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学研究管理论文

2022-04-17

摘要:运用CiteSpace文献计量可视化软件,绘制《中国行政管理》等八种公共管理研究期刊2006-2015年刊载文献关键词的知识图谱,探测到近十年国内公共管理研究的热点领域主要集中在对公共管理理念和目标、公共管理主体、公共管理的手段和途径、政府职能、政府改革与创新、政府绩效等方面的研究。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行政学研究管理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行政学研究管理论文 篇1:

《行政学研究》在公共管理中的应用

【摘要】 威尔逊的《行政学研究》作为公共行政学学科产生的标志性文献,为整个公共行政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分了析《行政学研究》的主干结构和主要内容,并在结构和内容的基础上对威尔逊“政治——行政”二分框架的意义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 威尔逊;行政学;框架

威尔逊的《行政学研究》作为公共行政学学科产生的重要标志性文献,以其提出的“政治与行政二分”框架为公共行政学科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这篇发表在《政治科学季刊》上的论文,用生动通俗的语言力图阐述行政科学的独立性和其他特点,并用形似散漫的结构集中讨论了从“行政科学的产生”到“地方与联邦自治”等几个主题,全面地将公共行政科学与政治学中进行了区分。

一、文章结构梳理

为便于分析,现将论文结构图整理如下:

论文结构上的特点也从语言中得到充分运用,每一个要说明的问题,都有威尔逊设问的提出,随着问题的提出,问题逐步深入,从行政学存在的原因,到其产生和发展的时间,从普鲁士国王的成功经验到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时期法国专制的存在,从美国人民主权到对公众舆论的评价,从历史经验的缺乏和客观现实的限制到提出宪法与行政问题的区别,又从公众舆论的特点提出文官制度的理想模式,最后在全文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行政学的研究原则和方法。

二、文章内容分析

在对此篇文章的结构进行比较细致的梳理之后,我们再来细细咀嚼其中的精髓。行政学的产生和所有的学科一样,独立学科的产生既需要时代背景的孕育,也需要理论基础的支撑。而威尔逊的这篇论文正承担了行政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出现的重要理论基础这一角色,而学科产生的时代背景,则在《行政学研究》里有较为详细的表述:民主制度的建立,政府角色的转变使得行政管理已经不再处于阴暗不为人所重视的角落,而为了更好地行使民主权力,成为一门独立学科,有自己的研究方法,为人们所认识。

谈及行政学的产生,其产生的时间和地点也是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一问题的。根据威尔逊的论文,“美国的学者迄今都没有在这门科学的发展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行政学的博士都产生在欧洲。” “它是由法国和德国的教授们发展起来的”。而对于行政科学首先在欧洲得到重视,威尔逊认为是欧洲政府的垄断性使其迅速采取的各种手段能得到有效的执行,使得行政学的研究在欧洲更为便利。行政科学受到广泛重视的原因时间为何“姗姗来迟”,既然行政机关作为政府最明显的部分,经历了和政府本身一样漫长的岁月,那么行政学产生如此之晚,必然有其特殊原因。从理论上看,政治学研究的结构性倾向导致了人们对行政的忽视,而政治学的这种结构性倾向是由当时的时代背景所决定的,“在很早的时代,麻烦的事情几乎都出在政府的结构方面”,而美国作为一个新兴国家,并没有在政府工作方面遇到大的困难,加之对国外行政学研究的不重视,行政学迟迟没有在美国得到充分的发展。

1.阻碍因素

对于当时的美国,一切政府工作的原则首先就是自由,但分散的人民主权并不能为行政管理的发展提供任何便利条件,只是使得类似“集体的无理性”表现得更加明显,行政权力行使更加困难而已。这在“以投票决定一切”的美国表现得尤为突出——在对公众舆论的尊重和改变舆论的需要间,似乎没有一个平衡存在,而控制着权力的公众舆论并非一个理性的集体,对历史经验的沿袭和偏见时时刻刻影响着舆论的导向,从而使得“教育”变得必要。威尔逊提出,即使是教育,在民主主权下,也有其格外的困难,因为这意味着对真理表达的清晰性和平易性要求很高,而这却不是那些管理者所能做到的。

在这一部分,我认为威尔逊给你个提出了四个需要注意的阻碍因素:①人民主权的分化;②改革为大众接受的困难性;③对舆论的尊重和改变舆论的困难性;④对真理表述为舆论接受的可能性。威尔逊认为这些因素在美国体现得尤为突出。

2.行政学研究的题材及特有目的

在这一部分,威尔逊似乎在重复强调前面已经提到的“行政学与政治学二分”框架,但事实上,威尔逊只是在用学科间的比较的方法使得行政学更为清晰地呈现,避免混淆。他首先论述了行政学与政治学间的区别与联系,并引用德国学者的话说明“行政管理置身于政治所有的范围之外”,最后,他对宪法问题和行政管理问题进行了进一步阐述,表明只有宪法原则下的自由才是人们所拥有的自由,行政管理下的自由仅仅是其程序上的实现。

在比较后,公共行政的概念便得到了比较全面的概括。在这一部分,威尔逊对宪法的作用进行了界定,认为要区分“一般决策”和“特殊手段”,只有承认行政官员的主动性才能保证行政有效率。对于“分权”问题上宪法与行政管理的冲突,威尔逊进行了比较深刻的思考,认为民主制度下的分权,只有在“巨大权力”和“不受限制的自由处置权限”下形成对责任承担者的激励,才能使得民主分权下文官的行政效率。

3.公共舆论与行政管理

正如开篇所提出的,“大多数人以前仅仅听命于政府,现在他们却指导着政府。有些国家,政府曾经对朝廷惟命是从,而现在却必须遵从全民的意见”,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公共舆论与公共行政间的关系发生了剧变,如何理解此时公共舆论和行政管理的关系对于公共行政的职能界定具有重大意义。

虽然威尔逊认为“公共舆论对行政管理起权威性评论家的作用”,但紧接下来的三个段落,威尔逊从美国的投票式决策、舆论的教育问题等来限定了舆论对行政管理作用的范围,这样看起来似乎矛盾的一个部分,实质上承接了上面他所阐述的关于“巨大权力”和“不受限制的自由处置权限”的论述,同时,也紧紧扣住了其“政治与行政二分”框架的中心。看似讨论舆论与行政管理的一个部分,实质上也直指向论文的中心。

4.公共服务机关的后备人员

一个学科的正式诞生,必然伴随着一个独立教育体系或者科目的出现,对于公共行政,也是如此。在这一部分,威尔逊集中讨论的问题就是文官后背人员的准备方式。其提出的“理想模式的文官制度的方式——选举和经常性的公开协商”以及“竞争性考试”到现在已经成为各国选择行政官员的主要方式。

5.研究行政学的方法

每一门独立学科都有其系统的研究方法,通过比较,威尔逊认为不同政治体制下的行政管理具有相似性——结构性相似以及合法目标的相似。从而构成了其认为引进外国行政制度的可能性,在排除成见和严格区分政治和行政的前提下,威尔逊在这一部分提出,比较研究是行政学研究的方法。

许多西方学者至今仍认为,比较研究是行政学研究的唯一方法,威尔逊虽然在论文里并没有明确指出比较研究的主宰地位,但事实上他已经将比较研究的方法带入了整篇论文的写作,这是符合当时美国的的时代特征的。当时美国的政治制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在当时政治与行政仍然不分界限的情况下,政治格局的改变是否就意味着行政格局的改变仍然没有定数,在此,威尔逊提出用比较的方法研究行政学明显对美国当时的行政需求相

符合。但无疑这也对后来行政学研究方法的发展方向产生了一些影响。

三、政治与行政二分法原则对于当代政府改革的启示意义

如果对于二分法的探索只停留在其理论层面,那是远远不够的。对于政府改革来说,首要条件是认清本国行政体制所面临的具体问题,并结合这些理论的精髓推行政府改革方案。这对于我国政府改革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从政府管理工作的实践来看,对政治与行政进行二分,有利于政府在对社会进行有效管理的过程中选择正确的行为方法。政府实际上面临着两个不同的行为领域,即威尔逊所说的政治领域和行政领域,此二者之间的确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对于参与统治和治理过程的行政人员,应该明确区分政治与行政二者的不同”。中国特有的党政关系导致了政治对于行政的绝对主导地位,使得行政部门不能独立负责地行使权限。再者,由于党政很难分开,行政行为实际上由党组织来决定,甚至以行政部门内党组织的名义来实施。笔者认为,在政治领域应该用政治方式,而在行政领域则宜采用行政方式,反之,用政治手段去解决行政问题,不但解决不了问题,反而会使问题更加复杂化;而若用行政手段去解决政治问题,同样达不到解决问题的效果,且还有可能造成新的政治问题。二分法的观点如果把握得当,有助于政府管理者辨别政治问题和行政问题,从而正确地选择政府的行为方式。

(二)对保持政府稳定的作用。政治与行政二者的活动领域、运行规律都各不相同。政治是不稳定的、排他的和混乱的,行政是稳定的、专业的且有秩序的。用政治冲击或代替行政都会引起国家的动荡,不利于政府的稳定和政策的连续性。因此,政治行政二分法在一定意义上能够保持政府的稳定,并启示我们应立足于政府改革的实践方面,在政策制定领域注重民主,实现决策的民主化;在行政领域则应更加注重效率,使政治与行政都能得到充分

地发展。

四、研究意义

威尔逊最大的贡献,就是把行政学从政治学中脱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即“政治——行政二分”。虽然对这个框架的合理性一直以来受到质疑,但不能不承认它仍然是“催生”公共行政最重要的标志文献。这个分水岭的确意味着一个巨大的变化,其影响并不仅仅限于学科理论方面,威尔逊对公共行政的研究显然也对当时的政治界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当时在美国,面临着权钱交易等一系列的腐败现象侵蚀着公共行政系统导致低效率、声名狼藉的重大问题,此时关注行政问题已经是势在必行。在威尔逊“巨大的权力和不受限制的自由”的前提下,显然已经对“承担责任必不可少的条件”做出了最好的阐述。威尔逊为了能让政府意识到承担责任的重要性、意识到高效率执行决策的重要性,在论文中对“职责”、“舆论”等问题进行了分析。除此之外,论文的重要贡献还在于提出了比较研究是公共行政的重要研究方法。这在部分程度上承认了公共行政对政治学研究方法的继承,也为今后比较行政学等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彭和平,竹立家.国外公共行政理论精选[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

[2][美]乔治·弗雷德里克森,张成福译.公共行政的精神[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3]张康之.寻找公共行政的伦理危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4]张国庆.行政管理学概论[M].2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5][美]罗伯特·登哈特,扶松茂等译.公共组织理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6]武玉英.变革社会中的公共行政—前瞻性行政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7]张亚平.浅议两分法的产生及现实意义[J].中国行政管理,2003(5):23-25

[8]乔治·弗雷德里克森,彭和平,竹立家译.论新公共行政学[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298-316

[9]伍德罗·威尔逊,彭和平,竹立家译.行政学研究[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1-27

[10]丁煌.西方行政学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692105

[11]孙耀君.西方管理学名著提要[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5:133-150

[12]胡象明.政治与行政两分法:思想渊源及其评价[J].中国行政管理,1999,(11):13-15

[13]张康之.对政治与行政二分原则的审查[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1,3(4):9-11

作者:郝明瑶

行政学研究管理论文 篇2:

近十年中国公共管理研究的热点领域和前沿主题

摘 要: 运用CiteSpace文献计量可视化软件,绘制《中国行政管理》等八种公共管理研究期刊2006-2015年刊载文献关键词的知识图谱,探测到近十年国内公共管理研究的热点领域主要集中在对公共管理理念和目标、公共管理主体、公共管理的手段和途径、政府职能、政府改革与创新、政府绩效等方面的研究。在国内公共管理研究的前沿主题中,趋弱性前沿主题主要有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电子政务、政府职能等;渐增性前沿主题主要有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社会治理、新型城镇化、社会组织等。通过对公共管理研究的热点领域和前沿主题的分析,发现当前公共管理研究中的各个研究主题变迁速度过快,研究成果系统性不强;核心作者的学科来源分散,公共管理研究的学科边界不够清晰;研究方法主要以定性分析为主,运用定量方法的实证研究成果偏少。未来的研究应该致力于重点主题的深化研究,对各个主题间内在脉络的梳理,形成具有质性特征的公共管理学科研究范畴;通过研究方法的综合与创新,形成严密的公共管理学科研究范式和学科边界。

关键词: 公共管理研究;知识图谱;热点领域;前沿主题

传统文献研究法主要采用定性分析的方法,不可避免地存在偏于主观性的问题。文献计量方法有别于传统文献分析法,通过对相关定量数据的采集、分析,可以更加客观地反映不同时期相关问题的研究状况、特点和趋势。根据“大多数关键文献通常都会集中发表于少数核心期刊”的布拉德福文献离散规律[1],鉴于CSSCI来源期刊在国内人文社科研究成果评价中具有重要影响力,本文主要选取2014-2015年版CSSCI收录的政治学和管理学两个学科来源期刊中刊发公共管理研究论文较多的八种期刊在2006-2015年间载文被CSSCI数据库(不含扩展库)收录的文献为分析数据来源,这八种期刊分别是《中国行政管理》《公共管理学报》《公共行政评论》《行政论坛》《国家行政学院学报》《北京行政学院学报》《上海行政学院学报》《江苏行政学院学报》等,通过对这些期刊所刊载文献的关键词的可视化分析,可以探测国内公共管理学科研究的热点领域和前沿主题。

一、八种公共管理研究期刊刊载文献的

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

本文以《中国行政管理》等八种公共管理期刊2006-2015年被CSSCI数据库收录的8813篇文章(剔除了专栏导语、传记资料、研讨会综述及其他非学术类文章)的关键词为数据来源,采用文献计量可视化软件CiteSpaceⅢ进行关键词网络共现分析,以期探索近十年间国内公共管理研究的热点领域和前沿主题。在CiteSpace中对8813篇文献的关键词进行各个阈值的设置,如单个时间切片设置为1,即共有10个单个时间切片;经反复调节将阈值(C,CC,CCV)设定为4,4,15,最终形成节点为283个,连线507条的知识图谱,如图1所示。

共现词分析法是一种基于文献内容进行分析的方法和技术,关键词是学术论文核心内容的表征。因此,本文主要选择关键词共词分析对《中国行政管理》等八种公共管理研究期刊的文献内容进行挖掘。可视化软件CiteSpace不仅可以直观地绘制知识图谱,而且在后台存储了相对应的详实数据以供读者进一步查阅分析,文后表1和文后表2详细列出了 2006-2015年《中国行政管理》等八种期刊载文关键词出现的频次、中心性以及突现率等数据指标。

图1中各个圆圈的大小表示关键词在文献中出现的频次,字体的大小则反映关键词的中心性(centrality)。词频和中心性较高的关键词一般是一段时间内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2]。突现(burst)体现的是关键词出现次数的变化率[3]。通过对高突现率关键词的分析,可以发现某一热点主题的变化趋势。

二、2006-2015年国内公共管理研究的

热点领域

高频次和高中心性关键词是一段时间内学者们共同关注的问题,反映了学科领域的研究热点,通过对热点领域的分析可以准确把握学科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本文运用CiteSpace可视化软件绘制了《中国行政管理》等八种公共管理研究期刊2006-2015年关键词共现网络图谱,根据关键词共现网络知识图谱中高频关键词所在文献的相关信息可以分析挖掘公共管理的热点研究领域,表1中的关键词可以大致归纳为如下6个主题:

(一)对公共管理理念和目标的研究

从表1的高频关键词可以看出,“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国家治理”“新农村建设”等大致可以归类为对公共管理理念和目标的研究,国内学者围绕这些关键词展开的研究,基本上是对当时时代背景下对公共管理理念和价值目标,以及实践目标前景的探索与创新。科学发展观是在国内经济社会面临“黄金发展时期”和“矛盾凸显时期”这两种不同结果的背景下而提出的一种指导思想,也是新世纪以来我国公共管理实践的行动指南。和谐社会是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社会领域改革的一次重大理论创新,也是公共管理要实现的重要实践目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则是和谐社会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和实现途径。党的十八大以后,治理理念上升到国家战略思想高度,学术界迅速给予积极回应,国家治理体系建设及治理能力现代化随之成为一个新的研究热点。总体来看,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会有不同的指导思想、理念和目标的提出,可见公共管理研究的主题能够紧跟时代步伐,始终保持与时俱进,同时也反映出其主题变迁速度过快,对管理实践所依赖的理论体系的研究不够规范和深入。

(二)对公共管理主体的研究

表1中属于对公共管理主体进行研究的高频关键词主要包括“政府”“社会组织”“地方政府”“公务员”等。“政府”在公共管理领域是一个常提常新之词,且政府一直是公共管理研究的核心主题,在不同的语义环境中具有特定的内涵,这里主要是指按层级划分的地方政府。从表1可以看出对地方政府这一公共管理主体的研究出现频次最高,中心性也相对较高,是公共管理领域一直关注的热点话题。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政府职能结构上存在本质的区别,前者处在顶层设计者的战略主导地位,后者则是具体的执行治理主体,其职能具有执行性、区域性、有限性及衔接性等特点。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背景下,作为国家治理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地方政府治理现代化的能力指标体系也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问题,唐天伟等人采用实证主义研究范式中的多變量分析法提出测度地方政府治理现代化的指标体系[4]。此外,社会组织作为国家治理结构创新的重要主体的功能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依托力量。

(三)对公共管理手段和途径的研究

表1中属于对公共管理手段和途径的研究的高频关键词主要包括“公共政策”“社会管理”“社会治理”“电子政务”和“公民参与”等。“公共政策”成为高频关键词具有很强的现实动因,改革开放以来,与公民切身利益相关的社会公共问题日益凸显,很多问题的解决都需要公共政策的制定与执行,这是公共政策成为研究热点的最主要现实动因。国内学者在公共政策问题的研究方法中大部分采用描述性研究方法、逻辑分析法,只有少数学者采用以定量为主的文献计量法,如学者彭宗超等利用文献计量来对比中美公共政策研究的异同[5]。

学术界对社会治理的研究是以对社会管理研究的替代而开始的,在社会管理向社会治理转变的过程中,体现政府执政能力的不断提高以及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理性认识及把握,对社会治理的研究主要是在政治学、行政学的视角下展开的,如乔耀章在政治学视角下研究社会治理,提出社会治理的“三部曲”,即多质态社会与社会治理、政治体制改革与社会治理及政道与治道统一中的社会治理[6]。学术界在近两年对社会治理研究的成果可谓是汗牛充栋,但研究问题不够集中,主题比较分散,呈现出“碎片化”的特征,缺乏总体性的升华。

电子政务、公民参与作为公共管理的手段和途径也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重视,当下电子政务正进入向智慧政务转变的发展阶段,对推进政务公开,实现服务型政府建设目标具有重要作用。保障和扩大公民参与权的落实,拓展参与渠道,则是打造民主政府,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和公共管理绩效的重要途径。公民参与的合法性和正当性,以及参与公共管理的有效途径的研究已成为学术界关注的重要热点领域。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如何引导和规范公民制度性与非制度性参与公共政策,运用社会力量来推动社会治理,这种机制的形成还有待于当前学术界进行更加细致深入的探究。

(四)对政府职能的研究

在表1中,属于对政府职能进行研究的高频关键词主要包括 “公共服务”“政府职能”“公共管理”“应急管理”“行政管理”“政府管理”和“公共行政”等,其中“公共服务”频次最高,为173次。公共服务一直是公共管理领域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结合二次文献检索分析发现,对公共服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公共服务主体、公共服务改革、公共服务市场化及社会化、公共服务公平机制、公共服务均等化、公务服务路径选择等。在公共服务研究方法中,少数学者开始利用与本文研究方法相同的词频分析法、知识图谱方法等客观性强的研究方法,如学者姜晓萍等就是利用知识图谱的方法来研究公共服务体系的研究热点、前沿主题等[7]。

此外,在CiteSpace可视化软件中与公共服务有着连线关系的主题词有政府改革、政府职能转变、行政改革、社会组织、非营利组织、政府购买等,这些主题也间接或直接地反映了近十年来公共服务的主要研究内容。在与公共服务有着相关联的关键词中,“政府职能转变”最能反映公共服务理念与实践的本质诉求。王浦劬教授指出:“政府职能转变是推进政府治理现代化的关键环节,同时也是我国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8]。

(五)对政府改革与创新的研究

表1中可归纳为对政府改革与创新研究的关键词主要包括“服务型政府”“行政改革”“政府改革”“体制改革”“制度创新”等,其中“服务型政府”出现频次最高。服务型政府建设是公共服务理论在公共管理领域的体现,从图1和表1的数据中可以看出,服务型政府是近十年来公共管理学界或行政学界研究较热的一个领域。在图1中与服务型政府共现的关键词有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行政改革、政府职能转变等,这表明这些核心关键词是服务型政府建设中的重要研究内容。学术界对服务型政府的研究主要是着重在理论基础、概念与内涵、路径选择等方面,服务型政府的提出不仅为我国政府职能转变指明了方向,也成为政府改革的目标选择。政府改革、政府制度创新、政府行政体制改革都是为了更好地建设服务型政府,其中大力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尽快实现职能转变是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关键。目前对服务型政府的研究成果已经相当丰硕,但在研究方法上仍是规范性研究比较多,实证研究成果很少。因此国内学者在今后还需要在研究方法上创新,多学科融合的实证分析有待继续加强。

(六)对政府绩效的研究

表1中有关对政府绩效研究的高频关键词主要有“绩效评估”“绩效管理”。西方国家对政府绩效评估、绩效管理的研究成果显著,美国在这一领域内做得尤为出色,我国在近年来大力引进和推进政府绩效管理。从某种意义上讲,绩效评估是绩效管理的核心环节。无论是绩效评估,还是绩效管理,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都是政府绩效研究的核心问题,政府作为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特点,决定了客观指标和主观指标的权重平衡问题一直贯穿于绩效评估研究的历史[9]。基于《中国行政管理》等八种公共管理研究期刊所刊载的文献可以发现,无论是对政府绩效评估还是对政府绩效管理的研究在学科范畴上都属于跨学科性的研究,这与当代公共管理研究试图运用跨学科领域的交叉知识来解决政府改革中的复杂矛盾和进行知识创新的学科新特性高度契合,这也是政府绩效研究最为突出的一个特点。学者在這一研究领域使用的研究方法种类也比较多,如案例研究法、比较分析法、文献研究法等。在比较分析研究方法中主要是与西方发达国家的绩效管理相比较,从中吸取其精髓并完善我国的政府绩效研究,也有学者专门运用文献计量的方法对政府绩效管理研究的热点主题进行了研究[10]。

三、2006-2015年国内公共管理研究

的前沿主题

陈超美教授将研究前沿(research front)定义为“一组突现的动态概念和潜在的研究问题”[11],可以视为“在某一时段内,以突现词(Burst term)为知识基础的一组文献所探讨的科学问题或专题”[12]。研究前沿突显的是对新趋势(emergency)和突现性(burst)的强调。可视化软件CiteSpace可以在对突现词及其所在文献综合判断的基础上确定前沿主题。因此,本文将根据公共管理研究期刊刊载文献的关键词突现情况来测度公共管理研究在一段时间内突然涌现但并不稳定的潜在研究的前沿主题。通过对2006-2015年《中国行政管理》等八种公共管理研究期刊刊载的主题文献关键词的突现率以及关键词突现历史曲线的走向的分析,结合二次文献检索内容分析,得出近十年公共管理研究的趋弱性和渐增性前沿主题。

(一)趋弱性前沿主题

趋弱性前沿主题指的是某项研究呈现出弱化倾向趋势的前沿主题。根据《中国行政管理》等八种公共管理研究期刊所刊载的文献和文献关键词的突现率,共探测出公共管理研究中4个趋势明显的渐弱性前沿主题(见表2),依次是“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电子政务”“政府职能”。

1.和谐社会

自2004年党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之后,相关研究成果迅速涌现出来。如图2-1所示,关于和谐社会,从2006年以来《中国行政管理》等八种公共管理研究期刊所刊载的文献数量来看,2006年发表文献多达36篇,之后便开始下降,2012年以后没有文献发表(见图2-1)。这一方面是因为社会大众对“和谐社会”这一概念的认同,使得学术界对和谐社会的研究不再放在核心位置;另一方面中央治国理政侧重点的变化也是这一热点领域淡出的一个重要因素。和谐社会研究的趋弱型并不代表其完全淡出研究者的视域,它或将以另一种形式出现,这是因为“社会”一词是公共管理领域研究的永恒主题,并且它也是公共管理研究领域中一个实实在在的主题,这是由公共管理本身的性质所决定的。

2.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自2003年提出以来,迅速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本文的统计数据起始于2006年,该年的发文量已达到13篇(如图2-2),之后便开始逐年下降,直至最近两年本文的数据来源期刊并没有发表任何相关文章。值得一提的是,科学发展观的走势与和谐社会高度一致。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实践就是落实到和谐社会的构建上,是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因此,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走势大体相同也就很容易理解了。

3.电子政务

我国的电子政务开展于1993年的“三金工程”,电子政务的实施对政府管理实践产生了重要影响,电子政务研究也一时成为学术研究热点。2006年《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颁布,电子政务受到了学术界新一轮的关注,从图2-3可以看出,研究成果在2008年以后开始下降但仍保持在两篇以上,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电子政务研究的内容也随之变换,目前电子政务正进入向智慧政务转变的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也导致传统电子政务的研究呈现渐弱的趋势,但电子政务作为21世纪初快速兴起的公共管理研究热点主题,随着时代内涵的更新和融入,势必在新时期的透明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建设中发挥更加卓有成效的作用。

4.政府职能

根据《中国行政管理》等八种公共管理研究期刊所刊载的文献的数据统计,关于政府职能研究,2006年发文量为11篇,2007年之后经历一段稳定期。从2011年开始,相关发文数量呈波浪式下降,但仍维持在4篇左右(见图2-2)。这一方面说明政府职能研究的趋弱型特征,但研究成果从未中断,也说明政府职能研究是学术界关注的稳健型前沿主题,这在公共管理研究关注的前沿主题中是相对比较少的主题之一。近十年来,政府职能及其职能转变一直是公共管理领域研究的热点,政府职能转变成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是在第“十一个”五年规划中提出的,尤其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对政府职能及其转变提出了明确具体的要求[13]。2007年八种期刊发表关于政府职能的论文达到顶峰为15篇,此后对于政府职能的研究一直未间断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好坏关键在于政府职能及其转变,于是改革的重点和核心便是转变政府职能。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更加注重转变政府职能,并切实努力实现政府职能转变新常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更强调政府职能的社会和公共服务职能,从而为建设服务型政府、有效政府及和谐社会奠定基础。在今后的改革发展中,政府职能及其转变一直是研究热点,但对其研究的视角可能有所变化。

(二)渐增性前沿主题

渐增性前沿主题是指关键词的突现率较高,研究趋势呈现逐步渐增的主题。根据《中国行政管理》等八种公共管理研究期刊所刊载的文献和文献关键词的突现率,共探测出公共管理研究中4个渐增性趋势的前沿主题,即“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社会治理”“新型城镇化”“社会组织”。

1.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20世纪90年代末至21世纪初有关治理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在国内学术界才逐渐开展。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更加注重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从图3-1,可以发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含“国家治理”“现代化”“治理能力”三个关键词,见表2)主要突现在2013年(6篇)和2014年(18篇),这与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确定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密切相关,目前,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已成为我国全面深化和推进改革历史进程的定向指南针[14]。2013年以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不仅在政界引起广泛的关注,在学术界也对其理论与实践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从而使近几年文献发文量不断上升,成为渐增性研究前沿主题。

2.社会治理

在图3-2中,社会治理突显年份主要在2013年(13篇),2014年(17篇)。社会治理作为渐增性前沿主题是相对于社会管理作为趋弱性趋势而言的。由“社会管理”向“社会治理”的转变,体现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念的变化。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會把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确定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15],社会治理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从现实情况来看,社会管理面临的诸多问题也倒逼实施社会治理,这也是社会治理受到高度重视的现实原因。因此,学术界对社会治理的高度关注不仅具有重要学术价值,更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3.新型城镇化

早在1992年我国就开始实施对城镇化的改革,之后城镇化水平快速上升,目前我国城镇化仍处在快速推进时期[16]。新型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经之路,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对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以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其关注的关键点是城市中生活的人的福利[17]。2014年《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的颁布,为城镇化健康有序发展指明了方向。2015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并用这五大理念引领社会主义新型城镇化的建设,改变以往“速度型”和“外延式”的发展方式及长期积累的问题。可见国家对新型城镇化的重视,这也是其在2013年至2014年(如图3-3)学术界发文量快速上升的一个重要因素,新型城镇化因其特殊的时代价值决定了其将是今后一段时间内学术界持续关注的前沿主题。

4.社会组织

社会组织一直是公共管理研究的重要内容和热点主题。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第一次对社会组织的发展方向进行了明确阐述和规划,即提出建设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社会组织的发展迎来了春天。2012年以后我国社会组织管理与建设取得的进展,也反映在学术研究中,图3-4社会组织突现中便可以看出,2013年载文量最多,之后学术界对社会组织的研究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社会组织在深化改革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展过程中必将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社会组织成为渐增性的前沿主题,也正是由于国家对社会组织相关政策的出台,随后学术界对这一话题快速关注,从而使得对社会组织的研究成为当下一个渐增性研究前沿主题。

四、结论

通过梳理2006-2015年《中国行政管理》等八种公共管理研究期刊,发现8813篇文献从多维度、多角度研究了公共管理领域的内容。热点问题是公共管理学科领域发展过程中矛盾的体现,它通常是公共管理实践中反映出的核心问题,迫切需要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来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所以,对公共管理领域内热点问题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上面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当下公共管理领域研究中呈现出的一些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第一,公共管理领域内已经形成了一些较为稳定的研究领域和研究主题。从本文的数据来源来看,在上述公共管理研究六个方面热点领域中,公共管理理念及目标、公共管理手段与途径等领域的具体研究内容的变换频率相对较高,而对公共管理主体,以及政府职能、政府改革与创新等领域的研究则一直得到学术界的持续关注,虽然有些具体的热点主题如“地方政府”“政府职能”“服务型政府”等方面研究的发文量呈下降趋势,但从未出现间断现象,渐弱趋势的呈现并非是因为学术界对该领域关注的退出和转移,而主要源于学术界对这些领域认识深度的深化和理论体系的逐渐成熟,由于这些领域都是公共管理研究的核心主题,在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对这些主题的研究仍将会是国内公共管理研究的焦点与热点。

第二,公共管理领域研究主题变迁速度比较快,追逐时政热点现象明显。这一方面说明公共管理学者的政治敏感性比较强,能够学以致用服务于当前党和国家中心工作;另一方面主题变迁过快也说明该领域存在缺乏系统的理论总结现象,研究成果比较碎片化。因此,公共管理研究存在理论深度不够,缺乏对某一主题的持续性关注和研究,追求“短平快”现象明显。从长远来看,中国公共管理实践离不开科学系统理论的指导,学者们在时政热点变动过快的环境中,应将内心沉淀下来避免随波逐流,认真细致地研究某一主题并对该研究主题进行持续性地关注,最终实现理论创新和理论的规范化和体系化,进而发挥对实践的持续和有力指导价值。

第三,公共管理研究在研究方法层面上存在偏好理论思辨的特征,大多数学者采用主观性比较强的定性分析方法,对于定量的研究方法国内学者采用的较少。相对于定量研究方法,定性分析法更节省财力、物力和人力,故使用者比较广泛。因此,在未来有必要对公共管理领域内各个主题在研究方法上的创新给予高度的关注,通过定性与定量方法的有机结合,提高公共管理研究的科学性和规范性,进而提升公共管理研究的整体学术水平。

第四,公共管理研究存在学科边界不清,交叉严重的特征。从作者群来看,既有来自于行政学、政治学、行政法学等传统学科,还有来自企业管理学、经济学、统计学、社會心理学、伦理学,以及数学和计算机科学等学科,多学科的视角使得研究思路开阔,但在多学科的研究背景下学者所形成的观点比较分散,理论规范性相对较差,使得到目前还没有形成公共管理学科领域内统一的理论研究范式。因此,公共管理学科亟需形成自己的核心作者群,通过长期的理论关注和方法整合与创新,形成属于公共管理学科的研究范式和学科范畴体系。

参考文献:

[1]邓剑伟.我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研究现状、热点及趋势[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1,(04):94-102.

[2]侯剑华,陈悦,王贤文.基于信息可视化的组织行为领域前沿演进分析[J].情报学报,2009,(03):422-430.

[3]李素梅.基于知识图谱的图书馆服务创新研究热点与前沿分析[J].现代情报,2012,(3):99-104.

[4]唐天伟,曹清华,郑争文. 地方政府治理现代化的内涵、特征及其测度指标体系[J]. 中国行政管理,2014, (10):46-50.

[5]彭宗超,邵东珂,毛佩瑾. 中美公共政策研究的文献计量比较分析:1994-2012[J]. 中国行政管理,2014,(02):114-120.

[6]乔耀章. 政治学视野中的社会治理“三部曲”[J].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4,(05):94-98.

[7]姜晓萍,苏楠. 国内公共服务体系研究的知识图谱[J]. 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4,(03):47-58.

[8]王浦劬. 论转变政府职能的若干理论问题[J]. 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5,(01):31-39.

[9]周志忍. 论政府绩效评估中主观客观指标的合理平衡[J].行政论坛,2015,(03):37-44.

[10]沙勇忠,王义,刘海娟等.政府绩效管理研究的知识图谱与热点主题[J].公共管理学报,2009,(03):102-110.

[11]陈超美.CiteSpaceⅡ:科学文献中新趋势与新动态的识别与可视化[J].陈悦,侯建华,梁永霞译.情报学报,2009(03):401-421.

[12]陈悦,陈超美等.引文空间分析原理与应用:CiteSpace实用指南[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16.

[13]唐铁汉. 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成效、特点和方向[J]. 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7,(02):10-13.

[14]王浦劬. 国家治理、政府治理和社会治理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J]. 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4,(03):11-17.

[15]姜晓萍. 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治理体制创新[J]. 中国行政管理,2014,(02):24-28.

[16]张占斌. 新型城镇化的战略意义和改革难题[J]. 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3,(01):48-54.

[17]任远. 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J]. 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4,(04):15-16.

作者:司林波 李雪婷 孟卫东

行政学研究管理论文 篇3:

公共管理定量研究的基本路径与质量评价

摘 要:定量化是公共管理研究的发展趋势,也是增强公共管理研究规范性、科学性的重要途径。本文在参考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系统介绍了定量研究的适用条件,定量研究中常用的数据采集与分析方法以及研究质量评价的关键标准,并对方法的适用情况和使用时应注意的问题作了简要说明。同时,基于我国公共管理定量研究的现状,从政府、学界、高校三个方面提出了加强我国公共管理定量研究的相关建议。

关 键 词:公共管理;定量研究;质量评价

收稿日期:2015-07-20

作者简介:张鸣(1985—),男,浙江海宁人,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讲师,研究方向为政府绩效评估和公共政策分析;范柏乃(1965—),男,浙江兰溪人,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地方政府管理、技术创新管理和创业投资管理。

基金项目:本文系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我省地方政府土地出让竞争现状分析及治理对策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4JDKF02YB。

当前,我国公共管理研究所采用的方法较为简单、落后,“尚属于手工作坊式的初级阶段”,[1]缺乏以事实为基础的实证研究。有学者对我国公共管理领域内的学术论文进行抽样分析后发现,逻辑演绎法和定性分析仍然是大多数研究所采用的方法,而定量研究方法不仅采用数量很少且水平不高。[2][3][4]这种状况使得我国公共管理研究“陷入了一种缺乏反思的自说自话的境地”,[5]因此也无法实现与国外同类学科的平等对话。

马克思指出:“一种科学只有在成功地运用数学时,才算达到了真正完善的地步。”尤其对于发展初期的中国公共管理学而言,加强对定量分析方法的研讨和运用,不仅能够有效提高公共管理研究的科学性、规范性和严谨性,而且有助于准确揭示公共事务的内在发展规律,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提供可靠依据。因此,本文将着重阐述定量研究的适用条件、数据采集、分析方法和研究评价等基本问题,构建可供公共管理研究者参考的定量研究基本流程,以期推动我国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

一、定量研究的适用条件与基本流程

一般而言,定量研究是指对用数量所描述的内容或者其他可以转化为数量形式的资料进行数据转化、分析和处理的过程。[6]公共管理定量研究就是运用定量方法分析解决公共管理领域内的相关问题,即对公共管理领域内一个对象内部多个因素或者多个对象之间的数量关系进行分析揭示的过程。针对不同的研究问题以及研究过程的不同阶段,定性研究方法和定量研究方法各有优势。在面临选择采用哪一类研究方法时,研究者需要综合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如图1所示):一是研究的目的。定量研究的目的主要在于验证某种理论假设,或者说通过大范围的样本研究来对总体情况进行推论,从而发现普遍适用的“真理”;而定性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了解某种现象。[7]例如,研究者想要验证“行政支出增长能够推动GDP增长”的假设,就需要采用定量研究的方法。二是研究数据的特征。如果研究者掌握的数据是数量数据或者是可以转化为数量形式的资料,就可以采用定量研究方法。但如果研究者掌握的数据是描述性的文字材料,则只能运用定性研究的方法。三是研究问题的类型。定量研究擅长的是对变量问题进行探究,注重研究数值的精确变化,如“多少”“多大程度”等问题,或者对总体的态度、行为、观点的量化等问题;而定性研究擅长的是对过程问题进行探究。[8]四是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定量研究的优势在于对大量个体进行研究,对提升研究广度大有裨益。但是如果研究者面临的是非常复杂的社会现象,要深度解释其原因及形成机理,就需要运用案例研究等定性研究方法。当然,上述条件并不是绝对的,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或者综合运用两类研究方法。

一般而言,科学研究过程包括四个基本步骤:发现研究的问题;提出回答问题的理论假说;检验理论假说;阐明结果,得出结论。[9]定量研究同样包括这几个基本流程。而在此基础上,学者们基于不同的考虑提出了更为细化的定量研究操作步骤,较有代表性的有:确定研究主题、研究设计、研究工具的选择(包括理论建构,提出假设)、数据采集、数据分析和报告写作;[10]确定研究主题、研究设计构思、构建数据采集的方法、样本选择、研究方案写作、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和研究报告写作;[11]确定研究主题、确定研究策略、准备研究计划、文献综述、收集数据、分析和解释数据、形成结论和论文写作。[12]通过归纳总结上述学者的观点并结合我国公共管理研究的现状,笔者认为,公共管理定量研究可以参照以下基本流程展开(见图2)。

定量研究主要是运用各种统计方法来揭示研究问题数量关系,因此,从图2中不难发现,数据采集和数据分析两个环节直接决定了研究结论是否有效、可信,进而决定了整个研究质量的高低。

二、定量研究数据采集与分析方法

数据采集是开展定量研究的基础性工作,采集所得到的数据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定量研究的分析结果是否科学可靠。数据不充分,定量研究就成了无本之木;数据不可靠,定量研究结果可能就会谬以千里。传统的社会科学研究资料收集方式主要包括调查法、实验法、观察法、文献法,其中观察法主要适用于定性分析。近年来,随着技术的进步,对所有数据进行分析的大数据技术日趋成熟,引起了学术界的高度关注,已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得到了大量的运用。因此,公共管理定量研究主要可以通过调查法、实验法、文献法及大数据采集获取研究所需数据(见表1)。

数据采集完成以后,就要对数据进行分析。数据分析的方法有很多,如描述性统计分析、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回歸分析、因子分析、结构方程分析、多层线性分析、神经网络分析和面板数据分析等等。什么条件下适合运用何种数据分析方法,要综合考虑研究的目的、因变量、自变量的数量和性质(数据的类型,是否服从正态分布)等。表2展示了针对特定变量组合类型通常所使用的数据分析方法。不过,该表只是对数据分析方法选择的一般指引。在进行公共管理定量研究时,同一数据往往能采用不同方法进行分析,在这种情况下,研究者应根据研究目的和实际情况选择最为合适的分析方法。

近年来,随着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定量分析方法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重视,多元分析及其他高级定量研究方法被认为应更广泛地运用于公共管理研究。[13][14]同时,越来越多的公共管理研究者致力于研究方法、技术的创新和发展,多元回归分析、罗杰指数分析、时间序列分析、结构方程分析及事件历史分析等方法被运用到公共管理研究当中。[15]事实上,对公共管理领域著名期刊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新世纪以来所刊载论文的分析表明,运用更复杂的定量统计方法的论文比例明显增加,占全部论文的比例已超过了三分之一(达到33.4%)。[16]表3介绍了部分高级数据分析方法所适用的数据类型和使用时应注意的问题。

三、定量研究的质量评价

公共管理研究设计的基本任务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选择、确定收集和分析研究数据的方式方法,保证研究所采用的方式方法是合理的、可靠的和经济的;二是构思、制定实现研究目的的操作程序和控制方案,保证研究是有效的、客观的和明确的。[17]相应地,研究质量评价就是从这两个方面出发对研究是否已回答研究问题和达到研究目的进行系统的评判。作为一种特定的研究类型,定量研究的质量评价除了要遵循所有研究通用的评价标准,如研究问题明确具体、研究假设清晰合理、研究结果科学可靠外,还有其专门的评价标准。在总结提炼相关学者观点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其评价标准还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研究数据是否真实有效。在定量研究中,一般采用效度和信度来评价数据测量的质量。效度即有效性,是指测量工具或手段能够准确测出所需测量的事物的程度,可以通过内部效度、外部效度、结构效度、测评效度、统计结论效度等具体标准进行评判。信度是指测量结果的一致性或稳定性程度,是反映被测特征真实程度的指标,可以通过重测信度、复本信度、折半信度、同质性信度、评分者信度等具体标准进行评判。

第二,研究模型构造是否科学合理。定量研究所运用的主要工具是各种统计方法,而除了描述性统计方法及简单的相关分析、方差分析以外,大部分定量研究往往需要通过构造相关研究模型用以分析揭示所研究问题的数量关系。因此,研究模型构造是否科学合理便成为影响研究质量的关键因素。首先,研究模型应具有一定的事实或理论依据。研究模型是研究者对所研究问题的规律或原因形成的较系统的推测性论断及假定性解释,指导着研究者进行后续量化分析。所以,研究模型的构造必须基于一定的经验事实或科学理论,应合乎逻辑,理据充分且便于量化操作。其次,研究模型应具有清晰的变量结构。公共管理定量研究所要探讨的是变量之间的数量关系,而一项研究往往会涉及多个变量及其相互关系。因此,研究者必须合理确定研究的主要变量,并厘清变量之间的关系,最主要的是确定研究的自变量、因变量,同时需要辨明无关变量并对可能影响研究结果的无关变量加以控制。此外,应根据研究目的和研究条件,合理确定研究变量的数目。再次,研究模型应选取合适的分析单元。分析单元的选取不仅与研究目的、内容密切相关,而且还直接关系到模型所需数据的采集、整理、分析及研究结论的适用范围。研究模型分析单元的选择应与研究目的相符合,與研究问题相衔接,在满足研究问题要求的条件下,尽可能选择那些最主要的分析单元,以求能深入研究,保证研究结果质量。

第三,研究方法运用是否规范准确。首先,适合于某项研究的定量研究方法应是在综合考虑以下四个问题(研究被调查者的取样方法、研究的控制方法、研究资料收集方法、资料的统计分析方法)的基础上所选择的“规范”的研究方法,即所选择的研究方法必须符合特定取样方法、控制方法、资料收集方法、统计分析方法的组合所规定的适用范围。例如,当存在多重共线性、异方差性或自相关性等问题时,便不能选择使用线性回归模型。其次,当有多种定量研究方法适合于某项研究时,应选择最“准确”的研究方法。也就是说某种定量研究方法的选择应使研究所要反映的数量关系能以比较突出和鲜明的形式表现出来,或者说能够产生最大的反映关系量。例如,对于同时包含横截面数据和时间序列数据的面板数据,虽然也可使用普通线性回归模型进行分析,但无法充分揭示面板数据所蕴含的数量关系,而使用面板数据模型进行分析则能将数量关系以比较突出和鲜明的形式表现出来。

四、结论与建议

在参考借鉴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笔者总结概括了公共管理定量研究的基本流程,系统阐述了定量研究的适用条件,定量研究中常用的数据采集与分析方法以及研究质量评价的关键标准,并对分析方法的适用情况和使用时应注意的问题做出了简要说明。不过,从宏观层面而言,公共管理学在我国仍然只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公共管理定量研究的加强除需研究者个人的努力之外,更加需要相关单位从体制机制层面给予一系列激励措施。

从政府的角度而言,需要完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在我国,政府掌握了大部分公共信息,但是可供公开获取的信息只是其中一小部分,且公开的信息也有相当部分经过了“处理”,这给研究人员的数据采集和分析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而在公共管理学发展最成熟的美国,政府专门设立了政府数据公开网站,提供三种类型的数据集:原始数据、使用工具利用的数据和地理数据。这些数据全部开放检索和下载,供广大学者研究和公众监督之用。因此,在行政体制改革过程中,各级政府应加大信息公开工作的推进力度,明确政府信息公开的标准、程序、责任,拓宽政府信息公开的范围,丰富政府信息公开的载体,为研究人员采集数据创造便利条件。

从学界的角度而言,需要加强对定量研究方法的推广、交流与研究。对公共管理相关学科的研究人员进行定期的研究方法培训是推广普及定量研究方法的有效途径。今后,应坚持并丰富这一有效形式,除了鼓励高校和研究机构举办各种形式的公共管理研究方法研修班之外,建议可由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全国公共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教育部全国公共管理类教学指导委员会等权威机构每年举办若干期定量研究方法的研修班,同时,组织召开研讨公共管理研究方法前沿进展的学术会议,以达到及时推广、广泛交流的目的。此外,要有目的、有计划地推进对定量分析方法本身的研究。这种对研究方法的研究,既要有纯粹的方法论探讨,也要有具体的、面对现实的各种研究方式、研究技术的探讨。换句话说,除了要加强对方法本身的探讨外,还要加强对方法应用问题的探讨,特别是对方法应用过程中的障碍以及结合实际克服这些障碍的方法的探讨。作为保障性措施,公共管理领域的学术刊物,尤其像《公共管理学报》《公共行政评论》《中国行政管理》等权威期刊,应开辟讨论研究方法的专栏,加强对论文研究方法运用的评审。同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项目指南中,也应专门设置有关公共管理研究方法的课题。

從高校的角度而言,一方面,要加强研究方法的教学,进一步完善公共管理研究方法的课程体系。在本科低年级,高等数学等基础课程的开设要全面;在本科高年级及研究生阶段,研究方法课程应设置为专业核心课程。另一方面,要加强研究方法的基本建设与资料积累。在学校内部,可以由学校出面建设一些社会科学研究的基础平台,通过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强化公共管理学科与社会科学其他学科乃至自然科学的沟通交流、合作发展,促进学科交叉和资源共享,从而推动公共管理研究范式的“转型升级”。在学校之间,应加强互动合作,探索建立全国性的“公共管理定量研究基础数据库”。具体可由国内公共管理学科实力较强的若干所著名高校牵头组织,其余高校参加,共同建设一个涵盖公共管理主要研究领域的基础性数据库,把各种相关调查数据、统计数据汇总整理并进行共享,从而使公共管理定量研究跳出低水平重复的怪圈,并为研究者从纵向发展的角度分析公共管理问题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张梦中,马克·霍哲.“公共行政学研究方法论”专栏总序[J].中国行政管理,2001,(08):40-41.

[2]董建新,白锐,梁茂春.中国行政学方法论分析:2000-2004[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5,(02):50-55.

[3]何艳玲.问题与方法:近十年来中国行政学研究评估(1995—2005)[J].政治学研究,2007,(01):93-104.

[4]范柏乃,楼晓靖.我国公共管理研究方法的统计分析及演进路径研究[J].公共管理学报,2013,(02):94-100.

[5]马骏.中国公共行政学研究的反思:面对问题的勇气[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3):73-76.

[6](美)艾尔·巴比.社会研究方法(第十一版)[M].邱泽奇译.华夏出版社,2009.401.

[7]Sukamolson S. Fundamentals of Quantitative Research[EB/OL].http://www.culi.chula.ac.th/e-Journal/bod.

[8](美)麦克斯威尔.质性研究设计[M].陈浪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94.

[9][17]范柏乃,蓝志勇.公共管理研究与定量分析方法(第二版)[M].科学出版社,2013.13.

[10]Singh K.Quantitative Social Research Methods.Thousand Oaks,CA:Sage Publications,Inc.,2005.63.

[11]Kumar R.Research Methodology:A Step-by-Step Guide for Beginners.Thousand Oaks,CA:Sage Publications,Inc.,2005.19.

[12]McNabb D.E.Research Methods in Public Administration and Nonprofit Management: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pproaches. Armonk,NY: M.E.Sharpe,Inc.,2008.p77.

[13]James L.Perry,Kenneth L.Kraemer.Research Methodology in the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1975-1984.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1986,46(3):215-226.

[14]Robert A.Stallings,James M.Ferris.Public Administration Research:Work in PAR,1940-1984.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1988,48(1):580-587.

[15]蓝志勇,凯瑟琳·安德逊.当代公共管理研究的范式观——一项经验研究[J].公共管理学报,2005,(03):12-22.

[16]Jos C.N.Raadschelders,Kwang-Hoon Lee.Trends in the Study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Empirical and Qualitative Observations from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2000-2009.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2011,71(1):19-33.

(责任编辑:刘 丹)

Key words:public administration;the quantitative research;quality evaluation

作者:张鸣 范柏乃

上一篇:国际金融法分析论文下一篇:新历史教学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