿通过观察知道水轮车为什么会转,通过实际的探索与实践活动,让水轮车转起来以后,幼儿提出“怎样让水轮车转得更快”,这个问题是个“微妙点”。我让幼儿从不同角度来寻找影响因素,再一次激发幼儿探究的欲望,并将幼儿的探索活动推向新的高度。

幼儿的偶发性科学活动存在与幼儿的一日生活中,这些活动有强烈的内部动机,幼儿对活动的兴趣、主动性、积极性、探索的迫切性都可强于有计划的科学活动,其内容广泛性、丰富性、生动性也是有计划的科学活动不能比拟的。虽然它在日常生活中只是“昙花一现”,但是只要我们尝试做敏锐的捕捉者,捕捉偶发性科学活动的“微妙点”,善于观察、倾听、把握、有效的指导,使幼儿科学精神、科学能力的培养和科学经验的获得等价值得到最大限度的体现。

参考文献:

《感悟研究》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8年12月

【作者单位:宿迁市府苑幼儿园江苏223800】

作者:钱玲

上一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论文下一篇:时事新闻高中政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