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稳定与煤矿安全论文

2022-04-15

摘要:煤炭是黑龙江省的主要能源,在黑龙江省一次能源的生产和消费中占主体地位,但黑龙江省煤炭行业专业技术人才总量缺乏、结构不合理。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主要在于煤炭企业缺乏对人才开发与管理的整体的、全面性的谋划,煤炭企业工资待遇低,煤矿工作环境差。用人机制不灵活,高校毕业的煤炭人才不愿意去煤矿工作,对人才重视不够。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人才稳定与煤矿安全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人才稳定与煤矿安全论文 篇1:

国有大矿矿难何其多?

近年来,煤矿生产安全事故时有发生,尤其是自2004年10月以来,连续发生了河南大平、陕西陈家山、辽宁孙家湾、山西平鲁、新疆神龙、河北唐山刘官屯、黑龙江东风等国有煤矿的特大矿难。在国家对小煤矿集中整顿、关闭工作扎实推进,小煤矿事故得到遏制的局面下,死难者数以百计的特大矿难一而再、再而三地在那些国有大矿发生,使得媒体和民众对矿难的心理承受能力逼近了底线。人们不禁要问,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国有大矿如此频发的矿难?

表面上看,矿难频发有安全生产基础差、超能力生产、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这三大原因,倘若作进一步的思考,就会发现事故背后还有诸多深层次的原因。

一、 企业层面的原因

1. 安全投入不足,安全欠账依旧,安全生产的技术基础十分薄弱

我国不少煤矿自然开采条件恶劣,安全生产基础薄弱,抵御事故灾害的能力不强,对防范伤亡事故没有把握。目前,全国共有高瓦斯矿井、煤与瓦斯突出矿井约9 000多处,约占矿井总数的30%,还有超过80%的中小煤矿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许多国有重点煤矿经过50多年的开发生产,正相继进入衰老报废的高峰期。

业内权威人士分析矿难时承认,装备水平落后,安全投资欠账非常大,仅国有煤矿在安全工程、装备和设施方面欠账就达500亿元左右。

2. 煤矿企业守法经营的意识淡薄,超能力生产、冒险生产成为常态

据2003年调查显示,中国原煤年产量为17.28亿吨,而当年底,全国上报具备生产安全保障能力的矿井(含露天矿)为2 090处,年生产能力约11亿吨。也就是说,当年最少有6.28亿吨的原煤生产没有安全保障。可见,超能力生产是事故多发的重要原因。煤矿生产系统包括提升、运输、通风、采掘、供电、排水等几个主要生产环节,任何一个环节超能力生产,就可能导致矿井发生伤亡事故,甚至重特大事故。

超提升、超运输能力生产,易发生机械事故,如绞车损坏、钢丝绳断裂、跑车等事故;超供电能力生产,将导致用电负荷增大,容易引起断电、失火、损坏设备,停电后更容易引起瓦斯爆炸和井下失火;超排水能力生产,将使井下涌水量增大,如果排水能力达不到要求,就有可能造成淹井事故;超通风能力生产,易导致井下风量不足,直接影响井下空气质量,影响井下作业人员身体健康,而且开采强度增大,很容易造成瓦斯积聚而發生瓦斯爆炸事故。

3. 合格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一线工人流失严重,得不到补充,人员整体素质在持续下降

人才缺乏是煤矿安全生产的大问题。由于煤矿劳动生产率较低,全行业的工资收入差,再加上工作危险、环境恶劣,煤矿在高校招不到专业的人才,高校相关专业的毕业生每年真正到基层煤矿去工作的少之又少。同时,在煤矿工作的专业人才却又大量流失。

以2004年10月20日河南大平煤矿的瓦斯爆炸事故为例:下水平的瓦斯突出喷出的瓦斯逆行到上水平运输大巷,多处瓦斯浓度测定仪超限报警,这预示着全矿处于极为危险的境地。然而,这个矿在31分钟内竟然没有切断电源,致使架线电机车行驶到巷道拐弯处引起瓦斯爆炸,死亡148人。事后,技术人员面对满电脑的红色警报,第一反应不是说瓦斯浓度增大,而是认为电脑中毒了。可见,人才的缺乏在许多矿井已经成为非常紧迫的问题。

20世纪90年代末,有经验的老矿工或退休或下岗,接替他们的大多是没有安全知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农民工。因为安全投入少,矿工流动性大,安全培训也几近于无。一线的工人绝大部分是农民,基本上没有专业技术人员。“昨天扛锄头,今天扛镐头;安全不安全,出煤就是钱”。2004年10月20日,河南大平煤矿发生特大瓦斯爆炸事故,148人遇难,其中95%为农民合同工。

4. 工人的安全生产权利得不到保障,工人及工会维权难度大,对违法行为不能形成有效的内部制约

《安全生产法》《煤矿安全规程》都规定,从业人员有权拒绝违章指挥和强令冒险作业。当工作地点出现险情时,有权立即停止作业,撤到安全地点。而煤矿领导为了增加产量则不让停工。陈家山煤矿的一些领导对矿工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你有本事就不要下井,我明儿就让你下岗!”由于矿山劳动力供过于求,工作机会稀缺,很多人最担心下岗,煤矿侵犯矿工权益的事情时有发生。

在当今的国有企业里,工会的作用仅仅相当于单位的一个内设部门。面对频发的矿难,工会与企业领导集团的博弈能力十分微弱。尽管《煤炭法》和《矿山安全法》都规定了矿山企业工会应当依法维护职工生产安全的合法权益,组织职工对矿山安全工作进行监督,但本该代表工人利益的工会,在矿工面临死亡威胁时却失语了、缺席了。

5. 原有的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和制度以“改革”的名义被取代,对生产一线的控制能力不是增强了,而是削弱了

以前矿务局的干部特别是基层煤矿的干部都要下井,一直下到工作面,在井下进行现场的组织、指挥和监管,把所有的规章制度和安全责任统统落实到工作面。此外,还有劳动态度高度负责、经验丰富、技术熟练的劳动模范和优秀工人一起干活。每一个工作面都有安全员、监管员和技术人员,形成了一种保证安全的体系和机制,这就叫做“两参一改三结合”,其中的核心就是干部要带班劳动,干部要下井到工作面。

然而,现在这一套都被否定了。管理人员盲目地照搬西方发达国家的管理方法,穿着整齐清洁、衣冠楚楚地在办公室进行信息化管理,他们不再下井劳动了。而在井下劳动的农民工没有受过严格训练,技术素质较差,守法守规意识也较差,处理事故的应变能力更差。

二、 监管层面的原因

1. “官煤勾结”、权钱交易的腐败行为严重毒害了安全生产秩序

国有煤矿近些年来经营机制的改革,使得煤矿的承包集团成为最大的受益人。煤矿企业给相关官员提成或行贿,相关官员为煤矿开绿灯,这些官员中就有一部分是主管安全生产的。上面既有保护伞,又受暴利驱动,这就使矿长们敢于目无法纪、草菅人命。而要铲除这种官商勾结的腐败制度,既要严惩违法企业的决策集团,又要清除那些既得利益集团。此前开展的“公务员、国家企业人员从煤矿限期撤资”就是一项很有针对性的举措。

2. 监管的权威性未充分树立,对违法犯罪现象的打击失之于宽、失之于软、失之于松,依然存在抵制执法甚至暴力抗法的现象

李毅中局长在一次会上指出:“比如说山西3月9日、3月19日两次事故,你贴了封条,他给撕掉;你再贴,他再撕;你上了锁,他给砸掉,胆大妄为到这种程度。”“为什么矿主敢于撕封条、砸锁,敢于藐视国法、无视监管呢?”“一定程度上说明我们的监管工作不扎实。已经发布了停产整顿的名单,但是没有认真地落实,执法不严格,没有依法严惩,责任不落实。山西这两个发生事故的煤矿,都查到驻矿监督员失职以及措施不到位。”他追问道:“中国古代如果被贴上封条无人敢于撕扯,为什么现在却出现了这种现象?”

监管工作不扎实,执法不严格,责任不落实,对非法的监管压力是“上紧下松、外紧内松、此紧彼松、时紧时松”,反映了煤矿安全队伍中一部分执法人员的素质、能力、责任意识亟待提高。

3. 在政府统一领导下的分工负责、各司其职的联合执法机制仍处于“运动式”的状态,未成为长效机制

对煤矿的管理,涉及地方政府及国土资源、发改委、公安、工商、煤矿安全监察等政府部门,与供电、供水、通讯、交通、铁路等公共服务机构也有密切关系。靠安全监管部门一家执法、单骑突进,效果十分有限。而现有的联合执法形式未能成为一种长效机制,临时决策的多、被动查处的多、重复检查的多,核心问题是对各部门职责界定不清、程序不明确,谁都不愿真得罪人、真负责任,联合执法常常是“轰轰烈烈走过场”。

4. 现行的法律政策、经济政策不科学,对违法及事故后果未能起到足够的震慑、防范作用

在煤矿企业中流传着一句话——伤不起死得起。煤矿开采的暴利和矿工生命的廉价,使一些矿主视矿工的生命如草芥。经营过煤矿的知情人透露,发生事故后,一条人命通常也就赔付10~20万元左右,而预防的人均投入则高于这个数字。2004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确定了企业提取安全生产费用、安全风险抵押金制度、提高伤亡赔偿标准,旨在通过这3项经济政策,配合法律法规和行政监督来加强高危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就保障矿工的权益而言,这些政策是很有针对性的,关键在于能否落实和执行。

从法律责任追究看,无论是《刑法》还是《安全生产法》,对违反安全生产相关规定、造成重大后果的处罚最多判7年有期徒刑,而《野生动物保护法》规定的刑罚都比它们重得多——最高的可判死刑。如果在一些地方、一些行业,同样的问题反复出现,总有人敢以身试法,其实折射的是法制自身的缺陷。

三、 社会层面的原因

1. 舆论导向和认识上的误区

2003年我国的人均GDP首次达到了1 000美元。一些专家和理论研究机构认为,人均GDP在1 000美元至3 000美元这个区间,是经济的“起飞”阶段,同时也是安全生产事故的高发期。西方工业化国家的生产安全事故也大都经历了从上升、高发到逐步稳定、下降的周期,我国目前正处在这样一个事故高发阶段。这一观点被过分渲染,让某些领导、安全生产界乃致全社会得出了可怕的“事故高发周期论”“事故不可避免论”,矿难的层出不穷似乎成了情理中事。

从安全科学基础理论出发,事故本质上是可以避免的。作为后发展国家,我国为什么不能汲取其它国家的经验教训,利用技术和管理上的后发优势,避开这种恶性惯例和规律,少走一些弯路呢?难道一定要以成千上万个矿工的生命为代价,把这些灾难重新过一遍吗?

2. 煤炭在能源体系中较低的比较价格促进了对煤炭的需求,经济增长粗放,资源利用率低,使煤炭需求持续过热

中国经济持续25年以9%左右的速度增长,空前的经济增长引发了能源需求的巨大缺口。由于油气能源紧张,煤炭价格大幅度上涨,需求告急。2003年,我国消费的煤约为19亿吨,比2002年增长了20%。煤炭在能源体系中较低的比较价格又促进了全社会对煤炭的需求。加上我国资源利用率低,耗能大,只有保持总量的增长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这也成为煤矿超能力生产的根本原因。

3. 社会上对危险、艰苦、重体力行业的歧视,导致这些行业进不来人、留不住人,“人才危机”导致生产危机

煤炭高等院校中有不少院校“摘煤帽”“脱矿衣”。国家安监总局局长李毅中面对安全生产的严峻形势指出:“煤矿若再招不到大学生,将会面临灭顶之灾”。由此可见,煤矿企业安全人才的严重短缺,是矿难频发的一大致命因素。

高危行业的“人才短缺效应”,已经通过“矿难频发”的现实一次次凸现出来,应该引起国家有關部门的高度重视,提上各级政府的议事日程。我们同时也应反思,煤炭行业专业人才流失的关键,是分配不公所带来的严重后果。当务之急,一是尽快制定相关政策,建立对煤炭企业各类专业人才的培养、分配和使用机制,为培养、选拔、使用各类安全专业人才,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和发展平台;二是建立人才激励保护机制,以良好的环境、优厚的待遇吸引人才、留住人才,防止人才的流失。

四、 遏制矿难须用铁腕

要遏制矿难非用铁腕不可!何为铁腕?就是以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意志铲除“中间利益集团”,以消灭黑心矿主的保护伞,清除官商勾结办矿的体制;以铁腕制止破坏性、掠夺性开采,实行对资源的保护性开采;以铁腕查处矿难事故责任,查清事故原因,追究煤矿企业事故责任人的责任,追究政府有关部门的监管失职责任,查处事故背后的渎职、失职和腐败行为,采取经济罚没、行政处罚和追究刑事责任等手段,依法严惩事故责任者。企业要严格、自觉执行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程,煤矿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必须下井到一线,把一整套规章制度落实到工作面,重在实践。

越是在风平浪静的时候,越要有迎接挑战的准备;越是在形势危急的时刻,越要有战胜一切困难、争取最后胜利的信心和勇气。事故高发不可怕,消极等待、无所作为才危险。有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坚强领导,有全社会的支持和关注,通过我们尽职尽责的工作,矿难频发的势头一定会得到遏制。

编辑 玫尧

作者:丁 斌

人才稳定与煤矿安全论文 篇2:

黑龙江省煤炭行业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对策研究

摘要:煤炭是黑龙江省的主要能源,在黑龙江省一次能源的生产和消费中占主体地位,但黑龙江省煤炭行业专业技术人才总量缺乏、结构不合理。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主要在于煤炭企业缺乏对人才开发与管理的整体的、全面性的谋划,煤炭企业工资待遇低,煤矿工作环境差。用人机制不灵活,高校毕业的煤炭人才不愿意去煤矿工作,对人才重视不够。黑龙江省煤炭行业专业技术人才的现状,已经成为制约煤矿安全、生产和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需要通过加强政府、企业和学校联合培养人才的力度,完善人才培养方式、满足煤炭行业人才需求,加强黑龙江省煤炭院校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强黑龙江省矿业类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建设,健全人才配备机制、提高人才配备数量,优化人才队伍结构、提升人才队伍水平,加强人才政策落实、稳定和吸引人才,全面实施“职工队伍培训工程”等途径加以解决。

关键词:黑龙江省;煤炭行业;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对策

黑龙江省煤炭资源赋存丰富,在全省64个县市中有47个县市富存煤炭,已经开发的有28个县市,占全省县市总数的1/3。2009年,年生产原煤9735.8万吨。煤炭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必然要求强有力的“软件”支撑。

黑龙江省煤炭行业生产一线从业人员有50万人,工程技术人员16041人,在工程技术人员中龙煤矿业集团11186人,地方煤矿4855人,占从业人数的3.21%;具有本科以上学历4209人,占从业人数的0.85%;大专学历6367人,占从业人数的1.28%,其余90%以上都是中专或高初中以下文化程度,有相当一部分从业人员属于文盲或半文盲。高学历和专业技术人才的缺乏致使煤矿新技术应用滞后,并带来一定的安全隐患。特别是黑龙江省全面实施东部煤电化发展战略,煤炭资源的开发、加工与综合利用,将会带动电力、焦化、气化、化工和环保等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黑龙江省将面临着煤电化和安全技能方面人才严重不足的问题。因此,加快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形成专业技术人才梯队是黑龙江省煤炭行业快速发展亟须解决的问题。

一、黑龙江省煤炭行业专业技术人才发展现状

(一)人才总量不足

黑龙江省煤炭行业专业技术人才总量不足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煤炭监管部门的专业技术人才总量不足,到2015年间应补充专业技术人才1126人;二是煤矿专业技术人才急需补充和提高在职专业技术水平;三是黑龙江省所属地方煤矿的专业技术人才的配备现状与国家对小煤矿专业技术人才配备的数量及层次有较大的差距;四是人才需求将会增大。随着国家积极推广采煤新技术、新工艺、淘汰落后设备、建设煤矿安全避险“六大系统”、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地方煤矿企业更加需要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的专业技术人才来支撑煤矿企业发展。

(二)人才结构不合理

专业技术人才的分布呈现出“生产一线少、机关院校多,井区段队少、辅助单位多”的特点,同时卫生、教育、财会、经济、统计、政工人才所占比重较大而工程技术人才少,造成一线和重要岗位技术力量薄弱。高层次人才主要集中在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机关等单位和部门,生产建设一线人才比例相对缺乏。

(三)特殊岗位人才匮乏

随着煤炭行业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升级,煤炭产业链拓宽,将会带动电力、焦化、气化、化工和环保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在相关领域人才缺乏的现象已经显现。例如,龙煤矿业集团在水文地质、铁路运输、资本运营、投融资、证券、法律、煤电和煤化工专业方面人才严重不足,特别在资本运营、投融资、证券、法律、煤化工和煤发电等方面专业人才出现告急。

二、黑龙江省煤炭行业专业技术人才存在问题的原因

黑龙江省煤炭工业经过经济低谷时期,造成人才严重流失,又得不到及时引进和培养,用人机制和体制没有结合企业可持续发展制定政策。由于历史问题的牵绊,出现了人才总量不足,整体素质不高、人才队伍结构不合理、特殊人才匮乏等问题。究其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缺乏人才战略规划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现代企业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人才战略是关于人才开发与管理的、整体的、全面型的谋划,是企业整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黑龙江省煤炭企业的最大问题就是“战略缺失”。《煤炭工业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科教兴煤”战略目标,表明了国家对人才的重视程度。但黑龙江省煤炭企业缺少人才战略规划,就如何培养、引进、政策支持、使用人才方面缺少规划,缺少措施。

(二)人才引进困难

随着全国煤炭工业经济形势逐年好转,煤炭企业效益逐年提高,煤炭企业专业技术人才竞争尤为激烈。黑龙江省煤炭行业受省外大型企业和煤炭同行企业冲击较大,省外企业用人机制比较灵活,工资待遇高,工作条件好,吸引人才。高校培养的煤炭类人才到黑龙江省煤炭行业就业的相对较少,黑龙江省煤炭企业每年到全国煤炭院校引进人才,但效果不好,以致存在人才引不进、留不住的现象。

(三)人才流失严重

黑龙江省煤炭企业工资福利待遇偏低,加之煤矿地质条件复杂、工作环境差和用人机制不适应人才市场需求,是造成黑龙江省煤炭行业专业技术人才流失和引进难的主要原因。近年来,虽然工资福利待遇有一定提高,但是同其他省(市)煤炭企业相比差距较大。例如,2009年龙煤矿业集团人均工资平均是2.6万元,而省外多数煤炭企业人均工资在5万元以上,神华、淮南等公司人均达到7万元以上。这样大的工资差距,必然造成了龙煤矿业集团和地方煤矿高、精、尖人才的严重流失。

(四)对人才重视不够

黑龙江省煤炭行业缺乏行之有效的人才约束与激励机制,专业技术人才引不进、留不住的局面已经持续多年,虽然采取了一定的措施,但是这种局面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煤炭企业缺少专业技术人才使用和待遇机制,缺少专业技术人才配备标准和考核评价机制,缺少留住和引进人才机制。煤炭企业与学校培养人才应紧密合作,解决好学生专业实习、教师实践锻炼等环节遇到的困难。

三、加强黑龙江省煤炭行业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的对策

黑龙江省煤炭行业专业技术人才现状,已经成为制约煤矿安全、生产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加强煤炭人才队伍建设,不仅是实现安全生产的需要,也是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需要。对此,加强黑龙江省煤炭行业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势在必行。

(一)加强政府、企业和学校联合培养人才的力度

煤炭管理部门、煤炭企业,要根据本地区、本单位的实际,制定煤炭行业人才需求的战略规划,完善人才培养、引进、政策支持、使用的办法,确定人才培养方式、层次、专业、数量,做到当前需求与长远发展需求有机结合,培养规模与层次有机结合,逐步形成合理的专业技术人才梯队,为教育主管部门制订招生计划和招生政策提供依据。黑龙江省现有的煤炭类院校要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和专业优势,紧密结合煤炭行业人才需求,抢抓机遇,深化教学改革,积极主动地承担为煤炭行业培养人才的重任。政府部门要针对黑龙江省煤炭行业人才需求情况,加大政策性的扶持力度,建立煤炭人才培养专项基金,建立健全煤炭行业人才培养资金保障体系,可采取政府补贴、企业出资、学校补贴等多项措施筹措资金,保证煤炭行业人才培养所需资金的投入。

(二)完善人才培养方式,满足煤炭行业人才需求

紧密结合煤炭企业人才需求情况,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煤炭企业人才培养机制和体制。校企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管理过程实行“教学-实践-教学-实践”双循环互动教学模式,大力推行“教、学、做”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突出人才培养特色,适应黑龙江省煤炭行业需求,解决黑龙江省煤炭企业人才引进难的问题。坚持以往“订单式”、“委托”、“对口单招”、“定向”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及时总结以往人才培养合作中的经验和做法,解决好学生实习等培养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政府部门要结合培养方式制定相应的配套政策和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学校和企业培养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确保煤矿企业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

(三)加强黑龙江省煤炭院校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面对煤炭人才紧缺的现状,煤炭院校应坚持行业特色,继续牢固树立为煤炭工业发展服务的观念,加大对煤炭主体专业的培养力度,担负起为煤炭行业培养输送高素质优秀人才的重任。在煤炭院校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实验室建设、研发平台建设等方面,上级主管部门应加大对煤炭高等院校和职业技术学校建设资金投入的力度,确保各类学校在办学实力上达到煤炭同类院校一流水平。加强政策性扶持力度,在引进人才和队伍建设方面制定符合人才市场规律的使用与管理机制,在紧缺人才和拔尖人才选聘标准上放宽相应的政策。为煤炭院校建设和发展创造良好的内外部环境,使其尽快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在人才培养质量上,要培养学生扎根矿山、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要在保证各层次培养规格的基础上,增加煤炭生产、加工及深加工的工艺、方法等课程,增加学生的现场实践环节,使学生到企业后经暂短的培训就能胜任工作。培养出“留得住、用得上、能力强”的落地型人才。在专业结构上,要根据煤炭行业对人才专业的需求增设新专业或改造老专业,使专业布局更加合理。在充分调研的前提下,确定招生规模,以满足煤炭企业发展对专业人才的要求。在人才培养布局上,要科学合理地统筹安排好高等本科、中高职以及技工学校的之间的专业布局和招生数量,科学规划人才培养的数量与结构,避免造成教育资源浪费和人才培养浪费。

(四)加强黑龙江省矿业类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建设

大力加强人才载体建设。一方面,依托学校现有的教育资源,支持建立黑龙江省不同层次矿业人才培养基地建设。选择办学实力强、与煤炭企业联系紧密专业的院校,通过重点支持,加大资金投入,将其建成黑龙江省具有一定规模的多层次的矿业特色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另一方面,鼓励大型骨干企业建立研发机构,中小企业以参股、合资、合作等方式联合建立专业化的研发机构。支持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在企事业单位设立专业工作室、科研开发基地及科技示范区;企事业单位也可以在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内设立技术开发中心,实行双向合作。

(五)健全人才配备机制,提高人才配备数量

建立健全煤炭企业人才的考核与评价机制,结合煤炭企业的实际,对煤炭企业人才的配备做出明确的规定,细化煤炭企业配备专业技术人才的标准,实行准入制度,解决专业技术人才多矿兼职技术人员的问题,把煤炭企业人才的配备情况同标准化矿井建设有机结合。严格执行煤矿生产人才配备的准人制度,不符合人才标准配备的煤矿不准生产,逐步提高人才配备标准,激励煤炭企业提高对专业人才的重视与待遇,增强煤炭行业对人才的吸引力。

(六)优化人才队伍结构,提升人才队伍水平

建立健全各类人才的考核制度,健全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人才使用机制,优化人才配置,合理使用人才。改善队伍的学历、职称、年龄结构,立足当前,着眼未来,企业要加强在岗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和培训,围绕煤炭开发、加工及深加工的主体专业,培养和引进领军人物,打造人才团队,提升自主研发能力,为解决煤炭深部开采遇到的技术难题提供人才支撑,为煤炭行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的人才保障队伍。

(七)加强人才政策落实,稳定和吸引人才

企业要大力引导和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建立健全有效的人才引进和使用机制,对各类人才要重实绩,重贡献,在政策上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给各类人才充分的关心和爱护,给人才施展才能提供空间,做到“待遇留人、事业留人、感情留人”。

发挥市场配置作用,推进人才合理流动。遵循市场规律,引导企事业单位转换用人机制,发挥用人单位的主体作用,按照人才的市场供求关系,有效解决人才供求矛盾。进一步消除人才流动中单位、地域、身份等限制,疏通不同单位之间、不同队伍之间的人才流动渠道。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和技能型人才经单位同意,不办理正式调动手续,受聘到其他企事业单位,以合同形式约定与用人单位的权利和义务。

大幅提高人才的物质待遇,依据黑龙江省煤矿的自然条件和特点,工资福利待遇应达到全国煤炭行业平均水平以上。采取措施稳定和吸引人才,细化各类人才的待遇标准和引进人才待遇标准,筑巢引凤,广泛吸引和招揽人才,提升人才队伍实力,对于条件艰苦和特别重要的岗位,应给予岗位津贴或特别补助,也可实行特殊的工资政策。对新到煤炭企业工作的毕业生,可采取给予安家费,规定最低工资标准等特殊优惠措施。

(八)全面实施“职工队伍培训工程”

以教育部、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关于加强煤矿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为基础,制定和完善相应的政策,给职业教育发展创造优越条件和宽松环境,加快实施“煤炭行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工程”。充分发挥各市(地)煤炭技工学校和煤矿企业自身培训基地的作用,面向企业在岗职工(农民工)举办多种形式的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把职业教育、安全培训、技能培训有机地结合起来,加快技能型和应用型人才培养。

建立健全职工队伍教育培训考核评价体系,健全职工教育培训标准,以及从业人员上岗标准和规范,做到从业人员全部持证上岗。企业主管部门要加强职工教育培训结果的检查、监督与考核,把职工教育培训考核结果同职工收入有机结合,把职工队伍整体素质情况同标准化矿建设有机结合。

加强职工教育培训资金的投入,健全职工教育培训资金投入和使用制度,全面落实煤炭企业教育培训经费的落实,按照国务院的要求,经济效益较好的企业可按职工工资总额的2.5%提取,足额提取教育培训经费,要做到专款专用。

路漫漫其修远兮,要壮大煤炭行业专业技术人才队伍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振兴煤炭行业人才需要科技的投入,更需要政府、学校、煤企的全方位合作。

作者:许寒梅 桑玉军

人才稳定与煤矿安全论文 篇3:

煤矿安全管理问题分析及措施研究

摘 要:对于煤矿企业来说,要想推动我国生产力的发展,促进我国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就需要做好安全生产与管理工作,切实保障工人的生命健康,这也是煤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得以生存与发展的前提条件。要做到安全生产,就需要保证生产的每一个环节都是规范的,没有安全隐患的。本文针对煤矿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管理措施。

关键词:煤矿生产;安全管理;问题分析;管理措施

一、煤矿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煤矿安全管理不规范

煤矿安全管理的不规范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没有建立正规的管理体系,部分煤炭企业没有设置煤矿安全管理的承担部门。二是没有建立明确的管理奖惩制度,目前煤矿安全管理工作还是采用以“罚”立威的政策对企业员工进行约束,这种方式极大地降低了企业员工工作积极性,最终影响到煤矿的安全生产。

2、责任意识不强

对于煤矿事故发生率的高低来说,安全意识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但就我国目前的一些煤矿企业的发展来说,过分追求产量,企业管理人员主体责任意识没有落实到位,责任意识相对淡化,且一些管理者也不重视对安全生产及安全管理等方面的投入,同时还过分依赖政府监管,有些煤矿企业为应付政府相关部门的检查,还存在弄虚作假的情况,且没有形成规范化的管理手段,这些因素都给煤矿企业的正常运行与持续发展带来了不良的影响。

3、企业技术管理薄弱

由于煤炭企业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一线有经验的工人流失严重,大专院校的毕业生又不愿到企业工作,企业人才严重缺乏。一些煤矿不绘制采掘工程平面圖和通风系统图,采区和采掘工作面无设计,不编制采掘作业计划和作业规程,有的煤矿不按设计施工作业;石门揭煤、巷道贯通、过断层和采煤工作面初采初放等不制定安全技术措施;忽视生产技术管理,采掘布置不合理,采掘失调严重;一些突出矿井、水害严重的矿井和煤尘具有爆炸危险性的矿井,采取的综合防突、防治水和防尘措施缺乏针对性。

4、缺乏独立的安全监督部门

有部分煤矿企业没有设置独立的安全监督部门,甚至有部分企业生产部门和安全监督管理部门都属于同一部门。这样的结果就是企业的生产与监督管理工作无法兼顾,而企业的最终目的是获利,因此多将精力放在生产上,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管理力量。即使有的企业成立了安全监督部门,也没有科学的、完善的管理流程,监督管理方式过于单一,往往是采取罚款的形式,这很容易打击员工的积极性,而且效果不明显,不能很好地发挥好企业的激励制度的作用,使得企业的安全监督只是流于表面。

二、煤矿安全管理措施

煤矿生产企业必须始终贯彻“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的生产理念,坚决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提升煤矿开采与生产过程中的安全性,加强人员管理和培训,落实对生产设备安全性的监察,在保障生产安全的前提下不断提高生产效益。

1、加快煤矿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是能源消耗型企业的重生之道,依靠资源的开发而发展的企业注定要在资源枯竭的时候陷入经济衰退的困境。因此,企业要想获得长足的发展动力和竞争力,就需要对产业结构进行优化升级,并在不断升级中探索新的发展方向。但是仅仅依靠企业自身进行产业结构升级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政府应该出台相应的政策,并给予适当的技术支持。在社会面貌日益复杂的今天,煤炭企业应当拓展经营领域,实现多元化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将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企业的资金雄厚了,才能加大安全生产与管理的投入,为企业的安全管理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从而促进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推进。

2、完善的安全管理体系

煤矿生产工作环境是危险系数比较高的作业环境,因此工作中的各个环节都必须要有科学的规章制度,从细节着手建立安全生产管理体系,面面俱到,将其落实到实处,每项工作责任到个人,实行合理的激励机制,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另外,对通风地点、矿井采掘以及易出现瓦斯泄露、水患和火患等危险的工作场所,制定特别的工作制度和管理办法,并进行严格检查,对于出现安全隐患问题的及时提出应对方案,将安全隐患降低到最小,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保证煤矿企业生产得以顺利开展。

3、加大员工安全培训

从以上煤矿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可得出,员工专业素质和安全意识是降低事故发生率的关键,因此,加大全体员工安全知识教育力度、增强员工自身业务能力已刻不容缓。培训内容应紧跟国家下达的安全生产方案,并结合企业的生产模式,明确员工的职责、义务,通过安全培训使员工真正学习到煤矿安全知识、懂得安全法律法规、理解工作方式、熟练操作流程,特别对知识水平较弱的员工进行帮扶说教,使其领悟到煤矿生产安全的重要性,最终提高全体员工的专业技术水平和安全意识,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4、增强安全生产管理控制力量

良好的决策不只是依赖于有效的执行,还决定于执行过程中的监管和控制。对于煤矿企业来说,该行业本身的危险系数就比较高,只有保证安全管理制度的科学与完善,并将其落实到实际工作中,才能使每一个工作环节都处于受控状态,从而有利于及时发现安全隐患,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解决。

5、创新安全管理机制

以提升全员安全思想境界为着眼点,培育共同的安全管理理念,营造企业安全文化氛围,使广大干部职工认识到没有安全就没有干部的政治生命,没有安全就没有职工的家庭幸福,没有安全就没有企业的经济效益,没有安全就没有矿井的稳定发展的安全理念。倡导安全第一贵在坚持,安全管理贵在到位,安全责任贵在落实的管理思想。以制度建设为基础,加大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的考核力度。层层分解目标并签订风险激励责任状,共同挑起安全重担,共筑安全防线。真正使广大干部职工从内心感到事故出不起,安全就是效益,事故就是亏损。对干部职工经济收入,考核的前提是安全生产,落实安全是“一票否决”,使广大干部职工更加明确个人利益与企业利益的关系,激发广大干部职工抓质量、保安全、增效益的积极性。加大安全投入。

结束语

安全是煤矿企业永恒的主题,是煤矿企业高效生产的基础。煤矿事故不仅对煤矿员工造成生命和财产损害,还会对煤矿企业和国家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为了提高我国煤矿安全生产的状况,采取一定的措施预防和控制煤矿事故的发生是当前的重要任务。因此,在提升煤矿安全管理综合效能的举措中,要敢于对当前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管理措施。

参考文献:

[1]魏红亮.煤矿安全管理常见问题及对策研究[J].经营与管理,2017 (07):372-375.

[2]曹庆仁,李凯.各种煤矿安全管理行为及其相互影响作用研究[J].安全与环境学报,2015,15(01):6-10.

[3]郜鹏.现代煤矿安全生产和安全管理问题研究[J].山西能源学院学报,2017(02):67-68.

[4]丁日佳,张亦冰.我国煤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多层次博弈分析[J].中国煤炭,2016,42(11):16-21+52.

(鸡西市滴道区应急管理局   黑龙江  鸡西   1581500)

作者:赵君亭

上一篇:汽车经销商服务营销论文下一篇:初中英语教学文化艺术论文