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防火工程建设论文

2022-04-18

摘要:营建生物防火林带工程是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建设中一项艰巨的任务,根据生物防火林带的特点,结合桐庐县森林现状和发生森林火灾的特点,提出了近自然理论,以解决生物防火林带存在的问题,节约了开支,并提高了防火的效果,以期为对生物防火林带建设提供指导性建议。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生物防火工程建设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生物防火工程建设论文 篇1:

浅析营造生物防火林带的重要性和建设措施

摘 要:营造生物防火林带具有防火、阻火、隔火、断火的作用,是一项重要而有效的绿色生物防火工程。本文浅析了营造生物防火林带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一些营造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生物防火林带 重要性 建设措施

营造生物防火林带是森林防火基础设施中的一项重要而有效的绿色生物防火工程,也是森林防火工作的治本措施。为更好地保护好森林资源,充分发挥生物防火林带的作用,利用森林植物(乔、灌、草等植物)之间的抗火性与耐火性的差异,以含水量高的树种组成防火林带来阻隔林火的蔓延,防止易燃森林植物的燃烧,减少火灾的损失,提高森林综合防火效益,达到保护森林资源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目的,不失为务实而又高效的防火办法,也是今后森林防火工作的发展方向。

1 紫金县林业现状

紫金县共有林业用地面积282575.7公顷,有林地2263249.3公顷,灌木林地611.2公顷,疏林地2033.9公顷,未成林地18253.7公顷,无林地12912.2公顷;森林覆盖率为74.93%,林木绿化率为75.53%。自2005年以来,紫金县不断加大林业生态建设的投入,特别是营造林工程建设投入逐年增加,对提高本县林业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其中,营造生物防火林带长度已超过450多公里(折面积8千多亩),虽然经过多年的努力,生物防火林带工程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但占全县林业用地面积的比例极少,仅为0.2%,对森林生物防火起到的作用甚微,且建设水平也相对较低,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较大。

2 营造生物防火林带的重要性

2.1 增强生物防火效能,减少森林火灾损失

在保护森林资源的同时也使林内可燃、易燃物质大大增加,再加上随着产业结构调整、森林放活经营及公休假期的增多,人们进入林区进行生产经营或度假活动也越来越频繁,随之而来的灾害性火源成倍增加,火灾系数不断加大,火灾隐患日趋加重。因此,营造生物防火林带,在森林的山脊、山背、鞍部、沟谷、林缘、山脚及神庙坟地等人为活动多的地点,建立阻隔带,将连片的森林分隔成若干小区,一旦发生火情,可将山火有效控制在隔离林带内,起到阻隔山火蔓延、切断火源的作用,实现绿色防火,减少由森林火灾带来的损失和危害,并长期发挥防火效益,使森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

2.2 提高经济效益,有利引导全民参与造林

防火林带阻隔了林火燃烧的同时,节省了防火、扑火投入,间接提高了经济效益。其次,营造以木荷、火力楠、山杜英等阔叶树的生物防火林带,不仅易栽植,生长好,且材质优良,木材倍受家具制作公司等相关部门选购;营造以杨梅、枇杷、板栗、山栀子、油茶等经济林果防火树种的林带,既能增加农民收入,又能引导农民积极参与保护和投身生物防火林带的建设,营造全民共同参与造林和提高防火意识的氛围。

2.3 提高森林質量,提升生态和社会效益

营造生物防火林带主要以乡土阔叶防火树种为主,特别是针对本县以针叶林(含针叶为主的混交林)为主的实际情况,既有利改变原有单一的林分现状,增加森林面积,又有利优化林种结构,抑制森林病虫害的发生,从而提高森林质量,增强森林生态效益。其次,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完成后,在明晰权属界线的山脊、沟谷等处,营造生物防火林带,构建绿色防火屏障,不但稳定了山林权属,还可减少了火灾和山林纠纷的发生,对维护林区社会治安稳定,促进社会和经济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

3 营造生物防火林带的措施探索

3.1 强化宣传,力促发展

利用电视、报纸等各种新闻媒体,广泛深入宣传生物防火林带特有的防火效能和多种效益,特别是镇、村两级,转变林农和林业经营者“各人自挡门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的消极态度,提高广大林区群众和各级领导干部对营造生物防火林带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使营造生物防火林带成为林区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并引导群众自发组建森林管护、防火等协会。另外,鼓励多种投资形式参与生物防火林带工程建设,按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确保投资者权益,从而促进生物防火林带工程的建设。

3.2 科技支撑,提升效益

随着社会发展,森林火源点多面广,火灾隐患日趋加重,管理难度增大,从近年来发生的山火情况分析,本县森林火灾大多数是从林缘、山脚、田边或拜神祭祀引起的。因此,规划生物防火林带,应严格执行生物防火林带设计规定和建设标准,做到计划设计、计划施工、标准验收,促进生物防火林带工程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其次,以林业科技推广站、各级林业学会和林业科研机构为主体,在生物防火林带建设方面开展多种形式多渠道的科技咨询和实用技术推广;加强防火树种的选优、繁育以及防火树种优化配置和提高抗火性能研究,大力推广生物防火林带营造适用技术,做到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同时兼顾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形成多层次、多林种、多树种配置方式。如山脊、山背、沟谷等地带,特别是山脊线易形成强大反向内吸气流而阻止林火的蔓延,优先考虑木荷、山杜英、火力楠等防火大乔木,下层则种植山栀子等灌木,以加速森林郁闭;在林地边缘、山脚等地带,则考虑杨梅、枇杷、油茶等有经济效益的防火树种。这样,不仅能起到防火作用,提升森林效益,达到保护森林资源和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目的,还增加林地产值,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3.3 加强管理,提高质量

各级林业主管部门应把生物防火林带工程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纳入林业重点工程和森林防火发展规划,并加强技术指导,严格把好规划、备耕、种苗、种植、抚育等环节,特别是加强抚育管理,能为促进苗木生长提供有利条件,做到营造一段,成功一段,尽快发挥防火作用,以确保生物防火林带工程质量。其次,镇、村两级应积极配合做好生物防火林带日常管护工作,对出现乱占、毁坏生物防火林带的行为,应及时制止,减少因农事活动而受到人为破坏。

4 结语

生物防火林带对于维护绿化成果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新的形势下,要搞好生物防火林带建设,必须加强宣传,提高认识,建立技术标准和管理制度,把以生物防火林带为主体的林火阻隔网络体系建设贯穿于营林生产的全过程,通过采取一系列切实有力的措施,全面推进生物防火林带工程建设,使生物防火林带建设由此步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绿色防火取得突破性进展。

参考文献

[1] 胡丽萍,张保东.木荷生物防火林带营造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1(24):246-246.

[2] 谢享金.生物防火林带营建工作探析[J].民营科技,2012(11):145-146.

[3] 林盛.要发挥防火林带的多重效益[N].3版.中国绿色时报,2013.

作者:赖建国

生物防火工程建设论文 篇2:

近自然林业理论在生物防火林带营建中的应用

摘 要:营建生物防火林带工程是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建设中一项艰巨的任务,根据生物防火林带的特点,结合桐庐县森林现状和发生森林火灾的特点,提出了近自然理论,以解决生物防火林带存在的问题,节约了开支,并提高了防火的效果,以期为对生物防火林带建设提供指导性建议。

关键词:近自然林业;生物防火林带;营建;不同林分

森林防火是我国林业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营造生物防火林带是森林防火的治本措施,是南方林区林火管理的发展方向,受到森林防火专家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1]。近几年来,国内外对森林火灾的成因、生物防火林带阻隔林火的作用机理、抗火树种筛选、林带树种的配置、林带结构等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2-6]。

桐庐县从2006年开始生物防火带建设,3a共建设生物防火林带146.97km,其中新建107.27km,改建39.6km。从3a实践看,由于新建型生物防火林带建设工程量大、建设期较长(7a以上)、财政投资少,造成造林质量差,树种较为单一,抚育管理跟不上,防火林带成为引火带。笔者从分析桐庐县发生火灾特点和全县森林状况着手,从生态环境保护的紧迫性、森林防火的主动性、工程建设的节约性和实用性等方面综合考虑,建议将生物防火林带建设转向以近自然的阔叶化改造为主的生物防火林带建设道路,使之较短时期(4~6a)内能产生阻隔林火的效能。

1 桐庐县森林火灾的特点

从2003-2008年6a中,桐庐县共发生森林火灾45起,按森林植被组成统计:针叶林发生森林火灾的受害次数、面积最多,其次是针阔混交林,阔叶林和竹林最少(图1)。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发生火灾的次数占总次数的80%,总受害面积为428.9hm2,受害面积占总受害的99%。全县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发生森林火灾次数和受害面积的比例远远大于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占有林地的比例。

根据森林可燃物的种类与特性,亚热带的常绿阔叶林和落叶阔叶林混交林是不易燃的,针叶林是极易燃的;针叶树比阔叶树易燃,油脂含量多的比油脂含量少的易燃。因此,桐庐县森林火灾发生次数和受害面积与森林植被的现状符合林火发生的规律。从桐庐县森林火灾发生特点看,针叶林、针阔混交林和无蓄积林地的生物防火林带的改建应是建设的重点。

从单次火灾造成的过火面积来看,其中6.67hm2以上的火灾27起过火面积则达到732.13hm2,占总过火面积的86%,这些地块均为针叶林和无蓄积林地,中间没有阔叶林分布。从资源调查的数据来看,桐庐县阔叶林所占比重大的林分结构对控制森林火灾是有利的,但由于地形地势和土壤条件及经营理念的影响,各种林分的分布是不均的,有些地方连片针叶林分布中间没有阔叶林分布,发生火灾后难以控制,造成巨大的损失。如百江镇2004年3月10日一次火灾造成过火面积265hm2,钟山乡2004年4月20日一次过火面积49hm2。上述数据说明,阔叶林具有天然的阻隔森林火灾的能力,或者说森林火灾对阔叶林不会造成大面积的过火损失;针叶林和无蓄积林地是森林火灾产生危害的主要对象。

2 桐庐县森林植被状况

桐庐县位于浙江省的西北部,介于E119°11′~119°58′、N29°35′~30°05′,属于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浙皖山地丘陵青冈苦槠林植被区。根据2008年的资源调查数据,全县有林地面积13.7万hm2,其中经济树种林分1.02万hm2,占7.4%,阔叶树种林分4.41万hm2,占32.2%;针阔混交林2.07万hm2,占15.1%,针叶林4.69hm2,占34.2%;竹林面积1.51 hm2,占11%。可以看出经过近20a来的封山育林和人工造林工作,森林资源状况有了明显的改善,林下植被丰富。但总体上来说,还是表现出森林植被质量不高、树种结构不合理的现象。

3 近自然改造理论

森林火灾产生危害的主要原因是林地有大量的可燃地被物,减少可燃地被物、切割成片的森林火灾高危林分是营林防火的切入点和关键。有研究表明,阔叶林枯枝落叶的分解明显快于针叶林,结构单一的林分的枯枝落叶分解比多树种的阔叶林分解慢[6]。从我们的对比观察来看,阔叶林分的枯枝落叶分解速度是针叶林的2倍。无蓄积林地(主要是未郁闭的未成林造林地、荒山荒地、幼林地)可燃地被物主要是1a生杂草,如果不能迅速地过渡到郁闭林分,则时刻成为森林火灾的导火线。

近自然理论是模仿自然和接近自然的一种森林经营模式。也即充分考察本地区的森林顶级群落的发生发展及演替过程,在具体的营林过程中采用相近或相类似的封育、人工促进等营林措施,充分利用自然规律和自然力,节省人力物力,降低经营成本,促进森林群落从低级向高级发展,从而保障生物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应用近自然理论,目的是按照自然群落的发展规律,在营建防火林带上,用近自然理论来进行规划,并用近自然的方法来营建防火林带,培育或加速林分向高级地带性植被过渡,达到投资少、见效快的目的。

根据自然理论特点,采用近自然的方法,加速林分向地带性顶级群落过渡,从而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防火效益。要针对不同的林地林分特点,采用不同的营建方法,以空间换时间,加速林分郁闭过程,减少杂草等引火植被的空间和存留时间。考察林缘空地,立足点是要尽可能减少林缘空地,与造林相结合,尽可能规划种植或改造成具有防火性质的经济林竹林,如不能种植经济林的情况下,应见缝插针地营建或改造成阔叶林,并使之成为防火林带。这部分地块大多为林田交界处等人为活动极为频繁的地段,是极易引发森林火灾的火源地,应该作为防火林带建设的重点对象。

具体规划方法是以村为单位,利用森林资源现状图和小班调查材料,把自然防火隔离带(如道路河流)、针叶林、针阔混交林、竹林、经济林、林缘空地(包括荒芜经济林、荒山)分别用不同的颜色进行着色,得到一张森林火险林分等级图。用阔叶林防火林带或具有防火作用的经济林、竹林分隔包围针叶林,是防火林带建设的另一重点。重点要弄清针叶林的分布状况及连续性,一般针叶林连续6.67~33.33hm2,应当设立防火林带。在具体规划上应当与营造林相结合,尽可能利用群众的积极性,营造竹林及防火经济林。要充分利用针阔混交林的分布,把针阔混交林改造成阔叶林防火林带。在上述均无可能的情况下,优先考虑成熟针叶林的采伐,在采伐后营造竹林或防火性质的经济林,或在采伐地块四周布设阔叶林防火林带。将防火林带或阔叶林、竹林、防火经济林块着色在资源图上,根据实现的可能性和重要性确定实施时间。

4 不同林分地类改造技术措施

森林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个地区的植被类型一旦形成就不可能在短期内得到改变,而要在短期内进行改变,一是受资源采伐等限制,二是改变现状需要付出的投资也难以承受。因此规划应和森林的经营相挂钩,与采造抚育等一系列的营林措施相结合,用近自然的方法,以时间换空间,尽可能在采造过程中培育阔叶林带作为防火林带,破坏针叶林分的连续性,达到有利于控制森林火灾的目的。

针对森林火灾大多起因于林缘空地、荒地、荒芜经济林中的杂草的特点,因当优先考虑将这一部分地块,用见缝插针的方式,改造或种植阔叶树种,减少杂草面积,并连接成防火林带。地区差异、森林分布的现状差异使得各个村镇的防火林带建设有着极大的不同。如富春江镇的芦茨片,大部分是阔叶林,就是针叶林6.67hm2以上连片的情况也较少,因此规划营建防火林带几乎是没有必要的。而在百江镇、钟山乡等,存在大面积连续的针叶林分,规划的目标就是营建防火林带,或营建具有防火作用的竹林、经济林,使得高危火险林分碎裂化,起到阻隔森林火灾的目的。充分利用针阔混交林,以劈抚型为主,把针阔混交林改造成阔叶防火林带。桐庐县现有针阔混交林分2.07万hm2,这部分林分防火阻隔能力不强,但经过伐除针叶树种、培育阔叶树种等改造措施,能迅速成为防火林带,具有投资少、见效快的特点。具体改造技术措施分别为:

4.1 新建型防火林带营建技术措施 适地适树,以乡土阔叶防火树种(如木荷、女贞、青冈等)作为营建阔叶林防火林带的主要树种。在清理造林地时,保留阔叶树种,能减少阔叶树的种植。尽可能密植,原因是新建型防火林带大多处于较差的立地条件(好的地段大多种植了经济林),一般情况下,保留的阔叶林加上新种植的阔叶树,密度应不低于400株/667m2,密植的目的在于能在较短的时间内郁闭,减少引火杂草的空间和时间,减少抚育成本。提倡用容器小苗,因为新建型防火林带的立地条件较差,水分资源较为紧张,新种的阔叶树如较大,则没有竞争优势,极易死亡,二则容器小苗种植方便,能提高造林成活率,节省造林成本。

4.2 改建型防火林带改建技术措施 改建型防火林带主要利用的目标是针阔混交林及下层有阔叶树种的针叶林。桐庐县的灌木林大多有常绿或落叶阔叶乔木,是地带性阔叶林过渡的一个阶段,因此没有必要对其进行阔叶防火林带建设,只需保留现状进行封育即可。

针阔混交林内防火林带建设要点:伐除全部针叶树种,保留阔叶树种,清除易燃杂草及多年生藤本植物。对一些林间空地或伐除后阔叶树密度不足的地段进行阔叶树补植。补植的方法可以参考新建防火林带的要求,也可以利用防火林带周围的阔叶树进行就近移植,以减少补植成本。

针叶林内防火林带营改建技术要点:应选择下层林冠具有充分阔叶树分布(一般密度不低于200株/667m2)的针叶林进行改建(一般是松成熟林),先伐除针叶林,再进行林地清理,清除杂草等易燃植被,保留阔叶树种,再根据实际的阔叶树分布情况进行补植。

5 改造效益分析

新建型成本估算:林地清理、整地等造林前准备支出约为300元/667m2,苗木及种植成本约400元/667m2,抚育费用约为200元/667m2,总成本约为900元/667m2。按20m宽度折算则为27 000元/km。

改建型防火林带成本估算:伐除针叶树可以用针叶树本身的价值来抵扣,可以不计算成本,清理林带约为200元/667m2,需补植的部分约为新建型的10%,折算为100元/667m2,总成本约为300元/667m2。按20m宽度折算则为

9 000元/km。

因此无论从营建效果和成本来看,改建型防火林带具有成本低、见效快的特点,是营建防火林带的主要选择方向。

6 结语

应用近自然林业理论,在防火林带规划建设上,以时间换空间进行防火林带规划设计,指出防火林带建设的长期性,规划根据具体的情况进行具体的分析,确定防火林带设置的必要性,并根据具体情况确定建设时间,把防火林带建设和其它营林生产相结合,以减轻单独建设防火林带建设的资金压力。在具体的实施上,采用以空间换时间的方法,促使防火林带尽快向地带性植被阔叶林过渡,从而节约时间和营建成本。

今后防火林带的营建、改建应向多树种、复层结构发展,把营造生物防火林带作为营造混交林、改善林分结构、促进森林生态群落演替的重要方式。同林道建设工程、林分改造工程、油茶发展、阔叶林改造工程、景观林发展工程相结合,把生物防火林带建设成为多功能生态防护林网,既可以有效保护目的林分的生态健康,对自然火灾起阻隔、延缓、降低的作用,同时还可以提高森林的生态健康和美学内涵。

人们对生物防火林带在思想认识上还存在许多误区,期望过高,认为森林火灾会自动在防火林带前熄灭,而一旦起不到这样的作用,则反过来抵制营建防火林带。因此正确认识生物防火林带,并加强宣传,使得广大林农也充分认识到生物防火林带的作用,并在营林生产实践中自觉应用,是防火林带建设成功的根本保障。

参考文献

[1]谭文雄,徐高福.生物防火林带研究现状与建设展望[J].防护林科技,2006,50(3):87-89.

[2]刘波,余树全,郑文达,等.浙江省生物防火树种研究现状及发展对策[J].浙江林业科技,2007,27 (2):81-86.

[3]骆文坚,周志春,冯建民.浙江省优良生物防火树种的选择和应用[J].浙江林业科技,2006,26 (3):54-58.

[4]舒俐芳.浅谈生物防火林带建设[J].安徽林业,2008(3):46.

[5]万泽辉,张光星,吴道圣.南方林区生物防火林带建设初探[J].江西林业科技,2007(5):18-19,53.

[6]黄志伟,余树全,胡庭兴,等.不同木荷防火林带建设模式群落学特征比较[J].林业科学,2008,44 (1):101-106. (责编:徐世红)

作者:胡德胜等

生物防火工程建设论文 篇3:

天津市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的思考

摘 要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天津市防护林是全国三北防护林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在总结了天津市三北工程建设取得成效和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未来工程建设的主要思路、转变发展、主要布局和建设重点,并从政策、管理、土地落实、科技等多方面提出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天津市三北工程;现状;建设思路;主要对策

三北防护林工程是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实施的一项规模宏大的跨世纪重大生态工程。在工程建设40周年之际,党和国家对工程建设做出了重要指示和批示,为推动新时代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指明了方向,提出了目标要求。天津市防护林是全国三北防护林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接力新时代,天津市三北防护林建设迎来了重要的发展机遇,更面临着新的挑战和任务。笔者在天津三北工程总体规划和六期规划编制[1]前期工作中,对工程区建设进行了摸底考察,并提出相应对策和建议。

1 工程建设现状

1.1 工程实施概况

1985年国家把天津市12个区(县)纳入三北工程建设范围内,1986年正式建设实施。经过30多年不懈努力,截至2020年,天津市三北工程累计完成造林34.19万hm2,其中人工造林32.69万hm2,飞播造林1.5万hm2。不同阶段天津三北工程建设面积和实施范围见表1。

1.2 主要建设成效

1.2.1 森林资源总量大幅提升

受自然条件的制约,天津市森林资源匮乏,历史上就属于少林地区。“六五”末期,全市有林地面积达到8.3万hm2,森林覆盖率7.57%。通过天津市三北防护林工程实施,工程區已建成多林种、多树种、带片相结合的较高标准防护林基本框架。目前,工程区森林覆盖率17.3%,森林蓄积量362.07万m3[2],活立木总蓄积468.98万m3。三北工程的实施使区域森林覆盖率、森林蓄积量均大幅提高。

1.2.2 沙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

天津市沙化土地面积的98%主要分布在三北工程区范围内,经过多年的工程区防沙治沙建设,沙化土地已经得到有效治理。天津市第五次沙化土地监测报告显示,工程区沙化土地13 707.69 hm2,其中沙化耕地面积7 452.08 hm2,占54.36%,人工固定沙地面积6 255.61 hm2,占45.64%,工程区现有沙化土地均是轻度沙化土地,无中度、重度沙化土地,半固定沙地已经得到根治[3]。三北工程建设在改善天津市土地沙化及空气质量方面起到了很大作用。

1.2.3 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持续向好

近些年来,工程区依托津西北防沙阻沙林带、国家储备林基地、重要生态廊道、郊野公园等生态工程的实施,工程区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根据天津市2019年生态环境公报,三北工程区从生物丰富度、植被覆盖、水网密度、土地胁迫情况、污染负荷情况等5个方面进行评估,生态环境状况指数( EI )整体高于全市指数(70.23),生态环境状况级别为良好,其中蓟州和宝坻为优级,位居全市前列。

1.2.4 森林富民成效显著

依托三北工程建设,工程区已建成天津市特色经济林基地、天津市津西北水果基地、武清区观光采摘基地和蓟县干鲜果品基地等大规模的经济林基地[4]。同时,由于天津三北工程苗木需求较大,也带动了天津市苗木基地建设。目前,天津现有民营苗圃611个,实有育苗面积8 318 hm2,苗木产业已成为当地群众致富的重要途径。此外,利用工程区各类森林公园、郊野公园、湿地公园等发展森林旅游业,不仅为市民提供了优质生态产品,也让群众享受到了绿色发展的福利。

1.3 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1.3.1 造林绿化用地紧张

工程区经过持续多年的大面积造林绿化,目前可供造林用地越来越少,同时,随着国家对农田保护力度的加大,未来增加林业用地指标的难度也日益突出。根据全市国土初步统计的数据分析,目前工程区造林用地部分区域存在耕地保有量不足,还有部分区域造林地略有剩余,但地块分布零碎,且林地多为洼地、盐渍化地等造林困难立地,制约了三北工程建设的发展空间。

1.3.2 造林树种单一,不利于森林生态系统稳定

受立地条件限制和用材林市场导向影响,工程区所选造林树种较单一,杨树约占林木面积的50%以上。虽然纯林能够给林业生产和经营带来诸多便利条件,但林分结构如出现纯林多、混交林少,同龄林多、异龄林少的状态,会造成森林群落结构简单,生物多样性水平低、稳定性差,森林生态保护功能下降,抗性减弱,极易感染病虫害,而且一旦感染容易造成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巨大损失。

1.3.3 营林成本高,相关补助较低

经过近25年的三北工程建设,工程区林木资源增长较快。但随着林业生态建设的逐渐深入,大部分剩余造林地立地条件越来越差,造林难度越来越大。同时土地租用费用越来越高,人工成本也逐步提高,造成造林成本居高不下。根据调查,目前天津市平均造林成本(不含土地租赁费)约为7.5万元 hm-2以上,地势低洼的盐碱地区可达到30万元 hm-2,国家补助标准仅为7 500元  hm-2,而且三北工程投资目前只考虑了造林苗木补助费,而没有相应的工程前期工作费、工程管理费和检查验收费、管护费等,势必影响到工程的建设质量和效果。 

1.3.4 林业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长期以来,天津市各级林业主管部门就存在着管理和技术人员不足及工作任务较重的问题,林业队伍需要补充“新鲜血液”。但在2018年的机构改革中,三北工程区除蓟州区外,其他区林业职能划归农业农村委,相关科室被拆分、重组,一些林业管理及技术人员被调至农委或其他部门;同时,基层乡镇林业工作由农办管理,原乡镇林业站已被取消,林业工作人员也多为兼职管理,林业队伍被削弱将不利于三北工程的顺利实施。

2 未来工程建设思路

2.1 主要建设范围

按照国家三北工程建设范围,目前天津三北工程建设区包括蓟州区、宝坻区、武清区、北辰区和西青区。根据《三北工程总体规划修编和六期工程规划编制技术手册》要求,国家三北工程分区建设布局遵循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地区、区域性防护林体系区和防护类型区的三级区划体系。依据区域发展非均衡理论和地域分异规律,充分考虑以林草植被为主体的北疆绿色生态屏障的特点,将天津市三北工程区划在国家三北工程一级区里属于东部丘陵平原区,在二级区属于华北平原农田防护区,三级区划根据区划要求和建设原则,天津市三北工程三级区划包括北部生态涵养区,即蓟州区;南部平原生态防护区,包括宝坻区、武清区、北辰区和西青区。

2.2 总体思路

按照新时代“两步走”战略发展要求,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保育结合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立足天津市实际,以提质量、增总量、强保护和促民生为总任务,统筹协调,科学布局,突出重点,稳步推进,更好地促进生态系统的保护、修复和提升,努力提高天津三北地区生态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构筑三北东部丘陵平原区和京津冀地区绿色屏障,为天津生态文明建设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2.3 工程建设的总体方向

2.3.1 从重造向重管转变

天津三北工程第四期和第五期进行了大面积的造林绿化,达到了9.79万hm2,这对一个以平原为主的地区来说,几乎达到了最大程度,工程区的5个行政区有2个区农田保有量不足,另外3个区剩余造林地也有限,且多为造林困难立地,造林难度大和成本高,不利于实施。三北工程造林目标是能绿化的土地都绿化,但国土空间有限,平衡性是不易被打破的。从国家粮食安全战略高度看,未来进一步增加造林面积的难度进一步加大,同时,工程区有百万亩中幼林需要抚育管护,管理任务较重。综合分析,天津三北工程将从重造向重管转变。

2.3.2 从较单一树种向推广多树种转变

根据“二调”初步数据分析,目前工程区内约有过半树种为杨树,其中速生杨占到30%以上。速生杨基本8~12年为一轮伐期,局部森林保存率不高。大面积的纯林,不仅使森林生态保护功能下降,抗性减弱,而且有发生大面积病虫害的风险,同时,与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天津历史名城不匹配,成片的大树、古树群落有待进一步培育。按照未来天津三北工程规划要求,政府投资造林更新部分,不再选择速生杨,多营造混交林,突出绿化、美化、香化和彩化,乔木树种主要发展国槐、白蜡、刺槐、椿树、旱柳及彩叶树种,培育大径级、树龄长的乡土树种。由较单一树种向多树种转变。

2.3.3 从较单一的森林功能向多功能森林转变

天津市提出生态宜居城市建设,工程区是京津冀国家战略的重要生态屏障,林木资源占天津市的50%以上。为了满足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对林业的多方面、多层次的需求,工程区森林的功能和作用必然面临着从单一功能向多功能的转变,拓展林业的内涵和外延,开发森林的多种功能,满足社会对林业的多种需求。从工程区的自然、经济、社会、历史、文化特点和城市性质出发,工程区多样化的森林功能主要归纳为5方面:一是防护功能,发挥好京津冀生态屏障作用;二是景观美化功能,突出体现生态景观和改善城市形象;三是社会服务功能,如森林旅游、休闲健身、游憩娱乐、观光度假、应急避险等,是人们生活质量高低的具体体现;四是文化服务功能,森林是传承和弘扬生态文化的物质载体,做好历史名城的见证工作;五是经济发展功能,贯彻乡村振兴战略,带动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未来一个时期,多功能森林将贯穿整个林业的发展过程中。

2.3.4 从传统产业逐渐向市场化和政策性较强的产业转变

天津市三北地区产业基础薄弱,整体属于平原少林地区,林业生产主要是以农村集体所有制为主体,工程区涉及的传统林业产業主要是果树经济林,如柿子、梨、枣和山楂等,速丰林主要是速生杨的种植,近几年工程区通过开展林下种植(林菜、林药、林菌)、林下养殖(林禽、林畜)、国家生态储备林建设和森林观光给农民增收致富提供了广阔平台,林业产业总体发展水平有一定程度提高。按照京津冀农林产品加工业发展有关规划,未来将以天津名优林果、观赏(食用)花卉精深加工及果饮制品、特色林产品精深加工为主,构建安全、生态、健康林产品加工体系,逐步打造一批集科研、开发、生产为一体的龙头化林业企业,由传统林业产业向现代林业产业转变。

2.4 总体布局和重点建设

按照国家对三北工程建设总体要求导向、问题导向,并综合考虑水文气象、地形地貌、农业生产、社会经济等,提出了未来天津市三北工程总体生态建设布局,即 “一区、一带、两沿、多片多点”的构架。一区:蓟州北部山地保护区。对区内分布的林相较差的乔灌木林进行封育,做好部分区域的补植补造,并落实好国家级公益林管护和自然保护地优化整合工作。一带:西部防护林带[5]。依据天津国土空间发展战略,从京津冀生态防护战略高度和天津生态战略需求,对涉及天津三北工程区范围的西部防护林带开展规划建设,以见缝插针、补带扩片的思路,形成较完整的防护林体系。两沿:沿重要道路、沿主干河道两侧绿化带开展未成林抚育、中幼林抚育、更新改造等森林经营建设,特别是对生态位较突出的,涉及过境工程的京沪、京承、津蓟、京秦、京津唐高速和潮白河、龙凤河、永定河、大运河、独流减河、子牙河、中亭河等两侧进行工程建设,做好生态绿色廊道联通。多片多点:针对经济林、林下经济和森林村庄及生态旅游等建设。涉及地点区域包括:蓟州区山区主要村庄,宝坻区牛道口镇、史各庄镇、大白街道等;武清区大王古镇、高村镇、河西务镇、下伍旗镇等;北辰区双口镇等;西青区辛口镇、精武镇、王稳庄镇等。同时根据自然条件和森林植被分布等情况,开展森林防火、有害生物防治和防灾减灾建设工程,总体打造天津三北林业建设增总量、强质量、重保护和促民生的发展新高度。

3 建议及措施

3.1 加强组织领导

一是落实各方责任。各级政府要加强工程组织领导,坚持加强协调,密切配合,精心实施,坚持不懈地推进三北工程建设。抓好组织落实,进一步建立健全各级工程建设管理机构,充实管理人员,强化管理职责,形成上下贯通的管理体系,全面承担起工程建设规划、计划、指导、检查的职责。

二是强化法治保障。要广泛深入地宣传新《森林法》《环境保护法》《水土保持法》和《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提高全民及全社会的法律意识。要依法加大对人畜毁林、滥砍盗伐案件的查处力度。加强林业执法力量,同时,应高度重视开发占用林地、毁坏林木问题,依法补偿,及时恢复。各区地方政府应把三北工程建设任务纳入林业建设发展规划中,保障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的顺利实施和建设目标的实现。

三是提升战略地位。三北工程在新时代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乡村振兴、京津冀协同发展和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等重大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工程建设战略意义重大。应充分认识天津市三北工程建设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提升战略地位,充分发挥其在建设北方绿色生态屏障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3.2 落实配套政策机制。

一是完善落实土地政策。各区应把落实三北六期工程规划任务作为重要大事,积极协调,抓好造林地块和抚育管护等地点的落实,明确土地权属,调整和统一土地用途,理顺利益关系,努力做到造林地块的权属清晰、集中连片。同时,通过增加新造林用地指标,统一规划,明确林业用地范围,如将部分河渠两侧,新修公路、铁路两侧,风沙化土地、污水灌溉土地及地面沉降区等地带作为林业建设用地,拓展造林空间。

二是创新落实资金投入政策。各区应按照国家战略工程项目的要求,着力抓好地方配套资金的落实;要创新和完善各项政策措施,本着国家、地方、社会与市场共同投资的模式,广筹工程建设资金,聚集各种生产要素向工程建设领域流动,构建多元化的长期、稳定投入机制,保证工程建设资金需要。

三是完善落实工程建设奖补机制。大力推进国土绿化和森林抚育工程进程,扩展造林绿化和森林提质的内涵,探索并完善工程奖补机制,确定合理的补偿标准,建立国土绿化补偿制度和相关保护奖励政策。构建结构合理、功能完备的森林生态体系。

四是完善落实生态补偿机制。积极探索生态公益林保护和管理的新机制,确定合理的补偿标准,建立与工资和物价水平挂钩的动态调整机制。制定造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和相关保护奖励政策,逐步构建覆盖所有核心资源的大生态补偿机制。

3.3 强化科技支撑

一是严格技术标准。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要始终贯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努力提高科技含量,提高科研成果的应用率、转化率和贡献率。国土绿化、森林抚育、退化林更新和封山育林等工程建设须按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本市的建设技术标准执行,因地制宜,因林施策,协调推进,建设结构优化、功能完备、系统稳定的人工和自然相融合的生态系统。

二是强化技术推广。把现有技术优势集成、组装配套,争取在不同立地类型區的抚育方式、造林方式、退化林更新方式及林种和树种配置、乔灌比例等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突出直辖市森林景观特色,在新造和更新中注重林木寿命的持久性,推广一批有效的治理模式,推广机械化造林、抗旱保水剂造林、绿色植物生长调节剂应用等技术。按照山地、平原、洼地等不同地貌,建立一批工程示范点。在具体实施中,选择一批成熟适用的技术组装配套,进行综合推广,以提高和扩大推广辐射面。

参考文献:

[1]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关于做好三北工程总体规划修编和六期工程规划编制》的通知[EB/OL].[2020-01-20](2021-07-20)http//www.forestry.gov.cn/414/20200120/161032668293290.html

[2]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中国森林资源报告(2014-1018)[R].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9

[3]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40周年发展报告[R].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9

[4] 刘月红,刘彬,张洁,等.天津林业产业现状的存在问题及发展对策[J].天津农业科学,2016(12):132-133

[5] 天津市人民政府.天津市国土空间发展战略[EB/OL].[2020-09-22](2021-07-20)http//www.cnews.chinadaily.com.cn/a/202109122/WS614ab8eba3107be4979eeecb.html?ivk_sa=1023197a

作者:种伟

上一篇:刑事立案监督研究论文下一篇:全球化中法律文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